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涉农资金论文

涉农资金论文

时间:2022-06-02 17:51:53

涉农资金论文

第1篇

近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大幅增加,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总体是好的,但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完善、不到位的地方,有的投向不准、乱用滥用、损失浪费严重,有的滞留缓拨、结存沉淀、长期在账上“趴窝”,特别是挪用、截留、套取、贪污等问题时有发生,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本文旨涉农资金管理政策建议在通过梳理天津市涉农资金管理现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管理的政策建议,助力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3]李萍.加强基层财政涉农资金监管的思考———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3(13):42-46.

第2篇

本文对涉农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然后对涉农企业融资研究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梳理,综合了各位学者的意见。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1.农业产业化发展介绍

1993年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随后在全国开展。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针对性的完善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

2.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1我国涉农企业融资现状

汪金敖(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通过民间融资的企业仅占20%;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依然是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首选;农业企业几乎无法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2.2涉农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2.1国外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Milkove D(1990)在研究财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中认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金融体系方面

UlrichKoster、Jensen (2000)等认为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财政资金不再是导致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最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才是关键因素。Hieu,N.T.等(2010)认为民间金融支持在越南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重视民间金融体系的建设。

(3)融资渠道方面

Myers(198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规则。而在外源融资选择中,一般会先考虑债权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金融投资公司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成为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2.2.2国内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吴群、冯青松(2004)认为虽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其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陈澍,韩俊(2003)认为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存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2)金融体系方面

赵明杨等(2006)认为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贷款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权限上收过度,贷款发放人员“惧贷”心理增加等。齐成喜、陈柳钦(2005)认为我国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十分薄弱,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

(3)融资渠道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起适合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汪金敖(2003)强调道: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公司数量、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筹资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极低的,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符。

(4)农业企业方面

叶堂林(2006)指出: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偏于谨慎、积极性不高。张永生、程晓娟(200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其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

3.总结与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企业的研究都比较多,由于体制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兼顾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有:(1)关于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2)研究分类不够细化。涉农企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菜、茶、烟等行业企业,其在产业化程度、进入门槛、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更细化的分类研究是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区域内蔬菜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ieu,N.T.;Akiyama,K.Hieu,N.T.;Akiyama,K.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vitenam.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Kagoshima University (Japan),(no.60)p.43-54.Mar,2010

[2]Milkov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U.S.Dept.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Div.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Washington,DC (USA).The Service,1990.p.21-37

[3]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

[6]林宝清.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7]刘希宋,王姮,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0)

[8]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9]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0]谭静,郭燕枝.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研究.农业产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05(2)

[11]赵明杨,朱鸿轩.融资难: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J].农村金融,2006(07)

[12]张永生,程晓娟.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

[13]叶堂林.论我国农业弱质性及其弥补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4)

[14]陈澍,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15]汪金敖.论加大农业金融资本投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第3篇

关键词:涉农资金 审计推动国家治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管好用好各项涉农资金,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党的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和政府的形象。各级审计机关应加强对涉农资金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使得涉农资金审计真正服务于国家治理,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一、涉农资金审计主要特点

(一)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内容多

“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激励、调控、支持和财政保障政策。涉农政策类型繁多,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产业化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等各个方面。各项政策都有详细的标准和要求,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如农业部《2014年国家深化农村改革、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政策类型达到50项,涵盖种粮直补、农机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等。

(二)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覆盖范围广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各级财政对涉农方面资金逐年增加,涉农资金占各地财政支出比重也在逐年加大。资金来源从横向看涉及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各个部门;从纵向看从中央到地方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从资金流向看,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还涉及到众多部门,不但包括涉农企业和合作化组织,还包括生活在农村中的广大农户。

(三)效益评价存在滞后性、分散性、综合性

部分涉农项目的效益不像工业项目那样能很快地显现出来,有些项目甚至在项目建成数年后才能收到效果,但不管是正效益还是负效益,其效益都是既定的事实。涉农资金分散在广大地区众多的基层单位和基层农户,大到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小到基层农户,项目对象覆盖面广,同时自然灾害对部分涉农项目效益稳定性有着显著的影响,项目收益波动性大。与其他项目一样,追求经济效益是涉农项目主要目的,但许多涉农项目的效益并非直接表现为经济效益,既包含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包含了直接效益和长期效益等多方面。

二、涉农资金审计主要措施

(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审计

涉农审计内容广泛,审计人员要以全面审计为基础,全面摸清、掌握和分析涉农资金的基本情况。在全面审计基础上,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突出对投入规模大,涉及面广的涉农资金审计监督,突出对农民反映问题较多较大的审计,突出对政府确定的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建设资金的到位,是否存在滞留、截留、转移、挤占、挪用建设资金,虚报冒领,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关注建设程序和工程管理中的各类问题;重点关注劳民伤财,借新农村建设之机搞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问题。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二)强化监督,突出效益审计

对涉农资金效益审计,就是将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和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从成效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完善、建立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涉农资金种类繁多,每个专项资金的设立都有特定的目的和目标,需要对涉农项目进行适当的分类,然后对每一类项目分别设计评价指标,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设计指标的工作量,还可以对同一类项目的绩效进行比较。注重对效益方面资料的收集,关注项目工程质量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失浪费问题、关注是否存在违反程序规定和决策失误影响项目效益的问题,关注项目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关注涉农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情况及由此影响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将工程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调查结合起来,通过前者了解情况、掌握资料、收集数据、发现问题,然后实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绩效指标,最终得出绩效方面的情况。

(三)提高质量,创新审计方法

涉农资金的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加大与相关审计项目结合,通过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全面了解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等环节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从源头上抓住涉农资金的走向,掌握涉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通过与投资审计相结合检查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效果情况。积极探索大型涉农项目跟踪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在拨付、使用、管理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及时掌控隐蔽工程及重要环节情况,督促主管部门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按时完工。充分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大计算机审计等信息化手段在农业审计中的作用,开发建设涉农审计数据库,将以往的成果数字化,实现审计资料和审计成果的相互利用。

三、涉农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推动涉农制度建设

现阶段,存在许多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诸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的改革进步,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因此涉农资金审计不仅仅是涉农政策贯彻落实的审计更是对涉农政策评估性的审计。审计实施前审计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各项涉农政策的出台背景、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审计人员只有正确把握政策之间的联系,才能在审计中把握住政策精髓和实质,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而从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提出改进和完善意见,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出台和完善支持“三农”的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

(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必须发挥的作用。推动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主要成效之一,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审计的热切期待之一。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包括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拨付、使用等环节涉及众多实体,使用分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项资金拨付及农业项目批复等机会牟取私利,造成农业专项资金流失的风险较高。审计人员要以涉农资金链为主线,围绕涉农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环节开展审计,重点对资金流向各环节的真实性、合规性及合法性的审计。重点查处挤占挪用和虚列涉农资金,以及套取骗取财政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对于社会影响大的、造成恶劣影响的、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绝不姑息,坚决处理。同时通过对一些重大案例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大家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促进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民生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的重要性引起各方关注,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安则天下安。现阶段,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全党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在涉农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作为审计人员查处问题、提出建议的重要标准,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对涉农资金审计,督促相关部门按照涉农政策规定拨付、使用资金,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对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贯彻落实,达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和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福建省审计科研课题组.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研究.福建审计,2013;4

[2]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国家审计与反腐倡廉.审计研究,2012;2

第4篇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分析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

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政府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分析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分析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政府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第5篇

【关键词】涉农资金;农村教育;滥用;资金投放

涉农资金是指有关“三农”问题的资金,它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农村教育等资金。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就是指我国审计机关依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农业专项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情况,对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和效益性进行的审计监督。目前,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在管理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严格

首先,涉农经费混杂,各种资金相互交错,给管理带来困难。例如乡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之间相互拆借,容易形成账目混乱的局面。其次,管理不严格还突出在涉农专项资金的申报上。虚报的现象极其严重,特别是一些乡镇单位。它们通过申报虚拟工程项目,或者是增加预算成本,在工程的成本核算中弄虚作假,套取各种劳务费用,获得工程资金等。再次,虚假配套也是资金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之一。最后,资金管理不严格,还体现在涉农资金审计不及时。

2.资金使用不规范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推迟。涉农资金数量巨大,政府在进行拨款时,需要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对于一些比较棘手的项目来说,推迟涉农资金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程。而政府拨款一般集中在秋冬两季,在年底容易造成大量的结余,使转数额集中在年尾上,容易影响年度预算执行工作。二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搁置。一些申报项目不能够及时处理,或者上级拨款下来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分配,使许多涉农资金被闲置。这些被闲置的资金不能够及时的分配给农业项目,而且常常容易被私人挪用,所以,这些涉农资金应该收回或重新分配。三是涉农资金容易被滥用。一些投标项目在申报成本时,夸大了自己的预算成本,又或者未能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行事,这就造成了资金滥用的现象。在一些调整的项目中,有关涉农工程还重复建设,更加深了涉农资金浪费的情况。四是涉农资金容易被私用。涉农资金项目过多,财务过大,一些部门或地区的涉农配套资金并不能及时的落实和执行。一些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挪用资金。上级官员仗着自己手里的权利,中饱私囊,经常挪用、私用这些涉农资金,这种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威胁了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二、解决涉农资金现存问题的对策

1.加强项目整合工作,改变资金拨款方式

涉农资金项目的整合要从上到下全面清理。中央和地方要一同进行清理和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进行归类和合并,杜绝涉农项目的重复。弄清涉农资金的项目依据、投放渠道、投放对象、使用规模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资金分类也要合理。合理的分类既包含农村教育、农村基础建设等基本项目,还包括其他的细分项目。在细分项目上也要做到合理、科学,项目也不能分的过细,减少不必要的、冗余的项目。将一些性质相同的项目进行整合,杜绝资金浪费。其次,改变资金拨款方式。以往的拨款需要层层上报、并且多部门多渠道的进行拨款,为了解决多头拨款的现状,减少资金滥用的问题,每一大类涉农资金需要统一审批、统一调度、统一分配。这样一来,也能降低协调难度,防止交叉重叠的现象。在基础项目上,也要尽量的下放资金。根据地方的具体统筹安排,给基层足够的资金预算。这样既能减少资金投放层级,也能提高资金投放效率,提高项目的进程。在涉农资金投放上,还需要打捆集中使用,从而避免那些范围广泛、项目混杂、效率低下的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程序,提高项目审计管理

在涉农资金的使用程序和项目的审计工作上,亟待加强管理。首先,建立科学的相关制度。一是规范的分配机制。规范的分配机制包含科学的分配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等,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等办法。规范的分配机制不仅是资金分配的规范上,还包括资金分配的程序上。在资金的使用程序上,严格按照科学的分配机制进行操作,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项目、使用规模、使用对象动态掌握。二是规范的控制机制。对申报的涉农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它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研究,排除那些危机和风险的项目,减少不科学、不充分的项目的投放,避免资金浪费。规范控制机制还包括涉农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上。其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审计工作,作为审计工作的内容之一,绩效考评也是一个风控关键。对每个涉农项目的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全面进行考核和评价,将执行结果和下一年的项目直接挂钩,并建立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做到公正、严格、规范、透明的涉农资金审计管理。

三、总结

涉农资金是我国一大笔财政支出,关乎我国政府的财政状况,同时也和农村建设息息相关。涉农资金的合理、科学、高效性是我国政府财务科学管理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保障。在涉农资金审计工作中,笔者提出了几点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除了上述方案,要想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还要从落实责任制度和严明资金管理纪律等问题出发,提高我国政府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杜绝等违法现象,从而净化涉农资金的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寿康.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2(1).

[2]高玉真.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第6篇

一、组织机构

农规会主任由长、农经局局长、水务局局长、林业局局长、动监局局长、农机局局长、河道管理局局长、国土局局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新农办主任、气象局局长,财政局分管局长、发改局分管局长、监察局分管局长、审计局分管局长、规划局分管局长、建设局分管村镇建设局长、环保局分管局长、各镇(区)镇长(主任)担任。农规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局,主任由农经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农口各部门分管项目工作的副局长、财政局农财科科长担任。

二、会议职能

农规会会议主要审议、确定、协调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工作中涉农(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畜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程、项目、专项资金使用以及讨论农业预算资金安排等重大问题,主要工作职能包括:

1、审议农业总体规划和涉农专项规划。

2、审议涉农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等。

3、审议和讨论农口年度任务目标。

4、审议涉农专项补贴资金使用。

5、加强涉农经济项目管理,审议农业基础设施、防洪治涝、中低产田改造、设施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矿山复垦等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6、审批涉农项目建设相关问题,确定工程、项目建设“一部四制”的组织机构人员等事宜,并定期听取和审议涉农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7、审议涉农的重大行政许可。

8、审议监督管理农口国有和集体资产处置等。

9、审议涉农部门管理体制改革与变更等问题。

10、审议涉农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等。

11、审议涉农的其它重大问题等。

12、政府授予的其它职责和长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会议议题确定

农规会会议议题的确定,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农口各部门和各镇区根据农规会确定的会议职能和审批事项范围,积极主动申报审议议题。

2、按照上级有关涉农政策文件要求、根据委、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和大农业总体发展需要确定审议议题。

四、会议程序

农规会会议根据议题提报情况不定期召开,特殊情况根据需要报农规会主任同意后,可随时召开。由主任或主任指定的副主任主持,参加会议的成员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名单及审议议题由农规会办公室负责拟定。农规会会议的程序:

1、农规会办公室负责日常会议的筹备工作。由农规会办公室根据涉农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需要和政府领导的意见,负责组织收集农规会审议议题的提报工作。政府农口各部门、各镇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在涉农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中有需提报农规会审议的议题时,应事先向农规会办公室申报并统一汇总。

2、农规会办公室拟定审议议题、参加会议的人员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名单后,起草《召开农规会会议申报单》并报政府办公室。

3、由政府办公室具体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经主管农业工作的农规会副主任审核同意后,报农规会主任批准召开。

4、会议议题及日程由农规会办公室负责提报并做好相应筹备工作,政府办公室负责农规会会议的组织工作。

5、农规会会议议程主要包括:

一是由农规会办公室指派专人汇报议题内容。

二是农规会主任主持审议议题,如果农规会主任因事不能参加会议,由主任委托一名副主任主持会议。

三是与会的成员和参加会议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对会议议题进行审议,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农规会领导总结讲话,明确审议议题和讨论事项的决定性意见。

6、农规会会议结束后,由农规会办公室根据会议审议意见起草会议纪要,呈报农规会主任或主任委托贡主任签发。

7、对于经农规会讨论通过的规划、项目、工程和资金使用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等,按照审批权限和议定程序,需要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和规委会审议讨论的,要及时上报审定。

五、相关要求

1、农口各部门对于拟向上级争取的涉农专项资金和工程建设项目,在申报之前,要上报农规会办公室,经农规会办公室统一收集整理后,交由农规会会议研究决定。

2、农口各部门对于已经向上级争取到位的涉农专项资金和工程建设项目,要按照“一部四制”的原则,交由相关部门操作。

3、对于农规会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相关部门和镇区要认真组织和落实,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4、对于未经农规会审批的涉农工程、项目政府不上报、财政不予配套和安排资金;对于未经农规会批准,农口部门擅自进行国有和集体资产处置,将严肃追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5、农规会设立农业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经局,负责做好农业项目储备工作,办公室要定期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列入农业项目储备库。对于拟列入下一年度的农业工程、项目等,要在下年度预算安排确定之前申请报批。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涉农职务犯罪 人民检察院 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征用农村土地拆迁房屋等工作也越来越多,而一些镇、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利用职权收受贿赂、侵吞公共财产、挪用公款的情况也多了起来,涉农职务犯罪严重损害村民的利益,已成为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严重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下面就晋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院2011年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做个简单介绍:2011年总立案件20件27人、涉案总金额1492万余元,其中涉农职务犯罪案件15件20人、涉案总金额1256万余元。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发生的领域为征地拆迁7件11人,新农村建设(“两违”)7件8人,征收规费1件1人。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性质为贪污3件5人,受贿8件9人,挪用公款,3件3人,1件3人。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

(一)重点领域突出

涉及征地拆迁、新农村建设的案件14件19人,涉案金额高达人民币1157万元。其中土地征用、拆迁房屋案件6件8人,新农村建设案件6件7人。土地征用案件的一大特点是涉案金额大,2件涉案金额超百万元的特大案件都是发生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过程中,有1件涉案金额高达950万余元。新农村建设案件的特点是窝串案突出,仅在内坑镇行政执法中队就挖出系列窝串案5件6人。

(二)涉案主体为镇、村基层组织人员

今年来我院办理的涉农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都为镇一级及其以下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其中镇一级涉案人数为6人,农村基层组织涉案人数为10人。虽然这些涉案人员大部分级别不高,甚至是镇临时聘用的人员或者村干部,但是多处于重点或关键岗位,具有相应管理职责。

(三)群众利益受到侵害,社会危害性大

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受害人人数较多、受害群体集中,极易由此引发,危害社会稳定。例如王恭河、王天遵贪污案,该案引发了该社区100多名村民联名举报并多次集体上访,危害了社会稳定。又如张建添挪用公款案,犯罪嫌疑人张建添将上级政府拨付的征地款950万借给他人,从中赚取利息,以致该征地款收不回来,侵害了群众利益,引起140多户400余人集体上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四)作案手段上呈现出类案的规律性

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案件中,采用虚报冒领手段贪污补偿款和利用管理发放补偿款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是犯罪的主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案件中,大部分为受贿案件,在内坑镇行政执法中队系列受贿案件中,受贿人均是利用手中对违章建设和违法占地报告、巡查、制止的职务便利,收取违建房主向其贿送的钱物,为违建房主谋取利益而获罪。

二、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权力集中、监督不力

近几年是晋江城市建设大跨越、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江市围绕“城市建设年”的工作大局,全面推进“九大组团”建设,镇(街道)及其站所直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部分基层干部手中权力很大,而且长期监督不到位,这给腐败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今年来仅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领域涉案金额就高达1100余万元人民币。

(二)制度不严、管理松懈

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单位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有章不循、无章可循,少数基层干部独揽财务等问题为滋生腐败现象提供了温床。一些基层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帐、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如磁灶镇政府前尾村下村干部陈志方,将村民缴纳多年的计生款长期挪用外借。

(三)放松学习、淡化思想教育

这些涉案人员犯罪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学习不够,宗旨意识不强。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殊性,学习制度、工作制度相对松散,加上个人的自律意识又不强,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挫折,以及侥幸心理、从众心理等心理因素作祟,导致方向迷失,宗旨淡忘,在关键时刻不能把握自己,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捞取钱财的资本、牟取私利的工具,于是采取贪污、受贿等犯罪手段去攫取国家和集体财产,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监督

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武断,使许多农民对镇村干部产生了畏惧心态,加上自身法律素质不高,许多群众分不清基层干部的哪些行为是行使公务,哪些行为是违法或违纪,在利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勇气去揭发、举报犯罪分子。还有甚者在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取证时怕被打击报复,不愿意配合说出事情的真相,导致有的基层干部有恃无恐,连续作案。

三、防止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对策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征地拆迁的资金管理使用和新农村建设成为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预防职务犯罪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城镇建设和“两违”整治是我们预防的首位工作。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

(一)关口前移,强化预防教育

要创新工作方法,把教育贯穿于预防工作的始终。一是要用廉洁勤政的模范事迹激励人心。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的人和事迹,大力弘扬正确的“三观”,积极引导帮助党员干部掌握政策法规界限,构筑思想道德防线,以达到使党员干部“不想”犯罪的目的。二是要用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警示人。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强预防专题、专案的宣传报道。通过“昨为座上宾、今成阶下囚”等令人震撼的事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算好政治、经济、家庭、个人“明白帐”,用犯罪成本、风险评估的方法去分析因腐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使预防工作入心入脑。三是要通过加大培训教育力度,使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守法意识明显提高。四是要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法制宣传和反腐败斗争宣传,大力展示反腐败斗争成果,激发群众举对职务犯罪的举报积极性。

(二)齐抓共管,内外联动,强化监督

通过办案表明:凡是发生职务犯罪的环节,都是监督的盲区或薄弱环节。因此,一是要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促使当前乡镇七站八所多头管理模式向一元化管理模式转变,强化上级直接的监督管理,强化程序意识,坚持程序监督,严格按照程序行使权力;二是要规范财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注重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加强跟踪监督,组织资产自查与审计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坚持执行“阳光工程”,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四是要坚持民主监督,尽最大可能保证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并赋予群众监督意志的权威和效力,坚持舆论监督,大力支持和引导新闻媒体对涉农职务犯罪进行舆论监督,把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曝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三)健全机制,筑牢源头预防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任何人不得超越职权,领导干部不得经手任何款项;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镇(街道)领导干部要接受党委和政府、人大的监督,村干部要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三是实行审计监督,对镇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四是建立广大群众参与评议干部制度,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强化群众监督。五是要充分发挥“案前、案中、案后”专项预防的主导作用和检察机关检察建议的作用,结合办案,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帮助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

(四)整合资金,集中投资,分类管理、使用

一是要进一步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实际,对我市对征地拆迁款的管理进行整合。变零星投资为整合投资,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变重复投资为重点投资,实现涉农资金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扩大资金的使用效能。二是强化验收检查。对涉农资金项目的验收,要严格采取材料审核、实地查看、资金核算等措施,严格核查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三是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加强对涉农资金项目可行性的审查,对工程进行立项审查;涉农资金项目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招投标,对投标单位要严格把关,对投标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

(五)增强职能部门预防主体意识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由市委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检察机关为主力军的预防工作机制,采取了以教育、行业、制度、专项、个案等为主的预防措施,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地开展工作。由于预防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是不能完全实现的,而且人力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开展工作的需求,还需其他相关管理、监督部门积极参与,共同携手,齐抓共管,实现预防效应的最大化。工作实践证明,主管职能部门才是预防工作的主体,因此要增强主管职能部门预防主体意识和主动预防的工作积极性,把预防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纳入日常重大议事日程,才能真正取得预防实效。

第8篇

【关键词】瑞丽 三农 金融 发展 评估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7月,国家主席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10年,国家作出了“加快建设云南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也做出了“以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云南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突破口”的总体部署,为此瑞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瑞丽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394.8毫米,年平均日照233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瑞丽坝子更是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是云南省重要的产粮区。瑞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三农问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始终占据特殊重要的位置,农业的发展是瑞丽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推动瑞丽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金融的支撑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德宏州的金融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

(一)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初步建立起了以大型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以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为补充,功能较为齐全的银行业组织体系。2012年12月末,全州有25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77家,从业人员2082人。

(二)金融改革不断创新

2012年4月起,获得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管理职责,争取新增贷款能力进一步提升;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两家信用联社享受存款准备金率下浮一个百分点优惠政策;与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发展投资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工行云南省分行、建行云南省分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瑞丽沪农商村镇银行成功开业,富滇银行瑞丽支行升格为二级分行。

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瑞丽市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自2010年以来瑞丽市涉农贷款余额保持快速增长(见图1.1),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476874万元,占总贷款余额的55.7%。

涉农贷款的增加为瑞丽市的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因此,探究瑞丽市金融支农效率如何,将决定县域经济在现有金融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最优化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以便更好地服务三农有着重要意义。

二、瑞丽市涉农贷款效率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从作用方式看,金融支农是农村贷款进入农村生产领域与农村生产要素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考查金融支农水平与瑞丽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原因为:虽然瑞丽市农业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农产品仅限于粗加工,所以农业GDP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民收入很难有所提高。近年来德宏州加快了涉农企业的扶持,重点发展庄园经济,培育了一批大型涉农龙头企业,不仅明显提高了地方经济实力而且增加了农村就业人口,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所以,在指标的选取上主要选择了2000~2014年瑞丽市的“涉农贷款投入数量(X)”和“生产总值(Y)”两项主要指标,数据见表2.1所示。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根据选取的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c+aX+ε

利用EVIEWS3.1软件对模型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1.单位根(ADF)检验。通过检验可知,变量X、Y在一阶差分前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在一阶差分后在10%的临界值下都是平稳时间时间序列(见表2.2)。

根据上表可知两变量在一阶差分后没有单位根,可以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2.协整检验。采用E-G两步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以便确定两变量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步,采用OLS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见表2.3),得到估计方程为:

估计方程的可决系数R2=0.9157,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估计参数的P值非常小,通过检验,D.W值为1.77非常接近2,可以确认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因此,瑞丽市的涉农贷款数能够很好的解释经济增长的状况。瑞丽市的涉农贷款与生产总值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即涉农贷款每增加1个单位,生产总值将增加0.7个单位。

第二步,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AGE 检验。经检验,残差序列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T统计量通过检验,说明残差序列平稳,方程并非伪回归而是协整的,即瑞丽市的涉农贷款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变量X、Y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4

检验结果表明,瑞丽市经济的发展不是涉农贷款的格兰杰原因,但涉农贷款的增加是瑞丽市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可见涉农贷款的投入对瑞丽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实证分析表明,瑞丽市涉农贷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涉农贷款对经济的边际贡献率达到70% 。因此,提高瑞丽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比例,对促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快瑞丽市涉农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

进一步发挥银行业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切实增强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地方性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探索兴办融资租赁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切实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和引进符合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

(二)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

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自身具有低收益、高风险、抵御自然能力差等特性,使得农村金融经营成本和风险普遍高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积极性不高。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发挥央行的职能,结合各地实际规定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最低金额和比例,成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监督每笔涉农贷款的发放,确保惠农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在财政方面给予涉农贷款金融机构适当的补贴,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对城市金融机构到农村发展业务的给予适当的奖励,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多层次资金需求者,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三)进一步增加涉农贷款中农户贷款的比重

农户贷款主要分为两种用途:生产性用途和非生产性用途。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和比例,可以直接扩大生产性农户投资规模,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成本节约优势,提高资金利用的回报率;对于非生产性农户,可以将这笔资金合理分配于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缓解困难农户的燃眉之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当然,增加农户贷款要以良好的信用信息征信体系为前提。

(四)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体系,提高支农再贷款使用效率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支持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对于“三农”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瑞丽市信用联社2015年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6000万元,主要投放于农户种植、养殖行业及各类民生贷款。同时,在省联社整体部署下,开展了“红色信贷”工作,将支农再贷款资金用于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上,解决了农村党员群众创业致富无门路、发展产业无资金、申请贷款无抵押的问题。

因此,当地人民银行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切实把政策用足、用活、用实;实行“长期周转+年度核定+短期调剂”的分配方式,根据金融机构各项经营指标以及农业生产周期特点和农户资金需求变化等因素,合理确定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时间、期限、金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贷款用途合规和及时足额收回,使支农再贷款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涉农企业发展,防范套取利差和逾期归还风险,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支农再贷款政策执行绩效的目标。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瑞丽市地处边境,且与缅甸接壤,少数民族较多。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产品与业务不熟悉。大部分农村居民在办理存款业务时不知道怎样选择储种,甚至当定期存款到期后不知道及时支取、转存,从而造成利息损失,而且对贷款的基本操作流程、种类、期限、利息计算、逾期处罚措施以及支农惠农贷款政策等了解不够。对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业务缺乏基本认知和风险识别能力,导致农村居民理财能力较弱。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购买农业保险可以起到保障功能、减少损失,但农村居民对保险知之甚微,对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信任。因此,各金融机构应经常到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金融宣传,提升公众金融安全意识、知识技能以及使广大农户充分了解我国的惠农政策和涉农贷款方面的各项业务。

参考文献

[1]叶泓甫.“三农”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以湖南为例[J].金融经济,2015(08).

[2]杨奕,如何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J].中外企业家,2013(08).

[3]吴蔚蓝,谭文洁,燕星辰,孙育刚.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涉农贷款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为例[J]. 财会研究,2015(12).

[4]王悦,霍学喜.财政支农、涉农贷款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河北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07).

第9篇

论文摘要:农村信贷资金供需不合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认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且将之落到实处,才能解决我国农村信贷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011年3月7日,央行对外公布了《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从报告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农村金融很多喜人的进展,截至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达11.7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1%,比2007年末增长92.4%。其中农村贷款余额98017.4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83.3%;农村贷款中农户贷款余额为26043.3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644.8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22.13%,与此同时,涉农贷款的不良率在不断下降,截至2010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为4.09%,同比下降1.85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1.73%,农业发展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97%,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不良率为11.53%,农村商业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2.47%,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2.72%。但在这些数据背后,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是否真正得到了解决,我们有待探讨。

农民“贷款难”,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这些问题曾几何时严重制约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据统计,农村贷款占农村存款的比重从1994年的100%下降至目前的60%,特别是1994至2006年,农村资金净流出数量达1.2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却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农村资金的持续外流,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曾公开指出:不要总是埋怨金融机构不给农民贷款。农民土地流转经营权能否作为抵押?如果不能,非逼着金融机构为提供农村、农民提供信贷是非常难做的事。到底农村信贷面临了哪些问题,为何受到国家政策支持而又急需资金支持的三农却总是受到金融的排斥?

一、农村信贷存在的瓶颈问题

在我国农村资金供应渠道有四种类型: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农村信贷资金投入,社会资金投入和农民自筹资金,但这些资金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农村资金流失是造成供给短缺的原因之一:由于农村信贷业务盈利低,银行付出的劳动与收益不成正比,所以,银行在农村信贷方面的积极性不高,邮政储蓄存款余额的70%来源于农村居民存款,但由于现行政策没有规定邮政储蓄返投农村,这意味着分流了农村资金;商业银行在农村集镇营业网点增加的存款,没有返投到农村,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额占其发放的总贷款额的百分比在4.42%~5.92%之间,平均为5.47%,而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在9.88%-17.54%之间,平均为12.1%,农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没有得到同等的眷顾;与此同时,社会集资、农民子女教育费用支付等其他渠道也在分流农村资金。

1、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

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是信用贷款,当农户贷款额度超过小额信贷限额时,信贷机构就要农户提供抵押担保反观农民自有资产少,而能满足银行抵押要求的资产则更少,农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绝大多数是禁止抵押的,只有依法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才可以抵押,并且必须经发包方同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绝大多数禁止抵押,以普遍的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却不能抵押。此外即便少有的可抵押物,因为登记制度不完善或不能有效实施,也难以抵押融资。有关研究表明目前农村居民最重要的财产是房产和土地,分别占农村人均财产的30.72%和43.01%,这就是说农民的绝大多数财产都不能成为有效的抵押品,这在客观上给农业担保贷款造成了障碍,农民只能停留在小额贷款上。现在很多农民已不是以前落后的生产者,他们有的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想发展生产,有的想回乡独立创业,有的想扩大原有生产规模,他们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无资可抵”的农民只能寄希望于民间借贷。

2、农业保险滞后

由于我国现在农业还基本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农民的生产收入无法得到保证,而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如灾害性贷款损失补偿机制等又处于缺失状态,于是乎农村贷款难就处在“法理之外”、“情理之中”,农业保险无疑可以给无担保品的农民一线希望,有了农业保险,农民把“靠天吃饭”的这种不确定性风险部分转嫁给保险公司,由此还贷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在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介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以后,农村信贷机构的最大放贷风险——高呆坏账率被降低了,农户的最大借贷风险——低还贷保障率被提升了,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保障措施不到位,发展迫在眉睫。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小,降低了信贷供给的总量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它们的成立为农村信贷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资金规模小又限制了它们的发挥作用的能力。对村镇银行来说,一方面很多农户对于新型机构存在心里的排斥,缺乏对新型金融机构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新型机构便捷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很多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和中小企业,而资金实力的有限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使得其放贷资金“先天不足”。而从其它金融机构融入资金的渠道不畅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不足的困境。

二、促进农村信贷发展的各种探索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政策支持的灵活性

在财税政策方面,可以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比如现在对农村信用社采取的所得税西部全免、东部减半、营业税统一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普及或者惠及到在农村地区的所有金融机构,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对在农村地区经营金融机构,采取较低准备金率的政策,允许在利率方面有所突破,在金融监管方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城乡基层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完整而灵活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监管政策,才能建立起扶持农村信贷发展的长效机制。

2、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根据《但保法》可以作为抵押物的绝大多是不动产,而农业资产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动产所占的比重很大,这样的特点有利于我们发掘农业资产的使用功效。对于这些固定资产,如房屋、林木、鱼塘等不动产,除了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生产功效外,完全可以发挥其担保价值,以此获得信贷资金。这样既不会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提供了信贷机构放贷所需的担保,这样就完全盘活了农业资产,使有限的财产发挥了最大功效。但是,由于土地承包权的登记、评估、处置市场不发达,土地承包权变现慢且价值低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接受其为抵押品,所以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资产变现的二级市场,使得担保物能够较为顺畅的变现保证金融机构债权的实现,这样才能促进担保贷款的良性发展。而新型金融机构在工资担保和贵重物品质押方面的尝试也满足了很多无法从传统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及时贷款服务的“非传统”农户的金融需求,新型金融机构应该大胆从民间金融组织身上吸取经验,内生出适合乡土中国的农村金融抵押品替代机制。

3、政府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国家必须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以商业运营加政策支持模式建设一个具有创新性,广泛性且可持续经营的农业保险市场。涉农保险要充分考虑到“三农”的特殊性,在保费的厘定和保险金额的确定上,要多方探讨,尽量不给农民造成额外负担。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险种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险金额,降低保险费率,扩大宣传,提高投保比率。农民对保险的认识还处于十分粗浅的阶段,要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就要在实践中让农民尝到保险的“甜头”,纠正许多农民对保险“交了保费不赔偿”错误认识。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对涉农保险机构给予税收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对参保的农户,也要从支农转移支付中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双方的积极性。

“三农”的资金供需问题应该在各方重视下得到解决,政府应该加大监管,让支持农村的资金真正用在点上,而各金融机构应该专门为“三农”创新产品,发掘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只有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解决农村信贷问题,“三农”才能大踏前进!

参考文献

[1]戴幼芬: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95.

[2]史小岳:农村信贷:此地无银三百两[J],人大论坛,2009,(9):7.

[3]贺鲲鹏,孙放: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0,(6):79-80.

[4]李婷:论小额信贷保险对小额信贷市场的“帕累托改进”[J],农村金融研究,2010,

第10篇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财政资金统筹使用的通知》(国发〔2015〕35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及有关文件规定,为深入贯彻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共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安排部署,避免涉农资金使用“碎片化”,加强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范围:上级和本级安排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各种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救灾救济等有特殊用途的资金除外。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主要包括以下部门及资金:

(一)农牧业部门:包括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粮食生产提升项目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村沼气建设资金、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资金、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二)林业部门:包括现代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林业产业化资金、森林植被恢复资金、城乡绿化建设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三)水务部门:包括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四)扶贫移民部门: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建设资金和其它扶贫资金。

(五)财政部门:包括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

(六)发改部门:包括以工代赈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七)国土部门:包括“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项目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八)交通部门:包括农村公路改造项目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九)建设部门: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建设补助资金和其他涉农项目资金。

(十)其他部门:包括生猪调出资金、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支出资金、体彩福彩公益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村卫生院(站)、计生站、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资金,“村村通工程”、体育活动设施和农家超市建设资金,农村生态村建设资金等所有涉农项目资金。

第三条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应体现区委、区政府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向和重点。项目规划要符合国家农业发展方向,项目申报要围绕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各类专项规划,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以脱贫攻坚作为涉农资金的重点投向。

第四条整合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在项目规划、立项报批、方案制定、预算编制和项目实施等过程中,由区涉农项目整合管理领导小组进行严格审核和全程监管。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五条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要坚持现行的国家支持与保护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变,项目资金管理的主体渠道不变。各涉农部门和单位要规范项目资金支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财政涉农资金支出绩效评价,推进涉农项目资金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体现财力集中的优势效应。

第六条涉农项目资金整合要优先安排保障全区脱贫攻坚和每年确定的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新村民居和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加快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公共配套服务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七条坚持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立足全区实际,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综合打造,成片整体推进。

第八条整合涉农项目只能在适应现行财政和预算管理体制的前提下进行,按照“渠道不变、优势互补、统筹安排、成果共享、各记其功”的原则,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项目资金管理权限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统筹安排项目,统筹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整体效益。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九条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坪区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整合办”)于区财政局,具体负责涉农项目整合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工作。

第十条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由区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召集相关部门通报涉农项目整合推进情况,研究下一步涉农项目整合措施,加强各类涉农项目整合力度,突出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尽快形成项目归并合理、安排科学、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管理机制。整合的涉农项目在项目设计、财政评审、工程招标等环节,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满足项目的条件和要求,以利于项目的实施和验收。

第十一条加强报批管理。凡属纳入整合范围的项目应按照以下程序审核上报:

(一)每年年初由区涉农项目整合管理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分析中省市涉农项目的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我区实际,提出申报项目方向和领域,列出相关部门申报争取项目的指导目录,制订本年度的全区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

(二)相关部门应围绕指导目录和确定的全区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产业编制本年度的项目规划,项目规划整合资金按照建设性项目整合资金比例不得低于50%,非建设性项目整合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5%进行编制。

(三)整合的涉农项目,其规划、立项、方案应包括建设内容、建设地点、建设时间、投资规模、资金来源、项目用途、预计效益、项目的责任人等内容。整合的涉农项目的具体操作流程:项目主管部门与财政业务股室会商,提出初步方案,经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报区项目整合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再送项目整合办备案批复,由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上报。凡未经涉农项目整合领导小组审核的项目,区发改局不予立项,相关部门一律不得擅自上报、转报。涉及第二次分配资金的项目,应经区政府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整合领导小组同意,财政与相关部门方能出文下达资金项目。

(四)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程序报批项目的,申报单位须书面请示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同意,并送项目整合办备案,方能简化程序及时上报。

第十二条加强资金管理。经过整合后涉农项目资金相对集中,数额较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本渠道项目资金使用安全。要建立统一的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项目公示制;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行工程招标制、物资集中采购制和区级报账制;完善监管机制,实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监督跟踪制、监督抽查制。

第十三条强化监督检查。财政、监察、审计、目督办和项目整合办要加大对整合涉农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对有关部门不按规定擅自向上申报涉农项目,或擅自改变项目实施地点、用途等行为,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章监测与考评

第十四条加强统计监测。项目整合办要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整合涉农项目的动态、信息,为项目整合领导小组进行正确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各涉农部门要认真做好整合涉农项目的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统计报表制度,要确定专人负责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统计工作,全面跟踪整合涉农项目在资金筹集、使用、项目进度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各项目单位要严格把关,确保统计报表填报数据的及时真实、准确、。

第11篇

【摘要】金融支持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庆市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本文构建和完善新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并为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重庆市

一、问题的提出

重庆市不论是农户还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融资需求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中均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村信用社等农业银行难以对接农业产业链延伸融资需求,业务规模小;贷款期限结构及金融服务水平的不合理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的融资需求;信息不对称加之缺乏有效地抵质押品使得中小涉农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企业发展受阻;农村信贷重任集中于农村商业银行等少量的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配套体系金融支持落后,难以满足各项发展需求。融资供给方面供给规模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重庆市的经济越发展,对农业的政策性支持以及补贴越少,严重阻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融资工具落后,农村资金外流也使得信贷数额在总信贷额度中比重较小,加剧了农业产业化融资供给不足的程度。综上,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现状无法全面满足农村各项融资需求,需要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去适应当前的融资需求。

二、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与更新

基于上述问题,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重庆农业产业化主体最迫切的需求,通过降低融资风险及提供多元化资金供给主体解决各项供求矛盾。构建思路应从功能性、覆盖面与持续性综合考虑(见图1),具体如下:

1、政府政策扶持

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重庆市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重庆市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农业产业化的初期进行各种优惠政策的指定与实施,连续有效的保证农业投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具体来说,以扩大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供给为手段增加农贷资金额度及来源;以吸引社会投资资本为依托,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补偿机制,辅以减免税引导信贷资金往农业生产流动;放宽农村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鼓励相关机构进行农业产业化支持的产品创新与开发;有限度的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吸引非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2、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

政府应支持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参股或控股的小额信贷机构、农业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村镇银行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进入农村地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作支持。在金融组织处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之时,为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金融机构对于农户贷款的呆账核销流程应得以简化,新生的金融机构的设立也需得到监管部门的扶持,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创新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3、信用等级体系管理

深入发展重庆市的市区县信用等级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管理方法;信用信息要通过农村信用工程习题的建设得到强化,并积极探索信用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作用,确保农村金融受益面的不断覆盖。

4、金融风险防范保障降低不良贷款水平

优化并简化涉农贷款流程及手续是完善农村金融防范保障的主要手段,辅以完善的涉农贷款风险预警环节,降低相关贷款的不良率;同时农业产业化参与主体自身的保险意识与理解程度也是重要关注方面,将农业保险归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中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保障机制。

5、农村金融法规体系保障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进行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假设与创新,将相关法律的作用充分发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编写与实施,完善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的所适合的政策与环境,扩大资金来源途径。

三、重庆市高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过程,政府及金融机构等均需发挥各自的作用,进行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

1、创新融资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传统的金融模式结合创新性互联网、众筹等融资途径,是扩大农业产业化信贷资金的可靠手段。尤其是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出现,改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方式的变化,重庆市相关金融机构应加大互联网金融等创新模式的开发与利用,规范操作,合理进行信用融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增进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法律意识,完善融资环境

在现阶段,新生事物多且产生的新问题与矛盾不断出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户与涉农金融机构法律意识淡薄,融资环境存在漏洞。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法律投资,提升农户与农村金融机构法律意识,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进行培训,并对融资进行决策帮助,提高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完善融资环境。

3、合理创新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实现健康发展

创新发展合理性的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需要全面解决重庆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问题,对于产生的原因进行分解与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性创建。新要素的补充与发展将促进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各方应保证各要素的作用发挥与不嗤晟啤

参考文献:

[1]方妍.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黄薇,于明霞.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弱化成因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8-10.

[3] 彭海清.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金融支持对策【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0.

第12篇

关键词:农户需求,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模式

“农民富,则农村富;农民发展,则农村发展”,只有让农民掌握并应用科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是因为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科技支撑体系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双轨制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依据权属关系和应用效应可将一般物品与服务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涉农技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属于“半公共物品”,这对于涉农技术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而言,对于具有“半公共物品”性质的涉农技术就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而应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引导和调节涉农技术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分配和应用。这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符合中国的国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这种双轨制的运行机制下,还要注意对于不同类别的涉农技术应采取不同的推广方式,依靠不同的涉农技术科技支撑组织来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避免由于受到农业宏观政策目标的限制,导致政府过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而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作用。

只有明确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随时对涉农技术科技支撑体系运行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协调起来;明确彼此不同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

二、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

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可区分为拉力机制、推力机制和耦合机制[1]。拉力机制是涉农技术需求方,即农户在科技带来农业增产、增收的效益驱使下,产生了对科技的需求,进而通过科技支撑体系引导涉农科技创新主体转向农户需求,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中心进行科技创新。推力机制是涉农技术供给方的动力机制。由于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受地域、气候条件限制,涉农技术传播、扩散不同于工业等其他技术传播、扩散。涉农高新技术的扩散是直接输出某种新农业技术,把生产农产品的整个技术和生产过程转移到某一区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传播、扩散。由于技术市场自身存在着风险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多变性,因此,采用涉农高新技术必然存在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所以,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撑和宣传是十分必要的。耦合机制则是涉农业技术的需求与供给双方之间因相互联系促进的涉农技术开发与应用[2]。从根本上讲,涉农技术需求方为了获得科技创新带来的额外收益而引起的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是科技创新传播、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

因此,构建以涉农技术使用者,即农户系统为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动力机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价值观、知识、劳动以及农民科技创新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境、条件以及权利,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沟通、互相学习的机制,将现代科学知识融入推广活动中,最终达到使农民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农业新技术。

三、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环境机制

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依然存在不平等竞争,这种不平等竞争,在“涉农”行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涉农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法制不健全、法制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乏,随意违反合同和协议等问题的困扰。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关键,重点要建立和完善法制环境维护经济公平竞争。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除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投入不足。据测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有85%左右的缺口,为此,政府应鼓励开辟多种融资、投资渠道,建立技术创新基金、风险基金来引导和调动市场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但由于涉农科技同时要承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单纯依靠市场无法满足资金的全部需求,也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因此,要大力推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风险投资做补充,银行贷款作保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融资环境[3]。

制度环境建设。制度对科技支撑体系能否顺利发挥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度环境建设已构成科技环境传播、扩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等。

基础环境建设。基础环境是一个区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载体,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合作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科技成果交易等公共平台建设以及必要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科技示范园及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指导培训及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的硬件条件设施。

人文环境建设。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及其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最终是为人服务,需要创造良好的对科技创新者和使用者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环境,构建和营造对社会对自我实现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观念意识、舆论导向和行为准则。科技支撑体系的人文环境建设除了要营造一个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氛围外,还应该注重营造对科技创新成果使用者以及科技支撑体系构成人员的尊重的良好环境。

科技支撑体系的行政和组织环境。科技支撑体系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且多以市场机制的运行为主,但行政和其自身的组织环境仍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一个国家用于科技支撑体系运转的资金是有限的,必然要求提高其运转效率,一方面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要提高体系工作的运转效率。提高资金周转率要受到行政环境的制约,而提高体系工作效率要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因此,建设好行政和组织环境对提高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环境。涉农科技研发与科技支撑体系的运作普遍受到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这也是农业科技区别与工业科技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好的农业生态环境,难以培育出世界通用的作物品种。多数国家都尽量在各种生态环境建立研究站,以便使作物品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以研制适宜推广和应有的农业新科技。科技支撑体系同样需要这样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开展普遍适用或具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传播、扩散。

四、科技支撑体系提升生产力的运行模式

我国现已形成包括政府为主导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这些科技支撑体系互相补充,既是对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补充,也是政府主导的科技支撑体系所不能替代的。

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涉农科技支撑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传播、扩散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现已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基本完整的体系,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撑体系和农业经营管理体系。该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宏观政策为目标,按照事业单位的形式管理,采取项目推广、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兴办经济实体等模式,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和创收三种渠道。

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科技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产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是为了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由农民自我提供涉农科技支撑的服务组织模式。协会会员一般以农民技术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骨干,按照自愿、自主、互利的原则广泛吸收农民参加,是一种介于政府支撑体系、企业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以及政府科研支撑体系和农户之间的一座桥梁。协会主要功能体现在组织管理、承担技术转化和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对提高农民知识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生产收益、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

农业企业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该模式是以企业为主体、围绕企业生产活动而发挥企业农技传播、扩散的体系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产品加工型+农户型;二是涉农企业。在前一种形式下,企业为赢得生产利润不断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同时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跟农户签订生产合同,由农户按照企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农产品,从而顺利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给农户,最终这些农产品又将作为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而被销售。在后一种形式下,企业通常在从事生产或销售农药、化肥、农机具、种子或饲料等生产资料过程,为了提高其产品的销售量和树立产品品牌,而采取多种形式如散发技术宣传材料、聘请专家做咨询、讲课等向农户介绍其产品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等,从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推广效果。

农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支撑体系模式。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近60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360多所;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1200多所,这些科研院所在提供农业技术支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途径:一是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一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另一方面,根据农民的技术需要,指导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二是技术咨询服务。由专家学者组成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发展规划;三是技术开发与成果转让。以市场导向,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活动,同时对现有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让;四是技术入股。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参股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结合;五是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本单位人财物等条件,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

总之,我国的科技支撑体系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以农户技术需求为主导的市场型多元化模式转变,只有适应并满足农户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涉农科技支撑体系的作用。

作者单位:于桂娥,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刘洪彬,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常向阳,戴国海.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及其本质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5:45-47.

[2]刘辉,李小芹,李同升,郭庆仪.农业技术扩散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