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时间:2022-10-02 20: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风险防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财务风险防范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对策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一)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财务管理职能未得到发挥

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以独资、合伙及股份合作制形式存在,其经营方式多数以家族式经营为主,这必将造成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分工模糊,职能不清等诸多问题。会计机构的设置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会计机构,但分工不明确,兼职多;二是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置会计岗位,只是在必须提交报表和纳税时才突击编报予以应付。民企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机构相对简单,但各种性质的经济活动都会发生,这就决定了民企的会计人员业务技能要求比较全面,综合能力要强。但目前很多民企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直接影响民企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升级换代,如果还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那么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无从发挥,有效的财务分析与预测信息就不能提供给管理者。

(二)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内控管理乏力

目前民企的投资者和经营者缺乏基本的会计知识,企业自己设计规章制度的很少,会计凭经验和直觉做事较多,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曾轰动全国的庄妈妈净菜社宣布关门,负债近百万元,究其原因是不懂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从而导致破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我国民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财务管理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原因造成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

负债经营和资金周转慢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本内因。财务风险主要是指无法偿还到期的负债而产生的危机,它与企业负债融资相伴而产生。对民营企业来说,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债务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资金成本,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利益。反之,过度的负债则会加大民营企业经营亏损,使企业增加财务危机成本,甚至会加速企业破产。同时资金周转慢直接导致现金流量少,从而影响偿债能力,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严重时可能会影响企业生存。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因此财务管理系统必须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将直接威胁民营企业的生存。

(三)财务决策失误是催化剂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例如,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由于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使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风险加剧。

(四)民营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例如,企业库存周转率不高,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无法实现销售,或者材料物资变质等。这势必造成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造成资金无效占用。同时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进而不进行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盲目扩大赊销金额,而且各部门之间没有明确收款责任,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作为一个财务主体必然面临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导致企业财务机制不稳定并可能带来财务损失,因此必须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所以,民营企业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

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逐步规范化,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等。要丢弃企业创业初期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机制,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的实现。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东会等形式。这样董事会成员能够从繁杂的家族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

(二)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把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三)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建立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准备金。如产品制造业可按一定规定和标准计提坏账准备金、商业流通企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用以弥补风险损失等。

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民营企业应定期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考核,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需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四)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决策时,切忌主观臆断。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对于经营者来说,它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以避免更大损失;对于供货单位来说,可以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制定商业信用政策,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等等。

(五)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

加强企业资产管理,防止不良资产产生,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是防范财务风险重要的管理手段。从长期看,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而保持高盈利水平的企业往往是其负债能力高、财务风险相对低的有效保证和标志,一个健康企业的偿债资金一般来源于其盈利,而非负债资金。因此,企业应通过合理配置资产,加速资产周转等措施,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同时,较高盈利能力的企业往往享有较高的信誉和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也使得企业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相应使企业有较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潘秀庆.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中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广西会计,2002(11).

2、贾明月.改进民营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4(32).

3、王晓东.关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05(1).

4、唐红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方法[J].企业经济,2005(6).

第2篇

论文摘要: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经济上的风险现象,已经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企业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环境是企业财务决策难以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财务管理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外部环境变化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困难。

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金结构的核心问题是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合理的债务安排和运作有利于降低企业资金成本,能给股东带来超额利益。反之,当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低于利息率时,企业负债越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比例越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就越低,严重时企业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这时,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也越大。

利率、汇率变动的影响。由于企业负债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来利率呈下降趋势,企业仍然要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高的利息,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未来利率呈现上升趋势,企业尽管只需按原合同约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较低的利息,但随着利率的持续上升,货币升值压力增大,一旦货币升值,则企业还本负担加重,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如果采用外币融资,汇率的不断变化也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

2.主观原因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资金运用不当等导致财务风险。

风险意识淡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控制偏差和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经验缺乏,企业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就弱,导致财务风险发生时束手无策。

财务决策缺乏严肃性、科学性。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技术和措施

1.财务风险的防范技术

分散法。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及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回避法。企业在进行项目策划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的财务风险,在保证预计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转移法。企业可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一种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

降低法。风险事件的发生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时尽管采取了很多预防控制措施,但风险损失还是发生。因此,企业有必要合理安排资源,即便某一风险事件发生,也不至于对企业整体产生重大损失。

2.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但对企业财务风险却有重大影响,所以说环境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会也隐藏了危险。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种。要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应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针对筹资风险的不同成因,防范与控制筹资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投资风险。二是注重筹资杠杆,适度举债,优化资金结构,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三是合理调度资金,维护资产的流动性。四是建立偿债基金,增强风险自担能力。偿债基金是企业为了按计划偿还债务而事先提取的一种准备金。偿债基金的强制性设立,增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它减少了企业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导致现金枯竭,也变相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预防和控制资金回收风险的措施有:一是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二是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对于盈利能力大、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比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络,同时发生坏帐损失的可能性也较少;反之,则应选择风险比较小,约束能力强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减少坏帐损失。三是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应收货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减少企业损失。

掌握风险防范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正确理解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风险防范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研究风险的基础上,用最有效的方法把风险导致的不利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行为。企业各部门、各人员,特别是企业的决策管理部门必须增强风险防范意思,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融资,也不论是研制产品还是销售产品,都应预测估计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及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在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决策水平,以降低经营的盲目性和决策的随意性。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思,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各项基础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思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引进科学的风险管理程序,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用活财务风险管理方法。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和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成因、预防和控制风险、处理风险损失的有机过程,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和计划,优化财务决策和控制方法,健全财务信息的控制系统,出现风险及时处理减少损失。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客户管理制度,加强对客户信用的调整,形成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风险预防制度,把财务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应通过完善的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再次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制度。对风险较大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活动,要在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中进行严格的审查、评估、论证,通过集思广益,尽量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而造成的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有效开展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监测与预警,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苏淑欢.企业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26—328.

第3篇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分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探索有效的防范对策,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具有建设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风险防范,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尽管每一个企业都希望尽可能地提高财务绩效,优化财务状况,但由于多种因素制约,财务风险总是难以避免的。企业主管及企业财务人员的责任就在于全面认识财务风险产生的环节,并能加以识别,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和控制,尽量避免财务成果的损失和财务状况的恶化。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的不同环境和阶段中,针对不同的财务主体和财务对象、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别。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按不同的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按产生原因不同划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等。

2、按财务管理主体不同划分:所有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等。

3、按来源不同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连带财务风险、外汇风险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它们虽然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站。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无法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这种变化既可带来某种机会,也可带来风险。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风险。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不能适应变化,就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表现为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科学地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等。

(二)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中小企业对外界的信息拥有量不可能是完全的,有无限接近完全信息的趋势,但永远不能达到。尤其是在新企业和连锁企业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有些企业存在层层的委托关系,在委托者与者的博弈中,委托者所掌握的信息永远小于者所拥有的信息量,一直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而者又不可能拥有其竞争对手、产品的消费者、材料的供应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全部信息。

(三)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要获得快速发展要么是专业化,要么是多元化。从理论上来说,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有利于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分散经营风险等。但取得这些优势也是有其必要前提的,从国际上比较成功的集团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其多元化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拥有超越于具体业务的公司战略,从而更加强调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拥有强调组织学习能力与创造性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支撑多业务的扩张;拥有竞争性的公司远景与具备筛选功能的业务模型风险防范,从而使公司业务多而不乱。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扩张,在多元化业务中的每一项都达不到有效的经济规模而缺乏优势,或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或从事不了解的业务,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四)财务制度不完善导致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诸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诸多漏洞,主要表现在: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仍存在过度依赖经济政策和缺乏成本控制意识的现象;二是投资决策制度不科学,由于内部风险决策的权限不明确,或者完全放松投资决策权的控制,造成决策失当、投资失控;三是财务报告披露和处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中小企业不能及时上报财务报告和报表,很难及时对其做出正确评价和考核;四是内部财务审计不健全,不少中小企业没有专设审计部门,即使有审计部门也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往往是遇到公司出现大的财务管理漏洞或严重问题以后,才知道财务风险的严重性,结果已造成不可挽回的风险损失。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所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人的精力、所掌握的知识、所具有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总是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受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不可能去收集足够多的信息,自然会影响到决策结果。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因其面对的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应格外严格,尤其公司高层财务管理人员,更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协作精神,因为人员素质不高,往往会使已经建立的风险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合理使用金融工具,转移企业财务风险

对于在生产经营中无法回避或难以回避的财务风险(如产品销售市场风险、运输风险、财产火灾等不可预见的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管理能力有限难以从根本上回避,或即使可以管理此类风险,但管理的成本和代价太大。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灵活运用资本成本决策法。因此,处理此类财务风险的方式是将其进行适当的转移。中小企业应该加强保险决策在控制财务风险方面的应用,有条件的企业逐步推行通过保险合同转移风险和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转移风险。企业财务风险转移一般采用三种基本方法:保险、分散和对冲。

(二)坚持风险收益原则,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若能在某项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就发现该项财务风险可能会给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损失,就可以有意识地采取规避措施风险防范,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项风险。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在下列情况下,应采取风险规避措施:

1、该项业务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过大,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例如,某项业务所包含的风险具有较大的发生概率,且这种风险一旦发生,会给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2、该项经营业务其风险承担与风险收益不平衡,其获得的预期收益远远小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3、该项财务风险较为复杂,超出了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能力,且企业无法将其转移或分散。

4、对于仅有损失没有收益的纯风险,企业应采用风险规避的处理方式。

(三)根据风险承担能力,保留企业财务风险

对于那些无法规避、又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者由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必须承担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采取保留此种风险的方式。如果风险发生,则产生的风险损失由企业自行消化补偿。

中小企业一般在如下情况采用财务风险保留的方式:

1、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决定,为了获得某种风险收益,必须承担此种风险。即虽然某项经营业务有风险,但是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活动至关重要,不承担此种风险,将影响其整体业务和发展站。如企业不会因存在技术创新风险而停止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银行不会因贷款风险而放弃贷款业务等。

2、企业财务风险保留的费用低于其风险控制的成本。

3、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4、企业所面对的某种风险,其发生时最大的风险损失预期较小。

5、企业对某种财务风险具有充分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手段。

(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面临诸多外部风险因素,同时还面临各种内部风险因素。这些内部风险因素,除了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风险外,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财务风险,个别处于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利用企业内控制度不严,个人违法违规行为所导致的企业财务风险也屡见不鲜。如挪用资金转移资产、伪造凭单和篡改票据;或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疏忽、责任心不强导致假合同、假汇票、假承兑等欺骗行为得逞,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巨额损失。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防范企业此类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

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以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快存货的周转,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加快货币资金回笼,确保销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合理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地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负债比率。重视投入产出率风险防范,增加公司的资本积累。注意保持资本弹性化,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与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以提高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

(五)建立财务预测机制,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测是指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通过财务预测和风险预警,使企业在财务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使企业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到的资金,企业就可以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的程度,再据以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使投资与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造成的现金周转困难。而且,预测也包括了对未来各种可能前景的认识和思考,通过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从而减少了不利事件出现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建立预警系统,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功能,一旦发现财务风险信号,就能准确地传至管理者,以防事态的逐步扩大。

参考文献:

[1]郑雯颖.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4):195-196.

[2]丁丁.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8):101-103.

[3]高友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监测预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张英,徐彬.中小企业如何防范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J].企业经济,2006(7):126-128.

第4篇

论文提要:财务风险是指财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的任何经营决策都包括三大基本要素:金额、时间和风险。本文论述财务风险的定义、种类,通过中国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特征的分析,提出规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路。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一)财务风险的定义。财务风险的范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计、控制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导致公司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效益发生偏离,从而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1、风险的客观性。即风险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运动、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风险的客观性还表现在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

2、风险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单个风险的发生来看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风险事件的发生则有其必然性,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3、风险的可变性。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认识变化而变化。

4、损失与收益的对立统一性。风险损失的另一面就是风险收益,损失和收益是一体、共生的。

二、中国银行2007年财务状况

2007年度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总资产净回报率为1.09%,股本净回报率(含少数股东权益)为14.22%;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18亿元人民币,至888.02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04%下降至3.12%。集团年末总市值达到1,978亿美元,列全球上市银行第4位。本行董事会建议派发2007年股息每股0.10元人民币,并将提交2008年6月19日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2007年中国银行经营绩效持续进步。截至2007年末,全行资产总额为59,955.53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为55,405.60亿元人民币,本行股东应享权益合计为4,247.66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末增长了12.44%、12.73%和9.68%。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20.1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9.05%;实现中国银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562.2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31.92%;每股净收益为0.22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22.22%。总资产净回报率1.09%,比上年上升0.14个百分点;股本净回报率(不含少数股东权益)13.85%,与上年基本持平。2007年税后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稳健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信贷成本继续处于较低水平。

三、中国银行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

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随时应付客户提款,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取得资金来偿还债务或者投资资产组合的风险。2007年中行的流动性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持续繁荣因素影响,从2007年二季度开始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稳定的资金来源有所减少,而贷款增势较好,造成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二是受新股频繁发行影响,资金大进大出,波动性很大;三是为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央行多次进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调控。

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利率波动形成的风险。利率风险属于价格风险。银行利率风险主要是由两大方面决定:一是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和数量;二是外部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利率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根据利率变化趋势,合理安排经营业务,将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中行主要通过利率敏感缺口分析来评估银行账户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即定期计算一定时期内到期或需要重新定价的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两者的差额。假设各货币收益率曲线在2008年初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中行主要货币的财务收益敏感缺口为人民币6525、美元1128、港币524。

3、保险风险。中行主要在中国内地及香港经营保险业务,并且主要以人民币及港币为计量单位。中行主要面对的保险风险为实际赔付成本超出保险负债的账面金额。出现此情况的原因是赔款及给付的频率与金额可能高于原有估计。因保险事故随机发生,实际发生的赔付次数及金额与根据数理统计方法估计的结果每年均有所不同。

4、资产质量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从事资产业务而形成的风险。资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努力降低银行风险。中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上升,总的来说,情况还是乐观的。

5、资本充足风险。2006年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4%、13.59%降为2007年的10.67%、11.44%,这是值得注意的。

四、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构建内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按照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和经营原则,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只有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够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中国银行在2007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建设,成立集团执行委员会,下设公司金融、个人金融、金融市场及运营服务等经营管理决策委员会,以及采购评审、资产处置等专业评审委员会。调整优化机构布局,加大机构调整力度,提前完成机构三年发展规划总量控制目标。以“三道防线”建设、基层建设、案件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强内部控制。以中行为例,还可以从一些细微处入手,如进行贷款“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成立尽职调查小组,确立问责审批制,重视贷款文档的管理以及抵押品的控制等等。

(二)提高银行人员素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中国银行以市场化为目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确定“追求卓越”作为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从“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五个方面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对于高层人员而言,以发挥协同效应为导向,积极推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富登金融控股、瑞士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战略投资者人力资源等基础管理领域的合作。对于基层人员而言,中行应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严把用人关,注重相互沟通。

第5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财务活动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危害。目前企业并购、合资的事情是屡见不鲜,有些是追求规模经济,有的是想借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但是在这中间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投资风险和运营风险的控制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

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有风带来的危险,因为风是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所以带来的危险就是可怕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我们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所以任何事都有风险。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能事先预见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而防范和处理,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按财务活动的主要环节,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按可控程度分类,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的重要性

财务风险就像是看不见的障碍,可能把公司撞得粉碎。企业经营,是开拓市场重要,还是风险控制重要?一般而言,高风险对应高收益、低风险对应低收益。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取赊销政策来扩大经营业绩,如何控制好经营风险,事前的控制重要还是事后的控制来得重要?

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筹资风险即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一个正常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财务风险必然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

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实际上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所以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筹集货币并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最终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和财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风险和财务成果风险。即财务状况的变好或者变坏,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既是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可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是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于是财务结构作为财务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财务的静态表现;财务成果则是财务运动的过程表现,两者共同构成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二)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三)企业的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增大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总之,上述前两个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面两个原因虽然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但是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三、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管理策略

1.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2.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制定合理的风险政策、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

由于企业某项投资活动,如:扩大再生产、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周期长、成本高,虽然企业实现的经营成果比较好,但是资金却紧张,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的恶化最终会导致财务危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实时监控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政策,及时收回各种款项,同时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证企业正常运转对资金的需要。

(二)具体方法

1.坚固法

即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打造坚固的企业财务环境。财务风险本质是由于负债比例过高导致的,因此企业不但应该设计合理的资金结构,保持适当的负债、降低资金成本,而且还要控制负债的规模,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吸引各方投资。

2.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避免单一经营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另外,将企业筹集来的资金投放于多个项目,这样就能使各个盈利和亏损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相弥补,减少风险。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这种防范方法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谨慎行事。

3.回避法

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式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讲,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风险,股权投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风险,所以,企业选择投资方式时,尽可能采用风险低的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

4.转移法

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购买财务保险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非保险转移是将某种特定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对企业闲置的资产,采用出租或立即售出的处理方式,将资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承租方或购买方。

5.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如企业可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也可以按照稳健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日渐突出,而我国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相对落后,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而现实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仍有分歧,由此本文提出了财务风险的新定义,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阐述了风险控制的原则,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以房地产企业为例,提出了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光国,郑文婧,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及其理论框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2]宋伟斌,杨鲁.“短融长投”企业饮鸩止渴之举——基于长期信用的短期信用案例理财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3]金峰州.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1.22

[4]严虹.论加强企业内部财会控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2

[5]王利.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7

[6]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中国邮电出版社,2006

[7]陈力.财务工程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第6篇

关键词:财务控制,财务风险,财务重整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如果财务风险不能有效控制,就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能力。所以,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企业财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除了因负债而产生的狭义财务风险外,还有遇到许多对于企业财务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其它一些风险。如企业投资风险、企业财产风险、资金运作风险、企业市场经营风险等等,这些可以统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或企业财务状况构成影响的风险都可称为财务风险。如因投资失误或因投资不能形成预期的收益使投资收不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可能;在经营过程中因市场环境变化使产品销售状况趋坏的可能,等等。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成果,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构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关注财务风险时,既要关注狭义的财务风险,更要关注广义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任何一项风险的发生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物损失,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营。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在理财过程中,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经常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防止各项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将风险的影响减少至最小程度。

一、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应该密切关注本企业的财务动向,以防止发生意想不到的危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检查企业财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1.检查企业投资、投资回收与资金是否平衡。要使企业成长壮大,必须先投资。投资主要是设备投资,包括采购机器、现代化设备和兴建工厂等。这种设备投资一步走错就可能导致经营状况急剧恶化。一般在投资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调查,由于设备投资而增加的经费开支,包括设备本身和维护修理、利息、折旧等费用,要按照这些开支与企业资金投放对资金状况的影响和投资回收、回收期的比较,再决定是否投资。怎么筹集资金也是一个问题。一般是长期贷款或增加资本,但有时也利用短期贷款。经营不好的企业,又不得不使用短期贷款的,则可能招致资金冲击的危险。论文参考网。更增大经营恶化的可能性。执意进行设备投资,可销售额却没能按照预想的那样提高,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金呆滞,于是那些资金不雄厚的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命运。

2.检查企业不良债权的可能性。为了防止大额不良债权的出现,对每位客户都要规定信任限度,应该控制不超过这一限度的债权。例如,决定A企业在五万元以内,则应经常检查是否在这一范围内。没有风险的买卖是不存在的,必须在充分调查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内容的基础上,决定信任范围,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另外在结算方式和销售比率上也要加以控制,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采取现金交易和购销相抵结算,一家企业的销售控制在企业销售总量的一定比率以下等方法。

3.检查企业费用支出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增长倾向。如果对经费开支管理不严格,费用就会增加。经费的增加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随时都要注意检查经费是否出现增长现象。首先要看经费的增长率是否高于销售额的增长率,如果经费增长率高于销售额增长率,说明经费增长并未对销售额的增长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果出现这样的经费增长态势,就应检查经费开支内容,查清什么原因使经费开支不断增加,然后努力削减。其次要特别警惕诸如交际费、会议费等经费开支的浪费,浪费是经营的大敌,必须消除。最后应该关注可控制经费的管理和节约(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油)。

4.检查企业资金总额的变化。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主管必须查阅资产负债表填写的资产总额每年是如何变化的。若发生增长过多或资产膨胀,就应引起警觉。特别应注意不合理的拖欠货款,库存积压和机器设备等投资的闲置。资产膨胀会带来经营停滞,同时,资金的周转也会随之恶化,资产效率也会下降。所以,管理上必须想办法使全部资产都运转起来,不发生资产膨胀化现象。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一)加强财务控制,防止企业衰落

要提前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企业陷入衰落后当然有可能走出困境,但最好的做法是在衰落迹象显露之前捕捉到企业衰落的预兆。

1.自由资金不足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获得利益之前,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这些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由资本和借入资金。商品出售之后,有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才能收回货款,在这期间,企业垫付的资金有时相当可观。有原材料货款的支出,有工资薪酬的支出,有促销费用的支出,还有其他杂费的支出。如果收支同期吻合的话,企业经营的难度就小的多。但一般来说支出的期限比收入的期限快。也就是说,等不到有收入,就先要支付的情形居多。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充足的自有资金是应付这一收支期限不平衡的最安全的方法。所以,在业务蓬勃向上之际,不能忘记增加自有资金。

2.企业应收账款不合理的增加是影响资金周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衰落的前兆。应收账款不合理增加意味着企业的销货政策有问题,更可能的是反映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减弱。一般说来,畅销产品回笼货款都较及时,就如80年代的彩电业。论文参考网。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后,为了稳定或增加销售,企业就不得不忍受延长付款期限销售货款被挤占的痛苦。所以管理者发现应收账款增加过快时,首先得了解销售部门尽力与否,若销售部门却已尽力,那就意味着应该早点想办法推出新产品了。论文参考网。

3.企业存货的超常增长也是应该注意的预兆。存货的过度增加引致的增长只是“虚”的增长,只有当存货转化为商品,销售出去了才证明商品的价值得到确认。由于存货是企业占相当比重的资金占用,在经济不景气之时,更为明显,经济低迷会造成销售不畅,从而导致存货过剩,资金拮据,资金周转不畅。

4.设备的过度投资也可能导致企业衰落。审视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良好,有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即将固定资产的总额与自有资本比较,若固定资产的比重过大,一般说来,资金周转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经济高涨之时,不少企业会依赖银行借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投资,但是一般经济高涨过后就会出现经济衰退,这时,企业容易面临销售量下降,开工不足,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困境,而设备借款的还本付息将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可以说设备的过度投资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5.缺乏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拟定资金计划,也就是立足现在,预测未来收支的大概情形,考虑应付资金不足的对策,利用各种灵活的周转方法,维持资金余裕。若果拟计划质量不高,那后果要么资金闲置痛失获利之机,要么事到临头手足无措,使周转方陷入进退维艰的地步,进而带来全方面的衰落。所以,无科学周密的资金计划也是企业衰落的预兆之一。

(二) 摆脱财务困境,进行财务重整

日常风险控制和完善的预警系统都不能完全避免财务失败的发生。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财务失败时,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通过财务重整缓解危机并化险为夷。重整按是否通过法律程序分为非正式财务重整和正式财务重整。

非正式财务重整。当企业只是面临暂时性的财务危机时,债权人通常更愿意直接同企业联系,帮助企业恢复和重新建立较坚实的财务基础,以避免因进入正式法律程序而发生的庞大费用和冗长的诉讼时间。重整的方法之一是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所谓债务展期即推迟到期债务要求付款的日期,而债务和解则是债权人自愿同意减少债务人的债务,包括同意减少债务人偿还的本金数额,或同意降低利息率,或同意将一部分债权转化股权,或将上述几种选择混合使用。在企业经营过程发生财务困难时,有时债务的延期或到期债务的减免都会为财务发生困难的企业赢得时间,调整财务,避免破产。而且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均属非正式的挽救方法,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的协议,既方便又简捷。虽然债务展期或债务和解会使债权人暂时无法收回账款而发生一些损失,但是,一旦债务人从困境中恢复过来,债权人不仅能如数收取账款,进而还能给企业带来长远效益。所以,债务展期与债务和解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

重整的方法之二是实施准改组。如果企业长期亏损,留存收益出现巨额红字,而且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不符合实际。如果通过撤换管理部门,实施新的经营方针,可望在将来扭亏为盈。为此,企业便可以通过减资来消除亏损,并采取一些旨在使将来成功经营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固定资产,对有些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资产进行重新估计,并以较低的公允价格反映,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建立新的基础,以减少计入将来期间的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准改组不需要法院参与,也不解散企业,只要征得债权人和股东同意不立即向债权人支付债务和向股东派发股利,便可有效地实施准改组。

正式财务重整则是将上述非正式重整的做法按照规范化的方法进行,它是在法院受理债权人破产案件一定时期内,经债务人及其委托人申请与债权人合议达成理解协议,对企业进行整顿重组的制度。

重整制度的设置对债权人、濒临破产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意义。利益与权利各方均应树立重在挽救的指导思想,想法使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生产,使无条件存续的企业尽量减少损失。通过财务重整的挽救方法,濒临破产企业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摆脱破产厄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防范企业眼前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约翰·韦伯.财务审计案例示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朱柯.资产评估[M].大违: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制度 发展现状 构建

一、引言

企业财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同各方面(政府、所有者、债务人、劳动者等)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办法的总称,是全社会各类型企业包括其相关利益主体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它立足于维护公共利益, 保证社会稳定, 治理经济秩序。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而企业日益面临更加不确定性的财务环境、更多的风险因素、更为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应运而生。众所周知,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以与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堵塞财务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而我国传统意义的企业财务制度已经不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因传统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部分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犯罪问题。因此,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财务制度。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制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应当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财务制度。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有关概念、特征及功能。第三部分描述了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通过巨人集团的案例指出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尚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几点设想。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含义

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恰当导致了企业可能会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使得投资者预期的收益下降的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企业对于财务风险不可能完全的消除,只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二)基本特征

1.客观性,风险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2.偶然性,风险的产生是必然的,然而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来讲,它的发生确是偶然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可度量性,风险虽然无法消除,但是,人们在从事财务活动之前,可以事先预知所要出现的一些可能性以及结果,通过一定的数学测定,让财务风险的度量成为现实。

4.跟收益损失相连接,风险可能会带给人们额外的损失,也会给人们带来额外的收益,比如说,投资股票有风险,但是也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的收益。

(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类型

1.筹资风险

在企业的扩大生产过程中,为了解决短期的资金问题,一般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向政府、社会及股东进行筹资,但是在国内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资金的期限结构和来源机构,极有可能增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与管理工作中,为了进一步扩展经营范围和提升经济效益,而在本行业或跨行业进行资金投入的行为,但是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其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另外,由于部分企业的投资行为超出了自身的管控能力,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序的展开,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无形中加大。

3.现金流量及连带财务管理风险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现金流量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现阶段经济收益较为理想的情况下,因现金流量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而引发的企业财务困难。而连带财务管理风险则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固定资产、社会信誉等作为担保,以保证另一个企业经济合同的顺利签订,如果另一个企业届时无法履行合同中的全部条款,则有可能导致本企业承担连带的偿付义务,从而影响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果。

(四)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资金风险

获利能力比较的低,经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成本费用高,利率低,资产的收益水平比较差,投资回报率不高。

2.存货风险

经营本领不强,不良资产比例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资产的质量比较的差,沉积下来很多不好的债权和销售不出去的积存货物,使得资金的周转率比较的低。

3.应收账款风险

债务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短期债务资金应该跟快速流动资产保持相一致,主要应用在流动资产方面。

4.债务风险

资金不充足,缺乏偿还债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缺乏资金,过度的负债,信用等级不高,融资能力不强。

(五)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成因分析

1.外部因素

在企业的长期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政府经济政策、会计准则、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引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外部因素。虽然从企业管理工作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上因素都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其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见的,其所带来的不利变化必然会增加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外部宏观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是导致企业产生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之一。

2.内部因素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主观认识、风险控制能力、财务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企业的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也是企业总体经营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枢纽,因此,企业必须注重财务活动与经营决策的有机结合,在保证财务活动有序开展和进行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客观化、合理化。由此可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来自于其经营决策方案是否合理,并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与相互影响。

三、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发展现状

(一)案例:巨人集团的兴衰

巨人集团,曾经是一个红遍全国的知名企业,历经不到2年就成为销售额近4亿元,利润近5000万元,员工达2000多人的大企业,同样历经不到4年就如同泡沫式的破裂了。在过去几年里,巨人集团的成败产生了各类的分析和论道,如有的归因于决策失误,有的说是管理失误,还有的研究机构将其定义为业务多元化问题等等。许多商界努力去避免类似情况的重演,可遗憾的是仍有许多企业步入后尘,如爱多、飞龙、秦池、三株等等。本文试图以巨人集团的兴衰为例,对中小企业从财务风险视角对企业财务制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答。巨人集团风险源头很多。巨人集团的风险源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巨人集团的衰败,与其风险事件(如表一所示)

1.客观方面是来源于企业集团外部的风险,企业难以控制和把握。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如国际电脑公司引入的冲击,使巨人集团收到重创;二是自然偶发事件,如巨人集团在1993年武断的向房地产这一陌生领域进军,在施工打地基时碰上了断裂带,而且珠海两次发大水将巨人大厦地基全淹,集团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应对这一危机。三是国内的经济环境,自1994年我国宏观政策上增加调控,采取的是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紧缩银根,地产降温,而此时巨人大厦正在施工当中,无疑导致了严重的损失。

2.主观方面是指来源于企业集团内部的的风险,包括企业决策机制、经营决策、内部控制、资本结构等。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风险,也是本文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不顾财务风险追求融资财务效应,而有的企业却轻视财务杠杆,以零负债为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都有可能导致财务失败。1996年的巨人大厦就是巨人集团倒下的原因。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一向以零负债为荣,以不求银行自傲,在巨人营销最辉煌的时期,每月市场回收款可达3000万元到5000万元,最高突破7000万元。如此高的营业额和流动额,他完全可以以结算为条件向银行贷款来盖巨人大厦,可是史玉柱却始终拒绝走这一步棋,而是一味指望用保健品的利润积累来盖大厦,这无疑是造成巨人大厦财务危机的致命处。一家高速运转的企业所可能面临的财务困难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缺少流动资金,有可能是无法筹集到持续扩张的资本,还有可能是无法控制开支库存和应收款,这其中哪一项出现短暂的失衡,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后果。当这种危机爆发的时候,即便是一家销售良好的企业,要在很仓促的时间内筹措现金也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代价是巨人的。当巨人大厦的债权人出现信任危机时,按当时的估计只需1000万元,就可以继续施工化解风险,而此时巨人集团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还在运转,估计各地经销商欠巨人集团的钱约有3亿元左右,史玉柱估算属于良性债权的资产至少有1.2亿元。然而,由于新闻媒体的曝光,法院强制执行要偿还的债务硬性的,而手中的债权是弹性的,不具有及时的可偿还性,支付危机当然爆发。不久集团集体崩盘,就是这1.2亿元的良性债权也没有收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财务风险的错误认识,对财务杠杆的不合理的利用在关键时候葬送了巨人集团。

企业积极管理和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评估风险、量化风险,针对风险根源要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巨人集团每一次遇到危机时,都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风险进行评估,没有看清楚纯粹风险损失有多大,如何把握机会风险,而仅仅是跟进社会上的热点行业,盲目涉足多元化经营,而导致现金流缺乏,同时缺乏危机意识,最终未能控制好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特别是200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暴露了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反映在组织系统、信息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上。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1.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大,现阶段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还不能完全做到政企分开,在管理组织系统中没有设置相应的风险监控职能部门,导致财务风险信息传递不到位,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在出现危机后,应对措施不利,常常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而民营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较之其他性质的企业更为突出,产生几率更高,不良后果更大。针对此,很有必要由企业业主、相关业务部门、责任人共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架构。但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虽然能够做到经营者为其财务决策主体,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结构简单,不能应对外部市场变化,常常出现重大财务风险。

2.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 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与管理, 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 对于具体风险, 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 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执行之前, 这些数据并没有被统一集中地处理, 而是散落在各个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中。我国企业集团中还在信息传递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对称问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不能及时地和全面准确地向集团总部提供信息,这必将导致集团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取准确的财务信息,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企业集团甚至提供成员虚假信息,使得汇总起来的信息普遍失真,从而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集团无法确定各成员的经营行为是否符合集团整体利益,使得集团整体利益难以保障,给集团价值创造带来很大影响。

3.没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一些大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虽然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但大都没有明确的机构或人员,没有系统化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大部分企业仅仅在财务报表分析中建立了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分析项目,然后将报表存档、上报企业领导、有关部门,没有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观察、计算、预测、评价、预警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4.财务风险监控系统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监控不力、内部人控制等突出问题。企业监控机构因委托关系的存在而产生,集团为了避免人道德风险的发生,分别设立了相应的监控机构:监事会监督董事,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等机构监督总经理。而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一方面,监事会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独立性的缺乏使得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我国,董事和管理层的交叉任职比较普遍,管理层利用交叉任职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与监督合二为一,难以行使监督职能。

四、基于财务风险视角的企业财务制度的构建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诊断工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根据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征兆进行预测和诊断。当对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有威胁的状况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有助于企业集团管理者和弦管财务人员及时财务措施防范风险,将财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应定期对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处理不良资产,合理控制存货,调整集团战略,控制资金投放规模。此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款项和存货等的周转情况,加速企业集团的资金变现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尽量杜绝或减少坏账。

(二)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

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的实质是股东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集团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监督重点是财务风险。企业集团财务监督是整个企业集团运营和管理尤其是财务工作的一种保证,因此,加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力度对企业集团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措施主要有六点,参见表2。

(三)要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集团管理者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首先,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要密切留意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并把握好其未来动向。对政策变化,要及时调整企业集团战略,避免财务危机。尤其要对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等变化和趋势加强关注力度。其次,要提早预防潜在的负面效应,及时采取措施。负面效应可能存在的方面主要是企业集团资金筹集、项目投融资、经营等方面。再者,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要细致到微观层面,严格控制成本支出的增加,预防资金危机。最后,生产和销售要注意衔接,及时根据生产情况调整销售策略,将“以销定产”和“以产定销”相结合。积极开拓销售新渠道和新客户,加速贷款回笼,提高集团整体抗风险能力。

(四)规避财务风险中抉择财务管理目标

1.规避风险中企业集团要追求“合理的”利润

无论人的意志如何,财务风险都会客观存在,不会因此而转移。几乎对所有企业而言,追求利润都是其一种本能。企业集团之所以要规避风险,其实是为了更好更长久的追求利润,实现集团利润最大化。然而,追求利润这一动机固然合理又现实,但是最求的利润数额也要合理,不能无度。唯有将追求合理的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集团才能达到风险规避的最优状态。合理的利润不仅不会淡化企业集团的利益追求,也能使其不必冒过大的风险。企业集团倘若能够对市场宏观环境、集团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资金运营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和决策,那么企业集团将会具有强而有力的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企业集团在运转过程中,需要对各方具有不等利益的主体关系进行平衡,将合理的利润作为财管目标,能够对利益各方的冲突进行有效避免和缓解,从而能够适当减少集团短期行为。

2.对风险进行决策时,企业集团要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制定合理的资本利润率

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变性,使得企业集团的财务活动总会存在两种不同结果,即能够实现预期财务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财务目标。通常,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反之,收益越小风险也通常较小。也正因为存在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集团要努力改善集团经营和管理,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正确权衡和决策,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在面对财务风险时,集团收益的多少直接取决于风险程度和管理者对风险的回避态度,而风险程度和管理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又紧密相连。因此,企业集团可采取多渠道融资和改变经营模式等方式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集团的资本效益。

参考文献:

[1]蔡海雄,《财务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经贸,2008年10月,第29-30页。

[2]付淑云,《浅谈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J],阴山学刊,2004年12月,第95-96页。

[3]郭葆春,《我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变迁及现状评价》[J],财会月刊,2006年11月,第71-72页。

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及成因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意外和不可控因素导致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际财务成果与预期成果发生偏离的情况,这种状况可能会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或者更大的收益。

(二)财务风险在中小房地产企业中的成因及表现

结合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特点、市场状况与国情,财务风险的成因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债经营模式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负债经营模式也不例外,它是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均采用负债经营模式,而企业过度负债会为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埋下隐患。2、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随着十的召开达到高峰。首先,胡总书记提出要大力推行城镇化这一发展道路,为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勾勒除了广阔的空间。而中央于十后仍旧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放松”,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外,房地产企业的筹资活动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2、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高负债经营模式下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本金偿还主要依靠房屋销售所带来的收益。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范围多处于三四线城市,这类城市人口流动性很弱,缺乏对房产的刚性需求;并且在过去几年中,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给极度膨胀,造成房地产供大于求,许多楼盘折价销售,资金回笼不理想,造成经营困难,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应对负债经营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时,应充分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防范和消化负债所带来的财务风险。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有效的应对策略。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与外部情况,度量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组合关系,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处理系统和风险防控组织,通过这些工具制定谨慎的负债计划并做好相应的还款计划。其次,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债务水平。通常来说,房地产的开发周期为2-4年,企业应当更具开发周期来合理安排资金结构以及负债比率,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确定合理负债比率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负债具有固定性,但市场却是多变,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应单纯的利用财务杠杆,追求最佳资本机构,而是保持低水平的负债率,空出一部分负债能力和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来保持企业财务的灵活性。

(二)国家宏观调控所导致的财务风险的对策

1、排除盲目扩张。目前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开战投资可行性分析,关注市场发展方向与走势,选择合适的投资范围及实际,在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2、避免不合理融资。高负债的经营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目前的中小房地产企业。从理论上讲,应该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控制在50%以下为宜。结合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做出合理的资金需求量预算,降低股利发放以获取更多的留存收益,防止财务风险的加剧。3、规范管理企业现金流。企业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合理规划现金流,使其满足企业日常运营或面临突发状况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现金的监控;加强财务管理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金周转率,最终实现防控财务风险的目的。

(三)资金回收不足所导致的财务风险

中小房地产企业不光可以通过引导消费和策划适宜的销售策略来加快资金回笼速度,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成本费用,从而控制企业资金流量而实现。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前,该业务各环节都应严格执行成本费用控制预算制度;经营主要业务时,应及时跟业务进度,重视业务流程设计和各流程的实际完成情况,避免由于返工所造成的成本费用的增加;业务结束后,应及时检验业务完成状况是否符合合同标准,各项费用是否在合同规定的限额之内,防止不合理的费用增加到结算成本当中。最后,还要将业务结束时实际发生成本费用总额与业务预算进行比对分析,对企业在业务流程中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作出评价。

三、研究结论

中小房地产企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中一个特殊的企业群里,该群体比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来说,企业所有者能力范围比较有限,企业所在地多位于三四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较大型房地产企业所在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比较低迷,人口流动性较低也导致了居民对房产的刚性需求不高,经济发展较慢造成购买力不足。所以,房地产企业应从企业建立初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风险防控部门的建设,做好市场需求度调查,结合经营所在地需求状况及土地情况与自身的能力状况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风险防控制度;做好项目成本的控制筹资额的预测,抓好日常现金流量的管理,避免资不抵债的发生;投资项目前利用好市场信息甚至专业人员及部门做好可行性分析;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环境的转变,抓住良好的投资与开发时期以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更要分析合适的开发与投资收缩时期,避免企业投资开发不合理所造成的资金链断裂等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丹丹.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先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胥玉娥.“大会计”管理模式下基层央行事后监督的职能定位研究.经营管理者,2012(18).

第9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风险防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集团在国家总体经济的推动下逐步壮大了起来,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企业集团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顺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而且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受制于企业集团规模庞大特征的制约,在管理上显得复杂而混乱,常常面临着财务上的风险。因此,对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进行研究,找到风险的成因,能够帮助企业集团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的预测、协调和整合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集团的发展。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1.企业集团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是一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以资本为主要连接纽带,通过特定的章程规范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以及其它成员机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法人联合体。

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企业经营负债引起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受内外环境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的,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财务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以及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其他风险。根据企业集团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就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2.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不是“企业集团”和“财务风险”这两个名词的简单叠加,而是二者内涵的紧密融合。因此,根据企业集团和财务风险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几方面的特征。

(1)连锁反映风险

一个企业集团是由许多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组成的经济体,这些子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各自面临的风险,但是对于这个企业集团来说,在企业集团内部存在着一条较长的委托链,这一链条为财务风险的传导提供了载体。通过委托链条,成员之间的贷款担保、资金融通等方面的风险,容易在企业集团内部形成连锁风险。

(2)杠杆性风险

企业集团是一个多级产权主体的经济联合体,母公司处于企业集团的最高位置,因此,当各级控股企业亏损时,母公司的收益就会降低,从而增加了集团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由此而导致母公司的财务风险被放大,并且在各级子公司资本控制权的影响下,集团财务风险会被层层放大,形成明显的杠杆风险。

(3)内部操纵风险

在多层级产权主体的组织形式下,各独立法人的利益取向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各子公司在经营目标上与集团的总体目标可能存在不一致,子公司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会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子公司对资源的过度占用形成了子公司管理层的“内部人利益”强化效应,加上管理层的重复设置,导致高管理成本和低效率运营,从而加大了集团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分析

企业集团的发展是需要有利的主客观条件的,但风险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企业集团的发展是与风险相竞争的一个过程,要防范实时存在的财务风险,就必须找到风险的形成因素。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形成财务风险的因素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内部因素是根本,外部因素是条件。

(一)内部形成因素

1.集团组织结构形式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形式多是母子相连、子子相连的结构体系,集团内部公司之间交叉持股,从而形成了多层级的法人治理模式,这样的组织结构很容易引起集团的财务风险。首先就是集团内部的关联方交易问题,集团内部有一家公司经营状况不好,就会通过关联方交易影响其他公司,进而蔓延至整个集团,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整个集团就会遭受严重损失;其次就是在资金的担保问题上,公司之间进行贷款担保,如果集团不能够对其中蕴含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一旦发生经营困难或财务危机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相关联的公司就会陷入财务困境,对整个集团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2.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在企业集团这种多级法人治理结构下,靠人治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必须有协调统一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规范企业集团各个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各个公司在风险的管理方法、策略、经验和重视程度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想建立一套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接受的风险管理制度,是非常的困难的。此外,企业集团在财务风险的防范上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分析和防范系统,不利于企业集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3.内部人控制

企业集团内部各个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其在治理结构上是需要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分权治理结构下,“委托――”问题是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使得委托人和人在企业的经营目标上会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很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即人以牺牲股东的权益为代价实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内部人控制问题会导致企业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负债等,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报酬率,进一步会影响到整个企业集团的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严重的会使整个企业集团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二)外部影响因素

1.宏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是企业集团赖以生存的土壤,能够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机遇,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够抓住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的,这需要企业集团在经营发展战略上要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协调。但是,由于受“委托――”问题的影响,内部人控制现象弱化了集团对资源的控制程度,使得企业集团对抵御宏观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的能力降低了。

2.市场环境的影响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利润的下降或者亏损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市场找忧虑,就会危及企业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全面进入中国市场,使市场竞争状况更加激烈,如果企业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可能就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发展受到阻碍,在融资、投资方面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防范

1.加强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

要保证企业集团有效的运行,母公司不仅要协调好委托者和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好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有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来规范集团的发展。因此,作为集团控制者的母公司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加强集团内部控制,保护集团的合法权益。一是,向子公司委派董事,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有助于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二是,通过委派财务和专业审计人员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的监管,直接参与到公司的日常管理中,可以对子公司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

2.完善集团财务运行监控机制

要有效地规避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就必须有一套健全的财务运行控制机制。集团公司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融资子系统以及资金运营系统,才能够有效地防范风险,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再融资控制上,集团需要对重大融资权限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对子公司融资事项进行检查和监督,防止越权行为的发生;在投资上,集团公司需要通过集中管理策略,集中优势资源,保障企业集团战略的实施;同时,集团还需要对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涉及的营运资金进行控制,从而规避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激励机制

人是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为一体的生物体,只有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价值的实现做出努力。如果将企业集团比作一个社会的话,那么员工就是具有双重价值的生物体,企业集团要想发展,就必须使员工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首先需要满足集团内部管理者和员工自我价值,也就是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企业集团内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集团的发展,避免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4.固化外部影响因素

对于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所引起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要通过多种手段对外部影响因素进行化解。管理层可以通过对一些国家政策的把握和对经济环境的预测来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的影响;同时企业集团要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要求,注重对研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进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培养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营业利润,降低财务风险。

结束语

企业集团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集团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水平却明显滞后于集团的发展速度,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更是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因此,对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的研究将是一个持续存在但又不断变化的课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与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 冯艳.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曹慧婷.我国企业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企业导报,2010年第1期,118-119

[3] 孔玉生,程素娟.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与防范.财会通讯,2010年第3期中,140-141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 风险控制

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困难,国家除对事业收费仍进行严格控制以外,在财务、筹资等方面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增加了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高校财务风险骤然升高。因此,构建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财务结构,防范和化解扩张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财务风险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最先出现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企业资本结构不同而影响企业支付本息能力的风险;也有观点认为是企业在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偏离,因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一种微观范畴的经济风险,是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反映在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上的风险。

因此,财务风险的含义可以解释为:组织在开展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无法控制或难以预料的因素,导致组织所获得的财务收益与原来预测的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财务成果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单地说,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以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对高校而言,其财务风险是学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受到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而出现与初衷利益相悖的潜在损失。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由资金运动而引起的风险,二是风险的货币化表现,三是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财务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潜在损失。因此,高校财务风险既有一般财务风险的规律性,又蕴涵着自己的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普遍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具体模式、运转结构都是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我国高校的财务风险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具有普遍性特征,每所高校在扩张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客观性。只要高校实施扩张,扩张性财务风险就会随之而来,其客观性及风险程度的大小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是举债办学的必然产物,高校只要举债,就会产生财务风险。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校自有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财务风险是不可能消失的。尽管高校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财务状况不良、债务包袱过重、资金运作困难等必然会影响学校精力和办学质量。

3.随机性与潜在性。由于影响高校财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多变的,因而事先一般难以准确预料和完整地把握财务活动的最终结果,所以财务风险具有随机性和潜在性特征。虽然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客观的、随机性与潜在性的,但是扩张性财务风险是否发生、其强弱程度、发生的具体时间、空间及表现形式等却是不确定的。因此,防范和规避风险又是必须而且可行的。

4.相关性。财务风险的大小与风险收益的高低之间具有正相关特征。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并以此作为高校大量负债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具有片面性,因为负债必须在其承受能力的限度之内才能获得收益,这是相关性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否则,将会使负债的财务风险加大。

5.低可控性。高校的扩张是一个设备资产、师生员工、校区规模、组织结构等快速膨胀的过程,这不仅使管理难度加大,而且使风险控制能力减弱。因为发展速度与可控程度呈反比,规模扩张越快,可控性越弱。当扩张中面临不利环境时,就会造成很大的风险,高校必须为不利环境的变化“埋单”,如贷款利率上调,必然增加贷款的成本等。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财务风险可控性强度的缺失。笔者以为,只要强化管理,科学前瞻,加强防范,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完全可以预防或减小风险的发生及其危害。

6.有一定的潜伏期。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一些高校充分利用银行贷款的思想准备、项目准备还不足;现行的高校财务和会计制度中,对财务分析的指标内容还不全面,绝大多数高校只有经费自给率、预算收支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生均支出增减率等财务分析指标,对筹资分析、投资分析、资金运营和偿债能力分析等指标不全或缺失。因而,一些高校对资金利用效益、举债适度范围、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等,还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甚至一些决策者都心中无数,从而增加了财务风险的潜伏期。

二、高校规模扩张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

1.学校定位不准,盲目跟从或攀比。少数高校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投资规模超越学校有效支付能力约束,投资成本超越学校预算边界约束。任意扩大贷款规模;以扩大基建为特点的超速发展,导致财政投资和学校收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扩张对资金需求的速度;一些项目缺乏长远规划,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重复建设,造成项目建设资金投资超规模;负债期限结构不当,多为短期贷款、滚动方式,一旦国家政策变动,银根收紧,银行贷款额度减少,滚动贷款方式就无法实现,学校的资金运转就会很快出现紧张状况,贷款风险立即显现。

2.资金供求失衡,缺乏还贷机制,负债能力有限。学校财务收入是由财政拨款、学校收费、自筹等方面组成,行政拨款和事业性收费价格由国家严格控制,学校还贷资源不足。新校区建设和学校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少则几千万,多则几个亿,学校积累极为有限,财政拨款仅够学校维持经费,大部分建设资金要靠学校自筹解决,扩招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中要求收支平衡,不做赤字预算的编制原则已无法实现,筹资与融资已成为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校基本建设带来的资金风险。基本建设投资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如果在建工程资金供给不上,不但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而且会加大建设成本,给学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引发财务风险。

(2)学校正常运转方面的资金风险。由于高校近年来扩张和发展中的资金主要依靠贷款,因而一旦进入还本付息期,资金周转压力将会迅速加大,资金风险相对提高,学校必须投人部分精力用于新一轮筹资。否则,学校的发展与正常运转会受到直接影响,因为,绝大多数高校现有财务管理模式和经济实力还无法应对资金的运转风险。

(3)来自金融机构的风险。高校无利润可言,仅靠有限的资金结余不足以支付银行贷款的本息,只能延期还款。银行为了保全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提前冻结学校的银行存款,造成学校资金周转链断裂,这是高校面临的最大风险。

3.缺乏融资专业人才。融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专业性强,高校普遍缺乏具有融资专业知识的高级财务人员,学校现有的财务人员很难胜任融资的专业工作。所以,一个专业的融资人才可以协助学校成功地进行融资,为学校争取到优惠的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进行信贷资金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协助解决举债中存在的问题,规避学校的举债风险。

4.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有待健全。由于高校特定的运行环境和管理体制,成本核算与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与核算中还未真正建立(不包括校办企业及下属经济实体)。基本还是实行以收定支财务预决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大多数高校基本注重收入来源的增加,而忽略资金的科学管理和有效配置;货币资金闲置浪费较大,资金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流动性金融资产比例偏低,缺乏以防范市场风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和市场意识。资金投入与产出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高校应结合自身财力,强化财务和贷款管理,建立财务风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制订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范围内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实际偿债能力,确定贷款项目及贷款额度。坚持效益第一、勤俭办学的方针,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的理念,坚决预防和遏制脱离实际、盲目投资、大搞建设而导致的债务风险。

(2)加强校内财力资源的统一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双向控制财务风险。坚持科学预算,实现定额和专项管理,推进学校二级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责任制,反对赤字预算。“开源”就是要寻找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财务收入渠道。主要是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办学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和社会捐资助建,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提高学校校办产业效益。“节流”就是要勤俭办学,降低办学成本。主要是实行科学预算,调整年度预算结构,严格预算的严肃性;建立预算论证制度、预算执行评估制度、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提倡勤俭办学,加强对水电气费的核算,严格控制办公费、招待费、交通费、会务费、电话通讯费等各种费用开支;统一学校资金管理,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预防资金闲置性浪费,根据现金流量合理安排银行存贷资金规模,在确保现金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努力降低财务成本;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设“学校建设发展基金”,提取“偿债准备金”。

(3)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注重贷款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科学计算本校的贷款规模和预测贷款风险,审慎选择短、中、长期贷款种类,使其均衡负债,确保资金链畅通安全;建立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贷款资金管理责任制、支出联签责任制,构建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学校贷款资金管理决策体系。树立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优势,使财务与资金管理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要发挥财务工作渗透力强、控制性强的特点,强化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与可靠性,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

(4)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形成事前审计参与、事中审计跟踪、事后审计间效的多层次、全方位审计格局。审计、监察部门应充分利用校园网严密注视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对不能按期竣工或有重大质量问题以及群众有反映的项目,及时提出质询,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或个人提出监察建议书,并追究相应的责任。

(5)构建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强化会计成本核算;通过改革经费分配办法,提高二级管理部门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强化二级部门财务责任制和成本管理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全员节约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节约型高校。

2.政府对高校规模扩张形成的财务风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1)积极推进高校老校区置换。多数高校在扩张中建设了新校区,而老校区一般都地处城市商业中心或比较繁华的地段,面积虽小,但土地价格很高,置换出去可以获得较高的资金,以缓解贷款和资金压力。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高校通过老校区置换方式偿还建设贷款,这样既可缓解学校债务压力,又对城市的第三产业产生一定拉动效应,不失为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2)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进行经济扶持。公办高校规模扩张中所增加的固定资产都是国有性质的,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政府应通过政策措施或增加拨款规模为高校化解部分债务,以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3)促进高教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建设了高教园区(亦称“大学城”),然而园区中各高校自成一体,资源的共享程度极低。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园区中高校实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尤其对投资大、利用率低的体育场馆等设施,通过相邻几所高校共建、联建和共同管理的方式,来避免重复建设和减少学校投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严格执行高校贷款的有关规定,规范高校贷款的申请、审批程序,控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应从高校的调整、布局、规划人手,确定高校的贷款项目和贷款规模,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并购动因 财务风险 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体战略的加快推进,产权重组和企业并购已成为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愈加活跃,在并购产业范围上,已从过去的以第一、二产业为主逐步扩展到金融、文化等几乎全部产业;在并购企业所有制范畴上,已涵盖中央国有企业之间、中央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地方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之间、地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在并购企业是否上市的类型上,已包括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①。

为了解决企业机制不灵活、经济效益不高、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国有企业经历了1978年以来的经营权层面改革、所有权改革和市场环境改革的配套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深化改革四个阶段,在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源于企业内部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内部原因,另一方面源于政府部门为了通过企业并购的形式进行国有资产重组、优化经济布局结构的外部原因,国企并购在各方面势力的推进下日渐频繁。

一、国有企业的并购特点及并购动因分析

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60年代的行政性关、停、并、转(比例最高的是冶金、水泥、化工和机械工业),该阶段企业并购的显著特点是政府指令性,不能算是真正的并购;第二阶段为企业改革初期的半企业性、半行政性的企业联合兼并、收购,该阶段为我国企业并购的起步阶段,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的引导并存,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卸掉财政包袱、减少企业亏损,并购的主要形式是承担债务或出资购买式;第三阶段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以公司形态为特征的企业并购,该阶段包含了我国企业并购的逐步完善发展阶段以及同国际接轨阶段,该阶段企业并购规模日益扩大、跨国并购走向深入、国内本土资本市场并购力量崛起、并购重组手法创新。

研读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呈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的并购特点亦是如此。

二、是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

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控制者或投资者,在企业并购活动中扮演着“牵线搭桥”或具体组织实施的重要角色,这使国企并购当然地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有些政府部门出于政绩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劝说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并购那些扭亏无望、濒临破产的企业,结果出现好企业被拖跨的现象。

当然,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政府应当对国有企业并购决策施加影响,但这并不是对并购的任意行政干预,非理性的干预将会使并购失败或使整体利益受损,并购后的整合也将产生更重的问题。

三、国内并购多,跨国并购少

发达国家的企业并购经历了同行业之间的并购以提高市场集中度、跨行业之间的并购以扩大企业规模、从国内并购到跨国并购的并购浪潮,其大企业凭借充实的资金、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进行跨国并购较为容易,而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并购范围主要集中于国内,跨国并购不多,这也是企业并购规律作用的结果。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必然要经历政府主导、强弱并购为主——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扩大企业规模并购为主——市场主导、强强并购为主的发展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以及并购市场的规范,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将进入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

四、并购类型多样

在国有企业并购过程中,尤其是央企并购地方国企或上市公司过程中,有业务规模扩张型的收购,即收购和被收购企业的业务基本类同,收购导致规模扩大和市场扩展,如宝钢兼并广钢和韶钢;有业务范围拓展型的收购,即收购方原本没有某项业务或即使有也规模较小,收购某类企业使该项业务成为收购方的主业之一,如中铝集团收购云南铜业;有资源占有型收购,收购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占有该企业拥有的资源,如中煤能源集团对东坡煤矿的收购②。

五、战术性并购多,战略性并购少

战术性并购和战略性并购的区别在于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否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通过优势互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在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政府对国企的干预较多等背景下,大多数并没有上升到从资本运营角度进行战略投资的层次,而是出资人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达到实现政策目标的目的,真正由企业自主推动并购、从而增加企业经营灵活性以及市场话语权的情况不多。

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并购通常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生存与发展而选择的一种战略行为,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的一种战略投资,而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出现最初是与国企的长期亏损紧密相连的,是企业在严重亏损、失去竞争力、面临被市场淘汰的窘境时被迫采取的一种措施,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国企是为追求市场的扩张与自身的发展而采取并购策略,但是以上现象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究其原因,除了追求战略发展、协同效应、开拓市场、行业整合、改善业绩等基本动机,主要是基于国企并购活动的特殊动因。

1.为了搭建融资平台,“借壳上市”或“卖壳上市”

国资委鼓励并支持旨在改善上市公司质量的并购重组。一方面,一些具有竞争优势和良好资产质量的国有企业通过一家公众持有型公司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进而可以通过股市来筹集低成本的资金, 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可以转让国有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2.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政府推动国企并购有不同的出发点

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央企之间的并购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实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等公共政策目标等,最终达到通过强强联合增强企业市场话语权、并购双方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或产业链延伸的目的。

地方政府推动地方国企并购主要是为了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于本省企业实力较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采取本省内同行业国企之间合并的方式;而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属于应关停并转的,采取出售给央企、外省市国企或有实力的民企的方式。另外,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也是目前国企并购行为的一个主要动因。

3.转型经济中企业内部特有的兼并动机

在我国转型阶段绝大多数由政府主导的兼并活动中,企业内部存在特有兼并动机:大量没有经营前途的企业处于勉强维持生存或亏损状态,其又长期占有诸如土地使用权此类的资源却效率发挥低下,这类企业具有市场退出的内部动机,其希望通过被兼并而起死回生,而此类企业占有的土地使用权正是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的目的;另外一个特有的兼并动机是享受优惠政策的动因,这种往往发生在民营企业对亏损国企的并购上,由于政府在政策上对两类企业区别对待,许多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原本只有国有企业才能享有的特殊资源。

4.人目标动机

相对来说,人的薪酬水平与公司的规模更相关,而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则并不很明显,因此人增加公司规模的动机比追求公司利润的动机更加强烈,国有企业通过并购活动来扩大公司规模,一定程度上与经理层追求高额薪酬的动机相关;另外,在我国企业规模与行政级别相联系的制度下,通过并购活动扩大公司规模,相应能提升企业管理者的行政级别,这是管理型并购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形式。

以上为国企并购活动的特殊动因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旭在其博士论文《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中较为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国企的并购动因,既包括与一般并购活动的共性分析,也包括国企并购的特性分析,分析结论详见下图1。

图1 国有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图

注:以上分析结论摘于2012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作者:张旭)

国企并购愈演愈烈,自然有其特殊动因,而不可否认的是如若并购成功,前景可谓极尽诱惑,但是失败的并购同样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笔者在此分析国企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并购风险按其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几类:

1.政府的不当干预风险

是指政府出于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治理的原因,将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兼并给经营业绩良好、发展势头稳健的企业。

2.市场风险

是指资本市场本身缺陷对并购行为产生的不确定性、企业对市场的认识不足以及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所产生的风险。

3.法律风险

因我国并购监管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该风险是指企业并购活动本身或是并购后的经营活动与法律相抵触而产生的风险。

4.信息风险

是指由于并购者与目标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并购尽职调查对象选择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5.政治风险

该风险多出现在资源型的跨国并购中,是指因目标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的优劣给并购带来的风险。

6.整合风险

企业并购的目的在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因此要经历后期整合阶段,而并购整合既包括资产、债务的重新配置与整合,又有企业组织结构上人事的调整,既有企业战略的重新定位,又有企业制度文化的融合等,整合风险来自于以上工作的方方面面③。

7.营运风险

并购的营运风险直接与销售市场大小、竞争强弱、目标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投入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供给状况有关。

8.财务风险

国企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短期偿债能力较低以及银行贷款过多等问题,有的企业逾期借款问题严重,融资成本高,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此类国企无法满足并购的资金需求,只好扩大贷款规模,将短期贷款用于并购投资,由于并购投资的回收期长,就出现还贷能力与贷款规模不相称的结果,因此一旦并购失误,企业将形成庞大的债务。

国内较多学者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可以认为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财务整合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④,可见下图2。

图2 国有企业并购前期、中期、后期风险图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并购涉及到巨额的融资和支付,财务整合对国企并购整合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如何在事前、事中及事后有效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显得尤为关键。

六、并购审查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加大国企自主推动并购力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的并购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行政干预下进行的,政府的主导性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理性选择,而企业自主推动的并购的目的则是为了把握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机会或是获取资源,从而把企业做强、做大。因此一方面政府要转换职能,从直接干预转为更多地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并购法律体系,进行政策指导、行政协调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国企自主推动并购力度,使其有更多的决策权和市场话语权。

(二)充分重视目标企业的选择过程

对目标企业的分析过程应当科学而全面,可以从产业关联度、产权状况、经营状况、持续经营能力、财务状况、研发水平、目标企业具有的体制与文化特征等方面全面剖析,建立分析评估体系,解决因为财务报表局限性带来的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了解有关政策法规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并购的影响

企业并购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充分了解并购过程中有关政策法规、政府对并购的态度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并购的影响,不仅能降低并购成本,还能有效防范与控制外部风险。尤其对于海外并购,熟悉法律环境尤为重要,如目标企业国家的反垄断法和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以及当地劳工法的限制,均可能制约并购行为或是影响后期的整合工作。

七、并购实施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并购计划

许多失败的并购案例表明,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都缺乏明确的收购计划,一方面因国企本身经验不足,很多从一开始便被动地参与谈判,往往未能对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作全面分析便匆匆投标,结果对收购目标和范围的确定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则是许多企业不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工作,似乎产权交割后任务就完成了,殊不知整合才是并购中最艰难的挑战。因此,明确且切合实际的并购计划能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包括战略上的评估和业务上的整合、交易结构、支付手段、支付节奏和风险防范的设计以及并购后的经营方针、整合策略等⑤。

(二)采用恰当的价值评估方法

首先,应建立包括财务分析、产业分析、营运分析、持续经营性分析、研发能力分析、体制与文化特征分析等在内的分析评估体系,通过评估体系中指标情况与国家规定的指导性指标相比较,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信息以及优劣势,动态预测企业未来的收益能力和发展前景。

其次,应筛选并购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选用科学的方法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践,企业价值评估工作已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价的核心,而中介机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意见也成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定价的主要依据。在评估过程中应剖析不同的评估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理性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有效规避目标企业估价风险。

(三)合理规划融资成本,积极开拓融资渠道

在确定完融资类型后,企业应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保证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成本须小于资本收益率。在开拓融资渠道方面,要充分利用可转债券融资、杠杆收购融资、设立并购基金、培育投资银行业务等手段,为企业开创多样的融资渠道。

八、并购整合阶段财务风险防范

(一)组建协调小组,做好并购后的人员沟通工作

有号召力的协调小组在不同的企业功能和文化环境之间起着较好的缓冲作用,有效的沟通工作可以让目标企业员工清楚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消除其对适应新环境的担心,为下一步整合工作打好基础。

(二)实施财务经营战略整合

并购完成后要注重并购各方经营战略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应从目标企业的财务经营理念入手,迅速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战略整合,如对公司机构设置的改变、对各项资产的利用或处置等,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并购各方的经营优势,使其迅速纳入公司经营轨道,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实行存量资产及负债的整合

并购完成后需改变原有公司不良资产充斥、资产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对无效资产或低效资产进行剥离,并购方可以通过融资或注入资金等多种形式,帮助被收购方进行资产置换,从而盘活存量资产,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实现协同作用或规模经济性。

(四)谨慎整合企业文化

根据并购双方产品、技术、业务的相关性与各自文化特色的互补程度,应谨慎选取不同的文化整合模式。当双方企业都已经形成稳定的文化传统时,应当遵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恰当地选择文化融合;当双方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优劣差距时,应当选择优势文化,利用替代原则;当双方存在较大文化差异和冲突时,企业文化整合的难度加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地保持文化独立性,以使整体达成和谐。

参考文献

[1] 张旭.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研究[D].2012.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企业并购:情况、原因和若干政策建议[R].2009.

[3] 杨远霞.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风险问题研究[D].2006.

[4] 纪玲珑.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2009.

[5] 刘萍,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企业价值评估和定价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6] 脱明忠,刘新来.企业并购流程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 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论文摘要: 财务管理 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决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自身特点又会影响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总目标决定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自身特点又会影响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是获利。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受到 市场 因素的影响,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因此企业的生存发展完全决定于企业核心的管理控制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财务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 必然反映在企业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改善与增强上。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并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

1.财务能力及其表现

财务能力是指企业获取、优化配置各种财务资源,使企业形成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收益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

1.1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 社会 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财务表现能力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方面。这些信息集中体现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以及相关补充信息上。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就是以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为核心,并间接反映财务表现能力。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显然是企业盈利和成长能力。

1.2财务活动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包括企业筹资能力、 投资 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筹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资产规模,投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报酬,分配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声誉,日常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能力,它们共同影响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

1.3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的财务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核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组织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与方法、管理者的素质等多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因此,它们是财务核心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2.财务核心能力及其特征

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上。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可持续盈利能力,这三种财务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是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的复合,其基础是盈利,目的是成长,关键是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价值性、渐近性、难以模仿性、动态性是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

2.1价值性是财务核心能力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高低,即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大小,最终都将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企业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是企业运行效率的综合反映或体现,是企业适应市场 环境 、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盈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的高低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能力;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上。

2.2难以模仿性是 财务 核心能力独特的本质特征。

财务核心能力的难以模仿,决定了它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即使被其他企业模仿,也会由于体制、 文化 、背景的不一致,造成“水土不服”。难以模仿性给能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独特性不仅带来财务 管理 的差异性,而且决定企业财务效率差异和财务收益差异。

2.3具有渐近性特征。

一些非关键技术在 市场 上是可以买到的,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会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逐渐形成的,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2.4具有动态性特征。

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巩固,这样才能保持其可持续的优势。如果竞争对手普遍掌握类似的财务核心能力,那么,在某阶段形成的财务核心能力就会贬值或淘汰,因此,财务核心能力需要巩固、发展和创新。

3.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意义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企业加强 财务管理 ,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1财务风险及其危害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包括:筹资风险、 投资 风险、流动资金运作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3.1.1筹资风险及危害。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使企业的资金 成本 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预期的财务收益。

3.1.2投资风险及危害。主要指在长期投资中,由于投资额、投资回收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的大幅度变动,使投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

3.1.3流动资金运作中的风险及危害。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而产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的产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

3.1.4收益分配风险及危害。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奖金,给投资者分配过多利润,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并由此无法保证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3.2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升的意义

3.2.1财务风险控制是对原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再造。

传统的对财务核心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财务决策、组织、控制、协调等能力方面,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优于竞争对手的上述能力,就意味着它拥有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财务核心能力,为企业带来差异财务效益。但随着企业 环境 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识别、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因此,财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风险凸现前就察觉,并能够及时将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以减少风险发生时对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击程度,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