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07:3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少年心理辅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分析
经历过这次大灾难,孩子们不论在心理、生理或行为上,均会产生许多变化、反应。灾后青少年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震惊、困惑、否认。安全感极度丧失,对人会非常依赖、依恋,最需要成人陪伴。
第二阶段: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如焦虑、愤怒、恐惧、无助、悲伤等,也有些孩子会出现自闭倾向,常一个人独自呆着闷声不响。
第三阶段: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和性格改变。
除了心理上这三个阶段的变化,这次灾难还对孩子们产生其它方面的影响。如:
1、生理出现异常: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等。
2、行为出现异常: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喜欢独处、过度依赖他人等。
由于青少年对灾变事件的想法与成人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也稍异于成人。以下所有年龄段青少年的共同反应:
害怕将来的灾难;
对上学失去兴趣;
行为退化;
睡眠失调和畏惧夜晚;
害怕与灾难有关的自然现象;
这次地震来得十分突然,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心理上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它的伤害性比成年人要大得多。而且,这个伤害是剧烈的,突然的,甚至是长久的。
这种巨大的打击是无法料想到的事件,本身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弱的,在遭受这么大的变故的时候,他们的无助感就会出来,所以他们就会有呆滞、惊恐的状态。一些孩子心理的能力还不是向外的,他们不会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发泄出来,自己在心里一遍遍重复那些想法,又不说出来,把很多东西埋藏在心里,这样的孩子以后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隐患。有的孩子好象特坚强,他不哭,也不闹,承受力好像特别强,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他没有一个有效的管道,来宣泄内心负面的东西。这样积累下来的话,对他今后的人生,肯定是副作用特别大。
其实,大灾难之后出现心理问题,在各国都是个普遍现象。据调查,“9・11”事件之后,约1/5的美国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地抑郁和焦虑,约800万美国人说自己因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虑,八个月后,纽约的很多孩子做噩梦。也正因如此,灾后青少年及时的心理重建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美术治疗的界定
美术治疗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是美术与心理学的整合。它是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以提供非语言的表达与沟通机会而做的一种心理治疗。美术是表现自我、描绘梦想、宣泄烦恼、交流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工具,美术治疗则恰是利用美术工具性的精髓对有心理障碍者进行矫治。通过充分挖掘美术的治疗功能,使当事者解放思想、消除封闭、增强自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美术治疗在欧美先进国家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与教育界之中,尤具对于青少年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更是有显著的疗效。
美术治疗领域的主要取向:
1、美术创作便是治疗, 即美术创作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治疗了。因为当一个人专注于创作时,生理、心理都会产生变化,肌肉逐渐放松,情绪得以缓解,身、心、灵亦同时得到了统整,在这样的过程中,语言的诠释与探讨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因此,有学者认为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治疗,甚至创作与治疗可以同时完成。
2、利用美术创作而做的心理治疗,美术作品是从潜意识流露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必须再透过语言的诠释与探讨,才会有治疗的效果。把学习美术应用于心理治疗,学生的作品与关于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个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平衡 、一致的关系有极大的帮助。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着重于创作的过程,信任当事人内在自疗的自然发生,当创作结束时也就是治疗的完成。后者主张利用作品去做更进一步的诠释、解读、分析,创作只是治疗的一部份。
三、美术治疗的相关理论支持
有关美术治疗最早的西方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柏拉图。他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和心灵状态的功能。这种身体和心灵的两元论假设,被认为是美术治疗的哲学基础。
荣格充分肯定美术治疗的作用,把它看作比谈话更有效的方法。荣格从来不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他认为,作品对患者本身的意义远远比它的美学价值宝贵得多;绘画可以使患者探索来自无意识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对患者的心灵起着调节作用。
20世纪中期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提出“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主张,视美术创造为一个行为和情绪的表现工具,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本质是使用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认知的方法。他提出了以美术为中介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促进自我成长和创造的观点。这不仅对健康的人有益,而且对有心理障碍者的治疗也有重大的贡献。这一观点为美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先生认为,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美术活动,由于不必顾及结果,有助于自闭儿童恢复信心,重新投入生活的怀抱,有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他强调了美术的娱乐功能对治疗自闭儿童心理的作用,这与罗恩・菲尔德所提倡的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研究也涉及了艺术治疗与美术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绘画作品是内心斗争及其结果的反映,患者总是竭力将自己依稀把握到的各种“力”以及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转为清晰的视觉形象,使之得到最终解决。这意味着,理想的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美术教育。阿恩海姆不仅强调了绘画在个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方面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艺术治疗同时是一种美术教育”的观点,指明了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融合的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钱初熹教授长期从事儿童绘画的研究工作,她指出“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她认为绘画在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泄他的不满、压抑和烦闷的情绪,可以尽情抒发他的思念、兴奋和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治疗工具。
四、美术治疗的可行性
美术治疗强调视觉符号或者意象,即创伤记忆“图像性”的视觉特性,是人类经验中最原始、最自然、最有效的交流形式。尝试通过让当事人在与美术辅导者建立一定信任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绘画、雕塑等各种美术创造活动,同时围绕作品开展多维度的互动活动,以此达到协调、整合当事人身心的治疗目的。当美术治疗团体中的团员进行作品分享时,常能唤起旁观成员的情绪反应,加强团员的参与动机,也增进团体的凝聚力。
与让当事人直接把心事说出来相比,美术创作让他们多了一份参与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较能投入于事件的主体,降低防卫心理,而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然浮现,还可以培养参与者的社交能力,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此让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要传达思想和观念,语言是最好的手段,而要传达情感,绘画则是最好的方法。其实,绘画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最初的语言,是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直接的信息传递。人在孩童时就会涂鸦,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不同的绘画时期,但是不管是哪一时期,都是最自然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借着绘画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适时地给予协助。美术治疗因具非语言沟通的特质,治疗的对象也比一般心理治疗要广。一般辅导或治疗上常用的方法,不是面对面的谘商就是访谈,但是人们都自然的会有防卫的心理,也无法将心中所有的问题完全呈现,如此很容易就错过真正的问题和辅导的良机。以“艺术创作的过程即治疗”的角度来看,当心灵受伤的孩子愿意动手创作时,即开始了心理治疗,由于创作本身就有释放情绪,达到放松的效果,因此不论孩子的创作是什么,即使只是任意涂鸦,只要孩子能专注与投入,他便暂时忘却了伤痛,而内心也自发地开始疗愈的运作。
五、美术治疗如何帮助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重建
1、美术治疗所需的工具及环境
为孩子们提供所需要的绘画材料,但不要贪多,只要适合就行,藉以能很成功地、很尽兴地图画、塑造和建构他们心中的意象和情感。绘画材料的摆放要安全,不用的工具材料要放好,不要妨碍当事者,以免分散其注意力。让他们了解、熟悉绘画材料(可先进行预备活动如画线、涂色、探讨材料的物理性质等),然后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
美术治疗所需要的环境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心理治疗的首要工作。实施美术治疗的地方应该保持安静、清爽、不受外界干扰。创设宽松的环境有助于治疗的进一步成功,如教室的布置,可从教室整体气氛、色彩用具摆设、座位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平等、民主、自主。当然宽松的环境还包括:允许孩子自由地选择其所爱或不爱的活动、材料和主题、独处或合作的自由,尊重其任何作品的呈现。不管是奇异的或写实的、退步的或进步的、消极的或积极的艺术表达,都需被给予接纳。保护孩子面对任何来自外在或心理上的危险,在活动进行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希望与孩子做深层的沟通时,必须先有安全感的建立做基础,在适当时机慢慢导入针对孩子的状况而设计的活动,孩子无法说出来的种种情绪,通过美术创作,孩子才有机会轻轻碰触他那伤痛的心灵,去经历他的恐惧、自责、愤怒或担忧,透过这样创作的历程,慢慢地去释放隐藏的情绪,去探索、去整合,最后再回到现实里来,这便是一个创伤心灵走向复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美术治疗还应有充裕的时间做保证,孩子们有了足够的时间,才能保持其相当的兴趣,而逐渐涉及其创作过程。
2、美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治疗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在美术治疗的不同阶段,教师的任务也不一样。美术治疗能够让教师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表现性技法,达到与孩子们心灵上的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治疗者、辅导者,而且还扮演参与者与分享者的角色。教师要想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首先应做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用心灵去感化学生,从对孩子的爱和美术创作中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和希望得到什么。这样,治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其次,施以美术,结合疏导。帮助学生宣泄情绪中的不快和因紧张造成的压抑。给学生以心神领会与支持性的态度,来了解孩子透过艺术活动的任何创作和挣扎,适时地给以沟通更可以加强其表达上的发展。
在美术治疗中,教师是在为孩子创造出一个最适于疗伤的环境,多半时候也是把自己化成这安全环境中的一环,悄悄地参与其中,并分享孩子心灵的创伤和情感的宣泄。
对于孩子来说,美术教师可能具有多重身份:美术老师、心理治疗师、榜样、助手。他们对这些角色的要求通常会适时地变换并相互重叠。然而,美术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是:全然的接纳与陪伴受伤的心灵,为它神奇的、令人敬畏的自愈能力做见证。
3、教学场景下的治疗原则与措施
美术治疗的原则:
(1)针对青少年的美术治疗重在心理救治而不是为辅导而辅导;
(2)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动作协调能力、感觉能力均有差异,不能一刀切,要有层次性。应该谨慎地搜集相关数据,以求得更真实的诊治信息;
(3)以创作为主并使之与写生和临摹有机地结合起来;
(4)针对孩子的特点,以个体为主,并结合群体治疗,从而取得一定的效果;
(5)美术辅导教师应帮助孩子抛开伦理、美学上的价值判断,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从而使创作成为心灵体验和运用的本能流露。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能放下自我判断和自我意识的包袱,完全融入到正在进行的创作当中。
(6)艺术家追求的是技术,美术治疗却不是。创作出来的作品艺术性多高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者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掌握表达能力,建立感情。 钱初熹教授认为“由于美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经验,而是治愈心理疾病,解放身体痛苦。因此与结果相比,过程更为重要。”
(7)对孩子绘画的诠释虽然是引领我们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但并非每个治疗或美术教学活动的必要过程。美术治疗无论治疗的对象是谁,这种诠释都必须相当慎重。过度的解释只会增加学生对于治疗的抗拒,过度的赞美与追问,都会让孩子感受到威胁而退缩,甚至放弃;
(8)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时间慢慢地修复,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更是一种持续的关怀。
美术治疗的措施:
(1)引导孩子愿意跨出创作的第一步:有效引导孩子愿意动手的方法有许多,原则上是要先考虑孩子的肢体功能、手眼协调能力、体力与耐力,然后再为孩子设计出难易度适中,能引发高度兴趣的活动;为他们准备容易操作且完成后的满足与成就感较大的一些媒材,尽量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不受限于预设的模式。引导应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创新与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喜欢用蜡笔进行创作,这就跨出了第一步。但同样的媒材对另一个孩子来说,或许是幼稚而无趣的,他可能需要别的自己认为更富有表现力的媒材。不过,只要孩子愿意动手创作,跨出第一步,他便已进入到美术治疗的领域。
(2)并非每个孩子在一开始都会愿意动手创作,可能他不习惯这种表达方式,或许他在经验上排斥这种方式。但是,不管孩子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我们都要先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他。
(3)在孩子运用媒材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做一些指导,让活动能够促进孩子情感和思想的表达,以及体验和意向的展开。
(4)有时透过团体的力量更能激励孩子的创作欲望,让几个孩子在一起创作可以增进彼此学习的机会,尤其在不同的创作方式、互动与分享当中,孩子不再感觉到孤单,并且学习从各人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可以有更宽广的视野,提高容忍挫折的能力,这种团体治疗的效果有时是个别美术治疗所达不到的。
(5)除了倾听孩子的描述之外,更要用心观察孩子的画,画中有哪些部分是特别强调、夸张的?又有哪些部分是刻意削弱、避开的?孩子在画中的构图、笔触、用色、内容等无不透露着内在的信息。教师应做到鼓励孩子去创作与描述以达到美术治疗的效果。
(6)围绕作品附以开展多维度的互动活动:在学校开办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等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这些对学生跨越心理障碍同样是大有裨益的。
六、结论
心理上的创伤需要时间慢慢地修复,持续的关怀、支持与有质量的陪伴才是美术治疗的本质。在不强迫进步的原则下寻找青少年在美术治疗中所表现出的潜力与在他们身上寻找问题同样重要,特别是要发现那些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得到强化的感情力量,这种力量将能支持治疗后青少年的生活,让他们在宽松、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健全地发展和快乐地成长。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目标、功能、规格、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和建议。《指南》的,对于规范和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疏导并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是目前学校亟需做好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显得愈发重要。
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学校,其实都很缺教师,不单体现在教师总量上,更体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上: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少;基础文化课教师多,艺体、心理教师少。很多学校尽管名义上配有心理辅导教师,但往往名不副实。有些心理辅导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不愿找教师倾诉,教师也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学生,久而久之,这一岗位就形同虚设。某些地区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时间过短,培训效果不理想。许多学校,包括心理咨询室在内的九大功能室都建起来了,但往往使用效果不佳,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功能室的指导教师专业技能跟不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解惑功能正在逐渐减弱,但面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为他们解心理之惑、情感之惑的功能却在不断增强。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尽管全国层面尚未开展大规模的权威的心理调查,但从各地的调查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远比公众想象的要高。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201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中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超过48%的人存在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比2001年时上升了一倍多。2013年的《哈尔滨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同样显示,有49.43%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广西目前尚未有相关的权威数据公布,但广西多数市县都有大量留守儿童,也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各地、各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指南》的重要意义,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心理辅导室更多的支持,尤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但要培训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还要对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训,努力让广大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学校应以《指南》为指导,把心理辅导室建设好、使用好。刚起步时,可以先从基础做起,为学生建立成长信息记录,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心理状况、辅导记录等,只有多了解学生的这些基础信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和每一位教师也应以《指南》为指导,细心观察和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团体辅导新趋势
――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
张德聪
张德聪教授主讲的团体辅导新趋势-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以工作坊的方式,借助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参会人员都被张德聪先生的富厚积累及专业的程度所震撼。
专家简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辅导组)博士。现任国立空中大学台北学习指导中心主任,兼行政院青少年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辅导学会常务理事、“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董事、台北市青少年心理卫生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要职。
台湾专家张德聪教授(左一)在讲授探索教育课,和学员互动的场景。探索教育又叫历奇教育,意为经历一种崭新的经验的教育。看出两位老师的口型了吗?他们在异口同声地分享刚得的新经验:“Happy everyday! ”从他们生动的神情当中,我们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探索教育的美。
心理辅导中“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周光昭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吴晓蓓
此次主讲同辈团体的功能、形成、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和学校的三级辅导策略。
台湾专家吴晓蓓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讲示范课。讲的是“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辅导策略。关爱青少年学生,关心他们所受的“同辈压力”,吴晓蓓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啊!
专家简介:吴晓蓓现任台北市立诚正国民中学资料组长。毕业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学系。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
韩正雄
此次主讲中小学生情绪【EQ】管理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不与怄气共舞、要自在又自主。情绪有持续性与感染性,亦有可控制性,情绪掌控的意义,知人之明,人和事通。
专家简介:现任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督导。美国圣母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从事新竹青少年咨商中心辅导工作三十年。
专家简介:进修于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台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观护协会活动主委、教育培训主委、会员咨询技能培训。
台湾专家周光昭在讲“房树人”心理测验。听课的老师们专注认真地听课
谢月英
介绍辅导模式所依循的辅导理念,五种有效心理辅导策略及有效辅导策略检核表。谈了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分析同辈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团体中的个人行为及相关的因素。
参加本次论坛的两位台湾美女专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谢月英老师,吴晓蓓老师。谢月英、吴晓蓓老师共同讲述:中小学心理辅导策略
力和语言障碍,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的方法。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2012年底,我们在镇江市特殊教育中心,对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采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特点
聋哑青少年存在听力和语言上的生理残疾,由于无法顺利的与其他青少年或家人沟通与交流,再加上社会不关注他们的成长,个别人对他们存在歧视与偏见。与普通青少年相比,聋哑青少年内心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聋哑青少年也比正常青少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深入了解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有效开展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提高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关于聋哑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发展方面的特点,国内有很多学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孙崇勇和张鸿雁在2011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随机抽取的吉林、广东省3所聋哑学校15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聋哑青少年精神质倾向较高,他们可能内心孤独,较少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且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揽扰,爱冒险。在内外向上,男生偏内向,趋向于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对一般人缺乏热情,不喜欢刺激的生活方式。在神经质上,聋哑青少年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他们通常是稳重的,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聋哑青少年由于严重的听觉生理缺陷,无法与外界正常交流,导致其认知水平发展滞后。聋哑青少年无法了解声音强弱所代表的事物、情感的变化,不善于感知事、物、情的本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语言非常困难,不能保持知觉与语言的统一,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因此,他们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表现出思维的僵持、固着状态,缺少灵活思维。聋哑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有其特殊性,对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出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咨询研究者开始关注特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团体咨询的特点和优势
团体咨询作为一种受众面广、咨询效果佳的心理成长帮助方式,已经在各级教育机构和企业员工帮助计划中广泛运用。团体咨询与个体心理咨询相比存在以下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效率高。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组织,而且出现的心理困惑具有一定的共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青少年来说普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团体咨询可以大大提高咨询的效率,一次团体咨询至少可以缓解或解决10-20人的心理困惑。第二,团体咨询效果好。团体咨询是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咨询计划的,即对团体成员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影响因素,接着运用多种咨询方法有机组合,连续运用,发挥协同效应,一起来解决团体成员所遇到的问题。能真正使成员改变的原因是团体“场”的氛围,也就是所说的团体动力学。聋哑青少年在团体咨询过程中,与其他成员进行情感交流,在团体氛围中充分袒露自己,可以审视自己的思想、反观自己行为,深入了解自己,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改变错误认知与行为。第三,获得归属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某些体验是独一无二的,而当团体成员在一起交流自己的担忧、痛苦、胆怯等情绪时,常常会感觉到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也有自己相似的状况,成员之间会彼此接纳和认同,从而得到归属的满足。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平时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在团体咨询情境中,可以冲破所有界线,与身边的朋友更深入的了解与交流,获得归属感。第四,以体验性活动为主。团体咨询是通过游戏、心理剧、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与分享等形式,促使成员在互动与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团体咨询的定义可以看出在咨询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团体体验性活动,成员可以亲身经历某些事件,更好的认识自我。由于聋哑青少年接受事物的认知上的独特性,传统的口耳相传式的教育不起作用,而体验性活动和游戏能更好的让其学到心理学知识。
四、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研究
团体咨询在我国发展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进国内,最早将团体咨询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在高校中取得较好咨询效果后,团体咨询逐渐推广到社会其他群体中使用,但是将团体咨询用于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群体中却少见。郝振军于2005年最早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聋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从理论上设计了如何进行聋生群体团体咨询,并提出聋生团体辅导的形式、内容、原则、方法等。宋彩玲于2008年对淄博科技职业学院在校一、二年级身有残疾的学生设计并实施了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辅导前后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残疾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应提高。2009年崔静静等人运用团体咨询对6名心理健康水平有待加强的中老年残疾人进行干预,得出团体咨询可以改善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的自我接纳,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对于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团体咨询的实践研究更加缺乏,如何针对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团体咨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对残疾人团体咨询进行探索将是时事所趋,因此作者以志愿者服务的心态,以帮助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到特殊教育中心,针对聋哑青少年群体进行团体咨询的尝试。作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咨询方式,团体咨询在开始之前首先是对参加团体咨询的成员进行调查,确定主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咨询目标。接下来是对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咨询模块。然后,再确定团体咨询目标以及成员的特征,确立团体咨询的基调。最后根据不同咨询模块的具体目标,选择咨询方法,组合成咨询模块。不同的咨询模块最终形成团体咨询的总计划,进而实现团体咨询总目标。为进行本次特殊的团体咨询,作者与特殊教育中心的教师共同商议,首先做的事情是确定本次参加团体咨询的学生,最终选定的学生是高中一、二年级共16名聋哑青少年。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社会中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聋哑青少年学生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导致其认知发展水平滞后,因此选择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进行初次尝试,以期望达到最佳咨询效果。由于群体的特殊性,本次团体咨询主要是鼓励支持为基调,帮助聋哑青少年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具体团体咨询实施计划如下:
(一)团体咨询主题确定
聋哑青少年的精神质、神经质与心身症状呈正相关,即聋哑青少年的情绪越不稳定、性格越内向,越表现为抑郁,情感、心境越苦闷,人际交往越敏感、不自在,与人交往有更大的自卑感,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情绪是影响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经过前期对特殊教育中心老师和学生的调查了解,情绪问题是困扰聋哑青少年心理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把“情绪管理”作为本次聋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
(二)团体咨询成员
特殊教育中心高中一、二年级16名聋哑青少年,6名女生,10名男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不等,智力正常,无肢体残疾,能参加团体活动。
(三)团体咨询计划设计
根据本次团体成员的特殊性,设计活动时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以及听力缺陷等特殊状况,以音乐疗法和影视疗法等都不能起作用,无法在本团体咨询中使用。因此,需要根据聋哑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选择团体活动、游戏和图片等易与聋哑青少年沟通交流的技术设计团体咨询计划,开展团体咨询实践。此外,依据影响情绪控制的有关因素和聋哑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咨询模块,这些咨询模块主要包括自我认知模块、情绪表演模块、情绪宣泄模块、情绪管理模块,此外还包括破冰模块和结束模块。每一个咨询模块由不同的方法和活动组成,这些方法和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渠道实现咨询模块的目标。
(四)团体咨询效果评价
团体咨询结束后,经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流,对团体咨询效果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团体咨询深受聋哑青少年的喜欢。视觉图片和体验性活动,让聋哑学生学会了不良情绪的识别,体验了不同情绪对生活的影响,懂得了情绪管理的很多技巧。此外,通过在咨询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聋哑青少年注意力集中,活动中积极思考与表现。因此可以验证团体咨询在聋哑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是有效果的,是一种有效的咨询方法。
五、总结
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达到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心灵的目的,为大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活动时间:20xx年4月15日-5月25日
四、活动方案:见附件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本次活动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协会承办,各学院心理辅导站协办。积极发动全校学生广泛参与,力争丰富多彩。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活动充分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QQ群、微博、贴吧等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各学院心理辅导站要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站成员、班级心理委员的骨干作用,结合本学院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三)突出主题,务求实效。各学院要紧紧围绕各项活动主题,教育和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四)认真总结,不断提高。活动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保存相关资料,活动结束后各学院要形成活动总结,请于5月26日前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至邮箱。
心理美文征文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14日5月15日
二、活动主题:我成长 我快乐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作品要求: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抄袭者按零分计)。
2、字数在8001000左右(诗歌除外)
3、作品写在稿纸上,在封皮上注明所在学院、班级、姓名、联系电话,由各学院心理辅导站站长收齐后于5月15日12:00前统一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电子版发送至xx,联系人:xx(大学生心理协会会长)。
四、奖励方式:
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择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作品将上传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和在《xx工学院》刊登。
我绘我心心理健康手抄报创意设计大赛
活动方案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14日5月15日
二、活动主题: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发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思考生命意义,学会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
三、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四、作品要求:
1、作品规格大小统一为A3,单面版式;
2、内容要求:主题鲜明、思想积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报头名称自定,要求围绕主题、简名、贴切,不能以手抄报命名。
3、版面要求:版面制作均使用手抄文字和手绘插图,版面制作不能有任何剪贴。版面自由设计,图文并茂,同时须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等。
4、注意事项:要求手写,不得打印,不支持使用网络用具(如word, Front Page),每个作品参赛人数不得超过2人,作品背面须注明参赛者学院、班级、姓名、联系电话。
五、作品提交时间
作品以学院为单位提交,各学院至少提交5张,由心理辅导站站长收齐后于5月15日12:00前统一交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联系人:xx(大学生心理协会会长)。
六、奖励方式: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择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获奖作品将于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进行展览。
5.25吾爱吾心理健康演讲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呵护心灵,健康人生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流程
(一)初赛及复赛:
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层层选拔,确定2名选手参加决赛,大学生心理协会从复赛优胜者中确定1人,于5月18日前把决赛选手的学院、班级、姓名、联系方式及演讲稿上交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护理学院2219室)。
(二)决赛:
1.时间、地点:5月25日晚7:00,地点:明德讲堂。
2.5月19日(周二)上午10:00参赛选手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演讲顺序抽签。
四、奖项设置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7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五、评分标准
(一)仪表形象:(15分)
1、着装整洁,大方得体;上下场致意,答谢。(5分)
2、仪态端庄大方,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动作适度。(10分)
(二)演讲内容:(50分)
1、主题鲜明、深刻,观点正确,见解独到,符合主题内容。(25分)
2、内容充实、新颖,事例动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5分)
3、行文流畅,用词精练,结构完整合理、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0分)
(三)语言艺术:(35分)
1、要求脱稿演讲,因不熟练,每停顿一次减0.1分。(5分)
2、发音标准,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速适当,表达流畅。(10分)
3、节奏处理得当,演讲技巧运用自如。(10分)
4、表现力、应变能力强,能活跃气氛,引起。(10分)
(四)时间:限时5分钟。(计时从我演讲的题目是《》开始,到我演讲完毕结束)。
比赛得分:评委在前三位演讲结束时统一打分,以后每演讲一位打一次分。评委打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汇总后取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若出现同分,则精确到后三位,依此类推。
xx工学院办公室 20xx年4月14日印发
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把爱说出来。
二、活动背景
在两会胜利召开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又一次次被很多人大代表作为提案提请出来。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一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在这一时期心理不健康造成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加,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约13%的小学生、15%的中学生、19%的高中生和23%的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3%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我国15岁至35岁人群自杀行为已成为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断上升。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这既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又是保证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响应两会,我们团队特做出此次活动,借此希望能号召更多人重视以及参与到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
三、活动目的
1、为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百花齐放、格调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在丰富师生业余文化活动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引导中学生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3、希望借此能对活动参与者有更多正面的帮助。
4、通过策划举办这种有意义的慈善活动向社会传递出大学生健康积极的一面。
四、活动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青少年精神和心理需求,为他们能够与父母沟通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并借此慈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展现青少年热情富有活力的青春风采,让孩子远离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
五、活动概述
此次活动,主要凭借慈善的作用以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为主题,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为目标,通过丰富的形式为在校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此次:
1、活动会邀请12个班级参与,务求活动的高质量。希望能以点带面为建设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环境贡献力量;
2、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呈现;
3、在活动中,会邀请院里优秀的心理老师和在校老师等进行活动的指点和专业辅导辅导。以争取给学生和家长最正确的指导。
六、活动对象
福州某中学的学生们及其家长。
七、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xx年5月6日至5月中旬;
地点:福州某中学的操场、教室。
八、活动形式
主要通过视频短片、演讲、亲子游戏等形式呈现。分为三个环节包括前期准备,前期宣传,活动实施。
九、嘉宾邀请
1、举办活动的中学的校领导;
2、校心理咨询与训练中心的老师;
心理健康影片的观后感
今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三,天气虽然冷了点,但却抵挡不住我们火一样的热情,因为我们学校组织我们03高检(2)、(3)两个班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片。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片我想我应该来说是看得比较仔细的。本片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三大部分为重点,还介绍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等几大心理特征。著名的希腊文学家比尔斯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心理健康的书,名叫《一颗失而复得的心》,这本书一经出版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了心理这样的一个名词。随即,在1908年的5月,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心理机构,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当时也就有了心理医生这样的一个新生物。在1984年一份社会调查上显示(对苏浙两省1095名青少年),在1095名青少年中,有16.53%的学生心理存在问题,现在孩子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化的问题。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
在几年前,中国的一位小姑娘,她叫梁宽,她代表中国参加了国际儿童基金会在荷兰所组织的活动。到了会场,她发现会场上空飘扬的旗帜竟然没有中国的国旗,她非常的气愤,当即与活动的组委会进行交涉,可当时组委会并没有把中国国旗给挂上去。在晚宴上,梁宽对着众人说,如果组委会再不把国旗给悬挂上去,那她就用血把餐桌上的白布染红,来做一面国旗。组委会后来对此事特别的震惊,当即派人把中国国旗悬挂在了会场的上空。这时,梁宽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心理健康教育里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走向新的政治方向,能有一颗爱国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心理辅导,能解决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能调动人际关系、自我的心理辅导、升学辅导,其中升学辅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还有情绪心理辅导,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极不稳定,又容易冲动,这样的辅导能帮助同学们培养社会化的情感,意志心理辅导,性心理辅导等内容。
现在的青少年还有着强烈的崇拜心理,崇拜某个明星、歌手……对于这一现象青少年不可盲目崇拜,下面我就讲一个故事,大家一起思考一下:2003年6月21日,大连一个姓刘的女同学在家中上吊自杀,其原因仅仅是因为她是张国荣的忠实歌迷,她像母亲要钱买CD,母亲没有给还训了她几句,就有了先前所说的那一幕,让人十分的悲痛,母亲悲痛欲绝后又深思那番话怎么对女儿有那么大的刺激呢?再看看一则数据吧,在100个中学生中,对于偶像特别崇拜的竟占了50%,而一般崇拜的也有30%,只有可怜的20%的不怎么崇拜明星偶像,这祥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想法,小时侯,都感觉父母是那么的完美,但是长大后只看到父母的缺点,觉得他们罗嗦,跟他们没话说。小明是某重点中学的学生,一天他上学去了,父亲在收拾房间时发现他的抽屉没有关好,把抽屉打开看了一下,发现里面有儿子的日记,上面写着我感到父母现在很罗嗦,真的很烦,又没有玩的时间,没有自由,正在这时小明回来了,看见父亲在看他的日记,责问父亲为何翻看他的日记,这是他的隐私,父亲说我养了你十几年了,你还跟我说隐私啊……像这类似的事情在社会上时有发生,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
通过影片的观看,使我知道了一个人心理的好坏,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自己成为真正的强者,相信自己。
何炜
03高检(2)班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等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初中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从学生细小的表现中发现其心理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尽快摆脱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初中班主任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二、初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班主任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取得学生信任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困难,都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通过观察分析、集体座谈、主题班会(如“青春期的烦恼倾诉”“青春期的性教育”等)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困难,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发现自己的优势,能自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朋友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沟通时要多听、少评判,多议论、少建议,如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应该怎样来做”等;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谈论中所涉及的个人问题和看法,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不扩散给任何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更利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学生自己,因此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目前很多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许多关于自我调控心理的方法,如自我宣泄法、超觉静坐法、自然回归法、深呼吸法、自我教导法、自我激励法、情志相胜法等等。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些自我调控法,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疏导,能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引导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要尊敬师长、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使良好的班风在自然而然间形成。而这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减缓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而一旦其产生了压力,也能在同学的互帮互助上得以缓解,从而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就要求班主任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今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多方面无形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必会产生不健康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初中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调节,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在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能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主任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建立“心理联系卡”等方式,向家长宣讲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一些基本知识,让其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在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应无视,而应耐心启发和引导,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须同步,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1.独立意识较强
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对自己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强化,代表着这个人开始走向成熟。而独立意识的增强,让青少年开始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此来展示个人的所有能力。这本是一种良好的进步。如果此阶段的青少年,做事较为武断,主观性较强,受个人涉世不深、阅历较少的影响,做出的事情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2.感情丰富,情绪不稳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身心都进入快速的发育阶段,生活经历较少,心理发育也没有得到成熟,个人情绪也很不稳定,所以,对自我的控制能力不强。此阶段的青少年十分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又由于此阶段的青少年特有的封闭心理,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有时候此阶段的青少年会感到十分孤寂。
二、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矛盾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封闭主要表现在,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思想感情,甚至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保持一定的距离,喜欢自己独处,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通过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心理常让青少年感到孤寂。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青少年本有着开放性的特点,他们愿意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亲人或者朋友交流,把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或者遇到疑问的事情时,会向这些信任的人请教等。无论是开放性的青少年还是封闭性的青少年,他们都想掌握更多的知识,想对社会和他人有更多的认识,所以就会自己找一些途径。在这些交流的途径当中,网络是他们最好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求知欲十分强烈,想一时解决自己全部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对新知识和一些新的观点都十分感兴趣。但他们的识别能力十分有限,真假难辨,吸取一些糟粕时,也没有想到它们的质量问题。所以,当他们从网络上看到很多的信息,都无法正确而全面地做出恰当的评价,最后造成真伪不辨。
3.性心理的矛盾
青少年阶段,人们的生理已慢慢走向成熟,但心理却没达到成熟时期。所以,这时候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问题比心理健康问题要突出得多。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与异性进行正确的交往。
三、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
现在社会的沟通交流工具非常发达,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如果彼此间没有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自我表现和自我的价值就得不到肯定。当他们心理遇到问题时,也不和他人进行沟通,不向他人征求意见,也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等。久而久之,他们就出现了心理障碍,与此同时,他们的交际能力也没得到锻炼。对此情况,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多找些机会和孩子们聊天,多和孩子们沟通,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建立心理辅导体系,让学生们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等。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使用网络实行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者。对此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针对一般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者进行咨询和治疗。也可以增加心理理疗和保养等内容。其主要针对一些因学习方法不对,人际交往不良的学生。
总而言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久进行完美和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动向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和老师才能尽其职,让青少年们在安全而有意义的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林.心理健康的钥匙:心理自助与自控.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学习压力人才青少年心理近些年,由于学习压力方面引发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日渐突出,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曾经有人问:“中国最累的人是谁”?很多人回答是学生,“中国最苦的人是谁”?回答仍然是学生。可见,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已成为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如何正确认识压力
我们把生活中超越个人能力所能处理的或扰乱个体平衡状态的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应,称为压力。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就可以变为动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引导青少年认识适度的压力,也是一种让我们能够努力进取的积极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想,在我们要横穿一条人来车往的马路时,就需要有短暂的压力,正是因为拥有十分谨慎和警惕的心理以及对危险的意识,我们才可能更安全地穿过马路。像一般电流一样,压力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表现出色。然而,如果这股电流太强,就可能使人产生不快,行为急剧恶化。反之,压力太小可能会使人感到无精打采,毫无斗志,同时我们的表现也很有可能缓慢,缺乏效率。现实中,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考试,有的青少年学习压力太大,过分焦虑,他们要实现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要完成老师盼生金榜题名的期望,还要不辜负自己多年来寒窗苦读的付出,甚至还有来自同学之间不甘居人之后的竞争。而有的青少年学习压力不大,他们普遍存在厌学心理,没有理想没有目标,甚至部分还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意识不到今天我们承受学习压力的内心体验,是为今后承担更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在磨练心志,培养意志,树立信心。可见,以上的两种压力状态都对青少年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青少年心理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1.身心方面。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青少年的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经常处于过大的压力之下,会出现心跳加快、肾上腺素增加,需氧增加,血管收缩、血流量增加等状况。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如果不能正确进行压力调试,对身体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青少年处于过大的学习压力之下时,会不自觉地出现一些反常的思想和行为,如有些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冷不防地用力一踢课桌椅、破坏公物,另外一些无意识的动作如上课时,手中不断弄着笔杆,把纸张不断折成细小的方块,经常唉声叹气等。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压力过度,还可能出现精神无法集中,记忆混乱,语无论次,不理性的行为等。而很多教师对这类行为只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进行批评教育,却没有从这些表现的诱因中分析压力源帮助学生适度减压促其改正错误的行为,反而使其压力更大,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2.认知方面。心理学研究分析认为,如果青少年追求的目标过多,操心的杂事过繁,听到的燥音过大,可能就会导致学习不能专心,不易进行长时记忆,不能耐心而有效地学习,有时容易曲解事实,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等。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在完成繁重的学业功课的同时,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课提高班,学习各种各样的乐器,而且所做的很多事不是为了陶冶自己的高雅情趣,提高其综合素质,而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这样也会容易因压力过大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最终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行为方面。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对情绪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会引发亲子冲突和师生矛盾,同伴之间也容易出现顶嘴、吵架、摔东西,暴力等攻击。并且在这些青少年身上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破坏课堂纪律,不遵守校规、不顾忌其他同学的感受,不敢面对困难和问题,出现退缩逃避,离家出走等现象,严重者还会吸烟、酗酒、吸毒,有的甚至不堪重压而自杀。
三、摆脱压力的三个性格特征(三“C”特征)
1.控制(Control)——学习目的与目标明确。美国哈佛大学一项对学生跟踪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目标的威力。
27%的人没有目标管理在社会最底层
60%的人目标模糊在社会中下层
10%的人虽清晰但仅有短期目标在社会中上层
3%的人,有清晰且有长期目标成为各界顶尖成功人士
可见,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不能没有目标,目标是成功的核心,是行动的导航灯,是坚持下去的加油站,由此看来“目标”对一个追求成功的人来说,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证明,一个人如果清楚的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气质类型、了解自己的实力,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个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目标时,压力是比较适度的,如果目标过高,自己通过努力很难达到,就会产生过大的压力影响其自信心。反之,如果目标过低,自己轻而易举就能完成,会压力过小,使自己不思进取,盲目乐观。
2.执着(Commitment)——对学习过程的坚持不懈
在碰到学习中的困难时,青少年容易产生很多抱怨,半途而废。必须使青少年认识到我们所抱怨的很多东西也许在短时间里不能彻底改变,也不是个人之力能够扭转的,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来最大限度的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做最好的自己。当然执着并不代表“僵硬”的坚持,坚持必须有“智慧”的辅佐。佛家有语:人问有三苦。一苦,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你付出了得到了,却不是你想要的,所以你痛苦;三苦,你轻易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佛家另有语:人间有三乐。一乐,你得到了,所以你快乐;二乐,你付出了,得到了,它是值得的,所以你快乐;三乐,你很快地放弃了没有必要的负担,所以你快乐。因此,学会坚持有益的,学会放弃有害的才是智者的“执着”。
3.挑战(Challenge)——尝试未知,挑战自我
一位学者说:“人类的一切不会使我感到陌生”。要积极尝试新事物,敢于创新,就必须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有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的气魄,打开心灵的窗户,进行那些自己一直认为力所不能及的活动,或许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潜能,超越了自我。在面对学习压力的过程中,要指导青少年不要太再乎别人怎么说,但是一定要再乎自己是怎么做的,海尔公司总裁张瑞敏说得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关键是我们在简单和平凡的事情中是否有所创新,能否不断超越昨天的自己。
四、缓解压力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压力应对能力需要整合式的应对思考方式,缓解压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由心理层面达到压力缓解的效果
(1)去除非理性的想法。压力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的个人认知,同一件事情,对有的人可能是机遇和挑战,但对另外的人可能是压力和负担。人们几乎每一分钟都在用自己的内部思维语言进行自我对话,如果这些语句是准确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的,那么你的这个身心功能运转良好;如果是非理性的和不真实的,那么你就会受压力和情绪上的困扰。因此,我们应该指导青少年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或思考方式,重新评估整个事件,寻找新的含义和积极的后果。如果能以理性、弹性的态度去面对,则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
(2)思想中断法。当脑中出现负向的思考,挥之不去,以致影响学习、生活时,不妨试着喊“停止”,让思绪突然被打断,改换一些有帮助、更有建设性的思想,消极思想和恐惧思想总是永远领先于消极情绪和恐惧情绪。如果这些思想能够被有效地控制,那么所有的压力水平就能够被大大减低。
(3)知觉放松技术。包括冥想、谈心、抚触以及音乐欣赏、赏花观景等。
2.由生理层面达到压力缓解的效果
(1)呼吸调节法。在焦虑、情绪低落、烦躁、疲倦时,调整呼吸,采用腹部深呼吸的方式,能够减轻由于压力事件给青少年造成的肌肉紧张或忧虑症状。横膈膜呼吸是最简单方便的能达到放松效果的方法。
(2)肌肉松弛法。在沙发、座椅或床上.进行自身放松练习,或渐进放松练习,或三线放松练习,可以减少压力所带来的身体征兆,通过肌肉放松达到精神松弛,消除心理的紧张。
(3)运动调节法。适量的运动和休闲也是缓解压力引起的肌肉长期紧张的的好方法。运动消耗体力,是人自然发泄的途径,运动后,身体会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会觉得精神放松,提高新陈代谢率,减少肌肉紧张度。
(4)饮食降低压力法。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若不平衡,将影响整个身体的代谢功能,若营养素过量,将增加身体的负荷,若食物中含特殊的刺激物,如烟、酒、药物等,将影响整个身体的平衡。一个处于压力中的人,比平时需要更多营养,其中钙和B族维生素需要量最大。压力常常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制造出大量乳酸需要钙质与其反应,否则就易感到疲劳、焦虑。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好地缓解生活不可避免的压力。
3.建立与运用支持系统以缓解压力
人是社会性的,不能离群索居,需要他人的支持,也需要关爱他人。所谓支持系统,就有如树木的根脉,彼此息息相关,互通生长资源。与人互动,沟通心灵,倾吐遇到的学习压力事件,也是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青少年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同伴和社会机构。家庭支持资源有父母、兄妹、长辈;学校支持资源有老师、辅导员、心理教师;同伴支持资源有同学、朋友;社会支持资源有医生、老乡等。有这样一个社会人际支持系统,当青少年内心欣喜、痛苦、烦恼、无助时,就能得以倾诉、分享,或得到同情、关怀和支持。
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我们除了培养青少年拥有上面的三种性格外,还要通过心理辅导员的帮助,使他们掌握一些缓解压力的科学方法,最终使青少年了解学习压力是可以管理的,学会调节,与压力共舞,真正变压力为动力,使今天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摘要]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尚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在应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各种困难和障碍,也容易受到心灵的伤害,正在旺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犹如一座金字塔,宽大的底座,是大多数轻度的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可以通过老师和家长心理辅导解决;而越往上,虽然人数会越少,但心理障碍和疾病会越严重,光靠老师和家长心理辅导可能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专职心理医生来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疾病;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64-01
报载:某市一名小学生因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太多而离家出走,还诱骗一名幼儿作伴,并对幼儿进行打骂和虐待;去年,某县一初中男生因谈情说爱被班主任批评而将老师残忍杀害;前不久,一群中学生在某茶楼打架斗殴而将一名服务生杀害;最近,某省一重点中学高中生因学习压力过重从教学楼五楼纵身而下,鲜活的生命随风而逝……
一幕幕惨剧在我们身边上演,没有人不痛心疾首,没有人不撕心裂肺。这些悲剧的发生,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青少年心理脆弱,心理疾病严重,肯定是导致这些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少年正处在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尚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在应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各种困难和障碍,也容易受到心灵的伤害,正在旺盛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青少年是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据门诊和热线电话统计,寻求心理护理的人群中,75%左右的是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这些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化,大量的社会问题集中到青少年身上,他们稚嫩的心灵承受着来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这种压力一旦超出他们的心理承受极限,就难免出现心理疾病,他们如果在心理上出现问题,就会引起生活和行为的混乱与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疾病的科学护理,就必然会导致许多身心问题的发生,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他们陷入犯罪的泥坑。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模式来看,形式不容乐观,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深入每一个人的骨髓,家长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则喜,成绩差则忧,深恐“十年寒窗无人问”,总梦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种现状,在中国的家庭里普遍存在。许多孩子从未体验过童年的欢乐,完全被训练成一架架“学习的机器”,他们没有游戏和交往的时间,没有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自由。他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必然导致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轻则出现心理问题,重则产生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和其他心理障碍。“神经官能症”是一组非器质性的精神障碍,这类病人对自身的精神异常状况有所了解;对自我、别人及环境无歪曲认识,也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恐惧症、癔症等。“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病人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辨识能力,严重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会主动求治;不能自理个人生活,显著妨碍社会生活;严重脱离和歪曲现实,出现各种妄想和幻觉。如果病人思维内容离奇,情感不协调,自知力缺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言行和所处的状态,拒绝医疗帮助,那么就极有可能患上了“重性心理障碍”。必须弄清症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科学护理。
为了有效防止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我觉得首先要改变大人的传统观念,大人不能一味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学业与事业是否成功,15%靠智力因素,85%靠非智力因素,学业成绩只反映学生智力的30%-40%,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从全面的角度而不是靠考试分数定优劣,必须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其次,要坚持开放式教育,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要到处为孩子设置,不要总是用批评和斥责来代替说服教育,要充分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还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呢?要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要充分鼓励孩子的个性独立,努力适应孩子的心理特征,鼓励他们形成独立意识,逐渐将孩子引向健康的心理发展轨道。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春节一过,“北雁南飞无留意”,大人们为了生计,不得不撇下老人,丢下孩子,背着行李,义无反顾地向沿海一些大城市奔去,孩子一年四季难得见父母大人一回,很多细小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通,日积月累,“小流成江海”,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心理疾病,常常引发一些不该发生的严重问题。某重点高中有一名高二年级学生吴某,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间租房里。家长在外打工,他们只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至于孩子的性格特点,心理需求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他们则很少关心。有一天,这孩子突然失踪了。孩子曾给家长打电话说,不想读书了。当时,做父母的不仅没有好好问他不想读书的原因,反而把孩子狠狠训斥了一顿。试想,如果,好好听一下孩子的倾诉,好好安慰孩子一番,弄清楚孩子不想读书的缘由;又假设父母能放下工作,回家一趟,好好和孩子谈谈心,找心理医生,对孩子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的护理,就不会发生这种不该发生的事。
遗憾的是,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青少年,尤其是初、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高峰阶段,身心发育迅猛,他们情绪激荡、要求得到释放,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学习负担沉重,而心理承受能力却相对不足。青少年的的心理问题,犹如一座金字塔,宽大的底座,是大多数轻度的心理问题和心身疾病,可以通过老师和家长心理辅导解决;而越往上,虽然人数会越少,但心理障碍和疾病会越严重,光靠老师和家长心理辅导可能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专职心理医生来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如果发展到了塔尖,则会发展成为人格障碍与变态心理,就很难治疗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疾病的研究、防治和护理,促其健康成长,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未来才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袁耿清,主编.医用心理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教育旅游 心理需求 品牌运作
一、概念及特点
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一支教育旅游品牌,是以教育学习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特点是寓教寓学于游于乐。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其消费主体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学生,旅游时间集中在一年中的寒暑假3个月和黄金周。形式则主要是集体化团队活动。
二、市场的社会大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的毕业就业问题,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难题,大家都在探讨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其中,利用中、小学生寒暑假进行丰富的教育旅游活动,是对青少年的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形式和手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中国也逐渐向普及化、大众化方向迈进。而相对于青少年,通过寒暑假的教育旅游活动,对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基础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养”的共识弱点,是一种有力的补充,因此,结合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开发满足青少年成长需要的多种教育主题旅游产品,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让青少年在旅游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学习技能意义非同小可。
三、青少年学生心理需求分析
青少年学生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是青少年学生,分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需求,然后针对这些需求设计该系列产品的服务细节,是有关此项专题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关键。目前的教育旅游基本上将“求知需求”放在了第一位,这里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个群体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发更深层次的青少年心理需求。对设计开发出满足青少年学生需要的教育旅游产品,是十分必要的。而此方面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心理的提高
学习是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心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学生生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心理提高,包括学习动机、态度、方法、习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和进取精神。青少年学生在学习方面通常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学习疲劳、注意力分散、马虎、考试怯场等。
2.智力能力的提高
智能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标志。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人的智力。在认识现实、改变现实、创造社会财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人们的各种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智能提高主要是智力因素的辅导、创新意识及能力的辅导。
3.情感和意志的提高
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克服悲观、怯弱、抑郁、紧张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保持舒畅、喜悦、乐观、自信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生动活泼、蓬勃奋发的良好心态,对其身心的健康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情绪情感的辅导,尤其要重视移情体验的辅导,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去体验他人的欢乐和痛苦,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青少年学生情绪方面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沮丧、愤怒、恐惧、抑郁、急躁。而在意志方面则主要表现为优柔寡断,不能克制自己,缺乏毅力,害怕挫折等。
4.个性心理的提高
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不仅关系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促进其个性心理,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和谐发展。在这方面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依赖、懒惰、孤僻、自卑攻击性等。
5.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提高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社会交往、休闲、消费和常识性的生活技能辅导。学生通过集体生活及日常交往,可获得同伴的接纳、尊重、理解和赞扬,从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并帮助他人。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休闲、消费和生活技能的辅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的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导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选择休闲方式,发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计划消费行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而这一点对广大的独生子女来说尤其重要。此项学生通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中心、不和群、对抗嫉妒、斤斤计较等。
四、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品牌化发展原则
教育旅游是一个独特品牌,例如:青少年学生夏令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中国已经成为一项商业行为,但是品牌化的名牌产品乏善可陈,绝大多数夏令营彻底变成了一个旅游团,内容大多是策划一个主题,拉靠一个单位,向学校发函,活动内容一般是某地开营,主要景点逛一圈,再加几个讲座。当前教育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行程成人化,还有产品卖点怪招迭出,荒唐可笑,服务质量与宣传相差甚远,安全无保障等,这些问题大大地破坏了教育旅游市场的成长与环境。有关的各种批评、讨论文章不断见诸各种媒体,教育旅游市场的规范治理已近在眉睫。市场呼吁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的教育旅游产品。要实现品牌化,以品牌化、系列化的产品占领市场,首先需在教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上下工夫,必须以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出发,在产品设计的细节上下工分,切实从活动设计上满足青少年在学习心理、智力能力、情感和意志锻炼、个性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开发出具有现代特色的青少年教育旅游产品。参照国外有关的成功经验,要实现相关产品的品牌化战略,真正地做大做强,就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发展原则:
1.产品设计主题化
首先,不能以常规旅游代替教育旅游,要围绕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学习等具有学习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要适应学生特点、寓教于乐,不搞疲劳战术。第三,突破常规模式,将教育功能安排在旅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启程开始就应将环保、自理、自立等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2.服务流程规范化
教育旅游产品要逐步实现品牌化运营,关键是要实现服务流程的规范化,以产品的设计到基地的选择,分销网络的建立,服务人员的培训,再到整个服务流程质量的控制等,都要实现流程化和制度化,以确保服务规范化的实现,确立教育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品牌化。
3.市场宣传透明化
面对逐渐发展中的教育旅游热,教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一定要实现透明化。活动包含多少个项目,多少个景点,住宿、餐饮标准,专家服务的收费标准、安全员、辅导员、导游员的收费标准等。要和消费者签订国家标准合同,以约束双方的权责利,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现实中,许多教育旅游产品中的服务质量与宣传相去甚远,规范化治理应早日引入日程。
4.安全保证制度化
学生是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由于年龄小,自律性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安全问题尤显突出,也是许多家长最为操心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旅游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切实制定安全保障措施,避免高风险活动项目,所配备管理人员及随队送护人员,切记懈怠和侥幸。
五、鉴于该项旅游产品市场特点和市场运作的要求,当前在产品设计阶段有几个主要平衡问题,尤其值得重视
1.家长需求和孩子需求平衡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考取理想大学是许多青少年家长的最大愿望,因此家长希望为孩子量身定制以学习内容偏多的寒暑期活动方案。而孩子更希望无拘无束的玩,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则是孩子们的愿望。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旅游产品,在内容的选择和主题提炼上一定要照顾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平衡。如“补习班”式的夏令营,无法调动孩子的兴趣,而游戏内容过多,没有兼顾学习内容的夏令营又很难打动学生家长的心。最佳效果应是家长愿意付钱,学生乐意参与。
2.项目多少和价格竞争力的平衡
近几年的国内教育旅游的消费主体为大中城市的青少年,这个群体占整个青少年旅游市场的85%以上,并且教育旅游的消费层次呈现出向相对多层次、高层次转变的特点。同时教育旅游产品逐步细分化也是大势所趋,如科普旅游夏令营就可细分为植物科普夏令营,气象科普夏令营,海洋生物夏令营等。但是总体来看,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力不高,因此对于教育旅游产品的设计者来讲,产品活动的项目不宜贪多求大,因为一旦价格高出消费者的预期,再好的产品也无法顺利地进入市场。
3.项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众所周知的原因,青少年家庭子女的安全对于家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全新主题的教育旅游产品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眼球,但是在追求项目新奇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在进行带有一定危险性项目的同时,一定要有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新奇性和安全性的平衡。这一点对于以拓展能力为主要教育旅游项目来说更显尤为重要。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作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必然的,但是因为教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文化背景,容易受到广大媒体的关注。因此,此类产品注重获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对打造产品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具有很大的好处。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人报名,捐给青少年基金会一元钱”等形式,进行相应的宣传,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也显示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行动表现。
参考文献:
大家好!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1.心理健康及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年龄相符等。
2 .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程强调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因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提高是以个体健康的心理为前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助于心理健康,任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教育者心理过程的内化和外化,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疏导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考虑学生学习中心理品质发展的内容。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切忌偏深、偏难;在文史政等学科上,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2)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发生。
(3) 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能力。
(4) 在评估学生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发生。
(5) 在课堂管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和学科教学是融合的,对大多数课堂教学来讲,不必把心理辅导单独抽出来,变成“穿衣”、“戴帽”形式,一堂好课就像一个苹果,学生见了就喜欢,吃了它,营养也自在其中,维生素C就好象一堂课的心理辅导,如果把它从苹果中提炼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苹果一起给你吃下去,反而不顺乎自然了。所以说,渗透不等于机械的做加法,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辅导,它是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
5、可具体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积极情绪原则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老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与接纳。这要求我们首先要创设积极环境,积极的教学环境,指良好的课堂气氛,它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其次是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安全的教学环境,指的是教师要接纳学生,并设法使学生之间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互相接纳,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的心理气氛,进而使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良好的自我形象,以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
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2) 体验成功原则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使自已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是现展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第一要确保每个学生通过教学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的了。对学生来讲,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受,也就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时的那种满意的心情。如果学生在校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冷嘲热讽,在家里经常受到家长的责备,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就会视学习如猛兽,提到学习就害怕,遇到考试就发慌,学习带给他们的是沉重的心理负担。经常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心灰意冷,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
其次要避免考试压力造成的不良后果。学校常常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甚至人格优劣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不一定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符,但却影响学生的自我行动。如果学生考不好,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怕同学看不起,觉得没面子,感到一切不如别人,故而逐渐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合乎心理健康要求的考试,应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为此,教师应强化考试的诊断功能,弱化考试的价值评价功能,应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而不要当着全体学生的面,拿考试分数来讽刺、挖苦学生,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3)民-主自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