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23:30: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绿色农业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生态农业;发展
一、传统环境下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气候缺陷
农业种植与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黄陂区位处我国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临近黄陂南端,北部依偎着大别山南麓,水域和山脉构成黄陂区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的地势。黄陂区水资源并不缺乏,无愧于百库千渠万塘之雅称。
黄陂区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极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黄陂区多种植水稻,气候特征无疑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与水分。当然利弊相依,黄陂区虽多降水,但降水的季节变化大也是个致命的缺陷,农作物生长不稳定。冬春季节寒潮天气使水患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其不稳定。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不断向城镇流动,是我国现存的普遍现象,也是黄陂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与突破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了很多方面矛盾。
黄陂农村人口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不惜背井离乡,纷纷进入城镇打工谋生。在给家庭增进经济流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白叟幼儿留守于农村,家中劳动主力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向愈加明显。
而往往留守于黄陂乡村的老人与小孩,并不具备足够的务农能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农田因缺少人手垦植而被遗弃至荒芜,农业产量也因此直线下降。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许多问题,农村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缺少青壮年和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向农村投入的建设性资金也因缺少劳动力而无处可施。
(三)农业技术落后
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提升对生产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传统环境下农业技术落后,大大制约了黄陂农业产量增长。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传统环境下的黄陂仍然处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耕作辛劳,生产效率低,农业器具也是沿用的传统的人工器具,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还很落后。
二、生态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转变,黄陂经济与需求的大飞跃使传统农业也向生态农业转变着,农业信息化也就应运而生。
社会信息化发展得如火如荼,农业信息化是其分支,农业信息化是黄陂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同时又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上升与革新。农业信息化的来源是农业电气化,根本是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信息化是农业智能化的条件,是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内容和重点。
农业信息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数据为王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黄陂农村社会需求和发展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计算机等高科技因素的产生,人们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将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农业、工业、手工业等等,由此,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农业信息化趋势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中,从根本上解决了黄陂在传统农业中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监测到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及时防治,减轻农作物受病虫害干扰,同时合理适度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防治污染环境,现如今黄陂区已形成良性循环的综合系统。黄陂同样也引入了遥感技术,实时检测自然灾害,成功统计农业资源。引入气象卫星预测多变的天气状况,让农民能提前做好防护工作,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黄陂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农业信息化使生态农业得到保障。
三、生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农业正在由传统的保障粮食安全到提供安全食品转变,象征着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的娇子。黄陂区若想有序的过渡到现代农业,就必须增大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度。和黄陂过去的传统农业相比,黄陂现代农业是一个拥有产前、产中及产后三大领域的综合产业,它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其次,黄陂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通过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产品和知识型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黄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发展。
对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黄陂地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就:
1. 该地依托其发达的网络系统,构建“农村移动通信网”,有效的消除了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例如,在电商平台上出售农产品等方式。
2. 为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黄陂区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同时将农村市场负担得起的品牌手机引入黄陂农村供普通老百姓使用。
3. 通过一流的网络业务,创建“农信通网络平台”,进而来搞好信息工程,用信息来帮助该地农民走上小康之路,改善生活质量。
4. 通过各种渠道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农民提供周到且实用的服务,为农民创造价值,让农民受益。
四、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方式对黄陂区的启示
(一)缺水少地也能做好生态――以色列
以色列属于夏季炎热的地中海气候,由于长时间高温少雨而严重缺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色列应用了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使该地农业在缺水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生长。
黄陂区虽不缺水资源,但在冬春季节水旱现象也时有发生,若能采纳以色列滴灌和其他微灌技术,定能应对季节性水旱问题,农业作物也能得到稳定生产。
(二)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
德国在十九世纪就有了生态农业的观念,德国人严谨的习惯在农业上也有充分体现,他们对农业化肥有很高的要求,不使用有害农作物生长的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代而取之的是机械化大规模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附加原料全部来源于纯生态农业绿色生态产物。
黄陂区地处我国东部平原,土壤较为肥沃,但近期由于过度的耕种开发黄陂不少地区出现了土壤酸性化沙土化的现象,学习德国绿色耕种,绿色加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绿色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黄陂生态农业模式化,构建标准体系,需搞清楚生态系统内部各模块的构成,尤其是模块间的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技术变化。
五、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随着黄陂区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大户+小户”等多种新兴组织模式,为我国农业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调整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黄陂经济飞跃增长
需求决定供给,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来预测,所以是否能够掌握黄陂周边地区、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业市场信息就显的尤其重要。
由于黄陂不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严重的道路交通问题,农产品市场信息很难及时掌握 ,导致农产品严重滞销。为了避免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情形再次发生,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知晓市场供求信息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有助于农产品市场经济服务系统得到完善
一个成功的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能够及时知晓、完全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来应对频繁的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往往通过市场信息就可以基本预测到近期农业市场的大致走向。农业信息化将帮助农民更好的做好农业安排,生产市场导向的生态农业产品。同时,也可以让农民们及时了解到农业生产中的不足,以便于做更好的调整。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促进生态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解开了不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症结,生态农业的完善同时也少不了市场经济的持久推动。
在现代信息经济的推动下,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耕地资源等传统农业经济因素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由此产生了黄陂区大力施行的O2O模式,繁杂的生态农业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 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3).
[2]王儒敬.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与应对策略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
一、农技110信息服务
农技110信息服务,现有农业值班专家20名,其中:区农技推广中心11人、畜牧局5人、烟草发展局2人、农机局2人,每天有一名农业专家在信息中心值班,负责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同时,安排一名专职信息人员协助专家开展工作。
我委05年被农业部列入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县。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在05年12月8日正式开通。通过试点建设,建成了包括农业技术、市场行情和政策法规等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内容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现已采集入库农业信息8600条。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用电话语音系统和专家在线解答相结合的方法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提高了农技110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我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农技110信息服务六项制度。六项制度包括:农业专家值班制度、农业专家信息服务负责制、农业信息数据库共建共享制度、信息质量追究制度、信息服务回访制度、信息服务考核奖励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农技110信息服务领导组会议,通报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农技110信息服务工作正常运转。
1—6月份农技110,农民电话咨询1460人次,其中:种植业665人次、养殖业527人次、市场行情226人次、政策法规42人次,平均每天8人次。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农技110,基本上都及时得到了解决。
二、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严格执行网站管理制度,规范信息采集、整理、工作流程。加强网站栏目建设,开辟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专栏,集中展示我区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扩大获证农产品的知名度。
加大信息力度。1—6月网站信息量为2719条。网站访问人次达7090人次。
建设专业技术网站。区农技推广中心、区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农机局建设开通了网站。
推进乡镇农业信息网建设。狸桥镇、溪口镇建设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
三、下半年信息工作打算
1、做好宣州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举办全区农业信息员业务培训。
2、推进农业部“一站通”网站的运用,重点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协会,利用“一站通”网站开展市场营销。
3、筹划实施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建设
一、重庆市柑橘产业信息服务现状
随着重庆市光纤系统基本通村达镇,计算机应用快速普及,使加快研发和推广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柑橘生产技术和建立规模化的柑橘信息技术示范基地成为可能。目前与柑橘产业直接关联的网络平台包括: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柑橘网”、重庆市忠县科技局和果业局主办的“中国柑桔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和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柑在线”等。
然而,目前柑橘产业信息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资源较多,有效共享程度低;平台系统多,但难以选择利用;信息产品多,但缺乏实际应用等问题。现有网络信息缺少联结技术服务主体与受体的交流桥梁和远程服务平台;信息内容以综合信息为主,技术信息和决策支持手段缺乏,亟待补充针对性、适用性和技术性的信息化服务产品。
柑橘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将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点。柑橘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以云计算为核心,形成多功能的远程信息服务平台,为柑橘基地提供全方位信息和技术服务。
二、国外现有技术及发展趋势
国外农业农村信息化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目前印度和韩国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主体,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通过政府巨资投入、优惠的税收政策、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建立起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技术合作等计划,让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日本在国内每个县都设有分中心,尤其地方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农户可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政府投资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凭借着这两个系统提供的准确的市场信息,每一个农户都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由此调整生产品种及产量。日本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也是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建立了专门从事农业网上交易的市场、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网上商店和农产品电子交易所。
三、国内现有技术及发展趋势
近10年来,在国家、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农村农业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技术进步。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实施,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农村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开发了12个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另外,“农业3S技术”、“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等方面的技术也在积极开发和应用中。这些农村农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实施农村农业信息化战略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些省市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5月,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获科学技术部、全国远程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成为首个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建设的省,着重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信息化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开展建设。湖南省成为第2个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建设的省。重庆市“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作为第3批省市之一,也已经得到了科学技术部、全国远程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正在制订示范省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四、柑橘信息云服务平台的建设
在柑橘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需加快研究柑橘信息云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体系结构模型、子系统间数据存储和共享技术、系统内部集成技术、异构平台间资源整合与集成技术、高效传输和远程共享技术,为建立高效的柑橘信息云服务平台奠定基础。
建设数据处理快速、资源存储量大、网络负载能力强的云服务平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立三层逻辑结构的数据仓库,构建信息池;建立柑橘信息云服务平台框架,研发应用服务子系统和信息服务产品;集成柑橘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柑橘市场交易平台和管理系统,跨平台整合集成已有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开发出一个覆盖面广、快速、方便、安全、可控、低廉的柑橘信息云服务平台,为柑橘生产者、技术支持者和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五、预期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农村信息化的加速推进,使得负责信息化的主管们在欣喜的同时也遭遇到了高速发展带来的措手不及。“农村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让很多信息化专家都大吃一惊,以为20年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在‘一夜’之间就‘千树万树梨花开’了。”在山东省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主任万学道平和的语气中透露出了些许无奈。
从1997年开始,济南农业信息中心开始筹建,如今,信息中心已经成为涉及农、林、牧、副、渔的信息综合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在宣传国家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万学道介绍,经过10年的建设,济南农业信息中心累计投资2500万元,已经实现了四级网络联动的信息服务格局,建立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开发了网上培训、网上交易和农业知识整理系统,数据总量达52.5GB。此外,还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网控中心,开通了“山东金农信息网”、“中国农业书店网”和“易农易”山东农业市场网三大网站,目前已建成并维护的涉农类网站总数达192个。
在农村信息化奋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时,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成为了信息主管的“心头病”。与企业级用户相比,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没有过多的生产营销管理系统,看似任务会“轻巧”许多,其实却并不然,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业务的增加、数据的增长、设备的更新都向数据中心层层施压,我们丝毫不能放松。”万学道深知数据中心的发展必须与业务增长速度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不能拖后腿。
走虚拟化捷径
“数据中心建设的投入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开支,一个建立在业务之上的数据中心才不‘浪费’。”万学道说。IT管理人员对数据中心一直都是“既爱又恨”: 一方面,数据中心承载着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 另一方面,对数据中心的性能需求越来越像无底洞,采购、维护与能耗成本屡攀新高,管理维护起来又仿佛是遍布其中的布线一样愈缠愈乱。现在,济南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每年都要“吃进”100余万元。
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才真正开始筹建数据中心,而在此之前则是两年多的漫长规划。万学道告诉记者,整个数据中心的建设是通过对农业农村信息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区域、潜在用户特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监控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后才形成了网络中心建设设计书的,并在项目和任务的双重驱动下将数据中心逐步完善。
支撑200多个网站的安全正常运行是该数据中心的最重要业务,其运行的支撑平台是以IBM的x260以及其系列小型机为基础的,并以高集群的方式运行。
尽管前期的规划面面俱到,但伴随着业务的增长,数据中心的扩容仍然成为了困扰。“在构建数据中心之初我们做了‘三年计划’,但谁也没有想到信息化的发展如此迅速,伴随业务的增长,服务器只能不断地增加。”万学道说。
而服务器的增加还只是一个源头,随之而来的是机房的扩容、电量的剧增等一系列问题。怎么办?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增长,万学道担忧万分。针对这一情况,农业信息中心计划将数据中心搬迁到大楼的顶部,这里大概有1000多平方米。“在这里,空间问题可以得到缓减,但是这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提高数据中心的效率,还必须有合理的设计――从服务器到用电再到机柜摆放都要更有效率。”万学道强调说。
在物理服务器被接二连三购进的情况下,济南农业信息中心走上了虚拟化的道路。据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络部主任苏静介绍,在2006年年底,数据中心便开始进行服务器的虚拟化工作。“通过使用VMware的虚拟化软件,在数据中心的集群系统中关掉利用率低的服务器,并在需要的时候再启动服务器以增加资源。”苏静说。
事实上,通过虚拟化技术可以建立与物理设备没有连接的IT逻辑资源池,它的意义就在于实现应用隔离,可以让单一的硬件平台支持尽量多的传统应用软件,而且不必对传统应用进行重新开发,从而降低了新购服务器和存储硬件的费用,延长了应用系统的使用时间,并简化了IT管理。
据了解,虚拟化可以把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从15%~20%提高到80%~90%,也就是说,用更少的服务器来完成更多的工作,而耗电量不会增加。可以说,虚拟化是条捷径,沿着这条捷径,济南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在物理服务器上已经虚拟出了30余台虚拟服务器,这就遏制住了服务器数量的飞涨,继而带来了降耗、省电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安全稳定迫在眉睫
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所有IT管理者的重要目标。目前,济南农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通过高交加双磁盘阵列和磁带库进行每天的联机热备。“每天凌晨2点,机器将会自动进行备份,每个月我们还会进行人工冷备,争取在现有的情况下做到最好。”苏静介绍说。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攻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该数据中心还通过防火墙IDS(入侵监测系统)进行防护。“由于网络本身的复杂性,使得被动防御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 防火墙对某些攻击的保护很弱,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威胁都来自于防火墙外部; 入侵教程随处可见,侵入变得轻而易举。”苏静说,“因此,IDS的应用是一个必然。”
假如防火墙是一幢大楼的门锁,那么IDS就是这幢大楼里的监测系统,一旦小偷爬进大楼,或内部人员有越界行为,只有实时监视系统才能发现并发出警告。作为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入侵检测技术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这就能够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并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攻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架构的完整性。
不同于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是一个监听设备,没有跨接在任何链路上,无须网络流量流经它便可以工作。据苏静介绍,对IDS部署的惟一要求就是,IDS应当挂接在所有关注流量都必须流经的链路上,在这里,“关注流量”指的是来自高位网络区域的访问流量和需要进行统计和监视的网络报文。其实,在如今的网络拓扑中,已经很难找到以前的HUB式的共享介质冲突域的网络,绝大部分的网络区域已经全面升级到了交换式的网络结构。
但缺乏容灾消灾能力、没有灾备中心是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一大短板,这使得万学道无法睡个安稳觉。“停一次电,我便揪心一次。”万学道回顾起去年20余次的停电仍然心有余悸。
不久前,该数据中心曾出现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数据丢失事件。突然的停电,使得大量的网站数据只能在UPS电源的支撑下,在几小时内进行全面的备份。虽然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绝大多数数据保护完好,但仍有小部分数据丢失。“那天我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万学道提起这次意外相当感叹,“安全是重中之重,这给了我们一个很沉重的教训。”
经历过这次惊险,灾备中心的筹建被放在了首位。据万学道介绍,预计今年年底会将原来农业局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建立为灾备中心以实现异地备份。
数据中心计划在本地端与灾备端分别配置两套相同的存储系统,并运用磁盘阵列复制技术。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实现盘阵之间的直接镜像,通过存储系统内建的固件或操作系统,利用IP网络、光纤通道等传输界面连接,将数据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复制到远端; 这一技术能够将数据与应用系统分开,对主机系统的运行资源影响比较小。此外,由于运行机制大多是利用镜像来复制数据的,并借助高速缓冲存储器加速I/O存取,两端的数据差异时间点比较小,加上存储系统本身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运行性能和可靠性。
需换上绿色新装
灾备中心的缺失是济南农业信息中心数据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耗能、散热等这几项数据中心的通病,同样让万学道感到紧迫。
目前,该数据中心拥有一台模块化的UPS。据苏静介绍,模块化UPS可以通过不断添加功率模块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并做到“边成长边投资”,而采用模块化设计、N+1冗余输出、可在线更换模块、在线维护等使其可实现网络监控。此外,还可通过按需配置达到UPS系统最高效率的负载率。UPS采取了新双变换逆变技术,逆变设计相对于原有设计减少了50%的损耗,低功耗的控制器、驱动设备以及缓冲电路减少了30%的空载损耗。
然而,在遭遇了去年20余次的意外停电后,万学道希望能为电力扩容。“这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机房的供电来自于UPS,往往在数据中心设计之初就已经规划好了UPS提供的电力总量以及每个机架所分配的电量,要扩容则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电力供应量。”
通过增加UPS来提升供电能力,就需要一定的空间来升级UPS,倘若数据中心里面没有足够的预留空间,便难以进行UPS的升级。即便是UPS能够升级,电力部门的电力供应也不一定能跟得上。基于这一情况,万学道计划在新的数据中心中安置发电机以保证不断电。
此外,计划新建的数据中心将在机柜的设计上有新的考究。机柜通常被认为只是一种机械支架,除了放置服务器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对节能和散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数据中心管理者都会忽略机柜盲板的问题,通常没有盲板的机柜缺少自然屏障,服务器所产生的热空气压强较高,加上设备进气过程中的吸力,将可能会导致热空气被重新吸入设备进气口,从而造成气流短路。”万学道介绍说。
与企业级用户相比,在数据中心的管理上,农业信息中心数据中心显得“土”了一些,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管理软件对湿度、温度和电流进行全面的监控,也缺少一套精确的管理系统,这使得IT管理者无从了解并全方位地掌控机房,有效控制相关设备的运行,电能还会随时随地白白流失。比如,机柜需要的冷量和通过的电流成正比,但如果缺少有效的管理系统,就不能实现根据电流大小来调节出风口的大小,节能效果当然“事倍功半”。
关键词:农艺学;创新性发展;三农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96
农艺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农业学科,曾对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起过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尽管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已不像过去那样突出,但是其基础作用仍然不可小觑。农艺学作为农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以研究农作物生产技术与原理为核心的一门科学。它所包涵的内容很广泛,从农作物的栽培、种植,到土壤的管理与改善,从对农作物的照护管理到农具的更新与使用,从农产品的收割到初步加工,再到制成成品流通至市场,可以说都与农艺学紧密联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农艺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农艺学是农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农艺学的革新与发展,就没有农业的发展与创新。
1 农艺学发展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在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把各项政策举措切实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减弱,而是加大对其扶持和支持的力度。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要做一个农业强国。要做到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就需要我们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兴农业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秉持上述5个发展理念,要意识到,农艺学的发展决不是停滞不前的,而应与时俱进。下面简述当前我国农艺学发展的情况。
1.1 农艺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农艺业不像工业发展一样,不受地域性的限制,农艺业的发展受制因素很多,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土壤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艺学的地域性特征也在逐渐改变着。人们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对农艺学进行改进,使原来只适应于南方生长的作物可以在北方某些地区进行种植,推广了种植地域;同时改进农作物种子的适应性,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以适应更加艰苦的条件。这些进步是都能看得到的。农业的地域性特征还表现在农作物对土地的依赖上,这就要求要加强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只有保护了农业用地,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也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1.2 “三农”问题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会。如今,“三农”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意识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从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农业产量上,放在应走怎样的农业创新之路上。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农业走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许多农艺学的研究专家也开始关注如何使农业发展更好上来。
1.3 国家对于农业创新扶持力度的加大
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应加大对其创新性的研究与研发力度。科技兴农、信息富农、创新强农,只有将农业的发展与时代科技、信息、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也才能走向伟大的农业创新的“中国梦”。
2 走农艺创新之路
2.1 走农业信息化之路
走农艺创新之路,是时代的发展对农艺学所提出的新的目标,也是农业发展应走的路径。创新之路来源于科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走一条信息农业之路,使农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这是农业发展的新目标。
信息农业,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进程,是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服务的过程。
2.2 走遗传育种技术之路
现代的育种技术呈现出多样性、交叉性的特征。这种新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生物育种技术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育种技术的瓶颈,给育种带来了新的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后的农艺新品种越来越多,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带来了显著的实用性效果,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
2.3 走农艺生态发展之路
农业生态化,也就是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清洁、环保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新理念。绿色农业发展道路,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农业生态化,对于生活环境的保护,更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当前主要从农业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农产品的商品商业化加工制作以及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彭玉亮,刘启云.知识经济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经济性评价方法的初步构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3(05).
1.1缺少销售渠道
农产品被顺利的消费和使用,离不开产品营销。拥有恒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市场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并不能一味的降低成本和价格,投放大量的宣传广告。倘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没有形成高效、安全、快速衔接,这些做法并不有效。黑龙江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渠道是大流通,自产自销为主。销售的方向是面向大众的蔬菜水果店、超市等。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一个障碍。现阶段最常见的分销渠道模式,销售基础是农贸市场,核心是批发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分销渠道模式多环节、多层次、弱控制、分散化,交易成本很高、产品的保鲜时间较短,有很多的弊端和不足。
1.2品牌意识不够
品牌从表面意义上解释,就是有品位的牌子,其品牌价值是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附加利益体现出来的。但市场中的品牌产品多是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很少。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黑龙江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强势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不能依靠广告媒体。品牌形象的树立是企业经历长期积累和凝聚的结果,品牌也代表着该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有着象征性价值。品牌力量能够作为市场竞争的工具。就黑龙江农产品市场而言,农产品销售往往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多数企业负责农产品粗加工和初级加工,市场中存在需求短缺和过剩的矛盾。农产品的研发力不强、深加工力不强、营销策略不够、营销意识差,因此许多企业为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只会进行广告无限投入,缺少市场竞争力。
黑龙江五种具有优势的农产品中,牛奶产品品牌较为突出,有“飞鹤”“、完达山”“、摇篮”“、红星”等。但内蒙古的“伊利”和“蒙牛”,知名度比黑龙江的“飞鹤”、“完达山”要高的多。专业小麦中“北大荒”品牌被广泛认可。黑龙江的肉牛品牌“宾西”“、希波”和国内的“双汇”“、皓月”差距很大。专用玉米和高油大豆这两类农产品的品牌认可率很低,黑龙江专用玉米品牌有“松北王”“、兴茂”、“碧珠”“、温格林”,这些品牌的影响范围还只是在省内。尽管黑龙江农产品品牌数量上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种类却很单一,没有整体品牌的优势。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品牌塑造反映出企业经营策略、经营观念和经营思想,构建品牌也受到了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企业若要树立品牌应改变短期思维,制定实施步骤和长期计划,为消费者所服务。这样才能构建好企业的品牌,企业也可以实现可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
1.3农业信息技术程度不足农业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行动、有步骤的让农民完成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其中包括管理、生产、技术、售后和产品营销等行为。构建农业信息网络,农民能够上网获取农业种植知识,在网上获取销售订单,实现农产品技术、销售、生产管理的直接利用。农业信息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让传统农业转变成为了现代农业。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农业信息化已逐步普及,信息技术渐渐被农民接纳。但由于信息技术成本较高、消费市场和生产市场信息不对称。黑龙江地处内陆地带,建立信息化和进行信息传播较为不利,不能权威、准确、及时的和外界联系、沟通。黑龙江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时间很短,又缺少技术性人才,这就使得农业发展程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较为薄弱。
2黑龙江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和营销策略
2.1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思想是市场营销观念,农民依据多方面环境变化和农村经济形式构成的普遍意义经营哲学即市场营销观念。黑龙江农产品需树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观念,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变过时落后的市场营销观念。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还需构建良好的营销观念。构建农产品的营销体系,强化营销理念,提高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品牌化程度,使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2.2整合销售渠道
黑龙江农产品营销的最大阻碍是销售渠道。落后的销售渠道会制约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性,要对农产品管理模式、销售渠道进行创新。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会影响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成本,并直接对农产品市场竞争产生影响。黑龙江农产品企业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提高农产品的营销组织程度,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力。
2.3加强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黑龙江农产品不能局限于省内,要争取国内市场,构建自我的产品品牌。若要争创品牌,就要先提高经济效益。黑龙江省需从传统农业基础转变为现代农业,培养好品牌,注重产品品牌的营销建设,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黑龙江省要按照实施步骤和农产品品牌的战略要求,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除此之外,在农产品生产中,要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品品牌的设计水平,发挥出自我文化优势,构建出新颖独特的设计思路。黑龙江农产品的品牌塑造既要重视包装和商标外在形象,还要让消费者满意品牌产品质量。其中涉及了营销、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个性品牌形象也是很重要的,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不同,对品牌看法也不一样。农产品营销前要做好准确定位,给消费者留下独特的第一印象,让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深刻的评价。农产品的品牌塑造离不开产品的创新,任何农产品都会经历诞生、发展、壮大、衰落的过程,时代会不断进步,消费者的思想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用新设计、新材料、新技术赋予品牌新形象,才能提高品牌创新实力。
2.4建设农业信息网络
农业信息网络是一个复杂、综合、富民、宏大的系统性工程。农业信息网络能够缩短国内各地的信息交流,实现了农产品的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要投入资金建设功能强大、覆盖面全、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此加强农业产品供求的联络、分析和预测。运用网络技术能支持农产品的营销。现代化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可进行有效化的信息服务,有助于传统农业升级改造,提高了农民生活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构建农业信息网络,能够为农产品营销提供服务,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3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农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和构建,这项举措对我国新农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本文将围绕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发展现状 设计 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改造传统农业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力。但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电脑操作以及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缺乏,使得很多科技信息得不到高效利用。此外,互联网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在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进行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意义和现状
1.1 设计与构建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来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农业的信息化将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设计与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促进农业方面的信息交流,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知识等。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信息沟通,使得农民们对科技支农产生更多的认识。同时,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民们以后在家中便可以通过网络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总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对我国新农村农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2 设计与构建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全国97%的地市级和8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农村信息员22万人,建成涉农网站17000多个。近年来,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各农业部门相继建立局域网等,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此外,随着我国电子办公系统的应用,农业电子政务、商务已在某些地区的农业部门进行试点。
2.构建的主要内容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局域网与广域网建设、数据库建设、电子管理系统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等几个方面。一是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建设,首先各地的农业部门应该建立该地区的局域网,然后通过网络加强各地区的联系。二是数据库的建设,农业信息化需要有一定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例如近年来的农业成果数据、农业的相关影像资料等。三是电子管理系统的建设,要保证农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等工作。四是农业资源数字化,指对我国图书馆农业资资料、农业市场、农业相关法律以及农业生产等技术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五是农业远程培训系统的建设,通过该系统农民可以与农业技术员、农科院校等部门进行远程联系,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获得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3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设计与构建
3.1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
网络系统结构的设计和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设备的选择以及软件的应用等。首先,主干采用高交换量的快速以太网组网模式,网络中心交换机为三层交换机,由交换机、网桥、集线器、服务器、客户机组成星型拓扑结构。其次,系统应用Browser、Intranet、Client等技术,以满足快速处理信息的要求,并且系统应支持Internet直接连接,并满足WWW、Office等服务软件的运行。此外,通讯出口线路可使用宽带专线通过中国公用计算机换联网接入。
3.2 网站和网页的设计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必然离不开网站和网页的设计。对用户来说,获取资源的直接途径便是进入网页进行浏览,所以在网站和网页的设计方面相关工作者应该结合用户的需求来进行。首先,网站需要有导航栏,顾名思义,导航栏的作用便是为用户指明方向,方面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导航栏可以分为法律法规、专家论坛、名优特产、农业在线等,每个方面可以再设立相应分支。其次,为了便于网站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对整个网站采用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技术进行管理,授权用户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后台理,实现远程信息的实时添加、更新、删除、修改。此外,可以在网页的下方为用户提供一些和农业有关的网上链接,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农业统计资料、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国家统计局及国家专利局信息等,方便用户查阅。
3.3 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需要相关农业部门与图书馆以及一些资源库等单位进行联系,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例如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中国科技成果库、全国科技成果交易数据库、中国社科报刊篇名库等,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在这些数据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此外,相关单位还应该开展数字图书馆基础建设,馆藏特色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建设馆藏图书和期刊目录数据库等,使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结构更趋合理,更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4 相关安全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安全问题。我国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胁,因此必须采取相关安全措施进行保护。首先,这需要网站的构建者对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尽量减少系统的漏洞;其次,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的小组进行网站的日常维护和审查工作;此外,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使用户只有在进行相关认证之后才可以获取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与构建,需要各地农业部门结合各地实际的情况进行。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去改进。
参考文献
[1]杜青林.农业信息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绿色通道[J].人民论坛,2005(10).
[2]黄振文.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
[3]刘善文.基于网络的作物资源共享管理平台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9(4).
互联网经济时代,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电子商务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网站的分析发现,电子商务在陕西农业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模式单一、支撑环境不完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应用
0 引言
农业电子商务是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成果,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加速农业信息的流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逐年增加的网名数量特别是农村网民数量为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均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农业部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与现代农业融合初见成效,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农业电子商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其发展空间巨大。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陕西省全省面积 20.58 万平方公里,有耕地 480 万公顷,占总面积的 23.3%。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陕北畜牧业较为发达,关中物产丰富,陕南主产水稻和油菜。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753.09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77.3万人,占50.02%,乡村人口1875.79万人,占49.98%。广阔的耕地面积,有利的气候条件以及众多的农村人力都为陕西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陕西省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以及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均在逐年增加,2011年,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数达到8222个,从业人员112296人,第一产业总的规模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1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陕西省1998年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2007年明确提出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截止2010年共建成27914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信息服务站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的目标,其中6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有线宽带接入,40%的信息服务站实现无线接入。全省行政村广播、电视、电话已实现全覆盖,有线宽带覆盖率达到73%,全部乡镇均具备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总体而言,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
1.2政府主导的农业网站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行业有近7万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及中介近15万家,农村经营大户达150多万户,涉农电子商务的网站数量也超过了6000家。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达到268万个。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在中国网站总数中只占到0.2%,总数偏少。
政府主导的资讯信息网站以陕西省农业厅创办的陕西农业信息网为龙头,由农业主管部门主建的陕西省、市、县三级网站构成,如陕西省农业信息网、西安市农业信息网、长安区农业信息网等。除了综合型的农业信息网以外,部分涉农政府部门也建立了相关的网站,如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建立的陕西果业信息网、陕西省种子管理站建立的陕西种业网、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主办的农业机械化信息网、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主办的陕西农药信息网等。
这种类型的网站以提供及时的信息资讯为主要任务,同时还兼任农业政务信息管理的双重身份。除提供必备的农业技术、价格动态、产业分析预测、农产品供求信息以外,同时也相应地承担着本部门的政务信息功能,如部门的政务信息、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部门农业文件、办事指南、招商引资、农业贷款、特色农产品推广等。
1.3 企业主导的农业网站
由涉农企业建立的网站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第三方企业建立的网上贸易平台,另一种是由农业企业自己建立的自营网站。第三方网上贸易平台如阿里巴巴农业板块,目前已有西安绿豪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杨凌常青现代农业工程有限公司、陕西韩城九牛维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等共计841家涉农企业。阿里巴巴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详细真实的公司概况信息,产品信息,诚信信息,并提供实时交流工具以及留言板等互动模块,同时支持网上下订单以及支付。
除了这些交易平台外,还有少部分农业企业建立了自营网站,如西北农业产品销售公司、西安惠万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联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安亚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这些网站主要是企业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的平台,主要设置有企业简介、企业动态、产品展示、市场动态、供应信息等栏目,不具有完善的网上贸易支持系统。总体而言,对于陕西省中小农业企业而言,只有极少部分有网站或者参与到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中,更多的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意识比较薄弱,传统交易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2 陕西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陕西省到乡镇级别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农业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但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与城镇用户相比,农村用户在电脑拥有量方面远远落后。电脑是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必备硬件设施,就现有数量来看,电脑的覆盖率只有16.6%,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2 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单一
从现有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来看,政府主导的网站居多,企业建立的网站较少。政府主导的网站功能主要侧重于相应的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涉农商业信息或者涉农在线办事版块缺乏,各个网站间的资源共享性较差。网站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网站多为单向信息形式,缺乏交互式交流平台。大多数企业网站尤其是自营类型的企业网站目前只能提供简单的信息服务,服务深度有待提高。
2.3 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现有的农业交易标准参差不齐,各地方的标准没有统一,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效率低。其次,电子商务由于交易量大、品种多、运输广,对农产品物流的网络规模、储运量、保鲜技术、损失率和时效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现有的物流行业发展并不成熟,行业进入标准低,缺乏严格的行业规范,管理混乱,效率低,未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另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支付方式、网络安全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
3 电子商务在西安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对策
3.1 改善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企业和农业从业者都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扶持力度。协调与之相关的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向农业服务倾斜,建立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对于有条件开展规模化农业电子商务交易的地区,要切实解决信息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3.2 深化农业电子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只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基础层面,交易才是其核心内容。现有的少量企业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信息层面的应用,可以以这些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应用网络开展贸易活动。让网站真正发挥出贸易平台的功能,从产品信息、咨询洽谈、下订单、支付货款到物流、售后服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链解决方案。
3.3 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
除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外,还要加强农业电子商务支撑环境的完善。如制定通用的行业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控制。另外,还要注重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落后是制约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要以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为契机,利用GPS、GIS等先进物流技术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在支付以及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方面也要加强。
【参考文献】
[1]徐稳.湖北省农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张纯.陕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3]巫江.甘肃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分析及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5):219-225.
[4]刁丽琳,张光辉.广东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10):156-159.
[5]韩倩.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一、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不少深层次的矛盾更加显露出来。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而效益却在逐步降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民由过去的求温饱转到求富裕。如果继续沿着传统农业的路子走下去,不但小康难以实现,农业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进行。为此,必须引导干部、群众强化认识,走发展特色农业的道路。
1、发展特色农业综合效益高。特色农业是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要求的农业,一般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加工增值率高、市场占有率高、综合效益高等特征。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新元村*0年通过种植魔芋使全村人平增收80元,可以看出,特色农业已成为山区农业,尤其是特困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增长点,这是常规农业不可比拟的。
2、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强。特色农业是贫困山区农民奔小康的致富产业、希望产业,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既能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直接给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加工、运输等二、三产业的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也是特困山区农民增收的希望产业。
3、发展特色农业资源潜力大。贫困山区一般海拔高,污染小,对发展“无毒、无公害绿色食品”这一特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重庆市开县关坪乡,草原丰富,可以发展肉牛、山羊等草食动物,乡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在“特色”上做文章,带动扶贫示范区的建设,使扶贫示范区上了档次升了位。
二、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特色农业是特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牛鼻子”,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农民收入才会大幅度地增加,生活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但是,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1、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山区农民特别是特困山区农民,由于处在边远贫瘠的自然环境,至今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对市场需求缺乏较多的了解,更谈不上研究市场,把握市场。大多是“凭着自我感觉抓生产,跟在别人后面搞调整”,致使市场波动带来的负效应时有出现。
2、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困山区的农业科技,尤其是特色农业的种养技术推广严重滞后。即使有一些实用技术,也是覆盖面小、科技含量低、粗放经营,带来的只能是高成本运行,使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示范基地建设不够。不少特困山区特色农产品没有稳定的生产基地,而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或零星的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吸引不了市场,缺乏参与大市场流通的能力。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直接制约特困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须依靠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挖掘农民增收潜力,解除增收制约因素,壮大农村经济,特别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才能够快速增长。
三、特困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根据近年来特困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分析,从农民自身因素和存在于农业内部的矛盾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是增收的主体,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收入能否快速提高。但是,目前农民的整体素质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经济观念仍普遍存在,究其根源是文化素质偏低,无法接受高科技含量的种养技术,无法正确判断市场的供求信息,无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2、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表现在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中介组织不够健全,产业链条缺乏紧密度,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慢,大部分农副产品只能以原料为主进入市场,难以实现再次或多次增值。大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着组织化程度不高,占有市场份额少,一体化经营机制不健全,龙头、基地、农户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松散等弊端,致使抵御市场风险力差,市场稍有波动,农产品就会出现“卖难”现象,既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产品更少;农业结构调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多、小而全问题,缺乏特色,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盲目跟从,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上;存在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力弱;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由于这些原因,致使农产品供求脱节,导致农产品价格下滑,影响农民收入提高。
四、强化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特色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着力点要放在更新观念、强化经济意识上来。要破除“温饱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以农为本、艰苦创业、多业致富”观念。在稳定常规农业的基础上,重拳出击,突出抓好各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特色、规模、效益上狠下功夫。
1、更新观念,切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经过近几年的艰苦探索,特困山区开始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绝
大多数还没有完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种植种养的状态,经济效益低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特困山区必须把依靠市场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要立足于市场需要,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的原则,向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以增强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彻底改变目前基本上自种自养自食的现状,用更多的优质产品去占领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其次,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吸纳更多的资金投入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高山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三,要适应市场规则,改进工作方法。要从过去抓生产计划,采取行政号令、依靠行政手段的工作方法,转到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注重搞好市场调查、分析、预测、预报,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减轻风险上来。第四,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快流通体系的建设。把搞活流通作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来抓。把分散、零乱的产品经营,通过“三制一化”联系定点销售地。并以此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抢占市场,扩大特色产品销售半径。第五,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实施“信息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民信息知识的普及,扩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使之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效益,只有掌握准确完备的农业信息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农业信息的公共特性和广大农村还不具备农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责任,对农业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加快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开发,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大力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动态信息的收集,做好预测,增加信息的有效供给。
2、突出品牌,提高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科技
推广的快慢,直接关系到特色农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目前特困山区在发展特色农业中,一方面是科技含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是推广应用各种新技术成果的潜力很大。特困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应把着力点放在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上,努力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技站和农民技术人员处在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群众直接联系,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必须十分重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依托农校、农函大,搞好科技培训,依靠“土专家”、“田秀才”这支队伍,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加工信息和科技承包服务,从而使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在较高的科技起点之上。例如重庆开县立足品牌开发,突出规模效益,重点实施以下产业化经营项目:建立优质再生稻生产基地10万亩,培育“竹溪”牌再生稻品牌;建立优质高产“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4万亩,培育“浪花”牌系列食用油品牌,建立绿色精品米生产基地10万亩;培育“九龙山”牌优质绿色精品米品牌;建立优质花生良繁基地4千亩,生产基地4万亩,培育“品新”牌花生奶品牌;建立早市地膜洋芋生产基地1万亩,培育脱毒种薯、绿色菜用洋芋品牌;建立优质高产酿酒高粱生产基地20万亩,为诗仙太白酒厂提供优质原料;建立鲜食、甜糯玉米生产基地1万亩,支持龙头企业重庆市鸿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AA绿色食品标志;建立蘑芋良种繁育基地300亩,生产基地2万亩,培育“开利”牌系列蘑芋绿色食品品牌;建立水竹、慈竹、楠竹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群星”牌系列建材品牌、“三峡”牌水竹凉席品牌;建立杜仲、厚朴、黄柏、银杏中药材生产基地30万亩;培育“顶用”牌杜仲银杏天然保健饮品、系列中药材制品品牌;建立天然优质茶叶生产基地5万亩,培育“龙珠”牌系列茶品牌;建立72-1、76-8优质锦橙生产基地2400万株,培育“渝开”牌系列优质柑桔品牌;建立蚕桑生产基地1亿株,培育“梅花”牌等茧丝绸品牌;建立优质瘦肉型猪、草食牲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培育“钱江”牌系列肉制品品牌、“搏击”牌龙须牛肉品牌等等。从而,实现农业增加值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5年分别达到16.82亿元、13.25亿元、*0元。
(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挖掘,发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农业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从传统农业营销现状分析入手,联系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走出营销困境,实现营销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体验营销;传统农业;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7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动态化、个性化、优质化趋势,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很多优质特色农业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显然对农产品营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农业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仍非常突出,处在生产者位置的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传统农业营销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1 传统农业营销现状
1.1 农产品滞销,丰产不丰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受季节、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在生产上呈现一定波动性;而市场杠杆作用下,许多农民摸不准市场行情——“种什么不种什么,基本依靠惯性和小道消息”,盲目跟风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产品滞销,丰产却难丰收。产销信息不畅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的关键原因,尽管农业部早就着手搭建农村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服务,但在实际运作中,信息仍然呈现滞后性,农民抱怨“指导一次错一次”。
1.2 营销方式落后
目前采用的营销方法主要是线下营销[1]。线下营销又分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方式,就是农民在农产品收获以后,等着产地批发商上门收购,再经过层层流通,最后到达餐桌,在这种“垂直化”的传统链式营销模式(图1)中,农民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没有议价的实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营销模式使得农民远离消费者,无法准确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更谈不上产品需求分析和市场预测。另一种是“提篮小卖”方式,就是农民自产自销、走街串巷地销售农产品,这种模式属于个体经营,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产品营销辐射半径有限,且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程度较高。
除了传统线下营销外,目前有个别省份的农户开始尝试线上营销,如网上销售生猪、花卉、土特产品等,但由于农民网络营销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农业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这种方式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1.3 营销渠道不畅、流通成本上升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历5~6个流通环节,上述流通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中间商[2],他们控制着供需信息,在渠道中拥有主导优势,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出现中间商恶意操纵流通及信息渠道现象,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另外,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仓储运输成本必然加大,农产品在储运中的损耗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整体流通成本不断攀升,最终中间商获利较丰,而消费者和农民都没有得到好处。
2 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挑战
根据IDC市场机构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3]。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行为日益偏向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和直觉,它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数据分析挖掘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首先,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使得农民触网成本显著降低,借助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了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精准判断;其次,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积极试水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传统农业营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抓住机遇,需要克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 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在这样一个号称“数据钻出石油”的时代[4],传统农业亟待升级为现代农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更应该是思想和观念上的革新。然而对农村地区的调研显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后期缺乏专业培训,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数据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农村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农民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并没有顺应信息化时代数据集中爆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运用上缺乏主动性,农民的网络应用仍然以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聊天以及网络游戏等娱乐目的为主,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的比较少[5]。
2.2 农产品标准化难以实现
农产品从生产到走向餐桌,其不易标准化的特点制约了其流通力度。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标准化的编码技术也未普及应用于农产品营销,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无法以一种更专业、更快、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涉及农产品污染、农药残留等缺乏质量标准监管制度,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风险,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6]。
2.3 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数字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虽然早就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在着力构建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即“四电一站”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难以一蹴而就,加之采取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模式,各级涉农政府协调配合不力,农户也没有参与的热情,造成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进村入户难。没有高效的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团队和技术团队,将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农村网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三方合力下,加速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
3 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农业营销创新探讨
基于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索,构建新型农业营销模式(图2)。
3.1 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
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可以预见,甚至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及移动终端使用行为可以从“找对消费者”进而“找到消费者”,实现适时、适地、按需推荐农产品,进行销售引导,提高交易达成率。同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方式、购买时间间隔等,给出实时消费建议,进而在消费者和农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产销链接,真正实现精准营销。
专注精准营销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以顾客订单为导向的新的农业营销模式开启。订单农业主要表现在:未收先卖、未种先卖,中远期交易成为农产品交易的主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终端消费者由大中型客户走向零散个体客户,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增加,由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油料等粮油作物逐渐扩展到蔬菜、畜产品、水果、水产品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并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依托日益发展的第三方物流甚至农村物流,订单农业的交易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走出当地市场,迈向国际市场。
3.2 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大众点评网、人人网等一批社交平台的兴起,消费者分享互动的信息不断填充进数据平台,有关产品的口碑得以放大化,引爆口碑营销。农产品营销应该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聚焦高人气、高活跃度的网络社交平台,与消费者展开立体互动,引领消费潮流。城市消费者对反季节、跨地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强烈,但苦于没有可靠的购买途径,可以在信息中增加一些原生态、纯手工、无添加、无残留、新鲜、绿色的特色产品的宣传,并将产品的自然生长环境、绿色安全加工方式、纯手工制作流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进行[7],打造绿色农业生态链。可以发起各种形式的点评、人气推荐活动,以顾客的再度口碑传播获得几何量级源源不断增长的新顾客;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短信平台等,向顾客定向发送产品促销信息、优惠方案或团购券等来促进消费。
3.3 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农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文化等资源,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结合农业和旅游业,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其目的是为民众提供休闲观光服务的同时,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以及农家生活体验[8]。现代社会处在“鼠标+水泥”的包围之中,居住环境日益污染恶化的城市消费者迫切需要返璞归真、享受休闲淳朴的田园生活,体验和感受成为当下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关键的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拓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而大数据时代为产业的越界混融、经营的横向跨界、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现代农业完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借力体验营销这种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对消费者在旅游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留下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快速、自动地对客户进行细分,识别出优质客户群;可以分析其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偏好,然后为其量身定制随时间、季节变化的休闲体验方案。如定制春赏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夏观荷、秋采瓜果莲蓬、冬挖藕等农业观光及主题采摘活动;开发插秧割稻、种花养鱼、种植蔬菜、牧牛挤奶等农事体验活动;推荐手打年糕糍粑、湖滩露营烧烤、篝火晚会、斗茶、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等。以地道的“农”味吸引周边城市消费者,以新、奇、巧的创意体验,为传统农业营销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云.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推广来销售农产品[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16-17.
[2] 周 华.渠道沟通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12):70-75.
[3] 丁家伟,徐薛艳,张建华.大数据时代下农家乐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农情园为例[J].上海农业科技,2014(1):22-24.
[4] 何志钧.理解“大数据”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3(5):15-18.
[5] 刘铁民,周 静.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发展[J].农业经济,2012(1):108-110.
[6] 徐 征,张 璐,黄长江.南阳市农产品网络营销现状与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10(14):168-169.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1)农业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化农业要求相差较远。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很多青壮年进城务工,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农民地位不高,很多人对农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文化素质低,收入不高的处境。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也基本上不会选择去农村。并且,现代化农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了,要求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出现“劳动力不足,现有劳动力素质又有欠缺”的尴尬处境。
(2)农业市场信息滞后
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滞后,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发展基础建设力度弱。加上经济发展速度和开放程度的不同,区域间、城乡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化差距 。全域共进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难度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如电网设施、互联网线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仅有21.4台,而城镇每百户居民平均计算机拥有量为87台。[1]第 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网民逐年增加,2013年已达1.77亿,占所有网民的28.6%,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7.5%,农村学校计算机教育普及率更低农民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从而造成对市场需求的不准确估量,大量农产品滞销,农民赔本的状况。
(3)农产品附加值低
由于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较偏远地区,农民生产经营分散,甚至有些地区的农产品经营还是局限在小范围内,满足小户农民的生活需要。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中间加工环节十分欠缺,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变成了“低成本,低利润,低效用”的状况,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品牌效应不高。
(4)农业科研体制不完善
虽然我国重视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农业科研体制还是不够完善,或者说体制完善但实施欠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农业生产部门之间分离程度较大,“各自为政”,信息不共享,遇事不沟通,办事不协作。[2]使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遇到瓶颈,也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5)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走上正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3],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之前农业发展的遗留环境问题还是不容忽视。比如农产品地膜覆盖技术,地膜深入地下后是很难分解的,而其回收更是非常困难。还有很多的环境问题,都是当时不会显现,但是过数十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慢慢显现的。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加强劳动力素质,确保劳动力充足
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劳动力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率,劳动力越充足,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农业生产率也会越高。
(1)加强劳动力素质
加强劳动力素质,不仅体现在农业方面,我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需要加强。就农业而言,应该做到 “专业,专向,系统,全面”。专业:我国高学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比较缺乏,各高校相关农业研究者可以定期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地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他们先进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专向:目前我国高校有农业专业,但是受教育者并不是全部从事农业生产,这中间包括继续从事农业专业深层研究,转专业等的人才流失问题,建立专向的农业生产培训地,让高校选择农业专业的学生和农业生产的部门直接沟通起来,将理论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农业的每一个分支都拥有专门研究相关的生产人员,专向型人才,效率会更高。系统:现代化农业体系,从科研、生产方案和计划,到实际生产、引进技术,再到生产加工、产品配送,再到进入市场、销售,这一系列的步骤如果有专业的团队,企业来进行分工合作,也许一开始的成本会大一些,但是等步入正轨之后一定会是高生产率,高效率,高效益的强大体系。全面:当“专业,专向,系统”这三个方面做好以后,全面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全面”这一点需要的更多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
(2)确保劳动力充足
政府应该加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教文卫的建设,尤其是教育,医疗保健方面,尽可能的满足农民的需要,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软件和硬件设施都不要和城市的教育拉开太大的差距。但是如果有关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农村环境建设,让农民有一个良好便利的居住环境,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居住条件。
(3)提高农民地位,实施正确引导
虽然说人们对于行业的歧视有所改观,职业不分贵贱,但是大部分人对行业的理解和印象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和社会环境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劳动报酬,对行业不要有偏见,只要是合法收入,人人平等。
2.农业信息化
(1)完善信息网络
现代信息的传播手段很多: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尤其是进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网络信息的传播确为十分快速又覆盖面广的传播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农业分布地区还是没有覆盖完全地网络体系,导致部分地区信息的传播相对落后,农民自身对于网络农业信息的关注度不是很高,甚至还是依靠传统经验,造成信息获取的及时性不够,存在农产品大量滞销的可能性。也有农民通过网络滞销信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繁杂,信息量大,所以通过农民自己的小范围影响力几乎也不能对滞销农产品带来太多改善。另一方面,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是现在的农民需要学习的。目前利用网络销售信息已经越来越受到农民的欢迎,在农业部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其“供求一站通”注册会员已达38万以上,年均供求信息10万条。政府,和农民自身,已经在为网络信息作出努力,不过作为起步阶段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善,比如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可信度,网络信息的筛选和鉴别也是需要有关网络监督部门和消费者共同需要注意的问题。
(2)大数据时代对于信息的获取意识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对于大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 “3S”(GPS,GIS,RS)技术手段进行。GIS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农业生产的管理与决策。通过遥感成像等技术,配合GPS系统,结合信息的人工报送和终端采集,绘制加载了包括作物品种信息、化肥施用量信息、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多种信息的信息地图,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农地信息变化,为农业空间比较研究、生态环境空间分析、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生长预测、水旱灾害预测等提供重要背景材料,为农业综合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RS技术是一种远距离侦测技术,通过在远距离上侦测标的物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电磁波,进行信息提取、记录、分析和加工,是一项重要的数据获取手段,也是GPS与GIS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信息,可以获取农田土壤以及农作物特性的空间反射光普变异性,从而获取有关农田及作物生长的一系列信息。可以为农产品生产环节提供反馈以修正生产过程的失误。如根据市场需求对不同作物的耕种面积进行调整,使土地肥力和独特的气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过度生产,同时又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还是小范围,小链条,更多的是农民自产自销,也没有专业的农产品保鲜,加工,运输的基础设施。可以尝试建立农民----企业----政府的完整链条。农民负责生产,而企业则负责更加系统化,机械化以及效率化,高附加值化的东西,比如引进先进生产机器设备和先进生产技术,加强完善农产品的保鲜和物流运输。同时,企业可以加强自身的品牌效应,不仅是在单个某一农村和城市,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同种类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网络,甲地区滞销而乙地区需要的,可以通过完善并且高速的物流环节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分配,并且加上信息网络的数据分析,不至于出现全国范围内的供求关系明显失衡。而一旦出现不可协调的市场机制问题,便可以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出台相应政策进行补救。这样,就会有一条“农民受伤,由企业来分担,而企业受伤,又会由金融机构分担,金融机构受伤,又可以由政府负担,政府的出面,可以调动广大消费者的配合”的链条机制,从而保证农产品市场的顺利运行。
4.完善农业科研体制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我国在新兴的生物技术,比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了成果,相关科研人员也需要不断研究新的生物技术,并且保证新农产品的健康和人类适应性问题。同时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农业技术的规范应用,科技成果运营规模量产。在各高等农业院校与科研部门分别设立农业技术推广部,专门从事新技术推广工作。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给予其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4]建设农业新技术高产示范区,组织定期专家讲座,结合农民实际问题,改善新技术新方法。教育是不变的话题,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业相对落后的面貌,专门培训为辅的专门化多层次的农业教育体系。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就如何推进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4、强化机制创新。鼓励服务机构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服务机构也有相应报酬的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经济协作组织、农业科技协会、农民科技带头人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在规范的基础上,使基层科技服务站实现服务农民、服务上级信息网站又可以自我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