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彼得与狼教案

彼得与狼教案

时间:2022-12-23 20:50:11

彼得与狼教案

第1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 趣味性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74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旨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活课堂教学。音乐给学生的印象就是“教师教唱歌,学生跟着学唱歌”。当前,手机、电脑等都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如果仅仅是学习唱歌,利用这些设备学唱会更加方便快捷。如果教师不注重优化音乐教学,融入趣味,学生基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本文拟从“趣”这一角度出发,结合苏少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例,深入分析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以“趣”引活课堂,以“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

一、情景引趣,诱发学生参与课堂

情景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非常奏效。教师通过创设一种贴近学生年龄特点,与音乐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音乐学习趣味,从而诱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呈现情景时,教师还要注重利用语言、动作等带动学生的情绪。例如,在学习《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制作好头饰,创设逼真的情景,利用情景引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制作的头饰有:鸭子、狼、小鸟、猫、猎人、老爷爷、彼得。《彼得与狼》由不同的情景组合而成,学生选完头饰后,教师播放音乐《彼得与狼》,引导学生分段听。如教师播放片段二:小鸟出场,学生需要根据听到的内容,静心体会,说出小鸟出场。头上戴着小鸟头饰的学生需要迅速站出前列,融进情景,做着相关的动作,渲染情景,衬托歌曲。这样的情景活动生动有趣,将课堂引向高潮。总之,情景教学要生动且符合学生年龄,才能真正做到引趣。

二、课堂融趣,引活音乐课堂

(一)音乐绘画相融合,体验趣味性

绘画是小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小学生的世界简单,充满童话色彩,他们喜欢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世界和身边的事物。为此,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绘画相融合,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以更大的激情参与音乐课堂。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田野》这一课时,教师运用音乐绘画相融合的方式,促进学生体验趣味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田野》是一首描写田野美好风光的歌曲。歌词写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小河,巍峨的群山……这俨然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野景色图。为此,在学生听赏歌曲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将歌曲中的画面利用绘画方式(线条、色彩等)表现出来。这样趣味十足的活动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绘画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音、美两大角度“赏”和“悟”大自然的美景,从而促进学生融入情感演唱歌曲,增强学习效果。

(二)音乐舞蹈相融合,体验趣味性

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说音乐与舞蹈是孪生姐妹一点也不为过。为此,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相融合,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音乐学习,体验二者融合的趣味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利用舞蹈动作表达自身对歌曲的理解,以舞衬歌,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引活小学音乐课堂。例如,在学习《唱着跳着走近你》这一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为歌唱组,一组为舞蹈组。歌唱组的学生需要跟着歌曲的曲调、节奏等融入感情演唱歌曲;而舞蹈组的学生则需要根据歌曲表达的内容、情绪等创编与之相衬的舞蹈。练习两三次后,两组学生对换角色,这样可保证学生均有机会体验舞蹈与歌曲,从而获得更为独特的学习体验。为了将音乐课堂推向高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即改编歌词,进行歌唱,将热情大方的情绪表现出来;同时,再创编舞蹈,突出歌曲内容。这样的教学趣味十足,丰富多彩。

三、活动品趣,强化音乐体验

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品到学习的趣味,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但活动的形式要随着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不断变化,保持学生对音乐活动的期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趣味。例如,在学习《什么结籽高又高》这一课时,教师设计“我们来对歌”活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习完歌曲后设计的。首先,从简单的对歌入手。男生唱问句,女生唱答句,以形成热烈的氛围。在一轮活动后,男女互换,改为女生唱问句,男生唱答句。这样的对唱活动让学生渐渐融入活动,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激情。随后,教师再次将学生分组(男女混合),每组选出领唱一人,其他同学帮唱,看看怎么才能难住对手。这样的对唱活动彻底点燃了音乐课堂,学生的音乐才能、个性等得到极致发挥。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创编山歌。对歌活动让学生享受到了趣味,音乐体验也得到强化。

第2篇

一、管理机制上从学校方面,严格纪律,提出具体要求,纳入考核范围

1.学校规定3年以下教龄的老师,自己选定师傅(最好是同科目),师徒之间要互相听课、交流。课前课后要相互交流,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本身也是促进集体备课的一种措施。通过听课交流,有利于把老教师的驾驭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能力与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方法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通过集体备课把最新、最近、最鲜活的东西拿出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学校规定,每个年级带同一门课的老师都是一个备课小组,每周固定的业务备课至少要有一次,每个备课小组都有集体备课的固定时间和地点,校领导不定期参加;每个备课小组都有指定负责人并要求两周一次,且要求有明确记录,并把它作为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一,要求教师一课一教案,课后要有反思,对于这方面学校除了每学期定期检查外,还不定期检查,着重检查课后反思情况,教师必须每人订一本专业杂志,以促进集体备课。

二、组内一些具体做法与想法

我们通常可分为课前与课后两个环节:

课前,首先要确定集体备课的课题,在思考、准备基础上,通过交流、讨论,统一课题的重、难点,对于具体的教学设计避免思维抄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及所带学生的情况,设计出符合新课改要求及自身个性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把各自的教学设计拿出来通过讨论、交流,在原有基础上设计、完善,但不能失去自我。

课后,通过课后记,把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拿出来共同交流,再进一步去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以总结经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每一个教师都带好几个班,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后马上记录下来与同科老师商榷,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一堂课上完后课后都要有一个课后反思。

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平时必须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否则只能是一种形式。所以为了达到集体备课的时效性,一方面,在订阅专业杂志方面,每位老师订的专业杂志通过商量都要订成不同的,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材料,这样有利于集体备课过程中有话可说;另一方面,每个教师在发现与其教学相关的信息材料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并且共同交流使用,一年下来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有利于针对某一课题选取更精确的材料。我们认为值得保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材料,比如是漫画,我们拿记号笔把它记录在胶片上,作为组内保存资料,可随时拿来选用。

2.《文摘周报》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高原上研究狼群,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每个狼群都有一个半径15公里的活动圈,把三个狼群的活动圈微缩到图纸上,便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个圆圈是交叉的,既不隔绝也不完全重合。狼在划分地盘时给大家开设了一个公共区域,这给他们提供了种群之间的可能,而不相交的部分,又使他们保持自己的个性。如果活动圈完全重合,狼群间将可能发生厮杀,活动圈分离隔绝,则引起种群退化。实际上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存在类似的原理。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欣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生的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如果学生缺乏起码的体验感受音乐美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了。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它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而我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但是很多的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许多的困惑,《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音乐原则。理所应当,聆听声音便是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但是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聆听过程中动机不明,方式被动,普遍中学生觉得音乐欣赏课太单调、平淡,于是音乐欣赏教学便显得枯燥无味。其实,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具体地谈谈我在使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真正做到有效参与的几个方法。

1.未成曲调先有情――让音乐欣赏多些诗情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对音乐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描述、撰写是个散文等形式,表达鉴赏心得,交流鉴赏经验。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是一种非具象的艺术,音乐语言所描述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音乐的这些特征给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而充满魅力的想象空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中发现美,体验美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由联想,各抒己见,并畅谈感受?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理性认识通过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把它转化为感性认识,可以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更高的阶段。我往往会让学生在欣赏完一首音乐时把感受写成一首诗,而我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诗意化。

如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本来听前得先介绍音乐主题及其代表的角色的,但是,我只是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一首打油诗:小鸟小鸟/别与小鸭吵/小猫小猫/不要抓我的小小鸟/爷爷爷爷/凶恶的狼来了吗/彼得彼得/勇敢的好彼得。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学生笑得东倒西歪,但是读完我布置他们在第一遍聆听后要说出音乐中的几个人物及简单情节。根据我打油诗上的提示,学生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他们觉得我的问题既有趣又简单。第二遍分段细听时,我便要求学生用打油诗的形式说出每一角色是用什么乐器来塑造的,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很快地,学生的代表诗歌就出炉了:长笛叽叽喳喳/双簧管叽叽嘎嘎/喵喵喵的单簧管/唠唠叨叨的大大管/大灰狼吹着圆号角/猎人打着定音鼓的枪/可爱勇敢的彼得啊/你就是最美妙的弦乐。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交响乐真奇妙/音色特点多多样/不同乐器不同形象/但是/只有团结勇敢/就像彼得般/我也能得其中奥妙。

2.画出你心中的音乐――让音乐欣赏多些画意

音乐要通过仔细聆听,通过音乐音色、速度、力度等的变化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画面越丰满,对音乐的理解才能越深刻。因此,我们不妨让音乐欣赏多一些画面感。

2.1 利用录像,美术作品等辅助欣赏。例:欣赏《大中国》、《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出示两幅没有颜色的画,启发学生欣赏后为两幅图画选择颜色(《大中国》为明快的暖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为阴暗的冷色)。也可观看相应的图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如欣赏《牧童短笛》出示牧童在牛背上吹笛的图片;欣赏《蓝色多瑙河》出示了多瑙河的图片等。

2.2 利用图形谱辅助欣赏。在音乐教学领域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乐谱和简明的图示相互结合的图形,即图形谱的运用――把音乐作品中音响的特点、乐句、乐段等用简单的符号来标志,再把这些设定的符号按照音乐的进行组织起来,形成图谱。如用可清楚地表现为带再现的三段体。初中生可用简单,概括的符号。如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中用符号j代表53 53这个乐汇,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用w来表示等,学生在看图形谱欣赏时,感觉到这j、w是有具体内容的符号,既确切又有趣。附《土耳其进行曲》的图形谱。

3.跟着音乐起舞――让音乐欣赏多些动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动、去唱、去演奏简单打击乐器。跟着音乐起舞就是让学生通过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来感知和表现音乐。

3.1 跟着音乐动起来。本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说过“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表现的。”即用体态律动来感受,欣赏音乐。这对于感受音乐的节奏、风格和情绪都非常有利。体态律动是听者对音乐反应的自由发挥,没有限定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对于初中生,动作的变化可由教师来引导。如:在音乐中行走,按音乐的节拍,速度等变化走;随着音乐划拍子,轻轻拍手,或随音乐做即兴动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注意聆听音乐,大胆放开进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动作要符合音乐的情绪。

3.2 打出音乐的“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感受音乐的节奏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风格。

第4篇

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童话与寓言的阅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严格而言,童话与小说同属一类作品,需在把握人物、环境与情节的基础之上理解作品的主题。但作为较特殊的文学作品,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童话借想象和夸张塑造形象,寓言有借此喻彼、以小见大的特点,等等。

童话:围绕想象与夸张阅读童话

童话常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借助想象、幻想与夸张等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与寓言相比,童话更富幻想性,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篇幅更长。常见的童话类型包括:(1)人格化童话——将动植物或无生命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言行,使之成为故事中的主要“形象”;(2)人物童话——将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人作为故事的形象;(3)超人格童话——通过想象赋予现实生活中的人以某种超能力,或是幻想式的与普通人有类似点的其他形象;(4)知识性童话——将各类抽象的知识(如标点、分子等)人格化,使儿童在童话中获取某方面的知识。

阅读童话,一是要读内容。童话常常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反映现实生活,揭示某方面的哲理,通过有趣的形式教育儿童。阅读时,我们要通过分析童话中的形象去领悟相关哲理或启示,这样的哲理或启示便是童话的主题。换言之,如果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懂得怎样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主题,就一定懂得如何通过童话形象的分析来概括童话的主题。

二是要读写法。除了与小说同样的写作手法之外,童话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想象与夸张的运用,无论想象还是夸张,它们共同的作用便是在突出形象的基础上突出童话的主题,答题时可按“运用想象(夸张),突出了××(形象)的××特点(性格、品质),表现了××(主题)”。

寓言:抓住故事和寓意阅读寓言

寓言往往通过短小的故事寄托深刻的寓意,阅读寓言须以故事为核心展开分析。从结构的角度看,大多数寓言都分为故事与寓意两个部分,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会概括“故事”——可按常见的以叙事为主的散文的概括方法思考,即按“谁(人物)因为什么(起因)做了什么(经过),结果怎样了(结果)”的结构加以归纳。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写的是:“赫耳墨斯因为想知道自己的身份(起因),化作凡人到雕像店问价(经过),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宙斯和赫拉雕像的搭售物品(结果)。”

二是会分析“寓意”——由故事和寓意两部分构成的寓言,其寓意大多在结尾句或段直接呈现,我们只需要照搬即可;没有寓意部分的寓言,则需要我们在分析故事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将故事中的人与事,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思考,准确地把握寓意。阅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命题人故意在寓意句留出空白让我们补充答案的试题,这类试题同样需要按“由表及里,联系生活”的方法来把握。例如《伊索寓言》中的《蝙蝠与黄鼠狼》,它的大意是:蝙蝠被黄鼠狼叼去后请求饶命,但黄鼠狼说绝不放过鸟类,结果蝙蝠告诉黄鼠狼自己是老鼠而被放过;不幸的是它落下后又被另一只黄鼠狼叼住,这一只黄鼠狼却不肯放过鼠类,于是蝙蝠又说自己是鸟类,第二次被放。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很容易从正面理解到“遇事要随机应变”或从反面理解到“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道理。明显地,这里的分析是把“蝙蝠”理解为生活中的某些人,把“黄鼠狼”的行为理解为前行路上遇到的困难。因此,只要我们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就容易读懂寓意。

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能力,健全创新性人格,这就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的。

一、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便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通过独立思考、判断,进而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会更具有挑战性。敢于摆脱习惯,教师的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立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质疑。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

二、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

1.要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和“不可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见解,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即是创新的“闪光点”。教师要让课堂中的“自由度”高一些,让学生敢于发言、学会发言、善于发言;鼓励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教师的读中之错、讲中之误,并经常给予高度表扬。从而点燃起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2.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傻问题”“怪想法”,要通过孩子们的这些“幼稚”看到其背后的无穷创新“潜能”

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如在教《长征》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我出示了讨论题:(1)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2)您想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的机会。

三、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许多学生读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狼却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狼就扑了一个空,掉进河里去了……众说纷纭。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呈现出多元态势,形成了纵横思考的习惯。

四、遥远想象,变通思维,塑造创新个性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教师拟出很多有创意的作文题目:《爸爸与灯光》《吃药与批评》……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有跳跃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

五、培养并发展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解决的方向去探究该问题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的思考不受心理定势作用的影响,迅速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一学生在课外读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愚公太笨了,他不会搬家吗?搬家不是比搬山容易得多吗?”于是我组织学生就愚公是“笨”还是“智”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在原有的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冲出狭隘的经验与固定模式的局限,转换角度,包括从相反的方向来思考问题,从而选取正确的答案。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会知识、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带动学生创造性地继承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养成创新习惯,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人才,谱写创新思维新篇章!

参考资料:

[1]陈元晖.教育与心理词典.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3]王凌皓.中外教育史.

第6篇

上海电视台《锋言风语》节目叫我去录一期节目,谈谈红太狼灰太狼的婚姻。因为现在很多80后说“做人当做喜羊羊,嫁郎要嫁灰太狼”。

灰太狼忽然成了女生追捧的“新好男人”,“适合当老公”。理由是他顾家、对老婆唯命是从、不管红太狼对他多凶,天天用平底锅揍他,也还是无怨无悔,天天勤奋地抓羊,虽然永远也抓不到。而且,老婆有了危险,他也总是挺身而出;反过来,红太狼说“只有我可以欺负灰太狼”,别人不可以,只要外人欺负她老公,她也会挺身而出……貌似打打闹闹的好夫妻啊!

真的是这样吗?我也每天跟着我5岁的孩子看《喜羊羊和灰太狼》,非常喜欢这个动画片。如果红、灰太狼是人,那他们一定会来找我做心理咨询,他们的婚姻很纠结很痛苦。

最痛苦的,是红太狼。她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女人,偏嫁了个窝囊废老公。她从望夫成龙到恨铁不成钢,到最后绝望,除了用平底锅发泄心中的怒气没有别的办法。她是女王,灰太狼是仆人。她侮辱他、糟蹋他,为所欲为;他怕她,崇拜她,羡慕她,因为他做不到像她那样撒泼。红太狼就是这样被练成了怨妇,现实生活中,这样嫌弃老公的怨妇比比皆是,在我博客上发言的也不少。

我有个女案主痛骂老公的时候喜欢在席梦思床上跳,那才叫跳着脚骂。某天,她老公实在受不了了,扬言要离家出走。她鄙视地说:“算了吧,你哪里有那个胆量。我谅你就出去逛一圈,2个小时就回来,顶多在小面馆吃一碗10元的面!”

老公很硬气,果然夺门而出。可是,可是呀,2个小时后他真的就回来了,真的吃了一碗10元的面!

另一个怨妇跟老公扬言要找外遇,老公低头看报头也不抬,说:“好啊,找到了回来通知我。”此女经历了若干外遇后(在隐瞒老公的情况下),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男人能像她老公那么容忍她,接纳她,被她欺负也不走人。

还有个怨妇的老公终于出轨,外遇是一个无论从长相和经济条件上都远不如老婆的女人,怨妇气得不行:“这么差的男人还敢背叛我!这么差的女人他也要!”

真的把一个灰太狼型的男人给80后女生,她们要吗?她们不要的。她们想要的是个矛盾体。她们想耍的是“喜羊羊+灰太狼”的结合体,要不然为什么不说“做人要做灰太狼”呢?她们看中灰太狼的是他的受虐特质,她们把自己放在了女王、公主和红太狼的位置,她们想象中的老公是百依百顺的;可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她们是看不起灰太狼的,她们希望老公都如喜羊羊一样聪明有能力。请问,哪个女人会欣赏能够任由自己糟蹋的男人呢?反过来说。一个聪明、有能力、有自尊的男人,怎么会受得了红太狼的平底锅呢?

红太狼离不开灰太狼,是因为她找不到第二个能如此听话的老公:灰太狼离不开红太狼是因为他需要她的保护,他软弱,她强悍,他打心里崇拜她。所以他们的婚姻很纠结、很痛苦,但是好像也散不了,彼此折磨。散不了的婚姻可不见得是好婚姻。他们两个都痛苦,但是最痛苦的,是红太狼。

《喜羊羊和灰太狼》好看。是因为非常逼真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80后女生对灰太狼的赞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时代确实不同了,女人对了男人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单是以前的“大男人+人肉ATM”,她们要求男人从情感上支持她们,对男人的要求更多地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但是,她们同时也对男人的物质层面依然要求很高,去看看婚介所女人对男人“有房无贷”之类的要求之普遍。

中国处在初级阶段的女权社会,女人要求男女平等,但不是彻底的男女平等,依然希望老公比自己强。可是现实是,很多老公没有老婆强。

红太狼实在不应该逼着老公出去抓羊,她自己才是个更有狼性的狼。在我看来。她家的分工换一下,她出去抓羊,灰太狼留在家里照顾小灰灰、做家务。生活会幸福很多。

发达的欧美国家已经到了后女权社会,夫妻双方谁赚钱能力强谁出去工作,另一方在家带孩子,跟性别无关。那些国家的女人才会认同灰太狼这样的窝囊好老公,享受这样的好老公。

贴心至爱无声的浪漫

初春传闻中午小城将有一场轻微的地震。男人是上午听到这个消息的,他笑一笑,继续忙他的事情去了。他会一直忙到下午五点。即使午饭,也会在办公室里简单地对付。女人在工厂里上着三班倒,中午时候,她才刚刚下班。

可是今天中午,男人突然很想回家看看。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打出租车跑个来回,如果红灯不多,如果路上顺利,男人完全可以在家里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男人想,也值了吧。

轻轻打开防盗门,几乎没有弄出任何声音;轻轻推开卧室的木门,一缕温暖熟悉的花香扑面而来。他没有走进去。他站在门口,静静地望着床上的女人。女人侧卧而眠,怀抱抱枕,身体弓起如猫。她太累了。夜里两点到上午十点,整整八个小时,女人一直站在铣床前聚精会神。

男人盯着女人,足有半分钟。他的嘴角微微上翘,眼睛里饱含爱怜。他轻轻带上卧室的门,退到书房。男人在书房里呆了半个小时。他把第三个烟蒂在烟缸里摁灭,然后站起来,再一次推开卧室的门。女人还在熟睡,睡梦中,脸庞如桃花般绽开。于是男人上班去了。

黄昏时,在厨房,女人对男人说,听说白天有地震呢。男人说你信吗?女人说当然不信。我睡得香呢。男人又笑笑,葱花下到油锅,香气即刻在小小的厨房里弥散开来。

也许女人永远不会知道,在她香甜的睡梦里,男人曾经偷偷回来,然后,安静地,一丝不苟地,陪伴她半个小时。

地震只是传闻,只是谣言,只是玩笑,只是恶作剧,男人不怕,女人也不怕。可是男人还是回到家,陪睡梦中的女人。他担心女人会有不安,哪怕这不安再微小,再短暂,他也会赶回来。

更多时,浪漫只是一种默默的牵挂、淡淡的关心和充满爱怜的注视或者陪伴吧?而绝非刻意制造出几许看似斑斓迷人的色彩。

细品亲情一个鱼头七种味

在朋友家吃晚饭,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鱼刚上桌,朋友已不声不响地一伸筷,把鱼头夹到了自己碗里。

回去路上,灯火淡淡的小径上,我不禁有点疑惑:“一起吃过那么多次饭,我怎么都不知道你爱吃鱼头呢?”

他答:“我不爱吃鱼头。”

我惊讶地望着他,却听他讲出这样一段话:“从小到大,鱼头一直归我妈,她总说,一个鱼头七种味,我跟爸就心安理得地吃鱼身上的好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那上面写着,所有的女人都是在做了母亲之后才喜欢吃鱼头的,因为想把最好的鱼肉留给家人吃。原来。妈骗了我二十年。”朋友微笑着说,声音淡 如远方的灯火,却藏了整个家的温暖。“也该我骗骗她了吧,不然,要儿子干什么?”

我一下子怔住了,夜色里这个平日熟悉的大男孩,仿佛突然长大了很多,呈现出我完全陌生的轮廓。

不久后的一天,我去朋友母亲的单位办事,时值中午。很自然地便一起吃午饭。没想到她第一个菜就点了沙锅鱼头。

朋友的话在我心中如林中飞鸟般惊起,我不禁向她转述了朋友那天说的话。

“是吗?”朋友母亲笑起来嘴角有小小的酒窝,“我是真的喜欢吃鱼头,一直都喜欢。我儿子弄错了。”

“那您为什么不告诉他呢?”我问。

她慌忙摆手:“千万不要。孩子大了,和父母家人,也像隔着一层。彼此的爱,搁在心里,像玻璃杯里的水,满满的,看得见,可是流不出来,体会不到。”她的声音低下去,“要不是他每天跟我抢鱼头,我怎么会知道,他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大得学会体贴妈妈、心疼妈妈了呢?”

沙锅来了,在四溢的香气里,我看见她眼中有星光闪烁。

她微笑着夹了一筷鱼头放在我碗里,招呼我:“尝一尝,一个鱼头七种味呢。”

笑一笑何时行动

三个旅行者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一堂宗教课上讲到的,凡事必须付诸实践的重要性。他们谈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天太晚了,等到饥饿时,才发现仅有的一点食物就是一块面包。

这几位笃信宗教的教徒,决定不讨论谁该吃这块面包,他们要把这个问题交给上帝来决定。这个晚上,他们在祈祷声中入睡,希望上帝能发一个信号过来,指示谁能享用这份食物。

第二天早晨,三个人在太阳出升时同时醒来。又在一起谈论起了面包的归属。

“我做了一个梦。”第一个旅行者说,“梦中我到了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享受了有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而未得到的难得的平静与和谐。在那个乐园里面,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智者对我说,‘你是我选择的人,你从不追求快乐,总是否定一切,为了证明我对你的支持,我想让你去品尝这块面包。”’

“奇怪,”第二个旅行者说,“在我的梦里,我看到了自己神圣的过去和光辉的未来。当我凝视这即将到来的美好时,一个智者出现在我面前,说,‘你比你的朋友更需要食物,因为你要领导许多人,需要力量和能量。”’

第三个旅行者说:“在我的梦里,我什么都没有看见,哪儿也没有去,也没有看见智者。但是,在夜晚的某个时候,我突然醒来,吃掉了这块面包。”

第7篇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创设文本情境,以“品读”悟情悟理;借助问题探究,以“辨读”欣赏评价;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读”拓展思维。

个性化阅读;品读;辨读;创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文本情境,以“品读”悟情悟理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文本,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体验,以达到渲染情感氛围,熏陶感情情操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第8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那棵大榕树“绿的耀眼、绿的醉人”,然后自由地轻声“体会读”,再自告奋勇“尝试读”。学生互动评议后,再出示课件“鸟的天堂――榕树”的实景图片,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柔声“示范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棵翠绿繁茂的大榕树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手势、体态的引导下,以欢快、沉醉的语调来齐读第8段。这种“品味引读”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作者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又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设计动静结合的课件创设情境。将静态资料彩图和动态影像相结合:狼牙山之战的地形及路线图和五壮士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图,五壮士“顶峰杀敌”“英勇跳崖”两个电影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入情入境地理解五壮士面临的生死抉择。从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态中感受他们的壮志、壮举、壮语,领悟他们崇高壮烈的精神。

除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第四段中班长马宝玉的一系列动作。通过个别表演、集体表演,用体态语言和声音语言来加深情感体验,充分感受班长临危不惧、顽强杀敌的威武形象。这样情景交融的创设方式,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有更好的“品读”环境,做到更好地透过文字悟情悟理。

二、借助问题探究,以“辨读”欣赏评价

真理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探究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看似“矛盾”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产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增强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如教学《中彩那天》,学生在了解了“那辆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背景之后,教师即可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引导他们大胆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中彩本应该是高兴的事情,为什么父亲却神情严肃?当汽车被父亲的朋友开走后,父亲又为什么特别高兴?”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很快,学生们就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做人要诚实,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等于拥有了一笔财富。一个人活得要有骨气,人穷志不穷,这才是最宝贵的。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主人公的道德品质的欣赏与评价,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巧妙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这个关键点,提出问题: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由于每个孩子看问题角度不同,因此他们的感受也不一样,答案自然也不尽相同。学生甲认为这“笑”是诸葛亮笑周瑜妒忌自己的才干,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学生乙认为,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学生丙则认为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的仁义忠厚,这是一种幽默的笑、赞赏的笑。这些个性化的答案是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后得出的独具个性的理解,而讨论分享又让不同的思维发生了碰撞。从这一个普普通通的“笑”字上下功夫,就可以使“诸葛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丰满立体。个性化阅读在学生思想中实现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开展合作学习,以“创读”拓展思维

新课标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肖伯纳说得好:“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拥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而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将有两种思想。”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仅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还应该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与人合作既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又能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智慧,拓展思维,升华思想。

第8篇

一、创设新奇刺激情境,诱发有效学习动机

1.创设新奇情境引发好奇心,诱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个性特点之一,它促使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巧设新奇而富有刺激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春联》一课时,我故意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你们无论读出春联中的哪一句,我都能一下子判断出它是上联还是下联。”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纷纷找出他们在课外收集到的各种春联,读出半句让我猜。当我真的全说对了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叫起来:“老师快把秘密告诉我们。”我说:“不用老师教你们,你们自己去多读几副春联就会揭开这个谜了。”这便引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主动探究的欲望油然而生,个个去吟诵默念,去推敲猜测。继而,一个个稚嫩的创意诞生了,并在彼此的否定与补充中最终找到了真谛。

2.创设冲突情境,促发挑战性,激励成功感

在教学时,我们应想方设法挑起一些冲突情境,促使学生产生主动挑战与接受挑战的勇气,不断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时,我在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完课文故事情节,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小猴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方法最好后,我故意拿出一束花,满面笑容来到扮演小猴的学生面前,对他大加赞赏,又故意板着脸,瞟了“小猪”、“小牛”一眼。“小猪”的脸涨得通红,提出了不同意见。我问大家:“他说的有道理吗?”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小猪、小牛的做法也不错。更有学生为三位小动物出了金点子:“我觉得他们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吃掉一部分,再留一部分优良品种种下地。”我不失时机将预藏在讲台里的花拿出来,奖给“小猪”、“小牛”及其他勇于挑战的学生。这场由教师导演的“师生冲突”,最终以学生们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而告终。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置一些冲突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探求答案,就会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学习、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创设合作互动情境,营造有效学习氛围

1.师生平等互动,使学生敢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淡化师生身份,做学习活动的一分子,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我在课堂上使用得比较多的语言是:“小朋友读书读得真好,老师也来试试好吗?”“我可以和你们一块儿讨论吗?”“谁愿意帮帮我?”“请来点掌声鼓励鼓励我。”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对话型课文和故事性课文。教到这类课文时,作为教师的我,常常扮演文中的某个角色,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本剧。在这种互动的情境中,没有了师生之分,学生们可以指着我(课本剧中的“狼”)的鼻子大声叫骂,可以命令我(《青蛙看海》中的“青蛙”)一步一步跳上高高的石阶,满头大汗也还得继续跳。而每当此时,学生总能把课文领会得深刻彻底,把角色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的动作、表情、语言源于课文又超出课文,随处可见有新意。

2.生生互助合作,使学生善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提供一些情境,使学生之间产生合作互动,形成切磋、交流、补充、帮助的良好气氛。如,一次以“讲礼貌”为主题的言语交际课上,我让全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比赛演小品。表演的内容是:两个小朋友到同学家做客,该同学和他的母亲在家,做客的和待客的,都能礼貌待人。学生们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精心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小组的其他人,每个人都从他人的意见中得到新收获。正式比赛时,我请全班学生做裁判。每组表演完毕,围绕语言、行为是否有礼貌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在这种合作和沟通的评价中,学生们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学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三、创设开放生成情境,培养有效学习思维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疑、释疑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途径。如教学苏教版第八册《黄河的主人》一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在波浪滔天的滚滚黄河中,一只小筏像一片树叶一会儿被冲上浪尖,一会儿跌下浪谷。学生的心一下子吊到了嗓子眼,他们屏息凝视,随着小筏的沉浮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呼。这时,镜头渐渐拉近。当看到小小的筏上竟坐了六个人,其中的5个客人还在谈笑风生时,学生更是惊讶得张大了嘴。录像一结束,问题接踵而来:那只小筏怎么会到黄河中间的?在那样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筏上的人怎么还能那样镇静轻松呢?莫非那只小筏有什么奥秘?还是筏上的这些人有什么特异功能?这些问题促使他们迫不及待打开书本,去寻求答案。

2.创设发散情境,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时,我经常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扩想或续想。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最后一节时,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张很大的黄海之滨景色图:温暖的阳光照着广袤的大地,上面有一个个清澈的湖泊、一片片金黄的苇草和高低错落的沼泽地。我让学生围绕“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三五成群,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图上作简笔想象画,并把自己的构思向大家介绍。学生们想象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画了丹顶鹤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苇草中觅食,有的画几只丹顶鹤在湖面上游玩,还有在沼泽中引吭高歌的,相互悠闲地用嘴帮对方梳理羽毛的、在湖边照镜子比美的,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整个画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丹顶鹤幸福的家园。

3.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推理能力

第9篇

当课堂交流陷入困境…… 浙江省绍兴县漓渚小学 叶燕玲

在研究性阅读课堂中,由于研读的专题比较集中,内涵丰富,对课文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穿透力,因此学生经过研读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有相对大的宽度和深度,可供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也比传统的提问应答要大得多。但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更多的困惑、迷茫和偏解,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变化,教师宜于采取哪些对策,使之化险为夷呢?一、当交流呈现胶着状态时。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交流的步骤不清,或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的情况,使得课堂交流难以深入,呈现长时间止步不前的“胶着”状态。这时不可僵持,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原因,采取对策,夺路解困。对于由交流的步骤不清所引起的胶着状态,可采取梳理步骤,由浅入深的对策。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曼谷的小象》一课,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车陷坑”、“阿玲”、“拉汽车”、“洗汽车”等词把课文的这个故事讲一讲。学生一时讲不清楚,支老师就说:“我给你们提个头,这样讲,先讲在什么地方,第二讲时间,第三讲阿玲,第四讲谁了?第五呢?第六呢?”这样按顺序一经梳理,学生就能言之有序地进行交流了。缩小范围,化整为零的方法则适用于交流的内容过于笼统时的胶着状态。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忆铁人》一课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生说的大多是“铁人心里只有群众”、“铁人工作认真”等概念性评价,缺乏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对彼时彼景的再造想象。于是这位教师“化整为零”,问:“铁人睁大了眼睛说的只有两个字,却用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这是为什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在省略号到感叹号的转变中,铁人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感情起了哪些变化?”这样用小问题一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二、当交流呈现低谷状态时。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有时会被语言的表层意义缚住了手脚,不能深入思考,在屡次碰壁后,学生会失去交流的热情,使课堂交流呈现低谷状态。这时可以运用创设情境,带情入境的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活度,带领学生的交流向正确、深入的方向推进。请看下面一个教例: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暖”字的含义。下面是学生对“暖”的理解:生:水不断撞击云崖,摩擦生热,因此用了“暖”字 。生:“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它很高,离太阳相对近了,因此“暖”了。生:水被太阳晒得温度升高…………师:(稍皱眉)为了较透彻地体会“暖”字的含义,我们来听一听红军战士夺取金沙江的经过。(播放配乐录音:1935年5月,我军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战士们顺利渡过金沙江,望着湍急的江水拍打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乐滋滋暖融融的)生:“暖”是指战士们心里暖融融的。生:是形容战士们心里高兴。生:是指战士们的内心无比激动、兴奋之意。这是特级教师施建平执教《长征》一课时的一个片断。学生围绕“暖”字尽其所思,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仍未有结果。当学生的思维走进低谷之际,施老师没有迫不及待地“逼问”,也没有煞有介事地亮出“底牌”,而是采用了听赏的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领悟,终于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三、当交流呈现偏离状态时。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常常会致使课堂交流偏离研读专题,甚至完全“离谱”。 特级教师程玲教《一粒种子》,在学生说到“种子听见外面很热闹,就想出去”时,问大家“热闹”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不料一位学生说“热闹就是很乱”,显然有些离谱。这时,程老师不慌不忙,因势利导:“你说的‘乱’在课文里是指哪些事情?”大家齐读课文“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程老师便趁热打铁:“他们在唱什么歌呢?” “春风在唱:沙沙沙,沙沙沙,小种子,快长大!” “泉水在唱:……” 快乐的歌声才停下,老师又问:“这个热闹是‘乱’吗?”那位学生站起来说:“这不是‘乱’,是可爱的春天来了,大地醒来了,在欢迎春天!” 如此因势利导,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见解,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心,又将徘徊于专题之外的课堂交流顺路引归,可谓融释疑解惑与煽情激趣于一体而浑然天成。在交流完全“离谱”的情况下,教师则应采取点睛强调的方法促使学生重新思索,达到“引领上路”的目的。例如在教学《西瓜弟兄》一课时,老师让小朋友交流这样一个问题:“老二看一步不停地走了过去,呆呆地站着,他这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最先发言的三位小朋友是这样说的:“老二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吃我的瓜?大概是我的瓜不甜吧?”“老二想,我碰上,真运气!”“老二在想,我的瓜都切开了,不吃,烂了怎么办啊?”学生之所以会作出如此“离谱”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离开了课文的内容,是仅凭主观猜测,随意想象的结果。这时,老师就要强调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出发来思考问题。当学生在仔细学习课文,体会到课文想要说明的主要意思是“纪律严明,保护人民利益,人民爱他”后,就会觉得老二看到不肯吃西瓜,当时一定是又着急又感动,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因而“呆呆地站着”。这时再让他们说说“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的交流就“对路”了。小朋友说:“老二想,真是人民的军队,太好了!”“他想,我要去告诉老大,我遇上了,咱们有救了!”“老二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想,真是百姓的救命恩人!”…… 四、当交流呈现对峙状态时。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就“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生:白求恩当然不是我们的客人,他自己都说了,“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生:那是他谦虚,要我们不要待他太客气。生:我认为白求恩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是加拿大人,来帮助我们抗日,所以是客人。生:他不是我们的客人,因为他不是我们请来的,是自愿来的。生:不是请来的也是客人呀!昨天,小王叔叔来我家,也是他自己来的,可是爸爸说:“客人来了,倒茶!”师: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是什么人?生:不是客人,就是自己人,一家人 。师:是和——生:(齐)和八路军是一家人,和中国人民是一家人。师:对呀,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生:(齐)看成自己的事业。上述教例中,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使课堂交流出现了对峙的状态。这时,教师却充分相信他们能自己打破僵局,只以目光、手势、表情等表示期待,示意学生大胆往下说,让他们把话说完,而不忙着出来解困,即便不得已需要插话时,也只用“半截子话”加以暗示。这种“延缓评价,暗示期待”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打破了对峙的状态。五、当交流呈现中止状态时。对待学生交流时的中止状态,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或焦躁不安,应想到既然此路不通,不妨另辟蹊径试试。学完《狼和小羊》一课,一位教师要求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除了一位学生说“狼很凶恶,小羊真可怜”外,其余学生不知道该怎么说,课堂交流中止了。这时,教师临机一动,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学生容易回答的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羊,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大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 :生:我会大声喊妈妈来帮忙。生:我知道狼是个坏家伙,我一看见它就马上跑掉。生: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往旁边一躲,让狼扑个空,一下子掉进小溪里。生:当狼向我扑来时,我就用羊角顶破它的肚子。生:我有一个好办法。我发觉狼来了,就大叫一声:“不好了,猎人来了!”狼就会赶紧逃跑。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办法与课文中的小羊进行比较——“小朋友们真聪明,你们的办法真好。那么,课文中的小羊是怎样做的?它这样做对吗?”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对像狼这样的坏家伙,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同它作斗争”等道理。课堂交流中出现的困境多种多样,教师应变的对策也是灵活巧妙、变化无穷的,无法一一尽述。而且上面这些对策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是综合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与一心”,方是课堂调控艺术的真谛。

第10篇

室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幼儿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体育活动是让幼儿在活动中熟练地运用或者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达到发展基本动作,全面锻炼身体、培养幼儿自觉参与和积极参加身体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为目的。室外体育活动既能发挥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此,有效组织幼儿进行室外体育活动尤为重要。在实施过程中,我从以下几点出发,有效组织幼儿进行室外体育活动,初见成效。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提到室外体育活动,许多教师就感到头疼,认为幼儿较多,难以组织而且容易出事故,自身怕苦怕累,不愿组织幼儿到室外活动。在以往的活动中,大多以教师教幼儿学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现在的教改提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如:需要准备一些体育器械,这时可以鼓励幼儿和教师一起准备,将活动中需要用到的运动器材或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根据活动的需要,请幼儿按照活动的具体要求亲自摆放;活动结束时,请幼儿与教师一起将它们收拾和集中起来,有时还可搬回到储藏物品的地方。幼儿会十分乐意参与这类活动,这既是显示自己体能的一次机会,也是为集体出力的一次机会。幼儿通过自己对活动器械的搬运、摆放,会更加积极投入活动中。

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内容和兴趣所在,活动时教师可为幼儿同时提供两种以上的、具有一定体能水平差异的运动器材或运动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或兴趣加以选择并进行自主练习。如在练习跨越《过小河》时教师可以准备两条宽窄不同的“小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进行跨越,从而获得成功感。再如:玩跳跃触摸物体时,教师可以将物体悬挂在不同的高度,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触摸到物体。也可以多准备几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不同的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体育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适时、适度的指导也正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中“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活动中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角度,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介入和调整幼儿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接到来自幼儿的求助信息时,不要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向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问题,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最终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而且提升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幼儿兴趣着手,提高室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浓厚的兴趣能促进人的大脑和各种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使人思维敏捷,全神贯注地学习。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开展得好,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我从幼儿兴趣入手,在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轻松、活泼,能让幼儿全身得到均衡锻炼的;能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是幼儿感兴趣的,适合晨间活动的体育游戏内容。如:通过《走平衡木》《过小桥》等活动练习走的技能;通过玩《狼来了》《狐狸狐狸几点了》等活动练习跑的技能;通过玩《小白兔和大灰狼》《老鹰捉小鸡》等活动练习躲闪的技能等等。在活动中还注意利用游戏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将游戏玩得更有趣、更有情节性。如小班游戏《小兔吃青草》,以前玩时只是小兔在吃青草的时候,看到了大灰狼,然后迅速躲开。而现在我将这个游戏进行了改编,设计了几个环节,在小兔准备出去吃青草时,首先要走过一座独木桥,然后跨过一条小河(河宽大约20厘米)最后来到青草地吃青草。这时,大灰狼来了,老师启发幼儿如何才能将大灰狼赶走?幼儿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用石子(准备好的沙包)将大灰狼赶走,然后又跨过小河,走过独木桥回到家中。在玩的过程中注意变换内容和形式,利用丰富而有趣的内容及形式,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多表扬,多鼓励,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意识

多鼓励、多表扬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有了自信就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鼓励、,就好象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就是教育,不断地教育,而教育更多的就是灌输和训导。如果我们采取指责的态度,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这个时候就不像掌握技巧那样简单了,孩子可能永远做不成这件事情。对成人而言,我们自己首先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如在一次翻垫子的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两组,一组是爬垫子,一组是前滚翻,翻过垫子再跑去摘桃子。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刚开始时,有好多幼儿信心不足,都去爬垫子,爬着爬着没了兴趣,我就鼓励他们去试一试,有个别幼儿去翻了,可是怎么也翻不过去,我就一边鼓励一边将他的小屁股轻轻的一带劲,哎,翻过去了。这时,瞧那幼儿一脸高兴自豪的样子,许多幼儿都参与过来,也增强了自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行。

第11篇

1.调整幼儿的学习情绪

幼儿离开家进入幼儿园,都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刚入学之初,幼儿会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好奇,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部分幼儿还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经常哭闹来表示不满。教师通过游戏活动的引入,使幼儿能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将家长不在身边的事忘到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不仅消除了不良的学习情绪,还正视了对幼儿园教学的看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促进幼儿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对事物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积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基本认知。通过游戏的教学形式,加深幼儿对事物的印象,并且不断完善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合作完成,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形成。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有较强的好奇心,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游戏化教学能够帮助幼儿拓展想象的空间。

3.培养幼儿的能力和意识

教师能够通过学前教育的游戏化教学将幼儿组合到一起,培养他们进行合作游戏的意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懂得在游戏中,相互分享经验。逐渐地扩大合作人数的数量,使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活动,能够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的同时,增强竞争意识。

二、游戏化教学的开展的策略

1.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幼儿能够乐在其中

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身心的发展还不成熟,在游戏化教学中运用音乐、图案等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科学地设置游戏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幼儿能够在游戏化教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小兔乖乖》游戏活动,用游戏化语言在幼儿名字前加上“乖宝贝”等词语,引入兔妈妈的温柔亲切的唱段,让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亲切感,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音乐审美能力;当“狼来了”的音乐想起时,扮演兔宝宝的幼儿应该对狼充满敌意,培养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当狼的诡计被兔宝宝们识破的时候,通过胜利音乐的响起,能够给幼儿带来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在游戏活动中的积极引导,幼儿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运用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开发

游戏化教学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一定程度上还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完成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使幼儿保持愉悦的心情,不但能够促进幼儿掌握游戏中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教师组织幼儿在城堡内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设施,比如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气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气球的形状,懂得分别气球的颜色,通过游戏教学帮助幼儿了解颜色,加深幼儿对颜色印象的同时,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使幼儿的智力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开发。

3.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前阶段的幼儿是身心发展的旺盛阶段,同样是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元素,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参与,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滚南瓜”的动手游戏,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重点锻炼幼儿的臂力;开展“跷跷板”或者“独木桥”游戏,增强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的身体机能能够通过游戏活动得到充分的锻炼。适当地引入游戏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能够积累更多知识的同时,身体也得到锻炼。

三、结语

第12篇

黑熊、灰狼、狐狸组成一个强盗团伙,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

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对付这伙强盗。于是采取进谗言、挑拨离间等办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黑熊、灰狼、狐狸团结得很紧密,它们并不相信谣言。

后来头羊死了。死前,它把位置交给一位年轻的羊。这位年轻的羊并没有直接上任,而是提出了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它说,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对此,大家都坚决反对。但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山羊却坚持自己的主张。它把这一决定传递给黑熊、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可是,由谁当这个羊群的头领呢?

黑熊想:我在团伙中力气最大,做的贡献也不小,这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

灰狼想:我在团伙中最为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了,论贡献我最大,这羊群的头领理应由我来当。

狐狸想:我在团伙中是智多星,很多点子都是我想出来的,我起的作用是最大的,这羊群的头领应由我来当。为此它们争执起来,谁也不服谁。大家就这样僵持起来,火气越来越大。黑熊首先起了杀机,它决定用武力除掉灰狼和狐狸。

黑熊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狼的脖子。

黑熊还准备向狐狸下手。

狐狸看出黑熊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黑熊,同时,准备除掉黑熊。

它找到一个经过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陷下去的危险。

黑熊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扑向狐狸,可狐狸却迅速地躲开了。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

剩下的只有狐狸了,它已对羊群构不成威胁。

这时,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

(选自《现代女报》2004年1月20日)

1.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肆无忌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挑拨离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黑熊、狼、狐狸组成的强盗团伙中,它们自诩的强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轻的头羊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为什么令大家十分吃惊,而让强盗团伙十分兴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说“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一下年轻的头羊提出的计划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则童话故事中,你获取了怎样的启迪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人 龙应台

曾经跟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童话。一只心高气傲的小狮子听说人是最坏的动物,于是出发去找人,想给人一番教训。

路上碰见的第一个动物有长脸大耳四条腿。“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得树木的叶子落了一地。

长脸大耳四腿的动物垂下头,满嘴白沫口齿不清地说明自己是一头驴子,一头倒霉的驴子,被人饿了三天之后还差点打断了腿,现在叛逃了出来。“人是最坏的动物。”它控诉。

小狮子要为驴子复仇,于是一前一后结伴同行。紧接着碰到的动物背上有一个巨大的肿块。“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落了树木的叶子。

背着肿块的动物声泪俱下,它当然不是人,它被人凌虐得奄奄一息。“那儿连撒尿的自由都不给。”骆驼愤愤地说,翻起它的嘴唇,“人是最坏的动物。”

最后终于碰到了一个用两条腿直立而行的动物,吹着口哨。驴子和骆驼已经吓得哆嗦,躲到树林里去了。狮子大吼一声,“你是人吗?”叶子落了一地。

那两条腿的动物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木匠。”

“哦,不是人。”小狮子有点儿泄气了,但还是问了一句:“木匠能追兔子吗?”

木匠说,他不会追兔子,但是能做遮风挡雨的房子,如果狮子愿意,他可以马上做一个给它。小狮子骄傲地点点头。木匠卸下背上的工具箱,乒乒乓乓地敲打起来,不一会儿就制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盒。他对小狮子说:“得量身材,请跳进去试试。”

狮子一跃而入。

木匠说:“趴下来,把尾巴也收进去。我要试试盖子密不密、透不透气。”

狮子趴下,将尾巴收进盒里。

木匠将盖子盖上,四周钉上钉子,敲得乒乒乓乓的,很用力气。

那木盒盖得极严密却又透气。木匠把木盒连同狮子卖给了马戏团。

驴子和骆驼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要决定何去何从了,驴子说:“其实跟人在一起,有水喝有料吃,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骆驼说:“那些叛逃在外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木匠就把工具箱绑在骆驼背上,骑上驴子,得意洋洋地上路了,吹着口哨。

我猜想,那马戏团和狮子后来辗转到了世界各地。

(选自《读者》2003.20)

1.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几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认识小狮子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狮子想给人以教训,反被人囚禁并卖给了马戏团,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驴子和骆驼的表现,谈谈它们的出路将会怎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写狮子的出场不可一世,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举一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这一则童话,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狮子和标签 谢・米哈尔科夫

狮子醒来,愤怒地团团转,吼声打破了宁静,凶猛威严。

有个野兽和它开了个玩笑:在它的尾巴上挂了张标签 ,上面写着“驴”,有编号,有日期,有圆圆的公章,旁边还有个签名……

狮子很恼火。怎么办?从何做起?这号码,这公章,肯定有些来历。撕去标签?免不了要把责任承担。

狮子决定合法地摘去标签,它满怀气愤地来到野兽中间。

“我是不是狮子?”它激动地质问。

“你是狮子,”胡狼慢条斯理地回答,“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怎么会是驴?我从来不吃干草!我是不是狮子,问问袋鼠就知道。”

“你的外表,无疑有狮子的特征,”袋鼠说,“可具体是不是狮子我又说不清!”

“蠢驴!你怎么不吭声?”狮子心慌意乱,开始吼叫,“难道我会像你?畜生!我从来不在牲口棚里睡觉!”

驴子想了片刻,说出了它的见解:“你倒不是驴,可也不再是狮子!”

狮子徒劳地追问,低三下四,它求狼作证,又向豺狗解释。同情狮子的,当然不是没有,可谁也不敢把那张标签撕去。

憔悴的狮子变了样子,为这个让路,给那个闪道。一天早晨,从狮子洞里忽然传出了“呃啊”的驴叫声。

(选自《聪明泉》)

1.文中写有个野兽跟狮子开个玩笑属于哪一种叙述方法?详细地写这个玩笑有怎样的效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写狮子看了标签后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胡狼的回答隐含着一种推理过程,你能具体谈一谈吗?

胡狼:你是狮子,但依照法律,我看你是一头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狮子本打算“合法地”摘去标签,可结果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结尾对狮子的描写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的理解,“狮子”和“标签”分别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指肆意妄为,无所顾忌。dàn(2)搬弄是非,使彼此不和。jiàn2.黑熊:力气最大,贡献也不小。狼:最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狐狸:在团伙中是智多星,出的点子多。3.请黑熊、灰狼、狐狸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因为这样,羊群就要遭殃了。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对强盗而言,这里的好处太多了。4.强盗们贪图权力,因为得到权力就意味着占有更多的利益,所以,贪权者就会勾心斗角,相互残杀,就像掉进陷阱一样。5.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年轻的头羊就利用强盗团伙的这一弱点,以“权力”为诱饵,给它们设下陷阱,让它们为争夺权力而自相残杀。6.示例:①应该正确对待权力,决不能为一己之利而争权。②权力是众望所归,行使权力要出以公心。等等。

二、1.①回避了狮子提出的“是不是人”的问题,回答“我是木匠”。②迎合狮子好大喜功、乐于征服的心理,主动做一间房子送给狮子,获取好感。③以“量狮子身材”为由囚禁了狮子。2.心高气傲,孤陋寡闻,简单粗暴。3.说明狮子过高地估计自己,好大喜功,不知彼不知己,骄兵必败。也说明人沉着冷静,临危不惧。4.驴子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了有利于自己的道路;骆驼从自己的前途着想,审时度世,归顺于人。这是它们的必然结局。5.景物烘托。例如用树叶被震落烘托狮子的吼声之大。6.示例:①做一个有智慧的人。②智慧可以战胜愚蠢与狂妄。③沉着冷静是获胜的必要条件,遇事不可盲目自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