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8 17:4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第1篇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接下来是为大家带来的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一《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从大禹“走遍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挖开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导 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做具体的描述,对这个自然段的理解,为了避免个别太过现实的孩子说出“他不爱妻子和孩子”而误导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过家门而不过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二《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良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第2篇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激发兴趣;多途径识字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然而识字教学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识记大量的生字,扫除认读障碍,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的教学方法,力争营造一种自主、协作、创新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愚教于乐。

一、创设情境,唤起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爱学的,学习的持久性就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因此,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设计中,我借助故事、儿歌,为孩子打开识字的兴趣大门。把生字编成儿歌,让学生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尤其是低段的孩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内容中去,一般都将故事排在课的导入部分。

二、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识字的目的

1、情境识字:

在课堂上,把一个字放在特定的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记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如在学习“泼”与“波”这两个易被学生混淆的字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你洗完头“发”之后,要把“水”泼掉,这就是泼水的“泼”;当一个“皮”球掉到“水”里之后,便会形成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识字的过程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且识字的效率特别高。

2、游戏识字:

刚开始,教师编些字谜让学生来猜,让学生在猜字谜的过程中识记生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学生自己也可以尝试来编编儿歌,自创谜语来认识生字。在教学“午”字,学生马上就能编出: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没头,要问是啥字,看看日当头;教学“喜”字,就编出:上村十一口,下村二十口,两村合一起,欢乐不发愁;“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这一类的游戏激活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3、归类识字:

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

4、看图识字: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

5、歌诀识字法:

由于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编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6、故事识字法:

通过听故事加深某字印象,从而记住字形。如:教学“治”字,如果仅告诉学生是“治病”的“治”、“治安”的“治”,学生的印象就不会深刻,也不能记牢生字。讲“治”字时,教师给学生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学生“大禹治水时先挖了很宽很宽的沟,然后在沟两边砌起土台,最后把水引到沟里疏通”,学生既理解了大禹治水的方法,更记住了生字“治”是由“三点水”和“台”组成的;学习“匡”,可以给学生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使学生记住“匡”这个不常见的字。故事可以自己编,还可以把当堂学习的多个字编入一个故事中,加深学生的印象。

7、图画识字法:

用一幅画表示汉字,最好能和甲骨文或繁体字联系起来。如“鸟”,画一只正在用力向上飞的小鸟;“画”,画一幅卷轴画;“灯”,画一盏最古老的(青铜器)小油灯,同时讲科学的发展及现在的电灯;“盘”,画出古代盘子的形状;“盏”,画出古代盏的形状,类似现在的高脚酒杯;“燕”,写出甲骨文燕的字形;“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一弯河水静静流淌,白色的小羊一群群;“黑”字,本身稍加变形就可以看到一只小黑猫的样子;还有“竹、叶、舞”等等很多很多字,都可以用一幅简笔画表示出来。

三、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主动识字

第3篇

关键词:学习氛围; 自学能力; 教学情境;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30-01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构建趣味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小学语文优质课堂的构建。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找到他们的兴趣点,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探究,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效率不断提高,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教学时,教师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提高他们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促进他们语文分析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依靠教师的灌输死记硬背语文知识,而是充分发挥探索精神,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文字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深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深入分析,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重点段落。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顺利解决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积极性

(一) 采用语言描述进行情境创设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可以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如教学《小鹰学飞》时,教师用语言给学生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在山谷中,有一只小鹰和一只老鹰,小鹰想要学飞,于是它向老鹰学习飞行的技术,小鹰很努力地进行飞行练习,小鹰最后认为自己学会飞了吗?在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情境中,学生仿佛跟随小鹰一起飞行,深刻了解了小鹰在飞行时的心理变化,认识到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在多媒体情境中,学生能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学习,能让他们产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大禹治水》时,由于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学生通过阅读很难理解课文。运用多媒体播放大禹治水时的动画场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对课文的分析中,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段落设计问题,用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分析和思考提出独特的看法,促进他们语文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获得优化,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设计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进行课外拓展,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参与积极性的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大赛,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能从读过的书籍中选择好的故事,并流利地讲出来,在获得自豪感的同时,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大赛,让学生充分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和素材进行创作,写出优秀的作文;还可以举办语文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行充分展示,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在语文课堂中积极参与,促进小学语文优质教学课堂的构建。

总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给他们创设活跃、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实现新课改下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袁新P.“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

第4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计算机教学;智能手段

手机当初产生的时候,功能很少,仅限于接打电话,收发短信,只是一个普通的通讯工具,近些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智能手机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了普及。手机智能化的同时带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手机控、低头族、游戏手等都是智能手机的负面产物。很多大学生因为迷恋手机游戏耽误了学业,很多大学教师苦恼于上课大多学生都低头玩手机,很少学生听课。很多家长担心手机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我认为,治理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职能手机的积极作用。下面将结合计算机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利用手机媒体应具备的必要条件

如果能充分利用的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要高,另一个是网络支持要全面。目前我校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100%。我校WIFI对学生和教师全面开放,学生都会选用大流量手机套餐,而且上网的费用很低廉。这些都是支持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2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智能手段

2.1利用手机媒体搜索功能

手机媒体的搜索功能快捷方便,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学习资料的搜集、下载,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搜索功能。在教学中我会发放课下任务和教学资源,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搜索功能去完成课下任务。

2.2利用手机媒体的存储功能

现在的智能手机的存储能力都很大,完全可以利用它的作为存储终端,代替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工具,既经济又方便。学习资源,学习资料,作品等都可以安全保存。

2.3利用手机媒体的录像、拍照功能

现在的之能手机摄像头像素都很高,录像、照相的质量也非常清晰。因此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的摄像头功能,对教学中需要的素材进行拍照、录像。如:在制作PPT时,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以“爱”为主题创作一个幻灯片展示。学生就会可以利用手机的摄像头,拍摄生活中爱的素材。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2.4利用手机的QQ群、微信群的通讯功能

腾讯QQ、微信的功能很全面,可以聊天通讯又可以文件传输、文件下载、文件存储。它们已经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通讯工具。因此教学中我会以班为单位组建QQ群和微信群。利用QQ群的文件上传下载功能进行作业的上交下载、资源的共享和学习。利用微信群聊天方便快捷的特点就行课下交流讨论学习。教师可以在QQ群里发放学习任务和资源,可以接收学生完成的作业,可以发送通知,可以对作业进行点评,可以对学生课下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辅导。这个功能应用好了,可以提高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内教学的效率,这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手机媒体的负面影响就被消弱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5利用手机媒体APP功能实现翻转课堂

蓝墨云班课就是一款在教学中应用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这款APP分为电脑版和手机版,可以同时在电脑上还手机上使用,学生通过手机媒体下载APP,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教学活动、考勤等行为获取相应的经验值,教师可以通过蓝墨云班课对学生活动进行管理、评价、指导。蓝墨云班课的有很多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测试、答疑/讨论、作业/小组任务、活动库、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签到、资源等。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前、课后、课下应用。对于计算机项目教学改革及翻转课堂的实现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我所教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辅。这种课堂形式的转变其实是非常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让设计教学活动助理教改课堂是关键。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放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蓝墨云班课的测试功能进行学习检测,课上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进行现场答疑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项目。这期间可以应用云班课的签到进行考勤,利用问卷功能进行引导问题的导入,利用小组任务功能进行任务要求的发放,及项目作品的回收。课下布置课下作业及下一项目任务的预习。课下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答疑/讨论功能进行组内讨论、教师答疑。利用作业功能进行任务作品的评价。这样的课堂非常有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热情高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APP功能助力翻转课堂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应用手机媒体的思考

手机媒体功能虽然强大,但一定要做到合理的应用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从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有趣的项目任务加上手机媒体功能的合理应用一定会呈现一个完美的课堂。学生愿意学,教师喜欢教。学生从迷恋手机媒体的消极功能转而利用手机媒体的积极功能,是我们教育者最想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张继英.手机的发展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J].课堂与教学,2014(14).

第5篇

一、导入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导入,是教学的开端。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学习动机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克服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的疲劳感,提高生物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如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时,首先出示三个宝宝的照片,请学生猜猜看哪一个是我的孩子,说出猜测的依据。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同时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遗传和变异现象,进入本节的学习,进而分析遗传现象,总结出遗传的概念。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已经引起众多同行的关注,有趣味导入、直观导入、复习导入、实验导入等等教学手段,关键是要增加课堂导入的创意,紧扣主题,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不知不觉地走上探索生物奥秘之路。

二、导读激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导读,是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是实施先学后教的重要环节。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最基本的一种学习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学式教学法中的导读恰是这样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不重视,常感到枯燥无味。心理学认为,中学生受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内分泌的影响,他们的情绪会表现出易动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心理特点,指导好阅读。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阅读教材,掌握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这要求教学设计中不排除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其他可能性,使导读具有开放性。例如,八年级下册阅读小资料“淡水养鱼”部分时,有的学生认为“大鱼吃小鱼”,如果混合放养也有弊端。这时教师应肯定学生想法的合理性,进一步给学生分析鱼类的食性,得出结论:混合放养的淡水鱼之间没有捕食关系。但是如果将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与“四大家鱼”混合放养的话,由于凶猛的肉食性与“四大家鱼”形成捕食关系,造成危害,因而不可行。这样学生对混合放养就有了更开阔的认识。学习者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教育是对人生命的提升,而生命的提升,又最终和基本上依靠生命自己。教师所作的一切都要为了他们,依靠他们,成就他们,教育者作为学习者精神生命活动的外部力量,可以影响他们,但不能替代他们,我们只能在他们生命之外,为之服务。“导学”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去学习。在先学后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学”,而教师的“教”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灌满一壶水”。

三、导议激疑,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导议,是课堂艺术的,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让学生求疑、探索、发现真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此话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探索中求取新知识,在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要求,要学好这门课程,关键让学生会根据已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去理解,通过讨论寻求真理。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识。在运用导学式教法中,利用好“导议”这一环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脊髓与脊神经”一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手被针刺一下,是先感到疼痛,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以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答是先缩手时,有许多学生不相信,还很有理由地说:“老师,不感到疼痛,缩手干什么?”于是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而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部分学生通过画图,讨论终于从神经冲动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得出了正确答案,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也让学生明白了光靠自己的主观印象是不行的,必须有理论依据。学生情况不同,提问、讨论的方式就不同。对于不喜欢发言的学生,教师应多注重引导,一环环的来,注意多鼓励,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节课都应时时提醒自己,注重适应学生,只有这样,“导议”才会显得有声有色。

四、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结,即课堂小结,是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把未知或认识不深的知识转化为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课堂知识的浓缩和提炼。如我在讲授完“种子的萌发”一课时,通过投影出示农耕中的思考:在播种季节,农民甲、乙都购得了籽粒饱满的小麦种子。播种前,甲测了发芽率,约为96.4%;乙不会测,你能对他进行指导吗?他俩同时在25℃~30℃的温度下播种,甲将种子种在潮湿贫瘠的土壤里;乙将种子种在潮湿肥沃的土壤里,推测他俩种子发芽的情况、幼苗的生长情况。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立刻激起学生新的探究兴趣,即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种子萌发条件进行了总结,又学以致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导练激励,满足学生的提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