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时间:2022-03-09 00:4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调课程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高职 汽车空调 精品资源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是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检修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质,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使学生毕业后完全能够胜任汽车空调系统检修及相关行业的工作。

二、课程的目标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以常见车型为实例,系统阐述了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和故障诊断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空调系统零部件和总成的基本检测与维修技能,掌握汽车空调系统常见故障的诊断方法,能熟练使用空调检修工具及仪器设备,能阅读英文维修资料,及时了解汽车空调的最前沿技术,做到懂原理、能诊断、会检修,同时树立良好的环保、节能、安全和为客户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按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基于工学结合组织课程教学。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通过学习体验工作,通过工作学会学习,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体现高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对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构建相应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确定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和由低到高的多层次职业能力,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不同能力层次进行能力分解,设计具有层次差别的工作任务,规划课程。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基础,针对每个教学点我们设计了若干实际工作任务,各个工作任务的知识点有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以此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工作,直到完成任务,逐项掌握工作任务中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等知识点。

3.在教学中采用“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4.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水平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用任务完成考核、技能实操考核、职业资格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充分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汽车维修资源优势,建设高水平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录像、网络教材、网络课件自主学习,还可以完成在线测试、网上答疑、技术咨询等,与课堂教学形成立体交叉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汽车空调检测与维护》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根据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围绕相关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行动体系学习课程,采用情景式教学设计,全课程分为5个项目。根据行动体系学习课程特点,教学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具体如下:

1.实训和理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引入最新课程设计理论,按照“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围绕专业相关岗位,以企业典型工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在若干个学习情境中将有关汽车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融合在一起,嵌入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技能,理论由浅入深,技能由简单到复杂。使得学生在理论课程中有实践的感性认识,实践课程中有理论知识的理性分析。

2.理论实践高度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门创造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配备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实物,配置了学生实训设备。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每个学习情境的开始就是接受一项工作任务并完成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员也是学徒,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教师带领学生逐步完成工作,并在进行中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边听边看、边看边做。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目的性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厚。

3.建立符合岗位需求和嵌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和综合考评等多种形式,如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任务完成、课业总结、调研报告、工作总结等方式,考核内容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劳动规范遵守、安全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思考创新能力等,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素质,鼓励以各种职业资质考证或技能、水平、能力等级考证代替一般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要把平时成绩作为重要组成,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可根据专业与课程特点确定。

4.工学结合的教学思路

(1)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聘请国内汽车空调方面的专家来校任职或授课,使课程内容、模式与企业接轨,适应汽车空调市场高速发展的需求。

(2)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情境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体验企业文化,部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由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亲自授课,2名教师协助,通过实践,学生普遍反响良好。

(3)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工位布置、维修站经营程序、汽车空调保养维修程序、行业情况及发展。通过实习,融入企业的工作过程,巩固汽车空调的基本知识及维修技能,不断提高对汽车空调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故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琳.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01).

[2]肖玉玲,张用伟.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不足与对策:魅力中国,2013(22).

[3]蒋春花.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2012(6).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空调器;系统管路;3D MAX;教学实施;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107-02

《空调器系统的搭建》这一课题选自高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第七章《空调器》中的实训项目。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都采用学生简单的参照实物制作制冷系统的模式,由于学生初次动手搭建空调器系统,制作管路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铜管耗材浪费和制冷部件损坏等现象,这无疑加重了教学的额外投入,并且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模仿制作的状态,难以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本课程的设计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模式――以三维设计软件(3D MAX)为载体,将空调器系统管路的设计与空调器系统管路的搭建结合起来。这样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摆脱了传统课程中单一枯燥的模式。

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后,对于本课程的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结合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以及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本环节相对于传统教学目标的设计,增加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的设计,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将自主设计的空调器制冷系统通过所学的技能,进行动手搭建。情感目标的设计,通过对学生进行划分学习小组,摆脱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又“饿得慌”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课堂秩序混乱。采用分组式教学方式,让较优秀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助手,给有问题的同学现场指导与帮助,以高带低,具有很强的榜样性和激励性。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上述环节的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课堂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堂气氛更加的活跃。

2 教学过程的实施

本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创设情境、交流探讨、实践操作和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来实施。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程中通过向学生展示“项目任务”,由生活中常见实体空调的管路系统作为引入,通过实物展示和系统原理动画的展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即将教授的课堂知识。并将工厂制作空调器管路的环节以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整个空调器的制作环节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继而以提问的方式:“我们该如何动手设计并搭建一套空调器系统的管路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

在展示实物和系统原理动画的环节,加入了对制冷系统原理知识的讲解,达到了对以往知识复习的目的,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2)交流探讨,教师参与学生方案的论证

教师组织各个学习小组将设计的初步方案进行比较与探讨。教师将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做点评和点拨,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将有代表性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团队与团队间的交流协作,确定相对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

在明确整个制冷原理流程后,将上一环节得到的设计方案运用模拟软件进行管路的设计和系统的验证。

首先,解决四大部件在制冷实验台上的定位问题,这是整个制冷系统的基石,通过此环节的模拟,可做到实训过程中的精确定位,避免因定位错误而导致整个制冷系统的搭建错误。

下一步,铜管管路的设计。根据上一环节四大部件的定位,设计相应的合理铜管管路,做到铜管管路制作过程中损耗的最小化。此设计,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避免了大量铜管耗材的浪费,节约资源,有效教学。

最后,学生将设计完整的铜管管路与各个部件进行模拟搭建,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设计,并最终得出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案。

此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略显不足之处为:三维软件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三维设计软件(3D MAX)为计算机专业所用软件,在课程进行前教师已将空调器的四大部件进行设计与建模,并对学生进行了软件的前期培训,让学生仅使用拖动功能对系统进行定位,但在管路设计环节,由于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的欠缺,会存在部分铜管管路尺寸和设计管路走向出现差错的现象。

3)学生进行动手实践

学生讲上一环节模拟验证正确的设计方案安装到制冷实验台上进行实践验证,让学生将空调器系统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四大部件按照模拟软件设计的方案进行定位与组装。

因为有了前面方案的论证,所以此环节学生试验台动手操作过程中可对部件准确定位,并迅速制作好连接各部件的铜管管路。最后学生将铜管管路与各部件进行连接搭建,完成一整套空调器制冷系统的搭建。

4)总结评价,巩固提高

小组间互相查看最后实体搭建效果,推选设计最优的小组派代表和全班同学分享交流。老师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小组评价,体现了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基本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评价环节,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小组长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主观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自评各占50%,做到了主客观的全面评价,给出同学本次课程的成绩。

最后对本课题的教学实施做如下总结: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师通过布置有针对性的具体任务和提出问题,让每位学生都真正的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通过团队协作分析问题,从实践中得到结论,达到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相比传统教学过程,本课程设计通过上述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避免了因系统设计缺陷而造成的大量耗材的浪费以及实验设备的闲置,节约了教学资源并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应用。

本次课程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设计软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亟待提高的是对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总体而言,本次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还是比较流畅顺利的,让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展现其设计作品,提高信心,让项目教学更好地落实到实处,也让学生通过系统的模拟设计和验证,不会出现动手操作时无从下手的窘况。彻底的解放了学生,让学生走上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金泉.电冰箱、空调器原理与维修[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杨立平.电冰箱与空调器维修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戴士弘.职业教育改革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

论文摘要:从办学思路、教材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讨论了目前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应改革的内容;结合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提出了明确办学思路、强调专业特色、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人是从事科学技术的主体,因此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大学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育部在上世纪末对大学很多专业都进行了调整,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论文百事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1]。该专业以培养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建筑设备、公共设施、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和建筑自动化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这次调整,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产生了一个面向21世纪新的专业学科。近年来,该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91所各类众多高校中涌现出来,问题也随之凸现。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

一、主要凸现的问题

(一)办学思路不清晰

虽然很多学校秉承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建筑环境、建筑热能供应以及建筑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并把建筑环境学列为了专业的平台,搭建了新的本科专业的框架体系。但是“厚而宽”不是“大而全”。知识口径的拓宽不是各种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专业的办学首先要服从于所在大学的办学思路,即学校的定位。一般院校和重点院校不同,创新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也不同。如果全国九十一所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体系都参照某一两个名牌大学的教学体系,那么这样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专业建设没有或者散失了原有专业的特色;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没有特色。

(二)教材建设的质量不容乐观

目前围绕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中的教材应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各个知识块之间简单的粘贴或移动的关系。以《暖通空调》为例,集结了原来供热、供燃气及通风空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空气调节》、《工业通风》以及《供热工程》的主要内容。剔出了三门课管网输配的交叉部分,而另设了一门课:《流体输配管网》。但就这两门课程的教材来看,共同的缺点是把原来空调、通风和供热三门课的三个系统简单地归类总结,系统总结有余,阐述不足。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老师觉得不好讲,学生不易接受的情况。

(三)配套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

由于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由原来的暖通空调专业或燃气专业演变而来,因此师资基本上是暖通空调或燃气专业的。但是专业的领域已经扩充到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设备、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等方面。专业的内涵已经由原来的设备或系统扩充到既包括设备、系统,也包括智能建筑。其中的弱势部分是智能建筑。因为智能建筑技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而大部分搞自动控制的人才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人员。对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供热空调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搞设备的人才又缺少对建筑自动化、BAS功能科学要求的理解,缺少有效的上层控制管理逻辑与算法。两方面人才又缺少“接口”,从而制约了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2]。因此合理搭配师资,在教学安排方面与其它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复合型人才。

二、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办学思路,办出专业特色[3]

明确办学思路是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以科研人才为主,还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不仅与专业本身的内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专业所在大学的性质有关。这样才能形成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良性竞争。办学思路还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联系。专业特色与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有关,如有的学校在暖通空调的系统工程方面是强项,而有的学校在制冷空调设备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是强项。那么在培养人才方面,这些特色就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挥,在课程设置和训练中要体现出来。

(二)稳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工科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应包括数理方面、工程热物理方面、流体机械方面、建筑热物理方面和自动化控制的知识。只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拓宽本专业的服务领域。当然,正如前面强调的,专业办学的前提是要继承和发扬本专业的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本身就是属于很多领域,要与专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特色结合起来,构造和稳固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的拓宽,是构架新时代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专业教学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暖通空调,或是供热供燃气,或是把这两方面的课程全部笼统地包括进去,或是把建筑环境、公用设备和智能建筑方面的知识硬塞进去。在专业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很有可能会造成各种知识的七拼八凑。因此,要有侧重点地把某些方面作为原本专业特色的延伸和发展,切忌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思想,盲目地贪大。

(三)编制优秀的教材,配备合理的师资队伍

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原有专业教学体系架构的割断和组合,使得最近几年采用的教材在编制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必需投入更多的精力。而选用合适的优秀教材的基础正是现在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需从根本上理解和制定本专业的教学体系和知识模块。

师资的知识结构要分布合理,除了保留原来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补充新的知识,如智能建筑和建筑环境方面的知识结构。师资的梯队建设也很重要。教学梯队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传承和不断更新。每个专业知识模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群下面,形成以教授为龙头,教授副教授主讲,青年教师为重要组成的教学梯队。

三、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路

中南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源于长沙铁道学院的制冷空调学科。长沙铁道学院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制冷空调及冷藏运输方面的研究工作,1985年在机车车辆系成立制冷空调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制冷空调专业专科学生;1989年开始招收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本科学生;1998年根据教育部文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因此,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形成了制冷与暖调、系统与设备并重的特色。我专业在调整后修订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供燃气、建筑环境和建筑自动化方面的知识模块,保留了原来的制冷方面的知识模块,包括有制冷原理、制冷压缩机和铁路车辆制冷、制冷装置自动化等课程。

目前已拟定完2008级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主要的思路有如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思路,与学校的定位一致。

我专业隶属于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学校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4]。因此,我专业的办学思路是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继承和发扬专业特色,整合知识架构。

充分利用能源知识的平台。从2008年开始本专业与同属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热能专业进行能源与动力大类招生,使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的基础知识面广,起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作用。

继续保留专业的特色之一:制冷模块。从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来看,用人单位对既懂制冷,又懂暖通,既了解系统,又了解设备的人才非常欢迎。

加强暖通和建筑环境的优势。把空调、供热、通风和建筑环境的节能、环保、热舒适与空气品质结合起来,也是当前时展的需求。

减弱供燃气和燃烧模块。从本系教师多年从事的科研工作来看,燃气和燃烧模块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其份额,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加强智能建筑模块。智能建筑是楼宇发展的重要方向。本系在制冷和空调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相关领域的知识内容。新晨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创新人才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应受到更多的重视。既保证实践环节的“量”,又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即:实践环节的课时量必需严格保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动手、动脑,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始抓起,选题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工程实际,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严格把握好实践环节的考核。本系在近两年所有的专业实践环节考核中都涵盖有答辩部分的考核,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自信和表达能力,又能很客观地反映实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肖勇全,李岱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刘春蕾,赵三元,海.智能建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第4篇

Abstract: Itemization teaching reform is one of the measures with faster results and little investment fo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o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Each teacher conducts a course's itemization teaching curriculum design,which could improve teachers' course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establish the real curriculum system conformed to vocation ability cultivating. The same course,every teacher has his own point of view when chooses the project,so the teaching goal achieved is also different. The paper,basing on the ventilation design project,goes from the easy to the difficult conducts the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通风工程》

Key words: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itemization teaching; "Ventilation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67-03

0引言

为了把高职学生培养成“面向一线的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使高职毕业生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定岗”的培养要求,满足企业需求,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因为原来学科制课程结构和内容教不会学生工作过程知识,并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不能完全达到我们预先希望的教学目标。“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其他如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都必须围绕着课程建设来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真正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院项目化教学课改要求全院每位教师进行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和讲(说)一堂典型课程。教师学习培训后,只看理论文章,到具体做的时候还是问题比较多。借鉴具体一门课程的实例,在前人的基础上再改革创新,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做的《通风工程》课程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和大家共同提高。

本《通风工程》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通风空调与制冷工程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计划为61学时(其中教师讲课36学时、指导学生做课程设计1周),是专业必修课程,先修课:《热工学基础》、《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等等;后续课:《空气调节工程》、《暖通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暖通施工技术》、《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等等。

1《通风工程》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要提炼本课程的具体能力和素质目标、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课程能力训练的操作办法、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评价、课程教学的成果(证书、竞赛、作品、事件)等内容。

1.1 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能在建筑安装生产一线,从事通风工程施工、设计、调试、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工作,能实施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独立解决施工现场常见技术问题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能力目标:

①具有识读通风工程施工图的能力;

②具有从事通风工程设计的能力;

③具有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岗位能力,信息收集能力;

④对工作发展的预判能力,对工作实施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⑤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专业素养。

知识目标:

①了解通风系统的形式;掌握通风系统的布置、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

②了解风管的材料及制作安装的常用方法。

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

①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具有自信、自强的人生观;

③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④具有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⑤具有团队管理、有效与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

⑥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能力;

⑦具有做事有计划、有总结的工作方法。

1.2 课程内容设计

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收集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决定实施检查评价6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1.3 第一节课设计

1.3.1 进行教学场景设计,老师是委托设计的业主(甲方),学生是设计院的工程师(乙方),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甲方委托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通风设计要求。学生每组6-7人,自由分组,推选组长一名。每次活动由组长确定本次活动的组内分工,每次都要不同,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3.2 现场导课,为什么通风?通风用在那些地方?

①让学生们想一想学习和生活场所那些地方通风?说出本教学楼那些房间有通风设施?通风的方式?【自然通风(B、D、E、G区阶梯大教室)、机械通风(厕所、C区、F区阶梯大教室、顶层电梯间)、A座走廊排烟】

②给出教学楼通风的图纸,让学生找出通风排烟的部位,在图纸上的表示方法,下课后到实地找出机械排风所在的房间号(课后作业)。

③学生们画出所给的教学楼通风平面图所对应的系统图(草图)来,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到哪儿去?

④本教学楼的厕所是自然通风还是机械通风?民用建筑通风还是工业建筑通风?局部排风还是全面排风?学生自己查参考资料确定本教学楼厕所通风量的确定、管路的水力计算和风机的选择(用到上学期学的《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的知识)。

⑤让学生自己总结: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概念;民用建筑通风和工业建筑通风的概念;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的概念(厨房的排烟罩,本教学楼的通风)。这就是通风的分类。

⑥2009年6月河南新密市人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说明生产场所通风的重要性(学生说说起因,后面写的内容学生汇报完了以后再总结)。职业病对人体危害很大,所以对室内空气环境国家有卫生标准规定,排到大气环境中的气体要通过净化,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求。工业有害物主要指工业生产中散发的悬浮微粒、有害蒸体和气体、余热余湿。

⑦以上问题让每组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写在纸上(或做PPT展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说得最全面小组得分最高。每个小组各个成员的分数由各小组按每个成员起到的作用评定成绩,每个小组各个分数段成绩人数的比例是一样的,得分最高小组每人再乘上1.2的系数。

⑧学生汇报完了后,老师补充、总结这部分涉及到的通风知识。

1.3.3 评价方法介绍。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将本堂课进行的内容进行评价,让学生们熟悉评价标准。

1.3.4 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安排和考核办法,强调以“项目式教学”模式。

1.3.5 布置下节课的任务。发给每位同学一套公共厕所的设计图纸。课下同学们进行资料查阅、建筑识图、确定通风量,画出通风系统设计草图,进行了管路的水力计算、风机选型等,下节课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老师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1.4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考核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知识考核和综合考核,知识考核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学生分别完成标准化试题的闭卷考试和开放性试题的开卷考试。标准化试题来自于《通风工程》试题库,采用机考的方式随机抽取相关知识体系的题目。开放性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或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籍辅助解答,着重考核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综合考核的形式是实操考核,主要用于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考核注重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预先准备好数十个题目,然后在考试时采取抽签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场所内完成方案制定、设计出图,最后综合学生的考试资料、实际表现和测定结果给予成绩评定。

重点强调占总成绩70%的过程性评价,所有评价的结果,都记录在统一编制的过程性评价表(表1~表6)上,这些评价表中记录着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得到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每个项目所占比例见上表。

①学习档案主要考察学生在完成每一项目中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以小组为一评价整体;

②活动表现成绩为学习中能力训练可展示成果、作业成绩的平均值;

③综合评价则是教师针对各设计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素质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然后再根据学习活动记录表计算出每个成员在项目中的贡献度系数,用综合评价的分数乘以贡献度系数即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

④学生自评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各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出自我评价;

⑤学生互评则是各工作室根据学习活动记录表对每个成员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表现作出评价,文字叙述意见,给出分数。

表1:学习活动记录表(学生用表)(略)

表2:学习档案评价表(教师用表)(略)

表3:教师综合评价(教师用表)(略)

表4:学生自我评价表(学生用表)(略)

表5:项目工作方案评分表(教师用表)(略)

表6:课堂汇报评分表(教师用表)(略)

1.5 教材资料(略)

1.6 参考资料(略)

1.7 工具材料

实验室,教室,机房,资料室,黑板,投影仪,相机。

1.8 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因此设计的进程表仅作为参考计划,具体项目和任务的实施时间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1.9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略)

2《通风工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明确的能力目标,以一个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结合职业岗位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项目为引导,在案例和项目教学中导入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入,结合工作任务,知识穿插在案例或项目中,能力训练方法要求具体,知识、能力、素质可以考核(见表2)。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设计内容不全面,设计深度不够

目前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关注建筑的形式、空间与秩序,而对场地环境和建筑细部设计等问题没有重视。虽然设计题目的类型和规模在变化,但设计内容没有深化,设计内容不全面、不深入。

1.2、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

现有建筑设计教学以功能内容和建筑类型划分为基础。教学目的不突出,教学要求面面俱到,缺少训练目标与教学目的的体现与强调。题目设置缺乏针对性,训练重点不突出,导致对设计教学的关键问题与重点问题难以深入。

1.3、基本问题强调不够,缺少理性的设计过程

其具体体现为:对建筑空间的生成作用强调不够;环境对建筑空间、建筑形体的限定关联作用强调不够;空间构成要素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及建筑细部处理表达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对设计的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训练缺乏,设计缺少理性的思维过程。

1.4、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

教学中由于关注形式、空间与秩序等建筑软质的教学,而缺乏对建筑材料结构等硬质内容的跟进,将导致学生对建筑本体“单极化”的认识,缺乏职业建筑设计的素养和能力。

1.5、设计任务书缺乏科学性与实践指导性

陷入“功能至上”的思路误区。由于缺乏科学根据,规模上或大而不当,或小而不足,或对随时间变化而可能发生的规模需求没有对策,在房间面积分配方面考虑比较随意,导致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单纯对着任务书算面积、排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之间动态的对应关系,建筑功能绝对不是制约建筑形态的唯一决定因素;设计条件单一化,限制灵活适应性设计。随着建筑设计领域的思维方式与适用条件的变化,有别于传统的“多义空间”、“适应性设计”、“参数化设计”等新的设计理念的出现,对传统的设计任务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不能及时调整更新,将很难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

1.6、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目前,建筑设计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方式都是根据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教学设计任务,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提交设计方案,按照教师的思路完成对设计方案的修改并提交方案成果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会采取诸如小组评图,改图答辩等教学形式,但在较为机械的教学过程中缺少选择性和灵活性,这些看似互动的教学形式往往流于形式,最终还是以教师为主体来完成教学。

2、建筑设计教学的欧化措施探讨

2.1、建立“专题自选”的教学方式

所谓“专题自选”,就是把建筑设计课程分成几个专题小组来进行教学。教学前期,师生之间可以双向选择。教师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制定设计专题,负责本组学生的教学安排;学生要充分了解设计专题的内容,并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设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形成比较和谐的教学主体,为设计教学提供多重选择的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让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开放式教学体系。

2.2、试行“设计工作室”教学形式

“设计工作室”是在高年级阶段实施的教学形式,即对于四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课程,打破班级教学模式,以教师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由设计工作室的多位教师共同完成建筑设计教学任务。设计工作室一般都拥有各个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与不同程度的设计工作,不同年级的教师联合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能促进教与学互补,学生之间传帮带,形成设计工作室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建筑设计教学的优良传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开展“设计实习”的教学实验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统筹各专业的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对相关专业应有所了解,并能综合运用。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开展“设计实习”的实践教学。我们将生产实习由一个学期调整为一年,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生产实习在考核管理上,由注重、结铰形成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梁纵筋在节点区有可靠的锚固,故而延性设计时要求强节点强锚固,以防止节点核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其中节点设计时应遵循的准则有: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多遇地震时节点在弹性范围内工作;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有可靠的锚固。

2.4、成果多样、展评丰富

引入建筑计划的开放型教学模式,首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任务书;第二是增加了作业开放式展评。由于设计成果的多样化,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评判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还让其他同学加以借鉴,清楚以后如何深化自己的方案。

2.5、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

一年级在讲授建筑概论课程时,增加绿色建筑概论部分,如自然生态中的各要素:阳光、空气、风、雨水和植被,建筑环境的能耗,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可再生材料,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等,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知识,树立正确的建筑环境观念;从二年级开始,将绿色建筑的相关要点融入设计课程和构造课程中,二年级教学中主要侧重被动式技术的讲授和运用,如建筑形体、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遮阳、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地形利用等;三年级教学将绿色建筑的相关要点融入设计课程和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等课程中,侧重被动式空间设计和主动式技术应用相结合,如空调通风技术、水处理和水循环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等;四年级时在学生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建立和定性认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模拟和定量计算和环境评估方法,并在城市设计和高层建筑设计课题中进行尝试;五年级下学期的毕业设计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包含整体环境到建筑技术的具有全面性和纵深性的设计课题,总结并全面体现五年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的成果。

3、结束语

总言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个课程设计,是建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的改革,让学生免受各种考试的干扰,一心一意做好设计;通过对课程设计题目的改革给学生多个选择,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对指导内容的改革,训练学生熟悉的运用建筑设计规范,标准图集来做设计;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掌控,以此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全面的评价等等。最终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洁,解丹,徐良,刘惠田.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优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58-59.

[2]薛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山西建筑,2014,25:256-257.

[3]曾磬,熊惠华.建筑设计综合实践式教学环节改革与探索[J].安徽建筑,2014,04:57+72.

第6篇

2011年7月,我在温州东风雪铁龙4s店进行电工实习。在这一 年的时间里,我对汽车维修服务站的整车销售、零部件供应、售后服务、维修以及信息反馈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深刻体会。

温州东风雪铁龙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一个拥有温州东风雪铁龙定点、配套直接提供的一流维修设备:举升机、轮胎动平衡机、车身校正架、烤漆房等,使用于维修业务的计算机网络。宽敞、整洁的业务接待大厅,宽敞的维修车间,设置24个标准工位充分满足维修作业的需要。规格齐全,优质纯正的配件是雪铁龙系列车辆运行的安全保证。温州东风雪铁龙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是一个大型的四s店,销售服务的车型有富康、爱丽舍,赛纳,世嘉,萨拉毕加索,凯旋、c2,c4,c5,共九种车型

1.通过生产实习加深对汽车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2.熟悉汽车修理环境、修理工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知识与经验

3,开拓我们的视野,增强专业意识,巩固和理解专业课程

3.通过现场维修实习和企业员工的交流指导,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印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培养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线

现在越高档的车,其电控部分越复杂,传感器越多,其线路非常繁多。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其走向和每条线束的用途。否则就会出现线束太短或过长等问题。这要求修车师傅对车的线路走向要非常熟悉。在接插线合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对接两个插头孔的大小、孔位、颜色等特征。

装仪表和工作台

仪表总成的电路是现代集成电路,只需要将相应的插头插在上面即可。工作台上要安装空调风量控制口、负驾驶位置安全气囊和固定工作台的支架等部件。

实习收获及总结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给了我两个方面的收获:工作环境的适应与社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从以开始到维修车间,跟我本家的师傅的微笑就给了我实习的以个良好的开始,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除了几次特殊情况外,每天都按时上班、下班,经常参加早会,跟大多师傅相处比较融洽,

第7篇

学情分析

我们选取的六年级学生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部分学生为进城务工子女,该校有以农耕乐园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大多具备农业种植的基础知识,对于农耕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并且对程序的实践应用有较强的敏感度。

所选取的学生已有一学年的Scratch学习经验,在本课项目内容实施前,均在兴趣小组活动课中接触和学习了Arduino及S4A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了指令的运用及硬件的搭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传感器原理;了解继电器控制原理;了解电磁水阀、毛细滴管等灌溉设备的使用;了解基于传感器的自动化控制原理;学会自行设计组装复杂控制系统、灌溉系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到实施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民生,实际体验劳动创造价值;积极地创造性地运用自己所学去改造世界;培养在一个实际项目中克坚除难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

教学过程

引入:什么是自动化?生活中许许多多自动化控制的案例展示(如热水壶、空调、洗衣机、声控灯等)。

讨论:自动化系统有哪些共同特点?

罗列:热水壶:温度感应控制器加热开关

空调:温度感应控制器制冷热压缩机开关

洗衣机:重力感应控制器防水排水开关

声控灯:声音感应控制器电灯开关

……

提炼出自动化控制的要素:传感设备控制器外部电器开关。

S4A同样可以实现这些智能的自动化功能,它就是一个最好的控制器,配合外部不同的传感器和开关电路,我们就能实现很多自动化控制的事务。

介绍学校目前正需要对农耕乐园进行智能改造,希望引用自动化灌溉技术实现对草莓种植的自动浇灌。

那具体需要了解哪些技术来实现我们的自动化灌溉,我们将依次通过活动来了解自动化控制的技术与设计方法。

活动一:认识传感器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传感器,找到能够读取数据的正确接法。(提示:数据稳定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浮动表示能够读取数值)

总结:老师给大家提供的都是模拟传感器(与之对应的是数字传感器,在Scratch中不易获得数值),它的数值范围是从0~1024,它的接法一般由三根线组成,即一根地线、一根5v电源线、一根信号线,信号线起关键作用,地线有的传感器是可用可不用的。

(2)他们获取的数值都有什么特点。范围在多少之间?是否稳定?

总结:获取的数值都会有些上下浮动,不稳定。如果要用在农业自动化上我们可能需要哪些传感器?你会选择哪种类型的传感器?

(3)学生讨论:土壤相关的传感、空气的温湿度传感、光照度。模拟传感器便于S4A获取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操作、观察分析、拓展应用这三个环节。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加深对模拟传感器的一些特性认识为后续编程做好铺垫,一方面总结出模拟传感器接线的规律便于以后迁移使用其他模拟传感器件,同时拓展学生思路在实际农业自动化项目中我们还需要哪些传感器,为后续自主综合实践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活动二:认识开关电路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开关电路接线图,实现S4A控制风扇转动。并找出继电器中哪几个接线是可以控制外部电路的,哪几个接线是对应S4A的信号输出的。

总结:继电器电路需要有数字信号输入(地线、5v电源线、信号线),可以控制电路的开或者关,接法上是中间的必须接,两边的可任选其一,在控制时会出现开关次序相反的效果,即输出“on”信号时,一个会开一个会关。

(2)根据继电器的说明书查看我们可以控制多少范围电压或电流的外部电路。

总结:一些外部电路或器件在设计或使用时要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如果选择错误轻则造成故障重则引起火灾爆炸等,因此必须谨慎对待。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认识开关电路的用法,并在体验查看控制范围电压及电流的过程中学会自学设备器件的重要配套资料,便于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时良好研究习惯的养成。

活动三:认识电磁水阀及水管、滴管、喷头

(1)测试给电磁阀加电,观察电磁水阀的通断水效果,并讨论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总结:电磁水阀的进水方向、设计电路时要注意保护避免电路短路。

(2)运用扳手、剪刀、钳子等工具连接水管、滴管、喷头,制作一套喷灌系统实现单一花盆的喷洒效果。

总结:实现不同管子的连接,可以通过各类转接头或者将塑料软管加热后套接,针对不同管材应该选取不同的工具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制作效率。

(3)根据农耕园实际植株情况,设计水管排布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理由。

总结:设计原则:①考虑灌溉水压的均匀到达。②考虑管材使用的尽量节俭。③不影响植株生长及人员走动。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实验、组装系统,让学生初步体验小型灌溉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同时,在这个环节中引出管线的排布设计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整体方案的局部设计准备。

活动四:学习自动化控制原理

(1)利用温度传感、开关电路、12v直流电源、12v小风扇实现调温风扇。

总结:利用温度传感获取的数值进行判断,加上反复侦测实现实时侦测效果,当温度高于某数值时启动风扇,反之就停止风扇。

(2)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开关电路、电磁水阀及活动三中的喷灌系统,构建基于花盆的自动化花盆喷灌系统。

总结:可以利用同样的控制程序实现效果,但需注意土壤的浮动对于开关电路不稳定的影响如何规避,提示通过增加反复侦测的时间间隔。

设计意图:以一个基础的案例“温控风扇”作为此类控制原理基本范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花盆中模拟一个小型的灌溉系统,对后续的现实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活动五:设计实施自动化灌溉系统

(1)集体设计总体自动化灌溉方案,总结如下图所示。

(2)将任务分三个部分分别交由三个小组(传感侦测组、程序控制组、水利灌溉组)开展独立的项目研究与实施。小组中分工有负责协调统筹的、资料查询的、具体实施的。

项目实施原则:①能够实现功能;②方便安全;③经济节省。

情况分析:学生在实际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远比模拟环境中多很多的问题。例如,传感器如何穿越墙体、大棚,传感数值为何会异动,传感数值上下浮动不便于监测控制如何利用程序解决,多少温湿度的数值对应多少输入的数据量,水管如何分布既便于水流快速到位,又节省喷头和滴管数量等问题。

教师指导:问题解决方案的指导,如土壤传感器插入土会出现数据异常问题,如何排除故障,教师指导学生可采用分段排除法确定问题节点,然后运用替换法,一方面在不同的土质结构中测试,另一方面寻找更为合适的土壤传感。

通过近两节课,即两周时间和中间学生自发性的研究时间,兴趣小组整体上实现了农耕乐园中草莓大棚根据土壤湿度、空气温度进行自动化灌溉的控制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前期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学生已有初步的经验可以完成系统的基本雏形,但在实际环境中问题往往不可预料,因此,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最好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教师也需要发挥应有作用,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多给指导。

活动六:汇报工作反思

各组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方法、成果、不足进行反思交流。

设计意图:作为学生总结性评价的一种手段,重点也是帮助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系统问题解决时的一些方法技巧的经验交流,便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

第8篇

关键词: 《安装工程造价》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

《安装工程造价》是造价专业、建筑设备专业和建筑水电等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以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在建筑安装企业,主要从事施工员工作、预算员工作,或是在造价咨询企业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及审核。专业的就业方向决定了《安装工程造价》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重点学习的专业课之一。随着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建筑《安装工程造价》课程的有关内容已经成为造价员及造价工程师注册考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对学生来说,学好这门课程,既能为将来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又能为参加各类注册考试打下基础。对教师来说,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的先进的职教理念,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一、课程特点

本课程内容不仅涉及建筑安装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识图、《安装工程造价》的编制,而且与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既有实践内容,又有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1.工程造价基本知识。主要讲述工程造价概念、建筑安装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咨询及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工程的造价构成。包括《安装工程造价》构成、设备及工器具构成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的概念和原理。3.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及体系。4.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编制和造价软件的使用。5.具体安装工程实例造价的编制。在以上五个内容中,前四项内容均为第五项内容的铺垫和准备,因此,根据工程实例编制相应的工程造价是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宗旨所在。

二、如何提高《安装工程造价》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正确处理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二种计价模式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兼顾。

在一定阶段内,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两种模式处于平行状态。定额计价模式是长久以来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经验的积累,是施工图预算的主要计价方式。预算定额是我国经过几十年实践的总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预算定额是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依据。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定额计价共存于招投标活动中的另一种计价方式,在定额计价的基础上,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规则。因此,在《安装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定额计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二者兼顾,对比两种计价方式的优缺点、主要区别和不同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侧重介绍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安装工程计价模式和计价方法的改革、造价发展的趋势,淡化定额的作用,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把非工程实体项目(措施项目)与工程实体项目进行了分离。《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规定措施项目清单金额应根据拟建工程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由投标人自主报价。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与国际惯例接轨,把施工措施费这一反映施工企业综合实力的费用纳入了市场竞争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这一费用的竞争将反映施工企业技术与管理的竞争、个别成本的竞争,体现公平和优胜劣汰,将极大地调动施工企业以提高施工技术、加强施工管理为手段的降低工程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建筑市场逐渐走上“市场形成价格”的良性轨道。

(三)通过课程设计和造价软件的应用来加强学生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安装工程造价》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实际工程项目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贴近工程实际,抓住课程设计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创新意识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用定额计价模式完成安装工程预算造价文件的编制,主要内容有:工程量计算书、定额直接费计算表、费用计算表、主要材料表;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完成安装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完成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的计算、综合单价的分析,编制安装工程投标报价,使学生不仅对安装工程预算编制过程和编制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掌握安装工程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上机时间,要求每个学生熟练应用一种造价软件上机操作,进行分析、汇总、打印,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四)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江苏省造价员资格考前培训及考试。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体现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造价员资格证考前培训,并且参加《安装工程造价》员资格考试,使学生不仅具有编制实际《安装工程造价》的能力,而且完全可以满足于建筑安装单位、造价咨询公司等对学生编制安装工程预决算、投标书、标底及工程量清单的职业资格的要求。

三、如何改革《安装工程造价》课程教法与学法

(一)进行教学改革,针对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

很多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其实践能力较薄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也降低了学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也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因此,为满足社会需要,高等职业学校正在着手准备或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快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落实到具体专业上,即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工作岗位,学生在校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就业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安装工程造价》教学中引入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接触工程实践,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

教师对案例的选用应根据安装工程涉及面广、专业多的特点,主要包括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消防、工艺管道等各个专业,其中电气又包括照明、动力、综合布线、监控、楼宇自控、监控等,专业性很强。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所选案例具有实用性。教师通过课堂上教、学、练的同步进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引入的案例内容就是学生的就业方向,因此学生会积极配合,兴趣高涨。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从一间教室的照明、动力平面图开始,从最根本的电气管线工程量计算入手,再计算照明灯具、插座、接线盒、开关盒等的工程量,使学生轻松掌握了工程量计算的技巧,同时培养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增加案例的难度,如计算厂房的电气工程的造价,又较原来增加了桥架、电缆、配电等内容,待学生能够完成该工程造价后,再进一步增加案例的难度,如计算综合楼的电气工程的造价,不仅包括强电,还增加弱电,如综合布线、电视、电话等内容。这样,整个授课过程都围绕工程案例讲解与练习,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就已经完成了多个实际工程报价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其今后尽快胜任造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贯穿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之中。

《安装工程造价》这门课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如《安装工程造价》构成、措施项目、清单项目、税金、规费的组成、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工程量计算规则等,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靠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要记忆这些概念会觉得很困难,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概念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是学好该门课程的基本保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试着把这些概念融入具体的案例中。还是以教室的照明、动力平面图为例,先带着学生把图纸看懂、看透,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计算该工程的总造价。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分部分项工程清单计价―计算综合单价、合价―计算措施项目费―计算其他项目费―计算规费―完成工程总造价,每一步都包含了重要的基本概念,如在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时,包括相应的配管、配线、照明灯具等工程量计算规则;在计算综合单价时,包括综合单价的组成,人工费、管理费、利润的组成与计算,工程类别的如何划分,超高费、高层建筑增加费的计算等基本概念;在计算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时,包括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的组成与相关的内容,如脚手架费、临时设施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哪些费用属于不可竞争费。在教学中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这些理论知识,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讲解招投标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讲解。针对具体的工程案例,教师可拟定简单扼要并符合工程实际的招标文件并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招标文件制定投标策略并分组报价,报价完成后,模拟安装工程招投标,把学生分为建设单位、评委、招标机构、各投标单位等角色,模拟招投标的各个步骤,从招标文件、资格预审到开标、评标、定标、签订合同各个阶段,评委按照招标文件拟定的评标方法(如合理低价法、综合评标法等)确定中标候选人。由此学生可参与到较完整和系统的招投标活动中,熟悉招投标的每个环节,充分调动积极性,并轻松快乐地获取有关招投标的知识。

(三)突出造价软件的学习课程中的作用。

造价软件是完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工具,因此熟练使用造价软件已成为造价人员的必备能力之一。笔者在讲第一个工程案例时要求学生用手工计算该工程的造价,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编制工程造价的基本步骤、计算方法和每项费用的计费基础。有了基础后,其它工程案例造价的完成让学生借助于造价软件计算,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让学生学会使用了造价软件。通过多个案例的教学,学生能熟练使用造价软件,为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教好《安装工程造价》,教师就应认真研究该门课程的特点和内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例,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课程设计和造价软件的应用来加强学生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社会认可的合格毕业生。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空气调节,教学

1 引言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论文参考网。如何运用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讨实际问题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作为高校教师应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转换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素养。论文参考网。

2 《空气调节》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特点:《空气调节》是制冷空调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讲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其中空气调节的原理、空气调节设备、空气调节系统是空气节调课程的重要内容,都有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需要利用逼真的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2)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由于实践机会有限,对一些设备的结构、原理和空气调节过程,如果仅通过一些文字描述,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图书馆缺乏有关的专业图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而面对浩瀚的网上资源,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利用资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量和信息量已不能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交流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课上讲授的时间占去了很大一部分,在课上师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随着学生人数的激增,教学任务加重,学生自习时间分散,教师辅导学生的机会相应减少,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将网络资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网络教育使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式演绎的讲解,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替代过去那种教材陈旧、方式保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空气调节》的教学特点引进网络模式,与原有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了师生的沟通、合作,提高了教学效果。

3 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我们开发的“《空气调节》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首页、学习专题、课题资源、工程实例、在线测试、协作交流等六个模块构成。

(1)首页:主要介绍空气调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本课程总的学习目标。

(2)学习专题模块: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学习、实践学习、问题留言。理论学习部分,给学习者提供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里面都包含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点与难点、测试题和相关资源(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进入教学资料模块,学习者可以方便地浏览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教师电子教案和有关的教程,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都是不断发展的,要使制作的网络课程能够反复使用,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那么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应该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在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了这一点,教师可以提交在本地制作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件及其它相关资料,也可以方便地对各种资料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3) 课程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建自主探索学习环境的主要内容。本模块包含了资源首页、学术论文、下载中心、网址资源、课件素材几部分内容。学术论文主要给学习者提供相关的专业文章、文献信息、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等;网址资源主要给学习者提供一些与本课程学习相关的网址,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提供资源。为了便于学习者能方便快速地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源,本模块中也提供了资源检索功能;下载中心包括电子教案、相关软件(焓湿图设计软件、单位转换器、暖通空调设计手册等)等下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需要,拓展学习面;在课件素材里,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科课件素材,方便学生有针对性的查找、学习。网络课程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支持学习者的探索和发现,利于学习者的思考,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学习需要。当然为了保证资源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随时更新资源内容。

(4)工程实例:工程实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的能力。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实践性的环节就是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而在工程实例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互相提问和解答,自己去寻找发现蕴含在案例背景材料中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工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学习者的自学活动中,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习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习热情,对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在线测试模块提供了每一单元相应的测试题,内容主要涉及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后,可以马上进行测试,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获得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修改下一步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策略。

(6)协作交流: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习者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学习者利用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重构的重要形式就是协作交流。《空气调节》网络课程通过答疑系统和论坛实现人际交互,学习者可以方便地通过论坛和同伴讨论学习;也可以进入答疑系统和教师实时交流,还可以直接给教师发E-mail。本模块还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在网上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

4 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应用

利用一切工具进行教学活动皆以提高效率为前提。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上课,要注意适度使用:一方面现阶段使用这种交流的技术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网络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的积极作用。因此,网络只是新型学习生态环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只能是教学方式的一种尝试,而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特点以及教学条件,我们仍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对于每一章节,教师利用网站中的课程教案进行基本理论的讲解,课程教案主要是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课件的细心制作和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能形成正确概念,为其进行网络模式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后教师布置相关的专题讨论,由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进行自主探索,并通过协作交流平台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自己建立主题进行交流、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答案后,在课堂上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教师加以点评,并对不明确的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探索讨论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改革试验,从设计到实施再到反思的全过程,是我们在《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的一次尝试,也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总结本次试验,还有以下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增强开放性

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网络课程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收集的反馈信息,可以适时地调整网络课程的系统结构和具体内容。论文参考网。这就要求设计的网络课程具有开放性,能够根据具体需要灵活方便地修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拟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课程的设计中,在教师讲授课程的同时,让学生对课程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把学生也纳入网站建设中来,集思广益,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心理学知识或者学习经验、心得、体会等传上网,同时进一步扩充教学实操训练的案例库,使网站内容更加丰富。

(2) 加强互动性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需要增强网络的沟通和连接作用,进一步加强在网上与学生的交流,像问题解答、提交作业、评分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的网络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的互动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问题的讨论和教学的实操训练中。

(3)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在这次“问题驱动”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只需要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答。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在书本和实践中去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再自行解决这些自己发现的问题,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习意义的心理建构。

6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与网络助学相结合的《空气调节》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以外,围绕学习专题,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本次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为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左辉,于红光.网络课件中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1213-1217

[2] 孙莱祥,张晓鹏. 我国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1):36 - 38.

[3] 郑群.网络教育中教学课件设计的目标和要求〔J〕.信息化建设,2003(9):42-43

[4] 王健.我国网络教育现状、技术与发展对策探讨〔J〕.闽江学院学报,2002(23):16-20

[5]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8):60-63

第10篇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工程制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19-02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中外校长论坛上指出,要在教育上取得成功,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倾听前者。这席话值得深思,只有人们思维品质尤为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提高,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学生学科能力强但创造力较弱,而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所讲的创造力培养也不是要教给学生怎么去创造,而是要将这个理念渗透到学科中,渗透到教学设计组织中,营造一种教学环境来体现。工程制图作为传统专业技术基础课,如何使课程适应新形势,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基本功扎实且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尽管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和课程教材进一步规范化,使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但在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缺少有效的办法和成熟的形式。而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学法密切相关,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制约了教学及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在现有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式教学法是最有效的途径。

一、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指“以问题为主线”,即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并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过去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以提升创新素质,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路已广泛应用于图学系列课程教学,但现有教学中往往只是浅层次就题论题的当堂设问及解答,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查阅资料、组织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环节,而这恰好是问题式教学法的精髓,也是现有教学法有待改进的关键所在。工程制图作为图学系列主干课程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目标定位在两大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虽然教学改革已多年,但教学效果依然与教学目标有一定距离。这具体体现在:目标一的实现有赖于特定的教学方式去刺激、训练、启发、培养学生的右脑思维能力。就目前教学模式而言,大多以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学生通常只能听懂基本概念,很难再有主动的想象创造空间。目标二的实现有赖于学生对国家制图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的正确理解掌握及对各工程图样识读绘制的综合训练。该部分课程易懂、难记、琐碎繁杂,加之讲述得平铺直叙,易使学生大脑缺乏兴奋点而疲惫,很难静下心去思考、分析、记忆,更缺乏对工程图细节的正确识读及表达,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为学生将来就业留下隐患。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有效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合理的问题设计是关键,教学需要是问题设计的客观依据。“问题式教学”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讲究“留白”艺术,即教学中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传统教学常过于“实”,学生大多是单向思维被动地死记硬背的学习,唯有“虚”、“实”相间,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工程制图主要包括投影理论、图形识读及表达、国家制图标准等,具有空间抽象性、逻辑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依据“问题式教学”及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紧扣主题,合理设置问题链式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表明,递进式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链式设计[1],能诱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以培养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投影理论是用正投影法来描述空间形体的三面投影规律,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在有限学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们在该部分采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式设计[2],分为教师提问诱导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课堂释疑两部分。

1.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链式设计的主要内容。展示组合体及对应三面投影的空间图如何展开成三面投影图?如何表示组合体上某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如何表示组合体上相邻两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两个点的三面正投影与直线段的三面正投影关系?两点的相对位置?如何表示组合体上相邻三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相邻三个顶点的三面正投影与平面的三面正投影关系?回到多个面围成的组合体,其投影特点?

从以上设计过程可以看出,该问题链准确反映了点、线、面、体的三面投影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出问题之间的知识积累和递进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自觉状态,积极思考,在有限教学时数内获得最大知识的增益。

2.学生课后自学教师课堂释疑的主要内容。完成前述课堂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根据直线、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直线、平面可分为几类?各自的投影特性?上课时,用提问的形式请学生用实物摆出各类直线及平面的空间位置,表述其对应投影特性,由教师归纳总结。如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其学习主动性。

(二)精心组织构型设计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

1.构型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土建工程制图教学

中的重要环节。构型设计即在一定条件下对基本体进行多种组合设计,是问题式教学法在土建工程制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工程制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工程形体的表达和识读能力,其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模式的构型设计,即将多个简单体组合成工程形体的设计过程,可有效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迫使学生进行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构型设计实施步骤。(1)课堂给定构型设计的条件及要求,即提出“问题”;(2)课后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初步方案草图(包括三面投影图、轴测图、尺寸标注),教师课堂讲评每组方案,给出第一部分成绩;(3)每位学生将修正后的设计方案按工程图要求用尺规图绘出,给出第二部分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构型设计的一大特点,故在构型设计前对应的组合体投影教学中,不要讲得太“实”,留出学生自学及独立思考甚至“出错”的余地。例如,尺寸标注历来是学生不重视而工程设计中却很重要的部分,讲完基本概念即可,由学生在构型设计的实践中摸索掌握,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再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将该部分成绩分为两部分,并直接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计教学中的重点问题

如前所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是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之一,针对该部分课程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计问题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心理学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其次,要注意变化教学提问的角度,使其具有新奇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制图的基本规格与技能”中从结果出发反向阐述:先展示较简单的建筑施工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平面布局、各种图例、图线、成图原理等,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时引出问题,再由教师讲授归纳。例如,在“建筑施工图”中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上课时先请学生上台讲述,台下学生补充,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问题式教学法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实施该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极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无论是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以及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土建工程制图是一门应用学科,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挖掘与学科相连的问题,循循诱导学生主动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始终在问题的牵引下探索,是问题教学法的最佳境界。这就要求教师对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深刻领会并能融汇贯通,唯如此,才能使“问题”紧扣课程实质并高质高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司鹄,万玲.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运用实

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第11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企业 课程 实用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042-02

物流管理专业,始终坚持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的教育方向,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自觉融入到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之中,努力探求物流行业的发展特点,认真研究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变化规律,及时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要求。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中国物流学会、河北现代物流协会、河北省交通企业协会的理事单位;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的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心。物流管理专业现代物流实训基地2007年5月入选为今后四年国家和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河北省高职教育50个实训基地之一;同时又是河北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培训基地;2007年8月被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物流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国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十佳理想院校”、“中国物流人才培养基地”,2010年10月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抓住物流快速发展的机遇,边建设、边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在九年的教学、教研和教改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一些专业特色――“抓技能,重过程,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一、专业办学理念――“拉”、“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体现以二次转化(实际操作)为主体、以一次转化(运作设计)为辅助特征的高职特色。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根据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需求,从2002年招生开始,根据河北及周边地区物流发展状况,边建设、边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形成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拉”、“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拉”、“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为引导,拉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的需要就是我们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需求拉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向,使企业愿意来招聘学生,且有信心大量“订购”我们的学生;同时我们也采用“推”的方式,利用我们的优势,走出去,使企业了解我们,形成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同企业广泛接触,宣传专业的优势,发现企业的需求,同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根据企业需求 “量身定做”高技能物流管理毕业生。(2)对一些需求量大的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那里参观、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不断进行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完善培养过程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运行机制。(3)校内的教学设计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企业管理者或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由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提出改进意见,使教学的很多环节都紧扣生产管理的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拉动企业需求。(4)利用广泛的社会网络来搜集人才需求信息,推动企业需求。同多家专业的咨询公司建立联系,利用他们的信息资源,为我们专业服务。他们长年为我们提供人才需求信息,我们不断为他们输送可用人才,彼此之间达到双赢。

二、专业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过程,强化专业技能证书”

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为基础,形成了“注重培养过程”的鲜明特色。

注重教学过程,强化考取专业技能证书意识。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多证书”教育,将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所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

满足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做课程设计、进行教学管理和确定培养方向的最终目标。通过我们对企业的多次走访、多次地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大量信息资料的分析了解到,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是“高端人才看经验,低端人才看证书”。因此,对于高职类的物流专业来说,强化学生考取专业证书的意识尤为重要。

物流管理专业 “以考取专业证书,带动专业学习”,把专业学习和考取专业证书结合起来,使教学和考证相互促进,相互检验,教考相长。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拿到一个以上的专业技能证书。

在课程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考证有关的课程。在其他的相关课程中每位授课教师也都非常注重对考证内容的讲授,在平时的作业中、课堂讨论中以及期中、期末的考试题目中,也都突出了考证相关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考证意识。

我们联合了物流行业协会的多家考证机构,同他们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联系,把他们富有经验的老师请进来进行指导,我们也组织学生走出去,上门听课,与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了就考、考了促学的特点尤为明显。

为了适应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特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物流行业认证,如:物流师、报关员、国际货运员,条形码,叉车证,ERP系统供应链模块认证等。目前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都能取得一项专业资格证书。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了教学、试验、实训内容和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紧密结合。例如物流技能培训内容就结合“物流师职业资格证”、“叉车证”、“条码证”等。

三、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实用化”,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近六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形成了由课堂实训、综合模拟实训、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菜单式的训练项目,逐项演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教学强调实用,实践教学以真实的流程和实务规范为标准。

1.教学软件实际化。注重实践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实现了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软件”与河北快运集团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软件是同一版本相同的软件,真实的实务流程、真实单据,使学生了解了应具备哪些理论知识,同时还体验到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在运作流程交叉环节)应注意的事项,建立感性认识,同时和企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后上手能力强。

2.电子信息技术常用化。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的本质区别之一,是在观念上强调物流系统的整体化运作,在操作手段上强调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是支撑现代物流活动的最重要的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流业的信息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物流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伴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技巧,就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竞争的优势也要大打折扣。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以侧重电子信息技能训练的理念为先导,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强调课程与电子信息技术相联系,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的全部课程中,有40%的课程都有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内容。

3.技能训练实用化。在生产实训环节中,加强技能训练实用化,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促使学生系统、扎实、灵活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目前我们建立了可供学生使用的校内物流实训基地,有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物流模拟实训中心,网络实训中心。现代物流实训中心配备了多套先进的物流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分拣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设备,拥有先进的电子教学平台,连接各种实验设备和演示设备,配备多套物流软件能够完全满足各种教学和演示的需要,试验、实训模拟环境仿真。例如:物流实训中心的生产物流区完全模拟美的空调生产线的实物配送环节;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叉车、全自动堆垛机等物流专业设备,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技能训练。

四、专业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特色――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师的“指导性”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多媒体授课、学生互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实训、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课下及网上指导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教师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活动相结合的复合式教学手段”。

物流管理专业以上述教学硬件、现代物流基地为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作保障,以及我们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特色为指导,充分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率高,工作上手能力强,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6.4%,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专业对口率高,工作上手能力强,不少同学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河北交通系统的物流企业中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了该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大和就业率逐年提高的良性循环。

Catch Skills, Heavy Process, and Enterprise Zero Distance Docking

ZHAO Jing, DU Wen-li, CHENG Bo

(Hebei Traff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协作

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庞大,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复杂,参与建设方众多,资源投入数量大,建设周期跨度大,因此需要多方面、多工种、多技术的共同协作和配合,很多人认为协作与效率之间整体上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只是局部施工中的要求,但则不然。管理的目的就是统筹安排,减少资源的损耗,从而提高效率。但是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管理的这个本来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大家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和效率是什么样的关系。所以要想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效率,首要的就是从建筑施工的通力协作和管理下手,搞好管理,效率的提高才能实现。

1 对设计单位的协调管理

设计单位的主要工作是把建筑工程项目从虚拟概念转变为具体详细的数据、图纸和实施方案。设计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专业面广泛,施工环境错综复杂,因此工程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就要正确协调好项目自身的土方、采暖、电气和通风排水等各个专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工作,及时与各个专业项目部进行协调沟通,成立设计管理部和专家咨询组,咨询并选择采纳工程部和业主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设计方案与图纸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提高整体设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避免设计错误,减少设计变更,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使建设过程合理有序,进度正常,确保如期交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立由总工程师办公室牵头,联合专家咨询组、施工单位、业主、承包单位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设计审查组,从设计方案的构思阶段开始,对设备选型与购置、各专业外包工程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取证,力保设计方案最优,设备经济实用。

1.2 按照建筑工程各个项目的进度安排,各设计单位提供具体明确的设计进度计划和供图计划,并由设计管理部严格检查实施。设计管理部对各项目的设计进程进行追踪管理,所提供图纸必须经过总工程师办公室专家组审核合议并确认正确无误后,才能由设计管理部安排图纸的发放。由于现场其他因素导致按原施工图不能正常施工的,应由设计管理部拟定设计变更联系单并联系设计单位据实再制变更图,并经由总工程师办公室相关专家签字盖章后,设计管理部方可安排设计变更文件的下发。

1.3 设计管理部协助监理单位做好施工过程中与设计单位的联系和协调,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与设计单位及时沟通。同时确保设计单位与设备制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这将起到横向协调的效果。适时引入激励机制,对设计单位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奖优罚劣,敦促设计单位不断提高其设计水平,提高其为工程服务、为施工单位服务的思想。

2 对施工单位的协调管理

2.1 多个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

为约束施工单位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施工单位的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安全施工,如时完工的目标。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相互冲突的施工单位,应及时反馈到主管部门,由上级领导根据施工进度的安排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协调,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交叉作业相互之间的干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平行作业。一个普通的建筑工程单项作业就有100 多个,各个单项作业之间不可避免会存在冲突或交叉作业,从而导致施工进度受阻,工程无法正常进行。比如作者以往参与的一些建设项目,两个单项工程分别分包给两家施工单位,工程同时施工,进度安排基本一致,这就会使其中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受到阻碍。为避免类似的情形出现,建筑工程建设指挥部通常是工程管理部应该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并由主管施工现场的副总指挥督导,在尽量考虑双方需要的情况下,分清轻重缓急,保证工程顺利完工。

2.2 单个施工单位内部的协调管理

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各个单位与部门,必须对其单位的内部工作做到管理有序,井井有条,并且解放思想,创新管理,形成一套适合于本单位本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各项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定教育,建立健全每项安全生产责任制,详细规定,分工明确,落实到人。项目内部对分部分项工程应有指导性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逐级签字程序;施工现场的各类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专业性管理人员必须按要求持证上岗,无证人员绝不允许从事施工作业;施工现场要按规定设置质检员,跟踪管理,随时检查,实时监督,一旦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整改,严肃制止违章作业;日常化、制度化的进行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重点在施工现场的主要施工部位、作业点、危险区域、人行通道中必须悬挂警示牌或标语;工地要保存好详细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资料,并做到项目齐全,内容符合要求。总之,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才能够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尽量的缩短工期,节约建设成本。

3 设备制造、供货过程的协调

建筑工程主体项目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设备采购,以及其他相关物料采购,一般有将近100 个合同。各级供货商遍布全国各个省市,按照工程如期交工的进度要求,自开始到结束,将会有大量的设备和物料需要保质保量、安全有序地完成其制造、运输、安装和交货四个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供货时间和质量保证是业主最关心的,因此建筑工程管理部在供货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环节在各供货商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

3.1 运输协调

加强运输协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准时并且保质保量供货,这一环节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经常对承运单位进行督促,还应及时与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共同组建一个协调小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信息交流通畅、运行程序高效。这一协调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地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设备及物料的安全和快速运输。

3.2 供货商之间的协调

各个供货商由于利益与出发点的不同使其对项目也有着不同的追求与期望,项目目标的实现与每个单位的关联性也各不相同,行为动机的不一致使项目管理者在强调项目的总体目标基础上,更要认真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因此增加了协调难度,僵持现象时常发生。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出现,项目管理者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厘清各单位承担的范围、接口、协调内容以及责任方所在,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不定期的召开协调会,解决供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协调各方立场,争取妥善解决,避免僵局出现。工程各管理部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专人负责制度,准确提供设备生产情况和信息,将实施结果和遇到的难题及时反映给上级,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志勇.建筑施工中各专业的成功协作方略[J].山西科技.2009(04).

[2]刘笑权.探讨加强施工各专业协调管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

[3]田伟.协调管理在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与具体措施[J].中外建筑.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