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4 04:37: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绩效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的活动和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校是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达到为培养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 即高校以师资力量、校内设施、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办学的效益性体现在:投入的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在投入上,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质资源,是否恰当配备教师及管理人员;在管理上,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在效果上,表现为是否培养出数量多、质量高的人才。高等学校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效益,这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主要区别之一。
高校绩效审计是衡量高校内部各个资源占用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进行成本效益,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学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
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
1、模糊性。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做出数量上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因此审计标准也只能是模糊的。
2、长远性。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校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其审计标准也应立足于长远。
3、宏观性和间接性。高等学校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它所提供的劳动成果(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及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其产生的效益将在很大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同时产生的效益并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有相当一部分效益以潜在的、转换的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立足于宏观和间接效益的标准,方能对高校的效益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二、考核高校绩效的主要指标
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是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地进行分析,客观反映学校财务的全面状况的需要。
(一)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
如经费自给率是用来衡量学校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预算收支完成率是用来衡量学校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资产负债率是用来衡量学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其公式如下: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l00%
收入预算完成率=(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预算数× l00%
支出预算完成率=(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预算数×l00%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l00%
(二)反映学校经济实力的指标
国家经费拨款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国家经费拨款/总经费收入×l00%
国家经费拨款仅指财政拨款数,国家拨款是学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反映国家对高校办学的支持程度,是学校财务实力的首要指标。
总经费收入=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自筹经费收入=学费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捐款收入+投资收入+所属机构上缴收入+其他收入
自筹经费收入占总经费收入的比率=自筹经费收入/总经费收入× l00%
学校自筹经费反映了高校多渠道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一般情况下,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且比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自筹经费增长率=(本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上年自筹经费收入× l00%
这一指标反映学校对国家的依赖程度,学校自我筹措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学校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越强;这一指标从动态角度反映学校在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状况,在纵向或与其他院校相比之下,反映学校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自筹经费增长率越高,反映该校办学效益越好。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上年末固定资产总额 ×l00%
这个指标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客观地反映学校财务支出结构、支出质量。
(三) 衡量投入经济性的指标
1、财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这个指标综合反映国家培养一个学生当年开支的经费数额。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较,经费开支较少的院校,说明该校经济效益好。一个学校如果当年比上一年节约,就说明提高了经济效益。计算公式如下:
学生人均分摊的经费开支数=全年经费实际支出数/当年学生平均人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职工人员经费=(全年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设备购置费=全年设备购置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学生人均分摊教学行政费=(全年公务费+业务费开支数)/当年学生平均数
2、反映经费内部结构的有关指标。
人员经费与经费总支出的比率=人员经费/经费总支出×100%
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率=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教育事业费实际支出×100%
教学业务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支出/公务费支出×100%
人员经费比=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100%
预算内外收入比=预算内总收入/预算外总收入×100%.
人员经费包括在事业费和事业费中支出的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助学金和物价补贴等费用;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在经费总支出中,人员经费比例越高, 公用经费必然少,不利于改善办学的物质条件,因此人员经费支出在全部经费支出中的比重应越小越好;当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比大于1时,说明人员有超编现象。一般情况下,人员经费应控制在45%以内,公务费、业务费占25%左右,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和其他费用占25%左右,图书资料费占5%.
教学业务费与公务费之比较,越大越好;预算内外收入比,反映学校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后,充分发掘人力、物力、财力的潜力情况,这个比例越高,说明学校取得的预算外收入越多,有利于补充教育事业费的不足。
3、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师生比=学生人数(折合年平均数)/教师人数(年平均数)
师生比例不能过高,师资严重不足会教学质量,也不能过低,否则会人浮于事。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999]10号文,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师生比为1∶14左右。
教师占全校职工的比重=教师人数(年平均数)/教职工人数(年平均数)
该指标是衡量学校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比例越低,反映学校非教学人员越多,学校社会化程度越低。
4、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
机器设备使用效率=实际使用时数/可充分使用时数
图书资源使用效率=年出借量/馆藏
房屋使用效率=教学用房面积/房屋总面积
人均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年末职工数
学生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固定资产总数/在校学生总数
教学实验开出率=已开实验项目/应开实验项目
每个学生年均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教学仪器设备原值/年末在校学生数
每个学生平均图书资料在册数=学校年末公共图书总册数/年末在校学生数
年末学生人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积=年末房屋建筑面积/年末在校学生人数
通过考核这一系列指标,可以了解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和挖潜的可能性,促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物力资源。
(四)衡量产出效果的总量指标
1、教育投资利用效率。设定教育投资利用效率为P,在校学生平均数为W,用于培养学生的总费用为C,学生质量系数为K,公式为:P= (K×W)/C
这个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校学生平均总数可按下列计算:
W=年初学生人数2/3+年末学生人数1/3
第二,由于经费支出数中的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是根据学校当年实际情况安排使用的,若全部计入当年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就不能反映当年培养学生的实际成本,为能科学的对比考核各年的学生培养成本,培养学生的总费用应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扣除当年设备购置费和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资金来源培养学生的费用组成;第三,学生质量系K可从两种途径求得:一是根据学校对学生德、智、体进行考核,按百分制计分,以评定的平均值除以100为质量系数K;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毕业生跟踪抽样调查,再按百分制综合评分。指标P综合反映了每万元投资培养合格人才的数量。但在实际计算中将会遇到核算制度和学生质量评估方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令K=1.
成才率=优、良、及格以上的学生人数/当年全部学生总人数×100%
2、成果的社会效益指标。 高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是检查科技成果效益的重要依据,但有一部分科技成果。特别是基础,是为科技本身或者国民经济的长远服务的,在近期生产领域不易实现成果的价值,因此只能用科研的质量和水平来间接考核经济效益。其指标分为两种:
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科技成果实现的价值/研制成果投入的价值×100%
科技成果的获奖率=获奖项目数量/科研项目数量×100%.
3、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作为社会单元中的一部分,自身也必须不停地发展、完善、壮大,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在进行投资,培养人才、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其自身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变化,评价其自身的社会效益的指标为: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5
1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绩效审计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前一段时期的探索,对绩效审计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2012年以后,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进行绩效审计,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署对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决心。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计,而绩效审计是一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创新程度综合性进行的分析评价,所以我们可以说,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定成为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很多高校的绩效审计手段非常落后,审计方法也很单一。据了解,在广西地区的22所大学,在使用审计软件使用的大学只有不到10%,而且大多数大学的审计人员思想很落后,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甚至出现在一些人中,审计的目标仍然是在审计手工操作下进行查账找错。关于审计软件和在线服务,在线管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等信息整合的“数字校园”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就更别说与审计有关的数据收集、内控评估、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先进技术了。传统的手工审计将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不足恰是目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亟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研究问题。
绩效审计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在世界上的多个国际组织中或者在绩效审计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都对绩效审计作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绩效审计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审计人员先经过采集、分析、评估审计证据,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审核结果将提交相关部门,并提出进行审查控制。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对高校有关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估,然后可以为负责监督或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也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许多高校都正在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一些院校收获很明显的效果,但也有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内容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需监督并评估高校某项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考虑到专项资金投入的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公平性以及环保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而要想完成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采取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又对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绩效审计效果的一些建议,并对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和做出展望。
2高校专项资金的定义、内容及存在问题
2.1高校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容
高校专项资金是高校年度预算计划除基本支出之外的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资金,大规模建设和采购资金,科技三项费用(设备购置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资料印刷费、租赁费、差旅费、鉴定验收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和三重建设成本(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课程建设费用和后勤专项资金等。高校专项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其中有政府拨款,上级拨款,自筹资金,社会各种捐赠款等。
2.2高校专项资金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专项资金来源的多元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再加上专项资金具备投入量大,占用时间长的特征从而致使专项资金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许多的问题,主要有:
(1)专项资金的管理缺乏总体规划。从目前来看,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对于科学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经费合理使用的详细规则是普遍缺乏的,并且对于本校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也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导致了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随机性。
(2)专项资金的构成不合理。有些高校为了体现拨款效益,只注重专项经费的安排,忽略正常维持经费的安排。如果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公用经费被专项经费所挤占的现象,进而导致学校公用经费更加紧张。
(3)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会经常发生。一些高校用财政拨款不足,成本超支作为借口,对办公经费和专项资金的某一部分进行挤占和挪用;或将一些支出直接拨付专项资金,严重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和结项验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4)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的现象会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要原因是因为专项资金在使用时缺乏与其对应的绩效评价,没有根据,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盲目的现象,比如说扩大支出,重复购买等。
(5)绩效评价系统是不完美的,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不能只考虑到审计监督,应该还有财务监督。如果财务高校部门只把审计专项资金支出票据合理合法作为目标,而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或业务本身的真实性却无法判别,某些资金的使用者借此机会占小便宜,把不是该项目的,自己使用的合法票据纳入该项目进行报销,这种现象就叫隐形挪用挤占专款。此外,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和校内审计部门不求甚解的例行审计,也都会造成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大大降低。
3审计方法的定义及种类
广义上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达成审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称。狭义的审计方法,一般就是指负责审计的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而运用的所有技术和手段。审计方法的运用不只是在某个审计阶段中,从审计人员制定审计的计划开始,最后出具审计意见书并且要依据法律法规做出最后的审计决定,然后还要建立审计档案,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审计方法。
审计绩效可以通过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来提高,所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人员都应致力于研究探索和创新应用新的审计方法,才能使审计的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分析探讨4种审计方法,以供各高校的审计工作人员作为参考。
3.1平衡记分卡
“无法形容,就无法评估;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从美国哈佛大学诺兰诺顿研究所执行长戴维诺顿研究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绩效评价体系中而来,平衡计分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团战略管理工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战略规划和公司管理等方面。平衡计分卡的目的是要保证企业的战略能够有效地执行。人们把平衡计分卡叫做企业战略管理和执行的最有效工具,我们把平衡计分卡可以应用到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来。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3.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可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能够将组织的战略与组织内部资源、组织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SWOT分析法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运用如表1。
(1)通过运用各种审计调查方法,分析出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普及政策以及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等政策都属机会因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属威胁因素。它们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专项资金绩效,这些都属于外部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比如说,国家划拨财政资金来支持高校基础设施和教育平台建设,这就属于有利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审计分析之前,要把控制和风险分析作为出发点,分析每个指标的优劣度,促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所使用的最优方案。
(2)构建SWOT矩阵,需要依据各种因素的急迫程度或者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按照大小进行排序。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更好的评估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需要优先排列那些对高校发展有重要的、紧急的、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实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在高校绩效审计中运用SWOT分析法有如下作用:一是绩效评价信息更加清晰简明。从目前来看,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和公共需求。通过SWOT分析法,制定资金资源的使用规划,并列出高校当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使原本复杂的信息清晰明了,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二是资金的投向更加科学合理。以SWOT分析法构建SWOT矩阵,有利于对项目高校目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研究。
3.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就是把与做出决策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种方法就叫做决策分析法。AHP方法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如下:
(1)首先设计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层级和权重,然后建立起层次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专项资金从投入使用到最后产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尽量简单化,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因素,利用少量的定量信息尽可能的量化决策的思维过程,再根据这些因素的隶属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按照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来排序,建立一个由总目标、子目标、明细指标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
(2)测试评分。从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到项目实施到项目产出再到项目结果,按照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这一路线来采用案卷研究、复核法、询问法、比较法等审计证据法,对专项资金投向的项目实施内容、目标、资金管理、项目效益等因素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指标作出评价。
(3)综合评价。根据测试的得分情况,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针对性的建议,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达到预期目标。
3.4数据包络分析法
简称DEA,该方法是一种专门为了进行效益评价而建构的决策模型,主要针对单输入,单输出下工程效率概念应用到多输入、多输出的相对效率评价中,拥有无需设置权重,不需要设定输入与输出函数关系,评价结果是独立的丰富的透明的等优点,所以该方法被广泛采用。
(1)明确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指标。DEA分析指的是在内容复杂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寻求具有价值的指标,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且监督评价其效率、效益和效果。因此,评价指标尤其为关键。就高校专项资金而言,投入指标较单一,主要是用于改善高校基础设施条件或提高教学水平或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产出的指标相对较多,并且受高校类型或者专项资金项目类型的影响,就比如说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产出指标。
(2)对专项资金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细分和优化。根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对于设计的多个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DEA分析。
4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4.1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
审计对象、审计类型、审计内容与审计目标不同,其审计方法也不同。但应注意的是,审计的各种方法之间基本没有排他性,没有排他性的意思就是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审计的对象、审计的类型、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与结合多种审计方法。
4.2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运用审计方法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高校有每个高校各自的运行规律,所以不可能存在适合于每个高校的审计方法,运用审计方法也不一定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任何该组织的方法和技术,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2)在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时获得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是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说,在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在运用各种新兴的审计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审计方法的作用。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再者每个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各不相同,审计人员在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就应注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还得学习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高校内进行绩效审计既可以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摘 要 近年来,如何对高校专项经费的应用进行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出发,剖析开展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并对其审计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审计重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绩效审计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校 专项经费 绩效审计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日益拓宽,加之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大幅增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各高校不断增加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怎样合理、高效地使用资金,实现资金的最优使用效果,是高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概念界定
高校专项经费,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高校,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的资金。它是与高校基本经费相对应的概念,在高校年度预算中安排或下达,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大型修建和购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三重建设(重点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专项、课程建设经费和后勤专项及其他具有专门用途的院控经费等。
二、绩效审计的概述
1.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效率审计、效果审计和经济审计的总称,又称“3E”审计。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深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高校专项经费指高校除维持日常运转外,结合学校长期规划,以预算专门经费的方式用于教学平台搭建、科研平台建设、校园环境治理等的专项经费,其经费来源包含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专项财政拨款、学校事业收入以及经营收入等。
2.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为目的,其对管理改革以及风险防御的作用极为有限,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而绩效审计则是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寻求进一步提高绩效、完善管理的途径为目的,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评价系统更丰富,建设性作用更为突出,更能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所以,推行绩效审计,特别是在专项经费管理中推行绩效审计,加强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对高校改革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开展的必要性
1.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管、杜绝腐败的需要
只有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建立健全制度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通过绩效审计的评价功能,可以发现不足,明确优势,改进管理水平,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和比例,以期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3.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水平的需要
审计的职能要从单纯的坚持违纪违规、错报错漏,专项报告及建议改进影响效益的环节和制度。
四、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审计目标
对高校专项经费的绩效审计,目的是对审计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策、法规,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又可以完善绩效审计理论,推动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绩效审计化发展,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审计的结果,进一步积累绩效审计的工作经验,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任务
(1)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
查看决算报表中,一些每年度均有预算安排的专项,二级单位在上报下年预算计划时,是否同时送报该专项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预算。
(2)审核专项经费申报的预算
在决算报表中查看,上级财政在预算安排时,是否考虑该专项当年结余情况,如何安排预算。
(3)专项经费结余资金的处理情况
财政拨款项目是否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使用和管理、按时高效地完成;校内预算项目如有结余,是否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已完成项目专项经费结余挂账是否进行及时清理和调账归零。
五、开展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对策
1.相关法规的完善
法规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指导审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我国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缺少高层次的专门立法,现有的国家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仍停留在较高的原则性层次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制定有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门法律,进一步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2)加快建立相关法规的配套制度,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和审计准则,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绩效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是合规性审计的延伸,是伴随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展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从世界范围看,绩效审计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得到较快发展,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有数据显示,美国审计总署对联邦政府财务活动的审计不足目前工作量的15%,而绩效审计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85%以上,澳大利亚占50%,瑞典和日本则占40%以上,绩效审计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管理流程比较规范,法制比较健全并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基本不存在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国民对政府管理绩效的呼声很高。对政府及其公益组织的“问责”和公共财政资金的“问效”逐渐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自1971年开始每两三年联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绩效审计。许多国家已将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实施。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为当时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当时我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加之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法律制度尚不健全,财务管理不很规范,因此审计工作的重点是检查资金资源收支的真实及合法。近几年,国家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绩效审计,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绩效审计工作都明确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要“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进入了全面推进时期。
二、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1.建设工程项目绩效审计在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如火如荼的近十来年,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精力放在建设工程的审计上。对建设工程普遍已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介入了工程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从项目的立项、招标、施工、结算、决算等方面审核工程的管理及其造价,大大拓展了以往只关注工程最终造价的竣工结算审计。开展基建工程的绩效审计要求,不仅关注工程的最终造价,即工程本身投入多少,还要关注这些投入值不值得,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怎样用较少投资完成工程内容;不仅关注项目的施工各阶段,还应对项目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价。可见,如果说以往基建工程的竣工结算审计其实质是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的复核计算,对竣工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那么在基建工程的审计中开展绩效审计,则要求对工程的整个管理过程、造价等情况进行效益分析和评价。内部审计机构在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效益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参与项目立项论证,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状况、需求和规划情况发表审计意见;②参与设计方案选择,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影响巨大。方案选择不仅要关注外观,更要关注其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和单位造价;③审核招标文件。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施设备的采购等招标文件。重点在招标文件特别是工程量清单的合理性和招标文件是否存在明显漏洞;④对工程的变更和增加进行经济性审核和论证,看变更和增加是否必须和较优;⑤竣工结算,对施工单位虚报冒领的予以审减;⑥竣工决算,对整个工程的管理、造价、决算编制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发表审计意见。
2.财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坚持进度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既关注预算执行的进度,也看预算执行的效果。首先应当关注预算执行的整体情况,是否通过预算执行完成了年度工作的目标任务,也就是关注学校资金的整体效益。同时应当分预算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完成情况,评价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效益。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对大额专项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效益审核和评价,重点关注是否经过集体决策论证、是否坚持招投标程序、报销签字是否规范、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3.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新形势下,干部的经济责任不再局限于“合规”的责任,而且还包括“绩效”责任。对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考虑其岗位职责任务,在此基础上看其怎样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决策民主、管理规范、注重程序,往往管理水平和效益较高。因此首先着重关注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效益如何,决策是关键。重点关注“三重一大”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有无明显失误,是否造成明显的损失和浪费。其次关注经济管理水平,包括管理的规范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资金收支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还应关注经济行为,特别是招标、采购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方面,是否严格按程序办事,有无规避招标等现象。
4.内部控制绩效审计主要评价组织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业务流程和管理效率。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好的制度应是少而精又管用,既规范、可操作又不影响工作的效率。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涵盖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财务资源配置绩效、投资融资绩效、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绩效、物资采购绩效等。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难点和原则
绩效审计对高校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合规性评价,而且要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由于管理本身的多样性、复杂性,绩效审计是一项要求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和分析技巧的调查评价工作,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目前各高校审计力量参差不齐,有些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有些高校审计工作范围还比较局限。绩效审计是个新事物,是伴随绩效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由于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还不成熟,尚处于摸索完善之中,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构建也存在诸多困难,绩效审计表现出审计标准的模糊性、长远性、宏观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审计评价比较困难。笔者认为,可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1.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审计的定量评价主要根据审计采集的数据通过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特点,能够增强审计评价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因此对可以定量评价的项目应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多指标地评价。但客观上,有些项目无法进行定量评价,只能评价其综合效益,因此针对不同项目,在确定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定性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2.普遍和个别相结合审计项目可根据部门或资金确定。可以根据资金的流向为主线进行一些合理分类,高校一般分为教学单位、科研单位、教学辅助部门、党政职能部门、后勤部门等,不同使用范围的资金有不同的效益和体现方式,工作性质同类、资金用途相近的可制定一些审计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部门工作的不同还应分项目分情况具体项目具体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
3.一般性和重要性相结合同一审计项目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往往很难同时具备。有些项目经济性好,但效率性和效果性差;有些效果好,但经济性和效率性较差。审计人员应坚持重要性原则,看学校对审计项目更关注哪方面。一般而言,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都好的项目给与肯定性评价,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接受。
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高校资金来源于纳税人,资金投入应考虑经济效益。但同时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不以赚钱为目的,更应关注社会效益。绩效审计评价也应以社会效益为主要指标,经济效益应服从于社会效益。
【关键词】 绩效审计; 专项资金; 广西高校;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21-04
自从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2008)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10多年以来,我国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大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实证研究及其成果。为此,本文试图以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验证据为例,探索文章作者前期研究成果中所构建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适用和可操作性,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实践探析,以期为丰富和创新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绩效审计的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况
“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项目是广西财政厅和广西教育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同意实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和项目高校配套资金,把现有学科水平及办学整体条件基础较好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的立项建设单位。旨意通过几年的投入与建设,四所高校达到国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的要求,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终期验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该项目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广西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迫切需要,得到了广西党委、人民政府和项目高校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执行情况
在材料审核和现场核实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复核法等审计取证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2012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形成绩效审计评价结论①。
1.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 101.5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项目专项资金6 400万元,项目高校自筹配套资金15 701.58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经费总支出18 971.57万元,支出进度为85.84%。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支出6 397万元,支出进度接近100%。项目高校紧密围绕学位点建设的核心、关键内容,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向立项建设学科集聚,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论证,做好专项经费的统筹调配,确保向高层次、高级别学科建设方向集中;增强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实现仪器设备的集成、共享,避免仪器设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安排结构,专项经费支出中,仪器设备、图书设备等硬件建设支出比例超过70%,学术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建设支出比例小于3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项目高校建立健全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开支论证充分,资金拨付程序完备、手续严格,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2.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组织情况:项目高校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专门成立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项目实施中所需硬件设备的采购由各项目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且大型采购设备须提交采购可行性论证报告,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再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招标采购及验收,增强了设备采购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项目管理情况:一是组织领导机构健全。项目高校成立了以高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高校绩效管理工作;建立项目绩效责任机制,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加强项目实施监控,加快预算执行。二是目标任务明确,监管措施到位。项目高校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针对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高校负责整体协调与宏观管理,项目点建设学院负责管理工作落实,监督小组及时对工作进展进行督查,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有效监控,及时查找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三是自治区学位委员会、财政厅、教育厅也加大对项目组织实施的监督监控,按季度组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监控,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及时整改,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对策
引言
进入市场经济后,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的管理内容与层次变得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经济往来和资金额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笔者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入手,阐明了进行高校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因素,并就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对策作了探讨。
一、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的带动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大幅增加,原有的校舍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急剧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建设新校区,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新建学校很大一部分靠银行贷款,学校的收入来源非常有限,却背负巨额的贷款,还要偿还沉重的利息。另一方面,却是投资效益低下,资金使用率不高。据查,2001年教育部直属的74所高校中,有49所已向银行贷款,年末未偿还贷款本息51.71亿元,其中本金48.4亿元,利息3.31亿元。可以说,高校在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俯拾皆是,触目惊心。
此外,近几年我国高校进行了调整合并、联合共建等多种体制改革,对高等教育的设置布局和结构进行了调整。但就资源配置来讲,各高校仍然无法作为独立法人的主体进入高等教育市场并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参与竞争,其现有资源也根本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来配置的,很少应用市场规律来调节,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各高校的资源共享不完全,导致教学设备的重复配置与闲置并存。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进行审计,不仅要审计这些资金的核算,更要审计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只有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才能及时吸取教训,建立健全、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减少教育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铺张浪费问题,促进高校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目前,高校的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根据内部审计协会的调查知道,目前高校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到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只占到14%,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还没有开展。因此,在高校开展绩效审计,是高等教育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因素
由于绩效审计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技术手段和方法落后,同时由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不仅起点低,而且受到高校本身非营利性、行政化倾向的影响,由此目前在高校推行绩效审计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行使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的职能,而其管理控制职能、服务职能和建设职能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又难以用实际业绩和行动来改变现已形成的观念,这使高校内部审计处于一种“弃之不能,用之无用”的尴尬困境。加之绩效审计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理论比较零散,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广大教职员工对绩效审计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绩效审计的开展。
(二)缺少必要的绩效审计法规和标准
要准确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掌握科学合理的标准或尺度是至关重要的。绩效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审计方式,目前仍处于摸索和总结经验、方法的起步阶段。自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等准则,为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对绩效审计实施的程序、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取证、审计结论的质量要求和控制、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方面的工作缺乏规范和指导,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开展。
(三)缺乏必要的绩效审计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内部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事后审计”的监督程序,令绩效审计“只开花不结果”,同时由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行政问责制度缺失,监管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做保障,也使得绩效审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审计队伍力量薄弱
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审计工作,它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审计的内容包括各行各业,审计程序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出身于财会职业,起点较低、结构单一,专业水平有限。另外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通常是高校最精简的部门,数量有限的审计人员常因纪监审合署办公,很多精力还要投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中去,分散了大部分精力。审计队伍的力量薄弱,也成了制约绩效审计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加强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已成为行政事业审计的主流,尽管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人们的思想,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绩效审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领导在重要会议上提出、开展专题讲座或培训班,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方式宣传,让绩效审计的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高对高校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只有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绩效审计工作才会更具成效性。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评价体系
根据高校绩效审计的目标,结合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的特点和我国高校的事业特点和资金运行状况,建立一套适合高校绩效审计的标准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1.财务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指标
预算完成率=当年预算完成数/当年预算计划数×100%
2.收支状况指标
(1)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2)事业结余率=(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支出
×100%
(3)人员支出比率=(基本工资+其他工资+补助工资
+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支出)/事业支出×100%
(4)公用支出比率=(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其他费用)/事业支出×100%
(5)事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事业收入/总收入×100%
(6)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经营收入/总收入×100%
(7)事业收入增长率=(当年事业收入/上年事业收入-1)×100%
(8)经营收入增长率=(当年经营收入/上年经营收入-1)×100%
3.资产管理情况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年平均流动资产×100%
(2)总资产周转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
(3)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100%
(4)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4.经营能力情况指标
经营毛利率=(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收入×100%
5.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
高校作为社会单元中的一部分,自身也必须不停地发展、完善壮大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在进行投资、培养人才、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其自身的社会影响也在不断变化,评价其自身的社会效益的指标为:
高校社会效益=高校新增加的价值/高校投入资金
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可从资源利用的经济性、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和社会效益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遵循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相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审计工作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高等学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建立绩效问责制
无论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变化等,还是自身质与量的变化以及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在新环境下角色与功能的调适,都要求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引入绩效问责制度,以从制度上保障绩效审计的效果性。笔者以为,建立审计绩效问责制度应坚持问责结果与奖优罚劣、行政问责相结合的原则。一是建立问责结果在部门预算安排及预算执行中的应用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部门将问责情况作为今后年度编制部门预算和安排部门经费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问责结果反馈整改与奖惩机制。问责工作结束后,问责小组将被问责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绩效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反馈给被问责单位和责任人,并督促落实整改,在问责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将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三是建立问责信息共享制机制。问责小组除将年度问责情况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由学校对绩效工作做得好或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外,还将问责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作为学校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一个参考和对单位进行绩效作风与考评的内容之一。绩效问责办法的施行,将形成强有力的问责机制,从制度层面为高校绩效审计保驾护航,从而促使高校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综合性强,设计的知识面广,需要较高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审计人员。因此,一方面,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绩效审计能力;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服务意识。另一方面,要将具有绩效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或具有绩效审计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从而推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坚强.教育经济学发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3-94.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部分高校也存在着预算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预算执行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执行审计监督不够、绩效评价缺乏、创新不足等问题。今后,在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中,应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预算管理审计与支出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常用的审计方式与数字化审计方式相结合,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成果运用与整改落实相结合,以不断提高高校审计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5-0125-04高等学校财务预算管理是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学校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年度内要完成的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公共财政管理的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及有效“建设”的作用。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预算执行审计工作,2009年的《教育审计规范》则对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内容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可见,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是新时期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意义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1〕。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全国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要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2〕。”因此,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就高校而言,自1999年我国实施扩大招生规模政策以来,高校的财力大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对促进高校财务和高校建设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促进高校建设规范化
高等学校的预算综合了学校各项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特别是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与高等学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对高校预算执行的审计,可以促使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健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使高校预算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等学校通过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计算相关经济指标以及考核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为学校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推进高校财务建设科学发展
曾海梅 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初探通过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可以使审计部门更全面地掌握学校财务状况,在有效监督学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的同时,向学校提出资金使用的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学校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资金与资源配置,更好地推动高校财务建设的科学发展。
二、当前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制度不完善
预算执行审计是编制下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预算编制制度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为预算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仍有部分高校尚未建立预算执行审计规章制度,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2.部分高校预算参与意识不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力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只是财务人员,学校的审计、教学、科研及其他管理部门并没有主动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各部门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而财务部门又缺乏与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职能管理部门也缺乏与基层单位之间的协调,这就造成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透明度不高,预算考虑不全面,在执行过程中调整的随意性比较大,约束力不强。加之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仅限于事后,缺乏对预算实施全程的监控和跟踪,未做到审计关口前移,从而与内审机构对财务预算执行要“事先参与”的要求差距较大。
3.部分高校预算执行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绩效评价
一方面,绩效审计意识不强。据调查,目前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项目中绩效审计只占到8.5%,这意味着绩效审计工作十分薄弱。另一方面,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在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没有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当前高校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时,大部分是对预算完成情况的总结,并没有对预算最终执行情况的效益性评价,这就导致对预算结果的审计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
4.部分高校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部分高校内审人员配备不足,年龄趋于老龄化。且一些审计人员专业较为单一,大多只是熟悉会计业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经济、财政、金融和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有限,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特别是在审计手段上,进行数字化审计存在一定困难。加之自身经历和素质的局限性,使部分内审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识不足,缺少主动创新精神,对日常审计工作中的预算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比较重视,但从客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比较少,没有完全体现出审计的职能作用。
三、强化“六个结合”,加强高校预算执行审计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财务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好审计对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设计成本;成本控制
1.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问题
1.1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
高校总成本要求每项成本都不能够单独核算,内部审计成本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控制的时候要纳入总成本进行综合核算。然而,审计成本预算与总成本预算间关系理顺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缺乏对内部审计预算目标的准确定位,上交的审计报告也没有清晰的成本预算思路,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财政体系改革的具体要求;(2)高校的成本预算执行审计停留于传统层面,审计人员必须以大量的繁琐的工作细节为基础,才能够反映审计的具体问题,然而,依靠传统的审计模式,所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关于成本预算方面,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无法形成预算的的有效指导和管理,难以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3)随着高校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审计的成本预算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但相关的审计人员和预算人员对于预算成本控制的重点不明确,也没有根据改革的需求及时调整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导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不到位,审计成本预算管理的质量大打折扣,风险隐患严重。
1.2成本控制意识薄弱
一方面是成本核算在高校财务体系中尚未全面展开,而财务的预算管理又是粗狂型的管理,学校各单位部门缺乏成本控制理念,只是简单地将成本和效益挂钩,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对成本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够重视,资金、人力和时间资源浪费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高校内部审计方面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够主动去思考成本控制的问题,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情况分析,考核方面缺少具体的指标,一年下来,审计部门所审计的项目无法触及审计效率、效果和成本等方面,薪资没有与审计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挂钩,因此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审计人员主动出击的积极性,从客观上看,极有可能增加审计的成本。第三方面是高校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职业判断能力低,审计项目的成本支出无法降低。
1.3审计的程序问题
高校审计资源必须予以整合,方可解决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没有进行审计项目工作量和资源的准确测算,任务与时间不同步,导致资源闲置的问题严重,而审计力量组织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也使得项目的审计不透彻,往往投入的审计成本不能够发挥效用,无法有效降低审计成本。二是审计的方式落后,繁琐的审计程度将使得审计程序教条,审计成本也高,譬如逐笔审查会计凭证,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工设计业不能够充分运用分析性的符合审查手段。
2.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方法
2.1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加强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工作,就要对审计进行科学编制。第一,是选择性地安排审计的项目,一般要选择涉及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审计;第二,尽量避免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项目,而要选择那些具有宣传效果,对那些能够提高学校各项工作效率的项目进行审计。第三,在进行审计成本预算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配合学校提出有效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另外要避免财务部门独揽审计的局面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总成本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平行控制分项的管理成本,即成本控制由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配合进行。最后是将项目的外包成本纳入学校的总审计成本,降低财务部门控制审计成本的难度,同时提高审计部门及相关部门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会给成本的定额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很多复杂的审计项目,往往在年初就进行预算,并且在项目运营的过程中随意追加或者追减预算金额,结果很多预算方案都流于形式。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节约奖励的制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特殊的审计项目,笔者建议采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审计行为的高效运作。另外,内部审计由于受到业绩量化问题的牵肘,导致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业绩评定困难重重。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利用各种综合业绩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考核,譬如平衡积分卡,另一方面在建立绩效考核指标之后,将考核结果和个人薪酬作为激励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人员的激励方式,从而降低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益。
2.3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
审计成本的高低与审计资源的利用程度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该在内部审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方面加大力度,一是要明确审计计划的目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审计力量,并将力量与审计的对象结合起来,形成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二是要根据审计方面的目标,并结合计划安排所要突出的重点,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三是科学设置内部的机构,利用调配审计的有生力量,引导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总体优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审计成本控制主要存在预算方面、意识方面和程序方面的问题,要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不仅要从物质的层面上进行管理,还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的成本预算管理工作,二是要提高内部审计的成本控制效率,三是要加强审计资源的整合工作,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成本控制工作能够以优质、高效的面貌贯彻审计部门,成为每个审计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达到降低学校总体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宏.高校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
[2]李玉芳.高校内部审计成本控制与绩效提高[J].审计与理财,2008
【关键词】 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绩效审计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支出也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支出是以规模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取向,忽视了资金使用的绩效考核和审计,这在客观上造成许多高校对教育投资责任和教育支出绩效不够重视,以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支出进行绩效审计评价。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支出绩效审计评价却近乎空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如何选择审计项目有效地开展绩效审计,以发挥审计工作在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作用,是高校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以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为例,对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
绩效审计项目选择的准确、恰当与否对绩效审计实践的成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总体性原则
高校的绩效审计应以师生关注、影响大、资金投入大的政府性专项资金,学院专项资金,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建设项目等为突破口,通过以往审计发现或在初步调查中了解到的线索,选择那些可能存在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情况的项目来开展审计,不仅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更要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流程开展绩效审计。
(二)具体原则
1.重要性原则:高校绩效审计要尽量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审计对象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利用和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项目,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为学院师生员工关心,对学院发展有重大影响、资金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专项基金(资金)等。
2.时效性原则:绩效审计项目选择要紧扣学院发展大局,联系高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来综合考虑。
3.可行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审计人员应该在对所选项目预计的审计效果、资金规模、管理风险、影响力、审计成本和可操作性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来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4.增值性原则:要确定所选项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通过审计能解决问题,能促进本项目的后续建设,能对其他项目有促进作用。
5.同类型原则:要确定所选审计项目是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多的同类,把握同类性,为此后进行效益比较奠定基础。
二、高校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
(一)确定审计目标
为高校绩效审计的一般目标是对高校教育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以期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确定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方法主要是指收集能够证明绩效评价结论和绩效改善建议的证据的方法。比较常用的绩效审计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文件查阅、审阅,访谈,二手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调查,个案材料借鉴、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价等。
(三)确定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是开展绩效审计的难点,由于各绩效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目标和重点差异很大,所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在不同的审计项目里有不同的体现,高校审计人员必须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定审计评价标准开展“3E”评价。在开展效果性审计时要注意与经济性、效率性审计之间的关系,优先考虑效果性,以效果性为优先选择条件进行审计评价。
(四)确定审计内容
绩效审计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的以及特点围绕审计评价标准展开,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审计项目中通过哪些方面得到体现。
(五)审计报告的撰写
审计报告是绩效审计成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开展审计的立项依据、开展审计的目的、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意见或者结论、发现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优化组织管理的建议。
三、高等院校开展绩效审计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的选择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投入了20亿的专项资金,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该计划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高职院之一,建设时间为3年。中央政府根据项目建设安排了20亿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立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等。该项目使用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投入大,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影响重大,对今后类似项目的绩效审计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以上情况学院选择了此项目作为学院绩效审计的切入点,成立了审计小组,开展了示范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工作。
(二)项目的实施
针对此项目,按图1所示的流程图开展审计。
1.审计目标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建设目的可以概括为:通过国家示范性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兼结合专业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因此,示范性项目绩效审计即对各类资金的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及影响所反映的项目运行成绩和效果进行审计,首先在于考察项目的效果性,对比最终结果是否满足了初始的目标:其次了解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状况,分析经济性和效率性;再次是运用最终的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建议,对示范性建设项目进行指导,促进管理。
2.审计方法选择
笔者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方案》为依据,结合相关的一系列政策、规定、文件以及内、外部标准,以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后勤基建处、示范性建设办公室、各专业及专业领域建设组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广泛采用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具体方法。
3.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
根据审计目标,对于示范性建设项目是否“经济性”主要从各类资金的投入和使用过程中各种资源的购置、维持和应用是否经济,从事活动的方式是否代表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最经济、最合理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标准从项目论证、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等角度选择。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率性”,即根据已经产生的投入考核产出量、根据示范性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选择不同的产出标准进行评价,这些标准必须是可以由相关部门提供的或者可以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得,可以用来对比的。
示范性建设项目的“效果性”,根据已经产生的结果与预期之间的对比。根据示范性建设方案和计划,列出各建设内容的建设目的(即预期达到的效果),根据“效率性”考核的产出和建设目的进行对比,考核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4.审计内容的确定
示范性建设项目分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子项目,根据项目建设的管理要求,笔者将项目建设分成了项目论证、资金使用、建设管理、建设效果四个环节,分别明确“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各环节的审计内容。
(1)项目论证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按要求对项目进行立项;建设项目是否进行严格的论证;建设方案是否合理;建设目标是否客观、科学;项目在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大预算、虚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问题;资金在项目之间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学院事业发展需要。
(2)资金使用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学院预算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建设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是否按项目建设进度支付资金;资金支付的方式是否合理节约,有无采取国库集中支付等经济节约的支出方式;有无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会计核算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支出总额和构成是否符合计划、是否全部真实地用于项目、是否节约、有无截留挪用或损失浪费等问题;项目支出是否有沉淀或结余,其原因是什么等。
(3)项目建设管理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管理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健全的项目管理制度和示范建设运行保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和条件保障如何;仪器设备采购和基本建设投资等,是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要求执行;项目采购是否遵循适当的采购惯例,是否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商品和服务;示范性建设质量和进度的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各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实训室建设中所购置设备的利用和管理情况如何;项目档案管理是否完善;是否有相互制约又高效的控制监督措施;是否有项目建设情况反馈的考评制度;项目验收方式是否合理、验收机构是否具有权威性、验收结果是否公正等。
(4)项目建设效果环节审计内容
对示范建设效果环节进行审计主要审查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工作量的完成情况;实际完成工作量占计划工作量的比重;项目完成进度如何、是否按计划时间完成、若没有按时完成,原因是什么;项目完成质量如何;项目完成后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项目建设的成本效益如何,对社会经济实际影响、项目可持续性等。
5.审计报告的撰写
示范性建设项目绩效审计报告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第一部分说明了项目建设的背景,立项依据、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标准。第二部分为四个环节的审计情况,项目论证环节部分重点说明了总项目和子项目的论证审计情况;资金使用环节包括了资金的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建设管理环节包括了组织设置、子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设备采购、实物管理、进度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设效果环节总结了各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取得的产出效果。第三部分重点进行了绩效分析,分析了财政资金的催动作用,以及各建设内容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四、示范项目绩效审计的启示
(一)坚持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
绩效审计的发展是建立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之上,绩效审计必须以财务资料真实、合法,不存在有意隐瞒和篡改,且没有重大违法行为为前提,否则进行绩效审计毫无意义。目前,在我国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会计信息中的弄虚作假、欺诈偷漏行为比较普遍,因此绩效审计仍要解决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问题,在审计内容和方法上也要借助于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院校的绩效审计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统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绩效考核必须覆盖项目全过程
项目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项目的“3E”评价应该对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关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时点进行 “3E”评价,各个时点的“3E”评价由于建设过程的特点,表现得并不相同,审计人员应针对不同时点的情况,提出相关的改进管理的建议,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曾凡昌.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184-188.
[2] 吴明芳.高职院示范建设项目绩效审计实践探索[J].审计月刊,2008(11):30-31.
[3] 王光远,刘霞.关于《经济性审计准则》的解析[J].中国内部审计,2008(11):22-27.
现阶段,随着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和发展以及高效领导对科研经费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强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依旧没有达到完美的效果,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数学学院党政办公室原主任梦江涛,通过伪造领导签字、虚开会议通知、虚构会议支出和办公室办公用品支出等手段先后多次挪用科研项目经费237万余元,而类似这些现象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和其应有的价值,不利于高校各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和运行,所以如何改变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力度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二、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理论基础不够夯实
首先,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更多的只是关注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和财务收支的审计,缺少专项的科研经费审计;其次,高校领导对科研经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也就不能在高校内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不得而知,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也不会很高。
2.审计的方法有待提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都是由高校基建工程和财务审计专业人员组成的,而这些工作人员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对于教育岗了解不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的的科学性、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程序的规范性等方面都不能全面的审计,而且审计方法也不具有针对性,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方法不适用,可操作性不强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就容易产生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信息失真,审计效果和效率低等问题的发生。
3.相关工作人员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认识程度不够高
据相关的官方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类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科研经费;另一种是横向的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通常是指由国家、地方和各级政府部门来支出的科研经费,而横向的科研经费是指学校通过对外开展科研活动而获得的经费,但是对于审计工作而言,更多的高校认为科研经费是由主管人管理的,应该由科研人员自行支配,学校不能对其进行审计和干涉,审计也只是对其申报、立项及一些程序性工作进行审计,缺乏全程性和全面化的审计,进而不仅给素质较低的人员提供了滥用科研经费的机会,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科研项目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而且对于高校相关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或者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和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强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层面着手
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层面来看要求高校首先要构建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根据高校科研经费的特点和特色成立专门的科研经费审计小组来对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计,严格把握科研经费审计的各个环节和部门,要涵盖审计立项到项目结题的各个环节,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资金转拨的过程以及项目经费支出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审计,明确各个审计人员的责任,做大人人肩上有责任。此外,要配合相关的奖惩机制来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从审计的方式方法层面着手
科学合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比较强的科研经费审计方式才能真正的发挥审计工作的价值和绩效,进而能够在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利用率的基础上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对于高校的发展和进步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注重事后审计的审计方式,实现全过程的审计,可以采用财务数据和财务部门联网审计的方式来实现;其次,要与其他审计相结合,如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等方式,这样一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强度,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
3.从审计的结果运用层面着手
适当的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审计结果得到充分的运用,在实现审计人员价值的基础上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进而实现高校更好更快的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在制度上随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支持,其次,要适当的提高其权利;此外,要从相关项目自身的特点出发,适当改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周期,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绩效的目标。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校(院)长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模式在我国已难以适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其职责主要是领导负责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等工作。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已设置总会计师职位的比例较低,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2000多所公办高校中设立副校级总会计师职位的仅有18所,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要在我国高校中全面推行总会计师制度,仍然任重道远。
(二)财务预算的编制。在我国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的财务部门、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会是预算的制订、审核、决策机构,也是财权的集中机构,而其执行部门都在各个学院(系),这样学校预算就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同和参与。而只有在基于院系和广大教职员工充分参与预算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的预算,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另外,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采用的是增量调整预算的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式只是简单地按上年基数再加一定的比例调整,上年有安排的项目不管本年需要与否基本都会编制到预算中,而预算年度有比较重要的项目预算反而得不到解决或是很难审批下来。预算编制的方法很多,包括:固定与弹性预算、零基与增量预算、定期与滚动预算。对于高校而言,预算编制如果采用增量预算,编制出来的预算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也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目前这种预算虽然编制简单,但是预算安排与实际工作需要存在不符,而且容易助长各部门巧立名目增加预算而并不注重预算的落实执行情况。
(三)经济责任、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于校内各岗位经济责任的规定在大部分高校中并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也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财务重大问题,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后勤处长、国资处长等没有明确由谁承担责任。原因在于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也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领导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我国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不能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业绩考核和激励,也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预算管理一般停留于制订预算和执行预算的水平,并没有提升到加强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并给予奖惩的高度,没有相应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预算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管理,既要进行事前预测,又要进行事中控制,最主要的是要进行事后评价。目前学校预算管理大都有点本末倒置,工作重点主要是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中控制,将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花费于审核哪些支出该开支、哪些支出不该开支,为了审核而审核,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评价上,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事倍而功半。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是预算实施成功的关键,事前预测能保证预算制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事后评价能保证预算的权威性和有效执行情况。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财务目标不明确。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都没有体现出比较清晰的目标,以至于经营理财观念不足,管理者风险意识不足,导致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没有清晰的目标,不能进行与时俱进的精细化、数量化的目标管理,目前大部分高校以及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并未表现出良好的状态,这也是当下高校在财务方面问题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治理结构不清晰。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国家是学校的主要投资者、学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在高校的实际运作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将权力委托给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管理,而接受委托的、政府任命的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在高校的具体工作中则是学校其他相关部门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所有者缺位,必然导致对财产增值保值方面的监管功能相对弱化,资源并没有达到合理优化配置。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国有资产私有化,而使用部门凭借其实际占有权、使用权获取收益,从而导致学校收益流失,国有资产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价值补偿。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在高校管理中,正确、客观的评价以及严格、合理的奖惩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与约束机制,这一机制的缺乏致使在学校管理中难以将学校发展好坏与校领导、管理层自身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学校经营的好坏、资产安全与否无人负主要责任。一些高校名义上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按照制度执行,从而弱化了其中的效力。在考核中经常出现不规范、不科学甚至违反规章制度的操作,如在干部业绩、教学成绩等考核时,经常以工作完成情况为主,考察的指标比较局限,缺乏全面、综合评价性的指标;在进行年终考核中,考核不规范、不严格;在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中并没有按照相关程序执行,为其“政绩”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进行内部监督管理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如若高校内部财务工作中出现监督力度不够、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检查监督项目不全面等,将会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其次,内部审计监督不完善。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内部审计监督从实际效力来看并没有达到最终审计的目标、任务。原因在于:一是内部审计职能执行不独立,审计标准不统一。良好的审计监督效果,取决于清晰明确的标准体系,而就我国高校当前状况来说,审计职能与纪检、监察混同,造成内部审计的日常监督职能难以有效履行。二是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未能建立全面审计监督。审计监督职能一般限于日常工作的审计监督,未能建立内部离任审计,以及对其他诸如国家政策、财经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监督。三是审计监督功能弱化严重。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忽视监督的根本目的,有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有的监管只为达到平衡各方关系的目的,从而使监管目标难以实现。四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偏低。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而高校内部存在审计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以及职业素质偏低等问题,造成对经济活动不能进行充分、有效的监督。最后,民主监督不力。民主监督是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不仅借助于经济、法律等约束机制,同样离不开民主监督这一机制。就我国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民主监督处在不利状态。高校内部师生以及职工是高校民主监督的主体之一,但是由于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有限,所以发挥的作用不大。我国高校的民主监督虽然在程序上比较完善,但其实际的参与程度与效力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有多方面,一个是学校的财务信息失真以及透明程度不够,发挥监督权力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等,另外一个是民主监督的相关利益主体教师和学生获得相关财务信息、参与监督的渠道较少,而且本身对参与监督的主体意识不足等都导致民主监督效力的弱化。
三、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合理的财务管理机构设置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执行。在财务组织结构方面,我国高校一般采用的是以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直线型、职能型组织机构。直线型的组织机构能够有效保证校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宏观调控,但由于其机构设置过于单一,在有相对较复杂的任务时,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而职能型组织机构是以其专业分工为基础,通过依据不同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分工,从而可以发挥其灵活性与专业性。其缺陷是,由于存在着多重领导,而缺乏统一性。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则能弥补两者的缺陷,发挥优点。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核算、监督、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转型。同时为了满足财权下放,财务处需要加强对学院财务工作的服务力度。首先,应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明确财务经济责任,严格按照我国《会计法》进行委任。其次,应将总会计师制度融入到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机制中,将总会计师列入高校领导班子。再次,总会计师在学校的财务地位明确,应认真管理和监督好学校的各项财务工作以及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等。最后,要明确总会计师独立行使权力,其活动不受到任何部门的影响。综上所述,优化后的高校财务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在财务组织结构图中,由总会计师及学校其他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及相关专家参与的财经委员会,负责研究或审议学校重大财经事项,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审查意见。财经委员会由于有教师代表参加,能较好地吸收广大教师的意见,也能把学校的一些政策、思路和教师进行很好的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有利于高校财经政策的实施与执行。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作为高校财务的核心。高校的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的前提条件。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应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对预算进行全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以及预算结果的评价监督。但由于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所以在预算编制方法与流程、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完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十分迫切。首先,完善财权与事权统一的管理体系。高校财务预算包括高校各个部门、基层单位综合、全面的预算,因此在预算管理中必须是全员参加,而不仅仅是学校财务部门参加。基于财务预算管理效率的提高,在进行预算管理中,一方面要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对各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真正形成“全员理财”的管理模式。高校划拨院级单位的经费主要有四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学生经费以及各项专用经费。各院系的预算分配是根据其师资人数和结构、学生人数与结构、学科的设置以及科研任务为依据,以高校的整体发展为目标,本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对其进行经费的划分。高校对二级学院的部分学生经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划拨过程,可以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先进行量化,从而设置一套分配公式使其制度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预算分配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其次,建立预算目标责任分解体系。为提高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效率,高校应该建立内部预算目标责任控制体系。该体系通常以年度预算为依据,以责任中心为对象,把财务预算所确定的指标,按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并落实到各个层级中。把责任指标从第一、第二管理层分解到各个基层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按照所承担的预算指标承担责任,并对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完成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最后,完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许多高校预算编制还是采用增量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修改、追加。预算编制方法较落后,以致成为预算权威性、准确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进行部门或校内预算时,应该将多种较先进的方法结合起来灵活使用。在进行年度财务预算时应该推动“零基预算”的使用,在编制“3-5年”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时,可以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
(三)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为了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准确性,必须把预算编制、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结合到一起,进行全面的绩效与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责任追究。首先,建立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高校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应由上级主管部门主导进行。因为无论是高校年度财务预算,还是中长期财务预算规划,都是高校内部来完成的,如果是自我监督与检查就缺乏有效性和说服力。通过借鉴许多西方国家采用由财政部门、审计署等独立完成的方式,我国可以采用由财政、审计等部门派出专业人员,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对预算绩效进行考核。其次,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需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设置绩效考核指标,包括定性与定量指标,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其全面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二是在实际设计评价标准时,要考虑标准的客观与公正。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产出类指标,反映财政类支出项目的绩效结果,单位投入所培养的学生数、学术成果等;(2)效率类指标,反映教育经费与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如计划执行率、资产的使用效率等;(3)效果类指标,通过财政支出获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4)影响指标,预算项目对经济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所发挥的影响。利用模糊评价模型,对于预算活动进行单项评价,获得局部指标,然后进行整理汇总得到全面性、整体性的数据指标,对预算活动进行整体考核。由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真实地报告给相关管理层。再次,充分利用绩效评价信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了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作用,在对责任中心的预算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之后,绩效考核机构需要将考核结果与拨款、资金使用效果问责结合起来。绩效考核机构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或管理层,根据考核结果评价的优、差等级进行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安排,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良好的奖励或增加预算等,对于考核结果较差的予以处罚或者削减拨款等。对于在预算管理中出现较大问题或漏洞的予以追究责任,进行严肃处理。最后,财务监督是高校正常运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机制。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应包括外部监督制度和内部监督制度:(1)完善外部监督制度。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从实际情况看,高校外部监督大多来自于政府监督。由于高校财务缺乏公开透明度,公众对于获取高校财经信息的有效渠道很少。在此应完善政府监督,完善政府监督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其一,加强政府监督能力整合,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督制度体系。政府对高校财务监督表现为多种监督,分别为财政、物价、审计、银行、税务。政府应该对财政、审计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权责划分,避免出现工作内容、对象、时间的交叉与重叠,以致降低监管效率,提高了监督成本。同时,可以建立经常性监察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规范,形成监督合力。其二,完善财政监督的法律建设。就我国目前在监督立法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监督立法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效力不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制定一部全面性《监督法》,主要包括监督机构、领导体制、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法、监督实施细则等内容。其三,推动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财务监督也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财务监督管理信息化,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财务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以成为财政、审计、银行、税务、物价各监督部门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反馈的纽带,另一方面可以成为财务监管政策法规、信息资料、处理、汇聚的技术平台。(2)完善内部监督制度。首先,建立独立的高校财务监督机构,设立校长直接领导、与财务部门平行的审计、监督部门,组织校内的监督工作。其次,完善高校内财务公开制度。有效的外部监督、民主监督,离不开充分的信息提供。应采用公开的方式与手段,加大透明度。再次,完善校内民主监督机制,在强化教职工代表会民主监督作用的同时,扩大对民主监督的参与渠道。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设置专栏参与民主监督。最后,完善内部监控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