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经验

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经验

时间:2022-03-21 00:4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经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培养青年教师工作经验

第1篇

关健词:导师制 青年教师 培养

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每年都招聘大批毕业生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青年工程师走进高校,他们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较多的工作经验,思想活跃,成为高校教学的主力军、科研的新生力量。但是他们大多没有高教从教经验也不是师范专业出身。如何做好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塑造工作,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有相当多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发展都依靠自己摸索,虽然几乎每个学校都有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和课程,但没有形成以老带新的制度和风气,而很多研究表明这种学徒式的培养方法对于青年教师特别是从事工作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水平,已成为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1]

1 青年教师入职初期主要存在的困难

1.1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对许多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而言,由其他角色转换成教书育人的教师而大多数又没有经历过师范训练,由此带来的许多问题必然使新教师在专业态度、专业行为等方面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必然的“转型期震撼”(E.Corcoran)。[2]所谓“转型期震撼”指新教师在进入职业生涯的初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维尔曼(Veenman)曾经以世界各国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新教师最常遇到的24个问题。[3]这些问题的出现常常会影响青年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形成。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引发青年教师的职业焦虑和专业动机,最终影响其角色转换能力及专业成长。

1.2沉重的教学任务

近年来,我校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中基本上是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研究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已经成为学校师资的有生力量。但是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了青年教师在任职初期感到手足无措,心力交瘁。按照学校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全校总课程表的数据统计显示,一般新教师都要上到周10学时的课程,有的新教师要上到周16学时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开课,即使有老教师的帮助他们也要面临重新备课和熟悉教材的过程。除此之外新教师还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职称等各种考试和培训。这些青年教师每周疲于上课,被动地应付在课堂与课堂之间,能把承当的课程上完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提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也没办法在上岗初期做到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

我校对于青年教师培养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如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督导听课和意见反馈;开课试讲和持证上岗等等。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上述办法和方式或流于形式,或产生效果甚微,或影响程度不够。比如,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的指导老师制度,本身指导教师的“传、帮、带”是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最通行的模式,但倘若制度不健全,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奖励力度不够,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那么这种制度和方式就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作用。而且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反思、总结、改进、提高的长期发展过程,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存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并不能形成一个经常指导改进的机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有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不足之处或薄弱环节,这就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尤其是理论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不够。

3导师制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与优势

14世纪初,英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发展一直很缓慢,上世纪中期在美国重新兴起,直到80年代才蓬勃发展。目前,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已成为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及程序,选择一批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及业务水平,事业心及责任感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拥有高级职称的高校教师对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其尽快站稳讲台的一种教师培养制度。导师制既可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优势,又能帮助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和谐教师集体的形成。

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一方面可以使初来乍到的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通过和导师沟通可以更快的了解学校内部的相关规定、学生特点以及人情事故。导师的指点也有助于青年学者尽早形成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心理。在指导过程中,老教师所体现的优秀品格,将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终生选择。[2]另一方面导师的言传身教,使新教师更快的掌握相关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技巧,这比自己摸索要节约很多时间,少走很多弯路。使刚从学生群体走出来的青年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4完善导师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4.1青年教师的工作量

在现行高校的工作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里,教师的授课课时量是工作量的重要组成。但是依照导师制的要求,为了保证青年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转换角色,研究教学方法,在刚入职的几年里都不能有很多的课时量。由于教师的工作量的多少决定着收入分配。较少的工作量无疑会加重青年教师的家庭生活负担,使他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同时,青年教师收入的减少也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结合工作实际,依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作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青年新教师授课加乘一定的不是很高的比例系数。这样一方面反映了一名新教师在上新课时确实会付出比较一名熟练老师更多一些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不高的比例系数也不会对其它教师产生太大的影响。其次,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收入组成。高职学校里的专职学生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一般都比较少,学生的管理任务也比较重,可以通过增加兼职辅导员津贴或分配一部分工作项目给青年教师以达到其收入稳定的目的。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强度,也可以增加青年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

4.2导师的选聘与工作量计算

对于导师的任职条件、选聘、职责、考核、工作量计算、待遇等问题建立完善的制度或办法,对于指导老师要求具有具有与接受指导的青年教师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以及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系列的在职教师。一方面因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在教学科研领域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可以传授给青年教师;而且一般情况下都会参与或主持若干个教改或科研项目,青年都是有机会更全面的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一般都要承担更多的授课任务,如果再安排他们指导青年教师恐怕会力不从心。

5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指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青年教师建立良好的职业信心。

示范青年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授课流程,包括撰写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及讲稿;组织学生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编写试卷、成绩分析。

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科研立项申请。

深入青年教师课堂,及时反馈听课信息。

5.1青年教师的学习考核

对于青年教师的考核应该注意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结果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评教、教学竞赛评比等方式。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该更注重过程考核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随机推门听课。这是一种在不定时、不通知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听课考核方法。它可以检查青年教师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的真实授课能力与效果情况;再通过及时把教师们好的表现与应该纠正的不足即时反馈给他们,以便继续努力。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听课的教授要更多的发现教师们在课堂上的好的表现、好的方法、好的改进,因为根据认知心理的特点表扬与肯定使人进步更快。

材料检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考核环节,及时检查教学材料可以找到在教学准备阶段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并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与同事和指导教师汇报交流,要求青年教师撰写培养日记,鼓励与同事和导师多进行讨论与汇报。一方面有利于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另一方面,更多的强调工佩协作,强调合作教学和协同研究,也有利于青年学者更多的转变角色,渡过困难时期。

自我评估,除了学校现有的对教师的考核方法外,自我评估也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通过自我总结、评估的过程,可以做教师把所做的事情写出来,弄清自己的位置,安排未来的发展,并引导教师与资格较老的成员坐下来,就事业方面的事情进行广泛的、冷静的谈话,因此这种评估十分有益。

5.2导师制的负面影响

导师制可能传递这样的负面信息,即学界新秀不可能依靠自己获得成功,他们没有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情,必须从老同事那里获取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如果师傅是一个恃强凌弱的人,新人可能会担心师傅会把自己视为威胁,或者在联合撰写论著时大占便宜,这样更有利于使师傅的事业再创辉煌,而不是使新人的事业有个良好的开端。而师傅这边,则会担忧自己显得屈尊俯就,或者和校报人接触不够。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师傅们可能会感觉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已经落后时代了。

实行导师制的目的是没有这个制度也会形成最令人满意的导师制关系,它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发生,不必任何制度约束,师傅和新人双方在工作中互相吸引,认为双方智力相等,能平等相处,对共同学科有一致的兴趣,从而自发的演进成师徒关系。[5]

参考文献:

[1]于福荣,刘中培,杨育红. 提高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思考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 01: 185-186.

[2]E.Corcoran.transition shock:the BeginningTeacher's Paradox[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1(32):19-23.

[3] Veenman, S.Pereceived Problems of Beginning Teachers[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4,2(54):154.

[4]杨云,刘富岗高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探索与思考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1):16-17.

[5] Grant, Sherrington著. 冠文红译. 规划你的学术生涯.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66:90.

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2-02

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各地方高校中青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中青年教师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系统的专业学习,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水平,但实践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验比较缺乏。而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大量缺乏实践能力的青年教师直接走上讲台的后果是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得不到实现。如何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各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一、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1.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基础薄弱。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职业阅历比较单一。从学校到学校的简单经历使其天然地缺少实际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经验。单一的学术阅历和实验室阅历导致大多数青年教师不熟悉实际业务工作,不具备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使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问题时缺乏相应的能力,因而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操作过程。

2.地方高校对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存重视不够。由于国家对于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强制性要求,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对教师的学历有明确的要求,但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考核。所以大部分地方高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时候不可避地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师的学历上,长期以来忽视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3.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相关制度不健全。虽然各个高校有一些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零星制度和相关规定,但是总的来说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尤其是教师外出企业进修和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在实践中,虽然有部分教师意识到了自身的实践能力不足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而无法提升自身的水平。各地方高校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整体规范和长效机制是制约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4.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到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开发技术项目、企业定期派人开展生产讲座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但由于多数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部分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目前仅停留在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的初级阶段。没有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技术互利合作,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机会较少,广大青年教师无法通过上述途径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地方高校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

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离不开青年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学校要为教师的能力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个高校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制度和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地进行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提升。一般来说,作为高校教师的青年群体,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双重需要会促使青年教师自动产生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顺应上述需要,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制度性激励环境,对其参与诸如实验(实训)室建设、赴企业锻炼、带队进驻学生实习实训企业以丰富职业阅历等方面的有利于其“双师型”素质提升的行为在课时计算、职称晋升等一系列环节给予政策倾斜,可以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主动寻找有利于自身实践能力形成和提高的机会,并热情地参与其中。

2.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充分利用这些环节,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是丰富教师实践经验有效措施之一。首先可以要求青年教师到实验室锻炼,参加实验室的建设,参与实验的准备和指导。实验室的建设涉及到实验室的规划布置,实验设备的选型、安装和调试。在参与过程中,教师对设备的性能进行了全面地了解,能熟练操作并及时排除设备出现的故障。通过参与实验的准备和指导,对实验细节更加清楚,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从事独立的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其次可以要求年轻教师必须参与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指导,每位新教师选派一名指导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指导。再次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讲课比赛,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大赛,对成绩突出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直接有效的通道。近年来,企业对学校实用技术(或技术路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造最为直接的外部通道,使其可以借助单位背景(而不是个人背景)顺利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创造性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技术性或管理性难题。这一点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成就感自然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一通道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关系的确立,因此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与引导工作,就应该成为一项先导型工作。

学校定期开展培训进修,为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供保障。为加大专业教师培养力度,学校应定期开展研究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为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机构或者其他高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其次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与相关企业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班,使之与自己的授课相辅相成。同时,还要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或技术等级鉴定,考取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把获证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对没有“双证”的专业教师,要着重督促和落实,限定时间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学科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学科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有很多面对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竞赛活动,包括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这些竞赛既反映了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

青年教师是未来高等院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养,要把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青年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肩负的重任,不断学习,切实提高实践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温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9,(12).

[2]李桂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J].Proceeding of 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Volume 4),2010,(11).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38-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其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高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质的跨越,大力开展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是必要的。而青年教师则是教师队伍中最具发展性和可塑性的群体,他们是年轻、有朝气的新生力量,是科研队伍中积极活跃的后备生力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作为主力军、生力军的青年教师的潜力,提高其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科研能力。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1. 开展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教育产学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首先体现在对教师的要求上,特别是对作为后备主力军的青年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面临“双师型”要求,即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因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青年教师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补充、更新知识以扩大知识面,培养专业敏感度,提高动手能力最基本的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2. 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关键

科研工作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聚焦于具有学科前沿性、实用性的重要课题上,了解自身学科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和研究趋势,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更是用基础理论研究指导和丰富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实际课堂内容提供大量完整系统的素材与信息。通过科研与教学相联系,促进课堂与实际相联系,更好的向学生传递所学课程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正是通过科研与教学这种良性互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最终促进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

3. 开展科学研究是形成科研创新梯队、实现学校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群体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是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若不重视开发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导致学校出现科研人才短缺或者青黄不接的不良现象。加强对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青年教师更安心教学与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创新梯队合理生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当前为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业界已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通过鼓励扶持科研工作,以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通过科研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发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但是,据统计目前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中大约只有1/4的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科研课题开展及研究;其次,课题中比例偏少,课题大部分还停留在研究报告阶段,尚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原创成果,进行发表,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第三,结题成果中缺乏专利、样机、产品等其他创新型较强或应用性较强的成果,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应用性的特点和定位。

三、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因素

1. 缺乏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对高校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促进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合理和完善,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青年教师一般职称较低,工作时间较短,在课题申报时,容易受论资排辈的影响,如果没有特别的扶持政策,往往很难申报成功,青年教师独自承担课题的机会较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往往会遇到比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更多的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学院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应付了事或半途而废,造成研究工作的质量不高或失败。

2. 教学任务重,开展科研的精力和时间不足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为1∶18。然而近几年来由于扩招和大幅度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目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是上课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而且高职院校正处于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时期,课程教材也经常变化,加上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估,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时间都用在备课、上课。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他们都成了“上课机器”,严重地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很难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合理调配,达到合适的平衡点。以上这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教师用在科研方面的精力和时间比较有限。

3. 缺乏合作意识,组织实施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普遍缺乏团结合作意识。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科研的评价制度更多倾向于对教师个人的定量考核,弱化了团队考核,不利于个体思想的交流与互动。另外,青年教师由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经验少,在初期项目的整体规划、目标设定、具体分工、组织安排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不足,在缺少团队合作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更加凸现出来,使得青年教师已立项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面临重重困难,甚至无法如期完成科研项目。

四、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及措施

1. 完善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科研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工作行为,更是为了指导和改善其教育科研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发展目标。高校教师科研考核体系的设计应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科研效率及改进科研质量;(2)帮助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热情、谋求发展;(3)为日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4)科研考核设计原则包括公开与开放、反馈与提升、定期化与制度化、可靠性与正确性、可行性与实用性五项原则。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量化教师的科研工作成果,将其科研工作量纳入到年终工作考核中去,作为硬性指标,使其有进行科研的压力;不能够一刀切,应该针对教师专业特点和个人特质区别对待,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加大投入,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在科研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及时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以满足其物质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 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备课时间较长,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应给予科研工作的锻炼,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不同阶段,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任务应有不同的匹配。如对于承担一定级别以上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如不满额定教学工作量,可以用科研工作量适当替代部分教学工作量。

3. 组建科研团队,形成学术梯队

为使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提高其科研能力,学校在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可以通过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其中老的专家、教授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威望,中年科研人员年富力强,年轻科研人员勇于进取,三者结合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其中经验丰富的教授负责申请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和研究思路。而研究小组中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则帮助缺少科研工作经验的青年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从细节上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做科研,包括研究具体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搜集、处理;论文的写作和修改等,并推荐。通过科研团队以提高青年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科研竞争力的提高依赖于青年教师人才科研优势的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工作必须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为青年教师科研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激励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健.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2]余伟,冯军,肖宏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科研激励措施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4(05).

[3]闫健.高校青年教师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8(06).

第4篇

一、以“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

教师是传播文明的使者。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乐”的校园是教师快乐工作和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赤岗小学以学校的发展为本,营造“和乐”教育倡导的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校本“研训”的实效。具体活动大致包括两个。一是举办专题讲座(例如《学师德规范,做师德标兵》《追寻快乐的自己》《教师禁语》和《做一个播种幸福的班主任》等)。二是组织教师论坛(例如《我看“范跑跑”“杨不管”现象》《如何看待新的教育环境下的家教现象》等)、开展学习讨论(例如《海珠区教师行为规范》等)和进行教师座谈(例如《优化制度建设,培育行为文化》等)等活动。上述两个活动具有三个意义。一是使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生命影响生命,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使教师调整心态,积极投身工作,经常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思考问题,理解和支持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工作。三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努力建设“和乐”德育团队文化,尽可能追求教师工作的幸福感。目前,赤岗小学的绝大多数教师懂得了换位思考,能够理解和支持他人工作,注重团结协作。

二、以“书香陶冶”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以提高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赤岗小学把建立学习型组织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和乐”德育团队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力求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赤岗小学鼓励、指导教师阅读教育专著、教育类杂志和学生喜爱的书籍。例如购买《大教学论》《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一种心态叫放下(精华版)》和《品德的力量》等书籍发给教师,要求教师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并抒写读后感,同时指导学生读好书和抒写读后感。二是更换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全面开放学校的教师阅览室和学生图书室,完善班级图书角的建设,鼓励教师最大限度地使用学校的图书资源。三是充分营造阅读氛围,开设教师“心灵加油站”,鼓励教师通过书籍提升精神境界,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四是引导教师将阅读书籍和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学实践相联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和乐”的德育团队。

三、以“交流结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根据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个体发展的实际,赤岗小学把加强校本“研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提高德育团队的素质作为学校德育管理的首要任务。

1.通过交流学习,促进班主任成长

学校的“和乐”来源于班级的“和乐”,班级的“和乐”来源于学生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荣誉感,学生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荣誉感来自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赞赏。为此,赤岗小学十分重视对班主任团队的激励和促进,并实施两个有效措施。第一,赤岗小学每学期举办一至两次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活动,其内容包括:班级工作经验分享、家访工作经验分享和班主任工作艺术交流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里,班主任敞开胸怀,畅所欲言,工作细节、感人故事呼之欲出。第二,赤岗小学每学年让正、副班主任在教职工大会上简要汇报工作情况,以增进彼此了解,促进彼此学习;会后,由全校教师参与投票,选拔校级优秀班主任和校级优秀副班主任,然后从校级优秀班主任中选拔1至2人参加市级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以营造“你行我行大家都行”的互帮互助氛围。

2.通过“结对”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的成长既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又影响学校的未来发展。近几年,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赤岗小学制订了“以自培为基地”的培训计划。这个计划是以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阶层的教师“结对”的方式展开,并作为一项常规的管理活动严格落实。首先,“结对”指导活动有两个要求。一是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阶层的教师应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并提供有关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咨询,使青年教师从自身教学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自我分析与自我纠正。二是青年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向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阶层的教师学习,以感受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获得成功经验。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阶层的教师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其次,“结对”指导活动试图从三方面培养青年教师:一是具备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掌握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三是理解并践行“厚德传道”。最后,“结对”指导活动旨在使青年教师树立三种意识。一是学习意识,青年教师应懂得“生命因学习而精彩,事业因学习而成功”。二是研究意识,青年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运用教材,把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三是发展意识,青年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3.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德育骨干教师成长

赤岗小学对德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不遗余力。首先,采取“专家引领”“课题驱动”“同伴互助”和“个体自学”等方式进行校本“研训”。赤岗小学多次邀请区、市品德中心教研组教研员来学校听、评品德课和班会课,以帮助德育骨干教师解决教育教学、教师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帮助德育骨干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专家的指导下,德育骨干教师的理论水平及“教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最后,为更多优秀的德育骨干教师争取机会、搭建平台,积极到各兄弟学校推广赤岗小学“‘和乐’德育”的课题研究成果。

第5篇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师资;探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173-02

工作室教学模式源自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训练”,其教育主旨是将基础课程和作坊训练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培养出兼具艺术创造与工艺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高职教育理念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学院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尤其以信息技术类专业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果最突出。工作室教学模式突破了国内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但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大量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将决定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败。以下是根据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现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培训、“传帮带”、校企人才互派等方式,逐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明显增强。专业目前拥有教师100多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占3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70%;校外聘请专家及教师60多人,其中50%为校企合作方专家、技术骨干,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引进加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逐步壮大

1.为顺应人才培养需求,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013年至2015年,专业先后引进教师20多名,其中引自企业的高级人才占比达50%,副高职称以上占比达30%,进一步充实壮大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

2.针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问题,专业大力推行“青蓝工程”,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青年教师派驻企业参加专业培训,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带学生进行校内外实习、企业挂职、专业培训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 “双师”素质明显提升。

(二)“传帮带”作用凸显,青年教师能力逐步提升

1.发挥专业带头人示范作用。学院开设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类、通信技术类和数字媒体类等8个专业及方向,专业带头人共8人。专业带头人学历层次高、专业技术水平高且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主持了省、市、院级多个重大项目,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多次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为企业员工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了整个专业团队积极投身于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培养了多名中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骨干。

2.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培养。近年来,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学习、师资培训和学术会议达200多人次,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转型,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科研能力进步明显。此外,专业通过动员、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大练兵、申报科研课题项目、参加技能竞赛等,使青年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升,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

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目前聘请的兼职教师60多人,其中50%为校企合作方专家、讲师,主要来源于与学院校企合作的公司,如深圳市讯方公司、广西漫博通公司、蓝盾公司等区内外知名企业。企业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专业技术水平高、实战经验丰富,在专业实践课教学、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优势明显于校内专职教师,有效缓解了专业“双师型”师资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职教师与市场接轨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偏弱

专业现有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偏弱成为制约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类专业目前的教师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50%,他们拥有教学经验丰富,也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但与市场接轨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成了短板,不能满足工作室教学模式。近年来,学院通过应届毕业生招聘和企业人才引进等方式扩大师资队伍规模,但引进的应届研究生因缺少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与工作室教学要求的“双师型”师资存在较大差距。专业急需从行业企业引进一些高技能人才引领工作室教学模式,但由于受现有引进机制的制约,一些企业技术骨干因学历和职称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而部分符合引进的企业人才因待遇不高、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最终选择放弃。

(二)企业兼职教师 “水土不服”,实践教学能力无法发挥

企业兼职教师是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的骨干力量,信息技术类专业通过与广西区内其他高校师资资源共享、校企合作等方式,从高校、行业企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而不少来自企业技术骨干的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过硬的实践本领,但由于学校缺乏类似企业的平台导致他们空有一身技艺,而无法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还有一些企业兼职教师理论水平不足,教学经验欠缺,如何进行教学组织、如何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一些兼职教师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导致无法融入专业教学中,制约了他们作用的发挥。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稀缺,学院应审时度势地更新观念,改变以往师资引进“唯学历、唯职称”的观念,把师资引进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由专业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引进标准,引进适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师资力量。如一些企业内职业能力突出、项目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可考虑放宽学历、职称引进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或骨干教师;而一些在工作室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也可引进作为工作室的专职员工,兼任工作室的实践指导教师。对于这部分人,学院可有计划地安排其参加在职学习以获得更高学历,并充分激励他们把企业实践与教学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专业职称。

此外,为引入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且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学院也可创新聘用模式,如采取项目化形式聘请一些行业精英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给他们提供更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二)校企共建工作室,增强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专任教师仅仅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是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通过与企业在校内共建按照企业模式运营的工作室,才能较好地解决专业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形式化的问题。由于工作室设在校内,专业教师可以同时兼顾教学与实践,且时间上可让教师持续地在工作室锻炼,提高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和项目综合实践能力。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两个专业通过与国际知名CG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漫博通动漫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工作室,形成了“一个项目(即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两品工程(即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品德、开发项目作品),工学结合,培养职业人”的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培B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学生“零距离”上岗。

此外,校企共建工作室,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由于工作室其本质就类似于企业的设计部门,工作室也需要企业一样的运营管理模式,企业派驻兼职教师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作室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企业项目、毕业设计等工作任务。如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深圳讯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协同科研创新工作室,由企业派驻工程师团队,与校方组成混合师资,共同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科研创新及对外技术服务推广,教学取得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工作室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而依托工作室这个平台,也更有助于构建一支素质优良、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构合理的高素质 “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重点培养、加强引进、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使工作室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庞松鹤.高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3(4).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青年教师 职业素质

一、普通高校培养维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学历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普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的培养方式决定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基础。现行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专业知识教育具有系统性,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足,尤其缺乏对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导及职业发展能力的有效训练。

第二,学术研究指导具有前瞻性;但对专业应用方向的行业发展缺乏了解和把握,对行业存在问题的判断缺乏经验常识,特别是对基层部门的问题不甚了解。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专业相关性强,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或学科的交叉性和拓展性不强。

第四,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强,学生在科研、实习、自学方面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第五,对团队合作精神引导不强,学生认同团队目标,在团队目标实现过程中成就个人目标的意识较差。

第六,对沟通和表达能力的重视不够,缺乏对自我认知、主动修正心理问题的具体指导。

第七,校园文化突出民主、平等意识和质疑精神的宣扬,缺乏对如何理性看待学术权威和理性服从制度权力的宣传和指导。

普通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这些特点对一个刚刚走上学术科研和职业岗位的青年人影响是比较深的。高职青年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不适应就是因为“推己及人”,把自己在普通高校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化经历“投射”到高职教育方式上造成的。

二、高职教育需求维度

许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遵从教育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评估的指导性意见,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

1.“双师”素质

要求教师具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能把课程知识与行业技能通过实训教学结合起来,教学目的具有明确的职业、就业指向性。

2.教学环节整体设计能力

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中技能应用为先,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工作过程体验的动手能力,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和课程载体的整合。

3.实习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示范能力

要求教师能熟悉学生实习实践工作岗位的流程和公司、企业生产、管理、考核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实习中遇到的技能适应性问题和制度服从性问题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4.学术科研的应用性取向

要求教师能在专业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适应就业市场、校企结合的机制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研究,切实解决高职教育的实际难题。

5.对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要求

由于青年教师群体特殊的年龄层次和思维活跃的特点,与学生交际关系亲近,情感更好沟通,所以高职院校对青年教师的素质要求还包括以下几项。

(1)关爱学生,主动培育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目前进入高职的学生一般都有高考挫败感,自信心不足。青年教师是“双师”结构的主体,应该主动适应行业需求、持续学习职业技能、给学生搭建成长平台和资源。

(2)对高职教师岗位特质的认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对很多高学历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就业选择,不是一种价值选择。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职业课程开发、实训教改等工作需要青年教师改造自己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习惯和学术思维。

(3)产、学、研结合的能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学历较高,学术研究有一定基础。但在确定产、学、研结合方面还需要向产业、行业专家了解横向课题的应用价值,与高职同行搭建合作科研的团队,向“学术带头人”学习科研方向的选取经验,尽快形成个人产、学、研特长。

(4)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项目实践,能在求真务实、善于合作、行业协作、社会服务等职业素质方面“教学相长”,提升高职人才“软实力”。

(5)能在承认和包容价值多元化的同时坚持主流化,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青年教师职业诉求维度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高职教育方兴未艾的时代变迁中走上教师岗位的。普通高校的培养烙印和高职教育的竞争压力都在青年教师身上有所反映,引发诉求。

1.建立和谐的高职师生关系

高职教育特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职场领路人”和“师徒带教式”的关系。高职的青年教师们由于行业经验和教学能力都积累较少,缺乏对学生职场能力的有力引导,所以师生关系中得到的积极回应较少,影响教学精力投入和工作动力。

2.职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青年教师的学历和学位较高,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较高,对自身职业的地位有相当的期待。但目前高职教育处在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二流教育”地位,科研、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较其他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师低,使青年教师建立不起职业的荣誉感。

3.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的双重任务

高职“双师”素质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和实验实训室建设等是青年教师每天面临的工作重心,但现行高校教师评价还主要由职称水平决定。青年教师受到学术科研和专业发展的双重压力,解决不好就会顾此失彼。

4.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职生源的不稳定、职场实训能力的不健全和学生就业的“底层化”使高职教育发展呈现阶段的不确定性。青年教师们对高职的未来没有足够的信心,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呈现阶段性摇摆。

5.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

青年教师这个群体,事业、爱情和家庭一个都不能少。爱情和家庭事务处理不好,影响事业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事业发展不好,影响爱情和家庭的稳定度和幸福度。青年教师希望能得到家庭对高职事业的支持、理解和尊重。

四、青年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路径

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高职教育需求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诉求的比较分析,要做好高职教育,青年教师最缺乏的还是“双师”职业能力。这种能力在普通高校是培养不出的,只能依靠青年教师的持续职业岗位实践才能获得。高职青年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路径如下。

1.定期委派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实践

通过国家、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计划和校企合作的“委培班”“冠名班”等项目,学院定期派遣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学习,参与基层第一线的技术应用、革新和管理工作,切身体验岗位任务。并以此为根据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及时传递职业技能需求信息。

2.开展项目化的专业社会服务,提升青年教师的“双师”人才科研能力

学院积极整合政府、行业集团和校内专业团队,成立产业园区、知识型企业公司或教师个人的工作室,开展专业社会服务。通过指导和帮助行业企业发展、参与实际市场运作,提升青年教师承担横向课题的能力,既能进课堂又能进企业的专业“实战”能力。

3.逐步推行教师“双师”素质和职业能力任职资格的基本要求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职院校人事、教务部门应逐步出台文件,规定青年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或没有行业两年以上实践经历的,就不能取得专业课程的任职资格,只能担任助教,做实训教学的协工作或讲授素质通识课。

4.省市人事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符合职业教育师资要求的职称评定标准

在高职教师职称的评定条件中,应该确定职业能力考核的核心地位;把青年教师行业实践经历和技能成果、把科研课题的市场应用成果、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的成果重点反映到评聘标准中,让青年教师在这些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和创新性劳动都能在教师的职称和待遇上有明确的回报和体现。

5.搭建“双师”特色的青年教师团队,优势互补,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保障,把从企业、行业选调的技术能手和校内的教学高手,把科研素质高的和职业学习能力强的老师整合到具有“双师”特色的青年教师团队中,共同开发职业课程、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指导学生实训和就业、创业,使不同个性和职业素质的青年老师都能找到学习、提升、竞争的职业方向。

6.搭建师生一体化的“技能型学习团队”,推进教学相长

高职院校的教学系部有组织、有规划地安排“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担任“技能型学习团队”的指导教师,提供研究主题、研究项目,争取企业和行业、学校提供研究经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就业信心和职业竞争力,让老师在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中提升职业价值和荣誉。

7.建立老中青“帮、带、教”的教师成长机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发挥老教师在学术科研上的经验优势,发挥中年教师在平衡事业、爱情、家庭方面的经验优势,发挥青年教师在行业实习实践上的经验优势。通过机制的保障和常态化,使这样的教师团队确立“帮、带、教”关系,结成职场“师徒式”的指导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创新;青年教师

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不创新,就灭亡。”这句话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同样适用。所谓创新,简单而言是指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发现或者产生符合人们需求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学术生命力更加旺盛,才能使教育事业更加充满活力。

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需要创新型教师。没有创新型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从而就会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所谓创新型教师是指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不断学习和进步,突破旧思维、旧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思维,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暂新的教育观念、较强的协作意识及较高的教育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

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关乎到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水平。因此,要想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方面来看,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所占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8-2012年这5年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上升,其中,35岁及以下年龄段的教师所占比重最高,而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数所占比重较少[2]。因此,从宏观上得出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

从表2中可以看到:2009-2013年这5年间,江西某高校35岁以下年龄段的教师在该校教师总数中所占比重较高,而其它年龄段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少[3]。因此,从微观上得出江西某高校专任教师趋于年轻化。

总之,在数量上青年教师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就目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

(一)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虽然我国一直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但事实上我们还是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这种教学方式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很多的弊端。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失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每个成员都拥有不同的性格、爱好、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因人而异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以传统的教育观念、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死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加不能以考分定优劣来评价学生[4],否则将严重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遏制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把这种只培养遵纪守法老实人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理念。

(二)知识结构陈旧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在这个知识日异更新的社会中生存下去的。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事业中的新人,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是不足的。部分青年教师自身知识结构陈旧,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还是拿着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应付现在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点创新,这样不仅不能提升自身的学识、创意能力,更加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青年教师面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陈旧,必须不断学习。

(三)协作意识缺乏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协同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着自由职业的习惯,即独立地完成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们忽略了自身与其他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须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之间这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同时,青年教师也要注重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力。

(四)实践创新能力不高

当前,虽然地方本科院校对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但对教师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不够重视,造成青年教师忽视了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中缺乏对创新理念的培训,造成青年教师无法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创新理念,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之后的继续教育中,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实践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最终造成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五)激励机制不健全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创新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教师的选拔、晋升及其职称的评定等比较注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所完成工作的数量,比如撰写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等,忽视了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的跟风行为,一味地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和创新程度。因此,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对策

青年教师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关乎到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黄德宽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缺乏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怎么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5]”因此,要想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必须打造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一)深化认识,创新教育观念

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对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教师更加应该深化认识,创新教育观念。具体方法包括:首先,青年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尤其对其核心理念的学习,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青年教师要把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为青年教师举办创新理念学术报告和大型讲座,邀请一些创新意识高和创新能力强的教授和学者向青年教师传授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最后,高校可以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去创新教育基地参观和学习,学习其经验和成果,反思自身的不足,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创新知识结构

如今,对于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拥有陈旧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就的。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创新型教师。具体方法包括:首先,青年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青年教师要树立从“入职”到“退休”这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其次,青年教师所要学习的知识不是片面的而是多方面的。青年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刊等媒介手段,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不仅要学习学科知识,还要不断地学习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最后,高校可以专门为青年教师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活动。青年教师在活动中不断运用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与同事互相学习,从而不断创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

(三)打破孤立,树立协作意识

任何发明创造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青年教师要想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要打破孤立,树立协同合作的意识,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把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因此,青年教师就要处理好与教师群体、家长、学生这几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注重教师之间的协作。青年教师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的创新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青年教师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其次,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青年教师必须重视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后,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没有创新型教师就没有创新型学生。青年教师的创新必须注重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智力、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等,青年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更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培训,培养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加强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有利于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从职前和职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在青年教师上岗之前就应该系统地学习教育创新理念,让这一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之后的工作中本着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在之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青年教师不仅要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创新理念,而且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比如组织教师观摩讲课、组织教师进行创意课堂比赛等,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

(五)完善制度、建立成就,需要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有利于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求包括五个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注重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创新程度而不是数量,对于在教学和科研中有创新的青年教师给予肯定,并根据其质量和创新程度的高低给予其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实现青年教师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想要保证其未来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和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反思自身发展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能力强、协作意识高的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李延玲.创新教育呼吁创新型教师[J].河南财政税务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2):51-52.

[2][3] 蔡娜.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策

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5,(12):157-159.

[4] 范文礼.创新教育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J].曲靖师

专学报,2000,19(2):14-17.

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师队伍;培养;建设

前言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与公办高校不同, 民办高校主要由青年教师和一部分50岁以上的教师组成,而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很大。青年教师对于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高水平、高质量, 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师结构当中,专职教师中的大多数是青年教师,在某些民办高校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青年教师年龄多在35岁以下。而35岁至50岁之间的有一定教学经验和学术专长的中年教师人数很少,在有些学校中甚至没有。这在许多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系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乃至今后的发展。

其次,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是最近几年招聘的全国各高校本科毕业生和少量的研究生。他们从学校进入学校,往往缺乏高校的教学和工作经验。同时,因为世俗偏见,民办高校通常被认为不稳定、无保障、待遇低,所以有些青年教师把在民办高校工作看作是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不安心工作,一旦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或者有机会继续深造,就一走了之。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往往会影响其他教师,并降低教学质量。

第三,民办高校属于自筹经费的社会力量办学,没有国家的财政拨款。为了节省开支,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由于民办高校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公办高校,现在的青年教师又背负着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巨大压力,为了多挣钱养家糊口,只能多上课。有的老师一周课时多达25个学时,下课后身心疲惫,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搞科研和写论文了。这些致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较低。

第四,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在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方面也有诸多困难。这些教师大部分本科学历,往往意识到自己的学历低,意识到在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速和竞争激烈,求职困难的今天,自己处于劣势,因此,有着强烈的在职读书,提高学历学位的愿望。但因学校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负担在职读研、读博的费用,这就限制了青年教师自我提高的空间。

二、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每年我国有数十万青年毕业于各个民办高校,走上工作岗位,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些毕业生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而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反映到学生身上。所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搞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极大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促使他们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扩充新的教育领域,借鉴新的教育方法,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使青年教师努力把所学到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手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教学水平。

2.有利于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和进步。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更易于和学生沟通交流情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稳定学生思想,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

3. 加强青年教师培训是解决当前教师队伍突出矛盾的重要手段。现在,我国高等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国外比较,最大的差距是教师队伍水平上的差距。据调研,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真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师"级人才比较少,能够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的拔尖创新人才不足,这在民办高校中更显突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学位水平,加速培养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直接关系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

1.常抓不懈,搞好专职教师队伍的作风建设。首先,每一个教师都要明确,民办高校是国家整个高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任教就性质来讲与在公办高校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同样是光荣的,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树立起严谨求实、爱岗敬业的良好师德风范。其次,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有其特殊性,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心血,用特殊的思维、思路和方法,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要有一手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再次,专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相比,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工作应该更主动些,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做好示范,为校风、学风建设多承担责任。最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要虚心肯学,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外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和丰富教学经验。

2.采取多种途径,改善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为青年教师的进修提供条件和帮助,鼓励他们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作为校方还要关心在读硕、博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成回校,要及时兑现有关待遇和奖励。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少数新办专业,急需培养专业教师的单位,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批选送青年教师进行单科进修;也可通过以访问学者的方式,同有关重点院校的专家、学者合作研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总之,要拓宽渠道,加快对青年教师的进修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成长,争取能按时或破格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学校也要注重专职教师的进修提高,逐步营造宽松浓郁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励他们脱颖而出,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使之成为学校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凸现办学特色、树立学校信誉的中坚力量。

3.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作为跟踪培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选派身体健康,为人师表,乐于奉献,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正、副教授担当。每位指导教师可跟踪培养1-2名青年教师。期限一年,实行定时定人跟踪培养。指导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和把握教学各个环节,指导他们上好每一节课,提高他们的授课艺术和授课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讨论教材,审查教案;做好听课记录,及时指出青年教师备课授课中的不足;指导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通过努力,使全校教师队伍有机组合,相辅相成,共同为搞好教学工作做贡献。

4.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人才。如果说加强培训是中心环节,那么建立健全动力机制,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有机结合起来,则是激发工作热情的保证,让青年教师素质在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得到提升。首先,倡导爱生乐教的风尚,树师德标兵,以身边人身边事鼓舞人激励人。其次,对教育教学工作突出的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年终考核时给予优先考虑。最后,对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发放奖励津贴,学生参加省市级科技比赛获奖的,对辅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让优秀的青年教师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目前民办高校引进教师特别是引进高档次的教师,仍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不采取特事特办很难见效。实际上,有几所民办高校已经这样操作。浙江万里学院在引进教师中明确教师的年薪、住房、工作量、考核、奖励和科研经费配套等等,领导亲自主持和参与人才引进工作,一年就引进教师百余人,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引进方面,关键是要做到心要诚、责要明、惠要实。

5.组织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强化职能技能训练。学校分学期、分内容、分层次举行优质课竞赛、说课活动、教案设计、普通话竞赛、书法竞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学教法考试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各种职业技能,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古人云"功到自然成"。通过各种竞赛,每位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规划来确定奋斗目标,并依据职业生涯的发展持之以恒,扬长避短,从而付诸于实际行动,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前所述,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前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民办高校发展的长远,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探索和努力。坚持"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始终保持知识、学术的独立性,逐步形成积极、宽松、自由的治学风气,这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于刚在教师培训创新研讨会上的讲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新发展.

[2]龙君伟.校本人事开发与管理 [M].广东高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因此,要培养符合当前建筑行业一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中支出,各高职院校都要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确保院校培养质量,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保障,更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最关键。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业总产值从1952年至今亿增长一千多倍。建筑业从业人员目前已达到3000多万,其中大学以上学历者仅占11%,建筑专业教育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的现状为高职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而培养优秀的建筑类人才的重任便落在了教师身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的的骨干专业。是为建设工程一线培养最基层的技术管理人才的核心专业,其特点是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该专业是支撑建筑业发展的急需专业,因此始终是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的热门专业之一,同时也是教育部门重点扶持的专业之一,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点已达514个,在校生将近20万人,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建筑行业,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在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的带动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也积累了相对丰富和成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就该专业的全国总体办学情况而言,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无法真正体现岗位需求。(2)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化、雷同化,多数院校仍然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的色彩,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而忽略实践能力的系统化。(3)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模块化,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4)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学生真正参与的需求。(5)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同度不高。而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归根在于师资团队的教学理念没能达到统一,没能完全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进行教学设计。而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的保证,只有构建一支“学历高、业务精、技能强”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建筑施工管理人才。因此,在完善建筑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度保障,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不同教师的知识背景、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对教师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直接从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能人才是建设双师结构队伍的最根本的途径。学院应制定保障措施,以“送出去,引进来”为根本培养模式,同时一定要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每年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很多教师又是从“校门走出后又进入校门”,缺乏现场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便不能很好的带给学生精髓的专业技能,所以一定给教师合理的安排授课任务,尤其是新进教师,授课量不宜过大,同时要鼓励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锻炼,结合所授课程和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相应岗位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制度保障,这样便能从根本上保障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2按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2.1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教师进行专业建设、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建设途径主要为自行通过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二是从企业引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主要根据其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判定。

2.2骨干教师

通过学院建立的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制度进行骨干教师的选拔,骨干教师应为业务能力强,有工作热情,除能够承担常规教学任务以外,还能带队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从事和专业技能相关的其他工作,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3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目前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其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均不足,需通过“传帮带”等一系列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其成长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应具有虚心好学的精神,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同时通过各项技能对其进行考核,保证青年教师培养质量。

2.4兼职教师

为保证各类课程有序教学,使教学团队多样化,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聘请兼职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

3利用企业资源打造教师队伍

第10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师德;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09-02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本身的成才和成长,更关系到高校稳定和发展的大局。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年教师师德现状

以南京某高校500名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学生对青年教师师德整体满意度为93.34%。说明当前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状况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正面临着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实利,轻底线。作为一个社会人有两个界限,一是底线,一是境界,底线比境界更重要。人可以没有境界,但不能没有底线。①教师应该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群体,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要求。但是,高校青年教师中,有个别人突破了师德的底线,他们为了一些职称、评优、基金项目等实际利益,有的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有的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制造学术泡沫。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中存在诸如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突破底线严重破坏学术风气,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成为高校师德滑坡的一个显著的表现。

2.重科研,轻教学。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教师师德水平的一个体现。科研指标的效益是显性的,有多少论文、多少基金、多少成果就有多少名和利。而教学所产生的效益是隐性的。有些青年教师过分看重科研,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远高于参与教研项目,有的甚至把教学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上课前准备不充分;7.3%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迟到、早退、随意调课等现象。轻视教学已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一个普遍现象,最大的受害者是学生。

3.重考评,轻交流。诺丁汉大学的每个学生每周都有与一个教师半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位教授每周陪学生共进3次餐;牛津大学每位教授每周必须与3~4位学生展开个人谈话,或者是与学生交流。②这些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是,高校中有些青年教师不愿意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上多花时间,他们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看作应付学校考核所走的过场,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漠不关心。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当遇到问题向青年教师寻求帮助时未能得到指导;10.1%的学生认为青年教师不了解、不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是良好师德的一个基本要求,不与学生有效交流,师德就难以体现。

二、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原因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青年教师个体角度出发,既有其个人素质、意识和心理等内在原因,也有社会风气、校园环境和制度设计等外部原因。

1.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内在原因。(1)缺乏工作经验,对师德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被推上了讲台,缺乏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尚不过硬,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青年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道德修养无关紧要。因而,他们用专业知识代替人才培养的全部内容,忽视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提高。(2)生活压力较大,对师德培养投入有限。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面临事业发展的困惑,在职称晋级、评奖评优等环节上,压力巨大。与此同时,还面临着恋爱、婚姻、生育子女、照顾老人等问题。工作上的压力和生活中的困难,都占据着青年教师大量的时间,致使青年教师主动投入师德养成的精力不足。(3)基本需求缺失,对师德追求动力不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只有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师德作为道德的一种,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实现教师师德养成,就必须满足他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方面的需求。但现实生活中,青年教师往往处在高校最底层,在论资排辈风气犹存的环境中,诉求不被重视,个人不被尊重。这些低级别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对师德这一高层次需求的追求缺乏热情和动力。

2.青年教师师德缺失的外部原因。(1)社会整体风气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越来越为社会所接受。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加上经济条件相对拮据,易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另外,社会整体道德的下滑,也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高校制度设计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的各种制度存在过分追求量化的趋势,以数量和科研经费的多少而不是以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教学质量衡量教师的成就。制度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青年教师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对照各种指标,竭尽所能地去完成各项量化任务,甚至去造假。(3)师德建设体系不完善。首先,师德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的师德评价仍然停留在书面和形式上,未真正落到实处。其次,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的分配、考核及晋级未与师德建设相挂钩,不能做到奖惩分明。最后,一些高校采用说教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灌输,忽视教师的主体性,使青年教师逐渐对师德教育持排斥态度。

三、内外结合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思路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既需要从教师个体入手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又要从外部环境、制度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只有内外结合,才能取得师德建设的实效。

1.注重内部需求,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加强师德修养。(1)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学习,加强师德修养。首先,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学习有关师德的理论,使自己的师德修养方向正确、动力充足。其次,学校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师德修养的锻炼,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引导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不当言论和行为,学会反省和改正,时时处处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2)关爱青年教师,解决师德追求的后顾之忧。首先,高校在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青年教师生活上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及时、真诚地给予帮助。其次,要关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增强其归属感,从而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成长,树立起主人翁责任感,充分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提高待遇,尊重和关心青年教师,可以使他们安心教育教学工作,自觉追求高尚师德。(3)加强心理辅导,夯实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基础。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让压抑得到有效排遣。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测验,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③同时,引导教师积极配合,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缓解压力,适时放松紧张情绪。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水平更重要,只有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基础,养成高尚师德才能成为现实。

2.注重外部环境,完善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体系。(1)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用先进的人物和事迹来展现优秀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努力构筑起追求真善美、抑制假恶丑的良好舆论环境,让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得到感化和启发,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师德水平。(2)树立校内制度的合理导向。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将教师师德作为一项硬指标,列入职称评定体系中,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次要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注重年度考核向聘期考核的转变,注重强调数量向强调质量的转变,使教师的能力与业绩得到公正的评价。最后,要建立学术惩戒制度,对触碰底线的教师应坚决果断处理,维护学术的纯洁和大学的声誉。(3)健全师德建设体系。首先,要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可操作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要注重评价结果的使用,把师德表现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其次,要注重师德监督体系的反馈环节。将师德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引导他们对自身师德表现进行自我诊断,不断提高。最后,要完善师德激励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对于践行师德规范者,可以从职务升迁、职称评审、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破格待遇或奖励,使其有成就感、荣誉感而增加继续前进的动力。

注释:

①易中天.当下中国最缺底线[J].新周刊,2011,(9)

②来茂德.大学教育的十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4,(5)

③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邓名载,李兴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分析与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2]周敏,熊仕勇.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6).

[3]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第11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高等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26-02

高等医学院校是培养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其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在医学人才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在青年业务教师中选聘兼职班主任,协助年办专职人员做好医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医学院校管理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2013年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我校在青年教师中选拔了一些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青年教师分配到大学一年级至二年级各行政班级中担任其兼职班主任,参与学生的常规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在担任兼职班主任的过程中,深感不仅能对大学生起到正面教育指导作用,而且自身也得到很大收获和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兼职班主任在指导和教育大学生中的优势

1.学业指导。由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其工作对象是身患疾病的若干群体,因此要求医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医学院校的学生前三年主要是学习医学相关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到机体形态、功能或机制调节等,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学生就会感到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习没有兴趣;再加上大学和高中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可能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大多数专职辅导员是师范院校出生,对医学课程的特点了解比较少,因而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另外,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大约1∶200,因而辅导员也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我校的兼职班主任绝大多数是从教学第一线选的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高等医学院校,具备医学教育背景,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在担任兼职班主任期间,不再仅仅作为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专业知识,更加可以利用平时接触的机会例如组织主题班会、进宿舍交流或个别交谈的方式,细致地介绍医学课程的学习方法,解决他们医学专业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帮助他们进行选修课程的选择。对大一新生,尤其要指导他们快速地从高中的学习模式向大学的主观能动学习模式转变过来,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除了教学工作外,目前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有自己负责或者参与的科研项目,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或者座谈会的机会,给他们介绍医学前沿知识,加强他们对医学科研的认识,进而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甚至指导学生撰写科学论文,这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大为增加,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最终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

2.道德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求,学校除对学生传授医学知识以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更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1]。医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学生刚进入大学开始,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入学教育机会提高学生对医学的兴趣,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医德教育,使同学们对自己的医学生角色有一个初步认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向成人阶段迈进的转型期,思想、心理及兴趣等都未定型,极易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旦在这个转变阶段误入歧途,就会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激发和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兴趣是保证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刚入学的学生对于新鲜的医学知识充满好奇感,班主任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结合自身从事专业教学的优势,将医德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在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将正确的医德观和职业道德传授给学生。

3.心理疏导和兴趣培养。青年教师刚刚走出校园不久,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较为熟悉,爱好和兴趣与大学生也相似,因而更容易以朋友或学长的身份与学生打成一片,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教育,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真正起到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此外,兼职班主任还可以和班干部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者知识竞赛,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们广泛的兴趣。

二、兼职班主任对青年教师自身培养的作用

1.提高青年教师自身学术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知识渊博、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真心的尊敬和佩服。但是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是:任教时间偏短,其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教学风格还需要逐步形成。在担任兼职班主任期间,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非常密切,有利于青年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激发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当然,为了适应目前高等院校对科研的重视,兼职班主任在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要兼顾加强自己的科研素质。只有专业水平提高了,兼职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树立威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权[2]。另外,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低年级学生可能对自己所选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时,兼职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者,针对具体专业给大学生树立短期的学习目标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指明他们学习的方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这些工作有利于青年教师确立以“教学为主”的理念,尽快完成从相对被动的学生角色向积极主动的教师角色的过渡。

2.加强青年教师自身道德修养。青年教师通过担任兼职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其品德修养对学生具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大学生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导师”[3],兼职班主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养和医德观,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才能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4]。大学阶段是每个人“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兼职班主任良好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兼职班主任在将医德教育贯穿于师生交流和课堂教学等教育情境中的同时也必将培养了自身良好的道德规范。

3.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综合能力。青年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科研,担任兼职班主任后首先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和专职辅导员及时交流沟通,反映学生动态,开展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最后,经常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这些过程都有利于青年教师协调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医学相关院校,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师资培训,缺乏管理学生工作的经验。另外他们工作时限短,不太擅长和学生打交道,面对学生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经常无从下手,虽然时间和精力付出很多,但由于缺乏跟学生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工作效率甚低。鉴于此,学校应该邀请一些具备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优秀老师,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和工作技巧。另外,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很重,晋升职称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从有限的时间中抽出时间和精力来承担学生的管理工作,确实有很大困难。针对他们在工作中的困难,学校各部门例如教务、学工和人事部门应互相配合,使他们的辛勤劳动不仅得到学生的承认,更得到学校的承认,这样才能让每个兼职班主任都能真正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四、结语

高等医学高校青年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在学生培养和教师自身发展方面有很大优势,但存在的困难也不容忽视。只要高校能充分重视兼职班主任的工作,通过政策和制度来保障和激励青年教师从事兼职班主任的权益和动力,一定能将兼职班主任的积极作用发挥最大化,使学校、学生和青年教师都充分受益。

参考文献:

[1]陈碧.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的利弊分析及思考[J].师资,2012,(5):5-6.

[2]史琼,李想,古银华.试论如何发挥高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1,(9):222.

第12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电子商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目前,电子商务行业迎来蓬勃发展期,各地区政府分别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该行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慢慢开始触网触电,通过入驻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宣传和销售工作。基于这种背景下,各个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电子商务包含多个方面的知识,与工商、经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特征决定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由于高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人才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规模不容小觑,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想要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专业老师。但多数高校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所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质量。因此,探索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非常迫切。

1、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具备特殊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是指能够开展相应领域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电脑、实验器材、生产工具等使用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开展科研工作等。我国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电子商务职业和技能两个方面展开,要求培养具备超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但是,想要培养综合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必须配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电子商务老师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高校专业老师有待提升的能力,是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的重点内容。因此,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2、高校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现状

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经验和方法明显不足,无法保障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在组织、示范实训课程方面的能力不足。长此以往,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出现严重的问题。

2.1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水平不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团队主要包括高校原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管理专业的老师;高校青年毕业生;从企业引入的电子商务老师。根据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情况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确是一门复合性强的学科,不单单要培养学生懂得技术,也要将电子商务经营转变为具体的工作流程。从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调整过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本身专业知识不扎实,显然这类老师的师资无法达到教育要求。自高校毕业的青年老师缺少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加之,青年教师对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理解不够,极易出现重视书本知识、轻视技能的情况。同时,多数青年教师没有电子商务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缺乏分析电子商务企业经营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实习操作,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虽然高职院校工作比较稳定,但收入偏低,很难吸引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我国推行的任职制度对由企业调职到事业单位设定一定门槛,并不具备吸引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优势。必须注意,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多数从事电子商务的人才都很年轻,并不具备较高的职称和学历,根本无法进入高校任职。因此,青年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待加强。

2.2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度不够多数高校虽然意识到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并未落实到实践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部分高校并未配备充足的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已有的老师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忽视老师借助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导致电子商务老师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部分青年老师认为实践操作是体力劳动者该干的工作,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严重不符。试想,如果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都缺少相应的实践能力,何谈为学生传道、解惑。

2.3缺少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条件高校开展的电子商务课程对社会影响力较小,与其联合、合作办学的企业少之又少。某些合作企业多数为短期行为,因此,借助企业辅助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效果甚微。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双师型师资团队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重视度不足,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未制定有效的措施辅助执行,效果自然不理想。

2.4缺少健全的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目前,从培养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说,还缺少科学有效的政策导向。现阶段,多数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考核处在真空状态,教育管理部门并未颁布高效可行的实践能力考评制度。同时,高校老师职称评定内容中并没有把电子商务划分独立的内容展开评价,电子商务依然隶属于管理科学工程中,强调教师的学历、科研论文数量等内容,对电子商务老师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实训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考评体系。部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少必备的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高校并未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该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价值无法得到应有的体现,钻研、提升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得不到相应的鼓励和激发。

3、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高校电子商务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因此,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高校教育新理念,加强各项监督和管理力度,督促高校实施符合新时展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校要针对电子商务教育教学实施改革,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同时,电子商务教师要勇于适应新的教育形式,通过兼职、顶岗、培训等形式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从而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

3.2制定可行性的教师培养方案根据青年教师的来源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从而提升电子商务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高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进修班、讲习班、学科培训班进行深造,也可以为这些青年教师提供与所教授专业相一致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学习,通过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研发项目等手段,让青年教师在具体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实践能力。通过上述方法有利于改变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学习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不断改善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3.3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可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国情,制定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投入相应的资金确保其顺利实施。创建完善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师档案库,及时了解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加大对高校电子商务师资建设正确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牵头建立高水准的培训和实践基地,承担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培训任务,促使我国电子商务教师培养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制定每位入职的教师一年内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能力考核,接受实践教学能力考核的教师可在自己任教的专业内任选一个关键点,进行现场教学。这种实践考核重点考查教师实践和理论教学能力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对不达标的教师给予再培训或者转岗处理。通过上述评价考核制度,有利于培养、锻炼青年教师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对改善其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3.4改革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我国原教育部部长曾指出:“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必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技能性、实践性教学的师资队伍”。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人事制度,创建高效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机制,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创设最佳的环境。同时,要把培养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相互结合,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电子商务教育团队中。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师评聘方案、不断完善人事聘用制度、职称评定等内容,在教师进修、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向技能型教师倾斜,做到理论知识与技能并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5构建校内、校外专业实践平台产学研相互结合是针对电子商务青年教师开展继续教育、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有效途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严格按照专业建设要求,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科学研究机构的联系,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创设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运营、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实践基地。青年教师通过参与基地的实践工作,与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在实战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技能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不仅能有效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对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总之,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不断探索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有效的途径,制定一系列制定政策,提高电子商务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电子商务青年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确保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毅.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41(32):74-75.

[2]陈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子商务,2013,25(12):80-81.

[3]刘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2):371-372.

[4]刘喜咏.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J].电子制作,2015,11(4):206-206,207.

[5]邵洵.高职院校电商专业创业能力培养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3(4):30-30.

[6]李勇,邓孝君,邓满英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商贸,2014,21(13):216-218.

[7]郭汝惠.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