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2-13 01: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第2篇

1改变课程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直接就明确了要以职业技能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作为学校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促使了高职高专院校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上往往重视技能性的课程,而轻视人文性的课程,尤其是工科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在很多高校里一直是作为公共课来设置,甚至于有些院校还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设置,学生想选就选,不想选就不选。而事实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不仅在文化层次上要差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文素养上也往往是落后一截。这时学生再以公共课、选修课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就更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事实上每一个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学学语文课程,学生不应以选修课、公共课的态度来对待。学校在设置这门课程时应列入必修课程,从宏观上首先确立它的地位,重视它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便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技能和人文并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精力主要是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全面性人才,应针对他们多开设文史哲方向的辅助课程,便于大学语文的消化吸收。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也应以文学审美为主,以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完善、修养的培养作为学习要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培养学历高、文化低,知识多、素养差的“半成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技能,也需要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的适应自己的社会角色,懂得如何生活,学会正确的活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虽然重视人文性教育,但绝不是对技能教育的忽视或者不进行技能培养。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上可以学习掌握本专业技能,而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里也能学得某些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实际上在语文的教学里除了有人文素养的陶冶,还会穿插了部分技能训练。比如在写作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学生将来的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会写工作情况汇报等类型的应用文,大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而作为授课老师还可以在教学里适当地进行人文和技能的双结合,比如写读后感既能培养文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技能。总体上,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完善,职业技能的充实体现了个人素养的水平,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3改变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往往比较传统,少有革新。比如在讲解作品这一部分,一般是按照作家简介、作品赏析、作家总结三个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古板老套单一。所以学生久而久之会产生审美疲劳,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多运用几种方法穿行,使大学语文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现在高校里基本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教学。比如讲解诗歌的时候播放一些朗诵的录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里感悟诗歌的情感、意境,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模仿录音去朗读作品。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教师从头讲到尾过于单一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之美。再比如讲解小说的时候,由于长篇小说很长,有不少学生并没有读过原著,所以大学语文课本里小说节选的部分还不足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信息,这时老师就可以播放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一方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迅速掌握小说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小说的人物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针对不同系别的学生,在课堂上还可以调动他们的专业特色以丰富教学,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根据诗歌内容、诗歌意境画上一幅生动的画。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将某些诗句、小说改编成歌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突出了他们的专业特色,还加深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印象,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现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只是借助外在手段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而在实际教学里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教师自己的方法来丰富教学。比如在讲解过程里可以穿插使用比较法、体验法、联系法、探索法等方法。如将多个作家进行对比,或者将多个作品进行对比,甚至进行古今对比,中外联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既学习了新的作品,又不忘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时,向老师反映学习起来很吃力。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文言文,有些字词学生不认识,语句也看不懂,很难理解作品内容,更难以对这部分作品产生兴趣。而目前全社会都处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潮里,作为大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想方设法使同学们对这部分作品感兴趣。比如可以给他们讲讲古代人的生活,吃饭穿衣出行礼仪等等,使学生对古人的生活状态有一个稍微感性点的认识。然后再联系作品给学生分析作家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写作背景,这样就有利于使学生把兴趣转移到要学习的作品里去。

4调整教学重点

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除了可以改变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调整教学内容,第二是增强学生实践。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里,很多教材在选取作品时基本上是以中国文学为主,外国文学为辅,古代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为辅来设置讲授内容的。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里也是主讲古代部分,略讲现代部分,主讲中国文学,略讲外国文学。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大学语文课程课时量确实有限。在大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都只有32节课左右,课时的压缩也不可能让老师在课堂上有太多的发挥,做到面面俱到。尽管课时有限,我们也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的涉足面变得宽阔一些。所以我们应改变固有模式,尽可能地做到古代与现代并重,中国与外国齐举。我们不应把视野局限于某一点,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完善的知识体系和人格修为,而不是让学生只掌握了单一的知识点就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就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要兼收并蓄,厚积薄发。此外,在大学语文课程里主要还是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里多加强学生读、写的练习,让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免造成只会空想,不会动笔的结果。比如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站起来朗读文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再比方说,很多学生现在文体不分,连基本的常用文体都还搞不清楚。一份请假条包含几十个字但都还说不清楚请假原因,或者一份求职信不能恰当地介绍自己,甚至还错漏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的写作格式都是错误的。还有的同学遇到要写的作业,通通去网络上下载抄袭,就算抄好了还存在一大堆错字。造成这样局面,不仅仅是大学生在中学里没有学好语文,还有身为大学语文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师,在教学里不仅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要适当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适时地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去锻炼,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的问题,以此给学生纠错。

5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虽然不少,但是教师水平却各有差异。有些大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抱着应付的心态来对待,而有些老师是临时抽调来上这门课,还有的老师是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跳板,为自己将来转专业做准备的,总之这支队伍是良莠不齐的。而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才能使这门课在时代的发展中不被边缘化,不被抛弃。所以亟需建立起优秀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每位老师都应具有认真踏实的教学态度、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意识。身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甘于奉献,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阵地上要站得住、站得久、站得稳。其次,做为通识课,大学语文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最后,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老套路上课,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了解最新教学动态。比如同校教师之间可以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技艺;又或者多参加学术探讨会,与外校教师、专家共同讨论取经。这些都有利于开阔眼界,提升教学水平。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大学语文老师去积极探讨,认真学习。为了这门课的延续传承,更为了培养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杨慧 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7-01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四、中学大学研究生语文教学的衔接与拓展提升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一、职业教育对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更为强调实践、技术、职业,后者偏重理论研究, 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对高职语文建设提出新要求,即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上海第二工大高职研究所宇调查上海的企业171家,分析显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首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企业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专业基础不扎实,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较为欠缺。在技术更新迅速的当代社会,这种能力和素质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企业还反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例如,一家著名的汽车生产企业人事经理反映:现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技能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素质问题。许多毕业生缺乏起码的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缺乏在工作中计划、统筹安排的能力,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也缺乏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再学习的能力,这是学校教育应该反思的主要问题。 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公共基础课,应着眼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一方面,夯实垫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语文能力基础和人文情感基础,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把语文能力训练和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大学语文》课程结合课程内容、社会需求与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大多来自普通高中的勉强上线者,这些学生自我阅读、自主写作、实际应用能力欠缺,课余生活单调乏味,迫切希望丰富和发展自己。他们期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开阔视野,提高语文能力,实实在在感受语文在自身成才中的作用。基于此,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丰富的教学形式中受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实践表明,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因此,它们是两类不同类型的教育。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强的人,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正是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优势。课程开发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1]基于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1999年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又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活动导向、行为引导型等说法,代表了当今世界上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只用脑,而且是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收集信息阶段、独立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反映和体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真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头脑风暴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引导文教学法等。其中,最为重要的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并由其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该教学过程中,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教学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涉及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过程完整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综合实践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更加有利于偏重技术、操作、实践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一)精心设计项目

“做中学”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因此项目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实践性。项目的设计应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则采用自下而上、由易到难、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专业特点设计项目,每一个项目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职业核心能力,整个项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指挥者,如:杨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一单元是“生命方舟”,选学的主要篇目有:庄周的《逍遥游》,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欧阳修的《秋声赋》、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围绕本单元,设计的项目是“发现生活中的诗意”,要求同学们自己创作诗歌或散文作品,并通过朗诵、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期望同学们通过这一项目,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感受能力,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围绕这个项目,具体设计了以下四个任务:

任务一:网上搜集本单元涉及的文章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阅读评析作品,用ppt形式分组讲解;

任务二:每组自己创作诗歌或散文作品,用朗诵、歌唱等形式展示作品;

任务三:学习策划书、主持词的写作,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策划书、主持词,明确本次活动的进程,串联活动内容;

任务四:以“原创作品诵读比赛”为主题,各小组选两名主持人,进行小组成果展示(经典诵读),记录成绩。

在完成这个项目中,展现了同学们发现生活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灵, “七迹”小组围绕春天里的一次出游,诗话散文再配上实景照片,以及优美的朗诵,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映像, “当世界睁开眼,湖与山的爱情在微弱的阳光里开始剥离,相互交融的世界变的愈加清晰,在朝阳的映射下世界开始认知自己。……云很轻,这柔软的棉被也挽留不了清醒的太阳,迎来崭新的一天。在湖的柔波里,鱼儿也醒了,世界都醒了。”“非常6+1”小组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从来 原来 后来》: “从来,没在生命中设想我们这一群人相遇的场景。/原来,我们的相遇是早已注定。/后来,不同棱角,不同形状的我们慢慢靠近,/ 书写了一段美妙的故事。/从来,我就不曾怀疑友情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画卷。/原来,缘分的天空里有的是无数微妙的牵扯。/后来,我们在时光的长廊里相扶,携手相依。/在如斯的岁月里/我们此时正在试着安放自己的青春/撕扯着懵懂幼稚的标签/憧憬一个又一个明天/莽莽撞撞、磕磕绊绊/张扬着特立独行的个性/眺望一个又一个远方/幸好有那么一群人在身边/幸好我们有这一场相遇//从来 原来 后来” 。

另外,第二单元为“真爱之旅”,设计的项目为举行一次以“我的爱情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经过精心准备,同学们分享了对爱情的看法,喜欢孩童时代的两小无猜,向往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真挚爱情,爱情其实很简单,就是鸟与树,鱼和水,相濡与沫,永不分离。还辅以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爱情观》课堂视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拥有正确的爱情观。第三单元为“历史长河”,主要的文章有孔子的《为政以德》、罗贯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等,设计的项目是举办一次辩论赛,从策划到实施到评价,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另外,也采用了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第二单元,讲授《魂断蓝桥》剧本时,由同学们自行设计结尾并表演, 将组员身份职业化,如编剧、策划、导演、摄像、主演等),分工协作,自主完成。最后各小组提交相关剧本、视频。学生看到的是不同小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创作过程和创造成果,体验到了探索、发现、创新的喜悦及成功后的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荣誉感。

通过这一个个项目的实施,巧妙地把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提高了品悟分析作品的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又学会了策划书、主持词的写作和辩论朗读的技巧以及ppt的制作,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搜集信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改变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组织者、合作者、创新者、表演者。

(二)教学方式采用分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小组人数要适宜(4-6人),小组规模应视项目大小和教学要求来调整,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计划,按照老师分配的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主要对学生计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不甚完善之处给子指导,逐步完善任务;对任务中的每一项工作内容,小组组长要明确分工,落实到人,要求小组每一位成员必须参与。每一次项目的主持人由每组轮流选择一位组员担任。每个组员一学期至少主讲或主持一次。

(三)成果展示,考核评价

项目完成后,采用学生交流、互查与教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每个学生在项目开展中的参与程度,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情况,结果如何,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项目最终的成果展示,如上述项目的最终评价就是各组的成果展示情况,包括活动的策划,主持词的串联,诵读内容及效果。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参与度、学习努力度以及学习效果等方面都会不一样。因此,总结评价时,要坚持“重视过程,突出体验,鼓励创新”的原则,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应多元化,尤其是对那些与众不同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要给予肯定和奖励。

通过实践我们明确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开放的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学会不断修炼和调整自己获取新的语文信息的能力,重点放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上,最终使学生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提高其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措施;课题研究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课题研究,而老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如何将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使学生在不感到厌烦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功利化

现阶段,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老师评定的要求就是要具有课题研究项目,导致诸多没有参加过研究的人员无故增多,引发“课题热”。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老师对课题研究感兴趣,有些人员甚至将其作为增加老师负担的一种方法,他们大多是为了功利,为了自身评定所参加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得课题研究的意义发生改变,从而也大大降低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性,使中小学语文教学受到阻碍。

2.过于低效化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课题研究过于低效,甚至无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其本质取向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以研究的方式来推进问题解决,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更多表现在制度性层面,只是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已。

3.过于形式化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在课题研究方面过于形式化,不仅影响了课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整体的改善和优化。当然,形式化所指的并不都是课题研究过程和形式,在此方面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在对课题继续研究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规范性和形式都较为缺乏;二是其自身的内容缺乏实质性;三是在课题研究管理上的形式主义问题。尽管对中小学课题研究体系方面进行了完善和优化,设置了评审、监督以及检查和课题结题等制度,但这些都过于形式化,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在根本上不能够使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教学中老师问得清楚、学生答得明白;老师问得有效,学生答得具体。这是摆在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2.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与设计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最常用到的手段,通过提问不仅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了解到知识点,还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进度的了解,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老师就要有针对性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使提问更具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总结提炼出有效提问的参考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的来说,只有将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落实于实践,老师肩负起教学的责任,才可以全面的对中小学生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全方面的发展,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让其感知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海.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142.

[2]宋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才智,2016(36):153-154.

[3]崔光莹.新课标实施中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悬念[J].科技济导刊,2016(25):143.

第6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学改革 教师素质

引言

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是承接中国传统的学科,不但对培养现代化所需的综合型精英具有重大影响,还是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方面始终肩负着极其关键的功用,对新时代高校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1]本文重点讨论提升汉语言文学科目教育水准的策略以及教育改革的思路,希望可以对这门科目教育水准的提升有所助益。

一、汉语言教育的意义

教育策略是教育方案的具体呈现,它是为达成某个教育目标来制定的,并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整体方案。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语文教育当中普及性最高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基于悠久的教学历史,教学根基十分坚固,这是高校专业架构当中不能缺少的基础支柱课程。在社会经济与科技持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伴随21世纪信息化的来临,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汉语言的教学方式开始面对全新的挑战,必须与时俱进地完善其原有的教学,朝向精英化理念转变。[2]为促使汉语言课程能够适应当前大环境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学科教育当中应当合理地择取及设定课程策略以及参阅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融合改革中的先进观念,采用高效、持续和改良的教学方式,以期通过汉语言课程培育出越来越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二、国内汉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

(一)学生根基偏弱

汉语言课程对高校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文言文的字词分析,不仅需要高校生有着较强的理解以及表述技能,而且要具备可以单独进行阅读的能力,对于通假字、同音字则需要高校生自身具备比较系统的相关知识储备。可是因为高中时代的文理分科,诸多学生并未将学习精力放在语文课程里,更无法准确理解较为晦涩的古典文学中的汉语言,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汉语言根基薄弱。除此之外,多数高校生对于汉语言学科的兴趣不高,有许多“被选”作此专业的大学生,在高校实际学习中也并未通过拓展阅读数量来改善自己偏弱的语言根基。

(二)教育方法落伍

汉语言课程与理科学习不同,理科能够透过量化的数字和建模方式针对某个现象予以教学,而汉语言课程涉及内容庞杂,常常是艰深难懂的文字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特别是在教学中有较高难度的春秋战国期间的经典著作。与法律和经济等应用型学科相比,汉语言课程无法透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来对高校生展开教学,汉语言缺乏一蹴而就的实际应用性。老师在展开教学的历程当中极少运用高科技手法来予以教学,常常是运用原有言传身教的守旧方法,透过老师在课堂中直接讲述的方式来授课。此外,课程内容安排上,教师一味看重灌输知识内容,而忽视高校生自身的表达能力,无法灵活有趣地展现教学内容,授课方法呆板守旧造成高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教学模式单一

汉语言学科课堂氛围沉闷,高校学生几乎没有配合教学的热情,教学思想严重受限。老师在教学历程当中仅仅受限于书面教材,高校学生毫无自我施展的余地,创造性思维被严重约束。所以亟需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而这不仅仅需要汉语言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需要专业老师对自身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

三、汉语言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一)转变教学主体,优化学科设定

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或是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每一位高校生均有着独特的认知力、感知力和创造性。所以,需要运用实践观点恰当把握教育行为中的主体改变,积极营造灵活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励同学们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能够主动运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努力打造自主成为自律的学习主体,令汉语言课程焕发新的活力。

汉语言学科依据属性和功用的不同,被划分为专业课与实践课。前者着重于对高校生的专业与文化素养的培育,后者偏重于对实践技能与运用技能的培养。优化汉语言课程教学安排,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全方位提升高校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的目的。专业课涉及的文化内容很多,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大部分国内高校生文化底子偏弱,所以在设置教学安排时,应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教师讲解古代名著时,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想方设法使专业课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例如可以把学生们划分到不同小组中,利用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让小组的观点得以展现。针对实践课程,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实际应用技能,使学生将知识转化成可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为高校生踏入社会大门做足功课,所以老师还应当根据国内实际就业状况,把知识和就业有机结合,为大学生跨入社会搭建一座桥梁。透过优化专业课和实践课,令两者实现最优化组合,有助于高校生全方位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在实际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是依据教育目标与文本内容进行的,是近年来科学使用高科技手段且融合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授课方式。多媒体对促进构建汉语言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3]所以,汉语言学科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索与尝试现代化教学工具,重点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凭借多元化技术来推动学科改革的进程,持续提升教学水准,以期得到更好的授课成效。

(三)教学中注意渗透人文教育

总体上,大学课程设置可划分为技术与人文教育,前者具备工具性,后者注重思想境界的提升。汉语言课程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人文科目,是展现我国民族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提升学生思想文化水平、创造性思维及净化心灵的功用。教师应当针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优秀文化与审美情志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能端正人生态度。教师需要融合教材文本的情感,凭借自身的人文知识、情致体会、教学方式和知识来启发学生。此外,还应当在授课中融入对华夏民族文化的情感与对人文精神的感悟。

(四)创新与改革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深切领会教学工作本质的前提下所产生与教学相关的观点。当前社会也已从看重科技为主发展转变为以人为本,现代汉语言教学要把推进以人为本、全方位发展作为主要方向,应该完整地展现时代精神,树立持续提升整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以及文化素养的长远目标。汉语言课程的教学观念主要展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提高高校生的文化知识素质;第二,精确掌握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部分;第三,极力倡导合作和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第四,创建开放且洋溢生命力的汉语言学科教学体系。[4]

汉语言老师应当遵循并掌握新型教学观点,以此为基础对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进行引导,并且依据班级真实情况来制定具体适应学科发展方向的授课策略。所有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应当归结于实际应用,语言的实际使用如果脱离生活就失去了活力。所以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渗透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联,重点解决语言实际使用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教师择取优秀案例参鉴去扩展教学内容,令教学观念在实际课堂中得到革新。

(五)改革汉语言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成一致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所采取的手段的总称,改革教育方式是提升汉语言课程教育成效的关键之一。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持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以汉语言学科特性和高校生自主研习水平、态度和特征作为基本,在实际教育中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5]比如,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教育方式,协助学生发掘更深的语言规则。这门学科的教学历史十分悠久,老师应当吸取前辈们的教育观点和教学体会,在汉语言教学课程中精确把握学科教育的根本,并凸显教育重点和破解科目难点。在全方位解析和归纳实际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在教育实践中坚持解析、归纳和提炼,依据班级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可以操作的授课方式,并积极尝试探索符合学科教育发展方向的新颖教学方式。

(六)提升学科教师的素质

尽管汉语言学科中的教师有很多都极富才干,可是伴随社会步伐的持续迈进,对这门专业的高校生的要求也持续提升,同样对老师而言也应当紧随时展,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对学生予以符合时展的教育。首先,汉语言课程有着极强的传授特性,老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够运用风趣、活泼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甚至能透过某个知识点延伸至更多的领域。知识底蕴较为薄弱的教师通常采用简易可行的陈述模式,虽然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会使高校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偏低,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必须持续提升自己的文化积累。其次,汉语言课程的教育还具备极强的传承特性以及稳定性,这使得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差别不大,更新换代十分缓慢。老师为取得更有利的教学成效,应当积极自主收集和教育目标有关的材料对高校生进行辅导,并协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之间还应当常常展开互动,互相学习彼此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以提升高校生学习的热情。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第7篇

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有什么异同,在学生成绩认定标准中应当予以体现。

1.等级标准。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是大学教育,所以它的基础知识的等级应当是大学专科及以上的知识水平,至少它的大学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人文知识水平不应当低于同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因此,考核高职学生的政治理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美学与艺术的知识水平是必要的,这些可以证明他们达到了高等教育的知识水平。

2.职业标准。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它是以职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生成绩的评定,当然要包括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这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最看重他的职业能力。

3.行业标准。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它要培养学生具有岗位特色的专项技能。它要按岗位或岗位群的内涵要求,决定专业知识的含量,决定技术技艺技能的含量,决定所具有的解决生产第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考查学生的技术等级或任职资格达到的标准,也是必要的。

4.发展标准。高职教育是生存与发展的教育,它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社会意识、创新意识,能适应职业岗位发生的变化。所以,要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个人发展能力、与他人共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资源能力、使用信息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坚持上述的学生成绩认定标准,就可以有效地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标准问题,有利于按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定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也有利于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其变革的深远意义,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显示出它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思路和方式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发展变化的,是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单纯的考核人的某一种智能和学习状态都不符合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考试改革必须基于上述理论在思路与方向上有所突破。

1.变单一的笔试为多样化考试。针对不同的课程,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思路和见解等方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小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2.考试内容要侧重学生能力考核。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要减少以考学生记忆能力和知识量的多少为主的客观性题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分析性、应用性等以考查学生基本能力为目的的主观性题目。凡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一定要增加动手能力的测试。文科类课程要重点测试写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计算机类的课程侧重编程能力、操作能力,使用主流软件的能力;实践性课程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考试不仅从知识点出试题,还要从课程的目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出试题。比如数学,对文科和理工科就应有明显的区别,理工科可以强调概念、逻辑思维和实际计算;而文理科则应强调严格的叙述和正确的逻辑思维,计算反而不那么重要。

3.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可由职业院校负责组织,但在用人单位里进行。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备,从而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用人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训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用人单位实训教师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4.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考核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特点,职业资格证书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学生个性特点、学生学习基础等情况进行考取,鼓励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即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取得优势证书的同时,再根据专业和行业要求取得相应证书。学生既可以靠自己的特长就业,也可以靠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就业。这样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学历性和职业性,从而和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相吻合。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不参加校内相应课程的考试,直接把考证成绩记入学生成绩单,真正实现校内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的统一。

第8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语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这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的对策,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辩证的否定”,努力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变低效,无效的状况;同时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困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尽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水平具有自身的竞争力。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必要性。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成的,它所改变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系列教学法,一则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二则有望将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向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不容否认的是现今的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的雷同与近似,因而推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鉴于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人才的职责,而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学习则是培养高职各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学好高职语文类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培养其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素质和能力,比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学务必讲求实效,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而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汇入整个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实践

1、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首选是项目任务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首要的是应设计一个具体明晰的工作任务并提出准确的要求,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出色的完成任务,即怎样去做?怎样做好?所以在项目教学中,笔者认为设置项目尤为重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置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感到成就感和学有所用,使项目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2、分组讨论、确定内容。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工合作。

3、信息资料收集及处理。教师着重于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整理。

4、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按方案确定个人任务并共同完成,学生依据标准评价项目完成效果,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对自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现以高职语文类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进行兴趣引导:讨论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立项目教学情境:创建一个虚拟公司,学生通过应聘成为该公司企划部的员工,公司举办人才招聘会,学生以应聘者的身份准备求职信、个人简历等应聘材料,继而进行岗位竞聘。然后进入教学主题:(1)告知:案例展示,分析评论,引出任务。(2)提出任务要求。(3)布置任务。(4)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尽可能地收集本次任务所用应用文文种名称,了解其用途;分析案例,辨析文艺语体和应用语体的差异。最后学生自主完成招聘求职任务需用到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竞聘演讲稿等各种文书。

再以《文学欣赏》为例加以说明,以往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用项目教学法就可以打破以往教材的限制,以主题为单元,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精品进行专题式教学。把每一个主体单元作为一个“项目”。教师结合教材,只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鉴赏,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写出赏析文章。这样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代替学生去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其成功和优点也可反思其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每次教学活动把活动的评价结果登记起来,使单项活动具有连续性。

就以上的操作而言,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完成一个文书或一个作品,内容上是工作任务,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动者,以独立小组的形势完成完整的工作进程,包括从信息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并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对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应用有大力试用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大学语文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而且把语文教学渗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尽管如此,务必说明的是,要使项目教学有效全面推行,我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学校领导重视下加强配套建设。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新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学科体系教学框架。从教师观念、能力 、育人模式、教材编著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都面临着变革,所以推行中将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还要加强与教育教师沟通,做好整体教改计划,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教改有效激励机制等工作。

2、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一定技能,包括具有实际操作和教学技能。故而教师应苦练内功,精心设计好每门课,每堂课的教学过程,用项目教学法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学,这样的努力最终有一天才可能化茧成蝶。

3、用生动的项目展示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认真检查落实,对高职语文类来说,可以尝试用不同展示方法,例如文学鉴赏中用角色表现,情景模似法等,应用文写作可营造每种应用文实际需要的环境等。通过深思熟虑的项目设计,生动形象的角色表演,材料收集分析处理的过程,及适当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应当会使平面的知识点“立”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最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

活动评价,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通过各项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己,扬长避短。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提高评价是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绝不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以上只是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粗浅尝试和体会。诚然,实现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目前只是万里走完的第一步,实践中尚需不断总结,最终才能使建构行之有效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 姜大源 主编 / 2007--4 清华大学出版社

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姜大源 著 / 2007--1 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第10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mechanical drawing reform, and discusses teaching reform from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关键词: 工作岗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Key words: job;mechanical drawing;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80-02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在我国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同时文件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把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作为课程教学模式。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而不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课程改革始终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高职学院的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目前机械制图的教学方法在很多高职学院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优点是学生对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缺点是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的培养,学生不了解机械制图在实际工作的应用,缺乏对零部件的检测能力,同时缺少企业文化熏陶。因此,为了提高机械制图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有必要对机械制图的教学进行改革,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宗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改革探讨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和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机械制图的教学改革做了以下几点探讨。

1.1 教学内容改革 最近3年,我院机械类的学生主要在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宝钢集团、润星泰电器有限公司和铭基食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工作,工作岗位主要是模具加工、数控编程、设备维修、产品设计和模具设计等,其中模具加工为主要工作岗位。通过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的回访得知,从事这些工作岗位,主要需要阅图能力、测绘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而目前的机械制图的教材都是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不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也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过程相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相关的课程体系来确定,而机械类专业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和社会拓展能力为主线,减少相关内容重叠,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工科各行业职业能力最基本体现为绘图能力、读图能力和测绘能力,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和计算机绘图这些课程内容和工科机械类专业密切相关,但在教学上往往各教各的,没有针对性,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课程与课程相互脱节,同时有些内容产生重叠,因此,需要改革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将原来的《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技术测量技术》和《计算机绘图》整合为《机械制图与公差》。

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根据岗位职业技能划分机械制图专业基础能力、机械制图应用能力、公差测量能力和计算机绘图能力4个教学项目,细分13个教学任务,具体划分见表1。

1.2 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教学组织设计是实现教

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变传统采用按章节、按堆砌形式来撰写的,不利综合知识的全貌,也不利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而应在教学组织设计中淡化知识分界,强化整体功能,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

1.2.1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将传统的按章节次序的教学内容安排修改为以专业工作过程为依据的教学内容次序,这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如数控编程员岗位,就是按设备拆装——零件测绘——绘制零件图——3D建模——数控编程——操作加工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2 由易到难 在以生产为主线、工作过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序化基础上,还应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计算机绘图员,就是按平面二维图形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绘制——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绘制——三维实体造型等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1.2.3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 计算机绘图知识穿插在机械制图内容的教学各环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岗位能力为本位。计算机绘图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将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和机械制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放在一起介绍;将CAD的基本命令与正投影法、点、线、面放在一起介绍;标准件与常用件融入块的知识;零件图的徒手绘图与计算机绘图融为一体;这样做,既可以减少高职教育理论课学时少的矛盾,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图的基本理论,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体现四结合,即教、学、做相结合;制图、测绘、加工相结合;二维作图、三维造型、实体模型相结合;徒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3.1 五段法 所谓五段法就是对一个知识点,采用五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是直观演示、引入新课阶段;第二阶段确定教学目标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按照教学目标自学阶段;第四阶段是重点讲授阶段;第五阶段是练习和小结阶段。五段法主要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其特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有利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3.2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法 项目导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目的,教师设置并提出可以考核的、体现技能要求的工作任务,结合学生易感知的实例或实物,讲解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演示完成该任务的操作步骤与要点,学生在理解所讲内容的基础之上,顺利完成该任务,掌握所要求的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该方法主要包含:提出任务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控制阶段和评定反馈意见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项目三(机械制图应用),其特点是:教学任务明确,学习气氛浓厚,有利于提高团队协助精神和沟通能力,但教学进度不易保证。

1.3.3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企业、实训基地等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主要包括:第一阶段准备阶阶段,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如任务8(测量技术)其特点是:直观性强,学习兴趣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1.4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选择教学手段要遵循三原则,即适时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和适用性原则;机械制图教学手段主要有演示、视频等多种方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用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教学手段;行业工程师带领的真实工作教学手段;实训基地零距离的岗位工作的教学手段等。

1.5 改革考核方法 科学的教学质量督体系是教学组织实施的重要保证,每一门课程学习之后,都必须有一个考核标准来衡量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衡量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是否达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也不例外。但是一改过去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老办法,把机械制图与公差的考核分为四大部分,每一学习任务完成后,进行第一部分考核,专门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当学生在完成第一项目时,进行第二部分考核,其目的是考核学生专业基本能力;第三部分是综合技能能力的考核,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部件的拆装、零件的测绘(计算机绘图)、装配图绘制(计算机绘图)的职业综合能力,这里所说的部件要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部件,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择具有侧抽芯的注射模作为拆装实践;第四部分是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各占份额见图1。

2 结束语

实践教学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岗位的机械制图与公差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但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在有限的实践教学周期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能很好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就业受到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杨军莉.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数所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3]张映晖.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06).

[4]胡建生.机械制图[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王志泉.机械制图与公差[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网络语境;行动导向;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111-02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从广义上论,则包括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内容。笔者所探讨的是广义上的语境,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氛围、一种下意识的思维习惯对我们学习工作的影响。当今社会,人类已然进入网络时代,据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4.5亿大关,达到4.57亿,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高达57.1%,大专学历的网民有5396万。网络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交际,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常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文写作教学作为一门突出工具性、重在实践性的学科,必须正视其在网络语境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以创新精神与改革勇气更新教学的内容设计及方式方法,应用文写作这门让学生听起来头疼、写起来怨声载道、实践中又不可或缺的课程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与

应用文课堂教学的双向性

网络是一种双向交流媒介,任何一台网络终端设备既是接收工具,又可成为传播工具。论坛中的发帖、回帖、顶贴,博文的写作及微博上粉丝对博主的关注,网友对于舆论的巨大影响力,这些都说明了在网络平台上交流的受众有了更多的主动性,无需借助其他媒介,便能直接通过网络与传播者交流沟通。这种突出交流双向性、凸显传播受众主动性的交流方式与应用文教学中转换教师课堂统治者角色、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能动创造力的改革方向是一致的。

教学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缺乏兴趣。尤其是高职学生,他们大多语文基础较差、写作能力薄弱,存在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篇章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他们习惯性地反感需大量书面练习和主动思考、重在积累的学习方式,更对缺乏悬念情节、华丽辞藻,既不具备可读性与娱乐效果,又不能立竿见影影响专业发展的应用文写作嗤之以鼻。而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重视理论灌输,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更增加了其厌学情绪。为此,我们应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用全面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实践中,网民对于舆论导向的巨大影响力证明,我们应更多地利用学生既有的认知能力发掘其兴趣点,强调教学过程的合作性与公开性,突出学生的教学反馈效果,建立起引导(教师)—反馈(学生)—评价(教师或学生)的动态交流模式。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与

应用文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体和信息载体,形式鲜活、多样、立体,信息资源数量广、内容新,且具共享性特征,这为我们积累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传统的应用文教学多采用教师课堂板书知识点的模式,与放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形式相比,教师背对学生机会较多而减少了师生交流时间,手写效率相对较低,对例文的评鉴由于篇幅、时间所限也只能较为单一地依托教材,课堂教学容量因而减少。

制作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使教学更加形象、立体、可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就应用文教学而言,借助多媒体,一能高效快捷地增加例文数量,为学生提供大量可分析借鉴的范例;二能通过图片真实规范地展示公文文面格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三能方便制作符合工作实际与教学需求的高仿真例文,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充分理解应用文特点;四能丰富教学情境的创设形式,改变布置任务的单一形式。例如,在“经济合同”教学中,我们可为学生播放一段合同纠纷案件视频,请学生分组讨论案件中导致纠纷的合同条款漏洞,并尝试写出准确的合同内容。该形式既具真实性、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高度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调节单一的教师讲授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生活观察敏锐度,促进学生综合提高。

(二)引导学生搜集教学素材,师生互动构筑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的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与条件。我们应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电子图书等资源适用范围广、容量大、种类多、高效便捷等特点,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积累写作材料的能力。为此,我们可适当转变准备教学资料的形式,将预习教材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师分配部分教学任务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目标课下搜集材料、课堂交流。例如,在“通知”这一文种的教学中,我们可先请学生课前搜集书面通知、网络下载通知范文后带到课堂交流讨论。在学习“计划”、“总结”时,我们也可让学生先搜集材料自主学习、归纳理解后制作课件演示自己预习所得,全班学生共同分享、交流、评价。

现在,计算机在学校的应用十分普遍,不少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应用文教学QQ群,在共享里面上传师生共同搜集的教学材料,通过QQ互动交流解惑。硬件设施更为完善的学校,还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硬件资源组建网络备课平台、作业和成绩管理平台等教学平台。学生作业可在平台上发表,除了教师,同学、家长其他类网民都有可能点击浏览甚至评价,使其通过作业提交获得类似于作品发表的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开放性的系统上公开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降低学生互相抄袭作业的几率,激发同学间相互竞争比拼的热情。其次,在笔者所参加的针对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应用文写作情况的调研中发现,错误地签署盖章、标注版头、编制发文字号等格式规范问题在现实工作中较为普遍,损害了公文的法定效力并影响了公文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公文格式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可运用作文纸规范写作格式,但是与现实工作情况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教材中格式完整的例文限于页面篇幅与排版局限,往往也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示范。为此,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规范格式的训练,方便学生理解操作,也契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

网络事件的关注性与

应用文教学创设情境的导向性

近年来,各类网络事件层出不穷,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舆论热潮,吸引了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大量网民的关注。为此,可以借助学生高度关注网络事件的好奇心理、从众心态,丰富应用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与是非判断力。

(一)增设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与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文具有实用性强、材料真实、层次清晰、时效性突出等特点,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宣传教育、贯彻执行、沟通情况、依据凭证的作用,这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筛选材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实践证明,不少学生虽对所学应用文知识理论熟记于心,写作时仍无从下笔,这与他们上述能力的欠缺有着重要联系,高职学生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笔者尝试在应用文教学中增设一讨论网络事件、社会热点的口语训练环节,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该环节一般设置在每次新课开始前,时间为3~5分钟,形式为教师提供讨论话题、学生讨论评价或者学生自主命题发言。设置该环节的目的在于:首先,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同属交流表达的基本形式,存在相通的内在属性。其次,可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逻辑判断力。再次,可提高学生课堂关注度,调节相对沉闷的传统应用文教学氛围。最后,可发挥语文学科作为通识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我爸是李刚”、超女王贝整容致死、药家鑫杀人案、郭美美事件等都曾作为课堂讨论话题。对这些舆论关注度高、满足青年人好奇心理或与青年人成长经历相关事件的讨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发言和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在审题、选材、组织语言的过程中,确定主旨、筛选材料、合理结构、正确表达等应用文写作必备技巧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提高。从中折射出来的问题对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标准、正确价值取向、科学调节自我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网络语境下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应用文写作特点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学习情境作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要素,应着眼于全方位能力的开发。因此,应用文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源于工作,也应来自生活,应充分考虑网络语境对学生交流表达的影响力。

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便捷性、时尚新奇等特征,如“后后(模拟笑声)”、“灰常生气(模拟福建话发音)”、“就酱紫(模拟台湾话发音)”等口语中常用的象声词、方言词等在网络用语中运用十分盛行,而PMP(拍马屁)、BF(Boy friend,男朋友)、7758(亲亲我吧,数字谐音)等缩略语和谐音词在网络语言中也被大量采用。网络语言的上述特点在追求简洁直接方面与应用文语言有着共同之处,究其实质,两者却有着质的区别——应用文语言讲究书面庄重、组句规范、用语准确,忌口语、方言或随意编造缩略语。然而,高职学生由于受网络语境的影响较大且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往往混淆两类语言特点,导致在应用文写作中错用、滥用网络语言。因此,在应用文语言这一学习领域中,笔者以在学校张贴栏中所看到的学生所写的一则寻物启事为例(如表1所示)引导学生纠正语言混淆问题。

通过学习情境,学生在为“启事”作者的风趣幽默、善于结合网络事件写作的能力哈哈一笑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应用文语言与网络用语的巨大差别。学生发现,文中出现了别字和错用标点的情况,缺乏对丢失物品特点描述这一寻物启事的关键内容,“儿童节被妈妈喊回家吃饭”、“不知道哪位大姐大哥大叔大伯打酱油时看到”此类无关主旨、口语色彩浓厚的语句理应删除。此外,“你可知道本人丢失的不是秘密武器,而是寂寞,寂寞啊寂寞!!!”的感叹也给学生带来了对于人生价值、学习生活规划的思考和启示,从而将枯燥的应用文理论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实际,将单纯的说教演变为具体的感知,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措施应对

网络语境的开放性强、互动性突出、时间观念浓厚的特点,平民化、立体式全方位的交流形式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有益启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材熟悉程度不够、习惯照课件宣科;有的教师本末倒置、过于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致使学生集中关注课件是否精美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此外,多媒体教学也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仪器设备的使用,电脑知识的掌握,信息的处理和编排能力,尤其是课件的制作等,这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提高相关技术水平。

其次,课堂增设讨论环节应重在引导学生提高分析组织材料与逻辑思考能力,时间安排不能喧宾夺主。教学中双向互动性的加强对于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避免部分学生娱乐性质的起哄行为或人云亦云的惰性学习方式。

总之,作为一种写作主体多样、适用范围广泛,为处理日常工作、生产和生活而作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文书,应用文写作必须遵循网络语境下的语言交流特点与人们思维行动模式,寻求两者间的同与不同以指导实践,使我们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学生职业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蓝雪华.论素质教育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4).

[3]李迎新.网络环境下开展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

[4]姚皓韵.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7).

第12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近10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以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紧密结合等特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随着招生就业压力加大,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以及主观上对“以就业为导向”等办学理念的认识偏差,不少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错误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对技术性较强的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实质性作用,也没有必要占用太多课时,致使公共基础课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日益被边缘化,公共基础课的作用无法得以发挥,必须引起广大高职院校管理者和相关教师的重视和思考。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现状

(一)定位不准,没有找到与专业课对接的契合点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促进专业对接产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中过于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岗位适应性,忽视了职业拓展与提升能力;过于强调职业定向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将公共基础课建设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或者存在着“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虚假公共基础课改革,更有甚者,部分院校将公共基础课改革简单地理解为“整合、压缩、删减”,无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作用,导致公共基础课日渐被边缘化。因此,高职院校在提升办学质量改革的过程中应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实践课的改革统筹考虑,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特点的公共基础课程新模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学科性太强,职业性不足

尽管近年来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入,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改革却严重滞后,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变化后的课程改革与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学内容与能力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还很少。多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只是基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必须、够用”的原则,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衔接不够。即使部分院校开展了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整合改革,但依然无法摆脱学科课程体系束缚,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的完整性,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缺乏对学生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其职业生命周期具有短暂性,在快速变迁的职业环境中缺乏职业再生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还大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或者多媒体。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升。

(四)考核评价方式简单化

目前,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公共基础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仍以知识积累和考试为主要方式,同时又偏重于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主要以理论考试为主,过分注重考试卷面的分数,缺乏对教学效果多元化的评价和进程性评价。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在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而不去深入理解、消化、领会所学知识,并且使学生更多关注知识考核分数,而忽略对自身能力发展关注,背离了以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原则

(一)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职业能力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创业立业、适应科技发展做好必要铺垫。

(三)提高学生健康身心和综合素质原则。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的养成。

(四)“必需、够用”原则。“必需”是指公共基础课理论的讲授要满足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需要。“够用”是指公共基础课不再追求自身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知识面要宽泛,强化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训练,突出就业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改革探索

(一)找准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

尽管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备受冷遇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还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健康身心的养成。为此,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高职公共基础课要主动作为,有所作为,主动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新时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高职院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根据各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打破学科体系重组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构建服务并融人专业技术教育,体现就业导向、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多模块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效能。如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构建的“通识、专业、拓展”公共课模块体系:一是以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的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模块。旨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大学语文、英语、高等数学、体育、医药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学、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加强学生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终身发展的能力。(2)二是根据医药、食品、健康管理三个不同的学科群的各个专业开发的必修课程――专业模块。通过医药数理统计、药学英语、商务英语、护理英语、康复体育健身、医药应用文、公文与执法文书写作等课程将将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职业基本能力的整合,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特点。三是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加强公共选修课平台建设――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跨界学习,结合区域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综合综合素质的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相互渗透设计和开发的人文与科学素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如:现代社交礼仪、科学辩证法、老年人心理学、书法、文学美学、养生文化…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所面对的生源具有多元性,有高考入学的三年制学生、也有初中入学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还有单独招生的中职学生等等,他们的知识基础层次差异较大,普遍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倾向,对公共基础课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学科化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习,因材施教,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教学中要根据课程的特点,积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是要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教学方法的不足,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合理地使用微信、微博等现代流媒体,大力推广网络课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借鉴专业课改中使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应用性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语言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能力;思想政治课程可通过参观、考察、调研、第二课堂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义工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对社会、国家行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