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时间:2022-12-15 22:3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活跃在大学校园里的一支特殊教师队伍,是应大学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出现的,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对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德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技能素养来满足工作的需要。本文拟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出发来探讨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素养,探索出培养高校辅导员技能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大学生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充当着“引路人”的角色,辅导员自身的素养与技能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自身的技能实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稳定大学生群体工作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辅导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素养与培养辅导员技能素养就成为各个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辅导员工作基本构成

大学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最终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陪伴大学生走完三年至四年的美好大学生活,长时间的相处很容易使大学生对辅导员从心理上产生信任与依赖,辅导员对学生的工作开展也就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与支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多”与“杂”的特点,与学生相关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的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的联系,对辅导员工作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与指明辅导员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爱国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进入稳定和成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定型的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二是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任何时代的公民都必须具备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存在与发展与屹立的基石,大学生是先进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更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强烈合理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三是公民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手段,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内涵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对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当今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道德缺失的现象,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大学生的基本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四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教育的最终目落在的人的发展的人的幸福度。

1.心理咨询与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诸如学习、爱情、经济、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部分人能通过自我调解和自我调控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的解决发生自己身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有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甚至导致大学生轻生现象的出现,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大学辅导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有利于及时发现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与问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与辅导主要包含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状态等方面。

2.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搞好学习是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大学生学习和初高中学习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又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体现出了许多自身的特性,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样学习成为刚入校大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大学辅导员及时有效的学习引导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完成规定学业,发展自身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发生学习倦怠的现象,由于高中高强度与高负荷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突然间的放松很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放弃学习机会,最终影响到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辅导员对大学生正确的指导与监督,使大学生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加强学习。

3.就业指导。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严重的困难,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心,让学生就好业就成为学校,家长,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大学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了其面对选择时缺乏心理准备,大学生急需辅导员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其就业。

三、辅导员技能素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素养,辅导员职业技能的高低会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起到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可以说是高校辅导员最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辅导员的教育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与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是分不开的,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要学会选择正确并合理的教育方式,同时辅导员需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针对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2.引导学生学习技能。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究竟该学什么与怎样学也是辅导员必须注意为同学解决的课题,“闻道有先后”,知识需要传承,同样,学习知识的方式也需要传承,大学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指导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辅导员的学习观和学习技能技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宿舍管理技能。大部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里度过的,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宿舍的管理涉及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环境卫生、学习等各个方面,宿舍管理好了,学生也就基本管理好了,因此辅导员需要具备相当高超的宿舍管理技能,在学生如何搞好宿舍卫生,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安全等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对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开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4.活动组织技能。大学是一个分水岭,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大学之前的学习生活方式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空虚,无聊也就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如何使大学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也是辅导员需要注意的,各种丰富有意义的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辅导员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又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

四、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途径

1.加强辅导员技能培训。各行各业,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定期对辅员展开培训与教育对提升辅导员素养,加强辅导员技能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辅导员技能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坚持下去,使之制度化,从而培养起全能型的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

2.辅导员交流讨论。辅导员面对的作为个体的学生,也可以说是作为群体的学生群,他们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面对各种不同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尽管我们不能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方式方法完全照搬去解决另外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方式方法,辅导员的交流讨论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有益于辅导员技能素养的提升。

3.积极开展辅导员技能竞赛。通过开展竞赛,找准差距,提高水平。找学生代表和专家当评委,找到提高技能的切入点。

4.开展辅导员技能职务评定的探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一直提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实到实质上还是不够,要通过设置辅导员技能评定的标准,积极开展辅导员业务职称的评定,职称的评定可以参照教师系列的职称,享受同等待遇,这样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技能,也可以稳定辅导员队伍,真正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

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高校辅导员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其整体职业技能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现实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工作,辅导员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去找寻方法,途径,同时需要加强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培养出一直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此来适应大学生学生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刘瑜 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探究 [期刊论文] 2011(7).

[2]王沛悦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与素质培养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1).

[3]别向红 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3).

[4]林泰;彭庆红 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期刊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

[5]付继发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

[6]叶进.侯鸿雁.任泽明.张海虹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角色定位之我见 [期刊论文] -职业时空2010(8).

[7]何欢 浅谈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期刊论文]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9).

[8]孙辉 浅谈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工作 [期刊论文]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0(5).

[9]林惠敏.吴镇聪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期刊论文] -科技资讯2010(24).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图书馆 信息素养 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137

1 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现今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的使用与制造的主体中,高校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未来信息的利用更为重要,作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时代意义。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很多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专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信息素养的含义。根据2008年针某校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报告表明,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了解的学生不到30%。第二,大学生普遍不重视信息素养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堂学习,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学习上,除非是写论文,否则不会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第三,很多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不高。由于对信息素养的不重视以及实践操作的缺乏,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进行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在使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利用信息检索的信心。

2 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我国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也只是涉及浅层面或者宏观层面的问题,对于具体的措施或者策略的研究不多。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呈现地区不平衡性,不同省份的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不一致,从而导致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培养目标中,更不用说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操作。第二,大学生一直都在学校学习,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而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对信息的接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通过培养其信息素养对丰富其信息获取途径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其中的网络信息、丰富的信息检索方式,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不同高校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式存在区别。由于高校之间的经济实力不一样,在网络设备以及相应设施的设置上存在差异,而学生的网络水平对其信息素养来说影响很大。不少高校由于资金的缺乏以及管理的不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堪忧。第四,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的学历不是很高,绝大多数馆员并不是图书情报专业,有一部分馆员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因此,图书馆馆员专业性、学历背景以及知识储备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3 完善高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机制

3.1 关注教育过程的优化

在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当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优化,取决于对教育目标以及教育任务的细化,只有细化了的目标与任务,才能够切合实际地完成,从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年度来安排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素养培育方面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大学一年级时,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集中在其入门教育活动层面,比如多组织图书馆的参观活动、举行一些图书馆的知识讲座,以及对图书馆馆藏进行简要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能够对图书馆有多方位的体验,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在大学二年级时,则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如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基本信息技能课程等,利用有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起来。在大学三年级时,由于此时学生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举办专门针对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配合,教师可以是院内的教师也可以是院外的教师,在讲座以及培训的过程中,重点提高学生在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能力。在大学四年级时,由于此时学生们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多跟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科研能力。

3.2 扩展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

完善高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机制,首先要提高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以“大信息教育观”为其主要的指导方针。高校在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信息素质与技能对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并将这理念充分扩展到具体实践中。其次,可以扩展教育对象,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从在校大学生,扩展到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馆员。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出多层次多级别的教育方案,比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应当有所区别,对不同用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建林.高等教育中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李振华.论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4).

[3]陈洁清.专业课教学与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0,(15).

第3篇

一、实习实训收效甚微

在目前的普通本科教学中,理论教学被广泛重视,理论教学课程占据了本科教学的大量教学资源,无论是学时安排还是师资配置,但学生在校外实习企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内容却十分薄弱,且课时不多、形式单一。例如,在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中,学生往往是把时间花在了去实习的路途上,去实习的来回时间很长,尤其是在大城市或实习单位很远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到单位具体实习的时间也很短,好的情况下还有企业的教师比较详细地讲解一下,不好的时候只能大批的学生一起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学生获取的实践知识甚少[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另外,企业教师指导模式也相对简单。一般只是以简单介绍为主,很少有和学生互动讨论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学生一圈看下来实习也就结束了。更有甚者,出于企业单位的安全管理等规定,实习的带队教师和实习学生只能坐在车上在工业园区穿行一会,实习就结束了,连下车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习讨论了。而高年级的学生生产实习或专业实习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由于目前有的实习企业因为工作场所有限,出于安全考虑,实习企业只是将学生安排在某个房间内自由活动,没有更多的机会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学习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可见,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外实习实训中都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合理地选择和确定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校企互惠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二、毕业论文抄袭严重

每到学生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大学应届毕业生上网下载论文和设计甚至就成了高校里的热门话题。据某大学网上调查公布的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完成论文时有抄袭的行为。虽然目前有的工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比例要求达到55%以上,但学生大都倾向于做毕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其相对比较省事和方便,少数喜欢做实验论文,而设计不要做实验且网上下载更为方便,抄抄改改就完成了。加上少数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把关不严,这更加助长了抄袭造假的不正之风。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问题十分严重,且没有得到相关学校和教师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总体水平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优秀率连年下降。其中,抄袭现象的日益严重是导致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在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绝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找工作或在实习单位上班,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去做毕业论文。[6]

可见,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应考虑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应与社会和企业实际相结合,严格规范毕业环节的指导内容和模式,杜绝毕业论文的抄袭和造假行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诚信意识,以达到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目的。

三、毕业答辩走形式

高校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的松懈是直接导致毕业设计和论文质量下降的根源。虽然学校制定了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选材、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等硬性指标,也有论文撰写格式、答辩过程和评分标准等系列文字规定,但这些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论文评阅评语简单、答辩不规范、答辩委员提问简单、没有针对性,学生回答随意而错误很多;有的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答非所问,专业素质很差,所学的一点专业知识还没离开学校就已经还给教师了。另外,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不客观,标准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成绩评定比较随意,出现毕业答辩走过场、答辩流于形式等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进而产生只求通过不求优秀的思想,给下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会产生恶性循环。这一点在每年四月的研究生面试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来。在面试中,教师会经常问参加面试的学生其毕业论文内容如何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很多参加面试的研究生回答的都是论文还没开始准备。一般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大都在每年的六月份,可想而知这部分还没开始准备毕业论文的学生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而这部分考研的学生相对还是比较优秀的学生。可见,需要进行严格规范的答辩和评分,杜绝毕业论文答辩走过场的现象。

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近来,教育部提出要将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的600多所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实施技能型和学习型两种高考模式,强调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所以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而中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学制短,不能继续攻读更高学位。今后中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 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

应用型本科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和毕业论文质量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成果,是在企业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尝试,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极为重要的教学过程。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就业与发展都有着显著的作用。大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等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应用型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提高综合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目前的普通高校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高等教育中的职业教育将会得到更大地发展和壮大。大学生的实践实训能力的提高将是一个硬性指标,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水平,努力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对建立应用型大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也是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育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在高校教学中必须重点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满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蔷馨,屈伯俊.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观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10.

[2] 杨春生,孙琴,吴伟.创新型工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J].江苏高教,2010(1):82-84.

[3] 陈永金,张保华,刘加珍,周长辉.基于环境科学学科特点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论丛,2009(1):216-217.

[4] 刘克健.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40-241.

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 职业素质 培养

注:本论文系2013-2014年湖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思政课教学中企业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研究》(G2013C076)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时期下,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过去看重学历逐渐转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更加看重职业素养。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应重视当前市场下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需求,探索教学新模式,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以适应当前经济体制的要求。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现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再单纯依靠高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而是更多的将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了评价的标准,如:道德品质、文化认同、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工作经验等。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市场信息,重视自身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以便将来更好择业、就业。

然而,虽然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缺失的现象却日渐显现。据调查,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的职业素质主要有:第一,吃苦精神;第二,积极心态;第三,有效沟通;第四,诚信素养;第五,团队精神;第六,人际关系;第七,学习能力;第八,时间管理,第九,创新素质。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思政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必不可少,良好的思政政治素质是培养良好职业素质的前提基础。思政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和就业观,奠定扎实的思想政治和法律基础,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大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最重要课程的思政课,能够准确把握时展的脉搏,与时俱进,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深刻感受到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把握时展的潮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扬创新精神。

三、在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在思政课教学目标中体现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有利于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思政课教学应该结合高职办学理念,紧密联系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合理制定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结束大学生活后能更好的走出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对于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大学生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时展的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着眼现实,面向未来。更要让大学生了解到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要想顺利就业,就应当积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充分利用大学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洋,付小美.从就业市场需求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0(01)

[2]陈建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途径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0(08)

第5篇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自媒体;舆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292-03

网络作为时代与科技发展的产物,充斥着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高校德育工作亦利亦弊。一方面,网络的互动性、开放性以及共享性对于提升大学生民主独立意识、丰富高校德育内容、创新高校德育手段起着推动作用[1];另一方面,网络这一缺乏法律道德约束的 “无他律、无认证、无界限”的三无放纵环境正在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身心健康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难度。

一、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

网络对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其带给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应当引起高校教育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高度关注:

1.网络引发校园学术信任危机

如今,大学生网络作弊、网络侵权、论文造假等问题不绝于耳,网络的便捷性及其资源的共享性无疑为大学生的这些不正当行为提供了渠道。此类学术腐败现象有损校园学术氛围的纯洁性,引起了社会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造成了高校学术信任缺失。此外,调查表明,当今高等学府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量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每年受处分、被退学的大学生有80%左右就是因为沉迷网络游戏、醉心于所谓“电子竞技”而荒废学业[2]。由于缺乏正确使用网络的认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沉醉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而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挂科、缺勤、造假以及抄袭等现象使得校园学术氛围日渐淡化。

2.网络诱发大学生身心健康毒瘤

随着全球“网络高速公路”的建设,网络迅速普及,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给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虚拟而又自由的环境,在此环境中,大学生可以消除身份、等级等一切差异,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据《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 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方面的困扰。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心理成长的过渡期,乐此不疲地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仅危害身体健康,也极易脱离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学习活动,久而久之会形成人际交流障碍、责任感缺失,影响心理定位以及人格塑造。

3.网络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下滑

校园网络犯罪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一些大学生以营利为目的,窃取网上用户的个人资料及账户信息,对网站进行蓄意破坏,恶意散播违法信息,进行网络犯罪活动,给校园安全甚至是社会安全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网络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无他律”环境和现实法律管制督察的欠缺为大学生摆脱现实生活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提供了条件,使其道德观念行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4.网络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偏颇

大学生的道德结构处在不断吸纳、变化和发展中,网络中文化的多元性、无政府性恰恰迎合了其追求所谓自由、平等及自我的心理,但其中一些与传统主流思想相悖的消极思想极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结构失衡,影响其情感认知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世界缺少法律道德的约束,信息繁多,复杂违法、反道德的信息遍布,心智仍处于塑形期的大学生难以甄别信息的是非,从而极易受到道德侵蚀而错误行事,形成偏颇甚至是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二、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要求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是否符合当前经济社会的要求,则依赖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养要求。因此,从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需求入手,才能明晰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以及大学生培养自身思想素质提供方向,解决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问题。

1.思想道德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任务繁重”。在推进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下,企业对于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是企业招聘人才时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的思想道德是一个人素质的“灵魂”。企业之所以如此强调思想道德的原因在于,人才的思想道德情况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根基,决定着企业发展前行的远近。有关数据表明,超过50%的用人单位对应聘大学生的诚信、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等思想道德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第6篇

论文摘 要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我国21世纪新型体育人才的基本途径。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入手,结合体育教学分析了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并对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体育文化素养的概念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由人们平时所习得的体育知识、技能,藉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待人处事态度和方式等所构成的复合性整体。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六个方面。

2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关键,其包涵如下方面: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第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热爱体育教师工作和热爱教育事业是每一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职业道德。

第二,体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繁重性,决定了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项十分辛苦的脑体综合性劳动。不怕辛苦,不计得失,积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第三,高校教师需要具有博学的知识结构是其工作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以下特征: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精深的体育学科方面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及心理科学知识。这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第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具备以开拓创新竞争向上为鲜明特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及学生文化素养的真实体现。

第五,高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现身精神,还要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教学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能力成为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

3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3.1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在体育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动技能和技术,才能做到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3.2 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一些思考

第一,在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从体育历史、现状、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发展、基础知识,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

第四,在体育教学中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五,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

4 结论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项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颜军.体育教学心理学.神州出版社,1993.5.

[2]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中国学校体育,1999.4.

[3]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4] 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5]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 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12).

第7篇

>> 研究傣族景颇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意义 景颇族村寨生产关系研究 景颇族女子服饰文化研究 维吾尔族、彝族、白族、傣族大学生人格特征调查研究 景颇族舞蹈的种类 景颇族的食文化 景颇族贺新居食俗 景颇族的酒文化 景颇族的民间音乐 南京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研究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景颇族传统居住空间景观价值探寻 景颇族酿酒工艺与酒文化 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类别 景颇族与目脑纵歌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学初中年级英语课堂教师使用英语情况调查研究 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德宏州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组织与开展现状的研究 北京地区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马艳霞.国内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馆研究(应用版),2010(1):85-92.

[3]钟志贤,王佑镁,黄琰等.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65-69.

[4]蔡学佳.初中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5]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4):34-38.

[6]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2(5):693-697.

[7]曹志梅,廉清.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徐州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情报,2007(11):195-198.

[8]周建忠,申涤尘,徐玲.吉林省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教育研究,2009(5):103-110.

[9]陈丽婷,许益成.基于有效教学的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57-58.

[10]张霞,刘志兰,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70-72.

[11]唐前军,张平.四川省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研及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4(8):53-56.

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养,顾名思义,指的是素质和教养,或者修养。人文素养特指在人文方面人们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们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接受环境熏陶,将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气质、修养和品格。它包括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人文知识的运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存在价值,关心人之为人本身,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文精神”。众所周知,大学是培养具备高深领域知识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的机构,“成人”与“成才”是大学培养人才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虽然其办学定位为应用型,其办学目标为服务地方社会,但在人才培养上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人文化成”的功效。人文素养的培养核心是使其“成人”,学会做人,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一个有处世智慧的人,一个有高尚涵养的人。进入大学,学生们从中学的目标明确紧张有序阶段到大学的寻寻觅觅自由放任阶段,仿似从笼中放飞的鸟儿,“天高任鸟飞”。面对形形的社会现象还有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冲击,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这时候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们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树立端正、良好地看待世界和社会的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明明德”,不至于误入歧途。当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一个“止于至善”的人生,一个有理想的人生,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会只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也不会荒废时光虚无度日,更不会因为一时把持不住而越过自己道德和良知的底线。

(二)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突出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主要培养具学术、技术和职业三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技术研发,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要有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并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文方面的素材,使他们的创作灵感得以激发,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大学生更明白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是结合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对症下药,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企业对自己吸纳的人才的要求较高。既要求大学生是专业中的佼佼者,还要求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结合社会的需要,尽早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的人文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充实,内在涵养逐步提升,人文精神逐渐升华,外在言行礼貌得体,自然能在各种场合待人合情合礼,接物恰到好处,将来也能成为广受各行各业欢迎的人才。

二、地方应用性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受制约的因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全国范围的高等学校开展了素质教育工作。其突破口、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今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已逾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为各种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仍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一)社会层面的因素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方面———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些歪风邪气,有时候作为社会喉舌的媒体也为之推波助澜,比如铺天盖地地对高端消费品,富豪消遣方式的宣传。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的读书人,相反地,他们多多少少受到社会上恶浊风气的污染。表现在:读书求学越来越功利化,对将来能拿高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趋之若鹜;沿袭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唯“考”独尊,成绩至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淡薄,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疏于甚至懒于与人交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使用钱财不节制,攀比心较重,为了得到奢侈消费品甚至没有底线,如常被媒体提及的大学生,裸贷,很多当事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在人前光鲜亮丽花钱潇洒而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

(二)高校层面的因素

应用型本科大学,因其特定的办学定位,注定其必须面向社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因此,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的重压下,为了满足“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不惜牺牲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表现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技能课和各类实验实训课占巨大比重,人文方面的课程如语文、历史、艺术鉴赏等边缘化,作为必修课只开一个学期,或者通过选修课解决。这是“重应用轻素质”、“重技术轻人文”,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对人文教育的“弱化”。记得在《寻找北大精神》的演讲中钱理群教授曾经指出现在我国的大学弥漫着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两大思潮。实用主义完全针对个人利益,要不要干取决于其有用还是无用;虚无主义随着实用主义产生,只认定时尚和利益,除此之外一切皆可抛弃。这两大思潮导致了大学里面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大学里的老师、学生拒绝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也拒绝对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钱教授的讲话一针见血,指出了现在在中国大学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一味地讲求“实用”,倒置“成人”和“成才”的本末次序,背离了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势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不良影响,制造出一批“有文化的野蛮人”。

(三)教师层面的因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某些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也不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曾经听到一位思政部的老师提到学生大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杂了,连《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都要上。须知《大学语文》课程是承担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这在业界已经达到共识。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是国务院和教育部明确要求的———2006年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到“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非常重要,不可弃置。它在传承人类精神文化,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及汉语应用能力,健全大学生人格形成,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人文课程的教学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教师如果意识不到人文课程的重要性,又如何能身体力行,“春风化雨”,“以文化人”?除了人文课程教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很重要。一个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的专业教师,如何能很好地“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能合情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

(四)学生层面的因素

如今这个时代,新旧转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很多学生把持不住自己的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极大的冲击。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在功利主义的怂恿下,唯考独尊,唯实用独尊,唯网络独尊。他们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专业学习上,轻视人文课程,认为人文课程对总体成绩和将来就业并没有多大关系,更不用谈花时间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和听人文方面的讲座了。八十年代那种见面就谈文学的良好风气已经不复存在。更有甚者,一天花绝大多数的时间上QQ,刷朋友圈,打《王者荣耀》之类的游戏。理想的消失,人文的缺失,关键在于学生的忽视甚至是漠视。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重视人文课程,多管齐下协同教育

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加强人文方面的知识的教育。大学里的人文课程,包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知识,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通史、“两课”等基础课,还有相关的选修课。应加重人文课程的总体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予以强调,在评价体系中纳入相应的考核,并在制度上加以保证,确保大学生通过较系统的学习把人文知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师资管理和建设,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首先,在教师的选聘上把好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应该选用一些“治学”和“做人”方面优秀的教师。因为这样的良师,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给学生以积极的人文精神熏陶。其次,透过讲座、培训等形式提高在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社会的一员,面对社会不良风气,也会困惑,多多少少受其影响。应重视对在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再教育。可以透过邀请外校知名专家、教授来校开讲座、授课,与兄弟院校交流,开展人文方面的教师竞赛和活动等方式,使教师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经在教师培训中邀请湖南省礼仪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袁涤非教授讲授教师礼仪,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老师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三)活跃人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课堂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大学生对人文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与上课的方式有直接关系。很多人文课程从头至尾都是教师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应该根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人文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多样化,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可采取情景教学法,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内涵;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师或者学生演绎诗人、历史人物等,通过表演了解人物的生平,想法,感悟其具有的情怀,感同身受;也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研究,在查阅资料和互相切磋形成成果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人文知识;甚至可以“翻转课堂”,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论文等提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和讨论。另外,课堂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大学语文》课堂,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朗读、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喜闻乐见,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礼仪习惯也得到很好的培养。笔者所在的教研室进行过相关尝试,结合特定的知识单元,分别举办了“聆听经典朗读会”“中华好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电影分享会”“辩论赛”等活动。透过这些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日益加深,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礼貌礼仪等有显著提高。

(四)利用网络空间,构建大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

今天是“互联网+”时代,谁占据了互联网,谁把握了话语权,谁就赢得他的观众。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出一些优秀的人文方面的网络课程,如“大学人文素养在线开放课程”;或者引导学生选修一些“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精良的人文课程,并制定相应的学分要求,使学生转向,不再沉迷于网聊和网络游戏,回归人文知识本身,关注自身精神家园的建设。

(五)发动校团委、学生会、图书馆等部门,创建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开展人文方面的活动

校园文化可谓校园的“软件”。美好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在校大学生的情操、营养大学生的心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美化校园环境,给学生怡情的空间;应充实图书馆人文类书籍馆藏,给学生怡情的养分;应请高雅文化进校园,让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充实校园文化,并传承地方历史文明。如湖南本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举办长沙花鼓戏欣赏,长沙弹词介绍,湖湘文化讲座等活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构建良好的人文氛围,可在全校各院系举行相应的活动如四月“读书节”,“校园文化艺术节”“诵读经典”比赛,“母亲河探源”,“演讲比赛”等。另外,还可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从而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聚焦应用型的前提下,应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并针对现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透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在制度上保障人文课程的教育,在师资上加强人文课程教育的实力,也在实际工作中多渠道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不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人文素养,做到“成才”与“成人”两不误。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135-136.

[3]吴俊,刘佳人.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8):48-52.

[4]闵永军.多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148-149.

[5]黄正元.大学办学泛市场化的风险———以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2):5-8.

第9篇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简单、封闭、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职业胜任力以增强学生在公共部门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目标改革创新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对培养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建立胜任力模型,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通过对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整个培养体系,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开发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职业胜任力模型;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指对于准备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所必备的胜任要素的总和。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实质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与错位,大学培育标准与社会用人需要不一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把职业胜任力这一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要素引入高等学校教育培养计划之中,提前获取职业生涯所需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许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条捷径。特别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简单、封闭、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助职业胜任力以增强学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为目标改革创新公共管理教学模式,对培养未来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自麦克兰德(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了应用于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外,其他学科也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和外延。麦克兰德的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1]。一般认为,胜任力是指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一种特质,包含能力、技能以及知识。进一步的研究深化了对胜任力的理解,是指在特定工作场景下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关键特征,比如价值观、动机、知识、技能甚至个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其职场竞争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其职业胜任力包含了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胜任要素的总和,既有专业素养,又具备工作能力;既有潜在能力,又能付诸实际。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进入职场的一种素养,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对职业的基本态度、所表现出来的职场行为;二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能力,既包含从事各种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又包括从事特定工作和岗位所拥有的专业技能;三是既包含寻求工作的能力,又包含工作中能体现优良业绩的技能。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利力

开发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国后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特殊原因,高校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相对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个人目标、组织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考量,通过对个体主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考虑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需求,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以此制定分阶段的执行方案。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正确认知自我和社会,提前做好职场准备。特别是对于面临就业难的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等到即将就业才开始,应该从进入高校的第一天就开始进行。不仅仅只是规划大学期间的,也要对未来职业生涯有个初步愿景,关键是把二者很好地进行接轨。整个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个过程:一是打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主要是认真学习公共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二是树立职业发展目标,了解专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熟知公共部门对大学毕业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三是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和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能够使每个专业学生学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了解政府部门的岗位分析,了解公共部门的用人之道。

三、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化,公共管理的不可治理性大大增加,这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素质和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明确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必要明确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键指标,通过对这些关键特征进行识别,才能为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指南。如何识别胜任力,关键是建立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绩效目标而所需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如何建立模型,一般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EventInterview,BEI)。该方法通过对被访谈者在职业生涯中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三件事的回顾,探察访谈内容中所表现出来的该访谈者的胜任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该工作角色中优异者和表现一般者所体现出来的差异,以此确定工作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为了建立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模型,我们对已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党政机关以及专业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通过半年多的持续性访谈,结合已有文献的检索总结,根据互斥性、相关性和完备性要求,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初步形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七个基本指标:业务知识、管理技能、社会交往、业务能力、精神风貌、身心特征、成长导向。内容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七维度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概念模型。每个胜任力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胜任力二级指标。

四、公共管理类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开发方案

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结合公共部门的实际情况,从公共管理类专业胜任力模型的要素出发,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践相结合,运用公共部门场景模拟和现场实践,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胜任力。具体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整个培养体系。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涵盖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要素。国外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只有将所有的模型指标整合到培养体系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将职业胜任力模型指标植入培养体系,首先是根据模型指标,结合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以及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拓展课、实习实践课等课程和实习体系,课程改革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法的系统变革[2]。保证所有培养方案都与职业胜任力密切相关,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其次,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不能封闭在学校,而应该由学校和公共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公共部门的现实需求出发,课程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必要邀请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同时,通过举办各种论坛聘请公共部门领导开展专题讲座,甚至直接聘用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对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也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的实习实践体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培养必须定位于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地方治理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把职业胜任力的模型指标分解到相对应的实习实践中去,设计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验模块主要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购置公共部门管理的实验教学软件,通过软件平台的仿真实验模拟公共部门系统的运作,比如电子政务系统、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系统、社会保障模拟系统等,利用模拟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把公共部门搬到高校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模拟熟悉公共部门的运作流程,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全面提高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业务知识能力和管理技能,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校外实验模块主要通过参与公共部门实际工作,撰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习实践,可以把学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南和写作方向。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既强化了对公共问题的深刻认识,又拓展了实际动手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第三,发挥公共部门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未来职场在公共管理部门,因此提前邀请公共部门介入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他们职业胜任力的重要一环。首先,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入学之后,组织他们参观和认识公共部门,特别是通过认知实习,选择参观诸如政务服务中心等有代表性的公共部门,初步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行为。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加以介绍,边参观边了解边学习,可以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为加强对整个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破除校内外之间的藩篱,将公共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士请入校园,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座谈会、现场问答等。形式可以多样,人员可以因专题而异。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管理的现实需求进行讲座或对话,使学生知晓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了解公共部门管理的前沿,掌握公共管理的方法技巧。这种形式既严肃又活泼,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对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校外课堂,学生也乐于接受。最后,学校与公共管理部门开展联合培养,合作开发公共管理类大学生的职业潜能。组建联合培养委员会,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课程的安排、实习实践的落实等进行讨论,公共部门可以安排大学生进行实习和就业,学校可以为公共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对于公共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的宝贵经历可以使他们尽快适应公共管理新常态,获得一定工作经历和从事有价值的工作,从而提高对自身能力、特性、态度和就业潜能的洞察力。

[参考文献]

[2]王行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嵌入路径[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5).

第10篇

    论文摘要:当前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了高校、政府的高度重视,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以应对。在新时期,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在就业工作也能够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校园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来,但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却是早就存在的。可以说,自有高校以来,校园文化就产生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意味着我国校园文化开始复兴。经历了80年代的探索发展时期、90年代的深化发展时期,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高校的重视,有意识地加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并将其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强化了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调适功能和凝聚辐射功能。到了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进入和谐发展时期,载体更加完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开始全面协调地发展,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面更加广泛。[1] 

从1991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统包统分”变为“双向选择”,将大学生就业推向市场,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最终大学生就业演变成了一个各方面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政府、高校、社会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而校园文化也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以校园文化推进大学生就业 

(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与大学生的就业观 

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不再是“天子骄子”,也需要和普通民众一样走进就业市场,凭自己的才华获得用人单位的赏识,直至被录用。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现实、掌握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深受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影响,囿于“象牙塔”之中,就业期望值偏高,只想去工作环境宽松、待遇偏高的大企业、大城市,导致在就业工作中进退失据,心理落差较大。 

校园文化导向功能的正确发挥,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社会的就业形势,把握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正确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的的制约,能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人类进步相联系,从而更好地达成就业目标。 

(二)校园文化的渗透功能与大学生的良好素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校园文化的渗透性使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质和品质,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如在面试中,用人单位对应聘者一般不要求参加具体的实际操作,而往往采用以观察、谈话或考试的方式,主要集中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进行考察。在这里,人文素养甚至成为比操作能力更重要的因素。在试用期间,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淘汰掉。而校园文化则可通过办人文讲座、建人文社团、引导学生读人文书籍等方式,营造出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人际关系良好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2] 

(三)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校园文化的社会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活动是青年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社会化。传统的第一课堂由于教学内容的固定性性、连贯性和滞后性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完成“融入社会”这一任务,而校园文化活动则具有灵活性和敏感性的特点,使其能够成为大学生接触、了解社会的载体。 

通过大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加参与社会竞争的经验,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用人单位也越来越倾向于选用社会化程度良好,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 

三、以就业工作为中心,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学校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深层的文化积淀、特殊的精神环境和独到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思想转化过程。正因如此,作为学校领导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人才,必须对校园文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把它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 

特别是将就业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全方位建设之中,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将就业工作的相关内容反映到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中,使园的山、水、园、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3],以供同学们交流、学习、观摩,从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 

将就业工作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通过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全体师生员工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就业文化。 

将就业工作融入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建设之中。学校党政领导是制度的订立者、规范者,通过他们的行动,将就业工作的措施、方法等写进学校的仪式、规章制度,通过完善的就业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就业工作和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二)以文化促工作,形成全员重视的局面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少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工作,认为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只要把学生推向社会,就业率高就完成了工作任务,由此导致就业指导工作重视择业教育,忽视敬业教育;重视求职技巧培训,忽视职业素养培养等问题,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就业工作的重视仅仅靠几个制度,几个文件来约束、规范人们的工作是行不通的,只有将就业工作内化为一种文化,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才能是就业工作有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营造职业氛围,凸显就业文化,把就业工作提升到文化的层面,达到全院关注、重视的目的。 

(三)开展多彩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具有学校或专业特色的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摄影展等活动,能缓解大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状态中,需要适当地给予调适。“一张一弛方为文武之道”,校园文化可以让他们心理放松,心态得到调整,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有了良好的心境,才能永葆奋发向上的精神,才能去拼搏、去攀登科学和事业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夏立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8.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方法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大学生求职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和大学生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践中有很多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模式与做法

(一)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培养[1]

许多大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但因为自身缺乏良好的表达能力,无法向用人单位更好地“推销自己”,不能在面试环节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造成求职就业困难的局面。高校在课程的系统设计方面,将表达能力的培养分为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基础培养阶段、全面提升阶段以及强化冲刺阶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2]

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相比,这些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非专业素质一般是指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与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几种非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等。

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常见的有:

1.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在立足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把提高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从组织机构、资金支持上保障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把大学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素质拓展训练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平台。

2. 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

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从教授学生求职择业技巧的“成品包装”向指导学生科学合理规划人生,有目的选择职业发展道路的“产品设计”转变,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来抓。其次,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职业规划论文,形成从大一到大四的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完整体系。在一般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有目的地开展各类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锤炼学生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3. 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生科研氛围。在学校教学中应该增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校应结合专业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或者知识普及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感性上把握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高校应积极建立更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双重身份的育人基地。

(三)优化人才培养模式[3]

1. 创新办学模式,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高校要走开放式的专业建设路子,倡导和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选择一批办学水平高、办学特色鲜明和应用性强的专业,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合作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使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培养实用人才。

2. 强调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

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第一、二学年接受通识教育,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逐渐具备学科内交叉、跨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结构;从第三学年开始,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社会需求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位。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才能解决,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

3. 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正规化

首先应建立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或创业;其次应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在高校内部组成上下贯通的指导网络:最后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当前尤其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队伍。

(四)鼓励自主创业[4]

2009年2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cssci期刊目录。如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真思考:出台优惠政策职业规划论文,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转变就业观念,投身基层农村;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等。

二、学生层面的模式与经验

(一)进行科研性学习[5]

科研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此,应从指导教师、资金投入、过程控制和质量测评等方面创造条件,以推动大学生科研性学习。

(二)提高综合素养

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一位大学生应练好“内功”,即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增强创业意识,只有具备充分的竞争力,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锻炼。其次,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再次,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在创业中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法律常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独立创业素质、自立自强的创新意识、锐意进取的心态、奋发向上的精神、独立思考的思想、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前途的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三)自我效能培养[6]

自我效能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强调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和自我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个体在实际活动中主体能力的发挥,是构成自我的一个现象学特征。

1.开设专门的训练课程,将培养纳入教育体系

将自我效能的培养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纳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将它的理论和应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对自我效能功能作用、影响因素有明晰的认识,了解到高与低的自我效能个体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个体在活动的动机、持久性上的差异和对活动结果的带来的影响,使他们能够产生努力提高自我效能的强烈内在动机,能够自觉、主动地从意识层面上加强对自我效能的培养。

专门课程的开设可为自我效能的培养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教育环境,在专门设置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可就如何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信念做出示范,对如何运用自我调控能力对行为施加影响进行客观分析与详细讲解,让学生对提高自我效能信念有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通过集中对话、反思和讨论使各自观点得以阐明,充实加深了对自我效能的深度理解,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自觉和主动地发展自我效能。

2. 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

(1)积极引导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

过高的目标会使个体在付出大量努力后达不到预期效果而遭受挫折,过低的目标又会使个体在活动中既得不到能力的提高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两者都对自我效能的发展没有助益;确立的目标要具体直观,使教与学的活动的开展有更多的可控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参照比较的标准;近期目标要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利于在实现长远目标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动力和坚持性。

(2)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合作和支持

教师与学生之间结成学习的伙伴,教师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共同努力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他们提供积极关注的学习氛围。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在心理上逐渐走向独立,但他们的自我认识又较成年人不完善,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重要他人”的教师,积极反馈和适时鼓励都能增加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有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形成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信念。

3. 建立积极和多维度的学生评价体系

评价的标准不宜采取单一形式。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是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大学生不再将大学阶段活动的重心仅仅限于对成绩和分数的过分追求上职业规划论文,让他们能够发展各个方面的才能。

在活动(不局限于学习活动)结束后对之进行客观评价,当获得成功和进步时进行积极归因,相信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努力勤奋是使活动进行顺利的重要因素;当遭受失败和挫折时也要勇敢面对而不是逃避,不能因为某次的失败而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而是客观地进行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相关活动提供有效经验,同时调整自己、自觉加强和提高各个方面素质以迎接新的挑战,最终形成一般层次上的自我效能。

4.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这既是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如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类似的实践任务中产生迁移并得到巩固加强。在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但有利于相关活动的进行、问题的解决,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模仿的方式学习其他人的优点,同时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了各自特长。R.Schwarzer(1997)在研究中发现不依赖领域为转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使个体在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有总体的信心,它是从具体任务和目标活动中积累的具体任务自我效能,通过泛化延伸逐步建立了对类似活动、不同领域或活动的效能信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在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更能形成一般的自我效能。

三、结语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校必须加强学生表达能力培养、重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从进行科研性学习、提高综合素养、自我效能培养等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就业能力。总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不是高校或者学生单方面的工作,必须构建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鄢澜,刘丸源,冯小明.加强表达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2]温旭明,晁怀翔,刘宝.强化非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 党史博采,2008,7.

[3]翟玉肖,王素萍,周雪霞,韩慧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J].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文教资料,2009,23.

[4]吴友石,王振岩,李幸平.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黄敬宝.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蔡明俐,张晓明.自我效能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新途径[J]. 煤炭高等教育,2006,2.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及成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某职业高校曾通过问卷与访谈结合的调查方法对企业的人才职业素质期望进行深入调研,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后发现:①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总体状态令人担忧,择业观和价值观趋向于急功近利,缺乏吃苦耐劳精神;②只有建立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才具备被提拔的前提条件;③“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高职毕业生亟待提高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基本职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的培养。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必须适应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个体利益与行业利益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就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行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和择业取向。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而且普遍存在“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2008年我校服装专业的学生实习就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这些毕业生到服装厂实习不到一个月就纷纷离职,离职的原因是工作条件过于艰苦、对实习工资不满意,还有的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在团队协作方面,现在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团队意识,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此外,制作虚假简历和虚假成绩单的现象十分普遍,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1.市场经济的冲击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建设客观上刺激了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和崇拜,也刺激和诱发了大学生唯利是图、损人利已,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

2.教育产业化趋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地方学校把多招学生、扩大办学规模看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学校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教育质量,无形之中冲淡了职业道德教育。

3.教师素质制约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其实是一本活教材,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中专、中职合并而成的,原有师资的素质和水平、教学观念和能力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难以取得教育实效。

4.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据调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观念理解不全面、不深入,这就给他们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种种道德缺失行为留下了隐患。

上述原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道德问题,致使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评价偏低,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呼吁:“学生找工作时需要上的第一课就是职业道德课。”

四、改进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要形成较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各部门应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对在校学生进行多方位、多渠道、多方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2.加快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其次,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职业指导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方式应该选取典型案例加强理论的论证,这样才会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再次,要设置情景,加强有关心理素质的训练;最后,要多和企业联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各方面的情况,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

3.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规范教育入手,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常规管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培养学生形成努力学习、知荣辱、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学校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管理,把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总之,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就业岗位状况的需要,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丽芳,张晓明.大学毕业生职场素质社会评价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