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11-09 16:2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边界; 学术概念; 学科研究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1-0001-03

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正式建立,从此走上了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在不到30年的短暂实践中,学科建设获得了空前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经验积累与理论探索、理论形成与开拓、理论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但是无庸质疑,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拟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对学科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检点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检点是批判性的、反省性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自觉反思意识,批判的目的是澄清问题;同时它又是建设性的,它要求我们不仅找出问题,还要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目的在于明确努力方向,知所取径。

一、问题检点

1.学术概念需力求精准

在学科话语系统建构过程中,基本范畴和概念系统占据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诞生以来,在理论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学科特色的学术话语,如思想和行为、内化与外化、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这些基本的学术话语已经逐渐为学界内外所使用、所认同。

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学术话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本概念、范畴的严谨度欠缺,自洽性不足。在一些重要的教科书中,有些基本概念的涵义没有做到贯通一致,在同一本教科书、同一部研究专著的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其涵义所指大不相同。一些基本范畴的使用随意,一些重要概念带有较大的含混性。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根本方法、原则方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则、具体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论等概念的区分缺少严格的、科学的界定、阐释和区别论证。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使用相同的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涵义的理解却不一致、用法也不统一。由于概念的混乱,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难求专业精深,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术语的随意使用、随意替换和有意无意的混用倾向,正在危害着学术的严谨性和严肃性。

2.学科边界需更加明晰

每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研究边界清晰、研究领域相对明确是学科之间区分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科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研究哪些领域,这一问题在学界需进一步统一意见。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边界不清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科向外开拓研究领域迅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疆域过宽,主干学科发展受到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发展。其突出表现是毕业论文选题过于宽泛。通过对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整理,发现有些学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已经超出学科的研究领域,有些毕业生论文的选题偏离学科甚远,有些选题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毫无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设置随意。通过对一些招生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招生方向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研究方向多种多样,与其他学科重叠现象严重,有些方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系并不紧密,如“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研究”、“社会主义治国理论”等现象普遍存在。

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方向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对学科而言,研究边界模糊,没有较为明晰的研究边界、盲目的论域扩张,看似学科发展红红火火,实则存在着较大隐患。

3.研究方式需重审与转换

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是成熟理论通常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学科研究的日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是理论式研究。即从抽象的、理论的层次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研究。目前,理论研究这种对学术探索活动起重要作用的方式并没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借以指导其研究活动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科建设共同关注的核心理论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清理;部分专业研究者陶醉于自我思辨,从概念中来到概念中去,论题越来越玄、论证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小众化;一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博士生中有一部分是在职攻读,对实践中的问题还没有从经验中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思考的思维习惯,研究论文缺少理论的视角和理论的深度。

二是问题式研究。注重从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多采取经验概括、案例分析、工作总结的研究方式。目前,真正占有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多角度的“以问题为取向”的实证分析较少,且理论提升不足,普遍推广性低,应用性不强。

以上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式各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时也都存在着自身潜在的、隐性的不足。二者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处理好把握理论与面向现实、借鉴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原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主要是学科发展的历史短学术沉淀不足、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科发展举步艰难、研究队伍存在着“短板”等原因。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一是一些领域、某些问题,没有形成研究者群体。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我们反复读到的只有少数学者的文章。二是研究领域遍地开花,研究问题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集中。三是理论学科快速发展使学科的科学研究彰显局促。据报道,理论学科建设全国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思想政治教育44家,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53个。[1]大批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立,对学科发展充实了生力军,从长远来看,必然会促进理论学科蓬勃发展。但是,每年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精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论坛滞后于讲坛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许多事关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长期搁置,无暇理睬。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看,它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二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三是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他们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各项需求和精神生活具有多样化、综合性;四是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言,涉及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内化、外化、反馈等环节,由观念到行为转变的不可度量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综合性特征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也提出了颇多挑战、要求和问题,需要学者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不懈求索。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这支队伍中的大部分导师是热爱这个专业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和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他们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分不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中,固着于原有学科的思维方式。由于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不同,对学习者的思维训练不同,使出身于不同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多少都带着他们原有学科的知识背景、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的烙印。对原有学科思维方式的熟悉,使他们轻车熟路地运用原来学科的概念诠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问题,用原有的知识系统架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我们从现在所使用的教科书和读到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专著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研究者所具有的原有学科的思维习惯和知识系统。一个学科建立的初始阶段的“借鉴模式”不可避免,但是,这种情况应该会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被逐渐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色的话语体系、专有的概念系统、独有特色的研究方式慢慢地溶解和替代。

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他们虽然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信心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显然,没有对学科的热爱与对学科价值的关注和认同,希望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发展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思考

1.增强自觉的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的本质是崇尚真理、讲求科学,在科学实践和论证的基础上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学术批判中推陈出新、创新知识。因此,学术研究需要研究者认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严谨严格的治学风格。学术研究于研究者不仅是职业,也是事业和志业,研究者对学术研究需常怀敬畏之心,才能做到端正学风,求真、求实、自省、自警,尊重学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有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学术责任,聚焦关乎时展的大问题,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工作并重,学科建设与政策建言同行。通过自己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扫除研究中的随意、空泛、庸俗等弊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品位、文化品位,不断推陈出新、返本开新,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反思、批判、自省,树立学术创新意识,力戒浮躁心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2.谋求学科的规范发展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粗放式、自发式、经验式的发展转向精细化、自觉式、科学化的规范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提倡规范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该具有相对明晰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的需要。提倡规范式发展,就是在学术活动过程中遵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则。规范发展才能遏制学术混乱与无序,才能繁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更系统地发展。

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发展,需要处理好学科的独立品性与借鉴发展的关系。一要有“学科意识”。所谓“学科意识”,是指研究者和学界同仁需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学科的高度予以建设与对待,将之作为学者的学术基地和精神家园,避免随意突破学科边界、混淆概念、刻求新意的学风;二要打破学科壁垒,不能有“门户之见”。所谓打破学科壁垒,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需有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开拓国际视野。在有效“整合”中实现创新,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认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独立的学科体系。

3.建立学术的争鸣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匮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评不多,围绕某一重要问题展开学术争鸣更少,研究者经常的状态是忙于自己观点的阐述,无暇旁顾,可能也与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有关。真正的学术争鸣是着眼于学术繁荣和学科建设,心平气和地切磋。就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而言,理论讨论阻隔、学科建设争鸣不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应有的活力。许多学科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真理经由争论得来。学术批评和学术争鸣是推进学术发展的关键步骤,没有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学术的繁荣和增进共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不仅导致了学术的平庸和困顿,而且抑制了学术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谋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健康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水平离不开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保持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学术心态,积极进行学术商榷和深度交流,达到充分的学术探究、思想交锋、平等对话,互相取长补短,避免曲解和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中才会以更高的学术品位呈现于学林。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初建阶段。一门学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研究者长时间的努力和携手共进。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经过学界同仁近30年的系统建设和努力,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历史长河而言,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刚刚开始在学科层面上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尚未完全明确,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还在讨论,学科建设的许多核心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处于初建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毕竟刚刚起步不久,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尤其是切中中国现实的、为中国大众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仍需要加强建设,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状态;科学发展观;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过程,论文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但我们多年来惯用的一套教育模式,总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偏执于“外化”的影响而忽视“内化”的作用;教育的时间上总是体现其“集中学生”而忽视其“点滴积累”和“循序渐进”;教育的空间上总是限于“围墙内的说教”而忽视教育结构的“全面、协调”和“整体优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育,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理想、道德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工程技术型、职业应用型大学,“工程师”、“技师”的培养目标明确,教师只注重对“物”的处理,而忽视人文精神、职业道德、个行发展、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培养。长此以往,在学生的意识里,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课程,靠死记硬背便可以修到学分。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点对点”、“人对人”的具体工程,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发达,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来源广泛,留学生论文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宽泛。“灌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这种“逆反心理”和“抗药性”效果自然十分有限。

3.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偏执于“外化”的作用,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都应该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灵世界,变成其自律的品质。但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时,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甚至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也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为自律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

二、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国际范围内的生产要素有可能实现最优配置,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怎样把世界优秀文化精华融入到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之中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战:

1.价值导向遇到的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这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两种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冲击,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取向发生冲突的选择问题。

2.教育手段上遇到的挑战。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之多、传播速度之快、信息容量之大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工作总结这些信息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也有不少消极、迷信、有害的。我们传统的课堂说教和灌输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互动环节。

3.人生观确立遇到的挑战。当前利益的多样化,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利益驱动让当代大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私欲膨胀,追求个人价值体现的鲜活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找不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而教育学生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恐怕收效甚微。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三维状态

科学发展观要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在不断优化的前提下,谋求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词,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过程三维状态的核心所在。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凸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学生被作为客体对待的局面,从学生的衣食住行、专业选择、课程安排,到开放思想的养成、健康体魄的锻炼、独立人格的呵护都要进行“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不单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还要在人文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熏陶,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一套过硬的专业技能;学会做人,具有正直的人格魅力;学会选择,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生活,具有旺盛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成长。

2.“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硕士论文“可持续”体现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就是要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注重“隐性教育”与“显I生教育”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高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必须改变其时间的集中性给学生造成的强迫灌输感觉,必须打破政治课教师给学生带来的那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的意识障碍,建立专业课老师“双纲”教学的机制,从而让有关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解、升华、内化。这里有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按社会要求经过有目的地选择,传授给个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

3.“全面、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重要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应有状态。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培养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这是保持对别的国家的文明与制度平等理解、理性认同的重要前提,是保持对其他民族精神气质、文明、制度具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基础。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思维的习惯,用理性的思维去追溯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更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全局眼光,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偏见和狭隘观念。

四、方法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从关心和理解大学生人手,创新教育方法。

1.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创新“跟进式”教育方法。毕业论文首先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富有爱心、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导师”团队,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问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获取学生的信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升华、内化德育要求,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落实“全面协调”发展观,创新“立体式”教育方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学生在学校五天正面灌输的东西,学生回家两天抵消了。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高校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充分开发网络“隐形教育”功能,延伸思政时问,拓展思政空间,化被动的“堵截”为主动的“疏导”,形成正确的校园“信息导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要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进行“五大意识”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当前的封闭状态,通过开展全球意识教育,培养学生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规则意识教育,让学生懂得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危害;通过爱国意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通过危机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通过公民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3.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创新“管理式”教育方法。“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其社会性。要真正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著名学者、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权威张尉萍教授早在1999年就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治党、治国、冶企的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让大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协调人际关系,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提升人生品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快乐。

参考文献:

第3篇

在学生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张的态势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化,要使这项复杂而繁多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有序化和高效化,我们需要引入先进的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系统,实现对学生的信息化高效管理和服务,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准确、全面而丰富的学生信息,更好地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减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

在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要依赖准确、可靠、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和对象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和主体,教师要全面获悉和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着眼点,通过科学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由此可知,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和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实现。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也是教育主体和客体最终达成统一与一致的过程,而实现教育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了解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明确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系统、针对性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思想政治决策。由于我国社会处于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学生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及经历、知识水平均不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其思想变化状态,寻找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路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和实效性,在科学、先进而全面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化系统之下,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的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网、BBS等平台,获悉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情感,从多维的角度跟踪和观察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实时心理状态,可以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认知的转化程度,通过对各个细节的准确把握,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转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先进性。

(三)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管理的效能

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较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的工作效能,最大程度上节约教育成本,通过规范化的学生信息采集、录入、整理、修订和更新,可以通过完善而优化的学生电子档案信息,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管理。

(四)减轻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压力,实现个性化的思想教育

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以极大地减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精力浪费的现象和问题,可以真正、充分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价值,将其从繁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集中于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成长引领,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和层次化的需求,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可以更为仔细而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思想走向。同时,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和成长,学生也可以借助于这个信息化板块,实现对自身的评估和测试,如:学生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之中的心理健康板块,就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测试,更好地增强对自我的教育和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获得个人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与评估的效能

在系统论的视域之下,反馈与评估是有效保障系统稳定的重要要素,只有在反馈与评估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系统控制。由此可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和支撑,实现对学生的科学评价和信息反馈,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之中,包涵有信息预警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的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借助于网络信息反馈通道,如:学生处信箱、校长信箱、学生管理工作通告等,快速获悉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并利用学生管理服务平台中的公告系统,实现信息的适时和告知,并实时采集、检索、分析各种反馈信息,更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服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学校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尽管运用了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运行效能,然而,我们还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够完善

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应当丰富而完整,要涵括对学生的所有管理信息,包括学生的学籍管理信息、学习成绩管理信息、学生心理状态信息、表彰与惩处管理、宿舍管理信息、校内外信息、家庭管理信息、社??实践信息等,然而,在实际的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库信息之中,大多将目光局限于学籍管理、成绩奖惩管理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家庭表现、心理变化状态、社会实践方面的管理信息较少,同时,对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常规性、显性信息较为关注,而学生管理的突发性、隐性信息了解较少,这就使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全面、准确地获悉学生的所有信息和状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现,无法达到科学化教育的要求。

(二)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更新显得迟滞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准确、全面地获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尤其关键和重要,在利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数据信息的即时性,以更为及时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学生管理服务系统的建构过程中,存在数据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迟滞的问题,系统分析显得缺乏灵活性,难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在系统平台之中,缺少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全方位的更新变化追踪,这种学生管理信息滞后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利于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建构

(一)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性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要使用简单实用、功能清晰、操作便捷的界面,能够适宜于管理员、教师、学生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登录并使用,并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操作、查询、删除修改等操作,可以实现系统内部的自动数据逻辑运算,具有极其精准的数据反应速度和使用效能。

(二)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

学生管理信息化服务系统平台的功能需求,主要从以下方面加以体现:(1)用户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确保正常运作,用户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具有使用的安全性。(2)班级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全校班级的管理,可以独立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查询操作、添加操作、修改操作,管理员是层次最高的信息管理者,学生则是层次最低的信息使用者。(3)个人信息查询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生个人的信息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及处理,包括学生个人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学号等,管理员与老师具有相同的权限,学生则只能对自己的信息进行修改操作,无法增添或删除信息,也无权?λ?人的信息资源进行修改操作。(4)课程管理需求。系统平台要能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课程进行设置,包括任课教师信息、课程变动信息等。(5)成绩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实现对学生的成绩的管理,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成绩的查询、改动、浏览等操作,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操作、无权修改。(6)奖惩信息管理功能需求。系统平台要对学生的奖惩信息进行编订、公布,教师可以对这一信息进行修改,而学生则只能实现查询和浏览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管理奖惩信息的公开和公正。

(三)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块设计

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构之中,首先表现为系统平台的模块化特征。在学生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之中,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数据库。这些不同的子模块相互链接和互动,表现出双向、多元互动的功能特征,具体的系统平台子模块设计为如下内容:

(1)基础数据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获取系统运作的相关基础数据信息,如:教学设施设备管理信息、生活设施设备管理信息、教职员工管理信息等。

(2)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全面采集学生的档案信息、新生入学注册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学籍异动信息等,通过这些学生相关信息的管理模块,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的管理,这也是系统平台的基础。例如:在新生注册入学信息中,可以采集学生的学号、宿舍寝室等基本信息;毕业就业模块中可以采集学生的毕业去向、毕业从事相关职业等信息;学籍异动信息可以采集学生的休学、退学、转学、留级、入伍等信息。同时,还要采集和获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党员发展管理等信息。

(3)教务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可以实现对教务相关信息的管理,即:课程信息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生教务管理等,其中:课程信息管理要采集班级的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任课教师等;学生成绩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本人成绩;毕业生教务管理则要采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必修课及选修课学分、英语等级、计算机考级证件等信息。

(4)学生日常生活后勤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之中,具体可以采集以下信息,其中:1.学生宿舍管理信息。要全面采集学生的宿舍寝室、床位、宿舍生活等信息;2.水电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水电耗费情况;3.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要采集学生的校园卡的基本信息登记及挂失、补办情况等。

(5)学生其他管理子模块。在这个子模块中,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奖惩管理。要全面采集学生获得的各种奖励,包括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市级奖励、校级奖励、院级奖励等,还要对学生的处分记录进行登记、修改、删除、查询、统计等管理。2.奖学金及助学金贷款管理。要采集学生所获取的奖学金的名称、金额、获取时间等;贷款信息要采集贷款申请、金额、银行等信息;助学金管理要采集申请、补助金额、勤工助学岗位审批等信息。3.各级学生干部管理信息。要采集学生在学校的干部任职情况,如:职位类别、职位名称、任职起止时间等。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兼具基础性研究特点的应用学科,培养的是深入探索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补充我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队伍的专门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决策。研究其培养创新模式关系到理论在中国当代传播的质量,影响到我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影响。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学科的后备人才百脉俱开,其研究与实践既彰显其对基本理论的深层皈依,又焕发出时代风采,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可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很大。课题组近期对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表明:

对于读研期间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这一问题,只有l3.3%的学生选择了有大幅提高,还有9.5%认为完全没有提高,22.7%选择有小幅提高,54.5%选择有提高;在创新能力对就业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竞有1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另有13.3%认为说不清楚,55.2%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只有1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仅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就很容易看出,研究生整体上对创新并不重视,并且读研期间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面,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而加强学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

1.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高校开设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多达600个,课程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显然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塑造。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搭建培养创新基础理论平台。

其次,要突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如航海类专业是特色专业,一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进入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根据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方向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效果较好。

最后,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充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也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更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时代命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影响到梯队导师的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意识又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持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可以促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应加大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既有厚重扎实的基础,又有纵深创新的高度。

首先,课程设置特色化。例如,不同研究方向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要有依据,三者之间自然衔接;增加不同行业定向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专门研究等,课程结构要合理。编著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的教材,教材陈旧、学术性差都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理论教育时代化。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可以在“研讨课”或“案例分析”中专题讨论,不仅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分析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有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应增加全球普适性学科内容,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另外,国外尽管不完全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确有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并且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作相应安排以拓展研究生理论视野的同时,增强其中外比较研究意识,有利于对国际敏感问题的把握,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改革培养创新的机制

1.创新日常培养机制

快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其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对其进行考核鉴定。一般来说,有三个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指导。

(1)入学启蒙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就灌输创新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可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与初入学的研究生交流思想,也可让往届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受与经验教训,帮助新生厘清思路,设定规划,尽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2)注重开题创新。开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创新必须洞悉学科前沿,论文选题应及早进行,而且,最好的选题是在不断地确定一否定一再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对多个预选课题的验证过程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认知和分析能力,也最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毕业论文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即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对某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新颖的,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优势;三是研究结果的创新,即研究所得到的与前人不同但是经过验证的结果,或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构想与操作模式。其中,研究结果的创新更有理论或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工作起点或者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使得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报考者多是因为相对好考,而不是有志于这项事业。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设利于开展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构建培养创新资助保障机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构建以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主,特殊奖学金、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奖助学金资助保障机制,从而为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4.设立双导师与复合导师责任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创新培养,导师的职责比以往更重,传统的“个人指导制”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应实施“双导师制”或“集体指导的复合导师责任制”。

“双导师制”是指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中聘请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校内导师为学术导师,校外专家为职业导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更有利于研究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制”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更有利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合导师制”,指建立学科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在以主导师指导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集体指导的优势,集众家之长,以利于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5.坚持科学研究创新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导师除了抓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培养研究生树立和强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吸收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其从一些基础环节开始熟悉科研的流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的研究视角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结论的获得、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规则。在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让其独立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完善培养创新实践的路径

1.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

助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知名院校中,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方面,很多本科生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助教通常是由全日制的优秀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可以丰富其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金来补贴生活开销。大连海事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始于2008年l0月,既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助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且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助教研究生细致入微地答疑解惑,或进行小范围的辅导,既“助教”也“助学”,还提高了办学效益。今后导师还要加强助教工作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助教既达到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不失时宜地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

2.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校内本专业内部学术交流,通过导师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探讨和观念交流;还可以参加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为研究生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其次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相关会议,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二是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调研,通常安排学生到学科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院校去,通过参与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名师讲坛等方式“取经”。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领域。

3.丰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5篇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graduate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Hierophant has excellent conditions. As the main person in charge, the hierophant's status and role is difficult to get a full understanding and use, because at this stag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graduate is not perfect, the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clear, its operation does not smooth, and educational way and content is old.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hierophant's quality,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se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new system to build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and enhance the hierophant's status and role.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Key words: hierophant;graduat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15-03

0 引言

据统计,200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20.8万人,2005年为92.5万人,到2010年底已达133万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1],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是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内容,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指出[2]:“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研究生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导师要正确分析当代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现状,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2010年11月17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因此,本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 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

了解当代在校研究生的时代特点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等为内容,以陕西省、山东省3所高校(陕西省2所、山东省1所)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回收率为96.7%,同时深入访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从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乐观的,他们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关心时政,冷静理性,珍惜荣誉,具有较强的政治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忽视纪律约束;过于自我中心,忽视团队合作;过于追求享受,忽视无私奉献;过于急功近利,忽视社会责任;过于热衷交往,忽视学业深造。当代研究生的心理已经成熟化,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生活独立,学习自主,但有些研究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我评价过低,对前途迷茫等。

2 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通过对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多高校都比较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学校教育的头等大事,从学校党委到院系党支部,从党员到团员,建有较为规范的运行机制,但同时也发现,重视之余还存在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盲点和疏漏。

2.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面对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态势,有些院校只限于口头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而在实际运作方面缺少系统性、发展性,没有建立专门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没有创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体系,造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2.2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陈旧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3]。然而,有些高校仅限于给研究生开设一门思想政治公共课,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同时,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其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内容陈旧,缺少时代感,大多都是本科学习了解过的知识,没有与时俱进,途径狭窄,很难对特殊情况的研究生起到作用,从而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2.3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规范,没有充分认识到导师的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有些院校仅注意到了发挥党员研究生的先锋队作用,建立了基层党团组织;有些院校仅仅依靠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来兼职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研究生辅导员或研究生秘书的工作是很繁忙的,需要处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而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负责人,往往较为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导师仅仅发挥了在研究生学术教育的作用,却没有充分发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 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即导师负责引导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具体说来,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研究方向与内容的规划,毕业论文的实施与写作,同时也应该看到,导师作为一个已经思想人格成熟稳定,且具备社会化和个性化的人,其专业功底、学术水平、人格魅力等都对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对研究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人格魅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会直接影响研究生,也决定了研究生的政治培养方向。相关研究指出,面对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建立导师制的新形势,导师全权负责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包括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级人才,也是导师职责的应有之义。

3.2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当代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的 研究生的年龄构成较为复杂,学术背景也各有差异,思想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尽管研究生的主流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但在少数研究生身上依然存在着诸如不少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仅靠院系党支部和政治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机会较多,从而便于对研究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研究显示,研究生对其导师的面孔识别比对其他人有更高的唤醒,即说明研究生对自己的导师有更高的敬畏感,同时研究生自我意识与自主性强,因而院系或其他老师的帮助可能对其影响甚微,但导师的教导与要求可能更能让研究生的思想与行为做出改变。

3.3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师自身发展与研究生成才的需要 导师的研究方向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指引,同时对研究的不懈追求与探索,更需要有健康而积极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导师要时刻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保持学术研究的有效性和先进性;研究生作为较大学生更高端的人才,其进取心、求知欲更为积极,且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但他们又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边缘期,面临着沉重的学业与就业压力,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往往会被现实所打压,这就需要导师的不断帮助与引导,以保证研究生的积极力量,而心理救助本来就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的积极力量与心态同时又可影响导师,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过程,实质就是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提升的过程。

3.4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有利的自身条件 作为专业的学术权威,赢得了研究生的尊重与信任,在研究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其他任课老师无法比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最为熟悉,对研究生在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都会乐于接受。因此,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5]。陈颖等人指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是五位一体:思想道德修养的引路人,学术思想和学术水平的指导专家,科研热情的激发者,亲切可靠的心理疏导朋友,人生的规划顾问[6]。

4 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研究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专长,加强管理,注意疏导,形式多样,符合时代要求,以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1 高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重视导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把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研究生日常管理体系之中,切实引导导师,在做好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起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实行个人联管承包责任追究制。

4.2 增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导师的自身素质,完善导师聘用制度。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成长的指引者,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文化的引领者,用心指导,精心培育;导师作为研究生生活中的朋友,以诚相待,用爱熏染。切实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把师德高尚作为选拔、聘用导师的首先条件,切实提高导师自身素养。

4.3 转变导师角色定位,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新时期导师角色应该是指导者,联系人,顾问,教师,指导员,评论员,自由的提供者,支持者,朋友,审查员[7],而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才培养。只有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导师才能真正成为研究生的仰慕者和引路人,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信念和价值等才能成为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4.4 导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灵活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应当利用身边的现实资源,如网络、讲课、参观、经验交流、报告会、生活会、思想汇报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必处处板起面孔,不要仅限于空洞的说教,而要通过活生生的事例,生动有趣的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抓住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效果,不必拘泥于形式;重点是找准突破点,不必拘泥于时空。

4.5 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构建国家、省级、学校、院系、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家长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国家应当搭建全国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由各个省、学校、院系、研究生和研究生家长注册登录,通过互动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拓展思想教育的空间,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现代交际,2010,(9):192-193.

[2]路甬祥.在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04.

[3]吴栓虎.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53-55.

[5]刘时成.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1992,(02):73.

第6篇

[关键词]“双肩挑”;辅导员助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建坡,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讲师,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76-03

一、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证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办法是选拔学习成绩优良、政治觉悟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半脱产”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种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肩挑专业学习和工作,一肩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完善和发展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先后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若干规定》《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清华大学这一做法很快对全国高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院校也先后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符合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而且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作保证。中,各个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受到了强烈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个高校又相继恢复了辅导员制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本科生为补充,并进一步明确了分配原则,辅导员队伍中高年级大学生不得多于1/4。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许多辅导员转岗,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大面积地实行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

二、“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专职人员”的辅导员制度。兼职辅导员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担任,实行以专业学习为主,兼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种是业务教师兼职,以业务工作为主,兼作学生思想工作。“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对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辅导员的责任较大、任务繁重,而职业声望低、待遇又较差,许多辅导员转岗或考研深造,造成辅导员流失严重。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迅速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资金投入少,并可以摆脱今后如果专职辅导员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出路难的困局。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大约有2000万,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就需要配备10万名专职辅导员,加之辅导员队伍职称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必然会使高校辅导员的出路成为一个难题。“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是兼职性质,不仅不存在编制的问题,更不存在解决将来的出路问题,从而化解了这对矛盾。第三,有利于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业务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双肩挑”辅导员通过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全局的能力。实践证明,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教师和学生,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表现突出,绝大多数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力量。第四,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实效性。业务教师通过做兼职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增加与学生交往的亲和力,在专业学习上也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指导。而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更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帮带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对高年级学生的快速成长也起到了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当前“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也有许多弊端值得注意。

第一,学习任务重,教学和科研压力大,难以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无法全面履行辅导员的职责。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双肩挑”辅导员认为,“业务学习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是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难题。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工作非常烦琐,消耗时间较多。作为专业教师的“双肩挑”辅导员,业务的提高需要很多精力,角色和时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而作为“双肩挑”辅导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着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考研的准备以及寻找工作等任务。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往往只有应付差事,以“放羊”的方式对待“双肩挑”,难以履行辅导员整体职责。第二,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使许多“双肩挑”辅导员难以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律、原则、任务和方法,它要求从业者不仅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工作责任感、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社会科学的系统知识。目前,不管是业务教师“双肩挑”辅导员,还是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辅导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相应的业务培训,仅凭着学生时代的经验积累和过去辅导员的传帮带而开展工作。许多“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不够系统,难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也难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第三,“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支思想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从目前来看,教师担任“双肩挑”辅导员时间最多为两年,而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的时间更短。第四。“双肩挑”辅导员大多数缺乏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落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当前的形势

下,辅导员工作的确头绪繁杂。当前,一个辅导员负责的年级少则两百人,多的达到四百余人。随着高校机构改革的进行,几乎所有的行政后勤机构部署的事务,最终都是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诸如办理户口、学生证、图书证、注册、助学贷款、各类考试报名手续等,发放学习资料、教材等;二是由于“双肩挑”辅导员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并缺少应有的培训,因此,不能抓住工作中的主要方面,不能在繁杂的事务中快速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四、完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从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独自承担一个年级上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改革的精神,赋予“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形式、内容、作用等方面新的内涵和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优势,克服“双肩挑”辅导员存在的缺陷,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并实施聘请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任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办法,不失为实践中的两条较为顺畅的途径。

一是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专职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融合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的专门技能。当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管理体制、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群体演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对辅导员队伍的功能任务、模式结构、工作内容和方法、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育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安全稳定、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和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建设、贫困生工作、考研指导、学生发展指导、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完成上述职责,需要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和素养。因此,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势在必行。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搭建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职业化的培养。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应该完全由专职人员组成,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有“双肩挑”辅导员。坚持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相结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并不矛盾。专兼职相结合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应该以专职辅导员为骨干,以兼职辅导员为补充,这是目前专兼职相结合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二是选拔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做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是新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一个新的补充形式。实行“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辅导员助理(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不仅能发挥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做“双肩挑”辅导员的优势,也克服了其存在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一,可以使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辅导员助理可以帮助辅导员完成一部分事务性工作,如进行学生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宿舍管理,办理有关证件,发放有关物品等。从而减轻了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压力,这可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辅导员助理可以做到工作与学习双丰收。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只完成一部分工作任务,而且工作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管理的学生人数有限,一般是一个班,工作时间一般也在课余时间,不会造成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完全可以做到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的双丰收。辅导员助理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帮助辅导员完成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且自身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如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其三,辅导员助理都是本专业的优秀分子,能给低年级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由于在学习、生活上有同样的经历,他们更了解学生的需要,更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加上年龄上相差不大,容易沟通,给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其四,克服了辅导员助理工作经验不足的弊端,并增强了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辅导员助理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辅导员助理直接向辅导员负责,工作方案、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等,都是在辅导员的领导下制定和确立的,不会因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给工作造成损失。辅导员助理的存在,也不会因辅导员助理毕业离职而出现不稳定,可以保持大学四年学生工作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范绪锋.永葆生机“双肩挑”――写在清华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走过52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03-11-16.

[2]赵厚均,刘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道路探析[EB/OL].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网,2006-11-23.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道德教育 问题 对策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复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9万增加到2007年的42.4万人,增加了3.29倍,录取的研究生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如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必将导致研究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人生探索,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1 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

1.1 诚信意识缺乏

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另外,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简历失实,助学贷款失信等一系列问题上,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所做也有些令人失望。例如,在毕业填写推荐材料时,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虚构在学校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能力平平。

1.2 集体主义淡化

现在,研究生只有一年的时间在一起上课,其余时间分散在各自工作室,跟导师做课题,做实验,再加上集体活动较少,基本处于相对分散、以个人为主的状态。学院对研究生的管理也大多采取“自由式管理”,与管理人员接触较少。加之平时缺乏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生活,研究生的集体活动少,从而造成研究生之间关系比较平淡,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缺乏集体荣誉感,造成了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意识加强,缺少团体协作意识。目前,又加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学生中蔓延,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膨胀也导致了集体主义的淡化,一些青年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什么是都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逐步丧失社会责任感 。

1.3 组织性、纪律性淡薄

随着研究生的来源、年龄范围不断拓宽,他们思想意识差距逐渐拉大。经历的不同、需求的不同、求学目的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种种差异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存在着人员分散、难于集中,安排集体活动困难等实际情况。有些研究生以个人事情多、学习忙为借口,躲避教育与管理;有人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到学位,而忽视对自己思想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处处强调个人价值与利益,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或抵触的心态,组织观念淡薄。

1.4 人生目标缺失

当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轻奉献,重利益轻追求,还有的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用主义的影响,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在他们心中金钱和人的地位是等同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部分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5 心理素质较差

部分研究生不会自我减压,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总是压在心里,从不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使得他们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严重的甚至造成精神问题,无法继续学习。

2 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2.1 配备专职思想教育辅导员

现在有些学校研究生也配备了辅导员,但是,由于研究生辅导员是兼职的,大量的本职工作必须完成,辅导员工作也就变成了额外负担,由此导致出现研究生几乎没有思想政治辅导员,日常的德育教育几乎变成了空白的现象。为此建议,设立专职辅导员,保证他们德育教育有专人负责,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制度。

2.2 培养过程中加重思想道德考核比重

现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把思想德育表现作为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考察指标之一,但是从来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硬性标准。这样一来,不论是思想道德上存在着什么问题的研究生,只要毕业论文、科研能力达到了学校要求,就会顺利毕业,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只有专业标准,而没有思想道德标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政策,把思想道德标准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硬性标准。

2.3 加强对导师思想道德考察

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都实行导师负责制。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导师匮乏,从而出现了导师队伍把关不严的情况,部分导师思想觉悟很差,自然不可能培养出思想觉悟较高的研究生。因此,今后必须重视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觉悟的严格选拔,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德育觉悟的研究生。

2.4 改革完善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和内容

学校除了开设思想政治课,同时应开设研究生形势与政策课,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组织几场大型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为研究生作形势报告,与研究生座谈,回答研究生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化变为形象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采用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知识竞赛、论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在研究生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

2.5 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全体研究生进行1-2次集体活动,为大家相互交流创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学院也尽可能的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大型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体育比赛,增强大家相识的机会,促进大家尽可能的多交流,增强研究生彼此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在新形势下把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程华.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60-61.

[2] 方燕.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23(8):4-7.

[3] 陈汉能.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105-108.

[4] 毛保华.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18-20.

第8篇

    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与创业意识、学以致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职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途径。

    1.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在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学分(时)数以及实习要求和考核方式。实习场所包括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园区、大型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政府环保部门等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形式包括参观考察以及专题调研等。

    2.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完成《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综合性实习,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年进行生产实习。实习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环保部门、研究院(所)或在本校进行科研实习等,要求学生上岗实习,直接参与教师科研工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环境绩效的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科研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通过有经验的环保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习,进行现场教育。通过课程实习、生产实习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及自身的不足,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科学专业社会实践应当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学生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实施分类教育。将社会实践纳入本科培养计划,规定学生社会实践的学时数,制订相应的规范。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公益活动等。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党校研究生;教育;对策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127-03

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对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必须面对网络给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带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不同影响,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的党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机制与对策,充分利用网络发展的有益方面,促进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迈向全新的阶梯。

一、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教育呈现的特征

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党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固有的模式与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内在需求,有的甚至成为制约新形势下党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桎梏。在当今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呈现出新的特点,笔者概括如下:

(1)开放性。网络时代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打破了传统观念与方式的束缚,使得党校研究生不再受到方式、途径、内容和范畴的限制,对党校研究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进行教育和培养,党校研究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和科研,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束缚,使得党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更加自主。

(2)多样性。党校研究生与教师之间呈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互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和专题讨论,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3)灵活性。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不再受到传统的教学计划和课本知识的有序性的制约,可以根据党校研究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要进行目的性与选择性的学习。

(4)自主性。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网络对党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网络对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积极的影响,也存在诸多消极影响。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影响。

1、积极影响

(1)提供了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与研究工具。我们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除了要完成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毕业论文。无论是课程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过去传统的方式是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目,翻阅、摘抄对于撰写论文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这种传统落后的方式费时费力、难以全面。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将大量文献资料做成数据库集中存放,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检索工具,只要输入论文的主题词或关键字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这样一来,相比传统的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与途径,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检索工具既可以准确、快速和全面的查询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又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质资源。这对于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研究工具,同时,对于党校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起到了积极作用。

(2)信息网络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提高了党校研究生的信息利用能力。网络环境下,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容量大,更新频率也越来越快,这样的网络环境,为党校研究生结合自身知识基础和工作需要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上的信息资源能极大地刺激党校研究生探索热点与前沿的欲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执政水平。

(3)网络为党校研究生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得学术交流与专题探讨更加自如,也有利于党校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和学科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学术前沿和理论专题网站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我们可以从这些网站中获得丰富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还可以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探索理论前沿和学术热点问题。党校研究生利用网络可以将自身感兴趣的专题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促进对问题的了解和探究。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国外对于自身关心专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国外发展的最新情况,使自己在专业学习领域不至落后,与学术前沿和研究方向保持一致,从而有益于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

(4)网络信息全面、新颖而且传播快捷,党校研究生多是党政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这样能刺激他们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实效意识。网络开辟了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的全新领域,形成了新的教育范畴和文化精神,使党校研究生的道德观念、党性意识、思维方式、研究模式、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表现出新的发展与提升,落后、封闭、保守的观念被抛弃。

2、不利影响

(1)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常常使党校研究生很难持之以恒地集中于计划内课程的学习,况且依靠自我约束和管理的党校研究生也很难在没有导师管理的环境下自主按时完成学业。同时,网络信息的轻易获得抑制了党校研究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以往会滋生党校研究生的惰性。导致党校研究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执政理念,也不利于将在党校所学创造性的应用到工作中去。

(2)网络传播快速简便,对于滋生抄袭和剽窃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时代利用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相关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信息,而且复制储存快速简便,这对一些学术不端、投机取巧、不愿潜心研究的党校研究生提供了便利,从而导致了一些抄袭和剽窃现象的滋生,这不仅违反了学术规范甚至法律规定,而且不利于党校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到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中去,不能将在党校所学融入到自身工作中去,进而不能为自身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引。

(3)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全球性、渗透性的特征,使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受到冲击。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交织汇聚,相互激荡。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和思想文化渗透,冲击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党校研究生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导向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动摇其理想信念,影响了我们的执政根基。

(4)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在知识、信息量的占有上具有优势。因此,教育过程,主要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单向传播的过程。而网络时代,教育者原有的优势受到挑战。网络的高效快捷,使被教育者通过网络快速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其速度甚至

超过教育者,这对教师的教授水平和知识结构是个严峻的挑战。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党校研究生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地进行思想沟通和学术交流。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开放性,使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者的权威都受到挑战。教育工作者难于对被教育者实施有效的监控,传统思想意识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容易造成党校研究生思想意识的弱化。

三、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教育的模式与对策

网络对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探索适应网络时代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模式与对策,促进网络时代党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进步与发展。

1、如果说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那么网络文化也就属于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进步的新趋势。网络也有许多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承载文化的丰富和创新。我们不能回避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教育的内涵。应该采用党校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专题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党校研究生头脑中去,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坚定信仰、坚定立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2、提高党校研究生判断和驾驭网络信息的能力。在当今信息网络时代,我们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能力,这不仅以传统的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包括对信息的认识、判断和驾驭的能力。网络能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基本能力。就党校研究生而言,他们阅历丰富,接受能力强,易于培养和造就网络能力。要培养党校研究生的网络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各级党校要注重加强党校研究生网络能力培育,例如专门针对党校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课。尽管党校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都非常成熟,但是由于年龄跨度大,对网络的接受程度以及网络能力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在各级党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培养党校研究生网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二是党校研究生自身要注重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网络能力。党校研究生应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和自我探索能力,学会如何合理分配自身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培养和提高自身网络能力。同时,党校研究生也应该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合理留出思考时间来消化和吸收信息,并学会适时筛选和判断有效信息,不要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要做信息的主动判断者、吸收者,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网络能力。

3、加强党校研究生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教育,严禁抄袭剽窃等行为的发生。网络的高速发展,赋予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内容,也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式。但是,网络同样对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同时对党校研究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网络道德问题,如何在道德规范范围内利用网络信息等等。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党校研究生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教育,才能提高党校研究生的素质,才能使网络更有益于党校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网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打破以往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的束缚。目前在教育界有学者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其内涵就是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对于党校研究生而言,也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10篇

关键词:辅导员,创业,教育

 

课题来源:2010年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GJY1002006)

自从1999年1月,我国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来,已经有12年的历程,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业教育的实施也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任务。

一、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的必要性

(一)创业教育是缓解高校人才供求矛盾的现实要求

自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扩招,大学生的人数猛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而在江苏省,截止201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期阶段。而目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届有630万毕业生,加上2009届未就业的学生,今年就业人数总共有800万人左右,而市场的整体情况依旧是供大于求,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随着今后持续的扩招教育管理论文,毕业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必将持续上升,毕业生也将失去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优势。”另外,我国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由计划分配向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方向转变,大学毕业即失业已不属意外。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之间竞争将更趋激烈,生源质量、就业形势以及学校排名等必将面临更大考验。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将是解决普通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矛盾的重要举措。

(二)创业教育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内在要求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创业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的能动的主体毕业论文格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使学生掌握创业技能,以便能在生活中随机应变地进行创业活动。”1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曾指出:大学的根本任务乃是培养人才,大学应不断开辟新途径,形成大学与社会无阻隔、无间断的沟通机制,通过社会反馈不断修正培养目标,让学生体验和适应社会需求,锻炼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参与原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从而体现了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符合“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2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教育管理论文,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国家在十二·五教育规划中,也再次提到加强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仅传承、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而且创造新技术、新文化、新知识。在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己经是高等教育现实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由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和中发[2004]16号文件中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高校辅导员是创业政策等信息的宣传者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我国政府每年制定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创业的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最终是通过辅导员传达给高校学生,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对创业者的需求变化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辅导员帮助大学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辅导员在促进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形势,把握国家政策,感受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参谋者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学校就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生涯规划指导讲座,注重对学生创业梦想的启发,制定创业规划,明确学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辅导员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比如,大一不仅通过举办创新趣味大赛、金点子大赛等内容的创业教育,使新生刚踏进大学校门,就明白什么样的学生能毕业,什么样的学生不能毕业,以便扎扎实实学习,明明白白奋斗;而且在观摩各种大型的招聘会体验中教育管理论文,预先寻找、把握和塑造自己。大二开展车工、钳工、数控大赛等以“专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大三通过组织模拟应聘和CAD、UG、PLC等学习培训以“准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他们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等。大四进行“扶上马,送一程”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等形式的“准创业”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准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在参加或者组织各种类型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建立机构、健全制度、指导队伍、方案设计、团队组建以及人员培训等事前计划中;在检查督促、信息反馈、宣传报导等事中控制中;在总结表彰、成果提升、基地建设等事后反馈中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实践团队的领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辅导员担任毕业论文格式。比如,自从2002年3月笔者所在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来,有2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4项,江苏省一等奖4项,2009年一项作品入围第十一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并获三等奖,这些荣誉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是和辅导员热心指导分不开的。

三、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的途径

(一)辅导员自身学习是内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辅导员要有效地发挥在创业教育中所要扮演的角色,首先,辅导员应积极学习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等创业教育课教师应该具有较为综合、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厚重的学术造旨;其次,发挥辅导员在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应率先垂范,在高校教师中树立培养学生创业理念的意识,模拟创业活动,进行创业教育体验活动;最后,应帮助树立学生端正的创业观,理性地看待创业,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坚持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能够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创业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驾御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创业。

(二)校院领导重视是外因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角色作用教育管理论文,跟学校、学院领导重视是分不开的。“领导就是环境,要设法给别人创造一种想干事、能干成事的环境。”3一方面,创建校园创业文化,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强化学生就业指导,着力实施大学生毕业创业计划,力争到2015年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可采取学生自主结合、师生结合、与科研和生产服务相结合以及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资金支持和启动资助等方式,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定期组织辅导员去实习,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把辅导员交流到各企业参加一段实际工作或者参加全国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拓宽他们的视野,获取创业教育、教学的新材料和新信息。另外,高校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一个平台,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笔者所在的学校利用所在常州科教城的地理优势,保持与中石化、中石油等特大型企业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100多个。同时积极开设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形式的创业教育类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大学教学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1]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J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 , (1)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

[3]任彦申著:《后知后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4页.

第11篇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12-02

教育部2012年在教高[2012]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导师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可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也刚刚起步,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要求。地处边陲的地方普通高校,应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积极探索结构合理、便于实践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

一、导师制的起源及现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本科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导师不仅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生活和就业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健康成长。[1]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核心是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要求以学生个性禀赋和人格特质为基础,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科学和人文教育并举、智力和非智力开发结合,培养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样性创新人才。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用于研究生的培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开始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并用于本科生的培养。中国最早的本科生导师制产生于 1937年的浙江大学,在竺可祯校长和费巩训导长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因政治原因而中断。21世纪后,国内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在全校或部分院系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目前,我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普通高校不多,实施的方案及目的各异,绝大多数是“辅导员 + 专任教师”共同管理指导学生,有的是以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为目的,有的是以学生日常管理为目的,有的是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为目的,也有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3-7]

二、佳木斯大学现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

多年以来,佳木斯大学一直实行辅导员全程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每个辅导员负责二百多学生,而且多数辅导员都是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的毕业后考取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与所管理的学生所学专业绝大多数不一致,甚至是不相关。因此,辅导员无法做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正确的指导,更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强化对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2010年学校进行了一项新的教育管理改革,在新生班级实行班主任制,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管理学生。学校各教学单位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班主任由专业相同或相关的专任教师担任,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校要求班主任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学生上课班级、寝室,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学业指导工作。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重点对生活、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教育管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经过运行发现,班主任制的实施与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入学时的茫然状态,尤其是在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态度的转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仅此,一名老师要对三十多名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涉及学生人数多,需要老师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而老师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也很重,因此,实施的效果可见一斑,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4 + 1”导师制实施模式的构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强的高水平人才,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思考的重点。为此,课题组经过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构建由“辅导员 + 班主任 + 专业导师 + 高年级学生 + 毕业论文导师”四名教师和一名学生组成的导师指导体系,即“4 + 1”型导师指导体系,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

1.辅导员

辅导员都是专职的,没有特殊情况,要在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全程负责。在大一新生入学前由学工办指定一名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从大一入学一直到大四毕业,实施全程管理。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统筹负责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辅导员的职责需要,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组织观念,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热爱学生工作,具有勤勉、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奉献精神;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班主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队伍,但由于辅导员对学生班级是一对多的管理,导致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辅导员的关爱和帮助,个别学生由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出现一些思想或学业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本课题设计的班主任由青年专任教师担任,一个自然班安排一个教师做班主任,工作周期是一年,只负责大一新生,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学习,引导并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协助辅导员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是一人对一班的管理,面对的学生少,能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做到及时处理和解决,避免更大、更多问题的发生。也可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奠定思想基础。班主任的选聘是在新生入学后一周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班额每个班级分别选聘1名班主任,先由青年教师个人申请,系、部主任推荐,由学院党政联席会决定。班主任要求由思想积极向上、责任心强、乐于奉献、勤奋敬业且专业相关的青年教师担任。

3.专业导师

目前,也有部分高校实行专业导师制,但专业导师介入的时间不同,责任各异。有的在大一时介入,有的在大三时介入,有的在大四做毕业论文时介入;有的主要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有的负责协助辅导员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有的主要负责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习计划指导,也有的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本文所设计的专业导师是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为目的,从学生大二年级时开始介入,在大二上学期开学初,组织遴选专任教师做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生互选和学院统筹相结合的方式,每个教师需要填写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包括教师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承担课程等,将教师基本信息情况表公示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初步选择心仪的老师,然后辅导员根据学生总数、教师人数进行统筹分配,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教师可以优先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专业导师的工作周期为两年,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及实践进行指导,负责指导学生熟悉专业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需要选修课程;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可以单独指导,也可以集体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设定不同的任务要求。专业导师要求由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担任。

4.毕业论文导师

毕业论文导师专门负责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学生的考研、就业情况进行专项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大四时进入毕业论文阶段,此时,为学生配备毕业论文导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指导意义重大。毕业论文导师的遴选参照专业导师的遴选程序进行,此阶段仍然采取师生互选的方式,每位老师需要上报设计的课题名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老师设计的题目进行选择,也可以优先选择专业导师作为毕业论文导师;同时,毕业论文导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择业、就业实际,为学生选择相应的科研选题,以此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5.高年级学生

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任教师联络、组织学生,监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大二年级确定了专业导师后,专业导师在接手学生之前,从上一轮指导的学生中选择1-2名大三年级的学生做专业导师的助手,协助专业导师联络、组织学生,对专业导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进行监督和检查。这样高年级学生更容易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交流,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染并影响低年级的学生,更有说服力。高年级的学生要求由性格开朗、热情向上、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奉献的学生担任。

五、结语

通过实施“4 + 1”型本科生导师制,使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导师进行重点指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年级时在以前辅导员单一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班主任的分班管理,强有力地壮大了学生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入学后的茫然和松散情绪,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好社会角色的转换,把对大学生活美好的憧憬变为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年级开始的专任教师做专业导师的导学管理,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了解专业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合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努力学习,掌握基本的实验实践技能,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四时期毕业论文导师的专项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研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高年级学生参与的监督管理,既减轻了专业导师的负担,也能够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普通高校实施“4+1”型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定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以保障实施效果。例如,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等,从而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制约,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远明,黄维宪.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与作用研究[J].职业与教育,2009,(27):153-154.

[2]高志凯,王定君.本科生导师制的渊源、内涵和实施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11,16(1):75-77.

[3]田青刚.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创新[J].今日科苑,2010,(8):350-351.

[4]罗秋敏.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09,

(3):256.

[5]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10,(2):1-3.

[6]曹十芙,周清明.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进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2):55-58.

第12篇

关键词:校友资源 反哺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75-02

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校友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资源的总和,校友资源是高校重要的人力与教育资源[1]。2003年,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富饶的人才资源”。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校友是高培养的成果,校友的社会影响力,人格魅力反过来激励和教育学生成长成才;从校友自身而言,多数校友都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意愿。因此,校友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又是一种社会和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实现高校和校友的长效、良性互动。

1 校友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优秀校友的经历、创业经验、品德就是对在校生德育、专业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对母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友作为一支潜在的、教育资源,正以独特魅力和显著的教育效果,发挥着强大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友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

校友以其人生经历的实践性、生动性、丰富性教育和影响大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活教材,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认同性,从而克服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弊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著作用。通过校友中先进事迹感召大学生,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使英模形象走进课堂,英模精神走进学子之心[2]。当代大学生或多或少面临一些来自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经常采用的是心理咨询,但学生面对咨询都比较敏感,收效一般。若邀请知名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召开校友与大学生的座谈会,提高挫折容忍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心理自控能力。校友资源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也发挥着桥梁作用,不仅在对就业信息的反馈和收集方面,还体现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和纽带。

1.2 校友对学校教学具有折射和促进作用

校友是学校的“品牌”,这不仅表现校友在工作中的专业水平代表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表现在校友综合素质是一所高校最重要的社会评价尺度[3]。优秀校友的数量既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校友们在高校学习多年,了解母校的办学特色、特点;他们既有相关专业的高校教育背景,也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更加了解学校专业教育与社会相关专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方面具有更多的真知灼见。通过听取校友对母校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对培养出社会广泛认可的人才有重要作用。

通常做法是组织校友及所在单位的回访,通过校友及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不足,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在我校卓越工程师班创新改革的探索时期,通过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和总结,及时调整,通过校友,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我校充分利用拓展就业市场之机,走访校友所在企业,了解校友在企业的发展,通过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了解企业及行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时与这些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建立学生见习、实习基地,从而为我校卓越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了导向和平台。

1.3 校友对教育资源的引进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

校友因其专业特长及其在领域的影响力,可为学校吸引和推荐专业人才、提供教育教学器材。通过校友引荐,积极引进各种教育、资源。一方面,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办学资金,拓宽办学的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4];另一方面,校友同样也是学校良好的师资力量。校友中,不乏有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充分调动这些人才,能充实学校的教师资源。

2 发挥校友育人功能,反哺学校教育教学的思路

2.1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联合开展学校人才培养

校友的社会实践和工作阅历是其发挥育人功能的基础,校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1.1发挥校友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在校学生的校友意识

大学都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是学校长时间积淀的。通过将校史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开展校友与在校生之间的交流等模式,可将学校的特色化为学生的处世方式、精神气质,并届届相传,为树立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才会让每一届毕业生在学校文化熏陶出的精神气质带到工作岗位上。学生在校时只有真正具有校友情结,才能把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带向社会。

2.1.2利用校友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奋发成才

充分利用校友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宝贵的社会经验,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正确了解自我与社会,客观进行就业定位,帮助大学生职业规划,还可以缓解就业的心理压力。高校要抓住每年新生入学报到后的契机,在开学典礼和入学教育时融入学校的办学历史、培养成就、杰出校友先进事迹等的介绍,从而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制定明确的规划。学校可广泛收集和宣传校友先进事迹,编辑校友风采录,举办《校友论坛》,把优秀的校友陆续请回母校,分享经历。学校还要把校友资源融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就业教育的实效性。

2.1.3加强学术交流,建立校友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开办“校友大讲堂”“校企论坛”等,加强学术交流的同时,让校友无形中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学校可设立校友导师制,聘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校友或知名优秀校友为兼职教授,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授课、做报告、讲座或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就业竞争力奠定基础。还可以弥补授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能够将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

此外,学校以实业界校友为依托,与校友合作研究,提供就业机会。部分校友活动在世界学术前沿,一些校友成为单位的核心或领头人,他们可以和母校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为提高母校的学术地位做贡献。不但能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影响力,而且促进了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科学研究、实验、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2.2 利用校友单位资源,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2.2.1开展大学生走访校友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利用寒暑假的实践,选派大学生志愿者组成小分队,进行寻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优秀校友,学生可以参观校友企业,在校友企业中看到校友创业艰辛的历程。在优秀校友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岗位,可以看到校友为工作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队精神。

2.2.2在校友所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校友企业和校友所在企业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还可以和学校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让毕业生到校友企业参观和实践。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大学生实习的机会培养优秀学生,从而缩短学生成长的进程,为企业和国家创造价值。

2.2.3加强校友信息资源管理,实现校企良性互动

一是可以利用多种管道,加强校友活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利用好网络交流平台,增进联系,通过向广大校友群发电子版校报、电子邮件,母校新闻、校友动态,吸引校友为母校发展贡献力量。校友可以通过校友信箱和总会联系,也可以通过邮件相互传递信息,从而激发校友热爱母校,更大限度地调动校友支持母校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要通过校庆、院系庆、校友联谊会、校友年会、毕业周年纪念等活动,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激发校友热爱母校的情感。

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强化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评价信息,是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的指标。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追踪调查管道,及时反馈人才培养信息,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学校的改革提供依据。通过校友座谈会,信函联络等方式收集校友对母校的意见、以促进教学改革。通过校友走访、就业调研、校友回访、校友接待、校友信息员定期联系等,加强与校友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成为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管道和为母校、为校友、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3 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在中国科技城·绵阳,是一所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实行国家部委与省市共建,是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育了十万英才,大部分已成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机电、农业等行业管理与技术骨干,学校被誉为西部非金属资源、建材、农业和国防军工等行业工程师的摇篮和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校友在学生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学校成立了校友总会,设立了校友工作办公室(挂靠招生就业中心)。目前学校在全国各地共成立了51个校友分会。学校在开发校友资源,促进教育教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

一是在校内设立校友林,开展校友捐赠树木、石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校友情结,提前培养学生的校友意识。

二是建立校友与学校的良好沟通管道。在刚毕业的学生中选拔校友联络员,负责联络学校和毕业校友。校友总会与各地校友利用书信、明信片、现代网络等方式保持与校友的联系。

三是邀请杰出校友返校举办论坛、主题演讲、参加座谈会等。西南科技大学历来重视校友工作和典礼文化,利用校庆、值年返校等大量校友聚会之机,邀请50余位校友举行校友报告会,这50余位校友分别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的年龄阶段,满足报告会的针对性。将优秀校友的报告进行系统的组织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安排校友资源,学校以校团委为牵头,各学院团委为落实单位,统一协调全校的报告会,以素质拓展认证来解决上述问题。素质拓展认证是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和组织各位活动的综合认证,是参与综合测评、学校评优评奖的依据,因此学生将会主动的选择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校友报告会。但这项工作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同一校友被频繁邀请、校友回校报告但是听众有限、校友报告宣传和影响力度不够等问题[5]。

四是开展校友访谈活动,激励学生成才。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党校委宣传部、校友总会和校团委联合开展了三届“访谈校友,启迪人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全国各地校友进行采访。2011年至今,由西南科技大学学生组织的校友访谈队伍共访谈历届校友1200余人,5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校友资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五是与校友企业的实践基地、人才输送和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开展了探索与尝试。学校校友会搭建了成都校友会与学校研究生部、MBA培训中心的桥梁,在成都设班开展MBA教育;与自贡校友会、云南校友会、北京校友会等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就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合作项目;同时与一些校友企业,如:四川杨子集团、青岛佳明测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振通公路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等校友所在企业共同建立了学生的实习、见习基地。学校正尝试通过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项目,比如:卓越工程师班、MTI等与校友资源开发相结合,引进相关行业的杰出校友,在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促进校友资源反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程。校友资源如何实现与校内教育资源无缝整合,需要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校友育人功能也需要进一步跟进监控。因此,实现校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创新开发平台建设,尚需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贺美英,郭樑,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78-82.

[2] 邓国林.校友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2):39-40.

[3] 杨韶昆.高校校友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8,9(3):39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