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时间:2022-05-24 10:4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培养 创造力 审美

一、养成良好习惯

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是读和背,更为重要的是鉴赏,因为只有让学生自主鉴赏古诗词,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净化,审美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无论是古人慷慨悲歌的爱国情怀,还是多彩多姿的大好河山,在意境上,都能够深深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自豪和骄傲。如果我们比较好地从古诗词中诸多文人骚客的表现手法上让学生进行阅读鉴赏,那么,学生不但能提高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中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学生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也不完全依赖于课堂,这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已经使学习途径变得十分广阔,课堂学习时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鉴赏古诗词也应该重视。课堂和课外,是学生创新性鉴赏古诗词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了解作家风格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作家,上下之间有几千年的历史,他们所处的时代迥然有异,有的繁荣,有的衰落;作家与作家之间的际遇亦是迥然有异,有的得意,有的失意;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由于人生坎坷,不同时代对时局的认识也迥然有异。要想让学生达到创新创造性阅读鉴赏的目的,必须让学生广泛而又充分地熟悉这些作者,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他们的人生际遇,了解他们的语言和表现风格。如,曹操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文学家,是建安时期颇有建树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入选于我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观沧海》。要想让学生能够创造性阅读鉴赏曹操的这篇作品,我们的学生必须很好地了解曹操其人,尤其是让学生知晓曹操叱诧风云的传奇经历,了解那个特殊年代以及久经沙场的人生经历。只有想方设法做到这些,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观沧海》。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首先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因素,再现曹操这个古代传奇人物的形象,当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近曹操时,感悟《观沧海》的创作意境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曹操作为一个屡遭批判的历史人物,从《观沧海》中,学生们看到了曹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定意义上了解古诗词作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创造性鉴赏古诗词的效果。

三、重视合作探究

古诗词带有浓厚的古色彩,首先是它的句序安排受词牌和格律以及多种原因的限制,使人难以一读便掌握其全部的意义,更别提完全理解了。其次是古今词义有一定的差异,如果对相关词语的意义不够了解,或者说是理解得极不准确,那么,学生根本不可能鉴赏到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这就是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需要我们发挥学生的群体智慧,让学生进行有效而又高度的合作探究。

譬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安排了诵读欣赏《诗经》的《关雎》和《蒹葭》这两首古诗,诵读这两首古诗,学生会受到很好的审美熏陶。

两首古诗都有“兴”的手法的运用:《关雎》以雎鸠和鸣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蒹葭》描述了追寻意中人的境况,借景起“兴”。学生在诵读欣赏这两首古诗时,对其“兴”的手法运用以及理解还比较朦胧,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学生接触这类诗歌还比较少,虽然对这两首古诗已经建立了一定意义上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想使得学生对“兴”这种诗歌乃至于古诗中所常用的手法上升到一定意义上的理性认识,则还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合作学习。这里的合作,并非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再进行一些刻意的研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古诗词诵读研究,体会到诸多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这两首古诗词时,我把很多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让学生进行古诗词比兴手法的探究上,选取了多首古诗词,力求做到人“究”一首。以“我读到的比兴诗”为题,让学生写微型的研究性论文。学生们兴趣盎然,都把精力投放到自己所探究的诗歌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性活动。学生们的展示包含着口语交际的展示以及文本性的展示,无论是哪种展示,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内容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迪。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任教过程中任重而道远,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粹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明确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陶怡情操,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特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明显改善。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本学科,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极为重要。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明确初中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创新型的教学活动,让师生更好地在课堂中互动,才能让语文学科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环境,是促进初中语文教育进步的第一步。

一、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在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代替学生做课堂中的主体,以知识传递者的身份自居,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学科知识,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一切。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新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做课堂中的主导者与引导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第一探究者。

比如在讲解《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寻找课文中描述紫藤萝瀑布的句子”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一边寻找一边总结,在头脑中逐渐联想出紫藤萝瀑布的真实面貌,让学生在参与与探究中解决教学重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中,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指导,并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合作学习阻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重视环境轻松性

学习环境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是突出初中语文教学新特点的必然举措。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丰富的途径去改善教学环境,给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当代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关心学生,考虑学生的感受,重视师生互动。在课下,就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分享个人趣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能够促进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人文性环境的打造,会让语文课堂氛围更加轻松,也能让学生的审美兴趣得以激发。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心理负担会减小,能够更加自如地实施学习行为。

比如在讲解《看云识天气》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云彩图片,让学生对其对应的天气进行识别或者猜测。在形象化的图形支持下,初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也会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扩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感受现代化教育力量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重视课堂师生交流活动的开展。像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就“皇帝到底有没有穿衣服”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肯定,给学生参与的力量,让氛围更加轻松,更加和谐。

三、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活动开放性

提高课堂活动的开放性,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限制,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特点突出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使学生的许多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课外活动,是对课内活动的一种延伸,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利用课外活动实施初中语文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的个人经历更加充实,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初中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教师可以利用比赛活动或者参观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性。

比如在讲解课外古诗词的背诵内容时,只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翻译与死板的背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年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场古诗词背诵大赛,能够给学生提供古诗词学习的动力,更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古诗词背诵中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正视传统语文课堂不足,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开放性与轻松性,让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特点得以显现,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陆寅.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5)

第3篇

关键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文学 古诗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

1.儿童文学的优点及与语文教材的联系

“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导的文学”,这一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生动地强调了儿童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但是很可惜,我国现阶段的儿童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和小学语文连接起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所以儿童文文学和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体验中华汉字的艺术之美,并且让他们接下弘扬传统文化接力棒的重要责任。

由此看出儿童文学所包含的价值本身就与小学语文教育十分相似。时至今日,我们不仅要分析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还要注意到其在儿童认知、审美、寓教于乐等方面的作用。儿童通过欣赏儿童文学可以对人生、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窥探,还会激发求知欲,萌发出学习的欲望。以上种种同样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本质要求。另外,此处还另引入“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即“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的要素和条件”,而儿童文学恰好是小学语文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课程资源。

小学生的阅历、理解能力、识字量都存在不足,然而儿童文学有着语言质朴易懂、表达准确、充满童趣等一系列适合小学阶段儿童阅读的特点,所以选择儿童文学作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能更容易吸引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学习和理解。

在儿童文学中,童话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题材,是一种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很好形式。童话中多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故事,这使儿童更加有代入感,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道理。

2.苏教版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入选情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1年在全国发行以来广受好评。那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儿童文学作品的数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递减,体裁也多为故事和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很好地为他们进入初中语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择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材的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实际状况而采用生活化、简洁化并且贴近儿童用语、儿童视角的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被儿童接受,使他们产生兴趣。应这一点的要求故事、科普类的文章正呈现随年级递增的趋势。

综上,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利用儿童文学这一资源上有着较好的成果。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

1.苏教版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的现状

(1)选编古诗文的意义

传统古诗文是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中国自古丰富多彩的文明几乎都在古诗文中孕育而生。而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外来文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忽视了这一宝贵财富。因此,在教育领域更应该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更多更早地接触古诗文。

(2)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实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仍存在一些不成熟,诸如:非出自名家的古诗词不具典型意义;部分古诗词题材离生活较远;古诗文的课下注释不够全面,学生预习理解困难等都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希望能够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观点

(1)从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出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前提到,古诗文是一种承载了千年深厚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捍卫华夏民族的尊严,并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智慧。

(2)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

学生对于古诗文意境的体会和理解是古诗文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如果加强教师对于美学的讲授和点拨,就能够切实地让学生将美学理论融入到古典诗词的学习中去。

(3)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

总结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既有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另找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教育方法呢?这的确是教师应该注意的一个研究方向。

3.古诗文教育中现有的不足及未来发展

(1)缺乏系统的研究方向

就现状来看,苏教版小学古诗文中的教学理念、过程和方法的研究都是零碎而不成体系的。尽管一些论文只是站在某一个角度并且不是全面地论述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中一些具有真正建设意见的观点。所以现阶段更应该总结出一套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方案,让教师群体对于古诗文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2)“以诗释诗”的创新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自信心;心理素质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把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其中包含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情感沟通,健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意志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很广,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也很多,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意在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讨,使语文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奠定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

自信心是人最宝贵的一种心理品质,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说:“曹植七步成诗,尚为迟涩,请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诗。而纵观历史上有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来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要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样,学生就会受到鼓舞。实际上,学生往往特别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有时一句不在意的话或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教师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多说两句“不错,很好,有进步”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成绩有了一点进步时多说两句“你很有潜力”之类的话,如果我们在学生考试前多说两句“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之类的话,学生就会因此产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学生有了信心,就会爆发出局大的能量,最终就能后进变先进,失败变成功。

我班有一位同学,平时不爱提问也不爱发言。在上《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分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其他同学都结合课本内容谈了胡屠户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趋炎附势、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只有那位同学在座位上轻声说了一句:“其实胡屠户也并不全是坏的。”他的这句话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甲学生说:“胡屠户这个人,眼里只有钱,范进没中举时就是‘现世宝’,中举了,马上会有钱了,就是‘贤婿老爷’。这样的人,还会有好的一面?”乙学生也表示:“胡屠户这个人,只要看他抓银子这一场面,就足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了。”在众多学生都发表完了自己的看法后,我微笑着对他说:“你的想法不一般,我想知道得更具体一些,你能说说吗?”那位学生低着头轻声说:“我觉得胡屠户也不是无故骂范进,他把女儿嫁给了范进,但范进却养不起家小,时常还要靠他,而且常常让全家挨饿,有这么个女婿,当然针对骂他,这是恨铁不成钢啊!”他说得有道理,在他说完之后,我给了他热情的掌声,其余的同学也投去赞赏的眼光,那位学生的自信得到肯定,使他受到了鼓舞。自那次之后,他的自信心越来越足,提问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事实上学生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的作用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少教师都注重以各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充实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是锻炼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抗挫折能力。语文教学也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学期,我为了让学生适应议论文这种文体,掌握它的论证方法,进而学会说理,在班上搞了两场辩论比赛。辩论前把题目要求及应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指定八位优等生分成两组作为辩论的正方与反方,把其余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为参加辩论的同学找材料。同学们在找材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论据收集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怎样突出论点、说明事理。第一场辩论由于准备不足,学生一时无法适应。第二场辩论大有进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心理素质。为了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古诗词,我搞了一场古诗词朗读比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在朗读中要求学生口齿清楚、诗句朗读流畅,读出情感。教师在点评时做到重表彰、重指导,赞誉中等生和差生的优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后来搞的名著知识竞赛,采取报名参加的方法,结果大多数学生报名参赛,连差生也敢于自愿报名,迎难而上,最终,这次活动也获得了成功。通过上述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然,每个学生的意志类型和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加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大,所以,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控制能力,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当激发其坚韧精神,对于胆小、犹豫不决者则要培养其大胆、勇敢和果断的品质……总之,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马虎子.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语文学刊,2012年14期.

[2]李晓丹.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赤子(中旬),2014年03期.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复习课堂;多媒体课件

复习课一直以来都是被学生认为最枯燥的课堂之一,而复习又是巩固知识、学习新知的绝佳方法。同时,复习课堂又具有知识量大的特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复习课注入了生机,它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使难以操作的复习课变得直观形象了,而且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强化了复习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精心准备制作课件的素材

创意再好,脚本编得再好,往往都会在素材的准备之前徘徊不前。制作教学课件就如同设计一项活动一样,对阐明的主题和课件的结构要有清晰的把握,对阐明主题要使用的材料应准备充分。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课件,同时也可以减少制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注意日常的积累活动

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时,我们对教材进行认真梳理,将教材分成如下复习板块: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鉴赏、阅读(散文、小说、议论文)、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名著阅读等,我们把认为可用的素材及时收集、整理好,用专门的文件夹保存,以备后用。当然这都是需要教师注意日常积累的。

2.将素材进行分类处理

我们教师并非没有素材,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每个教师的电脑里都存储着大量的素材,但是如何对这些素材进行管理和处理呢?这是每个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首先将素材做最简单的处理分类,文字素材、图片素材、音像素材。这样我们在调取资料时,就会更加便捷。

3.复习课的储备工作

复习课程更加需要教师们的日常积累,可能你出一套试卷就很累了,利用多媒体却可以轻松做到。

二、如何具体利用多媒体搞好复习

语文学科本身内容繁多,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靠日常的积累。

复习课就更加容易使学生,兴趣不大,真还不如背诵一首诗的实效。但语文复习的重要性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及时的复习巩固,知识就不会加深记忆,就无法内化。多媒体技术就成为复习课程的利器。

1.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进行系统、集中的复习

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复习,就能将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复习时,先把自己搜集整理的内容系统全面地给学生演示出来,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补充进来为大家所用,通过“文学常识我来说、古诗主旨我来解、模拟中考题目我来出”等环节引领学生复习。这样变零碎为整体,将知识的点与面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有效地消除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可能出现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调动了学生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取得的效果会比较明显。

复习时把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系统,然后把这些小系统视作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根据这些整体特点,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对一个小“整体”进行条理、系统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连接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使学生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我们复习小说单元时,用图示进行语文复习,其系统性确实是很强的,效果也是很好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复习课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进行复习,可以借助文字、符号、线条、图画、动画和音响等多种手段,充分刺激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带有极强的趣味性,能让学生产生好奇感。更何况这种复习方法使学生站在新的角度看旧知识,融复习方法、思维训练、思想内容、语文知识于一炉,学生因此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情感意向,其复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语文复习课本身资料性就极强,如果只是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复习的主动性,而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多次被证明收效甚微。所以,在复习课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欣赏时,搜集些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可以用电脑播放几首以古典诗词为歌词的相关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诗人的情怀,记下诗句。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给出某个成语,要求学生接龙等。

在复习《白杨礼赞》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阎维文的歌曲《小白杨》,同时一张张白杨树的图片翻过,一排排白杨树和戍边的战士,再加上抗日时期延安民众的热情。真正体现出“让那些看不起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如此复习,学生一定不会觉得乏味。

3.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训练

由于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内容都是学生学过的,只是由于遗忘的作用,使原有的知识信息淡化了、模糊了。复习的时候,只要老师恰到好处地把课文的浓缩图通过多媒体再现出来,学生就会以设计者浓缩的思维轨迹放射开来、扩展开去,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语文课本中的长课文,诸如散文、小说等,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通过多媒体图示,对这些课文“提要勾玄”“凝精聚妙”,将课文内容浓缩在几个字、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之中。

语文复习课,也有一个“典题分析,归纳技巧,训练巩固”的过程。但是,由于课堂的时间限制,怎样在40分钟之内提高复习效率,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难题,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以上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从问题中总结方法要点,再用方法要点来指导我们做题。这样,一个较复杂的复习过程,如果用传统方式来处理,势必占用过多时间,但是,通过“教师—多媒体—学生”三方面的交互式学习,就能迅速地完成“分析—归纳—巩固”的复习过程,加大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复习效率。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与传统复习方式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复习,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课堂容量小、复习方法单调、巩固练习密度不够、学生兴趣不高等弊端,使枯燥单调的复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有利于提高复习效果。但也应当注意,多媒体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能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方面的交流,因此,多媒体教学既要发挥其技术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才能使复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长莉.充分利用多媒体,搞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陈剑.初中语文课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3]田青.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3).

第6篇

【关键词】 句读 诵读 背诵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又是民族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新疆区内初中班(以下简称内初班)对学生采取全日制、寄宿制教学模式。教学统一使用汉语言授课,民考民学生第一学年重点是强化汉语教学和补习小学的基础课,以后逐步过渡到与当地汉语授课学校相统一的教学计划。

我所面对的区内初中班的学生都是来自南疆的边远贫困地区维吾尔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没有汉语的环境中。民考民学生小学阶段以维吾尔语学习为主,缺少汉语学习的环境,初来时他们听不懂老师所说的,老师也听不懂他们所说的汉语。其中只有百分之三十能听得懂简单的汉语。其余根本听不懂汉语,无法与人用汉语交流。经过一年的汉语学习,他们已能做简单的汉语交流。虽说小学的十二册语文教材他们用了八个月时间也学完了,但是八个月的学习比起小学生六年的积淀,这是不可比的。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难度。而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更是困难得多。当前内初班文言文教学不尽人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不够理想,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占了选文的1/4,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强化人文主义教育,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显的文言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领域。

对于内初班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 1.古诗文的节奏与停顿的问题

 民族班的学生在初学古文古诗时,一定要正音示范读。本身大部分民族学生的读音就不太准,如果学生按照他自己的理解去读,一旦读错了音,或者句读不对,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想要纠正是很困难的,尤其是一些多音字。例如《逢入京使》中:“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有一部分学生就把“传递”的“传”读成“传记”的“传”,一旦读音不对,加上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彻,学生很容易在书写时,写错别字。有的学生纠正多次可他怎么也改不过来了。这就是形成了思维定势。句读也是相同的问题。在讲古文古诗时,一定要讲节奏,尤其是古诗。尤其五言、七言的古诗句读规律要讲清楚。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二 三 ; 二二一;二一二)。七言诗是四三拍(四三;二二三;二二一二;二二二一)。例如五言古诗“故人具鸡黍”一般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七言的古诗例如:“谁家新燕啄春泥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根据文意确定停顿凡此种种,内初班学生大都不能很好的区分。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解析:“其一”,其中一只狼。“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其一犬╱坐于前。

还有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于是”是两个单者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由于文言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的词,所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学习之前,要给学生讲明。

此外还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语气词其后应停顿,根据文意确定停顿等等。对于学习了六年的汉语的学生来说,凭着他们的语感,断句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可对于只上了八个月汉语的内初班的民族学生来说,这些都不是学生学了八个月的汉语在短期能够掌握的。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确的句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学习古文古诗之前加强范读。在示范朗读时,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当学生的文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学到九年级的文言时,就不必讲了,大部分学生也都可以掌握了。

 2.加强诵读

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首先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可以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文不同的文体,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的相关知识。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例如教《狼》这一课时,经过初读、再读的环节,要理清情节:(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例如《山市》、《核舟记》等。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三读课文:揣摩词句。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句子的意蕴,在诵读中揣摩词句的含义。例如在教《爱莲说》时,让学生在诵读中质疑,解难,在诵读中理解情感。有学生问:写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呢?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让学生揣摩邹忌、徐公、妻、妾、客的不同身份、语气、语调。分角色朗读,仔细体味就会读出不同的感觉。邹忌的自知之明与现身说法,齐威王的自我反省与勇于纳谏都会在诵读中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只有以多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 可以做好四个结合:范读和自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实,才能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 3.读背结合

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个要求对于这些只用八个月时间学完小学十二册书的区内初中班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得一件事。而背诵能够使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充分地熟悉课文增加文言文语感,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

由于区内初中班的民族学生的语言积累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所有的古诗词,文言均要求背诵。在熟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体现了熟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第7篇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历史知识与语文学科的渗透(一)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二)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三)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四)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历史;语文;渗透

有幸拜读冯恩洪老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老师谈到他在上初中课文《木兰诗》的公开课时,遇到一个同学质疑:“古代女人都缠小脚,花木兰女扮男装十多年而同伴并不知晓,难道木兰一直不洗脚吗?如果洗脚不就暴露自己是女的吗?”这个问题居然把冯老师难住了。好在冯老师课堂机制很丰富,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听课的三百五十多名老师,结果也没得到解决。此问题对于我这种在农村初中既上语文课又上历史课的教师,却很简单:古代女子缠脚是在宋代由士大夫提倡才开始的,而木兰生活在南北朝时期,还没提倡缠小脚,所以就不怕脱鞋而不洗脚了。由此,我感到语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历史知识的支撑,把历史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学生学习的阅读量,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自古文史不分家,每段历史时期都有它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古代文学史大概表现为: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在讲到每一时期的文学形式时,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名篇,让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借阅。比如讲唐朝的诗歌,推荐他们去读读《唐诗三百首》;讲明清小说,推荐去读读四大名著;讲,推荐去读读《鲁迅全集》;讲文艺复兴时期可以推荐读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哈姆雷特》等。这样可以增大学生阅读量,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第二、历史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把握作者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与历史相关的文章,如《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出师表》、《孙权劝学》、《黄河颂》等。这些文章有些十分鲜明生动地刻画了历史人物,有点介绍了一个时期或一个侧面的历史事件。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反映了某些特别的历史现象,如果不了解作品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便无法准确翻译和理解其意旨,比如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古诗词教学就是这样。又比如说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像《藤野先生》、《故乡》等,如果不了解作者生活的背景,时代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已经民主共和了,农村还是封建等级森严,一遍破败萧条的景象。读《紫藤萝瀑布》如果不了解的历史,学生就很难理解为什么那时不准栽花……因此,在上语文课时,能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可以把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专业性较强,很多历史事件都需要记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在上课时,多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复述课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历史活动课中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对某个观点进行辩论,如秦始皇是暴君,还是千古一帝。“我看拿破仑”中对“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通过辩论,也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历史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更是学生的心头之痛,其主要原因是找不到东西来写。脑里装的材料少,写起来干巴巴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把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作为材料积累起来,在写作时,去找与题目相关的材料加在文章中,作文就生动了。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在用例证法证明论点时,就可以举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证明,做到史论结合,增强文章说服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怕作文了。从写得好的文章来看,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积淀都非常丰富。

通过历史知识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大力挖掘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历史、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第8篇

有效率的中学语文复习课可以使学生对中学语文知识进行再现和巩固,及时堵漏补缺,做到温故知新;能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能够对语文知识的检测和对语文能力的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上好中学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并不断探讨的课题。那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复习课呢?就要从五个“时”入手,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按时设计好预设性较强的复习课教案

一堂好的中学语文复习课必须要有好的预设,这是成功的、高效的复习课的基础。语文复习课的信息量更多,容量更大,效率要更高,这就要求语文复习课是预设性很强的课,复习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学情等都要在复习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安排。教师要针对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课前按时设计好预设性较强的复习课教案,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复习内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用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优化复习环节。

复习课设计要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复习课要始终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处理好复习应试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基础,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种只为提高应试分数而教的短视做法是不可取的。

复习课设计要循标依纲,回归教材。要体现新《课标》精神,依据省、市《中学语文学业考试大纲》来进行,要回归教材,用教材复习,而不仅仅是复习教材。要善于整合、开发和利用复习课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中学语文教科书、相关配套教辅材料、相关复习提纲与配套练习、其他学校的资料,等等。还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生成校本语文复习资源。

二时:时常进行语文知识梳理、归纳的引导

语文课程的内容体系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内容,其综合性决定了语文复习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学语文复习更要适应这一特性。因此,中学语文复习更要重视时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以旧带新,温故知新,构建和完善中学语文知识的体系。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归纳的方法。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中考写作复习指导时,就要有作文理论知识的归纳,应当有“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环节,分专题进行系统的指导,才能有所成效。

为了配合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中学语文复习课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分专题分块进行复习,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内容,可以各自成块,组成复习专题,但各专题又有联系,相互渗透,既有系统连续性,又注意各专项语文知识间的衔接。复习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在系统中,它更应当像系列剧,而非连续剧。

这种分专题分块进行复习的形式更有利于构建和完善中学语文知识的体系,教师要加强各专题、各块内容的整合。如中考语文复习,可按“字词”、“古诗词”、“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综合性学习”、“文学名著”、“作文教学”等专题进行,这些块既相对独立,又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系统中,既全面兼顾又有所侧重,且可以相互渗透,如在进行“阅读”与“作文”两个专题的复习教学时,就可以相互渗透,在“阅读”复习板块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在“作文”复习板块中可以用到现代文阅读的知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学写作,写作是阅读的升华。二者是双轮,是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时:适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

简单、有效的学法指导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会知识,学会学习,胜过老师拿着鞭子的督促,胜过千遍万遍的重复。中学语文复习方法指导更为重要,如诗词的识记方法、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现代文的解题方法、作文思维、课外阅读方法等等,都是要适时进行简单、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才行。经过反复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方法、记忆方法、信息筛选能力、解题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等都会有所加强。

因此,一堂好的中学语文复习课不能只是知识的归纳和理论的讲解,要进行有效的复习方法指导,要有题型举例和答题技巧指导,要侧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比如中考复习“名著专题”,就要有中考名著常考考点的解读,并进行中考名著题型的再现和链接等,提供实例让学生参考,从而更好地配合名著知识的归纳和复习方法的指导。又如在进行“议论文阅读”复习指导时,就应当对论证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将四种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辨析和使用方法教给学生,并提供范例,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法可学。

四时:定时给予思维训练、语言实践的机会

复习课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复习课要避免教师“一头热”、“一言堂”的现象,即使是适合讲授法教学的内容,也应当留给学生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且要定时、定量,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在复习过程中,有配套的练习与小测,复习前的检测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检验学习的效果怎样。复习后的检测可以及时了解复习的效度如何,以便及时补缺补漏,达到巩固的目的。教师要精选例题与习题,练习可做分类要求,避免“一刀切”。复习课最忌题海术,老师应当是船长,要在题海中巡游、试航,确定正确的方向和路线,学生才不致在茫茫题海中迷失而无所得、精力疲惫而上不了岸。

复习课要有培养思维品质的训练。现在中、高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已明显地从过去的“知识立意”转向“语文素养立意”,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语文思维品质,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即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时:及时作出适当、有效的复习效果评价

“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中学语文复习课也要有适当的有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复习效果及时作出适当、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学业综合评价、学习能力评价、课堂即时评价、课后练习批改、课堂小测、复习测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等。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复习的效度,以便及时调整复习的进度和方法,老师也能考察学生对复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时了解学生复习的效果,检验和改进复习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评价,可以进行目标管理,让学生设定大目标(如质检和中、高考目标等)和小目标(如阶段测试、月考、模拟考、小测、日目标、周目标等),要求学生围绕目标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册册清,可以增加小测次数来及时评价目标的实现过程情况,教师要对小测及时点评、及时奖惩,并及时跟踪目标落实情况,以成绩单形式及时反馈目标达成情况。

第9篇

关键词:中考 复习 考点 分工

一年一度的中考迫在眉睫,初三的师生均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有些学校马不停蹄地补课,认为复习时间多多益善。其实,回过头想,这是教学中的下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要“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对于初三的教学,更是如此。初三复习内容多,时间紧,如果不懂得“聪明地花费时间”, 整天书山题海,只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教师苦不堪言。因此,我们在组织初三复习时,必须讲究“章法”,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循序渐进,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构建学生的能力训练系统,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下面就笔者2010年带毕业班工作心得综述如下:

一、明确思路,有的放矢

在中考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之前,年级备课组长召集所有成员,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和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中考命题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更加强调积累,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探究能力、迁移拓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信息筛选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追求文化品位,关注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题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答案多元化。

从近年来很多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题型来看,试题推陈出新,形式多样,除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语段阅读、写作等三大板块之外,一些省市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书写题、读图题,等等,如咱们贵阳市,中考题就单独设计了书写题,要求考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但是,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没有变:知识与能力考点。对于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语文知识点以及相关语文能力训练的考查,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正是基于此,在复习中,我们确立了“确定考点――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模拟考场”的复习迎考思路,要求将各考点(知识点)具体到每一节课,一课一点,点点过关。

二、团结一心,分工协作

1、确定考点,连点成线

考点从何而来?考点来自教材。从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下的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它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要求和各类语文基础知识。

面对初中的六册教材, 首先,我们从不同的训练线索如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入手,把六册课本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确立我们要着力复习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然后,我们对各个专题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和罗列,根据内在逻辑,将各个知识点(考点)连点成线,使我们要重点进行训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个专题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掌握,哪些只需了解。

2、依点分工,条分缕析

在明确圈定了复习的范围和重点后,我们年级备课组商议把学生的复习分为以下块:

(一)基础知识复习。包括“语音”、“汉字”、“词语”、“辨析和修改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语言表达运用”。

(二)背诵默写。包括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和必背课内古诗文、课外古诗文。

(三)文体文化常识、文学名著导读。

(四)图表漫画解读,口语交际。

(五)现代文阅读复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六大块进行复习。

(六)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曲和文言文。文言文立足教材,重点落在九上、九下两册书,在知识的梳理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常见实词”、“重要句子翻译”等板块进行复习。

(七)作文复习。按作文题型分类: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五类。按题材范围的角度可归结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三类。

(八)综合性学习。以专题组成十一大板块,即专题一:农民工;专题二:生活中的语文;专题三:关注我们的社区;专题四:交通;专题五:环保(其中包括有本市最热门话题“三创一办”及“西南干旱”和“水是生命之源”等);专题六:走近孔孟;专题七:走近哥本哈根――关注气候变化;专题八:少数民族;专题九:上海世博会;专题十:地震、海啸;专题十一:国庆60周年。

(九)模拟考试。在确立好复习板块及内容后,我们即以初中六册课本为蓝本,依点分工,条分缕析地逐项开始复习。

比如:第一大板块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分工到教师,我们由陈老师负责“语音”部分,搜集散落在1-6册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音及平时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编辑打印出来,供全年级共享,同时命好“语音”部分的考题,统一时间测试,统一阅卷,然后根据考查结果各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在共享备课组的复习资源时,各位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但是须服从全年级的总体安排,不能影响全年级的复习进程。依此类推,第一板块结束后,进入第二板块复习,每个板块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依点分工,条分缕析来开展复习。

三、精讲精练,逐点突破

为什么要精讲精练?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技能,毫无疑问,它需要依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但是,由于初三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允许我们搞题山题海,搞车轮战术、疲劳战术,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这样,既可以取得练的实效,又达到节省训练时间的目的,避免了疲劳战术。

“精讲精练”,讲什么,练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要紧紧围绕各个考点,讲精要之点、练关键之处,逐点讲练,逐点突破。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从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学生得到的不再是零碎的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截取一个模块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一:景物描写,是中考常备餐,我们首先告诉学生,景物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对节气、气候、风物,景色等的描写。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恐惧、害怕的心理;鸭群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则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我们总结,中考中关于景物描写常见的题型有三种: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景物描写。面对这种题型,学生就可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例二:诗歌艺术美鉴赏法,是阅读诗歌常用的重要方法。诗歌艺术技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首先是直接抒情,如《观刈麦》;其次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至塞上》等。表现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写大、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

如: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中《蝈蝈与蛐蛐》,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写一年四季、岁月轮回的大地上鸟虫鸣唱、歌声不断的场景,而是借助最炎热的夏季蝈蝈的乐音和极严寒的冬季蛐蛐的歌儿来表现一年中大自然中的歌声不断,突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前后部分形成季节的对比,而在每一部分里又有衬托对比。首先是用“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来衬托蝈蝈不怕炎热的性格,突出蝈蝈的形象;而后用“寂寞的冬天夜晚”、“昏昏欲睡中”的人们来衬托蛐蛐的不畏寒冷,在冬夜里还在唱歌。蝈蝈和蛐蛐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我们在教会学生上述方法后,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首诗,进行艺术鉴赏,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关注现实,注重创新

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曾说:“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苟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云散。”民俗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一个民族的民众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吸纳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素养之人,成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渗透的可行性

1.中学生的特点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首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未真正定型,他们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都很强。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许多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所侧重的加以点拨,在启发学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时侯,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新鲜感都很强,他们往往更喜欢学习趣味性的知识,更喜欢多姿多彩的课堂,对教师的照本宣科地讲解和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不感兴趣。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知识就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在课文教学中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更多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能用一些有趣的谚语或一些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新课的导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中学语文课程特点有利于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建议,提到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理解和尊重多元(样)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中学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也具体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鲁迅的《社戏》、《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孙犁的《芦花荡》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课文有《茶馆》《荷花淀》《胡同文化》《我与地坛》等,中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既提高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虽然有其可行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并不属于常规的语文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寻找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渗透。

1.通过突破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涉及民俗文化的篇目,它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在讲授过程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解读,那么,学生在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完整、不深入,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民俗文化进行正确的分析,详细地讲解。

2.通过开拓中学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借助优质课程资源、开拓中学语文学习新渠道时,如果能充分利用民俗文化成分的支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素材,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的综合性学习、高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新意的设置,它们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开展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时,中学语文教师在熟练有效地运用文本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资源有文字的、实物的,有显形的、隐形的,有来自自然界的,也有来自生活的。”民俗文化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充分利用。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里的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许学校不再像学校。也许我们将把整个社区作为学习环境。”而民俗文化也无时无处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联系社会生活、运用贴近生活的材料,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来进行教学,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和民俗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把民俗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使学生认识了生活、体验了人生。

3.通过发现、领悟中学语文课本中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经典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往往是通过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来表达的,例如“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在讲授这些经典诗歌时,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素材,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

4.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来进行民俗文化渗透

民俗经过历史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节、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节等,都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学期间,教师如果能够紧扣不同的时令节日,对中学生进行相关的作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一条走进民俗文化、感受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途径,使学生在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有选择地吸收。

5.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有关民俗内容,能够使中学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俗与人民的生活相伴而生,反映人民的生活面貌,它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教给人们珍视友谊的挚情;“离乡背井时,怀揣乡井土”教给人们热爱家乡的真情;“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教给人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给人们祈福的美好心愿……这些都反映了劳动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态、美好理想,这些并非一时一地的风习,历经千年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这些对学生的熏陶和教育是不可低估的,它能把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如有涉及到相关的民俗知识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材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比如古代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古代文人的“出世”、“入世”思想。作为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在过去历代都有高人归隐乡里,如庄子、陶渊明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仍然是积极入世、爱国务实为国为民的。

6.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民俗文化的渗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有关民俗内容的课外活动。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民俗专家或者有关老师给学生举行民俗讲座。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有民俗特色的节日庆典、植树活动、登高赏菊、龙舟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亲身感受民俗风情,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还可以开展有关民俗风情的研究性学习。参加有关民俗风情活动后,写出有关感受,写出调查报告。也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实地考察,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举行民俗知识大赛等。这样在课堂学习外,以多彩的生活激活学生的民俗知识兴趣,以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强化学生的知识人格,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转贴于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应当把握的原则

由于民俗文化自身精华与糟泊共存的特点及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非主流存在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渗透教育应掌握适当的原则。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俗内容很多,但并非课文中只要牵涉到民俗内容或民俗描写就去讲解,在讲解时也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地去无限制地挖掘教材,而是应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地渗透。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民俗教育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教育。从另一方面来看,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及生动多样的民俗教育形式,可以在改善中学知识结构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中学生的心理追求和文化追求,有利于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播,从而为中学语文教学开辟出新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学术通义?序》,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版。

2、王显槐、王晓霞、樊海清主编:《语文教育创新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5第一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