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时间:2022-09-03 20:0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第1篇

在本学期,担任七年级(6)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记忆;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68-01

凡是教过历史的老师也许都会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最容易忘记,即就是靠死记硬背记下来了,到考试的时候,又往往张冠李戴,把现代人的事情安排到古代人的头上,把外国人的事情安排到中国人的身上,学生苦恼,教师更苦恼。如何解决师生所共同面对的这些苦恼呢?既然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又收效甚微,何不想想别的办法,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记忆而不容易忘记,考试时能做到思路清晰地答题呢?那就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吧!下面,结合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感受,和大家谈谈这方面的话题。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观看到古代或国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

教学前,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以有利于上课时播放,并在播放时对不同时期的事件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记忆。比如在讲《原始的农耕社会》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原始的农耕生活,我下载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劳动用具复原图,并配上文字说明,制成原始居民生活场景的动画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对照课本,更为直观的观察它们的形状,了解其用途。这比直接看书中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在讲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用具之后,我又让学生观察两者的异同,然后自己总结相应的要点,这样,学生在深刻的理解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再比如,讲晚期猿人和晚期智人的不同点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比两个时期人类的头像,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这样对比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的了解,相信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无论什么事,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就一定能把它做好。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我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歌曲把他们带入那个时代。学生很渴望了解那段历史,所以在你还没要求自学本课时,就有不少学生不由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讲课过程中,我又利用电脑插入三国人物的图像,相关文物材料,让学生从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认识这段历史,留下深刻的记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初中学生往往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的重难点是丝绸之路。对于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地理空间概念比较差,要他们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这些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于是课前我先让学生去搜集丝绸之路沿途几个重要城市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让他们对照投影幕上的丝绸之路地理位置图,自告奋勇上来解说。通过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学会了自主地学习,又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又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多种感官协同进行识别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最佳办法。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生动地再现历史,调动学生的感官,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历史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也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高记忆效果。

第3篇

一、现代诗语言的陌生化

现代诗语言充分凸显陌生化特征,具体表现在语言的关系换位和荒诞感两个方面。关系换位指诗中描写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事、物之间关系的相互交换,形成一种崭新的秩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诗人将路上的街灯与空中的星星进行关系换位,学生读起来会产生丰富的遐想,带来新鲜的陌生体验。荒诞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手法。如长春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灰烬”这一意象代表着死寂与绝望,是万念俱灰的象征,但诗人还是铺平灰烬,高喊到相信未来。学生读到这一节,荒诞感油然而生,引起他们对现代诗的感悟兴趣。

二、现代诗抒情角色的转换

抒情角色指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分为第一人称角色、代言人角色和叙事者角色等类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往往引导学生从抒情角色的角度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比较古诗词与现代诗中的抒情角色,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的抒情角色不外乎上述总结的几种类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即第一人称抒情角色,诗经中的《氓》通过弃妇之口表情达意,即代言人角色,《孔雀东南飞》在讲述故事中抒情,即叙事者角色。现代诗的抒情角色与古诗词相比得到了丰富转变,可以从人转换到物象,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从鸟的视角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读起来眼前一亮。现代诗中这种从人转换到物的抒情角色不仅局限于一种物象。在有的诗篇中,常常通过几种物象承担抒情角色。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入选的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臂膀”。抒情角色依次由破旧的水车、熏黑的矿灯和干瘪的稻穗等物象担当并形成转换,层层递进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

三、现代诗逻辑上的变异

现代诗的一大特色是讲究非理性,即其诗歌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有很大差异。很多现代诗的诗句从理性逻辑上理解是理解不通、不合逻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现代诗时充分把握其内容展现的从理性逻辑到情感逻辑之间的变异。如长春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学生从理性逻辑方向理解,会想到离别是叫人伤感的、心情沉重的,可徐志摩却用表达轻松、愉快的修饰语“轻轻的”修饰,学生便会产生理解上的矛盾。然而从理性逻辑跳跃到感性逻辑会发现,“轻轻的”看似轻松的、不在意,更能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无比沉重与在意。总之,初中语文现代诗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现代性的特征。我们想要探索出一套系统固定的现代诗教法,就要充分把握现代诗的现代性特征。本文所述的语言的陌生化、抒情角色的转换及逻辑上的变异正是现代诗其现代性特征的一些显著规律。只有探析清了这些显著的规律,才能保证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质量与效果。

作者:张弘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章节,老师安排两个学生小组,分别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课下,小组可以合作来制作服装、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编排好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演绎方式。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演绎两种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况,农耕生活等,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远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生动趣味,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结合课上所学历史知识,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经历过课前搜集历史故事,以及课中历史故事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未尽兴,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脑洞大开,这个时候趁热打铁,在课堂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接着课堂内容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课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多个唐朝盛世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绎,那么老师就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后,给学生们点出相关故事或者人物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课下大家就会主动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历史教学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小孩处在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历史学习,而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这一章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大禹带领居民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学生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远古时代的知识当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劳之时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故事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历史教学围绕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不够完善,拓展思维、逻辑思维等都不全面,有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彻。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当中“西周的兴起”这一章节,讲到了商朝的落败和周朝的兴起。这其中商纣王昏庸无度,可究竟是怎样昏庸,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很难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学生所学到的是较空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来具体讲述,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抽象思维、拓展思维,可以想象到具体的内容和画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败,西周如何休养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与认识。

3.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

其实中国历史就是中国的故事,所谓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进步的丰富事件。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讲学不再空洞、乏味,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选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特征。

例如: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当中,这一时期,三国势力相对平衡,但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物故事相当丰富。老师可以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义失荆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是符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

三、总结

对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它是严谨的,真实的,因此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情景当中,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对历史进行理解感悟、抨击批判等,这是一种新兴的更适合当代初中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式。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此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故事性教W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历史的故事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教学,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思维拓展方面,调动积极性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等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对教育本身来说,在教学效果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面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故事化 教学

对于初中历史学习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去。故事化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课前进行历史故事搜集让学生逐步了解历史;课中进行历史故事演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后历史故事交流增加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种故事化教学法全面地将学生历史学习热情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极大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

一、课前收集历史故事

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对历史讲解的真实性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一个乏味无趣的氛围中去。所以故事性教学法把历史事实通过故事述说的方式呈献给学生,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去搜集一些历史小故事来作为课堂学习的“热身”训练,收集历史故事的方法也帮助了学生更快地去了解历史,调动学生学习欲望。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一些关于科举制度的小故事并且摘录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科举”小故事。同学们在搜寻科举制度的故事时,会接触到一些历史名人、历史重大事件等,而这些内容正代表着当时时代的突出特点,对学生把握历史阶段特点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学生对历史上科举制度时期、关键人物等的把握也为科举时代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人教版初衷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不怕远征难”的学习中,学生课前收集的历史故事更能代表着本课题的真实性。“”这个主题涉及到太多感人事迹,也有许多民族英雄的壮举永远成为历史的定格。学生收集这篇主题的历史小故事扩宽了教材内容,把更多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老师同学,加深了师生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小组合作,演绎历史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

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对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谨、真实的学科,但学生对其的思考所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和抨击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评述历史、批判历史现象的过程中才会具有创新精神,运用创新思维,因此对学生创造性发展也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文倩. 历史故事:从聆听、理解到神入、对话[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关键词:历史: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21-01

历史学科作为让学生认识社会的一门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情感的重要任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让学生实现积极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和积极的情感,是初中历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开展情境教学,实现情感体验

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教师要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初中历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编排上,注重让学生经历情感体验,有很多内容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实现情感体验。

比如,在学习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夏、商、西周的兴亡》时,学生对于商朝向西周过渡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封神演义》实现的。对于商朝的灭亡原因,只是主观印象,没有理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明确左右朝代兴亡的原因是什么,我设计了给商纣王建言献策“如何才能防微杜渐,防止商朝的灭亡?”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意见。学生们兴趣倍增,有的说:要实施仁政,还政于民,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得实惠;还有的说:要广纳贤臣,任人唯贤,听从贤臣的意见;还有的说:要发展农业和商业,强化军队,驻守四方。学生们说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置身历史事件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氛围,对社会矛盾以及朝代更替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像这样的历史事件引发的历史情境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历史情境,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还原历史瞬间,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问题,实现情感体验,这是初中历史进行情感教学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二、整合教材资源,突出情感体验

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都应该争做有心人,通过对初中历史事件的整合和优化,分拣出让学生进行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情感认知的教材和教学事件,通过教师的有效加工,突出情感教育价值。

比如,每逢农历的五月五日,是我国的端午节。对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的学生不是很清楚。在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习《春秋战国纷争》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体验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认识到屈原投江原因;在学习岳飞抗金故事的时候,通过让学生们体验岳飞的成长历程和抗金经历,可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什么是爱国主义,有了更深刻地认识。爱国精神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会显得异常强烈,特别是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体现爱国情怀。如在学习《林则徐》时,让学生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就如同虎门燃烧的鸦片冒出的浓烟发人深省。这些故事,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但是他们的经历和作为体现同样的精神和情怀。这样的内容,给我们的情感教育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较好的素材,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突出情感体验的效果,需要教师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和优化。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蕴含着同样的情感内容,教师要善于总结历史,善于发现这些内容上的情感联系,通过有效的优化整合,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历史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

历史事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历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富有人文价值的历史事件的教学和体验,能够让学生们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爱国主义诗篇和文章,就可以用来让学生体验爱国精神;还有历史上的很多发明创造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比如说:司马迁忍辱负重,终于写就了留名千古的《史记》这本不朽的著作。通过对司马迁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不怕挫折、不怕屈辱的人格魅力,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的学习,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初中历史中的人文内容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犹如天上的星斗,闪烁着光芒。教师要善于抓住历史中的人文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情怀和情感。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处处洋溢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情怀,通过教师的有效优化、整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内涵,通过这样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李志贤.浅谈初中历史“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7).

第7篇

关键词: 课本插图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 运用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插图”就成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仅七年级上册就有204幅图片,八年级上册有239幅图片,八年级下册有237幅图片。这些插图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教材“应图文并茂,精心配置能够有效地辅助文字叙述的图片、图表、地图等”的要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子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和改进插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掌握历史与社会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多种素质。近年来,我经常运用课本“插图”进行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那么,课堂上如何巧用课本插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不同插图,作用各异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地理、历史、政治的结合体,插图很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形式上看,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插图可分为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概念图、联系图、示意图、漫画和史料图等,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侧重。

1.地图。

七年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部分,包括认识地图、地球、气候等,因此插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地图。地图可分为两类:

(1)一类确定某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分布特征。对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教材相关的某事物的分布知识,然后再把它们准确地落实到分布图上;其次要启发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该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2)一类表示某事物的形态,如大小、高低、形状等。这类地图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图例、单位等内容,其次引导学生分析该事物的变化规律、极值大小,并找出原因。

2.统计图。

统计图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图例、纵坐标、横坐标,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某种事物的规律,并进一步找出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统计图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柱状图、曲线图、饼状统计图和综合图等。

3.景观图。

景观图多用于反映各种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这类图在课本中所占比例较大,且多以照片的形式表现,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的突出特征。

4.概念图。

这类图主要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某些地理概念。这类图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相应概念的关键点或要素,在图中加以识别、理解,并搞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概念描述、比较分析来理解概念,并在读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5.联系图。

联系图多用于表示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使复杂的现象简明化,有助于教师口头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分析这类插图时,要引导学生在不断找出各种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探求其逻辑联系,逐渐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示意图。

示意图是为了说明内容较复杂的事物的原理或具体的轮廓而绘成的图,如第八册中的“三身六部示意图”和“种姓制度示意图”等。因为是“示其大意”的图,示意图通常非常简略,抽象反映其本质的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更好地分析问题。

7.史料图。

史料图亦可称为可视史料或影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不少珍贵的史料图片和生动翔实的文字解说,直接反映史实,为学生提供了解真实历史的机会。

8.漫画。

初中历史与社会中也有不少的漫画,它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如第七册中“表妹身边的规则”,用漫画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规则”。

二、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以图导课,激发兴趣。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的学习,能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插图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言,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走进社会”中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漫画“表妹身边的规则”,然后提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该漫画因其简单易懂而幽默谐趣,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制定规则呢?”

又如在学习七年期上册“世界大家庭”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彩图“不同的人种”,让学生先观察然后站起来向同学解释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不少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这样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的: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对下面知识“人种的分布”的学习。

2.以图提问,巧设探究。

许多历史与社会知识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课堂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

如浙江省历史与社会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曾开过一节公开课《读图学史》,让学生通过阅读五组图片、设置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关注细节。如看了《清明上河图》后,问学生:“我们要从哪个角度去研究它?我关注店铺与酒楼,这是为什么?招牌,现在叫广告牌,从中可看出什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看,由此又产生许多疑问,直至最后解决所有的疑问。通过一层层的比较、提问、推理、想象,把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激发学生思考。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傍水而居”中有三幅图“太湖流域”、“水乡景观”、“水乡城镇化”,都是围绕水乡城镇的形成、特色与发展而设置的。三幅图都紧紧扣住“孕育”的主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太湖流域城镇的出现和发展,与密集的水网有什么关系?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充分利用这三幅图,可启发学生从城市产生、人们的生活和城镇发展几个方面体会水与水乡城镇的血脉关系,更好地理解“孕育”的涵义。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以图释文,通俗易懂。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相当一部分教材插图还是课文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了文字说明。课本插图和正文、阅读材料、活动等内容相得益彰,使教材图文并茂,增强课本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以八年级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为例,教材用多幅图片“印度的佛塔”、“日本的佛寺”、“中国的佛寺”、“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等展示了不同宗教的建筑风格外观各不相同,从而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对课本插图的分析,也就是对地理文字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插图知识就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历史与社会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4.适时读图,释疑解惑。

“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此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原理性、规律性较强的内容,有时利用课本插图可以在教学中起到释疑解难、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

如讲到七年级“大洲和大洋”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普遍感到抽象,难于理解和接受。想到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插图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插图,于是我把课本中“七大洲和四大洋”一图用幻灯片放大,再叫学生看图叙述“全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大陆主体部分位于赤道南的有哪些?位于赤道北的有哪些?”,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令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和记忆深刻。

5.引导欣赏,陶冶情操。

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有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图文并茂,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气氛,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学生乐于学习。如第八册中的“古希腊航海浮雕”可以让学生体验古希腊的文明与先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第七册中的“追求真善美”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面调子阴郁,情景恐怖,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

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观,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工农业生产情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树立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如第七册中的“自然环境”一课,有白雪皑皑的“北美洲的落基山脉”、辽阔的“中国的东北平原”和牛羊成群的“东非高原”。这些插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大自然的保护。

三、教师运用插图的注意点

1.熟悉插图内容,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的需要,对插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情景进行琢磨、研究,正确把握插图的内涵,寻求教学的切入点。有的插图用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有的插图用来显示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的插图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插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有的插图是用来引出讨论的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师根据每一幅插图的功效,即考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用这幅图片来做什么,然后与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2.选讲插图,精心设题。

插图这么多,有的插图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欣赏一下即可。而有的插图,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根据相应教学活动的需要,对可用的插图进行精心的筛选,选择出典型的、信息含量大的、有利于展开的图片。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这些插图要尽量用生动、精练、直观的语言对其进行细腻描绘,提问或讨论,将学生带入相关的知识环境中,强烈吸引其注意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追寻知识。

如第七册中的“中国的疆域”这一插展示图后,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分析:(1)我国领土的最东端、南端、西端和北端分别在哪儿?(2)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哪个纬度带?(3)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地球上的五带中的哪个带?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还可以提问:“看看中国大约跨越多少经度?根据经度相差15度,时间即相差1小时计算,中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时间大约相差几个小时?”等等。

3.丰富课外知识,适当补充图片。

历史与社会这一科目的知识本来就包罗万象,插图也是丰富多彩。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涉猎更广泛的课外知识,把这些插图所包含的知识更全面地、更精确地介绍给学生。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也敢于发问。比如七年级“干旱的宝地”中有一幅插图“沙漠都市”,是“迪拜帆船酒店”的图片。教师提前获知相关的知识,就能坦然面对学生的提问:“老师,这是什么建筑啊?”“老师,迪拜在哪里啊?”“老师,不是说是沙漠都市啊,这个建筑怎么在水上啊?”等等。

必要的时候,教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补充展示一些课本插图之外的图片。比如在讲八年级第二单元时,对其中的插图“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人”,教师除了适当介绍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妇好是殷商武丁王之妻,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女将军;玉人是妇好墓玉器中最为珍贵的部分等,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人的伟大、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之外,也可以补充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如在浙江博物馆拍来的照片,比图上的插图更真实,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更好地了解“文明的起源”。

总之,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插图,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分析、讨论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娥.图里乾坤大——例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插图的运用策略.考试周刊,2012.3.

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品质;新教师;学情分析;教学理念

从师范生到新教师,再到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过程中,新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起点,也是教师职业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新教师需要很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体会教学魅力,给予他们将这项事业作为自己终生奉献事业的信心。随着社会发展,对于新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新教师入职后尽快适应教学生活,转换角色,实现向优秀教师、支柱教师的迅速演进。因此,在这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新教师提高思想品德课品质的四点方法。

1.注重学情分析

新课改后,学生主体性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在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时,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等等,了解学情十分重要。以七年级为例,刚从小学步入初中,中小学的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升入中学后感觉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成绩下降。一则,特别是初期,大多数学生仍保持小学的学习习惯,未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教师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养成教育,使养成教育成为应然。即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的指导和良好习惯的训练,例如如何有效听课、积极发散性思考、诚实守信等等甚至在初期要细致到坐姿坐态、普通话、规范字等。二则,要大致了解学生小学期间的学习内容、程度等做好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珍爱生命》,这是孩子们在四年级的第一单元就学习到的,中学将小学的感知生命深化为对生命的认知,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验和需要,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教给孩子们如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品质,逐步提高其能力。在上课时也可利用学生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来唤起共鸣、认同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投入课堂。三则,七年级的孩子已经进入到青春期的年龄阶段,在七年级教学中要为学生马上进入叛逆期高发期做好准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专门有一单元是设计青春期的,教师可利用这个契机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引导。

2.多做调查、多做研究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多做调查、多做研究。特别作为新老师,课后不仅要自己反思还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且鼓励学生说真话,有些学生为了附和老师,随意写意见,这时候就要加强交流,同时听取意见时,最好收集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意见。若条件有限,就要注意收集不同层次学生的意见,这里的不同层次指的是不同性别、不同性格、学习成绩情况学生的意见都要收集到。在听取意见时,要注意保持个人的主观独立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喜欢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意见做好归纳总结。例如一次我在我们班做调查,我就得到一个很好的意见,再讲品德部分时可以从历史、传统入手,本来那堂课是以社会现象入手,但细想,若从传统线索入手,一则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二来这条脉络富有逻辑性,这也是我极力想培养的。

除了日常调查,新教师也应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和趋势。但社会上仍有一些人对于思想品德教师存在一定误解,认为任何人都能担任思想政治教师,为了证明专业思想政治教师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实现教师自身发展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诉求,每一名思想政治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研究便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推进器,身处教学一线,要多发现、多研究、多探讨学界的专业问题、多做钻研。树立科研意识和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踏实严谨治学。

3.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提到:“把这些东西交给他们的正确方法是使他们对你要他们学习的东西发生喜爱,然后他们自己便会去用功。”体现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所在。所有的老师都致力于如何引发学生的课堂兴趣。通过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喜欢一言堂而是更倾向于将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思考相结合,大部分更加倾向于情景教学以及讨论辩论来获取知识,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景教学确实有利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出乎我们的意料,有接近50%的学生并不喜欢教师通过游戏来组织课堂。一则,叶澜教授曾说:“目前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不在不重视,而在不实在……不在不活动,而在缺实效。”一些教师在准备课堂活动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忽略了课堂活动的目的。所以,课堂活动的开展应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设计教学游戏时一定要保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课堂活动的关联度要高,紧密性强。二则,年轻教师课堂控制能力较弱,导致课堂活动时出现放任自流或结束时收不回来的结果。导致学生在游戏后了无收获,渐而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游戏课、放松课或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倒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4.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拓展学生思维

由于一些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甚至教育新教师也应如此或是有些学校用思想品德课中考分数来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这时候新教师应做好协调同时保持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的成功依赖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新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一些人认为新教改的课堂是形式课堂,所谓的课堂活动都是形式,如果我们抱着这些是形式的心,那么这些也确实只能是形式,所谓的课堂活动等是一种灌输途径,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更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途径。要坚信只有优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把学生更好地塑造成全面发展的人、健康的人。

在调查中,我们可悲的发现七年级的一些学生的定向思维已趋于严重。立足学生终生发展的理念,我们定要及时遏制这种现象。教师要做射线的那一个点,引导学生乐于探索、懂得如何去探索。一个学生听完我拓展的外星人四种学说,十分兴奋,回家查了资料便与我分享,之后便自己探索宇宙起源说等自然科学学说,也更乐于发现身边细微之事问为什么,一些教师认为这些是他们还没必要知道的,但笔者认为至少这个孩子的好奇心保住了、求知欲保住了,这就够了。我们身处竞争社会,要清楚的知道孩子们竞争的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他们的一生。同时,要把思想品德课堂延续到课后,这也呼应了上文所提及的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教师要树立等待思想,等待、相信今日我们所培养的虽然近期看不到显著成效,但对于孩子的一生是有所裨益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积极思考、不断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关注专业发展,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我们也会逐步成为一位学习型、研究型的优秀思想政治教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备课;课堂教学;教师素质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的21世纪教育主题,依据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中学思想品德课确认了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的基本价值目标。这个基本目标的培养,在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七年级的教育主题是关爱、自尊、自强及法律知识教育,即珍惜初中生活,学会做生活的主人。以学生自身的成长为关注点,关爱学生,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的前提下,关心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传授知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使七年级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进行的,而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学科知识及手段等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教学活动又以提高学生觉悟和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所以搞好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趋向,是我们教师的重任。新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升华,把知识内化为情感价值观,外化为道德践行,从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七年级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真实的教学体会,现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1.做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

1.1 认真全面的了解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七年级的教材和以前老教材不一样,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很新颖,翻开书印入眼帘的是图文并茂的故事事例,书中有图画、漫画、名言警句等。文字的描述也较为生动、活泼,里面所选事例也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上下册教材中的名言警句达47条,彩色播图达百幅以上,事例分析达72个事例,各类知识相关链连46个,教材的新颖活泼特别适合学生阅读和接受。而且每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在问题的设置上选用深入浅出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在事例的选择上也很贴近生活,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结果,让学生思维的空间力度较大。新教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和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新教材的这些特点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能再是以单纯的学知识为教学内容,而应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学生自我情况增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究,最终实现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今后的生存,为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每次开学时我都认真参看教师用书和教材中单元主题的探究,在备课中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整合。例如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把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合为一个整体,挫折和意志合为一体,法律为一体,然后依据每个整体的主题进行教学。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状况,我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论。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中,我参照教参设计了夹弹子的游戏,看谁夹的又多又快,让获胜者谈经验。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干什么都有方法,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进步。又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感悟青春中,我设计了喝饮料的活动。我准备了苦干塑料杯和不同颜色的饮料,每人倒一杯,让学生先品尝,让学生体验到好的口感,然后让他们去互相勾兑,结果自己的饮料发生了变化,再让他们喝时,都不愿意再品尝了。教育学生要想喝到原有的饮料是不能和别人随意勾兑的。引出教学内容中男女同学最纯真的感情是不可以随便与他人交换的,男女同学之间应正常交往。通过体验让他们懂得青春期如何处理好男女同学关系,如何保护好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情。再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我选用了一张不太大的纸,问谁能从纸中穿过去,学生说那是不可能的。然后我教给他们穿过纸的方法,当他们实验成功时,都很兴奋,让学生先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可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和决心。以此时教育学生相信自己,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勤于动脑、积极思考一定会成功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享受到了自信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愉快体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身体的活动会引发思维的活动,可以把书面化、理论化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的体验,比我们直接把内容教给学生要好得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口头说教有效,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直接的结论,可以体会其中的道理,学生通过自我的分析和体会,情感教育肯定会得以升华。一节课的活动在于精而不在多,要让学生有体验有反思,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那样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一定要通过分析探究,引导学生领悟活动的意义才是有价值的活动。

1.2 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主要是找出教材的编者意图,结构体系,教学内容,教材中的重点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熟悉教材,弄懂知识层次框架。全面的了解教材,注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也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教材,要有教学的方向性。拿上教材先了解每个单元的主题设置,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吃透教材。认真了解教学目标,如果不把握每个单元目标的设置,只是机械地去教每一课内容,就会出现知识的零散和前后课的不和谐。只有做到了对教材的熟悉,心中有数了,才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其次还要分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有了重难点的把握,教育的方向性更明确,更利于教学。所以我们搞好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认真领会课程目标的实质,努力钻研,认真备教材。最后备教材时,还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可用资源,如诗歌谚语、故事、漫画,包括单元探究中的活动,也可以做必要的延伸,也可以选择三导练习册上的可用材料。书上的教学内容有些较简单,学生自己都可以看懂,我们要在有限的范围内挖掘更多的信息,但不能违背大纲。凡是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都可以选用。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坚强的意志教材选用了杨利伟的事例,三导练习册选了翟志刚的事例,备教材时就必把二者结合起来,教师一定要会选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知识信息的收集。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那就要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等,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备学生我认为就是对学生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一定要用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存在,学生就是坐在教室里接受知识,但心和思维并不一定纳入教学活动之中。如果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无从谈起,说明就没有形成真正的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一定会受影响。反而学生主动性如得以调动,学生就会努力掌握课堂上的知识,有时甚至延伸到深处知识的掌握。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每个学生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积极地去面对每一位学生。

再说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教学中我们要营造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因为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信任每个学生,平等的看待学生,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上课时,鼓励学生质颖,鼓励他们谈出自己的看法,善于抓住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自我的平台。只有学会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上课之前了解学生,也是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忽视这一环节,也一定会影响教学效果。我每次接班之后,都先对这个班的学生状况进行一次摸底,可以向其他教师咨询,也可以让学生自我介绍,开学的第一周要对七年级的学生进行行为的纠正和思想的教育。所以我们搞好教学的第一步是要认真领会课程目标的实质,努力钻研,认真备教材,同时还要认真的了解学生。

2.抓好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实践的主体。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每位教师在掌握知识后,都想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有效的传递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变化。如何有效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那就是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连接而成的,精彩的细节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细节决定一节课的成败。上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把握好这个课的主线,然后以什么形式展示出来,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其次把课堂交给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教育用创造情境的方法串起来,学生愿意想,愿意说,愿意听,教学效果就落到了实处,那样就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再者,上课时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是什么上,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联系到自己,联系到生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让学生能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有所领悟。引导学生去尝试去发现,这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精彩的课堂细节。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他们愿意表现自己,课堂上十分活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表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2.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联结点,形式多种多样。思想品德运用情境导入教学,可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促进学生以最佳的情绪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可以通过引入发生在身边的人或事,选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生活就是情境,选生活的事例较直观,对学生特别有效,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导入的手段方式很多,一节课可以用故事导入,也可以用一首歌曲导入,情境的创造呈现多样性。在选择导入方式手段时,绝不能使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手段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和教学内容相统一,千万不能只注重情境活动,只注重形式多样,而忽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确立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功夫,教学方式和手段应为教学内容而服务。恰当好处的情境导入能让教学事半功倍。情境导入的好坏直接会影响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切记不是每一个教材知识点都可以创设情境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适合的一种情境导入形式。

情境导入应该从身边的真人真事引入,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通过感官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一)人生难免有挫折的导入,教材是直接给出什么是挫折的知识,在设计中我认为让学生先感知,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基础上自己得出理性的认识。 多媒体先给出一段新闻联播中的视频,选用2011年5月12日新闻联播的新闻,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失去双腿的瘳智事迹,失去双腿依然用残疾的身体在大鼓上练跳舞的事例。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了挫折,心灵得到震撼,情感上得以升华,更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感受挫折,心灵会得到震撼,从而使学生鼓起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人生难免有挫折,面对挫折以积极勇敢的态度去接受挫折。又如七年级上册的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老师可以创设一个情境,非常生气的走进教室,点名批评一名学生,学生莫名其妙,当他们感到惊呀,疑惑时,让学生来描述此时的心情。如果一节课的情境导入方法恰当,可以把学生思维带入一个新知识的情境之中,可以牢牢把学生吸引住,可以把抽象的思维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2.2 事例的选择应贴近生活。上课所用的事例一定要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做到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再将思想品德引向生活。事例材料的选择是上好课的保证,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模仿性,选材上一定要选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事例,而且一定要离学生近,那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正面教育为主,方向性要明确,因为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那样才会具有正确的教育效果。材料可以选书上的,也可以选三导练习册上的,也可以选择新闻中有价值的东西,如新闻联播中的新闻,借助画面音响效果,给学生造成一种感官的冲击。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五课 (一) 人生难免有挫折中,我就选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伤残女孩廖智的事例,给学生播放了失去双腿依然用残疾的身体在大鼓上练舞的片断,片段都是生活中的场面,片子播放时,看到廖智失去双腿刻苦练舞的场面,有些学生眼睛变的湿润了,说明学生看到生活中那感人的片段,他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讨论发言时学生很积极。学生心灵有收获、有感触,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随之付出行动,这样才使一些教育变得有实效性。学生自我对知识的领悟就不会随时间的流失和知识的遗忘而消失,课堂上那瞬间的震撼其实就是收获,只有出现这样的活动才能体现出课的价值。成功的教育是可以唤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是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

选择好的事例和材料,就要求我们要去关心身边的事,随时注意收集。教师必须坚持每日收看新闻联播,好的及时把它收集起来,然后积极用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去接触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践中丰富所学知识。再说课堂教学中引用实事政治也是思想品德课所要求的,那样可以让学生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社会焦点,可以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 巧妙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 设颖,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有疑问才会有思维。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层次性,问题要明确要有启发性,问题要精还要妙。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脑去思考。我们要会启发学生,让学生全面理解充分思考,然后完整的回答。我认为可以遵循这样的规律:是什么?你可以看出什么问题?这是为什么?你得到什么启示?我们该怎么样做、不应该怎么样做的思路,使学生可以逐步加深认识。.除此外还要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求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切记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学生感悟的东西才会深刻,如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遇挫折,我给出一段视频之后,先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验廖智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学生边分析边体会,循序渐进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问:廖智遇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她选择了怎样的做法?在引入的问题上,我问:你知道的还有什么可以给人造成挫折,学生回答:自然.社会因素等。问:面对同一挫折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学生回答:态度不同结果不同……最后你的感悟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挫折吗?学习生活中你是怎样面对挫折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可以敞开心扉,有话可说。学生都能认识到面对挫折要选择坚强的意志战胜挫折,这样围绕挫折一个知识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能力目标也有了提高。

2.4 恰当使用多媒体。多媒体集音画面为一体,形象逼真,可以化静为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有感染力,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引发他们较强的求知欲望,可以让学生感官并用,对知识的记忆率高,一张张恰到好处的图片有时胜过语言的力量,多媒体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但多媒体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一定要恰到好处,因为图片太多学生就会眼花缭乱,学生就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效果不会太好,切记图片选择要恰当。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为坚强喝彩(一)让我们选择坚强中,讲意志表现时就可以选一段的故事,用一段视频就可以,我们加以恰当的引导和学生共同分析意志坚强的表现,效果特别好。但是运用多媒体时,千万不能忽视板书的存在,板书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这节课的内容,善于学生记忆,再者我认为板书也是教师个人技能的体现。选用多媒体图片应是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板书也应围绕教学内容,做到兼收并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2.5 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脱离学生的实际,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让他们理解把握知识,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要积极看待学生,要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应承认这一点,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接纳,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及对学生的关怀。允许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允许他们在认识上的差异存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样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引导每个学生去感知,让他们体验成就感。使学生有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让他们敢说话,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做为教师我们始终相信学生心灵有潜在的巨大力量,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激发出它的能量,实现自我的成长。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还有一些注意不到的细节,那小事和微小的细节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们怎样给予评价,当学生重复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应鼓励学生,你回答的很好,但加入一些你的想法就好啦,或你回答的只是一部分,但你尽力啦,相信你下次还会更好。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尊重和信任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分享各种教育资源。课堂上要熟悉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对课上看课外书的学生,最好用眼神示意,走进学生加以提醒,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每节课上课时,对学生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想学想参与的欲望。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我们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关心学生,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例如一节课的小结可以交给学生来总结,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3.课后及时反思,认真批阅学生作业

3.1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老师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表现、效果,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评价的方式,给予肯定支持强化或否定,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过程。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最快的途径,反思教学之中出现的亮点,可以供今后在教学中使用,每一节课肯定不是十全十美,要及时反思,那样可以使教学得以创新升华。而反思教学中的失误,更能鞭策自己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曾听到过“写一辈子教案不会是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你可能会成为名师”的说法,我认为特别有道理。教师要学会自我反思,要把自己做为研究对象,改正提升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反思中的亮点可以促今后教学,反思时把不足记录下来,可以提醒督促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通过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可以激活我们的教学智慧,如果不反思就不可能提高。反思是有利于促进教学的,写的时候可以写教学实录,可以写教学片段,也可以写教学感受等。记录时可以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可以记录设计与实际有多大差距等。我认为教学反思比教学计划还重要,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第三步,在总结和反思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2 学生作业。学生的作业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学生做了就要让他们有所收获。上课只听、看、不动手是不行的,适当作业是必要的。学生作业完成后,我们就应该认真批改,进步就要给予肯定,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因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一周两节课,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少,所以教师应充分抓住批改作业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作业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因为小论文也是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一种形式,通过完成论文容易让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得以综合体现,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完成,可以达到提高自己,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因作业形式的不同,做法要求也不一样。像练习册上的作业基本上都在学校完成,其他形式可以在家完成。课堂在完成作业时,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审题,能从材料中找出重要信息。去年接七年级时,全班作业达要求的没几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孩子都掌握了答题的技巧,合格作业越来越多。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一定给予及时的评定,作业不能只对内容情况评定,对解题好的,书写认真,知识欠缺等行为适当点评,一定要付上简洁激励的话。特别好的可以在作业本上批注“优”或“A”,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有时不要看这一个小小的批语,它是促进学生自信的种子,播种好的种子,就会有好的收获。

4.新教材对七年级教师提出的要求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双重使命,我们即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探究者,以学生为主,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为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不能只教教材,而应引导学生去学教材。我们要不断探索,那样才能培养出善于学习的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者,我们就应该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一种学生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寻。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丰富生动的,学生各种能力可以得以提高。

4.1 加强师德教育.树良好风范。思想品德教师要牢记陶行知老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己努力做真人,再教学生做真人。首先从态度上热爱这个职业,对工作抱以满腔的热情。工作不能去抱怨什么,对工作要有热情,达到把教师职业当做事业去追求,爱事业才能爱学生,才能认真去教学。正如“师道”如“茶道”,水温不同会影响茶味,对工作的热情就如同凉水或热水去泡茶,如果态度热情,就可以感到茶的芬芳,如果不热情,你是无法感受到茶的芬芳的。你热爱教学事业你就会成功,你就会有热情去做好这个工作。所以教师应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我们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之中,以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4.2 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的同时,还要对所教的知识熟悉,理解要透彻。工作当中要增加对知识了解的广度和宽度,做到了解历史又了解当今流行主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工作。我们要引导学生会探究,教他们学会从材料中找问题,从体验中得出结果。去做这些工作时,我们就要不断深化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还要了解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但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想办法提高课堂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倾听学生发言,做课堂活动的指导者欣赏者,做学生的支持和建议者。

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教师,应具备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还应具备学科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进步。实践证明,要搞好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同时一定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相信我们只要用心去完成教学工作,就会做好。

以上仅是我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陈宗杰∕著

[2] 《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徐慧英∕著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程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辅助学科教学的工具,更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认知水平的有力武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究、合作学习、自我评价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拓展思维、创新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一、图文并茂,激情引趣

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地整合现有的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CAI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地把课程资源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唤醒他们的学习激情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文章介绍,“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虽然学生对云的认识具有初步的生活经验,然而让学生在某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各种种云的“姿态”是不现实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的同时,还要注意搜集和整理诸如“淡积云”、“积雨云”、“层积云”、“絮状高积云”、“钩卷云”、“透光高积云”、“龙鳞云”等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云”的形态对比课文文字描写,进而实现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增强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情境再现,还原真实

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呈现教学内容,还能轻松有趣地模拟情境或还原历史。例如,在理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完成模拟实验的演示,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可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操作”,为开展实验室实验教学奠定基础。又如,在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段历史史料或真实案例胜过教师千言万语,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又能给学生带来心灵震撼。例如,在教学八年级思品《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教学中,在谈到“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借助网络交往实施抢劫、诈骗的记实报道,真实生动的情境,跌宕起伏的情节使学生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三、资源共享,合作探究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合作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讲解七年级语文朱自清先生的传世佳作《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写作手法,可以搜集苏叔阳《春天的梦》、(美)艾温•威•蒂尔《春满北国》以及一些经典诗句。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学生充分体会春的生机勃勃与风情万种。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及词语运用。通过博客或QQ或E-MAIL彼此交换意见和看法,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四、启发引导,思维拓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专业的课件制作软件被不断地开发出来,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PPT、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几何画板等都各具特色,倍受好评。由这些软件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从而使教学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本节教材是学生在了解了电流以及电路串并联的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从而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如利用《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器材、自行完成线路连接、通过观察灯光的明暗变化以及电流表的指针变化来验证自己的判断。通过不断的优化实验方案,让学生彼此交流经验和做法,尝试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情感补偿,多元评价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载体或工具,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借助信息技术教师既能进行情感补偿也能实施多元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克服畏难情绪。信息技术虽然表面上看一种技术手段,其实却融入了很多“人文因素”,可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喜欢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实上英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很多情况下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多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加上教师的责备与误解致使学生成绩一路下滑。很多教师对此忧心忡忡,但却感觉爱莫能助。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如在讲解九年级英语《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先让大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网上旅游,并让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尝试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Welcome to Beijing!”“Nice to meet you.”“I can speak English.”等英文脱口而出,让学生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继续探索,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惠芳.漫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6).

第11篇

一、语文学科的渗透

中国的古诗词蕴含很多生物知识,在教学中,有选择地穿插古诗词,可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中,笔者引用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和“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词借助课件勾勒出生物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画面,此情此景让人陶醉其中,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知识的探索。教学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引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食物链,思考“蛙声”与“丰年”的关系,并以此为例引出生物间的关系。这些诗词的引入,让生物课堂更生动活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入不符合生物学观点的古诗词,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学习生物学。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引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诗句,引导学生从水循环的角度剖析诗句中的片面性,然后结合事例进行分析,认识植物对水循环的作用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形成爱护和保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意识。运用语文的诗词辅助生物教学,让学生在享受古典文学熏陶的同时,思维得到发散,提高认识水平。

二、数学学科的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有时适当渗透点滴数学知识,胜过教师的几番讲述。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细菌”一节涉及细菌繁殖速度,如果一味地讲述细菌繁殖速度如何之快、数量如何之多,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极其单调,学生就会厌烦。让学生亲自计算课后技能训练中细菌的繁殖速度,计算之后,学生大多发出“啧啧”的惊叹。课后,不用过多地强调个人卫生,学生就会自觉经常洗手、洗澡、换衣服,减少自身携带细菌的数目,减少被病菌感染生病的机会。这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还可以把数学的图表分析技能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如教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将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采用柱状图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不用空泛说教,学生就能深刻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得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将数学计算和图表分析技能迁移到生物教学中,化抽象为具体,用直观的图表代替空洞的说教,取得强烈的视觉效果,达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心理学、生命教育的渗透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引导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七年级下册的“青春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切入点,结合讲述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现象,做好青春期卫生教育。青春期性意识萌动是正常的心理变化,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金色年华。

利用生命科学丰富的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开展生命教育。孩子大多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很少吃苦,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或不顺心的事,有的就会惊慌失措。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繁殖现象,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让学生体会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例如,教学“人的生殖”时,通过人的生殖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让学生铭记父母的恩情,体会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从而学会珍惜生命,永远积极向上,活出精彩的人生。

四、地理学科的渗透

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它的生存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让学生事先调查生物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才能体验和认同这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例如,在“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节中,提早布置学生查询我国较特殊的地区,如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大兴安岭、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那里的植物分布状况;布置调查泉州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生物的分布;调查身边的生物分布和地理环境。课堂上学生能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相互表达、交流和讨论,最后学生经过总结整合之后达成共识: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五、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第12篇

一是社会、家长、学生潜意识中给历史学科戴上“副科”“古板”“乏味”的帽子,这一偏见导致历史学习效果不佳。二是部分历史教师的课堂预设不充分,整堂课只是照本宣科,形式呆板、僵化,就像一台知识填鸭的机器,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提高兴趣离不开教学技巧的助推。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技巧,供参考。

一、讲故事:为历史教材的学习推波助澜

在历史教学中,教材中正规的知识往往犹如水滴,飘落在学生脑海中激不起半点波澜,甚至转瞬消失;倒是那些“野史故事”却像瓢泼大雨,常常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以笔者所见,是野史不乏人性、没有官腔的特质,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恰恰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力,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一)导入历史名人的趣闻轶事以励志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有待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人物带领群众拼搏进取的生平和品格,能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好恶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例如,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红极一时,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对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这一讲史形式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其收视率非常高。据此,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尝试通过讲历史故事提炼人物品格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例如,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43页讲扁鹊时,说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于是,笔者引入了以下一则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扁鹊人品的认识。

最高明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扁鹊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人品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从扁鹊的话语中得到启发: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认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已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引进历史小故事体味深刻哲理

引进和诠释历史小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了解历史人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智慧。中国历史中的许多成语故事,如“背水一战”“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三顾茅庐”等,短小精悍,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能让学生悟出不少的道理。

例如,在《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中,对华佗的介绍寥寥一小段,犹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于是,笔者引进了下面一则故事。

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虽然心存疑惑,但仍按照华佗的药方服药,病果然很快就好了。

通过笔者讲解成语“对症下药”,学生懂得了故事中的“症”原指病症,现在扩展了这则成语的用法,不光指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还有哪些四字短语有类似的意思。有的学生联想到了“有的放矢”:“的”指靶子,“矢”指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强调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因材施教”: “因”指根据,“材”指资质,“施”指施加,“教”指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及“言传身教”“尊师重教”……尽管其中一些与“对症下药”并不完全贴切,但学生敞开了心扉、开阔了视野,在相互学习和认真倾听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了解更宽广、更深入了。

二、角色扮演:充分展示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

初中生活泼好动,整节课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课不现实。怎么办?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是个好办法。在教学历史相关内容时引进趣味野史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教学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9课“中华文化的(二)”中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时,针对其“仁”的学说,笔者引进了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三季还是四季?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大门外扫地,来了一个穿绿衬衫的客人,问该弟子:“你是谁呀?”弟子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学生呀!”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弟子很高兴地说:“可以呀!”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弟子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弟子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弟子向客人磕三个头。

恰好孔子正从屋里走出来,弟子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弟子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弟子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后,弟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变的,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他懂吗?就是吵到晚上和这样的人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悟性,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讨论、总结,并根据其行为,寻找其性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