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政实践报告

思政实践报告

时间:2023-01-18 03:05: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政实践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政实践报告

第1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育人工作更是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强调对其进行创新改革,尤其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足。部分高校受传统意识影响,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即规范又健全,对实践育人却重视不足。个别高校认为没必要费时费力开展实践教学,甚至把实践育人工作看成额外负担。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就相对抽象,理论性强,若不重视与实践结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教学管理不足。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还是零打碎敲,没有规范地纳入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思政课实践育人的具体安排和要求,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早就对实践教学的学分设定、课时分配等进行规定。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些高校规定的思政课实践课时常无法保证。

(三)实践经费不足。经费投入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保障不力,现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开展的突出问题。无论是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报告、专家讲座等校内实践,还是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校外实践,都需稳定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受发展资金的限制,没有形成专项经费。即使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课时,也不能保证实践育人长效进行。

(四)教师能力不足。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目前,很多思政课教学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有的教师本身阅历浅,参与实践少,更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不足。其实,实践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比理论教学更高。它要求教师用大量精力去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去观察社会,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精心设计,才能给学生恰当的实践指导,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育人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更新育人理念,自上而下加强重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领导机制。实践观点是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要培养学用一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必须去除“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理念,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成立思政课实践育人指导机构,由主管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主抓落实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并责成相关职能部门配合思政课教学部门,设定完善的实践育人工作规范,以保证其有效开展。

(二)健全教学管理机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管理、控制和考评。为保证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落到实处,必须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完善的思政课实践育人运行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统一规划,减少随意性。另一方面,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规定课时,制定计划,明确教师工作量要求,对实践育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规范考评等。

(三)稳定投入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课内课外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稳定的实践经费,是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长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它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如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聘请校外专家学者进行社会热点问题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交流思想、讨论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等。

(四)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与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形成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要更新思想,明确实践育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实践育人理念;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结合,提升教学水平;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由此,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理论课成绩相对差一些,他们对思政课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思政理论课是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把课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把其内化为学生个人思想素质并转化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客观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一是职业性,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二是应用性,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岗位实际需求,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种合格的生产、管理、建设及服务等职业人才;三是地域性,高职院校的根本职能是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把学生培养成其职业岗位的社会人,而实践教学则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真正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2、是适应高职院校思政课特点的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相比其他学科,高职院校思政课既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又强调能力培养,具有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思政课的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充分开发、整合、利用实践资源,把理论付诸于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观,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

3、是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因材施教”的需要。相对普通高校来说,高职院校学生高考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性不高,受社会消极影响较大。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具有较高的就业忧虑度,对思政理论课会认为学而无用,从而对其产生抵触、排斥和厌学的情绪。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偏好实践、实际操作类课程和因文化理论水平较低,而较能接受实践教学的特点,思政课教学必须大力开发、整合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会、领悟和把握思政理论课的理论内容。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一些高校领导、专业课教师和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认为思政课对于学生以后走上社会的帮助并不大,甚至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而一些思政课教师自身也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往往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主要是怕实践教学组织起来麻烦,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学生安全责任,所以都不积极主动。这些认识的偏差必然阻碍“两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涉及全校各系、各年级和各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则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管理和监督,也很难取得实效。在思政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往往被看成理论教学的补充。课时少、组织实施不规范,这导致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很难得以发挥,必然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效。

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软资源利用不足。思政理论课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安排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或者把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编成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程,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对学生产生生动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思政课的理论精神,但是当前鲜有老师能做到这点。实践教学的方法也不够多,目前普遍采取的有社会实践报告与调查报告两种形式。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1、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才能制定、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投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研究中来,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力度。首先,必须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的范畴,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严格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其次,要制定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检查和督促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地开展。再次,要形成对实践教学定期评估和交流机制,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积极加以推广。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优势

独立学院在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自主性上具有明显的效果,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完成效果和质量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主体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体现。也同时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断地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志愿服务,这对于开发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形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独立学院的自主教学的能动性强,在创新教育和创新模式上能够做出新的尝试和新的,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的教学中,志愿服务的积极倡导和模式引入有利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开拓。志愿服务是一种自主、自愿、有爱、互助的一个交互性过程。它以服务性为前提,在无私奉献、真诚有爱和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和宗旨下进行。志愿服务者在整个的交互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知识技能以无偿无私的奉献精神给予社会困难群体一定的帮助和协助,志愿服务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也能够在互帮互助中推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题的社会实践教学中,不断地积极引导和加入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但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更加能够丰富整个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化目的。通过志愿服务,能够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行为交互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精髓和要旨。

二、独立学院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比较分析思政课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之后,基于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的教学实践的模式创新的视角,从志愿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讨论,以“三步走”的模式,创新独立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一个志愿服务意识走进思政课堂、思政课社会实践走进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体系走回课堂的三步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一)志愿服务意识走进思政课堂

从思想理念上进行初步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概念传输,是思政课社会实践融入志愿服务的最基础性的开始。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志愿精神,讲解志愿服务以及志愿者的概念,同时讨论和引导学生们去树立一个志愿服务的意识,并且积极努力具备志愿服务应该具有的各项基本素质。在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理论教学中,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历史人物开始,使学生们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榜样意识和英雄概念。并且在独立学院的相对宽松和创新的教育环境中,创新思政课的课堂教育,以故事和表演的方式展现出当时的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安排融入相应的志愿精神的教育。特别是在讲授关于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崇高信念的知识环节,可以吧志愿服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崇高信念,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去培育他们的基础价值观和基础人生观。并且在对大一学生进行基础性培育的基础上,在他们进入到大学二年级的思政课教学中,在“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中,关于真理和价值的讨论,就可以引入一些志愿服务的现实案例,去进行分析。并且在做过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后,笔者发现志愿服务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付出和收获,回报和感恩,再比如一个人的力量能否实现对于别人的帮助,这些问题其实在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基础性概念教育的时候就能够很好的去积极引导他们。比如第三章的第三节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开研讨会的方式,从志愿服务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哲学问题,逐渐的培育学生们的哲学思维和社会主义意识。在整体的综合的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中,通过交流和讨论,能够在学生们的意识形态中形成一个基础的概念,同时最主要的也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知道荣辱,也能够在学生的相互讨论和观点的切磋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的有趣和生动。

(二)思政课社会实践走进志愿服务

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有很多种形式,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基础建构,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缺少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的平台和实践渠道。但是志愿服务的形式多样而且组织结构灵活,因此,在思政课的社会实践的教学环节,我们应该走进志愿服务。怎样服务,如何进行,这都是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的。知行合一,在思政课对于志愿服务理论教学的“知”的基础上,走进思政课对于志愿服务“行”的阶段。那么如何创新和开拓志愿服务的平台就成为了一个必要且充分的条件了,这个时候独立学院的优势性也就可以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了,独立学院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公共服务的平台的,那么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内搞募捐,到校外去拉赞助的方式来进行集体集资,或者是通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去召集资源,然后在由思政课教师牵头以辅导员团体为基本单位,开展从市区到乡村的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比如在社区捐赠图书和爱心帮扶,比如在开展“三下乡”的活动中随着志愿者们一同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赠物资等。并且在积极应用和掌握互联网互动的技术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志愿帮扶的客户端,并且加入创新创业的团队力量,开展公益活动。建立起一个由思政课到志愿服务再到公益项目的一体化的平台渠道,这样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加能够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更多的渠道和参与方式。

(三)志愿服务体系走回思政课堂

在参与和实践一系列的志愿服务的过程后,再次回到思政课堂教学中,进行一系列的再讨论,形成学生自己的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然后思政课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去表达自己在参与志愿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可以是调研报告的形式,用具体的数据说明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或者说志愿服务中的环节性漏洞;可以是改良方案,用切身的体会去发现志愿服务中的一些组织管理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良的具体措施;更加可以是从创新创业甚至是独立学院的自我发展的角度去提出一些课题,通过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志愿服务,来研究独立学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从公益项目的角度去发掘更多更有价值的创新平台和学习途径。丰富和发展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开拓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更加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思政课的生动有趣性和实用性。

三、结论

独立学院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需要加入志愿服务,而且志愿服务的平台更能够丰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从“三步走”的模式出发,是对思政课整体的一次创新,也是对于思政课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的一种长期的有效机制的融合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为正,刘佳,蔡迎春.志愿服务的幸福感[J].思想理论教育导,2012(05).

第4篇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融入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一、教材建设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二、教学是决定性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讲、读、听、谈、看、走、写等教学环节,使当代大学生由认知进而认同、由信仰进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讲,即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方法系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必要性、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所谓读,即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课本,更要读原著和党的重要文献;所谓听,即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邀请校内外专家给同学们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所谓谈,即组织学生们进行专题讨论与交流;所谓看,即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资料;所谓走,即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进行社会专题调研;所谓写,即要求学生撰写与上述一些环节有关的读书心得、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学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划出1个学分,原有的实践学分用于思政课各课程课内的实践教学,新划出的实践学分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费开放。

四、工作机制和融合机制是强有力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强有力,是取得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效的强力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办学第一使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思政教研部、团委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活动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学校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年初确定目标,年底述职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软指标由“软”变“硬”,使各部门都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精神、意义等相关问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要带头树立和实践自己所讲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作者:李伟立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吸取研究性教育教学核心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结构性整体,是一种既体现思政课教学规律又体现研究性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范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由“菜单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位一体构成。其主体内涵是:“菜单引领”,即以问题为源头,围绕问题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即以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道德素质为本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为主导”,即以教师为后台推手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三者内在逻辑联系严密、运行分工明晰、功能互补性强,共同作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然意蕴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蕴育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要义。从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看,该模式被植入了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价值契合点。

第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探究问题过程的思想。西方启发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与学生诘问、交流和争辩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怀疑自己的原有观念,一步步激发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发现学习”。他认为教学“不是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他自己去发现学问”①。卢梭在这里提到的“发现”,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是卢梭的“发现学习”,都提倡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主张实践活动源于问题,以问题(即菜单)引导学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观念。

第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的精神。卢梭倡导并建立的“自然教育法”,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过多的干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②。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能够依据努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秉持卢梭“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专长、爱好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自由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自主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式、自主策划实践活动的过程、自主选择实践结果的表达方式,并自主评价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赋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一个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指出:“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的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使一个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使他考虑问题时像一位历史学家所做的那样,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结论”③。在布鲁纳看来,认识过程既是探究过程又是自主意义建构过程,他还突出强调了意义建构过程的主体性。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和自主意义建构合二为一,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完成理论认知的意义建构。

第四,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育应该在敞开的空间进行的思想。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鼻祖苏格拉底在“问答法”教学中不预设任何前提,对话结果也常常是没有确切的定论,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在自己的怀疑、思考、否认中不断向结论推进。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与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它鼓励学生到社会广阔的天地体验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实践前不设任何前提假设、实践中不设框架完全随学生活动情况推进、实践后总结评价不设标准和结论。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工作机制的建构

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包含三个系统——菜单库设计、学生自主实践、教师辅助指导,其模式的主体框架设计如下:

(一)建立菜单库——突出“问题探究”的工作体系

菜单,即项目、主题、问题、任务的统称。菜单库,即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涵盖了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校五门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相融通、反映思政课五门课程教学规律及逻辑关系的,可供学生备选的实践活动项目库。菜单库的建立指教师将思政课五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要点的过程,它实现由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对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菜单设计工作体系中,教师要将“问题探究”置于核心地位,要强化问题意识,对问题要有设计,要使问题成为实践活动的载体,这是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实施研究性教育教学理念的关键。为此,需要将菜单设计成类似科研课题那样的项目申请书,赋予“菜单”和科研课题项目申请书同等的功能,为学生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菜单设计应包含以下六个要素:

一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它是与思政课教材相对应的理论要点。具体操作是先将教材内容梳理整合,形成理论专题或模块,然后对应每个模块或专题设计出若干个菜单,由此形成的菜单紧扣教材内容,不偏离教材内容,点面结合又不疏漏,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菜单库设计为例,我们先将教材的理论知识点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部分内容进行分解,分为思想活灵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六大模块,依据每个模块的基础理论相应设计出若干个实践项目。

二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现实依据。菜单设计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灼热问题中探究和感悟,才能促进他们思考和提升,任何离开社会现实的菜单实践教学项目,是不会激起学生兴趣的。如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中国未来四年发展的基本走势,我们针对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形势,以“菜单式”实践教学的方式设计并申报了广西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课题——“美丽南宁行——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查”,让大学生在调查南宁市持续5年“一江四湖”治理中,感受南宁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而体会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学习、不断实践的热情。又如针对雾霾天气持续扩大,人们谈霾色变的现实,我们设计了调查南宁市近一个月来的空气质量指数PM2.5及其走势,剖析指数变化的成因,提出防霾治霾的对策。同学们在“雾霾”这个现实问题的引导下完整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是实践活动探究的现实情景环境。党的创新理论必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回归现实世界。在具体操作上,要从现实社会中找寻与理论知识点形成和发展的真实环境,不能再现的真实环境的可以创设虚拟环境。在菜单设计中要坚守的原则是,教师只给问题情境不给问题,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找寻。

四是实践探究活动大致思路和实施步骤。在菜单中粗略地描述实践活动的线路图,告知学生科学规范的调研活动应具备的要素,给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大致过程参考。

五是实践探究活动的预期成果,即调研报告和PPT。确定活动预期成果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收集哪些材料。六是完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列出完成此实践活动应必备的条件,如文献资料、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等。上述六点中,前三点的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层面思想性、政治性的特点,后三点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技术层面操作的特点。菜单的设计及菜单库的建立是实施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举措。必须坚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完善菜单库建立的工作体系。

(二)学生自主实践——突出“自主探究”的工作体系

在菜单实践教学模式中,自主实践是基于菜单引导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大学生将自己在理论课堂习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自主地付诸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未知的求知,对已知的求证,对虚知的求实”,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重新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教师从外部“灌输”,而是学生将从教师那里获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有机整合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这是由粗浅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这样一个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这一环节工作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求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贯穿在实践前准备工作、实践过程的体验工作、实践后的总结、反思工作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完成诸如选题、组队、策划、分工合作、制定方案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选题。学生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从菜单库中选取一个主题,或者自选菜单库以外的主题来开展实践活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就体现在吸取了菜单选择的精华的这个意义上。二是组队。学生根据同学的友情和亲疏度确定实践的合作伙伴,由此组建志趣相投的实践活动小团队,有利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三是策划。根据选题找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分解选题的几个分要点,大致确定实践的几个步骤。四是分工合作。团队小组成员根据选题、个人的特长安排每个成员在实践中所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各成员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搞好实践教学活动。五是制定方案。团队成员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咨询任课教师,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目的和充分理解选题意义的基础上,制定和撰写实践活动方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上述实践前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实践教学的成功率越高。实践中的体验工作,即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自我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意义。在这一实践关键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包含两个方向的过程:一是自我体验和感悟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真理性、体验所学理论的魅力、感悟所学理论的真谛,使理论教学效果得以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自主建构意义活动,这是思想的历练和升华过程。学生将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收集起来,通过知、情、意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在思维中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合理的成分进行消化、加工和整合,重新建构出新的思想道德认知体系。

实践后的总结和反馈工作,即总结、评估和反思,反馈、交流和展示。一是总结、评估和反思。学生将实践活动中收集的文字、图片、数据、采访录音、录像文献等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结论,撰写调研报告和自制PPT作品。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自制的实践作品凝结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评估,反映了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二是反馈、交流和展示。实施“小组——班级——年级”三级展示交流制度。首先在班级里展示各小组的实践作品,评选出最优作品参与年级作品评选活动。其次将各班评出的最优实践作品汇集评比出年级优秀实践作品。这种由学生自主交流展示作品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制度,它弥补了实践活动中由于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实践,其他主题无从学习和体会的缺陷,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间接学习了其他小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由学生自制实践作品荟萃而成的精品库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极好教材。在学生自主实践这一环节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主导实践——突出“支撑探究”的工作体系

教师主导实践的工作体系主要通过建立指导教师规范化操作系统和支撑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的技术支持,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支撑。

1.建立思政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系统。传统教学中,教育者以势相示,受教育者被动相迎,教育者是中心、权威。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重塑教师的角色,重置教师的地位。教师由前台一线的操控者隐退为后台推手,并通过建构一系列保障制度来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具体工作内容:

第一,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问题中,以菜单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求证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菜单中通过软硬两方面手段激发学生的欲望和主动性。软性激励手段,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贴近学生实际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所要选择的问题情境有好奇心,能提出问题和自主反思,具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自制实践作品。硬性约束手段: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或协作的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将实践成果制作的实践作品作为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

第二,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顾问”、“辅导员”、“观察员”的角色。在实践前学生确定主题制定实践方案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建议、答疑解惑,审核计划,把控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践计划执行的“咨询员”、行动操作的“辅导员”、矛盾冲突的“协调者”、探索创新的“鼓励者”、安全实践“监督者”的角色。

第三,思政课教师掌握着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向。教师既关注学生实践结果的考评,即实践作品,也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评,尤其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克服困难、勇于探究问题的意志力和勇气的考评。

2.建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菜单式”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是“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专业课实习实训,二者同步实施,统一管理”,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有:

第一,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当中,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规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课时(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16个课时的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每年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专业实习实训的同时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以及规范化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协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学工处、各系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社科部联合系部组织实施的,任课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第三,建立稳定的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相结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阵地化。

第6篇

(一)坚持立德树人,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市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并启动相关试点项目建设。学校积极响应,做好顶层设计,并扎实推进该项工作。

1.顶层设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家和**市教育改革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逐步构建起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2.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

基于对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按照“抓好试点、稳步推进、逐渐展开”的工作思路与原则,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与协同机制加大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其次,紧抓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继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形势政策课)示范课建设。再次,聚集全校优质资源,开设“******”与“******”两门校级试点课程,推动思政选修课程与综合素养类课程的深化改革;遴选“******”、“******”、“******”等25门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试点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方法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建设方案;还采取了“校内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共引进6门优质创新创业类课程、5门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

以上具体措施已然形成辐射效应,使得全校上下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上达成了共识,积极思考和探寻现实可行、育人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为接下来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聚焦教学改革,深入落实“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

学校在及时总结前期先行先试、全面履行本科教学规范工作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注重实效,渐次、协同、柔性推进”的工作思路与机制,并聚焦教学改革,将教学改革的整体化设计与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深入落实“激励计划”的重点举措。

1.构建课内外联动机制

首先,在全校范围内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成长、学业进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工作,具体包括:主动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制定课程学习和个人学习计划,对考研、出国和就业的学生予以分类指导,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指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建立基于课程全覆盖的教学团队。各二级学院(部)在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和对教师进行合理组织的基础上,组建覆盖所有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遵循合力育人理念与目标,结合学生特点与个性化需求,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建立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2.深化课程教法改革

改革深处是课程,随着全校上下对激励计划认识的不断升华,学校不断完善以教学绩效为导向的激励分配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学校继续以“校级精品在线课程”立项为抓手,带动校内翻转课堂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学校持续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试点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为引领,不断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上还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实效性。

3.推进教育教学成果培育

为深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培育优秀教学成果,并为下一届省部级、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推荐申报奠定扎实基础,学校启动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工作,制定了“分类指导,分层遴选,重在培育,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共确定了27项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

在培育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紧密结合国家和**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不断加强对教学成果的梳理、总结和凝练,立足于各学科发展,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彰显了学校的鲜明特色亮点。

(三)优化培养体系,精准突破创新创业教育瓶颈

学校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师资、学科竞赛等方面存在的具体瓶颈问题,进一步健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健全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植根课堂,学校采取“校本建设+在线引进”思路,健全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本年度,学校共建成《******》、《******》、《******》等为代表的26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注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相融合;引进创业基础、创业进阶、创业技能培训、实践与案例分析等四个课程模块10余门在线课程,并完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向面上辐射。

2.提升教师能力

为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学校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必备内容;严格执行新进教师全员培训,针对刚进校的年轻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验问题,将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校院两级邀请各行各业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人士开设讲座,并鼓励中青年教师赴行业进行考察交流;鼓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实施专门化培训,开展新教学教法的研究和尝试。

3.强化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学校建立了以校级赛事为基础,以市级赛事为重点,以国家级赛事为引领的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的参赛和指导体系。学校近几年从以下几方面来推动此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1)抓重点。有选择的开展专业类重点学科竞赛,如******学院的******大赛、******学院的******竞赛等。经过几年的发展、积累,指导教师队伍越趋成熟,各项比赛成绩不断提升。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校近三年成绩在全市各高校中名列前茅。

(2)创氛围。组织开展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学科的校内比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市教委主办的各项赛事,连续两年承办**市******大赛并获得圆满成功,申办**市大学生******设计竞赛。通过举办校内、市级的多项比赛,在整个校园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

(3)广发动。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积极宣传、广泛动员,我校学生踊跃参与,参与人数、项目数在位居**同类高校前列,最后也获得可喜的成绩:荣获市级******奖,同时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

(四)依托专业认证,持续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一种以教育新质量观为指导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机制三个核心理念满足当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了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法律以及环境等相融合的培养机制。

本学年,学校以******专业全面启动认证工作为契机,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证为基础、以成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学校以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文件规范为抓手,在制度中从课程、专业、学院、学校四个层面明确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考核体系。具体包括:(1)在课程层面,通过学生、督导、同行、领导、自我评价等五个维度形成理论课程达成度、实验实习达成度、综合素质达成度等各类毕业要求达成度专项评价,保证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实现相应毕业要求。(2)在专业层面,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追踪访谈、第三方专业调查等评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并根据反馈意见持续改进相应教学环节。(3)在学院层面,形成学院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并向教务处提交学院自评报告。(4)在学校层面,教务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各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完成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与评估。

2.推行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

明确校院两级质量监控职责,学校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二级院(部)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年度报告制度,接受社会评价和监督;推行校、院两级督导制,各教学单位要组建起由老中青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学院督导组,聘任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等方面都得到师生认可的在职和退休教师作为督导委员;改进督导评教从“以督为主”向“督导结合”转变,将督导工作面向拓展至“督教、督学”,不断完善督导工作机制;根据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科学评定院系教育教学绩效,动态调整其人力资源配置、运行和发展经费预算,以及绩效分配资源等。

第7篇

关键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

中职校思政课引入实践性教学,结合当前的课改实际,将思政课的德育理论教育与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能在较大层面摆脱纯粹的理论说教带给学生的厌学影响,导引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

一、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亟待引导。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得政治课沦为“副课”,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校以后以混文凭为目的,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毕业和就业而机械式学习,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人生规划目标。

(2)重视专业学习,轻视德育。中职校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较重视,尤其是在各种专业的资格证考证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其他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如果任课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就听,否则就无心学习。因此,在目前强调课改的背景下,可引入实践性教学,调整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思政课教材的特点,在德育课授课过程中配合、穿插实践性内容,通过实践强化对德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德育理论的理解与领悟。

(3)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当前中职校思政课所使用教材经过多年改革,其内容更加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并不晦涩难易理解,然而中职生依然觉得思政课枯燥、说教,缺乏吸引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授课教师未能引入实践性教学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模拟实践性情景组织教学,寓德育渗透在动手实践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在中职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教学不仅应成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中职校思政课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

(4)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手段,使中职生在学好思政课有关知识、观点和理论的同时,唤起自我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准。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事实表明,通过实践性教学或模拟实践性情景展开教学,它可以促使中职生改变被动接受德育、回避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冷漠无情的不良现状,还可以促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主动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注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有益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但在我校的课改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1)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期初制订思政课实施性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级中职生的实践性授课施行形式,形式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效性。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要调动中职生的参与热情、启迪智慧,更要进行有效归纳、讲评、提高,切忌为了迎合中职生的不当需求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可以邀请基层法院的法官给中职生举办模拟法庭,就发生在中职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案例说法,帮助中职生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加深中职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中职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法制教育场所现场参观,听取失足少年的犯罪经过和忏悔报告,形成自我反思性总结,并在班级采取某种形式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中职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

(2)适合专业,适应社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还应该从职校生的客观需求出发,针对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行业人才需求的现行标准组织实施,将中职生的知、情、意、行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于初步踏入职校的学生,可以采取模拟情景展开实践性教学,如观看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专题纪录片;学习针对不同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金正昆礼仪讲座全集》;宣传低碳生活、培养人文情感的各类科教片等。而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职校生,则应将思政课德育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教学,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感。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回到学校后,利用思政课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模拟面试,并要求他们撰写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注重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政课由空洞的理论说教向生活德育、社会德育的转变,在较高的程度上改善了中职生的德育思辨能力和抉择能力。

(3)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体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应根据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条件施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盲目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本的提高。组织实践性教学还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考核问题、评价体系,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的“放羊式”“赶鸭式”的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师资力量

一、以学生为主体,拓展思政课实践平台

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将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融于一体[1]。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提升高职思政课程的针对性以及使用价值。

(一)明确学生地位现代教学,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参与到思政实践活动中,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已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体化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升学习兴趣,才能够将晦涩的思政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才能够“德才并重,内外兼修”。

(二)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展对高职学生的实际调查发现,以实践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远超于教师直接对知识讲解的效果,可帮助学生达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化。过往的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显得空洞,让学生很难与实践联系起来,课堂所学知识对实践指导意义不大。事实恰恰相反,思政这门学科,理论知识对于指导一个人的生活实践帮助和意义巨大[2]。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应该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思政课的知识要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将原本对于学生过于抽象的知识具体呈现,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感知与体验,有效解决教学空洞的情况。

二、思政课实践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多数高职院校中,大多还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性知识,以致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对于思政知识学习的参与程度不够。如今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网络中的资源尤为丰富。因此,教师要顺应时展,利用好信息技术,满足新时期学生的需求。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无法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尚未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还是应用从前的教育手段[3]。基于此情况,想要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尽可能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将理论内容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利用现代交流工具与学生共同探究。同时,也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案例转化为学生所学习的思政知识,实现学生应用意识的增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多种方式授课,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参与,强化学生思政学习成效。

(二)关注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面与本科学生有着一定的不同。高职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较为薄弱,无法精准高效地获取信息。而且,也未能在从前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着一定的惰性心理,对于思政知识中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无法领悟,需要利用不同渠道进行大量资料的查询,甚至需要学生亲自在社会中实践。因此,多数学生认为思政学习的难度过大。学生出现以上情况不仅可以体现出自身德育意识的不足,也会通过自己的态度影响他人。高职院校在思政实践方面的目标不够精准、清晰,不关注思政相应知识内容对于学生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培养的重要价值,也对学生自己真实的学习需要较为忽视。只是对学生开展知识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改变学生的个人情况,教师需要全面调查学生,进行针对性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思政知识,意识到其重要性意义。

(三)师资力量薄弱让改革陷入被动当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甚至有些时候,是一个教师带几个大班。同时,从事思政课授课的教师,数量也相对较少,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客观说,思政课社会实践一体化改革,是在加大思政课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和任务量。在授课教师“一人管多人”,且整体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授课教师只能应付日常教学工作,根本无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

(四)理实难以综合在多数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体系会由几个部门分别承担。实际工作中,各个部分分属于不同线路,很难让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合力。授课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从教学角度出发,负责相关知识的授课工作。这样的工作情况,恰恰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改革并不单纯是授课教师的任务,而是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客观说,带有缺陷的教育体制给思政课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掣肘。

三、完善思政课理论与社会实践一体化改革的对策

(一)提升学习兴趣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是公共课程,也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馈情况,利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以及课后作业等相应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依据学生反馈得到理解不足的重点知识针对性讲解。而且,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喜好、思维等。在社会实践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个人情况分析,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如,播放专题电影等。利用生动内容与相应案例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形成良好思维习惯,能够保持理性态度对于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各类情况有效分析。也要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性活动,将学生的合作、动手等各项能力充分锻炼。在中秋节、寒暑假等时间,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性调查活动,依据某方面热点问题开展调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查询、整合等,最终形成小组调查报告。对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情况较好的学习小组予以一定的奖励,激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思政学习中,也得到综合化发展。

(二)“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生理实一体化能力高职的思政课应该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以此来增加学生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其相关能力得到锻炼。其中,在“请进来”方面,可以考虑聘请校内、外,多年从事与思政教学有关工作的教师,或者有此领域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思政课的兼职教师。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就会让各系辅导员、团委书记等专业人士,作为思政课的教师,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在“走出去”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到企业和基层中去参加实践,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51-02

高校思政实践课的进行,必须结合实际,有条不紊的展开,这样才能够使之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思政课程具有很多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学校必须实施和开展思政实践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展高校思政实践课程

(一)思政实践课程能够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很多高校所开展的思政课程全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实践活动。这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无聊,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但是实践课程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结合,最终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得思政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思政实践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处理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学校开展了一次组织学生到街道进行艾滋病预防宣传的活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或者在校内开展辩论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逻辑能力。

(三)思政实践课程能够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

如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也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的适应社会,学校必须开展思政实践课程。很多学校内,教师仅仅只是在台上机械式的讲解,学生能理解的不多。为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理论课程转换为实践课程,这样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

二、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理念,但是仍然有很多大学没有将其落到实处。因为出于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即便进行了,也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此外,一部分学生因为考虑到就业的压力,仅仅只把精力放在专业课上,认为思政课是浪费时间。最后,很多教师认为思政课程仅有理论便可,实践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观念是不对的。

(二)教学的设施设备不够

国家目前并没有采取强制政策要求学校执行思政课程,所以学校也没有配备相关的设施设备,同时资金也没有到位。这是因为学校的管理者认为这项课程没有用,所以也没有将师资、资金、设备等落到实处,最终使得思政实践课不能顺利的开展。

(三)实践教学体制不合理

实践教学体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协作机制不完善,教学接力的环节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第二,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没有一定的责任心,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第三,一些学校所开展的思政实践课程变成了撰写调查报告或者实践材料,这就无法达到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够

在高校内,很多思政课程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够,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这些教师仅仅只是机械的讲解理论知识,没有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同时,教师没有责任心,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达不到一定的要求。最终,思政课程形同虚设,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要点

(一)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高校的课程中,思政实践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受重视的程度却非常低。教师和学校领导必须要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认识到此项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转变了过去的陈旧观念,不再只重视专业课程,将思政实践课落到实处,才能够使其发挥出应该有的效果。此外,教师也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形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实践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够推动思政教学的发展,并且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

(二)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思政课程中,课外实践教学包括了这两个方面,校内和校外。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课堂上没有的知识。校内的实践活动有这些:知识讲座、知识问答赛、表演活动、文艺活动、辩论比赛等等。校外的实践活动有这些: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活动、实践活动、援助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切的理解一些知识,也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起理论知识的讲解,多了几分趣味性和生动性,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三)让思政实践教学与地方特色结合

教师可以让思政实践教学与地方特色进行结合,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理特点、人文环境以及风土人情。如果实践教学脱离了地方特色,那么就没有了意义。而且每一个地方的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注重这个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安顺学院坐落在西南地区的贵州,当地的文化非常具有特色。除了有三线、攀岩、夜郎以及穿洞等一系列的文化优势,同时也是革命先辈王若飞的家乡。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文化历史来实施思政实践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去现场参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挖掘文化资源。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更多的联系社会实际与地方文化特色,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完善考评制度,对课程进行考核

为了使教学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学校还要完善考评制度,对课程进行考核。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量化标准,来对实践课程的效果进行检验,从而保证课程的质量。考核过程中,也要将实践的具体细节纳入到其中,最终形成科学、全面的考核系统。

另外,相关的部门还应该对高校和教师进行监管,在考核的时候保证责任明确,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政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因此,这样的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很多教师因为缺乏经验和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只能够对思政理论知识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除了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以外,还要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也可以请来校外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讲解如何实施思政课程。最后,教师的培训结果也要和薪资、绩效挂钩,这样才能使培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思政实践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不管是教师的薪资奖励,还是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资金来进行保证。但是很多学校的投入都非常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将思政实践教学经费列入经常性教学经费预算当中,并且成立专项基金,使得思政实践教学的资金能够被合理的运用。同时也要对资金进行监控,避免资金流向不明确。

(二)学生秩序问题

实践活动常常需要外出,所以学生的秩序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外出的过程中,学生代表的往往是学校的形象,因此,学校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理。使学生能够快速地完成任务,并且有组织有纪律的做事情,避免出现损坏别人财务,或者影响社会的现象。另外,教师不能带领学生参加危险的活动,不能进入不安全的区域。学生也不能够脱离集体单独进行活动,教师要对学生完全的掌控。

(三)资源问题

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与当地大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为了使思政实践课程能够很好的进行,必须充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学校的相关领导要争取当地的支持与理解,投入一部分资金,这样才能促进实践课程更好的进行。比如,学生下乡进行实践的时候,学校先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取得一定的联系,并且获取当地人们的支持。只有以地方为实践的基础,加强锻炼,才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最终促使高校和地方共同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

作者简介:王海稳(1976-),男,河南桐柏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院,副教授;丁国浩(1980-),男,广东梅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院,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c2010026)、2012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试点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9-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和功能是多方面的,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契合,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使这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提高其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如何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着眼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求,设计并实施“调研—互动法”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调研—互动法”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调研—互动法”模式主要是指通过指导学生围绕相关课题进行社会调研,以加强学生、社会、教师之间的多重互动,并以课题调研报告和课堂展示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基本依据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相关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认清社会现实,并以教学主体的身份在课堂进行阐述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对理论的接受程度,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主要突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求

教学模式坚持把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中心,通过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和自我展示等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

2.促进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参与性体验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知识的获得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通常强调和注重的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单向地把学生看成是思政课教学的客体,从而影响了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来获得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同,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3.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探究性特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教员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员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为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考、探究和发现的空间,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实施“调研—互动法”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顺利操作。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是由:“分组—布置调研课题和任务—社会调研—课堂展示与答辩—教师点评与总结”这样几个基本的阶段和环节所构成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三大基本步骤和阶段:

第一步,调研课题的设计及准备阶段。这一步骤又分为三个具体环节。一是调研课题的设计。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要求和社会实际,就课程中的一些理论难点、热点,提出详细的课题指南。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可以设置大一新生大学适应性及个人预期的调查、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现状调研、如何看待老人摔倒没人敢扶的现象、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研、大学生择业观调研等课题。二是调研小组的设定。根据兴趣、宿舍组成和班级规模,一般以5—6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课题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具体的分工,以共同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三是对调研活动动员与引导。一般来说,“基础”课程是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对刚进大学的新生来说,这样的任务很具挑战性,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动员,加强必要的辅导,让他们能突破自我。

第二步,课题调研实施及过程控制阶段。这一步骤也包含了三个环节:调研问卷的设计、社会调研过程的实施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在接到课题任务以后,根据课题内容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并及时发给教师指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在调查问卷确定之后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调研,并写成小组调查报告,发给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修改之后的调研报告作为最后的成绩评定内容之一。

第三步,课题调研的总结与评定阶段。这一步骤包含三个重要环节:一是课堂展示与答辩。这一环节的进行,前提是需要学生将社会调查的结果以一定的形式如PPT展示、辩论、小品、演讲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展示的过程一定要与学生、教师进行互动。二是教师点评与总结。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研究课题的内容,能够与学生进行对话,并对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并以此展开或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三是成绩评定。依据社会调查报告、课堂互动与参与表现、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成绩占总成绩中的比重应高于50%。

总的来讲,“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思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模式具体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的课题指南不仅来自于教师自己的备课,而且要充分听取学生的问题和意见,了解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想法,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来进行确定。同时这些课题也要基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探究,通过思考和探究澄清认识上的迷雾和理顺价值上的偏差。另外,在“调研—互动法”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兴趣小组、确定研究计划、进行小组分工、小组调研、研讨和撰写调研报告,各环节都需要学生分工协作,相互之间紧密配合,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指导学生之间加强相互沟通和联络,让他们能够朝着自己团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置于一个开放的场域,让学生带着课题任务走向社会生活实践,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范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场域,并且通过有效的自我展示,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三、实施“调研—互动法”的创新意义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思政课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其创新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该教学模式通过提供学生探究性课题并进行社会调查,有效实现了教材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实现了学生主体知识的自我建构和学生主体行为的自我教育。第二,该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展示与答辩”环节,有效实现了教师讲授与学生有效参与相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也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第三,通过进行社会调查与课堂展示,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第四,将课题调查报告、课堂展现以及平时参与课堂讨论综合起来作为期中成绩,并提高其比重,完善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突破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促使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平时,以此推动学生平时道德素养的养成。

另外,要想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还应该注意协调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一是要协调处理好学生在课程中的精力投入与各项能力训练的关系。要使本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进行,就要突破目前学生单纯靠背书来完成课程的现状,使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社会调研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较好的训练。

二是要进一步协调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问题。由于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实践教学常常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将两者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的问题。

三是要处理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问题。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高度浓缩,如何更好地对其加以诠释,紧密结合现实社会实际非常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四是要进一步提高这一教学模式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问题小组为组织形式,以探究性课题为轴心,可以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增加各种互动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有效参与问题,在增强课程体验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五是要处理好学生成绩的综合考评问题。应当通过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比重,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表现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认为,我们只有较好地解决了以上的几个相关的重要问题,“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调研—互动法”教学模式是理工科实验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某种借鉴与运用,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化、实践化和生活化的发展取向,突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对于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有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查广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第1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软件工程;团队沟通能力

一、软件工程课程引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理工科专业课由于涵盖非常多的抽象理论和复杂计算公式,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理论和公式的讲解和实际应用上,甚至多年的教学改革方向一直都致力于如何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强调工程认证、校企结合与项目驱动,忽略了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类人文思想,导致部分很多优秀的理工科学生缺少了除了知识和实践外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等四所大学提出了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它认为工科学生应具备CDIO,即构思、设计、实施、运作四方面的能力,它认为学生的能力可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等四个层面,其中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系统能力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应与社会发展对接;而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则强调了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和团队内的沟通能力。这种工程教育的思想是欧美基于几十年工程教学改革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对新时代的理工科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而作为软件工程的学生,人际团队能力尤为重要。一个软件项目的实施要有科学的软件过程方法、新的技术支撑,还需要项目团队成员的通力配合。项目团队包括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数据库设计人员、项目经理、开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等等,学生不仅要具备在团队内部的人际沟通能力,还要在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互相配合,才能使得软件产品顺利上线。《软件工程导论》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应立足学科理论、方法和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实现工科课程“课程思政”的目的,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人际团队沟通能力。

二、提高团队沟通能力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探索实践—以《软件工程导论》为例

(一)结合软件工程内容进行团队沟通教育《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是教授用先进适用的软件管理方法提高软件生产率并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包括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形式化说明技术、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面向对象的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等内容。在需求分析内容的讲授中,为了清楚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更为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产品,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此时可引入沟通的技巧、团队沟通的原则以及沟通的分类,了解不同形式沟通的优缺点。在设计实现过程中,模型化方法则解决了与软件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的沟通问题。在面向对象实现的讲授中,为了提高程序的重用性、扩充性以及健壮性,应是所有程序开发人员相互配合,要在程序模块编写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全局信息,降低方法与外界的耦合程度等等。在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使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引入团队的知识,包括什么是团队、团队的培育、团队执行力的提高以及团队激励和沟通方法等等内容。

(二)结合项目开发案例的团队实战《软件工程导论》这门课一共64学时,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的方法,有32学时用于理论教学,32学时用于实验教学。实验课则是利用分组实现案例的方法,完成一个项目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到测试的全部内容,其中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测试是整体项目完成的3个关键阶段,学时分配较大,编码则交由学生课后完成。实验课采用角色分工,通过角色扮演体会项目完成需要各个部分的相互配合,有项目经理,负责与客户沟通,写需求文档;有技术经理,按照难易程度将项目各个部分分配给程序员。

(三)评价考核按照团队划分等级《软件工程导论》最终的期末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者加权构成。平时成绩利用班课进行手势签到,然后利用活动、课堂表现和课外资源学习等积累经验值,并结合云班课后台数据,确定平时表现得分。实验报告成绩按照团队考核,并按照团队最终实验报告质量,划分实验课成绩等级,等级划分为A+、A、B+、B、B-五类,表现优异的个人在团队基础分上做3到5分的加减分,最高不超过5分。由于实验项目围绕团队开展,采用该考核方式,从成绩导向上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双向考核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个人是团队的一部分,个人表现优异,积极贡献,团队考核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如果团队一盘散沙考核等级低,个人表现再优异也难拿到高分,这就是考核评价的杠杆作用。

三、总结

该论文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探索性实践了课程思政。在内容上,结合软件工程各章节内容,学习了团队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完成自选项目内容;在考核评价上,采用云班课的过程考核方式,从云班课后台提取经验数据,确定平时个人表现成绩;从团队实验完成质量上确定团队得分等级;用加权的形式展示了个人得分与团队得分的关系,较好地发挥了分数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第12篇

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从整合课程内容、组织专题教学模块,建立教学团队、实行网上自主选课制度,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分段

考核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新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师

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为其他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团队教学自主选课分段考核

[作者简介]苏谦(1982-),女,北京人,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博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张陈文(1967-),女,山西太原人,

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教务科科长,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1-01

一、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主渠道。作为德育课程,思政课具有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属

性,既要在授课过程中阐释原理,阐释社会主义的本

质特征,着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要注重课程体系建

设,突出理论体系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为推动思政课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我们于

2006年开始,

本着“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整合校内相关资源,完

善实践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实际思想理论困惑为中心,以提高

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改革目标,

陆续从课程设置的科学化、教材编写的规范化、教学方法的多样

化和教学水平的优质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并于

2011年正式实行

团队教学、网上选课和分段考试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

二、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课都是由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制订培养

方案和计划,要求学生按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进度学习。教学

管理部门在编排课表时,会为每位同学“强制”分配任课教师

和上课班级,学生无权选择上哪位教师的课和上课时间。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思政课面临内容多但课时少的问

题。教科书中面面俱到的理论知识迫使教师平铺直叙、蜻蜓点

水,都讲到了,但都讲不深刻。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

以教学大纲为主要线索,采取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教师照本宣

科,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缺乏活跃气氛,学生缺乏新

鲜感,教师缺乏上课激情。

思政课考核基本上是单一的闭卷考试。死记硬背的考核方

式使学生把课程学习目标定位在应付考试上,缺乏学习积极性

和主动性,教师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等。

三、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1.整合课程内容,组织专题教学模块。思政课调整课程方

案后,把原来

7门必修课调整为

4门,同时设立“当代世界经济与

政治”等选修课。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减少了课程设

置门数,整合了原本重复分散的内容,但从本质上讲,内容并未

减少,要求也未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配合新编写的具有较强逻辑性、科学性和统

一性的教材,以专题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把政治理论教育融入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内容体系。实施专

题教学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理论重点,也有利于教师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剖析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教学团队,实行网上自主选课制度。根据教师年龄

梯度、教学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将

3~4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

队。专题教学以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成员按专题进

行分工,共同负责几个班次的课程教学,即某位教师专门负责名

下几个班次固定几个专题的教学。

学生选课实行网上公开选课制度,即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

由学校教务处网上下学期所开课程、开课时间和教学团队,

学生根据课程的总体要求及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自主选择所修

课程及授课团队。所有课程每学期均开设,且为方便学生,课程

教学团队在两校区同步开课,学生可就近选课。

3.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分段考核方式。思政课除运用多媒

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外,

还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校学工部组织的“返乡调查”

和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春季学期课

程结束前,网上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参考题目。学生参照具

体的课程调研要求,或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或个人回乡调

研完成实践调查报告(或读书报告)一份,开学后提交给所选课

程任课教师,记入该课程学习成绩。

为真正达到客观评价、科学评价的标准,思政课以注重过

程、淡化结果为原则,课程考核评价根据各课程的专题分布,采

取分段考核、期末汇总的方式,不再另行组织期末考试。

4.改革教学管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思政课在学生

网上公开选课模式下,对学生的管理采取团队分工、责任到人的

做法。各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各自情况,明确班级管理责任人,负

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成绩汇总等相关事宜。

在课余时间,各教学团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

共享,并开设课程

QQ群。QQ群由班级管理责任人负责管理,

任课教师参与交流和引导,真正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

四、思政课改革的收效

1.学生自主空间大,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实行网上公

开选课制度后,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修读的

学期、门数和授课团队,增加了自主空间。加之选择了喜爱的授

课团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主动性也大幅度增强。

公开选课使课堂突破学院、专业和班级的限制,有利于学生

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开拓思路,扩宽学生的知识视

野。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更贴近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加深对课

程的理解和感悟,更增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参与教学的

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

2.教师竞争力增强,有利于提升教学水平。课程改革就像

一把双刃剑,不仅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亦如此。教学团队

作为一个互促互补的团体,能有效形成“老带新,优帮弱”的教学

氛围,解决了教师队伍素质不齐、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的

问题。引入公开选课模式,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教师,

增强了教师的竞争力,调动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灵活度加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多元化教

学方法,征集评选“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

“精彩一课”和

使教师教学更具有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不仅提升了教师的

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网络教学平

台整合了教学资源,更为师生搭建出一条无时空限制的沟通渠

道。通过网络教学互动,教师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

心理,从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使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

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网络聊天也为学生开辟了另一块教

学园地。

科学的考试考核方式对教学具有促进作用。考核方式的改

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取消期末考

试,采用理论加实践、分阶段考核虽然会给考评增加难度,但能

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真正做到了知识

评价和价值评价的科学性。

五、结束语

思政课改革为其他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

验。我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可以从成绩评定和网络教学两

方面着手。

美国哈佛大学经过

10年的努力引入字母等级的评分方式,

它使用宽泛的“等级”取代精确的总分作为排名的依据。国外其

他顶尖高校也大都采用等级制评分方式。这样可以淡化学生对

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今后的课程改革也可以借鉴等级制的评

分方式,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情况作综合评价时,可能会粗化对学

生的评价,从而使这一评价更加合理化。另外,课程改革也可以

尝试加入网络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一些非重点内容和自学内

容制作成网络教学视频,通过学前自测、网络学习和学后考核的

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思政课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

后的课程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最终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

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