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7 22:51: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阳节的经典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实施起来比较有效:
一、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与时俱进的活水。”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既要读本专业书籍,又要读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读中国古典名著,又要读外国优秀经典著作。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了较为深厚的古文学功底,才能在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跟随教师走进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入选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但是,我们发现这汇集了民族精华的古诗文,今天的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升学压力不大,认为学不学没关系,因而读来索然无味、了无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古诗文。在古诗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自信激励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信心是获得阅读成功的首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西索洛维契克搞“满怀信心去学习”的实验,试验获得成功,我也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学习比较短的古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资源短缺,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这个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村初中古诗文教学只能在“串讲课文”这一模式上徘徊不前,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同往往是一句空话。记得课改刚开始时,课本薄了,内容少了,却让教师做得更多了。农村的语文老师可犯难了,他们感到一片慌乱,无从下手。比如很多课文后面给出与课文相关的很多的网址,可农村教师压根都没有上过网,还能谈什么呢?现在多媒体教学功能大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许多的外延资源都得以走进了课堂。短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多了,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何乐而不为呢?记得以前上《口技》这篇课文时,笔者光花在板书上的时间就用了一个课时,而讲解只是把课文翻译一遍而已。课堂容量少,却耗时多。可以说我们往往教得很辛苦,而学生也学得特痛苦,“高耗低效”现象严重。多媒体教学则打破了这种传统、古板的教学模式,把很多耗时费力的教学环节给简化了。这不仅加快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而且也优化了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为了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们应结合所学的古诗文的内容展开各种有趣的活动。(1)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于课余时间播放经典古诗文。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教材上的古诗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消闲”的方式巩固所学的古诗文,又可以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健全学生的人格。(2)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班级内可以经常开展此类活动,语文教师还可以申请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3)出版与古诗文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开展古诗文知识竞赛等。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快速引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重视古诗文教学的民俗化、生活化
利用优良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播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着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着,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教给学生做人做事之道理。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魅力。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可以从故事情节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可以从课文主题人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可以从课文词句人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还可以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人手,挖掘文化意趣。
四、诵读古诗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第一大法,可谓“读”占鳌头。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东坡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注重于朗读。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以诵读为本是由汉字、汉语的特点决定的,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一字一音、一形一义,独立性很强,其具体含义,得从上下文中体味。这种文字又具有声韵之美,只有读之于口,方能“声与心通,声可求气,亦可传情”,从而形成强烈的语感。可见,“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
五、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良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良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古代诗文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六、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就是主题,就是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明白一些道理。通过习作,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得到升华与提高,从而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习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会得到许多信息。如,传统艺术中的戏曲、相声、民歌、民族舞蹈、地方小调,种类繁多、妙趣横生;传统工艺中的编织、刺绣、剪纸、陶瓷都是我国的古老工艺,门类众多,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活动更是数不胜数,像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学生通过习作自然会萌发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衷喜爱之情。
七、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八、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3-01
当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古老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教育的工作者要做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要怎样加强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提及传统文化,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考试的工具。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
2.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3.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及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
4.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所以我们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总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接班人。
(一)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目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很多的篇目体现着各名族的风俗文化,例如《社戏》、《五猖会》、《云南的歌会》、《吆喝》等。在这些优秀篇目中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云南的歌会》讲述了作者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这些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云南的地域特色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吆喝》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这些优秀的篇目都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的优秀案例。
(二)通过古代诗歌教学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通过经典古诗词来表达,例如“月”“梅”“菊”“茱萸”等。教师在讲授这些优秀诗篇时可充分挖掘所含的民俗文化,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的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这些可以是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水调歌头》里面让学生体会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与亲人多年不见,思念之情、思念之苦可想而知。作者从失意、孤独中走出,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寄托对情人的思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都是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的很好的案例。
(三)在中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活动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在《黄河,母亲》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亲身领略到黄河的气势磅礴、泽被两岸万物生灵,体会到黄河对华夏民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感情。语文活动《戏剧大舞台》,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国的戏曲在国外也享有盛名。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中华地域戏剧的特点,并从这些戏剧中感受民俗文化的发展。
(四)校本乡土教材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乡土教材是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渗透很好的载体,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在阅读中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地理特征,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阅读中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深入的体会家乡民俗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的亲近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的民俗文化。随着对家乡文化底蕴的了解,把乡土民俗文化和语文的学习自然的联系在一起,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把喜闻乐见的当地人们风土人情与语文教学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改进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田永丰单位:甘肃省渭源县大安中学
关键词:诵读;经典;文化素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这样满口生香的诗句在孩子稚嫩的童音里传出,不禁令人赞叹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接受了学校教育后,诵读的声音却越来越稀,这种古朴、儒雅的情调越来越淡,让人深感惋惜。学校本是让学生亲密接触经典的环境,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了经典文化?又该怎样做好学生的诵读经典工作呢?
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营造诵读氛围
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和课余的时间,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进行诵读。有的学生喜欢唐诗,有的学生喜欢宋词,有的学生喜欢古典散文,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进行诵读,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诵读,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开阔了,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们在古诗词中领略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阔与雄浑,“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清新与纤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与责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智慧与达观。通过诵读活动,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了,胸襟开阔了,理想高远了。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与中国文人千百年来传承的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意识联系在一起,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树立起远大的人生观。
二、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
平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诵读经典诗文,丰富诵读的内容。利用校园固定展板、班级板报、校园广播的形式营造诵读经典的气氛。每周在班内评比,每月组织开展全校的诗文诵读活动。同外校的优秀诵读选手搞手拉手活动,切磋、交流诵读技巧和诵读感受。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扬,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诵读,学生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学生积累知识之丰富,既让我吃惊,又让我欣喜。
另外还通过“我的诵读体会”、读后感、主题班会、作文等形式把诵读的体会展示出来,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三、结合实际,制定诵读任务
在丰富诵读内容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诵读内容。到了春天,学生感受到了姹紫嫣红,鸟语花香,那就多读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文。秋天,学生观察到了天高云淡、叶落雁飞,此时多读一些描写秋天的诗文,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思索。一提起这样的话题,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诗句,学生们应声而答,不绝于耳。至于到了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同学们就更有热情,不用布置,自己就寻找那些诗文,一决高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诗句让人融入读书的那种热烈氛围中去。
四、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诵读欣赏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互联网已经走进校园,走入课堂。利用多媒体、有线电视观看诗文朗诵节目,感受名家风范,提高欣赏水平。学生不出校门,就聆听了那些名家大师们的诵读作品:“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些带有磁性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让他们既惊奇,又喜悦,原来诵读竟有这样大的学问和魅力。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家校联合
这是校园诵读的拓展延伸。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鼓励学生回家把学会的经典诗文诵读给家长、亲戚听。让家长和孩子互动,相互交流,相互评比。这样既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见闻,又促进了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一、科学地选择古诗教学内容
1. 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我们可以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的诗句。如邵康的《一望二三里》:“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内容浅显易懂、合辙上口、节奏自然明快,幼儿容易记诵,自然会兴趣浓厚。
2.蕴涵积极的教育意义
幼儿期正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情操的熏陶就显得格外重要。重拾古诗正是因为它蕴涵着智慧和哲理,教育性因素正是选择古诗的重要参考。如《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至今让人记忆深刻。尤其是在如今衣食无忧的社会,唯有让幼儿体会古诗中的意境,孩子们才会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些具有哲学启蒙知识的作品,深得幼儿喜爱,使幼儿在快乐愉悦中得到更多生活启迪和为人做事的道理。
3.选择季节相符的古诗
一年有四季,季节特征不一,孩子对此感悟较深。若能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选择一些古诗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秋意正浓的时候,一首杜牧的《山行》,定会把秋天衬托得无比绚烂,孩子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4.结合节日学习古诗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有很多具有深远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节日。若能结合这些节日来学习古诗,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不仅可以让幼儿对中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印象和了解,更在悄然无声中学会了更多名诗古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环境陶冶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让环境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班级环境布置中设置“古诗天地”等栏目;在图书角投放多样性的古典文学丛书,时常更换图文并茂的古诗经典丛书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幼儿沉浸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竞赛,如“古诗文接龙”“古诗文擂台”“评选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古诗文,又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
2.故事讲解法
故事是幼儿容易理解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古诗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告知,孩子们对古诗就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理解,之后再来学习古诗,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故事时,要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和意思变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语言,并把诗词之间省略了的意思补充出来,达到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如在学习《回乡偶书》时,我编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回家乡的故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3.情境表演法
幼儿具有好动爱表演的特征,在古诗教学中,让幼儿运用肢体将诗的意境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古诗文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如:在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活动前制作了许多白鹅头饰、红掌等,教学时幼儿扮成一只只大白鹅浮水,拨清波,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白鹅戏水游戏中学会了咏诵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4.创作绘画法
当幼儿对一首古诗达到了简单理解的要求后,就开始尝试让幼儿来创作绘画。刚开始时,我发现尽管幼儿对于某一首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当他们创作绘画时,却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非常困难。于是我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这样孩子们很容易就画出了其中的某一面,作品千姿百态,无一相同。然后慢慢地,许多孩子觉得不够了,就开始在画面上进行添加,把自己理解的继续画出来,画面越来越丰满,幼儿的绘画能力也进步了。
5.欣赏歌唱法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唱诗是将诗、乐相结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幼儿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可以加深并加快幼儿对古诗词的记忆。在音乐活动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不仅开发了幼儿的艺术潜能,而且增强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77-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因此,为了民族文化得到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1.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1.2从阅读中融入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1.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2.诵读经典,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3.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4.巧用多媒体,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设情境,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6.传承民俗,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彭红英.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J].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
[2]王敏亚.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2014年0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教育要指导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诗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品读鉴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歌的鉴赏能力。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率呢?
一、在指导朗诵中不断与读者心灵相通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有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感情内涵,单单从形式上看来,古典诗歌还有着韵律美,即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唇齿生香。这是由于古诗歌的押韵要求。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不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初读,把握情感基调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学习生字词,带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初步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用适当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比如,伤古怀今型的诗歌,学生要读出沉郁、苍凉的味道;而豪放派的诗词,就需要朗读的声音比较高昂,读出豪迈的味道;而婉约派的诗词,则需要用低缓的语气,语速也要求慢一些,独处婉约清新的味道。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重音等。
(二)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为学生提供正确示范
学生的朗读技巧需要提高,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通过在不断地朗读技巧调整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更加标准。诗歌感情的把握,就是通过学生对于字的重音调整以及学生语速的把握,通过声音的调整能够影响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感受。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初步朗读,把握到诗歌的诗眼是悲字。那么在朗读时,首先要做到声音低沉,语速要缓一些。在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该句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了解该句诗歌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由于第一句的诗歌意境比较阔大,学生的声音低沉,但不应消沉,而应读出一种苍凉又磅礴的味道;而在读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由于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该句诗具体好在哪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分析意象,然后截取出意象前的修饰词,通过这两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内涵。比如,第二句主要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落木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而长江则一般用来比喻为历史、时间等,落木的修饰词是无边、萧萧,这就更加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悲凉之感;长江的修饰词是不尽、滚滚,使长江的境界瞬间阔大起来,既有愁绪无边无尽之感,又从时间的角度赋予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历史的沉重感。
(三)介绍作者、背景及题材,深入理解诗歌
所谓知人论世,要想解读作品背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者正确理解和朗读诗歌,都需要对于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说,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信息是读者了解作品的台阶,没有这一台阶,会使读者在朗读诗歌时增加一定难度。一般情况下,诗歌采取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任何景都是人物心情的反映,没有脱离人的情而完全是纯粹的景和物。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情更加了解,就要适当地切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甚至还可以介绍作者在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作为对比,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比如,在学习《登高》这首诗时,杜甫的生活朝代、一生经历以及当时作这首诗的情况,都对解读诗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杜甫出生于唐朝中后期,这首诗又作于安史之乱4年之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者,深为百姓的不幸而忧虑,为国家的存亡而忧虑,加之杜甫当时又年老多病,多年的羁旅之苦使他在重阳节登高望远之时,思想之情更加浓厚,因此,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登高》。
二、让诗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我们的古老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阵地。
一、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当代青少年生活的时候,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考试的工具。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
二、加强老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三、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课后,采取各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校在散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会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余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学生也有征订自己喜爱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四、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 激发兴趣,让学生产生读的欲望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注意力不够持久、爱转移等特点,因此,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朗读活动中全面提高朗读效果。如,我在课堂上常采用学生表演读、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细心地解读了文本。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孔子论水”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文本,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说水“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呢?然后带着个问题去研读课文,找住关键的词句写下自己的体会。在教学“德行”时,抓住“哺育”“奔流不息”,体会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有德行,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在教学“情义”时,从“流必向下”“或方或长”读出水的谦虚有礼,善解人意,领会水和顺温柔,有情有义,像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在教学“志向”时,引导学生想象:眼前是不是浮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小到水滴、溪流,大到瀑布、江河、海洋?感受有志向的水像君子百折不挠的坚贞情操。在教学“善施教化”时,由“荡涤污垢”“善施教化”想到万物入水,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彩,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水仅仅只有这四点美德吗?学生从水清澈透明,读懂了它――胸怀坦荡、坦荡无私、纯洁无瑕;水滴石穿,读懂了它――有恒心、有毅力;水川流不息,勇往直前,读懂了它――充满活力、勇敢顽强、志在千里;水小可成滴,大可成洋,读懂了它――有气量或大丈夫能屈能伸;水满则溢,读懂了它――懂得知足常乐,不能贪得无厌,满招损、谦受益……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个性解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思维也更活跃、更深刻了。
二、 大胆取舍,突显朗读的精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那么,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呢?我想,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课课有得,不失为一良策。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寻找教学的“抓手”,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段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这样,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灵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引领学生精读时,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王维借“每逢佳节倍思亲”唱响了一曲思乡、思亲之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老师的配乐范读,指名读,齐读,使学生走入王维的内心,把他的孤独,无奈,悲伤读出来!在迁移运用的环节,我请学生们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来和大家说一说,如:生日时,家长出差在外;在轮船上执行任务;外地的同学没法和家乡的爷爷奶奶团聚……学文时,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淀,动情的诵读水到渠成,朗读和表达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 经典示范,彰显朗读的艺术
随着信息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推广,已有许多老师范读课文时以媒体代替完成。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范读,还需要加强。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在教学《荷花》形态各异时,我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荷花池中除了文中描写的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没有其他的姿态了?如果你是荷花,你想怎样站在荷花池中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说:“有的荷花仰着头,挺着胸,向大家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有的说:“有的荷花躲在荷叶下,怕骄阳晒黑自己娇嫩的肌肤。”还有的说:“有的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
在范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一边读,一边用右手拿支粉笔展现眼前,慢慢来回涂写,画了荷花和荷叶;时而用力轻快大幅度画蜻蜓的样子。我不时用眼睛窥视学生的反应,发现学生都用眼睛盯着自己,静静地欣赏,学意甚浓。学生的奇思妙想更是令人折服。有的学生说:“蝴蝶飞到我身边,对我说:‘荷花姐姐你真美啊!’”有的说:“小鸟飞到我身边,告诉我一路的趣闻。”有的说:“蜜蜂飞到我身边,告诉收获的甜蜜。”还有的说:“青蛙蹦到我身边,告诉我捉虫的快乐。”等等。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教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主持词的写作需要将主题贯穿于所有节目之中。在各种集会、活动不断增多的社会,很多晚会、集会都通过主持人来活跃气氛,主持词怎么写才更有新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1(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2一、活动序幕
女:今天真高兴,爸爸妈妈来到学校和我们一起活动。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爸爸妈妈!(鼓掌)
女:(面对着男主持问)陈隽旸,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男: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女: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男: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小朋友回答你吧!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男: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女、男(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龙日”、“夏节”、“五月节”、“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男: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二、端午故事
女: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下面就请大家听听故事大王陈皓烨讲讲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与端午节》
男:谢谢陈皓烨给我们讲的精彩故事!(鼓掌)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不过我还听说一个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孝女曹娥舍身救父》,请沈超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大家欢迎!(鼓掌)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3一、开场
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
女: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4A:尊敬的老师。
B:亲爱的朋友们。
合:大家上午好!
B:这里是共同开展的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现场。
A: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
B:他那种爱国情怀,深深的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A:经过岁月的洗礼,端午有了新的意义,那就是亲戚来相聚,情深意更浓。今天,让我们一起过一个温馨欢乐的端午节。
B: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每个人心中都想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祝福,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国人总是羞涩于表达,其实爱很简单,只需要常回家看看,下面请欣赏带来的独唱《常回家看看》
A:一曲《常回家看看》不仅带给了我们温馨,也带给了我们温暖。
B:说话办事要通气,自己的梦想不放弃。接下来有请我们曲艺队为大家表演金钱板——《莲花闹》。
B: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带来的精彩表演。
A:万水千山“粽”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出门去,世间难觅离骚人!
B: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诗人节、浴兰节等。
A:既然是五月五端午节,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粽子的味道不用说了,是十分美味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包粽子的,下面我们将进行一个包粽子比赛。
B:接下来我们将简短介绍本次比赛规则,本次比赛一共16人,分为两组。时间为5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和最好者为优胜者,下面请第一组选手上场。
A:吃粽子大家都是行家,那包粽子可就不一定了。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怎样包粽子?首先是准备工作,如辅料用到的肉类需提前腌制,将糯米提前浸泡3-4个小时,将粽叶提前浸泡12个小时或用沸水煮软泡发。
B:紧接着是包粽子。
第一步将两张粽叶叠加,折叠成漏斗状,
第二步放入少量的糯米,
第三步放入辅料如豆类、肉类等,
第四步在辅料上加盖一层糯米,
第五步将粽叶裹紧,呈三角形,
第六步用绳将粽子绑紧。
A:最后是煮粽子,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放清水,水要没过粽子。旺火煮1小时后,改小火煮30分钟即好,如果用高压锅煮25分钟,关火焖5分钟即好。
B:比赛进入倒计时环节,大家一起倒计时。
(评委统计评分,穿插知识问答)
A:下面请第二组选手上场。
(内容待定)
比赛结束宣布结果,颁奖、领奖。
A:接下来是抬粽仪式,奏乐,诗朗诵。
B:开粽仪式,有请---开粽。
A:请大家品尝工作人员分发的粽子。
B: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过节的风俗各有不同,而我们本地主要是挂艾叶菖蒲,佩香囊。
A:大家知道为什么要挂艾叶菖蒲、佩香囊吗?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而端午节佩香囊是因为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
B:香囊内有雄黄、艾叶、熏草等,不但有驱邪避瘟之意,而且有点缀的作用。在这佳节之际,我们将为大家送上我们的节日祝福,请工作人员向大家分发艾叶和香囊。
A:五月初五是我们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节日的祝福,并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
B:感谢各位居民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的努力与贡献,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合: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端午演出主持词精彩范文5(甲)又是一年端午至,心中犹念屈原子。今天的--小学,每个班门口都插了菖蒲和艾叶。
(乙)我看见很多同学都佩戴了香袋,这边还有端午节手抄报展呢。
(甲)漫步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氛围。
(乙)正所谓: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甲)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用欢乐的歌舞,悠扬的古筝,有趣的民俗活动,
(乙)来纪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甲)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场的嘉宾。他们是:
(乙)再过两天就是五月初五,值此佳节来临之际,先请我们的少先队员们向各位尊贵的客人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音乐起:礼仪队员赠送香袋)(主持人退场)
(甲)下面有请-校长致欢迎词,大家欢迎。(退一边)
(乙)谢谢-校长。接下来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宣布活动开始。
(领导)下面我宣布,“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1.古筝《洞庭新歌》
(丙)琴声悠扬,铮铮作响。古筝被誉为是群声之祖,万乐之师。
(丁)轻柔而典雅的旋律,华丽而委婉的音符,常常动人心魄。
(丙)下面有请--为大家带来一曲《洞庭新歌》。
(丁)掌声有请!
2.舞蹈《春的变奏曲》
(丙)鞋——多普通的字眼儿。却是山里孩子不可得的奢望。
(丁)冬——光着脚丫多冷啊!有一双温暖的棉鞋多好啊
(丙)来啦,来啦,志愿者们满载着暖暖的爱心来啦!
(丁)瞧,孩子们穿上红红的棉鞋多神气!瞧,他们穿着棉鞋多调皮!
(丙)有爱的童年,如春!
(丁)下面请欣赏舞蹈《春的变奏曲》。
3.歌舞剧《你是我的眼睛》
(丙)军军和毛毛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见证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亲如兄弟。
(丁)“你是我最明亮的眼睛,你是我最信赖的朋友,我们永远不分开。”
(丙)一位盲童,一条导盲犬,演绎了一段人与动物相亲相爱、生死与共的感人场景。
(丁)接下来让我们静静地欣赏歌舞剧《你是我的眼睛》。
4.拉丁舞《拉丁小精灵》
(丙)拉丁舞起源于拉丁美洲,其音乐强烈洋溢,节奏快捷强烈,动作流畅舒展,舞姿动感迷人。
(丁)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拉丁小精灵》。
5.粽子达人赛
(甲)我想请你猜个谜语,好吗?
(乙)你说。
(甲)一个白胖子,裹个绿毯子,腰里扎根细绳子。打一什么食物呢?
(乙)这个谜底我想请大家说,是什么呀?(粽子)
(甲)糯米饭外面裹上翠绿的粽叶,看着,绿莹莹的;闻着,香喷喷的;吃着,甜滋滋的。
(乙)接下来,我们的“粽子达人赛”马上就要开始,请3到6年级的参赛队员准备。
(甲)一片粽叶一片情,一个粽子一思念。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欢度传统节日——端午节。
(合)感谢各位的光临!“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活动到此结束。
(甲)队员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送领导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