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法律论文

环境法律论文

时间:2022-04-27 18:09: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法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法律论文

第1篇

一、我区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的现状

我区诸多的企业污染事件大都是民众自己曝光的,由此反映出环境监管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履行职责上存在缺位,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而政府公信力,即社会全体成员对政府的普遍信任及依赖度,其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政府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政治组织,其公信力是通过恪尽职守来维持的,因此,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即表明了公众对政府履行职责表现的评价高低。总之,政府要树立正面形象,提高公信力,就应对政府自身的违法或执法不当等行为追究责任。

二、我区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缺失

我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多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近几年,我区频发重大污染事故,无不昭示着我区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存在严重缺失。

(一)企业环境责任相关法规的缺位

现行一些企业环境责任的法律中没有体现生态文明立法理念,且环保立法供给不足,导致企业责任相关法规缺位,具体体现在几方面:第一,企业环境责任相关法律规定不够严谨,缺乏可操作性。我国企业环境立法变动性大,往往容易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各部门分别从自己的角度推出于己有利的法律规范,缺乏对企业环境问题系统全面的规定。第二,相关规定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强制性规定。我区对创新治理污染的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对那些不遵守环境保护责任的企业制裁力度也不够,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因法律制裁所付出的经济成本,所以只顾眼前利益漠视全人类长远利益成为我区大多数企业的惯常作法。另外,相关法规中环境标准低,也制约着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虽然新环保法的内容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对污染的控制由末端处理扩展到生产的全过程,但该法多为指导性要求、自愿性规定,强制性规定较少。企业本质驱使其往往将全部的经费和技术力量投入利润的创造,而不愿意选择清洁生产。所以,缺少强制性规定软化了这部法律的实际运用。

(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力度不足

目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有《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但这些法规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规定不但数量少且不明确。而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有针对性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法律位阶低,所规定的内容不全面,导致我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存在以下不足:第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主体范围狭窄。第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狭窄。第三,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责任落实的缺失。

(三)环境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的环境准入制度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准入制度涉及的企业范围较小,标准也较低。由于门槛低,发达国家鉴于本国环保立法严格,往往通过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把本国或本地区污染企业转嫁到我地。而其把生产加工、制造业转移到我地进行生产经营,等于把二氧化碳排放的生产企业都设到我地,却又反过来谴责我们碳排放量过高。由此也反映出我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缺少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未能有效地将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排除在外。

三、我区背景下增强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对策

鉴于以上相关立法缺陷及现实原因,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除进一步明确企业环保相关立法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外,还应进行现行法律的补充、修改,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环境责任法律制度,才能真正落实企业环境责任,促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

(一)完善企业环境责任相关法规,明确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完善综合性法律层面的立法,落实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首先,进一步修改《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只是企业层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它只着眼于生产和服务领域,而生态经济包括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资源等多个领域。应以贯彻发展生态经济为导向,增加生产企业环境责任的明确规定,另外还应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包括企业产品开发的生态设计、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估、资源的再生利用程度评估以及生态工业技术应用水平的评估和对清洁生产的标准或标志作出规定。其次,在法规中确定企业终止后的环境法律责任,即延长企业责任主体资格。其既是对“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贯彻,又有利于救济受害方的受损权益,这是对失衡利益的一种平衡。

(二)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将企业环境违法的信息公开会对企业的公众形象及商誉造成影响,这也是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美国联邦环境总署通过执法与守法在线数据库公布全部执法和守法记录,这一做法在守法促进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健全环境准入制度环境准入制度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首先,要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将其扩大到相关的立法、政策,有利于促进立法及政策的完善。其次,要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明确国家鼓励公众参与评价的方式和内容,采取多样的参与形式,增强公众参与的公开性,明确公众参与评价的法律地位以及意见的效力。再次,要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审批体制,对有严重污染可能的我区内外资企业进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将可能有严重污染或可能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项目予以排除。并调整我区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严格限制高污染项目的进入。同时,将气体污染物减排与环境污染相挂钩,设计相应的减排指标和责任分担体系,明确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责任。根据“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转移排放的减排和治理责任。最后,明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对于因为没有采纳公众意见、审查意见而造成重大环境危害的行为,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四)强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监督机制

首先,强化企业内部监督。这方面,日本建立了“企业公害防止管理员制度”,这是一种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机制,即在我区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引入环保董事、环保监察人以及利用股东提案权制度直接或间接督促企业落实环境责任。相对于外部监督而言它更为直接主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其次,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对环境进行监督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其机构设置和权责划分是否合理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如前所述,目前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缺乏独立性,且环境监管部门的职权有限。因此,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就必须要改革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可将国家环境保护部作为最高的统管部门,在各个省、直辖市分别设立省环保局和直辖市环保局管理各自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环保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监督本辖区内企业影响环境的行为。再次,强化社会公众监督。其可以弥补政府监督的不足。对于企业而言,最有威慑力的就是对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下构建一个全区联网甚至全国联网的环境监控平台,让企业将环保信息上传至平台,一方面便于政府及公众对其数据真实性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属性给企业一定的环保压力,使其不敢任意实施污染行为。

(五)活用经济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