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

时间:2022-02-14 11:08: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转专业的思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转专业的思考

第1篇

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专业的就业前景随之成为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就业前景相对较好的专业,就成为学生追逐的“热门”专业,反之,对于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专业,更多的学生选择对其敬而远之。随之,这些“冷门”专业的学生便要求转向“热门”专业。实质上,高校内“转专业”现象,是以“就业”为中心轴而展开的,所以,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就会得到学生们的青睐。

二、大学生转专业的利弊分析

教育学者杨东平曾说:“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选择什么专业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学生拥有转专业的权利充分体现了高校对于大学生自由选择的尊重,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本身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体现。

(一)转专业的新规则给了学生重新选择的机会,更强调学生自由学习

1.抛弃了以往“一考定终身”的体制,也可以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观念转变,给学生提供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自己认为前景较好的专业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根源上改善学风问题,从而有效推动高校教学改革。

2.高校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允许学生转专业,不仅是这一理念的充分体现,还有利于激发拥有不同特质的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利于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符合“人才强国”的战略要求。

3.转专业政策的实施还能成为推进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动力。转专业政策无形中增强了校内各学科间竞争,为避免本专业人才流失,各学科将集中力量找短板,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使本专业建设和发展更适应社会需求。

(二)转专业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转专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科发展失衡。转专业的学生中大多都是从“冷门”专业转向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长此以往势必会出现热门专业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而部分国家发展必须的科学发展前沿的基础学科不被学生重视,以致出现供不应求、后续乏人的尴尬局面。人才培养失衡,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选择转专业的学生不论成功与否都可能会遇到较大困难。转专业成功的学生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班级,造成较大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自己学习在新专业中已经错过的课程,将会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由于大部分高校会针对转专业政策设定一定门槛,或限制转专业人数,极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想转而不能转”而一蹶不振,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三、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

1.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和“他主性”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对大学专业知之甚少,对所选专业的要求、学术水平等未能有全面了解,导致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入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不适合自己,产生转专业的需求。另有部分学生虽然对于专业有一定了解,但迫于分数限定而被学校调剂或家长与老师的意见和安排,未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专业。

2.现有就业制度的影响与市场导向作用。

在日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的“转专业热”是近些年来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产物。就业市场化后,学生时刻关注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市场竞争力,受“就业”这一指挥棒驱使,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

3.高校内各专业间实力有较大差异。某些高校热衷于迎合市场需要,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而不顾实际情况,存在缺乏专业资深教师、相关教学设备不够成熟导致专业实力不强,不成熟的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萌生转专业意向。

四、对大学生转专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行理智有效的“择业观”。

主修专业是一个人今后学习、发展的方向,是实现自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综合考虑自身的条件,使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来学习。热门专业是值得考虑的,但如果仅仅考虑谋生手段,特别是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不完全了解,只依靠从众心理选择职业,就容易错过自身未来发展的大好机会。虽然社会已经逐渐从“爱一行,干一行”,向“干一行,爱一行”转变,但是没有清醒的认识也是无法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的,这就类似于“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合理地参与到学生的选择中去,用自身的经历和和经验去引导学生做出顺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从而更好地选择专业,这与成功的转专业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用走弯路,可以开始就全身心地追求。

2.提升和改善专业水平,调整和优化专业类型。

学校要注重本专业实力的提升,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有时候学生认为本校某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设备水平等不高、不够强等原因导致他们转专业,如果他们转专业之后还是这样觉得,那就是专业本身水平不高、让学生失望所导致的。这种“无效”的转专业就是对转专业工作的重大否定。同时,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慎重地去除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或者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或者适当改变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今同学们时刻关注着目前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及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受欢迎程度。要仔细地探寻学生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对冷门专业避之不及的这种现状。虽不至于要唯学生的兴趣所向,但也要慎重考虑这一方面,不至于简单地因失去兴趣或者“没用”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失望。

3.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学术与科学研究。

如今很多课程本身过时,教学方法同样过时。现在的大学教学,老师用同一套课件授课好多年的屡见不鲜,考试给出具体范围导致考试单存考记忆的情况存在。这对于区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有巨大的障碍,是课程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赋予课程活力、赋予教学活力,才不至于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兴趣,导致过于频繁的、毫无意义的转专业。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做研究,多讲学问,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走中小学教育的“旧路”。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学术,要有学术成果,就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术成果的出产,要依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分析、思考。前人拓展出宽阔的道路,后人就能更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远眺。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 转专业 动因 对策 心理干预

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确提到高等学校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看,每年秋季开学后,新生要求转专业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也因政策的放宽等原因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当前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便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转专业动因

1.校园信息链的错层影响

新生进校后,大多通过上一年级学生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而上一级的老生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对新生的咨询往往倾向于个人喜好的表达。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也不符合专业的认知规律。所以这样的信息链会产生错层的影响,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认的心理,从而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2.新生对专业的期望

高中时代埋头苦读,克服一切困难的心理驱动力往往来自高中老师对未来大学生活的精彩描述,学生对大学校园、对专业的期望较高。可到了现实的大学校园后发现并非如此,或有更好的专业,这使大部分学生有了想转专业的最初动机。[1]

3.选择专业时“误入歧途”

在被问到“高考选择专业时主要听取谁的意见”时,57%的学生选择本人,32.4%学生选择家长,8.8%的学生选择中学老师,另有1.8%的学生选择其他。以上数据表明,有超过40%的学生所填报的专业并非自己的主观意愿。这样的选择更多地融入了功利色彩或短期效益,学生自身的特长与兴趣则体现较少,而一旦进入高校,往往会有部分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种种的不适应。长此以往,提出转专业的申请也就在所难免。可以说,外界因素对学生选择专业时的影响甚至是干扰,是大学生转专业的潜在原因。[2]

4.兴趣爱好

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他们兴趣广泛而又不易盲从他人,有理想和追求,有独特的价值观,有人生和生活规划。入学前填报志愿时因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家长包办、非第一志愿录取等原因,使得这一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对调剂后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不强,从而更容易对所学专业产生不满。同时,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表现出与就读专业的不匹配性,使其特长与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应付,产生转专业倾向。也有很多学生入学以后才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其他专业上,这使他们对新学专业的否定心理更加强烈。

5.就业前景的影响

在当前,很多学生、家长存在“专业就等于未来职业”的基本观点。大学生在选择转专业时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就是未来就业。从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社会对大学生的供求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因此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成为学生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而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

6.家庭的影响

9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以自己的理想模式和人生目标来规划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为了让子女在就业形势更好的专业中学习,或出于工作压力、安全性考虑,无视子女的爱好与特长,自做主张为子女填报志愿。而这些听从父母的学生大都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积极性不高,因此,转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父母的职业是子女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本。父母多年的经验、人脉是子女未来就业很重要的社会资源。一些家长已经为子女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了安排,而转入其他专业更有利于进入安排好的岗位,这也是学生转专业的一个原因。

7.从众心理

一方面,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或周围朋友的影响,看到高年级学生或自己周围的同学转专业,心理不平衡,违背自己的本真意愿,产生一定的“类比效应”,即认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好专业,随大流提出转专业的要求。甚至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好朋友转专业,希望以后还能够和他们在一起,就跟着一起申请转专业。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特点,受到媒体舆论及一些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的影响,片面地认为“热门”专业、“品牌”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合自己,并且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一哄而上,追逐这些好专业。

二、学生转专业的对策

1.加强招生宣传,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完备专业咨询。

由于不了解专业特点是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有多种形式,首先是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名时,就需要对高校中各个专业的设置、大体职业走向、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等进行详尽解释,这样才能减少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其次是在转专业前一段时间,学校、各院系都可以组织专门的咨询会和报告会,散发专业介绍材料等进行宣传。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真正专业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具备就读于某门专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基础。[3]

2.加强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早期规划。

从学生转专业的情况分析来看,许多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在认识上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专业目标不明确,专业兴趣较易波动。因此,首先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知名教授、优秀教师及企业界成功人士开展一些精彩动人、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该专业魅力的讲座与课堂教学,以增强该专业的吸引力,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与价值、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学习热情。同时,还要通过详细介绍、分析专业前景、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学生说明转专业可能带来的各种问题,让转专业成为学生的理性选择。这样就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让他们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稳定专业情绪,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2]。其次,还应不失时机地开展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角色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以进一步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

3.健全高校学生转专业管理制度,规范转专业行为。

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制定合理的转专业的规章制度。如加强院(系)的审批管理:随着转专业人数的增加,各院(系)也不能盲目地接收学生,要充分考虑本院(系)各专业的实验室容量、师资情况、就业情况等。

4.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为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学科和人才的需求,高校需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重组和优化设置不合理的专业,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资源,开设社会急需的新型和前沿的专业,满足学生对各专业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要求。

三、进行心理干预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学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过度自卑、焦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等等。新生刚入学时,由于远离父母和原来熟悉的老师、同学,对高校的学习氛围及集体生活方式暂时无法适应,需要一定的适应、调整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定的失落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周围同学的做法、想法此时更容易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使他们产生转专业的想法。高校应予以积极地心理引导,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学习与生活压力,从容乐观地面对新环境,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避免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与不适而造成的转专业[2]。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充实的大学校园生活来缓解部分学生对环境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或压力。

2.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

专业选择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心理过程息息相关。不同类型的专业对心理素质和个性能力特征都有不同的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未来职业的要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个性的长处与短处。具体来讲,可以借用科学的个性测试、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及如何在本专业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帮助学生培养本专业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展这些工作,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兴趣。

3.正确评价不同的转专业倾向学生,然后进行合理疏导。

对有转专业倾向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可以通过诸如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等干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总体适应性,避免部分学生盲目转专业。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认清其产生转专业需求的真正原因,合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对于那些并不是由专业不对口引起的转专业倾向的学生,通过向他们提供各种支持和辅导,让他们在继续原专业学习的同时解决自己的问题。[3]

总之,高校学生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但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的制约,转专业不可能没有条件的限制,因此转专业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俊.大学生转专业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2(12).

第3篇

[关键词]转专业;质量保障;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其想法受家长、亲友及中学教师的影响,进到大学后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才有精力认真思考个性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匹配性。

关于大学生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2001 年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本科生转系工作改革试点,并逐渐构建了转专业辅导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而且提升了转专业辅导的专业水平,不仅形成了转专业辅导的长效机制[1],也对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和决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对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培养方案认定,以及他们进入新专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符合转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5年来,申请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百人以上。经科学选拔,计算机系共接收了转专业学生80余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在学生中逐渐升温,这同时带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需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转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机系接收转系学生2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19%。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考查项单一,培养方案认定原则不灵活,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迟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吸引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把这些有志之士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的职责,计算机系一直在积极探索转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途径及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计算机系从全方位把好选拔关,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提高培养的灵活性,再到院系主导、及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启计算人生的挑战,到最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近5年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毕业去向的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与通^高考招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发展势头明显,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专业学生的选拔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从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就不断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接待拟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来自理工科的各个院系。面对迥然不同的学生情况,选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最合适?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选拔是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关键。计算机系通过加强选拔机制的管理,保障了转入学生的质量。近3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通过转专业选拔接收的学生100%在毕业当年就取得了学位。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学科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根本,即要求低年级学生必修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环节。计算机系在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十分注重这部分成绩的比重。数学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需的学科基本功,而优秀的英语基础则是学生未来让自己迈向国际舞台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关注学生的专业潜能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系很重视学生在转入计算机专业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的考查,同样,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几年管理工作经验表明,大学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最好是降级修读,打好程序训练的基础。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90%的学生在转专业降级修读后,会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日后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俗表现也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学业的前提,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样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计算机系在选拔转专业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沟通表达、对外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也是考查时会涉及的,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则是重点。2013年一位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向计算机系申请转系,当时面试小组专家一致认为其与人沟通的方式偏激,当时就没有接收该生。接下来的一年,该生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且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钻研。2014年他继续申请转入计算机专业,虽然面试专家仍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存疑,但却被该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执著所感动,破例接收了该生。可是一年多来,尽管计算机系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该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该生的想法和作法仍旧很偏执,不愿意与人沟通合作。

(四)避免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盲目性

清华大学设有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聘请了资深的专家咨询师(教师)和朋辈咨询师(学长)。这些咨询师来自各院系,他们可以协助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据此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未来规划。对于每一位想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系都会要求他们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从科学手段上杜绝学生因冲动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在课程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有利于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通识教训能够帮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决定时,找到理性与兴趣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系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新领域,对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做出正确的预估,如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学习计算机学科将来可能进入怎样的职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在转专业操作流程中,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也会向学生分析转专业带来的风险,如降级学习、延期毕业、额外的学业负担、陌生的新环境等,使学生能够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的转专业面试环节,面试组专家认真完成对上述各项专业要求的考核。计算机系面试专家由下列人员组成:工作在一线的教研系列的教师,系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管和教师,系学生工作主管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负责心理测试的教师。专家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判断随机设置考查的问题,从而了解该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计算机系对学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有兴趣,同时又具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专业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开启计算生之旅

通过专业选拔,顺利进入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始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面临转专业的后续效应时,单靠W生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改变生活勇气的自我适应显然是不够的,来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建立自信;同时,还要对转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院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增强专业的认同感

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负责解答和协调学生对新专业和管理上的各种疑惑,对刚刚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专业培训,由系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专业素质要求等。针对那些对特定计算机方向有疑问的学生,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在该领域工作的教师进行解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同感的增强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二)在管理方面确保学生尽早融入新的集体

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角色最稳定的群体,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沟通的长者或朋辈,是学生最“亲”的朋友、最可依赖的人。对于初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与学生逐个谈话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参考当前各行政班的差异,将转入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时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对转入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班主任、辅导员重点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情况,并对出现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计算机系积极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尽量让转专业学生的宿舍与新同学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使信息传递更畅通,还可以减少转入学生的孤独感,这对转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适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实的选课指导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要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之前缺少的课程。以往学校在排课时并未考虑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补修课程的事情,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都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系里总结了教训,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及排课任务时,专业必修课程跨三个年级统一协调,同时兼顾,尽量错开时间排课,以保证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第二是利用目前计算机系很多专业基础课开设多课堂的优势,各个课堂排定上课时间时尽量不重合。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基本能保证转入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所缺课程。

(四)发挥导引教师和交流学友的作用

根据经验,刚进入新专业的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转专业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急躁等情况,情绪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学生因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所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造成专业适应障碍。

系里通过与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反复沟通,借鉴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请系里资深的教师作为导引教师,同时邀请高年级计算机系的学长作为交流学友,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理清计算机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特长,使之能尽快融入新集体生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生规划和生涯规划,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交流学友作为同龄人,与转入的学生心理距离更近,沟通起来更通畅,能够在转入学生遇见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养

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学生转入前已修课程内容不同,对计算机学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现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在转专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后才决定转专业的,他们应该具有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力。为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同时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指引作用,对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教学组教师负责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即将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进行课程或学分认定,原专业的必修课程或必修学分尽可能地认定为新专业选修课程或学分,尽量减轻学生补修课程的门数。虽然课程替代环节的灵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毕业时的资格审查要针对个体来完成,但这确实减轻了转入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的专业学习更从容。

(二)利用MOOC平台,弥补知识点

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大规模在线教育 MOOC的edX平台,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MOOC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形成一种更加交互、基于群体行为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2014年发表的《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一文中,对照当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施的培养方案,将方案内的课程映射到MOOC 平台,包括Coursera平台、edX 平台以及Udacity 平台,发现方案中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在几大MOOC 平台中找到对应的开放式课程。基于此,计算机系要求转入本专业的学生在课余及放假时间,利用MOOC平台上全球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补齐欠缺的知识点,及早跟上教学计划的进度。

(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大师讲座

对于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强,系里自然有责任利用教师和学术资源,为他们注入“计算人生”的原动力。计算机系经常组织校内的学术名师,校外的业界成功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演讲,系里鼓励转专业的学生尽量去参加这样的讨论。这能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他们体会那种促使名师们孜孜不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内核。

(四)组织学生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于转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专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及学习的积极性,但进入高年级后,其专业承诺往往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系“学术新星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一线青年教师的优势。系教学办公室负责搭建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选择学术造诣优秀、对学生人格及学问培养有热情的一线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研讨会及报告会的形式,由这些指导教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师生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转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教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及优秀的人格,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微妙互动,共生共长”,师生间产生学术互动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挖掘其创新的潜质。据统计,2015届毕业的转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上述学术活动找到了指导教师,及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方向。这其中3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些学生很多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实时关注学生培养进程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计算机系承担着把这些对计算机专业寄予无限希望的学子培养成才的重任。作为教务管理部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有义务为系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做好服务,其必须实时关注转入学生的培养过程,把好教务管理关,及时纠正或提醒教师和学生可能疏漏的环节。

(六)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学生培养的规律、弥补高校招录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同样,教育改革是一个闭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逐步尝试扩大接收转专业人数规模,教学办公室联合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建立了转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馈机制,对学生转前、转后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变化趋势,班级、社会活动参与度,科研投入情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据。

五、结语

5年来,计算机系在转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拔、培育、专业强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转入计算机专业的11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原专业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前全系学生成绩排名中,前10位的学生有4名为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这些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55%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80%参与了学术研究。另外,46%的转专业学生毕业后被选拔到国外继续深造,37%的转专业大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转专业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从管理的角度将日后的工作继续做细做实,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茂松,薛宇飞.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J].计算机教育,2014(21).

第4篇

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转专业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原则上要求第一学期末提出申请转入的专业限于高考时要求考试科目相同的专业;第二学期末提出申请转入的专业只限于同一学科门类的相近专业;超过以上期限不能再申请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转专业一次。由规定可以看出,转专业的对象是大一学生。因为第一学期末转专业不受限于同一学科门类的相近专业,所以大批量的转专业都集中于此。每年转专业的学生人数都不少,随之而来的是繁重而紧张的学籍管理工作。转专业不仅仅是学籍管理上的事情,还有后续一系列管理工作,如教学安排、教室安排、学分转换、宿舍安排、学费更改等。而这些后续工作都是在学籍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学籍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二、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想转专业的原因很多,既有本科生本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学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办理流程缺乏了解,导致未按期提交转专业申请表,以至于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

每学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转专业的文件已经下发、转专业工作已经结束之后,还陆陆续续有学生来教务处提交转专业申请表,理由是之前不知道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转专业申请表。这不仅影响学生自身,也对学籍管理工作造成重复,增加了工作量,还牵涉其他部门也要做重复工作。

2.学生转专业存在盲目性,因为一时冲动而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工作结束后,又来要求撤销转专业,回到原专业。

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考虑清楚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没有和父母、老师或同学等进行必要的探讨,更没有了解其他专业相关的情况。因此,随意地申请转出原专业,又盲目地转入新专业。

3.转专业学生对后续手续的办理不了解。

转专业文件下发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需要在原院(系)教务员处打印成绩档案,取学籍表;然后到转入院(系)交学籍表、成绩单,办理有关转入手续;到教材供应中心领取新专业的教材;在学生证学籍异动说明栏注明转专业情况并盖章;办理新准考证;在原专业已修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未修的课程要申请补修。这一系列的办理程序需要多个部门合力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浪费时间,也对学校各管理部门工作造成混乱。

4.部分热门专业申请转入的人数太多

由此给安排教室、学生管理等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科生转专业是一种需求,是各个高校都存在的现象。针对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管理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所认同。学籍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自,真正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和成熟的个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呈现的是刚性的、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态度。学籍管理涉及的是与学生相关的一系列事情,如学生信息核对、注册、各种学籍异动、财务收费、选课及教室安排等,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等更应该受到关注。学籍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需求,支持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建设高校管理体系和措施,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复制品。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对学生具有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才会拥有生命和源泉。

2.在转专业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转专业咨询、心理指导和职业倾向测试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对专业选择犹豫不定的学生,可允许先跟班听课,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也能有效减少转专业后申请撤销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使学生不再因为转来转去而浪费时间,也减少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3.灵活调整转专业办理时间。

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转专业在学期末提出申请,可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由上一学期末延续到下一学期初,在下一学期开学大约第二周发转专业文件。这样中间的暑寒假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认真思考,和家人商量,慎重选择,又不会耽误转专业学生到新专业上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4.新生进校后,每人发放一本《学生手册》,并组织学习和考试。

《学生手册》中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转专业的办理时间和流程都有详细规定。学生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可以避免错过转专业办理时间。

5.给每位转专业学生发放一份通知,随转专业文件一起下发。

通知上有详细的转专业办理程序,方便学生办理。

6.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

关于转专业后学生的学分互认,该校规定“学生在转专业前未修转入专业所开课程的均须补修。转专业以前已取得的学分,如果相应课程内容符合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则转专业后学分仍然有效;若低于转入专业相应课程的内容要求,则学分无效,必须补修。学生转专业后,转入前所在班级已开而本人尚未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应采取补修的形式取得成绩和学分”。至于如何认定需要补修还是免修,“具体由教务处审定”。这就造成实际操作中充满争议,如该校大一上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一),很多专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考试试卷都是一样的,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赋予了不同的学分,差距在0.5~1.0。如果严格按照学分一致才可以办理免修,很多学生反映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如何界定两门课程之间的相近程度,学分按照怎样的标准转换,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够清晰。如果能经转入学院专业教师确认后,原已获得的学分符合转入专业学习要求的即可予以承认,这样操作起来就更简便易行,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白学了”的感觉。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专业满意度

一、引言

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生满意的教育一直是众多高校所追求的目标。在我国,有许多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课题的调查和研究,对其原因进行了系统而仔细的分析,而后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已有的研究表明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普遍出现学习热情下降、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甚至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性格也随之变得暴躁,再加上当今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 ,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已经成为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此研究主要针对以上问题,意在为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服务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让高校的教育服务从更深层次、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二、文献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文献分析

目前的学术界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某一特定学科类别的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研究。如马利军,钱育佳(2009)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满意度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出了非医学专业的满意度较医学专业的低,且满意度在年级与生源上存在差异。

(2) 针对某个特定因素与专业满意度的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年级与专业满意度、就业与专业满意度、专业满意度与学习积极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樊明成(2011)发现当前中国大学新生对专业满意度差异非常大,从对大学新生的专业满意度的调研结果中发现许多专业中只有少数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满意。姚琳(2010)分析了就业问题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并在研究中发现就业前景与专业满意度成正相关。王海燕;李宝富(2011)认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与效果,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学习的积极性与专业满意度直接相关。

(3) 对影响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综合性研究。如梁盼盼、于婕(2011)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从专业感兴趣程度、性别、专业种类差异、年级差异、就业形势差异、学校对专业的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专业满意度的因素。

由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专业满意度会影响到学习积极性以及转专业的需求。

(二)假设提出

笔者在此将影响专业满意的度的因素划分为三个方面,继而提出了相应假设,见图1。

具体假设为:

自身因素 假设H1:大学生所学课程性质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假设H2: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假设H3:大学生所填报志愿批次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假设H4: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学校因素 假设H5:大学生对教学设施的评价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假设H6: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假设H7:大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社会因素 假设H8: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评价不同,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同

专业满意度产生的影响

假设H9: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同,学习积极性不同

假设H10: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同,报考建议不同

假设H11: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同,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意愿不同

三、调研方案与过程

针对调查目的与调查内容,本调研从影响专业满意度的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专业满意度带来的影响四个方面初步设计了36个题项,其中满意程度的评价采取李克特的5分量表法,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刻度分别记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以便于统计分析。

此次调研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访谈和问卷的预调查,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删除了15个题项,最后形成了21个题项的问卷,进而投入正式调查。在抽样方法上,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和面谈访问法。本次调研问卷调查确定了800个样本,而在样本选择上,按照年级、文理科、男女生的比例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回收789份,回收率为98.6%。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总体状况(如表1)

由图可以看出,我校大学生中,有292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表现为满意,占调查总体的37%;有394个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评价为一般,占调查总体的50%。从总体上来看,我校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

我校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的综合评分为3.27,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间。

2. 大学生对教育服务各因素的满意度(如表2)

由表中计算的各项平均分可知,在教学设施、教学质量、课程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中,教学质量所得平均分最高,可见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对本校的教学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在其他的方面也要加以改进。

对学校基础设施的满意度:据了解,湖北文理学院学生对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基本满意,但是,在教学设施方面有许多建议,如教学楼需要新建、多媒体设备要及时保修等。

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大部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表中数据显示教师教学水平的平均分要高于教学管理水平,但部分学生反映师资力量不够,有些专业缺乏专业教师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加强。因此学校应该将教学和管理两手抓,不可偏废其一。

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大部分同学反映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很明显可以看出实践能力提高度的评价相对较低,因此教学应该注意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访谈中我们又了解到,部分同学反映课程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如大部分专业课安排在大二、大三,导致学习任务加重;大一的通识教育内容应该多样化,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自身因素

(1)课程性质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①目前课程性质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将在校大学生的目前课程性质与对专业的满意度并做成折线图(如图2)

由折线图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对专业的满意度评价为满意的。经卡方检验P=0.007

②高中课程性质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将在校大学生的高中课程性质与对专业的满意度进行交叉分析(如表3)

②高中课程性质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在对专业的满意度评价为满意及以上的人中,理科生占84.9%,文科生占91.7%,卡方检验P=0.018

由上面交叉表,可以看出,文科生在总体上的满意度要比理科生高。

(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与对专业的满意度进行交叉分析(如表4)

由交叉表可知,不同年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有一定的差异。其中2年级和3年级对专业的满意度情况基本相似,但2年级略高于3年级;1年级对专业满意度要高于2、3年级,且相差的百分比颇大,即所处年级对专业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年级越高,对专业的满意度越低。卡方检验分析,有P=0.012

(3)第几志愿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经分析知,填报第一志愿的同学对专业的满意度在一般到非常满意之间高于其他志愿的比例;与此类似,填报第二或第三志愿的同学又高于第四或第五志愿,因此可以推断出填报志愿的批次越高,对专业满意度的评价越高。经卡方检验分析,有P=0.043

(4)刚入学的兴趣和目前兴趣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将刚入学兴趣和目前兴趣与专业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与对专业的满意度的相关性要更大一点。

因为本次调查的变量为5个等级的定序变量,因此,我们采用非参数方法――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来衡量和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计算出Spearman秩相关系数后,要对该系数进行检验,此时的原假设为:两变量不相关。在满足原假设的前提下,若是小样本,则服从Spearman分布;在大样本下,统计量Z= Rs*sqrt(n-1)近似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如果|Z|>Za(即显著性水平为a时的Z值),则可拒绝原假设,接受研究假设。

本次研究中a=0.01, Za=2.58。Za/ sqrt(n-1)=2.58/sqrt(789-1)=0.09。即如果计算的两个变量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Rs>0.09或Rs

专业满意度与刚入学的兴趣以及目前的学习兴趣之间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均大于0.09,因此,假设H4得到验证。其中,目前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更强。

再将刚入学的兴趣和目前兴趣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专业的兴趣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这跟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逐渐降低是一致的。

2. 学校因素

将学校因素各项目与专业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专业满意度与学校因素各方面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均大于0.0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在学校因素的3个项目中,课程设置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整体较高一些。在教学设施这一项目中,实习基地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较高;在教学质量这一项目中,教学管理水平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较高;在课程设置这一项目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度、课程对专业知识的帮助度、实践能力提高度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较高,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实践能力提高度。各个相关系数均大于0,说明与专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假设H5、H6、H7得到验证。

3. 社会因素

对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与专业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与对专业满意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53>0.09,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说明社会需要与专业满意度是正相关的,假设H8得到验证。

(三)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产生的影响

(1)专业满意度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将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学习积极性与对专业满意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70>0.09,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而相关系数大于0,说明专业满意度与学习积极性呈正相关,即对所学专业越满意,学习的积极性也越高,假设H9得到验证。

(2)专业满意度对报考专业建议的影响

将专业满意度与对报考本专业的建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报考建议与对专业满意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29>0.09,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大于0,说明专业满意度与报考建议呈正相关,对于专业不满意的大学生很不建议他人报考自己所学专业;对于专业满意度较高的则很建议他人报考本专业,假设H10得到验证。

(3)专业满意度与从事本专业工作意愿的分析

大学生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与专业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从事本专业工作与对专业满意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51>0.09, 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且相关系数大于0,说明专业满意度与从事本专业工作意愿呈正相关,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高的大学生都比较愿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反地,对于不是十分满意(包括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都不太愿意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假设H11得到验证。

(4)打算转专业的原因

由于专业满意度比较低的同学有转专业趋势,所以我们将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进行分析,由下表(如表6)可以看出,有42%的大学生想转专业是由于对目前的专业不感兴趣,其次,就是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还有少部分学生是由于目前的专业课程学习困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通过这次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自身因素方面

(1)文科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普遍比理科生要高。其中可能与文科生的课程难度相对较低并且课程内容丰富易学有关。(2)专业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这一点与梁盼盼在文献《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启示: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中的结论是相反的。在梁盼盼的研究中,分析的结论是当大学生年级越高时,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这可能与我校办学层次不够高、学生缺乏专业引导,同时学生学习上比较浮躁、学习兴趣降低有关。(3)填报志愿的批次越靠前、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越高的大学生对专业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度。

2. 学校因素方面

(4)对教学设施、教学质量、课程设置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较高。因为教学设施事关教学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3. 社会因素方面

(5)社会需求的评价越高,对专业的满意度越高。社会需求就业情况相关联,该专业的社会需求越高,学生学习起来更有信心、有动力,专业的满意度必然会增高。

4. 专业满意度产生的影响

(6)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高,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也会促使在校大学生建议他人报考本专业,这就是品牌效应。(7)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高则较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这样一来,在平时的学习也会比较认真,以后在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就会更得心应手。

(二)建议

综合以上结论,我们从学生、学校及社会的角度出发从专业信息指导、教学服务,以及就业指导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专业信息指导方面

(1)开辟多种信息渠道,为高中生提供完善的专业信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看,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鉴于此,高校应该开辟多种信息渠道,向广大高中生传播完善的专业信息。(2)加强对大学新生的专业教育。大多数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都只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服务方面

(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学设施的建设。经分析发现,在教学因素中,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加强;而在教学设施方面,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的满意度相关性较高,因此学校应针对自身办学条件,加大对实习基地的建设。(4)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专业内畅通的交流机制。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自己实践能力提高的程度很低。因此学校可以定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注重专业内畅通的交流机制的建立,以强化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5)实现大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化,课程学习自主化。数据显示专业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降低。为此,国家可以制定自择专业课程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3.就业指导方面

(6)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经调查,我们发现社会需求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很大。对此,学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就业工作的理论指导;二是要完善六大体系(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就业援助、创业扶持和支撑保障)。学校可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利军,钱育佳.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09(06):724-727

[2] 周敏.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2008(03):7-9

[3] 樊明成.我国大学新生的专业满意度与专业选择调查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05):61-64

[4] 姚琳.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就业信心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92-94

[5] 李丹琳等.甘肃省4所高校学生就业心态及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01):41-42

[6] 覃卫东,罗英.高职学生专业满意度及就业前景信心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7(06): 64-67

第6篇

大一一年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就是适应的一年,适应大学要独立的生活,适应大学“快餐式”的学习,适应不要太自私的人际交往,适应19、20岁需要的情感满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

大部分学生大一会参与各类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活动。进入大二似乎就是分水岭了,因为从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员配备来讲,基本干部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相当于贮备干部。而且大二将会是成为高校学生组织主要干部的关键期。因此,参加社团的同学,大二要面对选择是否留在组织中任学生干部的选择。

大二一般是高校转专业的时期。如果有学生想转专业一般要在大二第一学期提出申请。因此大二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是换个专业的绝佳良机,有可能就是影响以后职业的大事。

这两件事对大二学生来说很重要,因为放弃了则意味着不再拥有!

如果选择留在学生组织做学生干部,那么大二会任副职等职位,在这一年中一定会很忙很忙,继续做一年后就可以冲击学生会主席之类的主要干部了,也即学生组织的高层了。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一般要花两年时间在学生工作方面。

如果选择转专业,那就意味着同学变了,宿舍变了,师兄师姐变了,课程变了,似乎生活要发生巨变。转专业的学生去到新的学院如果想从事学生工作,选择去学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一般比较难,毕竟没有基础和人脉。我认识一个女生,她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院的学生会做干事,工作表现积极,受到学生会干部的喜爱。但由于不喜欢食品专业在大二时选择了转去经济专业,之后也继续想去经管学院尝试做学生干部,不过在学业上由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得不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在这个学院没有什么群众基础,同时竞争激烈,最后还是落选了!

各种迷茫纠结害怕

总的来说,以上选择会对之后的大学生活甚至未来都有一定影响,于是乎大二学生开始迷茫啦!有人会提出要不要留在学生会或社团,这样会不会耽误学习?有的人提出要不要转专业?自己现在的专业怎么也提不起兴趣,但又害怕要去的专业万一学不好怎么办?有的人提出要不要现在就开始准备考研?有的人提出要不要专心读书做学术?有人则提出出国或考公务员要不要现在就准备?就在2011级学生快结束大一生涯的时候,有些学生找到我谈了谈大二以及以后的事情。

小萍是学食品专业的,由于自己认为食品就业前景不好,自己也不愿意做技术类工作,所以想转去管理类专业。而且她是个很认真的人,自己还做了霍兰德测试(一种帮助人发现和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特长的测试),结果显示自己为社会型和企业型,偏向于管理和助人的工作。所以小萍更加坚定地考虑到转专业的问题,但是总害怕转去的专业以后就业也好。

同时小萍还想在学生会锻炼,大一她一直在学生会做干事,如果留在本学院就有机会做学生干部,但去到新学院就可能小很多。她自己还觉得文科类的专业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没什么用吧,自己听好多人说毕业之后要做具体工作还是要重新学习,理科生经常做实验,可是自己动手能力不好,都做了一年实验,老师还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所以她连自己转专业要选文科类专业好还是理科类专业都不知道。

另一位比较典型的是小军,他性格外向,喜欢与人打交道,大一就进入了学生会,工作非常积极,得到师兄师姐的认可,在组织里有非常好的人缘。到了大二的时候原本想留下来继续工作,但家人想让他出国,他自己也想出去看看闯闯,但又割舍不下学生会这片自己热爱的天地,以及自己对这里的一些愿景。

他矛盾的是自己非常喜欢学生会的工作,认为这里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和管理能力,以便以后就业有更好的竞争力。不过也担心自己在大二干一年后大三不一定能做上主要干部,对于出国也在想是否能学到真本领,还只是学了一门语言而已。种种顾虑让他陷入迷茫。

大二的迷惑在于自己的选择很多,但同时又害怕选择后没有一个好结果,难以达到自己的预期,于是就会纠结于:付出是否有好的回报?有这种思绪的时候,自然就会恐惧和害怕,恐惧和害怕这两只小鬼就会告诉你,如果不敢挑战就先歇歇,我不稀罕你!对于大二的学生,我想说的是真的别太二,要敢于想象迷茫,享受迷茫,解决迷茫!

大二不“二”

如果大学不迷茫,真不算是好事,要不这个人有点巨“二”,要么真是先知先觉。

后者应该极少,至少我还没遇到,就算我做了学院团委书记这么多年,每年的学生会主席都找我做职业咨询,跟我吐糟一堆这也犹豫那也害怕的事情。前者属于不迷茫,随遇而安的人,顺利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自己的想法很少,同时自己也挺快乐,容易满足。这就是典型的“嗯,能读完大学就可以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好”的这类人。

我有一个学生叫小林,她就是这类学生。大一时就不怎么参加社团活动,喜欢看书看网络小说,也会遇到课程重修,但不紧张,总觉得“接下来努力努力就可以了”。大四那年她好不容易将所有课程通过,完成论文和实习,别人问她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她答:“不着急,慢慢找,能养活自己就行。”

其实这样的回答我觉得没什么问题,至少她觉得好就行了。小林可能在别人看来很二,没有太多的个人想法和追求,但她比别的同学好就好在没那么纠结。不过我还是喜欢那些认为自己很迷茫的同学,因为一旦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意味着他们会开始寻找答案,寻找方法。

在我看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就是一个人给自己找更有意义的出路。所以迷茫是好事,可能是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开始。大二学生遇到迷茫别怕也别晕,要不就二了。曾经有个男生刚上大二就跑来问我要不要现在就开始准备考研,他想选择985的名校,但他不知道这样是否值得,害怕花太多时间在学习上而忽略了课外的锻炼。于是他比较了很多的可能性,最后还是名校梦打动了他。

大学永远都是大学,那些人那些事是不变的,要变的就是自己如何对待这些人这些事。如果总想着自己一定做不了主席,一开始就放弃吧!如果想着出国也就那样,还可能会被《非你莫属》严重鄙视呀,还是放弃吧!如果想着读研也研制不出好产品,还是放弃吧!如果想着另一个专业也没有什么好的前景,还是放弃吧!如果想着付出没有什么回报,还是放弃吧……

一旦有了“能想到的预期和及结果”的模式,这样的人就会陷入“二”的境地,因为害怕和恐惧就会阻碍你。所以一旦有了一种冲动和热爱就去试试吧。我的一个学生非常地努力竞争学生会主要干部,他并没有选择主席的职位,但由于他十分努力和真诚,也展现出了绝佳的能力和素质,于是最后如愿,这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所以不要过分预测结果,看得越清晰,越没有价值!

第7篇

1.理论基础薄弱,学生专业跨度大由于本科和专科的人才定位不同,专转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比较正常本三学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在一开始进入本科院校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的难度较大。另外,专转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大专院校的不同专业,大部分专科专业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可以选择,造成大量专业不对口现象,学生的专业跨度较大。在笔者所带的专转本班级中,有专科学会计而转本分数达不到会计改学营销的,有专科学习国贸而转本分数较高改学会计的,还有不少学生以前学习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转本后本科院校没有相关专业,因此不得不改学其他专业。就笔者来看,专科和本科阶段专业一致的学生比例不高。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转入本科的学生大部分在专科阶段成绩处于中上游水平,他们大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刻苦。但是升入本科后,原先转本的目标实现后,他们大多缺乏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再加上陌生的环境,不少学生感觉到比较迷茫。由于转本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各个专科院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人才培养和要求方面也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有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而有的学生四级还未通过;有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就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一级都从未考过。

3.缺乏归属感,心理问题突出转本的学生对于新学校新环境缺乏归属感,自尊心强,心理问题突出。转入新学校,不少以前成绩优异的同学有较大的落差感,与本科学生相比,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自卑感随之而来。再加上转入本科后,课程负担较重,学生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心理问题较突出。

4.缺少集体观念,班级凝聚力不强由于班级重组的时间较短,转本学生的人际交流圈仍然以专科同学为主,较少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再加上转本后直接进入大三阶段的学习,繁重的课业和学习压力使得除了上课之外,班级同学之间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地开展全班性质的集体活动,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多,大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小团体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专转本班级人数较多,有很多同学临近毕业班级同学的名字都无法一一记得。这就导致转本学生的集体意识比较单薄,班级在团结力和凝聚力方面远远不如本科班级。

二、专转本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专科和本科阶段人才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阶段的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远低于本科,这导致绝大多数专转本学生在升入本科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不少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相当的陌生,课程多难度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非常迷茫。在经历过专升本考试之后,学生普遍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本科学校了,之前自己的短期“专升本”的目标已经完成,再加上陌生的坏境和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无暇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很多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思考和规划。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部分专转本学生在进入本科后,存在相当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还未完全融入新生活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大多还是延续以前学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讲究学习方法的应用,在学习中不不会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少同学选择“埋头苦干”“随大流”、或者还是抱着以前那种考前突击式的学习策略,认为平日里无需认真听课,考试前突击复习即可。希望可以依靠“临死抱佛脚”来敷衍了事,期望可以蒙混过关。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少同学在专转本后的第一学期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在经历了第一学期的失败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转变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大多有所上升。

3.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不少专转本学生专转本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以增加就业砝码,通过专转本考试之后,认为自己已经获取了梦寐以求的本科文凭,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及格过关,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思进取,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萎靡不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4.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转入本科学校以后,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特别是理论知识,用到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所以将大学里的学习视为一种“形式化”的任务,甚至有的学生一心只想“混”毕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通过打游戏、上网等来消磨时间,还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恋爱来打发时间,弥补空虚,逃避现实。

三、如何加强专转本学生的学风建设

1.入学教育专转本的学生既是原来大专院校的老生,也是新的本科院校的“新生”,在学生转入学校之初,就大力开展专转本新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身份”转变。入学教育是专转本学生融入民办院校的第一课,因此通过特殊的“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新学校的关心,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在入学教育期间,通过年级大会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新学校的校纪校规、学籍管理和课程考核方面的情况,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学校新生活。

2.职业生涯规划专转本学生进入本科后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比专科时层次要深,再加上转入新学校面临适应性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迅速的进入状态,找准角色定位,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真而又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近期职业规划和远期目标,踏实的走好两年的本科生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借助管理学中常用的SWOT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点,并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努力,同时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努力改正以提高技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本科的学习方向,为本科阶段注入学习的动力,激发自身的潜能。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专转本学生是一个相异于普通学生的特殊群体,要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之初,应对所有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及时筛查高危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心多疏导。通过新生入学登记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于家庭困难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早发现问题。在刚进校的第一学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在入学初,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在转本后适应初期产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邀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4.诚信教育学风,顾名思义,学习的风气。学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和品质,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诚信教育是学风教育的核心。通过开展“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塑造良好的考风和学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好习惯。

5.守纪教育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习秩序的重要保证,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必要基础。专转本新生进校后,组织学生学习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请销假制度、骨干会议制度和班会制度等。积极帮助学生了解本科在学业考核、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与以前专科院校所存在的差异。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学生的守纪意识,规范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融入新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6.欣赏教育针对专转本学生入学后由于种种不适应产生的自卑心理,加强赏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内心的不健康心理。和本科学生相比,专转本学生的心理更为脆弱和敏感,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更要给与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习建立更多的自信。

四、结语

第8篇

XX年9月初秋的师大校园景色还记忆犹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成为了一名师大艺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匆匆四年转瞬即逝,又是一个夏末,我珍贵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我的学生生涯也可能在此画上句号。就此机会总结一下在大学中的得失,因为我相信回顾走过的路,才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展览,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的鉴赏能力“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的动力,学习之余,我还不忘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作为一名XX级中国画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的骄傲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我付出的也许是我必须付出的,但我得到的绝对是因为我的不断的思考不断累积,思考知识,思考绘画的语言,思考人生…….

第9篇

我本科是学哲学专业的。大四毕业那年,我也随大流投了很多简历,但我不想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困在一个局限的空间里,最终我决定创业。2011年,我加盟了一家小吃店,由于选址合理,经营得当,后来又陆续在苏州开了两家店。也许在外人看来我赚了很多钱,生活挺潇洒。但如今的我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成功到底是什么?

刚准备创业的时候,身为一个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如何降低风险赚到钱。为了保证初次创业成功,我专门去该品牌的总店接受了培训,并按照严格的工艺要求,每天练习10多个小时。技艺关攻克后,第一家店的销售反馈还不错,于是我又在大学里开设了第二家店。

学校里“慕名而来”的人很多,工作量就更大了。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一直要忙活到晚上10点。毕业后一年多,我都在经营这几个小摊子,生活似乎过得有滋有味。但晚上躺在床上,我也开始思考,这样忙碌的生活要一直继续下去吗?好像没有自由自在的感觉。为了维持小店的经营,自己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工作上,这是我想要的吗?

后来,我决定考研,想再给自己多一点改变的空间。2012年我考上了苏州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此时,很多人都羡慕我,觉得我是个有想法的人,创业方面也还不错,算是大学时代的成功案例。有一次,我被邀请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经验交流会。在会上我被作为创业成功者的代表,但我坦言目前小吃店还在努力经营中,不能完全脱手,所以我觉得自己还不算成功。

然而,真正的成功是什么?是一个月可以赚几百万吗?是外人眼中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情吗?是每天身不由己地忙得团团转吗?如今这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并不认为有钱有名气是件多么成功的事儿,反倒觉得让我更幸福的是没事时能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阅读,深深地思考,或者能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说实话,我不想总是处在忙碌奔波的状态中,也不想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但激烈的社会竞争又是现实和残酷的,现在我每天的压力依然很大,总在不断找机会展示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因为有时候成功并不是自己判定,而是由别人来评价的。所以我很困惑:到底怎样才算是成功?成功到底又是什么呢?

第10篇

[关键词] 河北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发展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01-02

首先代表教育厅对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借此机会把河北省的高等教育情况及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河北省与其它省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河北省环京津,有7200万人口、18万平方公里,高等学校在校生110万,有113所大学,高等教育应该说是一个大省,但是惭愧的是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没有985高校,有一所211高校(河北工业大学),不在河北省,在天津。河北省高等教育的这种局面是历史造成的。最早河北省的省会在保定,后来迁到了天津(在天津待了10年),那时有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如今的河北大学是当初的天津师范大学。后来省会又迁回保定,最后迁到石家庄。河北省的高等学校没有几个没经历搬迁的。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河北省建设什么样的高水平大学?我们所说的高水平大学是什么样的?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认识到,河北省老百姓认可的、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就是河北省的高水平大学,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这些年,我们也在思考,高等教育为什么把提高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地位?这要提到几本书,第一本书是《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Thinking for a Living:Education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该书出版2个月后,就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列在总统5本必读书目之一,《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克林顿在竞选过程中就要求他的竞选班子阅读此书。这本书讲的是整个美国的生产模式都是泰勒模式,学校教育是泰勒模式的复制。但是面向新世纪,教育如何适应新的生产模式的变化是美国新总统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二本书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书里提到“有些社会将要拒绝制度化所产生的教育成果,这在人类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第三本书是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Academic Strategy: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书里讲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生源下降、财政紧缩,美国专家预测美国1/3的大学将要面临破产,但是美国的大学没有破产。第四本书是2012年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How Lateral Power is Transforming Energy,the Economy,and the World),书里谈到以能源革命为中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在MOOC的浪潮等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我提到的这四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外部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我们的教育现在是什么状况呢,再讲一个案例。河北师范大学目前正在推行大类招生、模块培养、学生自主选专业的试点。学校有4~5万人,去年第一次选专业,有4个专业几乎没有人选。我们与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析。第一个专业是“行政与政治学”,学生说公务员考试都没有这样的科目;第二个专业是“旅游管理”,旅游是个行业,吃、住、行、游、购、娱、康七要素,我们给谁培养,培养目标不清楚,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领域相连接,学生觉得就业前景不好;第三个专业是“营养与烹饪”,原来是中职专业,但是连中职的专业都没有,现在本科专业还设置“营养与烹饪”专业?其他几个专业可能是由于导学没有做到位,学生不了解。但是,我们也认识到,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是非常理性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凡是学科实力强,师资水平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都是爆满的。比如考古专业,就只有8名学生选择,后来又动员了2~3名学生,凑成一个班,并按照研究生模式培养本科的考古专业。

通过这样的案例我们认识到,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做很大的变革,最核心的变革就是理念的变革。概括起来有三方面核心理念,第一个理念是“需求导向”。我们现在的办学,很多地方还是学科导向、学校导向,还没有转到“需求导向”。这个需求导向是什么是需求?是社会需求,是职业或岗位(群)的需求,不是笼统的行业或企业需求;是个人需求,是个人职业发展需求,所以我们的办学要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第二个理念是“学生中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成长,“育人为本”最重要的体现在,把学生学习的权利及学生选择学习方式、选择专业的权利交给学生。我们做专业综合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我们很多教育文本、大纲、培养方案都是给教师和领导看的,我们试点专业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文件都做成学生能够看懂、理解的,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公布给学生。当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教师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导者和受益者,改革不会成功。第三个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不能忽视德育,但是这里主要讲能力为重。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高等学校最主要地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次学习科学教指委和研究会会议研究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潘懋元先生讲高等教育有两个规律,即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潘先生在他的《潘懋元口述教育史》里说,对于外部关系规律,心中是有数的,至于内部关系规律,心中还没有数。我想,老先生讲的内部规律可能就包括学习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法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国家教育的发展。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主旨和主线[1]。我校老师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方面,也一直在进行各方面的探索。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所教的课程及班级,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学习法律课程的特殊性

(一)树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办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定位在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岗位,所以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上手较快。

但我校录取的学生是本科批次中相对较低的部分,还有部分是大专生,因而往往自信心不足,其中有一部分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具体表现为:1)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2)缺乏专业课学习兴趣;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心态,无有效的学习方法;4)基础能力水平低但又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等。当然这是所有课程的老师都会面临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对法律课程的老师来讲,由于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因此又有自己特殊的情形。

(二)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特殊性

1.学生的法律基础较弱

在我校开设法律课程的专业涉及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会展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涉外文秘专业等等,这些专业的学生的法律基础很薄弱,仅仅只在大一时学过一些法律基础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地深入讲授。而这些专业的法律课程基本上都具有专业性,如每个专业都会开设的《经济法》,这门课程若在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之前,一般已经有了先期的学习准备,比如已经学习了《法理学》、《民法》等基础课程,所以相对比较容易上手;而对前述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不可能有这些课程作前期铺垫,他们对法律的基础性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在学习的时候对法律术语和法律规定就显得难以把握,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难度。而像《国际商法》等专业法律课,由于其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定,若没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理论,是很难理解与掌握的,从而也会大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在实践中也已经得到应证: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外贸英(日)语专业,两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国际商法》这门课程,国贸专业的学生由于前期已有《经济法》作铺垫,比起只学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外贸英(日)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知识的接受度、还是知识的理解度,前者效果都要好的多,对法律的应用、案例的分析也到位的多。

2.对专业课的偏见

在我校开设法律课程的经济、管理、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课程学习兴趣较高,而对专业之外的其他课程则显得不那么积极主动。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国贸方面的课程时,其认为这些课程与今后的工作联系紧密,属于“本专业”课程,操作性强,用人单位也比较注重,所以投入了较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反之,其认为法律课程和今后的工作联系不大,没有“用武之地”,因而学习时比较随意,甚至有部分学生直言“学习法律课程无用”。

3.理科学生对偏文科性质的法律课程比较抗拒

由于学校上述开设法律课程的专业大多为文理兼招,而法律课中有许多概念、定义、术语需要记忆,这些概念、定义、术语等等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并且很快就会忘记还容易混淆,这对文科学生而言尚属不易,更何况是对部分本来学习基础就不是很扎实的理科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对法律课程比较抗拒,导致他们对法律缺乏兴趣、不愿学习。笔者曾不止一次的听到好几位学生坦言,其是“因为害怕要记要背所以才选择理科,没想到进入大学还是要记忆背诵”,很令他们头疼。

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种种因素,法律学习在这些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不是很高,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二、提高法律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

目前我们学校的大学生总体上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主要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有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养成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即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对学校的课程学习普遍兴趣不大,甚至有个别同学还存有厌学的思想。因此如何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变被动为主动,变讨厌为喜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人经过几年教学实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摸索出以下几种提高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师生互换角色,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老师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中接受知识,老师习惯了站在自身角度、自身立场来思考问题、组织教学,总认为将课本中的内容讲懂讲透,学生就会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接受度,所以最终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方式,即由学生组织材料、上台教学,老师则在下面听课记录。当然这需要教师事先布置(如讲解内容的分派、相关材料的导读、团队的分组等等),和事后的总结(如其他学生的接受度、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学生主动寻找案例材料、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制作幻灯片等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师生互换角色使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又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团队之间的分工合作又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力量和特长,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师生互换角色也能适当解决学生法律基础薄弱这一问题,因为学生需要事先理解相关法律理论基础知识,才能上台进行教学。所以这势必迫使他们去查阅该门课程之外的其他法律书籍,弄清专业法律术语,探寻法律规范之间的联系等等。但是由于课时、教学资源等的限制,现阶段师生互换角色不可能大规模进行。

(二)“以案释法”,精巧设计课堂环节

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习。作为教师就应积极主动地利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精巧设计课堂环节,从而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最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案例教学法在法律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弥补学生先期学习的一些不足,也能培养他们对法律的情感。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采取“以案释法”,“以案释课”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

当然案例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案例的选择

“以案释法”中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选择的案件必须具有典型性、时效性,案情不宜太复杂,否则学生分析起来无从下手。当然也不能太简单直接,这样就失去了以案释法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取一课一案或几案,案例中要包括本堂课所要解决的几方面的内容,环环相扣,突出重点和难点问题。

2.学生的讨论

以案释法需要让每位学生参与思考和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团队(如何划分由教师决定),每位学生都要发表意见(可以从多个法律角度甚至从非法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从本专业知识的角度去看问题[2]),团队中有一位逐条记录每个同学的意见,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请一位同学代表该团队来发表看法。

3.教师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就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对分析正确的同学予以肯定,对分析不准确的同学提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当然也可以不作终结性的论断,而让学生来进行评判。

通过以案释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能够使学习起来枯燥、抽象的法律条文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明显。同时借助学生对案件的讨论与分析,教师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学生综合学习的情况和知识面不足的地方。

(三)注重实践,“学”“用”结合

法律课程的时间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有限,毕竟他们还有诸多的专业课程要学习。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法律课程的教师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课外进行学习。如笔者所教的电商班中,就有个别学生以电子商务为媒介,从事网络买卖,应该说这和他们的专业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对今后的就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现今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这不失为一条出路(当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出路,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进入一些较为固定的工作岗位,但不管怎样,这些前期的实践,对今后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因此,笔者一方面鼓励他们的这种实践行为,另一方面也经常提醒他们注意与学业之间的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将电子商务买卖与所教的合同法律相结合,介绍电子商务法律的相关规定,如电子商务合同的成立问题,如何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如何规避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风险问题等,从而将法律理论与他们的专业实践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易时,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不但可以更好保障自己的权益,而且也通过课外的实践应证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陈进兴.决策者的探索[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112.

[2]王德虎.浅论非法学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Z].http:///UploadFile/

%C7%B3%C2%DB%B7%C7%B7%A8%D1%A7%D7%A8%D2%B5%B5%C4%B7%A8%C2%C9%BF%CE%B3%CC%BD%CC%D1%A7090318.doc.2009-3-18.

[3]王平.案例教学法在非法学专业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7):

第12篇

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要不要转和应不应该转已经不是主要问题, 而如何实现成功转型以更好地建设有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则成为更迫切的问题。当前,理论界讨论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尚集中在政府和学校层面,较少从历史的维度深入讨论具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微观层面。本文结合行政管理这一应用型专业, 探讨在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逻辑与职业视角的关系。

本文认为,我国行政管理教育恢复重建的3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十余年是在学科逻辑主导下进行的, 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才开始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导向;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 未来的行政管理教育应该在学科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

一、精英教育阶段:学科逻辑主导着我国行政管理教育的发展

我国虽然有着悠久的行政管理历史, 但作为学科的行政管理学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均是泊来品。行政管理学作为应用学科是现代化的产物,诞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进步时代;20世纪30年代, 我国才开始出现行政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设置相应的课程, 但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专业调整过程中,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和教学与众多社会科学一起被取缔。

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方国家通常是以学科研究推动学科教育发展,而在我国却是学科教育先于学科研究,这就使得我国行政管理学科的教育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科教育成为学科历史的主要线索。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行政管理教育没有学科知识, 只是这些学科知识主要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理论。

二、大众化阶段:我国行政管理教育凸显出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与发展, 行政管理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改换学科门类归属,搭上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快车之后,更是在专业点设置、在校师生规模以及研究成果数量上呈爆炸式增长,2000年,全国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仅40余家, 到2009年即达到321家,到2015年全国有公共管理硕士(MPA)点的高校就有225家,行政管理学俨然成为一门显学, 行政管理专业也成为一个热门的专业和招生大户。

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其研究和招生规模在短时间内获得快速扩张的同时,质量上的短板常常引起业内人士的反省。特别是2002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各种就业问题逐渐显现后,我国行政管理教育中即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职业化倾向。虽然近些年对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反思要比行政管理教育深刻,且有更多的学界重量级人物的引导和参与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反思活动, 并在加强研究方法训练,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提高研究质量, 推进理论本土化以及最终走向国际化等方面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但对于行政管理教育的反思则比较迟缓, 无论是在培养目标、学科基础、能力要求还是在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上均存在自说自话的问题,不仅难以形成一致,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意见相左的声音。

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分化与分层的多元化趋势来看,形成多种观点与声音属正常现象;但作为一个专业, 如果缺乏基本的底线共识则会带来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危机。

三、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取向:学科知识与职业能力并重

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出台,正式启动十二五期间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要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

自2013年7月开始,教育部委托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承担了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任务。2013年6月,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2014年3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中强调,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2014年4月,178所高校在河南了推进高校转型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的《驻马店共识》。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适应人才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推动高校转型,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