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时间:2022-04-07 21:0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连锁经营管理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三创”人才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张伟杰(1979- ),女,山东济南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连锁企业管理;操阳(1969- ),女,辽宁沈阳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零售业企业管理。(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三创’人才培养动态化机制研究”(课题编号:GZYGH2011010)、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三创’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为例”(课题编号:2013JSJG511)和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三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B-b/2011/03/03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37-02

我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具有“三创”(创意、创造、创业)意识和“三创”能力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创意、创造和创业应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的主体甚至灵魂。

一、“三创”内涵之重新界定

传统的“三创”指的是创造、创新和创业,我们提出的“三创”把创新改为创意,指创意、创造和创业。创意指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它首先强调“创”字,要敢于突破以往,与众不同,勇于创新;创造是构建新理论、提出新办法、发明新东西。创意是构想,创造必须有外显的成果。创业就是创办新事业,借助外界资源将创意和创造成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简而言之,创意是思维能力,要有新观念、新设计;创造是动手能力,要有新发明,新技术;创业就是利用创意和创造开创事业。

在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中,“创意”教育的重点在于引发创新思维和意识,培养创意技巧和方法,形成创意品格;“创造”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将创意成果化;“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这三种教育有很多共通点,但针对性和着眼点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其余两者。只有把创意、创造和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熔炼为“三创”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培养的人才具备“三创”意识、“三创”思维和“三创”能力。当然,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因此更应注重“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三创”人才能力模块的构建

高职院校培养“三创”人才,首先要准确分析“三创”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在分析“三创”人才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大量的资料,构建了“三创”人才培养的创意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三大模块(见图1)。

创意能力模块主要包括:乐意接受新观念、强烈的“质疑性”、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敏锐的感受力、直觉、冒险、极强的好奇心和过人的毅力。创造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业能力模块主要包括:创业热情、态度、价值观、性格和专业工作能力。

创意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思维能力和质疑性的培养,重在意识;创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重在行动;创业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业热情和创业价值观的培养,重在实现。创造、创意和创业能力有共同的特征,如思维能力既是创造能力的体现也是创意能力的体现,创意能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三创”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构

搭建好“三创”人才能力模块,接下来就是如何添砖加瓦,即构建“一三三一”的长效机制(见图2)。

1.基础――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师资队伍。这是培养“三创”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三创”意识和能力,敢于批判和标新立异,不断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革新。教师要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如我院制定的访问工程师项目,支持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参与企业研发和经营,以此培养教师的创意意识和创意能力,使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能够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方向,将企业的案例及时反馈到课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学校还要大胆聘任具有丰富创业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集中授课或做讲座,使教师队伍多元化。

2.保障――采取利于“三创”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第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理论课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如我院一般是在大二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就参加顶岗实习。同时,重视毕业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选择实习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根据专业知识为企业制订研究方案。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有学院专业教师的指导,还有实习企业人员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按照“三创”能力培养的思路来调整课程内容。遵循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兼具并快速适应社会的职业教育理念,减少理论教学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原则,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课程学习内容。多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小组讨论、企业参观等方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来学习、熟悉知识,在做中学、练中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兴趣,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学生通过网络来学习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在课程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权重,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减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第三,设计开发“三创”能力课程体系。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是可塑、可提高的。美国的MIT早在1948年就将创造力开发与训练课程引入课程体系,而且开设了“三创”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三创”教育课程既是“三创”教育的形式,也是“三创”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三创”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三创”思维;二是开设文化基础课程、人文课程,如中国历史、人生哲学、艺术与美学、电影艺术欣赏、名著选读等;三是增设“三创”课程:创造发明史、创意地位、创造心理和技能、创业社会常识、创业指导、公关和沟通等课程。

第四,创建“三创”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体系。在学生科技活动、课外辅导方面加强关于“三创”教育的知识,在毕业标准中增加关于“三创”的内容,倡导学生对自己进行长期的人生规划,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和自主创业。在能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下,鼓励、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学校可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学生创业。在不降低学业要求的前提下,改革学分制、免修制;积极推行跨专业培养制、导师制、学生评教制;实行弹性学分制、专业改选制;鼓励学生创新、冒尖,施行“三创学分制”,对于在各级各类创造、创意和创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发明和专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创业,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建立创新基地;每年一次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和文化下乡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给学生创业做经济后盾,为学生的“三创”教育实践提供便利条件。

3.载体――建立教学平台和创办创业园。建立教学平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向学生开放,形成公共的教学平台。“三创”教育最终在于鼓励学生创业,使创业成为学生自发的追求,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以创业作为最高目标。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业的支点,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园就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典型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基地,主要做法是:一要鼓励学生利用创业园的优势资源从事创业活动;二要引入社会资源,吸引学生从事兼职工作,增强实践能力。

4.评价――构建“三创”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体系。评价是“三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包括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我们主要分析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拟采用人才胜任力模型来进行评价。胜任力模型是由国际知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D.McClelland)博士倡导创立的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具体含义为: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胜任力模型已在国际上特别是先进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胜任力模型为何能运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原因在于:一是胜任力与工作情景有关,具有行业性;二是胜任力模型体现在行为描述上,其特征是可衡量、可测评的,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获取并发展,这就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测评指明了方向。因此,可针对“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依据其内涵和要求,将学生应学会的能力要素集中起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一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建立“三创”型人才胜任力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访谈和关键事件访谈法等方法识别“三创”人才胜任力行为特征项目,编制“三创”人才胜任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专业、性别、年龄、专利、获奖等项目;第二部分为“三创”人才的胜任力行为特征描述部分,以“三创”人才能力模块为依据。学校在学生毕业之前发放量表,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此为依据,改革后续的“三创”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小桥.深化第二课堂 培养“三创”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8).

[2]洪燕云,何庆.创造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新通,李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三创”人才研究[J].教书育人,2008(36).

[4]罗儒国.“三创”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5]陆杉.高等院校实施“三创”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6]张宏烈,顾晓华.“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第2篇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标。本文基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在新型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提出了该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07-04

2009年3月,国务院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物流业成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物流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与物流业的发展相适应,物流人才也随之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高职院校是物流人才的主要输出渠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从我国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我国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根据相关部门预测,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物流业每年平均需新增加物流从业人员100~105万,其中中层和高层管理人员占15%~25%。而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到1%。要改变这种人才结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就应该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标,本着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出发点,满足高速发展的物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其次,从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现状来看,由于起步较晚,尽管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室建设不完善、师资缺乏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此,出现了物流人才需求量大,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又不理想的矛盾状态。

要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就应该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由于形式多样、实验环境逼真,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设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缺乏系统性研究,实践教学方案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以系统的观点,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新型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应以符合社会需求为准则,因此,首先必须明确新型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情况。当前,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一层次为基本能力,是指学生为适应不同行业或职业的需要所需具备的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等;第二层次为专项能力,是指学生在不同的物流岗位对各种物流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采购业务处理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应用能力、货代业务处理能力、快递业务处理能力等;第三层次为综合能力,它不是专项能力的简单相加,是基本能力与专项能力融合后对物流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要熟悉物流某个环节或相邻环节的业务流程、业务管理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管理能力,能够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所承担的物流任务,并能与相邻的环节密切配合,实现高效无缝对接,保证物流运作效率。

(二)“三段式”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三年制教育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构建为“三段式”,即专业认知阶段仿真模拟阶段顶岗实习阶段。

专业认知阶段 专业认知阶段强调学生对物流专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认知,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物流专业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或行业参观调研,或者通过邀请企业人员、历届优秀毕业生到校内开展座谈、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认识,明确将要从事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今后的专业学习内容和目的。同时,通过职业素质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我,让学生在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学生对专业和自我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每位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期规划,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指明方向。此阶段实践任务可以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开始阶段,以第一学期为宜。

仿真模拟阶段 仿真模拟阶段是在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巩固,通过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内容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阶段所要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企业采购业务处理、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货代业务处理以及快递业务处理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真实企业案例分析、学习软件模拟操作、模拟项目操作演练以及参加各种物流竞赛等方式来进行。此阶段可根据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

顶岗实习阶段 顶岗实习阶段是以校外物流企业为主要实践场所,通过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锻炼学生综合处理物流业务的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该阶段又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统一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单位开展实训。要求学生以工学结合的形式去实习,直接参与企业所分配的岗位工作。通过该阶段的实践,学生能掌握实习岗位的职责,熟悉该岗位的工作流程,并基本能独立操作该岗位工作任务。这个步骤适合安排在第五学期。第二步,以双向选择为原则,有能力自己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可以深入自己感兴趣的企业顶岗实习,暂时没有能力选择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实训场所。在此阶段,学生参与企业的正常工作,充当企业的员工,与正式就业挂钩。该阶段应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联系,要求学生在顶岗操作过程中,为毕业设计搜集资料,撰写具有实际意义的毕业论文。该阶段适合安排在第六学期。

具体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下页图1所示。

(三)相关实践课程设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应在已构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新型物流人才的能力需求来设置。具体所设置的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内容、时间安排等见下页表1。

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

实践教学体系能否高质量地实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否通过实践教学全面提升物流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下三条保障措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实践教学的质量高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懂得物流企业的总体运作。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且大部分专业教师未经过正式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偏低,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

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校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的普遍现状,高职院校应设立一定的机制,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使专业教师朝着“双师型”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按照教师的专业分工,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通过企业实践,使专业教师了解物流岗位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以此提高实训指导能力。高职院校可以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有所倾斜,以此鼓励校内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提升综合教学水平。同时,应经常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掌握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并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校际交流,甚至可以出国观摩学习,以此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加强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指导任务。兼职教师以物流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为主,以他们较强的工作岗位实践操作能力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的不足,以此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同时,也可以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开设讲座、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可以使学生从更高层面了解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深化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理念和经费等问题,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加强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是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有效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包括两方面:

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 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应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应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满足学生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需求。硬件系统以仓储作业和配送作业应用为主,贯穿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的设备有货架、托盘、叉车、分拣系统和输送系统等;软件系统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础业务运作为例,模拟入库、出库、在库管理以及车辆调度等业务环节开展操作演练,软件内有一定数据存在,为模拟教学创造逼真环境。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购置国际货代报关软件、连锁经营管理系统等,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当前普遍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首先应重视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明确实训室对于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性,力所能及地规划和建设物流实训室。同时,也可以与其他院校合作,互用彼此的实训室,达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当前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专业学生不仅要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模拟仿真操作,更需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真实岗位操作。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参观学习、顶岗操作,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物流,才能在真实的工位岗位氛围里得到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选择合适的相关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从认知到体验到顶岗的实训步骤,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一定规模、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社会声誉好的当地或邻近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从物流管理专业角度来看,一般可以选择的企业有大型的配送中心、连锁经营超市、国际货代企业以及快递公司等。必须注意的是,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初期建设,更要加强对实训基地的后期管理。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机制,促使院校与实训企业之间能够有长期的联系与合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建设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涉及的因素较多,因此管理较难。高职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原有的考核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首先,应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要求,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其次,应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做出调整。实践教学应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改变传统的理论笔试考核方式,从校内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以及小组组长和学生自评等多方位对学生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以此促进实践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物流人才的主要环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基于新型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物流行业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王玉侠.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

[3]陈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