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济性质

企业经济性质

时间:2022-10-28 19:1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济性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济性质

第1篇

企业经济性质,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填写,可以填完整的,比如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等,也可填企业性质代码。

企业性质简称如下:1.国有;2.合作;3.合资;4.独资;5.集体;6.私营;7.个体工商户;8.报关;9.其他。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酒店餐饮业现状:

1、经营业态多样化,品种丰富多彩:综合性高中档酒店、饭店、专业饭店、酒楼,以及大众快餐、自助餐、休闲餐、沙龙餐饮、娱乐餐饮、美食街、美食城、特色餐饮、地方小吃店,甚至庄户饭店等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经营格局。

过去,餐饮业经营是以地方菜和少数份额的北方菜为主,现在是鲁菜、川菜、京菜、沪菜、粤菜、东北菜等应有尽有;日本料理、韩国料理等外国餐饮,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青睐,形成了花样繁多、丰富多彩,南北菜系大合唱、中西餐饮大交流的局面。

2、餐饮企业经济成分和网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酒店餐饮市场发展的需要,行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国有经济为主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社会上各种经济成分的酒店餐饮企业,诸如多种形式的股份制、私有制酒店、饭店迅速发展。据调查,现有的全部餐饮业网点中,非公有经济性质的企业都占80%以上,但在餐饮大店中国有经济仍占较高的比重。

酒店餐饮业的网点结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过去是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高档次的酒店很少。现在是新建、扩建的大型、豪华、多功能、高档次和具有品牌特色的饭店、酒店不断增加;各种方便大众消费、具有经营特色的小餐馆、小吃店更是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与此相反,中等规模、档次的餐饮企业发展缓慢,有的甚至逐步减少。

3、市场竞争激烈,酒店餐饮企业盈利能力减弱:该行业已成为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程度加大。竞争促进了餐饮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推动了行业的发展。但多数酒店餐饮企业盈利水平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淡旺季节明显,甚至在某些时候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部分酒店的客房入住率不足30%,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弱。

二、餐饮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行业自律和行业协调服务:没有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特别是一些私营小企业缺乏诚信,违规违法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行业形象。

2、经营观念转变慢,研发创新不够:随着餐饮业发展,大部分酒店、饭店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当数量的酒店、饭店在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方面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落后,科学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软硬件不配套,经营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

三、本单位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及现状:

第3篇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成本管理;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成本管理的作用举足轻重。这对于交通行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

1. 路桥施工成本控制管理的基本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谋取经济效益为企业首要目标,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又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体现。这对于交通运输业,尤其是路桥施工企业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业主及其委托的咨询单位编制标底是以社会平均价格为基础。因而,企业首先要积极搜集工程造价资料,分析其利润和成本构成,建立外部成本评价标准体系。

2. 成本管理及控制的内容

2.1成本计划实施

将成本目标或成本计划分解,提出设计、采购、施工方案等各种费用的限额,并在施工过程中按此执行。

2.2成本监督与控制

包括对各项工作进行成本控制,如对设计、采购、委托进行控制; 各项费用的审核,确定工程款的支付,监督已支付的项目是否完成,并保证每月按实际工程状况定时定量支付;得出实际成本报告;进行审计活动。

2.3成本分析

作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并行各个方面提供不同要求、不同详细程度的报告。包括:超支量及原因分析、剩余工作所需成本预算和工程成本趋势分析。

2.4制定措施并调整成本计划

与相关部门合作,提供分析、咨询和协调工作,使各方面作决策或调整项目时考虑成本因素、用技术经济的方法分析超支原因,分析节约的可能性,从总成本最优的目标出发,进行技术、质量、工期、 进度的综合优化。对项目形象的变化,如环境的变化,目标的变化等所造成的成本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并调整成本计划,协助解决费用补偿问题。

3. 路桥工程项目成本预测与控制措施分析

3.1成本控制目标的预测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通常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以保证目标的实现。通过成本预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预测中,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第一,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投资估算。第二,按施工项目合同承包价计算承包成本。第三,根据利润目标,提出施工项目降低成本要求,也就是对降低合同成本目标进行决策在企业控制目标确定后,定出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目标。

3.2 路桥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分析

3.2.1从质量、进度上控制成本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质量和工期的管理,正确处理质量控制、 工期控制与成本控制的相互关系。由项目的3大目标组成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变化,都势必引起另外两个目标的变化,并受到它们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制定项目建设目标时,应先对建设项目各种客观因素和执行人可以采取的可能行动及这些可能后果进行综合研究,经过对具体情况分析, 制定项目建设的具体目标。众所周知,工期越短, 工期成本越小;但工期不是越短越好,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工期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工期成本表现在2个方面,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不盲目抢工期赶进度,均衡地安排工程进度,尽量减少人为停工的成本损失,使工期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发挥积极作用。

3.2.2从成本的费用组成上,强化成本控制

根据成本控制的概念知道,实施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定成本控制的标准,因此,对成本实施控制的方法,也主要是用不同标准的控制方法。一般来说,有定额控制和预算控制,无论是定额控制还是预算控制,按其费用的经济性质来划分,基本上可分为对材料、机械费用的控制,对人工费的控制,其他费用的控制等。

3.2.3建立路桥施工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体系

为确保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施工企业应建立施工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体系,这是由于成本核算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同时每月在填报成本报表之前开一次由项目各部门成员参加的成本核算例会是非常必要的。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进行有效分析的成本资料,而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加强成本管理、控制成本开支、降低工程成本,通过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体系可以及时发现本月成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促使各成员能够客观、及时、准确地提供成本资料施工成本控制核算分析体系应对整个项目成本进行综合性分析,同时也要对成本项目进行单项分析,找出单项成本、综合成本升降的原因,并及时调整和修正成本计划和成本定额,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成本进行控制。

3.2.4加强施工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市政路桥施工成本控制可通过加强施工项目控制管理实现,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对项目经理部中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和权力范围进行明确科学的划分,采用责任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运用有效的奖罚机制,采取分层负责制,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对项目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工期对成本控制的影响来看,应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求二者的最佳工期结合点。

第4篇

[关键词] 财务 分层管理 意义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分权分层管理的基础

现代企业不仅对全部法人财产实际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经济性质的权利,而且还具有财产所有权的排他性,比经营权更具主体性和独立性。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是各项财权。现代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已成为一个具有统一不可分的整体性。这一财务主体的明确为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活动的范围,也为分层次的财务管理活动确立了前提。然而企业只是一个虚拟的利益主体,在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的结合体”,企业的利益最终通过所有者、经营者等要素的利益来体现。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只能由分层次的财务管理主体来承担,法人的财产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分权分层次财务管理的关系

1.所有者财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产权与所有者的财产权相分离,企业所有者“外在于”企业,但资本所有者仍然是企业决策的最终来源,即企业经营行为的最大决策归根到底是由所有者决定或认可的,而且现代企业的“资合”性质也使得最大所有者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一般情况下,明智的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但享有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等有关所有者权益变化的重大财务决策,这也是所有财务的权利基础。可见所有财务从实质上看,就是对经营者财务行为的约束,以确保资本安全和增值的监控机制。凡是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可能损害、减少资本权益时,都应当得到必要的约束;反之,都应当得到必要的激励。

2.财务经理财务。财务经理财务是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是具体操作性财务,注意日常财务管理,其着眼点主要是企业资金的营运问题,特别是现金的流转问题。在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财务经理财务在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所有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来具体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根据外国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可规定财务经理的职责如下:(1)拟定各种计划;(2)日常的具体财务决策;(3)财务分析与报告;(4)处理与银行的关系;(5)现金管理;(6)信用管理等。财务经理的职责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因此,如果把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界定为财务经营的职责范围,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三、企业实施财务分层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正确处理出资者和经营者的矛盾。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现代企业中的突出矛盾。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出现分离日趋明显,也即所有者并不一定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经营者作为独立的理财主体,排斥包括所有者在内的任意干涉。所有者必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而出资者财务必须行使一种监控权利,其主要职责就是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保证资本安全和增值。如果不强调所有者财务,势必会造成现代企业中作为经营者的内部人控制企业,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严重局面。

2.将财务管理分为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为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出资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在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特征之间的差异,为满足两者在管理方面的信息要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提供系统。会计人员既担负着为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也担负着为经营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任务。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以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矛盾使会计人员无所适从,既不能真正履行为所有者服务的责任,也难以发挥为经营者经营服务的作用。由于财务人员直接受聘于企业经营者,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会计人员与经营者合谋的行为,使所有者的利益蒙受损失,尤其是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财务分层说将财务管理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要求财务会计作为所有者财务的信息系统,以服务于所有者财务管理为其主要目标。经营者虽不再直接控制会计人员,却仍可以利用财务会计的信息进行经营决策,另外,经营者应建立为其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系统。这种体制下,财务会计人员可由所有者直接委派,直接领导;管理会计人员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委派,直接领导。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明确会计人员的身份,避免现时体制下会计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合谋的弊端。

3.将经营者财务分为总经理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有利于企业总经理全面把握企业财务活动,正确进行财务决策与协调。总经理作为企业的总人,要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方位进行企业管理。财务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心,是总经理经营管理的重头戏。从财务协调方面分析,把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协调,实现财务、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统一,仅仅依靠财务经理的努力而没有企业总经理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对企业经营活动全面负责的总经理,其财务管理的着眼点是长远的和全局性的决策和协调,总经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地进行财务活动的日常管理,这一职责应由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财务经理财务来履行。

参考文献:

[1]郑新生:论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与调控.金融世界,2001年第3期

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的成本意识有所加强,但成本管理松弛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建立成本管理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进当前的国企改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内容不仅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而应该是包括财务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组织成本管理在内的一种全面的成本管理。

1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几乎还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而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缺乏对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成本核算与分析。

1.1企业成本管理重心偏移,未能真正考虑需要企业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成本管理的动力,但是有些企业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需要,忽略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成本管理仅限于国家颁布的财务法规中有关成本条例的遵守和执行上。

1.2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1]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

1.3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如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使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2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

2.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削弱了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外在压力和内在积极性在大部分企业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成为竞争性企业的同时,还存在具有计划经济性质的垄断性企业(如邮电、银行、电力)。这些垄断性企业不依靠降低成本仅依靠垄断就能获得高效益。

2.2宏观成本管理体制不完善,监测不力,影响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成本管理机制的主动性在变国家对企业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的过程中,宏观成本监测、控制职能明显弱化。在财务会计制度上,规定把企业成本报表作为内部报表处理,不需向外公布,使国家对企业微观成本管理行为的调控失去了信息来源。

2.3市场观念不强,缺乏成本竞争意识,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差企业在生产效率水平、工作质量水平、企业素质水平特别是经营决策水平等方面,明显缺乏成本竞争意识,不适应成本竞争的需要。

3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主要工作

3.1确立现代成本管理新观念

1)更新成本管理主体观念,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成本管理观念。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价值规律的引导下自主经营。因此企业的成本管理转向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成本管理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实现成本管理企业主体化。

2)实现成本管理对象的广义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成本管理的内涵已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了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信息成本、产权成本、开发成本、环境成本、劳务成本、服务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

3)树立成本管理的效益观念、突出成本考核、加大成本考核力度[2]。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经济效益决定企业自身的前途命运,因此进行成本管理必须以增加企业盈利为目标。确定企业产品成本是降低还是提高,应以是否增加企业利润进行决策。如果提高成本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就不一定非要降低成本。所以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必须确立成本效益观念。

3.2采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强化企业成本管理

1)强化企业各级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提高全员的成本管理素质。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成本管理成为一项全体员工的工作。成本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做到对产品成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对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成本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与考核。企业应建立健全各种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以便为成本计算和成本考核、分析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这是强化成本管理的重要前提[2]。要加强和充分发挥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监督管理作用。成本管理应与当前行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招议标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从而调动起各级人员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应该学习和应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尤其是要学习那些科学的定量管理方法。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加快电算化步伐提高电算化应用水平,加速培养电算化人才,从而实现成本管理手段现代化。

综上所述,加强在企业内部确立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至关重要;降低成本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以人为本是改进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只有把现代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手段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当中,使会计和管理科学适应环境的经济化调整,配合经济发展的步伐,有节奏地对现有的成本管理体系实施改革,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关联企业的界定

我国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51条对关联企业进行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关联企业是指有下列关系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一是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二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者控制;三是在利益上具有相关联的其他关系”。根据这一规定,只要有投资关系、联营关系或者同为一集团公司所控股的,都属于关联企业。

二、正确认识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为存在,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却不相吻合,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客观上给企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一)有利的方面。交易双方因存在关联关系,出现问题易于协调解决,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对于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提高营运资金效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二)不利的方面。由于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特殊力量促成交易进行,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存在不少不等价交易及虚假交易等行为。

三、关注关联方的交易

(一)可以从以下方面获得关联交易的表现。一是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企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1)关联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2)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3)对于审计报告中有诸如“未能就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及其交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应当考虑发表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提示,信贷人员及信贷管理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应认真地全面调查和落实。

(二)对以上取得的关联交易信息,要进行分析,对关联方不公平及虚假交易要高度重视和关注。1.粉饰业绩。主要出现在贷款申报前,企业为拟申请贷款的母公司或子公司做高额的投资收益和低价内部销售,还有的做空对空虚假销售。2.净资产不实。主要出现在建立信贷关系后,企业通过关联企业抽逃资金,造成企业所有者权益不实。3.购销反常。一是某些集团客户,为了保证子公司的业绩,将其正常销售的货款要购货方直接入子公司账户,而子母公司是成本价销售。二是与关联企业反常赊销,实为关联企业间接提供周转资金。4.其他方面。通过资金拆借、私下利率和化整为零注销借款等方式转移资金和利润,在易货业务中偏离市场价格,在报表上做文章,关联企业之间私下互为担保和费用转移等。

四、动态监测贷款企业关联交易

(一)在贷后管理及评价工作中,要动态监测。一看是否存在尚未识别的关联方。二对企业经营中异常交易多加关注,主要是购销行为中明显不合乎逻辑的交易、账务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与某些客户进行的大量或重大交易或发生无偿的关联方交易、与难以识别的关联方发生或未予记录的交易等。

(二)规范检查、关注重点。要规范检查的时间和频率,动态和实时地跟踪监测客户的贷款使用情况和库存变动全程、重大事项变化等,密切关注企业现金流。

(三)实施风险预警。密切关注客户所在产业、行业的市场变化状况,资金用途及使用情况,企业法人变动、股权变动及治理结构变动等,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五、关联企业保证担保的信贷风险

(一)关联企业独立性差,保证担保虚化。关联企业之间存在依附或控制关系,作为保证人的关联企业做出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履行与否完全取决于控制方。

(二)信用膨胀,过度授信。关联企业利用企业间的资金“运作”相互担保,或各自分别向同一银行、或分别向不同银行取得授信,大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导致出现总的授信额度严重超过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现象。

(三)信息不对称,风险信号钝化。借款企业与担保企业具有某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银行准确判断企业财务信息真实性难度大,对担保企业信息的掌握十分有限。

(四)企业易于逃废债务,银行监管难。关联企业的控制方容易通过各种虚假的关联交易,欺骗债权人。

六、防范和化解关联企业保证担保风险的对策

(一)切实防范法律风险,防止保证担保虚化。要认真分析保证人的担保资格,测算保证人的代为清偿能力,担保是否经过法定决议程序,防止保证担保虚化。

(二)整体信用控制,防止过度授信。应将各个关联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授信,核定总授信额度(包括各家银行的授信额度)。在实际用信时,要相应扣减企业在其他银行已使用的信用额度,防止对关联企业授信失控。

(三)树立贷款保证人也是第一还款人的观念,加大对保证人的责任追究,强化担保企业责任意识。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15-02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十二五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在这个时期,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工作力度的加大,从企业的层面上讲,企业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文章呢?我们常说,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搞好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肌体才能健壮起来,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足。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那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的首先是生存问题,第二是发展问题。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简单地说,企业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只有不断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才能发展。党的十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实践表明,企业需要管理,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与激励等活动,其目的是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有人将管理、科学技术和人才看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三个主要支柱,也有人把科学管理和现代技术比喻为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在企业的各项管理中,计划管理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从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角度讲,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第一,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其整个社会的生产呈现无计划的盲目性,但就某个具体企业而言,其经济活动则是具有高度计划性的。时间上,大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小到年度、月度、甚至周、日计划;层次上,大到集团公司,小到车间班组,甚至每道工序,都有工作计划;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也是计划有序,而非盲目。

第二,从计划管理的职能特性讲,它把企业的各种活动与未来的目标加以统一,并对企业的活动过程做出具体规定。这是因为,计划具有普遍性,大到国家的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安排,小到寻常百姓居家过日子,都要有个计划。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各级管理人员都要履行这一职责,这是计划的第一特性。计划具有经济性,是它的第二特性,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首先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计划目标的实现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在投入过程中尽量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在产出过程中争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大量事实表明,一个科学的计划,常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个错误的计划,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计划具有目标性,是它的第三特性,各项计划工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的计划,是无意义的。

第三,从计划工作的作用讲,它处于决策和组织、控制过程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决策具体化。决策是编制计划和实施计划的依据,计划首先是实现决策目标;反过来,如果没有计划,实现目标的活动就会成为杂乱无章的盲目活动。计划是组织实施的纲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复杂,分工精细,协作关系密切。要使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的活动,都能围绕统一的整体目标而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地进行,必须有一个统一而周密的计划。另外,计划为控制提供了标准。没有计划的活动,是难于控制的,控制本身也就失去了标准;而“控制”本身又意味着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或者对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这是一个计划、实施、控制、修正的渐进和提高过程。

第四,从计划管理的内容讲,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经济性质是单一的,不是全民所有,就是集体所有,它们全是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生产什麽,生产多少,都由政府确定,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企业的生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只是单一的生产调度,考核的内容也只有几个简单的产量指标和物耗指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计划管理的内容也从过去的只注重生产安排,考核几个产量、物耗指标,变为不但注重产量、物耗,而且更注重价值的增长与实现,把企业的成本、费用、收入、利润等指标,作为企业有效劳动成果的反映。

第五,从企业现实的机构设置上看,企业始终把计划部门作为管理的龙头部门,计划部门是处于生产和管理的结合部位,它面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不仅注意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更关心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实现。它的职责设计,主要包括计划、统计、经济责任制考核三大部分,其工作触角直接伸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从企业经济活动的酝酿策划、具体实施到最终产出结果,都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可以说,计划、统计、考核三大块工作,基本上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有机整体。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已成定局,各发电厂申报上网电价,电网按电价排序调用机组,形成电力一级市场的运作模式,这一步的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麽,这种随时掌握全厂生产经营情况,了解生产运营成本水平的部门,只能是综合管理部门。

第8篇

关键词:逐利;财务管理;目标

从理论上讲,是否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盈利,是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不能盈利,投资者投入资金的原值尚不能保全,资金的增值就更是一句空话。因此,对企业来说,追逐利润是其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需求。对企业逐利动机的研究在当前提倡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逐利动机与企业最原始财务管理目标

追逐利润是由企业本质决定的,经济学上企业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一般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看作是等价于“理性人”的组织。从行为目的或动机来看,企业就是一个以利润增长为目的的组织,必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回避这一点,微观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就不能顺利扩展到“法人理性”。

企业在所有类型的市场上,选择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有意义的。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要在竞争性行业中生存下去,就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家办企业的目标,不仅要生产产品,而且要使之成为商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而且能转化为剩余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利用劳动的协作形式来组织契约式的企业,其最终目的在于用最小的预付资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节约预付资本、生产费用和流通费用,缩短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其内在动力都是出于追逐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是指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中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企业是在一定财产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虽然由于企业生存环境千差万别使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性、政治性或文化性,但是在任何情况下,经济性质才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最本质的特征。企业之所以为企业,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性企业的目的就是不断增加盈利。另外,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向社会提供适销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以收入抵偿成本获取最大利润,企业没有义务无偿承担各种非企业的职能如社会职能、政府行政职能等。因此,对利润的追求应当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职能中的直接体现。

另外,逐利动机的刺激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事前计划起决定性作用。企业在经营决策时,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均是建立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些分析,企业才能明确地知识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经济核算,降低产品成本,开拓市场,扩大销售,进行多样化经营。

二、逐利动机下企业财务管理失控的表现

追逐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原始动力,但是,如若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也会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带来一些失控的现象。

第一,过分追逐利润最大化使企业在做有关财务决策时极易忽略不确定性因素。微观经济学中项目的投资和选择依据的是对其预期收益或加权平均收益的比较,而不考虑某一个项目是否比其他的项目风险更大;经济学家也论及风险,但未把风险运用到利润最大化中。而在现实中就风险的特性而言,不同的项目区别很大,如果忽略这些差别就将会导致财务错误决策。

第二,过分追逐利润最大化极易忽略投资项目收益的时间价值。如果目标只涉及本年的利润而忽略了其后年度的利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我们使用未来利润的平均值最大化作为标准,这也是不正确的。投资决策不能忽略时间价值。对于相同的现金流入来说,时间越早价值越大。因此,由于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厂商目标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过分追逐利润可能使中小企业财务投资活动粗糙不堪。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短期目标。一些企业由于本身规模较小、资本有限、贷款投资所占比例较大以及外部融资困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企业不敢、不能也不愿从事战略性的长期投资,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自身规模的扩张和长期的发展。二是投资存在盲目性。中小企业中不乏“家族式”企业,财务决策控制权高度集中,投资完全凭经验决定,无科学的投资管理程序,无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对项目的运行环境进行缜密的分析,往往凭着感觉。跟着市场走,哪个项目赚钱投资哪个项目,导致投资盲目。随意性较大,投资项目的失败率很高。

第四,追逐利润的动机可能为一些企业领导粉饰政绩所利用。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有可能利用某些手段来提高企业利润。在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制度中,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其管理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自己的企业,当然会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水平,而不会从短期行为中追求高额利润,但是现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是投资人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利润的多少是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最重要指标,而有些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自己业绩的提升,往往就会过分地追求利润,不顾企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

三、修正逐利动机,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

追逐利润目标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财务管理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固有的限制,使其在运用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相对理想的概念。利润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不可控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选择次优化目标。为获得最大利润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做法,是不必要也是不可取的。其次,利润最大化只是一个绝对指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净成果的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支出后的余额,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投入产出之比也是最高的。这就提醒管理者,在追求利润的基础上,同时要提高效益之比。这样才能使企业规模扩展与集约经营并重,效益和利润协调增长。

在对逐利动机进行必要的修正以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相应地可以得到完善。比如说,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可以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衡量标准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经济利润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与传统的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要求扣除全部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在内,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因此,通过计算企业的经济利润能够正确地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同时,从多年来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企业背景资料以外,对企业来说还应设计一套以价值为基础的非财务分析指标,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符合企业本身的特点。如设立产品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的市场扩充速度,产品受消费者喜爱程度;劳动生产率,反映劳动者生产产品的劳动效率,利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创造出最高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指标,反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包括产品的合格率、优质品率以及驰名商标产品、优质名牌产品等指标;新产品开发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在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等等。将企业管理的重心放在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上,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

由于信息和知识的不完备性,对未来预测的困难性以及不能穷尽所有的替代方案,人们做出绝对理性的决策是不可能的,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础上,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才是最现实的合理模式。但是,尽管“最优化”、“最大化”目标都是难以完全实现的,但这并不排除其作为目标的合理性。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不仅意味着交易的另一方财富同时增长,而且还正确地配置了社会资源,附带还产生了税收和安置了众多就业岗位,即企业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可见,逐利性的本质,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来说,是能够合理存在的。

参考文献:

1、马晨.企业利润最大化战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2、孙向东.论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J].财会通讯,2009(3).

3、赵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J].中国中小企业,2010(9).

4、张鼎萍.对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理解与批判[J].时代教育,2009(2).

5、王保松.企业利润操纵方法的分析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3).

第9篇

【关键词】 中外合资 财务管理 投资

合资企业一般指中外合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外国合营者可以是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中国合营者目前只限于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不包括个人和个体企业。经审查机关批准,合营企业是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它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合营企业还不能发行股票,而采用股权形式,按合营各方的投资比例分担盈亏。

1.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目标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建立起若干具有指导性的观念,理论,并以此作为组织财务管理的依据。具体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四个方面:

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价值方面衡量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收抵支后的利润高低和财务价值的大小。以此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在资金的每一环节都应下功夫,以求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努力增收节支,从而实现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

1.2中外合资企业的业主投资必须得到维护和保持,而不应受到侵蚀。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正确近期利润与长远利润的关系,必须正确形成各期利润,正确计算资金耗费,必须使所小号的资产得到足额或者充分的补偿。

1.3中外合资企业外部环境比企业自身财务更复杂,风险更大。但是,风险与利润总是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剧烈的竞争又不允许人们一味地追求风险或降低风险。因此,财务管理要妥善处理利润与风险的关系,力求在利润一定的前提下努力降低风险或者在风险一定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更高的利润。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及时对风险予以分析、识别和评估,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明确风险归属,并积极组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 合资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中外合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相比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在财务管理体制方面与国内企业相比较,具有更为灵活的特点。

2.1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化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低位,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要求比国内企业要高,而且越来越高。有中外合资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与管理体制所决定,企业在使用财务人员方面极为严格,毫不含糊。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经济管理理论,了解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把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应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灵活方法,以便使企业经营管理赶上时代步伐,步入先进管理的轨道。这样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保证企业经济利益的提高。

2.2外商投资而形成的中外合资企业在经济性质、组织方式、经营机制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而企业就不存在国有企业惯常的隶属关系,国家也就不会像对有企业那样去进行全面严格的管理,只能本着间接调控,不做直接干预的原则从事适度管理。我国通过各类外资企业财务管理法规,灵活行事由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权值。为了便利财务部门更好地行使管理职能,中外合资企业必须及时地向当地财政主管部门提交各类有关基础资料来配合管理。

2.3中外合资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是企业各种财务关系。为搞好财务工作,中外合资企业必须根据我国已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确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

3. 目前和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战略差异的问题

以一般企业不同,合资企业的设立动机,往往是合资双方各取所需,除了获取经营利润外,对于外方而言,合资经营能够比较有效的避免政治风险和投资风险,同时尽快的熟悉本地市场环境,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源等等;而中方更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这就是的合资双方在经营目的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

3.2控制权博弈问题

诸多案例显示,作为博弈一方的外方往往把建立合资企业作为短期的战术手段,认为与中方合作是有限博弈。外方经过十几年的合资合作,逐渐了解并熟悉了中方法规、市场、竞争者,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积累经营和竞争经验。加上外方为了更快发展,越来越对与效率低的中方分享运营控制权感到束缚和不满。在博弈后期,外方的有限理性督促其选择放弃合资模式,夺得财务控制权,独资运营业务不合作方式,实现博弈目标—掌管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事实上处于弱势的,如何利用中方掌握的有限资源对企业实施最大化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财务手段维护中方的利益,是合资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

3..3文化差异问题

在合资企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文化冲突问题。由于中外合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从而双方的工作人员在经营理念、决策思维方式和程序、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合作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文化冲突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

4. 解决对策

中外合资企业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左右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注意维护中方的经济利益。

4.1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理清双方的产权关系,对经济活动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把握尺度。中方财务人员应当首先明确出自双方所持有股权的产权性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学习和理解,形成共同的认识。同时制定明确的财务流程,规定财务工作纪律,确定快核算方式方法,统一使用规范的会计凭证。此外,还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新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财务活动效率,降低出现重大错误的风险。同时,双方财务人员应加强沟通和协商,在涉及财务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双方的投资人应取得一致意见,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

4.2在文化和谐中来解决冲突,在解决冲突中寻求文化协同,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努力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利影响,并积极寻求融合。经过必要的协同和冲突的解决,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企业文化的重构。确立跨文化的“双赢”思想;加强文化的灌输和沟通,发展跨文化培训项目和建立跨文化双向沟通机制,及实地进行企业问题化的重构等等。

参考文献:

[1] 吴守富,浅析财务管理的环境问题,会计之友(上),2006-07.

第10篇

摘 要 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被量化描述的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选择何种计量属性,从而形成能够达到会计目标的计量模式,是会计改革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对计量属性的选择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准则制定层次,首先要考虑相关性,其次要考虑可靠性;而在报告编制层次,着重考虑可靠性。在具体选择时,必须考虑计量对象的特点,及两个主要信息质量特征的配合。

关键词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计量属性 可靠性 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条最主要的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面向过去的质量要求,而相关性是服务于投资者经济决策、面向未来的质量要求。两者共同为会计信息的有用,必须兼顾。但很多情况下,它们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所以我们必须在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但这又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一)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本质上,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葛家澍教授指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的经济真实,是可靠记录并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主要是财务活动)的历史”。直观地说,可靠性就是客观真实。但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尽管会计只能确认“过去的交易”,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估计和判断因素。因此,在客观真实既定的条件下,可靠性更取决于“确定性”的程度。会计上的“确定性”是指交易的经济性质的确定性和交易金额的确定性,即确认和计量的确定性。可以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会计的确认和计量需用具备确定性的特征,尽管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和经济事项是不确定的,但财务报表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应当是确定的。当面临不确定性时,会计确认和计量只能选择更为确定的结果,以通过增强确定性来提高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按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关性的具体要求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由于资本市场强调预期,投资者总是期望企业更早更快地确认并披露与其投资相关的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但财务会计只能在一个公认的原则范围内提供力所能及的信息,于是“表外披露”成为相关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分部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管理层的分析与讨论等。换言之,当前会计在提高其信息的相关性方面,主要体现在表外信息上。那么表内信息出现什么问题了?美国会计学会的会计和审计质量委员会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了现行财务报表存在的不完整性,其中直接指出表内信息的计量问题,提倡采用公允价值。所以,要想使增强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更多地纳入财务报表表内进行确认,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必须取得长足的突破,而确认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计量问题的解决。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两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越符合使用者的需要。它们都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如果其中之一完会缺失,则该信息毫无用处。然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为了加强相关性,需要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如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会计信息,而这必然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方法,从而使可靠性有所削弱;反之,为了提高可靠性,则削弱了相关性。

总之,在实际经济环境中,在很多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矛盾,如何取舍一直是会计信息面临的两难问题。

二、不同层次计量属性的选择

西方会计概念框架凡提到相关性和可靠性,总认为它们是两个并重的信息质量特征。实际上,处于不同层次的计量属性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一)准则制定层次

为了在另一个层次产生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报表中要素及其所属项目,在报表中应按概念框架设置的要素侧重按相关性选择所属报表项目。在这一层次,由于尚未对要素及其所属项目计量,一般不涉及可靠与否的问题,即只是信息的定性选择。但这也必须考虑可靠性。预计认定它是相关的项目,应能可靠。计量预计无法计量与不能可靠计量的项目,即使具有相关性,应在这一层次排除,如人力资产、自创商誉等。这就是说,在准则制定层次,主要选择应予计量的属性。这首先考虑的是相关性,其次才是可靠性。而可靠性的考虑是为选择相关性项目服务的。

(二)财务报告编制层次

由于表内要素及其所属项目,表外附注及法定披露以及应予应用的计量属性,已由准则制定层次通过会计选择做出了规定,财务报告的编报者着重考虑的应是可靠性,即按中立性的要求,如实反映意欲反映上述内容。凡属过去引起的差错,应在发现后立即更正,而故意弄虚作假的,则必须在审计发现后予以披露,依法进行必要的惩处。如果在第一次已选择了相关的项目和计量属性,则在第二层次正确应用计量属性如实反映了意欲反映的表内项目、表外附注和法定披露,那么,信息就既保证相关性,又保证可靠性,从而对决策产生有用性。或者说,一个有用的信息应当是如实反映的相关信息。

三、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实务中, 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往来款项、负债、净资产等主要是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可变现净值作为参考计量;而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业务中以公允价值属性计量。可见,资产计量属性的选择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因素的约束,不论从经济学还是会计学的角度看,资产计量难以全部采用价值计量,成本计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量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将更合理地并存,必将更好地满足会计“决策有用”与“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玉海.会计计量属性问题的探讨.辽东学院学报.2005(6).

第11篇

1.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动态,做好财务报表审核的前期准备工作

(1)关注企业的经济以及行业发展的状况。企业制造虚假财务报告肯定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比如行业发展不景气,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导致企业营业额的降低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到达提高自己利益的目的。因此,投资者需要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能够有机会发现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制造虚假财务报告的目的,找出在财务中作假的证据,有效识别企业的虚假财务信息。而要想对企业有深入了解主要可以从企业发展的背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内部其他竞争公司的信息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有效识别企业虚假财务报告。(2)关注审计报告,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注册会计师由于其专业技能较高,可以接触到上市公司的一些原始凭证、明细账目以及经济合同等财务资料,但是由于近年来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公信程度。但是不可否认在进行调查企业经济状况时,注册会计师时出示的审计报告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判断依据。那么要想识破企业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就要仔细地阅读审计报告。不过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很多的投资者没能够将注册会计师出示的升级报告完全的阅读完整,也就导致了投资者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完全了解。同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充分重视,但是具有保留意见以及没有办法表示与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提醒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要有足够的警惕心,并要求企业对标注出来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判定。

2.认真阅读企业财务报告,有效还原财务报告的真实面目

(1)利用企业会计财务报告进行相关指标的计算,将结果与行业内部其他的企业进行对比,从而有效的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根据相关调查与统计,企业会计的欺诈,篡改企业销售数据以及应收款项,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要定期地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计算,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等数据的分析判断企业的偿还能力;通过应收款项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判断企业营运能力。同时还可以将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有效的对比,判断企业在同行业中的运营程度与发展状况,分析企业财务指标是否出现异常,以便于更好的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2)对企业内部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对现金流量的分析主要是指将企业营运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现金净流量和业务利润、投资收益以及利润分别进行比较,以便于更好的判断企业的业务利润、投资效益以及净利润的质量。通常来说,企业如果缺乏相应的净现金流量所获得的利润,那么企业的净利润的质量也是不合格的,而企业如果出现现金流量长时间的都低于净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了利润对应着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够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也就是说,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报表存在的弄虚作假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与确定。(3)关注企业财务会计报表的附注内容。财务报表中的附注主要是为了能够便于管理者充分了解报表的内容,而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依据以及相关的原则进行的解释说明,使财务报表看起来更加简单易懂。如果将财务会计报表看作是一种产品,那么会计报表附注也就是这种产品的说明书。一旦财务会计报表出现任何的虚假信息,都能够在附注中看出一些迹象,从而进一步证实企业财务报表中出现虚假信息。

二、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措施

在企业的管理中,可能由于外界的原因造成企业北部财务会计报表中出现虚假的数据或者是信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也会造成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巨大损失。而要对企业内部虚假财务报告进行有效的防范,必须要标本兼治。

1.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约束会计信息的披露。

判断一份财务会计报表到底是不是虚假报告,主要就是看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信息或者是数据有没有违背现有的法律法规。而在财务管理方面,我国制定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管理,例如《会计法》、《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是,即使有这些法律法规对财务管理进行约束,还是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不同的经济性质的信息披露的方法不同,就会造成一部分企业钻法律的漏洞,制造虚假财务报告。因此,就要进一步制定出更加严谨科学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约束与管理,避免再次出现虚假财务报告。

2.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纰漏的监管,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重要作用。

在《会计法》中有这样的规定:单位法定代表人要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负总责,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则具有监督财务报告的职能。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机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的企业投资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以及银行一类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资产安全以及业务的正常运作,会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报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再与企业的管理者进行商讨,最终决定是否进行投资,这一过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督企业内部财务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审核部门,与社会工商管理单位、证券管理单位等机构,综合形成一个完善的财务报告监督机构,能够有效地防范企业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出现,也就说明了监督机构能够有效防范虚假财务报告的编制,加大对监督机构的管理以及执法力度,对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如果建立了良好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部门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能够有效减少虚假信息以及数据的出现,从而降低虚假财务报告出现的几率。同时健全企业内部的审计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出现过多的漏洞,也能有效地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4.加大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罚力度。

针对企业出现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情况,相关的执法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于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罚力度,主要可以分为刑事处罚以及经济处罚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企业造假之后所要付出的成本或者说是代价,从经济角度迫使企业认识到制造虚假财务报告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从而避免企业再次出现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从根本上遏制住这一违法现象的发生。

三、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 施工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2-091-02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st control of the engineering item construction stage

【Abstract】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is the main factor to affcet the whole project cost f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mpany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mpanys have their own way to control construction cos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and introduced some way to reduce construction cos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project cost control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项目部成本的控制已经逐步为各个施工管理企业所重视。如今,项目成本控制已然成为使施工管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成本浪费已经成为了阻碍施工管理企业进步的绊脚石,而踢开这块绊脚石的主要因素则是本文所描述的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1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是什么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是指建筑施工管理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或者说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按成本的经济性质,工程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指施工过程中,耗费构成的工程实体,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其它直接费用;间接成本指企业内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管理人员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还有水电费、保险费等。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

2 施工阶段的工程成本控制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那些问题

2.1 施工管理人员对工程成本的认识不足。有些施工管理人员怀着不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心态,则必然出现技术人员只注重工程的技术,采购人员只关心采购等看似分工明确工作形式,这样将产生高质量,高要求的,高成本的自我价值实现。将直接导致以提高施工成本而提高自身工作质量的情况。然而,施工质量的最优化,对于企业来说未必最优。企业是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由此可见,工程成本控制需要所有的施工管理人员在其位,谋其职。

2.2 施工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的忽视。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又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

然而保证质量往往会增加工程成本。因此,质量与成本相辅相成。这将对项目经理的“度”的把握有相当要求。在工地往往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有的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注重成本的控制;有的项目经理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利益,片面地强调成本,而忽略了质量。前者将导致项目成本的提高,影响企业的直接利益。后者将导致质量为达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并给企业带来名誉上的损失。

2.3 施工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在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对建筑材料、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材料的浪费和窝工现象,这是影响施工成本的一大因素。

2.4 施工管理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施工管理企业除了要明确项目经理的权力和责任外,还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奖罚分明,是促进施工管理企业成本控制的动力,也是实施低成本战略的重要武器。当前施工管理企业在员工的绩效考核方面,尤其是成本控制的绩效考核方面,很少有明确的规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导致成本控制做不到实处。

3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有哪些方法

3.1 完善成本控制责任体制。施工管理企业通常制定一些工作指标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能力,或者以计划进度的完成情况来制定进度目标,从而作为奖罚的依据。但也因此而忽略了成本管理。最典型的便是一些国有施工管理企业的干部职工只强调质量。采用没必要高强度的混凝土,大直径钢筋,虽保证了质量指标,却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又用超大型的机械组合完成较小的单位工程,杀鸡用牛刀,虽然进度保证了,但使成本也大大的提高。所以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各参建人员应该在原有责任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本管理责任,以完善成本控制责任体系。用统一的规范和责任来约束和指导工程参建人员的工作,保证施工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指标,在项目施工中显得尤为重要。

3.2 讲安全、抓质量、创效益。安全工作越好,处理安全事故支出的费用就越少,施工所受的干扰也就越小,因而费用支出也越少。同时,施工管理人员要仔细研究承包合同的质量要求,恰当把握准合同要求的临界点。施工管理企业应建立明确的安全文明施工,质量过硬保证的赏罚制度。使施工管理成员树立安全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以积极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准确把握质量控制的临界点。以最安全,最优质的工程给施工管理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3.3 科学合理的控制材料成本。材料费一般占全部工程项目成本的65~75%,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和经济效益。所以,材料的采购要尽量遵循“质好、价低、源近”的三项基本原则。同时,进场材料要正确计量,认真验收,最大限度的减少采购过程中的管理消耗。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科学组织材料的使用计划,避免停工待料现象发生;材料的领用应严格控制,定期盘点,随时掌握实际消耗和工程进度的对比数据;对于周转材料要及时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场,以灵活周转使用来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材料成本。

3.4 加强管理,灵活控制人工成本。人工费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10~12%,并且随劳动力市场价格变化而变化。对施工期间所需发生的人工费进行控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要牢固树立起成本意识的概念。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尽量避免行动的错位、劳动生产率低下。②依据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网络计划的进度安排,月初依据工序要求合理做出用工计划数量。③控制用工数量成本,准确分析清单报价的用工数量与实际用工数量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节约用工数量以降低人工成本。

3.5 增强索赔控制,做好索赔工作。施工管理企业一定要增强索赔意识,加强索赔管理,做好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工作。并且要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问题作好记录,有关部门签字,然后存档。

无论现在及今后,加强变更、索赔的管理和控制等工作都是施工管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经营策略,合理可行的工程变更,及时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沟通,取得甲方的理解和认可,为达到工程变更的目的创造条件。变更费用的发生属清单以外的费用,预算人员应及时地编制变更和工程签证后的变动价款。由于设计变更引起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其相应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由于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数量有误或设计变更引起工程量增减,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内的应执行原有的综合单价;属合同约定幅度以外的,其增加(减少)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由承包人提出,经发包人确认后,作为结算的依据。

4 小结

如今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如何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已经提上所有施工管理企业的日程,这直接关系到施工管理企业的长足发展与市场竞争力。项目成 (下转第87页)

(上接第92页)

本的控制涉及内容繁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也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常见的问题及相关的降低施工阶段工程成本的方法。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来一起来分析探讨如何降低项目成本的问题,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龙丽.浅析施工管理企业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J].中外企业家,2009,

10(2):55~56

2 李婉群.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在工程施工阶段进行成本控制[J].水利

水电工程造价,201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