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烹饪艺术论文

烹饪艺术论文

时间:2022-12-24 17:20:32

烹饪艺术论文

第1篇

一、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

1.视觉,是人类首当其冲的感觉,视觉过程是人类生存中如此基本而又奥妙的经历,以致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活动都与视觉联系在一起。目前心理学界理论研究认为,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有80%左右来自视觉所传达的信息,只有20%是由听觉、触觉、嗅觉等引发的。“色恶不食”、“秀色可餐”、“赏心悦目”、“观之者动容,味之者动情”等经典语言说明,视觉的作用实际上已影响到了我们的认识、思维和感觉。烹饪造型艺术则是欣赏与食用并存,将艺术之美赋予烹饪之中,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是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烹饪发展之必然。

2.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

烹饪工艺美术是一门研究烹饪造型的视觉艺术,中国烹饪自古以来就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始终将味美可口与色、形的美观相结合,特别注重外表的视觉作用,讲究一菜十法、一饺十变、一酥十态等特色,充分运用艺术变化规则和烹饪工艺造型技法,使烹饪造型生动有趣、朴实自然,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烹饪造型艺术的主要宗旨是以欣赏促食欲,在食者进行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增进食欲享受。

3.烹饪工艺美术实践的全过程

在烹饪工艺美术的研究中,以宴席菜点为媒介,使制作者与食者之间产生共鸣,出现了一种美的和声,一种美的共同追求。烹饪工艺美术自始至终贯穿于烹饪实践的全过程,不管是高档的宴席酒会、精致讲究的菜点、玲珑剔透的食品雕刻,还是大众化的饮食及一般的菜肴,都离不开烹饪工艺美术知识。正确认识、深入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艺术观,并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是当前烹饪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二人的食欲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

4.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目前,烹饪界虽然创新了不少艺术菜点,也出现了若干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的好作品,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就整体而言,烹饪艺术与其他姐妹艺术相比,差距还很远。不少宴席菜点的造型不美、水平不高、片面追求菜点表面形式的倾向仍然存在,使创新的艺术菜不伦不类,或毫无食用价值。有的地方把衡量菜点的艺术水平仅限于是否出现食品雕刻和围边上,许多人不理解烹饪工艺美术的含义,一提及烹饪艺术,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都是放上几朵雕刻小花。如此做法不仅降低了中国菜的格调,而且有损于中国烹饪的声誉。因此,烹饪工艺美术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提倡、推广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提高、拓展烹饪作者的审美观和创新能力。

二、烹饪的吉祥文化

在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基本掌握烹饪工艺造型中常用的素描、图案、色彩等工艺美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学习烹饪造型艺术过程中的美学基本原理,并懂得如何实现饮食最佳美学境界的具体途径。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

第2篇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中职烹饪专业中开设工艺美术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烹饪工艺美术课的专业特殊性,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相互贯通将使烹饪美术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烹饪美术教学;课程设计

中国烹饪工艺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在烹饪的色、香、味、形中美术就占了三项。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烹饪技巧,而忽视烹饪工艺。在我国目前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中,烹饪教育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授烹饪技术,培养的学生都仅仅满足一般的厨师要求。 由于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缺少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有的虽开设了工艺美术课,也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人们对饮食文化越来越高的审美需求,更谈不上对烹饪工艺的发扬和创新了,因此,在烹饪食品专业中开好工艺美术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烹饪美术教学课程所占烹饪专业课总课时的30%,主要可分为基础美术课和工艺美术课两大部分。基础美术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美术基础训练,了解和掌握美术绘画的基本常识和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整体空间的观察力。课程有:素描、色彩课。工艺美术课是烹饪美术教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及设计造型能力,并将色彩、图案应用于食品工艺中。课程有:烹饪色彩、烹饪图案、美术字、菜点造型。

素描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素描的基本常识和写生步骤,素描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及常用的绘画透视原理。通过对石膏几何体、陶罐、水果的素描写生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黑、白、灰的线条表现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基础色彩课理论讲述色彩的形成,色相环、三原色、三要素、复色、间色的意义及作用,色彩的心理情感、色彩的对比调和、空间混合的基本知识。课堂练习做色彩的色相环冷暖练习,色彩的调和、渐变、对比、空混练习,色彩的情感、作色技巧练习。色彩在烹饪中的作用,了解食品色彩的基本特性,食品烹饪色彩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和变化、色彩的联想等。冷暖色在烹饪中的运用及食品通过烹、炸、煎、煮前后颜色的变化,食品原料冷暖色的配制,中性色、无彩色在烹饪中的调配与应用,烹饪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规律和方法。各种冷色、暖色食品原料调配操作练习,如西红柿、红枣、枸杞、红辣椒等暖色原料与青菜、黄瓜、葱、蒜等冷色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的对比与调和练习。烹饪原料烹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及对比调和练习,如大虾、生蟹烹前是灰色,烹后变成金红色。烹饪作料颜色的识别及调制应用,暖色调料应用,如番茄酱、辣椒油等,冷色调料的应用,如葱、蒜、青椒的应用及无彩色汤料的应用练习。

烹饪图案课了解图案的形式法则,动物、花卉、风景图案变化规律,构成形式、表现手法。烹饪食品图案的特性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的应用,图案的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理与反复在烹饪中的应用。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在烹饪食品中的表现形式,如瓜果、菜叶、菜梗、鱼虾、禽蛋等原料在冷、热菜肴设计中的重复排列及围边、围花的应用。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先从临摹再到设计的纸上练习,主要以圆形、方形,椭圆形的适合纹样、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继而再进行食品原料的实际操作的图案拼摆练习,多以糕点、水果拼盘为实物练习。主要以独立式、背立式、对立式,圆心与圆周对称式、均衡式、离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的图案排列组合为练习重点。

字体设计课讲诉美术字的基本设计规律及在烹饪中的作用,宋体、黑体、变体字的结构特征及书写方法。宋体、黑体基本笔画练习,特别是变体美术字的设计与书写,练习应用食品原材料在中餐、西餐糕点中设计和制作如福、禄、寿喜庆吉祥字样。

菜点造型课了解立体构成、烹饪造型的美学基本原理、手法和艺术风格,图案在烹饪造型中的应用,冷菜拼盘的形式,花卉、动物、风景的造型手法,瓜果等食品原料雕镂技巧及与其他原料在造型中的综合应用。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范操作,学生再加以实物瓜果、蔬菜雕刻拼摆造型练习,特别是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喜庆菜肴,如红梅迎春、孔雀开屏、雄鸡报晓、延年益寿等主题性造型的设计与练习。

烹饪食品美术是集艺术美学、原材料化学、工艺技能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它区别于其他美术教学,强调实用性、技能性、示范性,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又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通过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生动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烹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没有美术基础、缺乏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因此,对学生应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耐心细致的教学,鼓励和帮助他们学好这门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职业动手能力。

中国是美食之乡,美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要求,只有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合理制定烹饪美术教学计划、不断探索教学形式,培养具有工艺美术基础知识,又有较高烹饪技能高层次的新型厨师,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办烹饪专业的教学方向,只有这样中国烹饪食品工艺才能后继有人,并使之更好地发扬光大。

第3篇

关键词:烹饪工艺 美术元素 烹饪专业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215-02

在国人生活水平已经穿越满足温饱的水平线,上升到小康水准的今天,国人对于饮食标准有了品位上的选择,即追求食品的美观,能够养眼养心养体,刺激胃口、营养身体、吸引宾朋。消费者的消费取向就是商家经营管理的取向,在如今的我国餐饮业,无论其经营规模怎样,都十分讲求所经营菜肴的色、香、味、形,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而且要实实在在地留给消费者“念想”,使得光顾过自己店的食客,吃了这次还想吃下次,能够成为自己的稳定的回头客和招徕新客的活广告。事实上,做餐饮业的商家必须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尤其需要具有自己的餐饮产品的特色,要能够吸引食客,牢牢抓住食客的消费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如云的餐饮商家中站稳市场,拥有自己的“粉丝”似的消费群体,否则,只能落得个门户冷淡、难以为继。说起餐饮商家的特色,自然要落实到其所提供的食物服务上,保证食物吸引食客的因素有很多,色、香、味、形的特色一样都不可少。那么,仅仅从食物的造型上看,其特色应该怎样,又是怎样才能够给予食客以美的吸引力呢?解答这个问题与餐饮商家经营观念和经营水平有关,也与烹饪专业的美术教学有关。

一、端正烹饪工艺美的艺术观,讲求食物造型的利落美、色相美、立体美、吉祥美

1.满足消费者对膳食艺术美的需求

烹饪艺术即膳食艺术。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原本出自于本能,也就是“民以食为天”所概括的道理。衣食住行是保障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又当属“食物”,试想当人类处于食不果腹或“营养不良”的状态下,衣饰、居室、出行等生存因素都会退而次之,毕竟,人的生命需要食物来供给,是食物给了人类能够维系和繁衍的原始能量。但当饮食文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有了相应的物质生活水准后,人们对食物需求的最初概念被打破,开始了对膳食要有口感美和视觉美的需求,对食物视觉美的需求无疑就是对食物色和形的要求。因而,端正烹饪工艺美的艺术观首先是来自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观点。

2.满足烹饪文化发展的需求

人类文明从人类出现到人类生存繁衍的全过程,呈现出不断文明进步的客观规律,与人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的烹饪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从人类的食欲看,因生理条件所限,总有一定的“量”和“度”,因此人类的食欲享受是有限的,而艺术享受是无限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得饱,还想吃得好。吃得好包括膳食的品质要好,包括对膳食的感受要美,能够美味美感兼具地享受美餐。进而说明当下的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烹饪,更需要用烹饪艺术方法去丰富烹饪、美化烹饪、提高烹饪。人们对于膳食美的需求绝不仅仅反映了口味的需求,更能够从中看到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

3.满足烹饪工艺美术的内在需求

世间有很多美好的元素,人们总是渴望感受美好,追求美好,人们追求美好的能量被感受美好的源动力激发。就烹饪界来说,对于菜点美的追求从未歇步,在色彩、造型、用料、口味及工艺和谐统一等诸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使得烹饪工艺美术的民族民间的遗存被不断地发掘、认知和传承,也使得烹饪工艺美术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不断推出新意,不断惊艳消费者。烹饪工艺美术更浓缩于烹饪造型的艺术规律,端正烹饪工艺美术观,尤其有助于对烹饪工艺造型美的认识,有助于烹饪工艺造型美的实践。

4.烹饪工艺造型美的体现

烹饪工艺造型美可归纳出很多元素,但其利落美、色相美、立体美、吉祥美是主要含义。就菜肴工艺造型美来看,中国菜很注重形的效果,菜肴的形大可分两大类,第一种是原料的自然形体,如整鸡、整鸭、整鱼,整个形体给人的印象是高贵饱满生动丰盛,原料通过刀工处理成为丁、丝、片、块、段,使菜肴整齐划一,便于烹制,利落美观,另外就是花刀工处理,茸泥的定模处理。原料成形刀工处理要周到,如“牡丹鱼”是通过刀工的处理使鱼的成品表面呈牡丹花开的状态;“松鼠鱼”“酸辣鱿鱼筒”都是刀工定形来使之美观的。菜肴的形和油温的关系很大,油温过高,里脊丝或鱼片都变形,达不到预期效果,“铁锅烤蛋”,必须蛋面饱满,色泽金黄。至于成形的其他方法:叠、卷、包、捆、托泥等也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菜肴的形和如何盛装也有关系,一般要饱满,汁油不能沿到盘边,鱼的盛法大都习惯头在客人右边,鱼腹朝向客人,鸭不宜献掌,鸡也不献头。

二、中职烹饪专业烹饪工艺造型美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1.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对烹饪工艺美术的认同感

在中职学生中,对于烹饪美术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是普遍现象,他们认为学习烹饪专业课重在学习实用技术,而烹饪美术是花架子,学的怎样无关紧要;也有的人认为自己会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材料,不愿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学习,这样的认识无疑是错误的。要培养学生具有对烹饪工艺造型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首要问题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和造型方法入手,通过一系列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于该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烹饪工艺美术的认同感适应学习的需要,在认同心理的驱使下积极学习并认真学习。

2.采用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培养学生掌握烹饪工艺美术的表现规律

任何艺术都有其特有的表现规律,烹饪工艺艺术也必定具有这样的特点。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规律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会突发地产生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但并不能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表达出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学生还没有掌握美术的表现规律,如烹饪原料经过改刀后能够生成各种美观的花形,学生能够想到一些,但不会表现。因而,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掌握烹饪工艺美术的表现规律,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迸发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行为导向法,培养学生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能力

构图普遍地存在于烹饪创作中,图形的整体要通过食材及盛具的结合体现出来。为了使烹饪菜肴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采用行为导向法来启发学生。如可由教师带领学生从简单的圆形、方形等自由纹样、填充纹样、角隅纹样设计为主,再将图案与烹饪菜肴结合,利用果盘、糕点等反复练习,重点教授学生掌握独立式、对立式、圆周对称式和旋转式等图案排列方式。应引导学生以写生为基础,进行图案写生变化、结构和组织形式规律、图案创作、图案装饰色彩的练习,掌握图案设计的原则。要注意色彩修养的培养。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与色彩有关的知识,都可以深化对色彩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影响到烹饪菜肴的水准。在烹饪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将食品色彩的共性和特性、冷暖色的搭配在烹饪中的运用及不同烹饪手法对菜色的影响等,譬如大虾烹前是灰色,蒸后变成金红色,西红柿、洋葱、枸杞等暖色原料与大蒜、白菜、豆腐都冷色原料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尤其是素食烹饪,更应强调色彩的搭配,通过冷暖色调的协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参考文献:

[1]周明扬.烹饪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第4篇

一、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

中等烹饪教育是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中等层次人才教育。它既为餐饮企业培养烹饪技工、宴会设计者和营养配膳师,同时也为饭店、酒楼及企业的餐饮部门培养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等后备管理人才。因此,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中等层次的技艺型、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

中等烹饪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并针对烹饪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优化知识结构,用教学与生产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烹饪专业人才。

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随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整体素质。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按以下两部分内容设定:

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以烹饪学科为体系,设立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美术、中餐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餐饮成本核算等课程。课程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烹饪技能教学的需要增删部分内容。

二是烹饪技能课程着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刀工基本技术、筵席配菜技术、中餐制作技术、面点制作技术、食雕与冷菜制作技术、地方名菜制作技术等课程为骨架,加入其他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技能课程必须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烹饪理论知识,应从原料的初加工、刀工、刀法的应用、干货原料和涨发、配菜、菜肴命名、初步熟处理、火候的控制、原料在烹调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对菜肴质地的影响,以及上浆、挂糊、勾芡的运用,调味品的味型以及味觉的种类逐步展开。这样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整个工艺过程,然后再从各种烹饪方法(如:炸、溜、爆、炒、烹等几十种烹饪方法)的运用和刀工技法、成菜、装盘等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够细致的、全面的、综合地掌握多种菜点操作的技能要求,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目的。

二、烹饪层次能力设定及教学安排

烹饪技能是由低到高,由粗到精逐步掌握的。因此,层次能力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的影响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应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进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年要有一个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资格证书。建立必要的淘汰制,达不到技能标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更高一级能力层次的学习。根据层次能力的要求,可这样设定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以基本功训练为主,重点放在刀工、刀法的熟练运用,要求快、准、稳技巧精湛;正确掌握原料的初加工、熟悉干货原料的涨发工艺及配菜工艺等。

第二学年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烹调方法及相关菜例的制作上,熟悉调味的基本方法,投料准确、适时,上浆、挂糊均匀,正确识别油温,灵活掌握火候,勾芡恰当,翻勺自如,出锅及时,装盘熟练,学会设计四季筵席菜单,了解科学合理的营养配膳等。

第三学年让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全面地、综合地按照国家劳动部和省市劳动局统一制定的技能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菜肴的色、香、味、形、汁芡、刀工、火候操作等环节上逐项达标,接受劳动局烹饪考评委的考核,取得高一级等级资格证书。同时,第三学年的教学还应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艺型、技能型的管理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创新。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以八个创新为着眼点,创造烹饪专业的特色品牌。

其一原料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在原料的使用上,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用法,要敢于使用国内外不同地域的原料,创出新的特色菜,并能用同样的原料运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作菜肴。

其二色彩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菜肴的造型美,突出色彩,搭配和谐悦目,用艺术美达到增进食欲的目的。

其三口味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善于辨别和调制菜肴的味型,不仅能利用原料本身的风味,做出有特色的美味,还能利用各种原料的本味烹制成复合佳肴。

其四形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塑形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刀工、刀法,去实现菜肴形态的变化,塑造和美化菜肴的形态,使菜肴的形态逼真、美观大方,让就餐者赏心悦目。用形态美,达到艺术美的要求。

其五烹饪技法创新。要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区分几十余种烹饪技法的特点,在熟练掌握常用烹饪技法的基础上,研究新技艺,创新新菜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其六器皿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器皿衬托菜肴,使美器与美食相辅相成,显示菜肴的色、香、味、形特色,突出菜肴的视觉美和观赏美。

其七菜单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学生善于吸收中外餐饮业菜单服务的精华,学会运用图形菜单和实物菜单等多种形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菜单的排列要有个性,有特色,能体现不同菜系的特点,让顾客能享受到菜单服务所带来的愉悦。

其八食疗创新。要培养学生饮食保健意识,使学生明白营养配膳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前提,以食补身,以食养身,是当代饮食卫生与健康研究的课题。要教会学生在配菜及烹饪技法上遵循营养配膳原则,科学合理烹饪食物。

第5篇

关键词:冲击 改革 应对

传统的烹饪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方法、烹饪技术(甚至烹饪工艺和烹饪品种)已受到餐饮市场发展的严峻挑战,甚或影响到毕业生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通过对当前餐饮市场的深入调查,结合烹饪教学的实际,对烹饪实训教学如何适应餐饮市场进行了一些探讨研究。

当前餐饮市场需求的特点

餐饮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对厨师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餐饮市场调查发现,凡是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其成功经验是相同的:餐厅都有以厨师长为核心的好厨师队伍,个个精明能干,技艺超群。凡是经营效益差甚至倒闭关门的企业,也有一条失败教训是相同的:缺乏好厨师。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里暂不赘述。通过对餐饮市场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餐饮企业聘用的烹饪专业人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全面型烹饪人才,既有理论,又懂管理,烹饪技术全面;二是技术型烹饪人才,非常精通某一项烹饪技术,例如粤菜厨师,专做粤菜;三是技能型烹饪人才,简单从事餐饮企业的某一技术,主要以技能为主,烹饪技术还不成熟;四是帮厨,对烹饪还不甚熟悉,需要长期锻炼才能提高技能。这四种类型的员工在各大饭店的具体岗位为厨师长、主厨、厨师和厨工。餐厅对厨师长、主厨的要求较高。

餐饮企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的窗口,物质越丰富,烹饪品种更新越快。大中型饭店,每天都用“特别推出”、“烹饪新品种面市”的招牌,向顾客推荐新品菜、新潮菜。这些菜都是为迎合顾客口味而特别制作的,往往选料新、制作技术新、口味新、食法新。这些新品种的推出,要求厨师具有较高的推陈出新和研制菜肴的能力。餐饮企业用人“严”,尤其要求厨师的技术不能有半点虚假。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每一个烹饪产品都代表企业的形象,一有闪失,就会有“伪劣产品”走向顾客,那将严重影响顾客的利益,同时也损坏企业形象。因此,餐饮企业若要树品牌,就要严格选人,尤其对厨师的选用非常严格,除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外,对职业素质要求也非常严格。

餐饮市场对烹饪教学的冲击

对烹饪教学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20年来,烹饪教学一直沿袭原商业部制订的一系列烹饪教学思想。在新形势下,烹饪教育界应树立新的烹饪教学思想,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对烹饪专业教师的影响餐饮市场对厨师从业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烹饪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尤其对烹饪专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研究、分析餐饮市场,能抓住市场发展的脉搏。教师只有既研究餐饮市场又研究从业厨师,既研究烹饪教学又研究社会需求,才能贴近市场和社会,发挥教师潜能。烹饪院校只有具备一流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学生。对烹饪专业教学内容的影响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品种培养不出一流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的学生更缺乏竞争力,教学品种、教学内容应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市场、社会需求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

对烹饪专业学生的影响由于餐饮市场的变革、竞争,厨师下岗也已成为现实,这为学生敲响了警钟:“铁饭碗”已经成为历史。对烹饪实训教学的影响主要要求烹饪实训教学设施、设备与市场需求接轨,创建一流的设备设施条件,应达到星级餐厅厨房的标准。

烹饪实训教学适应市场的新途径

烹饪教学应面向餐饮市场,以市场需求为研究对象,以市场所需人才为教学培养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推进烹饪教学改革。

着力做好烹饪教学模块研究工作,使之更加完善,并加大推广力度。我校实施烹饪模块教学以来,学生技能明显提高,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多了。

把握市场脉搏,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引入烹饪教学。

一是新工艺。实行新的工艺流程。例如:烹调菜肴从初加工到切配、从上浆挂糊到调味烹调、从成品出锅到上桌食用都有新的工艺要求。

二是新技术。主要包括刀工、刀法、调味、火候、烹调技术等。例如,调味有XO酱、马拉盏酱、沙律酱、蜜椒汁、西柠汁、葡汁、果汁、OK汁、万字酱油、辣根粉等。烹调技法有:飞水、油泡、铁板、串烧、炸?、煲仔、烤法、刺身等。

第6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祥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川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那嘟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捌专统吉祥图案艺术结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是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侧十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而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样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wWw.lw881.com中国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刘称均齐的骨式。那么如何将传统图形中的“形,,.用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引衫揉合到图案的绘制之中。这样的烹饪美术图案,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月.还能充分地表达出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观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吉祥意义。

要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烹饪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含在它们背后的“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刘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雹宜沿用在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无论夕汉寸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早已流传的吉祥之气。因此,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感目七识的传统图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烹饪美术设计的一种很好的艺术体现。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的“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一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乒满。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刘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在研究传统图形时摆脱其物化表面,深人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中的。因为只有在深人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烹饪美术。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烹饪教学;改革;措施

职业学校烹饪教学一直都是职业技能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烹饪教学必须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来进行课程规划,要创建出自身的特色,树立起自身的职教形象。历史地不断前进和发展需要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就不会有动力。所以,职业学校的烹饪教学改革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要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并且创造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职业学校烹饪教学。

一、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必须要改革课程设置,首先,任课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实训室的卫生进行集体打扫,并且在打扫的过程中为学生讲解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打扫的技巧,明确指出卫生打扫对每一名厨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职业学校要开设菜肴美化课程以及烹饪美术课程,因为菜肴艺术造型以及色彩搭配已经成为了衡量菜品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可以说,菜肴美化课程以及烹饪美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制作出高品质的菜肴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再次,职业学校还要开设一门地方风味小吃的课程,如说葱油饼、鸭血粉丝、春卷、油炸臭豆腐、粢饭等特色小吃的课程。最后,职业学校要开设菜点结合的课程。菜点结合是当前烹饪行业中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一种菜品形式,是我国烹饪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开设菜肴与点心相结合的课程,有利于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烹饪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

二、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实践教学

新生刚一进入到职业学校,就要开始接受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了有效避免训练过程中出现原料浪费的现象,学校除了要安排空刀练习方法之外,还要在练习过程中推行切报纸的训练法,职业学校各个部门收集的废报纸也就成为了学生进行刀工练习的原料。在烹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要注重菜品自身的实用性,教师要将家常菜作为主导,要采用比较廉价的原料,如炒花生米、青蒜炒百叶、涨蛋、木耳炒青菜等,这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和方便,都是家庭常用的方法,其同样也能够将各种烹饪的技巧以及方法体现出来,不仅节约了成本,也达到了烹饪教育教学的目的。此外,职业学校要推行趣味训练的方法。厨师大多数时间都是站立的状态,所以教师可要求学生练习马蹲,以锻炼腿部的肌肉。教师还可让学习练习拎砧板,以加强臂力,这对灶台烹调都是很重要的。

三、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理论教学

职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烹饪专业的特点,对体育、政治、化学、数学、英语以及语文等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编写,这也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对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例如,在化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化合物化学性质以及元素化学性质与烹饪工艺相互结合,在进行碳酸氢钠不稳定性讲解的时候可以结合苏打饼干的制作。在语文课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对文学作品中饮食的素材进行充分挖掘,鼓励学生设计单刀赴会宴、煮酒英雄宴、群英宴、鸿门宴以及红楼宴等,从本质上调动学生学习烹饪的积极性。烹饪的原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标本室观看标本的制作过程;烹饪工艺学的教师在为学生介绍动物性原料宰杀方式的过程中,可一边动手一边讲解;面点工艺学的教师要在课堂之中进行面点的现场制作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对烹饪具有理性认识以及感性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课程设置、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实践教学以及职业学校烹饪教学要改革理论教学这三个方面出发对职业学校烹饪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烹饪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国烹饪协会清真烹饪专业委员会召开二届三次委员大会的通知[A].中国烹饪协会清真烹饪专业委员会专集[C].2004.

2.梅纪萍.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成因及引导[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3.帖华.侯瑞忠.以喷泉实验为背景的考点归类分析[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

4.胡婉媚.王洪明.荆州部分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分析[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

第8篇

关键词:面点烹饪;实训教学;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面点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餐饮行业对面点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其专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面点烹饪人员不仅要具备烹饪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面点制作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具备较高的面点烹饪技能,才能够满足新时期大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饮食需求。这就给各院校的烹饪教学带来了挑战,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面点烹饪实训的教学,把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面点烹饪实训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

1 面点烹饪实训教学面临的困境

1.1 实训的点心类型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部分教师在进行面点烹饪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实训教材,这些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传统的面点品种,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退出餐饮市场。如果学生在面点烹饪实训过程中学习这些面点的制作,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市场需求,实用性不强,不利于提升学生实际的面点烹饪能力。

1.2 面点烹饪技艺操作复杂,学习难度高 总体来说,面点烹饪技术是一项操作性强、过程复杂的应用型技术,面点制作过程不像其他食品的制作过程,后者只需经过简单的煎、炒、烹、炸等工序就可以完成,而前者则要对原材料的处理制坯、制馅、成型,再对材料的加工熟制、美化装饰,还要经过包、卷、捏、抻、削、拨、叠、按、钳花、镶嵌等多种成型技法才能制作出预期的点心形状。整个面点的制作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现代面点制作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生手部动作的精细度和灵活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学生要掌握专业、精湛的面点烹饪技术有很大的难度,这也就给面点烹饪实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3 烹饪教师实践技能水平不高 面点烹饪的实践性决定了教授这一课程的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双师型”烹饪专业教师的比例还较低,实训教学师资队伍专业技能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教师虽然具有在餐饮行业多年实践的经验,但是教学水平不高,难以将面点烹饪的精髓传授给学生;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对面点制作工艺中的原理和相关学科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但是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不能胜任面点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示范工作。大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不能齐头并进,严重制约了面点烹饪实训课程有效性的提高。

2 提高面点烹饪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合理选择面点品种,强化面点烹饪的实用性 面点烹饪实训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品种进行教学,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面点烹饪的精髓。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观念方面更加追求营养、健康、美味,因此在选择教学面点类型时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掌握餐饮行业当中面点制作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口味等,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今社会餐饮行业的需求。此外,在教学面点类型的选择上还要注重广泛性,保证学生掌握的面点烹饪技能能够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饮食需求,因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面点取料范围要广泛,广纳各面点流派的特色,从而提高学生面点烹饪的综合实践能力。

2.2 教师加强示范,注重学生的面点烹饪基本功训练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面点烹饪实操技能,教师必须做好示范教学。首先,教师要在示范之前做好讲解工作。讲解的内容包括原料介绍、初加工方法、切配要求、制作要点、装盘技巧、营养特点等,讲解要精炼,突出重点难点,从而为学生掌握操作的方法、程序和要领提供指导。其次,教师进行示范。示范过程中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解,对于重、难点部分要采取慢速演示、重复演示等手段来提高示范效果,强化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理解。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教师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监督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面点烹饪的实践技能。比如在进行《虾饺制作》这一教学内容的示范教学时,教师就要重点讲解和示范面点成型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边讲解边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面点成型手法,奠定面点烹饪的基本功。

2.3 适当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面点烹饪教学过程中,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由于受课时、场地等因素的限制,面点实训教学不可能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都能进行手把手、全过程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互帮互学,而且在实践操作、结果验收、小组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发现优势和不足,进而加以改进。

2.4 构建实训模拟餐厅,加强实战演练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教师在面点烹饪教学过程中可以构建实训模拟餐厅,将实习间当作厨房进行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选定适合的角色,比如厨师长、厨师、实习厨师等,使学生明确各个工序的工作要求,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点心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教师在这一情境当中扮演客人随机点餐,学生根据客人要求进行面点的制作。最后,教师在品尝过面点成品之后要进行点评。这样既有趣,又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水平的提高。

3 总结

总之,面点烹饪是一项相对复杂且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市场要求的面点品种,强化面点烹饪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示范,注重学生的面点烹饪基本功训练;丰富实训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面点烹饪的专业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仲玉梅.面点工艺教学改革探索[D].扬州大学,2007.

[2]王静,武军.浅谈面点技能教学体会[J].科技资讯,2013,36:161.

第9篇

【关键词】双元制;烹饪人才;烹饪师资;教学模式

1 烹饪人才培养的发展与现状

1.1 烹饪教育的办学层次

烹饪教育从五十年代起,为我国烹饪教育启蒙阶段。20世纪80年代烹饪高等教育踏上正规,1989年,黑龙江商学院开设一届本科层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扬州大学开设本科层次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1993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从该院食品工程系硕士生中分出两个指标成为烹饪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等等。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烹饪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

1.2 烹饪教育的师资

中国烹饪教育的师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技能方面主要是以行业中有一点文化、技术好的师傅为主,他们技艺高超,操作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偏老,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只能进行实践演示和讲解工艺要点与操作规程,不能阐释专业理论和工艺原理,所以理论方面主要是以旁系学科对烹饪有一定研究的学者为主,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之后,烹饪教育的重任逐渐被烹饪专业具有大专、本科学历新生代力量所替代,他们是烹饪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推进者,并经过多年的努力,烹饪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体系。这是烹饪高等教学30年来的一大贡献,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许多老师实践操作工夫不强,这有待今后的不断充实和提高。

2 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烹饪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网络调查结果,“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烹饪人才?”答案是:“学历不是第一位,知识扎实、丰富,实用技能过硬,有熟练的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上岗直接就能上手,为我们企业带来了高收益”。

显而易见,中国烹饪是以手工劳动为主、技术性较强的工种,社会企业能够接受既懂烹饪理论、知识面广,又具有熟练的技术和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并且有较好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级烹饪人才。由此,烹饪职业教学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去努力,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培养烹饪人才的当务之急。

3 烹饪职业教育需要改进的环节和措施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直接关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培养人才质量的根本问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烹饪教师要注重动手能力的提高,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从30年烹饪高等教学来看,目前在职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在烹饪实践方面是相当欠缺的,从表面上看,都具备教师资格证、在教师职称上都有讲师、教授职称,在技能上都有烹调技师、高级技师职称,但如果仔细考量一下每一位老师的工作经历,在烹饪岗位工作的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对教学而言,这是“虚胖”,没有底气,这是目前中国烹饪师资队伍的短板。这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学中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比如:在德国,要成为一名职校教师是极其不易。除了具有学历和资历并享有国家公务员待遇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经过3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把好进入教师队伍的第一关,除学历之外,要着重考量工作经历和技能水平;其次,对在职岗位上的教师,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逐步解决教师缺少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第三,走专兼结合之路,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来自生产一线教师的比例,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精神带进课堂,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

3.2 引入“双元制教学模式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职业培训分别是在企业和学校里进行的,通常在企业里进行3—4天的实践培训,在学校里进行1—2天的理论培训。“企业与学校”这一培训比例始终贯穿“双元制”职业培训。这种教学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集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优点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实行“三点一线”具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解决 “应知”的问题,包括广阔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为进修准备的知识等。其目的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是正确的。在实验室中解决“应会”的内容,即掌握技能的问题,包括实际技能、知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能力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清楚怎样做,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三“点”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一体化效应是显著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3.3 烹饪教学新模式的尝试

以下几种形式供同行交流:

(1)研究性学习法,此方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

(2)讨论、辨析式学习法,此法带有一点强制性,具体是教师把上课内容和章节作为作业提前一周告知学生,由学生自己学习,遇到问题可以在网络上查找答案,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上课时学生安组发言,每次以一个组为主讲,同学们有异议、不懂的先有主讲组解答,最后由老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如:幻灯片、视频录像)进行归纳、补充和总结。

综上所述,烹饪职业教育在社会进步,烹饪人才的开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相信通过烹饪职业教育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烹饪将后继有人。

第10篇

关键词:吉祥美术形意势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将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结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是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而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祥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那么如何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图案的绘制之中。这样的烹饪美术图案,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出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观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吉祥意义。

要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烹饪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含在它们背后的“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早已流传的吉祥之气。因此,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烹饪美术设计的一种很好的艺术体现。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的“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在研究传统图形时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中的。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烹饪美术。

第11篇

一、食物初加工的精进

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时期,人们对谷物的加工一直比较原始简单。这期间,先民们通过碾盘、碾棒、杵臼等对谷物进行粗加工,是难以提供大量去壳净米来满足饭食需要的。所以从殷墟出土的殷人牙齿经分析,齿冠均磨损得非常严重,反映了谷物加工不甚发达,殷人是连壳一起粒食,只有少数贵族才有权享受去壳谷物。周代,石岂的出现,是谷物初加工方法的一次飞跃。石岂,即石磨,《世本·作篇》云:"公输班作石岂",其原理是"合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谷物的初加工,由以碾舂为主变为以磨为主,随着石磨的普及,周人的饮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人们还发明了由畜力和水力代替人力去推动石磨。迄今为此,石磨仍在农村中常常使用。

与谷物加工相比,周代的肉类加工更为考究,而且,作为对肉类初加工的选割,与后期烹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是周王室贵族在祭祀、宴会时所享用的各种肉类,其选割及烹制,由专设的官署"内饔"与"外饔"执掌。据《周礼·天官·内饔》记载:"牛夜鸣则臭;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鸟苧色而沙鸣,狸(腐臭);豕盲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蝼。"那么,什么样的畜禽适宜宰割入食呢?《礼记·内则》载:"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鬃,豚曰循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可见周人已完全懂得选择无病、无特殊腥臊异味而又健壮的畜禽,并辨别畜禽各部位,然后施行宰割。这一方面是为了解剖牲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牲肉分类,便于烹调,同时还具有礼仪性的意义,在进食时,各式各样的菜肴都有固定的位置,取食也按一定程序进行,这些都是由肉类所切割成不同形状所决定的。

二、烹饪方法的多样

有关烹饪的史料表明,炊器的多样化是与饮食的多样化分不开的。我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烹饪技艺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地发展的。周代的烹饪方法已非常多样,主要有煮、蒸、烤、灸、炸、炒等。其中,炸、炒是周代青铜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后所出现的崭新烹饪方法。出土的周代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看出,这时的烹饪方法以蒸煮食物为多见。当时用于煮食物的炊具主要的是釜、鼎、鬲等。据文献所载,釜与鼎这两种煮器似乎有所分工,釜主要用于煮谷物或蔬菜,如《诗经·采苹》中云:"于以湘,维 及釜"。鼎则用于煮肉,因为鼎在周代,已不再单纯是一种炊器了,而已成为一种礼器,是各级贵族的专用,被视为权力的象征,广大平民则不能使用铜鼎。作为炊器时,贵族们也主要用铜鼎来盛放肉类和其它珍贵食品。如《周礼·天官·烹人》云:"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及盛于鼎。"

鬲,主要用于煮粥。容庚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说:"鬲,发达于殷代,衰落于周末,绝迹于汉代。"周代,贵族盛馔用鼎,常饪则用鬲。

蒸是利用蒸气烹饪的一种先进方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气烹饪的国家。周代的蒸顺有甑和。由于蒸具将食与水分开,纵令水沸,也不致触及食物,使食物的营养价值全部保持于食物内,不易遭受破坏。

关于周代有无"炒"这种烹饪方法,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认为:"在周代文献里……最主要的似乎是煮、蒸、烤、炖、腌和晒干。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的方法,即炒,则在当时是没有的。"(1)

事实上,考古资料已经证明,炒烹饪法最迟在周之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新郑春秋时期的墓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该炉高11.3厘米,长45厘米,宽36.6厘米,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铸铭"王子婴次之炒炉"。此器质地较薄,很适于煎炒之用,对此,有学者指出"东周时代若干盘形之器并不尽皆是水器,《礼记·礼器》注:'盆,炊器也'。似指新郑所出'王子婴次之炒炉'"。(2)另外,从文献上看,炒菜在当时也不会记载,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鲭苨雀,遽爽存只",其烹饪方法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经加热后,将鱼和肉放入,反复翻搅至熟。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炊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了一个青铜炉盘,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一炉,上层为一盘,盘的两边有环链提梁,形同现代的吊炉炒锅。出土时盘上遗存有两副鱼骨架。(3)这表明,楚人已经开始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只不过当时的煎炒菜肴,不如现代技艺精巧,煎炒之间亦无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十分有限,但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却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周代是中国传统烹饪方法的初步定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品种不断增多,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如炒、炸、炖、煨、烩、熬以及腊、醢、菹脯等腌制菜肴之法,都为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工精类多的饭与膳饮食,顾名思义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饮是清水和菜汤,食是用谷物做成的饭。这种饮与食并列对举的形式出现,在周代的文献中较为多见,如《礼记·檀弓》载:"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又如《论语·雍也》载:"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实际上,在正式的场合里,因周代贵族将饮食归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颇受重视,并为此多有明文定制。如《礼仪·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部分;《周礼·天官》所记"膳夫"的职责为"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吕。"这四部分,简而言之,就是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

1、饭 以饭为主食的中国饮食结构,几千年来根深蒂固,这国古代谷物农业的长期发达直接相关。《论语·乡党》有一句关于饮食安排的话:"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朱熹《论语集注》释为:"食以谷为主,故不以肉胜食气。"是告诫人们不要使吃肉的量超过吃饭的量。周代普通人家的日常饮食,不外乎吃喝粥,如《左传·昭公七年》中所载:"于是,粥于是,以糊于口。"稍稠一些,象糊一样的名;稀而水多的名粥。另代,周代的饭,不仅五谷可以做饭,大麦、菰米等都可以用来做饭。《礼记·内则》所列天子的饭食品种为:"饭:黍、稷、稻、梁、白黍、黄粱、糈。"平民百姓常以"黄梁饭"为饭中佳品;另一类是以多种原料制作的饭,如王室贵族所享用"八珍"中的"淳熬"、"淳母"就是以稻米、黍米加肉酱做成的饭。

2、菜 膳羞即指菜肴,周代的烹饪艺术也主要是在菜肴的制作上表现出来的。从《周礼·天官》所记载负责王室饮食的官员高达两千三百人,说明周王室中庖厨之事的重要性。也正是这一庞大的饮食管理机构,把周代的菜肴制作技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周代菜肴已渐形成色、香、味、形这一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周代名肴"八珍"足以表现其烹饪艺术的成就。《礼记·内则》记有"八珍"及烹饪方法,现录如下:

淳熬:煎醢,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

淳母: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

炮:取豚若将,圭刂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炮之,涂皆干,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膻,为稻粉糅溲之以为酏,以付豚,煎诸膏,膏必灭之,巨镬汤以小鼎芗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以醯醢。

捣珍:取牛、羊、麋、麇、鹿之肉,必月灰。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熟出之,去其膻,柔其肉。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酱。

熬:捶之,去其膻,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麇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肝 :取狗肝一,巾蒙之其腡,濡炙之,举腡其焦,不蓼。

周代"八珍"的出现,是我国烹饪形成为一门艺术的重要标志,显示了周人的精湛技艺和食饮的科学性,以炮豚为例,首先将小猪洗剥干净,腹中实枣,包以湿泥,烤干,剥泥取出小猪,再以米粉糊遍涂猪身,用油炸透,切成片状,配好作料,然后再置于小鼎内,把小鼎又放在大镬鼎中,用文火连续炖三天三夜,起锅后用酱醋调味食用。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炖等三种烹饪方法,而工序竟多达十余道。"八珍"开创了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后世令人眼花撩乱的各种菜肴,均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甚至在菜名上也袭用"八珍",至今还有"八珍糕"、"八珍面"、"八宝粥"之类,虽然内容在不断更新,但名称却历代相沿,说明周代"八珍"在我国饮食史上占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周代菜肴烹饪还存在着地区性特点,这在文献中亦有反映。《楚辞·招魂》中对南方楚国宫廷筵席中菜肴的多样化、精细化进行了艺术描写。其中"大苦咸酸,辛甘行些"一句强调了楚人在烹调过程中重视五味的运用,显示出当时地处长江流域的楚人与中原周王室在菜肴烹制与调味上的侧重不尽相同。

3、汤羹 汤古代称为羹。

最初的羹,称之为太羹,意为太古之羹,周代以前,汤羹是一种不加五味的肉汤,这也是羹的最原始的做法。后来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制羹的技术才逐渐复杂起来,至少在周代,五味已加入了汤羹之中。如《尚书·说命》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人们更认识到做羹的关键在于水火和五味的调和和适度,齐桓公的饔人易牙,就是调羹名手。(4)周代羹的名目很多,几乎所有可以入口的动物肉类皆可作羹,其名称随着肉的品种不同而各异,见于文献中的羹名有羊羹、豕羹、犬羹、兔羹、鳖羹、鱼羹、脯羹等,这些羹除用肉外,还要加上些经粉碎的谷物,这是羹的传统作法,所以郑玄在《礼记·内则》注中云:"凡羹齐宜五味之和,米屑之糁。"而平民之家若要食羹,多用藜、蓼、芹、葵等菜来代替肉,正如《韩非子》中云:"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羹在周人饮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日常佐餐下饭,都以羹为主,羹是最大众化的菜肴,所以《礼记·王制》说:"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只是到了后世,随着菜肴品种的增多,羹才逐渐沦为一种辅助性的菜肴品种。综上所述,周代的饮馔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代中国烹饪之所以能称誉全球,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与二千多年前周代在烹饪技艺上的精进、菜肴品种上的创新密不可分的。

注释:

(1)张光直:《中国古代饮食和饮食具》,载《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2)陈家梦:《寿县蔡侯墓铜器》,载《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烹饪 实践型 课程

一、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笔者认为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由于受到行业办学体制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仅局限于本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决定了课程体系出现了诸多的不合理性。学生在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偏少。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技能课之间的比例失调。由此造成了烹饪高职教育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与职业岗位相脱节,不能很好的去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式及课程类型单一,内容陈旧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烹饪工艺又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课堂讲理论——示范室演示——操作室练习”单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很少应用现代科技,另外,很多学校还没有单独开设《烧卤、冷拼制作技术》成一门课程,而是还把食品雕刻与冷拼制作两项重要的就业技能合成一门《食品雕刻与冷拼工艺》课程,课时量也非常少,而且学校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的校企合作、也没有进行工学结合方面的改革,然而餐饮行业是服务性行业,烹饪人才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如烹饪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高度的工作自觉性、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更强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参加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做到的。

3.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专业中师资力量不足且技术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普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教师由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教学能力强、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技术服务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但一些院校担任这项教学任务的少部分教师还只有大专学历,教师职称与技术职称还较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烹饪师资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对烹饪操作接触不多;有的在烹饪实践中有特长,但业务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技术和烹饪知识更新不够。这也给教学质量打了折扣。

二、优化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的对策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有文化、素质好、懂理论、会操作、识管理的生产第一线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结合当前专业实际,笔者认为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3)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以学生的一生幸福为目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充分尊重和拓展人的个性。使得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本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并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改变在社会分工所处的位置。

课程设置对培养职业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烹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体现技能性,同时还应该体现知识性、理论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烹饪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建议采用以企业员工培养流程设计教学流程、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核心技能课建议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与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与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氛围中进行训练。

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能力本位”的保证,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具体的作法是:抓好“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修并定期到餐饮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大胆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和课改活动,采用课程设计有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以及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的调整上都给予优惠政策,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包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