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绘画

幼儿绘画

时间:2022-10-18 20:0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绘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绘画

第1篇

幼儿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从而发展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学习美术不仅仅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观,还能使孩子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以及逻辑艺术表达能力。

绘画是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帮助幼儿整体地、准确地、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记忆事物的形象和色彩,然后让他们从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形象中通过想象,使用绘画工具,再创造出新的形象。做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提供条件,使他们快乐的用绘画来表现自己对周围美好事物的感受。看着画面上只有几条竖线、几条曲线、几个圆圈,可是他们讲起来却头头是道:竖线是森林,曲线是小河,圆圈是妈妈……当您看到孩子的这些作品时,您是怎么做的?嫌孩子画的不好、不像、而去大声训斥孩子,给他画个样子,然后让孩子“依葫芦画瓢”照您的样子来画?如果您是这样过多的让孩子接受临摹训练,模仿成人绘画,这幅画便会缺乏稚趣,并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实在的因素。孩子进行艺术创造具有大胆,直接和明朗的特点,他们凭自己的感受和印象来画,对印象深的部分画的格外突出明显,并刻意夸张。画人时,他首先表现的是眼睛和嘴,因为他们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别人是用眼睛看他们,用嘴巴和他们说话,人的眼睛和嘴给孩子的感受和印象就最深。所以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始画人时,都忘不了画眼睛和嘴巴。而鼻子、耳朵却常常被遗忘,至于眉毛就更少有孩子去注意他的存在了。

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美术教育家对儿童所做的画做了深入研究,发现幼儿画的帽子总是浮在头上,桌子的四条腿向各个方向伸张着……与儿童的技能、认知、情感、人格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系的。这问题不在于孩子画的像不像,而在于他们是否能用充沛的感情和想象来大胆作画。

在绘画中,男女也是有别的。往往女孩子是喜欢画花的、人物的,尤其白雪公主之类的美少女。发式、衣裙等都表现的各有特色。而男孩子则不同,他们喜欢画汽车、动物等比较庞大、威猛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粗犷、威猛的男子汉性格。

我们如何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呢?

首先要教孩子认识和逐步学会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开始最好用蜡笔,因为蜡笔色泽艳丽,又比较容易着色,也可用水彩笔作画,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用粗笔和大纸画,因为他们的小肌肉活动不发达,他们不是用手指或手腕画,而是用胳膊、甚至用全身的动作作画,太小的纸会让他们受到限制,画不出他们想画的东西。过大的纸又会超出他们的视线范围,延长作画时间,容易造成疲劳。其次,要培养幼儿正确的画姿。这不仅关系着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关系着孩子的身体骨骼发展。另外,还应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并使用颜色。一般来说,幼儿对红色、黄色等暖色较为喜爱,而蓝色、紫色等冷色不甚喜爱。要多鼓励幼儿把作品涂得色彩斑斓,而不要要求他们选用的颜色与表现的物体一致,不要去批评他们用错颜色或去教他们如何正确选用颜色,因为这样会妨碍他们的自由表现力和失去对色彩的敏感性。此外,还需要教孩子掌握画点、竖线、横线、斜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线条和形状的画法。

教孩子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更自如的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另外,还应多让孩子欣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经常让孩子欣赏这些艺术作品,就好比为幼儿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对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有很大帮助。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83―01

2~4岁的幼儿都喜欢绘画,他们的认识发展不受真实生活的约束,经常会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画,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幼儿从无目的涂鸦向有目的涂鸦推进,从有目的涂鸦向创造简单的图形推进,不断地创造自己心中的世界。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绘画是幼儿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表达,不需要教幼儿怎样画,只要读懂他们的画、理解他们的画,他们的绘画行为在受到肯定后才有意义。

一、幼儿喜欢画无意识的形

2岁以上的幼儿,有些幼儿甚至更早,他们能有目的地使用象征式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个时期是尝试绘画的最佳年龄。很多家长不相信这么小的幼儿就能画画,其实从身体发育上讲,1岁半之后幼儿手的精细化动作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艺术创作的程度,只要提供画具,他们就能在纸上变动出各种线条、色块。我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涂鸦”阶段。早期的涂鸦活动能帮助幼儿手部肌肉的发展,并且从重复动作中学会视觉控制。这一时期,请不要教幼儿画任何形象,否则幼儿的画将犹豫不流畅,甚至画不出自己的画了。2岁以后的幼儿随着手眼协调功能的发展,开始能够画出单独的线条和封闭的圆圈,同时幼儿开始能够预测和判断所画线条的走向、长短以及方向,幼儿想要画什么的意识开始萌芽,并对自己画的东西以自己对事物的印象加以解释说明。越是脑海中对各种事物有丰富印象的幼儿,越有能力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教师和家长只需一旁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或者干脆放手,给幼儿自由的空间来画画。他们就是喜欢无拘无束地信手涂鸦的快乐感觉,他们借助画笔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和对外部世界的印象,教师和家长不要怕浪费纸,也不要怕麻烦,应任其自然涂抹。

二、幼儿喜欢画固有记忆的形

我们发现,早期大部分幼儿都会选择画“人”,他们笔下的人多为自己或是与自己日日接触、天天看到的家庭成员。幼儿画画靠记忆,他们并不懂得依据客观物象去画,记忆中的形象是儿童对物象特征的简单映像。两三岁的幼儿画人,由于只记住了人的头部和能活动的四肢,所以常把人画成“外星人”;对车只记住了庞大的车身和滚动的车轮,所以用一个大圆圈下面画许多小圆圈来表示。可见,幼儿图画的抽象和简约,这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记忆力有关。我们也发现,在一个阶段幼儿重复地画一种模式化形象,即便你再教授其他的物象,他们仍旧总是用简化图形表达同一形象。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表示,简洁完美的“形”总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与此同时又会造成一种对“完美”形的依赖惰性。因此,重复地画一种模式化的人物形象成了这一阶段的绘画表达倾向,家长不必忧虑。

三、幼儿喜欢画感兴趣的形

随着思维的发展,幼儿能从只凭印象画概念形转为依靠观察表现实际物象。他们不仅能出色地画出复杂的形,如果坚持作画,还能达到自我完善。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解题”活动。幼儿随年龄增长表现物象的自然属性会越加详细,说明幼儿把形表现得简单还是复杂并不是学习了技能的问题,而是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植物大战僵尸”电子游戏曾风靡一时,4岁的李尚卿小朋友不仅能玩,而且还会描画电玩里的“主角”,创作作品数量众多,形象刻画入微,逼真地再现了真实的景象。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相信是出自4岁孩子之手。这种依靠记忆和推理表现复杂场面和具体细节的能力,是因为他对“植物大战僵尸”有着特殊的爱好,在他的记忆里贮藏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这种超凡的思维发展并不多见。

第3篇

【关键词】绘画;涂鸦;鼓励;兴趣;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12-02

幼儿的绘画发展水平正处于“涂鸦期”。由于年龄小,手的动作不够灵活,加上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他们不清楚应该如何画,怎样涂色,只是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兴趣任意涂抹。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帮助幼儿提高绘画技能,使幼儿通过绘画表现他们的内心意图是十分必要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鼓励幼儿涂鸦

刚入园的幼儿对涂涂画画非常感兴趣。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只能看到很多杂乱的线条、大块的色团、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轮廓。实际上,涂鸦画也是儿童画,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初步的视觉形象的感受力,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轮廓,但不注意形体的完整,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形象。因此,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幼儿的语言,鼓励幼儿变化涂鸦动作,画出各种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从而体会动作和涂鸦之间的关系。笔者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的材料和作画工具,如油画棒、粉笔、牙刷、毛笔、毛线、海绵球、瓶盖、卡纸等,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材料,通过撕、团、贴、滚、印、喷、吹等多种操作方法,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选择材料互动,体验自由创造的快乐。除了这些常用的作画工具,幼儿的小手和小脚也是很好的绘画工具,更易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培养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幼儿会认为生活中的布娃娃、玩具小汽车甚至一切事物都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即“物我同一”性。所以,教师应顺乎涂鸦期幼儿这一明显的心理特征,将幼儿的绘画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

汽车滚画或玻璃弹珠滚画是幼儿玩色游戏的一种。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汽车,与老师、同伴一起滚画。笔者在浅盘中放上海绵块,倒入调好的颜料,让孩子们手拿汽车在颜料上滚一滚,使汽车轮胎均匀地蘸上颜料。接着,在铺着大画纸的桌面上,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确定方向推动小汽车,只见小汽车所到之处都留下了有趣的痕迹,幼儿乐此不疲。一会儿,孩子们亲手操作的“画”就出来了,有的孩子还与旁边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刚滚动的画。通过看看、摸摸、做做的活动,让他们感知汽车轮子的转动,在喜爱汽车的同时体验与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孩子们在想一想、变一变、添一添的基础上感受到图案的变化,开启了自己的智慧,在玩中体验到了印画的乐趣。

三、设计适当的活动方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引)》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避免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既然,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心理需求,教师更应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画画,使他们对自己所创造的绘画语言更加感兴趣,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

例如,为了让幼儿练习画竖短线,笔者设计了“可爱的小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带领幼儿在户外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再通过触摸来观察小草的颜色及外形,即在“玩中观察。”然后在活动室内设置情境,以手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即在情境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地大,草长得多,就一定会吸引许多小兔来和你交朋友;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会更高兴等,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即在活动中引发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对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生动的儿歌能引起幼儿的共鸣,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丰富幼儿内心情感世界。例如,在幼儿画“娃娃吹泡泡”之前,笔者带领幼儿去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在幼儿吹泡泡的过程中,教师以儿歌提示:“吹泡泡,吹泡泡,吹出许多大泡泡,圆圆的,五颜六色的,泡泡变大了,泡泡变小了,泡泡飞得高,泡泡飞得低,飘呀飘,泡泡不见了。”幼儿对泡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纸上画出了五颜六色、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不同的泡泡,幼儿一边说着儿歌一边开心地作画,在涂鸦和想象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大大激发了幼儿的绘画兴趣。

五、激发幼儿想象

教师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笔者带幼儿在园内观察春天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寻找春的特征,让幼儿亲近小花、小草,闻一闻春的气息,吹一吹温暖的春风,听一听蜜蜂的嗡嗡声,看一看飞舞的蝴蝶。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幼儿被草丛中的蜗牛壳吸引,有的观察地上的蚂蚁,还有的追着柳絮快乐地跑着,跳着。

为了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表象,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到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幼儿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春天,我们带孩子去郊游,看看美丽的蝴蝶,嫩绿的柳条;夏天,我们带孩子们去户外玩水;秋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园内拾落叶;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通过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幼儿积累了丰富感性的经验,激发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六、正确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完成作品后,笔者都一一把它们布置在主题墙上,让幼儿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讲讲自己画面表现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在评价作品时,我们用“童心”去想幼儿之所想,看幼儿之所看,感幼儿之所感,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和充满童趣、富有个性的构思,挖掘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大胆、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使幼儿乐于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能对别人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在互相比较、互相观察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能、审美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维。

儿童画的可爱之处在于,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教师应该遵循幼儿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要根据幼儿的原有基础,允许幼儿有自己的发展速度,依照幼儿的发展情况提高或降低目标的程度和期限,以鼓励、建议的口吻提出作品的修改意见,不能用同一标准要求幼儿。对于有进步的幼儿就应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绘画欲望。

引领孩子们走进绘画的春天,带给他们一片生机、一洼碧绿、一份惬意!笔者相信,给幼儿一个自主的空间、给幼儿一片自主的天地,他们就会用神奇的画笔还你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这便是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绘画艺术;理解;兴趣;创造性因素

绘画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儿童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的一种“语言”。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当孩子还不能流利地说话,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需要另一种表现方式,绘画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它可以使幼儿在宣泄中获得满足感,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在任何一个人的记忆中,童年的涂鸦总是快乐记忆里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你拿起笔,信手涂着画着的时候,就会暂时远离心中的烦恼。因为那时的我们是用天真好奇的眼光去看、去认识、去探索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因此,激发孩子绘画兴趣,成了让幼儿完美运用这种“语言”的基础。作为一名幼儿美术教师,如何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童趣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共同探讨:

一、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

幼儿的绘画往往喜欢把无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东西,把静止的东西画成运动的东西,把毫不相干的东西混为一体,这种不受约束的表达是孩子所特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东西。

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却经常看到“一切老师说了算,幼儿围着老师转”的情景:老师在黑板上画个范例,幼儿们照葫芦画瓢。评价的标准也只注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的成果,如线条画得直不直,圆圈画得圆不圆。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自由想象根本无从谈起。

成人在欣赏儿童画时,需要倾听幼儿的奇思妙想,通过谈话了解幼儿的心声,比如,当我问画四条腿公鸡的幼儿“公鸡有几条腿”时,他回答:“两条。”可见,他对公鸡是有正确认知的。再往下问去必定是他画四条腿公鸡的有趣理由。这个理由正是幼儿的童心所在,也是这幅儿童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所在。这比起公鸡有几条腿的争论有意义多了。

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真的出现了不正确的认知,成人也不必大惊小怪,立马打断幼儿的绘画活动。成人过多的担心与干涉只能使幼儿失去创作的源动力,扼杀了幼儿的艺术创作潜能。所以,面对儿童画中的“出格”,老师应多加鼓励,了解孩子的想法与创意。

二、让幼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践证明,“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兴趣,用心去呵护、发展幼儿的兴趣,通过循序渐进的绘画实践,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绘画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从小就喜欢在墙上、地上、纸上涂涂抹抹,并把它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美术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幼儿与美术的接触,增进其对绘画形式、内容的了解,促进认知经验、语言表达、情感涵养、自我动手等各方面发展。绘画活动中兴趣非常重要,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

1.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内容,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编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来作画,这样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

2.活动设计新颖,调动和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的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绘画形式,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特别、新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在娱乐、玩耍中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例如,画《美丽的小鸟》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小鸟的图片,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概括出小鸟的特征。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玩小鸟捉虫、小鸟飞翔等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小鸟的各种动态,兴趣高涨,绘画的时候幼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这些有目的,有任务又带有游戏性的绘画活动,幼儿极感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好。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

三、美术活动应具有创造性因素

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孩子们所画出来的内容和表现方法也各有不同。由于孩子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这必然要反映到他们的美术活动中来,特别是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幼稚,而自身本真的东西要多于后天的雕琢,所以,他们的美术活动及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较多的原创性。例如:在让孩子们开展拓印活动时,虽然老师提供了许多工具―花样图章、硬币等让孩子们拓印,有一个孩子偏偏想用自己的鞋底当拓印工具,他跑到水房,脱下鞋子,打湿鞋底,然后拿着鞋子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鞋底拓印到白纸上,完成了他的拓印。从这个活动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他没有按照老师提供的工具去开展拓印活动,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找到工具,尝试拓印活动,表达他个人对拓印这个概念的理解,并且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这就十分富有个性了。这种表现可能与审美要求有一定的距离,拓印出来的东西不是最好看、最美丽的,但是,他是独创的,与众不同的。而且这种独创往往含有他个人对事物的特别的理解,这不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所追求的吗?

创造性地想象和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因此,创造因素就成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美术活动的创造因素,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自由地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用他们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语汇,解决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他们的情绪情感得到释放,思想观念得以表达,人格能够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幼儿的本能表现和客观表现的因素。从幼儿的角度来阅读、理解他们在美术活动和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赏析幼儿的美术作品,可以窥探其心灵世界的秘密,了解幼儿的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保护他们描绘这个多彩世界的积极性,更应在教育的同时发展潜能智力,并因材施教,通过美术活动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造型的人才。

第5篇

关键词:幼儿 命题画 教学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通过线条、色彩、明暗等来塑造形象的。它的直观性对幼儿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把他自己感知的具体形象,用图式、符号反映到平面纸上,描绘出所画对象的形状和大小,表现他对真人、真事、真的物体的理解和感情。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绘画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简单的造型能力,而且对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独立的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对形成幼儿的个性和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所以,绘画是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命题画对于发展幼儿对周围现象的观察力,描绘物体的表现力和培养创造性想象力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引起幼儿画画的兴趣

为了引起初入园幼儿对画画的兴趣,教师应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注意教室里的环境布置,选择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儿童画,把它们挂起来,并注意经常更换;也可以到中、大班选择画得好的图画,挂在教室里,让幼儿欣赏;还可以在教室的一角,放上一两张桌子,准备几盒蜡笔和纸,组织小组幼儿去涂涂画画,或者用几块小黑板,让幼儿在黑板上用粉笔涂抹,让他们感受一下画画的快乐。这时,幼儿的画是不成形的,教师不应该过分要求、整齐划一,可以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涂抹,让他们体验一下画画是怎么一回事。

经过两三个星期,当每个孩子都尝试过涂涂画画以后,教师可以开始正式上图画课了。第一课可让幼儿认识纸和笔,知道可以用笔在纸上画出美丽的图画。教师要亲自做演示,告诉孩子们,老师会画画,是用笔在纸上画的。教师可以把一张大纸钉在黑板上,然后当场表演,如画小白兔,边画边念儿歌:“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儿歌念完,小白兔也画好了。教师还可以请小朋友出题目,然后用简单画的方法画出物体的特征,画好以后,让儿童欣赏。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用笔可以画出各种各样你想要画的东西,每个小朋友,只要认真学习,都能画出美丽的图画来。第二次上课,就可以组织幼儿去看中、大班幼儿作画,请大哥哥、大姐姐把画好的图画送给弟弟妹妹们。

组织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使幼儿懂得画画是怎么回事,引起他们作画的兴趣,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自己动手练习。

二、用游戏的方式命题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思想容易分散,教师命题时,要注意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形象简单的日常用品,如玩具、动物、房屋、小人等题材,同时还要考虑让幼儿练习最基本的技能。练习直线、横线、斜线的题材有“我的蜡笔”“小兔吃青草”“许多树”“帮妈妈拾干柴”等,练习画圆的题材有“拍皮球”“吹泡泡”“草地上的小花”“吃棒棒糖”等,练习画方形、长方形的题材有“饼干”“豆腐块”“小人书”“花手帕”“门和窗子”等。

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向幼儿提出命题。例如,为了让幼儿练习画小圆圈,教师可先组织幼儿剥豆子,引导他们观察豆子是小小的、圆圆的。剥完豆子以后,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纸,每张纸上画有一个盘子,然后问:“谁能把许多许多豆子装在盘子里?”用这样的方法请小朋友把盘子里的豆子画出来,让他们练习画圆。再如,画“毛线球”的命题画是这样组织的:教师拿几团颜色鲜艳的毛线球,上课时逐个拿出给小朋友看,让他们说出它的颜色、形状。然后教师把毛线球放回小篮子里,再假装不小心把篮子打翻,让毛线球滚在地上。教师边捡边说:“哎呀,我的毛线球都乱了,现在请小朋友们帮我绕毛线吧!”教师绕毛线,要小朋友也学着做绕毛线的动作,然后要求小朋友在纸上画绕线的动作,可以要求幼儿用几种颜色画大大小小的毛线球。

教师可以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方式,把孩子吸引到画画中去。

三、教会幼儿正确的作画姿势和使用工具的技能

对初学画画的孩子,教师除了在技能上作指导外,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画画姿势,保护幼儿视力,并为他们日后学写字打好基础。

坐着作画时,胸脯要挺起,做到肩平、背直、头正、两脚并拢,身体稍前倾,胸不能紧靠桌子,眼睛与纸保持适当的距离,左手按纸,右手握笔作画。执笔的方法是拇指、食指在笔杆上部,其他三指在下部,手握空拳,手指稍稍弯曲,笔杆向后斜倾,靠着虎口,握笔不要太紧,手指离笔尖一寸左右,在涂色时,也可以把笔杆横放,用拇指和四指抓握住使用。

参考文献:

[1]程果.培养幼儿兴趣 激发绘画热情——谈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J].成功:教育,2011(4).

[2]吕敏萍,吕耀坚.现代绘画对幼儿绘画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4).

第6篇

一、激发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世界万千变化,各种建筑、漂亮服饰、自然现象等都能让幼儿从中发现美。例如:春天来临,大自然悄然发生着变化,草变绿了,花儿开了,小蝌蚪在水中快乐地游着……对幼儿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神奇。仿佛一朵花,一滴雨都注入了生命,能让他们的心灵感到震颤。教师可以结合春天的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自然角,让幼儿利用各种感官,感受春天,观察并记录春天的信息,使幼儿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3)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自信心。仅是发现美是不够的,要让幼儿敢于创造美。作为教师,要深入探究幼儿的内心世界,要用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幼儿的价值观去理解他们。要尝试读懂幼儿的“绘画日记”,捕捉画面的闪光点,正面表扬、鼓励提升幼儿创造美的自信心。例如:幼儿绘画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很想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别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冲动,布置绘画日记展板,让幼儿展示一幅自己满意的绘画日记,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引导他们讲述画面的布局、色彩、意境等,长此以往,幼儿绘画的信心必定大增,也更愿意进行美术创造活动。

绘画日记是幼儿观察记录生活、抒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观察能力较弱,观察得不够仔细,常常会把握不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也不知道如何表现,因此,不断完善绘画日记,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观察能力并积累创作素材。

(2)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让幼儿学会有目的的、整体地观察。幼儿观察的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转移观察目标或仅仅关注艳丽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而对整体却视而不见或顾及不到,教师要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

最后,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事物的细节。对同一个事物多次观察,反复观察记忆,使幼儿对事物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例如: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社区,可以分多次观察,每次观察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观察,要求幼儿从整体观察,了解房子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房子的布局等,第二次观察,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等,比较各种房子之间的区别,第三次观察,可以在第一次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作更深入的分析、如不同房子阳台、窗户的变化,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落水管等细节,加深幼儿对楼房形状、结构及其细部特征的理解。通过如此反复观察,幼儿的认识才会全面深刻,画出的形象才会具体、生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有利于幼儿比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认识整体,又能认识局部,加深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印象,有时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

绘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技能,二是专业技能”。基础技能指造型原理,包括构图、造型结构比例、透视空间、明暗、色彩等。专业技能则是指不同画种的技能技法,如油画用油彩造型,讲究质感、色调、笔触等,中国画用线和笔墨造型讲究意境效果等。对幼儿而言,我们通常以基础技能练习为主。绘画技能是绘画表达的基本条件,只有学会表达方式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幼儿进行绘画日记,是幼儿绘画技能练习和绘画表现相结合的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幼儿在进行绘画日记的同时,也是对绘画技能进行了一次次训练。

其次,为幼儿提供展现各种技能的条件。教师可以准备大量绘画工具,让幼儿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选择工具和材料。工具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除蜡笔、水彩笔外,棉签、竹签、纸团,甚至树叶、粉笔、毛线等材料都能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学习选择利用这些工具来绘画,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使幼儿对绘画技能的掌握更快,更能表现出幼儿自己作品的特色来。

综上所述,绘画日记是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是提高观察能力,积累创作素材的过程,也是不断练习绘画技能的过程。随着幼儿绘画日记创作能力的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也必定得到提高。

第7篇

一、有效提升幼儿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绘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绘画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绘画的热情,使绘画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绘画内容情景化

根据小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我常常把绘画要求渗透在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中。如我设置了“小鸟小鸟飞来了”的情景,在油画棒顶端贴幅小鸟图,启发幼儿以画纸为天空,用油画棒在纸上画直线、曲线以表示小鸟飞行的路线。有趣的教学情景引领着孩子们沉浸在绘画活动中,乐此不疲。

2、绘画材料多样化

小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以及对自己活动的控制和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重复单一的操作材料不易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这样不仅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让幼儿觉得绘画是在游戏。例如:为幼儿提供各色的剪成条状的皱纹纸,让幼儿揉成团进行粘贴、装饰绘画作品;提供各种形状的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等。

二、探索有创意的教学方式

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小班幼儿的观察力比较直观,生活经验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产生绘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活动的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有了幼儿感兴趣的教材,才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1)借助材料,加强幼儿的握笔姿势训练。

为了锻炼幼儿的手部肌肉、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要经常让幼儿进行撕纸、剪纸的练习,这对增强幼儿的手部力量和手的灵活性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设计合理的“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绘画活动应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才会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设计好其“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运用故事、儿歌游戏化教学。

在绘画活动中,要经常将语言渗透在绘画活动中,把绘画主题编成一个个故事或一首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自由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绘画内容,陶冶情操。如画点苹果时,让幼儿学习点画方法,可以编成一首儿歌:

“食指食指翘翘,颜料盘里亲亲,苹果树上变变”。

概括地描述点画苹果步骤,使幼儿知道第一步画什么,第二步又画什么……点画时应注意什么。幼儿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进行绘画活动,开心极了,也兴奋极了。

(4)运用游戏化的评价,让幼儿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游戏化的绘画活动更需要游戏化的评价过程,我们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游戏化的评价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让幼儿学画小鱼时,我们对幼儿说:“谁画的鱼儿最漂亮,小猫就会来钓鱼。”这时幼儿的绘画积极性马上被调动了起来。游戏化的评价可以避免单纯的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而且还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绘画的技能,从而让幼儿始终对绘画活动充满着向往和迷恋。

三、创设宽松的活动佳境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

2、提供自主空间,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

美术活动时还可以让幼儿共同研究,共同设计,集体作画,操作。使幼儿处于互相商量、全作、互助、彼此协调的气氛中,增强合作意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主动发展,在相互绘画中发现新的创意,让绘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体验集体作画的乐趣。

3、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我们在集体活动中许多尚未完成的目标可以再区域活动中得到拓展,同时区域又是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重要环节。有一些能力强或能力相对弱的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吃不饱或消化不了的现象。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在创美区域活动中我们就实施了分层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创作的成功。

四、抓住幼儿一日活动时间,不断强化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

幼儿一日活动排得满满的,如何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绘画活动呢?经过教研组老师们的商量后,觉得利用午睡起床的等待时间和下午游戏时间,给幼儿提供白纸、彩色纸让幼儿自由画、折叠、撕贴,让幼儿自己去摆弄,自己去尝试,自己去发现,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8篇

(靖安县幼儿园江西靖安330600)

幼儿绘画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绘画工具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的过程,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大多以教师以一笔一笔范画为基本的教学方法,画面大同小异,缺乏想像和创新,很难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现自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要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我们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来源于直接的形象体验,美术作品以它的独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深深感染着幼儿,因此幼儿园的整体设计、活动室、休息室的环境布置及走廊过道都宜采用了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各种艺术作品为装饰,在这些作品可以是从外购置的,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和家长一起创作的,所展示的作品摆放的位置应当是幼儿的视线所能及的,便于幼儿观看欣赏的。具有艺术性的环境布置容易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绘画技能

幼儿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1、表演示范法。示范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若用夸张的表情、丰富的体态、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示范画的内容,孩子的注意力顿时吸引过来,不再觉得老师范画是一件枯燥的事。2、故事讲述法:听故事是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教师所讲的故事必须是与绘画内容有关的,幼儿就会跟随故事情节的变化,想象着人物活动和场景的变化,幼儿再通过自己的绘画表现出来。3、语言启发法:在幼儿绘画时边画边用富有趣味性的语言启发。例如:在幼儿画树时,教师先说“小朋友见过许多树,找一种你觉得最好看的树干把它画出来!”幼儿画完树干,问:“这样的树光秃秃我们怎样才能把它打扮得漂亮些?”用语言引导幼儿画出树叶,师又说:“一棵树太少,我们来画更多的树……这样的启发让孩子无意间学会了物体形象的复制、重叠的构图方法,整幅画面变得生动丰富。4、游戏观察法: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绘画的内容,教师提出要求让幼儿认真观察,引导幼儿从有目的观察向简单的造型推进。比如在画侧面人物的时候,先让幼儿排成一列小火车,让幼儿观察看到了小朋友的哪几个部位,通过刚才的游戏让幼儿观察侧面人的特征,经过练习幼儿能较好地掌握侧面人的画法。

3. 运用多种绘画工具鼓励幼儿创新

有的幼儿的年龄小,对画笔不能运用自如, 无法激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因此,让幼儿认识多种工具、运用多种方法来创作是十分必要的。绘画工具除了日常用的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笔、毛笔以外,可以教幼儿正确使用手指印画,棉签、印章、旋转绘画工具绘画;铅画纸、宣纸、白报纸是幼儿日常使用的纸张,除了这些外还可以在一些物品上绘画,如蛋壳、草帽、玻璃瓶、塑料瓶、瓷砖、面具,石头,还可以学习吹画、喷画、拓印、滚画等多种技能,往往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4. 创设自由绘画的空间发挥幼儿想像

随心所欲地涂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影响室内外环境的整洁,时常会被老师制止,挫伤了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怎样既能让孩子想画就画又能使我们的校园环境明亮整洁呢?每班因地制宜开辟一面的涂鸦墙,可以让孩子随心所欲地想画就画,满足孩子的创作欲望,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学会共享,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

5. 正确积极评价幼儿的作品调动幼儿积极性

评价是美术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通过评价作品,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自己参与美的创作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5.1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任何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总能在作品中找到满意的地方,教师都要给予赞许。

5.2善于作比较。将幼儿当前的作品与过去的作品相比较,个别幼儿作品与周围幼儿作品作比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幼儿绘画;绘画教学;示范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艺术教育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以免把创造性的表现活动降格为机械的训练,使幼儿在被动地服从和模仿中,丧失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创造力。如今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虽然仍存在示范,但示范教W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变化。

一、幼儿园绘画课中示范教学的现状

在询问幼儿教师关于绘画课的示范教学时,所有幼儿教师都反映示范教学在绘画课中普遍存在,并且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同的绘画主题应用示范的形式不同。通过对幼儿园绘画课的观察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访谈,可以总结出:按照教师提供的示范物品可以将示范教学分为:实物示范、图片示范、现场绘画示范、多媒体示范和语言示范。

(一)实物示范

教师提供实物作为幼儿绘画的参考,类似于成人的写生。比如画蔬菜,教师在课前出示黄瓜、茄子、青菜等一样或几样蔬菜,要求幼儿辨认并说出特征,然后将蔬菜摆放在黑板前,让幼儿画出来。由于参照物是真实的物体,并非死板的范画,幼儿观察物体的角度、注意点不同,绘画作品也会相对的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二)图片示范

教师提供所画物体的照片、图片或教师提前画好的范画作为幼儿绘画的参考。比如画汽车,教师在课前出示各种汽车的图片,让幼儿讨论其共同点与不同处,最后让幼儿自己绘画。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唤起幼儿已有的记忆和经验,开拓幼儿的视野等,但要注意出示的图片要有代表性,品种丰富,让幼儿不至于禁锢于某一种范式。

(三)现场绘画示范

现场绘画示范是指教师在绘画课进行过程中现场为幼儿示范某种事物的画法。根据示范详细程度又可分为:

1.整体详细示范

教师对幼儿要画的物体的各个细节做详细示范。这类似于传统绘画教学中的临摹画。因为成人的绘画一般具有写实性,所做的示范也大多十分形似,若教师对所画物体做了详细示范,儿童的模仿天性会使得大多数儿童力求达到教师的模板,结果就是所有幼儿的绘画作品整齐划一。

2.框架示范

教师示范所画物体的大框架,具体的细节部分由幼儿自主完成。如画一棵树,教师事先画好树的轮廓,由幼儿来完成树叶、花朵、果实以及涂色等步骤。这种示范方法与整体详细示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幼儿的绘画作品除了大框架相同之外,细节部分会体现不同的个性特点。

3.局部难点示范

教师认为所画事物的某一部分对于幼儿是有难度的,或某个局部是需要幼儿重点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示范这一局部细节,为幼儿提供参考。如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圣诞主题的作品,画中要包括圣诞树和给朋友的礼物。教师在幼儿开始作画之前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圣诞树的模板,告诉幼儿圣诞树是这样画的,其余部分由幼儿自主创作。这种示范方法把技能示范和自由发挥相结合,在目前的幼儿园中十分普遍。

(四)语言示范

教师用语言较详细的描绘出物体的特征,从而为幼儿展示一个想象中的清晰的物体形象。如画向日葵,教师依次说出向日葵的花心、花瓣、叶子的形状和颜色等。语言示范并未向幼儿展示实物或画好的范画,也并未现场为幼儿师范,但过于详细的语言描述同样固定了幼儿的绘画。同样的物体,在不同幼儿的眼中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鼓励和启发幼儿主动观察,并描绘出自己眼中的景色。

二、幼儿园绘画课中示范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幼儿园绘画课的示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出“示范――临摹”的误区,示范的类型多种多样,且教师大多不再要求幼儿模仿范画,而是鼓励幼儿有所创新。但通过观察幼儿的绘画作品,发现教师示范的影响仍然明显存在,幼儿自我发挥的空间是有限的。经过对幼儿园绘画课的观察以及对幼儿绘画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绘画课的示范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偏重绘画技能技巧,对创造性重视不足

很多幼儿教师在组织绘画课时,教学重点往往是使幼儿学会某种绘画技巧,从而较好的掌握和表达某种物体的形态,尤其是社会上形形的绘画特长班,很多致力于让幼儿在绘画技巧上超越年龄特征,提前掌握人物的写实画法、遮挡的关系、色彩的搭配以及构图等技巧,从而更迎合成人的审美观。

事实上教师只需提供适合的环境,启发和鼓励幼儿表达的欲望,幼儿便能够描绘出多姿多彩的世界。而经过绘画技能训练的儿童,尽管在技巧上超越了同年龄段的孩子,却往往因为过于注重技巧而在表达的自由性和创造性方面有所欠缺。

(二)示范过多,限制过紧,幼儿主动性不足

在观察了郑州市两个幼儿园、六位幼儿教师所组织的10节绘画课后,发现教师使用示范的频率十分高:图片或范画示范60%;现场详细示范50%;语言示范90%。十节课中只有一节课是想象画,未涉及示范,而其他课中几乎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示范方式,其中涉及现场详细示范的幼儿绘画作品有极高的相似度。

幼儿教师在组织和实施绘画课时一般遵循这样的流程:导入主题――展示范画或多媒体资料――现场示范或语言示范――幼儿绘画――教师简单评价。整堂课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设计并掌控着课堂的每一步进程:绘画的主题、示范和解说的时间、幼儿动笔的时间、评价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等都要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很少考虑幼儿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幼儿的想法和意愿对于一堂成功的美术课至关重要,例如他对于绘画主体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听教师解说并按照教师的要求绘画、是否乐意在教师挑选作品进行点评时停下手中的画笔、是否在教师宣布下课时意犹未尽……

(三)以成人的角度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作品评价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积极的评价可以使每个幼儿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热情。而在绘画教学中,很多教师眼中的“优秀作品”是特指那些涂色均匀、画面整洁、线条流畅、与实物很“像”,让成人一看就懂的绘画作品。教师习惯于拿这些作品作为典范,给予这部分幼儿赞美和鼓励,而对那些绘画技能稍弱、作品看不出头绪的幼儿不置可否,极少给予夸奖。成人这样的态度极易造成部分幼儿自信不足,甚至自卑。长此以往,幼儿将失去自我创作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模仿他人,甚至是对美术活动的厌恶。

(四)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认识不清

儿童美术理论家胡晓佩在国外考察时,问当地的幼儿园教师:“你们是怎么教孩子的?”对方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孩子是不能教的,因为孩子有他们的想法,他们画出想法就好了,我们为什么要教?”新《纲要》中多次提到艺术教育应避免过分重视技能从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但对于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却没有具体的指导。由于示范教学便于掌握和实施,同时对于绘画技能的教授最为迅速和有效,因此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示范会妨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却不知如何改进。

第10篇

1.1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培养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正确的教学应能激起幼儿“求学的欲望”,对学习“有兴趣,并感到愉快”。借助什么来诱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从而喜欢绘画呢?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受前苏联教学论思想的影响,基本上是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模仿的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对幼儿个性的发展重视不够。绘画,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幼儿来说,绘画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视觉语言。它不仅使幼儿获得美的感受,发展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的性情,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绘画中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绘画,幼儿将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幼儿画并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幼儿的全部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幼儿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幼儿从很小便开始了绘画活动,早期的绘画经历了涂鸦期和形象期。对于刚入园的两、三岁幼儿来讲,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他们最初的涂鸦是没什么表现意图的,并且小班幼儿的观察力较差,手部小肌肉及功能尚未完善,动作不协调。当幼儿的脑、眼、手日益协调,脑和眼对手的控制日益加强之后,幼儿绘画也渐渐出现转机,可以画出近似某物的形象了,这便进入了形象期。一般三岁以后幼儿绘画具有形象期的特点,即已有初步的图画构思,能按物体使用颜色、区分颜色,但又是经历了画出轮廓到涂满颜色的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幼儿从信手涂鸦逐渐过渡到有意作画。首先应从兴趣入手。普辛曾讲过:色彩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大千世界,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存在着色彩,从小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色彩、认识色彩、来激发幼儿对美的追求、对美的感受,从而激起表现的欲望。

2小班幼儿色彩审美感知的特点

2.1在感知物体色彩方面具有敏锐性、丰富性。幼儿只对具有较强视觉刺激的色彩感兴趣,较多地注意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鲜艳丰富的物体。如:在组织幼儿观察花和树时,幼儿明显地对五颜六色、色彩鲜艳的花感兴趣一些,会停下来欣赏它,有感知它外形、色彩的兴趣。在教学活动出示教具时,色彩对比强烈、颜色鲜艳的教具比色彩暗淡的教具更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更易激起幼儿感知的兴趣。

2.2每个幼儿都具有自己的个性,在对色彩的审美感知上,幼儿有自己的偏好性。在感知色彩时,幼儿会特别关注自己中意的颜色,而忽视了对其它颜色的审美感知。在创造表现时幼儿会较多的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表现物体的色彩。如:有的幼儿喜欢红色,他在观察物体时就会较多地去感知红色的物体;有的幼儿喜欢蓝色,他在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并感知蓝色的物体;有的幼儿喜欢黄色,他在绘画创造时就会大面积地用自己喜欢的黄色来表现物体的色彩。

2.3幼儿对物体的感知兴趣、绘画兴趣有时也受情绪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情绪性。在高兴、求知欲强时,幼儿对颜色鲜艳、对比强烈的事物感兴趣,有用它表现自己情绪的愿望;在伤心、难过时,幼儿对颜色较暗、色彩协调的事物感兴趣,有用它表现自己情绪的愿望。

3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原则

3.1从注入式转向启发式。在活动中注意启发幼儿的主体性、主动性,提供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表现方法;启发幼儿的审美能力,提供丰富的视觉环境;启发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各种创造性的方法,引导幼儿的创作。

3.2从单纯注重作业活动转向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幼儿的美术活动不应单纯地限制在课堂上,更不能单纯地为完成一次作品而活动。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整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关心每个幼儿是不是感到有兴趣,积极性高不高;能力强的、能力弱的是不是都在活动,是不是都得到发展等。只要孩子在兴致勃勃地活动,就可以借助教学促进幼儿的自信心、求知欲、审美欲和创作欲。

3.3从单纯模仿,以象不象看待幼儿作品转向让幼儿自由发挥,大胆想象。由于小班幼儿的观察力、双手协调动作不完整,幼儿创造性的想象力异常丰富,千奇百怪,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绝不考虑自己想的与实际情况是否相吻合。于是幼儿的画线条不直、歪歪扭扭、比例不正确、造型不完整、只是大致相似,甚至很不象样。这时及时给予幼儿作品充分的肯定,不以成人的观点说些带有批评的话,因为那样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失掉绘画兴趣,引起厌烦情绪。耐心地引导,大胆鼓励幼儿自由地发挥,表扬他们的所见、所想、所希望的事物,充分了解幼儿的创作意图。幼儿在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后,才会感到他的画是有意义的,绘画的兴趣更浓,进步更快。

4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措施和方法

4.1措施。(1)题材内容新颖。一定要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幼儿喜欢动物,无论是小动物,还是大动物。幼儿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东西,如:红旗、花、气球等。幼儿吃的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萝卜等。这些都易引起幼儿感知的欲望,绘画的兴趣。(2)形式活泼多样。游戏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多种玩色游戏、色块拼图、色彩填色、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对绘画的兴趣。

4.2方法。(1)相似联想激趣法。同一物体联想出不同姿态,颜色、形状相同或相似物体的联想,可以激起幼儿表现物体的兴趣。把所要画的物体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幼儿能理解的几何图形,启发幼儿想象同一物体的不同姿态或与之颜色或形状相同、相似的物体。这样幼儿既有表现不同物体的兴趣,又使幼儿有选择地进行绘画。(2)过程激趣法。重视幼儿在表现物体过程中审美感知、色彩运用等各方面的发展,肯定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继续感知与创作表现的兴趣,不过分注重结果的效果。因为小班幼儿双手协调动作不完整,创造性和想象力异常丰富、千奇百怪,创作无意识、不稳定,幼儿最终的作品效果也许不如过程中好。(3)角色激趣法。把他们放入某个角色中、配以某种身份,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游戏的方式进入绘画活动中,带着某种任务去参与活动,更有兴趣,坚持性更好。

5幼儿绘画兴趣发展的三性

5.1幼儿参与绘画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示范——模仿的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的绘画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幼儿是被动参与绘画,对颜色的运用单一,只有技能的发展,没有情感、能力的成长,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从色彩的审美感知入手,幼儿参与绘画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大部分幼儿能主动参与绘画活动,情绪愉快,在绘画中能积极开动脑筋想象,大胆下笔和用色。特别是幼儿喜欢用色彩来绘画,喜欢用色彩来表现身边美的事物,喜欢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绪,幼儿在用色上也比以前丰富,有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

第11篇

绘画不仅能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细心与耐心,锻炼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孩子们通过把自己脑海中的物体形象与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用自己的小手和画笔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既神奇又特别的表达方式。

中大班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极富创造潜力,而绘画活动正是通过吸引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乐于表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可谓天马行空的创造。

因此,孩子绘画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探讨。

一、丰富生活表象,让兴趣“有迹可循”。

幼儿年龄较小,他们所有的经验、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当然,他们绘画的题材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生活的各方面尽可能地增加其接触的事物,扩大他们的认知范围,增加可供他们进行绘画创作的表象。孩子接触的事物多了,他们自然就有了想要表达的欲望,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将想要表达的东西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

一次绘画活动中,教师要求孩子们画一画在假期里做了些什么。有的孩子稍稍想了想,就开始动笔了画起来,而有的孩子却始终犹豫着不下笔。一位幼儿很快地画完之后,就开始和旁边的孩子讨论起自己的画来:“看,我画了动车,爸爸妈妈带我去乘的,它在轨道上开得很快的……”接着,他高兴地在画中添上了长长的轨道。可见,来源于生活的绘画题材,也就是幼儿脑海里所拥有的表象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使幼儿有兴趣参与绘画活动、进行创作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都是为幼儿提供丰富表象的必不可少的媒介。在班级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幼儿传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额外的知识,可以结合图片或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组织幼儿的外出活动,让幼儿开阔眼界。同样,家长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家长往往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外界事物的条件,幼儿接触实物与仅接触图片留下印象的深刻程度的差别可想而知。

二、多样的表现方式,在变化中找寻乐趣。

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绘画的表现方式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象。幼儿的绘画也不仅仅局限于用笔和纸来完成,除了油画棒、水彩笔、甚至是水墨画等等这些用笔来完成的绘画作品,还有一些像是版画、手指印画、吹画、刮蜡画等独特有创意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树叶贴画”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也不是如何新颖的创作方式,但是它与中班的另一节社会课“捡树叶”放在一起,就又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了。教师先让幼儿在幼儿园内随意地捡一些漂亮完整的树叶,回到教室把树叶洗净晾干以后,再从中挑选合适的树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树叶贴画。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捡树叶的乐趣,而且也让幼儿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与其美好的景色。

三、名家范例,在欣赏中体验创新。

优秀的作品不能被埋没,适当地给幼儿欣赏一些优秀的名家作品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他们对画家的崇敬热爱之情。艺术教育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较好地使幼儿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或深或浅的了解和体会。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还是能够准确地了解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大班的一节欣赏课“梵高――星月夜”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教师深入浅出地把梵高作这幅画时的事迹声情并茂地向幼儿讲述完,接着引导幼儿从色彩的冷暖、事物的远近关系以及虚实线条的运用等多方面来体会梵高当时的心境与处境。了解了色彩所表达的感受,教师就让用冷色或暖色作画,来表达自己现在的心情,效果也相当不错。

四、注重鼓励,让每个孩子感受成功。

第12篇

【关键词】激发 体验 发挥想象

绘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无拘无束。绘画恰恰符合幼儿的天性,它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欣赏和表现美的能力,也反映了幼儿的本质,通过绘画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客观事物,促进幼儿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而在绘画中兴趣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感到绘画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才能让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

一、注重环境的体验,形成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在入园后,大部分活动是在室内进行,因此,做好活动室的环境布置,让幼儿处在一个童话般而富有情趣的愉快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把室内的墙饰进行安排设置。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用色彩鲜艳的材料进行布置。如用突出季节特征的蓝天、白云、红花、绿树等明亮色彩,给幼儿的视觉带来冲击,从而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其次,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如:利用“庆新年”、“欢庆六一”等节日,与幼儿共同创设室内环境,悬挂气球、彩旗、拉花等进行布置。环境的不断变化,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审美经验,并且对幼儿的情感教育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还利用便利条件,适时的带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让幼儿去感受生活中的美,自然环境中的美。如带领幼儿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夏天的花草,秋天丰收的果实,冬天美丽的雪景等,以此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幼儿的日常绘画积累知识经验。

二、选择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也可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它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欢,幼儿在捏泥、撕或折、粘贴的活动中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又有助于他们绘画时表现此物体。因此,就要在选材上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题材。如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玩具等,可通过看光碟,讲述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把绘画的内容串成故事情节,并跟随故事情节展开作画,这些题材幼儿既感兴趣又乐于接受,也可以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

三、利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运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引导幼儿和大树、小花讲话“大树,大树,你真高,我给你画张画像吧!”这些充满情趣的语言,在无形之中就会使幼儿产生作画的兴趣,才能使美术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引导自由的想像,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在绘画中,需要幼儿的想像和创造,要激发幼儿绘画活动中的主动创作能力。以往的绘画课只注重教学效果,幼儿绘画多以命题画为主,教师怎么教,幼儿就怎么画,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长期以来,不仅使幼儿失去绘画兴趣,更可能会扼杀幼儿刚刚表现出来的艺术天赋。久而久之,若没有了示范画,幼儿就什么也画不出来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就会渐渐降低。我在教学中发现常常有些幼儿喜欢在别的幼儿纸上去画画涂涂,表面上看是在破坏别人的作品,实质是幼儿有表现和帮助别人的愿望。于是在活动中,我就让幼儿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配,让幼儿合作绘画。两人合画,三人合画、分小组合画等。每次活动幼儿都兴致勃勃,把自己最擅长的画出来,既让他们体验了合作的愉悦,又增加了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做到了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赏析幼儿的作品,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