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13:4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艺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当前高校建设中,大学生艺术团作为独特的组织形式,不但起到了活跃大学艺术气氛、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作用,还对普及艺术文化、提升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来看,艺术团的活动对高校促进作用很大,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文化内涵。随着大学生艺术团的逐渐成熟,所开展的艺术实践教育业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文化事业既是高等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高等院校文化事业发展,对于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和谐构建,推动高等院校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提升大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升也有正面推动作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作为高等院校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自身专业学习之外参与度较高的社交活动。创新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参与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活动的品质,推动活动进一步优化发展。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科学有效使用微博无疑是一种创新的组织参与方式。笔者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工作数年。近年来开始有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开展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积极使用微博。针对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微博使用的积极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的亲身实践体验试从激趣、参与度以及延续性等方面做出探讨。
(1)激趣。
作为一种社交活动表现形式的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具体到一个班级群体或是社团群体,大学生群体间易于形成三种类型反应,分别为积极响应型、消极回避型以及不冷不热型。造成这种明显区分的一个内在因素乃是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点存在高低不等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对于进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与中学时期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是作为独立生活学习的群体。进入独立生活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渐趋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社交方式的自主性选择上。作为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者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大学生群体内部兴趣差异的前提下,无法以高压命令的生硬手段推动活动的开展。基于此,笔者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的具体实践中牢牢抓住兴趣这个关键点做文章想办法。近年来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实践经验表明,微博的使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即激趣方面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为了能与微博使用频率高的学生更好地良性互动,笔者不仅注册了微博,还通过与学生特别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微博上建立活跃活动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社交等时间内笔者加强与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互动,扮演起亦师亦友的角色。
(2)参与度。
通过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大学生普遍喜欢并使用的信息化媒介工具,笔者激发起学生共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这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开好了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微博的进一步使用使得学生在参与度上比以往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微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播广度上具有其他社交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大学生个体使用微博的在自己的微博好友圈内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围观”关注,甚至是积极响应。笔者在利用微博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也发挥了微博这一优势,通过组织班级内学生或是文艺社团学生共同策划活动主题,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度。
(3)延续性。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他们在每一次校园活动都能够有所获有所得是一件具有社会效益的事情。在借助微博使用从激趣和参与度两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同时,笔者更注重推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向更宽广的社会领域拓展,注重推动学生使用微博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延续性效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归根结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走进社会,进一步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微博在这一过程中的使用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利用寒暑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前期微博话题共同策划,引导学生走上社会部分单位部门参与社会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使其在校园内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得以检验成效,也能使他们以社会人的角色为社会性文化艺术活动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微博在同学内部进行互动,同时也鼓励学生构建自己的家人亲友微博互动圈,以此来共同提升在校园内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成效。实践证明,这也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化交际工具,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越性,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社交的深度广度和宽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也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使用微博过程中对他们加以科学引导规范。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引导学生使用微博参与大学生文化活动过程中也是题中之义。这需要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进一步把做工做牢做扎实。
作者:赵来景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关键词:王尔德,唯美,现实,冲突
一、冲突——永恒的主题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 他的整个人生阶段都充满着矛盾和冲突,并且他的这个特性也吸引着当时和他逝世后一百多年里的批评家和评论家不断的解析和重读。在《奥斯卡·王尔德的悖论》一书中,伍德科克(George Woodock)认为王尔德“他既是一个美学小丑,又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既是一个‘社会批判者’,有是一个 ‘势利眼’”① 王尔德的传记作家赫斯基思·皮尔逊(Hecketh Pearson)曾指出,“王尔德可以在下午的演出中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而在晚上的演出中文学艺术论文,他同样可以令人信服地扮演福斯塔夫。”②王尔德本人也不从来不否认自己的矛盾性。他常常有意识地使自己陷于自相矛盾,这正像他的格言所说:有教养的人同别人矛盾,而智者同自己矛盾。在他的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当中,矛盾和冲突更是贯穿始终。作为唯美主义的重要代表,他高扬“为艺术而艺术” 的旗帜,提出了独到的、惊世骇俗的观点——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在《谎言的衰落》一文中,他将艺术与现实的分离推向极端,认为“作为一种手法,现实主义是全盘失败的”③通过对王尔德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雷丁监狱之歌》的矛盾性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王尔德在人生最后阶段现实生活中的唯美因素的追寻及唯美追寻中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矛盾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这种唯美与现实的冲突中,将体会到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二、现实主题与唯美形式的张力
“1878年王尔德以一首长诗‘拉凡纳’获牛津大学‘牛迪迦’奖,从而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20年后,作为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作家,他匿名发表了长诗《雷丁监狱之歌》,为其创作生涯画上了句号。”④以诗歌创作开始文学艺术论文,又以其为结束,足以见诗歌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用。王尔德在狱中给道格拉斯写的信中提到“我的生命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⑤牛津大学培养了他的唯美的人生观,艺术观,监狱则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因王尔德与道格拉斯不正常的关系,引起道格拉斯的父亲与他的矛盾,并且对质公堂。最终这场判决以王尔德“有伤风化罪”被判处两年的苦役结束,从此王尔德的生活由快乐的极顶一跌而至地狱,由“快乐王子”一跌而成为“悲哀王子”。监狱生活使他认识到监狱只是诗人被生活完全抛弃的见证,原先的叛逆者如今变成了在悲哀的泥沼中挣扎的绝望者。狱中的生活给他的艺术至上主义一次严重的打击,他所提倡的“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却是艺术的镜子”的观点也转变成了人生即艺术,艺术即人生了。《雷丁监狱之歌》是王尔德刑满释放后于1987年在法国创作的。它以1896年因醉酒而杀死自己妻子的Charles Thomas Wooldridge被执以绞刑为创作原型,以“我”的所看、所感表现出当时监狱中人们的凄惨的生活状况、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人们对自由的渴望文学艺术论文,真实地再现了在狱中的生活。诗中王尔德对资产阶级的冷酷法律和不人道的做法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抗议。他不再认为人生都是快乐、美好的,而得出了痛苦是生活的永恒规律的悲观结论。有人认为此时他的“唯美主义思想已荡然无存”⑥,然而笔者通过细读诗歌发现此时的王尔德虽然描述了一个现实主义的主题,然而他采取的形式却处处展现着唯美之美。
这首诗由五个部分109节组成,共计654行。整首诗形式整齐、韵律自然、意象鲜明,处处体现着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原则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艺术只有一条最高的法则,即形式的或者和谐的法则。”⑦。因此,他追求完美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整首诗654行严格的遵循着六行一节,偶行押韵的形式,使它的结构精巧缜密、文笔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浑然一体。从这完美的形式中,读者能够自然地体会着诗人思想的变化。形式是整体,语言是载体。王尔德在语言上达到的精确、诙谐、悖论程度,在文学历史上几乎无人能比。以诗的第一节为例:
他没穿他那件猩红上衣; / He did not wear hisscarlet coat,
因为红的是血和酒文学艺术论文,/ For blood and wine and red,
而发现他和死者的时候, / And blood and winewere on his hands
血和酒染着他双手—— /When they found him with the dead,
那可怜的死者是他的情人, / The poor dead woman whom he loved,
当时被杀死在床头。/ And murdered in her bed.
诗的开头即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他”杀死了他的情人。六行诗,一个事实的描述,即将形式美、韵律美充分体现。诗中二、四、六行抑扬三步,短促有力;“red”“dead”“bed”押韵整齐,“wear”“wine”“were”“when”“with”“woman”行内韵将六行融为一体。在诗中,“橡树和榆树春天里爆芽,长出的叶子很蓬勃;”春意昂然、生机蓬勃的景象将人们带入春天的遐想之中。然而后句“但树样的绞架看着可憎——,它的根被毒蛇咬过——”将人们的思绪又拉向残酷的现实。有谁会将绞架和春天里吐出新芽的绿枝相比;由谁会将绞架台和“光荣体面的高位”相提并论;由谁会将受刑人在空中挣扎的双腿看作“在空中舞”,和“随提琴跳舞”“接着笛子、诗琴的节拍跳”联想在一起。王尔德在语汇选择和韵律安排上,使得作品残酷的现实性描写和完美的形式表现形成了强大的张力。
三、爱与死的对抗
爱与死是文学中的永恒话题。在诗歌中对这个两个主题的探讨
更是比比皆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王尔德在《雷丁监狱之歌》中,在对残酷的绞刑的描述的过程中,仍然不忘他的唯美主义的爱的阐释。诗歌中“他”因杀死自己的情人而被处以绞刑。在诗的开头已把这个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那可怜的死者是他的情人/当时被杀死在床头。”一个冷酷的事实文学艺术论文,带来了“他”被处以绞刑的命运,“这人杀了他心爱的人儿/所以说他难逃一死”。然而王尔德在诗中采取了独特的悖论式解释,将爱与死这个人生话题带回到了自己的唯美主义境界。在诗歌的第一部分:
但人人都杀死心爱的人儿——
愿这话人人能听见——
有人用的是难看的脸色,
有人用谜语和甜言,
怯懦的胆小鬼是用亲吻,
勇敢的才是用刀剑。
杀自己爱人时有人年轻,
而有人却已经年老;
有的人用的是欲的手掐,
有的人用金银钱钞;
最最仁慈的就是用一把刀——
让死者很快就冷掉。
诗歌中首尾呼应,“人人都杀死心爱的人儿——/愿这话人人能听见—”将诗中杀死情人的“他”的爱情观上升到所有人身上。爱他就要杀死他,而且要用“最仁慈”的方式,就是拿一把刀。这样的论述是否将我们的思绪拉到了王尔德独幕剧《莎乐美》中,那端着乔卡南人头的美丽女子的表现,一边频频吻乔卡南血淋淋的嘴唇,一边热烈地表达着对他的爱。由此可见,在王尔德的笔下文学艺术论文,美好的爱情往往由死亡的悲剧来阐释。
四、肉体与精神的对抗
《雷丁监狱之歌》中灵魂与肉体的对立正是唯美与现实的冲突的重要体现。“我们蹲得每一间小牢房,/是厕所又暗又难闻;/虽生犹死而发出的奇臭,/把铁窗都堵的憋闷。”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生活,使诗人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经受着体力折磨的王尔德,在孤独、饥饿、黑暗、痛苦、抛弃、羞辱中度日如年的他说到:“我们被遗忘、萎靡又憔悴——/灵魂和肉体在毁去。”“有东西在我们心中死亡,/死亡的东西是希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然而通读全诗我们即可发现,在如此残酷的面前我们仍能感觉到诗人在自由之魂在徘徊。在诗的第一部分,在对“他”的描述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人
用那种依恋的双眼
望着犯人叫做天的地方——
那只是一小片蔚蓝,
望着每一朵飘过的云彩——
都张着银色的风帆。
透过对绞刑犯“他”的这一细腻举止描写,将他的灵魂的自由,心灵的不受约束,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如此,诗中在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都出现了“那种依恋的双眼,望着叫做天的地方”。身体的束缚和灵魂的自由,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文学艺术论文,是诗人现实主义与唯美思想的完美体现。
五、结语
通过对《雷丁监狱之歌》中主题与形式、爱情与死亡、精神与肉体的矛盾性分析,我们看王尔德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里,面对生活的磨难,现实的残酷,他的作品的现实性在逐渐增强,然而,他对唯美的追求并没有放弃。套用一个王尔德式的表述:“在美的作品中发现丑恶含义的人是堕落的……在美的作品中发现的美的含义的人是有教养的……”⑦那么在他的唯美主义思想中看到现实的痕迹的人是细腻的,在他的现实主义中看处唯美的人是犀利的。《雷丁监狱之歌》,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从唯美主义大师的作品中找出它的唯美与现实的冲突之处,是诗人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参考文献
①George Woodock The Paradox ofOscar Wilde, London and New York T V Boardman, 1949
论文关键词:含弓戏,保护,传承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娱乐形式的出现,含弓戏象其他剧种一样走到了繁华的尽头。1988年,在含山县政府提出剧团私人承包制之后,剧团很快名存实亡。含山的年轻人中知道含弓戏的少之又少,这使含弓戏失去了传承的基础,这个中国戏曲音乐的一颗瑰宝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含弓戏的老艺人对此更是翘首以盼。当然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不是哪一个剧种的问题,目前它已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提出,对戏曲的保护已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学术团体和个人的关注,纷纷献言献策并贯彻执行。含弓戏的保护有共性但也有它的个性化的一面,我们将拿出怎样具体的措施来传承含弓戏呢?
一、对含弓戏资料实物的征集抢救 2006年4月20日,研究和保护含弓戏的机构—含弓戏研究室得以正式挂牌成立。该研究室的设置是含弓戏保护工作开展的起点,是诸多研究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研究室成立伊始就投入到对含弓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中去。
研究和保护含弓戏必须要有原始史料。到目前为止,研究室共搜集到含弓戏古装、现代戏剧照及举办的含弓戏各项活动照片102张;80年代中期,马正德、许萍、梁正兰、解立柯、倪进德、许业韵、张必贵演唱的主腔杂曲26首文学艺术论文,包括《刘二姑吵嫁》全剧录音;影像片有《白楼恨》、《祭塔》、现代戏《沙家浜》小戏和剧团85届学员练功、下乡演出录像带,有省《相约花戏楼》、央视4台《华夏文明》栏目对含弓戏的介绍, 2006年正月十五晚会(安徽台)省黄梅剧院李文表演的《刘二姑吵嫁》片段,2006年至2008年,含山电视台、巢湖电视台、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播出《风雨含弓戏》等12部,最珍贵的是寻找到省电视台著名导演胡莲翠1982年拍摄的含弓戏《刘二姑吵嫁》全剧录像带。以上录音、影像等都已制作DVD保存;还搜集到曲谱剧本资料53本等;当然这些都是很少的一部分,早期的很多资料尚无法找到,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操作。这些资料为含弓戏的再次复苏提供了史实依据。
二、开展含弓戏进校园活动 任何地方戏曲都必须在普及上做文章,从小学生普及起。为了让含弓戏后继有人,传唱含弓戏是当务之急。于是含弓戏研究室曾以学校为平台,开展含弓戏进校园活动,将地方戏送进校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了含弓戏:开办“含弓戏学唱班”,与含山县城内“环峰小学”、“环峰第二小学”和乡村 “姚庙中心学校”签定教学协议,从三、四、五年级中抽调感兴趣的学生,每班人数30-40人学唱核心期刊目录。,从2006年12月1日开始每星期为孩子们义务授课:内容涉及到含弓戏的艺术特征、戏曲知识、基本功训练等。含弓戏学唱班小演员以他们稚嫩恬美的嗓音多次登台演唱,使我们看到含弓戏未来发展的希望。这样含弓戏在这样一群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艺术传承的种子,一个孩子唱会了,全家人也就会了;全家人会了,整个家族就知道了含弓戏。当然如果能编一段好的儿童段子反映小学生读书中的幽默之事,孩子们会一辈子难以忘怀。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包括中小学,还应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作为含弓戏完全可以走进巢湖学院、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依托于中文、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开展多层次教学方式,向剧团聘请专业演员作为社会老师,与学生互动,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活跃起来从而辐射感染更多的学生。甚至出版“含弓戏乡土教材”,让教学资源来源于身边。这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提高传承含弓戏文化的信心。
三、做好含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2006年12月14日,含弓戏省级首批申报成功,含山县还将继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欲借政府的力量保护和传承含弓戏。
四、正确的指导思想----还含弓戏原来之俗 含弓戏剧团的恢复和搞活,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注重“俗”!含弓戏发源于民间文学艺术论文,是大众戏曲,它由民间小调演进成地方戏种,有其戏曲性、群众性、幽闲性特点。其唱腔、唱调符合含山人的土话言:“顺嘴宽”,也正因为有了这“顺嘴宽”才有了朗朗上口,渲泄情感,表达爱意的声音和场所,将人性最为真实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次,顺应现代含山人语言、生活、喜怒之俗。有一句台词讲,书生在大堂上坐得板板正正的;你呲呲(看看)他,两个鸡蛋剁(蒸)一碗——板板的。又如,赞美一新婚不久的小媳妇一句台词:“新媳妇过门哎,刚刚三月……”这是典型的含山人语言。还有:实好的(挺好的),照着(好了、行),你克干(愿意不愿意)?像这样的含山人群众语言,一而在再而三地在戏曲中出现,对保留地方语言,特色,生活习惯都将不可小觑。三不要怕荤段子,当然要掌握住其尺度。东北人最爱的“二人转”为何经久不衰,这与其粗口粗词分不开的。只要有狠白的“妈”含山口头语存在,粗词就有市场,戏曲中的人物则就是芸芸众生之徒,为表现其性格的张扬一面,适当保留一些粗口,及至荤段子是符合人性的要求,符合社会的现实的,能让观众在笑声和羞涩中获得启迪的。
5、拯救和搞活剧团积极呼吁含山县政府尽快把已是“剧团一个壳、团长一个戳、会计一张桌”的含弓戏剧团重新组织起来,力图搞活剧团。借用欧美国家的做法,不能把剧团完全推向市场化,把含弓戏剧团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和省各级政府采取对“含弓戏”剧团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社会捐赠的免税政策,采取差额拨款、按剧目投资的经费投放方式。也可以采用政府买断著作权的方法,解决版权费用的开支,以促使剧团顺利排练适合观众口味的新戏。
同时戏曲艺术的根在民间、在农村。含弓戏能否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地方戏剧种,在当代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是必须要考虑的首要生存问题。可以无孔不入!东北的二人转可以在农家院里、炕头、澡塘一切需要表演的地儿演出文学艺术论文,可见大戏亦可变小戏,一切为了生存和发展,一切为了大众的娱乐和心境。含山人在冬季里是十分讲究进澡塘里泡澡的,澡塘里有茶水、花生米、臭干子、香干子,唯独无卖唱的。现在,国内的八方浴池都有了休闲一说,含弓戏为何不能占领休闲这块领域呢?好的文化东西不去占领,必然让位给糟粕家伙核心期刊目录。因此针对含山县存有的三两唱含弓戏的民营剧团,当地政府也可借鉴如今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仍活跃的民营剧团的发展模式,从政策、税收、宣传等方面为民营剧团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含弓戏重新活跃于含山的林间地头、茶楼馆肆,让含弓戏重新成为含山人的生活时尚、让含山人重新体会到草根的快乐。以此实现对含弓戏进行动态保护的任务,把含弓戏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民间,并留住和培育出编、导、演、美、音等方面高水平的人才,使含弓戏的继承发展成为可能。民族的、地方的东西生命力最强,含弓戏可在拾遗补缺上有所作为。
当然,要想发展含弓戏,光靠那几部一成不变的老剧本是不行的。一定要搞剧目生产,若能出一两个诸如古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那样的传世之作则再好不过了。剧目的生产改革创新是关键,对于含弓戏来说,要努力出新戏出好戏,以平民化视角,生动的语言巧妙的结构塑造出具有强烈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典型艺术形象来吸引观众。“一切艺术来源于民间、来自于生活,戏曲艺术更是如此。”戏剧的创作总是和时代和人民相联系的,这种创作还包括在音乐、表演和舞美上的创新。尽心包装推出精品,定时定点演出,使演出日常化、市场化,为青年演员提供全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机会。
6、与旅游业相结合 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渐由表及里转向控制文化内涵上来,旅游产品也正由传统的陈列式、观赏式上升到表演式和参与式,旅游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戏曲文化便是其中之一,戏曲文化属于社会旅游资源文学艺术论文,“以其文化的原生性,充满鲜活的质感和强烈的动感为特点,它将是今后旅游业最具文化价值的开发取向”。国外,10年前,就有人意识到戏曲旅游正在全球兴旺发展。含弓戏剧团可借鉴昆曲艺术与苏州旅游业、黄梅戏与安庆旅游业的联姻与发展的思路,利用当前巢湖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环巢湖合肥旅游圈的形成契机,可设想在巢湖地区各景点增设舞台定时表演含弓戏优秀剧目,既可传承含弓戏文化,又可增加景区文化内涵,让戏曲成为景区旅游六要素中“娱”的重要部分。这几年含弓戏研究室还通过整合资源、多次举办含弓戏艺术节来强化含弓戏品牌,带动商业性演出及戏服、乐器、纪念品等的消费。
一部中国戏曲发展史就是戏曲艺术不断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的历史,含弓戏历史悠久,在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凭借含弓戏一代又一代艺人坚韧的精神,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吸收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等要求与时俱进才能生存至今。而在当代含弓戏遭到衰败,相信随着含弓戏人才的再培养、当地含弓戏文化氛围的培育、剧目和表演形式的创新以及戏曲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含弓戏定会再次峰回路转迎来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艺术硕士;开拓;创新;教育;陶瓷
1 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硕士
(1)“艺术”的概念。“艺术”在古拉丁语中为“ars”,意思为“技艺”,其含义之广,囊括手工技术、模仿、魔术、建筑术以及烹饪术等,还包括政治术、辩论术等;然而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艺”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艺”字,意为种植,是人在种植的象形字;《诗经·唐风·鸨羽》中有:“工事糜烂,不能艺稷黍”。
(2)“艺术硕士”的概念。艺术硕士分为艺术硕士创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最高学位就是MFA和艺术硕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简称MA),其终极学位是Ph.D(博士学位)两个方面。中国MFA课程的设置,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核心课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课包括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方向为例,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课不同,核心课是以艺术理论专题和创作方法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
2 艺术硕士的开拓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分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方向课是为了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得到提高;选修课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国内艺术硕士院校培养过程。国内院校培养过程是指按照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经相关课程学习和创作实践,使艺术硕士在知识和创作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涉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实践等阶段。学位论文的评阅及毕业创作的评审是着重审核艺术硕士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所从事艺术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校外各一名)。答辩委员会有5位专家组成,应有来自社会美术专业团体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可到席,但不担任答辩委员)
(3)艺术硕士院校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结果进行检验。艺术硕士质量评价的两种常见评价方式有艺术硕士考核制度与艺术硕士毕业创作实践。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毕业创作设计,就要求每位攻读艺术硕士。
3 艺术硕士的创新
(1)将部分课程从“课程制”转为“课题制”的教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陶瓷方向为例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创作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将部分的课程安排从“课程制”转变为“课题制”,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艺术创作的课题为训练内容的“课题制”。“课题制”是指围绕具体的美术创作课题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去在每门单一课程中所学内容,在创作时需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般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课题制”有真做、陪做、虚拟等方式。以美国顶级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尔弗雷德大学)为例在陶瓷类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在第四个学年,教学员工会以书面的形式邀请学生呈递有关被呈现在画廊展览中作品的陶瓷艺术论文。并且,学生将被要求与单独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最终,教职员工会从展览中挑选部分作品收藏于艾尔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国际陶瓷博物馆的Glory Hole部门收藏。如此一来,艺术硕士生在压力下,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加,同时,学校这样类似的硬性规定“课题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不断交流,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钻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艺术硕士的教育与学习中,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于是,是否具有一个符合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风靡全球的顶级艺术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艺术学院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当代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管理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陶瓷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特点,陶瓷方向的艺术硕士“双导师制”可以采用校内导师间互相合作、校际导师间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导师间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内各导师间合作模式可发挥学科间的综合的优势、推进校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可以不断的激发艺术硕士生们的创造性。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不同,艾尔弗雷德大学在陶瓷类艺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课和对应学分是:课题研究:陶瓷艺术方向:课题:陶瓷研究生研讨会*2学分;高级陶瓷*20学分;原材料*2学分;釉料的配制*2学分;世界陶瓷史*4学分;论文陶瓷艺术*20学分;论文报告开题*4学分;工作室选修课*4学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各专业导师间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统地学习有关陶瓷类的各项知识,从原料的制备到具体工作室中艺术品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只限于自己导师的强项专业的学习。
而导师间的合作,可通过实行“课题制”教学模式带动艺术硕士生以科研项目或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方式,以艺术展览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学习。校际导师间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国外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科研机构等学术资源设立平台,设置交换生等项目,使艺术硕士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学习,近而促进校际导师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伟.“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J].装饰,2008.
[3] 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第一卷),1983.
[5]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一】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
摘 要:艺术表现力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舞蹈作为一种源自自然、来自人类灵魂深处情感的生动肢体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通过舞者而传达给观众的,使观众受到触动,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这对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 键 词:艺术实践;舞蹈;艺术表现力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走出课堂,从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不断汲取舞蹈艺术灵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主动重组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充满乐趣,这是每一名学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艺术实践正是舞蹈专业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吸纳的一种转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培养舞蹈专业的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及综合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艺术实践的定义及内涵
吕艺生在《舞蹈教育学》一书中,称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就是舞蹈实习,他认为舞蹈实习包括了舞蹈表演、编导、教学、写作等,舞蹈表演专业的实习主要是舞台表演,侧重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锻炼.舞蹈教育专业实习的内容包括模拟教学、实际教学和论文.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集音乐美、形体美、服装美、舞美设计等多项艺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以其高雅时尚的艺术品位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翩翩风韵,无论是生动活泼的舞台演出、还是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论文书写,对于从事舞蹈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都有着“感于外、发于心”的本质提高,是艺术表现力来源的沃土.
三、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实践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为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舞蹈课和舞蹈实践活动(如舞蹈比赛)结合提高学生审美观舞蹈课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围绕讲解——训练——讲解进行,教师以主导地位的角色传授舞蹈基础知识,学生基本是被动接受者,周而复始,学生对舞蹈课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为提高舞蹈课的教学质量,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舞蹈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比赛中去,注重学生对舞蹈知识的应用,体验、赏析和创造.要强调艺术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它是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对舞蹈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检验,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注重舞蹈课和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相结合,为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比赛活动的学生同没有参加艺术实践比赛的学生相比,他们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舞蹈知识学习后,要安排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比赛活动,把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舞蹈知识更广泛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二)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力,进而提高其艺术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不仅注重形式美,同样还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内涵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体动态美.而是一种饱含诗情,富于乐感的人体动态美.学生在舞蹈艺术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创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现力,如挤奶舞就取源于劳动,它是模仿牧民给牛羊挤奶的动作来表现人民的智慧、劳动的美.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舞蹈采风”等方式,学生缩短了舞蹈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者认为,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劳动实践,也就没有舞蹈艺术,在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内容、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创作灵感,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三)舞蹈艺术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创作、表演、欣赏水平,从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实践包括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而这两者都经历着从客观现象到主观意象再到舞蹈形象这二种时空状态的两度转化过程.从素材到舞蹈艺术的转化就是创造过程.舞蹈艺术源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会有很多感悟,但表达不清楚,而创造本领的前提就在于发现、升华,例如,讲解舞蹈《小金鱼》时,我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观察鱼的形态、觅食、嬉戏的全过程,并要求低年级学生设计一组舞蹈造型动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的肢体动作也十分丰富,有身体的扭动、面部表情的夸张表演、手部动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创造力也十分可爱,回到课堂再度讲解《小金鱼》时,学生情不自禁的发出了“原来是这样”的感慨,学习效果十分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 电视台“双拥晚会”、去日本昭和大学演出、去法国演出等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创作 、艺术表现力等多种能力,从而是各种艺术
四、艺术实践是艺术表现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艺术实践的新途径
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寻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外部舞蹈动作与内心情感语言的技能,来进一步创编舞蹈动作,发挥其表演才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话.艺术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不仅仅是单纯的“演出”、“表演”;更应该是“教和学”的完美统一,是学生主动吸纳知识过程,更是“教学实践”、“舞台实践”、“创作实践”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开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使舞蹈教育、教学告别“机械化”的操练,让学习充满乐趣,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欧.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2).
[2]张春河.高校舞蹈教师的角色素质[J].舞蹈,2008,(6).
[3]张薇.舞蹈艺术走进大众的探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4]苏娅.中、日、韩三国古典舞蹈比较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二】舞蹈艺术方面的论文
摘 要:文章通过舞蹈常识、舞蹈编导个人素质、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等三个方面对怎样创作优秀舞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舞蹈起源;舞蹈分类;知识型编导;舞蹈创新
1 舞蹈常识
1.1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早起源于劳动的艺术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人们用这种丰富的肢体语言开始表达思想感情,继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结合中国远古的传说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记载,舞蹈的演变经历了我国云南沧源岩画中等岩画中体现的上古时代原始舞蹈,随后在奴隶社会的图腾舞蹈,到了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史书上记载中国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的汉魏和隋唐时代,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以及从欧洲宫廷舞蹈中发展而来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纪出现的现代舞。
1.2 舞蹈的分类
舞蹈按照社会作用的不同可概括为两大类:①自娱性舞蹈。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跳的舞蹈。自娱性舞蹈剧具备广泛的群众性,例如,人数、场地、时间均由大家自己选择决定,同时更以群众舞蹈娱乐活动为互相交际为手段而到达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专门为观众欣赏而表演的节目。这种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规范性,除了在个别的场合由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即兴表演之外,大多数一般都在舞蹈编导的精心的编排下,提炼出主题思想、故事情节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来塑造人物,通过扮演者的表演来娱悦观众,让观众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2 舞蹈编导个人素质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很多理由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为主要的症结。培养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需要诸多的条件和因素。客观的教学条件到个人的文化素质形成了密切联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编创的规律法则制约下,切实提高编导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务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内涵
最初舞蹈在舞台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内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编导、演的技巧,学养、文化人格等诸因素中,影响创作的终极因素是舞蹈艺术者自身的文化人格。”一个舞蹈的文化内涵完全取决于编导的个人内涵,他创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2.2 做文化知识型编导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灵》《踏歌》《丝路花雨》《云南印象》等众多经典作品。目前社会提倡的是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才能符合当前社会趋势的发展。一个能让人从舞蹈中读出知识读出文化的作品,无疑是一个具有深度的作品,这个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会的作用,让人们沿袭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利用好这种广泛而又直接的艺术形式继续创新发展。伴随着近几年来电视的大力推广,各种各样的舞蹈都呈现在大家的面前,百变的样式、翻新的手法,让我们眼花舞蹈艺术方面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zglww.net提供,转载请保留 .缭乱,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台上是让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是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的观众,这样的场面和舞蹈的编导有直接地关系,这种舞蹈缺乏知识,是一个浮躁的表现,以一种功利的表达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离艺术的本质。现在的状况更可悲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泛滥——搞自己的艺术,这些舞蹈编创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知识的缺乏,盲目抄袭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难度以及绚烂的舞台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识型。
2.3 舞蹈编导应当深入到生活中
当前舞蹈创作面对的很大一个理由是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表现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题被符号化和模式化,舞蹈来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编导中,编导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细节,才能在生活中提炼并升华,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转化的过程中,有一项技能是编导们要学习的就是“模仿能力”,这种摹仿可以在编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观众也可以从这种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这个模仿要不到生活中体验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创新又要保持传统文化
我国的舞蹈资源丰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经过艺术大师们的挖掘已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遗产沉睡在民间中,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对的就是怎么样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这样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创新,这种创新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的发挥它的特色,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识舞蹈教学发展
一个定位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作为当代的舞蹈演员们,更要着眼于未来,抛开功利心,舞蹈是经济建筑中的高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从事舞蹈生涯的演员们应该以知识舞蹈为导向,转变观众对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们从事舞蹈的工作者们从自身的素质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编导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达舞蹈所带来的文化内涵。
3.2 学会体验感情
舞蹈《牵手》打动了很多的观众,这个舞蹈来自生活,我们没有把它放在舞蹈来源于生活着个章节中讲,是因为这个舞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挚的感情,两名两位残疾演员用残疾演绎完美,她(他)们没有屈服命运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挑战残疾,与命运抗争,用顽强的毅力支撑着残疾的肢体,完成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他们表演过程中,将他们的情感通达肢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正是两位演员的倾情演出打动了评委和众多的观众,我们从他们的舞蹈中读出了真心真爱和真诚,我们用一个演员参加一个访谈所说的话来总结这个舞蹈的成功。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质量。
1、继续开展“树党员先锋形象、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实践活动,学校党支部坚持按时召开党会,通过学习,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加强了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帮助党员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努力方向,密切联系群众。
2、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本年度,我们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小学教师十不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小学教师行为准则》、学习《义务教育法》.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每人撰写6篇学习心得,在每周一学习期间组织观看师德典范光盘,学习典型事迹,并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
3、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培训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今年开展了 “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要求师生牢记学校文明礼仪要求并按要求做好,学校、班级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本学年,每位班主任都结合文明礼仪记录,撰写了符合班级年龄特点的经验论文。学校还要求各班每周开展一次有质量的丰富多彩的主题班队会,同时要树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发展一个优生更重要”的教育思想。按时检查德育工作,对各班黑板报,读书角,卫生角,通过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班主任都能按要求填写各栏目,中队活动记录,活动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二、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质量较好的德育渗透论文。
三、创设活动载体,寓德育教育于活动之中
1、本年度我们继续抓好学生的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
2、结合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九月十日”教师节进行尊师周活动;“十月一日”国庆节,组织歌颂祖国活动。同时继续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十一月份,我们学校分三个年级组召开了三次养成教育大会,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十二月份,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会。通过召开体运会,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2010年三月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为患肠癌的周展望老师捐款2628元。2010年四月十日,举办了“加油2010,宝洁百所希望小学快乐体育运动会”。借此东风,号召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为2010加油,以优异成绩向奥运会献礼。.五月十九日,我们学校组织开展了“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活动。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向地震遇难同胞默哀活动。在这次赈灾活动中,我们学校师生一共捐款8557.5元,是双溪桥镇教育界捐款最高的一所学校。六月一日,举行了欢庆活动,表演了20多个节目。本月,我们学校还参加了咸安区教育局举办的“阳光体育活动”。在这些比赛活动中,我们学校获得了女子跳绳第一名和第四名,获得剪纸第一名、小制作第二名,小歌手比赛获得第三名,舞蹈表演获得第三名。我们张金霞校长的艺术论文获得了区比赛一等奖,我们的王燕华老师被评为优秀艺术辅导教师。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的师生陶冶了品质,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养。
3、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画、校园广播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上好《环境教育》课。我们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组织开展以“爱护家乡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美化家乡环境,爱护大自然和生态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一起清扫卫生死角,同时通过世界环保日、植树节、无烟日等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4、继续发挥红领巾小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板报作用。宣传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法律知识、自纠自护知识、先进人物事迹等,每月进行一次板报评比,通过评比活动,使板报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化.并每月由校长、大队辅导员作行为规范的专题讲座.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5、抓好养成教育,以创建平安校园为契机,全方位,多渠道,强化了养成教育,本年度,为突出我校的德育主题,我校继续加强了学生常规养成教育,特别是文明礼貌教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开展“争当文明班级”活动,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文明监督岗为阵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继续强化了“文明班集体”的创建评比活动,通过卫生、守纪、两操、礼貌、好人好事及爱护公物等内容,每天公布各班得分情况,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为创建平安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留守、单亲、无亲学生档案,做好教育记录,活动中开展“手拉手,一帮一”, “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献爱心教育活动,帮助这些学生转变不良心理,健康成长。
四、切实发挥学校、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功能
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据,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三合一”教育活动。班主任通过家访和电访的方式与家庭经常联系,互相反映学生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充分发挥家校通、亲情电话的作用,帮助老师及时与家庭进行联系。我们对家长发放有关家教资料,进行科学家教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与子女沟通的有效方法,提高家教水平。从每月的查阅的情况看,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了解孩子们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互相送上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意见。为了更多的孩子们在双休日、长假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我们还要求班主任进行频繁的家访工作,做到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
五、用名言警句立德,以榜样立德。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艺术教育 评价 多元化 复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1-02
普通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基于教育部的一系列相关文件要求,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培养其高雅的审美品位,实现其完美的心智和人格为目标的前提下开设的。由于学生对艺术科目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与评价考核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机制,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与评定。
一、评价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是艺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记录、整理和研究,“assessment”是西方学者对评价的称谓,通常理解为以某些标准来评定学生的行为过程。在艺术教育中,通过相应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判断每位学生的潜能是否在教学中得到极大程度的发挥,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体现出不同的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制定阶段,测定性评价的运用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完善;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则发挥另外的作用,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方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重心;教学结束时,终结性评价又呈现出特殊作用,在反映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还能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教师制定新的教学计划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艺术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学科间更加注重相互的融合性,教学模式也更加科学且多元化,但在评价方面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偏重主观感受
评价过程中教师容易偏重主观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较单一。一般由授课教师单独进行,很少听取其他方面的意见。二是评价标准相对滞后。教师通常以个人审美好恶为判断标准,缺少一个明确的让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前就清楚了解的评价标准。
2.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艺术教育中常见的评价方式是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按某种比例整合起来,给出一个最终成绩。然而在阶段性的教育中,通常是将部分学习最终完成的作品作为考核对象,这种“终评性”考核形成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学生当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但却由于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及时考察,而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
3.缺乏师生交流
评价中目前最常用的表现方式是等级或分值,看似一目了然,实则对艺术学科却并不适用,因为等级或分值无法将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等相关信息细致准确地回馈给学生,更不能为学生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和将来的努力方向。
4.忽略个体发展
艺术教育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作为参照标准,这种评价虽然可对单位范围内学生的专业水平进行某种划分,但却更接近于数值范畴的常模参照,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却被疏忽了。
由上可见,普通高校制定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尤为重要。
三、艺术教育评价的标准依据和方式
(一)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一所以法学为主,兼有文学、史学、哲学等多学科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因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来源四面八方: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乡村的;有来自山区的、也有来自西部的;有来自外校的交流生,也有来自不同国度的外籍留学生。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和特点,受艺术教育的程度也不均衡。那些来自经济文化发展快的省市的学生(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因教育理念更新较快,受艺术教育的程度较高;来自山区、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学生,因家乡网络交通建设较慢,他们的艺术文化教育相对缺失,艺术视野较窄,审美鉴赏力偏低,但其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颇深;对于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他们对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了解甚少,很多存在国语障碍,学习困难较大,短期提高程度有限。由此可见,我们在制定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时,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学生的接受能力、心理特点、普通话程度、文化基础等等,要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才能和个性为导向。从美育的视角来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不仅是单纯为某一门艺术理论的学习,或某一种艺术技能的实践,更是帮助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审美意识体系。因此,在进行评价时,要从艺术教育的特点出发,弄清重点和难点,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指标结合考虑,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较为客观、公平和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标准既不能让学生感觉考查方式过于简单而忽视对艺术课程的学习,也不能让学生感觉学习过程过于复杂高难而产生敬而远之的畏惧心理。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学校中因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也富于了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气质,如法学院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大都强化了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而中文系的学生则强化了形象思维和辐散思维,体育系的同学则强化了直觉行动思维。以此推论,被弱化的思维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逐渐有针对性地加强锻炼。根据上述特点,应该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态度进行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评价,避免教师因主观臆断和个人情感的偏好而对评价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在评价考查的方式和程序上力求实效简练,便于普及推广。
(三)艺术教育课程的环节及评价标准
可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环节,即艺术基础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和艺术赏析课程,以下逐一探讨每个环节课程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艺术基础课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基础知识的学习, 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 审美教育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学习兴趣也只能是短暂的。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并不是要绕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要研究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为避免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产生枯燥心理,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看、听、操作相结合,深化推行立体式的教学方式。面对没有任何艺术基础却渴望填补艺术知识空白的学生,教师应体现足够的耐心,不断坚定其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此环节的评价结果应以阶段时间内学生自身艺术修养程度的提高作为主要依据,同时兼顾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是否认真严谨,俗话说:“能力可以有大小,但是态度决定一切。”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适当灵活,如可以采用笔试或口试的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作品来展示对所学内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艺术实践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伴随着对审美的体验,此环节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某一艺术门类有所尝试和了解,激发其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陶冶性情,健康身心,提升艺术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更为综合全面。对于某一艺术技能的初学者来讲,想在短时期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一般而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为主,用长期的眼光来看待其内在潜力和学习成果。对于不同基础情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提出相对合理的要求,力求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对于艺术技能环节的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全面客观,既要考虑到学生在一定阶段时间内艺术修养与技能的提升程度,也要考虑其参加学校各类艺术团体活动的状态,此外要鼓励学生寻求机会开发自身艺术创作的能力并将表现纳入艺术考核范围。例如参加各类艺术技能竞赛且斩获名次;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种文化艺术类活动;公开发表艺术论文、创作歌曲、书法及绘画作品等。如此一来,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自己真正地参与艺术活动,而让艺术活跃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和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3.艺术鉴赏环节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为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普通高校均开设各种艺术鉴赏类课程,此类课程教学中将音乐、文学、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整合欣赏艺术作品的综合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里,尽可能多的了解中西方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及经典成果,力求将本土特色的艺术文化发展与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自然相联。与此同时,还需培养学生适当运用艺术批判理论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其辩证分析和解读作品的能力,最终实现其由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深入。论及评价方法,笔者认为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在平时测验中应考虑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启用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对有代表性的典型艺术作品做出有新意和创造性的阐释;二是课堂讨论内容和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评价中应参考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深度思考的程度;三是终评考核时不要用固定答案来约束学生活跃的创造力,应以测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分析能力为主,以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课后查阅文献的一贯性,形成稳定成熟的艺术审美价值观。
四、艺术教育评价结果的说明
以往在艺术教育评价中通常用等级和分数来表明结果,教师大多忽略了对考查结果的说明及诠释。教师的公平准确的描述性评语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力、艺术创作力、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更明晰的认识,教师诚恳的建议性评语又可以端正学生学习中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教师给予鼓励的评价表述、对于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教师也需直白地加以指出,以便明确其未来的努力方向。教师对评价结果的公布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通过书面形式又可用口头表达。只是在公布评价结果的时候,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应做进一步说明解释,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的评价是中肯的、可信的。
五、艺术教育评价标准的理念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需要树立动态、多元、复合性的评价理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考查,考查方式尽可能多样化,成绩评定尽可能多元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整场考核评定中封闭性试题的比例要适度合理,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准确性,又要挖掘和发展其在不同方面的潜在能力,将学生参与多种艺术活动的状况,艺术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创解读等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因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也应以此为依据,扩展评价指标,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思考、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动态的开放的复合性评价。当然,我们也要克服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目标指向不清楚、评价随意性较大、成绩衡量不规范等问题,力求给予学生的评价是公正、合理、科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激励,自信心也不断增强,通过对不同门类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对艺术魅力的感悟力,最终实现心智和人格的完美。
参考文献:
[1]闫飞龙,《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本质问题与多元化》,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
[2]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希承,《建立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载《艺术教育》2011年第11期。
[4]翟天山等,《教育评价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赵建友等,《抓科研促发展创特色》,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6]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李雁冰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摘要:
微电影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广泛。借此契机,教师吸取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特征,将其中适宜教学的特色运用在课程实践中,更新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而形成影视教学的新特色。本文总结了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六个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趋势引导下学生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以促进影视专业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
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
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
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
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
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在目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微电影创作被诸多专业老师认可。结合课程设计和微电影的特征,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创作且产生成就感,微电影实则较为适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和微电影发展趋势的教师引导会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收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意义,这完成的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工作,更是用教师的眼光和见识对学生创作的思路、学生认知影视作品的观念、甚至是学生把握时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响。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电影发展的六个趋势,教学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精良的视听效果。
影视专业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先进且专业的设备使用,更关乎最终呈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创作一般都能够完成较工整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传统视觉效果的配搭,也能够实现符合录播标准的声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够精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作业的拍摄往往强调影视创作某一环节的学习,有侧重的方向;二是思维导向。对于课程学习,较常见的认知是: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后者对学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课程创作都可视为微电影创作练习,这里容许存在课程的侧重点,但无论侧重于影视创作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会指向银幕呈现。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有意识地追求精良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中先进的硬件资源,亦能够树立更高的标准,不断进步。
第二是以情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讲故事是做剧情的基础,一个好的故事才具有成为好电影的前提。从目前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各种大赛对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导向,即:偏重剧情类微电影创作,并常常辅以某一家广告商的形象宣传。这就结合出两种意识:一是讲故事,二是重经济。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作品是不是够好看,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意思的情节。实验片不太适合学生创作。实验片在电影认知、创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较高的。学生创作应仍以剧情片为主,因此需要讲好故事。
经济意识的欠缺,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时自我意识的淡泊,这并不是不提倡导演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市场的尊重。一部微电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没有观众,就等于是没有完成该作品的生命历程。作者电影理论对学习中的学生创作是很有影响的,加之早些年互联网并没有如今发达,电影的传播载体以影院为主,短片创作及推广仅限于学院环境,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题材较偏门,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微电影的宣传、引导给现今中国学生短片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市场意识。
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单单是指作品的传播、放映形成的买卖市场,还包括学生头脑意识中对市场的认同感。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导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过于沉浸在自我中,从而培养起注重市场需求的学生创作,这也就不太可能为了市场而创作,流于低俗。目前较为普及的开发学生作品市场潜力的行为往往是将创作出来的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形成展映平台,从而告别孤芳自赏。
但其实,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学习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摄环境等,都具有市场价值。对于此种市场价值的挖掘,也应纳入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持续多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直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办法,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向大学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视频创作。这种方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予以实施,但有所欠缺。
这也关乎市场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摄。因此,命题的范围狭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赛中的半命题、命题形式给予影视教学的优异启示在于拓宽命题的范围,将触角伸及更广阔的领域。以某广告命题实则就是市场意识的强化,不仅在于创作中某品牌产品的出现,还在于拍摄经费的提取及后期宣传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产业链的意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状,形成更全面的创作姿态。
第三是简浅入手,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创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会受到韩剧、台湾剧、独立电影等影响,在故事讲述尤其是情感表达上过分纠葛。刚开始创作的学生,一方面是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适于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倾向于剧情复杂晦涩的创作。
从广告型微电影和公益型微电影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简单而又浅显的主题,以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带动创作,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况,避免复杂的情节创作,又可以很好地牵引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好讲故事的本领。高年级的学生更需如此。
微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时间范围内完成完整的情节刻画。因此,集中某一个点展开情节设置,从简浅的主题入手,不用担心题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担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题的灵魂,同样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在作品征集上明确给出微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即价值观念的导向。
比如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以清明节、端午节为主题,制作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微电影。清明节和端午节的主题从弘扬中国文化的积极意义上对学生作品中容易出现的灰暗情调予以抵制。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较喜欢重口味,容易表现生活中的灰暗题材、主人公的失落情绪、畸形的情感链条、变态的人物关系、阴险的内心世界等。独立电影对大学生的影片创作产生过影响,这也是造成学生作品价值观倾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