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13:4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践探索
(一)探索意义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风险评估中国化的一个具体实践范畴,具有世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一般性特征,同时又是一种有着特定内涵背景与现实要求的举措。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城市对接世界先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大趋势的主动作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高风险时期。城市更是处于“风险胶囊”之中,人口高度密集、快速流动,经济要素高度积聚,政治、文化及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往往成为公共安全风险的重灾区。世界先进城市是一个全面且本质安全的城市,虽然它们的公共安全管理措施各有千秋,但将风险评估纳入政府管理职能体系,把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和核心分析框架[1]却是共同选择。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国际化大都市结合各自的市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2]其常态运作效用显著。我国城市正在朝着“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这一目标努力,然而,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仍存在着诸多不安全的因素,屡屡发生重大安全事件。这些事件暴露了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正是基于对风险评估发展趋势的前瞻预判,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是城市政府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要求。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强调开展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对风险评估作了明确部署。2007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条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20条要求“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这就需要城市政府对照中央的新要求,找出城市政府职能存在的短板,拿出有效举措,力争有所突破。
(二)探索概貌
一些城市对风险评估进行了积极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探索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专项风险评估。一些城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组织专业团队或第三方机构对城市安全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如火灾风险)。近年来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其一是社区灾害风险评估。2009~2011年,上海市民政局探索建立上海市社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包括社区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以及社区风险地图的绘制两部分。社区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主要包括社区脆弱性评估、社区致灾因子评估以及社区减灾能力评价三部分。社区风险地图包括五类内容:危险源、重要区域、脆弱性区域、安全场所以及应对措施。[3]其二是安全生产领域。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后,2015年11月滨海新区启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2016年8月完成全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形成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以及多套方案。《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对滨海新区的危险化学品工业风险单元、危险品运输风险单元、人员密集场所风险单元、其他风险单元等4大类35小类的城市安全风险源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源进行了分级,评估了各区域中各类安全风险的安全分布。根据评估结果,制作形成了《滨海新区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将各类、各级别的风险源绘制在一张电子地图上。广州市安监局历时1年时间于2016年6月完成《广州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针对城市级别安全生产全领域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评估将广州市的城市安全单元分解为工业风险单元、城市人员密集场所单元、城市公共设施单元等3类风险单元,34种风险源进行了风险评估和分级,辨识出各种风险源中的一级特别高风险单元和二级高风险单元,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估了广州市城市整体和各区的安全风险水平,明晰了重大事故风险构成,并绘制了广州市城市安全风险地图。
二是大型公共活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最近几年我国大型公共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引入了风险评估,形成了73份风险评估报告。[4]北京奥组会依据这些风险评估报告,构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五个一”(一个根本、一个原则、一个机制、一个保障、一个关键)的奥运风险管理体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风险评估[5]也卓有成效。评估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新闻管理五大类,每一大类都内含若干小类。专业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职责范围,开展专项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例如,上海气象局完成了《上海世博会气象灾害风险初始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世博轴阳光谷气象灾害安全评估报告》《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恶劣天气风险评估报告》等风险评估报告,为相关部门及时整改提供依据。
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市举办。按照统一部署,各区、各部门和单位针对辖区和工作领域范围内各类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分析评估。深圳市气象部门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运会主赛区龙岗赛区委员会组织专门的科研学术机构对赛区内各类风险和重大危险源(点)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对可能发生的30种风险进行评估,完成了《龙岗赛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报告》。医疗卫生指挥部形成《大运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报告》。其他专项指挥部和赛区均开展了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为总指挥部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6]
三是重大工程、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风险评估。2004年汉源事件发生后,四川省遂宁市于次年在全国率先探索率先建立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稳定风险评估制度。2007年4月,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国推广遂宁经验。随后,很多城市把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引入维稳工作中,在组织领导体制、评估内容和流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评估模式。
四是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合作项目试点风险评估。国家行政学院和有关地方政府通过项目试点,引入了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并且将国外经验本土化,从风险评估参数体系、各参数临界值设定、风险发生可能性判定到风险矩阵图标绘,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试点地的风险评估体系。公共风险治理与预案优化子项目于2010年12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启动,九龙坡区对辖区内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难的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和登记。[7]另一个子项目于2011年10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启动,形成了宝安区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将整个风险管理流程有机串联起来,而且在风险损害计量中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创新提出风险值和风险图谱概念。[8]
五是城市全区域全类别的风险评估。2012年10月,深圳启动全市公共安全评估,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地区。市应急办组织四家专业机构,对全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进行评估,于2013年4月完成了各类别评估报告、《城市公共安全白皮书》的编制工作。[9]对识别出的每一项风险,综合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对照风险矩阵图,评定风险等级,确定风险大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由低到高分为低等级、中等级、高等级、极高等级4个等级。评估结果是共识别公共安全风险源138项,其中,中低等级风险87项,高等级风险46项,极高等级风险5项,全市公共安全总体风险为中等偏高水平,在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方面,面临较高风险。
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现实难题
(一)风险评估缺少顶层设计,准备工作不到位
由于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应急管理,导致对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仅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管理的一种手段,没有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战略高度对风险评估进行统一谋划和系统化设计。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供给不足。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还在探索阶段,没有提出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尤其是通过经验研究的方式展现评估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存在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缺少能够进入政府决策的应用性、实战性的成果。开展风险评估的城市很少组织专门的课题研究,评估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评估原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评估依据、评估技术与方法、评估程序等没有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制度供给不足。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法规,只是在《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的个别条文中有所涉及。城市风险评估只是政府系统内部的工作指导类的规则制度,并非由立法机关等部门制定的正式法律法规。
三是人才供给不足。政府部门自身力量并不足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从事风险评估的人员大多数是临时抽调的,不具有专业背景。风险评估业务培训少方式单一,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风险评估业务了解不深、流程不熟,难以满足评估需求。特别是培训内容主要讲评估怎么操作、风险等级分数怎么划定等技术性问题,评估的理论依据很少涉及,很多评估工作者对风险评估的内在逻辑与学理基础缺乏必要的认识,在实际评估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造成评估的盲目性。
(二)风险评估主体单一,落实“政府主导、专业评估、公众参与”原则不严
一是出现了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合二为一的现象。安全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市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政府主导和掌控整个评估,既负责提出评估动议,也负责召集专家学者和基层代表参与评估,难免会将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渗透其中,使评估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窘境,必然影响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中立性。
二是专业团队和专业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牵头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的是由市应急委、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各类专家、专业人员为骨干组成评估队伍,他们来自体制内,存在着附和政府决策的可能性。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引入了专业机构,但它们的评估经费来源于政府,主要利用相关部门和各区的各类风险评估的结果,只是对存在空白和模糊的领域和区域进行补充调研和评估。
三是公众的角色只是被动的意见的收集对象,而不是主动的评估参与者。政府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新闻媒体,公开征集深圳市公共安全评估和公共安全体系的建设意见和建议。然而这种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公众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力极为有限。评估报告没有公开供公众和媒体查询,公众只能从报纸电视等媒介了解到的评估结果信息往往是零星的、不及时的、不完整的、不连续的。政府对评估结果运用情况的公开就更少了。
(三)评估体系不完善,影响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评估方法的局限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标准编号:GB/T27921-2011)中列出的风险评估技术共有31种,有定量的、半定量的、定性的及其组合。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以宏观定性为主,具体有比较分析法、专家打分法、风险矩阵法。专家打分法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会因专家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的不同以及对自己研究领域内容特别的关注,导致风险判断的偏移和评估结果的偏倚。风险矩阵法虽通过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使得风险评估从定性分析转向半定量分析,但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分级仍为经验性判断,分级缺少量化指标。这些方法与定量分析相比虽然简单且易于操作,但却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精确度。
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选取与设置、评估指标的权重衡量确实有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建立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些城市虽然统一了风险评估的技术路线、风险确定的基本方法,但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这势必影响对风险的评价精度,使评估结果难以具有可预测性与权威性。
(四)评估有空白
一是城市的重大风险源没有纳入评估范围。最大的风险就是不知道风险,深圳光明“12・20”滑坡事故印证了这句话。深圳的淤泥渣土临时受纳场成了风险评估的“漏网之鱼”,说明没有做到“应评尽评”,导致在决策方案中没有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二是忽视风险变化。每年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城市风险是流动的,旧风险消失了,新风险却出现了。因此,风险评估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根据情形不断改变,不可以一评了之。但很多城市政府由于缺乏风险动态捕获机制,对新出现的风险变化,忽视了动态监测与跟踪评估。
(五)把控评估的“结果导向”不牢,评估结果的应用“虚化空转”
风险评估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和价值不仅要发现风险,而且要建立机制,制定风险减缓的决策和措施,[12]有效控制、化解风险。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在这方面存在的缺陷有:评估中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的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仍不明确,容易造成评估后的防范化解和动态跟踪等工作难以有效落实;风险评估是制定应急预案的基础和依据,然而,应急预案并没有按照评估结果进行修订;分析和开发利用不够,评估的功能作用难以发挥。
三、完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对策建议
为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性建议。
(一)深化认识,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地基”
城市政府要从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战略地位,增强打牢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地基”的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保障。加快对国外先进评估理论、方法的吸收和消化。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中国城市特色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体系。城市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课题扶持等手段引导城市的学术力量进入风险评估领域,对发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给予奖励。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城市政府要依据国家公共安全法制的要求,针对风险源的特点,适时把风险评估这一行政行为逐步上升为法规,同时颁布风险评估配套文件,规范评估事项、主体、指标内容、流程、结果运用及责任认定等具体的环节与内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
三是尽快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城市高校设立专门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科技评估”专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培养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城市党校和行政学院把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作为一门主要课程来建设,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让干部自觉把风险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
(二)实行“开放透明”评估,将一元主导的行政化评估转型升级为多元化评估
一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协同评估模式。建立决策与评估职能相分离制度,保证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城市政府要破除“一元评估”思维,改善评估的开放性,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公众和专业机构有序参与风险评估和提供评估服务,让更多的社会主体进入评估体系。
二是提高专业评估机构的公信力。一方面,专业机构要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加强行业自律,增强评估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评估不受自身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专业机构的监管,建立针对专业机构的“黑名单制度”,对评估机构进行跟踪监测,将不能胜任的评估机构纳入黑名单,通过淘汰机制净化第三方评估环境。
三是以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风险评估的透明度,避免吸纳公众参与风险评估的随意性与主观选择性。从评估的目标规划、指标设计、实际评估,到结果反馈等环节和过程中的公众参与,都要科学规范一系列制度化的程序,最大限度地让公众真正参与评估,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遵循“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开展精细化风险沟通,除不宜公开的敏感信息外,将风险评估报告通过本区域内的主流电视台、报社和广播电台配合政府门户网站消息,并且在公示日期范围内多时段、多频率地重复,以达到公众充分知晓的目的,确保在“阳光”下防范和纠正评估中可能出现的偏见或错误。
(三)完善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一是积极探索风险评估方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强调空间异质性、综合性,注重多重风险的分析。因此,风险评估方法应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风险矩阵分析、分析流程图、数学建型、情景构建等方法,对城市可能承受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计算。充分运用无线通讯技术(GPRS)、地理信息技术(GIS)、数据库技术等信息技术,开发风险评估工具,将可规范化的内容如评估表格、评估要素、评估流程、评估模型等,开发形成辅助评估框架或评估工具,不断提高风险评估质量。
二是构建“双维度”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公共安全评价框架:单纯能力评价、单纯脆弱性评价、能力与脆弱性综合评价。[10]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事件事故,同时还体现了城市系统对突发状况做出的反应。所以在构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公共安全涉及领域与影响两个维度综合考虑。领域维度方面采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每一类又分若干种。影响维度细分脆弱性与能力两个方面。脆弱性评估是针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致灾因子的敏感(反映)程度。能力评估指可能受到危害的城市系统,通过抵御或变革,从而在职能和结构上达到或保持可接受水平的适应水平。分别从上述两个维度上对城市公共安全指标进行筛选,得到一套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强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四)动态化精准化追踪风险,切实做到“应评尽评”
一是开展详细的风险调查,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全面开展城市风险点、危险源的普查工作,对所有可能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源、风险类型、可能危害、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做到“情况清、底数明”,防止“想不到”的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完善城市隐患、风险数据库,编制城市安全风险清单,绘制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地图,为城市安全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二是追踪识别风险,确保评估的前瞻性。风险评估不仅是对已知风险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前瞻性地考察风险的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类别和性质。[11]要根据城市最新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查找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空白,组织专业机构定期、不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使之成为政府的常规管理职能,每年编制和公布《风险登记册》,及时反馈风险变化的信息,持续优化改进风险评估。
(五)建立健全评估结果应用机制,避免评估报告“束之高阁”
一是将风险评估机制擢升为一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治道变革的重要工具。这就需要我们以风险评估为契机,着眼于政府治理方式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助推一种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新的治理范式的形成。[12]这种新的治理范式,化过程控制为结果导向,将风险评估融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乃至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建设的各项举措中,使风险评估机制真正成为政府自我纠错的倒逼机制。
二是选择适当的技术处置风险。根据薄弱评估结果,选择风险处置的办法。风险处置的4T策略主要包括风险保留、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规避。[13]根据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策略,“一风险一策”或多措并举,实现风险的标本兼治。
三是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要紧密衔接联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应与风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形成前后对应的逻辑关系,要根据风险评价确定哪些是不可接受的风险,针对筛选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再根据风险源的大小及城市的现实条件,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预案体系,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美]保罗・布莱肯,等.突发事件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2.
钟开斌.国际化大都市风险管理:挑战与经验[J].中国应急管理,2011(4).
上海市民政局.加强社区风险评估工作[J].中国减灾,2013(3).
闪淳昌.应急管理:中国特色的运行模式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4.
容志.风险防控视阈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基于上海世博会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2(4).
潘俊杰.大力提升安全发展质量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筑牢安全保障[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邹积亮.政府突发事件风险评估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23.
孙玉卫,等.风险评估模型在深圳市宝安区中德灾害风险管理试点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4).
深圳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强化风险管理夯实安全基础――深圳市开展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并公共安全白皮书[J].中国应急管理,2014(10).
朱正威,等.中国区域公共安全评价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1).
张树才.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改进探讨[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5(12).
关键词:雷电;评估区域;确定
Abstract:Evalu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risk of a project is the basic work on controlling the risk and making scientific measure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Usually,we must think ab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valuated-object and surroundings in the process of evaluating.Then,how to determine the range,which is defined by author in “Related-zone for Evalu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Risk”,is the problem this paper to discuss.
Keywords:Lightning,Related-zone for Evaluation;determine
1 引言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雷评”)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等级)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雷电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雷电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被评估对象自身的特点考虑其对周围建筑物、环境、设施可能带来的雷电风险影响因素,还要考虑周围地形、地物对被评估对象可能可能带来的雷电风险影响因素。这里的“周围”究竟该如何选定才科学严谨,也即“周围”的尺寸问题,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为了描述方便,提出以下几个术语:关注点、关注点类型、雷评关联区域。
定义1:雷评关联区域,指的是被评估对象与周围环境或设施之间因雷电能相互影响的区域,该区域有以下特点:一是被评估对象遭受雷击可能引起周围环境内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危险情形,二是周围环境内的地物或设施遭受雷击可能引发被评估对象内部设施损坏、人员伤亡等危险情形。
定义2:关注点,指的是被评估对象项目范围内或其周围一定区域内容易诱发雷电闪击的、或需要重点采取雷电防御措施的地形、地物、区域等因素。
定义3:关注点类型,指的是站在雷电防护侧重点的角度确定的关注点种类,主要分为建筑物(群)(类型I)、易燃易爆场所(类型Ⅱ)、地形地质因素(类型III)三类。
2 各关注点类型的雷评关联区域确定办法
2.1 类型I的雷评关联区域
分析:建筑物(群)的雷评关联区域,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外部环境对评估对象的影响,也即需要考虑这样一个区域,该区域内发生雷电闪击现象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所评估的对象(即关注的建筑物(群))的防雷安全环境,而且除了这一区域外的其它区域发生雷电闪击则不会对评估对象产生影响了。这一区域在GB/T21714.2-2008/IEC 62305-2:2006中规定了:即雷击建筑物附近的截收面积Am和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另一方面,由于建筑物(群)的存在,对周围环境也有一定的雷电庇护和诱发因素,前者即建筑物屋面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后者即建筑物的等效截收面积Ad。很容易得出“保护范围”包含在“等效截收截收面积”之内的结论。
根据GB/T21714.2-2008/IEC 62305-2:2006 雷电防护 第2部分:风险管理,雷击建筑物附近的截收面积Am对应的区域为距离建筑物周边250m范围的区域(图1);
图1 雷击建筑物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m对应区域
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的区域为长度Lc和横向Dt所决定的长方形区域(图2)(其中,Lc指从建筑物到第一个节点之间的服务设施线路段长度,最大取值为1000m;Dt定义是在此距离内对大地的雷击将在线路中产生不小于15kV的感应过电压)。
图2 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区域
建筑物截收面积Ad对应的区域为距离建筑物周边3H(H为建筑物上部各点的高度)范围的区域(图3)。
图3 孤立建筑物截收面积Ad对应区域
综上分析,单个建筑物的雷评关联区域可这样确定:距离建筑物周边D范围内所包围的区域(D=max{250;3H})与雷击服务设施附近的截收面积Ai对应的区域的并集。
对于建筑物群而言,其雷评关联区域可以看作位于被评估项目的各建筑物的雷评关联区域的并集。
2.2 类型Ⅱ的雷评关联区域
当被评估对象的生产、使用或贮存环节含有易燃易爆等重大危险源的时,在对该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就必须考虑这些危险源可能由雷电因素引发的火灾、爆炸等危险情形,其影响的范围大小可以参照相应项目的安全评价报告确定雷评关联区域。如果在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时,申请单位不能提交安全评价报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则可以将按照下面介绍的方法计算出的爆炸伤害半径以确定雷评关联区域。
在此,我们采用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计算爆炸伤害半径。该评价法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提出的分析评价方法,它是在对大量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中毒事故资料的统计分析基础上,从物质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入手,分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条件,计算事故的影响范围、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评价方法。它针对不同的危险物提出了两种伤害模型,即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和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2.2.1 不同的危险物对应不同的伤害模型
不同的危险物因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是的其具有不同的事故形态,且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一种事故形态还有可能转化成另外一种形态,例如燃烧可能引起爆炸,爆炸也能引起燃烧。在对可能出现的事故严重程度进行预判有如下原则(见表1):
2.2.1.1 最大危险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
2.2.1.2 概率求和原则:如果一种危险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太悬殊,则按统计平均原理估计总的事故后果S。
表1 危险物类型与伤害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危险物分级*1) 对应模型
1.1-1.5、7.1、7.2 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
2.1 (1)气态储存为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2)液态储存按S=AS1+(1-A)S2计算事故后果,其中S1、S2分别为蒸气云、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的爆炸伤害模型计算的后果;A为蒸气云爆炸的概率,取0.9
3.1-3.3 池火伤害模型*2)
4.1、4.2、6.1、6.2 固体和粉尘火灾伤害模型*2)
注:*1)危险物的分类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得到。
*2)对于池火伤害模型、固体和粉尘火灾伤害模型不做进一步阐述,有需要的话可以参照《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技术研究》计算相应参数。
2.2.2 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伤害模型
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能产生多种破坏效应,如热辐射、一次破片作用、有毒气体产物的致命效应等,但最危险、破坏力最强、破坏区域最大的是冲击波的破坏效应,包括冲击波传播到很远距离后引起的二次碎片(如震碎的玻璃)的破坏效应。
2.2.2.1 爆炸的人员伤害分区: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死亡区、重伤区、轻伤区和安全区。在估计死亡半径时,使用超压-冲量准则;在估计重伤和轻伤半径时,使用超压准则。
死亡区:死亡区内的人员如果缺少防护,则被认为将无例外地蒙受严重伤害或死亡,其内径为零,外径记为R0.5,表示外圆周围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导致肺出血而死亡的概率为0.5,它与爆炸量间的关系由下式确定:
…………(式1)
式中,WTNT为爆源的TNT当量(kg),按下式计算:
…………(式2)
式中,E爆源总能量,单位是kJ;QTNT为TNT爆热,可取QTNT=4520kJ/kg。
重伤区:重伤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将遭受严重伤害,极少数人可能死亡或者受轻伤。其内径就是死亡半径R0.5,外径记为Rd0.5,代表该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裂的概率为0.5,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44000Pa。冲击波超压p可以按下式计算:
…………(式3)
其中
…………(式4)
其中,R―目标到爆源的水平距离,m;
p0―环境压力,Pa,通常取标准大气压为101325Pa;
p― = ,这里的p取44000Pa
轻伤区:轻伤区内的人员如缺少防护,则绝大多数人员将遭受轻微伤害,少数将受重伤或平安无事,死亡的可能性极小。轻伤区内径为重伤区的外径Rd0.5,外径为Rd0.01,代表外边界处人员因冲击波作用耳膜破裂的概率为0.01,它要求的冲击波峰值超压为17000Pa。应用超压准则计算(式3)相关半径,。
安全区:安全区内人员即使无防护,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受伤,死亡的概率为零。安全区内径为Rd0.01,外径为无穷大。
2.2.2.2 建筑物的破坏分区:爆炸能不同程度地破坏周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根据爆炸破坏模型,可以估计建筑物的不同破坏程度,据此可将危险源周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按照英国分类标准(见表2):
注:在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危险性评估中,可以将破坏等级2作为财产损失半径计算,并假定此半径内没有损失的财产与此版境外损失的财产相互抵消。或者说,可假定此半径内财产完全损失,此半径外的财产完全无损失。
各区外径由下式确定:
…………(式5)
式中,Ri―i区半径,m;
Ki―常量,如2表所示。
需要说明的一点,以上各种计算均为考虑地形、土质、储存罐体材质以及现场防爆墙、掩体等的影响因素,可认为其为危险最大化计算结果。
2.2.3 蒸气云爆炸的伤害模型
蒸气云爆炸(Vapor Cloud Explosion,简称VCE)是一类经常发生、且后果十分严重的爆炸事故。采用TNT当量法估计蒸气云爆炸的严重度,其原理是:假定一定百分比的蒸气云参与了爆炸,对形成冲击波有实际贡献,并以TNT当量来表示蒸气云爆炸的威力。用下列式子来估计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WTNT。
…………(式6)
式中,A―蒸气云的TNT当量系数,取值范围为0.02%-14.9%,这个范围的中值是3%-4%,一般情况取4%;对于地面爆炸,由于地面反射作用会使爆炸威力几乎加倍,所以,一般取该系数的1.8倍作为地面爆炸式的系数。
WTNT ――蒸气云的TNT当量,kg;
Wf ――蒸气云中燃料的总质量,kg;
Qf ――燃料的燃烧热,MJ/kg;
QTNT ――TNT的爆热,取值范围为4.12-4.69MJ/kg,一般取4.52MJ/kg。
已知蒸气云爆炸的TNT当量,可用前面的方法来估计其严重度。
2.2.4 易燃易爆场所雷评关联区域的确定步骤
第一步,计算主要危险源(易燃、易爆气体或液体)的最大贮存质量Wf,其中有危险物质的体积、密度;
第二步,计算主要危险源的TNT当量值WTNT,其中需要获得的参数有危险物质的燃烧热;
第三步,计算人员伤害各分区的半径,绘制人员伤害分区图(安全区除外);
第四步,计算建筑物破坏各分区的半径,绘制建筑物破坏分区图(可只做到财产损失分区,即破坏等级I=2的半径);
第五步,在一张图内拟合人员伤害分区图和建筑物破坏分区图,其并集即为该易燃易爆场所的雷评关联区域。
2.3 类型III的雷评关联区域
特殊的地形地质环境主要指高山、大面积水域、地面含有丰富金属矿藏、簸箕型地形、土壤电阻率突变区域等。对地处这些环境中的评估对象,应定性地描述地形地质因素对其雷评关联区域的影响,目前还无有效的定量计算模型可以利用。
3 结语
评估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需要对按照以上介绍的计算过程而确定的雷评关联区域范围内的人员活动情况、地物、地形、地质、环境现状等信息作详尽的采集、测量、记录,并拍照存入评估报告,以确保评估报告科学性、唯一性、指导性。
参考文献:
[1]许颖,刘继,马宏达编著.建构筑物雷电防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君编著.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李良福编著.易燃易爆场所防雷抗静电安全检测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4]吴宗之编著.安全生产技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5]GB/T21714.2-2008/IEC 62305-2:2006,雷电防护,第2部分:风险管理.
关键词:失效模式;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根据《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在对第Ⅲ类压力容器或者用户要求的其他压力容器,设计单位应当出具包括主要失效模式、风险控制等内容的风险评估报告。《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有明确的规定,设计移动是压力容器时,务必要依照型号、可能运输方式,进行失效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评估。同时为了保证压力容器设计的可靠性,本文针对压力容器设计阶段涉及到的风险评估过程进行了阐述和方法分析。
1压力容器风险评估的基本过程
1.1压力容器的危险和风险分析
压力容器失效是发生在:所使用环境、时间范围内,由于材料性能、尺寸等方面发生变形或失去设计功能和寿命的状况下。由于压力容器本身的特殊性,其受压元件、安全附件等设计有可靠的部分,是导致危险发生的关键因素。压力容器结构的强度、刚度、密封性、稳定性、耐蚀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效,必然会引发潜在危险,带来爆炸、中毒、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分析过程中,需要针对危险源种类、风险肯恩、风险评价准则、风险后果、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确认和建立。例如:腐蚀减薄、金相组织变化、机械损伤等方面问题带来的断裂、变形、破损等情况,会直接对危险源区域所在的人员带来危害,以及其他的破坏、损失。
1.2设计阶段
应关注的压力容器失效模式压力容器设计阶段,要考虑的失效模式主要指脆性断裂、韧性断裂、蠕变断裂、弹塑性失稳及疲劳失效、泄漏及腐蚀。设计思路方面,主要弹性失效、弹塑性失效、塑性失效、爆破失效、疲劳失效、失稳失效等准则。低温容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到脆断失效;高温容器,则需对蠕变失效准则加以考虑;不锈钢压力容器则对应的是腐蚀失效。
1.2.1风险分析
计划内容在对压力容器失效风险分析计划过程中,应当从表1几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表格中涉及到的序号风险主体,实际上就是从风险子项来源危害项目的时机、判断衍生,比如:压力容器风险主体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压力容器、配套设施、安全附件、使用工况、介质特性、作业人员状况、环境因素、操作标准、标准规范、其他等因素。每种风险主体来源都需要进行细分处理,这能对风险子项来源加以确定,比如压力容器自身所带来的相关风险,依据这部分风险列出设计条件、设计标准、材料零部件、结构分析、制造工艺、制造特殊要求、检验、子项要求等,最后对子项中任何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整理,指出其中存在的危害项目、时机,从而针对危害可能性、危害程度进行断定。事实上,上述的方法只属于定性分析法,在设计压力容器过程中,还要依据法律法律、安全标准、工程经验等,以此对危害所可能产生的要素进行检查,如果说要对某项危险因素存在进行否定,必须要提出充分依据、理由。1.2.2定性风险评价依据随着风险工程学研究持续深入,将安全指标SI值当做风险可接受准则基础,通过定量分析措施,将失效概率当做风险的接受准则,这是目前压力容器设计行业中所存在的难点。在压力容器的风险评估中,需要有评估准则和标准,例如:采取规则设计措施标准,来针对压力材料呈现出的许用应力最小安全系数进行确定,这属于常规风险评价措施;依照我国所施行的相关管理标准以及规范评价风险危害,也属于常用的评价依据。
1.2.3危害要素或失效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压力容器所存在的危害要素进行确认以后,需要根据压力容器自身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特殊性能、安全附件可靠性,通过ISO/CD16528给出3大类、14种失效模式,按照《承压设备损伤模式识别》标准,进而将失效模式所对应的失效机理进行全面分析,找出设备、设施、材料、安全附件、环境因素……等直接、间接带来的失效原因,通过表2来进行失效模式阐述。对压力容器设计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任何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比如压力容器自身的最大应力、应力组合是否出现屈服,外压压应力是否已经到达失稳临界点,腐蚀失效对于厚度减薄的影响等。
1.2.4消除或降低风险的措施
所涉及到的危害项目,针对压力容器主要失效模式:爆炸、断裂、泄漏、腐蚀、损伤、过量变形或材料性能退化情况,要从设计制造、运行操作管理、检测维修以及预防外来损伤方面进行控制管理。例如:一台180m3规格的柴油加氢反应器,其中所存在的介质是氢气、硫化氢、柴油,其设计使用温度为430℃,压力为9.2MPa,12Cr2Mo1R是主要受压元件材料。按照其使用介质特性、工况,先将风险来源主体、子项目进行仔细分析后,对变形、破损、泄露、爆炸等风险子项目加以对照确认,如此便可以让危害部位得以确认,其损伤模式则为:均匀腐蚀、高温氧化、应力腐蚀;短时延性破坏、长时蠕变破坏、蠕变疲劳、过度变形、逐渐趋向于结构坍塌;压力容器用材料的石墨化、回火脆化等金相组织变化等;氢致裂纹、应力导向型氢致裂纹、应力腐蚀裂纹等。
1.2.5风险评估报告
内容风险评估报告内容应该包括:基本参数:所有可能工况的描述及其条件下任何可能的危害;标准上规定的失效模式,要对使用条款加以说明;标准中不存在的失效模式,要对设计载荷、安全系数、设计方法的依据进行选取;介质少量泄露、大量用处、爆炸装备处治要进行规定;移动压力容器上,还要规定交通事故处治措施,并且提出相关人员的防护措施。
2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阶段将基于失效模式的风险评估应用在压力容器中,能够让设计人员掌握、总结更丰富的数据与经验,进而使得设计人员在压力容器系统设计上,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所有失效模式都能提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估,并提出安全可靠的风险控制措施,这对于压力容器在设计使用寿命阶段安全运行消除隐患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白健.Ⅲ类压力容器设计阶段风险评估软件系统开发[D].兰州理工大学,2013.
[2]郭晓璐.承压设备设计阶段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5.
关键词:皮尔逊Ⅲ型频率分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O21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气象灾害防御,重在预防。近几年来,气象部门积极开展气候监测、分析和评价,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防止这些项目不能抵御灾害甚至加重气象灾害的危害,为各地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过程中,往往需要计算项目所在地区的风速极值。因为气象记录中的极大风速值是观测时期内的极大值,只有相对的意义,工程可能遇到的极端风速不能简单地用气象记录中的极值,而需要利用最大风速的频率分布来推算出较为少见的最大风速。
由于设计要求的重现期往往超过气象资料的长度,仅根据实测极值的经验频率曲线作主观外延存在很大的任意性,为了尽量客观化,需对已有的记录拟合出极大值的频率分布,按照拟合频率曲线来客观外延频率曲线,以求取小频率p对应的极大值Xp。拟合极值频率分布的方法有很多种,气象上常用如皮尔逊-III型分布、第I型极值分布、维泊尔(Weibull)分布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它们与气象要素极值分布拟合都较好,在气象、水文上获得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主要对皮尔逊-III型分布进行介绍和应用,计算项目所在地区不同重现期的风速极值。
2 频率曲线
2.1理论频率曲线
为了综合反映水文变量的地区规律性,克服经验频率曲线外延的主观性,水文频率计算引入了能用数学方程式表示的频率曲线来配合经验频率曲线点距,称为理论频率曲线。迄今为止,国内外采用的理论线型有10多种。根据我国多年使用经验,认为皮尔逊Ⅲ型曲线(Pearson-Ⅲ 曲线)比较符合我国多数地区水文和气象的实际情况。
2.1.1 皮尔逊Ⅲ型曲线的概率密度函数
皮尔逊Ⅲ型曲线是一条一端有限一端无限的不对称单峰、正偏曲线,数学上常称伽玛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2-1)
式中:Γ(α)α的伽玛函数;
α、β、a0分别为皮尔逊Ⅲ型分布的形状尺度和位置未知参数,α0, β0 。
2.1.2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及其绘制
计算过程中,一般需要求出指定频率P所相应的随机变量取值xp,也就是通过对密度曲线进行积分,即:
(2-2)
求出等于及大于xp的累积频率P值。直接由式(2-2)计算P值非常麻烦,实际做法是通过变量转换,变换成下面的积分形式 :
(2-3)
式(2-3)中被积函数只含有一个待定参数CS,其它两个参数 、Cv都包含在Φ中,x是标准化变量,称为离均系数。Φ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因此,只需要假定一个CS值,便可从式(2-3)通过积分求出P与Φ之间的关系。对于若干个给定的CS值,Φ和P的对应数值表,已先后由美国福斯特和前苏联雷布京制作出来,即“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Φ值表”。由Φ就可以求出相应频率P的x值:
(2-4)
在频率计算时,由已知的CS值,查Φ值表得出不同的P的Φ值,然后利用已知的 、CV,通过式(2-4)即可求出与各种P相应的xp值,从而可绘制出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
2.2 频率与重现期的关系
频率曲线绘制后,就可在频率曲线上求出指定频率P的设计值xp,常用“重现期”来代替“频率”。所谓重现期是指某随机变量的取值在长时期内平均多少年出现一次,又称多少年一遇。即:
(2-5)
式中:T为重现期,单位:年;P为频率。
3 应用实例-极大风速重现期计算
3.1 资料选取
2009年,南通市气象局受江苏洋口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对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管线桥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气象灾害评估。该项目位于如东县长沙镇三民村东侧南黄海海域。由于洋口港管线桥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距离如东境内最近的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为如东站(掘港镇),风速计算资料主要选取如东气象观测站1973~2008年共36年实测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另外,针对该项目特殊需求,报告还分别选取了距离项目较近的洋口港自动气象站和海洋浮标站作为陆岛通道管线桥桥北段和桥南段风速代表站,资料为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逐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另外,为保证计算资料所需的时间序列,评估还采用了南通市气象观测站1952~2008年共57年实测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作为补充。
3.2 风速的计算
采用洋口港自动气象站和海洋浮标站的资料作大风分析,分别代表管线桥近岸和近岛区域的大风特征。通过对洋口港自动气象站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逐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和如东同步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的统计分析(图1左),表明洋口港自动气象站和如东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7,关系式如下:
Y= 1.2383X + 0.3226 (3.1)
式中Y为洋口港自动气象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X为如东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
同样,通过对海洋浮标站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逐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与如东同步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的统计分析(图1右),表明海洋浮标站和如东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也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关系式如下:
Y= 1.7356X + 0.8486(3.2)
式中Y为海洋浮标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X为如东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
图1日最大风速相关点聚图
(左:洋口港自动站与如东站对比 右:海洋浮标观测站与如东气象站对比)
由于如东站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资料仅有1973~2008年共36年,因此统计分析如东站与南通站同步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关系将如东站的历史最大风速时间序列订正延长,得到1952~2008年如东站年最大风速序列。
根据(3.1)和(3.2)式,将洋口港自动站和海洋浮标站的最大风速时间序列订正延长,再利用皮尔逊-III型计算,并作“适线”处理,得到年最大风速的频率分布曲线,从而可以通过计算或查阅图表得出管线桥近岸和近岛区域(见表1和图2)不同重现期T所对应的风速极值。
表1管线桥近岸区域和近岛区域不同重现期的最大风速
重现期 10年 30年 50年 100年
近岸区域最大风速(m/s) 27.8 33.6 36.3 40.0
近岛区域最大风速(m/s) 38.6 46.7 50.4 55.5
图2最大风速频率分布曲线
(左:管线桥近岸区域 右:管线桥近岛区域)
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管线桥近岸区域和近岛区域在各不同重现期中的最大风速均有较大差别,近岸区域和近岛区域100年一遇的最大风速分别为:40.0m/s和55.5m/s,近岛区域的风速要明显大于近岸区域,这个结论也与项目所在地地理环境相符合,即近海海面的风力往往要比近岸的风力大的多。因此,在评估报告中也明确指出:项目设计时应根据报告中对大风的统计分析,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抗风能力。考虑到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管线桥处于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寒潮大风、台风、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袭击,为了充分保证安全,建议建(构)筑物抗风能力应该按照报告给出不同重现期的最大风速参考值设计。
4 结论
1本文简单介绍了皮尔逊Ⅲ型曲线(Pearson-Ⅲ 曲线)基本理论知识及绘制方法。根据我国多年使用经验,认为皮尔逊Ⅲ型曲线(Pearson-Ⅲ 曲线)比较符合我国多数地区水文和气象的实际情况。
2 以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管线桥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如何应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计算最大风速重现期基本方法和步骤,并得出了与项目所在地实际地理环境相符的计算结果。
3 根据具体的结论数据,在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中提出针对性地建议是十分必要,即:考虑到南通港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管线桥处于沿海地区,经常遭受寒潮大风、台风、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袭击,为了充分保证安全,建(构)筑物抗风能力应该按照报告给出不同重现期的最大风速参考值设计。
参考文献
1、刘焕彬.气象参数极值理论频率曲线的Excel实现.气象与环境科学,2006,(2):70-72.
2、李世才,彭月英,魏文展.皮尔逊Ⅲ型曲线新的数值算法及其应用研究.广西水利水电, 2001,(1):18-23.
1、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逐渐加重,我国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工作,国内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柳源提出了常见坡面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程序和方法。刘希林等对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唐川等对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宋光齐探讨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高华喜等利用GIS平台对滑坡灾害风险空间进行预测,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空间预测与区划。梁国玲等应用GIS平台,建立地质灾害区划模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保障和依据。李向全等运用模型库技术理论,成功地研制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系统,为探索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技术途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涉足地质灾害和大部分领域。
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将理论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研究深度、宣传和群众重视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对地质灾害危害性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测工作并不重视,并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预防工作落实到专职机构和人员。在实地勘察时,没有对隐患点逐个排查,在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导致所编制的报告与野外情况不符。报告编制不实导致无法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规划和预警预防方案。
2.2研究区域范围不够
目前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只在明显灾害隐患点或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而轻视该范围以外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事实上,地质灾害的发生一个复杂的关联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由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扩大调查范围,这样才能精确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范治理。
2.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在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监督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于评估工作的规范标准不统一、编制材料审查不够严格、防治工程落实监管不够、治理施工监督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实施。
3、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3.1加强宣传,提高重视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作在基层单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基层,要在基层单位建立群防群测机制,增强基层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对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排除,降低地质灾害危害。
3.2加强资料管理,规范相关技术规范
原始资料是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野外调查不细,导致原始资料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野外调查资料审核验收的力度,规范原始资料的管理制度。对于所编制的报告和规划要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地踏勘,依据野外实际情况对报告进行验收和评审。对于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依据常见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制定比较适用的技术规范。并依据监测和调查不断更新,对于新增类型的地质灾害,要及时提出相应的评估、治理方案。要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先进的监测预报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确度,在防治施工方面,改革施工技术,推行先进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3加强区域管理
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区分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公布的划分范围,设立明显的标志,如警示牌等,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监督管理,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以免加剧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如必需开展建设工程活动,需经相关主管部门论证后,先期修建防护措施,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当前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物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小区人们居住的质量,良好的物业管理可以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但是物业管理不合理会导致业主和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就新乡行政管理下的物业管理而言,其在小区的管理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实现了小区人们的生活品质的提升。下面就新乡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进行论述。
一、新乡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
新乡小区的物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房屋管理与维修、绿化管理、环境卫生管理、小区便民服务、HSE管理以及供暖工作等。目前小区的绿化管理和维修、房屋管理、卫生等基本管理逐渐完善,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环境的质量。下面就新乡小区HSE管理工作以及供暖工作进行简单的分析。(一)HSE管理工作。HSE是健康(Health)、安全(Safety)和环境(Environment)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维护健康,是对物业公司生产经营运行状态的本质要求。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与HSE相伴相生、相互影响的过程,生产一刻不停,对HSE的要求就不能终止。物业公司风险无处不在、考验无处不在、责任无处不在,HSE工作没有“淡季”“旺季”之说,更无“闲时”“忙时”之分,必须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业管理日常工作安全、有序、平稳地向前推进。当前新乡小区物业管理在HSE方面制定了以下对策。首先,编制公众聚集场所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天然气管线泄漏应急预案、电梯突发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每季度开展一次预案演练。其次,针对小区公共区域的安全隐患问题,每个月进行一次安全自查,每季度处领导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已经发现的安全隐患。再次,集中整顿小区安全隐患。针对小区公共用地乱摆乱放、乱栽乱种等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并清除16栋住宅楼楼道和7个车棚堆放的易燃杂物。结合HSE观察制定活动实施方案,调动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最后,对电梯等特种设备开展专项检查。每月进行两次电梯保养工作,每半个月进行自查巡检,每年进行一次电梯检验,制定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二)供暖工作。新乡物业管理部门在供暖方面是结合热力公司工作,配备专人负责二次网及住户巡检维护,及时处理检查出的问题。比如供暖后,处理入户管线腐蚀穿孔等。督促热力公司生产部修理或更换小区内各种机械设备的老化或者是损坏零部件,比如热力站两台补水泵单向阀、补水罐浮球阀等。(三)改善小区环境工程情况。为成功创建“AAAA”级小区,达到创建标准,2016年小区管理处对小区部分楼房、外墙、景观进行改造,开展了四项工程:2016年6月新乡处一区部分住宅楼楼顶漏水工程、2016年7月新乡管理处基地生活区小围墙整治工程、新乡处仿古亭子修缮等综合维修工程、管道局家属院文化墙工程。并且在2016年8月完成了四项工程。1.争创集团公司“AAAA”级文明和谐示范小区完成情况小区建设以创建“4A级小区”为目标,以服务小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证小区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大力整治小区环境,集中整顿小区安全隐患,加强小区房屋管理工作。在处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新乡处一区于2016年9月成功创建集团公司“AAAA”级文明和谐示范小区。2.“四供一业”项目取得进展(1)供电方面:新乡小区处与新乡供电公司签订供电分离移交框架协议,已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离移交项目实施方案》《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维护稳定工作预案》上交矿区管理中心。供暖方面:新乡小区处与新乡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分离移交框架协议,已将《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离移交项目实施方案》《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维护稳定工作预案》上交矿区管理中心。
二、小区管理优化
(1)实行上岗培训制度,创办一只专业的物业管理队伍,确立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制度,在工作过程中处处体现绿色物业管理的理念,从而更好带动广大业主配合实施绿色物业管理。(2)推行“人性化管理”。尊重业主并提供温馨快捷的服务,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业主至上”的理念。实行双向式管理模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还可建立服务单位评分制度,按月累计业主对小区物业单位的评分状况,以改进不足、提升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娜.小城市小区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2]彭海芳.多方参与小区环境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作者:刘桂先 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新乡输油处行政管理中心
昆明市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务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雷电灾害防御(以下简称防雷),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查研究、评估鉴定和防雷活动的组织管理、风险评估、科普宣传、雷电防护工程的专业设计、施工监督、验收以及雷电防护装置检测与维护等。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工作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防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制定防雷规划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防雷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防雷工作应当纳入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消防安全责任和绩效考核内容。
第六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雷工作。
第七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防雷减灾技术培训,广泛开展防雷知识宣传,增强公民的防雷意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结合实际,做好本单位、本区域群众性的防雷知识宣传教育。
学校应当将防雷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八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防雷工作,推广农村住宅建设防雷安全适用技术标准,在雷电灾害易发区建设防雷设施,提高防雷减灾能力。
第九条 对在防雷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防雷管理与风险评估
第十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组建雷电监测网,研究、开发和利用先进防雷技术。
第十一条 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由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统一向社会。
第十二条 下列场所或者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一)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第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计算机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电力系统、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金融证券等公共服务设施;
(五)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六)其他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场所或者设施。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项目的防雷装置,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并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后,主体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从事防雷装置检测的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禁止无资质或者超出资质范围从事防雷装置检测。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将建设工程防雷装置设计方案报送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未经审核,不得开工建设。变更或者修改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应当重新报审。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委托具有气象主管机构颁发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跟踪检测,工程完工后出具防雷检测报告。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受理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验收工作。未通过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八条 建设或者管理单位在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初步设计时,应当委托气象主管机构认证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编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九条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主管机构对下列区域或者建设项目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一)学校、医院、旅游景区和其他城乡雷电灾害易发区域;
(二)石油、化工、燃气等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贮存场所;
(三)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能源基地;
(四)轨道交通和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
(五)大型商业、住宅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项目;
(六)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类防雷建(构)筑物。
第三章 防雷装置检测与维护
第二十条 防雷装置应当每年至少检测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检测由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持防雷检测机构出具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防雷检测机构在检测中发现防雷装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通知被检测单位,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由气象主管机构监督整改。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的使用单位应当制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使用的雷电防护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符合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防雷装置;确有必要移动或者拆除的,应当征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意。
第四章 灾害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五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雷电灾害情况,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六条 雷电灾害发生后,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抢险救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立即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二十七条 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鉴定,查清雷电灾害原因和性质,提出整改措施。调查和鉴定报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
第二十八条 遭受雷电灾害应当及时向气象主管机构报告,任何单位不得瞒报、谎报。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一)不具备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
(二)超出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相关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验收文件,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二)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三)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四)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xx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由市、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建议发证机关吊销其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书。
第三十四条 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在防雷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导致雷电灾害重大事故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关键词: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分类管理
税源管理是以现行税法为基础,实现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的税收收入最大化所进行的管理活动,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税源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些国际经验对中国的税源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
一、国外税源管理的经验
1.科学配置机构,降低税收成本。国际上,税务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完全按照行政区划进行,通常根据经济区域范围、税源集中和分散程度、纳税大户的分布情况、纳税人的分类情况,设置区域性税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及若干税收征收(服务)中心。新加坡设立常规的税源评估部门,有对个人评估的纳税人服务部、对公司法人评估的公司服务部、对重大税案调查的税务调查部等,是按照纳税人对象来设置机构。阿根廷国家税务局下辖24个分局,其中在税源集中、经济发达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设9个,依据税源分布跨省设15个,其设置税务机构的根据就是税源分布和经济区域来划分。 对纳税人分类管理、提高税收效率。很多国家为提高税收管理效率,通常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澳大利亚税务局按照规模将公司分为三类(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进行监控。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大型企业进行管理,一方面为这些大公司提供优质的纳税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增强对其监控的力度。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分别设置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强化了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阿根廷是将纳税人按大、中、小户归类,侧重抓好年纳税额占全国税收总额过半的大户,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好。 强调纳税风险评估和分析。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新加坡税务局的税源管理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最有效手段。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了,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 多渠道交换信息,重视税源管理信息化。澳大利亚不但在全国税务机关内部全面运用计算机系统管理纳税申报、办理出口退税、处理公文流转等日常管理工作并实现了全国联网,而且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如海关、保险、金融及大企业实现了互联,为其有效实施税源管理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加强宣传、实现纳税服务经常化与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税法宣传和优质纳税服务,为税源管理创造条件,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做法。除传统宣传方式以外,税法宣传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多媒体、flash、dvd软件、网络等,还注重个性化的宣传。在澳大利亚,税务机关每年都会派出高级官员与前三十名的集团公司进行沟通,讨论公司重大经营活动及税收遵从问题。税务机关还定期邀请行业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参与税源管理工作,使税务官员们更好地了解大公司在经营中所处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以增强税务官员的管理能力。
德国成立了纳税人协会,办有《纳税人》月刊,并建立了专业数据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会员提供税务信息服务。
二、对中国税源管理的启示
1.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合理配置机构和资源。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的区域、行业、企业。分行业、分税种、分区域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确
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起适应风险管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在合理的税源管理机构和岗位的基础上,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风险、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资源整合配置、流程改造是否成功的标准。 加强税源信息交换,实现信息来源多元化。与纳税人税源相关的信息多种多样,由许多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税务机关以及相关部门掌握的,涉及到工商、海关、财政、统计、土管等行政部门以及银行、电力、审计、评估等机构和企业的数据。因此,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保证相关部门所掌握信息的有效交换传递。目前,中国税务部门已着手于税源管理手段的信息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金税工程、评估系统、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等。但是,由于中国税源管理信息化工程起步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现有税源管理采集数据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税源管理信息分析应用水平较低、对数据的挖掘利用程度不高。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对税源管理进行强化,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快网络社会化进程。网络社会化,就是使计算机网络从税务部门向社会各部门延伸,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使税务机关充分了解纳税人的各项纳税资料。(2)建立税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税源信息采集、加工、利用(包括税收风险评估分析)为主线的税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税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利用、管理能力,加强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估。(3)建立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建立起功能齐备、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税务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采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向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专业化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的税源规模、税收风险、纳税遵从的不同进行税源分类,进行分类管理,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把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可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进行不同的税收监控和审计措施。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采取宽松措施,由纳税人进行自我管理、自行评估,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对税收风险高、纳税遵从度低的纳税人采取严厉措施,实行全程监控、全面跟踪、全面审计。针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设计不同的税源监控、管理方案。将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进行管理,对他们实行税务审计为主的管理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实行以纳税风险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办法,对这些企业仍然采用属地管理办法。 加大宣传力度,提供优质纳税服务。涉税宣传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不断改进,涉税宣传的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经验,运用免费电话服务、免费提供纳税手册、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开设税务课程等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和详尽周到的纳税服务,真正建立起“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税收征管基础。税源管理的最终对象是纳税人,要高度重视纳税人纳税主体地位,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保障,没有广大纳税人的积极配合,就不可能搞好税源管理。因此要建立以纳税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将现有的重征管、轻服务的征管模式,转变为重服务、重稽查的模式,加快由单纯执法者向执法服务者角色的转换;为纳税人提供经常化和多元化的全程涉税服务。
在税务局与纳税人所打交道中,应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充分了解纳税人的愿望与要求,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
[1]郭弛.澳大利亚税务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涉外税务,2004,(8):50-53.
高春发,王静梅.从阿根廷税务状况看中国税收征管[j].黑龙江财会,2001,(11):50-51.
吴洁蕙.澳大利亚税源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7,(3):48-51.
李中华.发展中国家税源控管的经验借鉴[j].当代财经,2004,(4):54-56.
严明,越祥兰.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税源管理[j].税收征纳,2003,(1):9-10.
吴洁蕙,葛敬书.美国税源管理经验[j].经济纵横,2007,(6):66-67.
顾长虹.借鉴国外经验 强化中国税源管理[j].涉外税务,2009,(2):22-25.
commissioner of taxation annual re
[关键字]地质灾害 评估 步骤 方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212-2
0 前言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人民币。据相关科研结果发现,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越来越大。近年来人工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相关地质灾害评估人员能够对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进而有效的减少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
1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相关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例如我国江苏徐州,该地区分布广泛的为可溶岩地层,自1980年以来已经有多次岩溶塌陷事故,直接导致楼房开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以及矿井透水,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我国云南地区,在雨季到来后会有较多的降水,这也直接冲刷山区植被,大范围的暴雨时也会有泥石流、滑坡危害发生,民房直接倒塌,吞噬我们同胞的家园。所以查明当地地质情况,研究地质灾害的评估与对策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地质灾害评估指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及破坏损失情况进行评定估算的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分为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和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是调查地质灾害活动规模,统计地质灾害对人口、财产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核算地质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评定地质灾害等级。对于有发生可能但尚未发生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评估是预测评价地质灾害的可能程度,对此有人称之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其基本内容和步骤是:首先分析评价地质灾害活动的危险程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受灾体的可能破坏程度,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灾害区的易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预测地质灾害的预期损失,即进行地质灾害的破坏损失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单项指标或综合指标定量化反映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和破坏损失程度,为规划、部署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将着重介绍尚未发生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相关内容。
2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的探查,查明目标范围内的地质隐患,对相关地质隐患进行危险性评估,进一步为相关建设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地质灾害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
(1)通过探查查明地质构造,分析得出地质灾害的规模、强度、类型等相关数据,同时得出其诱发条件和因素,进行危险性评估。
(2)对人类工程活动对土壤的扰动进行评估,通过对相关工程对岩体开挖、土体开挖等的分析研究,评估人类工程带来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通过相应的勘察分析,进行危险区域划定。进而为工程用地或其他用地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原则
3.1 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
根据相关建筑重要性、地质复杂程度等等条件将评估工作分为三级:一级为最高级,相关评估企业资质最高,评估权威性较大。二级为次级,相关评估工作条件可相对放宽。三级评估为最次级评估,为概略评估,评估资质可相对较低。
3.2 分区评估原则
评估过程中,可根据评估区域内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危险程度等将评估区域进行划分。通过分区评估,可以划分出进行工程活动的最适宜区域、较适宜区域、不适宜区域。
3.3 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此原则是指,在同一评估区域内,对于不同种地质灾害危险。相比较而言,地质灾害造成不良后果较大的要优先考虑,尽量迁就。
3.4 场地内压覆矿产资源区域的评估原则
相关评估区域场地内如果压覆矿产资源,如果进行相关资源开采工作,那么对于土体的扰动巨大,极易诱发相关地质灾害。所以在对此区域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对于已开采部分,要进行深入探查,普遍危险性较高。对于未开采部分,相应不会有地质灾害危险性。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的评估工作较一般的地质勘察工作有较大的区别。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开始于可行性报告研究之后,这样可以通过地质灾害评估为相关工程地质勘查和建筑初步设计提供相应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需要相对较高的科学性、严谨性、负责性。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针对于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区域内的的工程建设项目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的工程项目。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为工程项目进行服务的工作。因此评估工作应该和工程项目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5)地质灾害评估由于其先于地质勘察工作。所以现有资料较为贫乏,属于一项风险性评估工作。
(6)在相应的评估中,通过严格对比审查,在对工程情况相差不大的工程,可以采用工程类比法取得更多的评估依据。
(7)评估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要得到保证。
5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方法与程序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方法是通过对灾情的调查、区域调查、具体地质灾害体的调查,详细科学的进行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工程环境综合分析法,进行相关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程序一般采用先野外调查后市内研究的一般顺序。
6 地质灾害相关对策
地质灾害能够给人类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所以要针对相应的工程地质灾害评估报告,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工作。一般采用如下对策:
(1)结合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对于地质灾害较轻地区采取结构加固的方式进行工程施工。对于某些工程地质较为脆弱的地段,相关工程可以通过对评估报告的进一步分析,通过地质加固的方式进行施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对于地质极度脆弱的区域,应该采用合理规避的措施。我省就存在严重地质脆弱的区域,在此区域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极易诱发严重地质灾害,由于地质脆弱,很难进行大区域大规模治理。所以在相关工程上应该合理规避这些区域。
(3)长效监测。对于部分区域,经过某些工程加固手段之后,仍处于相对较脆弱地质地区应该采取长效观测方法,对地质的变化进行观测。也可通过相关实验进行检测。
(4)提高人民防灾意识。据相关数据显示,任何工程都不是零风险。所以对居民做好地质灾害防灾演练和知识宣传工作尤为重要。
7 结语
地质灾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灾害。然而合理的工程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和相应的防治对策可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当下,我国还处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评估工作的起步阶段,缺乏相关资料的积累和统计。然而在我国近年来大量兴建土木工程的进程中,我国相关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人员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我国相关部门也在近年来了相关的规范和细则。为我国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文件。
本文通过对地质灾害评估的相关概念、地质灾害评估目的和任务、地质灾害评估原则和方法、地质灾害评估程序、地质灾害的相关对策等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相关重点难点部分,希望能为广大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在今后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带来一定的帮助。希望我国能在地质灾害评估阶段产生更系统、更先进的技术,从评估阶段尽量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时期;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1. 新时期房地产开发的风险
1.1国内局势变动,政策方向调整
众所周知,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因此,房地产公司要想对房地产予以开发,就要先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方可进行房地产的开发活动。而我国对土地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要的风险就是如何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其次,国内局势的变化,政策方向的调整。房地产的开发与周边环境,国内经济发展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变化十分的重视,并且针对不同的需要调整房地产开发的政策与管理。
1.2项目分析不合理,经济环境难把握
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往往会对开发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明确开发的内容以及潜力等。在对项目进行分析时,若房地产企业没有对项目的各方面予以综合考虑,极易使房地产开发工作埋下不必要的隐患。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常见的项目分析不合理包括以下几类情况。其一,对项目资本把握不正确。其二,融资渠道狭窄,难以满足融资需要。其三,无法预见房地产开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造成房地产开发工作中的风险增加。此外,未对经济环境予以有效把握,也是造成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原因之一。
1.3经营策略有偏差,市场定位不准确
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首要条件是制定切实企业的经营策略,如果企业的经营策略出现偏差,那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就不断增加。经营策略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更是极其重要,在房地产开发之前,企业会制定出完备的经营策略以指导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而这些经营策略出现偏差,直接会导致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失败。同时,房地产开发公司也应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从市场定位的角度出发,对房地产企业予以全面完善。
1.4房产质量不达标,安全管理不到位
房地产开发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因此,质量问题是房地产开发公司关注的重点之一。与房屋工程质量有关的包括工程的设计及工程的施工,其中,工程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会导致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的下降。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难以保障,将对其今后投入使用的功能性等产生影响,致使劣质房屋的出现。安全问题是工程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在施工中但凡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还可能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安全问题也是房地产开发中所存在的一大风险。
1.5 资金控制不到位,经营管理有缺陷
资金控制问题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一旦资金供应出现断裂的不良现象,就导致整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停滞。除了资金链供应不到位外,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不准确,工程施工进度难以高效控制等,均会使得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工作受到负面的影响。同时,鉴于房地产开发工作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作,因而需要强有力的监督与管理,而当前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工作重心设定的不同,造成房地产经营管理上出现缺陷。
2.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流程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房地产开发商针对开发的不同阶段,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预测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风险预测,是开发商通过可行性研究,了解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寻找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分析风险,是在风险预测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为减少和预防风险的发生拟定方案。风险识别作为风险管理流程的第一步,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2.2风险评估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评估是在对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项目存在的弱点、面临的威胁、可能发生风险的概率、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程度。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为减少投资失误和风险,需要编制项目投资风险评估报告。在编制报告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对开发项目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将风险按照高低程度排序,编制风险列表进行专题研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开发企业要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
2.3风险控制
房地产开发的风险控制,是投资主体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自觉控制风险,根据情况变化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调整,主动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控制是风险应对计划修正和提高的过程。随着开发项目的展开和深入,管理者要及时发现新出现的风险,关注由于时间变化引起风险发生的新变化,不断调整方案,重新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修订应对措施,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3.加强房地产风险管理的措施
3.1重视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商对拟开发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风险系数,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阶段。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开发商要研究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等条例的许可范围内,根据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需要,预测开发项目的成本、需求量、售价等,从而确定出计划投资项目的类型、规模、销售渠道。由于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可行性研究阶段也是蕴藏风险最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对风险的评估是否客观准确,直接影响到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
3.2选择最佳开发区位
开发项目区位的选择对房地产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最佳开发区位的选择:项目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的交通、商贸状况及水电通达情况;项目所处区域未来的发展情况等。另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不同,其区位价值的决定因素就不同。如住宅项目要考虑交通是否便利,附近是否有学校、超市、医院,治安是否良好等,消费者对地段、位置、朝向等也有要求;写字楼则要求位于城市金融商贸的中心区;商铺要考虑地段的增值潜力、商业氛围等。开发商还要密切关注未来环境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在项目建成后确保此区域项目的价值不会下降。另外有些区位现在不理想,但城市的发展会使该区项目建成后有较高的增值可能。
3.3推进企业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建设
房地产企业要用科学、严格、规范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加强风险知识的系统培训,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现行法规和企业制度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能有效减少职工由于工作的盲目性带来的法律等风险。
3.4建立具有职业化的管理体系
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科学化、职业化、法制化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企业资金的统一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制定具有企业标准、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的标准化流程模式,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用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用标准的工作膜式、工作流程程序、制度规范职业行为,使得每项工作都有据可循,也就减少了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结束语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大量的风险,对房地产开发工作极易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物业类型,把握良好的开发时机,制定风险管理流程,并作好风险预算,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航.论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与防范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机构;内部控制
Abstract: assets evaluation agencies as the intermediary's important component, in nature and different Ordinary Company, in business and other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compared also has the particularity. Therefore, in the study of asset appraisal institu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articular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Key words: mechanism; internal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评估中介机构在产权交易、拆迁评估、抵押融资中出了大量的估值报告,为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社会公平正义、维护金融资产安全起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但是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深刻的变化,技术风险也越来越凸显,笔者通过管理实践以及同行之间的交流,经过论证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估价机构的业务分散、内容繁杂、技术质量较难控制的特点,设计公司的技术控制组织框架如下图:实行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全面负责业务部门、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
总经理下设技术总监,全面负责估价技术的管理、监督工作。
针对具体估价项目,施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对估价项目的过程控制、及评估报告的质量、解释权负全面责任。公司业务施行垂直集约管理,估价人员由公司业务部统一进行安排、调配,达到公司职员全员全能、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配置。 估价项目以鉴定房地产、土地估价业务委托书为确定标志; 估价业务确定后,由公司业务部管理人员组织、确定项目组; 项目组人员视估价项目难易程度、重要性等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安排; 组成项目组时应确定项目经理,授与项目经理一定权利,项目组施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为了掌握估价业务过程中详细过程信息以及对估价业务进行有效控制,公司制定了详细业务流程及业务控制表,项目经理平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估价作业,并详细记录、填写业务控制表。 为提高估价报告质量,做到估价报告中所采用的数据真实可靠,估价人员应进行经常性和针对性信息的搜集、筛选、归类工作。
经常性信息搜集,是指估价人员利用工作期间、间隙,应勤勉地收集房地产有关信息:包括土地最新基准地价及修正系数、土地开发费用及相应规费、税费、土地市场招拍挂交易案例等;房地产交易案例、租金信息、价格信息、前期费用、建筑行业承发包情况、最新市场信息价、税费以及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等;与房地产估价相关的其他信息。 针对性信息搜集,是指估价项目组成员针对估价项目选定的估价方法所需要的参数、数据、可比实例、租金、费率等信息。估价报告中涉及到的参数应有理有据,涉及到的实例应作为存档报告的一部分与报告一并归档。
为达到资源共享,经常性信息由技术总监或指定人员进行定期汇总、可靠性甄别、筛选、归类、归档工作,形成技术档案。所形成的技术档案应包括电子档、介质档(打印件、复印件、原件等)。
技术档案应及时向估价人员进行公布。
作为公司技术机密的一部分,估价作业人员应对技术档案保密,不主动对外泄漏。 报告模板包括单元房式、拆迁补偿报告式、一般估价报告式、土地估价报告等几种形式,针对估价业务具体类型,进行正确选择。遇到特殊报告形式,应与技术总监协商后,再行确定。公司对所有估价报告进行统一编号,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的编号进行登记。由技术总监及业务部经理定期、不定期对报告编号进行核对,避免错登、漏登,严格避免报告重号。估价报告中存档报告应包含技术报告;公司特别约定可以无技术报告,估价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测算过程,以备委托方、报告使用方需要技术报告时及时补充技术报告。针对估价对象具体情况、所搜集到的资料、资料的可靠性等,估价项目经理决定选择估价方法,项目组其他人员负责报告文字描述部分的撰写;项目经理负责对初步结果的确定、与委托方、报告使用方的沟通,项目经理为估价报告的最终完成人。 报告的参数选择以及最终结果的确定,要有充分的依据。要时刻注意防范公司技术风险。
所有出具的正式评估报告注意衡量:
委托方有无诈骗嫌疑;
审核部门能否通过;
公司有无风险存在。
评估报告完成后,按要求由两名以上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签字、盖章;报告中应体现参加估价其他人员。
我公司对估价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包括估价报告项目组自审、业务经理二级审核、技术总监三级审核。
对于涉案估价、咨询类估价、拆迁安置补偿估价、估价结果超过500万元及估价报告涉及2个以上使用方的估价项目,必须实行三级审核。
项目组自审要求:项目级自审由参加该估价项目现场勘察及撰写估价报告的人员组成,对估价报告全文和全部估价资料进行全面检查。
业务经理二级审核:参加估价报告的二审人员应在自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估价报告全文和全部估价资料进行全面检查。其审核关注的重点是:
1、进一步确认估价对象权属证明及其他估价依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一步确认采用了正确的估价技术思路和估价方法;
2、进一步确认估价测算过程步骤清晰,依据充分,计算正确,进一步确认估价结果的合理性;
3、进一步确认报告文字表述准确、精炼,无逻辑错误,报告中的区域的自然形态的描述是否准确,报告中专业术语是否恰当,报告排版、错别字及附件资料是否齐全,同时对报告风险进行评价;
4、进一步对估价中发现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披露;
5、如果估价报告出现严重瑕疵,应提出整改建议交退回项目组进行重新整改;在确定估价报告无误后,方可在业务控制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签字。
公司技术总监三级审核:由公司技术总监负责,其审核重点是:
1、自审和二审是否按本公司规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认真进行;
2、自审和二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3、对估价结果的合理性再次进行审核;
4、对估价结果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如估价结果报告中的致委托方函、估价的假设和限制条件等)的文字表述再次进行严格审查和推敲;特别是要对可能导致出现估价风险的几个问题,如估价对象资料严重失实,委托方资信严重失真,估价结果严重偏差,以及估价技术思路、估价方法和估价测算过程严重错误,进行了解、审核和分析判断,同时对整体风险进行评价,最终决定如何要求估价人员补做工作,或者决定是否出具报告。
参加估价报告三级审核的人员对估价报告负连带责任,估价报告出现严重错误,应追究参加估价项目组、审核人员的相应责任,并予以相应的处罚。对重大评估报告实行技术总监、技术组、总经理联审制,公司作出风险评估,出现问题由技术总监、总经理联合承担领导责任。具体处罚根据问题严重性酌情处理。
公司财务部在加盖公章前,应审核业务控制表,没有相应审核人员签字不得盖章,不得对外提供正式估价报告。
估价报告提交时应交报告接收人签收并提出相应意见;公司内部还要对 评估原始资料存档 评估报告存档由估价项目组成员、项目经理和档案管理员完成,技术总监和总经理进行定期检查。1、报告人对估价过程中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分类保存归档。
2、报告人在完成报告并经审核同意后,应立即对估价过程中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整理,在盖章时将报告档案交文员审核统一存档。
3、报告人在报告整理存档的同时,三个工作日内必须将报告最后一稿的电子版提交项目经理审核,存档。项目经理在本月结束后,对当月报告电子版存档进行整理,并于下个月前三个工作日内,提交文员进行备份存档。
4、技术总监和总经理应定期对报告存档进行检查,检查中若出现漏存或存档逾期,将视实际情况分别对报告人、档案管理员、技术经理进行处罚。
Abstrac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s the foundation industry, its safety concerns not only itself, but also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r industry; so it's very important to introduce risk management into power enterprises safety production. Through analysing safety situation of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and experts investigation, to identify risks of safety production; safety risk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includ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other risk. Using AHP method to rank the importance of risk factors, get the key risk factors with human factors, emergency plans, function design,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risk control, expec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rantee system on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safety production.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识别;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safety production;risk identific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26-04
0 引言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万起,死亡4.1万人,其中电力行业较大安全生产事故45起[1],近几年电力安全生产事故情况如图1[2]所示,纵观整个电力生产行业,安全事故仍然不断发生。
这些事故在造成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反映出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降低和消除安全生产风险,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电力企业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转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3]。
1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识别
1.1 安全生产的范围界定
电力安全生产主要包括电力生产安全、力基本建设安全、电力多种经营安全三大部分[4],本文研究的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主要指电力生产安全。
1.2 风险识别
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识别,调研的多位具有电力行业专业背景的专家,其中包括45%的工程师、55%的高级工程师,工龄少则6年多则17年,分别来自电力行业的不同领域,包括技术支持、运行生产、财务及行政管理等;专家单位或者主营电力生产,或者承包电力工程,或者电力多种经营,充分保证了调研对象的广域性、全面性、权威性。
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方式,了解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风险问题主要有人身伤亡事故风险、设备事故风险、电网事故风险等。通过对访谈结果和文献研究的整理,归纳出主要影响电力企业生产的安全风险因素有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劳动管理失误、违章指挥、交叉作业管理混乱等二十多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进行细化调研。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特性(系统整体性、过程连续性、劳动环境复杂性、高度密集性等),进行归纳整理,可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其他风险等五大类。
2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2.1 技术风险
安全生产过程中因设备、工艺技术等引起的风险统称为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工艺流程,生产工艺自身未有充分的安全保障,人机界面设计是否符合人因工程原理,工艺规程有缺陷以及再设计及变更可能导致人身、电网、设备等的事故;功能设计,主要包括抗震设计、强电设计、暖通设计等;设备系统,指生产设备尤其是关键设备,如变压器设备、开关设备、调度自动化设备等,因具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隐患等危险;应急预案,指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和影响程度而事先设计出的应急处置方案,必须保证它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
2.2 管理风险
安全生产过程中因管理不善、人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力因素(生理及心理),例如作业人员的身体素质、作业能力、行为方式、随机应变能力等会直接左右作业人员的工作状态,影响工作效率,严重时引发安全事故;管理组织,管理者需具备沟通、协调、决策等的能力,应注意防止出现管理决策失误、违章指挥等问题;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操作程序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包括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等,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懂,都记的清楚,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警醒状态,安全意识差,凭老经验办事、侥幸心理的存在以及员工教育与培训的落后,员工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以上因素均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2.3 环境风险
安全生产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期间必然受来自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不可抗因素,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恶劣气候条件;作业环境,包括空气状况(有害气体、固体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噪声状况和微气候等因素,而作业现场涉及的高压和低压电气设备多,高速旋转机械多(如发电机、风机等),特种作业多(如高处作业、焊接作业等),因工作场地光线不足或光线太强,容易使视线受阻而引发操作失误等风险;市场环境,主要指行业竞争和市场消费需求变动引起的风险。政治环境,国家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稳定性,一旦涉及到企业,就会使企业发生十分迅速和明显的变动,而这一变动是企业掌控不了的。
2.4 经济风险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利率,法规,汇率。外汇汇率引起的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等会直接或间接促使电力企业调整生产进度而可能引起生产风险。目前国家相关的安全生产法规并不健全,其中甚至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导致我国电网事故频频发生。
2.5 其他风险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金风险,能源风险,合同风险。相当一部分电力事故发生是因为企业资金链的短路、合同管理的不规范,雇佣缺乏专业知识的临时工,采购劣质个体防护用具等;电力生产的能源类型有火电、风电、核电、水电等,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评估
基于上面风险识别、分析的结果,本文采用AHP法[5,6]进行风险因素的重要度排序,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
3.1 建立风险评估层次结构
结合以上风险分析结果得出一级指标有5个,分别为环境性风险、技术性风险、管理性风险、经济性风险、其他风险;二级指标为18个,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
3.2 判断矩阵和相对权重的确定
抽样选取调研专家中的部分专家(50%),采用九分位比率标度法[7]进行指标间两两重要性的比较、打分获得判断矩阵中的系数,根据比较判断得分表可直接得到比较判断矩阵结果,如表1-表6所示。
采用方根法求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W=(w1,w2,…,wn)和最大特征根λmax。经过对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总排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略,详细计算可参考文献[8、9],结果如下:
W=(w1,w2,w3,w4,w5)
=(0.3403,0.3248,0.2037,0.0789,0.0523)
w1=(0.3452,0.3701,0.0997,0.1850)
w2=(0.1320,0.5541,0.1715,0.1423)
w3=(0.1504,0.0901,0.6017,0.1578)
w4=(0.5499,0.2402,0.2098)
w5=(0.2000,0.2000,0.6000)
根以上计算结果,建立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指标权重表,如表7所示。
3.3 重要度排序
依据W中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大小,按相对权重从大到小顺序给出下列风险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
因素层:技术、管理、环境(权重>0.1);其他、经济(权重
指标层:技术风险:应急预案、功能设计、设备系统、工艺流程;
管理风险:人力因素、规章制度、安全文化、管理组织;
环境风险:作业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市场环境;
其他风险:能源、合同、资金;
经济风险:汇率、利率、法规。
根据上面结果可知,技术性风险中“应急预案”指标和“功能设计”指标分别约占37%、35%,管理性风险中的“人力因素”指标约占55%,环境性风险中的“作业环境”指标约占60%,应将其作为关键风险因素重点研究,如图3所示。
4 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
控制风险是建立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 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措施。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电力企业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
4.1 以人为本,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落实安全教育与培训
管理风险在系统中占32%,其中人力因素指标占该类风险55%,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
①必须提高员工的能力、素质。首先,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个体防护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维模式;其次,定期举办电力生产风险控制方面的讲座和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最后,电力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标准程序、实施安全检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去,保证员工有章可循,防止人因差错的发生。
③定期进行安全文化宣传、安全技能竞赛和安全培训,树立员工安全意识;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个体防护意识,有效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操作失误。只有进行适时、内容合理、方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才能将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位。
④监督管理是搞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因,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对安全生产起决定作用。只有加大安全监督的管理力度,从已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切实有效地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与发展。
4.2 不断优化技术设计,做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
技术风险在重要度排序中以34%排在第一,而其中的应急预案和功能设计两项指标又是该类风险中的重中之重,分别占37%、35%,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尤其是火灾应急预案、防地震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等的管理。定期进行应急培训和事故演练,以提高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的处理能力,并在演练结束后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同时,电力企业应针对情况的不同,遵循综合协调、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包括预案体系及相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和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②定期M行设备系统的维护检查和更新。通过对设备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对过时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新,不断降低故障设备诱发的风险事故。在土建安装阶段,严格做好检查和监督;在设备系统的运行阶段,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员工熟练掌握设备的详细性能,依据指南操控设备,从而降低设备破损,延长设备使用周期;在设备的检修阶段,应严格执行检修制度对设备进行拆解检查,保障设备系统的安全性、整体性。
③不断优化功能设计,如抗震设计、给排水设计、强电设计、弱电设计、暖通设计等,以降低后期因技术变更带来的安全生产损失和风险。
④及时调整工艺流程,设计合理的人机界面,充分考虑人的特性,满足能见性、清晰性、易操作性要求,避免不合理的工艺流程设计、人机设计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
4.3 提高作业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安全性
环境风险在整个系统中占20%,其中作业环境指标占该类风险60%,针对这类风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管控:
①对于定义极高风险的作业,提前做好防范,及时关注空气浓度,做好疏散工作;如遇极高危险作业,或者放弃改选其他方案,或者使用机器人代替,避免人身事故等发生;针对危险区域,加强保护措施,如适当地屏蔽电源、热源等;通过实施现场6S管理,改善作业环境等。
②针对性地选择个体防护装备工具,不仅是预防和减少风险发生、防止人员受到伤亡的必要手段,更是保护人身安全的最后屏障。例如进入生产现场配备安全帽、防砸鞋,焊接作业配备护目镜,粉尘超标的场所配戴口罩,带电作业配备屏蔽服,进入高辐射区域配戴防辐射服等。
5 结语
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是我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将风险管理理论与我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任重而道远。我们需不断深入研究电力领域风险管理的特点,切实做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力求为我国电力行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北极星电力网.国家能源局2016年12月全国电力安全生产情况-电力安全事故[DB/OL].http://.cn/special/?id=805156, 2012-08-03/2017-01-22.
[2]http:///newpage/.
[3]田振雨.安全风险管理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4]杜明峰.电力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化工管理,2013(10):41-41.
[5]钟登华,张建设,曹广晶.基于AHP的工程项目风险分析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2,35(2):162-166.
[6]苗后营,王伟,宋波,等.改进AHP方法在工程评标定标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2):23-25.
[7]程安顺.城市综合体项目风险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