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卫生论文

心理卫生论文

时间:2022-10-16 04:19: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卫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卫生论文

第1篇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在论文的写作当中所提供的文献信息必须是公开的出版物,也要精选出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心理咨询师(三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第2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人格;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61.5R 179R 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6-0553-02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且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休学、退学的 主要原因[1]。为了解兰州大学新生入校时的心理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心 理健康干预措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对兰州大学2005级部分新生进行了 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大学2005级公共卫生系和生物系新 生272人,实际参加调查者242人,剔除4份无效问卷,收到有效问卷238份。其中男生142人 ,女生96人;明确注明了生源的学生139人,其中农村为69人,城镇为70人。

1.2方法 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文版本[2]进行测试。

UPI的筛选标准主要是通过总分、关键项目和附加题3 项确定,根据筛选标准,筛选出第一类 为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明确表示有心理咨询需求者,需要尽快约请来咨询的学生,其标 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25分;(2)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 题中同时至少有2题选择者;(4)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为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 重, 应引起注意的学生,其标准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UPI总分在20~25分者;(2)第8 ,16,26题中有1题做肯定选择者;(3)辅助题中只有1题做选择者。第三类是不属于前2类的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暂时不需要给予特别关注者。

在2005年新生入学后正式上课的第8周, 以专业为单位, 进行集体测试。邀请部分辅导员教 师作为主试参加施测工作,在调查前给担任主试的老师统一印制指导语,当场发卷,当场 收卷,并进行不计名施测,全部测试工作在2周内完成。心理问卷检查诊断工作在测试后2周 内完成。

采用Excel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问卷评分情况 238份有效问卷中,最高分为48分,最低分为0分,中位 数为13分,均 分为13.38分,标准差为8.45分。

2.2UPI分类筛选率及部分项目的频数分布 见表1。

2.3不同性别大学新生UPI分类构成比较 不同性别学生UPI 3个类别构成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不同生源大学新生UPI分类构成比较 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比较UPI 3个 类别差异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44,P=0.326)。见表3。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UPI 的得分总分分布状态呈偏态分布,在5~9分数段出现一个峰值 ,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3-4],表明从总体上来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 好。但结果还显示总分在20分以上的新生尚有相当的比例,部分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中间 偏低的状态。

从UPI分类筛选率及各项目的分布结果可知,在此次测试中第一类学生共73名,占3 0.67%,高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果[5-7],可能与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对心理健康 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非常有限等因素有关,值得关注。 其中总分≥25分的有24人,占10.08%,“想轻生”做肯定选择有15人,占6.31%。这部分 学生为可能存在明显心理问题者,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男女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有关研究[8]结果一致。但也有研 究表明男生在躯体症状和神经衰弱方面比较突出,女生在自卑和依赖性过强等方面较突出, 男生的心理状况比女生好[9]。此次研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 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田澜等[10]的研究结果相同。但也有研究认为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城市生源大学生[11]。可能与此次的研究中 部分学生未注明生源,以及样本人群不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等有关。

4参考文献

[1]李淑然,纪秀琴,屠惠明.1978-1987年北京市16所大学本科生因精神病休学、退学 情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3):113-115.

[2]樊富珉.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93年年 会论文汇编,北京:1993,16.

[3]唐芳贵.高校新生身心健康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 (4):141-145.

[4]刘民,陈建文,王晓跃.医学院新生心理卫生状况纵向比较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 000,8(5):499-502.

[5]李坚松,刘民,陈建文.528名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 (2):118-120.

[6]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初步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12(5):260.

[7]赵靖平,沈其杰,郑延平.低年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87,2(2):76.

[8]云彬,李玉虎.大学新生人格健康状况实证调查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3,21(3 ):57-59.

[9]齐敏,胡扬.甘肃农村大学UPI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31(3):312 -315.

[10] 田澜,丁桂兰,贾莹莹.1 500名师范大学新生心理素质问卷调查.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06,14(1):91-94.

[11] 齐玉龙.城市与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 21(4):333-334.

第3篇

陈志霞。女,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MSW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系访问研究员,美国德拉维尔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湖北心理学会理事,湖北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心理健康学会理事,武汉市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研究领域。具有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工程的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心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社会态度与群体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性别偏见与女性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咨询辅导等。

主持项目。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重大调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年会;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和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2008年7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国际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先后为湖北省妇联、武汉团市委、深圳城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建筑设计院、凯迪集团、红桃K集团、武汉科技学院、三峡商报社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员工测评、培训、讲座及管理咨询。

学术成果。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80余万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人类工效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代表性论文。( 1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Extra-role Performance: Which Leads to Whic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8 (1).(2)Ambivalent Sexism, Marriage, and Power-R.elated Gender-tkole Ideology.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2009,60 (11). (3)The

Mediate Effect of Multidimensional Perceived Orgamzational Support in the relationship of Supportive Human Resource Practices and Chinese employees' Job Perfom~ance. 2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Psychology (ICP-2008Berl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8, 43 (3/4).(4) Ambivalent Sexism in Close Relationships: (Hostile) Power and (Benevolent) Romance Shape Relationship Ideals. Sex i

第4篇

代号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代号

第5篇

关键词: 教师 生活满意度 应付方式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探讨了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期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生活满意度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抽取湖北省某高校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63人进行调查,其中教龄小于5年的24人,5~10年的12人,10年以上27人;已婚50人,未婚13人。

2.调查工具

(1)生活满意度问卷。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问卷[1],该问卷包括5个题目,采用七级评分,计算各项目的评均分,分数越高表明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2)应对方式问卷。由解亚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2],该问卷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个项目。积极应对维度有1-12题组成,消极应对维度由13-20题组成。

3.统计学方法

剔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教龄对教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差分析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显著,呈现出随教龄增长其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趋势。进一步比较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10年以上教龄教师的得分(p0.05),5-10年教龄与10年以上教龄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2.婚姻状况对教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t检验表明,已婚教师生的活满意度得分高于未婚未婚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教师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教师生活满意度与其积极应付方式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分析与讨论

1.教龄对教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差异显著,呈现出随教龄增长其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的趋势。出现这一现象可能有以下原因:首先,由于刚刚工作的教师在工作上面尚未完全适应教学工作,仍处于学习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给年轻教师带来压力;其次,通过访谈发现,年轻教师面临购房或者还贷等各种经济压力,而目前他们的收入无法改变现状,因此其生活满意度相当较低。

2.婚姻状况对教师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已婚教师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教师的生活满意度得分,即已婚教师相对未婚教师而言,对生活更加满意。可能是由于未婚教师相当已婚教师而言,既面临工作的压力,又面临组建家庭的压力,双重压力使得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3.教师生活满意度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教师生活满意度与其积极应付方式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庄凡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其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3];孙莹等人对合肥312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表明积极应对方式是其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促进因素[4];李雷雷等人以重庆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积极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有促进作用[5];张云喜对幼儿教师调查发现,生活满意度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以上大量实证研究均表明,积极应对方式是个体生活满意度的促进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姝羽.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3]庄凡,胡海青.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尊、应对方式的调查及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9).

[4]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1).

第6篇

摘 要: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UCLA孤独感问卷对243名大学生进行成人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关系的探讨。结果(1)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2)孤独感和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3)将孤独感分为高低分组,高孤独感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论:孤独感和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方式;孤独感;恋爱经历;独生子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懒道砺鄞60年代Bowlby创立以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Bowlby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将成人依恋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依恋回避以害怕亲密关系和对他人亲密和依赖感到不适为特征,依恋焦虑定义为害怕被别人拒绝和遗弃。如果婴儿期的依恋是与抚养者母亲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则成人的依恋方式则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栏惺堑备鎏甯械饺狈α钊寺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有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在成人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2]。

ゴ笱生处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论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马素红[3]的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的硕士孤独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恋的硕士要高。以往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饲酌芄叵稻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中国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共20个题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数据处理

ソ测评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依恋方式在有无恋爱经历上的差异

ザ杂形蘖蛋经历以及是否独生子被试在依恋方式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差异显著,t = -5.679,P

3.2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ネ1表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都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

ね1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 **表示p

3.3孤独感对依恋方式的影响

ソ大学生的一般孤独感总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组成孤独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各66人)。以孤独感(高/低)、恋爱经历(有/无)和独生子(是/否)为组间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孤独感主效应显著,F (1,132) = 9.18,p

4 讨论

ケ狙芯勘砻魑蘖蛋经历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曾恋爱过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的个体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并寻求心理支持,对有人可依赖的这种亲密体验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适应与他人的亲密相处。有研究发现依恋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低依恋回避组恋爱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恋回避组[6],说明依恋回避与恋爱经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依恋方式特别是依恋回避。

パ芯勘砻鞅砻鞴露栏性角浚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体验越强。本研究中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者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也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7],说明家庭亲密程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执笱生产生孤独感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8],这种应对策略可能激活了个体的依恋模式。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个体体验到高的孤独感,采取回避策略的个体可能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有研究发现[9]羞怯内向的个体可能社交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有困难,从而产生回避的倾向;另一方面,高孤独感大学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绝而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产生焦虑。但孤独感是否之直接影响和激活依恋工作模式,应对策略是否也会产生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ノ蘖蛋经历大学生依恋回避得分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呈正相关。高孤独感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分数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果表明孤独感、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马素红.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5]刘 平. 孤独的评定.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2008,3:65-70.

[7]黄 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第7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 W55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T022 中国塑料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T068 中国陶瓷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U501 中国调味品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7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K035 中国钨业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F025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71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27 中国性科学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G64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H208 中国烟草科学

U647 中国烟草学报

E303 中国岩溶

G619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G318 中国药房

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G878 中国药师

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G227 中国药物警戒

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

G009 中国药学杂志

G755 中国药业

M628 中国冶金

G809 中国医刊

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G679 中国医疗设备

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G313 中国医师杂志

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

* G47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S591 中国医学装备

G519 中国医药

G644 中国医药导报

G924 中国医药导刊

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Q918 中国医院

G454 中国医院管理

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

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V039 中国园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X012 中国造船

U012 中国造纸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H204 中国沼气

G600 中国针灸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第8篇

学习班的内容主要有讲义授课和论文交流分两大部分,讲义共有10个课目,如精神病护理学进展;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精神(心理)护理文书相关问题;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护理科研中的科研——选题技巧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简述如下:

一、精神病护理学进展。国际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护理联盟关于约束、隔离精神病患者的原则。

1、ispn认为患者有权保持尊严、获得关爱、高质量的护理。注册护士应提倡和保护患者的权利;任何精神卫生机构应将患者权利以通俗懂的语言置于显着的地位。

2、应有合格专业护士,实行24小时责任制护理。ispn认为约束与隔离只有在其他手段无效、无法保证安全的紧急情况下使用。

3、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应接受全面评估,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方面、评估发育水平,既往精神创伤史,共患疾病,基础行为水平。

4、提倡依靠环境,设施尽可能保证安全及减少约束。

5、护士应接受行为评估,各年龄段用药,安全监控等专业培训,应接受对攻击行为评估和干预的培训,如症状的识别,语言干预技巧,选择最小约束的思考策略。

6、需完善制度及机构对工作人员涉及攻击的反应。

8、资深注册护士是最佳再评估人,可以观察记录患者的日常行为试行解除约束后评估。

9、约束时不得遮挡患者面部,不得单独约束或隔离儿童,被约束的患者至少每2小时应活动其身体,必须提供给饮水,解便及测量生命体征。

10、有内外科疾病的患者应尽可能用其他手段代替约束以策安全,约束后1小时内必须告知医师或执业护士。

11、约束或隔离的决定应即刻通知家属,应予书面通知,不应以约束为理由阻止家属访视。患者及家属合作制定治疗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是否正规、是否适合患者特点应受到监控。

12、使用约束或隔离时护士应接受患者的询问及给予清楚明白的解释。益处:促进对症状的认识、促进解决问题、提高冲突解决技巧,可减少约束对患者的负性心理体验。

13、精神卫生机构应收集约束,隔离的效果资料,以帮助改进有关指南,需要在循证基础上研究约束,隔离的有效性。

14、应警觉掩盖之下的“零容忍”规则,这将造成很多副作用及意外。

二、睡眠中危急状况的识别与护理

怎样看病人睡觉?

护理要点:

1、对所有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主要用药都要有一定了解,对睡眠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预感性。

2、重视对睡眠的观察:“窗口”,有无主观性失眠、有无打鼾及鼾声特点、有无表情和动作异常等;

3、与医生做好沟通,及时反应病情变化、“清醒”地执行医嘱;

4、重点病人的护理:睡姿、防护、观察生命体征和引流搐等;

2、做好解释、安慰和心里支持工作;

3、重视自身的睡眠;勿误导患者。

三、护理文书相关问题中的病情记录常见缺陷

欠准确:如;护理记录为“发现患者呼吸困难,要求吸烟,在大厅行走。”医生记录:“患者自诉呼吸困难,要求护士给烟抽就好,未见呼吸急速,缺氧表现”;

欠具体:如护理记录为“已认真检测心率、心律”,但没有具体的心率值和心跳节律的记录。

用词不当:如“未见抽搐行为”。“情绪不协调”。

抄袭检查结果没有护理意义:有时还抄错,例如:心电图报告非特意性st—t异常,护士写成“特意性st—t异常”。

语句组织欠妥,造成错误意思:“仍有饮酒欲望,按医嘱予凯西来利血生,沙肝醇等药治疗”。

欠全面:记录中有防压疮护理,但没有写皮肤情况。

病情观察无连惯性:例如;一些药物不良反映、腹痛、咽痛等情况,无跟踪记录。

护理措施不彻实际:例如“四肢肌张力高,已瞩病者放松”。患者便秘写:“瞩多饮水”,建议改为“督促病人多喝开水,或瞩陪护予多喂开水”。

自暴滥用约束:例如:“病者主诉没有不适,已告知医生,未见三防行为,按医嘱予2条短带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没有医嘱,解除约束后,未停医嘱。保护性约束病人无跟踪记录。

语句欠条理,表达不清楚:例如“三脂偏高,戒糖饮食”。

特殊病情没有交班:例如:病人空腹血糖2.2mmol/l,没有交班。

记录用方言:如:“烂饭”。

在疾病高峰期,护理措施为向病人讲解相关精神病知识,不适宜。

护理记录过期、留空行、字体太小、字体不能辨认、签名字迹不清。

四、护士身心健康的维护

(一)提高管理者的支持

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里健康最有效的方式。

1、维护护士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对策;

(1)制定特殊岗位的人才政策;

(2)推行一线留人的优先对策;

(3)解除后顾之忧的保障措施;

(4)维护身心健康的咨询机构;

(5)提供调控护士人才职业心态的良好环境氛围。

2、注重护士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1)注意提高在职护士,尤其是基层医院的社区保健护士与人沟通的技巧,加强护士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掌握自我心里调适技巧。

(2)在发生各种冲突时,找有类似经历的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或朋友倾诉,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疏导而减轻精神压力。

(二)护士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措施

1、培养乐观的阔达的人生态度;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

3、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4、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5、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6、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

论文交流部分,有两篇交流论文使我有深刻的体会,

1、带教精神科新护士的体会:

由xx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担任护士带教工作的护士所写。我也有担任护士带教工作,所以对于这篇论文特感兴趣,通过论文交流学习,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精神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神科护理队伍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带好每一名新护士是重要的起点,只有基础打好了,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出现。要把带教工作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提升自我,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满足新护士的各种学习需求。

第9篇

【关键词】 心理因素;自杀死亡;农村青年;性别;心理解剖;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9, 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302-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4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02-307.)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 of gender-specific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young suicides

KONG Yuan-Yuan1,ZHANG Jie2,3

1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0,China 2Shandong University Center for Suicide Prevention Research,Jinan 250012 3SUNY College at Buffalo,NY 14222,USA

Corresponding author:ZHANG Jie,zhangj@buffalostate.edu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ural young male and female suicides,and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uicide between rural young men and women.Methods:Sixteen counties or county-level cities in Shandong,Liaoning and Hunan provinc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Totally 392 suicides aged 15~34 years old were studied by using psychological autopsy method.Hierarchical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ing (HLM) was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OR value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by using 392 suicides and 416 controls with the same age range which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16 selected sites.Results:Rural young male suicides had more severe hopelessness,depression,and trait anxiety (P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factors;completed suicide;rural youth;gender;psychological autopsy;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4):302-307.)

国外现有自杀研究显示女性自杀未遂率高于男性,但是自杀死亡率明显低于男性[1]。我国女性自杀未遂率同样高于男性[2-3],但自杀死亡率也略高于男性。目前,对于不同性别自杀死亡率差异的问题,国际上深入比较男女自杀死亡者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文献报道。

Philips等认为农村致死性农药的广泛可及和当地医疗条件不能有效救治严重的农药中毒导致了我国农村低自杀意图、冲动性自杀尝试行为的高死亡率,同时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尝试低自杀意图的自杀行为,这可能是我国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的一个很重要原因[4]。社会学者用扭力理论来解释中国女性自杀的原因,认为农村青年女性面临更多“男尊女卑”的传统价值观与“男女平等”的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扭力;对于农村已婚女性,自杀危险因素往往多与家庭生活问题相关,并且农村已婚女性的社会支持程度甚至低于未婚女性,是农村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高自杀率的重要原因[5-6]。本研究对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以及心理因素指标相关的自杀危险程度在农村青年男女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农村青年自杀死亡率性别比差异的原因进行有益地探索。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山东、辽宁、湖南3个省抽取16个县/市(山东5个、辽宁6个、湖南5个),根据各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提供的自杀死亡者名单,将2005年10月1日-2008年6月30日期间所有15~34岁自杀死亡者纳入研究,同时从调查地点所有符合15~34岁年龄标准的居民中随机抽取自杀死亡者的对照。共获得392例自杀死亡者和416例对照。

1.2 研究方法

采用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对于每一位自杀死亡者和对照,均选取2位知情人作为信息人。第一信息人通常为最了解死者信息的家庭成员,如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第二信息人通常为与死者关系密切的朋友、同学或者邻居等。

本研究调查员均为公共卫生领域、心理卫生或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所有的调查员均接受了2005年10-1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进行的访谈问卷的培训。调查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每次访谈大约持续2~4 h。

1.3 工具

1.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用于调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躯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家族自杀史等情况。

1.3.2 Beck绝望量表(Beck Hopelessness Scale,BHS)[7]

共20个条目,9个正向条目,11个反向条目,1~5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100。用于评估目标人在最近1周(自杀者为自杀死亡前1周)对现实和未来抱悲观预期的程度。该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对未来的感觉、动机的丧失、对未来的期望。得分越高,绝望程度越高。

1.3.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8]

共24个条目,可归纳为7类因子结构:焦虑/躯体化、体重减轻、认识障碍、日夜变化、迟缓、睡眠障碍以及绝望感,用于评估目标人在自杀前或者访谈前1周内的抑郁情况。

1.3.4 Spielberger特质焦虑量表

为状态-特质焦虑问卷[9](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的分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11项负性情绪条目,9项正性情绪条目,1~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80。反映目标人经常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和感觉,得分越高,特质焦虑程度越高。

1.3.5 Dickman冲动性量表(Dickman Impulsivity Inventory,DII)[10]

共23个条目,其中13个反向条目,总分范围为0~23分。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构成:功能性冲动(11项)和非功能性冲动(12项)。用于评定目标人是否存在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冲动人格特质越显著。

1.3.6 应对技能量表(Coping Response Inventory,CRI)[11]

用于测量目标人的应对策略。共48个条目,0~3级评分,包含两大维度:积极行动应对和消极回避应对。积极行动应对包含4个分量表:逻辑分析、积极评估、寻求指引和支持、问题解决。消极回避应对也包含4个分量表:认知回避、接受或放弃、寻求代偿、发泄情绪。本量表国内尚无中文版本,课题组已经对其进行了汉化,量表的翻译及回译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反复修改后完成,并由1名在国外从事社会学具有丰富量表使用经验的专家指导,确保翻译准确,译文忠实于原文。该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Cronbach α值为0.86。

以上量表在心理解剖研究中均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13]。

1.4 伦理学问题

本课题研究得到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院、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及中南大学相应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现场每次访谈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对于小 于18岁的受访者,还取得其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1.5 信息合成原则

(1)人口学资料,主要采用第一信息人提供的信息;(2)心理学量表的条目,如果两个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不一致,选取对于自杀者来说两者之中较差(即绝望、抑郁、特质焦虑及冲动程度较高或应对技能较差)的一个;(3)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等,选取阳性值。

1.6 统计分析

躯体健康赋值标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运用两水平多层非线性模型探讨自杀死亡影响因素危险程度的性别差异,结局测量为自杀与否,水平1逐一纳入与自杀有关的心理特征变量(绝望、抑郁、特质焦虑、冲动性、应对技能)作为解释变量,同时控制年龄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水平2以水平1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作为因变量,纳入性别作为该层的解释变量,模型如下:

2 结 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根据性别将自杀死亡者分为两组:男性214例,女性178例。与男性自杀死亡者相比,女性自杀死亡者已婚较多、家庭年均收入更高 (Ps

2.2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评分的性别比较

2.2.1 绝望感、抑郁及特质焦虑

男性自杀死亡者在绝望感总分及其3个分量表得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特质焦虑总分上,均高于女性自杀死亡者(表2)。

2.2.2 冲动人格与应对技能

男性自杀死亡者在消极回避应对维度的接受或放弃分量表得分高于女性,而在发泄情绪分量表得分低于女性(表3)。

2.3 心理因素指标相关的自杀危险程度的性别比较

积极应对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消极应对中的“寻求代偿”能力对农村青年女性自杀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显著高于男性(P值分别为0.032和0.019)。消极应对中“认知回避”和“发泄情绪”两种应对方式对农村青年男性自杀死亡风险的增加作用显著高于女性(P值分别为0.038和0.002)。其余各因素对农村青年男女自杀死亡风险影响程度相近(见表4)。

3 讨 论

探讨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自杀死亡者的影响,不仅需要对不同自杀危险因素在男女自杀死亡者中的暴露率、评分高低进行比较,还应该评估同一危险因素对自杀死亡风险影响程度的性别差异。然而,同一危险因素对男女自杀风险影响程度的比较,无论根据性别分别拟合模型还是把性别和危险因素同时作为自变量拟合模型,均不能较好地解释危险度的性别差异,因为前者两个模型中男女自杀危险因素的OR值未经标化不适合直接对比,后者虽然有可能检验性别与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却不能分别获得同一危险因素对男女自杀风险影响的OR值。笔者借助多水平非线性模型,在同一模型中比较暴露于相同危险因素下的男女自杀死亡风险的差异,可以弥补以上方法的不足,更好地解释相应的现象。

李献云等对男女自杀未遂者特征的比较发现,两者多数与自杀有关的关键特征相似[14]。而本研究男女自杀死亡者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男性自杀死亡者具有更高的绝望感、抑郁水平及特质焦虑程度,应对技能“接受或放弃”分量表的评分男性自杀死亡者显著高于女性,“发泄情绪”分量表的评分显著低于女性。“接受或放弃”和“发泄情绪”反映消极回避应对能力。消极应对策略得分越高反映个体心理发展不成熟的程度越高,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型,自杀风险往往相对较高。也有研究认为发泄情绪只与社会适应不良有关的,而与自杀没有关系[15]。此外,应对方式也与男女性格特点有关,Patricia等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表明,女生倾向于向年长者倾诉,遭遇应激时较男生更常使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而男生更倾向于使用退避的应对方式以及问题指向性应对[16]。

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方面,自杀死亡主要危险因素在农村青年男性自杀死亡者中评分更高,自杀危险程度的性别比较多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个别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心理危险因素也是对男性自杀风险的影响程度更重。对于这种结果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农村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尝试低自杀意图的自杀行为[4,17],而高致死性自杀方法的方便易得,致使部分女性的自杀尝试行为最终变成了自杀死亡。如果上述假设成立,那么由于女性自杀死亡者中自杀尝试者的比例较多,而低自杀意图的自杀尝试者很多是“正常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农村女性自杀死亡者与自杀相关的关键心理因素的评分或危险度比男性自杀死亡者低。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心理解剖研究方法完全依赖于信息人提供的信息。信息人对研究对象心理状态、心理特征的评估存在较强的主观性,此外信息人的回忆偏移,或者信息人出于某种原因隐瞒自杀者的某些信息等,可能干扰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开展男女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比较研究,这对根据不同性别人群的自杀危险因素特点,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earson-Nelson BJ,Raffalovich LE,Bjarnason T.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on suicide rates in 71 countries,1950-1999[J].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4,34(3):328-336.

[2]李献云,许永臣,王玉萍,等.农村地区综合医院诊治的自杀未遂病人的特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81-684.

[3]Hamton K,Heeringen K.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M].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Ltd,2000:49-64.

[4]Wang SY,Li YH,Chi GB.Injured-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iblem[J]. Lancet,2008,372(12):1765-1773.

[5]张杰.自杀的“压力不协调理论”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78-782.

[6]Zhang J.Marriage and Suicide among Chinese Rural Young Women[J].Soc Force,2010,89(1):311-326.

[7]孔媛媛,张杰,贾树华,等.Beck绝望量表中文版在青少年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86-689.

[8]汤毓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20-223.

[9]郑晓华,舒良,赵吉风,等.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2):60-62.

[10]管琳.Dickman冲动量表中文版在农村使用的信度、效度检验[D].大连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Moos RH.Coping:concepts and measuring procedures[J]. Z Psychosom Med Psychother,1988,34(3):207-225.

[12]Zhang J,Wieczorek WF,Jiang C,et al.Studying suicide with psychological autopsy:Social and cultural feasibilities of the methodology in China[J]. Suicide LifeThreat Behav,2002,32(4):370-379.

[13]Zhang J,Conwell Y,Wieczorek WF,et al.Studying Chinese suicide with proxy-based data: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instruments in China[J]. J Nerv Ment Dis,2003,191(7):450-457.

[14]李献云,费立鹏,及惠郁,等.为什么女性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男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3):191-195.

[15]Curry JF,Miller Y,Waugh S,et al.Coping responses in depressed,socially maladjusted,and suicidal adolescents[J]. Psychol Rep,1992,71(1):80-82.

[16]Patricia C,Broderick CK.Coping style and depression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s to gender,gender role,and implicit beliefs[J]. Sex Roles,2002,46(7):201-213.

第10篇

>>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意向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业意向模型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考试舞弊行为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灾后重建景区旅游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 就医选择行为决策过程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构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我国PX项目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驱动力研究 行为效能、人地情感与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改进模型 基于Ajzen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低碳消费行为形成路径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管理者可信行为产生机制分析 计划行为理论在锻炼行为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安全农产品供给机理探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物流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探讨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绿色创新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科技人员创新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Ajzen,I.(1991).The theory of planned 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50(2):179-211.

[4][19]Ajzen,I.(2002).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DB/OL]..

[5]刘泽文,等.计划行为理论在求职领域的应用与评价(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118-120.

[6][14][18][21]李彬彬,孙虹.国外旅游专业就业与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进展与启示[A].第二届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4.

[7]Tracy(Ying)Lu & Howard Adler (2009). Career Goals and Expectations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Students in China,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9:1-2,63-80.

[8]齐昕,刘家树.基于TPB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63-165.

[9]柳绍辉.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0]刘泽文,甄月桥.计划行为理论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的验证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6):18-22.

[11]司晓悦,沃丽梅. 基于TPB的应届本科生报考公务员影响因素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5-80.

[12]Saeid Karimi?,Harm J.A. Biemans?,Thomas Lans?,Mohammad Chizari?,Martin Mulder?, (2014)“Effects of role models and gender o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Vol. 38 Iss: 8,pp.694-727.

[13]刘辰.创业榜样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研究――以计划行为变量为中介[D].山东财经大学,2014.

[15]Marina Z. Solesvik,Paul Westhead,Lars Kolvereid,Harry Matlay,(2012)“Student intentions to become self-employed: the Ukrainian context”,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Vol. 19 Iss: 3,pp.441-460.

[16]辜美惜,邱龙虎.中国高校学生创业意向的TPB模型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

第11篇

1.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是社会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这种发展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价值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动,价值选择出现功利性倾向,价值评价出现多样化倾向。价值观的演变使传统的德育体系常常陷入困境。

困境之一: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信息源。学校不再是青少年获得信息的惟一或主要来源,而且,校外的影响大于校内的教育。

困境之二:传统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工作习惯于用某种抽象的政治原则向学生进行灌输,这种灌输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困境之三:当前的中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的溺爱、娇宠容易使他们变得任性、自私、经不起挫折;又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所以,易产生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压抑、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近年来离婚率上升,家庭结构动荡不定,升学、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带给学生的紧张、恐惧、悲观等种种心理冲击都不是传统的德育工作能有效解决的。

时代要求我们改革现行教育中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内容,适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反映时代气息的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即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

人的素质可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一切素质的自然载体,文化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居主导地位,是人才素质高低的标志,心理素质是二者的中介。换言之,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心理作用,才能落实到学生的生物体上。惟其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接纳学校的一切教育。

3.学生的实际情况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健康的心理与造就学生健康的身体同样责无旁贷,两者都是受教育者成长的基础。良好的心态对德、智、体、美、劳都能发挥促进作用。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同步而行,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干预学生心理的发展,但这种干预应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改善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

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主,使他们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迷惘与心理困惑及时洞察并给予疏导,对学生生活及学习中最为敏感、重视的问题要予以关注,对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冲突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辅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和强竞争。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和自身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基础教育中,学校如何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施加积极的干预和有效的指导,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有无科学的理论指导及操作模式是否行之有效,这也是实验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学校教育目标和效果达成目标,它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质量水平的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

1.总体目标

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是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2.学校教育目标

(1)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干预,使其掌握个体顺利成长、顺利渡过青春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2)唤起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意识,着眼于心理疾病的预防。

(3)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使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适应学校生活。

3.效果达成目标

(1)从教育思想的视角看: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指向是学生的心理品质――即学生人格的优化。

(2)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迁移将促进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学校各项教育活动要明确其心理训练目标,使心理训练的层次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自觉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

三、实验假设

1.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2.从教育者的立场出发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完整的理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模式、操作和评价方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实验方法

1.被试

以24所中小学58个教学班3000余名学生为样本,以原有自然班为单位。

2.具体实验方法

以实验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通过对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考察被试的变化,与对照班进行比较。通过因果分析,验证实验效果的可靠性和实验方法的可重复性。

3.实验的变量

(1)自变量

A.课程体系:以《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为自变量。

B.辅导体系:通过活动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包括情绪调适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个性品质辅导及心理卫生辅导。

(2)因变量

考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学习、身体、品德及心理卫生情况。对实验班学生施加刺激变量,经过三年的三轮实验后再进行后测。

(3)控制变量

为了使实验成果具有普遍性,我们的实验校包括城市、郊区、乡镇、农村的中小学校,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落后地区。实验以中等水平的学校薄弱班级为主,以青年教师为主。使实验班一切自然条件与对照班等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五、实验的实施范围

1.超前性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得以实现的。它能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化解心理问题。

2.过程性教育

以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通过活动训练、辅导讲座、个别谈话和学科教学渗透等多种形式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3.补救性教育

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迷惘、心理困惑、情绪偏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上的疑问给予解答或疏导,对心理卫生欠佳、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原则

1.协同与和谐发展的原则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基础地位,将心理教育目标与学校各育、各科教学及各项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类教育得到和谐发展。

2.活动训练原则

学校的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心理训练”目标。学生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更应该是活动的策划者,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性。

3.人本主义原则

虽然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师生之间人格是平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师生关系应是民主的。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4.创新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考虑突破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增或删选修课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学生创新潜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实验过程

2001~2002年,参与总课题组网络课程教材的建设。

2002~2003年,建成本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

2003~2004年,在本地区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实现异步咨询和同步咨询。

第12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少年教养人员不同人格类型,了解不同人格类型少年教养人员成就动机、应对方式的差异,为少年教养工作者分类矫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就动机量表(AM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及自拟一般情况问卷对88名少年教养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通过Q型聚类分析得出3种人格类型,分别命名为:冲动型(Ⅰ类,n=37)、敌对型(Ⅱ类,n=32)和稳定型(Ⅲ类,n=19)。3种人格类型被试对象精神质、稳定性、掩饰性3个分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01);Ⅰ类、Ⅱ类与Ⅲ类人员在成就动机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少年教养人员的人格类型可分为冲动型、敌对型和稳定型,其成就动机和应对方式各有特点。应针对少年教养人员不同的人格类型及成就动机和应对方式进行分类矫治和管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作为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犯罪与罪犯自身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1-2]。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开始注意并研究犯罪的人格差异[3]。国内学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人格类型模型或理论模型探讨罪犯的人格类型特征,证实罪犯更多地属于外向-不稳定型[4-5]。但目前各种研究多以正常人群人格类型模型为参照进行,难以充分反映罪犯群体内部的人格差异。为了解少年教养学员的人格类型与成就动机、应对方式的关系,作者对河南省青少年教养管理所少教学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不同人格类型的成就动机和应对方式,以期为少教工作者分类矫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少年教养管理所2004年11月至2005年2月在册的97名少年教养人员为被试对象,均为男性,发放问卷97份,回收97份,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88份。被试对象基本情况如下:年龄13~24岁,中位年龄17. 3岁;小学文化18人,初中42人,高中2人,文盲和小学辍学26人;来自农村53人,县镇20人,城市14人, 1人未答;教养次数1次71人, 2次或2次以上12人, 5人未答。

1.2 调查工具 ①EPQ成人量表[6]:量表由88个项目组成,包括4个维度。②成就动机量表(AMS)。③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7]。④自拟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个人成长情况、个人行为习惯等,以便了解被试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并进行分类比较。

1.3 调查方法 采用统一指导语,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团体测量。为避免一次答题时间过长、题目过多影响测试质量,在1周内分3次进行测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 0统计软件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检验水准α=0. 05。聚类分析以EPQ 4个维度为聚类指标,选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以平方欧氏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为测度距离,类之间的距离采用组间平均锁链法(between-groups linkage)的层次聚类法(hierarchical cluster procedures)。

2 结果

2.1 少年教养学员人格特征的聚类分析 以层次聚类法对被试人格进行聚类分析,产生出3种类别模型。依据人格特征对3类被试对象做出如下命名:第Ⅰ类被试对象N分最高, P分较低,命名为冲动型。表明此类学员渴望兴奋,喜欢冒险,做事欠踏实;情绪不稳定,易激怒,进攻好斗。共37人,占42. 0%。第Ⅱ类被试对象P分最高,N分较高,L分最低,命名为敌对型。表明此类学员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社会适应性差,常抱有敌意和攻击性倾向;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焦虑抑郁。共32人,占36. 4%。第Ⅲ类被试对象P分、N分最低,但L分最高,命名为稳定型。表明此类学员安静保守,做事严谨踏实,不易兴奋和冲动,倾向悲观;情绪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不强烈,善于掩饰内心的想法。共19人,占21. 6%。经过聚类后得到的3类被试对象EPQ量表各维度评分见表1。

2.2 不同人格类型学员成就动机、应对方式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人格特点影响着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成就动机也影响人格和行为方式[8-1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冲动型特点是渴望兴奋,不安定,做事欠踏实;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进攻好斗;成就动机和趋向成功得分低,避免失败得分高,说明这类人群成就动机越弱,个体倾向于避免失败。敌对型特点是高精神质,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社会适应性差,常抱有敌意和攻击性倾向;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焦虑抑郁;内部成就动机差异较大,总体成就动机弱,对于这类人群可以减少其避免成功的心理,增加趋向成功的积极心理。稳定型被试对象各心理量表得分接近常模,所以可认为这类学员的心理健康程度较好,在进行教育时挽救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安静保守,做事严谨踏实,不易兴奋和冲动,倾向悲观;情绪稳定,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不强烈,善于掩饰内心的想法;其成就动机得分最高。因此,对于这类学员可以视各自具体情况来帮助他们,防止他们因误入歧途、做出不良行为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和各种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少研究者认为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有着密切关系[11-13],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本研究中不同人格类型被试对象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员的社会支持总体较低,应对方式非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限于研究样本有限,无法说明。③这些人格变量具有主观特性,目前只能靠自我报告来评定,从而造成了测量指标与理论的不一致;再者,还与被试对象主观因素有关,由于少年教养人员或者因故意伪装欺骗、或者因心理防卫机制、或者因文化水平低而不理解测题等原因,使测试结果出现误差。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罗大华教授所言,犯罪心理学研究有其特殊性,如隐蔽性、社会危害性、不可重复或难以重复性等[14]。

参考文献

[1] Eysenck HJ. Crime and personality[M]. Rev. ed.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ou,l 1977: 208

[2] Furnham A. Personality, social skills, anomic and delinquency[J]. J Child PsycholPsychiat, 1984, 25(3): 409

[3] Hollin CR. Psychology and crime: an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9: 75

[4]刘丽君,李明杰,姜德利,等.抢劫犯与盗窃犯的人格对照[J].健康心理学杂志, 1998, 6(3): 350

[5]杨坚,杨德森,龚耀先.违法犯罪男性青少年个性特征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5):257

[6]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1992.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 122

[8] Atkinson J, Birch D.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M].New York:Van Nostrand, 1864: 18

[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2

[10]张兴贵.成就动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1(1): 101

[11]BolgerN, ZuckermanA. A framework for studying personality in the stress process[J]. J Pers Soc Psycho,l 1995, 69(5): 890

[12]McCrae RR,Costa PT.Personality, coping, and coping effectiveness in ansample[J]. J Pers,1986,54(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