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课堂总结

大学生课堂总结

时间:2022-05-12 02:0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课堂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课堂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任课教师 第二课堂

近年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目前,在高校大学生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经费有限;四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五是高校任课教师对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也投入了较大精力加以研究和解决。北京中医药大学专门对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作用、拓展渠道和理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指导性意见,以供高校有关部门组织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参考。

一、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

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当代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经过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具体实践和专题调研证实,在高校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和结果,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众所周知,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单靠高校第一课堂的教育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熏陶。可以说,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已经不再是高校第一课堂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类型主要有:文体竞赛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活动、技能培训活动、表演活动、咨询服务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主体虽然是大学生,但也离不开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指导,特别是高校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负责的指导,会使这些活动整体水平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例如,在2010-2012年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中,我校由教务处和团委主办,由人文学院承办,由社科部三名任课教师组成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教师指导团队,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组织,不仅圆满举办了历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活动,而且择优选拔了30名大学生组成代表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经过任课教师团队的耐心辅导和紧张训练,我校大学生在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活动中赛出了风格,取得了较好成绩,共获得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

实践表明,在高校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和精心指导下,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会更加健康有序,不仅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们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规范作用和感染作用,还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良好品格和人文素质的形成,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说服力,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拓宽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渠道

高校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多方面的具体指导。我们认为,任课教师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方式和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前瞻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之前,对整体活动的情况进行前瞻性的指导。任课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提前指导和培训,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对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进行阐明,对活动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判分析,对大学生如何进行团队协作和分解任务进行战略性指导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点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即将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二)后置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之后,对整体活动的情况进行后置性的指导。任课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后置指导和总结,包括对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和专业进行总结分析,对活动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进行评判,对活动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提炼和筛选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成果、问题等方面进行提炼和总结,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体认和反思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

(三)全程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性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到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在活动的各个阶段,都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对活动规划和起步阶段进行指导,对活动实施阶段进行指导,对活动收尾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指导等。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任课教师通过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指导和全过程“陪练”,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控所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特别是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一些第二课堂活动;

(四)局部性指导方式:高校任课教师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可以对活动的某个阶段或环节进行局部性的指导。这些阶段或环节,可能是整个第二课堂活动中的关键环节,也可能是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还可能是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所遇到的难点或困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的优点在于,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在这些阶段或环节给予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将会使大学生受益匪浅,使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有较大提升。

另外,高校任课教师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一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进行指导。任课教师通过指导大学生明确第二课堂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文化熏陶,提升自我素养,使第二课堂活动真正与第一课堂活动相得益彰,使学校教育更有成效;二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选择进行指导。任课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指导大学生细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效引导他们的发展潜能和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其主体意识,实现其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三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的设置进行指导。任课教师通过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设置简便有效的服务机构,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大学生因经验不足而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硬伤”,能够有效克服第二课堂活动的“先天不足”,既能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能使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四是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专业领域进行指导。任课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专业限制和院系界限,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开展专业领域和交叉领域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上,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品质,同时,也给各种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平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理顺高校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

目前,高校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次数还远远不能满足第二课堂活动的需求。任课教师作为高校一线教师,常年担负着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和次数。另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多是大学生自发进行或在校团委、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与任课教师的信息沟通和联络性不强。由于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比较薄弱,影响了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作用、意义、价值的发挥和体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

一是建立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机制。高校要把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重,并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管理层面和组织角度提高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关注度,引导任课教师找到自己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契合点,从而提高任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拓宽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高校在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建立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良性运行机制,从师资配备、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明确任课教师的职责。高校要将第二课堂教学的计划,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来,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向各院系下达第二课堂教学任务书,并对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量化管理,使任课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去;

三是完善任课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对各院系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状况进行竞赛、评比和奖励,并把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参与工作量记入其年度教学工作量中,任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报酬要与第一课堂的报酬相当。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总之,通过理顺高校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机制,可以有效提高任课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形成第二课堂的一种长效模式,最终达到提高第二课堂活动整体品味和层次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手机

1 绪论

随着智能手机的价格和移动资费的降低,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中普及,人手一机已经可以实现。现如今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中的应用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老师在上面声情并茂的讲解下面听讲者寥寥无几,大部分同学低头看着自己的“宝贝”,这种现象在大学的课堂中已经是普遍现象,特别是最近几年更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本文通过用户访谈的方式,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征求相关的心理学专家,全面的了解了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行为规律。

2 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状

大学课堂本来是传递知识的场所,现如今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影响大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负面因素。那么大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完手机呢?下面我们采用访谈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我们访谈的团队有保山学院2013级教育技术学班的34名学生组成,对13个学院的260名学生,男女各占50%进行访谈。访谈提纲如下:

参与访谈的260名同学中,使用手机的年限为1年的5人,2年的20人,3年的87人,剩下的都是4年及以上,从这项统计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学生是手机的老用户,并且有57%的同学使用手机的年限4年以上,也就是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手机。你上课的时候会带手机吗?经常带手机的241人,偶尔会带的16人,从不带手机的3人。这个结果说明手机已经成为大家的必需品。你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吗?260人中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过手机的有191,偶尔使用的有64,从不使用手机的5人。你认为课堂上使用手机对学习的效果会有影响吗?206名同学同意选择了有影响并且非常大,说明大学生能意识到手机对大学课堂的影响。你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使用哪些类型的应用最多?聊天的91人,游戏83人,新闻20人,看书20人,看笑话段子15人,其他为11人,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主要是进行与同学朋友聊天和打游戏,这也是他们日常应用最多的方面。为什么在课堂上不听课而选择使用手机?老师讲课无聊104人、打发时间89人、大家都在玩,所以我也玩40人、生活需要3人、其他24人,这项统计数据很明显的说明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老师上课无聊,老师在组织课堂或者准备教学资源不充分导致学习者对课堂失去兴趣。如果上课前老师将手机强制收回,你会是什么感觉?接受201人、反感52人不能接受、拒交手机、以后上课不带手机7人,学生对老师管理手机的态度大多是积极的,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的手机进行适当的管理。一节课中你玩手机的时间是多少?10分钟62人、15分钟50人、20分钟15人、25分钟0人、不知道时间,一上课就开始玩了10人、从来不玩123人,其实在课堂主动去学习的学生还是主流,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你所在的学院或者系有没有出过相应的措施控制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有的只有20人,没有的240人,这说明了这个问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注意。如果我们采用移动学习的方式将手机如到现在的课堂教学中你接受吗?接受的260人,不接受0人。请用一个词描述一下你的手机,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的回答也比较多,我们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列举,称手机为“宝贝”的有67人,“好友”的56人,“爱人”的有31人等,由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来,手机和大学生的关系的亲密程度。

3 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的问题分析

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是普遍现象,只有少量的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使用手机,通过对上面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3.1 学生在课堂是的使用手机行为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是对老师的授课内容或者授课方式不能接受。这个问题应该是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特别是青年教师,上课前只是进行简短的准备,上课时有应付的情况,对于所教课程没有自己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念课本或者课件,这样的课程枯燥乏味,为一些不愿意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同学找了接口。还有一部分老师,不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对课程内容精心准备,导致课程内容混乱无序,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一堂严谨风趣的课,可以将学生对手机的注意转移到课堂中来,从一开始学生都不愿意或者是一直都没有想到去碰手机,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成功的课堂。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不能把学生课堂中使用手机的问题都从学生自身去研究,其他的因素也是会诱发这种现象的出现。

3.2 学生对于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负面影响认识比较到位,对管理手机的相关措施大部分处于支持的态度,并且对新型的教学方式比较向往和支持。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但课堂老师,管理者也要参与中来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任课老师要积极研究并发现新的教学方式,像调查中所说的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机作为我们学习的工具,将手机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当然将手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是一撮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程老师在课堂实践中慢慢尝试、总结,最终摸索出一套好的实施方案。作为管理层的领导,要多去课堂中去感受课堂氛围,发现现在教学课堂中的问题,要虚心听取老师的见解,对于现有的情况出台一些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还有鼓励青年教师在课堂中大胆创新,对于有阶段性成果的老师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作为管理者应该给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开拓思路,方可做好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3]王任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4,(4).

第4篇

基于问题学习法主要包括以下的学习步骤: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将问题简化。4.对简化后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总结。6.发现并找到解决方案有待改进之处。7.评价此次解决的方案。基于问题学习法是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方案、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这种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不在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

二、基于项目学习法

基于项目学习法就是通过一个有实践性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活动展开的教学过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尽量独立的自行完成整个项目,从确定目标开始,到设计实施工作计划,再到评价此次项目等环节都要尽可能地自行完成。基于项目学习法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立整个项目的结构框架。一项任务的确立先是学生自己确立,如进行相对困难也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确立。随后学生开始对项目一小组的形式讨论,制定不同的项目结构框架,并确立项目具体的步骤。第二个阶段是落实第一阶段的项目。学生各自找寻的小组开始分配工作,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明确项目并实施活动。第三个阶段是项目成果评估。首先学生要对自己做出的活动成果进行自我评估。其次才是教师查看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并整合所有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估。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总结出问题并找到针对的解决方案。第四个阶段是项目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成果不能理想化,应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最好可以与相对应的企业工厂相结合,把方案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三、体验学习法

体验学习法的核心是学生,通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中学来的知识技能多维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法。第一个阶段是实践体验。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是这种学习方式的起点,这种实践体验是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是通过他人的体验间接传授的经验。第二个阶段是回顾体验。学生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第一阶段的实践体验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自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新的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建立抽象思维。在回顾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应试着把实践活动中直观的东西推理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第四个阶段是总结回顾。学生应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经历的和锻炼出的能力进行回顾和总结。强化实践训练环节,提升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一)第二课堂的重要性

如果课堂上是单方面的教师讲学生听,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根据课堂上的一些不足而相对应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在校园内展开的一系列开放性的活动。是一个以学生自己为中心的,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发觉新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思想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开放性教育体系。第二课堂的执行方式并不像课堂那么死板,是一种丰富多彩、灵活的一种教育方式,他是在第一课堂的前提下,总结和开发出的一种补充和延续性的教学。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各种事件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的。第二课堂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的并一种更有效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所提供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导向的。第二课堂培养出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第二课堂有着传统课堂代替不了的优势,那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时间也证明了这种交流能力是对成长极为有益的,也是社会中需要我们具备的一种技能。

(二)实践活动基地的重要性

第二课堂的建立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环境、条件良好的基地展开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校内研究型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鼓励学生利用校园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2)校外实习型实践基地的建设。这种实践基地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个平台,还能够为企业找到可用之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学生与企业的双赢。(3)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建设。顾名思义就是生产学习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合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学习到相应的知识,更能提高生产实践经验,还可以对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加入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培训。而提供平台的单位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为公司注入新鲜的血液,达到学生、企业、高校的三方共赢。

四、总结

第5篇

MOOC的发展是开放性理念在教育领域发展的结果,没有年龄、经济和地区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地接受大学水平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下列特点:(1)大规模性:在服务器和带宽足够的情况下,参与课程的人数没有限制;(2)开放性:只要连接互联网,任何人都有可以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反复观看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需缴纳任何费用;(3)视频质量高:课程资源来自名校名师,质量高;(4)互动性:学习者可以与老师和选择这门课程的来自全球的同学进行互动,并完成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翻转课堂的优势与不足

2.1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翻转课堂的优势

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运用,除了上面列举的诸多优点外,还表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特点非常适合翻转课堂的实施。首先,时代性强,从国家确定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到信息检索又到如今的信息素养教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的名称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课程内容、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也在发生着变化,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多媒体到全媒体的变迁、物联网技术、云计算都给课程注入了崭新的理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课程讲授的内容也是内容得以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其次,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调实践技能,具有可操作性,在联网的机房实施教学,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网络资源,包括检索实例、相关搜索引擎等,都设立了超链接,方便学生课堂练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第三,互动性强,与翻转课堂的特点正相吻合。(2)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宜翻转课堂的实施。高等学校学习方式不同于中学,学习不再注重寻求“是什么”,而是要学生知道“为什么”,强调独立、自主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的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真思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信息素养是一门通用课程,课堂授课时间本来就少,翻转课堂正好可以弥补时间不足的缺憾。

2.2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翻转课堂的问题

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自身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生不愿意墨守成规,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乐于学习但注意力时间短,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学视频,是否观看了,观看的结果如何等,老师无法监控。在已开展的教学中反馈的结果是对于学习主动性较强的同学能够激发他们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那些自律性和主动性较弱,偏好被动学习型的同学,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决定教学的质量,从目前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视频情况看,优质资源比较缺乏;老师在翻转课堂上的作用也仿佛明显下降,只是解答学生问题。

3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3.1MOOC能够解决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喜欢简捷、清晰、精炼的信息和碎片化阅读,MOOC学习方式恰好符合大学生的这些特征。MOOC平台的强大功能,通过大数据随时观察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MOOC平台上的高质量的资源,长度十分钟左右,可以方便老师进行翻转式教学,这些资源来自名校名师,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手段,大学生可以“零距离”地聆听可能“远在天边”的名师的教诲,从而得以跨越“教育鸿沟”。MOOC的交互性能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课中大量穿插于“微课”中的交互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与思考。慕课的互动性为信息素养课程中需要的多方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可以开展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群体的同学互评,增强学生参与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3.2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第6篇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引言

2004年1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指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秀部分’”。秉承这一原则和精神,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开始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之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先进技术逐步为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所熟悉并灵活多样地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即Blended Learning,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倡导的教学理念相吻合,所以这一理念正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的基础模型。

二、混合式学习与混合式教学模式

1.基本概念

混合式学习是绩效支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Jared 2002),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的结合或混合,混合后的学习资源、环境、方式和风格可以协同优化并最终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何克抗,2004)简言之,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的优化互补式结合。

2.基本环节

承接上文所讲,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师生和生生互动”,其过程包含四大基本环节,“如何识别与定义学生的需求;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制订学习计划;根据实施混合学习的实施环境确定开发时选择的内容;最后执行计划并进行结果评估”(Josh Bersin 2002)。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倡导的是在培养学生基本学习技能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的意识,以及开拓和展开具体实践的行动力。

三、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

1.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虽然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在线网络课堂的协助,大学英语教师们不要忽略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比较分析与归纳总结,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互动。

2.体现大学英语教师的主导地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便是课堂面授之前和面授之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在线课堂,大学英语教师向学生学习任务,并积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巩固及合作式学习。学生在讲授课结束后,运用在线课堂自学,结合教师课堂讲授并融合自身实际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3.倡导课后反思与评价。在课堂讲授教学后及学生自主在线课堂自学后,可展开师生互评,对所教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在线课堂自主学习的引导,培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对课堂讲授内容进一步消化、巩固和彻底理解,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四、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

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何克抗,2004)。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大学英语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传统课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在线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与混合。也就是说,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式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发挥传统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又要承担起多元角色的任务,以凸显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英语的大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能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运用语言交际的同时,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会了科学管理自己的学习。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得以优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学习环境主要是教室或语音室,学生学习资源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教材。在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发生的混合学习,真正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和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既可以从大学英语教师那里得到与教材及考试相关的要点信息,又可以通过网络课堂接触与大学英语学习主题相关的各类语言学习、练习与考试等丰富的信息资源。

此外,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改善了学习环境。在线大学英语网络课堂学习为学学英语的学生提供了更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并且网络课堂所提供的超媒体、超文本信息,以及跨科学、跨时空和面向真实世界的链接,混合式地构建起方便大学生走出大学英语的单一课堂模式,而逐步融入社会实际交际及日常英语环境的内容体系,有助于实现学习内容与学生方向的双向强交互(陈坚林,2007)。

五、结语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课堂单一讲授教学模式中的大学英语教师丰富教学经验的优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必然带来大学英语教学更大的发展和进步。它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聪慧.多媒体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2005,(S1):56-57.

第7篇

关键词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兴趣

一、传统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式背诵影响了口语学习效率

在提升英语口语能力过程中,多读多背诵是一个重要输入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一些句型和课文来增强语感,逐步地提高口语水平。但是固定的句型和课文只适用在与之相适合的场合,却不能通用在所有场合。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课文中的句型要根据所处的情形做适当的调整和变化。并且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方法还会花费很多时间,而且还要经常的复习,不然会很容易忘记背过的内容。

(二)话题讨论式口语训练法操作性不强

其实话题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口语训练方式,它既是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是思维能力的锻炼过程。但是在这种方式进行的时候一般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很多学生没有积极性,不发言或者讲的很少,并且讲述的内容很片面,也没有条理性和连贯性。这样话题讨论的收获就很小,使得英语口语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复述式训练方法难度偏高

很多老师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来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这种形式虽然可以锻炼大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也可以训练大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不下来,所以大学生大多不喜欢通过这种方式练习口语。

(四)忽略了大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导,使得大学生很少有机会互动。在课堂中老师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表达方法,而学生只是进行机械式的模仿,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不仅忽略了互动中给大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的机会,还会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述。

二、几种新型英语口语教学方法

(一)英文歌曲辅助式英语口语教学法

1.英文歌曲在在口语学习中的作用

有研究(多元智力理论)表明:音乐能对大脑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情感、动机和愿望。所以该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音乐节奏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起到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热情,减轻其各种心理压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以便学生专心致志于英语口语学习活动中。

(1)英文歌曲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口语教学教适时引入英文歌曲辅助教学,可以减少反复操练带给学生的枯燥感,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能有效地改善课堂的严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英文歌曲有助于学生纠正语音。

很多大学生因发音不好而不愿意开口说英语,在说英语时缺乏信心,运用语言的能力差。然而英文歌曲中有相当规范的英语口语,时快时慢的节奏对发音的要求比较高,歌曲中会经常出现歌词连读、略读、重读等现象。在练习时,学生总喜欢将歌曲唱标准一些,通过不断模仿,坚持练习,既纠正了语音,也对发音会有很大帮助;这不仅替代枯燥乏味的音标练习,对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也有很大帮助。

(3)英文歌曲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学生在英文歌曲所创造的英语环境中,大脑会潜移默化地接受语感的培养。英文歌曲中有非常地道的英语口语表达以及俚语等,大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英语熟记于心,就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很多语言表达,在日常的交谈中就会准确地脱口而出这些句子。

2.英文歌曲辅助式口语教学的实施要点

首先,选择歌曲时要有一定的渐进性。歌曲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开始不宜过难,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唱、旋律优美的儿童歌曲;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唱一些难度较高的、在学生中较流行的歌曲。其次,所选歌曲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尽量结合教学的内容适当选择,不应该带有很强的鼓点和强烈的摇滚弹奏。最后,所选内容要对提升学生听力水平、了解英美文化背景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帮助;所选歌曲词汇一定要丰富,歌词应该容易辨别和理解,句子结构尽量能涵盖所学的大部分语法知识。

(二) 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

1. 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的特点与作用

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就是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帮助大学生克服不愿意开口说和自认为英语不够好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一种饱满的情绪状态,积极参与到口语实践中。教学实践表明: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对学生口语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提高大学生口语学习效率。

2. 教师在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中的策略

Nunan的研究表明:担心犯语法错误和被嘲笑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口说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应调整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消除学生担心错误和怕被嘲笑的心理担忧,减轻学生对输入语料不理解的心理恐惧。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不愿意开口去说的心理障碍。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述一些成功的例子,让大学生明白想要练好英语口语,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一定要敢于开口说,并且大声说,使学生的内心产生巨大的动力去想要说英语,也更有信心能提高英语口语。老师还可以编辑一些英语口号带领学生反复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学习英语口语的效率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3.激情参与式口语教学法的要点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消除害怕说错了被别人取笑的心理,还要鼓励学生在口语学习中能放下面子,不怕丢脸;克服怕羞、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帮助学大生树立口语学习自信心,排除外界干扰,能以良好情绪状态参与英语口语课堂中。其次,老师应多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多询问学生近来的英语学习状况,给学生持久的动力和信心使得学生坚持练习;多和学生交流对于英语口语的学习什么样的方法更感兴趣,进而不定期的改进教学方式,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中不活跃,不开口的情况,进而带动他们的激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 良性互动式口语教学法

1.互动式口语教学法的特点

互动式口语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口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尝试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口头表达技能,使大学生能在各种场合和情景下可以流利、得体地交谈。

2.互动式口语教学法的实施

首先,开始上课时进行一个短暂的互动,可以是学生每课时轮流做小报告,讲小故事,或者讨论时事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英文小幽默、英文小故事、英文小笑话、英文绕口令、英文小谜语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争取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由于班型较大,在课堂上不是每个人都有发言和锻炼的机会,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发言或者表演。分成小组后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话题来让学生开口说话,这样可以让每个人都充分地在小组中练习口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然后每个小组讨论总结出自己组队的意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不仅让口语练习的活动覆盖到全班级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话语组织能力。

最后,要通过开展各种与英语有关的课外活动就促进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比如可以开展一些英语演讲竞赛,英语辩论赛等文化学术性活动;英语歌咏比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影视作品欣赏等娱乐型活动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英文电台、英文报纸、杂志等载体给学生提供表达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时感受,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直接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语言,提高学习效率。

三. 小结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可以通过上述改进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英语口语的提高。例如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具已成为发展趋势。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和授课手段;网络和远程技术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这些都摆脱了传统课堂的刻板、枯燥的现象,使得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周丹丹.我国英语口语研究12年:回顾与现状[J].外语界, 2004,(6).

[2]邹青,杨茜.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教育与科学研究,2009,(10).

[3]霍利岩.多元智力课程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4]《新浪生活》2000年3月14日,张元和李阳谈“疯狂”

[5] Nunan Davi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eijing: FLTRP 2001: 234.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61-02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知识的竞争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一部分。而“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富有独立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人。这无疑对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型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兼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在科研创新能力和方式培养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综上可见,科研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有着理论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及实验室的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机结合,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与方式。笔者结合本人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高校工作者的经验,在课堂理论教学与科研结合方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认识,具体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

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科研促进教学,不仅是提高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也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很多科学家、发明家大都是先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随之深入思考与探索,最终有了创新性的发现与成果。教有法而无定法,以化学化工类等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科学理论定律时,可以给他们介绍发现者在相关探索过程中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体会到知识和想法产生的历程和美妙之处,进而他们将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创新意识。其次,尤其是专业课和前沿课,教师通过回顾自己从事科研的点滴故事与感悟,可有效地唤起大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向往与追逐,使其对科学研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可以谈谈在从事教师工作后进一步寻找新的课题、新的研究方向继续做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投身科研的决心。另一方面,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讲授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可将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其中,将理论指导生产的原理及效果展现给广大学生,尤其是理论进步对生产发展的巨大作用,以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和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高校鼓励和资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其中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有效载体和模块之一。它也是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的探索和实施过程,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加工整理为科研论文。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领域前沿或进入实验室,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步骤地进行创新实验的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大学生要经历一个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及判断选择的能力。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缺乏,学生自身在创新性实验项目上往往“找不到问题”,因此,指导老师应及时地检查了解项目进展,通过交流讨论发现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进行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科研前沿,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度和关注度比较高的学术期刊杂志,并就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根据已报导实验方案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态度及做事方法对学生将产生直接的引导效应,甚至将长期影响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其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研究习惯及能力将对所指导大学生的习惯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和示范效应。因此,高校应把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及时有效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前沿动态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特征,有效灵活地将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养深入其内心,将科研创新与动手实践变为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这将会对其今后的科研之路与创新历程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三、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质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关键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些动手研究的能力,此时通过安排他们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并组建研究小组,进行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教授他们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与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科学前沿与动态,从而有助于他们理解基础知识,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创新意识与原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实验室都是创新的温床和舞台,催化产生创新成果,可以说实验室是沟通理论知识和科研实践的一座桥梁。相应的,学校应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并开放实验室,营造积极活跃的科研氛围,鼓励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学科专业的认识。有效借助开放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全面理解掌握,并提高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设计的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其对问题的剖析和分解能力,以及制定策略解决问题,最终产生创新成果。曾有一位本科生在大二时进入笔者所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课题介绍、查阅文献、形成思路、设计方案、实验测试、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这一系统训练,该学生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其动手能力、科研自信心及团队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大三时其主动招募三名本科生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设计新型水处理分离装置,取得了良好效果,并申请了专利。考研面试时该生以其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打动了专家,顺利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目前其在新的课题领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见,利用开放实验室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实践素养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本科生能力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影响。开放实验室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管理模式。在实验中,指导教师应及时跟进实验,了解实验现象及学生们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采用启发模式,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发现问题―查找知识―解决问题的渐进模式,此外他们会发现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并自发地学习,充实知识并完善知识结构与深度。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转化为一种自发学习的动力。在创新实践中,指导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突破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走出传统思维模式,以发散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知识与显在信息资源,通过文献查阅和分析,抽提方案的创新性和特色,把握好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完成实验部分后,应指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作图与讨论,得出结论并撰写结题报告;最后通过参加专业课题汇报,讲解项目实施与完成情况以及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组每一位成员都将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创新有系统的理解和体会,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并提升其创新实践能力,最终为其进入社会或者从事科学研究打好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时代赋予高校教育尤其是研究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分析和完善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一些高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广大专业人士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并进行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珠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x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2]殷成阳,管恩祥,陈永红.利用课堂及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5):87-88.

[3]黄大林,戴支凯,陈建宏,莫刚,蒋莲秀.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理论与管理,2012,14,(9):692-694.

[4]龙激波,阮芳,王平,钟珊.以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的地方高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人才培养改革,2012,(236):29-30.

[5]唐俊,黄林生.开放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12,(8):147-148.

[6]于兵川,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2):76-77.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教学方法 探索实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素质教育类课程。根据课程教学的实践,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课程组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就业指导课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课程自身的特点,仍然参照其他课程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生动性;第二,课程教学缺乏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授课效果欠佳;第三,在考试评价方式上,重知识记忆,轻实践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学生的求职择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探索,切实增强授课效果。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采用“双主”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就业指导课有着实践性强的特点,应突出学生的课堂参与才能收到实效。而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空间,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改变这一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双主模式”教学。“双主模式”主要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即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主完成,在其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组织和指导,真正做到教学相长。[1]研究表明,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实施双主教学,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形式。

一是采取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又有两种方式:专题讨论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即兴评述。

课堂专题讨论,即由教师精选有关专题章节或就业案例,列出思考题,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下去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然后在课堂发言。这样的讨论课学生参与踊跃,课堂气氛热烈。比如讲到考研选择这部分内容时,围绕“考研与就业的抉择”这一话题,让学生在课前准备,深入思考,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发言后,教师再作出点评、总结,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思维。

而课堂即兴评述,即当讲到能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案例时,让学生即兴讨论,讲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加深理解。比如在讲到求职材料准备时,列举成功简历范例和失败简历范例让学生即兴点评,分析比较优劣。再如,讲到初入职场的心态调适时,让同学就“如何看待大学生蚁族现象”进行讨论。

二是采取学生讲课的形式。这也有两种形式,一是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来讲解,如企业文化章节,让学生课前准备,上台详细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企业文化,再由老师逐一点评。二是开展课前求职故事或职场典型案例分享,让同学在课下主动学习,搜集求职案例或最新职场信息,再到课上分享,养成大家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生动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音乐、绘画、影视、图片为一体,信息量丰富。把这一教学手段引入就业指导课教学,能扩大授课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充分推进多媒体教学与就业指导课课程相整合,在教学中根据所教的内容,灵活地将视听讲说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生动性。

一是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精心制作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通过组织优质课件大赛,进一步优中选优,制作出整套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把需要板书的重要内容通过幻灯投影,穿插适量相关的图片、音乐、案例。这样既精简了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同时也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放映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贴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视频资料能引发学生对于现实的思考,激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热情。为此,我们课程组广泛收集适合本课程的多媒体资料,努力创设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谨的教学情境,建立了就业指导课程影视资源库。比如在讲授就业形势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职场励志电影,提升学生求职的信心;讲授就业政策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乡村教师视频片断,坚定学生投身基层的志向;讲授面试技巧时,可以播放求职面试类电视节目,如《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绝对挑战》中有代表性的片断,让学生参照学习;讲授创业准备时,可以播放创业励志片,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讲到就业法规时,可以播放说法类栏目剧中的就业维权案例,让学生真切感受求职中学法维权的重要性。

三是建立课程的网络学习平台。平台汇集课件、视频资料、课程习题、课外参考书目、职业测试软件等丰富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通过平台这一载体将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实现老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针对学生的求职困惑进行个性化指导。

(三)利用自编职场剧、模拟面试等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职场。

一是自编职场剧进行表演。就业指导课中的相当部分案例都来自于真实职场或现实生活,生活气息浓厚,特别适合改编成课堂剧来演绎;同时这也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认知职业、职场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尝试了这样的方法,围绕授课内容组织学生排练了《三方协议签订》、《求职路多艰辛》、《初涉职场》、《上班这点事》、《职场维权》、《毕业那些事》、《考研日志》等多部短剧。让学生扮演求职过程中的典型职业角色,启发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给予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较为真切地体会到今后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了解最新职业信息和社会需求,拓展职业能力。

二是采取模拟面试等情境教学方式。面试是每名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求职环节,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为以后的面试实战打下基础,我们尝试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招聘者、应聘者;接着由招聘组学生负责撰写、招聘启事,设置投递简历环节;继而模拟招聘会,由应聘组学生投递简历,招聘组从简历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然后进行面试。整个过程,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着重于学生个人形象与言谈举止方面的训练,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改进,根据模拟训练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增强课程学习的互动性。

一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大量相关的互动式活动。例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章节自我探索小节时,围绕“自我能力探索”这一主题,设计了如:“兴趣岛测试”、“无话语表达”、“逃生考验”等活动;在生涯目标规划小节,围绕职业目标,设计了“职业畅想”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来畅谈五年后职场中的自己;在创业教育章节,设计了团队训练游戏:“电波”传递,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系列互动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能力。

二是开展就业沙龙活动,邀请校友或优秀学长与学生面对面。每年均邀请已毕业学生到课堂来和学生交流,让他们向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谈自己求职的心得体会,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而激励学生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吸取优秀校友的职业生涯发展成功经验,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三是开展生涯规划比赛、简历评比大赛、就业论坛征文等活动,以比赛促进教学。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简历评比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礼仪大赛等系列比赛,将教学场所移至赛场,通过层层预赛选拔,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五)创新考试评价方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就业指导课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考试,而在于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基于这样的初衷,同时也是为了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合,我们在近几届学生中对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了尝试,注重全面评价学生,强化过程考核。

一是改革成绩评定方式。采取了课前求职故事分享、课堂讨论、学期论文、比赛加分等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即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占40%,这样进一步突出了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权重,利于引导学生重视课堂教学。

二是改革考试内容,与教学改革实际相结合,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就业案例分析等主观性、个性化试题的分量,主要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如:试就你自己的实际状况,谈谈如何设计规划你的职业目标;试针对自己的求职目标撰写一份中英文求职简历;在电话面试中,应注意哪些细节;结合案例分析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异同;分析案例中主人公面试失败的原因;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如何防范就业陷阱;大学生在求职中会遇到哪些法律问题,怎样在求职时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初入职场会面临哪些压力,你将如何面对职场中的各种心理压力等试题。通过这类试题着重考察学生的实际的求职择业能力,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语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综合性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进行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隋耀伟,高海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双主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第10篇

一、教师要重视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学英语有了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了育人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与社会接轨,实事求是,科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大学英语教学离不开素质教育的运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大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关于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程中,英语教师合理的运用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丰富而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灵活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内容的能力,提高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有助于促进和生成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

二、新时期下英语教师是大学生的作用变迁

新课程改革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老师不再担任主角的角色,教学中学生们才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向学生看齐,主动配合学生学习英语,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须坚持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制定好学习计划,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让学生坐到“老师”的位置上,激发学生们探讨英语的乐趣,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和交流,引导、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索求知,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锻炼同学们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善于发掘学生优势,训练学生遇到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向多元化方向进步。教师做好配合和引导是多么的重要。素质教育改革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们共同探讨,还有助于建立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友谊。比如,大学英语《新视野》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aForeignLanguage”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堂我们要了解什么吗?英语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你们印象中英语是个什么样子呢?”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们讨论探索英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英语学习历程和经验,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大学英语的学习,教师在一旁进行积极地交流,做好配合工作,并及时鼓励学生们开拓思维进行互动。通过教师的配合和引导,课堂语言互动的效果明显增强,英语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同学们的兴趣倍增,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愈加的和谐,更是锻炼了学生们自主思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英语文化的渴望。

三、新课程改革下大学英语教师是英语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开发和实践者

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仅是固定知识的传输者,学生被动的接受和学习,学习氛围毫无生气,学生学不学也只是自己的事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综合素质得不到提升,老师成为了被动教育的工具,学生只是装下知识而不吸收知识的机器;改革下的新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开发和创新课堂的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老师必须端正教学的态度,调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和理解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深入探索研究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英语教学,学习开发更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在不断地时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与时俱进,敢于在实践中创新。大学英语教师可以继承以前的教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拓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大学生在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创新精神,富裕完善大学生文化修养和个人品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素质教育理念,带领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发掘英语的魅力,使英语课堂变得活泼有意思,使学生逐渐地了解英语、认可英语并爱上英语,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英语训练,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经过教师不断地对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进行开发创新和实践,英语课堂教课便成了老师和同学们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科学场所。

四、教师做好学生的知行教育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死板的依照计划进行授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肚子里装有多少“墨水”,教师知识不足学生学习也就不尽兴,这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成长发展是及其不利的。俗话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师正应该具有这种求知精神,不断探索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将素质教育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寻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学模式,逐渐达到素质教育改革的标准,培养适合新时展的大学生优秀人才。五、结语英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它体现了我国学习国外文化的精神,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同样也是我国大学教学课程里不能缺少的一个板块。英语有自己的语言和标志,它会教给大学生如何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解析和认识世界社会,使学生拥有国际化化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大学生能够自主的探究和处理多类社会日常事务。要实现大学英语高效地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英语老师必须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方式,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生活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改革改善了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能力培养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的配合者、引导者,还是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发实践者。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指引和带领大学生向正确的道路发展,进而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作者:张璐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080-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专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使其成为应聘单位眼里的合格人才?这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2007年1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中。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学校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其教学要求的主要组成部分,目的是通过对刚入校的一年级新生进行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培养学生的职业与生涯意识,帮助大学生尽早认识自我,找到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我校分学期、按年级开设了内容不同、有不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自2010年9月起,笔者担任我校一年级新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我校高职学生的特点、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形势及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旨在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弥补教学中的缺失与不足,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年级新生的特点

我校是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分校,属于专科层次。目前共有4个大的专业方向,14个专业班级,2011级新生有四百多人。在校生学习文科方向的偏多,外地学生占四分之一左右。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为“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90后”学生的特点是热情、大方,喜欢接触新事物,接受挑战,不愿受约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关心过多,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主意识。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我校就读,竟是因为家长在夜里将学生的高考志愿涂改了。因此,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整天无所事事;有些学生做事缺乏自信心,学习生活中挫折耐受性不强。结合这些特点,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新的环节,旨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和引导。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除了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必须掌握之外,更多地是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思考,并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因此,笔者主要围绕“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三个主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课堂主角不固定 在课堂教学中涉及职业、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生涯等概念时,教师是主角,结合某种具体工作或学生未来专业的就业方向,对一些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但对于“我是谁?”之类问题的回答,学生是主角,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课堂中讲授的360度评价方法、SWOT方法等来剖析自己,厘清自己的现状,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形式多样化 应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那样不仅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累且没有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并将组织学生演讲、案例分析、视频播放、测评问卷等多种形式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答案,既可解放教师,照顾学生感受,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组织学生演讲,教师可提前布置好任务,在下一次课程结束前各班抽10名左右学生上台演讲“我的职业理想”,让学生尽情发挥,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演讲完之后,教师略做点评。针对学生“认识自我”这一授课环节,笔者加入了“四型人格”测试问卷。在学生独立完成答卷之后,再将分析结果公布给大家,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不仅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自我,并且引发了他们对测评方法的兴趣,从而带动他们在课后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自觉地将教材中“测评篇”部分的所有测试都认真地做了,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有了充分的了解,更有利于明确回答“我是谁”。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核心 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目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中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师可适当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可渗透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登台演讲能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沟通能力;通过小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视频播放能培养学生树立偶像意识,确立人生目标。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班教学影响教学效果 2011级学生共有四百多人,分成5个班次,安排在大教室里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或做其他与课堂无关事情的比较多,不好管理;另一方面,一些团队活动难以开展,师生互动只能局限在单个学生与教师之间,演讲等活动只能在少数学生中得以实施。此外,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文稿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麦克风由于回音、干扰等原因,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声音。

学生个别辅导不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想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对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模板。在授课过程中,对存在疑问和困惑的学生应调查其基本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单独对其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客观分析自身和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可以进行简单操作,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跟踪,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对一些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考试内容缺乏创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的考核不是考查学生掌握多深的理论知识,而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试卷设计上受到传统科目考试思想的影响,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分析题等几种形式,考试内容以课堂理论知识点为主。这些内容设计现在看来对学生缺乏指导意义,考试设计缺乏创意。今后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比例,而增加一些活题,如案例分析判断题等。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参照国内外的一些应聘考试题目类型,答案不拘泥于一种。通过考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发挥,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应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及时更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如对理科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的文秘专业,无论是在职业资格证书还是在职业准备的内容方面,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案例讲解。要结合各班学生的特点和对课程掌握的情况,灵活调整每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如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班级,可在课堂上适当多加些学生实践环节,对于男生偏多的建筑专业班级,可播放一段“招聘面试”视频。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更有效果。

教学中团队辅导应与单个辅导有机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准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节目。如尝试就某一热点话题准备一场辩论赛,学生以自愿的形式组成正方、反方小组,通过类似活动既可以加深对辩论主题的理解,更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单个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对其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有效指导。

要改进学生成绩考评方法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可不限于通过课堂考试的形式,学生的分数不应仅体现在所答的试卷上。可在课程教学期间布置一两项大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信息浏览与搜索、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通过对作业打分考核,结合卷面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有效地规划大学时光,在大学期间做好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争取有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前程。如何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是本课程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阚雅玲,吴强,胡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18).

[3]王济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2(4).

[4]顾姗姗.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从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角度)[J].新西部,2009(12).

[5]阚雅玲,张强.大学生成功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激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4-03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但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因为传统原因、师资原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课堂教学必须强调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因此,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研究,应该成为破解“课堂教学沉闷”这一难题的关键。本文将以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为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将围绕大学生学习动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实施,从教师(如何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如何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营造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旅游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最终形成一种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由于动机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因此它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大学生按我国的学制,一般在18―25岁之间,处在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发展逐步成形,生理上已经成人化,在身体状态上从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身体机能趋于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渐趋成熟和健全;在心理方面,感知觉和观察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记忆力达到最佳水平,特别是逻辑记忆能力连续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大大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日益发展,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灵活性和敏捷性显著提高,个性心理品质趋于稳定、成熟、完善。畅肇沁(2010)认为大学生学习具有:知识的专业性,学习时间、空间、范围、途径的开放性,运作的自主性、探索的求解性和运用的实践性等特点[1]。万志勇等(2006)认为大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多渠道性等特点[2]。肖欢(2006)认为大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特点:如职业定向很强,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较强,学习动机上多功利性和实惠性等[3]。王岩松等(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具有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范围的广泛性和学习方法的科学性等特点[4]。熊苏春等(2008)则认为大学阶段的教学特点促使大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具有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5]。杨应全等(2009)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表现为多元化、变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6]。

综合上述研究不难看出,研究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大学生的学习从动机来看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功利性等特点。大学生大多只学他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喜欢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有学者把人的五种感官和实践(do),形象地比喻为通向大脑的六个通道,而这其中又以实践和视觉最为重要。听―看―做,是学习的最佳结合。而课堂教学要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所以课堂教学也应该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入手进行组织和管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地方院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地方性院校的办学目标大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就是对实践较为看重的专业,更为强调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而目前大学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灌输式教育。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或者睡觉,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玩电子产品。现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以说教式讲授为主,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得到乐趣和成就感,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很难适应当前企业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地方院校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不主动

意识对于实践来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问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安排好一切,并且监督执行,不用学生自己操心,所以学生的学多是被动的。同时,现在的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其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本来就不强。而且,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职业规划。没有目标的船,在大海上航行,当然方向不明,就只能是随风飘了。因此,在大学课堂上经常会看见学生来教室上课,要么什么都不带,要么只带手机、随身听、PM3、闲书、杂志等,想听就了听,不想听就干别的,较少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课堂教学知识量小、方法传统

大学的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改变了中学一直以来的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课程基本上仍然为“满堂灌”。以至于许多学生感慨,跟中学学习没什么两样。甚至很多大学教师还是很乐于自己讲的多么好,这仅仅体现了传授知识的职责,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或许,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应该有新的认识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相比较而言也缺乏难度,许多知识,学生通过看书学习也能够掌握,所以传统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考核学生的方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很多还处于“一考定结局”的层面,具体表现就是: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调,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应用能力、思考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检验。来上课的跟不来上课的差不多,个别学生突击能力比较强就期末考试时突击一下,就能比一直来上课的学生考得还要好。虽然许多学校或老师都有结构考核但落实环节又大打折扣。因而无论从考核的方式还是内容都应该进行调整。

三、课堂激活机制研究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推进和深化当代教学改革,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教与学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与建构。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四个不可或缺的基质性要素。从所带的几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实施的分组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分组作业,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去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这种方式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认为可能的话应多组织类似教学活动。

(一)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7]。本科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加,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表现得更加明显,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学习特点。因此,应该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明确在大学四年中的学习目标,对自己的将来进行一番规划,把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业的导师,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激活课堂教学的内容

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就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应当是由教材、教辅资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完整体系,而且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围绕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以满足学生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引入现实案例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分析时,把学生置身于“一次即将出行的旅游者做决策”的情境中,再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把知识点逐一地结合起来讲解。另外,还可以把一堂课的教学分成三个阶段:课前5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我魅力的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后5分钟,给学生提供消化、吸收、反思本次课程知识的时间;中间时段根据具体的主体、章节内容组织教学内容。

(三)丰富课堂激活方式

关于课堂激活的方式,“参与式教学”被认为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所谓“参与式教学”,是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所有学习者能够平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8]。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案,“参与式教学”方案将传统方法和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完成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比如,对于中国的分区旅游地理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课前调查研究,课堂中讨论和辩论,分组完成作业,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各项综合素质,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和层次,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第一次课便向学生公布了教师自己的手机、电子邮箱、QQ、微博、微信等联系方式,以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与学生共享学习资源。运用讨论、现场调查互动、学生模拟讲解、模拟教学等方法实现激活课堂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包括课程专题讨论的知识的预习、资料的搜集,对学生的回答不是非此即彼的武断结论,而是通过意见交流、总结、问题的延伸和课后的网上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信服教师的结论。

(四)激活课堂教学环境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而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知识的意义连同学习者自身的意识与角色都是在学习者和学习情境的互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过程生成的,因此学习情境的创设就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9]。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来讲,应该利用学校机房、网络设施、教学设备、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图书资料室、电子期刊、模拟导游实验室等校内设施进行课堂教学,同时结合系级特色活动――导游大赛、导游证考试、景区见习等环节拓展课堂空间,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教学,从而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特点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激活机制的研究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有这些内容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首先,教学内容需要随着学科、专业的动态变化而进一步优化,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

其次,课堂教学机制不能满足于现状。“90后”和“00后”学生又会具有不一样的学习动机和特点,教学手段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丰富,借鉴其他学科、课程及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丰富课堂教学激活机制的内容。

最后,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改进,教学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班级的容量、教室的桌椅布置等。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教学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是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畅肇沁.大学生学习特点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0,(5).

[2]万志勇,迟宏伟.关于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几点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06,(S2).

[3]肖欢.现今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心理与社会原因分析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6).

[4]王岩松,王宏哲.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J].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5]熊苏春,施锦芳.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及教学策略 [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6]杨应全,赵计梅,陈强,杨平,彭渝,黄登婕.高校图书馆 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1).

[7][美]H.C.林格伦;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 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