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沟通案例分析

沟通案例分析

时间:2022-05-01 16:22:27

沟通案例分析

第1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软件项目管理中沟通的重要意义,分析项日干系人间的相互联系,沟通与效率的关系,以及沟通的一些关键要素,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沟通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项目沟通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九大知识领域之一,项目沟通管理在成功所必须的因素—人、想法和信息之间提供了一个关键性连接。在项目管理中,沟通是一个软指标,其所起的作用不好量化,沟通对项目的影响往往也是隐形的。但是,沟通对项目的成功,尤其是IT项目的成功非常重要,本文就围绕沟通的重要意义、项目于系人、沟通对效率的影响、沟通的关键要素这几方面展开一些探讨,最后结合高职外语教学、综合测评平台项目,对沟通在小组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1沟通的意义及项目千系人分析

项目管理要素有: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风险、采购、沟通,一个成功的项目与这些因素是紧紧相关、不可分离的。但是在项目的实际参与和项目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项目管理中的哪个因素,与其关联最多、涉及活动最多的是项目干系人,项目干系人一般包括最终用户、项目团队、项目公司的管理层等一些主要的利害关系者。项目管理中时间、成本、质量、人力、风险、采购等很大一部分是与人的沟通与人的管理有关,如何做好人的管理、如何组建一个成功的项目团队、如何在项目中发挥团队的所有潜力、如何与客户的关系日趋完善、如何做到让客户满意,这些都是在“沟通”管理中所必须及掌握的要素。

要做好各要素沟通,要实现于人的管理,就应站在这些“项目干系人”的角度上,从他们的需要及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通过项目实现他们的价值,如果脱离这些,那么项目是很难获得成功的。项目经理在与客户进行需求调研及交流前,一般先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需求性及可行性,然后列一个需求管理(包括详细的沟通计划及沟通要求)计划,并且要考虑需求沟通中所需的人员、资源、时间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保证需求调研的准确性。很多软件项目在其开发过程中,客户突然提出需求变更,给项目的进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虽然很大程度上这是客户主观因素造成的,但也说明项目组在和客户进行前期沟通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假设或约束因素,也没有充分明确列举沟通要求。

同样,除了和客户进行沟通之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项目经理与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及项目经理对团队的建设技巧也是直接影响到项目成败的关键。项目过程中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项目进展、识别潜在问题、征求建议以改进项目绩效”,如果在项目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未把好沟通这道关,可能会产生意料之外的项目失败,同样一个好的配合团队能使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沟通的具体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将在下文谈到。

2沟通与效率的关系

2.1项目复杂程度与实施效率

沟通路径所消耗掉的工作量多少取决于软件项目本身的复杂度和祸合度。原IBM在马里兰州盖兹堡的系统技术主管Joel Aron,在他所工作过的9个大型项目的基础上,对程序员的实施效率进行了研究。他根据程序员和系统部分之间的交互划分这些系统,得到实施效率表(见表1)

一般说来,底层软件(操作系统、编译器、嵌入式系统、通信软件)的接口复杂度要比应用软件(MIS、操作维护软件、管理软件)要高得多。

在估算软件开发项目工作量时要充分考虑任务的类别和复杂程度,因为抽象的、接口复杂的系统开发过程,其沟通消耗必然大。另外,有深厚行业背景的软件,要考虑开发人员为熟悉行业知识所需付出的沟通消耗。

2.2团队规模与实施效率

需要协作沟通的人员的数量会影响开发成本,因为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以及更正沟通不当所引起的不良结果(系统调试)。

人与人之间必需通过沟通来解决各自承担任务之间的接口问题,如果项目有n个工作人员,则有nx(n -1)/ 2个相互沟通的路径。假设一个人单独开发软件,年实施效率为10 00行代码,而每一条沟通路径上每年消耗掉的工作量可折合500行代码,则团队规模和沟通消耗以及实施效率存在以下关系(见表2)。

2.3团队的默契度与实施效率

团队的默契程度对软件实施效率影响很大。一个经过长期磨合、相互信任、形成一套默契做事方法和风格的团队,可能省掉很多不必要的沟通,其合力甚至可以超越这个团队本身,而做出一些平时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成就来。相反,初次合作的团队因项目成员各自的背景和风格不同、成员间相互信任度不高等原因,就要充分考虑沟通消耗。

营造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并没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规定和过程,但是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那就是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对这个小组承担的全部义务,成员乐于为整个团队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和志向,这样整个团队就一定有很强的内聚力,而且一个人置身于氛围良好、合作默契的团队中心情一般都较好,这种良好的氛围所能带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持续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是一个团队的无形资产,而由之形成的一个自然、稳定、默契的开发团队就是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3沟通的一些要素

一个优秀的团队组织和协调管理者所发挥的作用往往对目的成败起决定作用,他必然也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沟通研究专家勒德洛(LudIow,R.)提到,高级管理人员往往花费80%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沟通.普通管理者约花50%的时间用于传播信息。缺乏沟通这个问题是不能通过技术来进行改进的,现在技术发展很快,但人们对沟通和融洽相处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沟通的效率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在项目成员间改善沟通将提高士气、生产率、质量,并可以减少成本,使得项目更好开展。但如果出现沟通问题,也可以遵循以下过程来有效地控制问题:找出问题的起因;实行纠错行为;加强工作环境中的沟通活动。

4项目中沟通运用的案例分析

笔者在负责开发外语学院的英语网络教学、考试综合平台时,就充分考虑软件项目管理中沟通的一些要素。整个项目按小组软件开发过程(TSP)进行开发,其中每个步骤都涉及到了沟通。

4.1技术调研

该项目是为教师和学生进行英语教学、考试、以及评估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程的英语学习、测试,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动态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在技术采用方案中,我们打算用ASP.NET+SQL SERVER进行开发,分三层体系结构。在听取了他们构思的同时,针对项目调研情况,我们也从技术层面上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最后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

4.2需求分析

项目的最终用户是外语老师和学生,我们开始与外语学院老师进一步接触,了解高职外语教学领域内的情况。为了防止或减少用户需求变更,产通目标中考虑了很多制约因素和假设因素,大概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沟通,一份完整的SRS文档生成,并且我们将SRS的段和节编号,用来确定每一个说明的来源。

4.3概要设计

软件的大概要求和功能在得到确定后,项目流程到了概要设计阶段,这时项目开发小组完全启动,项目小组开始制定详细工作目标、角色目标等。

4.4详细设计

在概要设计阶段定义好了各功能模块、明确了开发者责任之后,开始了模块内的细节设计,在这个阶段我们定义了整个平台数据库,在定义数据表和字段时,有两位成员的想法互不相同.两人各持己见,争的面红耳赤,僵持不下,最终双方把各自的想法和理由列个清单,征求了小组其他成员和外语学院老师的意见,经过大家共同的分析,最终确定了某一个成员的数据库方案,另外那个成员也心服口服。

4.5编码设计

在编码阶段的每次会议中,我们都要掌握各个成员的进度,询问下个阶段的安排,并要求每个成员在会议中都要开城布公地对待问题,不能隐瞒,使小组保持一种透明的风格。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并预见问题,以便能迅速进行调整。

4.6集成与测试

在开发后期,各个模块功能基本完成,在确认每个模块基本上无独立缺陷和比较好的质量后,进人了整体的测试。

这个项目在制作半年后完工,并测试合格,现运行非常正常,总结这个项目的一些经验,要确保软件开发质量和效率,与用户的有效沟通以及开发成员间的良好协作是关键,要达到这一点,一个团队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透明性、聆听、协商。透明性能使整个小组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并能预见问题,知道什么时候谁最需要帮助,并能保持整个小组工作的一致性。最好的交流者应该是非常善于聆听的人,这种聆听应该是全身心的,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和你进行比较深的交流,你也会准确地领会对方的意图。协商最重要的作用是解决问题和分歧,能使得矛盾双方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2篇

【关键词】数字鸿沟;青少年;对策

1.引言

数字鸿沟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后而引发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就开始重视此问题,如,美国政府1999年7月题目为《填平数字鸿沟》的研究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组织(WEF)在2000年7月向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提交专题报告《从全球数字鸿沟到全球数字机遇》。从此,数字鸿沟一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社会问题。针对中国数字鸿沟的研究资料表明,数字鸿沟在中国已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正在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其造成的差别逐步成为继中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数字鸿沟会造成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并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倡导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同时缩小数字鸿沟。

在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因特网接触机会、使用能力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不同国家、人群在数字化经济时展的差距,而在这方面的差距将导致真正的数字鸿沟。在今天,因特网作为全球数字化经济的载体正在全面地对社会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管理行为和交易方式、管理体制等诸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十分严峻。从国际范围来看,中国信息化水平很低。中国的信息能力指数与美、日、澳等信息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据媒体统计,中国得分仅为发达国家的10%左右。中国信息化水平较低,将影响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且不利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加强。

数字鸿沟是我们在致力世界和平与发展、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数字鸿沟的危害性,而对数字鸿沟现状、成因及对策也开始涌现。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在信息系统领域的主要国际期刊上,有关数字鸿沟的研究工作不断出现。然而,现有研究工作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数字鸿沟的现状和成因的探讨上,对于不同低于青少年群体之间数字鸿沟的研究则仍然比较欠缺。在国内,尽管数字鸿沟在政府和业界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层面上的研究却仍然十分鲜见。

青少年数字鸿沟问题近年来才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将围绕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对策问题,展开案例研究,以期构建发展中国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理论模型,揭示缩小数字鸿沟的机理,为尽快有效地缩小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的实践提供参考。

2.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近年来,国内外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数字鸿沟进行了研究。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结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基础。在国际社会学研究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数字鸿沟就得到了学者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在不断探索数字鸿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机制。现有文献中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针对性地梳理和归纳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加以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理论研究的缺口,从而推进数字鸿沟研究的进展。基于上述原因,本章对国内外与数字鸿沟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讨论。此外,本文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TOE理论,本章对这些理论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是青少年数字,本文构建的理论逻辑是与青少年数字鸿沟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本文关于青少年的研究聚焦于以下两类问题: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特征为度;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现状;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关键策略。我们将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首先回顾与本研究核心概念相关的概念;然后我们将会回顾数字鸿沟研究中主要的相关关系;最后,我们回顾理论研究中所参考的理论,并进一步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

2.1 数字鸿沟理论研究综述

2.1.1 数字鸿沟的概念

数字鸿沟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数字鸿沟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从这个定义上来说,关于数字鸿沟的产生原因应该从世界范围来分析,即由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从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来分析,是由于区域、行业、所有制以及企业规模等差异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狭义而言,数字鸿沟特指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同地区问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上的差别。美国商务部发表的《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系列报告是这一定义的代表。国内很多学者在构建其数码沟指标(digitaldivideindex,简称DDI)时,也以互联网扩散率(InternetPenetration)作为单一的指标。简言之,这些研究把数字鸿沟操作化定义(operational)为不同社会群体或地区间互联网扩散率的差异。第一种定义是前述祝建华(2002)在其《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采用的方法。在这里,数字鸿沟指“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概念定义)。

关于数字鸿沟的操作化定义,也有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例如,国内学者把数字鸿沟操作化为“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简称网民)比例之平均差别”。另外一些学者对数字鸿沟的操作化定义方法则采取不同的角度。例如,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NIQ)为数字鸿沟的综合性衡量指标,来比较我国不同地区间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由6大类(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信息化环境等)共20个指标构成。因此,在这种定义下,数字鸿沟被概念化定义为“不同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差距”,操作化定义则为:以NIQ作为一个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系,以各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程度指标值的标准偏差与均值之商为数字鸿沟的具体量度。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衡量数字鸿沟的信息传播技术拥有和使用状况,除了互联网外,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传真机、手机等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数字鸿沟进行界定,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是Jackel(2001)对不同的“鸿沟”的界定。他提出数字鸿沟首先存在于国家之间,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或者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宏观比较;其次存在于群体之间,如社会中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的比较,或者社会中不同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群之间的比较,以及根据传播技能不同而划分的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比较。另有一些研究者对数字鸿沟则从接入沟(accessgap)和使用沟(usagegap)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第二种视角对数字鸿沟进行分类。

2.1.2 数字鸿沟的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由数字鸿沟而引发的社会发展问题,研究领域不仅热衷于讨论相关的现状,也逐渐开始关注数字鸿沟对社会和组织造成的影响等问题。相关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对数字鸿沟形成过程及数字鸿沟分类方面的研究,以及对数字鸿沟给整个社会带来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数字鸿沟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因此当前多数研究的侧重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鸿沟对社会、组织和特定群体等方面的影响。也有研究者认为,数字鸿沟是单前正在日益扩大的经济鸿沟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数字鸿沟会成为拉大经济鸿沟的主要诱因。下面分别从数字鸿沟的社会影响、组织影响和对特定群体的影响三方面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数字鸿沟的出现和加深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生影响,如经济影响和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信息富人”可以使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获得有益的信息,如专业知识、工作和职业信息、政治信息,发掘新的家庭和社会交流渠道,参与经济互动,融人各种不同的虚拟社区。然而,对于“信息穷人”来说,因为不能接触到这些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因此就缺少利用信息通信手段获得知识和有用的信息。此外,对于“信息富人”来说,由于其在网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用在其他活动上的时间(如读书、看报、运动等)也在减少,相应地也就减少了很多与亲朋好友和其他人的交流时间,这样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破坏社会结构,导致数字隔离、社会分裂和关系弱化等现象的出现。“信息穷人”仍然是使用传统的方式交流,所以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用几乎不存在。

在政治层面,缩小数字鸿沟使得各种政治信息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更均衡、更易获取,政治活动的动员拥有相同的渠道和相同的概率得到候选人的政策陈述,还可以扩展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民主参与。如果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也可能导致政治分裂以及群体派系斗争。

数字鸿沟对组织的影响主要是文化内容的质量和效用的影响。数字鸿沟的拉近有助于减小这种差异。如果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可能会使类型多样的大众文化向单一化方向发展,而这种单一化倾向极有可能使得大众文化走向庸俗化。此外,对组织的文化效用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观念的差异,最终导致组织分离。

数字鸿沟对特定群体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特定群体的职业发展。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两种群体之间职业发展路径将有显著差异,并会进一步造纸群体之间能力、知识和人生观的差异,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的分裂。

2.2 理论框架

现有研究中针对缩小数字鸿沟对策的讨论相对较少。仅有的研究又以国家层面的研究居多。本研究仅是聚焦于我国国内不同地域青少年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一般理论界会引用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解释新技术采纳的相关问题,而数字鸿沟也是因为新技术发展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TOE模型来形成本文初步的理论框架。Tomatzky和Fleischer对TOE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将新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为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三个维度。技术因素主要关注技术本身的特征,如技术功能特征、兼容性特征以及可用性和易用性等特征。组织因素主要关注组织类型、组织文化、组织规模、组织架构和组织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外部环境关注组织运行所处的竞争市场(产业、竞争者)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的经济形势等。TOE模型被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广泛引用,并得到细化和拓展,有力地证明了该模型的高度的普适性。

本文引用TOE模型解释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重要的是确保人们能够平等地享用现代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拥有大体平等的教育机会.扩大网络的覆盖率;降低费用;扩大宣传教育.从技术层面来分析,青少年数字鸿沟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不均等造成的,因此技术手段就成为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手段之一。其次,从组织层面来看,青少年群体的特征非常重要,因此解决青少年群体的问题也是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从环境因素来看,国际社会对青少年数字鸿沟的高度关注、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关键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围绕着TOE框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既参考了现有的相关理论成果,并着重考虑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本身特性与我国政府政策等特殊的应用环境。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3.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一般来说,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包括很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以及二手数据法等(Palvia等,2003)。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长处和不足,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要考虑三个条件:第一,研究问题的类型(Hedridk等,1993)。研究问题的类型可以用5W表示,即“什么人(Who)”、“什么事(What)”、“在哪里(Where)”、“怎么样(How)”、“为什么(Why)”。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及事件的控制程度如何,即研究者是否能接近(access)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环境,搜集最准确的资料;第三,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还是过去发生的事情(Yin,2003,p10)。

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Yin(2003,p21)用两种方法阐释了案例研究的定义。第一,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且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第二,案例研究法处理有待研究的变量比数据点(datapoints)还要多的特殊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并把所有的资料汇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论框架,以指导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减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弯路。可以说,案例研究是研究者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对某个特定的现象进行考察(如一个应用程序、一项技术、一项决策等)(Benbasat等,1987)。案例研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案例,并常常将各种数据收集方法,如档案收集、访谈和观察等结合在一起,对某个特定现象进行详细的、基于事实的描述(Eisenhardt,1989;Eisenhardt和Graebner,2007)。

本文的案例研究设计包括五个要素:(1)研究的问题;(2)研究框架;(3)分析单位;(4)连接资料和研究框架的逻辑;(5)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Yin,2003,p29)。因为案例研究最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所以我们案例研究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的类型,并界定研究问题的边界,即确定研究必须回答的几个基本问题。其次,建立理论框架可以引导研究者关注要研究的问题,而不会滑向与研究无关的内容。案例研究设计的第三个要素是界定分析单位,如个人的、群体的,甚至是事件(event)或者实体(entity)。案例研究设计的第四和第五个要素是体现在:收集完数据资料后必须建立资料和研究框架之间的逻辑,以及确立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在研究设计阶段选择适合案例研究的资料,并采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有利于建立资料和研究框架之间的逻辑。另外,找到与研究发现相对立的竞争性解释,在收集资料时尽可能把竞争性解释相关的资料也收集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地建立解释研究结果的标准,以便为后续的证据分析和理论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推导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本文的多案例研究遵从的是复制法则,多案例研究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先从第一案例研究的过程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再按照逐项复制的原则对结论进行多案例研究。具体来说,我们先对第一个案例进行过程分析,然后再进行第2-4个案例的研究,与第一个案例的过程分析结论进行比较,从中甄别出相似点(similarity)和差异点(difference),以达到构建理论的目的。

3.2 抽样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中,案例研究的抽样样本可能少于所考察的变量,但对样本的考察较为深入。案例研究的抽样策略遵照目的抽样(positivesample)的原则(Kuzel,1992;Morse,1989),而且无论是最初的抽样,还是研究进行过程当中发生的抽样,所有的目的抽样通常都是理论引导取向的(Miles和Huberman,1994)。

当我们确定案例研究的主题为“如何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后,在进入实地调研之前,我们对数字鸿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发现现有文献中并没有研究此过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我们确定案例的抽样标准。本案例研究抽样标准的确定不仅借鉴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而且考虑到中国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实际状况。

3.3 数据收集方法

本文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档资料的查阅、深度访谈和现场观察。本文案例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是随着研究问题的逐步细化而不断重复和深入的。在最初确定研究问题的时候,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非常之少。我们从网上以及一些内部杂志上了解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一轮访谈的研究问题是完全开放的。在第一轮的数据收集之后,我们在24小时之内分析数据,与现有理论文献进行比对,然后细化调研问题。在第一轮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歧义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访谈对象进行电话沟通。这样,我们带着调整后的访谈问题,再次进入现场收集数据。如此进行多轮的数据收集,直到我们认为已经得到了完整的对于研究问题的解释。

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收集的方法,采用多案例对同一现象进行多重证明,其数据集包括现有文献和访谈资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建构效度。另外,本研究小组人员反复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提炼,并将同样问题的数据来源进行整合,构成一系列证据链,以增强研究中证据的信度。本研究的数据收集分为两个阶段。

(1)数据收集的第一阶段

我们从观察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入手,搜索有关网站和媒体以及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文章收集、分类和整理,从中发掘与数字鸿沟研究相关的理论视角。

?分析与数字鸿沟实践有关的中文网站资料

我们浏览与数字鸿沟实践有关的网站,以便更多地了解中国数字鸿沟状况。我们根据网站提供的资料因素将数字鸿沟的现象进行分类,并根据网站提供的资料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分类,归纳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文献收集

我们回顾了1999至2012年期间刊登在学术界和实业界期刊上与数字鸿沟研究相关的文章,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字鸿沟研究的理论框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TOE模型”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因此,“TOE模型”就成为我们制定访谈提纲的理论视角。

(2)数据收集的第二阶段

考虑到中国不同地域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差异,本研究选择10个案例进行比较性案例研究。本研究从2012年5月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10月。在研究范围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确立之后,按照理论抽样的要求,10名访谈对象于2012年5月纳入我们的研究对象。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为深度访谈(主要是面对面访谈,必要时也有电话访谈),然后进行文档查阅。另外,本文的研究人员还对12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观察。访谈采用半结构化和开放式两种形式,访谈的目的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来自访谈对象的原始数据。每位访谈对象访谈次数在2次以上。我们对所有访谈进行了全程录音,随后,我们将所有录音翻译为文字稿,最终整理出录音转录文档达20万余字。关于访谈的录音资料被存放在数据库中,以便组织、比较和分析。

3.4 数据分析方法

案例的数据分析是案例研究中最难的部分。在案例研究中,理论对于个案归纳的作用称为“分析性归纳(analyticgenerlization)”,它是不同于问卷调查方法所采用的“统计性归纳(statisticalgeneralization)”。在分析性归纳中,先前提出的理论被当做“模版(template)”,实证结果要与这一模版相对照。如果两个或更多实证结果都支持同一理论,那么才可以认为该项研究具有可重复性。如果两个或更多的实证结果都支持同一理论,且不支持与之相竞争的理论(rivaltheory),那么这一研究结论就更具说服力。把统计性归纳当做案例研究的归纳方法,是案例研究的致命性错误。这是因为,案例研究所选择的的个案并不是“样本”,不能作为统计性归纳的基础。

在数据分析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聚焦于不同访谈对象间认知模式的相互一致程度,即我们认为只有那些被多个访谈对象认为重要的因素是有意义的(Marshall,2008)。我们对结论是否可以采纳的判断基于以下假设,被反复提到的因素代表了团队成员的共同知识,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团队工作的基础(Marshall,2008)。因此,我们认定概念间确实存在关系时,应满足以下条件:(1)至少两个人提到;(2)有实际存在的例子支撑,即该企业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而不仅是应该怎样,从而保证概念间的关系基于经验事实。另外,我们还将概念间涌现出来的关系与现有文献进行对比,尽可能给出概念间关系的理论性支撑。

本研究采用逻辑模型和跨案例数据分析方法。在正式的数据分析开始之前,我们首先通读所有数据,大致理解案例内容,整理出该案例的关键事件时间表。然后,我们会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阅读每一句话,并尽可能使用客观和确切的概念词汇将之概念化。有些概念化常常不会一步到位,那么我们就会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概念化,直到得到满意的结果,此外,因为在做这一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细致接触最原始数据,所以常常有一些突发性的感受,那么我们会及时记录下这些感受。并且我们还会对概念间可能关系的进行初步的推断,我们称这些为“分析注记”,这些注记都是暂时性的,注记中的内容需经受后续数据的检验,或者被进一步确认,或者被否定。

在上述的“现象概念化”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多个概念组,然后我们识别各个概念组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研究问题,再比较文献,逐步甄别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分析我们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要反复地比较和修改,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问题,结合现有文献,我们甄选出相互存在逻辑关系的、对本研究有意义的概念组,从而构建如何缩小数字鸿沟的研究模型。

我们将案例研究采集到的文档、访谈资料以及观察记录集中归类存放在数据库中,然后我们对其进行“归纳性分析”。首先从研究问题入手,确定能解释这个问题的数据资料,然后我们通读每一句话,并逐段总结归纳,最后我们列出相关证据的表格,从中可以对各类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分析。触及较为重要的研究问题,要重复这样的过程。如此迭代下去,直到所得出的结论能够彻底地解释清楚研究者主要的研究问题为主。

3.5 研究效度和信度

遵循科学法则的案例研究是必须严守科学研究中的效度和信度要求的。如同其他的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一样,案例研究也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检验要求(Yin,2003,p46),即构念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和信度。表3.6列示了适用于上述四种检验的各种研究策略。

本研究主要通过三种措施来满足构念效度检验的,分别是:采用多种数据来源、建立证据链和证据提供者的检查。首先,在多重证据来源的三角检验方面,我们尽可能的使用各种可能数据源,严格按照三角测量原则,通过多种来源的数据进行相互印证,这些来源包括深度访谈数据、各种文档和实地观察等等。不同途径得到类似的证据,这说明我们的研究具有构念效度。其次,我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一直保持数据资料的连贯性且符合一定的逻辑,并按照这个逻辑预测其发展。如果收集的数据能验证这个预测,这样我们就一直保持在证据链下收集数据。最后,我们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整理之后,会返给主要受访人审查是否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

所谓内在效度就是研究者必须确信因变量的改变确实是因为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Yin,2003,p46)。本研究的内在效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第一种是模式匹配,即先由数据的初始分析推论出一些因果关系,然后继续用新的数据分析结论来匹配这些因果关系。获得支持的就被保留,不获得支持的就放弃,如此反复,理论模式越来越符合案例实际。第二种途径是时间序列的研究设计,即我们的数据收集是按照案例事件的时间发展展开的,因此,我们就能分析所观察到的变量或者事件是否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由此可以推断出其因果关系。

外部效度就是要确定本研究的结论是否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案例或者不同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案例。结论的类推范围越广,那么研究结论就越有力量(Cook和Campbell,1979)。案例的外部效度不是靠统计归纳来实现的,而是依靠分析性归纳(Yin,2003,p135)。我们的第一个案例所得的结果,能够在第二个案例上重复发现,由此证实该案例所获得的结果确实存在。

案例研究的信度即研究过程的可靠性,也就是说本研究过程可以重复。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进入现场之前都有调研提纲;在调研之中,会详细记录调研程序和对象;调研中所用的访谈问题都被保留,而所有的访谈我们都做了录音。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的研究程序还是研究所得资料,都是经得起再检验和再分析的。

4.案例数据分析与讨论

在本部分,我们首先对案例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简要介绍本研究的数据收集过程。然后对单个案例进行过程分析,再根据案例的逐项复制法则对其余的案例进行过程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本研究的过程模型。本研究中的案例显然都是有关数字鸿沟的非常典型的案例,但是多个案例中数字鸿沟的演化表现出强烈的过程发展特征。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过程分析方法来揭示案例中事件发生的内在机制。

本研究以“青少年数字鸿沟”为核心概念,首先探索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内涵和特征维度,然后探索缩小数字鸿沟的相关对策。在进行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揭示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4.1 模型验证结果

对多案例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并与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我们修正了原有的理论框架,细化并重新解释了某些因素的范围,去除了某些影响甚微的因素,并对访谈对象多次提到的重点因素加以强调,形成了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因素模型。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在多案例的研究得到基本一致的支持,说明该模型对于缩小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数字鸿沟相关对策的有效解释力。

对访谈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数字鸿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测量:接触(access)因特网及其他信息技术的机会;与因特网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质量(quality)和使用成本(cost);未来可持续接触和使用的计划。例如,有访谈对象说,“我们没有机会上网,但是我们可以看电视,电视也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我们这儿网吧也有,就是都需要花钱才能上网。家里不富裕,而且父母担心我会去网吧玩游戏,所以就没有机会上网”,“村里有电视,但是因为是山区,信号经常不好,一些好的节目都收不到”,“我们前几年有一个慈善团体给我们捐了一批电脑,我们利用电脑学到不少知识。可是四年过去了,电脑都坏了,也没有人上我们这儿维修,就没有再上过网”。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的维度表现不仅体现在对因特网的接触机会上,还应该扩展到对整个信息通信手段的使用质量、使用成本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根据心理授权理论,当个体在某一方面能力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权”,如具有很强的效能感,他们才有可能对工作产生态度及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达到更高的工作绩效。对于处于信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如果他们能够被授予更多的接触互联网的机会,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有信心去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区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信息贫困地区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在增加社会融合度的基础上增加双方信息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根据制度理论,国家对青少年计算机培训的支持政策对缩小数字鸿沟同样适用,这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目前政府部门缩小数字鸿沟的决策大多数是出于对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响应以及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且组织对缩小数字鸿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高层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这与西方国家的动机有很大的不同.

其次,数字鸿沟也反映在政府部门信息科技的普及模式的不同上。在国外,很多私营机构和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会直接参与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训中,因此他们对青少年科技水平比较熟悉,对青少年接受信息科技的优势体会深刻。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职业的方式,如学校的选修课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教育部门用户通常只关注青少年常规文化课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是否使用信息技术。此外,青少年群体的性格特征对于数字鸿沟的缩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进取心方面,青少年促进组织了对云计算技术的采纳。在游戏兴趣方面,青少年对计算机游戏的偏好成为阻碍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好奇心方面,由于青少年对新兴信息技术的好奇心起到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证实,但是由于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务保障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目前国内计算机的普及水平相对较弱,这也给政府组织缩小数字鸿沟增加了顾虑。

虽然我国已经走在发展中国家缩小数字鸿沟的前列,但是在缩小数字鸿沟的探索道路上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青少年利用数字技术成为计算机游戏爱好者。由于多数父母和学校不愿意看到学生利用互联网玩游戏,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同样遇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阻力。

4.2 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

青少年数字鸿沟危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缩小青少年群体的数字鸿沟仍然是困扰教育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难题。由于现阶段青少年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在日常教育中并不属于必修课,发达地区青少年信息技术水平通常与诸多因素高度相关。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案例研究资料,并与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分析缩小数字鸿沟的相关对策。

对深度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分为三个阶段:使用技术手段增加不发达地区青少年接触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促进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青少年的社会融合度,从而提高不发达地区青少年使用因特网的质量;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可持续的缩小数字鸿沟的计划,鼓励整个社会的参与。下面我们分别阐释这三个阶段中缩小数字鸿沟的策略。

4.2.1 第一阶段:技术手段缩小接入沟

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青少年数字鸿沟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接入沟,即不同地区的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等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地区经济差异和信息化水平决定的。因此,使用便利的和免费的技术手段是解决接入沟的最直接方法。一般来说,这些信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因为地区经济贫困无法得到专有的信息服务手段,因此可以借助低成本的便利性的信息通信服务,如手机、卫星通信等无线通信手段,使得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互联网。此外,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信息贫困地区普遍是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可以将能源开发部门的网络,延伸至学校,增加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信息贫困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但是往往军事设施发达,因此可以利用某些军事信息通信手段,来增加青少年接触互联网的机会。

4.2.2 第二阶段:社会手段缩小使用沟

根据心理授权理论,当个体处在某种能力较弱的情境中,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授权”,他们才有可能积极追求上进,并为此付出努力。对于处于信息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如果他们能够被授予更多的接触互联网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更有信心去获取知识和传播知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如果信息富裕地区的青少年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信息贫困地区青少年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在增加社会融合度的基础上增加双方信息和知识的交流,这样更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

其次,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格,如进取心和好奇心,也有利于缩小使用沟。青少年群体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性格特征(如进取心、好奇心和开朗的性格)对于缩小数字鸿沟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文化教育水平方面,缩小数字鸿沟对青少年群体整体能力的提升促进政府缩小数字鸿沟的决心。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在同访谈对象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选择某处作为第一批试点部门,完全是因为该处处长个人对缩小鸿沟的全力支持.此外,某区政府之所以能够成为市缩小数字鸿沟的突出典型,也与当时区领导的重视密不可分。有进取心的青少年将会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青少年的好奇心将会促使其更加深入地利用互联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此外,家庭的支持和服务保障水平和良好的学习新技术的氛围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维度上的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学校的规模(规模较小的组织易于缩小数字鸿沟)、组织的科技敏感度(重视科技进步的组织倾向于缩小数字鸿沟、组织内IT人员的技术能力(较强的技术能力带来较高的缩小数字鸿沟的程度)以及组织内部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包容度。

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对组织内部教育培训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较高,因为计算机技术常常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提供后续服务保障,需要组织中IT技术人员自行进行系统维护.而且,如果组织内部的IT人员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能够从基础层面参与到培训项目中,计算机技术的技术优势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将大大促进计算机技术在青少年中的使用。最后,教育文化对缩小数字鸿沟决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从使用传统常规教育向超前的信息技术转变是关乎组织全局的一种较为剧烈的变革,教育文化对科技重教的认同程度以及对变革的接受程度越高,计算机技术在组织内部的采纳和推广也将会越为顺利。

4.2.3 第三阶段:制度手段确保可持续性

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对缩小数字鸿沟的促进作用得到了正反两方面大量事实的证明。同时,公众对缩小数字鸿沟的支持以及数字鸿沟在地区差别的状况对于其缩小的作用也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国内外其他地方的成功例子对案例的影响作用则非常显著,这可能是由于调查城市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其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往往倾向于强调自身的示范性作用,因而其他地方的案例对之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环境要素在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考察重点。大众对于数字鸿沟认同度的高低很可能影响他们对缩小数字鸿沟愿望的强烈程度。除此之外,数字鸿沟在整个世界对社会的发展状况也可能对制定政策形成重要的影响。随着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不断提升,政府部门对数字鸿沟的危害性认知也将有所提高,这将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缩小数字鸿沟。同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是一个需要考察的因素。

根据制度理论,国家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对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起到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目前政府部门缩小数字鸿沟的决策大多数是出于对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响应以及道德规范的要求,并同时取决于部门高层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支持。而在国外,不仅国家出台有关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很多私营机构和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也直接参与普及青少年信息科技的培训活动。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通常采用非职业的方式,如学校的选修课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教育部门通常只关注青少年必修文化课的教育,并不太在意青少年的信息技术水平。

根据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应先着眼于缩小国内青少年的“数字鸿沟”。为此,国家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

我国西部信息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互联网还存在接入率不高、带宽较窄、骨干网间互联容量少、上网速度慢等问题。国家应扩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建设的资金投入,可考虑设立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专项基金,缓解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同时,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解决偏远农村通信问题,进一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2)调整通信价格,降低上网“门槛”

降低通信价格对扩大电信青少年用户数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电信设备制造业、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有必要应进-步适时降低我国上网费用,促进更多的青少年有经济能力承担电信费用。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通信普遍服务基金。如何保障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应尽快研究并建立普遍服务制度,筹措普遍通信服务的基金。

(3)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做好专业技术大众化服务

从我国互联网用户年龄分布来看,大部分为受过较好教育、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中青年(18—35岁之间),而其余年龄段的人群则未受到或缺乏较好教育、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为此,政府应采取一定措施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促进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技术的大众化,以便普通公民都能有效驾驭计算机、互联网及高速网络等先进技术。比如建立地区性技术服务中心,鼓励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城市社区、偏远乡村,在技术培训、技能掌握等方面提供正确、规范的服务;引导企业进行网上内容和各种应用软件设计时,要针对用户客观需求,使青少年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另外,应注重社区信息化建设,通过社区宽带网的建设,把一个个的社区联系起来,青少年的生活和网络也随即联系起来。比如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区内外的大事。在尽享数字化生活优越性的同时,青少年也能接受到政府的管理、教育和宣传,可取得传统媒介如报纸、期刊、广播、黑板报难以获得的收效。

(4)鼓励企业参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应发挥其在缩小“数字鸿沟”活动中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并从事缩小青少年“数字鸿沟”的活动。对于投入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建议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比如考虑到上网费用的大幅度下降,给予信息内容服务商(ICP)一定的税收减免。另外,“数字鸿沟”在反映出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下的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信息产市场的巨大.这对于国家、企业和社会而言又是良好的“数字机遇”。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跨越“数字鸿沟”的合力,从而抓住这一“数字机遇”,是当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结束语

作为新兴信息技术时代中的典型问题,数字鸿沟所导致的影响,已经严重阻碍社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其消除机制的探讨,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意义。同时,消除数字鸿沟,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本文对于缩小数字鸿沟对策的研究,对于相关实践也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理论发展方面,本研究弥补了现有数字鸿沟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填补了国内数字鸿沟研究的空白。本论文对经典的TOE模型进行了考察和修正,指出和澄清了其中由来已久的争议所在,并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其次,本文同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数字鸿沟的概念理论和因素理论。本文以现有理论和多案例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字鸿沟的研究模型。本文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数字鸿沟的现象。

本论文的另一方面的创新性体现在中国缩小数字鸿沟对策的实践考察中。这些研究解释了数字鸿沟的一些内在规律,对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具有较为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实践领域,虽然实践者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并且很多政府部门也的确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但多数时候人们发现,这些制度的设立并没有给缩小数字鸿沟带来正面的效应,有时甚至使协调工作变得混乱和进度迟缓,最后可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本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方面唤起政府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对数字鸿沟问题的充分重视。另外一方面,期望本研究能够给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带来可行、有效的参照,使得相关政策的设立能够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具体来说,从实践层面而言,本研究对政府部门、青少年群体以及相关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的研究工作遵循规范的实证性案例研究方法展开,研究过程中的各个步骤中对各方面的严谨性指标也予以了充分的分析。因而可以认为,这一工作也展示了本类研究方法在缩小数字鸿沟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积淀已久的社会差别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途径。作为以实证调研为基础的研究,本论文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遗憾与不足,有些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则是由于经验的欠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至少包括以下方面。(1)在我们的案例研究中,访谈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官员和青少年的父母。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增加各个层面的访谈对象,以从其他更多的视角来分析数字鸿沟现象。(2)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企业机构数量十分庞大的国家来说,该样本量肯定偏小,从而可能不足以代表中国的一般情况。(4)本研究讨论的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可能不够全面,可能会存在一些我们尚未考虑到的因素。另外,上述因果关系中可能忽略某些调节因素和中介因素的影响。 我们认为以下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在收集数据时采用的是横截面数据,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收集的。尽管在访谈中大量涉及了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但缺乏对这些发展历程的更为直接的观测。我们只是对组织的当前数据进行了时间点上的静态分析,而未能进行一段时间内的纵向分析,从而导致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由于数字鸿沟对社会的影响过程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多做一些纵向数据分析,观察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的规律。另外,可以考虑缩小数字鸿沟的其他对策,尤其需要考察复杂的组织环境对缩小数字鸿沟效果的影响。因此,未来可以通过更加全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数字鸿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最初的研究计划中,我们曾经打算就数字鸿沟相关的研究问题展开国际性的对比研究,即同时在国内和国外一些地区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从而分析不同经济、文化环境下的差异。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了。这也是本论文的一个遗憾之处,但此项研究工作仍然将在今后进一步进行。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做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A].吴有训.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C].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203-211.

[2]KADO. How to measure the digital divide? Invites you to explore the IT World of Your Dreams,2004,9.

[3]S. Venkatraman. Why Measure Digital Divide? The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IS). A Presentationat the ITU/KADO Digital Bridges Symposiumin Busan, 2004,9.

[4]燕金武.我国“数字鸿沟”的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0(4):1-4.

[5]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2002 (3):36-48.

[6]Choi, Heung Suk. Lee, Jae Ung. Measuring Digital Divide with Korea Personal Informatization Indices (KPII)[R].KoreaUniversity,2004,9.

[7]金文朝,金钟吉,张海东,译.数字鸿沟的批判性再榫[J].学习与探索,2005(1):33-37.

[8]周甄武.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J].福建论坛,2004(7):54.

[9]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电信发展大会提案.数字鸿沟的重新定义[OL]..

[11]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A Survey of the“havenots”in Rura land Urban America[OL].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5,7.

[12]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Ⅱ: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8,7.

[13]U.S.Department of Commerce,Economic and Statistics Administration and NTI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OL]. http://digitaldivide.gov/reports.htm.1999,7.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作者简介]黄瑛,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C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200―03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如何教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适应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该引入案例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方法选择的必要性和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运用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事的关系,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单地说,它就是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及其控制调整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工资福利政策等。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特征,把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人力资源教学过程是目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案例教学主要由阅读案例资料、案例分析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组成。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引入情景进行案例分析并围绕某一特定目标和内容展开双边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是互动的,首先教师给出一些具体而完整的背景材料,然后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最后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最佳解决方案,这种互动式的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第二个特征则体现在它不仅是一个单向沟通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向沟通的过程。学生成为了教学中的主角,通过小组讨论的沟通形式参与案例分析的各个环节,承担着更多的学的任务;教师也在其中参与教学,但不起主导作用,只是通过简单评论的沟通方式来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协调与引导的作用,主要负责去挑选或撰写教学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老师有责任去挑选案例教学所需要用到的材料,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保证所选的材料是本土化的、有时效性的,因为现有案例库里的材料大多数不是从外国直接引入没有本土化的,就是已经失去其时效性的;如果在现有的资料中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师还必须亲自进行实地调查并且撰写所需要的案例材料,因为这些教学材料有别于一般的教材,具有独特的来源、性质,其内容的编排也要求更具针对性。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工作,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的工作和踊跃参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讨论中扮演好自己在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地思考所面对的实际情境,正确地评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风险,最后得出最佳方案。参与讨论的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每一个想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这样的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学会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掌握案例分析要领之后,学生就能很容易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来解决问题。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情况和案例中所给出的各种情况是一样错综复杂的,如果我们能在案例中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实问题中用同样的方法也能够找到。这也是案例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意义所在。

二、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方与引导方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沟通渠道从过去的单方向变为了多方向,教师地位从主要变为了从属,学生地位则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然,在这个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当着参与方即主要的角色,而老师则充当着引导方即次要的角色,并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的作用不可替代。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测评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和可能作出怎样的决策,因此学生成为整个教与学的主角,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参与,包括从预习理论知识到审阅案例材料,又从案例分析讨论再到撰写分析报告的整个过程。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和把握案例数据和细节;提前做好教学准备,为学生设计好一系列启发性问题作为引导之用;控制案例讨论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保证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让针锋相对的观点能够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注意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教学时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亲自参与讨论,但要注意教师的评论应该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能够继续。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讲评也是重要的环节,应注意不要把答案说死了,因为案例与现实经济生活一样,很难说有“标准”答案,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并且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从讨论中获得一种今后在工作中能够用来处理不同情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学生的接受程度

案例教学是摆脱教师传授的过分依赖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想发展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劳动都是创造性劳动,表现在知识的灵活应用、答案的多样化、思维的活跃性及沟通的多渠道上。因此,案例教学的重点自然要放在这种思维训练的过程上。

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生要熟悉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需要时间。因此不同的学习时期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师在不同时期对学生引导的侧重点也会略微不同。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大小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学生熟悉案例分析方法的阶段。这个阶段上,教师通过连续不断的案例材料分析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案例分析的步骤及分析方法。教师要在这个阶段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式引导,甚至有时候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讨论和分析,但绝对不能直接给学生结论性的评论,只能作提示性的简短的评论,最终还是要以激发他们自身的创造性思想为主。这个时期学生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还相对比较弱,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偏向于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对案例材料的阅读,教会他们如何从诸多复杂因素中抓住关键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二个阶段应该是注重案例分析讨论的阶段,经过前期大量的案例训练之后,学生们开始慢慢了解和熟悉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个时候学生接受老师或材料所给信息的能力也开始增强,因此教学重点开始转向注重讨论气氛和效果上来。这个时期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热烈的讨论,能够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需要把讨论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作出书面的阐述,通过对分析报告的撰写,增强学生的写作和文字表达能力。总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学重点进行调整。

第4篇

关键词:SPOC;“管理沟通”;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建设的需求,学者们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急需改革,必须把握管理类课程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缺乏有影响力的探究成果,更没有SPOC模式的探究。本文将以“管理沟通”为例,探讨其SPOC的教学模式。

一、国内外SPOC研究现状

1.国外SPOC研究现状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的简称。

国外有几个著名的SPOC研究案例: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SPOC实验及推广;②2013年,哈佛大学对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③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进行SPOC实验;④“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全球校园”的微型SPOC实验。

2. 国内 SPOC研究现状

MOOC热潮才刚在国内高校铺开,比较著名的是康叶钦对SPOC做了详尽的跟踪研究和深入评价。

3. SPOC的意义

SPOC被称为在线教育的新时代,它弥补了MOOC的不足,常常仅仅把MOOC作为学习的视频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促进学习者思考、挑战、内化以至产生新知识。

二、“管理沟通”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 课程内容和特点

“管理沟通”具有管理类课程的本质特征: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它从实践中产生的,它不仅是对物质的管理,还受社会、文化、宗教等软因素以及人本身的影响。

2.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管理沟通”在我国是一门正在推广的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表现为:①本土管理沟通案例缺乏;②传统管理类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适合本门课程;③期末一考制度不能正确检验学生的收获。

三、“管理沟通”SPOC教学模式设计

1. SPOC教学模式主要内容

(1)教学形式设计:教学采用实体课堂教学为主,主要完成案例分析、课堂答疑、知识点总结、学生情景操练、课堂测试等内容;采用大学城空间教学为辅,包括学生案例的提交、课后作业布置与提交、视频学习、课堂测试成绩公布、学习和练习素材分发与下载、线上交流和学习等。

(2)课前设计:①学生参与备课并将案例上传至空间;②将教师已有的MOOC视频上传至空间。

(3)课堂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学生在课前已经观看了MOOC视频和学生的案例,实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吸收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没有被吸收,在课上与学生一起处理作业或其他任务。

(4)评估设计:网络平台共享多种测试成果,激励学生做得更好更完美。本项目以多个主题的阶段性学习和展示的结果的总和作为期中成绩的评定,包括演讲录像(10%)、辩论(10%)、谈判(10%)、宣传小册子(10%)、商务报告(15%),再加上前面提到的三个案例的选取(15%)和平时出勤(10%),期末还需撰写对这门课程的感想和收获以及建议(20%)。

2. 研究方法设计

(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是管理类课程用得最多的方法。这里的案例分析法更多地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每班特别选取5个学生作为案例分析对象给予特别的关注。

(2)观察法。由于过程考核贯穿始终,因此,观察法在本实验里将会最多用到。

(3)单组实验法。对于一些需要小组讨论的主题,每班学生会被分成 8组,每组4~5人。

(4)问卷调查、访谈。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对8个小项进行调查。

四、SPOC教学模式实施评价

当今网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已经大于其他任何一种方式,中国学生沉迷网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堵不如疏,SPOC教学模式的方方面面的设计运用到学生喜欢的网络来完成,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共享性和网络的吸引力都能保证本课程设计的实施可行性极强。

总之,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建立SPOC型混合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翻转”传统课堂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以符合我国管理类课程特点和要求,能切实提高学生商务和管理沟通能力,丰富我国“管理沟通”和其他管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蒋建武.从MOOC到SPOC ――基于大学城空间的教学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

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隐性知识;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7-01

1 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它们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植根于行为本身,并受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而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对隐含知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智商高和学校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没有在其后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认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以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含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案例一词来源于“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案例通常以现实的财务事例或某种假想的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学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契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

2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知识存量,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有以下特征:①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本质的特征。②专属性。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这种专属性表现在,除非通过特殊的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同时,某个属体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需要用较高的成本才能改变。③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⑤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和显性知识的掌握,学生注重文凭、证书的获得,淡漠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 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案例教学对隐性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的意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能力,类似于技巧、经验或智能,是一种在当前或未来认知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实践为前提。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每个案例,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基本结论给出。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案例的探讨中。

(2)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在实践中最需要获得的基本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过程,学生可以将财务理论融于经济行为,从而深化对企业财务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观察要贯穿始终,将观察目标分解到案例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经济行为背后的实质。

(3)培养学生对案例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提供的人际互动,促进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激发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团队或个体的人际互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启发,有利于经验的汲取和默会知识的再现,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4)完善案例分析环境。隐性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隐性知识创造的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实现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振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5)改善案例分析路径。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环境的依赖。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错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学生对于这种分析路径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案例的最优分析路径,保证学生不断按照最优路径进行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路径包括学生对案例思考的角度、资料收集的程序与范围、案例分析的步骤、结论可靠性的检验、相关案例的扩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浩威,何建敏,李国良.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2]王颖,娄成武.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方法

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SKL-2013-83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跨文化沟通的任务分析角度与方法——以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9日

一、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

河南财专外经系有以下跨文化沟通任务: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迎接人员在机场到达大厅与外籍教师见面;饭店招待外教过程中的会话;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帮助外籍教师核实班机信息并送至登机;接发翻译电子邮件;接外教电话;与外教面对面的谈话;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英语语言课;中国老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传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学生对外籍教师意见的反馈;外方专业课、英语语言课的考核;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河南财专领导访问维多利亚大学;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河南财专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领导谈判及其翻译;合作办学协议的起草、翻译与签订等。对这些任务进行恰当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制定跨文化沟通的方案。

二、任务分析角度与任务分析方法

任务分析角度是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角度,任务分析角度对任务目标的制定、执行方案的制定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对任务各个角度的分析准确与否,影响着目标的执行和方案的制定效果。对任务各个角度的分析可以采用文字叙述法、流程图法、图表法等方法。

三、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定义及其特征

跨文化沟通任务是领导布置给下属的与跟工作人员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对象进行沟通的任务。它有两个特征:语言多样化和文化多样化。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执行人与沟通对象的母语通常是不一样的。例如,河南财专外经系教师的母语是汉语,英语对他们来讲是外语,外教的母语是英语。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执行人与沟通对象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

四、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角度

1、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类型与特征。跨文化沟通的任务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沟通对象的人数,可以分为一对一沟通、一对多沟通、多对多沟通: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沟通是一对一沟通;一个人与几个人沟通是一对多沟通;几个人与几个人沟通是多对多沟通。根据沟通的场合,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在正式场合进行的沟通是正式沟通;在非正式场合进行的沟通是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形式,可以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信件、电子邮件、备忘录、短信等是书面沟通;电话、谈话等是口头沟通;手势、身势、眼神、表情等是非语言沟通。以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为例,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属于书面沟通;授课、谈判、访问等都是正式沟通;与个别外教谈话是一对一的沟通;外教授课是一对多的沟通;领导班子接见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是多对多的沟通。跨文化沟通的类型不一样,对沟通环境、沟通工具、沟通人员的能力要求都是有区别的。一般情况下,正式的书面沟通对沟通人员的文字功底要求较高;正式的谈判对沟通人员的口头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要求较高。非正式沟通对沟通人员的能力要求不太高。

2、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环境。跨文化沟通的任务环境指的是对实现沟通目标有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沟通人员、沟通工具、沟通对象、沟通环境等。沟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合适的沟通工具,沟通对象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沟通的文化环境与物理环境等,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实施都有很大的影响。以河南财专外经系跨文化沟通任务的环境为例:外经系可用的沟通人员有外语专业副教授2人,外语专业讲师3人(外语专业研究生2人),外语专业讲师兼管理学专业讲师1人(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外语专业助教1人(外语专业研究生),留学回国管理学专业助教2人(研究生),外语水平较高的经济学副教授2人,外语水平较高的经济学讲师1人,其他专业研究生3人;外经系可用的沟通工具有互联网联网的计算机若干部、可拨打国际长途的固定电话若干部、移动手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外经系的跨文化沟通对象有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外籍专业课教师、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等;外经系的沟通物理环境有会议室、办公室、饭店、宾馆、公寓、机场到达大厅、机场出发大厅等,文化环境有澳大利亚文化、希腊文化、意大利文化、英国文化、加拿大文化、印度文化等。

3、跨文化沟通任务的难度、可完成性。任务难度可以分为难度大无法完成、有难度可以完成、难度一般可以完成、容易可以完成等几种情况。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难度太大,对沟通人员的能力、水平的要求都很高,一般工作人员难以完成任务,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进或临时聘请能够完成任务的人才;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难度,但是现有工作人员经过努力可以胜任,这个时候就可以鼓励现有工作人员勇挑重担;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难度一般,现有工作人员完全可以胜任;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没什么难度,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胜任。河南财专外经系的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的谈判翻译工作难度就比较大,通常由维多利亚大学中国代表处的孙查理先生翻译。合作办学专业课的教学是有难度的,但外经系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能承担起来。接发翻译电子邮件、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与外籍教师见面等难度一般,外经系的老师也可以完成。

4、跨文化沟通任务的要求:任务的紧急性和重要性。跨文化沟通的任务要求主要表现在对完成时间的要求和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上。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有的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有的任务很紧急,有的任务不紧急;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比较高、重要,有的任务对沟通过程与结果的要求不高,不重要。河南财专外经系的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相关领导的谈判及其翻译、两校领导的邮件及翻译、专业课的教学、外教的迎接工作等重要性就比较大;陪外教旅游、购物、送外教重要性就比较小;与外教面谈、接电话、谈判的翻译工作等对时间的要求就比较紧;信件的回复对时间的要求就不那么紧张。

5、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惯例性、非惯例性。所谓惯例性任务,就是反复发生的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按照先前的做法来处理。所谓非惯例性任务,就是之前没有发生过的任务,没有惯例可以遵循。这两种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不一样。惯例性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稍低,非惯例性任务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稍高。河南财专外经系惯例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获取外籍教师行程信息;迎接人员在机场到达大厅与外籍教师见面;饭店招待外教过程中的会话;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帮助外籍教师核实班机信息并送至登机;维多利亚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的传达;维多利亚大学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等。非惯例性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有:接发翻译电子邮件;接外教电话;与外教面对面的谈话;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讲英语语言课;中国老师给中国学生讲外方专业课;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河南财专领导访问维多利亚大学;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河南财专领导与维多利亚大学领导谈判及其翻译;合作办学协议的起草、翻译与签订等。

6、跨文化沟通任务的文化适应性。主要指的是任务本身对文化差异的适应程度。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要求我方必须适应对方文化要求,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要求对方必须适应我方的文化,有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则没有硬性的要求。外籍教师给中国学生授课,外方专业课、英语语言课的考核,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修、河南财专教师申报维多利亚大学或澳大利亚政府科研课题、河南财专教师赴维多利亚大学进行学术研究都要求我方适应对方文化要求。外教在宾馆入住时的会话,外教工作与生活安排的传达,维多利亚大学代表团访问河南财专等,都要求对方适应我方的文化。

五、跨文化沟通任务分析方法

1、文字描述法。就是使用文字从任务名称、任务内容、任务环境、任务要求、任务难度等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文字描述法适用于分析单个跨文化沟通任务,可以使用如下格式:

任务编号:×××

任务名称:×××

任务内容:×××

……

2、流程图法。就是使用流程图勾勒出各个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先后顺序及其他关系,适用于分析复杂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可以使用图1格式。(图1)

3、表格法。就是使用表格简要列出各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各个角度的分析结果,适用于分析有时间先后顺序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可以使用表1格式。(表1)

4、蓝图分析法。就是通过把跨文化沟通任务进行分解,按照有形展示、沟通对象、前台、后台、支持过程等几部分做出跨文化沟通任务图来进行分析的方法。其中,有形展示是传达信息发出者对信息接收者的重视程度、展示信息发出者所在单位实力的实物证据。接宾客的轿车、宾客入住公寓的设施、谈判桌上的水果、信息发出者的着装等都是有形展示。前台是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后台是不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支持过程是起辅助作用的非跨文化沟通任务。蓝图分析法适用于分析需要与沟通对象发生直接接触的跨文化沟通任务,示例见图2。(图2)

六、结语

对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对跨文化沟通目标的实现与方案的制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的跨文化沟通任务的分析角度与分析方法对从事跨文化沟通工作的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会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第7篇

第一章:销售部门的职能与销售经理的职责

销售部门的职能

1.销售部门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作用

2.销售部门的职能

3.销售部门组织类型及特点

4.销售部门在公司中的位置

销售经理的职责

1.销售经理职能

2.销售经理的责任

3.销售经理的权限

案例

销售管理的职能

1.计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销售经理的角色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2.信息方面的角色

3.决策方面的角色

第二章:销售经理的知识背景

市场营销

1.市场营销基本内容体系

2.STP营销过程

3.市场细分

4.目标市场

5.市场定位

6.营销观念

7.营销相关概念

财务基本知识

1.国内支付结算手段

2.国际结算业务

3.财务概念

4.销售管理中的财务运用

案例

管理基本原理

1.需求层次论

2.双因素理论

3.X理论—Y理论

案例

经济基本知识

1.市场的功能

2.需求弹性

案例

案例

销售管理的职业道德

1.营销道德理论

2.克服道德缄默

3.培养道德价值观

附:美国营销协会的道德准则

销售员职责

营销交易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处理组织内的各种关系

第三章:销售经理的技能

商务活动中的基本准则

1.实事求是

2.信用至上

3.奉公守法

销售经理的基本技能

1.组织能力

2.交际能力

3.表达能力

4.创造能力

5.应变能力

6.洞察能力

商务技能

1.约见客户的方式

2.接近客户的方法

3.吸引客户注意

4.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

言语沟通策略

1.直言

2.委婉

3.模糊

4.反语

5、沉默

6、自言

7、幽默

8、含蓄

非言语沟通

1.目光

2.衣着

3.体势

4.声调

5.礼物

6.时间

7.微笑

谈判策略

1.避免争论

2.避实就虚

3.最后期限

4.以退为进

5.兵不厌诈

6.绵里藏针

管理下属

1.务实的态度

2.采取行动

3.坦诚的对话

4.激励销售员要言之有物

5.摒弃假困局

6.领导

第四章:市场调研

为什么要进行市场调研

1.市场调研是企业制定营销计划和策略的基础

2.市场调研是我国企业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

案例

市场调研的内容

案例

案例

市场调研步骤

1.确定市场调研目标

2.确定所需信息资料

3.确定资料搜集方式

4.搜集现成资料

5.设计调查方案

6.组织实地调查

7.进行观察试验

8.统计分析结果

9.准备研究报告

市场调研形式

1.实地调查

2.室内调研

a.调研步骤

案例

b.信息来源

c. 资料搜集途径

实地调查

1.调查范围

2.实地调查的对象

3.实地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

1.问卷构成要素

2.问题分类

案例:

客户调研

1.顾客成份分析

案例:

2.实地调查方案

3.实地观察方案

广告媒体调研

1.调研内容

2.广告媒体组合

3.调研实例(以广播为例)

竞争对手调研

1.竞争对手基本情况

2.竞争对手市场份额

3.竞争对手经营活动

第五章:销售计划

销售预测

1.为什么要进行销售预测

2.销售预测的过程

3.环境分析

4.市场潜力预测

5.确定目标市场

6.销售潜力预测

7.销售预测方法

案例

销售预算

1.为什么需要预算

2.预算的职责人

3.销售预算内容

4.销售预算的过程

5.确定销售预水平的方法

6.预算控制

年度销售目标的确定

1.在决定收入目标时,需考虑到的因素

2.决定年度销售收入目标值的方法种类

3.年度销售目标值三种常用确定方法

销售定额

1、销售量定额

2、如何决定销售定额基数

3、销售定额制定的几种常用方法

A.顺位法

B.评分法

C.构成比法

4、合理销售定额的特点

销售计划的编制

1.销售计划的架构

2. 销售计划的内容

3.年度销售总额计划的编制

4.月别销售额计划的编制

5.月别商品别销售额计划的编制

6.部门别、客户别销售额计划的编制

7.销售费用计划的编制

8.促销计划的编制

9.销售帐款回收计划的编制

10.销售人员行动管理计划的编制

11.部门别、分店别损益管理计划的编制

12.制定计划不可或缺的4项资料

营销控制

1.年度计划控制

2.盈利控制

3.营销审计

讨论问题:

第六章:销售人员管理

销售人员的招聘

1.销售人员的特点

2.选择与招聘程序

3.招聘的方法

案例

销售人员的培训

1.为什么要对销售员进行培训

2.销售员培训的时机

3.销售员培训的内容

4.培训销售员的流程与方法

销售人员的激励

1、竞争型

2、成就型

3、自我欣赏型

4、服务型

案例

销售人员的行动管理

1.销售日报表的管理

2.时间分配管理

案例

1.优秀的销售员在高销售区失去效益了吗?

2.制定销售定额和特殊奖励制度

3.如何管理难管的销售员

销售团队建设

1.团队的任务和目标

2.销售团队的成员

3.团队模式

4.团队的的环境支持

5.团队合作

6.发挥最佳表现

7.创造自我管理团队

8.创建未来销售队伍

9.销售队伍筑建

10.中途接管团队

案例

11.重建成功销售团队的九个步骤

提升团队

1.分析团队能力

2.有效联系

3.召开团队会议

4.建立团队人际网

5.重视外围信息

6.创意性思考

7.处理问题

8.提升团队表现

9.自我评估领导能力

第七章:客户管理

销售过程管理

1.销售目标实现的关键

2.时间管理

3.销售员过程管理

客户开发

1.客户开发是销售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案例

2.什么是客户开发

3.客户开发技法

4.面对拒绝

5.迈向成功

客户管理

1.终生客户价值

2.客户经验

3.客户经验对销售战略的意义

顾客满意度

1.顾客满意程度

2.重视跳槽顾客的意见

3.根据跳槽顾客的意见,改进经营管理

案例

客户服务

1.作客户的候选对象

2.了解客户

3.甘当“第二名”

4.攻心为上的应用

案例

第八章:销售管理控制

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优点

2.目标管理的步骤

目标管理的9个步骤(示例)

3.目标控制

案例

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感

1.波特—劳勒激励模式

2.满意感与绩效的关系

绩效考核

1.绩效考核的作用

2.绩效考核的方法

3.业绩评估的指针

销售人员的报酬

1.确定报酬水准的依据

2.确定报酬水准

3.报酬制度的类别

4.如何选择报酬制度

销售人员评价与能力开发

1.能力、成绩与考核标准的关系

2.运用标准发掘能力的方法

3.运用修订标准发掘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

绩效评价中的问题

1.绩效评价的过程

2.评价者常犯的错误

案例

3.评价工作不顺利的原因

案例

案例

第九章 信息沟通

信息沟通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及时性原则

4.非正式组织策略性运用原则

公司内部沟通渠道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案例

案例

信息沟通的方法

1.发布指示

2.会议制度

案例

信息沟通的障碍

1.主观障碍

2.客观障碍

3.沟通联络方式的障碍

信息沟通的技巧

1. 妥善处理期望值

2.培养有效的聆听习惯

3.听取反馈、给予反馈

4.诚实无欺

5.制怒

6.有创意地正面交锋

7.果断决策

8.不必耿耿于怀

垂直沟通

1.垂直沟通应注意的问题

2.销售经理与营销副总的信息沟通

3.销售经理与区域主管的信息沟通

4.销售经理与配送中心主管的信息沟通

5.销售经理与客户服务主管的信息沟通

6.销售经理与销售人员的信息沟通

7.销售经理的述职

横向沟通

1.横向营销信息系统

2.销售部与市场部的信息沟通

3.销售部与财务部的信息沟通

4.销售部与产品部的信息沟通

5.销售部与研发部的信息沟通

6.销售部与仓储中心的信息沟通

营销情报系统

1、营销情报系统的发展

2.提供正在发生的资料

3.营销情报的处理

4.对市场决策的支持

5.营销情报系统的应用

案例

第十章 产品策略

产品组合

1.营销组合

2.产品组合的概念

3.产品组合优化

产品的五个层次

1.核心利益层

2.实体产品层

3.期望产品层

4.附加产品层

5.潜在产品层

新产品开发

1.新产品的界定

2.新产品开发战略

3.新产品开发的组织

4.新产品开发程序

5.新产品的采用与推广

产品生命周期

1. 产品生命周期

2.产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品牌策略

1.品牌概述

2.品牌策略决策

3. 品牌延伸策略

4.品牌的统一与延伸

案例

产品包装策略

1.包装概述

2.包装策略

案例

第十一章 价格策略

基本价格的制定

1.定价目标

2.确定需求

3.估计成本

4.分析竞争者的产品和价格

5.选择定价方法

案例

6.选定最终价格

产品基本价格的修订

1.地区性定价

2.价格折扣和折让

3.促销定价

相关产品的定价

1.产品线定价

2.选购品的定价

3.附带产品的定价

案例

4.副产品定价

5.组合产品的定价

产品生命周期与价格策略

1.导入期定价

2.成长期定价

3.产品成熟期的价格策略

案例

4.产品衰退期的价格策略

服务的定价

1.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差异

2.服务定价方法

价格竞争

1.竞争性调价

案例

2.顾客对调价的反应

3.竞争者对调价的反应

4.企业对竞争者调价的反应

网络营销的价格策略

1.竞争定价策略

2.个性化定价策略

3.自动调价、议价策略

4.特有产品特殊价格策略

案例

第十二章 分销渠道

分销渠道及其结构

1.分销渠道概念

2.分销渠道的结构

3.分销渠道类型

案例

分销渠道系统的发展

1.垂直渠道系统

2.水平式渠道系统

3.多渠道营销系统

中间商

1.批发商

2.零售商

分销渠道的设计与选择

1.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因素

2.评估选择分销方案

3.分销渠道管理与控制

案例

实体分配

1. 实体分配的范围与目标

2.实体分配的战略方案

电子分销

1.什么是电子分销

2.渠道转型

案例

第十三章 促销组合

促销组合

1.促销的涵义及促销内容

2.促销的作用

3.促销组合

广告

1.广告的涵义及作用

案例

2.广告定位

3.广告媒体的种类

4.如何选择广告媒体

5.广告的创意制作

案例

6.广告费用预算

7.广告效果评估

8.如何创作高水平的广告

人员推销

1.人员推销的设计

2.人员推销的任务及其工作步骤

3.推销人员的管理

4.推销人员的业绩评估

营业推广

1.营业推广的种类

2.营业推广的特点

3.营业推广的实施过程

第十四章 权力营销和公共关系

权力营销

1.什么是权力营销

案例

2.守门人理论

3.行政权力和行政渠道

4.政治人物的影响

案例

公共关系

1.什么是公共关系

2.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案例

3.与顾客的关系

案例

4.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

案例

5.与新闻界的关系

案例

6.危机公关

案例

CI系统

案例

1.企业标志――CI系统的核心

2.CI系统的组成

3.CIS策划

4.CI的设计

案例

第十五章 销售创新

绿色营销

特色营销

1.矛盾营销

2.口碑营销

3.“一对一”的营销方式

4.定位营销

网络营销

1.网络时代的到来

2.网络营销的功能

3.营销网站

4.网络营销的特点

案例

数据库营销

1.什么是数据库营销

2.数据库营销的特征

3.数据库营销的发展

4.数据库营销的竞争优势

5.网络资料营销

营销组合创新

1.消费者策略

2.成本策略

3.方便性策略

4.沟通策略

新经济时代的销售经理

1.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2.新经济时代对市场营销的挑战

3.营销手段的创新

4.营销产品的创新

第8篇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教学法;护理学基础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近年来我们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广东省《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在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案例涵盖面广,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案例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2]。案例要贴切、恰当,能全面反映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和关键问题,同时要体现出整体护理的理念,并融入护理伦理、人际沟通、职业防护等职业思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案例”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化、规范化地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具体作法:(1)采用李小寒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护理学基础》,结合新规范,主要针对含有护理操作技术项目的内容等章节精心设计案例。(2)案例中包含性别、年龄、职业、主诉、典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案例经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应与教学目的相吻合,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相联系。(3)案例应由易到难、由典型到一般,循序渐进,选择临床典型、常见、有代表性的病例,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3]。

2 案例教学方法

2.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活动精彩展现的前提。学生4~5人为一组,在发放案例之前提前复习课堂所讲的相关疾病理论知识,鼓励学生运用已学习的知识评估病人,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的合作程度、心理状态等;小组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再次课堂讨论时进行答疑,如针对尿潴留的护理措施,案例为患者李某,男,68岁,退休工程师,主诉下腹痛,排尿困难,体检可见耻骨上膨隆,扪及囊样包块,叩诊呈浊音。请学生根据病例分析对病人可以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学生通过收集病人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推理,列出护理措施。操作中需要主动与病人沟通,缓解病人心理压力,减轻病人痛苦,达到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案例讨论

2.2.1 巧妙地呈现案例 案例可在课前、课中、课后呈现,教师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巧妙地呈现案例。教育心理专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时间中,开头10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4]。例如讲授出入院护理内容时,在导入新课后先将准备好的案例运用文字、录像、声音、投影等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呈现在屏幕上,使典型的案例具有新颖性、吸引性。

2.2.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会暴露出一些片面的、浅显的、错误的理解,即使正确理解也期待教师肯定。教师要根据反馈情况进行评述性讲解,肯定正确,补充完善,纠正错误,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对讨论进行有效控制,积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避免离题。如在讲授“导尿术”内容时,课前为学生选择病例:患者张某,女,30岁,中学教师,妊娠7个月,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提示该患者出现了什么情况?医嘱留取中段尿做细菌培养,操作前评估时该如何告知患者?从保护患者隐私角度考虑操作中该注意些什么?接触病人尿液过程中,护士该如何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操作完毕该如何分类处理用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对所提出问题进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争辩、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始终注意将案例的问题贯穿于其中,不断设疑、启发、提问,加深理解。

2.2.3 情境激励运用 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课件,穿插图片和动画使学生有感官认识,如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泌尿系统的图片,留置尿管技术的动画,使学生印象深刻,加强记忆效果[5]。病人出入院护理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和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模拟临床场景,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如吸氧、口腔护理等。

2.2.4 案例讨论的总结评价 在教学结束前,对学生的沟通进行点评,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将总的情况真实告诉给学生,肯定成绩,指出缺点,纠正错误。教师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2.5 课后作业与考核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和考核,如pH与导尿管更换时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课后去思考,查阅文献。

3 体会

案例教学法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通过评估病人和健康宣教锻炼了学生们沟通的技巧。学生在病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领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临床实际工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和启发。临床案例分析中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临床现有的护理技术及新仪器、新知识,并将这些新进展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指导学生探讨研究过程中既要达到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还要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给学生留下进一步自主探索的空间[6]。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并且自我提高才能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4 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案例要得体,案例与讲授内容相符;案例要典型,具有现实意义,尽量是学生感知、熟悉的案例。引入案例要合理,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的安排,可在理论课教学中提供相应案例,或在专门安排课时提供案例;或在课前提供案例让学生先前准备,复习、查阅相关资料[7]。

参考文献

[1] 李艳,马锦萍.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993-994.

[2] 郭莉,张瑞丽.病例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984.

[3] 黄清.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135.

[4] 王丽君,张玥.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

[5] 杨朔眉.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J].现代护理,2006,12(12):1165.

[6] 李斌.以病例为引导的内科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1):2227-2228.

[7] 邬刚,张少林,黄光胜.病例教学中病例和问题设置的课堂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300.

2.2.3 情境激励运用 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课件,穿插图片和动画使学生有感官认识,如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泌尿系统的图片,留置尿管技术的动画,使学生印象深刻,加强记忆效果[5]。病人出入院护理可以通过视频课件和录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模拟临床场景,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如吸氧、口腔护理等。

2.2.4 案例讨论的总结评价 在教学结束前,对学生的沟通进行点评,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要将总的情况真实告诉给学生,肯定成绩,指出缺点,纠正错误。教师的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2.5 课后作业与考核 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考核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评价教学效果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学生的疑点,精心设计课后作业和考核,如pH与导尿管更换时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学会课后去思考,查阅文献。

3 体会

案例教学法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通过评估病人和健康宣教锻炼了学生们沟通的技巧。学生在病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领会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临床实际工作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和启发。临床案例分析中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临床现有的护理技术及新仪器、新知识,并将这些新进展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在指导学生探讨研究过程中既要达到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效果,还要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要给学生留下进一步自主探索的空间[6]。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并且自我提高才能达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4 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案例要得体,案例与讲授内容相符;案例要典型,具有现实意义,尽量是学生感知、熟悉的案例。引入案例要合理,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的安排,可在理论课教学中提供相应案例,或在专门安排课时提供案例;或在课前提供案例让学生先前准备,复习、查阅相关资料[7]。

参考文献

[1] 李艳,马锦萍.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993-994.

[2] 郭莉,张瑞丽.病例教学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984.

[3] 黄清.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8(4):135.

[4] 王丽君,张玥.案例式教学在临床护理学中应用评估[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21-422.

[5] 杨朔眉.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J].现代护理,2006,12(12):1165.

第9篇

[关键词] 管理沟通 多元化 案例教学

一、管理沟通课程的特点

1.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内容

管理沟通在每一项管理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时是企业内部之间的沟通,有时是企业与外部之间的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联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放大,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沟通的基本原理。管理沟通课程涉及了众多的相关理论与学科主要包括人际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语言学、社会学等。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上,主要讲述有关沟通的基本知识、人际沟通、技术辅助沟通、组织沟通。第二部分主要是进行管理者个人的沟通技能的训练。主要包括商务写作、演讲、谈判、会见与面试、倾听、会议管理等。第三部分主要是管理者组织沟通策划能力,如危机管理与企业变革中的沟通、跨文化沟通和企业外部沟通等。

2.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的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应该强调应用性和实用性,强调理论结合实践。管理沟通课程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学习管理沟通的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沟通理念,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实现管理的各项职能。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沟通策略。具体说来通过管理沟通的教学将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组织信息的传递,还是日常工作中的书信往来、与人谈话,都要求管理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非语言符号的识别及运用能力。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的另一重要途径。从某些方面来讲,它具有优于语言符号的特点。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为普遍、简单和生动,是语言沟通的重要辅助工具,但如何正确识别和运用非语言符号是人们沟通中的一大难题。管理沟通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和运用技巧。

(3)沟通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通讯技术的革命。先进的沟通技术简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管理沟通中,综合利用这些沟通技术,是当今管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用各种视听辅助工具等,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利用沟通技术的能力。

(4)逻辑思维能力。沟通的行为大部分是语言与非语言活动行为。这些都与思维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确地理解他人的信息,都离不开良好的清晰的逻辑思维。沟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复杂的逻辑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过程。

(5)判断选择能力。沟通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之所以艰难,是因为有效沟通的全部真谛在于一个人能够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进行沟通。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会有许多可变的因素,不同的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沟通渠道、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会产生不同的沟通效果。所以,在沟通中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断变化的因素,及时判断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方式。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管理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蕴涵在其教学方法中的资源整合性与创新性外化为灵活多样的现实模拟为主的教学形式。而传统的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完成教案教学为任务,并把此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唯一任务。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环节也是以此为中心,教师上课实际上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种教学把丰富复杂,变动不拘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固定的认识活动。管理沟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与这一课程的性质、特征和目标不适应。管理沟通课程应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应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各种要素,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2.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所谓教学手段, 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教学手段多元化,应打破“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形式,可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内容。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改善课堂教学,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和发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侧面进行评价。

三、管理沟通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管理沟通教学的一大特色。在管理沟通的案例教学中,由于学生是主角,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 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对工商企业案例分析、实战观摩、沟通技能的训练,培训学生实际操作技巧,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个人及集体分析案例中所描述的沟通问题,拟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归纳与领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思维方法,掌握沟通的技能。

2.情景教学法。管理沟通的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性内容和技能性两大类。但是,管理沟通的主要任务不是灌输沟通知识,而是基于沟通隐性知识转移的沟通能力开发,并从中训练学生沟通技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观察与反思、探索与实践。情境学习强调,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应用中呈现,以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管理沟通中的情景教学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惯例,注重学习者对真实沟通情境或模仿真实的沟通虚拟情境的心灵体验。教师预先设定沟通情境目标,指导学生按照具体管理目标要求进行管理沟通相关活动教学的模拟活动,这种沟通活动模拟主要训练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判断决策分析能力。主要是角色扮演,使学生们身临其境,体验管理沟通中的千变万化的情景,并能随机应变地做出决策。

3.实践教学法。管理沟通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加强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只靠理论教学就可以达到的,它们同样离不开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实践教学。通过管理沟通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认识,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可以通过沟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个性、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管理沟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同学进一步了解并感受企业中具体的沟通问题。学校不仅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相关比赛,同时,学校可以建立一批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际的训练和演习场所。

4.讨论交流法。管理沟通的教学应该坚持以实践练习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的原则,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练习,又要在实践练习中理解理论。因此,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和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无论是理论演绎,还是技能训练,都应该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领悟理论的真谛、掌握技能的诀窍。

5.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多媒体教学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供了可能。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多元化。管理沟通的评价内容应全面,应涵盖情感、认知,行为、实践等多个层面。考试方法上,对传统的单一的闭卷考试进行革新,采取多样化的考评方式,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操作考评并重。学位论文、毕业论文均可考虑采取提交企业沟通案例调查报告或提交一份富有创意的“沟通策划书”等方式完成,由企业家、学科专家、教师参与考评。

总之,管理沟通课程是一门正在推广的课程,缺乏现成的教学体系和充分的教学资料,也缺乏教学经验,一切都在探讨之中。管理沟通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张 蓓:财经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2006,(14)

[2]沈远平:浅谈MBA管理沟通课程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

[3]周凤岗: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设想[J].高等理科教育,2001,(1)

[4]赵秀云 王艳梅:统计学原理课程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7)

第10篇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营销工具的变革和以此为基础的商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特征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市场营销的工具、背景和战略策略。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跨越了传统的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营销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内部管理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应成为当前国际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体系变化的基础上,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通过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方式和进行过程控制,更好地完善国际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关键词:

互联网;国际市场营销;变革;创新

国际市场营销重点以国外顾客需求为中心,针对国际市场的历史、地理、文化、商业惯例、政治和法律环境,制定与实施国际化的营销战略。基于此,高校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和应用,重点研究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环境、市场营销手段及全球化的营销战略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

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

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

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

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

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

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

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

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李成钢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初中政治学科对学生思想发展、身心成长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改革,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实际,尤其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一些偏颇观点,更好地发挥纠偏作用,对学生强化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化解与父母的代沟等,使学生成长过程中减少烦恼,更快乐。

一、在政治教学中强化遵纪守法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究其原因既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有关,又与学生自身遵纪守法意识淡漠有关。初中政治教师无法改变既有社会现状,从客观条件入手难以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提高法制意识,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有效强化法制意识对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在《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成长关联较密切的多部法律,介绍有关内容,同时重点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形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列举三个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偷窃的,有打架斗殴的,有涉毒的。在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解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笔者进一步发掘这些案例背后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平时不注重自我约束、法制意识淡漠才一步步走入歧途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制意识,自觉以法律法规作为言行准则,增强教育效果。

二、在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以鲜活的案例、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与伟大。如《万众一心奔小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家庭饮食结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庭存款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向学生介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等不同阶段的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党领导人民在致富奔小康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获得巨大的阶段性胜利。通过这样阶段性的对比引导,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通过这种极具震撼力的对比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感知,以爱国主义主旋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政治教学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当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的较多,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好的做法,补充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身上存在哪些好的习惯,生活中、学习中的好习惯都可以作为讲述内容。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自己和学生身上存在的好习惯增加认识。笔者还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习惯,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对照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哪些行为习惯不够科学、需要改正等。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作基础,学生对于应当怎样做,对自己身上存在哪些缺点等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制订改正不良习惯、完善提升自我的活动计划,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详细总结梳理出来,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帮助。

四、在政治教学中强化沟通理解教育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更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导致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出现问题,俗称代沟,在这一方面,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得更突出。教师可以运用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良苦用心,平等地展开沟通交流,讲出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父母的期望,从而为消除代沟、营造和谐关系奠定基础。在《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回顾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凌晨起来做饭,夜里帮助自己洗衣服,加班加点挣钱养家糊口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讲述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起那些雨夜送医院治疗、雨天送伞等凭空捏造的事情更具震撼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换位思考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家长的叛逆情绪和对立情绪,为接下来的顺利沟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整个政治教学工作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让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第12篇

一、沟通能力培养的现实教育意义

一是有助于主体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体系.教育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体积极构建认知体系的进程,它具有能动性、渐进性等特性.初中生在交流沟通之中,围绕要点核心、目标要求,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个体进行问题看法和观点的讨论、交流活动,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理解、分析数学知识内容和数学问题案例,并且充分汲取他人观点见解,从而使得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精髓的感知更为深刻、更加系统.在此基础上,初中生参与的沟通活动,需要借助语言表达来呈现,从而让他们的内在“无声”思维过程有效转化为外在“有声”的口语表达,这其中包含了对思维过程进行加工、整理、澄清和巩固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初中生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有助于主体思维创造活动的升华.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发现,不少初中生习惯于“吃现成饭”,成为知识经验的“搬运工”,无主见、无个性.而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内化、加工、转化的过程.初中生沟通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够促使初中生对所掌握或获取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进一步的“再发现”、深思熟虑、创造加工,促使初中生“再创造”,更为深刻、更为全面的思考、分析、辨别,从而推动初中生思维活动的“独创性”,实现创造程度越发加深,使自己处于混沌状态的思维活动得以明晰起来,升华数学思维活动.

三是有助于主体树立有效的情感情操.数学学科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成果经验的“展示体”,同时还是能力情感、意志品德等主观情感情操的“承载体”.在学习情感提振上作用明显.教师组织和培养初中生数学沟通实践活动,能够使单一、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起来,双边之间变得“通”起来,让初中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保持积极参与教学情感,获得经历成功和表现才能的机会,并且让初中生能够既看到自已学习的长处,又发现存在的潜力以及努力的方向,保持积极心态投入学习.在良好情操养成上作用明显.初中生开展数学沟通活动,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还要接收他人的看法和见解.在此过程中,初中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综合考量他人的方法和观点,从而形成科学全面的认知见解,逐步形成与人分享成果,互相帮助的良好情操.

二、提升初中生沟通能力的途径策略

一是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的有效实施,其首要前提是实施主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主动的能动情感.初中生对外界的环境、氛围比较“敏感”,并且易受其影响和制约.笔者以为,教师要保证初中生沟通活动有效开展,必须切实做好外部环境氛围这一“文章”,与初中生构建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课堂中的教师和初中生处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之中,产生主动参与沟通交流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情感.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教学场景和教学空间,将现实生活中趣味性、真实性、典型性的事例或现象呈现出来,让初中生切身感受数学内在“魅力”,提振能动沟通情怀.如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全等三角形等等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照镜子的游戏、展示电动门以及复原破碎镜子等教学活动,造浓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初中生主动沟通能力.

二是实施双向双边的互动教学.沟通活动是双向性、双边性的实践活动,需要二者之间的同向发力、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初中生沟通能力,就需要利用课堂教学双向特性,设置互动式教学活动,通过启示性、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引导和组织初中生个体之间,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教学的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交流等沟通活动,在深刻、双向的对话、交谈中,认知掌握教材内涵,锻炼沟通探讨能力.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时,教师实施师生互动的“一问一答”活动形式,组织初中生认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找寻他们之间存在哪些方面的特点,此时初中生个体之间在各自认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认知,同时,听取他人的观点,进行再次的综合分析和概括,从而获得较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所得.

三是开展深入探讨的案例讲解.案例教学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落实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途径.案例的讲解过程,需要师与生的有效、深入的交流、讨论、推导等双向沟通活动,这对于提升初中生的沟通能力有着积极的功效.因此,教师要将案例教学的过程变为师与生、生与生交往、探讨的过程,Y合解题的任务和要求,进行深入讨论、深刻碰撞、有效归纳等双向沟通探析活动,让初中生既获取解答的问题方法策略,又实现沟通交往能力的提升进步.

问题:如图,在ABC中,E是AD的中点,AF=BD,如果AB=AC ,试判断四边形AFBD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初中生个体之间探析题意及要求,得其解析过程:“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得到 AFE≌DCE ,从而得到AF=DC,根据题意条件,连结DF,根据举行的性质,得到四边形ADBF是平行四边形,根据矩形的判定定理得到四边形ADBF是矩形”.

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强调指出:“该问题需要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矩形,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

初中生小组进行再次合作讨论,完善思路,展示其解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