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02: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糊语言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用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外语教学,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模糊现象,不仅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是可行的。本文旨在探讨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期引起外语教师的重视。
一、引言
客观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性可以说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存在的。“语言的古老性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成正比的”(伍铁平,1988)。模糊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点已被我们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在外语教学中已收到一定的成效。
二、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既然语言的模糊性属客观实在,那么我们在所从事的传授语言知识、培养人才这一高级而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注重教学中的种种模糊性。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几乎囊括语言的所有结构、层次和语言使用的所有场合(陈治安,l998)。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语义等都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模糊现象。在外语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模糊理论知识,对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属性和本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三、模糊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模糊授课课型,灵活运用
常用的英语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阅读课、语法课等(李庭萝,1983)。在外语教学中,它们各有所侧重。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不尽相同。可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模糊授课课型,视教学内容而灵活运用,融讲练、复习、巩固于一体,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模糊课内外界限
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创设“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以适应语言是交际工具这一规律。在课堂上,可把游戏、舞蹈、唱歌引入课堂。把许多在课外做的事,拿到课堂来完成,使学生学中玩,既热热闹闹,又扎扎实实,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也可将英语课堂向课外延伸,仅靠课堂教学,局限在课本语言材料范围内,难以保证大量的语料输人和语言实践。教师应像牧羊人那样,将羊群放到草肥水美的大草原上去吃草,而不是只割些草来喂给关在栅栏里的羊。
3.模糊教学方法,博采众长
现代外语教学法流派纷呈,有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循序直接法(Graded Direct Method )、对比法(Contrastive Analysis)、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 、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等十几种教学方法(李庭萝,1983)。实际上它们各有优缺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若能博采众长,整合优化,模糊它们之间的原则和界限,视具体状况加以灵活运用。这对我们的教学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转贴于
4.模糊师生角色,民主平等
(1)变换师生角色
在外语教学中,要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使学生具有角色意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发言权。在国外课堂教学中的Presentation 就值得在我们国家的外语教学中借鉴和推广。该方法是这样操作的:事先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思考,在指定的课堂中,让学生充当teacher,在课堂上代替老师讲课。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准备相当充分,理解相当透彻,他们准备的教学方法、教具等出乎意料的好,教学效果相当突出,令老师击掌叫好。这种模糊师生角色的方法确有其相当的借鉴价值。
(2)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管传授知识,高高挂起,对学生的事不闻不问,师生关系冷漠,导致教学受阻。其实,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打成一片,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5.模糊优差生分类,一视同仁
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大中小学各级层次上都存在外语较差的学生,老少边穷地区外语差生就更多了,在教学中怎样对待差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对差生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对差生要做到亲切而不疏远,热情而不冷淡,帮助而不嫌弃。在制订教学计划、教案、选编习题时都要照顾差生,模糊优差生分类,有时一些优生的“错误”也让“差生”来加以纠正,使他们既有需要感 (sense of need ),又有成就感(sense of achievement),使他们时时获得成功的满足。这已被我们的外语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束语
既然语言存在模糊性,那么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就完全可用来指导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应具备模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并注意分析和适当讲解教学中所出现的模糊现象。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刘家荣.模糊语言学概论. 西南出版社,1999
一、模糊语言学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网络虚拟环境在社会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而模糊语言学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中模糊语言学的运用随处可见。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网络流行语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语言从古到今都发生着变化,语音、语法方面变化小,语义方面变化大;基本的常用词变化小;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及时反馈社会需要,有时为了交流的目的会创造一些新的词语,比如:“给力”、“坑爹”、“屌丝”、“江南style”引起的“各种style”现象等等,这些词语在网络上很是流行。由于模糊语言学的存在,我们本身对于语言的中心范围是确定的,但是到底外延是什么?这样的语言适用于什么样的语境?上限是什么?我们并没有规定。这样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无形中就增大了,如:前几年“给力”的使用,让我们语言的焦点停留在网络流行词的使用上,之后的网络热词“坑爹”“屌丝”等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甚至有的新闻报告中多次出现该词语,到底内涵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解释,这就使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不一。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江南style”现象,这是对韩国“鸟叔”歌曲的前部分的中文意译和后部分的直接引用。目前在全世界风靡,其中各国都有个各国的“江南style”,事实上这正是语言模糊性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二)聊天工具中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的社会环境,实际上为人们的交流交际提供了平台。其中最为突出的聊天工具算是“腾讯QQ”、“移动飞信”“人人”,当然在特定的“QQ”、“飞信”“人人”的聊天环境中,“Q友”“飞友”“人人童鞋”们也创造了许多缩写的新词汇,突出表现在数字上,如:“555”代表“呜呜”、“8”代表“再见”、“86”代表“再见喽”、“2”代表“傻”等等,不一而足。数字本来没有文字意义,只是单纯的理性代表,但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他们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正因为这些数字在使用最初,没有含义的限制,本身存在这模糊性,因而在使用中人们为我所用的,是这些数字在特定语境中拥有了特殊意义。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2”现象,“2”不仅在虚拟环境中,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很广泛,是个平民化的词。可以称别人也可称自己,带有自嘲意味。
当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上面两点我们就虚拟环境提出模糊语言范畴的常见现象。接下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模糊语言学的应用。
二、模糊语言学在认知范畴中的应用
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言语模糊始终存在。正如伍铁平教授所说的,从某种程度上看,“没有模糊词语,就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他甚至还指出“某些词的模糊性、不精确性的用法所占的比重恐怕远远超过其精确的用法”。这些说法事实上说明,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模糊性在社会中的作用比精确性更重要。
(一)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计算机的应用会越来越突出,人工智能的意义在时展的过程中意义重大。模糊语言的主要原因是所表示事物的模糊性,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本身是模糊的,那我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所使用的语言就具有模糊性。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在文字识别方面比不上人脑,它只能识别系统自带的语言形式,如果计算机编程过程中出现了歧义字句,计算机自身无法识别。人工智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需要借助人脑识别模糊语言的跨越性思维来进行判断,到底人脑在识别模糊性语言过程中有什么奥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二)在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模糊语言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没有语言的文学不是真正的文学。正因为语言本身的模糊性,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会有个人体会。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因而在欣赏作品时容易将个人思维运用到作品中,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同,读作品的感悟不同,容易产生模糊性,这种模糊给想象的精确带来可能性。当前社会全球化趋势,使得文学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进入各个国家,我们在学习外国名着时,注意体会模糊语言。从审美角度看,正是语言模糊的存在,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时,不同的受众对于作品认知的角度不一,正如一株植物,在植物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眼中折射的内容不一,好像这株植物本身就是多面体一样,在不同的平面满足接受者的要求。
【关键词】 语言 经济 研究
1. 模糊语言
西方最早注意到模糊现象的是尤布利德斯(公元前4世纪),他用“麦堆”的概念来阐释模糊的概念。对模糊的专门研究可以追溯到查尔斯·皮尔斯,他足第一位把注意力集中到模糊问题上来的哲学家。1923年,罗素发表了著名论文《论模糊性》,这标志着模糊理论的初步形成。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L.A.Zadeh)创市了模糊集合论,由此产生一系列与模糊有关的新兴学科。近三十年来,随着数学、语言学、哲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关于模糊研究的蓬勃发展,模糊语言学也随之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对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等有重要影响的学科。
模糊语言学在中国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我国学者对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别:对国外模糊语言学研究成果的译介;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在此研究方向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石安石阐述了模糊语义和笼统、歧义、多义的不同。他指出,语言是有一定的模糊性,但不能走极端.说语言全是模糊的。符达维的文章区分了客体模糊、主体模糊和语义模糊。九十年代以来,汪榕培翻泽了很多有关模糊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新著,如J.R.TaylorLinguisticCategofi—zatian 和S.L.Tsohotzidis的 Meaning and Prototypes。
张乔介绍了运用模糊集论定量描述模糊语义的理论和方法。她还将广义量词理论引入模糊量词的语义研究,并对量词的模糊语义进行了形式化处理。所得出的结论是模糊量词词的语义具有结合性和有规可循性。杨光荣根据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把模糊语言学分成定量模糊语言学和定性模糊语言学两个类别,这促使我们从方法论上去考虑模糊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伍铁平教授被公认为中国模糊语言学的开创者。伍铁平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他把模糊集理论介绍给国内语言学界,并对模糊语言学展开了一系列的系统研究,他运用英、俄、法、汉等多种语言比较的方法研究语义模糊。国内学者对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来源于事物的模糊性;第二种观点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来源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第三种观点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基本属性。吴涌涛在“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中认为:“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符号的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仅在于符号(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统一决定的,不能只以单方而讨论模糊性。”
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拉可夫(G.Lakoff) (1972)的开创性专题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一文中。模糊限制语用来指一些“有意把事情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拉可夫(G.Lakoff) (1972)将其下的定义是:模糊限制语(hedges)是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
2. 广告和广告模糊语言
广告及广告语言:美国广告主协会给广告作出了如下定下: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为传递情报,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得益。模糊语言应用于广告可以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告的最终目的。
商业广告中使用模糊语言也是很广泛的。模糊词语的外延不确定给广告商提供了可以发挥的空间,可以更好宣传自己的产品,留给顾客以想象的余地,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最终达到广告的根本目的。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广告中的模糊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钟守满、王凌(2000)从语音、词汇和句子三方面对英语广告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欧阳巧琳(2002)从广告的语用功能研究了广告中的模糊现象,赵秋荣、刘心全、杜小平(2003)对模糊语的存在、发展历史、出现的原因、模糊语言的分类、在广告中的运用及其语用功能进行探讨,曹钦明、赖淑明(2005)探讨了广告中的模糊修辞及其发挥的语用功能,廖东红(2005)分析了广告英语中模糊修辞的美学特征。
在商业广告中模糊词的分析方面,贡灵敏等对化妆品广告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在选取语料方面随机抽取两本杂志上关于化妆品类的广告,对照随即鼠标,从总体抽取20篇进行分析。研究模糊化妆品广告中不同词类的运用频率对比,对比结果显示在英文广告中名词的使用率最高,为13.7%,而介词的使用频率最少为0.8%,相比汉语广告模糊语言中,名词和介词的模糊使用频率分别为18.3%和0%,得出模糊介词和范围变动词也同样只在英文广告中出现,而没有在中文广告中出现的结论,为进一步分析英汉广告模糊语言的特点提供了新的方法。
3. 总结和展望
模糊语言的应用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应当强调的是正如精确词语、精确表达不是万能、普遍适用一样,模糊词语、模糊表达的使用是以表意严谨为目的、为前提的。运用模糊语言,要注童模糊度。由运用模糊语言超出模糊度所引起的任何表意不明的现象都应当避免和纠正,对于商业广告中的语言模糊度的研究却不够。 研究广告语言中模糊程度的差异为研究广告模糊语言的特点,使用策略提供了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广告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Channell, J.. 2000. Vague Languag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 Lakoff, G.. 1972.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C].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3] Michael, L. G... 1982. The Language of
周福伟(1981-)男,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摘 要:本文从认知原型范畴理论在整体性和隶属度方面与模糊语义的一致性入手,尝试用原型范畴理论来阐释模糊语义,并根据模糊语义的特点,提出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模糊语义;模糊记忆策略
一、概述
语意模糊性指语义所表现出的一种语义不确定、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王寅,2001)。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性,模糊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比比皆是,比如,“三个臭皮匠”“快50岁了”“almost ready”等都表示模糊的概念。虽然人们能够灵活地运用这类模糊词语,但是对于模糊现象的认知,还是比较欠缺。对于语意模糊现象的阐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在《卜居》中写到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不逮,神有所不通。”这段话揭示了“尺”与“寸”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而产生的模糊语义现象。在西方,对于模糊语义现象的研究早在Zadeh的模糊理论诞生之前,但是我国学者一般把Zadeh的《模糊集》的诞生作为模糊语言学的开端。模糊集合论将模糊语义描述为一个具有核心和边缘的模糊范畴。这个模糊范畴正好对应于现代认知心理学或认知语言学上的原型范畴。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王寅,2006,p95)。因此,认知科学上的范畴理论可以为语义糊现象提供另外一个研究角度。
二、认知视角下的范畴理论及其与语义模糊的关系
(一)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家族象似性
从亚里斯多德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之前2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的,一切特征都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其决策过程是简单的、明确的。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经典范畴理论以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大家一直以为范畴的问题已经得以解决,很多学者
也将这种范畴理论视为理所当然。经典理论在20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过主流的作用,比如在音位学的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语义成分分析(CA)等都是建立在该理论之上。
维特根斯坦于20世纪50年代对“game”范畴的研究,发现其并不符合经典范畴模式。“game”成员之间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而非共同的特性――比如,有的游戏是求输赢,有的是追求娱乐;有的需要技巧,有的则需要运气。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象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原理,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问题。家族象似性理论认为,范畴内成员以相似的方式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类别,同一范畴内部各成员的地位不同,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这一原理的提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理论性和实验性的研究,如Berlin& Kay(1969)Labov(1973),Rosch(1973,1975,1978)等,使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原型范畴理论。
(二)原型范畴理论与语义模糊
认知语言学下的认知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我们前面提到,范畴化产生范畴,形成概念和意义,所以范畴化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就是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如果人们的认知过程受到了模糊性的制约,那么在人类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也必然会收到模糊性的制约。下面本文将讨论原型范畴的特性以及与语意模糊的关系。
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Berlin和Kay(1969)对于颜色范畴的研究,说明了范畴内成员地位不是相等的;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3)对cup,mug,bowl以及vase区分的研究,证明了范畴具有模糊性;Rosch(1973,1975,1978)先后以家具,水果,交通工具,鸟等十个范畴为对象,让200名受试的美国大学生判断认识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结果发现受试者普遍接受范畴成员有程度差别的观念,也证明了范畴成员隶属度在心理上的真实性。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Rosch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原型理论认为:同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另外,原型范畴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是格式塔心理学,它认为心理现象具有在意识经验中所体现的最基本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原型理论从范畴内部,对成员作出了“核心”与“边缘”的区分。而模糊语义学,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王寅教授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界限不分明,亦此亦彼的性质,这也正意味着它是由一个典型意义和若干个扩展了的边缘意义组成的有机整体,这正与原型范畴在结构上由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组成相吻合,可以说这是范畴化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另外,如前文提到,Zadeh在1956年创立了模糊集论,主张用定量的方法来处理模糊语义问题。Zadeh认为模糊概念构成模糊类,据伍铁平(1999:67)的定义,模糊类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模糊集合内的每一个成员对应一个隶属度,介于[0,1]以内。这种模糊集论很快被用于模糊语义的研究,以隶属度对语义的模糊性作出解释。比如“中年”一词上下限都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语义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如下图:年龄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隶属度03050809111110908070503 (伍铁平1999:68)
Rosch所提到的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也表明同类中的各个成员偏离典型成员的可承受范围。某一范畴内部成员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也介于[0,1]以内,以“1”表示典型成员,其它成员的隶属度递减,低于0就不属于此范畴。如在furniture这个范畴里,chair、sofa的隶属度最高,是“furniture”的典型;couch、table、easy chair、dresser等的范畴隶属度次之;而vase、ashtray、fan、telephone的范畴隶属度最低。这种隶属度与模糊语义的隶属度也是一致的。
模糊集论是模糊语言学产生的重要基础,很好地说明了语义模糊具有一定的隶属性。语言是认知的产物,语义模糊主要产生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类属划分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范畴内成员不同的家族相似性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模糊语义内部结构的不平衡性,产生了中心语义与边缘语义,所以认知范畴的原型范畴理论对模糊语义的产生表现出很强的解释力。
三、模糊语义对英语学习的启示
首先,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应该提倡模糊记忆策略。
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老师大都泛泛地讲授书本上的词汇,例举各种义项,要求学生对单词及其所有的义项进行死记硬背,结果这些新词,或者某些义项很快会被遗忘,比如说“gay”这一词,在“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中,诗人只能成为“同性恋”吗?学习者对于一些边缘意义的缺失,会导致其产生语言学习障碍,因为词汇是语言的一个基本单位,如果没有适量的词汇,我们就不能和别人正常的交流,以致逐渐失去语言学习兴趣。但是词汇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理解词的音、形、义,还得掌握词语之间的搭配以及它的语法属性等。在前面我们讨论过Zadeh的模糊集论,其核心是模糊集合内的成员有一种隶属度,介于[0,1]之间,数值越接近1,其隶属度就越高。我们可以把一个单词的各种义项视为一个模糊集,各种义项的隶属度不同,有核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英语学习者应该首先掌握好一个单词的核心意义,然后通过推导,延伸等方式,扩展到其边缘意义,也就是“核心意义次要意义次次要意义…边缘意义”。后面的边缘意义可能已经看不出与核心意义之间有任何联系了。例如,“press”这个单词,最初的意义是“压迫,压制”,然后人们根据印刷机与纸张这种“压迫”的关系,引申到了“印刷”,进而泛指“印刷品”,然后词义缩小为“报刊”,目前用得较多的含义是“新闻界”。至此,词义已经模糊到了与核心意义似乎没有直接联系了。由此可见,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应该遵照模糊集理论,首先掌握好一个词的核心意义,再扩展到它的边缘意义,建立起核心意义与边缘意义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味孤立地去死记硬背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增加学习的负担。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模糊容忍度。
模糊性语言在英语本族语的会话中普遍存在,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The concert attracteda thousand and onepeople to come.
It istwo and two makes fourthat Tom broke the window.
对于本土语言使用者来说,使用模糊策略的能力被视为其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却很少有机会去学习这种模糊性的策略,极少有人会把模糊语言学习编入教材以供外语学习者去系统地学习。正如上面的两个句子,如果缺乏对模糊语义语义的认知,就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
模糊容忍度是指学习者对特定刺激或情景的了解缺乏足够的信息时勉强接受的程度,这也可以用用Zadeh的模糊集理论来解释:拒绝很难接受勉强接受基本接受接受00207091 英语学习者对于模糊的容忍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焦虑感,例如在阅读中碰到不熟悉的单词,很多学习者会被卡住,纠结单个词汇的意思而忽略篇章整体,导致阅读焦虑感的产生,最后影响文章的理解。在这方面,有些学者也做过研究调查,如张宗庆(2004)调查了大学生模糊容忍对外语学习策略的影响,发现高模糊容忍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时,能够有选择地运用学习策略,而低模糊容忍的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项策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增强自身模糊性意识,意识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充满模糊的过程,保持积极的情绪,能容忍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正确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观的角度来解释了语义模糊现象。在原型范畴理论中,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员之分,一个非典型成员与核心成员之间的距离越近,它的隶属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模糊语义也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相关特征,可以说这是范畴化过程中原型在语言上的反映。理解模糊语义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说并非易事,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如模糊记忆法,把模糊语义的特性运用到英语的学习中来,增强自身的模糊容忍度,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模糊语义,从而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1.怀化学院;2.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Ungerer,F.& Schmid,H.J.认知语言学入门[M].外语与教育研究出版社,2001:1-19
[2]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95-110
[3]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5-168
【关键词】商务英语;模糊语言;国际贸易
1 模糊语言的基本特点
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世界的多变性决定了语言的模糊属性。语言是模糊与精确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语言系统中,有些时候言语交际需要精确,有些场合言语交际又不得不模糊。模糊语言作为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及学者的关注。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Lakoff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语的概念,Brown和LevinsonI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在某种前提条件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话题精确程度的词语,Prince等从语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于1965年提出了完整的模糊理论。1979年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名教授伍铁平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到我国的语言学领域。虽然语言学家和学者们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各持己见,但对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达成了共识,都认为模糊语言暗指的范围看似不定,但核心意思实则明确。模糊语言充分利用客观世界的多变性和语言表达的含蓄性,在一定语境能提升言语交际的效率和沟通合作的灵活性。
近年来,各国语言学家就经贸、科技、医学、文学等领域的模糊语言现象展开了多层次研究,视角由单纯的语义探讨发展至语用策略和语篇建构,分别从模糊逻辑的角度、修辞的角度、话语分析的角度、认知的角度以及语用的角度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出模糊语言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掩盖知识的不足,或者出于礼貌和尊重,减缓语气,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准确性、灵活性等结论。
2 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应用
语言交际,既需要精确,也需要模糊。国际商务英语要求具体简洁、清楚正确,而模糊语言的适当使用,使得商务英语更严谨、准确、礼貌、得体。模糊语言的功能在国际商务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模糊语言使商务英语礼貌、委婉
在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使用礼貌用语。Brown等认为说话者要向对方表示礼貌的方法之一是在表达粗鲁或带有威胁性的语言时使用模糊语言。也就是说在商务英语书面沟通中使用模糊语言可以起到礼貌的作用。在实践中有很多这样的例证。比如向一个新客户下定单之前,一般情况下每个公司都要求对新客户的资信作调查。此时,为了不让对方觉得被怀疑其实力或其信誉,一般要加上一些模糊语以表示礼貌而不招惹对方的不满。于是在商务信件中写“It is our practice……”(这是我们的惯例/这是我们的做法),这里的“我们的惯例”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呢?或者到底是否真正的存在“惯例”,对方是无法知道的。只不过是写信人不想得罪对方而使用礼貌性用语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这里所使用的模糊语言既具有上面所提及的第二种类型的模糊性――语义的不确定性,又有第三种类型的模糊性――缺乏确指。虽然收信人看了之后是不会知道“我们的惯例”到底是指什么,或者说收信人不知道惯例中都包含哪些具体内容,但是收信人看了这样的语句之后,无疑会理解对方的做法并加以配合。而对于写信人来说,由于这个模糊词语的使用,并没有冒犯生意合作伙伴,既做到了礼貌表达又达到了商业目的。
2.2 模糊语言可以提高商务英语的灵活性
在语言交流当中,尤其是商务交流当中,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同时也是受不同的语境和文化等等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交流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强语言交流的灵活性。给语言交际双方留下缓冲的余地,达到商务沟通目的。例如,“你方的条件值得考虑”,这个句子中的“值得考虑”使用模糊词语“worth considering”来翻译,既没有确切地表示接受,也没有确切地表示拒绝,语句十分的灵活机动,使得说话人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同时给自己留有余地。又如,“我们将尽全力尽快装运”,在这个句子中,“竭尽全力”使用英文短语“do our best”来表达,表示说话者尽了最大努力,是一种主观的意愿,但是实际上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是比较含糊的,并没有明确说出。而“尽快”使用英文短语“as soon as possible”,那么这个短语要表达的到底是有多快、需要多少时问是不明确的,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首先能给说话者争取时问上的主动权,其次在语气上让对方感觉到了有合作的诚意和决心。
2.3 模糊语言有助于保护自身利益
在商务活动中,由于情更,或其他不明确的原因,在进行书面沟通时,发信人不能按客户的要求给出准确的答复。这时候,写信人最好使用模糊语以免回答错误而影响公司形象,或免于涉讼。另外,如果客户要求自己承担某种责任,或自己提供的信息会给其他客户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直接经济损失,这时候使用模糊语言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手段。模糊语言能减少对所说话语承担的责任程度,使自己避免将来犯错,实现自我保护。但是模糊语言的使用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如能有效使用可以使自己在商务活动中游刃有余,可以改变沟通态势,更好地帮助沟通目的的实现。模糊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主张逃避责任。如果滥用或恶意使用模糊语言将无疑会使自己落入不堪境地,使要表达的意义模糊,给沟通造成困难,不能实现沟通目的,甚至会破坏双方的友好关系。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模糊语言在实现自我保护中起了有效的作用,或使自己避免卷入纠纷,或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既有消极的影响又有积极的影响。虽然根据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及写作原则的清楚原则,话语要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语义模糊会影响表达效果,说话要力求准确,不能太含糊,以免造成误解。可是,适当的模糊语言并不影响交际,国际商务中也不需要处处使用含义准确的词语。有时直截了当的话反而会带来消极作用,模糊的表达确能起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掌握恰当的模糊度。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把握模糊语言使用的度,才能使商务英语写作更趋得体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白海瑜.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口语;英语教学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
从通俗的意义上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使用到的一些含蓄的语言表达都属于模糊限制语( hedges )。有时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自己也不是很确定,有时我们想把一些坏消息说的尽量缓和一些,总之,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没必要说出来或者不能“直说”时,模糊限制语就能很好的帮助我们以一种看似“模糊”的方式却又更“精确”地表达我们的意思。
从学术的意义上讲,不同的中外学者给与了它不同的定义。比较常见的有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1973:485)下的定义:“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很多学者将其对应为“使事物变得模糊的语言”。而这则定义中的“less fuzzy”恰恰表达了另一重要信息,那就是: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语言更加“明确”。在某种程度上,模糊限制语表面上的模糊却显示了语言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提高语言的可信度。例如:程建山(2005)在描述模糊限制语的精确话语功能时,使用的例子“he woke well before dawn.”就比“he woke before dawn.”更形象、准确、客观。“they might be up to about a meter wide.”就比“they are a meter wide.”严谨。其他各类型具有代表性的词还有sort of, kind of, a little bit, about, seldom, sometimes, i’m afraid, as far as i can tell, i guess, according to等。
我国最早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学再探》成为国内最早研究模糊语言学的论文。另外,其他学术领域的专家也认识到了世界中存在的各种模糊现象。
美国学者查德(l. a. zadeh, 1965)在他的模糊集理论中,强调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模糊理论和模糊现象往往占据了大部分人类活动,对这一概念的重新审视和重视不仅推动了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也使科学家在很多其他领域展开了对模糊理论的研究。
二、礼貌原则是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基本原则
不论是教师教授英语时的课堂口语还是教学内容上的口语表达,符合礼貌原则可以说是和清晰流畅的表达同等重要的。过于直白的表达,即使清楚明了,也有可能冒犯对方,产生不好的效果,而模糊却礼貌的表达方式往往能事半功倍。
许多语言学家都在模糊限制语与礼貌用语的关系上做过深入的探究。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是英国学者利奇(leech),在格赖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这两项原则是相互补充,互相支持的。礼貌原则又包括六项准则:a.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b.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c.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加对他人的赞扬d.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e.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f.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周红,陈锋,2007)。
这些熟悉的“让话说的更好听”的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或多或少的会用到,也体会到它们所带来的好处,但我们是否把它们作为一个专题知识传授给学生,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了呢,这是我们英语口语教学上又一个值得突破的地方。例如:当我们做出积极的礼貌行为,用比较直白的话表达钦佩的感情时,可以说“i really can’t wait to express my admiration to you.”但是如果我们的礼貌行为是消极的,我们就需要用模糊限制语迂回委婉的表达出对别人的否定和指责,减少直白的表达,要考虑到对方的脸面。例如:不同意对方的决定或者给予建议时,可以说“if i may say so, i feel that you might have made a wrong decision.”也可以说“i honestly think that you will have greater problems if that’s your choice.” 这些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是可以随意替换的,通过使用不同内容对句子框架进行反复练习,是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习惯的。但是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为何要反复练习看似如此简单的句型,每个单词不论单独看还是构成句子看,似乎都简单得没有必要拿来讲解,这正是问题所在。正是由于学生对口语中的模糊限制语不了解、不重视,没有看到它们虽简单却强大的礼貌作用,才导致了最常见的呆板、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口语输出,却往往把原因简单的归咎于单词量不够。
三、重视英语口语课堂中对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1. 英语教师开设关于模糊限制语的专题讲座,或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使学生明确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在英语口语课上,往往学生不重视一些形式简单却功能强大的模糊限制语的反复练习,甚至认为口语课就应该练习表述复杂的观点和句型,否则就没有收获。这种想法将学生引入误区,导致日常的礼貌对话不会说,或表达不合情理、生硬而没礼貌,这样的英语口语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中,即使意思基本清楚,却失去了最基本的语言交际的意义,使语言表情达意的功能尽失。这样的口语不但不能帮助交流,反而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希望尽快结束谈话,甚至造成更大损失。因此,必要的语言学专门讲座有助于学生了解模糊限制语的理论基础,从而有意识的注意收集和反复练习这些表达方式,逐步提高用英语表情达意的能力。
2. 课堂教学的反复练习应多结合各种情景活动来展开。由于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丰富,它可以使语言表达在必要的时候模糊或者明确,也可以使之缓和、委婉,对于同一个单词或句型在不同情景中的语用功能,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也加深学生对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的理解。例如:以老师的身份分别批评一名小学生、一名大学生,以及同该生家长进行沟通。在这一情景中,不同身份的扮演者被要求使用必要的模糊限制语,练习在实施消极礼貌行为时如何委婉、客套的表情达意。
3. 教师注意自己的语言使用,在课堂上维护学生的“面子”,用实际行动使用模糊限制语。上文提到英国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而brown和levison (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既然模糊限制语可以委婉的表达否定的意思,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免不了要给予学生的表现一些相应的评价或委婉的批评。这正是一个好的机会向学生展示模糊限制语的强大语用功能和它无处不在的特点,同时保全学生的面子。
4. 补充文化知识,用“文化差异”更好的解释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点。不同国家的文化导致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异同,相同的文化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牢记某些语言使用的特点,而不同的文化理解则会限制学生的外语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开设语言学专门知识的同时,补充课堂上的文化知识,用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对一门外语的接受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限制语是各国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词或句的表达方式,它蕴含着强大的语用功能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它们可以使语义表达在必要的时候模糊或是明确,尖锐或者委婉。它们的表达方式往往简单,但却是生活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可以尝试引领学生进入到这一丰富的语言学世界,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发挥其强大的语用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家珍,模糊限制语探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 程建山,从会话原则看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陨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 戴建东,试论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4] 段恩香,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 (4)
[5] 黄一臻,英语新闻广播中的模糊限制语,今日南国,2008(9)
[6]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2): 458-508
[7] levison, s. c. (1983)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骆明非,英语课堂教学中模糊限制语的运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9] 苏远连,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关键词:模糊性语言;文学作品;翻译
一、引言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很多的词语或句子都含有不精确的含义,这也就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的表达时间概念的词语,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深夜,其中“早上和上午”“下午和傍晚”“晚上和深夜”无法用具体的时刻点来区分它们,它们所传达的含义具有模糊性,这就是模糊概念。20世纪60年代模糊语言学诞生,由于它是研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的学科,从诞生开始就引起了高度重视,并运用于英语翻译实践中。
二、语言模糊性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针对“模糊性”的概念都提了出自己的观点。早在1902年学者皮尔斯(C. S. Peirce) 就提出相关命题的模糊性。著名学者布莱克在他的《语言和哲学》这本书中曾提出:一个词语的模糊性表现在这个词有一个有限的应用范围,但是这个有限的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Zadeh教授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理论,其本质是不赞成对事物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认在两个值之间有无数区间值,有无数隶属度。他认为,在客观世界中,许多客体是没有确定的界限的。Zadeh教授的模糊集合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模糊理论的诞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学等新的学科。美国著名数学家Yager则认为,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命题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就可以认为这个命题具有模糊性。我国学者陈治安教授等在《模糊语言学概论》中将模糊性定义为:“模糊性就是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关于什么是模糊性,仁智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语言模糊性就是指词语所包含含义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
三、语言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及英语翻译时的应对策略
1.文学作品中模糊性的体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语言的模糊性亦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周易》中有这样的阐述:“大亦有大,小亦有小,其奥妙无边际。”意思是说,世界万物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是无穷的。这一经典思想对模糊性的翻译要求极高。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地无三日晴,天无三尺干”等古典诗句的翻译,如果将“三千、三日”仅仅翻译成“three thousands”“three days”,则完全达不到夸张的修辞效果,读者读来味同嚼蜡。再如,南宋才女唐婉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陆游的“红酥手,黄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两首词中的三个“难”和三个“错”,难的是什么,错的又是什么,两位作者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到底是谁难还是谁错?作者都没有说,留给了读者无尽的遐想。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一著名文学作品中,作者提到的景物也有十几种,而这些景物几乎都是模糊的意象,该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也非常模糊,这可能就是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而故意为之。
2.针对文学作品中模糊性的翻译对策。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这种创造性决定了文学翻译不可能是机械、精确、静态和条框性的,而应该是动态、模糊的。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好这些,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原著作者所描述的种种意境。而对如何做好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笔者给出了一些建议。首先,译者要认识到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要用模糊性语言进行调变,使译文既能保留原作者表达的意图,又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美。其次,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所承担的是双重的身份。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学作品中模糊性的翻译创作,就必须掌握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实现让译文的读者融入其中,在译文的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引起共鸣。再次,译者应该提升自身文化方面的文学素养,以便能够迅速并且准确地了解所译文学作品背后的模糊意境。最后,译者一定要为读者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很多译者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往往喜欢过多地解释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使源文的意境不复存在,抹杀了译文读者的想象力。
四、结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所自带的特征,这种模糊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因此,在翻译工作中应重视语言的模糊现象,将模糊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中,在翻译中应加强对自身运用模糊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译文质量,让文学翻译变成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关健词】言语 模糊信息 语用功能
一、引言
资料表明,言语模糊信息可以概括为三种典型的功能:语用功能、修辞功能和文体风格功能。本文将主要语义格和修辞格的模糊性方面,探讨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二、从语义格角度来论述言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在1968年提语言学家们大都是
运用“是非”的二值逻辑,对英语的语义格进行了系统的“确定性”研究。理论虽多,但大都是对语义格的总括和归类,其目的为界定语义格的标准、功能和原则。语义格的“确定性”研究受到了不少著名语言学家的批评。那么,语义格模糊关系在人们的思维中和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1.合格的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在语义各方面的体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运用语义格的模糊关系。一方面,人具有运用界限不明确的要领的能力;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通过这种模糊的要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亦即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其本质也是模糊的。这正是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言语模糊信息能够在交际中顺利传递的内在原因。
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它们虽属言语模糊信息,但凭借直觉,我们会理解其含义,分辨合格或不合格的模糊语句。
(1)The chimpanvce is eating up the car.
(2)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可推断:言语模糊信息与言语交际者有直接关系。模糊信息的模糊程度与交际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态度也有关系,因为言语表达实际上是客观实况和交际者主观态度不同程度的结合。在言语交际中,如果交际者无意违反合作原则,就会引起语义病句或语用失误,形成一种我们姑且称这为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
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可以定义为完全破坏了合作原则的含混句子,因此,是妨碍有效交际的病句。
例如:
(3)The rust is eating up the car.
这句话是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针对二次大战后在维也纳的美、苏、法、英四国占领军在会议室内饮酒品茶,进行无休止的辩论来拖延谈判这一语境,则不失为精辟的讥讽。
2.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的特征。在语用学的合作原则意义上,我们不仅需要区别出“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和“不合格的言语模糊信息”,而且还必须区别出合格的模糊言语具有两特征。其一,交际者立足于修辞的高度故意造成模糊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以便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这种言语表达式我们称之为“显性”模糊信息。其二,带有语义格模糊关系的词语,它们的涵义是包围在中心意义外面的一层感觉、暗示或联想。这种在特定的语境或者真实背景制约之下发生的、能够收到模糊效果的真假难辨的信息传递,我们姑且称这为“功能”模糊信息。下文将分两个层次来解释。
(1)交际者人为地利用修辞手段和违反各种修辞要求,明显地偏离“合作原则”。例如:He’s a machine.
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意,它可以含蓄地表示某人工作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工作勤恳,任劳任怨,或者说他缺乏感情,待人冷漠,或者就他工作方法机械呆板,缺少灵活性等。因此,会话具有不固定性,在不同的场合,因交际的主体不同,同一句话可能有不同的含义,这一点是语用所研究的含义与语义理论所研究的那种稳定的、固定的意义所不同的地方。
(2)交际者利用片段语言本身存在的模糊性,也可以造成合格的模糊言语。这时,发出信息者没有确定的所指意义,接受信息者无从抉择,无从判断;或者说,接受信息者会因人而异,加以领悟词语的“情感意义”。下面试举例:
Mary developed a headache.这句话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头痛是控制不住的,这个句子是“呈现结构”,Mary是方位格或受事格。(b)如果Mary是为了争取同情而装头痛,这个句子是“使令结构”Mary是施事格。(c)如果Mary既要争取同情同时又真的头痛,晕个句子是“使令结构”,使她自己成为受事格。同样:He showed his interests.
这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义格结构:(a)如果有意表示感兴趣,那是使令结构,he是施事格。(b)如果不是存心掩盖自己的兴趣,那是允许结构,he是与格。(c)如果是其他情况,那是呈现结构,he是方位格或是受事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注重在特定语境下,对言语模糊信息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达到真正交流的目的。从而,也使人们交际的方式多样化,使得交际的言语丰富多彩而不贫乏。
参考文献:
[1]Leech, G. Principle of pragmatics[C].London: Longman.1983.
一、关于焦虑
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者的重要因素。焦虑可能是一种心理状态,也可能是心理素质,而对某一特定情形或事件而产生的焦虑是一种心理状态(state anxiety),这种焦虑心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如果语言学习反复给学习者带来焦虑,则焦虑可能变成一种品质或心理素质,一旦焦虑形成一种品质,就会对语言学习者造成严重影响。
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习焦虑研究取得了巨大突破,Horwits指出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所特有的现象,他们将语言焦虑定义为“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产生于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特而复杂的自我认识,信念、情感及行为”。
二、焦虑产生的原因
导致焦虑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学习者的个别特征,又可能是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比如,学习者自尊心强弱,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法都可能导致焦虑。Youngs D.J.总结了焦虑产生的六大原因:
(一)竞争可能导致语言学习者产生焦虑心理。当语言学习者把自己与他人或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进行比较时,可能产生焦虑心理。
(二)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看法是焦虑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语言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要有一定的宽容程度,否则焦虑程度就会升高,焦虑程度高的学习者往往没有冒险精神。而适度且明智的冒险对语言学有益。例如:如果学习者认为语音语调在外语学习中非常重要,学习外语的人的口语应像讲母语的人那样流利,但他们达不到该水平,就会感到失落。
(三)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形式和内容可能导致焦虑。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纠正学习的语言错误,这会使学生害怕在课堂上发言。
(四)自尊心的强弱与焦虑程度的高低有关系,自尊心较强的学习者能有效地克服焦虑,而自尊心弱的学习者则不能。
(五)语言测试导致焦虑,Madsen发现一些语言测试项目和测试形式,尤其令学习感到焦虑,当考试内容与平时所学有很大出入时,学习者往往因为担心测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焦虑,焦虑反过来又影响学习者在测试中的正常发挥。
(六)课堂活动可能导致焦虑,比如:在全班同学面前做口头表达会使多数学习者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
三、克服焦虑的方法
教师和研究者有时能够通过焦虑测试判定语言焦虑。然而,Gardner和MacIntyre不推荐这种实践活动,因为研究者认为语言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现象,更好的办法是直接判定,有许多判定工具存在,最出名的是Horwitz的Foreign 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
通过诊断焦虑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习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采取行动缓解焦虑。教师可采取以下建议消除语言焦虑。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确保所用的教学方法,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没有使学生感到焦虑。课堂上学习已经很紧张了,教师就没必要再板着脸进行教学。课前缓和课堂气氛,比如说做个小游戏,听听舒缓的音乐,讲一件有趣的事,可以让学生很快回到课堂,轻松地开始课堂教学。但是这些活动如何进行,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
(二)课堂上不人为地营造紧张气氛
教师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缓和课堂紧张气氛。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打分,比如课堂表现分,学习的出勤情况,教师喜欢课堂解决。他们希望以此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出勤率。殊不知,这会置课堂于紧张焦虑的氛围中,人为地增加学习的焦虑感,使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不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然地表达自己,最终对语言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三)多用肯定性的评价语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回答问题时,不管学生语言组织如何,发言如何,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教师都应找到其发言的闪光点,而后给予正面评价。比如学生在发表观点时,不要在意他们说的正确与否,主要听他们的观点,然后给出肯定的评价。教学内容中存在模糊现象,此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大胆猜测,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模糊问题,有助于降低学生的焦虑感,使他们能轻松越过模糊语,顺利地进行语言学习。
(四)测试手段的选择也要注意
教师应首先明确测试不是评价学习成绩的唯一手段,同样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一点,消除学生的测试焦虑。Sarason(1984)认为在考试时,有焦虑感的学生常常会有认知干扰,很难集中精神完成手头的试题。因此,考试前,教师应打消学生的顾虑,采用高信度、高效度、合理、全面的测试手段,真实测出学生的水平。例如有些教师在外语教学时喜欢课堂检查单词,学生就会紧张焦虑,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检查而检查,而是为了让他们记住单词,所以单词的检查可以不单单采用听写的方式。关于如何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专家建议考试应该测试教师所教的、学生平时所学的,内容题型也应是平时已经练习过,否则,学生拿到题型和内容不熟悉的试卷,会不知所措,倍感焦虑。
参考文献:
[1]王银泉,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2]MacIntyer.P.D.&Gardner,R.C.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study of anxiety and language lear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Language Learning,1991(1).
[3]Horwitz,E.K.,Horwitz.m.B.,&Cope,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
[4]Williams K.Anxiety and formal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RELC Journal,1991(2).
关键词:英语演讲;模糊语言;特性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9-02
在当今的社会里,我们既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交际。能用英语进行交际自然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交际是一门学问,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修养和语言文化素质外,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本文就交际英语中的表达技巧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及分析。
一、模糊语言概述
语言的表达一般要做到具体、准确、清楚,尤其是科技知识方面的论述。但在实际交流中,有时候不能把话说得太死、太具体,需要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可以避免被人抓住辫子,避免产生误解,避免陷人被动地位。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信息量总是有局限的,掌握并熟识的信息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可能一下子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完整,这时候运用模糊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自己的不足。可想而知,一个对于对方来说是不大愉快的问题,如果用模糊语言委婉的表达出来或暗示出来,这样就给对方以台阶下,为对方保全了面子,避免了许多尴尬出现。模糊语言的使用是灵活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列举的项目后面加上and so on,and so forth,and the rest,and the like等;在数字前面加about,some,approximately等;在判断时加上maybe,perhaps,possibly,probably,presumably等;在信息来源没有把握时用It is said,They say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模糊语言。请看下面的例句:
(1)A:Do you Like Chinese girls or American girls?
B:I like those girls who like me,no matter whether she is Chinese or American.
对话中的B是一位中国公使,A是一位美国小姐。面对A的问题,B必须要考虑到既不得罪美国小姐也不能失去自尊,于是运用了模糊语言来回答,显得很贴切和切当。
(2)A:We have met once.We drank together at the same table.
B:Oh,yes,in a dining.hall or somewhere.
in a dinning or hall本身就比较笼统,后面又加上了 somewhere就更留有余地,这样就把一个记忆模糊或根本没印象的事情对付过去了,避免了尴尬。
(3)A:What happened to Jim.He didnt show up this morning.
B:He was ill or something.
A和Jim是朋友,他心里是想为自己的朋友没来上课而打掩护,但不敢把话说得太肯定,以免给老师一个“撒谎”的印象,就模糊地说“他是病了还是怎么的”。
二、模糊语言在英语中的表达形式
(一)语音模糊性
英语是语调语言,重音有规律的排列是英语的重要语音特征。单词重音位置不同,说明词类或词义的不同;句子重音位置的改变可以加强语气,突出对比意义。语调既有语法作用,也有独特的表情功能,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态度、口气和思想感情。例如: I only glanced at the title.重音位置不同,语义会有所变化。glance一词重读,表示“我只瞥了一眼题目,并没有仔细看”; title一词重读时,则强调“我只瞥了一眼题目,并没有看全文”。再如:Will you answer my question!句末读为降调,该句表达的是一种命令,意为“回答我的问题呀!”而在通常情况下,此句句末应读为升调,为一般疑问句,意为“能回答我的问题吗?”此外,英语修辞中的双关也能体现语音中的模糊性。
(二)词汇模糊性
美国语言学家MaxBlack指出,词的模糊性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英语中许多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精确界限的,即模糊概念。例如morning一词的准确意义是指The first or early part of the day, lasting from midnight to noon or from sunrise to noon,可指清晨、早晨或上午,彼此间没有绝对界限。再如middle age指的是人生中青年和老年之间的岁月,但中年与青年、老年的明显界限又是模糊的。还有一类词所表达的是相对概念,表述的意思完全没有确定范围,也不可能说明精确程度。常见的有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如good, beautiful, thin, constant等,表示程度、频率的副词如always, often, sometimes, very, extremely,等。英语中表示数量的词、不定代词以及情态动词由于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英语语言的模糊性。
论文关键词:模糊限制语,即兴演讲,人际意义,评价理论
一.引言
模糊语言用于一定的语境和场合, 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表面上看似模糊的语言信息, 实质上相对准确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情感、说话动机,从而含蓄地表达真实思想和内心世界, 或提供更合乎逻辑、正确可靠的信息。事实上,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相反言语交际与信息交流需要大量模糊语言的存在。
即兴演讲作为一种潜在的对面子威胁性的语类,演讲者者不仅要围绕某一话题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或立场,还要试图与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了稳妥全面地实现这一目的,避免绝对化和极端化,演讲者就会大量使用模糊限制语,使言语的力度减弱,使之不易被否定,模糊限制语在即兴演讲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语文教学论文,不可小视的。它被演讲者广泛地运用在演讲中协调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因此,本文以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模糊限制语在中国大学生英语即兴演讲中的人际意义。探讨即兴演讲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人际意义,可以帮助演讲者使用模糊限制语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更好实现与听众的交流与互动。
二. 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
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首先提出的。他把模糊限制语界定为“使事情变得模模糊糊,或使那些原本比较模糊的事情变得比较清晰的词语或起着类似作用的词”。(伍铁平,1999)他的定义表明模糊限制语可以调节语言的模糊程度:不仅能使语言模糊,也能使语言变得更精确。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模糊限制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采用Prince等人的分类。他们根据Lakoff的定义,按模糊限制语的功能把其分为:变动型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变动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就话题的真实程度和涉及的范围对话题的内容作出修正,即对命题本身进行模糊限制。它又可以细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前者如sort of, somewhat, really等,后者如appropriately,essentially, about等。缓和型模糊限制语是指通过模糊限制语,说话者就话题内容直接作出主观的测度或提出客观的依据,对话题作出间接的评估,即不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而是表明话语的内容与说话人之间的关系论文格式模板。它可以再分为直接缓和语,如I think??asfar as I know??和间接缓和语,如according to??somebody says that??按照此分类标准,汉语中也有相应的模糊限制语:程度变动语,如“稍微”、“有些”、“有几分地”等;范围变动语,如“大约”、“接近于”、“左右”、“??余”等。直接缓和语“据我所知”、“我认为”等;间接缓和语“根据??”、“据某人??”等等。(何自然,2000)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JamesR. Martin于20世纪90年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语义的范畴对“态度性”的人际意义进行了精细的系统化分类,形成了评价理论。Martin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道德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Martin,2005)评价系统以三大次系统来实现: 态度、介入、级差。三大系统又分别被次系统化,态度次系统化为情感、判断和鉴赏。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介入次系统化为自言和借言。自言意味着排除对话性,没有投射,也没有再系统化。借言有参照对话性,涉及投射、情态、让步等手段。本文提到的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就是投射小句,是一种介入资源。级差系统是对态度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涵盖传统意义上的模糊限制词语,弱化词,强化词,程度修饰语。级差系统被次系统化为语势和聚焦。语势调节可分级的态度范畴的力度。聚焦是把不具分级性质的态度范畴分级。本文提到的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就属于级差系统。
三. 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
3.1 即兴演讲中模糊限制语的分布
基于模糊限制语与评价理论的界面关系,本文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介入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从“21世纪杯”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抽取了两篇即兴演讲,语料显示这两种模糊限制语在演讲中出现次数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图:
类型
数量(个)
比例(%)
介入型模糊限制语
28
45
极差型模糊限制语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模糊语言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灵活多变,看似模糊却显示了语言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具有其特殊的语言风格,在选词造句、语体特征和修辞运用等方面都形成其鲜明特色。商务英语一般要求语言表达精确严密,滴水不漏,但是由于商务场合本身的不稳定性,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商务英语中也会使用适量的模糊语言,这不会影响商务英语表达的精确性,相反,还会提高商务英语语言的灵活礼貌性。国内外很多语言学家和学者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研究了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并得出了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结论。商务英语中大量使用模糊语言不但具有语用功能,还蕴含了很多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网,从1999年至2011年已发表的关于模糊语言的论文共540篇,其中关于商务英语模糊语言的期刊论文29篇,大都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但对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研究还是空白,本文对此进行探索。
1模糊语言概述
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世界的多变性决定了语言的模糊属性。语言是模糊与精确的统一体,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语言系统中,有些时候言语交际需要精确,有些场合言语交际又不得不模糊。模糊语言作为言语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语言现象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及学者的关注。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Lakoff[1]最早提出了模糊限制语的概念,Brown和Levinson[2]认为,模糊限制语是指在某种前提条件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话题精确程度的词语,Prince等[3]从语用的角度把模糊限制语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4]于1965年提出了完整的模糊理论。1979年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名教授伍铁平[5]首次将模糊理论引入到我国的语言学领域。虽然语言学家和学者们对模糊语言的概念各持己见,但对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达成了共识,都认为模糊语言暗指的范围看似不定,但核心意思实则明确。模糊语言充分利用客观世界的多变性和语言表达的含蓄性,在一定语境能提升言语交际的效率和沟通合作的灵活性。近年来,各国语言学家就经贸、科技、医学、文学等领域的模糊语言现象展开了多层次研究,视角由单纯的语义探讨发展至语用策略和语篇建构,分别从模糊逻辑的角度、修辞的角度、话语分析的角度、认知的角度以及语用的角度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得出模糊语言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实条件,掩盖知识的不足,或者出于礼貌和尊重,减缓语气,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准确性、灵活性等结论。
2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模糊语经常出现在日常交际或文学作品中,但是在商务英语中,适度运用模糊语言也司空见惯。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指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相对独立的应用,也是英语发挥社会功能的最佳表现。由于商务活动较强的目的性、趋利性,商务英语具有较强的语用合作色彩,表述简练而准确、有力而温和,语气坚决而不失风趣,用词明白易懂、正式规范。然而在商务活动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适度地使用模糊语用策略,可以提高商务英语表达的精确性、严谨性和灵活性。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使沟通交流更加灵活委婉,尤其是对一些双方都敏感在意的事项、矛盾之处、核心利益问题等,模糊语言可以使话语更加可信稳妥、委婉客气,起到掩饰回避、迂回表达、声东击西的作用,既能保全双方面子,维系合作关系,又能避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或招致批评,这主要体现在商务英语广告、商务英语信函、商务英语合同和商务英语谈判中。
2.1商务英语广告
商务广告是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通过向潜在的消费者群体介绍产品,激发其对某种产品的兴趣,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一则成功的商务广告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具有提供信息功能、诱导争取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商务英语广告在语言上具有AUCA要求,即认知(awareness)、理解(un-derstanding)、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并且,商务英语广告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感彩和感染力,选词通俗、易记,大量使用含有褒义色彩的评价性形容词。但是,选用一定程度模糊和不确定的语言描写广告产品,不但能创造出富有美感、耐人寻味的语句,以有限的词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能制造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的效果,为广告语增添极大魅力,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最终达到劝购的目的。例如:(1)Ouruniqueconceptwasaresponsetobuyerneeds,bringinggreaterreliability,higher-qualityout-put,exceptionaluser-friendlinessandoperationalease.(2)Volvoshavealwaysforcedothercarstobesafer.Thisonewillforcethemtobebetter.(3)ThingsgobetterwithCoca-Cola.(4)Minolta,finesttoputyoufinest.(5)TheorangemostestDrinkintheworld.(6)I′mMoresatisfied.(7)Everythingisextraordinary,everythingtempts.———Cartier例(1)中的greater,higher-quality,例(2)中的safer、better和例(3)中的better,都是褒义形容词比较级,表示更好、更安全、更可靠、更如意,语义丰富,表达严谨。例(4)中同一个形容词fine同时用最高级finest分别修饰产品Minolta和消费者you,表示产品最好,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享受也无与伦比,给潜在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感染力和想象空间。例(5)中Orange+most+est,most和est都表示最高级,表现这种橙汁软饮料的高质量、高纯度,给人以丰富的遐想。例(6)中More是双关,既作香烟商标,又是修饰satisfied的副词。例(7)中的ex-traordinary也是模糊词语的恰当运用,“超凡脱俗”的产品更是意味深长。但是至于什么程度是greater、high-er-quality、safer、better、finest、mostest、more、extraordi-nary,没有精确而统一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但简洁的语言把产品的完美质量表达得淋漓尽致,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广告宣传的效果。以上商务英语广告示例中的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或者原形都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既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又能增强广告语的感染力。
2.2商务英语信函#p#分页标题#e#
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一种公文性质的信函,交流目的主要在于磋商公务,因此要求表达准确、规范、朴实,并且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在用词方面,力求简洁朴素、精确具体,较多地使用正式词汇。在用句方面,强调严谨完整、委婉礼貌,较多地使用套语和礼貌用语,注重语气的恰当性并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情态比较丰富。但是在特定的商务场合下,如规劝对方爽快接受报盘条件、处理客户投诉建议、对待合作伙伴索赔等,都需要适度运用模糊语言,巧妙地把信息“模糊化”以使己方利益最大化,做出有缓和余地的回答,从而为争取时间和机会做出进一步的商讨和研究。所以,商务英语信函中的模糊语具有一定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和文化信息,使商务英语信函更具灵活性、外交性和策略性。商务英语信函中常用程度模糊语,诸如alittle、some、almost、kindof、several、moreorless、quite、sortof、maximum、minimum等,通过程度的变化将所修饰词的词义增强或减弱。例如:(8)Weregrettoinformyouthattherewereproblemswiththepackagingwhichhaveresultedinsomedamagetoseveralofthearticles.(9)Iamverypleasedtoseethatyouareinterestedinpurchasingofficefurniturefromus,andIamlookingforwardtoprovidingyouwithhigh-qualityproductswithaminimumofdelay.(10)Theofferissubjecttotheseller’sfinalconfir-mation.例(8)委婉地说出对方包装有问题且已导致某些产品损坏,暗示对方赔偿或降价或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用some和several模糊地说出包装不当造成的后果,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又表现得礼貌得体,使今后继续贸易往来成为可能。例(9)中承诺以最快的速度向对方提供高质量的家具,但是,什么标准的家具才是highquality,多快的发货速度才是aminimumofdelay,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但这些模糊语句表达出了生产厂家的诚意,为进一步达成合作奠定基础。例(10)中的报盘也是模糊语言,卖方最后确认的价格到底是多少,不得而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虚盘,因为市场行情在变化,这个报盘给卖方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间接地保护了卖方的利益。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当写信人不想把话说得太死,以免客观情况发生意外,或当人们就某个事项不愿意说得更准确时,可使用模糊语言,如immediate、prompt、roughly、approximately、about、around、orso、atleast、assoonaspossible等。这类范围型模糊语可对事物做出一种不确定的估计,但能达到传递适量信息、提高商务语言弹性和礼貌性、顺利实现交际意图的效果。例如:(11)immediateshipment/shipmentassoonaspos-sible/promptreply
2.3商务英语合同
商务英语合同作为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件,是当事人就某一经济或商业活动经过磋商达成的协议,明确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当事方都具有约束力。商务英语合同范围广泛,种类繁多,但格式规范,条款完备,具有可操作性和凭据性。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商务英语合同语体正式庄重,语言简洁清晰,表达精确严密,行文正式完整,篇章结构程式化,表述条目化。在商务英语合同的很多条款中,比如物品质量数量、发货时间期限、途中运输风险分配、投诉仲裁等,商务人员都会适量地运用模糊语言避免把话说得过于死板而使自己没有任何退路,一旦日后合作出现不测,自己还有回旋的余地。例如,在订立合同时,为了更精确地规定当事人的权利或义务,使合同条款更加严密,常使用模糊词语。例如:(12)TheDistributorshallstoreandtransporttheproductsinconditionsthatwillpreservetheproductsingoodconditionandwillcomplywithanyreasonablere-questsmadebytheSupplierconcerningtheconditionsinwhichtheproductsaretobestoredortransported.(13)IfanyofthetermsorprovisionsofthisContractshallbedeclaredillegalorunenforceablebyanycourtofcompetentjurisdiction,thenthepartiesheretoagreetodoallthingsandcooperateinallwaysopentothemtoobtainsubstantiallythesameresultor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includingtheamendmentoralterationofthesepresents.例(12)中ingoodcondition,anyreasonablerequests均为模糊词语,究竟什么condition才算是good,什么样的request才是reasonable,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照。例(13)中all和asmuchthereofasmaybepossible也是模糊词语,其中maybe作为直接缓和语灵活地界定了可行措施的宽泛范围,给协议双方提供了可操作性,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协商的方式。这些商务合同中的模糊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非常贴切,比用精确词语表达更客观,更具说服力,体现了商务合同的预见性和适用性。如果把模糊词语去掉或换用表示确切意义的词语,合同条款就会失去表达的严谨性和内容的包容性。
2.4商务英语谈判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跨越国界的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进行协商的行为。在谈判中,适当地使用模糊语,可以提高表达效率,增强弹性和说服力,创造和谐交流环境,使谈话语气趋于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强加于人。具体来说,当对某些问题的答复超出自己的权限时,运用模糊语言能起到迂回表达、掩饰回避的作用,从心理上战胜对方,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面对问题进退自如,从而有利于谈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拒绝对方提出的建议或要求时,精确直白的语言显得生硬无礼,而模糊婉转的语言则显得亲切礼貌,给合作伙伴留有想象的空间。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为了避免报盘太生硬死板,对范围不必作出过于精确的要求或不能作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时,常常故意使用含糊隐晦的词语。例如:(14)A:Youaredemandingtoomuchforthisproduct.B:Wereallyhavemuchcheaperones.A:Howaboutthedifference?B:Thequalityismuchdifferent.Whiletheba-sicpricewillcostabout15%less.(15)A:HaveourorderbeenOK?B:Maybenot.A:Canyoumakeitalittlequicker?B:I′mafraidnot.(16)Myofferwasbasedonreasonableprofit,notonwildspeculations.例(14)中toomuch委婉地表达出了A方对价格的不满,B方用cheaper和about15%less模糊地回应了A方的要求,具体便宜多少没有细说,隐晦表示有足够的商讨余地,给以后双方合作留下足够的空间。例(15)中A方用alittlequicker这个模糊限制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已方的建议,礼貌得体,B方用maybe和I′mafraid婉转礼貌又含蓄隐晦地回答了A方的提问,既显示自己态度真诚,又赢得了时间上的主动权,使A方感觉自己在尽力配合,从而增强了双方合作的诚意,同时也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例(16)是商务谈判反还盘中用到的语句,其中reasonable、wild是模糊词语,因为什么比例的利润是合理的,多高的报价属于漫天要价,没有具体的标准,但卖方却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既能自圆其说,又能使对方理解自己的意图,使双方的交流变得轻松自如。以上商务谈判语言中的模糊语言既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立场,又增加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话语更客观实际和委婉礼貌,从而使自己掌握进退自如的主动权,让对方承担模糊语言可能造成的后果,从而尽可能地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6]。#p#分页标题#e#
3商务英语中模糊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理
商务英语中的模糊语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与国际商务中委婉、含蓄、严谨、礼貌的表达,掩饰、回避责任风险的目的直接相关。
3.1追求礼貌客观
模糊语言具有含蓄性、委婉性、暗示性、形象性、生动性及灵活性,以笼统而综合的形式,含蓄地传达丰富的信息。由于商务场合本身的不稳定性,运用模糊语言能更准确地表达客观情况,描述的不确定反而会提高商务英语表达的准确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种对外贸易活动的增多,商务英语越来越广泛地被商务人士运用和掌握,在商务会话中,为了表示礼貌和尊重,以便更好地改善交际双方的关系,促进合作的进程,商务人士都会恰如其分地运用模糊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严谨性,而且能保全双方面子,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开展。
3.2规避责任风险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市场行情变化多端,难以揣摩,为了给双方缓冲的余地,有效地保护自己,商务英语中故意采用似乎和主题无关或模糊不清或概念不明而实际上又暗含明确条件的语句,这样可以进退自如,把市场变化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可以使对方放松警惕。很多商务文件都具有法律效力,如商务合同、商务备忘录等,因此商务英语的表达必须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失误、偏差,避免以后稍有变数而使自己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和风险,以致陷入法律纠纷。商务英语中故意使用模糊语,掩饰或回避不愿说、不宜说的话题,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可信稳妥,委婉含蓄,间接地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