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时间:2022-04-19 10:3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体育健康论文

第1篇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第2篇

关键词 营口市 小学 体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小学生体育课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可是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 研究对象

以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五所小学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小学心理、生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浏览中国期刊网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论文,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2)专家访谈法。通过邮件、电话、访谈的方式对辽宁省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咨询,就当前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进行探讨。(3)问卷调查法。对营口市红旗小学、韶山小学、小学、建设小学、东风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放发问卷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题24份,有效率96%。(4)数理统计法。就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论文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

通过对营口市五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是对体育课却是非常反感的,由于大部分小学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基本队列练习、广播体操练习,这些学习内容很难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更喜欢一些跑、跳的内容,这些运动也符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如何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如何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学习。

3.2 小学生体育教学设施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营口市小学体育教学设施非常有限,远远没有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对调查的几所学校来看,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场,学生都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室外场地仅韶山小学的人工场地相对较好,大部分学校室外的场地还是土地、水泥地,这些场地不适合进行体育课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一些学校体育教学器材仅有几个足篮球,教师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即使有好的教学内容,也很难实现。教学设施是困扰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3.3 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1对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队列队形、广播体操是体育课的必选教学内容,24名老师都将这两项作为教学内容,有14名教师选择球类作为教学内容,有7名教师选择舞蹈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分析原因,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发育不完全,队列队形、广播体操适合小学生的生长育,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开展球类教学、舞蹈教学。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完善小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3.4 小学生体育教学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从表2对小学体育教学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小学体育教学的因素还是比较复杂的,有29.2%的教师认为教学场地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5%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不高是主要影响因素,有20.8%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体育教学是主要影响因素,有16.7%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单调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表2的数据,小学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不受重视,学校更注重学生语、数、外的学习,忽视学生体育教学,学生家长也偏重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很少考虑学生体育的发展。教学场地不足严重限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因场地设施原因很难进行,仅是以一些简单易行的队列、广播体操作为教学内容,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状。

第3篇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对如何培养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分析学生自身的原因,然后在寻找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希望能通过常规体育练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以及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作用等途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 基层 小学生 体育锻炼 习惯

我国《全民健身纲要》中指出:要努力做好学校里的体育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使小学生养成平常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本人通过着手调查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具体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希望能为唐山市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和体育教育发面提供帮助,让他们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唐山市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现状、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随机抽取唐山市 15 所小学的小学生作为总体样本。从15所基层小学中随机抽取300名小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检索的手段查阅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同时还在图书馆查阅和下载了大量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影响因素有关的论文50多篇,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2.问卷调查法

本篇论文的研究共调查了唐山市基层的小学15所,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92.3%。为了确保此次调查学生的认真度,情况的真实度,可在老师的协助下,组织所调查的小学生集中填写。

3.数理统计法

对唐山市基层的15所小学中300名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基层体育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家庭影响情况、社会因素等进行列表统计,并利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进一步说明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如何培养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提供数据的支撑,并结合 Excel 进行图表的制作。

二、研究内容

(一)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1.小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有 80% 以上的小学生是喜欢体育锻炼,仅有10% 左右的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持一般的态度,不算太喜欢,但也不怎么讨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仅仅只占了 1.4%。平常就有参与体育锻炼,并且还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小学生只有10%左右。当问到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体育锻炼的重要程度时,有 82.3% 的小学生选择觉得体育锻炼很重要这一项,持一般态度的小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11.3%,选择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小学生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5.7% 和 0.7%。对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每周进行体育锻炼在三次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2.9%,每周三次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2.1%,每周体育锻炼次数不固定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5%。小学生认为限制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校场地设施情况,时间、学校氛围,当然还有兴趣爱好等其他因素。由此次的调查问卷说明,大多数唐山市的基层小学生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面。小学生对体育运动有兴趣,认为很好玩,并想参加体育锻炼,但就平常有参与体育锻炼并坚持,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却不多。

2.学校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现状

唐山市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配备情况的调查统计显示,调查的所有农村小学中大都有田径场地,但其中是环形田径场地的仅有四所学校,拥有非环形田径场地的学校是占大多数的;配备篮球场地的学校较多,占40%之多,但排球场地、足球场地的配备却寥寥无几。而且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器材配备情况也严重不足,接受调查的基层小学中,拥有乒乓球台的学校中每个学校平均一般在四个左右,体操器材,仅有单杠、双杠,没有垫子和体操房。其它体育器材数量更是极少。唐山市基层小学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配备根本不能满足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不能为基层小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这是影响唐山市农村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在此次调查问卷研究中,家长能够陪孩子天天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几乎没有,不能够天天陪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但是能常常鼓励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会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和不足的地方,促进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也仅占10%不到,还有30%左右的家长只是会偶尔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一半以上的家长没有监督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通过上面的研究现状的调查,发现影响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锻炼

小学生一般都是在学校和家里,两点一线。由于学校、家长们对学习成绩的

过于重视,使小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在学校基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放学回家之后又有繁重的家庭作业,还是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是影响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小学生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2.基层小学场地、设施设备的缺乏

基层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学校里进行的,而基层学校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农村的体育锻炼场地设施配备还不齐全,是导致唐山市基层的小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3.学校教师的重视程度

学校体育教师的人员配备不足,而且有的体育教师是非体育专业的,部分体育教师有的时候还会兼教着其它的科目,使得基层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都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不高,所以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不高。除了学校了体育教师配备不足,体育教师水平不够,还有如果教师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在学校里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就不能促进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在以上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严重影响了基层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及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唐山市基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没有养成,首先是因为小学生本身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没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而且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又非常的大,没有课余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同时还因为受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限制,没有一个很好的体育锻炼的场所;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一般,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情况等等因素的影响。

2.除了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在家庭方面还因为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没有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不知道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性,只知道重视孩子的营养状况,过分溺爱孩子。平时没有指导、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二)建议

小学生的大部分的时间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所以为了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除了学校要加强基层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自主支配体育锻炼的时间外,还要有家长、社会方面的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作用。提高小学生自主积极运动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文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以下几项具体的措施:

1.在学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减少课余作业,让孩子有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并给孩子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因为一开始学生还没有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自制力比较差,要监督学生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

2.多开展一些体育活动、竞赛等,不能只有每年单调乏味的秋、冬运动会。增加比赛项目,丰富课余生活,调动学生的热情、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集体精神。

3.取消家庭作业,改为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锻炼计划。

4.多开展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体育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体育教师的水平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和兴趣。如果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很高,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佩服,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玉辉,袁筱平.甘肃省陇南市农村小学体育设施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研究[J].乐山师范学报.2010(12):91-93.

第4篇

一、理论学习方面

新课程改革已经好几年了,许多东西在实践中也慢慢的成熟起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吸取《课程标准》的精华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之位。为了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坚持研读《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杂志,登陆体育学科的前沿网站,并认真做笔记,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记录经典案例,积极撰写自己的所感所思,在中国体育教师群里与全国的体育教师交流自己的教学感想,吸取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努力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体育教学方面

三年来,在自己的努力下,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课堂上,注重常规教育,我的体育课的口号是:储备体能,发展技能,注重细节,回归课堂。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每一节课,绝不“放羊”,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老师都是带几个班的课,所以我认真分析各班的学情与不同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在学生进入中学时,第一节课我就会将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说清楚,并且强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是一门课,不是玩。现在,已经形成了常规,我们的体育课有序而精彩。

三、日常训练方面

我校是一个建成才三年的新校,许多东西都在摸索中前行,但是日常训练工作从未放弃,我带队参加区首届广播操比赛获得一等奖,组队参加市乒乓球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付出了我的很多汗水。为了给九年级耐力素质差的同学提高耐力素质水平,每周

一、

三、五我都6:30到校,指导他们进行训练,坚信: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好的关键。

四、教研组建设方面

我们艺体教研组是2006年7月组建的,作为教研组长的我,在第一次教研组会议上,我就和组内成员一起制定了教研组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我们组打造成“合肥市优秀教研组”,两年来,积极整理归档每一次活动材料,每一次活动都有方案、计划、实施过程、总结及影相资料,告诫组内成员要在教研组建设上烙下我们每一个坚实的脚印。

为了提高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及以上公开课,并积极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定期进行则内教研活动,使我们组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研组。

为了消除课堂的安全隐患及记录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我向学校申请为每一个体育教师配一个储物篮(用于收取学生随身携带的钥匙、公交卡等硬物)和一个便签本(用于记录课堂的细节及发生的一些案例)。

五、个人成绩

2005年9月组队参加区中小学生广播操比赛获一等奖,个人获“优秀教练员”称号;2006年9月被学校任命为艺体教研组长;2006年论文《对体育旧大纲学习任务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领域目标的刍议》获合肥市论文评比三等奖;案例《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案例分析》获区级一等奖;组队参加合肥市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获得女团第三名,个人获得“优秀教练员”称号;2007年论文《回归体育本色演绎教学激情——安徽省第二届中小学新课程体育教学观摩展示培训研讨会观后感》获得合肥市论文评比二等奖,被推荐参加省评比获得三等奖;2007年区两位教师参加合肥市“教学能手”评比,我被区教育局聘为辅导组专家,辅导的两位教师一位获得合肥市“教坛新星”称号,一位获得二等奖;2007年9月获得xx区体育教师基本功考核第一名;2007年10月被抽调成为区课外文体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所带08届毕业生在合肥市中考体育加试中均分市第

九、区第一;2007——2008学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被区教育局抽调外出观摩(安徽省第二届体育新课改培训研讨展示会(安庆)、全国十城市体育研讨会(哈尔滨));积极参加中国体育教师网论坛和区教育局论坛,所发主题和帖子获得同仁的好评和肯定。

六、今后的努力方向

我将继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第5篇

摘 要 成都作为亚足联展望城市之一、全国首批校园5个足球试点城市之一,校园足球“体教结合”的足球发展模式有了一定的成效,在2014年全国校园足球工作评比中荣获第一。足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课余时间的体育运动是提高小学生身体体质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学校体育教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重要范畴。本文针对成都市武侯区足球活动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反映成都市足球开展现状,为成都市乃至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并找出阻碍活动开展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为成都市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足球 小学 现状 调查

一、前言

足球项目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朝气及感染力的体育项目,也是受广大年轻人所热衷的体育赛事之一,位居世界鳌头的热门体育运动之一。这一切都归功于教育的大力支持,与规范、严谨的校园生活密不可分,以模范学校为标杆,和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契机,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为前提,形成新的足球运动的培养体系,这是一个尝试和探索过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ο

成都市武侯区小学。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足球在小学开展现状的论文期刊和书籍。

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的形式对武侯区小学的学生和体育老师进行调查,为论文的撰写准备第一手资料。

3.用数理统计法

对所获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成都市武侯区小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武侯区小学中有32%的小学生从不参与足球运动,有61%的小学生偶尔参与,每周坚持运动保持在1-3次的学生只占了5%,更为可悲的是,每周坚持参加3次以上的足球运动的小学生只占了总人数的2%。由此得出,成都市武侯区小学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次足球运动的比例高达93%,这个数据足够表明成都市武侯区小学学生每周参加足球运动的次数较少。很多小学生每周参加足球运动的次数不多,参加足球运动的时间较短。从表2可以看出,参加了足球运动的小学生中,参与足球运动的每次时长少于30分钟的占了30%,参与足球运动的每次时长在30分钟到分钟的占了51%,而高于60分钟的运动时长仅仅只有总人数的19%,这充分表明小学学生在参加足球运动时,所持续的时间较短。

(二)成都市武侯区各小学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

在对成都市武侯区各小学的场地设施的满意考查中得出:52%的学生持满意或是基本满意的态度。但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具备的场地器材数量只能维持教师最基本的教学需要,但无法满足小组比赛的需求,而且大部分得场地器材设施需要更新。这些情况表明目前成都市武侯区大部分的小学可以勉强维持学生对场地的需求,但想要更好的发展,还需更多经费的投入。

(三)成都市武侯区小学足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管力度和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相关部门对学校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学校对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校园活动开展的质量。国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以及成都市教体部门都有定制把足球纳入体育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编写足球教材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但是成都市至今没有根据青少年成长发育等科学依据制定统一的、系统的、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正式将足球纳入教学计划。

2.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视程度

目前校园足球不具有升学率对学校教学评估的影响力,无法对学校领导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学校知名度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导致很多学校依然一味抓学习成绩,并且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对校园足球活动的认识还不够正确,认为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精力,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影响学校声誉和学校招生。

3.场地器材和经费投入

制约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严重问题之一就是场地器材的严重匮乏。目前,成都市校园足球参与人数与场地器材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关系,学生参与活动但是活动场地得不到应有的满足。

四、结论

在成都市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重视下,成都市武侯区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如火如荼,随着成都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来。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和家长们受到重视文化课学习和害怕学生受伤等顾虑的影响,导致对足球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校园足球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成都市教育系统对校园足球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有待完善与加强。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中小学安全工作是确保中小学健康成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分析校内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明确学校与在校学生的关系及学校担负的法律责任。使学校安全工作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方针,做到安全教育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确保学生能在安全的环境快乐健康地成长。

近几年,学生在校发生伤害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头号杀手。据媒体报道,教育、公安和卫生等部门的初步统计,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第一死亡原因,其中印%的意外伤害事故与体育活动有关。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2002年、2003年我国分别约有1.6万、1.7万、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为增强学生体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体育教学。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特点

(1)绝大多数受害者为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学生。从身心发展角度,处在中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顽皮好动,一方面他们的活动范围远大于学龄前儿童,是非利害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差,精力旺盛,好动好斗,好奇心强;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具备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预见行为后果的能力,因此特别容易受到意外伤害。(2)学校事故的处理常常涉及多方利益。学校事故往往会牵涉到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以及校外有关部门等多方关系。(3)独生子女的增多为学校事故的处理带来巨大压力。许多教师反映,在六七十年代,学校事故发生后,家长一般较能体谅学校的处境。而现在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哪怕是轻微的伤害,家长也会对学校提出种种要求。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意外伤害从心理上不堪忍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由此也给学校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校长们普遍反映:现在别的不怕,就怕学生出事。教师们也哀叹: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当,责任越来越重大了。(4)在体育课和课间时发生中小学在校伤害事故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伤害本身与运动联系就十分密切,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对场地、器材没作细致检查,安全意识淡薄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准备活动、运动量大小设置、教学内容的难易搭配、课的组织以及必要的保护与帮助、课堂组织纪律涣散等诸多教学环节状况与学生身体不太适应等。不过多数伤害可以通过周密安排避免。(5)教育经费不足使学校难以承受赔偿费用。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一旦遇到事故,对学校来说,面对在巨额赔偿费用面前优心忡忡,一筹莫展。

2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对策研究

凡事预则立,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推进素质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对预防学校体育事故的对策:

2.1强化安全意识,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宣传。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抓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体育教师要切实树立抓安全就是抓效益、抓安全就是抓发展的思想,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抓紧抓好。要把安全卫生纳人教学内容,列人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要通过开设安全知识课,举办安全专题讲座,发放安全知识教育图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  2.2加强对体育设施、器材、场所管理。依据各类体育设施的安全标准,每学期初对所有体育场地、器械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检查,尤其是对大件体育器械,如足球门、篮球板、篮球架、跳箱、山羊、单双杠等要做重点检查。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存在安装不当、使用期限已过、老化等使用隐患的,要立即修理或做报废处理,学校不得购置劣质和不合格的体育器械,从制度上加以控制,对各项体育设施和场地,要建立保管、检查、巡视、维修和养护管理等制度,并由专人负责,形成责任制,确保体育设施完好、合格,杜绝“超期服役或带伤作业”。体育课上认真检查体育器械,做好学生体育活动的保护和帮助工作,严防发生任何事故。

2.3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室外举行学生活动场地广阔,人员分散,对教师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教师可选择那些认真负责、身体素质较好、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的同学来担任体育骨干小组长,担负起该组的纪律和一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责任,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2.4加强医务监督工作。使教师要及时认真了解学生的身体发育程度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建立学生健康检查制度和学生健康档案,为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提供依据,指导我们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对发现特异体质、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的学生,家长一定及时与教师联系沟通给他们特殊的保护和照顾。指导学生加强自我监督也是间接评定运动量大小、预防运动伤害及过度负荷的有效措施。必要时可按体质状况进行分组教学,避免不合理的体育活动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2.5让学生掌握预防意外事故的技能。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呼吁自护教育的家庭化和日常化。当孩子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否大声地喊“救命”,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据调查,不少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相当一部分人面对危机的第一反应是要不要“面子”;还有一部分人是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所以,家长应该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自护意识,帮助孩子掌握适合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对广大学生进行各项自救自护教育,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开发;体育资源;体育器材

1.研究目的

2010年牡丹江管局召开的体育教学“课改”会,会上要求让“课改”走进学校,走进教材,走进体育课。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用好现有的体育器材,更重要的是要从生活中开发体育资源。回校后我们体育老师进行了思考,如何从我们生活中寻找体育器材,这是我一直要想解决的问题。几年来,农场学校在校本课程上下了一定的功夫,学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并且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经过反复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

2.研究方法

2.1调查

利用访谈和问卷等手段,通过对八五农场学校的小学生按年级及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抽样调查,搜集有关研究论文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做出客观的结论。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全校已开设的教学班进行实验,取得实践资料,形成一条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改革之路。

2.3总结归纳

对实践中积累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总结,并从理论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3.1.1易拉罐的妙用

生活给人以智慧,智慧来源于生活。发现总是留给有心的人。自从我参加完体育教研活动后,我就不断的思考和观察,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什么事物感兴趣?上班的路上、下班的途中,对身边孩子的举动多加了留心,当我看到有的孩子将喝完的“易拉罐”在地上踢上一阵,或你踢给我,我踢给你,玩够了再捡起来扔进垃圾筒。我在想,这废旧的“易拉罐”不就是体育器材的替代品吗?况且,我过年家家都有不少的喝完的空“易拉罐”。所以发动学生让每个人带两个来学校做体育教具。

一个小小的“易拉罐”能运用到各项体育活动中,用它做体操棒,人手两个,伴随着音乐的节拍,使动作整齐化一。教学实践证明,我用“易拉罐”做的运动器材,即能踩“高跷”又能当手雷。即能当标志物做“曲线跑”,又能做蹦“罐”跳。

3.1.2巧用小器材

沙包是小学体育教学必备的自制教具。我发动学生们自己动手,人手一个小沙包,并利用沙包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沙包系根绳即可以踢,又可以投,沙包系上不同的丝带抛向空中,非常好看,孩子们管它叫“流星雨”。沙包在系上小手帕就成了“升降伞”。玉米核叉上羽毛就成了“飞恕薄7暇傻穆痔ヒ彩呛芎玫奶逵器材替代品,学生们推着它练习,看谁跑得快;抬着它体验搬运的劳动快乐;跨过它当壕沟;立起它当“山洞”。现在孩子们学会了一种新道具,多种新玩法,也从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3.2分析

3.2.1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内容不够新颖,学生体育兴趣不够浓厚。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够广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发现,有时我精心设计了一节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会有一些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经过仔细观测、书面调查和与学生的谈话交流发现,学生其实很喜欢上体育课。只是认为教师编制的教材内容不合“口味”,所以他们就不感兴趣。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能为学生终身锻炼所用。

3.2.2开发体育教育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3.2.2.1可行性

农场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可开发利用。经过我体育组教师的多方调查与收集,在我农场周边有着丰富的体育小器材资源、民间活动资源等可以为我的教学所利用和作为教学辅助教材,但是学生的安全意识是淡泊的,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的功课。

3.2.2.2必要性

开发体育教育资源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从心里接受,也避免了他们的担心,认为体育活动是危险不安全的。我体育组教师通过对农场小学体育教育的调查,发现有许多体育教育资源可以解决我现在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3.2.3农场教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经常组织一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家长和教师在一起的体育项目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学生的体育知识。同时,还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体育活动的督促、帮助作用。

通过几年工作实践,我从中悟出了“增进学生健康”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这种讲科学、重实效的做法将会为农场学校的体育工作推向更高的辉煌。

4.结论与建议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避免模式化、成人化以及教学中直奔主题等缺陷,应通过实践探索开展适合儿童的体育课堂教育。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应以认真钻研,努力挖掘小学知识、技术、能力、增强体质、培养心理品质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潜在功能,对现行教材加工和再创造,融娱乐、趣味、情感、教法、学法等为一体,使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214

[2]范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北京:教育科学研究,2002.(3).P32

[3]刘仁盛.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P72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P6

[5]湖北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学习资料》[EB],1999.12

[6]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创新与教育》[EB].2000.2

[7]湖北省体育专业委员会.《湖北省中小学创新体育课教案汇编》[EB].2001.12

[8]刘黎清.《体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4

[9]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1

第8篇

一、实践内容的规范选取

我们这次实践的课题是对农村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研究对象是我们学校本次在暑期对口支教的四所小学,它们是位于省族自治县的中心小学、小学、小学和小学。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再结合测试内容的可行性,我们最终选取了以下内容进行测试:

小学一、二年级:身高(m)、体重(kg)、肺活量(ml)

小学三、四年级:身高(m)、体重(kg)、50米跑(s)、立定跳远(m)

小学五、六年级:身高(m)、体重(kg)、肺活量(ml)台阶试验、立定跳远(m)、坐位体前屈(cm)

二、实践过程并不简单。

按说本次的实践过程不会太辛苦,因为我们使用的都是电子仪器,纯粹的人工操作相对较少,但是也正是这些仪器构成了我们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大障碍。由于学校正在逐渐迁往,好多仪器设备已经随之转移,因此我们又不得不派专门的同学到将所需的仪器搬回。

岛是个多山的地区,而我们所要到达的正是偏僻的农村小学,哪里少得了山路?那些测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以及台阶试验等仪器只好跟随我们一起走过崎岖的山路。道路坎坷,又要注意保护仪器不受损,这可不是件省力的活儿!整个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此类的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

三、实践结果发人深思。

这次实践的结果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以往的一个惯性思维误区!

总能看到这样的论文:对农村和城市地区的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城市学生的身体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地区的学生,然后分析说原因是农村的医疗卫生等条件不佳、体育设施不完备、缺乏专业师资等,并提出一些诸如提高重视、加大投入之类的建议以促进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但是,我们此次测试的结果并非如此!农村小学没有操场、更不用说体育设施,那些农村的小学生们有不少都是光着脚丫上学、更不用谈什么营养卫生条件但是他们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并不差。就拿女孩子来说,我不知道作为小学女生立定跳远跳到1.90m以上、甚至2.10m以上具体是怎样的成绩,但我知道在我的高中时代同班的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在2.00m以上的几乎没有!这是所谓的特殊现象吗?我想绝不会那么简单!

第9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也有所改善,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得到提高。然而,笔者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近几年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却发现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还是很明显。小学生在身高和体重指数等级方面不是很理想,肺活量指数下降,在柔韧性、耐力、速度、力量等其他身体素质方面也明显有所下降。为了改善这些现象,研究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很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文研究的需要,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集相关资料,为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2.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方法对所获得信息和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影响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分析

(1)体育锻炼时间少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学生增强体质的前提和保障。部分学生因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兴趣、学习时间紧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愿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

学生家庭作业过多,也会导致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布置家庭作业,除此之外,学生家长也布置有其他任务。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不允许超过1小时,但很多学校仍然超出了这个标准。正因为家庭作业过多,多数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大脑皮层得不到休息与放松,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 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体质严重下降。

综上可知,学生长期缺乏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最直接的原因。

(2)体育课不被学校及家长重视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一直是“重文轻武”,加上受应试教育的主流思想的影响,学校以升学率、教学质量为标准,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不良影响。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周上4节体育课,三至五年级的学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但笔者在检查中发现,大多学校不能按要求开课,原因是学校有升学压力或场地有限,比如:有些学校的体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器材很短缺,难以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这充分说明学校还没有真正把体育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认真对待。

一些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提高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缺乏对孩子体质健康的思考,没有认识到体质健康与否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大问题。过多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使得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地方去锻炼身体。

(3)饮食的不合理性

饮食和营养对增强小学生体质至关重要,科学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使人改善体能和保持良好的体态。近些年来我国学生在膳食和营养方面改善很大,但许多家庭和学生对营养知识存在着不少误区,许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成为他们的首选,然而这样的选择忽略了营养全面均衡的重要性。而且学生挑食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生饮食没有节制,经常性的暴饮暴食,造成营养过剩,出现不少“小胖子”。

(4)运动伤害认识的偏差

没有任何一项运动是100%安全的,尤其是体育运动,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会带来意外伤害。小学生的防范意识差,常常会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事情,出现擦碰的几率就会相对较高,这容易和“安全重于一切”的校园形成一对矛盾体。其次,许多体育教师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关系出发,将存在高风险的体育项目统统取消或几乎不安排课时,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往往会把学生禁锢在一个小范围内,看似安全,其实是耽误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另外,家长由于对体育运动伤害的认识存在偏差,不能正确地看待孩子所受到的正常伤害,经常找教师、学校讨说法,这也是校园体育教师缩手缩脚、体育项目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5)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生理负荷不足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认为学生在体育课上只要玩得开心就可以了,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吃苦耐劳等品质和体育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也忽视了运动量的合理安排,体育课上得过于轻松,无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2.应对策略

(1)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长都想找到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平衡体育运动和其他学业关系的方法,学校也想找到学生正确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而每位体育教师,也有向家长和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有关知识的意愿。因此,学校可创造一切机会,为家长介绍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例如,学校可利用类似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向家长介绍什么是健康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什么是合理的营养搭配,进一步阐明体育运动不可避免的伤害性及如何才能有效预防伤害的发生;传授家庭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分析体育运动对其他科目的影响及重要性等。

(2)加强学校体育运动的监管

学校必须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真正贯彻“五育”并重与全面发展的方针,保证学生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占用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结合体育法规进行学校课程设置,加强监管与纠正,通过组织各类体育比赛,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3)适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有效利用体育器材和设施

适当增加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场地设施,确保学生正常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器材、体育设施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必需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器材和设施的投资和利用也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已有器材功能的多样性,尽量做到一材多用,如用手榴弹和实心球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等。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利用体育器材和设施,又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

(4)利用体育课教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小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事物,但是持续性差,兴趣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认识的规律,多给予他们新鲜的教学刺激,将枯燥乏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游戏等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成功。如在排球发球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力量不足、发球可能下网的情况,可采取降低球网或者缩短发球线与球网的距离等方法降低难度,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利于规范动作。这样学生不仅在发球中体验到成功,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接着,教师一步一步提高难度,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过程,最后正确掌握动作技巧。

运用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因材施教,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10篇

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市关于深入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要求,切实开展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进一步推动全县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进学校文体工作和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现将我县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结合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实际,我们把开展课外文体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与全面实施《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体育教学、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推进了全县中小学艺术教育和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实施。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思想重视,组织健全,切实保障课外文体活动开展

我县十分重视学校文化、体育工作,把它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开展文体活动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考核内容之中。三年来共投入近2500万元专门用于学校体艺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学校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需求。另外,通过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优美校园建设工程、义务段校舍维修工程、学校迁扩建工程等,促进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合理配置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努力改善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环境,全县各校音、体、美器材基本达到省一类标准。

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团县委联合成立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学生体育运动的领导,对县级及以上的体育活动,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文体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中小学文体活动的领导、规划、指导和评估;学区也成立领导小组,对辖区内中小学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各中小学也成立相应组织,具体负责学校课外文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县形成“县教育局—学区—学校”三级组织体系,为全县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同时,制定了《***县中小学生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开展文体示范校评选,实施文体工程年度考核和奖励,召开全县实施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动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和推进会,举行大型文体展示活动,扩大宣传,优化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的整体环境。

(二)多措并举,创造条件,深入推进课外文体活动实施

为了进一步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我们把推进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与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深入推进课外文体活动的实施。

1.开齐开足体艺课程。各校认真执行省定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并上好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体艺教育教学质量。县教育局在每学期初对所有学校课程计划执行情况和体艺专职教师任课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

2.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各学校制订文体活动方案,根据学生兴趣、年龄特点和学校实际,分年段制定每周“体育艺术2+1”活动安排表,大力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下午课外文体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做到时间、地点、项目、内容、学生、辅导师“六落实”。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每位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3.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做好学生体质标准测试工作,重视学生体育健康情况,测试数据及时录入国家数据库。我们逐步完善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督查、评先和公告制度,将体质测试结果作为升学、毕业、评优的重要依据,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公示。三年来,全县学生体质平均合格率逐年提升,数据入库率达到100%。

4.认真做好“2+1项目”测试。根据《“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和测试要求,各校成立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各兴趣小组负责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体育、艺术2+1项目”认定小组,依据《标准》和学校实际,在每年的5月和11月组织测评认定。学生可以采取参加竞赛、课外考级、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法获得项目认定,并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以此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一是定期开展“四节”活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办好每年一届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要求各校做到班班发动、人人参与、校校开展;比赛项目要大众化、群体化,让每个学生至少能参加一项体艺活动,达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二是不定期开展体艺活动。结合主题活动或节庆日,举办社团文化节、校园吉尼斯、汇报展演、趣味竞技等小型多样的体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艺技能的舞台,丰富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6.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出台《***县中小学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特色品牌学校创建。各校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设施,因地制宜创设特色项目,打造学校文体“金名片”,推进文体工程纵深发展。如昆阳一小的课本剧、***职教中心的音乐、***县小的书法、***中学的健身操、县实验中学的篮球、***小学的乒乓球、***十小的排球等,逐步成为我县文体特色教育的品牌。

7.探索教体结合新模式。借助学校体育资源,走教体结合路子,把业余训练项目有选择性地设置在各中小学校,实行资源共享。三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引进专职教练员3人,在各中小学校设11个训练基地,从小学到中学形成比较完善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在训适龄运动员达到284名,已有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6所。

8.加强文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加强对专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和兼职教师的上岗培训,重视专业成长,提高文体师资业务水平。目前,一支以体艺专职教师为核心、全体教师为主体,校外体艺专业人士为辅助的,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文体师资队伍已形成,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整体工作的开展。三年来,共落实县级以上课题10余项,市级以上获奖课题5项,多篇论文获得市一、二等奖。

(三)体艺并进,打造品牌,全面彰显课外文体活动实效

三年来,通过创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县,特别是把实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与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广泛深入开展课外文体活动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全县中小学生每天课外文体活动不少于一小时达标率为96%,学生参加文体活动普及率达94%,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合格率达85%以上、优秀率达24%以上。全县现有省级艺术特色学校6所、体育特色学校5所、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1所,市级素质教育示范学校8所、现代化教育学校4所、体育特色学校6所、艺术特色学校5所、科技特色学校2所、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2所、德育特色学校11所、寄宿制达标学校13所,省、市示范校共32所。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县共有60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文体赛事中获奖。其中,2009年,获得省艺术节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2010年,获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一等奖1项,课本剧《掩耳盗铃新传》获全国中小学艺术节比赛一等奖,4支合唱队参加省中小学生合唱节比赛均获一等奖,1队获全国中学生健身操比赛二等奖;今年,5个节目参加省舞蹈节比赛,获4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学生艺术节目《萧江大鼓》登上了2008年上海世博会和2011年第八届全国残运会的舞台,***县职教中心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县教育局已连续多年被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授予艺术节优秀组织奖,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艺术节展演优秀组织奖。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实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以来,我县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活动开展不平衡、文体活动纵深发展不够、工作连续性还有待加强、文体科研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推动文体工程全面均衡、优质和谐发展。

1.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学校体艺专项经费并纳入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做到专款专用,切实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体艺设施配备,争取两年内全县各中小学体艺设施配备率完全达省定标准。

2. 加强文体工程科研工作。在已有实践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及时推广各校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我县中小学文体活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推动我县文体活动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文体特色品牌。

3. 建立文体工程长效机制。文体活动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阶段性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督导评估,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组织机构责任明确、实施方案科学有效、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使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在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精细化、科学化、个性化。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课程改革

由于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们是连续的体系。为了适应高中体育课程的变化,提出在高校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等。体育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理念,还是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打破了原来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另一方面,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技术能力等开始分化。有研究表明,学生到了高中学段的体育兴趣越来越窄。

一、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

高中体育新课程提出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要求改革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基本理念。要贯彻和落实体育新课程理念,就要求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实现突破。高中体育新课程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健康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而这种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长期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1.从横向比较看,体育课程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以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主要达到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有别于学校其他以陈述性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它的特点主要在于:第一,必须介入实践,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习得,具有程序性知识的基本特征;第二,身体活动的特殊性,是有别于书写的、全身性的大肌肉群的身体活动,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第三,身体活动的目的性,与劳动的身体活动目的全然不同:体育课程主旨归于具有生理意义的物质性的身体改善之上,价值是内在的、属人的;而劳动虽然也是运动技能习得的介质,但身体活动的价值指向是对象性的,是外在于人本身之外的、属物的。

2.从体育学科本身看,体育是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的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以提升人的物质属性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主旨”是体育的“种差”,是不同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体育的本质,从而使体育课程表现出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一特点使体育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

三、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

高中体育课程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统管过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实现传统的内容统领教学向目标统领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只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科学地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教学,以实现既定目标。这就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等呈多元化发展。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高中段修完11学分,除了2个必修学分以外,其它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选择运动项目。课改后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选项教学后,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趋于单一,另一个变化趋势是运动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仅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它并不舍课程的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按照这样的定义,实施课程改革要比实施教学改革深刻得多。

四、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体育新课程要求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和强化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只是单纯教学手段的变革,而是整个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都要与之相适应。身体健康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必须不断地满足自己身体健康的需要,方能论及一切与前途、命运相关的发展事宜。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表现出与人的物质存在相联系的某种依赖性,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需要,是人或主体的一种客观现实的状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体育课程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总之,高中学段是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爱好的敏感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擅长的关键阶段。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按兴趣选择分类上体育课,有利于体育特长的培养,教师便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突破了班级体育教学的束缚。

【参考文献】

[1]郑汉,ZHENG Han.《与高中体育新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研究》.体育学刊.2009,(16):1.

[2]肖建忠,谭华,何鸿涛.《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学校体育.2006,(11).

[3]学位论文.李冬梅.《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2006.

[4]姜达雏.《中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2:88―91.

[5]刘晋,邓日桑,王素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体育学刊.2001,(8):4.

第12篇

论文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 

 

引言 

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已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学校体育不仅能很好地发挥增强农村人体魄、提高农村人的身体素质的功能,还能发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等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在农村然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质量。利用农村学校的条件开展体育活动可成为农村文化活动一个重要部分,发挥其丰富农村文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调查和分析研究,摸清我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困难的途径,探求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以期为领导部门规划学校体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山东省17地市农村(乡级和乡级以下)的普通初中和小学为研究对象,根据需要和条件选择了部分地市的农村中小学作为调查样本。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利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信息。 

1.2.2 访谈法对地方有关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17地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法进行调查。本课题共发放《体育教师调查问卷》135份,回收到135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350份,回收问卷1263份,有效问卷1203份,有效回收率为89%。 

1.2.4 数理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现状 

2.1.1 体育课的开课情况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功能作用的直接承担者,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1~2年级每周为4课时,而3-6年级,每周为3学时,中学为每周3学时。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山东省17地市的农村学校中,全部都开设了体育课,每个地市的开课率都是100%。体育课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开课率都是100%说明山东省农村学校在开展体育活动、实施体育教育都有了时间上的保证。但100%的中学每周只有2学时的体育课;小学情况同样并不乐观,45.5%的小学是每周3课时,没有一所学校在1~2年级保证4学时的体育课程,3~6年级一般只有2课时的体育课程,达到每周3课时的学校仅占调查学校的32.6%。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农村学校不能按照政策规定保证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 

2.1.2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在调查的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学生中,小学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有点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仅为46.95%,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丰富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为63.06%,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尤其是小学学生,其认为体育教学内容不丰富、非常不丰富的百分比竟达到50%以上。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村中小学的开课率较高,能较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但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课开课质量较差。 

2.1.3 影响体育课开设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在农村中小学中,不能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体育经费短缺,场地占有率低和体育器材匮乏是制约学校体育课开课率的关键因素。此外,重视其它学科教学而忽视体育课教学的传统观念也是其原因之一。有些地区政府和领导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师资不足,也影响到体育课的正常开设和质量。各级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学校休育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估,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我省体育教学现状,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向规范性、科学性方向发展,形成一流的体育教学体系。 

2.2 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专业师资情况 

2.2.1 体育教师数与在校学生数比调查发现,山东省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为1:210,即合计210名学生有一位体育教师,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为1:213,合计213名学生有一位教师。这种师生数比例失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地方为控制教师编制、减少财政开支是造成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中小学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向城镇学校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2.2 体育教师教师学历结构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知识、智能结构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按照农村中小学50%的教师分别达到本科和专科的要求,山东省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基本上能够达标,但中专学历的教师仍占较大比例。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远低于达标要求。调查中也发现,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教师素质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二是地方农村政府为减轻财政压力,减少事业编制,进而控制中小学教师编制,使一些有意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不能如愿。 

2.3 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经费现状 

2.3.1 体育设施现状我国教育部规定,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6.8m2,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在本次调查中,山东省农村中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9.64m2,高于我国教育部规定的生均体育场地面积6.8m2标准;农村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8.93 m2,也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均体育场地面积为5.0m2的标准。

但由于体育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条件影响较大,农村经济又较为落后,所以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建设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场地多为土质,建设不标准。 

体育器材也是反映学校体育开展状况的一个指标。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和《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规定,体育器材达标率须在80%以上。调查显示,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合格的学校仅占23%,学校体育器材达标率在50%以下,属于不合格范围。 

2.3.2 经费现状体育教师是体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对体育经费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最具有发言权。被调查的农村体育教师64%认为没有体育经费,36%的人认为有经费但得不到保证。另外,从调查的生均体育经费来看,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均体育经费仅为0.76元。总的来说,农村学校体育经费是严重短缺的,这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也与全社会及主管教育的领导对体育的认识有关,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学校存在挪用学校体育经费的现象。 

3结论 

3.1 部分学校仍不能按照要求开足体育课。被调查学校都仍有相当大一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单调、项目少;班额过大,给体育课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3.2 相当大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的质量差、标准场地比例低,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体育器材数量少、质量差。部分学校配置的某些体育器材根本不是为了让学生使用,而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部分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和维护、影响了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3.3 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不够;体育教师学历等结构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待遇偏低、体育课不受重视、学校放任体育工作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的体育教师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4 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教育一样,处于一种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态,这是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根源。要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对“加强学校体育,明显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4建议 

4.1 有步骤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师,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养,解决分配渠道不合理的状况;号召和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给予一定的优越政策。 

4.2 加强农村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及改造工程。鼓励学校因地制宜、修旧利废,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自己开发场地设施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4.3 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标准,把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农村教育综合办公室.农村教育改革思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曲宗湖等.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基本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5(4):26-28. 

[3]王俊奇.东部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22-324. 

[4]林文同,李习友.试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j].体育与科学,1990,11(6):19-22. 

[5]武军.中国农村体育的动力—争创体育先进县[j].体育文史,1995,(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