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老年人健康档案

老年人健康档案

时间:2022-08-14 20:1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健康档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老年人健康档案

第1篇

【关键词】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调查;卫生服务中心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73-02

健康管理主要是指对群体、个体的健康情况进行的全方面分析、监测、评估,并对其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的全过程。本组研究随机抽取双流县700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及其健康管理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是2010年3月-2012年6月期间,在双流县随机抽取的700位老年人,所有对象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①年龄>65岁;②当地常住人口;③不存在交流障碍或语言理解障碍。其中男性362位,女性338位;年龄在66岁至92岁之间,平均年龄(76.54±3.04)岁。

1.2 方法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和健康管理【1】现状进行,①一般情况:主要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出、收入水平等。②健康状况:主要包括老年人的自我健康情况评价、患有的慢性病情况、两周患病率和就诊率。③健康管理: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体检情况、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情况。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人员入户对老年人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2】,对象知情并同意后,调查人员口述调查问卷的内容,并填写老年人的回答结果。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健康状况

经本组研究分析,其中148名患者的自我健康评价状况较好,占21.1%,一般331名,221名较差。其中有34.5%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患有两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占16.9%,5.8%的老年人合并三种以上慢性疾病,老年人所患有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胃病、慢性支气管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两周的患病率为36.2%,就诊率为26.3%,非慢性病老年人两周的患病率为19.2%,就诊率为16.0%,二者比较,P均

2.2 健康管理

研究中调查的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的比例高,其中有681例(97.2%)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多数老年人了解自身患有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602例,糖尿病患者472例。已经在县里各乡镇卫生院及覆盖的社区展开个体化健康咨询的工作,其中有621例(88.7%)的老年人每年接受过2次以上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够自行阅读健康教育资料的老年人占35.1%。有604例(86.2%)的老年人已经开始采用改变生活方式的手段来控制慢性疾病,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治疗,详见表1。

3 讨论

健康管理理念首先在美国提出,目的是为了遏制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平衡不断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和有限的医疗资源间的矛盾[6]。健康管理,就是针对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也就是对个体和群体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过程[7]。健康管理是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它能够更有效地保障个人健康、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3.1 为辖区老年人建立有效的家庭档案:利用老年人上社区就诊或服务站人员下居委会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或义诊时建立老年人家庭档案,建立真实完整的档案并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

3.2 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老年协会、老年大学等组织活动或者积极参加辖区居委会举办的适合老年人的文体活动。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丰富生活。健康教育: 调查期间发放健康知识小册子、每个月举办健康讲座、健康咨询、在社区海报和黑板报上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劝导老年人加入规范的健康管理以利于其健康行为的建立。老年人发胖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会诱发或并发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

3.3 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健康管理: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建立慢性病档案。针对每个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并正确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已患疾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3.4 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对患有焦虑和抑郁症的老年人应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采用上门或电话随访等形式和老人谈心,使他们感到有人关心和重视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对患有脑衰弱综合征的老人,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温和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参加适合老人的社会活动等。针对患有离退休综合征和空巢综合征的老人,应积极开导他们保持心态平衡,鼓励他们参加老年协会、老年大学等组织,做一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义务工作,丰富生活。针对患有老年期痴呆的老人,应多和老人的儿女沟通,叮嘱他们看护好老人,多关心老人的生活,确保老人各方面的安全。

综上,加强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可以指导和促使老年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一部分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生,减缓老年人慢性病的发展,减轻老年人身体和精神的痛苦,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已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海侠.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分析和社区健康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2011,18(07):109-110.

[2] 谢文媛,巢健茜.从新医改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健康管理的潜能[J].中国全科医学,2012,13(04):198-199.

第2篇

关键词:生存质量;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全科医学模式

当前,我国人群老龄化现象持续加重,以60岁为界限,60岁之上的老年人较之于年轻人,患病率极高。医学研究显示[1-2],通常年龄越大,身体中的各器官系统的老化程度也就越大,进而身体免疫力也会变得很弱,因此老年人存在很高的患病风险。到了退休年龄之后,老年人的活动时间大部分都在社区内,为了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着想,所以一定要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加大对社区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干预力度。本文,选取本市某社区300例老年人当作本次探究活动的调查对象,以此探讨全科全科医学模式对社区老年人群生存质量水平的影响。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市某社区300例老年人当作本次探究活动的调查对象,在这300例社区老年人中,170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龄64~80岁,平均(68.55±6.02)岁,所选的300例老年人均不存在风湿病、脏器功能不全(肾脏、肝脏、心脏)以及肿瘤疾病、慢性疾病。随机将300例老年人分成两组:全科医学组(150例)与普通对照组(150例)。在全科医学组中,84例男性,66例女性,年龄64~79岁,平均(68.21±6.11)岁。在普通对照组中,86例男性,64例女性,年龄65~80岁,平均(68.60±6.03)岁。对全科医学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对普通对照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常规干预模式。干预之后,对比全科医学组与普通对照组的生存质量。

1.2干预模式

1.2.1普通对照组 对普通对照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常规干预模式[3-4],即为当老年人到社区就诊时,给予及时的观察与治疗,此外,不予以任何医疗卫生服务。

1.2.2全科医学组 对全科医学组的150例老年人实施的干预方法: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即为实施由生理到心理,进而到社会的保健医疗干预模式。具体包括:①创建健康档案:为老年人创建健康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卫生健康知识、疾病构成因素、医疗情况、生活习惯、经济状况、社交状况等;②创建干预服务小组:组织全科医生,创建干预服务小组,定期对社区老年人进行药物护理、心理疏通、疾病诊断等;③实施疾病预防指导:通过在社区中发放健康手册或者进行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社区老年人传授健康知识与疾病预防技能;④实施心理疏导:倾听老年人的心声,积极与老年人交流,发现心理问题,给予疏通、安慰,帮其稳定情绪,乐观生活;⑤给予社会支持:和老年人家属共同制定健康计划,并要求其严格监督老年人完成健康计划。

2 结果

干预前,全科医学组与普通对照组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生存质量、生理健康评分相当,P>0.05,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全科医学组的社会环境评分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

3 讨论

全科医学模式干预法属于一种由生理到心理,进而到社会的保健医疗干预模式,具体包括:创建健康档案;创建干预服务小组;实施疾病预防指导;实施心理疏导;给予社会支持。本文,干预后,全科医学组的社会环境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普通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苏俊华,刘文芳.全科医学模式教育对提高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3(12):172-172.

[2]李凤英.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419-420,500-502.

[3]包玲燕.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应用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1(6):397-398.

第3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人;健康需求;护理干预

目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有些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医学健康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更容易患病。为了评价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贵阳市某辖区内的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健康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一般资料从辖区内随机选取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受教育程度来看,90例为文盲或半文盲,27例为小学,仅有7例为中学。从健康状况来看,有90例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占总数的72.58%,剩余34例健康,占27.42%。

1.2干预方法

针对本组老年人进行详细的身体常规检查,并针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状态、作息时间和用药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根据体检检查的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和慢性疾病组,分别为34例和90例。社区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康复指导、保健指导等方面,干预时间为12个月。针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不同健康状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统计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结果

被调查对象自然状况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24份,收回124份,经审核100份符合要求。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方面统计被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老年人的学历较低、曾经从事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

2.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从问卷调查表中自我评价的数据来看,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满意,认为自我健康状况一般以上的占65%,仅有7%的老年人认为感觉很差。被调查者有82人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占82%;有11人部分能自理,占11%;有7人不能自理,占7%。

患病情况被调查的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稍低的有心理障碍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耳聋、白内障、肿瘤、老年痴呆等;老年人患2种疾病以上占54%,慢性病患病率为71%。

就诊及接受护理情况对患病后就诊的去向及对社区医院的了解等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多数老人患病后,病情较重者都选择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包括各种医疗机构)。但仍有部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病情较轻的多选择自行购买口服药物或到社区医院、私人诊所或请私人护士静脉点滴、肌注药物。多数老人患病后除住院有专业护理人员照顾外,在家基本得不到有效护理。有87%的人知道社区医院,接受过社区护理服务的占58%。

2.3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和社区医疗机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他们在这方面是有很大需求的。见表1。

表1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

项目

社区护理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人数

67

16

17

58

35

7

百分比(%)

67

16

17

58

35

7

3贵阳市社区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护理干预措施

3.1实施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不仅要向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而且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向老年人讲解各类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基本的卫生保健及家庭急救等知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他们了解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身的预防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与疏泄,保持身心健康,以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康复治愈率,只有老年人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真正促进、维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安宁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残疾”。

3.2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

建立长期保存和动态管理健康档案,开展入户体格检查,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处理,并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等慢病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设计探访记录本,记录每次随访血压、血糖、情绪、饮食、运动等情况;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既往疾病、治疗及住院史、每次体检情况等全面详细的健康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或上级主管部门联系。通过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掌握哪些是重点或高危人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老年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

3.3培养专业的老年人护理人才

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发展的需要,对社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选择素质高、学历最低为大专的社区护士,并且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4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生活方式指导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疾病治疗、保健知识宣教等。“为人类健康的生活而实施的照顾”是护理工作的根本理念,社区护理人员应该不仅要为老年患者提供护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履行“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职责。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教育,能够让老年人在自身的体保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提高和促进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的目的。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医疗保健服务,使老年人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

总之,老龄化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以老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社区护理人员应从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层面评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使老年人适应生活,熟知如何保健,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湘梅.鹤壁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82-183.

第4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老年人;生活质量

1关于健康教育的研究

现如今,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逐渐衰老退化,导致部分功能逐渐降低。产生一些慢性疾病,这些病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恢复起来比较慢,需要大量和长期护理,再加上年轻人不在身边,生活护理需要社区的医生进行。因此,中老年人在社区中,进行家庭治疗是最好的选择。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比较高,老年人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

2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比较高,生病的时间也比较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相对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患病的老人比较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各个领域的影响。通过这项研究可以发现,老年人有一种或者几种疾病的人数大约占到3/4,由于疾病通常会限制老年人活动时间和区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还会降低他们日常生活能力。所以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1]。由于生病会影响心理的变化,而且老年人比较容易感到孤独。这些负面的情绪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对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3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作用

3.1给每个老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现在社区为老年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这样社区卫生工作者就会了解他们的基本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他们的听力情况和生活习惯。还有对疾病的自我保健,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制成健康教育评价表,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这样能够掌握每位老人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对老人的健康大有帮助。

3.2采用讲解和老年人自己阅读的方式讲解和书面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将各种健康教育的书本发给老年人,这样他们就能够在家里学习这些健康的知识,针对老年人不懂的地方进行解释。还有,针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他们的理解能力比较强,接受新知识比较快。但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老年人就会有很大的麻烦,需要社区医生由浅入深地编写教育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突出重点,最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这样能够有助于老年人的理解。

让老年人自己掌握健康知识,他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健康。这样比他们生病住院才发现自己该注意什么要好得多。

3.3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护理健康教育社区医生可以采用每月家访的机会,进行一些护理的指导,传播一些科学的健康行为方式。对于日常生活需要援助的老人,应该加强心理的护理,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尽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确保老年人在不离开家庭的情况下,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医生应该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开展定期对老年人健康检查的活动。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有效降低慢性疾病和各种风险的发生几率,老年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这样对他们的疾病的长期控制有很大的好处[2]。

4健康教育需要完善的一些地方

4.1不断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的护理工作是一个重点,其特点很多老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比较差,社区服务的内容比较有限。许多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的健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的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病人的家庭护理,慢性病预防教育,残疾人需求的一些康复指导。健康教育应该宣传一些预防传染病和其他项目的知识,我国社区卫生保健行业还有待完善。

4.2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在社区里面,许多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不是很了解,他们对社区卫生工作特点的理解是不够的,这必然会影响到社区医疗工作的开展。社区服务站工作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老年人了解社区卫生工作目标的一些基本特性和方法意义,尽快消除老年人的一些疑虑,使得老人们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社区的工作模式[3]。例如,家庭访谈的形式使患者能在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有利于病情好转的信息,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多样,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宣传,让老年人能够引以重视,并且能够学会采用正确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4.3加强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人不同的健康需求,社区应该提供专业的工作人员,采用适当的健康教育,使老年人理解自己日常的生活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提高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积极寻求医疗帮助的意识,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来满足他们的健康和护理需求,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社区护理需求,所以必须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疗工作人员为人们服务。

5结论

健康教育是传播健康知识和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社区老年人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还是不够的,这对社区服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通过对社区老人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知识,逐步消除老年人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利华.健康教育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3,(7):38-39.

第5篇

本次调查将辖区内各管理项目的合格活动的电子档案进行等距抽样,抽取各单位一般人群、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档案各10例总计50例档案,其中一般人群健康档案为年内新建档案。对档案的真实性规范性进行核查,并对所有档案进行电话核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较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老年人查体工作,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电话真实性、群众满意度高。经过近两年的产后访视服务强化培训和督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后访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满意度较好。

入户时间方面,产后访视新模式成功运转后,产后访视入户时间明显提前,电话随访平均入户时间在产妇出院后8d。调查发现,全区0~1岁儿童基本能够按照计划免疫时间按时参与查体,全区1岁以内小龄儿童系统查体较规范,管理较好。3~6岁儿童健康管理逐步规范;全区儿童保健健康管理工作正有序进行,儿童保健工作覆盖率符合工作规范。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站均按照文件要求和各项规定,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协管建设和管理工作,卫生监督协管档案全部建立,整理比较规范,资料较齐全,各类相关表格填写及时,信息上报较及时,上报率100%。调查发现电子系统内存在重复档案及使用率很低的旧档案,档案更新不及时,导致无法联系本人或家属;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档案需继续梳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点人群电子档案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的情况;存在部分重复档案、旧档案,导致系统内重点人群数量虚高;精神病患者、老年人查体各单位开展参差不齐,部分单位重点人群的查体、随访尚未录入完毕。个别工作人员对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不熟悉,对系统使用不熟练,不规范档案较多,导入的数据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核实更新。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各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问题,缺少对孕妇的健康随访及检查记录。早孕建册率仍偏低,对群众针对性宣教及村(居)摸底工作落实不好。存在流动儿童管理不到位问题,多数流动儿童健康档案由于儿童住所变更,未及时参与查体,也未进行电话随访,无结案记录。

部分单位缺少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定期考核,或者考核资料过于简单,缺少考核细节,考核次数过少。建议基层单位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重视技术指导单位的意见建议,技术部门要定期培训与指导,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重点人群的查体及随访工作,尤其是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查体工作,以提高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进一步提高建档质量,定期更新档案,梳理系统内重点人群,将旧档、死档、假档尽快删除,已经完成的随访要及时录入,避免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

加强建册孕妇系统管理,采取各类适合本辖区服务条件的途径加强孕期系统管理。加强1~3岁儿童健康系统管理,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对该年龄段未进行及时健康查体的儿童进行电话提醒。对于拒绝及时参与查体的儿童应电话了解儿童近期身高体重及健康情况,并进行相应登记;可以通过群发信息缩小电话随访范围,对于仍未按时返回查体的儿童进行进一步电话随访。

作者:井夫华 孙方芹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卫生监督所 青岛市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服务站

第6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突显出来,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根据我社区的情况,慢“四病”80%以上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而且30%~40%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造成家庭结构改变,一对夫妇4个老人,给工作、生活都带来很多不便。因此,老年人作为社区的特殊人群,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也就成了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老年保健工作,首先要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里特点和老年人的社会需要。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机体逐步衰老,各项生理指标直线下降,表现在各系统出现如下症状和体征。

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易出现性低血压、心肌梗死、早搏、传导功能障碍、肺部感染、肺气肿等。

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易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便秘、记忆力减退、睡眠欠佳、抑郁、动作迟缓等。

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易出现脱水、钠潴留、心衰、尿频、尿急、尿失禁、糖尿病、皮肤干燥、骨质疏松等。

感官系统和运动系统易出现对冷热痛感觉迟钝、眼花、青光眼、白内障、骨折。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随着健康状况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心理上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

失落感:由于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改变,老年人心理上产生失落感,表现出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易怒,发脾气。

孤独感:由于丧偶、独居、交往不便,心理上常常产生隔绝感和孤独感。

恐惧感:由于机体疾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给儿女造成不便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产生忧虑感和恐惧感。

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里特征,需要儿女和社会的关心呵护,更加需要尊重和关怀,鼓励他们参加一些适当的社交活动,从而消除他们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他们充分感觉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指导社区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区护士要重视老年人的饮食质量,合理地安排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热量、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老年人能量需求。

指导老年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规律起居,协助搞好皮肤、口腔等卫生,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做好基础健康宣教,鼓励参加适当的运动,让其理解生命在于运动的意义,适当的运动不仅能延缓衰老,而且能调解和改善机体各系统功能。

保持排泄通畅,注意行动安全;社区护士要指导好老年人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预防和控制不安全因素。

社区老年保健管理措施

建立社区老年人家庭健康档案,评估老年人健康状况,连续追踪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出系统性、针对性的保健计划,合理实施。

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课堂,定期请专家到社区为老年人进行老年保健知识讲座,时间、地点、讲座形式应考虑到适应老年人特点。

指定专职社区医生,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家庭访视,向老年人提供完整、安全可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可使许多老年疾病在无症状期内被发现,促使老年人了解、关心自身健康,增强保健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

第7篇

关键词:老年福祉 福祉文化需求 服务设计

一、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严重趋势

我国在1999年宣布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据联合国预测,1990-2020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同期我国老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上升至2020年9.3%,同期我国由6.1%上升至11.5%,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这些数据意味着我国将不仅是老年人口最多国家且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已经成为了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事实。

2 我国老龄化社会福祉发展的复杂现状

(1)老年福利政策由“社会福利理念”向“社会福祉理念”的转变

老年社会福祉的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权利或公共权力,让老年人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发挥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享受生活保障的权利。老年人社会福祉可以说是未来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它要求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期需要政府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再分配的合理机制与多元化的监督体系、机制的建立。这预示达到此目标必须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时通过国家或者公共权力的介入才能实现。此过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它的实现确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断成熟的综合体现。

(2)养老模式从限定主义福祉模式转向多样化的福祉模式。

漫长的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血缘集团的福祉理念造成了我国最初的限定主义的福祉模式,家庭养老是当时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也未能覆盖全体人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我国福利模式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社会化趋势。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主张在供养方面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为导向。具体包括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样式多样和服务队伍专业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会化导致的结果将是产生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样化的老年福祉模式。

(3)社会化的老年福祉服务正在逐步进行

目前,以老年福祉、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老年人福祉发展迅猛。2006年,中国民政部启动了全国“社区养老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将最为贴近老男人生活、老年人服务量最大的社区居委会缺少的设施补齐、补好,逐渐形成城市社区居委会有站点、街道有服务中心,农村乡镇有敬老院,县市有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服务设施网络。服务内容逐步覆盖住养、入户服务、紧急救援、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等多种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生活方便和乐趣的社区服务正在全国逐步展开。

(4)推进老年福祉服务发展面临的障碍与挑战

我国老龄事业从整体上看福祉事业有了较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局部仍存在着养老需求供不应求,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提供主体不足等诸多不良问题。养老行业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且需要完善的监管和约束机制,造成了养老公共资源差别大,养老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等问题,养老服务措施分散化、分层化的现象亟待解决。另外,我国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的提升。近年来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病患老人也在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同步快速增长,几千万此类老人亟需专业系统的社会养老和社会服务,专业化服务设施不全,无法满足此类老人的基本的服务条件。

3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结

纵观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与复杂的福祉现状,我国福祉事业的发展路途既有振奋人心的成果和收获又有危机四伏的困难与挑战。据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我国老龄化将在2030年到2050年达到最严峻时期。在这宝贵而有限的时间里,寻找有效地解决途径是当务之急。此时,设计作为一种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统筹规划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利手段——将发挥出重要作用。服务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新兴理念,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实践,能在错综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着眼于整体,致力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紧密有效的配合,强调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过程。在老年福祉的问题中,运用服务设计理念,研究构建一个人性化、高效率兼具灵活互动性的养老服务系统将是解决当前与未来老年福祉问题的有效尝试。在“福利理念”转向“福祉理念”的国家福祉政策指导下,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将会保障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设计的基本物质基础,各级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将为其提供多层面的支持,老年人多层面的需求也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因此,显然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研究既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又刻不容缓。

二、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的具体概念及特点

老年福祉服务设计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探索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和特点,结合服务设计理念与各级社会力量,整合养老服务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构建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创造性过程。其目的是及时整合反馈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动态,有效地统筹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其渗透到养老环境、生活服务、福祉产品开发等老年福祉文化的各个方面,最终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利,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福祉文化需求。它具有时间性、安全性、灵活性、互动性、高效性与人性化等特点,具体如下:

三、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

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模型是依照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普遍性需求层次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进行推演得出的,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老年人的基本福祉需求的大体方向,具体如下图:

通过演绎和真实情况的总结可以发现老年人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但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层面:

(1)安全健康的需求:此类着重于生理需求,包括深,身体健康,具有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生活中基本物资保障,生活在安全环境,可以获得安全便捷的福祉产品与福祉服务。

(2)自理自立的需求:此类侧重主观的情感需求,包括亲情、友情、爱情、沟通交流、文化娱乐等有助于老人保持自信自强、安定愉悦,安全感和归属感等的需求。

(3)价值实现的需求:此类强调社会与家庭的人文关怀支持,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再就业等机会满足老年人受人尊重与重新投入社会,发挥余热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除此需求特性外,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和生活环境不同,老年人在此三类基本层面的需求细节上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导致需求层次呈现出时间波动性和显著的需求细节的差异性。低龄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不同于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需要的服务业将不同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呈现出波动性。同时,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自理能力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体现在具体需求上时可能是衣、食、住、行及药品等物质消费需求的不同,也可能是参加老年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等精神需求程度的不同,这些均反映出不同老人在相同时间点上需求细节的显著的差异性。因此,要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提供体贴入微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和服务,供老人之所需,使他们也能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一样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老年人的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必将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模型,而是依据具体老年人实际的状况与个人选择,三个基本需求的层次随着时间不断波动,各项需求的细节逐步更新变化的个性化动态模型。

四、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构筑与运行的关键

1 沟通多样化的老年人福祉主体,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

我国有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机构、社区、市场、家庭等多样化的福祉服务提供主体。他们在机构设置上零散化和地方化必然导致产品性质和服务界定不明确、服务无缝转接等方面的统筹规划的欠缺。以学术界为例,此领域对老年福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缺乏沟通与适当孵化手段等原因,众多切入点独特,具有创意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仍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能付诸实践发挥它们真正的效用。老年人福祉服务设计系统既是要以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协调问题。借助系统设计的理念,将各部分作为整体解决紧密联系,并充当各部分之间调节剂,重新整合服务过程中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辅助各环节中的设计程序与服务的无缝衔接,解决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一定程度资源浪费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现象。

2 依照老年福祉需求,构建三大老年福祉需求的支持网络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在集合和沟通多样化老年福祉主体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在进行重新分配整合之后,需要设计并构建出支持服务系统运行的支持网络。依照老年人福祉文化需求层次的模型,老年人的三大基本福祉需求分别有安全健康需求、自理自立需求、价值实现需求三个层面。系统将对照这三种基本需求,分别设计的支持此需求的三个基本服务网络——基础物资与服务需求支持网、精神文化需求支持网、社会参与需求支持网,每个基础支持网络之下级都包含更为细致的服务设计子集。(详见图4,2)支持网络下的服务设计子集不是固定的,会按照老年人的具体需求进行修改和变更,以这种动态的层级关系,逐步设计渗透到老年人需求的方方面面。

3 通过用户研究,建立个性化用户信息档案

老年福祉服务系统致力于充分保障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权,就要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细节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同时需求层次又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波动。因此,在设计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采集更多的老年用户细节,建立个性化的用户档案。档案致力于记录和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喜好、服务需求、如何接受和评价服务等。对典型老年用户还要进行生理、心理和行为研究。生理研究要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化;心理研究从本能、行为和反思几个层面挖掘老年人用户的内心需求;行为研究通过服务设计师渗透到老年用户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完成与生活和服务相关的任务,尽可能地发现老人与他人间完整的互动方式。

让老年人得到满意需要的服务是福祉服务设计系统的最终目标,通过用户研究的手段,创建用户档案,对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并且根据相同老年人的需求模式进行适当的预测,可以正确有效地指导资源的分配,引导正确的设计、创造良好的福祉服务环境。

4 建立以家庭、社区与养老机构为基础的核心服务接触点

服务设计强调一个互动的过程,优秀的福祉服务是福祉服务提供者与老年人共同创造的,接触点位置的设置对服务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分别是三种对应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不可回避永远回避不了的生存环境。它们的优势在于为老年人服务就近方便、相互熟悉、最能了解老年人的需求,为保证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这三处位置地域覆盖广,几乎可以遍布于各个街道,对老年人来说就近方便,避免了奔波劳累和时间浪费;最后,它们也是老年人们都熟悉的交往方式与交流环境,会使老人感到亲切、方便、放心。老年人心理上会有一种安全踏实的感觉。服务接触点将连接福祉服务服务主体和老年人:服务主体通过服务接触点能够及时将服务按照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最适合它们的服务;老年人的需求、使用服务后的反馈也将通过服务接触点及时传达给福祉提供主体,让他们及时调整对应的福祉政策、改变相关福祉产品设计方向,重新考虑具体福祉服务过程的实施,最终到达便捷、高效、灵活与人性化的服务效果。

5 通过福祉服务行为的设计,维持服务系统前台和后台中用户良好的满意度

服务具有主动性,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态度和行为,决定了服务的成败。在和老年人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主动周到、耐心细致的服务是福祉服务系统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些需要进行提前规划、设计和培训,优化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福祉服务行为是与老年用户直接接触的服务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行为。对于老年福祉服务设计而言,需要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出发,为在服务后台对福祉提供主体和在服务前台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服务行为。福祉服务行为设计的要旨是服务系统在内部协调和对外交往中有一种规范性准则。这种准则体现在全体服务人员在理解老年福祉服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把它变成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统一理念在不同场合、不同服务层面中落实到管理行为,销售行为、服务行为和公共关系沟通行为中去。前台的服务行为设计,应该从老年人出发,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行为习惯、交往方式,使交流的过程充满人情味和亲和感。后台的服务行为设计,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确保与福祉提供主体之间高效和谐的公共关系。

第8篇

【摘要】人体随着衰老,身体各个方面、社会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就像人到了老年,牙齿及口腔组织同机体其他组织一样出现许多明显衰老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到老年牙齿就一定会变坏脱落,而是根据每个人口腔卫生保健的好坏及全身健康情况而决定。所以对老年人进行的口腔保健及宣教口腔保健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老年人;口腔特点;保健措施

1.老年人的口腔特点 老年人的口腔状况与全身情况一样,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牙体和牙髓结构的变化,矿化程度增高,牙周膜与表面组织结构消失,粘膜变薄,胶原密度增加等。又由于老年人口腔内唾液腺退行性变,唾液分泌减少,牙齿的自洁能力下降,同时牙龈萎缩与牙周附着水平丧失明显,使食物嵌塞与食物残渣滞留,给口腔内致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易致龋齿及继发龋,牙缝增宽,牙根暴露,牙列完整性破坏,义齿佩戴增加等情况造成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影响他们整体的健康水平。

2.老年人口腔保健的措施

2.1 提高老年人自我口腔保健能力和意识:针对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口腔卫生问题、心理状态改变以及旧传统观念与习惯,开展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选择老年人适合用的牙刷,可选头小毛软。牙刷柄不易滑脱的牙刷,做到正确刷牙,定期洁牙,正规剔牙,每次餐后漱口[]的良好习惯。同时对有义齿的老年人,保护基牙不受不良因素的刺激,有牙列缺失的,及时修复。

2.2 定期口腔健康咨询和检查:老年人应每半年检查1次,但最好3个月检查1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由于老年人身体状态的改变,加之口腔情况较差,检查与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在每次检查时,对老年人的口腔状态、口腔健康的认识变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做出相应咨询和有效的建议。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与生活方式,给与特殊的口腔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2.3 补充营养:人体进入老年期后,细胞活性下降并逐渐衰老,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发生退行性变化,口腔组织也随之衰老,消化功能减弱,味觉及口腔功能下降,对食物爱好和需要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老年人应减少食糖量,改用糖代品,增加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的摄入量,合理使用氟化物;在调整饮食的同时,做好口腔保健操,提高口腔各组织适应能力,减缓老化的速度,增进健康。

2.4 治疗全身疾病:老年人往往伴发一定的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功能减退等。这些疾病有的与口腔疾病成正相关,如糖尿病和牙周病,有的会影响到口腔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因此,有必要控制或治愈全身疾病,这对维护口腔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2.5 提供老年卫生社区服务: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口腔健康咨询,定期口腔健康检查及建立社区健康档案,进行口腔健康诊断,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口腔卫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3.小结:口腔保健对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有效的口腔保健策略和措施,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每一位老年人的口腔保健,使其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2017年1月6日下午,在市疾控中心10楼会议室召开了2016年第四次暨2017年第一次工作例会。

2017年1月17日-18日在市中医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培训会。

2017年1月19日指导中心及成员单位业务人员和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一起到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1个单位学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2017年2月9日在疾控中心10楼会议室召开了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召开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研讨会。

2017年2月13日在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楼会议室召开了2017年第二次工作例会

2017年2月22日市疾控中心12楼会议室召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培训。

2017年3月19日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宣传会。

2017年5月5日召开2017年第三次指导中心工作例会。

2017年5月8日在市老君乡卫生院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

二、督导

2017年2月至4月对我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2017年第一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暨慢病防控工作督导和培训。

2017年4月-6月开展我市2017年第二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工作。

2017年5月9日-6月20月对我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半年考核。

  三、绩效考核

1、半年考核

为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提升我市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服务能力,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组织各成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于2017年5月9日-6月20月对全市47个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半年绩效考核与督导。

四、信息管理

我市的信息管理采取的各项目实施单位汇总数据,报所辖片区,再由片区报给市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汇总后,由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和卫生局公卫科审核后报成都市指导中心。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公共卫生服务中来。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3、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4、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5、各项目实施单位要进一步做好档案清理完善工作,正确使用表单,补充漏、缺项和逻辑性错误的档案,提高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6、及时上网更新变更的信息、录入随访记录和新增的健康档案资料,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料一致。

7、居民健康档案要及时归档,按以下顺序:封面—个人基本信息—每年的健康体检表、辅检单、转诊单、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评估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知情同意书等等,按时间先后顺序归档。

第10篇

时下,老年人除了操心孩子,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了。于是。一种以健康讲座为诱饵,步步设套,诱惑众多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活动,正“风靡”全国各地。

专盯老年人

常言道,“老人的健康是子女的福气”。按理说,父母关心自己的健康,每天去听“健康讲座”,增长保健知识,子女理应为之感到欣慰和安心才是,可是何以现在的子女们对此十分烦恼呢?原来,此“健康讲座”非彼“健康讲座”,让这些大爷大妈们专注、痴迷的根本不是由正规医疗机构推出的公益性健康讲座,而是以卖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为最终目标的商业性“健康讲座”。 其实,这些所谓的“健康讲座”就是雇几个所谓的“专家”、“教授”,打着“免费听课”、“义诊义卖”、“治病救人”的幌子,在一些社区广场、公园、宾馆、小区会所等场所进行的虚假宣传,最终目的是诱导老年人购买其产品。

老年人缘何“上钩”

首先,这些老年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对所谓的“权威专家”深信不疑。家住北京的李大爷说:“他们挂了可多牌子,什么‘国家认证’、‘国外进口’,看起来很正规。在那儿作讲座的也是位老同志,说是从哪个大医院请来的老专家。穿着白大褂。戴副眼镜,瞅着很专业。”李大爷说,对方还给他做了体检,检查结果发现他血压高、血脂高,很适合他们的产品,便推荐他买一个疗程的产品回家试试。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李大爷和家人不想看到的。今年5月份,李大爷由于血压高住进了医院。原来他听信“老专家”的话,停用了医院开的降压药,只吃买回来的“保健品”,结果病情加重。这时,李大爷才恍然大悟,保健品不是药品,用保健品代替药品十分危险。

其次,这些“健康讲座”通常还会有“小礼品”,很多老年人就是奔着那些“小礼品”去的。一位姓吴的阿姨就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她去听健康讲座。主要就是“瞅准”了在讲座上会免费赠送水杯、洗衣粉、洗涤灵等日用品。她不断告诫自己,只听课拿赠品,绝不花钱买保健品。可听的时间长了,不免渐渐心动,再加上专家的“忽悠”和销售人员苦口婆心的劝说,今年6月份,她最终还是花2000多元买了一套保健品。

公益性健康讲座缺失

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有关人士表示,这种“健康讲座”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一是老年人多少都有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对健康产品非常渴求,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却普遍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二是欺骗性强,讲课的人披着“博士”、“专家”、“教授”等外衣,言必专业术语,使老年人觉得他们很权威。同时宣扬亲情服务,免费给老年人量血压、测脉搏、建立健康档案、赠送小礼品,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反复向体验者灌输所谓的健康理论,进行心理暗示。三是危言耸听,夸大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后果,虚假宣传所售药品、保健食品疗效神奇,诱导老年人购买。于是,当讲座到了尾声,一种无所不能、包治百病的保健品隆重登场时。早已丧失防线的老年听众纷纷“上钩”。

这种健康讲座危害很大:一是骗取老年人的钱财;二是易导致不合理用药,药物滥用,三是延误病情:四是影响老年人的心情,妨碍家庭和谐_五是有的老年人买了高价产品后常常后悔不已,退货无门,心理负担较重。

有专家指出,老年人屡屡中招,恰恰暴露出他们的健康需求没得到应有满足。假如公益性的健康讲座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假如正规医疗机构和民营社区医院能够为他们提供到位的健康指导和咨询,上述商业性“健康讲座”本不该如此轻易得手。

第11篇

(一)、居民健康档案工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

多次向办事处居会等基层管理组织单位进行协调与沟通,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使居委会对居民健康档案工作十分重视,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建档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专门成立了由站长任组长的居民健康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街道居民健康档案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建档工作小组和居民健康体检小组相互积极配合采取进入户调查统一体检服务的方式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建档工作。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建档意识。

为提高我辖区居民主动参与建档意识,我站大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材料让每一名社区居民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积极主动配合我院建档工作小组顺利完成居民建档工作。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

为确保居民健康档案保质保量完成,我站对每一名参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让每一名工作人员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熟练掌握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建档程序。

截止月底,我站共为七社区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3974份,并把纸质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合格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二)、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

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开展了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一、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我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并对所有登记管理的老年人免费进行一次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及空腹血糖测试,并提供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

二、开展老年人健康干预。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相应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存在危险因素且未纳入其他疾病管理的老年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并告知该居民一年后进行下一次免费健康检查。

截止月,我院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220人。并按要求录入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三)、慢性病管理工作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根据《包头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方案》及区卫生局要求,我院对我社区居民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随访管理、康复指导工作,掌握我街道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死亡和现患情况。

1、高血压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血压;健康体检测血压;和健康档案建立

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高血压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询问病情、测量血压,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免费的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随机血糖测试)。

截止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204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2、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一是通过健康体检和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询问等方式发现患者。

二是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并提供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提供健康指导。

三是对已经登记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含一般体格检查和空腹血糖测试)。

截止月,我站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5人。并按要求录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四)、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卫生局及上级部门的各项健康教育项目工作。采取了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健康宣教、设置宣传栏的各种方式,针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和我苏木主要卫生问题和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15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220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48次。

(五)、传染病报告与处理工作

一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二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我街道社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制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传染病防制知识的知晓率。

三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基本卫生服务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四)、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和随访主动配合存在一定困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强化职能,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投入。

(二)、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

(三)、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第12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