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算编制论文

预算编制论文

时间:2022-02-19 21:3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预算编制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预算编制论文

第1篇

1、预算编制人员应加强学习并作好准备工作

工程预算编制人员想要对一项工程进行预算首先要做好预算准备工作,要精通工程设计图纸,要懂得图纸中所标注的信息,要严格规范图纸设计细节上的问题,能够对工程预算软件操作自如,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出现计算错误或漏记的事情出现,要掌握一定的地质勘测技术,不能光一味的听取他人的勘查结果,要对设计人员做好的设计图、施工图等各项资料严格审查,从而拟定最合适的施工方案,然后还要不断学习成功的施工案例,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2、预算编制人员应在预算编制前熟悉施工图纸

预算人员要认真审阅图纸,要针对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个环节进行全面考虑,要做到了然于心,能够快速地将每个环节中所需的费用计算出来,要深入施工现场,跟随工程施工进度,做好新技术的学习和传播,要对市场动态仔细关注,预算编制人员要与设计者多沟通,要互相监督,尽早找出问题,确保项目施工的快速进行,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务必事事亲为,确保工程项目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3、预算编制人员要保证项目直接费的准确性

在很多失败的项目案例中不难发现,项目的直接费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预算,尤其是施工设备的采购费用上,尽量减少购买环节,要直接联系厂家,避免设备实际费用不相符,出现回扣问题,同时还要对工程项目内容进行严格审查,要确保工程项目内容与定额内容尽量一致,这样就可以方便今后工程预算审查的便利,在施工过程中尽量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如果出现改动要及早说明,避免出现大的经济损失。

4、预算编制人员确保其他各项费用和利税准确计算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十分普及,在工程预算编制工作中也开始融入计算机工作,可以用计算机软件代替传统数据统计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同时计算机也使得预算效率大大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人员要确保对原始数据输入的准确性。在预算收费时,各个地方由于收费标准的不同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预算编制人员不仅要确保国家利益还要想办法维护企业的利益,要尽可能选取最合理、最公正的收费标准。

5、预算编制人员要注重工作总结和经验的积累

预算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的预算知识,往往很多时候预算人员的经验更为重要,所以在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后,预算人员都要进行工作总结,要将预算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相似的项目中便于参考。在工程量计算上要尤其注意,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要多向有经验的预算人员请教,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找到解决方案,从而确保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作者:黄宝翠 单位:广东机场白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第2篇

关键词:预算编制;销售观起点论模式;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预算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预算编制的起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运用的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应通过利润观(或每股收益)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加以改进。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局限性

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模式是指以销售预算的结果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基点,适应市场状况,得到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以下致命缺陷,不能达到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高公司价值的预算管理目标。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依据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

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隐含的两个假设是:(1)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2)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于增彪,2002)。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契约、公司利润内涵都内生地决定了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

现代公司制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有者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而经营者则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报酬、社会薪金、隐利等),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在预算编制上,公司所有者处于直接生产经营之外,经营者编制预算并执行;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经营者就不一定像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追求利润,他往往从自身当前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决策。或者不计成本和风险,片面追求销售的增长,不正常扩大市场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或者在可以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极端保守,怕冒风险有损当前稳定报酬而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可见,作为预算编制者的经营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将销售视为利润的唯一限制也不合理,至少利润目标须考虑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因素。

公司利润的内涵内生地决定了销售与利润增减变化并非简单的一致性关系。从数量上看,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须考虑对应的成本变化情况,过分追逐销售,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开发,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会因经营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山东秦池酒厂通过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迅速占领国内白酒市场,但2亿元的广告成本却压得它销声匿迹。从质量上看,利润是否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流入是关键,否则,利润增加往往成为呆账、坏账,造成虚假繁荣的陷阱。最后,从利润与公司战略关系看,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

(二)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反映的经营观念的落后性

公司经营观念经历了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资产经营转变的时期。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转,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它强调要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产产能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市场化,达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销售量决定生产数量的预算编制思路,使得公司内部在是否生产(或外包,公司产能转移),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决策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从本部门资产实际产能出发,结合公司目标利润(或每股收益)进行成本效益考核和模拟市场核算,决定本部门资产收益最优化生产预算。

(三)销售观起点论的核算模式可分析的视角具有狭隘性

首先,这种预算模式与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相分离,仅反映销售及相关的计划的执行情况,不能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及时信息,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其次,这种预算基本上没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既不能通过预算信号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企业现时和未来价值的信息,又不能通过外部相关市场的对管理者经营的施加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治理困境。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优越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就是以目标每股收益或利润水平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进行反复平衡,直到实现目标利润为止的预算编制模式。这种预算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计划和控制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解决公司委托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一)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将所有者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起来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利润追求不一定是管理当局的目的和方向;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在目标一致的最大可能限度内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

按照杜邦分析法的思路,每股收益综合而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法下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增加负债率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反之,从每股收益推出投资报酬率,该指标经过杜邦分析法的层层分解后,各指标所组成的体系就与公司经营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财务指标体系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可及时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顺应资产经营的趋势

以每股利润为预算的起点,内在地强调公司经营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提供者最低投资报酬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

(四)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困境

在我国,公司的财务预算由董事会编制,由股东大会批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当局负责执行。预算管理涉及三方主体,且三方的利益考虑和掌握的信息都不同,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管理内部信息,董事会次之。如何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提供了通过每股收益借助市场力量的思路。每股收益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着公司执行预算,加强经营管理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对其造成外在的压力,促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勤勉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通过每股收益引致股票价格变化表明良好经营的动机,这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困境。

(五)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利于与财务报告体系衔接,增强信息有用性

随着所有者对公司经营信息需求的增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做盈利预测披露的情况下,对财务预算的信息需求不迫切;随着监督规范仅要求在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时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财务预算的披露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也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披露,这导致只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成了普遍做法。我们认为,将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公开披露,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外部决策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在期初编制的预算报告中的三张预算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有助于对公司年度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分析股票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或持有。在期中,将定期或适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实际的三张报表与预算比较,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基于期初预算所做的决策的修正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预算的数据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层次的单位或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明确数据,与其权利和责任相联系,从而使财务报告明细化。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可行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它给了决策者更大的决策空间和视角,有助于协调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促使公司经营活动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在我国,一般是以销售为预算起点,且大都不太成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将更有适用性。实际上,邯钢经验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成功运用。邯钢经验可概括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运用到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即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在市价外在确定前提下,首先确定目标利润才可确定单位目标成本,在预算编制上实际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预算编制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且这种选择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进行,通过既定的程序协调决定,增强其可执行性。经营者依据协调后的指标计算成本总额和产品数量,拓展为包括成本预算在内的利润预算,与现金预算、资本预算一起构成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报告[M].1976.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M].1997.

[3]陈毓圭。财务学术前沿课题[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余绪缨等。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第3篇

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是指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任务和技术服务性工作而获得,用于解决特定科学技术问题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经费。按照经费来源渠道可分为计划外科研经费与计划内科研经费。计划外科研经费是指高校以学校名义申请或个人争取的横向科研经费与纵向科研经费的总称。纵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且项目按照国家各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经费来源为社会资金且项目按照横向合同或协议执行的经费。计划内科研经费是指高校设立的科研基金、科研奖励及各种科研补的科研事业费。凡以高校名义或以个人申请的各种研究经费,应被视为学校的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由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共同管理。

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快速进步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大大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2012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竟达到13 31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2.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高校进一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履行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教育经费及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加大。高校研究经费的飞速增长,促进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一直占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2],2009年高校科研经费468.20亿元,2013年较2009年增加了83%,达856.70亿元[3]。

虽然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稳步提高,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无论是投入的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我国共投入科研经费13 312亿元(折合美元为2 040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09%,而美国2014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 860亿美元,占美国GDP(17.4万亿美元)比例约为3.9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是我国的3.36倍。因此,我国还需继续保持科研投入的稳步提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研投入机制,来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科研建设成效现状

1. 我国高校科研态势发展良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2000―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历年统计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数据显示(见表1):2004―2014年9月,我国国际论文共发表136.98万篇,世界排名第2位,比2013年的统计数量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我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4]。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其他国家。论文平均被引用6.59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影响力的大小。

报告数据显示,其中高校成绩表现最为突出。从2013年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看(图1),其中高校168 908篇,占82.77%,研究机构27 046篇,占13.25%。

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前三名分别是浙江大学(29 004篇)、清华大学(22 503篇)和上海交通大学(21 694篇)。

按论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论文的全部作者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2004―2014年,我国有高被引用论文12 279篇,其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占有10.4%世界份额,论文数量比2013年统计数增加了28.9%,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德、英之后,位次保持不变,但其占有的世界份额上升了1.8%。其中,有6篇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在千次以上,分别来自华大基因、清华大学(2篇)、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个单位,分属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3个学科[5]。

另外,对于的期刊水平和创新性等多个指标,统计报告在2013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评选出了100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这10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68个机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各6篇),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4篇),东南大学(3篇),清华大学等12个机构各2篇。

总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研主力军。高校科研的建设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2. 我国高校科研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虽然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次数上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见表2)。

如表2所示,我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但跟美国的论文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在美、德、英之后,排名第4位,说明我国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尽管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较快,平均每篇达到6.59次,但与世界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科研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针对科研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特点,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6]。

1. 科研人员对科研收入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对科研收入的性质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靠个人申请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代为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限制干涉。这些认识误区是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培训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认识误区。凡是以高校名义或以高校教职工个人身份申请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列为学校科研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所有,服从学校管理,应主动接受财务部门的管理及审计部门的监督。

2.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执行的是教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该制度没有成本核算,因此在对科研经费核算上只能从支出核算方面进行,缺乏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变成了“流水账”。我国科技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中,首次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按性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把一些设备采购支出、能源动力支出、实验材料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分析测试支出、差旅会议支出、劳务支出等直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列为直接费用;把学校提供的场地、实验设备及水电暖等支出计入科研的间接费用。科研经费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一般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科研部门按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并没有将那些与科研有关的水、气、电、暖费等以及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等计入科研成本。高校在统一核算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支出时,将科研活动所消耗的水电暖费、燃料动力费等都列入到学校教育事业支出中,未将其消耗量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另外,人工成本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中大部分是智力成本,此类成本在工作中无法量化,也无法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这些问题造成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成本支出信息失真。

3. 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支出额度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报销审核过程中,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依据,在支出金额和核算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签字正确、票据合法,即给予报销,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金额的大小与科研相关性,会计人员没有依据无法审核,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例如招待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用品支出、交通费或差旅费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比重却很低,甚至应由个人开支的私家车保险费及维修费、交通费、学费、家用电话费等也从中列支。还有的虚造劳务费、加班费等支出,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失真。

4.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该工作应以《预算法》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表的编制,并应遵循以下原则: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原则,预算与科研目标相关性原则,预算与政策相符性原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大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财经法律及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课题负责人往往不重视经费预算,未按项目实际应发生哪些费用等进行预测或者预测的不够精细,造成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超出预算,或预算指标与支出金额不符。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不足表现如下: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财务人员的预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三方缺乏有效沟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等。

5.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尚无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无据可依,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虽然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意见,但是内容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用它来管理科研经费是不合适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因此,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在所难免[7]。

6. 科研资产管理存漏洞,流失严重,共享更难。高校对科研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将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学校管理;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等方式转到校外;利用本校实验设备等学校资产承揽校外实验项目;科研人员购买固定资产时为了逃避学校的管理常常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开成购买专用材料发票等以达到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有的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购入许多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形成科研小组的专用设备,购买时并没有论证及调查研究,学校在管理这些设备时又不能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设备难以共享,因此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源浪费[8]。

三、开拓创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新是研究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转变财务管理思维定式。将以核算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

1. 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要明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第二,要明确科研经费是学校的科研收入,属学校所有,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三,要明确科研经费的预算,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它的使用应以项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为依据,专款专用,统一管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使用科研经费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为了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需采取措施做好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除要培训相关的法律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宣传与培训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等薄弱环节,重点讲解其理论,树立起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的意识。杜绝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使用中的随意性,消除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当科研人员有了正面认识后,才会主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配合财务部门提高科研项目核算的管理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2. 提高科研成本核算意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并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企业核算原则,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以及确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范围、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归集和分配科研费用,对发生的科研费用该预提的预提,该摊销的摊销,并对科研资产计提折旧,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如对科研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所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等按照确立的原则,把这些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如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分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预算编制专业性很强,科研人员在做预算书的过程中,应有财务等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建议。预算书编制完成后,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按照预算书所列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指标为依据,进行日常核算科研项目的开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日常管理,其开支要符合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科研经费核算实行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本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0]。

4. 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各学院和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第一,要细化管理。确定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列出其开支范围,建立经费审批程序,规范大额采购与支出,对于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于超过10 000元支出的,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第二,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原则,横向科研则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科研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正确反应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第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建立新的会计科目,核算其科研成本支出。如设立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收合同款、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科研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科研项目还应正确核算项目结余情况,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结余分配[11]。

5. 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利用科研经费采购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属学校所有,归学校管理,接受设备管理部门管理,并逐一进行登记,财务部门与设备部门相互协调。设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提高科研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科研资产卡片管理制度[12],做到账卡一致,账实相符,定期盘点,计提折旧。因此,第一,要做到建立完整的产权登记手续及明确产权关系。第二,要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清查制度。第三,增加“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第四,重点管理无形资产,确立知识产权所属关系,加大保护,提高意识[1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目前,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流量迅速增加,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已成为高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各院校教育经费增长较快,财务管理科目增多,财务工作量明显加大,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发生较大变化,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学校收入、产业收入、社会投资等形式的办学经费,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全方位经费支持。对于这些资金的管理和正确应用,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然而,许多高校并没有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财务管理需要,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及监督机制,未能将财务预算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缺乏科学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2.预算编制随意性大。一是部门预算编制时间一般为上年8月份,此时学生招生数和实际报到数无法准确核定,而高校为多获得财政拨款财务论文,往往会夸大招生数和报到数。二是对下年支出预算缺乏前瞻性、科学性的预测,编制支出预算时往往会出现虚报等现象。如“项目支出”经费一般由财政直接支付给供货商,高校为尽快套回财政拨款,会尽量少报“项目支出”,掩盖了学校事业发展的真实情况。三是预算编制基本上是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缺乏全员参与意识,预算编制信息不全面。四是上级部门对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数只是总数,没有经批准的每年详细定额数,而定额数又是下一年度扣减的依据,定额数的不透明,使得高校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与上级部门出现扯皮、推委现象。

3.预算执行不坚决具有一定盲目性。有些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科学分析,不能做到以收定支,有的虽然编制了预算,但是预算编制不符合国家政策,也不符合单位实际,对预算执行流于形式,乱开支出项目,随意扩大支出标准。有的学校对大项目的进行缺乏有效监督和管理,造成决策失误。还有一些单位和部门领导法制观念淡薄或受利益驱使,不积极支持财务会计人员履行预算执行和监督职能,甚至设置障碍,使会计监督行同虚设,掩盖支出、虚报冒领等问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很多高校领导或业务主管出现经济腐败案件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整,预算执行不坚决,财务监督不到位。有的学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建设资金严重不到位,盲目开工建设,对已经做出的支出或投资预算,往往不能严格执行,随意增加和突破。一些高校在预算下达后,没能实施监控,跟踪管理和指标考核。对下属各系院的预算执行情况和问题财务部门心中无数,一些高校所属系院的负责人,盲目地使用资金,有钱用完再说,使预算执行偏离计划的轨道。

4.在预算环节上忽视成效预算。从预算环节上看,有的学校只注意收入预算和投资预算,而忽视成效预算,使得实际需要与实际支出有很大差距。由于高校财务部门预算管理仅局限于预算分配,只是在“分钱”时控制经费额度,经费分出去使用以后是否产生了效益则未监管。这样的预算管理强调的是分配,是目标管理,忽视了对过程的监控,对预算执行结果也未进行绩效评价,财政部门也只对专向资金进行绩效评价财务论文,导致资金的分配与使用脱节。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预算的决策层——预算管理委员会。高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预算的最高决策和管理机构,委员会主任由学校校长直接担任,成员为单位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第二层,预算管理职能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预算管理职能部门具体承担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与协调工作。预算管理职能部门一般设在学校财务部门,由具有预算管理职能的财务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直接对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工作。第三层,预算责任部门。就是学校内各基层部门。学校内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将预算指标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实现预算管理和其他基础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并提供预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实际信息反馈,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的审批、考核等提供基础数据。

2.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力。建立学校内部预算管理体系是与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它是靠有效的内部责任制度和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是执行预算,实现预算目标的组织保障。已经审定的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年度工作完成的好坏,影响学校事业发展和规划。为此必须加强预算执行力度,强化刚性管理。加大对单位各部门的管理力度,并且将经济指标与干部任期目标相结合,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预算收入的完成。支出预算必须依章进行,不得随便更改。合理安排本单位的支出,建立“一支笔”制度,严把支出关。对于重大项目经费支出,必须有归口领导审批,严格按照预算内容项目执行。

3.协调预算分类口径与会计核算方法。统一预算与核算、决算的内容和口径,使预算的管理要求与核算要求一致。对已编制的预算计划,要按照会计核算和决算口径进行还原和归集,形成与核算、决算口径可比的预算。完善预算科目及项目设计,使预算分类口径与具体会计核算方法协调一致。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还原后的会计科目列收列支,决算才能正确反映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预算管理者才能分析原因,明确责任,从而更加科学地编制下期预算。

4.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实行专项项目滚动预算。可行的项目,当年安排不了的项目自动滚到下一年去。各收支项目必须有合理的编制依据,要有详细甚至统一的定额标准,逐渐作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来确定。分别建立教学基础设施改造、公用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设备建设、队伍建设等专项建设项目,并根据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计划不断更新和完善,使专项建设目标和学校总体规划相适应,不断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5.预算执行当中的网络化、信息化。建立一套上下互动、层层畅通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要结合实际财务论文,在高校内部建立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校决策层、下联各学院(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建立通达的网上信息查询系统。财务部门可利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及时对整个学校的预算计划及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格控制超计划用款。同时还可完善校园网等查询系统,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将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传递给决策者和各责任单位,使他们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做出相应决策。

6.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财务管理职能。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自身资源,合理使用资金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预算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转变观念,开拓思路,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但是当前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配置却与财务管理要求不相适应。有的高校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后续教育流于形式,管理水平不高。因此,注重财会队伍建设尤其是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不断强化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拓宽视野,使财务管理人员不仅掌握和了解财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而且懂得教育业务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和掌握本单位财产物资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等,进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佩佩.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 (7).

[2]田晓霞,张岩峰.高校内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J].财会通讯.2009,9.

[3]彭欣菲,兰湘.高校预算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4]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2008,2.

[5]陈明风.关于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6.

[6]刘美华.高校如何做好内部部门预算[J].会计之友.2007,(2).

[7]杜荣江,刘昕.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2007,6.

[8]高丽红,付辉辉,张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 理财版.2007,5.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概预算;造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扩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同样,在建筑行业,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亦是各个建筑公司不断努力的目标,也是提高企业定价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而做好建筑概预算工作便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的途径之一,因此,为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建筑工程市场上脱颖而出,如何做好概预算工作、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成本成为了建筑行业关注的焦点。

1 概述

所谓建筑工程概预算是指在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参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及各项费用取费标准,预先计算和确定每项新建、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所需要的全部投资额的文件。同一般的项目预算相比,建筑概预算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它对概预算编制人员的技能和水平要求较高,并要求预算编制人员熟悉当前建筑行业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概预算是对不同施工阶段的成本反映,是整个建筑工程投资决策、控制、分配以及管理和核算的主要标准,若要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成本,降低资金投资风险,就必须做好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提高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质量,如此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定价优势和竞争优势!

2 目前建筑概预算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于工程造价的预算方法较为落后

就目前我国建筑概预算使用的确定方法而言,大多数是静态的,较为传统的编制方法,但对于当前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施工技术和新型建筑应用材料的不断更新,较为传统的概预算方法难以满足建筑新领域所需求的动态的造价预算,亦不能够对多个建筑项目经常进行定额换算计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及建筑行业新趋势的行程。此外,我国目前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方法也多滞后,其所采用的定额单价多为几年前制定的,与不断发展的建筑行业不符,导致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的质量逐渐下降、工程量计算取费相差较大。

2.2 预算管理缺乏全局性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进行的项目概预算只是针对工程前期进行的,没有考虑到项目工程中后期的情况,企业对预算的管理模式也同样是阶段性的,亦没有从工程项目的全局着眼,进行全局化的统筹预算,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只是盲目的按照阶段性预算来进行费用支出,没有考虑到人为因素和市场的变动,于是便常常造成预算费用同实际费用相差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施工质量。

2.3 工程设计方案随意变更

在大部分的建筑项目中,虽然项目的设计方案是在工程施工前便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往往为了方便工人施工而没有要求工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要求进行,而这种情况下实际施工所消耗的费用常常大于按照设计方案进行预算的费用,于是,为了工程的顺利开展,施工方不得不根据实际消耗的费用变更原来的设计方案,但是在这种临时性的阶段变更过程中,变更后的设计方案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论证。

2.4 工程设计和招标制度不完善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行业中,在工程的设计和招标制度方面还没有出台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工程设计方案往往只追求设计效果,没有考虑设计方案是否实用、安全和科学的现象。同时,一些建筑施工方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常常钻管理制度的漏洞而进行虚报或多报项目的工程量,造成工程投资费用和实际造价之间产生严重的差错,以上这些均是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

3 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3.1 全面了解工程现场的基本情况

做好工程概预算工作,就要首先了解项目工程现场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对多种施工方法和工艺的比较,进行概预算编制的确定。如因砂石料在工程施工中的需求量较大,其价格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价格,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项目施工现场的布置、砂石料的开采和运输等的深入了解,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构建和设备的存放点,并准确的计算出是否需要二次搬运及运距。

3.2 编制人员应充分理解设计目的,积累现场施工经验

作为一名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人员,不但应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水平,熟悉当前建筑行业的动态和趋势,还应该充分理解每一个项目设计方案的目的并主动了解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积累现场施工经验:首先,编制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各定额册说明、总说明、各章节说明以及定额所包含的内容,充分理解设计图纸及图纸和说明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图纸阅读时,要从设计说明和总平面图着手,清楚掌握项目工程的性质、规模、类型,按照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材料做法的顺序依次阅读,从而更好的理解图纸所示部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进行科学的预算,争取做到定额项目和项目实际相符合,避免漏算和重复计算。其次,编制人员要积极掌握各种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积累现场施工经验,如此才能够准确的把握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艺,了解施工中的特殊要求,从而使计算出的工程量同设计图纸的工程量相对应。

3.3 做好价差调整

众所周知,工程设备和用材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动而变动,但概预算定额表中的价格是固定的,是编制年的市场价格,因此,在编制设计概预算使用定额时便出现了固定价格同市场变动价格之间的差价,需要进行差价调整,而一个项目工程往往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完工的,需要历经数年的时间,那么在这数年的时间里需要调整差价的现象时有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工程造价价差预测系统是确保概预算能够发挥控制成本作用的必要手段。只有通过预测系统较为准确的预测出价格变动的趋势,然后确定价差,适时调整差价,才能够让概预算在动态管理中正常发挥作用。

3.4 推广计算机在概预算编制中的使用

对于概预算编制人员来说,工程概预算多为时间紧、任务重,亦需要进行大量的定额条目和项目计算表之间的反复核对和抄录,工作量较大,若人工运作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难免会在计算结果上出现差错,而计算机在概预算编制中的推广和应用,不但解放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也为编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保障。

3.5 提高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基本功

随着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造价预算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较高的要求下,造价预算管理人员必须要提高个人的综合基本功,即在工程概预算方面的专业知识、预算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工程设计方面的了解掌握、对材料性能、设备采购、施工工艺、投资分析等方面知识的熟悉。只有预算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高了,才能够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的效率和质量。

4 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概预算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越来越大,亦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效率。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人员的能力、素质以及概预算管理水平,才能够对建筑工程做出准确的预算,为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健.浅谈建安工程概预算与造价管理[J].山东建材,2003,(01).

[2]刘薇.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探讨【期刊论文】_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7).

[3]冯焕,尹慧良.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期刊论文]l城市建设,2010(31).

第6篇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财务风险传导; 现金预算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36-03

煤炭企业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新常态”的要求下进行资源整合转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现金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传统的计划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事业型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如何突出新常态下“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的特点,煤炭企业现金预算管控体系的创新至关重要,而现金预算管控体系的起点则是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必然会依附并在现金预算当中进行传导。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金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煤炭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监控点。优化现金预算编制,将现金预算作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常规性手段,不仅有利于企业调控现金流量,而且可以凝聚企业核心竞争力。故探讨新常态下煤炭企业的现金预算编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财务风险及传导机理

财务管理区别于其他管理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企业价值量的管理,其间一定会涉及到资金筹集、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由于主观不确定性与客观不确定性的背离,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发生偏差,就有可能存在实现预期目标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两种结果,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即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1]。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分配风险三方面。

财务风险的特征之一就是“传导性”,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利益联盟体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财务风险的传导现象,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风险因子将已有的或潜在的风险源通过一定的风险载体传导到具有利益关系的其他财务节点上,加之财务风险的“渐进性”,使得企业的理财目标发生偏离。广义的财务风险的传导包含两层涵义:其一为外部传导,一个企业产生的财务风险经由一定路径在传导因子的催化作用下可能会传导至其他相关企业,进而影响整个行业[2]。其二为内部传导,即由特定财务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通过传导因子经由特定路径传导至另一个财务环节,如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各理财环节之间的财务风险传导。狭义的财务风险传导仅指内部传导[3]。

(二)现金预算的结构内容

编制现金预算由六个板块构成:(1)期初现金余额,一般情况下是企业上一期的期末现金余额,还需要考虑现金最佳持有量和现金收支等具体情况;(2)现金收入,包括预算期内主营业务活动带来的现金流入、筹资及投资现金流入;(3)现金支出,数据体现在日常业务现金支出预算、筹资现金支出预算和投资项目现金支出预算;(4)现金余缺,期初现金余额加现金收入减现金支出;(5)融资方案,依照预算期内现金的多余或不足情况所设定的筹资或还款计划;(6)期末现金余额,企业在预算期期末所设定的持有现金金额,用以确保企业在下一预算期内的资金存量与财务活动相匹配[4]。

二、财务风险在现金预算编制中的传导机理分析

(一)财务风险传导要素分解

企业编制现金预算的主要原因是控制企业现金流,尽量规避财务风险。本文以财务风险在煤炭企业中的内部传导为研究视角,借鉴邓明然和夏结(2009)的风险传导元素分解原理,把财务风险传导系统分解成风险源、风险传导路径和风险阈值。

风险源,即风险传导的起点,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源头。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企业一系列的财务活动都可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多以现金流的形式出现在现金预算的编制中;风险传导路径,即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路线或承接顺序,在现金预算的编制中以其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呈现;风险阈值,即财务风险源累积达到上限的数值。财务风险的爆发并非必然,受到财务有机体自我防御能力的有效抵抗,只有当财务风险的累积变量突破其财务有机体自我防御的临界值(即风险阈值)时财务风险才会质变为财务危机。

(二)风险要素的形成机理及传导

根据上述财务风险的界定,风险源由筹资风险源、投资风险源和分配风险源三部分构成。煤炭企业以其特殊“身份”,使其利用银行贷款融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融资渠道单一的弊端。金融危机之后,银行开始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限额加剧了煤炭企业的现金存量压力,相当数额的利息费用加之可能在短期之内就要归还的本金使得煤炭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煤炭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上,抛开新建项目因素,单是从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更新的角度看,煤炭企业需要在现金预算中合理安排资金规划。而且,煤炭企业与资源赋存条件,如煤层地质情况、企业地理位置、井下灾害程度等因素的高度相关性都会成为投资风险源。

分配风险源是指现金股利在现金预算中是否合理规划,煤炭企业偏爱现金股利主要有三点原因:国有股股东对现金股利的偏好;中小股东对现金股利的需求以及证券管理机构对股利派发形式的刚性规定;现金股利在接受市场监督和减少成本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煤炭企业的财务风险源是按照财务风险的传导路径――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进行传导的,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一旦确定,那么风险源会沿着一定的承接顺序进行传导。煤炭企业一般会在年度结束时编制下一年度的固定预算,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很少使用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导致现金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就存在部分缺陷[5]。

风险阈值――笔者认为,它在现金预算的编制中体现为目标利润和期末现金存量两方面。目标利润和期末余额二者究其本质都是企业的一个主观预测值,主观预测值与客观实际值之间的偏差就会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迸发。从程序和方法上来说,大多数煤炭企业都是采用集权模式下的定性预测法来制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种风险源都是以现金的形式表现出来。筹资风险源是以企业预计筹资额及当期还款额的形式出现在现金预算的融资方案和现金支出板块中。投资风险源最初以当期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投资额出现在特种决策预算中,随后转入企业现金预算的现金支出板块中。分配风险源以当期现金股利支付数额的形式转入现金预算中。笔者认为,在编制现金预算时只能对其发生的预测数额进行汇总填列,也就是说,从现金预算编制角度来看,风险源属于不可控风险。通过优化现金预算的编制流程和改变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可以控制财务风险的传导,继而有效地减轻风险源对风险阈值的负面冲击。通过定性加定量的方法来精确地设定风险阈值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预算精度差给煤炭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二者均属于可控风险。财务风险传导要素在现金预算中的传导逻辑如图1所示。

三、煤炭企业现金预算编制的优化

(一)流程的优化

现金预算中的数据主要由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提供,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规避企业财务风险能力的强弱。拥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现金预算编制流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现金预算编制精度的问题,预算流程优化的关键在于相应职权的部门或个人在既定的流程中行使相应的预算权限,编制流程究其本质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体现。

煤炭企业的“国有”属性较突出,比较理想的现金预算编制模式应当由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三个层级来共同完成。经理层负责现金预算草案的编制,首先把现金预算中的四个板块目标自上而下地分解到各个相应的职能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在接到上级的分解目标之后要对该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若认为可行,编制本部门现金预算草案并报预算管理部门审核,预算管理部门将各现金预算草案进行平衡汇总形成最后的现金预算草案。如若不可行,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上报预算管理部门。董事会对现金预算草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经由股东会审批,现金预算方可执行。

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线反复程序,不仅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更加明确自身的目标任务,又有利于煤炭企业日后对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二)方法的优化

煤炭企业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煤炭销售萎靡,产能相对过剩,部分固定的成本开支对企业的冲击较大,此时的煤炭企业应适宜采用零基预算。在现金收入板块中,可以对预计的销售量采用效益分析法,主要是对各季度销售收入的回收率――收现率的预测。除此之外,还应当考虑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处置固定、无形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等项目,在现金支出板块中除去日常业务支出外,还应当对应地考虑投资支付的现金,其他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支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等项目。从提高零基预算效率的角度来看,重点是建立现金支出定额标准库,包括各级岗位人员工资定额标准库、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库、煤炭设备及维修费用定额标准库、基础设施项目定额标准库等。

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市场对煤炭企业的依赖性增强,煤炭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加剧,煤炭企业在编制现金预算时涉及到的变量增多,如:业务量、出货价格、采购合同等,此时可以考虑采用概率预算法进行现金预算的编制。运用此法的关键:一是要对现金收入板块中的预算数值用动态的价值观估计其发生的概率,然后将各种收入预算因素出现的各种概率按照与预算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合,求出不同条件下的联合概率,最后用联合概率汇总形成不同情况下的可能预算结果。这种方法的实施基于动态价值观(再投资假设下),应当把货币时间价值这一基本的财务管理价值观引入并体现在现金收入板块预测中。二是在现金支出预算中对生产经营性支出预算方法进行改进,建议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将每项现金支出依据成本动因分解成不同的作业,利用投入产出、模糊数学等方法得出每个项目的预算时,必须基于成本会消耗每项作业,而每项作业会消耗动因的原理,以此得出较科学的现金预算。

(三)对目标利润数据的优化

在现金预算中,最后的期末余额板块数据是根据一定的计算顺序再加入企业管理者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利润”所确定的,企业现金预算对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利润”是否科学合理。前已述及,在现金预算的编制流程中推荐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线反复程序”,根据此程序,同理也可以在设定目标利润时先自上而下――企业可以根据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数据确定煤炭企业的利润平衡点,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结合短期的发展规划确定企业的目标利润;再自下而上――企业与各级职能部门协商确定各自的目标利润,签订目标利润责任书。企业预算管理机构根据协商确定目标利润,再综合考虑其他财务及非财务变量因素评估财务风险,制定相应预案。

设定目标利润时,企业应以近期实际财务数据为基础,依照未来的战略规划与各部门的目标责任人充分沟通协商,制定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且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指标作为目标利润的考核依据。另外企业可以同步出台切实可行的监管实施方案,来保证企业经营的高效率和财务风险的有效降低。

(四)提升市场信息的处理能力

现金预算表面上展示了企业在一定预算期内的现金流状态,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企业对相关信息流的掌控和估测。无论是销售量的预测还是期末现金余额的确定都体现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流也是现金预算的一项风险源。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处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现金预算精度,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市场信息数据采集是基础,煤炭企业要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收集买方信息和卖方信息,特别要注意买方的需求量、新经济政策下的煤炭市场需求结构信息、各个竞争对手的煤炭生产供应量以及供应结构、煤炭企业的运输条件、物流市场等相关信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金预算中所涉及到的各个项目进行周密的测算,最大可能地正确判断出数据的走势。在数据处理阶段,关联数据的取得可以通过表格之间的对接直接完成,亦可通过用友NC系统或ERP系统直接导出,进而给销售部门提供合理的生产规模、销售方式、价格区间等各个方面的参考数据。建议条件成熟的煤炭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研发相应的现金预算信息处理软件。

【参考文献】

[1] 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

[2] 沈俊,邓明然.企业财务风险传导及其载体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7):25.

[3] 胡翠萍.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控平台;路径

1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现状

1.1基本现状

科研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并将其放在首要战略地位,不仅配套出台相关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还持续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2014-2019年我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170.13%。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科研经费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大量科研经费投入到高校、科研院所等,较好的调动了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根据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当年中国国内论文数量为44.8万篇,其中66.3%集中在高等院校,中国的SCI论文占到世界总量的21.5%。如何管控好海量的科研项目和配套经费,这不仅关乎科研项目的成效,更是防止科研经费“跑、冒、滴、漏”,甚至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也是管理者必须解决好的实际问题。

1.2高校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实际运行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一是对科研预算编制不够重视。二是科研预算编制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三是科研预算编制和实施未形成合力。四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亟待完善。五是科研经费的适用缺乏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重立项,轻管理”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二是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缺乏专业指导。三是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过于笼统。四是相关部门本位思想严重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五是科研预算执行的监管力度不够。

2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路径

以“做好两个优化,搭建一个平台”为纲,切实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2.1做好制度优化

制度就是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石。好的制度,有利于推进工作,不好的制度,不仅影响甚至阻碍正常科研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散见于各处,且有的制度规定过于僵化、老化,与实际有一定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执行者遵守,也不便于监督者执行,所以优化整合现有制度,夯实科研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基础,是提升加强该校科研经费管理之基。

2.2做好流程优化

流程是事物进行过程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是向既定目标有序前进的保障。简洁、明了的流程是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该校目前科研预算管控流程不清晰,链条冗长的实际,有必要全面、系统梳理流程,删除多余环节,减少不必要环节,组合重复环节,保留必要环节,让流程中的管理层掌控目标,各部门明确在各环节中的职责,经办人员具体工作内容,大家按部就班,高效推进科研预算管控工作。

2.3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

搭建资源共享的信息互通平台,即由科技管理部门在全校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开发设计集科研项目和经费预算两大板块为一体,功能涵盖项目立项申报、项目流程管理、项目结项审核,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经费审计等流程,管理层、各部门、各经办人多层级参与的信息网络互通平台。让数据多跑路,提高该校科研经费费管理工作的效率,让项目信息在该平台实现共享,充分发挥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变科研经费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

3搭建信息平台的构想

3.1项目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旨在通过系统手段,科学规范的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规范预算全流程中的各种行为。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调整、预算监测四个模块。3.1.1预算编制模块为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项目预算编制。对于项目审核通过已经立项的项目,用户(项目责任人)可以在系统进行预算编制,用户页面展示个人所有立项项目的预算编制状态,分为“未编制”、“未提交”、“待审核”、“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并可以查看预算编制当前状态的全部内容,“待审核”、“审核通过”状态的预算不可进行修改。(2)支出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支出类别页面,包括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交流费、会议费、差旅费、咨询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支出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支出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3)来源预算。系统提供格式化的具体来源类别页面,包括企业经费、捐助经费、单位划拨经费、自筹经费、政府专项经费等子项目,用户在该页面填报所有收入的预算及其子项目,收入预算完成后保存相关信息,。(4)预算提交。用户完成收入预算及支出预算填报,形成完整的预算方案后,将所有预算内容汇总后提交到项目所在部门处,项目所在部门初审后,将项目预算提交至主管部门进行审核。3.1.2预算审核模块实现预算编制的线上审批决策,同时保证审核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及审批流程的完整性,该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预算审核人员管理。系统管理人员根据接受的信息,维护管理预算审核委员会的人员信息,确保预算审核人员确定后能够及时获取审核权限,对预算编制进行审核。(2)目标相关性审核。该模块中,预算审核人员通过查阅申报材料,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项目任务目标,各项支出是否与项目任务紧密相关。(3)政策相符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项目预算涉及的政策及制度,预算审核人员审核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财政政策及财会制度,符合经费管理规定,预算的开支范围、额度、标准是否符合具体规定。(4)经济合理性审核。该模块中,系统展示同类科研各子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预算审核人员可以参考同类标准,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审核支出的经济合理性。(5)预算审核意见汇总。预算的分类审核完成后,在预算审核组负责人处汇总意见,预算审核组负责人依据上述意见,对预算编制提出整体意见,作出审核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反馈给系统。(6)审核意见反馈。系统根据审核人员的结论意见,将审核通过的预算编制存档,并将预算编制状态调整为“审核通过”,展示给项目组;审核不通过的预算编制则直接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根据审核意见修改后重新提交。3.1.3预算调整模块考虑到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为应对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变化,保证预算的严肃、合理性,为项目开支留有一定的空间余地,防止预算的经常性更改,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调整申请。项目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预算调整页面进行申请,填报预算调整的子科目、原因、金额等格式化文本,向预算审核委员会进行提交,状态标记为“已提交”。(2)预算调整审核。项目预算调整申请后,系统向预算审核委员会推送相关申报情况,预算审核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状态标记为“已审核”,并反馈至系统管理员处。(3)预算调整执行。系统接收到审核组的意见后,对于“审核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根据预算调整的审核意见,记录预算调整审核全过程,根据预算调整申请的内容,调整系统内预算指标,向用户反馈审核通过的意见,并更新项目预算编制,用户界面显示预算调整审批的过程及结果,展示更新后的预算编制内容;对于“审核不通过”意见的项目,系统管理员将申请反馈至用户处修改,用户可以撤销或者重新申请。3.1.4预算监测模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旨在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该模块有以下功能:(1)预算执行信息查询。预算执行模块与财务系统对接,通过请求调用财务系统数据,展示项目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供项目组及管理人员查看。(2)预算监控。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将项目进度与预算进度进行匹配,在系统内设置项目预算执行的临界值。当项目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情况达到临界值,系统将相关信息反馈给财务系统,并由财务人员操作财务系统,暂停某个子科目的费用报销。同时,系统向用户发送通知告知冻结情况,提醒用户及时查看预算执行情况,需要调整的由用户发起预算调整流程,预算调整获得批准后,系统根据新的预算编制情况,为用户调整预算执行指标,并向财务系统发送信息,解除相关费用报销限制。(3)预算执行报告。系统定期对全部项目进行预算执行数据收集,从收入、支出、效率等方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生成预算执行报告向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反馈,供其进行决策参考。(4)项目资产入库。项目组购买设备、材料或研发出实物成果,交由运营管理部门进行采购、运输、入库、保管,当项目组需要使用时,应通过系统向运营部门申请使用。(5)预算评估考核。项目过程中,考核部门定期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审,审核评估预算执行情况,通过与考评系统对接,将预算执行情况与个人考核考评相挂钩,作为评估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6)预算审计监督。项目过程中,审计及监督部门能够随时介入项目中,对预算执行情况予以审计监督,发现问题时,监督部门通过系统向项目组发出通知,要求整改或中断项目。

3.2项目过程管理

项目过程管理主要是管理项目研发进度,实时追踪项目进展情况,该管理系统可以分为研发计划、研发实施进展、阶段评审三个模块。3.2.1研发计划模块在管理研发计划文本档案,通过研发计划生成各项进度指标,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计划申报。项目组应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研发计划申报界面,填报格式化研发计划文本,明确研发任务、研发周期、研发用途,细化计划任务及时间节点,项目研发计划被提交至项目管理人员处,进行研发计划审批。(2)研发计划审核。用户上传研发计划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操作,审核完成后,系统管理员将意见反馈至用户,由用户进行修改。审核通过的,用户可以查阅研发计划书。审核不通过的,用户需要重新修改提交。(3)研发计划任务分解。研发计划审批后,系统根据审核通过的研发计划,为研发人员提供量化可视的研发进度指标,分配工作任务,研发人员完成指标内的工作后,相应的进度将提高。3.2.2研发实施进展跟踪监测进度完成情况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研发工作上报。项目组成员定期上传个人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格式化文本,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批汇总,形成项目组定期工作计划、总结后上传至主管部门。(2)研发进度量化。系统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完成的工作内容与研发进度计划相匹配,量化评估研发进度后,将工作内容及工作完成度更新至工作任务界面,供有权限查看的用户了解项目实时进展。3.2.3阶段评审定期对项目情况进行评审的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1)阶段报告申报。系统根据项目计划书,设置关键时点提醒功能,用户将接收到系统发送的阶段报告上报信息,用户需在研发计划所列示的重大时间节点前,整理阶段工作成果,填报阶段成果格式化文本,并向主管部门进行汇报。(2)阶段报告评审。用户上传阶段报告后,系统管理员将报告发送至评审人员处,评审人员出具评审意见,经评审组长处汇总后,系统将评审意见反馈给项目组。评审意见作出后,如评审通过,则阶段报告任务完成,相关报告归档并不可修改,供相关人员查阅调取;如评审未通过,用户可以进行一次申诉,提交补充材料后由评审人员审核;如申诉未成功,则相关阶段报告作废,状态显示为“审核未通过”。

3.3项目结题管理

项目结题管理旨在规范项目结题流程,对项目进行考核评价,促进成果转化,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项目结题管理模块有以下功能:3.3.1结题申报(1)项目结题报告上报。项目负责人结合项目组全部工作研究资料,撰写格式化的结题报告,提交项目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及成果运用方式方法,提交完整的结题报告。(2)报销终止模块。结题前,项目负责人通知项目组成员在结题截止日前报销所有财务费用,所有报销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通过系统向财务部门发出账户冻结指令,终止项目相关的一切报销行为。(3)资产清查系统。财务系统受到项目终止指令后,会同运营部门清点核对项目资产,将系统中的资产全部列入封存状态,关闭资产申请使用功能,编制项目资产负债表及预算执行表后由审计等部门联合审批,审批通过后的财务报表发送给项目负责人。3.3.2项目结题评审一般由财务、科研、运营、专家等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全面评审:(1)部门评审。项目组所在部门归口管理本部门的科研项目结题报告,审查提交材料,归档项目材料,科研技术申报及管理,将所有资料汇总提交至科研主管部门。(2)科研主管部门初审。科研主管部门接受所有部门的项目结题报告,统一进行归口管理,同时对材料完整真实性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后将对应资料权限开放给相关评审部门。(3)运营管理部门评审。运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项目的实物成果,对项目组提交的实物成果完成入库封存操作,对实物物资出具保管及处理意见,同时出具会签的评审意见。(4)财务管理部门评审。财务部门收到项目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财产作出清算工作,完成项目结题财务处理,在系统中录入项目结题时间节点的资产负债情况,对项目预算执行状况出具评审意见。(5)专家组评审。专家受到结题申请后,对项目组的任务完成进度、成果结论、运用转化等作出专业评价,出具科研报告验收意见。(6)科研主管部门终审。科研主管部门汇总各评审成员单位的评审意见,形成总的评审意见书,向项目所在单位进行分发,再由项目组所在单位反馈至项目组处。3.3.3项目结题对于项目结题终审状态为“已结题”的项目,各职能部门应配合项目结题。项目结题后,项目组用户显示项目为“结题”状态,同时关闭项目的所有修改操作功能,归入历史档案作查询调阅使用。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在完善科研经费申报流程和审批流程的同时,提高预算编制、调整、执行的科学性,以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控。项目在实施工程中,通过系统及时汇报进展,让决策部门了解项目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项目目标及任务。监督人员能够动态调阅项目经费的申报审批文件,将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的情况形成指标,录入项目考评系统,对项目进展进行阶段性评估,杜绝考核和拨款两张皮的问题。同时,通过平台高效的档案管理功能和用户行为记录功能,防止角色缺位错位,甚至违规操作。最终实现一个平台既要管科研项目的“出生”,又要管科研项目的“成长”,还要管科研项目“消亡”,更要管科研项目全程可复盘追溯。

[参考文献]

[1]邵亚芳.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研究——以S大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多元化;运用

1 高校财务预算的总体要求

高等学校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几个月开始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并实行收支两条线。高等学校编制预算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收入预算要坚持稳健性、适度合理估计的原则;支出预算坚持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等原则。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的平衡对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条件下,支出预算指标宜松不宜紧,预留足机动经费,保持一定的弹性,以防在预算执行中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预算编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前瞻意识,要充分研究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兼顾学校经常性预算和资本性预算,才能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和前瞻性发展的目标均能实现。

2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的使用现状

目前高等学校预算编制方法多采用“增减量预算法”。或者在从“增减量预算法”慢慢向“零基预算法”过渡中。

所谓“增量预算法”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支出预算时,以上年度实际支出数为依据,并考虑下一年度学校收入状况和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 相应地调增调减相关项目预算数额。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容易操作,但有不合理之处:一是经费开支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上年度实际支出的基数, 不可避免地受上期既成事实的影响,使上个预算期的不合理因素得以沿袭下去;二是根据学校收入状况,在上年度基数上增加与减少,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容易使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养成惯性思维,滋长预算分配中的只能增不能减,调减预算时各部门怨声载道,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所谓“零基预算法”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各项支出均不以上年预算及实际支出为基数,一切从零开始,按正常经费和专项经费两部分重新核定。正常经费按人员定额核定,专项经费根据需要和可能逐项核定。资金分配顺序是先确定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再确定专项经费。专项经费根据轻重缓急排安排。零基预算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益,对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传统的增减量预算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科学性在高校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排除部门经费只能增不能减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理论上讲,“零基预算”有许多优点,但在实施中却不容易操作,特别是高校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高校培养成本核算意识不强,规律性数据整理分析能力较弱,真正要做到零基预算难度较大。

3 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方法多元化的必要性

3.1 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近些年财政管理改革力度很大,从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预算编制方法的改革,即从“增减量预算”到“零基预算”的转变,从年度预算到滚动预算的转变,从投入式预算到绩效式预算的转变。高校业务活动较为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多,在预算中很难细化到财政预算要求的程度,因此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探索适应高校发展的预算管理机制,才能适应财政对部门预算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3.2 国库集中支付对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

高等学校执行财政部门预算改革及国库集中支付难度是相当大的,高校非税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后,资金不再返还下拨,只能根据批复的预算项目安排支出,学校在资金调配上几乎没有自主权,且年度预算支出项目指标在部门预算批复后,更不用说追加预算增加预算项目。就以项目支出来说,部门预算在上年度8月份开始编制,11月份 “二上” 已上报,而学校的年度计划及工作要点则是到三月份才能确定,造成财务资金计划与学校工作计划不匹配,新增重点项目因上年度无法预计影响学校的发展。

3.3 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要求

以前高校只要按规定的用途支出财政性资金,培养出合格的高等人才就算完成政府和社会赋予的使命等理念已经落伍,教育成本分摊和补偿制度逐渐被管理层和社会公众关注。随着高校在财务核算中对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重视,对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的方法提出了设置成本费用账户、确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划定成本计算期、成本费用归集和分配及建立人才培养成本财务评价指标等的初步设想。合理的成本分摊能比较客观地核高校学生培养成本,对高校收费标准提供详实的依据,同时在预算管理体系中预算编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3.4 基于收入变动预算支出可控的要求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发展,各高校大规模基建建设和投资建设新校区,高校在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近来每年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高校在生源、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每年招生人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招生人员变化幅度较大,收入预算难度大,支出预算调整面宽,意味着高校在预算编制中要充分考虑收入变化因素,形成一种基于收入变动可联动调节支出的预算管理模式。

3.5 高校财务信息全面、真实、完整性的要求

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基建账纳入高校“大账”,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同时又充分尊重了高校的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的会计信息质量,对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高校预算编制方法多元化运用的分析

为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新要求,高等学校预算在预算编制方法上可参照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理论,在零基预算基础上引入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复式预算、绩效预算等方法,并有机结合起来,使编制的预算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下面分别对上述预算方法在高校预算中运用阐述如下: 转贴于

(1)零基预算法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不考虑以前年度经费收支情况,只依据支出项目本身的必要性、合理性来测算的方法。零基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但是零基预算法预算工作量大,要求学校财务管理基础工作扎实,规章制度健全,领导重视支持,财务人员素质高,更需要对学校历史财务数据资料分析对比、论证资金使用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更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经验总结。

零基预算法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对高校的年度总目标进行拆分,主要分为教学类目标、科研类目标、后勤保障类目标、运行支出类目标等等,细化每个大类指标为更细的子目标,对逐个细指标按“支出——效益”分析排优先次序。特别是涉及专项项目支出更要体现项目实施后对学院发展影响程度不同来分配教育经费资源。同时,按照预算年度工作要点适量分配资金需求,将预算编制到每一项支出。

(2)弹性预算法是在不能准确预测预算期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其与成本形态或者与其他因素的依存关系,按预算期内业务量可能发生的一定范围编制而成的预算。弹性预算法不但能在预算中将资金分配与资产、人员、业务量等指标形成系数关联,而且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和可比的基础上,便于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优点是调整预算时可随业务量变化,对关联指标支出项目按比例调整,增加预算控制的弹性需求。

弹性预算是一种联动的预算,可随学院需要做出调整或重新规划。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应将学院所有支出项目分析划分为固定支出和变动支出,固定支出以总额预算控制,变动支出与在校生规模、教职工人数、资产总额以及支出结构比例等指标建立关联来确定支出预算金额。如在预计高校预算年度实际招生规模会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学费收入上下浮动,可按上年度实际招生人数的70%-120%的收入范围内分档测算的教师工资福利支出、课桌椅及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学生活动、就业、奖励等专项经费支出将同比调整,学院公用经费支出、教学楼维修支出等也需相应调整。弹性预算一方面可逐渐规范预算项目定员定额管理和院系二级财务核算,更重要的是可对人才培养成本积累原始数据并加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或永续预算,具体做法是:每过一个月份或季度,立即根据前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以后月份或季度进行修订,并增加一个月份或季度的预算,如此以逐期向后滚动、连续不断的预算形式来安排规划未来的业务活动,将预算期与会计年度分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使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的一种方法。

滚动预算法特别适用于高等学校大规模举借外债投资建设新校区的建设期,它作为正常预算外的辅助预算管理,预测各建设期资金需求,强化建设资金的调度,合理安排融资资金的到位时间、建设资金投入时间,还本付息资金需求,尽可能减少大量负债资金的存量。滚动预算能够从动态的角度把握住学校近期的规划目标和远期的战略布局,能够根据前期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修订近期预算,有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能够充分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

(4)复式预算是对财政性资金收支计划通过编制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同时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

复式预算在高等学校实际运用中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大体可分为一财政拨款类预算,二非税收入类预算,三融资发展类预算。从内容上来看,三类预算根据收入来源不同渠道, 征对收入来源安排支出,支出项目均可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项目支出。一般情况下,财政拨款类预算基本无结余,非税收入类预算收支应保持平衡并力争结余,结余额转成项目。融资发展类预算反映正常的收入已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特别是新校区建设、大型基建项目、科研开发等),需要通过其他融资资金来弥补,合理评估财务风险,控制债务总额度,合理安排资金还本付息。

(5)绩效预算的特点就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

效益来衡量其业绩。可见,绩效预算是一种是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它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有积极作用。

第9篇

铁路工程概算是初步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批准的概算是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最高限额,是编制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控制施工图设计及施工图预算、衡量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编制招标标底及投标报价、考核建设项目投资效果的依据,设计概算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的合理分配。铁路工程预算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是控制施工图设计不能突破设计概算的重要措施、是编制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以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招标的工程,经审定的施工图预算是编制工程标底、承包合同价以及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

从铁路工程概、预算的第一部分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的组成上看,主要是由材料价格(包括人工单价和机械台班单价)、设计工程量、施工方案和定额指标等四大要素构成。因此准确地取定材料价格、正确的计列工程数量、合理的施工方案设计及编制补充定额就成为概、预算编制的关键。本人结合几年的工作历程并根据铁路工程概、预算的编制步骤,对如何做好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工作谈一谈体会。

1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几点关键

1.1 概、预算资料的调查

在整个概、预算编制工作中,资料调查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概、预算工作的第一步。该项工作的优劣、深浅直接影响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工程造价的高低,甚至还影响了下一步工作的进行。

如果不对材料原价、运距、运杂费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详实的分析就无法进行材料的预算价格计算,就不能真实反映相应材料的价格,也就无法进行分项工程计算;也就难于体现其合理性,更谈不上真实体现不同地域项目的特殊性和区域性。概、预算资料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1)工程所在地自然条件调查。(2)工程所在地施工条件调查。(3)工程所在地工资标准调查。(4)工程所在地材料原价调查;(5)工程所在地运输条件调查。(6)工程所在地土地、青苗补偿费及安置补助费调查。(7)工程所在地拆除建筑物、拆迁电力、电讯线路等补偿费调查。(8)工程所在地路线交叉调查。(9)工程所在地供水、供电调查。(10)工程所在地临时工程调查。另外,该工程的建设工期、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计划、贷款额度、大中桥的常年最大水位等水文资料都需要进行详细逐一地调查。只有掌握了这些资料才能顺利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

1.2 材料价格的取定和计算

工、料、机单价是概、预算文件的计费基础。一般情况下,根据外业调查的资料(包括人工费、材料的供应价格、供应地点、运距、装卸费、运输方式、运输道路状况、铁路通行费、机械使用费及燃料费、用电价格、机械养路费及车船使用税标准等),按照编制办法,计算工、料、机单价。

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材料的供应尚未形成专业化、系列化,往往出现材料的供不应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主要材料价格的宏观调控,都给确定材料价格带来很多困难。这就要求概、预算编制人员对所需材料价格进行多方询价,并对询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掌握的材料价格信息资料和对主要材料价格情况及供求发展趋势的了解,确定询价时效和可能发生变化的趋势,使材料的取定趋于合理。在机械台班计价时,电价应根据工地和工程实际情况考虑部分自发电和采用电网电相结合;燃油价格也是影响机械台班单价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要提高其单价的准确性。.

1.3 熟悉设计图纸查对工程量

查对工程量时,首先应熟悉设计图纸,包括总体布置图和设计工程量清单。概、预算编制人员应根据定额拟定符合概、预算编制要求的工程量清单,明确所需的内容、深度和质量,要具有自己计算工程量的能力。不清楚的地方,要查阅图纸,并求设计人员帮助。铁路建设工程技术日趋复杂,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日益被广泛应用,概、预算编制人员要认真阅读设计图纸,理解设计意图,要精雕细琢地处理好每一个工程细节,力求做到工程量完整不漏项,与设计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概、预算编制质量。

1.4 熟悉并掌握施工工艺和工序,正确套用定额

在定额的总说明、章节说明中,对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一些特殊规定都有详细描述。要在弄清定额项目所综合的内容和适用的范围,以避免重复或漏算,并注意单位与定额一致,避免重大错误。另外,定额中有些项目是允许调整的,可根据工程的工艺要求和结构特点等因素进行,以提高概、预算的准确度。

合理地选用定额是为工程定价的过程,因而它是概、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要工作之一。正确套用定额就要求概、预算编制人员熟悉并掌握施工工艺和工序,因为它是影响工程单价和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如在路面工程中,对于沥青路面的设计如果造价编制人员不掌握路面的施工工艺,对于数量表中没有体现的透层、粘层数量经常会漏计,影响造价;而对于桥梁设计中,如果不熟悉施工工序,也因此会漏计,诸如预制场地、张拉台座、轨道铺设、金属结构吊装设备以及现浇结构中支座、临时基础的设置与拆除等数量,所以工程造价编制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施工工艺和施工条件,不能一概而论。

1.5 造价分析

为保证概、预算编制质量,还要进行造价分析来加以验证。在工程方案的优化方案比选时,造价分析可提供技术经济分析结果。造价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本身各部位间造价关系是否合理;二是与其他相同或相类似结构工程的造价相比是否合理。具体做法是:将完成的概、预算结果,按结构部位计算出各自的经济指标,分析这些指标与相对应的工程条件和工程量是否符合,把这些指标与其他项目同类结构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合理性,发现突变,要及时查找原因,属于工程量的问题,要向设计人员反馈信息,核对工程量;属于其他原因,要查对材料价格或选用定额等方面是否有误;根据查对结果及时修正并反复分析对比,直到满意为止。

1.6 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

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是工程造价管理的基础,在完成概、预算文件后还应进行资料整理,做出造价指标,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门别类地统计,归纳出各项经济指标的经验值,为做好工程造价打下基础,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造价分析的效率和效果。只有不断地收集,科学地整理工程造价资料,才能为今后的概、预算编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集团;预算运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前言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算所起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呈发展态势,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也呈现长足发展态势。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老型企业或新兴企业,不同的发展行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了解研究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手段在各种类型企业中的运用,合理有效加以利用,将对于企业无论是内部规划管理还是外部长期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的含义与意义

(一)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的含义

预算一般指以财务数字的形式显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以此为依据为企业今后的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一系列战略。而全面预算则突破此单一依据,不仅通过财务数字更通过其他各种数量形式和表现形式来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状况做一个全面说明,而预算手段和眼光也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状况,也包括非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现在更多企业选择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手段来实现对公司企业的监控和把握,考核经营业绩,制定企业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企业战略目标的鼓励与引导下,由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调整、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等构成的闭环系统,以有效协调组织企业内外部各方资源,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资源利用合理化和最大化。一定条件下,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等特点,是现代企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手段。

(二)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企业结构发生变化,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投资群体也出现多元化、分散化趋势,比如股市不断发展,股民日益增多引发“炒股热”等等。企业要想获得充裕的发展资金就要想办法吸引投资者目光,而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目前发展状况,更放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态势,那么全面预算管理则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适应投资者需要,增强投资信心和意愿,另一方面可以使经营管理活动合理有序,提升经营质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可以看出,推行企业全面运算已是新型企业结构下的必然选择,其有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企业和集团的动力与向心力,而制定战略目标需要了解企业内部状况,对企业整体资源进行整合并加以利用。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整体水平,了解同行的发展动向,才能取精去糟,逐步赶超。那么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面预算和估量的一个过程,最终将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向心力,推动企业进步发展。

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的过程就是不断用量化的方式熟知自己目前所拥有的资源、所发展的步伐、所欠缺的部分,企业集团会通过对项目实时跟踪,不断根据反馈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和方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避和化解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从企业微观和内部层面来说,全面企业管理是整个企业集团相互联合、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的管理体系与系统,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整体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

二、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的方法和步骤

(一)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控制一个企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控制战略,进行战略目标制定对3-5年做一个发展预期和预算;第二层:控制管理,每月跟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第三层:控制经营,根据成果调整目标,制定制度。战略、管理与经营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全面预算监控。

由于全面预算的编制需要着眼于多种形式的预算,那么企业预算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首先,是固定预算,根据企业产品现实状况把正常情况下相对固定或必须的费用支出作为首要的预算项目。其次,是弹性预算,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以往公司产品情况而编制的预算,销售量与销售业绩直接挂钩,可以把业务量也就是销售业绩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加入此项编制的预算。再者,是滚动预算,需要时刻关注市场条件的发展变化以及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变动,关注消费曲线和价格曲线的发展态势而同步、实时进行预算调整,这种预算编制方法适用于季度这样一段时间内的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存货预算等的编制。另外,零售预算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也应该考虑进来,这是指对预算收支以零为基点,对预算期内各项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项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预算数额的大小,逐项审议决策从而予以确定收支水平的预算,一般适用于不经常发生的或者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如对外投资、对外捐赠等。最后,需要考虑的是概率预算,这是一种对具有不确定性的预算项目,根据以往经验做出评估预测,分别对期望值最大化和最小化进行预算评估,一般适用于难以预测变动趋势的预算项目,如销售新产品、开拓新业务等。

(二)全面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

总体来说,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三大部分。

首先经营预算与企业日常各种相关经营业务直接相关,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预算

在全面预算体系中,一般销售预算是基础,现金预算是核心,全面预算涉及计划期间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和成果。首先由于销售是企业的业务核心,那么预算则是全面预算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情况、各项额外支出都以销售预算为支撑。编制销售预算要进行市场调研,洞悉市场消费需求,预测销售目标及销售价格,从而编制出合理的销售预算。

2.生产预算

生产预算是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企业预算期间产品生产的预算以安排公司的产品生产活动,根据初期成品库存量、末期成品库存量和销售预算制订的生产预算。其中,预计生产量的估量是生产预算的基础。

3.直接材料预算

完成生产预算,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直接材料预算,包括直接材料采购量,根据生产材料的预期损耗量进行采购预算,同时根据预计初期和末期生产材料的库存量决定预期生产材料的采购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前期应付账款和采购付款条件都是需要加在预算过程中的不可忽略的因素,这有关于现金支出的现实状况。

4.直接人工预算

根据预计生产量和销售量,人工预算可能是不确定因素。预计直接人工成本与小时工资率和单位产品工时呈正比关系,需要根据生产量、人力资源价格及产品生产复杂难易程度进行相关预测。

5.制造费用预算

制造性费用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种。有些费用根据以往生产经验可以加以预算且基本稳定,保持不变,有些费用则根据时间和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比如场地费、水电费等等,应根据现场情况做出准确预估。

6.单位产品成本和期末存货预算

这些数据是销售成本预算的重要来源,可由前面几部分的运算得来。

7.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预算

这是指企业业务范围外的额外支出,包括固定性和变动性费用,这些都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状况作出全面考量和评估。

财务预算:包括和企业经营成果所带来的各项与财务有关的预算管理。细化分来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预计资产负债等几个部分,这些部分综合起来可以直接反应企业经营成果,精确化估量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明确企业发展趋势,尽量减少资金损耗,争取利益最大化。

资本支出预算:主要涉及长期资本运作,通常是企业不常发生的各项资金支出的预算,比如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处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应用相对于前两项较少,但也需要在投资项目可行性具体分析基础上编制预算,在涉及企业规模发展的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三者前后衔接,相互联系,整体构成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体系,三者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发挥预算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客观、及时地掌控企业发展状况和经营走势,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三、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作为独立经济体也在谋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营管理手段,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手段在企业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忽略的大势

针对我国现在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应该从内容体系、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手来抓,全面构建企业预算管理系统,掌握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以及全面预算表格体系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并有效地掌握各项预算的控制技巧和手段,转变企业经营发展理念,认识并加以重视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才有利于切实提高企业经营业绩,促进企业平稳有序稳步地发展,早日实现并完成更大的企业战略目标。

四、结语

研究、探讨并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全面预算编制和控制体系,是企业突破创新的必需手段,是企业谋求更高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经途径,是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必然动力。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明确理解全面预算编制、控制和分析这三个要素,深刻认识这一不可逆转,不可代替的趋势,迎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迟树功.中国企业集团研究.济南出版社,2005.

[2]王斌.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会计研究,2002.11.

[3]刘本仁.企业集团资金管理实践与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50-02

财政部2006年颁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这一理念,至今已有10年。财政部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增设了部分重大资产增量和资产存量的数据编报,规定了办公设备、办公家具等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等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这一理念正在逐步落实。但是笔者认为目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个别点上,尚缺乏全面系统性的结合,尤其对于单位个体而言,两者的结合比较被动。本文将从农业科研单位角度出发,从外部条件和内部措施两方面来分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一、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理念

财政部于2006年提出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并在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课题中予以解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资产管理侧重于实物形态的管理,预算管理侧重于价值形态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和条件,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延伸。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环节。资产存量信息是预算编制的基础,资产配置标准是预算编制的依据,二者是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在预算编制前期准备阶段,通过分析资产存量信息和参考资产配置标准,合理科学编制资产分项和综合预算,从而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分配苦乐不均的问题。

2.预算执行环节。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过程即预算执行过程的体现。与资产相关的购置、运行、维护和更新都需要资金预算的支撑,反之管好资产,加强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监管,也是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

3.决算报告和预算绩效考评环节。第一,资产配置、使用情况都是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决算报告有关项目相互印证,作为今后预算编审和资产管理的基础和依据。第二,预算绩效考评体系中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共享率等指标的纳入,一方面使得预算绩效考评更为全面、立体,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绩效考评激发提升资产管理质量的动力。

二、实现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外部条件

1.建立完整全面的预算编制报表体系。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都涉及了两者的结合,但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欠缺实质结合点,在现行的预算编制报表体系中尤为凸显。

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预算编制报表体系,将新增资产配置和资产存量情况全面反映,并且与资金预算相衔接,从报表设计环节体现出“预算编制以资产存量为依据”的要求,例如资产存量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衔接,资产使用、处置情况与收入预算衔接,资产存量情况与支出预算衔接等等,这样一套预算编制报表体系既符合了预算编制环节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要求,又从政策层面促使农业科研单位在预算编制时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和资产使用状况等因素。

2.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加快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设是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已有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包括通用办公资产标准、房屋标准、用车标准等,需要在两个方面进一步细化标准:第一,现有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主要针对行政单位,对事业单位尤其是农业科研单位尚未出台明细的资产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例如针对通用办公资产、专用资产等按常用类别细化规定,在现有房屋标准的基础上对科研用房标准予以细化,用车标准由公务用车延伸至业务用车。第二,国家层面的资产配置标准还应充分考虑农业科研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的配置标准为可上下浮动的区间值,允许基层单位结合实际予以细化。

3.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资产管理情况纳入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如人均资产占有率、资产共享率、资产使用率等指标纳入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合理分析预算年度资产购置的必要性。一方面,体现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之间密切的关联,资产管理评价理应是预算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情况纳入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影响预算编制,从而使得预算管理激励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实现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内部措施

1.树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观念。虽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理念已经提出十年,但是由于受“重钱轻物”“重购轻管”意识的影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单位内部要转变思想,要充分认识到:首先,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密不可分,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其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单位内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要求;最后,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农业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2.实现资产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实时更新。目前统一使用财政部开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资产报表分析等内容,整体设计体现了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管理。但从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使用中发现存在两个凸显的问题:一是单位资产清查并未常态化,信息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不确定;二是大量的资产数据并未与预算管理接轨。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做到资产盘点常态化、资产处置有序化,摸清家底,并在资产信息系统中实时更新数据,实现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只有客观详实的动态资产数据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绩效评价奠定真实的基础。

3.完善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制机制和流程。完善资产配置预算的编审机制和流程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结合的有效途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和预算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第一,资产管理部门依据资产存量情况,分析单位资产配置及相关费用的整体需求,尤其是重点资产的配置需求。第二,参考资产配置标准,编制科学准确的资产配置预算。第三,结合资产使用状况,提出单位相关收入和重大资产运行费用支出预算建议。从上述三个方面来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

4.细化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和预算绩效考评指标。在国家制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下,完善单位内部的配置标准。配置标准包括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一方面房屋、车辆、通用办公设备等参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部门的配置数量和单项资产的价格上限都要符合统一要求;另一方面,科研仪器等为单位科研专项业务购置的资产,则应结合市场价格和历史数据等细化配置标准,并且对这类资产的配置标准予以实时调整,做到既符合科研需求又有效避免资产的盲目配置。

预算绩效考评指标同样是在国家制定的预算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框架下,农业科研单位应当结合行业特点、资产存量等因素,明细制定单位内部预算绩效考评指标,其中考评标准的确定很重要,不能简单引用平均水平,要考虑单位科研领域的特点,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共享率等指标标准既可实现,又具有一定的行业标杆水准。

四、结束语

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需要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建立预算编制、资产配置、预算绩效考评等相关制度,需要单位内部观念的提升,夯实资产数据基础,形成多部门协作机制和配置、评价标准的细化。此外,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审计监管力度等都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聂常虹.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宏观经济研究,2012(9)

[2] 陶丽君.事业单位资产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初探.财经界(学术版),2013(20)

[3] 任红梅.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国有资产管理,2010(06)

[4] 全国预算与会计研究会课题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问题研究.预算管理与会计,2010(01)

[5] 陈冠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对接问题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财务局 北京 100081)

第12篇

关键词: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差异分析

1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编制流程研究

1.1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编制流程

本文总结出适合大多建筑安装企业施工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编制的一套流程,根据成本预算编制业务的不同性质,将成本预算的编制过程分为:准备、估算和编成三个阶段。

1.2成本预算编制准备阶段

1.2.1成本预算基本方针的设定

本文认为成本预算编制的内容应当包括,利润目标百分比指标、成本预算编制期限、高层管理者对工程的期许、有关完成利润目标后实质性奖励条款等,其中利润目标百分比指标是最为重要的成本预算方针,以下举例说明。利润目标的设定,具有指示成本预算限额的功能,一般依利润目标百分比按下列步骤,推算出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执行成本预算的上限。步骤一:标价(100%)=纯工程费(79.52%)+现场经费(7%)+一般管理费(7%)+利润(3%)+税金(3.48%)。但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顺利取得工程承揽权,做了金额上的折价让步,如以5%原始估算金额折减而成工程合同金额时,则利润及一般管理费的部分将随之削减:步骤二:工程合同金额(95%)=纯工程费(79.52%)+现场经费(7%)+一般管理费(5%)+利润(0%)+税金(3.48%)。如此组成方式,公司经营势必无法营运下去。成本预算编制首先要确保一般管理费及利润,所以要从纯工程费及现场经费上予以削减,必须以下列方式来编成:步骤三:工程合同金额(95%)-[一般管理费(7%)+利润(3%)+税金(3.48%)]=纯工程费+现场经费=成本预算上限(81.52%)。若此成本预算上限与过去的实际案例比较后,发现无法与该成本预算上限额来完成该工程时,则采取成本压缩的策略将成本预算上限额在压缩成最后的成本预算总额,形成如下方式:步骤四:实际成本(90%)-成本预算上限额(85%)=成本压缩(5%);成本预算上限额(85%)-成本压缩(5%)=压缩后成本预算总额(80%)。由上述简例可知,成本预算基本方针的利润目标的订立,对整个成本预算总额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且可以间接地反映出该成本预算编制过程中是否有必要采取成本压缩的措施,以确保工程利润目标的完成。

1.2.2基本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计划的确认

经参考国内外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后发现,基本建筑安装工程项目如欲充分具备其计划功能、避免流于形式,就建筑工程而言,其内容包括工程概要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方针、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总工程表。

1.3成本预算编制估算阶段

成本预算的最小单位是由数量和单价所构成的。数量可以按照图纸依顺序加以精确核对,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无论多么精确的数量,若无正确合理的成本预算单价做基准,则成本预算也无发正确反映预期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一般影响价格的因素归纳如下:设计图纸、工期和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方式、现场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条件、工料市场行情、品质要求程度、分包合同形态。

1.4成本预算编制编成阶段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编制编成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细目内容的调整、成本压缩、成本预算书编制。三者也可能交互进行,直至成本预算总额符合成本预算方针的利润目标为止。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为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阶段成本控制的首要工具,可以说从采购发包、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期间成本控制至会计登账、工程结算都要应用到它。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内容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日后成本控制的效率。如果只是凭借一份简略的估价单,当作各项成本控制工作的依据,将是不可能的。一份充实而完整的成本预算书应具备下列条件才能有利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阶段工作的执行。(1)便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期间成本预算控制的执行;(2)有利于采购、发包单位执行时参考;(3)明确表达各主要分项工程的成本预算比率,易于实施阶段控制;(4)直接反映成本预算中主要材料的成本预算价格;(5)有利于工程成本预算资料的存档、备查;(6)能从成本预算项目中,明确划分成本预算管理权责,易于成本预算期间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2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循环研究

2.1成本预算控制循环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或称成本预算的日常管理,就是一个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所组成的管理循环。具体说,就是根据事前所编制的成本预算书,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中确实加以实施,并定期检查成本绩效,若有偏差实施必要的改善对策,并将改善对策反馈到与成本有关的管理工作中,反复实施直至竣工为止。本文研究的P.D.C.A.控制循环各项主要工作,也是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阶段成本控制的具体表现。有关P.D.C.A.循环的内容详述如下:(1)计划(P)。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控制规划,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的事前规划工作包括下列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书的编制;分项工程建筑安装工程项目计划书的编制;采购发包计划的订立;成本预算控制组织和会议的设立。(2)实施(D):实际成本的掌握。当成本预算编制完成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即正式开展,此时成本预算控制上,是以如何正确掌握实际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为第一要务。(3)检查(C):成本预算与实绩的比较。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的重点工作是,于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期间不断地对成本预算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检查,称为成本预算中期检查。其目的在于及早发掘成本差异不利的项目,以寻求改善对策,并且期望能推测工程最终成本,为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处置判断提高依据。(4)处置(D):成本超支的改善对策。进行成本预算中期检查之后,对成本差异呈现不利现象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项目(含材料、人工和外包费等),必须查清正确原因后,采用相应的改善对策。

2.2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规划

2.2.1成本预算控制组织

本文就成本预算控制有关的组织及组织成员职责加以深入探讨,研究出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控制组织的架构,依据管理层次由上而下区分为成本预算委员会、成本预算管理部门、成本预算执行部门三个管理层次。

2.2.2成本预算控制会议

成本预算控制组织建立之后,是靠成本预算控制会议的举行,才能是成本预算管理组织的成员得以充分沟通、协调以达成共识。成本预算控制会议的目的在于检查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2.3实际成本的掌握

成本实绩资料是根据建筑安装工程项目阶段、日报表、月报表、估验单等实际资料而来。日报表、月报表有固定人员记录,依一定的程序提报,这些资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在现场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上属于极重要的业务工作。针对成本资料的收集整理,设计出一套切合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现场的表单是非常必要的,这些表单应当包括:第一,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日报表(综合记载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数量、资源使用数量);第二,点工单(提高自行雇佣劳务的成本资料);第三,物料点验单(提供物料、器具、器材等成本资料);第四,材料领用单(通用材料使用的分配);第五,估验计算单(提供协作厂商外包费用支付的资料)。

3结论

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或少数人员即可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套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所有参与人员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本预算控制的目的。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工作虽不能涵盖所有成本控制的领域,但却是建筑安装工程项目中一切成本活动的重要基础。故本论文针对建筑企业安装工程项目成本预算的编制与控制两大主题进行研究,来解决现况的缺少,拟定出一套适合国内建筑企业安装成本预算管理架构。

作者:秦熙凯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公安消防支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