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机制论文

生物学机制论文

时间:2022-02-01 14:3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机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机制论文

第1篇

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现为南京医科大学校重点学科,主持“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挂靠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从“十一五”期间起,学科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把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方向作为本学科发展的重点,尤其在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系拥有一系列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和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坚实的研究基础。目前,该系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胰腺β细胞生长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信号转导研究。每个方向目前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研任务,包括科技部973课题1项,科技部新药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1,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卫生厅招标项目1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自筹经费项目1项,在研课题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近5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40多篇,影响因子5以上5篇。近年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中国专利一项。

学系现有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讲师7人,技术人员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师队伍中12人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在读。学科带头人韩晓教授是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美国国际青少年糖尿病研究基金会资助(JDRF),2003年元月回国定居,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教授、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部973课题1项,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研究计划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33”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C类资助,国家发明专利1项。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已毕业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和二十多名硕士研究生,这些毕业生分别工作在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医院、政府部门和医药企业,就业率100%。

本系每年承担本校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的大量教学任务。本科生双语教学内容已达10%,硕士研究生接近25%。该系教师凭借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的多种专业教材。包括主编和参编高教出版社《研究生分子生物学》(2006),人卫出版社《生物化学》(第七版,本科教材,2006),东南大学出版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7),科学出版社《医学分子生物学》(2008)等。曾荣获2002年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研究生教学奖。

本系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已接受国外访问学者6名,并分别与美国匹茨堡大学,宾州州立大学,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糖尿病研究所、法国医科院内分泌实验室以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胚胎发育实验室、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等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本学科的特色是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并与国际上先进的糖尿病实验室密切合作,以保证在信息及技术上的领先优势。

德伟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1995年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生物发育专业。并在法国医科院、农科院及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从事了5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面为胰腺β细胞生长发育调控,完成SCI论文八篇,承担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四项,为《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常务理事,江苏省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常务理事 ,《中华现代内科杂志》编委。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91-0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医科院校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学科,其原因主要是该课程“抽象、枯燥”,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该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较快,特别是生物化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期后,该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很难让学生理解和吸收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再者,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相关知识均是建立在相应实验技术之上,然而目前国内的普通省属院校很少能在本科生中开展PCR、Western blot、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等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因此该部分内容的讲授对学生来说就是“纸上谈兵”。由此看来,理论与实践环节的严重脱离是造成学生学习该课程“抽象、枯燥”的直接原因。那么如何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性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1]。为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秉承三峡大学“求索”的校训,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医学人才为中心,三峡大学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本教研室以此为契机,以“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引导,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通过该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一、实施方法

(一)查阅文献、提出问题

我们选择三峡大学医学院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活动参与者,让学生自己组成研究小组(3~5人/组),以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引导,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在该活动的初始阶段,老师根据研究课题设定关键词,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并撰写阅读小结,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发现并提出问题、设定研究目标并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经老师与学生充分商讨、修改后确定其可行性。

(二)以课题的实施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既强调团队成员的分工,又明确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与协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形成团队的合力。在老师和研究生的带领及指导下,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研究,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并在每周的labmeeting上交流讨论。教师在总结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每一个实验数据,对“有疑问”的实验结果,督促学生重复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极大地增强了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撰写论文及结题报告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完成后需要以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结题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先写出论文的初稿,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初稿进行修改,由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格式、要求,从而熟悉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思考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许多学生为了参与科学研究而放弃了寒暑假。通过该活动,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基础医学与临床》等杂志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并成功申请了三峡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的资助。通过该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到了运用知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艰辛,也体验了辛勤耕耘后获得收获的喜悦。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弥补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再考试”按部就班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环节的不足,克服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产生的“枯燥、抽象”感。通过该活动,学生在巩固和深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严谨求实和团队合作精神[2]。通过该活动,学生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及实验操作技能均显著高于其他未参加该活动的学生,这充分说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有帮助,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通过参与这一活动,不仅使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得以完成,同时也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中的困惑与需求均有了解,从而能在教学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结合科研成果,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善教学框架,形成囊括最新知识框架的教学体系,从而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授课水平。因此,该活动对教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彰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特色

依据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中心法则,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从基因组学到转录组学再到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占据了核心内容。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更好地把握住生命科学中的这一核心内容,使学生紧密联系医学实践,为他们能够跟踪世界生命科学的前沿,开阔视野,从而占领生命科学的制高点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的思考

我们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科技创新活动真正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学生参与的愿望很强烈,但很难做到“坚持到底”。(2)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尽管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例如选题、申请书撰写、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论文的撰写等环节都存在比较强的依赖心理,即依赖于指导老师,缺乏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自主科技创新的课题数量不多,创新思路有待拓宽。很多学生都是依赖于老师指定的课题或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中。(4)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目前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只是一种形式,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学生迫于学习的压力,为应付各种考试而不得不终止或放弃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我们呼吁学校应引进“学生考核是一种全面、综合、动态的评价过程”这一理念,引进“将课堂外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根据总结报告或情况)另外核算、认定学分”这一新型考核体系。(5)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应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为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高质量开展,我们认为在学校层面应建立相应机构,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应引导和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层面增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1.精神卫生政策(Mental Health Policy):对我国精神卫生政策、精神卫生立法等宏观问题,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伦理学原则和制度建设,以及对广泛影响人类健康的自杀、酒烟药物滥用和依赖等问题的社会影响、社会经济学评估和有效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措施等,进行研究和讨论的论文。

2.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对临床各种躯体疾病共病精神疾病或伴发的心理问题,对以躯体症状为表象的精神障碍,就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评估方法、操作性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干预措施、干预效果评价等进行研究的论文。另外,也欢迎以医疗服务模式、医患沟通技术与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等为主题的论文。

3.应激与心理健康(Stress and Mental Health):对严重生活事件、特别是各种灾难引起的个体或群体应激反应,就评估的方法学、应激反应的机制、应对群体应激反应的干预方法、制度建设、效果评价等进行的探索。

4.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 Psychiatry):精神疾病患者病理心理特征的客观和主观评估,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讨论,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设计较严谨的多中心临床药理试验,探索新治疗方法的开放性研究等。

5.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各种精神障碍及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研究,特别关注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分布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障碍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精神障碍患者遭受的社会歧视、他们对精神障碍的解释模式、求助行为等。

6.社区精神卫生(Community Mental Health):各种精神障碍或心理问题的社区诊断、社区治疗、社区康复和社区管理;社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和常见精神障碍与行为问题的社区预防;社区精神卫生研究方法的新进展及应用,尤其欢迎社区精神卫生模式、项目或行动的评估(包括卫生经济学评估)性研究等。

7.儿童少年心理卫生(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对18岁以下儿童少年人群各层次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8.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心理特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方法、模式等,进行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如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案例报告等。

9.心理健康促进(Mental Health Promotion):为促进一般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的内容,以及可操作性方法、步骤,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10.心理卫生评估(Mental Health Assessment):心理卫生评估的方法学研究,心理卫生测量工具的研制,各种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心理卫生状况及相关因素的评估。

第4篇

关键词:活动课;实践;发展;自主性

生物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生物活动课服从与生物教育目标,又必须渗透下列各项具体目标:

(1)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4)培养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意识;

(5)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6)培养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

(7)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1生物活动课的构建原则

为了更好地根据生物活动课特点开展活动,须遵循以下原则:

1.1生物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1.2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原则。

1.3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原则。

1.4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1.5实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则。

1. 6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

2 生物活动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活动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及部分学校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不同程度偏离活动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组织上的自发性

生物活动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2内容上的随意性

活动课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也不参照相应的活动课教材,使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2.3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师范学校开展生物活动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大呼隆的群众性活动,没有指定有专长的教师作指导。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2.4开展活动的不经常性

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活动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3生物活动课的实践

我校针对开展生物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活动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3.1健全的组织结构

开展生物活动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聘请有专长的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到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2独特的方案设计

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是学生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以“空中绿化调查的活动课,,进程为例,设计活动方案。

活动进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空中绿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我市空中绿化的程度

空中绿化对各行业的影响

交代活动目标

明确活动目标

空中绿化的类型有那些

我市空中绿化的程度怎样

空中绿化对交通、旅游有何影响

制约空中绿化的因素有那些

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积极思考

勇于探究

调查居民阳台的绿化

调查马路的栏杆绿化

调查建筑物的屋顶绿化

组织调查

激发动机

亲自实践

动手操作

我市居民阳台绿化率不足10%

马路栏杆、厘顶的绿化率近为零

我市空中绿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总结讨论

解疑释疑

讨论辨析

质疑问难

国内外城市绿化情况

影响环境的因素

引发联想

促进迁移

积极想象

举一反三

提交调查报告或

撰写科研论文

评价分析

自我检测

3.3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3.3.1参观考察

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市蟹苗养殖厂、贝雕工艺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海洋生物标本展,还参观市污水处理厂、市环境检测中心;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考察新海电厂循环水的利用情况。参观考察过程中请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3.3.2实验探究

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活动;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如《绿蒂王、梧桐等花卉的组织栽培》、《用废弃茶叶、栎叶栽培灵芝高产技术的研究》、《玳瑁的人工饲养试验》、《玉兰种子的芳香油提取试验》等。

3.3.3开展讨论

生物活动课上可就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我国是否存在蜂鸟?蜂鸟与雀天娥到底有那些区别?也可就某些重大工程建设展开讨论,如围绕高公岛核电站的建设对我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可能对环境产生副面作用开展讨论。讨论中,注意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

3.3.4撰写小论文

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也是生物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可以布置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论文的撰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题材可源于学习书本知识的心得、体会,如“为什么有的黄瓜吃起来很苦"、“大象的生殖能力到底有多大”;也可源于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的总结体会,如“豆虫的人工饲养"、“药用昆虫的调查"、“烟台百里香的香料提取"等,然后,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评审组从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对论文进行评审,给优秀者以奖励。

第5篇

生物活动课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本文试就生物活动课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培养目标谈几点做法。

活动课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集知识体、思维链、能力键、与再生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为一体的重要课程。生物活动课服从与生物教育目标,又必须渗透下列各项具体目标:

(1)培养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3)培养合作、竞争意识;(4)培养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意识;(5)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6)培养自学能力及资料检索处理能力;(7)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培养学习生物学情感。

一、高中生物活动课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根据生物活动课特点开展活动,须遵循以下原则:(1)生物活动课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2)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原则。(3)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原则。(4)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5)实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则。(6)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

二、高中生物活动课现状透视

近几年,活动课程的设置受到教育部门及部分学校的重视,但目前许多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不同程度偏离活动课的构建原则,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组织上的自发性。生物活动课虽然强调自愿参加,但总要依赖与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目前,部分师范学校生物活动课仍处于自发状态,无牵头的组织者、无组织发展的有关程序、无严格的组织纪律、无检查评估的组织部门。这样的自发组织是不稳定、不长久的。

2、内容上的随意性。活动课内容应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考虑到和教材的衔接,体现有序性。而有些学校或生物教师在安排的内容上随心所欲,没有通盘考虑课程体系,又没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也不参照相应的活动课教材,使活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收不到实效。

3、形式上的单调性目前部分师范学校开展生物活动课时,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差异,搞简单的一刀切、大呼隆的群众性活动,没有指定有专长的教师作指导。久而久之,把本来有兴趣的学生培养成无兴趣的人,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特长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接受相应的培养。

4、开展活动的不经常性。由于活动经费、活动场地设施、活动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活动课开展的不够正常,前后脱节,缺乏连续性、递进性。

三、高中生物活动课实施策略

针对开展生物活动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活动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

1、健全的组织结构。开展生物活动课必须由教务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的健全管理系统。聘请有专长的生物教师任指导,选拔对生物学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集体。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技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设计活动方案。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科技活动,优秀的活动方案是学生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在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倡导参与意识,把握好学生参与的契机;体现自主性和主导性原则。

3、构建丰富多样的高中生物活动内容。(1)参观考察。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厂、工艺厂、水族馆珍稀蝴蝶展、海洋生物标本展,参观市污水处理厂、市环境检测中心;组织学生看科普电影和录像;考察循环水的利用情况。参观考察过程中请有关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参观后组织学生谈收获、写体会,教师作总结。

(2)实验探究。根据学校现有的 实验条件,开展一定的实验活动: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敢于创造。

(3)开展讨论。生物活动课上可 就有兴趣的问题开展讨论,如我国是否存在蜂鸟?蜂鸟与雀天娥到底有那些区别?也可就某些重大工程建设展开讨论。讨论中,注意营造自由商讨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大胆表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加强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也渗透了环境教育。

第6篇

据《自然》网站1月18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家在研究麻风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在体内的传播时,无意中发现这种麻风细菌能对细胞进行重编程,使之逆转成类似干细胞的状态,再次发育变成不同类型的细胞。研究人员指出,虽然麻风细菌“绑架”细胞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模仿这一机制有望带来新的干细胞治疗策略。相关在最新出版的《细胞》杂志上。

麻风细菌的最初目标是雪旺细胞(Schwann cell)。雪旺细胞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位于周围神经系统,能形成髓鞘把神经元伸出的轴突包裹起来,就像用橡胶包裹电线那样,使通过的电信号与外界绝缘。

研究人员从小鼠体内分离出雪旺细胞,用麻风细菌感染了它们,发现细菌对细胞程序进行了改编,关闭一种与成熟雪旺细胞有关的基因,打开与胚胎或发育有关的基因,使其恢复到一种类似干细胞的状态。细菌的出现引发了雪旺细胞的可塑性,将成熟细胞恢复为未成熟状态,再转变为新型细胞。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机制。好像麻风细菌比我们更清楚雪旺细胞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论文通讯作者、爱丁堡大学再生生物学家阿努拉·拉姆布卡纳解释说,一旦被重新编程,干细胞就能载着细菌一起迁移到不同的身体部位。当被“绑架”细胞到达其他组织,比如骨骼肌,就能跟那里的组织细胞结合起来传播细菌。被绑架细胞能通过一种叫做“趋化因子”(chemokine)的秘密蛋白吸引免疫细胞,让细菌“转车”到其他细胞中去。

目前,研究人员还不清楚触发“重编程”的原因是什么,但他们怀疑其他传染病中也存在这一机制。加利福尼亚格莱斯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家丁盛(音译)说:“细胞可塑性可能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疾病机制,就像在癌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中,细胞也显出了重编程现象。”

研究人员还指出,更好地理解这些精密机制,有望提高对麻风病的早期诊断。在此实验之前,人们还不知道细菌在体内是怎样传播的,这一发现也为治疗疾病提供了线索,有望在发病之前就采取措施先行遏制。将来,科学家可能在实验室用细菌改变成熟的组织细胞使其变成干细胞,从再生医学途径来治疗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疾病。

到底是道高一丈还是魔高一丈?自然界的成员们拥有一道道近乎完美的“自然法则”。就好像麻风细菌通过改造人体内的雪旺细胞,搭乘它瞒天过海地躲过免疫细胞的追踪,最终成全自己险恶的目的——这简直就是一场堪称经典的潜入战。不过,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之所以站在了自然界的最顶端,就在于能够改变这些看似完美的法则,在适应自然的同时改变自然——麻风细菌这种作战方式已经被识破,有朝一日,它甚至会帮助人们战胜其他疾病。当然,无论是适应还是改变,都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足够尊重的基础上。否则,看看窗外灰霾的天空……(常丽君)

第7篇

DNA复制是生物遗传的基础,是所有生物体中最基本的过程。与RNA及蛋白质可以在细胞内大量合成不同,一般在一个原核细胞中只有一份DNA,在真核二倍体细胞中相同的DNA也只有一对。如果在DNA复制过程中有异常或者损伤的DNA出现,将会导致遗传物质的翻译错误,进而出现DNA变异,甚至肿瘤的发生。如果DNA的损伤或遗传信息的改变不能更正,对体细胞来说,可能影响其功能或生存,对生殖细胞来说,则可能影响到后代。

但是,目前人类对于DNA损伤在怎样的机制下得以修复,以及如何修复,认识还不透彻。因此,研究DNA损伤和修复,对于人类揭开生命奥秘,攻克疾病,维护生命本身的完善与完美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那么,哺乳动物细胞是通过怎样的机制,保证损伤的DNA得以及时正确地修复,从而使遗传信息进行准确的传递呢?

凤志慧教授首次发现DNA复制蛋白A的磷酸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它通过调控重组机制修复DNA复制过程中出现的损伤的DNA;进一步研究表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也参与了这一过程,而且BRCA1的功能还受细胞周期调控点因子ATR的影响。这一研究为揭开DNA复制过程的奥秘以及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DNA损伤与修复

凤志慧,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90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后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曾获光华奖学金。1998年,凤志慧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物理系从事放射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副教授、系副主任及系主任。

在此之后,凤志慧先后到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放射肿瘤系继续从事放射肿瘤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集中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DNA损伤修复机制与基因组稳定性的关系等方面。

在DNA损伤修复研究领域,她有着近10年的国外研究经历,并在此期间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了多项NIH资助的重大项目研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就自身的研究成果作大会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Nucleic Acid Research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所参与的其他科研合作项目也被发表在Nature、Cell cycle、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杂志上。

其中,发表在PNAS上的文章首次描述了DNA重组蛋白RAD52在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功能,揭示了它与BRCA2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共同执行调控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该文章题目被刊登在该期杂志的首页作为重点推荐文章,同期杂志上还发表了DNA损伤修复领域的著名科学家Wolf Heyer博士对该文所作的重要专题评论。他用“令人着迷”一词来形容他的同行的这一研究发现。此外,该领域William Holloman和Roland Kannar教授分别在Faculty of 1000上,对这篇文章发表了重要评价:“这一研究厘清了RAD52在哺乳动物DNA损伤反应方面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工作表明,更多的复合物可能被发现,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将为抗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该文还被列入当年有显著影响的新研究论文之列,在Faculty of 1000上等级为“必读”。这是对该研究工作和研究人员极高的认可。鉴于此,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杂志的邀请,凤志慧教授作为通讯作者,专门撰写了有关方面的研究综述。目前该论文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凤志慧教授在放射肿瘤生物学、DNA损伤与修复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文章,已被国际学者广泛索引。文章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其中作为第一作者的影响因子高达30。

鉴于在DNA损伤修复研究领域的骄人造诣,2010年,凤志慧教授被山东大学引进。她在国内带领一个科研小组继续致力于“DNA双链断裂损伤时同源重组与非同源重组修复的机制研究”、“肿瘤细胞合成致死性”、“环境及职业中毒性因素对细胞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等课题。同时还与国外几个研究小组继续保持科研上的合作。发表在PNAS和Nucleic Acids Res上的文章就是与其科研合作的结果。此外,她的研究小组还顺利地得到了2011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山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自主创新科研基金的资助。

回国之后,凤志慧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工作多次在山东省内以及国内的大专院校进行交流,引起同行的极大关注和兴趣,已逐渐在该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在2012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亚洲环境诱变剂国际学术大会上,凤志慧教授被邀请作学术报告,增加了更多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机会。

直面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2011年美国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杂志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美国2011年预计有230480例女性罹患乳腺癌,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30%,排名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统计显示,乳腺癌同样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勇敢直面乳腺癌科学研究的严峻挑战,为提高我国乳腺癌诊疗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凤志慧教授和她的团队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展开了攻坚。

目前,她的研究小组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它包括BRCA1和BRCA2两个重要抑癌基因)。

此前的研究指出,大约有50%~80%的遗传性乳腺癌和与BRCA基因变异有关。目前已经证明BRCA可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如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等。

基于以上认识,凤志慧教授和她的团队孜孜以求,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结果:

DNA损伤与修复一直是癌症研究中的热点。DNA双链断裂是DNA损伤的最严重形式,其能否有效地修复将关系到基因组稳定性和肿瘤的发生。同源重组和非同源重组是修复DNA双链断裂的重要机制。凤志慧教授和其他研究小组的研究都表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通过调控同源重组分子机制参与DNA双链断裂的修复,在DNA损伤修复反应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在这一研究基础上,团队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上,BRCA1和BRCA2之间有功能相关性,发现BRCA1可通过调控BRCA2参与同源重组修复通路。这一研究揭示了在DNA损伤修复反应中BRCA1和BRCA2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二者在DNA损伤信号传导通路中具有协同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同源重组的调控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丰富了BRCA调控同源重组分子机制的新理论,为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临床基因诊断及靶向治疗奠定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两套相对独立的调控同源重组修复通路:一是由DNA修复蛋白RAD52介导—原始的调控通路;另一个则是随进化演变的BRCA2介导—新的调控通路。进一步发现在BRCA2基因缺失的肿瘤细胞中,灭活DNA修复蛋白RAD52,对肿瘤细胞具有致死性,其致死性机制是同源重组修复机制被破坏。这预示RAD52基因可能会成为乳腺癌临床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凤志慧教授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得到专业领域的高度评价。目前团队深入的研究又将这一理论扩大应用于没有BRCA2基因缺失的肿瘤细胞,而且取得了显著的研究结果。

研究组通过分子生物信息学进行了与BRCA基因相关的DNA修复因子网络筛选,已初步得到大量与BRCA有关的最新信息。他们正在通过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重组技术深入地研究这些信息,期望发现BRCA基因在DNA损伤与修复中的新功能。

第8篇

【论文摘要】: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本文从精心选择实验内容,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引进综合考评机制并加强开放管理实验室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期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是普通微生物学的延伸。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发酵食品的制备技术、食品加工与保鲜技术以及现代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等。通过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而且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并熟练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如何加强食品微生物实践教学的组织指导,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下我们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1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

随着食品工业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实验课的内容也不断扩展,而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系统、科学地完成食品微生物所有的实验项目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教师在掌握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和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动态,精心设计实验课教学体系,合理选择实验项目。

选择实验内容,我们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首先要求学生对食品中常见细菌、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进行观察,掌握其性状特征和培养生长条件。学会识别哪些是有益菌,哪些是有害菌,利用有益菌的代谢活动制造更多的发酵产品,提高食品的质量,同时防止有害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食物中毒。其次选择有代表性的发酵食品作为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利用微生物生产发酵食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些实验使同学们对食品发酵有一个总体印象,并能举一反三。最后对不同的食品和发酵食品设计实验,让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鉴定技术。并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食品研究热点介绍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沿动态。

实验设计过程中,不仅有验证性实验,更多地引进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学生分成几人一组,让学生从实验设计,自己选择原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写成规范的实验报告。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甜酒酿、酸奶、腐乳等都是同学们喜欢并制作的发酵食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内容贯通,并熟悉掌握各个环节的操作步骤,这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在工作岗位上独立开展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 强化基础技能的训练,有效组织管理实验教学

食品微生物学是在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无菌操作观念的培养、正确使用、掌握微生物的实验仪器,如光学显微镜、灭菌消毒器械等都非常重要。但基于很多原因,学生的这些基础技能还是很薄弱,所以我们在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每一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只要涉及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会给予强调,亲自演示。

学生微生物基础技能培养和形成,不是一两堂课能完成,也不是单单有老师演示后学生就可以掌握,必须让学生每人亲自动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硬件等条件限制,人手一套实验器材不现实,那么在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情况下,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并熟悉实验过程,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教学过程就尤为重要。

(1)首先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充分做好预实验,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和关键操作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过程中有重点地强调,并分析某步骤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2)每次实验之前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就实验进行积极的沟通,不仅对实验准备的物品和材料沟通,更要对实验的组织过程协商。

(3)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任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相互协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课堂理论教学课和实验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实验课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参与,以及实验过程出现问题发现问题的及时解决。

(4)教师要严于律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实验过程中耐心指导,热情帮助,回答好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并随时纠正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

3 加强实验课考核,引进综合实验考评

实验课的成绩给定,往往包括实验课出勤率和实验报告成绩两方面综合。所以首先就要求教师认真考勤,只有学生的出勤率有保证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要求实验报告书写规范,详细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实验失败要分析原因。同时教师也对实验报告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是对实验的总结,也是对实验课质量高低的检验。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可以发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验报告雷同和抄袭的现象比较多见,为综合考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建议今后引进期末的综合实验考评:即将各个试验项目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题目,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视完成的情况给予评分。比如:“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平板培养”考察了无菌操作、培养基的制备,对食品中常见菌类平板接菌技术;“食品中常见菌类的形态观察”考察了革兰氏染色,各真菌形态辨别等。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可把每个考核的内容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每一个操作环节现场打分,并对同学进行现场提问,让学生进行答辩。

4 有计划推进实验室的开放 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开放是对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的有益补充,能强化、巩固、提升对食品微生物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鼓励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的科研项目,而且学校有很优厚的资金加以支持。但是开放实验室不是无条件的,有时因实验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隐患是很严重和难以预料。因此实验室开放时管理须给予加强。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利用校园网建设实验网站,公布开放实验项目的题目、时间和地点,供学生选择和预约。

专人负责学生的科研队伍,对菌种、标准品、和学生用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要有专人负责,注意保管,不随意丢弃,做好无害化处理。对使用仪器学生做好使用登记,实验物品注意清洗、归还、交接。

总之,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只有提高对实验教学活动的认识,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合理有效组织和管理实验过程,并加强实验课的考核,在此基础上,推进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就能确保实验课安全、有序、成功的完成,达到教学目的,也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赖建平.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化学院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2:77~79.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工作室 创新能力 生物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10-01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工程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创新型人才[1]。大连民族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创新教育,组建了创新教育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课内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育阶段的产学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在课外表现为本科生科研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教育环节[2]。自2009年起至今,又立项建设了149个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

本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对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与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1.1 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课程一般是静态的内容,往往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动向。而生物工程属于应用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且生物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能局限于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存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在笔者的创新工作室,学生在完成课题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知识融合,熟练萃取、电泳、离心、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微生物培养、化学修饰、紫外、红外、原子吸收等实验技术。学生通过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配制实验所需试剂、选择分析检测手段、实施具体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论文,充分锻炼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通过导师与学生间充分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导师的针对性指导,提高了学生知识结构的质量。

1.2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又能实现多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融合。此外,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一般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年级,这就要求他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了解各自在解决一个综合的实际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而项目完成后的成功,会让学生树立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也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使他们终身受益。

1.3 增强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完成项目,能够使学生较早的接触研究性学习和科学研究实践,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学生在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开发和设计,或在公司情景中学习,能够形成独特的“课题式、情景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能够学会尊重、沟通、合作,体会驾驭综合性的事物,体验专业与社会的连接,使学生主动找到社会位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甚至会产生较好的创业思想。

1.4 培养成绩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产出了大批成果,学生在发表学术论文、参加竞赛、申请专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有些本科生已经发表了SCI收录的高水平论文。笔者自2010年开始,依托“金黎明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太阳鸟”科研项目9项,学生以第一作者16篇,获批专利1项。学生获集中实践环节优秀学生作品评选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2012年度校级立项1项、国家级立项1项,2013年度省级立项1项。笔者也连续三年获大连民族学院“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

学生在大学期间取得的成果,为其毕业后考研、就业、出国等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经过创新教育的学生,就业时手持多项专利、产品、证书等,就业位置和起薪非常可观。

2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工作室任务设置

大学生都有自己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学习任务,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验课较多,课业负担较为繁重,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室上。这就要求创新实验室的实施必须以大学生实际为立足点,尽量不脱离其专业领域,选择难易适中且具有实际意义与价值的课题。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主,出成果为辅。及时指导循序渐进,才能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

2.2 导师队伍建设

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导师在团队中发挥着引导作用,是实施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创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这就需要教师继续提高自身的学术造诣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的创新素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导师队伍的建设。

2.3 创新工作室监管机制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自2009年实施以来的两年间,发现了部分立项不能按期结题完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监管机制,做好中期检查、验收工作,对无故多次不能按期结题的工作室实行处罚或取缔,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创新工作室的作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是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极好平台,对学生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的路还很长,还需要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需要时间去经营,更需要精心设计、重点扶持。

参考文献

[1] 乔长晟,贾士儒,谭之磊,等.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6(3):65-66.

第10篇

实验室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一个运行良好的实验室不仅需要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制度、操作规范以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技术人员队伍。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处速发展阶段,先进研究技术不断涌现,传统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常规的研究手段,逐渐有更多单位引进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更先进的研究平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研究平台,而反过来高水平研究成果也可以帮助申请到更多研究经费,从而推动实验室的平台建设。目前有不少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单位,特别是医院的临床科室根本就没有完善的实验室。研究生只能联系去其他有条件的实验室短期做课题,很难去专心完成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同一个导师在研究方向上的连续性很难保证。一些大型医院虽然建立了中心实验室,配备了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设备,但是也存在一些如人员拥挤、仪器使用需要预约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审核的过程中,管理部门更应该加强对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考核,对于完全不具备研究条件的单位,应当暂停招生。另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始终放在实验室管理的首要位置,在每位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和制度宣讲,了解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等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危险。

2研究生招生和导师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吸收高质量的生源报考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重要工作,对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单位获得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形势下,各个院校、医院间同样存在竞争关系。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应当努力去发现和吸引优质生源,通过多种渠道开拓生源和主动联系学生报考。每年暨南大学针对在读本科学生设立数百项本科生创新科技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通过参与这些创新项目,可以早期接触到科学研究,对实验研究形成初步认识,也通过跟指导教师做实验产生科研兴趣,成为将来潜在的研究生报考生源。另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面向重点医科院校在读的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大四学生举行夏令营,介绍医院和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与导师见面座谈,对获得保送资格并通过面试考核的学生直接录取为免试研究生。目前已经有不少院校采用这种模式吸引免试生报考,收到不错的效果。另一方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打破以往对研究生导师的错误认识,导师是一个工作岗位,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体现。对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导师的遴选,应当更加注重科研素养和基础研究工作经历,保证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得到导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只从事临床工作的导师,可以转为专业学位导师。暨南大学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颇有成效的改革,为科学学位导师的遴选制定较高的科研业绩标准,打破了导师终身制,改为定期审核制,实施动态管理,只有通过审核的导师才能进入招生目录,获得招生资格,极大提高了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研究生课程安排与设置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知识结构陈旧、应用性不强的问题。许多研究生在入学阶段选修的课程只是为了满足学分的需要,而进入研究工作后会发现所学课程用处不大。因此,针对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当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用性,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中所必须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文献管理技能,应该给予格外重视。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对报考生源本科专业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为适应卫生部关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的要求,暨南大学自2012年起要求报考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无论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本科所学专业必须是临床医学。这一规定也逐渐在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实行。这一规定带来的结果就是将来生物类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将不能攻读临床医学研究生。尽管临床医学本科生具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但由于本科课程设置的缘故,绝大部分临床医学本科生接触的实验课以形态学和动物实验为主,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实验技能方面比较欠缺。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基础理论课程之外,更应该侧重实际操作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掌握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并且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为了能及时了解最新研究进展,跟踪最新研究技术,文献检索、管理和阅读是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一技能,才能在海量的科研文献中快速找到相关结果,为科研选题、研究方案设计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开设公选课的形式帮助研究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专业的医科院校或者医院,则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来实现。暨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在每个学期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Endnote软件操作等培训班,开通了著名的文献出版机构汤森路透的在线教程,并且提供了许多培训教程PPT下载,使研究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科学研究的指导与过程管理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导师主要来自医院的临床医生,也有少量导师来自大型教学医院中设立的研究所。根据笔者观察在研究生指导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临床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许多导师担任临床科室的主任或者副主任,每天门诊、病房以及手术等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可能几个月都没有时间跟学生深入交流研究课题,指导就无从谈起。②科研经历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由于历史原因,现有的很多研究生导师本人在读书和工作期间一直从事临床工作,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没有建立科研思维方式和掌握常用的科研技术方法,因此很难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③责任心不强,指导方式欠合理。有些学术成就较高的导师,本身有行政职务或者很多学术兼职,经常开会、出差等,而且同时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很多,为了省事就采用了博士指导硕士,师兄指导师妹的方式,这样无疑使学生失去了接受导师直接指导的机会。因此,在提高导师指导效果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建立定期交流和指导的机制,比如每周举行课题组的周会,讨论最新的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汇报实验结果和总结经验教训等。其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同一课题组内可以将常用的实验技术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减少在技术摸索上需要花费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对于以临床工作为主并且缺少科研经验的导师,可以与基础研究的教师建立导师组联合培养和指导研究生。最后,要注重研究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在读期间能够较好地掌握专业外语、文献检索、统计分析、生物学软件等必备技能,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跨学科的学术沙龙、国内外著名学者的专题演讲、前沿研究热点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技术的报告和讲座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开拓视野,有助于启发科研思维。

5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

2013年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这表明教育部已经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放到了重要位置。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究生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为主要目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二是科学实践的能力;三是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考核中占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内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对研究生也提高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鼓励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有的单位甚至把发表SCI论文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京大学首先将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引入科研评价体系后,现在SCI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每个被SCI收录的期刊有对应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它是通过对期刊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数值,将其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一项指标。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表明该刊物对其学科领域越具影响。尽管SCI作为一项学术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是同时它在推动我国近年来科学技术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目前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应该抛弃唯SCI论的观点,在学术评价中考虑具体学科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论文的引用情况、期刊的特征因子等其他评价指标等,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学校或者院系层面设置适当的奖励措施对于提高研究生积极性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常见的方式有设立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和优秀毕业研究生奖等。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在鼓励和推动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根据中科院学术期刊分区,对于以第一作者发表一区论文的研究生,给予高达5万元的奖励,同时给导师提供10万元研究经费。

6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03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注重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1]。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预防、诊断和治疗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医学科学已从整体、细胞水平逐步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拟阐述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方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1 理论教学中,精炼理论知识,引入科学前沿,提高创新意识

1.1 精炼理论知识,为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基本知识是创新的根基,我们通过精炼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结构,系统的掌握基础理论[1]。分子生物学内容繁杂,随着新知识的加入,导致内容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懂得知识创新的基本途径。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1.2 引入最新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因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研究成果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2]。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提出尚未完全阐明的问题,激发其创新欲望;而且还能在把学生引领到学科前沿的同时,将最新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学科的发展。对进展较快的内容,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内容则作为专题讲授,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激发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

1.3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魅力

科研成果运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根据内容和学时,恰当运用,使抽象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3]。同时也能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科研,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通过该方式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技术重要性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新课题的欲望。

2 改革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验证性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4]:①研究生不参加实验前的准备,这导致其独自科研时,不知道准备哪些东西。②从实验教学看,实验理论讲解不能使学生对实验有直观认识。③从结果分析看,教师分析结果,使得学生失去了求知的动力。④从整体看,传统实验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其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1 强化动手能力

既往分子生物学实验,材料准备和试剂配制都是老师准备的,学生只是依照实验指导,完成操作,进行现象观察。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让其积极参与实验准备,提高其动手能力。

2.2 注重操作,小班授课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研究生的必修课,根据研究生数量少的特点,实行小班授课,让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完整的进行实验操作[5],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为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3 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既往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科技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的模式,增加RNA提取、基因克隆、蛋白质表达、纯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既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又可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2.4 培养结果分析能力

实验结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实验的思路、进度以及成果。实验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好坏,而是教会研究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告诉其分析方法,并将结果分析做成实验报告上交,要求他们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阐述。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在结果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创造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5]。

2.5 留出空间,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技术、新方法更是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就要求研究生不断学习进步,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善于思考。所以在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针对一些问题公开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们乐于动手,勤于动脑,锻炼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复习巩固了以前的学习内容,又学习了新知识。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标志。从原来的教学录相、投影仪的使用到配备精良的多媒体教室[6]。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转变为以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4 改革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的闭卷考试,可促使学生临考前好好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但该方式反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实验技能的培养,规范实验操作,通过撰写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论文考察学生的选题、查阅资料、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表达能力。故采用闭卷考试与课题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能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实验课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改革考核办法促进研究生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瑞敏.培养现代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6.

[2]马兰,王亚平.创新能力培养引入课程教学整体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医学教育,2005.

[3]裴秀英,李燕,姚青等.寓科研于教学,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

[4]曹华,裴鹏,王松梅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

[5]贺旭,孙林,马惠苹等.浅谈不同层次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异同[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

第12篇

博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2年至2006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化学机理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何改变一个人的DNA的表达,从而导致像肺气肿或肺癌之类的疾病。长颈鹿的脖子长的真正原因是其DNA决定的,还是由于长颈鹿为了吃到树木顶端更加丰富的树叶进化而来?在科学界有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叫表现遗传学。它的主要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研究,寻找在没有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基因的答案。简单来说,环境也可以改变基因。

表观遗传信息与基因序列本身一样重要,因为它控制着基因是否被开启或关闭,从而决定它们是否制造蛋白质。如今,表现遗传学的研究开启了后基因时代,正日益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最前沿,那么对普通大众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表现遗传学将使攻克癌症这一医学难题成为可能。如今,众多生物学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一系列疑问依旧困扰着生物学家:为什么同卵双生的双胞胎具有相同的DNA序列,但却存在表型的差异,以及疾病易感性的差异?为什么克隆动物表现出生长发育的异常甚至易于死亡?这其中的秘密就是表观遗传学要研究的内容。

最近,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朱冰研究组传来科研喜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朱冰领衔完成的研究论文也在这一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已经发表在了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杂志上。他们的研究揭示出染色质的紧密程度能调节一种蛋白质的催化活性,从而影响基因转录,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解析基因转录调控以及基因沉默的重要机制。

朱冰说:“近几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表观遗传学标签被发现,研究人员开始好奇这些表观遗传学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中国科学家也在试图攻克这一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难题。一般认为疾病的发生如肿瘤、心血管病等都是外在因素(危险因子)与遗传因素(基因)相互作用引起DNA序列变异所产生的。其实不然,绝大多数疾病,基因序列并没有改变,只是基因的修饰加工和表达的异常所引起的,这就是表观遗传学。”

朱冰解释道:“染色质的紧密程度是基因转录活性状态的反映。活跃表达的基因松散,不表达的基因紧密。此次研究指出了组蛋白甲基化酶PRC2在不同紧密程度染色质上的不同活性,表明PRC2能够感知基因的转录状态,并对此做出反应,从而正确建立H3K27甲基化的模式,对研究X染色体失活和癌症发生中均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就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朱冰说,近二十年,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主要突破是鉴定了一系列的修饰酶,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是这些酶的生物学意义以及这些酶的表达及催化活性调控机制。修饰酶的催化活性调控机制尤为重要,因为一来相关研究较少,且难度较大;二来众多表观修饰酶已经成为药物设计的靶标,只有对其催化活性的调节有足够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其活性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