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部师德教育

教育部师德教育

时间:2022-02-09 08:40: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部师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部师德教育

第1篇

记得还是在师大念大学的时候,天天听着、看着师大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就下定决心要以此为目标,做一个受孩子爱戴的好老师。两年前,我从学前教育院校毕业,踌躇满志地从大学校门里走出来,满怀信心地踏进了这满是孩子们的天堂。

有人说儿童是一本书虽然要读懂这本书并非易事,但要成为一位出色的教师就必须去读它,并且打算读一辈子。有人说,儿童是花木,教师是园丁,园丁悉心照料着花木,但需要尊重它们自然地成长。实际上,儿童比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比园丁的工作也复杂的多,尽管他们拥有着共同或共通的规律。

当我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发现,我不是学者,不能用深遂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也不是诗人,不能用优美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但是我是教师,一名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我可以深深思索推演心中最奥秘的哲理;我也可以采撷如花的词句,构筑心中最美好的诗篇——我爱我平凡的事业,我愿青春在这片热土中闪光!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当我每次面对孩子们时,我感到神圣与自豪,因为我从事着绿叶的事业,我是人民教师!

然而,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我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我为自己在黑夜的漫漫无际中看不见一丝阳光而苦恼,我为自己无心再单纯地对待每一张渴望知识的脸庞而羞愧。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刚刚起步!路在脚下延伸,而我就在铺路!不管漫长的路上荆棘丛生或是布满沼泽,我都一如既往,绝不退缩。两年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为人师者的种种滋味尝遍过后,我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离不开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需要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呕心沥血,以教为重的精神教育着我;现代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教几十年,始终安于“粉笔生涯”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激励着我,增强了我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我爱我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我愿作红烛,我甘为人梯,我愿在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耕坛。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塑造灵魂这一神圣的使命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我庆幸命运赐给了我这个职业。

假如有人问: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再有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我一定会响亮地回答:教师——这个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是我今生今世无悔无怨的选择!虽然我们很清贫,但是我们也是最富有的,因为,我们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我们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我们也是清晨的一缕阳光,我们有着勇往无惧的精神,是任何乌云也挡不住的;我们还是夜空中的启明星,我们有着奔向光明的执着!我自豪,我是教师!我光荣,我是人民的教师!

第2篇

针对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存在的问题,惠州工程技术学校从专业建设理念、课堂实施“三合效能德育”、课余开展经典诵读、道德讲堂、开展志愿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德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为该专业师德培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德;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幼儿教师的师德培养是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难点,也是必需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培养的重要性、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对策、效果分析五个方面来阐述幼儿教师的师德培养问题。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教育,甚至把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在内的教育类专业列为“国控”专业,给予严加把关和监管。同时,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提出了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四大基本理念[1]。因此,作为主要面向城镇幼儿园的教师、早教培训机构的亲子教师、社区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儿童艺术培训机构以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势在必行,只有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才能提升当前的幼儿教育水平[2]。

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选取了5个班级(共计176名学生),对8个项目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我校2013级刚入学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显示,94.67%的学生为初中毕业,5.33%的学生初中未毕业,他们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一般,未能达到高中的录入分数要求。如图2所示,喜欢读书的仅占到学生人数的40.82%,生源素质不够高也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及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如图3所示,从学生的道德意识来看,32.54%的学前教育学生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就是一种谋生手段。非常同意幼儿教育事业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的仅占17.75%,学生的师德意识薄弱。教育部于2012年12月19日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6岁是婴幼儿各方面的启蒙阶段,其发展有一定规律[3]。从专业需求看,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幼儿的年龄特征显示他们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情感的带动,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因此,幼儿教师的师德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结果却显示,23.75%的学生因为家长要求选择本专业,因热爱孩子选择本专业的仅有20.71%。喜欢孩子的学生多喜欢幼儿园相对单纯的环境,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拥有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有“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责任感[4]。

三、对策

(一)“师德为本,教法为重”的专业建设理念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定位是为惠州及周边乡镇地区幼儿园、保教机构培养幼儿教师和保育员。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确定了“师德为先,教法为重”的专业建设理念。“师德为先”即要求要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明确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同时,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好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法为重”即要求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坚持活动教学理念,加强实践与反思,反思再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5]。

(二)课堂教学实施“三合效能德育”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幼儿园园长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在德育课堂上,创造性地实施“校企融合、课管融合、知行合一”的“三合德育”模式,全面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效能。校企融合,一是充分利用企业的德育资源,使企业文化进校园、车间文化进教室、产品文化进教案,通过校企文化融合育人。二是通过实习接受企业管理,亲身体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课管融合,即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相融合;知行合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人人管的德育,让学生深层次认知德育内容并转化在行为表现上。

(三)课余开展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素质不高,师德意识薄弱这一问题,我校每学期定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道德讲堂、师德专题教育等活动。经典诵读多以技能竞赛方式进行,道德讲堂、师德专题教育多以专题报告或者讨论形式开展。

(四)志愿活动等

我校成立有心理协会、交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活动。另外,我校团委每年定期组织专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开展校园、校外卫生大扫除、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及惠州市交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我校学前教育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效果分析及小结

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教育活动,对即将顶岗实习的2013级学生(五个教学班共计169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认识到幼儿教师的道德修养比学识修养重要的占到97.04%,愿意从事本行业的占到89.95%,感觉自己的道德修养较入学时有所提升并愿意继续提升的占到94.67%。同时,对该级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该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能够坚持在一个幼儿园实习半年以上的占到学生总数的88.76%。

总而言之,我校“师德为先,教法为重”的专业建设理念,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思想和师德的培养,通过德育课堂上开展“三合效能德育”的教学,专业课堂上融入专业师德的内容,课余开展道德讲堂和经典诵读等活动,第二课堂开展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培养,从而全方位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和师德建设,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德培养提供了借鉴意义。

作者:于正志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2012-02-10)[2016-6-10].

[2]孙秀萍.浅谈教师的师德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06(6):112-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2-10-15)[2016-6-10].

第3篇

问:教育部为什么要出台《规定》?

答:中央反复强调,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决纠正“”。要从具体问题抓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抓。教育部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从自身做起,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扎扎实实推进作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转变工作作风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作风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只有经常抓,长期抓,常抓不懈,才能巩固和扩大作风建设的成果,取得党风政风、教风学风的进一步好转。当前,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整体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正是因为看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特别是治理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部下定决心,把治理这些问题作为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不失时机地出台这一规定,在全教育系统持续开展正风肃纪活动。

问:出台《规定》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一是有助于推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深化就要实化、细化、具体化、经常化,就是强调的要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工夫。虽然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看似小事,但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很广,蔓延很快,必须及时解决。教育部就是从这些具体问题入手,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说出一条,做到一条;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抓下去,这样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全面纠正教育领域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二是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学校是人才培养,特别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师德师风会对学生的思想和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理应成为社会道德的示范区和辐射源,走在社会的前列。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出台这样一个规定,就是以这样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们的教师,使广大教师自尊、自强、自省、自律,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是有助于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了强化整改阶段,中央要求,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整改,取得实效。我们出台这样一个规定,就是要把师德师风问题治理的措施、办法制度化、长效化,使教育系统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扎根落地,得到巩固。

问:《规定》聚焦哪些违规违纪行为?

答:《规定》主要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实际上是指教师利用职务便利,向学生及家长索取好处。全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望很高,但是从媒体曝光、群众来信、案件查办、巡视检查等不同渠道掌握的情况来看,人民群众对教师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反映强烈,师德师风的满意度还不是很理想。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就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这些问题。《规定》是教育部首个针对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进行认定和处理的专门文件,明确提出“六个严禁”,重点列举了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宴请、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娱乐活动、让学生及家长支付或报销应由教师个人或亲属承担的费用、通过商业服务获取回扣等5个方面的禁止性内容。同时,明确了兜底条款,凡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其他行为,都在《规定》禁止的范围内,为教师从教行为划定“红线”,设定“”。通过严明纪律要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要强化自我教育和约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坚持廉洁从教,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收受礼品礼金等不正之风,以实际行动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为全社会树立崇高的道德标杆。

问:如何推动《规定》的贯彻落实?

答:一是狠抓责任落实。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切实履行治理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全面履行好廉洁教育、宣传引导、完善制度、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职责,将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的治理,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第4篇

一、充分认识行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问题,不仅事关教育行业的整体形象,事关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而且事关人的培养问题,事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教育行风是一个很重大、很严肃的问题,切不可等闲视之。近年来,教育系统高度重视行业作风建设,在整顿机关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整治考纪考风、治理乱收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系统行业作风的转变,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行风建设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管理明显加强,师德、师风逐步提高,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教育系统行风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行风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在教育收费、学校招生、减轻课业心理负担、师德、师风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个别学校依然存在违反规定,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一些教师师德修养差,工作不负责任,存在体罚学生、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教育机关工作作风建设还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管理需要,这些问题虽然只是发生有少数部门和少数人身上,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教育系统的声誉和形象。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严厉制止这些自毁形象问题的发生,那么我们教育这块净土就会受到玷污,为人师表的崇高形象就会在老百姓的心中越来越低,也势必严重影响甚至破坏我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增强做好行风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努力实现教育行风的切实转变。版权所有

二、完善制度,强化措施,切实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是教育战线一项长期而检举的任务,不仅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更主要在于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着力解决好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维护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教育乱收费是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意见最集中的问题。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是很复杂,有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的问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有些同志在思想上对教育乱收费的社会危害性认识不足,强调客观原因和外部环境多,从主观和内部找问题少。中央和自治区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纠风工作的重点之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部署。教育系统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有关精神,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教育乱收费现象,一是要切实落实好治理乱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顶风违纪的各种乱收费案件要从严查处,从严追究;二是严格执行校务公开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费公开透明,要加强对教育收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防止乱收费的发生;三是要严格执行农村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和普通高中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使用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学校收费代收费行为,禁止以各种名目收取国家规定标准和范围之外费用的行为;四是坚决制止社会各部门和单位通过学校进行的搭车收费和各种形式的摊派,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和查处。五是要严格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点、挪用、截留学校收费收入。

(二)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神圣的培养人的工作。教师的思想、能力和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这种特殊的职业,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套的素质,必须为人师表,必须有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赞誉。也有些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提高,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少了,讲代价、讲报酬的多了;在自身要求上,不能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甚至做出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教师基本准则的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在对待工作和学生上,缺少责任心和爱心,有的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尽管是少数,是个别现象,但影响却很坏,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克服重视业务培训,忽视师德教育的倾向,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宗旨意识落实到师德建设上,启发广大教师自我规范、自我提高。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考核,落实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从制度上保证师德师风管理落到实处。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广大教师作为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者和教育行风建设的主力军,自身一定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用良好的师德风范,优良的素质,优异的工作成绩展现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新的精神风貌。

版权所有

(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好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系统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社会关注的教育质量问题、学校收费问题、招生考试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教师招聘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研究,提出对策。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条件不成熟,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给社会和群众和出满意的解释。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都要树立行风问题人人有责的思想,时刻关注社会和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把纠正行风,规范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许多教育行风问题的产生,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加强管理,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责任,以身作则,敢于负责,敢抓敢管。二是要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要继续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制度。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行风管理制度要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不断完善。三是要切实强化法制观念教育,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严肃认真执行国家和区、市、县的各项政策规定,令行禁止。保证教育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三、常抓学校安全不放松

学校安全问题也是教育行风问题。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广大学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牵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教育行业落实“三个代表”、恪尽职守的重要体现。通过月中旬以来全区学校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全县中小学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在这期间,政府、各有关部门顾全大局,对学校安全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并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希望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动力,以此为鞭策,更加负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从上次教育等部门进行的安全检查看,学校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自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仅仅一个月,全县又先后发生了高庄新村一学生攀爬变压器被电击致残、高仁乡上八倾小学一学生玩学校体育运动设施摔伤等安全事故,损失严重,教训深刻。教育系统上下一定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切实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加强督查,把学校安全工作抓紧抓实,保障广大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教育作为社会的窗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县委、政府将始终把教育行风建设作为本地区行风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强对教育行风建设的领导和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是学校行风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亲自抓行风建设,认真落实“一岗两责”既要抓好业务,更不能放松行风建设工作。今后对领导不重视,工作失职,行风建设问题多的地区和学校,要实行通报制度,促其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要建立健全教育行风建设工作的督查制度,把教育行风建设作为经常性督导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评估、评价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落实教育行风建设“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强对教育行风问题的检查。对重点部下、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要重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年秋季开学前,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纠风、财政、公安、卫生、物价、新闻出版等部门,对学校收费情况、执行高中“三限”政策情况、解决困难群众子女上学、学校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5篇

太空授课 6月20日,天宫一号三位航天员向地面的千万师生授课,演示了太空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实验。宇航员还回答了学生们现场提出的关于太空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对身体影响等问题。这场太空科普活动,让高端神秘的航天工程走近青少年。

慕课 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的慕课(MOOC),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热潮。8月21日,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联合国内20余所优质高中正式成立了“C20慕课联盟(高中)”。以“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为特点的慕课将改变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引起了极大关注。

一人一号 教育部8月22日,今年9月1日起我国将建立全国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全国学生“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编码,终身使用。该系统将于年内全部建成,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师德建设 教育部9月3日提出要把师德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将违反师德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还要划出师德红线,制定国家层面对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说,教育部将以建立健全师德年度评议制度、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师德状况定期调查分析制度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等手段,构建“净化”师德的动态监督体系。

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国内外均有对该类设备的教育功能进行研究。截至年末,国内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试验阶段,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率先在部分中小学使用,但教育成效尚存在争议。

中高考改革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10月21日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重点高中名额向一般中学倾斜等成为方案的亮点。其中,高考英语减少50分、语文增加30分;中考英语减少20分、语文增加30分。

异地高考 截止到11月,各省份陆续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山东、安徽、福建等省份门槛较低,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门槛较高,采取过渡式方式。

学业水平考试 12月8日,教育部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减少统考科目、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有望还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素质教育综合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本来地位,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联网试运行

近日,教育部有关部门发出通知,部署各地从2014年1月10日起,使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全国学籍系统)试运行办理跨省转学等日常学籍管理业务,省内转学也应按此办理。学生转学仅需向转入学校提出申请,其他流程均在网上进行,这将极大方便学生和家长。据悉,在各地共同努力下,全国学籍系统已经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署完毕,学生信息入库工作进入收官阶段,除对接省份外已实现全国联网,待学生核心数据与公安部身份证管理系统比对工作完成后,教育部即为学生配发全国统一的正式学籍号。在此之前全国学籍系统联网试运行,已为学生分配了临时学籍号(贵州学生已获正式学籍号)。使用正式或临时学籍号均可办理跨省转学等日常学籍管理工作。(教育部网站)

《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正式

2013年12月27日,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正式了《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12年浙江省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包括教育事业拨款、基建拨款和教育费附加)841.38亿元(全国第6),比上年727.66亿元增长15.63%,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20.22%(全国第5)。

(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2014年浙江省将建成1000个微课资源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12月23日在杭召开。记者从会议获悉,到明年年底,全省将建成100个微课程和1000个微课资源。

据悉,建设微课资源是我省力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举措之一。微课分“微课堂”及“微课程”二类。其中,“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灵活、合理地运用教育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难点、传授技能、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等教育教学目的的数字化资源集合。今年,我省首次启动了微课建设,还举办了浙江高校微课大赛,涌现了一批受师生喜爱的微课资源。

据悉,2014年我省还将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实现80%以上的中小学校千兆到校、50%以上的中小学校百兆到所有班级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全面普及班级多媒体;深入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300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积极推进高校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建设。启动第二批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基地学校工作,建设覆盖10个专业的数字教育资源等。(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四轮驱动”提升校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一是“蹲点教研”强化专业指导。组织全体教研员深入教学一线执教“下水课”,与教师一起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校本教研等活动,2013年共开展各类教研活动400余次,听评课2100余节,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是“名师送课”搭建交流平台。针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实际需求,采取“名师送教”的形式,2013年组织120多位名师走进农村学校执教公开课、参加听评课研讨,充分发挥名师专业优势,加快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专题调研”优化教学环境。成立5个专题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听课研讨等形式,面向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专题调研,听评课210余节,召开座谈会50余次,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四是“干部下水”提升专业水平。组织全区100余名学校校级干部进行集中上课评课活动,采取传统式、复盘式和切片式等评课方式,对42名校级干部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点评,搭建研讨交流平台,提升校级干部岗位履职水平,营造校级干部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浓厚氛围。 (杭州市教育网)

温州首次启用中招管理系统

2014年起,温州全市中招中考工作首次使用中招管理系统,对招生工作实施网络化全程管理。该系统具有考生报名、考务管理、成绩公布查询、填报志愿、各类招生录取等功能,通过考生一人一号,高效地实现志愿填报“多种选择,一次录取”,确保招生秩序公正规范。系统的推出,还实现了市域内跨县就读考生全部在就读学校参加各项考试(含英语听力口语、体育、文化课),有利于考生在熟悉的考试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自2014年起,所有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参加学业考试(除经批准的提前自主招生录取外),考生凭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由各县(市、区)中招办或高中学校在中招管理系统平台上择优录取。

(温州教育网)

第6篇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它是我们在全球化竞争当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因此教育肩负的使命从古到今,乃至于未来都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教育发展,从而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兴衰,因此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与效能是我们身为教育者不断努力的目标。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产出相关科研成果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在职业学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者就是教师,社会对他们的考量不仅仅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提高科研水平,亦或是教师是否是“双师型”载体,而且还包括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处于中职教育当中的教师是正值青春年华、缔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中职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角色价值决定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绝对不仅仅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

一、师德概念界定

纵观我国针对教师的法规和政策,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八条规定里头就明确教师的师德准则和师德规范,即教师应“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经2008年和2011年分别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分析,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师德的标准规定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最为显著和详细的是2010教育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建设,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2014年为贯彻讲话精神,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即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对学生实施性骚扰等都属于违反师德。同时明确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条件的重要指标,以及违反“红线”的责任追究等内容。《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意见》称,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

二、中职学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于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学生偏多,它的特殊性导致中职校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性,其师德师风也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一些问题:

1.中职教师职业定位不清,无法恪守职业道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目标,这为从事中职教育事业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中职教师在过往的社会角色扮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仅仅从提高教师待遇和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为工作目标做为教师岗位的简单定位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在教育领域上对教师的定位期望。在教学工作当中敷衍了事、没有及时跟进教育新趋势,教学教法技能没提升,其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无法得到有效延续。这些现象往往导致了中职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滑坡。

2.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师德意识淡薄。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丰盈随之带来的是对教师队伍价值观念的冲击,从而出现影响师德建设的不良思想,它不断蚕食教师队伍的纯洁性。社会上浮躁心态以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让部分中职教师片面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岗位技能,然后便可上岗实习拥有工作,足以维持生计。他们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高尚道德素质和高技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只着重短浅的就业上岗的现实利益,忽略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道德建立,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中职教师工作以外进行兼职,以及备课不足,授课不认真,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形象遗失殆尽,缺乏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可见师德意识薄弱,不够爱岗敬业。

三、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途径

1.端正职业教育观,开展不同层面的师德教育培训。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端正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遵守《教师法》、《纲要》对教师的各项要求和规定,教书育人不再是泛泛的概念,而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教育规范行本。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师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宣传。由此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师德教育制度体系,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师德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并定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培养教师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并忠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由此针对教师师德培训的层面可以系统的铺开为:1)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推动的师德建设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作用重要体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教师资格准入的考察、考核指标的划分,因此师德建设培训应以教师对教师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学习。2)学校层面推动师德建设培训。教师与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单位,它们是相互沟通和影响的共同体。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教师个人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指引和提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师德建设培训是有着现实意义和不可或缺的培训学习的重要过程。3)个人层面上的师德建设培训。正所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师个人精神素养和内心拥有强大的正能量才得以以广阔的胸怀教育学生、包容学生,同时可以更好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达的各项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只有师风纯正,拥有正气的教师队伍才是师德建设的最基本的保障,教师个人的师德是整个师德建设最基本的元素和根本所在。

2.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健全师德评价管理体系。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待各行各业的职业标准也不尽相同。教师师德观念的形成和确立需要学校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教师师德进行量化考核。师德评价对师德教育、监督起着极为重要的指挥和调节作用,是提高中职教师师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常对待师德的要求体现在年度考核、学期工作评估、职称评定等方面,总体来讲比较宽泛缺乏针对性,更有甚者流于形式和走过场而已。师德评价应该是推动师德规范贯彻落实的“杠杆”,应把师德评价纳入教师岗位职称考核体系和岗位绩效管理的制度当中。只有通过评价和跟踪才得以及时发现不同时期师德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从中获得提升师德建设的更佳途径和办法。

3.构建有中职校园文化内涵的师德建设,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师德激励机制。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每一所学校有有着自己的不同于其它学校历史和不同的发展足迹,有着其唯一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融入各自独特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的观念,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校园文化也可以反哺学校的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多维度的个体,关爱教师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得到集体的尊重和理解。平等、公正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可以充分促进教师个人学习和成长,增强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个人诉求的满足会对教师个人发展前景和学校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另外,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合理地对教师进行控制、监督、制约,建立体现人文关怀激励机制很有其必要性。该激励办法即是物质的,如奖金发放、个人晋升、职称评定、办公用品配备、旅游度假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激励,如先进表彰、评优评先、荣誉授予、颁发奖状等等途径。通过两种方式的使用,使激励起到实在的作用,一情育人,以理塑人,以行正人,从人文关怀角度构建师德机制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内化为中职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

四、结语

毋庸置疑,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工程,它体现在对教师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现阶段中职学校师德建设“以德治校”是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立德树人”培养中职学校人才的成败关键,它是社会评价学校综合实力的指标之一。只有将师德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加强对教师师德进行立体多层面的培训,建立师德评价工作体系并以考核机制完善德育制度建设,构建有中职学校文化内涵的师德建设,建立有人文关怀的师德激励机制等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才能促进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

[2]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N].新京报.2014-10-10.

[3]刘宇.当前我国教师师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4(06).

[4]汤晓,罗溢杰.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5]朱兴艳.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策略浅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6]杨越,刘军.广东省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管理工程师.2012(4).

[7]郑东河.推动师德建设发展与创新途径的探讨[J].文教资料.2007(07).

[8]解丽娜.加强师德建设,给力中职教育[J].文教资料.2011(08).

第7篇

根据新的形势与要求,对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师德教育已是一项深入持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我们袁花镇中心小学在坚持完善教师暑期师德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了继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师德教育的成果,今年暑期,在国家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嘉兴市教育局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精神的指导下,我校组织全体101 名教师参加了为期二天的暑期师德专题培训。与往年相比,此次师德培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求真务实。现将这次暑期师德专题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过程落实,成效显著。

1 、形式多样,过程落实。 这次师德培训,我校坚持重点突出、务求实效、不走过场。培训采取了大会学习(包括集中学习文件,观看录像片等)和小组座谈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的优良师德;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园丁品质;淡泊名利、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最伟大的人生价值。对学业有困难、行为有偏差学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讨论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恒心。对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教师参与赌博等的看法是要极力遏止,要率先垂范,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等等。老师们推心置腹坦诚交流个人的实践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教师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明确努力方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在集中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我镇 101 名教师都撰写了学习体会文章。教师把此次学习同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老师们表示:要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严格考勤,强调会风。 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我们严格考勤,采取了点到签名的方式,如没有参加学习必须出示相关的证明。两天的培训,老师们都能准时参加学习。这二天正值高温天气。在培训期间,虽然老师们大汗淋漓,但都能坚持学习,认真听取,是本次培训在会风、学风等方面都保持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状态。

3、注重评价,落实行动。 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我校采取了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并把这次培训例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中。确实,在这2天中,老师们认真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查找自身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使这次师德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1、成立师德领导小组。 为了提高我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孙明祥校长为组长、由支部委员崔新江、顾峰、教导主任陆国良、人事干部张志琴为组员的“师德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培训工作会议,制定计划,研究方案,从而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将职业道德建设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内容落实,从而确保此次培训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2、制订培训计划。 为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小组成员学习了有关“师德”培训的具体文件精神,经过反复研究与修改,并紧密结合本校教师实际需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制定了本镇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培训工作的计划。在计划中,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及考核评价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组织管理中明确各级职责,在培训过程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使整个培训过程做到可操作性强,以确保培训质量。

三、内容丰富,注重实效。

1 、学习文件,明确目的。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首先孙明祥校长作了动员宣传,随后组织老师们集中学习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xx〕1号)》和嘉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通知》两个文件,同时每位教师人手一册《xx年嘉兴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辅导材料汇编》。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8篇

1.明确思想,端正为师之本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邦和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师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加强教师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识底蕴较为深厚、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素养的师资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的实现。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深入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师德规范》),紧密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2.定期考核,清除恶师之弊

考核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定期开展考核是对教师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成绩和师德素养进行评估,不仅是为了使教师的工作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一致,同时也为了建立适应当前时展的教师队伍。学校应注重建立健全科学的师德量化考评细则,促进师德建设中“他律”评价监督制度的完善。而通过考核,教师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多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可避免被剔除出教师队伍,这一做法将考核赋予“竞争上岗”的意味,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负责,更是对将孩子交给学校的家长负责。

要抓好对教师师德的管控,除了学校方面加强内部考核外,还需有关部门加强调控力度,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保障。据悉,今年起教育部将在大力宏扬教师高尚情操的基础上,建立教师师德长效机制,出台相关文件,划出师德“红线”。该文件将对教师违反师德规定的行为提出明确界定,建立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教师如有从事有偿家教、体罚学生、违反教育规律增加课业负担等行为,都将依照文件规定受到处罚。而女童是违法行为,已不能简单定性为有违师德,应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处理。教育部的这一举措将促进学校贯彻落实师德考核力度,并对部分师德水平不高的教师加以警醒。

3.互动考评,卸下严师之纱

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应符合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创新发展的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围绕考评的“指挥棒”在转,考核什么抓什么。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和体系,很难保证对教师各方面的综合考评不会流于形式。学校将部分考评权分到学生手中,不仅给予学生平衡师生关系的砝码,也是尝试削弱教师在学生眼中的“绝对权威”,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亲密型师生关系。

通过开展互动考评,让学生加入考评中,一方面填平以往师生关系中不可逾越的鸿沟,拉进师生距离;另一方面也使教师更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将新型教学理念融入教育,从而更明确教学方向,引导学生激发潜能。

4.提高素质,树立教师之范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既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教育对象日益复杂化的时代需要。首先,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在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把改革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措施的落实上,我国现有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次,在网络诱惑不断、消极金钱观充斥的现实世界,要很好地引导不谙世事的学生正确看待诱惑、抵制堕落,身为教育者、引路人的教师自身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本领和素养。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教师队伍素质还无法跟上经济建设的脚步,还不能为社会教育需求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师德教育正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徐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理构造和培育途径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

[2]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

[3]刘文华.《师德教育与教师发展——我国教师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周艳.《论中华传统师德与当代师德教育》;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第9篇

关键词:师范生;师范生教育;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56-02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群体,在社会的发展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重要场所,高校师范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生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编写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加强师德培养

教育部在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师教育中要注重师德的培养。然而,当前的师范生课程体系中,直接涉及师德培养方面的课程极少,仅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所体现。

因此,各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一批优秀的教育专业与中小学教师,共同编写师德教育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应注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培养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面塑造师范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术大师

中国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的信条。虽然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借鉴性。通过调查发现,所有著名的师范院校,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都是非常高的。鉴于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真正的学术大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可以邀请教育领域内著名的专家或学者来学校为教师做学术报告,使教师们在感悟名家风采与学术魅力的同时,学习新的研究理念与经验。

2.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同行们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学习他们优秀的经验、方法以及理念,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3.及时关注教育领域热点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寻求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4.教师队伍内部也应加强在学术研究上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实现共同进步。

三、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被认为是教师教育中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实习时间的长短,在某种程度上将对师范生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当前的教育实习时间一般只有8周左右,相对短暂。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实习则远远超过这一时间: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安排师范生进行临床教育实践与现场教育实践外,还安排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进行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到社会和中小学去,进行全面的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法国自1983年开始,教育部便规定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英国的师范生除了在校三年期间进行12~15周的教育实习外,大学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苏俄师范生教育实习不仅贯彻师范生学习的全过程,而且教育实习时间高达17~19个周。

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师范生综合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师范教育质量的成败,也将对师范生未来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师范生要积极主动地去利用各种机会来提高诸如说课、板书等方面的技能;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的去创造各种机会,如可以通过举办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2.积极阅读教育名著,提升理论知识的积淀。由于教育名著比较晦涩难懂,大多数师范生不愿意去读,这对于师范生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的积淀,比如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将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3.提高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要尽可能的举办类似于创新实践型项目的申报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的意识;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最后,学生要积极关注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并结合自身实际去尝试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

五、加强和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当前是一个高度开放、信息十分畅通的时代。封闭自守,只能走向衰弱和倒退。师范生教育是一项十分神圣、十分重要的事业,更要打开大门,加强与国内甚至国外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教育事业发展。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著名师范院校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借鉴他们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成效明显的做法和策略,并结合本校实际加以改造和利用。

2.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充分了解他们对未来教师在专业素养、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并认真予以参考。

3.认真听取社会大众对师范生培养的建议与看法,并据此及时的调整师范生培养方案和模式。

六、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此,笔者把专业认同感界定为:师范生对所学专业以及就业前景所持的态度与看法。只有当师范生对本专业以及教师行业产生浓厚的认同感,才会更加积极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才能逐步树立专业自豪感。然而,当前许多师范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学习上重视程度极低,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十分低下。

师范院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激发师范生对本专业与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此外,还应邀请优秀中小学校长、教师对师范生进行言传身教,使师范生感受名师人生追求和教师职业精神,从而使他们对于教师职业有一个全新认识,继而塑造他们对所学专业及教师这一职业的自豪感。

师范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未来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各师范院校要克服当下面临的种种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师范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师范生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师德伦理

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的长远事业。教师是教育的承载者,是教育的根本。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2004年“全国师德论坛”上指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作为教师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在评价和考核一名教师时,我们总是把师德作为第一条件。中职校正处在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职校发展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中职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是中职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师德师风建设是中职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1.师德师风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灵魂和必然要求。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以及他们良好品行、优良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在接受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接受着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的教育和影响。一个品德高尚、作风优秀、学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和希望自我成才的表率和楷模。

2.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中职校的兴衰成败

目前,社会上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已成为教育界一股风潮,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教师学术地位高低和社会影响大小的主要标志。这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引领着中职学校的发展、影响着中职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走向。现在,很多中职校都非常注重教师的职称、学历,这无形当中就将教师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挤”到了后边,致使这支队伍中的某些人道德素质滑坡、师德水平下降,甚至屡教不改,影响极坏,这些现象必须引起中职校和有关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学校,教师的任务十分明确,那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一名教师的灵魂,也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所以,能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直接关系着中职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究

师德建设是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目前我国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德规范和要求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性、个体性。

我国向来有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传统师德伦理的沿袭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以自身的模范教育和实践行为昭示后世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应达到“德高”、“身正”、“止于至善”的崇高境界。由于我国的传统师德建立在对教师职业的神圣化(天地君亲师)和教师形象的伦理“附魅”(师者如父)的基础上,师德要求存在过于笼统、抽象,在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够,过分崇高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师德建设重社会层面的“习惯性道德”,轻个体层面的“内省性道德”,对教师个体的内心需求和精神世界关注得过少。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过高,师德建设存在着高标准、高要求,过于理想化,缺乏现实性、个体性。

2.偏重社会要求,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现行师德以强调奉献为基本特质,忽视教师的个人利益、正常需要,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使得在竟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逐渐淡漠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意识;价值理性不断萎缩,工具理性却日趋膨胀。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校德育的效果。

3.重道德说教和价值号召,轻道德践行,专业性规定不强。

道德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空洞、乏味的理念和说教,而是建立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基础上的一系列规范、准则。目前,关于师德建设的文件、会议很多,部分学校还把它作为评职称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对师德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保障措施,道德践行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长期以来由于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缺乏深入研究,教师特有的专业性工作所决定的师德规范不够明确,往往使师德修养沦为一般的道德修养,并较多地介入了政治性因素,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性规定不强,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新时期构筑中职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崭新平台

1.坚持底钱伦理要求与最高伦理准则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教师的道德形成,既不能脱离经济基础,也不能脱离社会的道德基础,并不是每个教师的道德水平都能够成为表率,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模范教师是不切实际的,让教师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教师更能体现时展的要求,过高的道德期望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专业化时代我国教师伦理的建设,应该以现实的社会需要和教育环境为基础,结合教师个体自身的发展要求,在传统教师崇高化伦理的激励作用下,为教师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能真正调控教师行为的底线伦理。应该把师德规范划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面。其中,师德理想是最高伦理准则,师德原则是基本伦理标准,师德规则是最低伦理要求,从而使教师个体发展既有理想伦理的激励,又不缺乏现实性、可操作性,即坚持底线伦理要求与最高伦理准则的统一,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新时期 师德 师风 建设 研究

[作者简介]曹剑(1959- ),男,河南泌阳人,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工会主席,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71-02

一、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1.师德师风属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师德师风,是特定社会为人才培养而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在处理与学生、家庭与社会各种关系时表现出来的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属于社会伦理道德范畴。社会伦理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然等各种关系的秩序要求和道德文明理念。在社会秩序内,遵守社会秩序,正确和恰当处理各种关系,并坚守按照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则办事和行事,就是讲道德。就道德而言,“道”的本意是道路,把“道”引入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实指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德”按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解,“从人人,从直,从一心”,也就是与人共事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行动,对个人来讲就是言行一致地与人共事;把“德”引入社会领域,一个人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目标要求践行活动谓之“德”,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目标要求的行为活动就是无德或缺德。“道”与“德”合在一起便是道德,是指人们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社会践行活动。

2.师德师风的具体内涵。师德师风是教师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内在素质、知识能力和思想言行的外化表现,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处理与学生、社会、家庭关系时表现出的个人形象特征,是教师涵养、操行、品质的表现。师德与师风紧密相关,师德强调教师的个人修养、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师风关注教师本职工作中的特有气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育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归为六项,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按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笔者认为师德师风的内涵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一是知识、信息的积累和掌握运用,二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和工作态度,三是教育教学效果及其社会影响。概括而言,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正确的信息运用。常言道:“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庄子・天下》中也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收集大量的信息,并把储备的知识和收集的信息联系起来通过实践积累和思维加工,提出创新性和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身正为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教学而言,它包含了身教与言教的关系;对教师自身的形象而言,它包含了教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又包含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教师要承担育人的任务,要斧正学生的言行,单靠知识渊博还不行,还必须靠个人身正、言传身教,靠正确的帮助、引导感化学生。教师身正,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爱岗敬业的强大动力,循循善诱教书育人、辛勤浇灌作园丁;对学生对他人,要稳重干练、光明磊落、是非分明、平等公正。有了这些优点,才能够身正为范,进而才会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

3.师德师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是道德与师德师风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是种属关系。道德包含有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学生道德、家庭道德等,师德师风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二是道德与师德师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职业道德对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有说明和表达作用,但是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用一般道德表现师德师风,必然会弱化师德师风内在的专业化内容要求。师德师风既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又与之相互区别,区别就在于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特性。同时,师德师风建设又受社会大环境的支配和影响,随时展增添新内容。三是既要用社会主义的政治标准和道德价值指导师德师风建设,又要着重突出教书育人、尊师重教等内容。

二、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关系

1.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状况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状况,也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师德高师风正,学校管理就好,教育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在一个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中,教师会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中去,想尽办法搞好教学工作。相反,如果一所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较差,教师缺乏责任心、事业心,那么就很难搞好教学工作,教育教学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2.师德师风建设是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动力。一个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抓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外树形象,内促发展;而且还会使教职工更加团结,提升凝聚力,极大地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具体而言,师德师风建设搞得好,会使教师增强责任心和事业感,做到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备课,并注重把教学科研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引发知识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会推动教师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知识结构,努力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加大自我提升和能量储备,然后实现课堂教学举一反三,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会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接受和运用现代化教育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主要内容。有人说,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要做到“三抓”,即抓校长、抓教师、抓学生。抓教师就是抓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三抓”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其中抓教师应是关键中的关键,是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只抓校长或抓学生而不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是无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是承担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并不直接对学生实施教学,所以没有教师这个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和提高,没有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再配合抓好学生管理和学校管理工作,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在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作用等方面。

1.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教师仍然是传播知识的主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教师,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不能很好延续下去;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便培养不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大军。教师传播知识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对学生传播知识目的是教育引导他们成才,离开教师或者没有教师作用的发挥,人才培养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果之花。即使有了教师,没有其积极性和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很好地实现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任务。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措施。

2.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中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同志曾说:“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说明,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教师要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引导学生走光明大道还是引向黑暗角落,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现代化社会,知识信息传播渠道繁多,青年学生活力四射,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比教师还大,但他们的世界观并未形成,容易受多彩世界的诱惑。这就需要教师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让学生走好人生之路。但是,如果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就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做好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

3.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范也。”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成为做人的模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该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通过知识的讲解,还要通过自身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主动向学生展示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的因素,一切依据条件变化从学习的实际出发,做好榜样和引领作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在细节中感染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外部条件,因而要注重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要使教师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内因的积极性而产生好的效果。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一种普遍性的人格力量,任何学校都必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才能真正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四、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强盛,寄希望于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更超类拔群的人才。人才培养取决于教师辛勤的劳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核心,以“爱心责任,敬业奉献”为导向,以师德师风建设考评为手段,推动教师积极践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政府和政府主管教育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是制定和出台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不能让市场经济现象冲击按教育科学规律办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上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而使教师队伍看到希望,自觉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宣传教育工作,让教师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和认可。只有得到社会和全民的尊重,教师才能乐于奉献,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三是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工资报酬,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只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教师队伍才稳定,教育事业才能实现持久发展。

2.学校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新世纪,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第一任务。一是各级各类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政策的学习培训,让这些法律和政策融入教师的言行,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自觉依法教学,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二是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树立典型,学习先进,使每个教师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乐于奉献。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目前,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不正常现象,如重经济利益、忽视教学效果等,影响了教师的美好形象,长期蔓延势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危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因此,要建立师德师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优质教学考评制、为人师表评先机制等,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走向制度化管理轨道。四是狠抓制度落实,兑现奖惩。学校要完善工作措施,坚持日常管理的监督检查,狠抓制度落实。坚持依法治校,按制度管人管事,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选拔、教师职称评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评定工作的主要依据。对师德师风好的教师要优先提拔为干部,优先进入职称评级,优先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不好的要认真批评教育,对给教师形象和学校形象带来不良影响的,给予严肃处理。

3.教师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立身之本。师德师风建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要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一是要真正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个人的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二是要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三是要坚持依法执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要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五是要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平等对待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主动关心贫困家庭的学生,注重学生个人发展,不单纯按考试成绩实施不正当的奖惩。六是廉洁从教,不向学生或学生家长收受礼品或代金券等。

总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老师、社会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只有各个方面都重视起来,政府为大,学校和教师为主,社会家庭为辅,尽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把师德师风建设好。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师德规范 中美 比较

一、我国师德规范文本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2008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新的《规范》共6条,可将其分为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社会角色要求和自我要求四个方面。基本原则是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条“爱国守法”和第二条“爱岗敬业”。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培养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同时,“爱岗敬业”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第三条“关爱学生”和第四条“教书育人”。在这部分中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关爱全体学生,不得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并进一步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不得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角色要求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指第5条“为人师表”。在中国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给了学生专业知识,更是在无形中透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品行及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指第六条“终生学习”。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应当传授给学生的是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这一内在要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美国师德规范文本

美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较早,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由美国教育协会于1975年通过并实施至今的,主要分为“序言”、“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和“原则二:对专业的义务”三个部分。序言部分只对《伦理规范》的总体说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明;对本《伦理规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原则一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学生的基本义务,即“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具体规定了教师不得逾越的行为:不得阻碍学生独立行动,不得阻止学生接触不同观点,不得阻止学生接触进步教材,不得使学生处于危险之中等。原则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这一部分强调公众赋予教育工作者信赖和责任,因此规定了教育工作者专业义务方面的8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总的来说,《伦理规范》在对待学生方面更注重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培养,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和专业要求详细列出了规范。

三、中美师德规范对比

基本原则:中国的《规范》从国家整体意识出发,将“爱国守法”和“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美国的《伦理规范》认为“相信每个人的尊严,认为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何如对待学生:中国的教师角色定位上偏向于教育和传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严慈相济;美国的教师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具体规范了教师不得阻碍学生自发获取知识的行为,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中国的《规范》对教师的社会定位和专业要求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前者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后者要求教师“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美国的《伦理规范》仅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提出了规定,而且详细规定了教师专业义务方面不可有的具体行为。从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师德建设注重总体概括和总体要求,而美国则更注重具体行为规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美师德规范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且存在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正视差异的存在并从这些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着手,改变我国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在学习借鉴美国规范建设内容与方法的同时,应理性思考其原因和前提,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真正探寻到适合促进我国师德规范建设水平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