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6 02:42: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装帧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不少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美术编辑,常会困惑于美术编辑在出版社的“边缘”地位:美术编辑煞费苦心拿出的设计,总编辑、文字编辑及发行人员众说纷纭,不能认同;美术编辑的工作既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难以为出版社创造品牌,因此在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排行榜”中,美术编辑的位置一定不会太靠前;在出版改革的大潮中,装帧设计室又因其尴尬的地位常常成为各家出版社先行改革的目标。困惑、牢骚、灰心,是出版社装帧设计人员常见的情绪。
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在图书市场的产品流通中,装帧设计的定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能是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它的从属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其文化的根基是多么深厚,无论其艺术生命是多么顽强,它只能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过分强调它的独立作用和独立性有违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但是,美术编辑可以选择——是继续固有的模式,被动地接受;还是自如地驾驭,改革创新,从大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确立美术编辑工作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位置。
装帧设计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呢?
一、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关键词】平面设计 书籍装帧 视觉传达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不单单要体现画面视觉上的美观,也要注重信息的传达,书籍设计首先要以某种目的作为先导,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传达信息并达成目的。设计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最终的目的是让信息的接受者感知设计师所传达的信息,并对其产生影响。
一、封面刊名的文字设计
德国城市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首先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文字图像之间的和谐。每当翻开一本色彩跳跃、文字流畅、图案精美的杂志,都会使人产生爱不释手的感觉,或许读者对刊物内容不感兴趣,但精美的图案或编排合理的广告也足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常书籍封面上书名的文字主要有印刷体、书法体、美术体三大类。早期的印刷体给人的感觉比较呆板、生硬,缺少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印刷体参考了不规则美术体的变化规则,使印刷体的表现力得到极大的丰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刊物如《译林》。至于美术体,可以用规则和不规则加以区分。规则的美术体是现今美术体的主流,注重强调变化统一、外形规整的形式,所以也较为呆板,优点是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也便于设计,不会太过繁琐。至于不规则的美术体,则强调变化与适应性。与规则美术体追求点线变化统一、外形规整刚好相反,其追求自由不规则的变化,突出的个性、适应性也相当强。
二、书籍的材质
书籍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与现代数字存储相比似乎已经过时。书籍笨重、不容易长久保存重要数据,容易风化。而数据存储方式就便捷许多,一张小小的存储卡可以轻易地存储几十甚至上百本书籍的信息。但是,在信息流动越来越快的今天,信息并不是为了大量存储或高速高效率的传输而存在的,我们需要思考、研究,显然,用一本手感舒适、厚薄适中、画面精美的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比一张存储卡中的信息更能给人满足感。
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第二项是书籍的物化之美,对质感与印制的水平的高标准。由纸张缀定而成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让人体验五感交融的美,设计出优秀书籍的基础之一便是要了解纸质的特性:色泽、质地、厚薄、柔韧度、疏密度、平滑度等,只有准确把握并且协调其特性才可以达到真正的物化之美。
三、创意
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第三项是原创性,鼓励想象力与个性。创意可以说是平面书籍设计中的首要因素,没有好的创意,便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
1.想象
想象是设计师以自身对客观上物件的造型的感知有目的地表述意味形象,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作品的观众背景、文化层次以及传播的途径等。可以说,想象是创意的基点,也就是所谓的灵感,它可以通过抽象的形象来体现具体的事物,也可以通过具象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境或情感,是艺术表现最得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创意的源泉。
2.创新
想让书籍的封面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要尽量避免流行、俗套等在设计中被经常运用到的手法或形式。那些常规的技法都是想要创作优秀作品的设计师所面临的大敌,优秀的作品必须不落俗套,要求标新立异,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现手法。
四、对设计师的要求
优秀的作品必定出自优秀的设计师之手,优秀的设计师都必须具备几大要素:敏锐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全面的专业知识。莱比锡对世界最美的书的评判标准的最后一项就是注重历史的积累,即体现文化传承。书籍设计的衡量不可以脱离市场的需求,因为书籍和读者都离不开市场。有魅力的设计才是市场需要的,而最有魅力的设计标志之一便是成熟,成熟的设计才是经得住考验和相对持久的设计。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有自信,坚持自己的品位、思路,不盲目跟随潮流,但也不能为了彰显个性而肆意设计,要不骄不浮,对自己的经验、眼光、素质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信心。其他相同设计类的优秀作品只可以作为借鉴,不可以在其身后苦苦摸索,而是应该汲取其精华,另辟蹊径,走自己的道路,实现新的创造。
俗话说,“先修其形,后练其品”,设计师的人格、职业素养,对其作品的完善度影响很大。设计师的素养越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就会越强,在作品中的把握与权衡能力就越强,有更好的辨别能力也可以使作品更加协调……所以,设计师的个人素养、修为是平时生活中必须重视的。
广泛涉猎和专注也是优秀设计师的一大特点,这二者虽相互矛盾,在设计师的概念中却是相互统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广泛涉猎是创作灵感和完美呈现个人意图的源泉,这也是触类旁通的道理。至于专注,则是设计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在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设计师的意念,设计师的意念决定了作品的结果,尤其在书籍封面上体现得尤为突出,设计师意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书籍封面的质量。
结语
书籍并不是静态的艺术,如同电影一般,书籍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来完成阅读。书籍拥有自身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当读者打开封面后就能够进入。但是同样的,书籍也是一种文化产品,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优秀的产品的用户体验度是非常重要的,而提升用户体验度的过程是一项动态性十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书籍设计师。如果说作者给予了书籍内在的灵魂,那么书籍设计师能够为这本书籍创造相应的肉体,文字在书籍设计师的帮助下有了载体,变为真实可触摸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设计师在空间和时间层面给与了书全新的面貌。
书籍装帧的动态设计概念
书籍装帧设计指的是从作者的文稿制作为成书并出版的整体设计流程,也就是实现书籍的平面化向立体化的转变。在这个系统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融合艺术思维、构思创意以及具体的设计技术方法。装帧设计需要考虑到书籍的开本、装帧形式、字体、版面、色彩、插图、纸张、印刷、装订等多元化的因素,只有实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在书籍装帧设计体系中,如果仅仅是进行封面或者是版式环节的设计工作,并不能够被称为装帧设计,只能够成为封面设计或者是版式设计。
我国传统的经折装订方式(如图1),通过一折折打开的模式给读者带来连绵却又独立的感觉,这种装订结构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信息的连续性。而线装封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如图2),这种设计能够利用页面的前后排列关系来构建层次分明的阅读顺序。
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要素
1.开本和定位:首先,设计人员在构思之前需要对书籍的定位有着充分的认知,只有明确书籍定位之后才能够确定书籍的开本大小,在确定了书籍开本之后才可以有选择性的挑选纸张,这是因为纸张的开切直接关系着书籍的制作成本。比如,儿童读物就需要选择较大的开本,因为儿童对图像符号的阅读要远远超过文字,需要较大的开本来容纳图片,这样才能够便于儿童阅读,同时还能够提升对儿童的吸引力。
2.材料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是承载知识和信息的容器。而这种容器的美学性和所使用材料息息相关。在当前市场上书籍材料复杂多样,设计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需要谨记所有材料的应用都需要遵从于书籍的主题,昂贵的并不是最合适的,质朴的也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比如艺术类别的书籍,设计师能够选用纸张克度较厚的,因为在艺术书籍中常常需要使用到大量图像,纸张克度较高的材料印刷出来的效果非常高质。
3.板式:优秀的书籍板式设计能够引导读者的阅读视觉行为,加强他们的阅读乐趣,促进他们的理解信息。书籍装帧的版式设计需要在视觉层面和书记的内容相照应,让读者能够捕捉到书籍所具有的阅读节奏,才能够充分的享受阅读。板式设计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文字的排列、图文结合的摆位等等。
4.文字和图像:文字是作者用来记录语言的书面型符号,设计师对文字进行编排,能够给文字原本的单一传达作用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通过文字编排,书籍能够呈现一定的条理,明确读者的阅读顺序,让读者能够拥有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图像所起到的一大作用就是给予文字内容明确的视觉说明,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修饰美化功能,并辅助读者对作品进行解读。
书籍装帧动态设计的类型分析
1.引导型动态设计
书籍的结构基本上就决定了读者的基本阅读程度。在现代装帧设计中,最为流行的结构便是一侧装订,比如锁线装、无线胶装、骑马订等等。对于这种装订结构,读者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书籍的阅读秩序,基本上都是顺着页面往下读,整体来说阅读顺序比较固定和平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结构就很单调乏味,同样的它也能够拥有较为多元的变化。有的时候,设计师能够将书籍划分成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分别从左右两侧进行装订,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书记的节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在脑海里同时形成两条脉络,实现信息的共同发展,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却又自成一体。设计师也可以在选择同侧装订的基础上,来适当的调整书籍页面的尺寸大小,页面的尺寸调整能够同时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带给读者一定的影响,这也能够实现对读者的节奏引导,通过大小的变换读者能够感受到阅读书籍的节奏感和顺序感,设计师将书籍的页面尺寸进行阶段性设计,能够合理的将书本进行阅读单元划分,从而带给读者跳跃性阅读的想法和欲望。而且在书籍中适当的插入小尺寸的页面或者是设计异形页面的方法能够激发读者阅读的活跃性,这能够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成为装帧设计中的一大亮点。折页设计也是增加设计变化的一种常见方法,读者展开折页时容易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折页的展开能够向读者提供更为大量的信息,也适度的调整了读者的阅读状态。在较为流行的单侧装订方式之外,设计师在书籍中采用特殊的装帧结构能够起着不同的引导作用。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经折装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还具有很多种其他的装帧结构,比如折叠式结构,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却具有非常显著的动态特点。读者在展开折叠装书籍的过程一定有着相应的顺序,而此过程的秩序性是相当强的,非常适合用于对读者阅读行为进行导引。读者在展开的时候,必然会破坏原有的秩序,从而实现摧毁后的重建,创造了全新的面貌。读者的展开行为能够让大量相对独立的信息之间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信息整体。活页装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装帧结构,活页装书籍虽然有自身的顺序,但是这种顺序设计较为容易让读者打乱并进行自我安排,能够让读者具有更加自由的阅读状态,更好地为读者的跳跃性阅读提供了相应的氛围和条件。
除了装帧结构之外,书籍设计也能够通过对视觉元素的编排来实现对读者动态阅读过程进行引导和控制。文字和图形的编排需要注意到方向、疏密、主次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都能够对读者的动态的阅读行为产生引导作用。书籍装帧的色彩的运用主要是对书本的不同区域进行分割,基本上同样的色彩会被划分为同一个区域,能够起着分清结构的作用(如图3)。而图形是表意性很强的文字,在书籍中运用引导性的图片和符号就好比是交通道路上的路牌。
图3 英语课本的色彩分割
2.参与型动态设计
参与型书籍装帧动态设计,顾名思义,就是促进读者参与到设计人员所预设的环节和情境中去。这种动态设计能够分成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方式。
主动参与型指的是在装帧设计过程中为读者创造参与的环境,让读者来主动化的完成动态阅读过程。在当前的书籍市场中,主动参与性的图书基本上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尤其是针对儿童市场的图书。比如一本介绍汽车的书籍,设计师能够为其外观添加轮子,使得书籍的本体能够当成是小汽车来进行游戏。这种特殊的设计的主要动态目标就是游戏性和趣味性。再比如在当前的市面上有一种动画图书,读者能够快速的翻动书籍,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动态效果,就如同在观看电影片段,甚至能够自动的调整其正反顺序和播放速度。笔者曾经阅读过一本有关于立体视觉的书籍,在使用书籍封面上所附带的透镜后,能够直接观察到三维图形。还有的书籍具有很强的功能性,比如设计师能够将其中的一些页面制作成提手的样子,这样能够便于携带。有的设计为书籍添加了光栅板,读者使用光栅板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文字显示。这些都是主动参与型图书的典型例子,是书籍装帧动态设计的体现。
被动参与型主要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参与的活动,或者是在阅读书籍所自动呈现的动态性效果。有的设计师会将书籍的一些页面封存起来,读者不得不将书页撕开才可以继续阅读,甚至有的书籍封面就需要撕开。当撕开这种行为成为了读者阅读体验的一个环节,这种被动型的活动也就达到了设计师原本的动态设计目标。有的书籍中会采用立体折叠结构,读者在打开书页的过程中会自动形成相应的立体画面,而该画面中的形象也自然会完成相应的动作。这种类型的设计往往会使用一些较为特殊的材料,比如有的书籍使用光栅板来制作封面,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所观察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能够带来良好的动态体验。还有的书籍会使用复写纸当做是封面设计,读者的阅读行为动作都会留下相应的痕迹,从而被动参与到动态设计过程中来。
明确书籍装帧动态设计观念
所有的书籍装帧设计都具有相应的视觉概念,需要通过三度媒介来进行重现,实现在动态中生成。因此,明确现代书籍装帧动态设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动态设计的多侧面性
书籍所形成的三个维度空间是构建自身外部装帧视觉感受的根本性基础。因此,设计师需要全面细致的了解书籍整体中体现的多侧面性。相较于书籍装帧设计师来说,雕塑家的设计对象更加的立体化、连贯化,雕塑创作的多侧面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雕塑家能够更为精准的把握物体、人类在运动过程中的美学标准。而书籍装帧艺术和雕塑艺术在本质上有着相似性,书籍也是需要读者从多个层面来进行阅读和欣赏的,书籍也是一种艺术品。如果设计师只是将书籍装帧设计看作是单纯的平面封面设计,那么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书籍装帧设计人员需要树立动态的书籍多侧面连续设计观念,还需要训练自己的专业能力,将原本的多层次、复杂化的、连续且相对独立的单位,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合成为一本书籍整体。从这个角度上说,书籍装帧设计者和雕塑家应该明确同样的多层面设计观念。
2.动态设计的多距离视点
读者在接触书的时候,呈现的是一项从远到近的过程。书籍的外在包装设计需要具有感召力,能够吸引在数米开外的读者的注意,同时还需要适合让近距离的读者进行欣赏,保证读者拿起书之后所具有的审美性。从这个角度上,读者和书籍之间由于距离改变所产生的运动性,就对书籍装帧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由于选择合适试点距离所具有的多元性,自然会决定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可视内容的多元性。假使人们将自身和书籍之间的合适试点划分为近中远三种类型,标准分别为0.3米、1米和3米,那么装帧设计师就需要为这三个标准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形象。现在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都十分的注重大号、中号以及小号字体所起到的视觉作用,尤其是装帧设计所具有的大效果同精美图案要素两者之间的视觉性互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的多距离视点审美需求。
3.动态的视觉相继性
关于这点,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有其见解,表现在他的著述《巨鲸》中,他认为“相继的视觉作用”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审美过程中,衔接的活动在经过具体的感觉之后彼此仍旧能通过不同的方式相连在一起。视觉的相继作用使我们易于从整体上把握物体,因为人类的视觉会下意识去把握和理解看到物体的整体和全貌,而不局限于物体的某一个部分。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视觉有着原始的驱动,会去寻找看不到的部分,从而与看到的部分连接起来,以达到视觉上对物体完整的把握,甚至于即便看不到全貌,也会在脑海里通过想象以补充没看到的部分。对书籍的审美也运用到这一观点。
4. 动态设计的视觉时间性
在普通人的审美观念中,书籍如同雕塑一般,所涉及的都是空间的艺术,基本上和时间没有关联。但是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书籍的动态审美特点证明书籍装帧设计审美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人类的视觉特征方面上分析,在起初阶段人们通常只是感受到一个模糊的整体形象,然后会对其进行不断地装饰、调整以及细节完善。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审美观所确定的对象和重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所设计的主体特征的不断显露,从而对主题的目的、需求、感染力等方面不断的进行调整和转移。也正是这种感知选择变化的动态过程,造就了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时间性。而且读者的行为,在时间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在读者翻阅书籍的每一个动作之中,无论是对书籍封面、扉页的浏览,还是对于具体章节的精读,时间都是在空间基础上展开的。设计师在书籍的文字和图像设计中通过详略、前后等手段,来逐渐引导读者的视觉走向,让阅读的空间流程转变为一种时间的审美流程。
5. 动态设计的多层性
书籍呈现的是一个多层的形态,这也就决定了书籍装帧艺术所具有的多层行。正是这种多层行使得书籍装帧技术同其他造型艺术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这么说,书籍是需要读者一页页的翻阅的,它能够在翻阅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动态的多层美。书籍的多层结构,也给书籍装帧设计提出了多层性的设计要求,设计师需要考虑构思从书籍的封面、勒口、内锋、环衬、扉页、每页的正文部分一直到封底,这种构思需要设计师树立由表及里的设计观念,通过层层深入的形式对读者进行引导,让他们享受一种渐入佳境的阅读感。
总 结
书籍装帧的动态设计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而且随着现代化技术条件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在设计过程中,巧妙的构思不仅能够传达书籍的信息和知识,还能够极大的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未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发展中,设计师必然会越来越注重动态性的呈现,让书籍变得更加的形象化立体化。
书籍不是普通的商业产品,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书籍装帧设计作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一种,不仅要求它瞬间能够吸引读者,更在于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书籍作者的思想理念有效地传递给读者。黑格尔在其《美学》中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书籍装帧中的封面设计展现出的设计创意理念是书籍作者思想的延伸,也是设计者艺术素养和设计水准的体现。所以书籍装帧设计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封面设计是装帧艺术的主要构成之一。封面犹如一个人的衣着、样貌,是了解其内在的窗口。当读者阅览书籍时,对书籍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封面,如同影视作品的精彩片头,是把观众的思绪带人情景的最佳向导。封面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推销手段,是书籍的门面包装,是对读者的诱导,是抓人眼球的手段。优秀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揽更多的读者,更能使读者快速地融人书中并爱不释手。书籍封面设计作品虽然不能算作纯粹的艺术作品,但优秀的设计师都会将其视如艺术品般精心打造。杰出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其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封面设计虽然有其艺术性的独立性,但在现实设计过程中往往受到客户的需求和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封面设计作品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客户的商业需求,有时甚至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趣味或兴趣偏好。封面设计的定位和客户的需求,最终都会影响到封面设计者的创作构思和设计效果。所以,设计者和客户在初期积极有效的沟通是封面设计作品成功的前提。当封面设计的前提条件满足后.设计师就可以在此框架下构建自己的艺术作品了。图形、色彩、文字和构图是封面设计的四大要素。图像是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因为面积大、色彩丰富、位置突出等因素,图像的设计在封面装帧中尤显重要。设计图像可分为抽象与写实两大类。如果要根据书的内容进行设计,纪实性内容的题材就比较适合写实性风格的图像;而浪漫风格的题材,则用抽象的图形就更为传神。例如,休闲类书刊是大众化的审美标准,通常会选择明星的艺术照作为封面,体育类杂志则通常会选用体育明星和竞技场面的照片,文学类书刊常用抽象、写意类的图像设计。
封面的文字设计常用的有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书法体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鲜明的个性,且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并广为大众所接受。美术体大致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则美术体强调外型的传统规律,整齐划一,有易于识别和学习的特点,但相对保守,变化较少;不规则美术体则强调多变的外形,比划设计和整体外形追求艺术化夸张变形的效果,具有个性鲜明、设计感强、相对活泼的特点。就印刷体而言,早期的印刷体比较程式化,变化少,较规整,现代的印刷体因受到不规则美术体的影响而变化丰富,从而加强了字体的艺术性。
装帧设计时,封面文字除了体现书籍内容外,更多地要考虑其在封面设计中的位置、字号、色彩、聚散等。另外,设计者需要慎用特殊字体,因为很多印刷单位也许没有这些罕见字体,很可能会给排版、印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建议最好少用特殊字体,或将这些特殊字体和源文件一起配送至印刷单位。封面的色彩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视觉元素。准确的色彩运用首先要考虑书刊的风格、内容。如幼儿书刊的色彩设计,因强调对比、追求色彩的视觉冲击力而使用大量高纯度的色彩;学术类书刊的色彩设计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定深度,从而产生端庄、严肃、高雅、权威的视觉效果。另外,设计者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色彩心理学,用以表现情感并影响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例如,红色给人热情、欢乐之感,用它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用它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用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用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橙色调给人兴奋、成熟之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颜色;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用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用来表示重量、坚硬、男性、工业等信息。封面设计的构图是设计成败的关键元素,其基本的方式有对称、均衡、对比等。
其一,对称是指在设计样图中根据中轴线和中心点为参照来平衡构图,对称分布。其具有平稳、严肃、庄重、和谐的感觉,但这种构图方式会让人感觉整体缺少变化、单调呆板,缺乏活力。所以,比较适用于内容严谨的学术型书刊。
其二,均衡。均衡的特点是同量而不同形。均衡不单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对称和平均,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均衡,是变化中的均衡及心理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不等同于简单分配。将主体置于中间,或者对称排列,这样虽然均衡了,具有了稳定感,但十分呆板,缺乏艺术的多变性。构图的均衡,不是对称,而是对立统一关系。
其三,对比。封面设计中的对比有反差对比、虚实对比、面积对比等。反差对比在画面中就是色调的反差。画面的明暗反差度大,称之为高反差,反之亦然。一般在封面设计时,要兼顾画面明暗两部分的变化,使之产生丰富多变的黑白明暗色调。有时为了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使得色调显得更深沉、概括、醒目,可以通过加强对比,突出色调的层次,由此来产生诱人的艺术效果。虚实处理的基本原则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封面设计构图中的虚实处理,是指封面图像的清晰程度,是指整个画面结构的虚实藏露。虚,一般指画面中的陪体部分,模糊或空白的部分;实,是指画面中的主体部分。在画面处理中,虚实相辅相成,使实的主体部分更加突出,虚的部分适当隐藏,让读者看了回味无穷。面积对比,在封面设计创作中,往往需要面积大小对比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我们平时在观察事物时,也存在一些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偏差,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距离所带来的透视变化,也会影响对象原先的面积大小。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大小变化来努力打破构图的均匀和呆板,使设计主体成为画面的中心,让读者的兴趣点集中于主体,从而突出设计主题。将书籍封面设计以上四个基本要素有序地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方能构成书籍的封面。然而,只是掌握封面设计的这些基本方法,也很难设计出优秀的书籍封面作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科学、文化的价值日愈突出,人们对书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书籍装帧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注重文化内涵、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特征已被越来越多的装帧设计者所重视。用装帧封面设计方法发掘思想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提升书籍价值,已成为现代设计的追求。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时代的来临对美术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装帧设计因电脑技术而逐渐改变了传统美术设计的工具、材料和方式方法,并一再突破了以往表现手段的局限而大放异彩,使现代装帧设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但设计师们要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装帧艺术作品,还是有赖于自身艺术素养的不断提高。如今,设计师们在显示器前就能观摩并探讨设计方案,观察任意角度的设计效果,随心所欲地将设计样图放大、缩小或变换角度等,这些曾经繁杂的工作只需轻触鼠标、键盘即可瞬间实现。设计师们因电脑技术的应用,从而轻松实现了传统设计手段无法给予的梦幻效果和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
美国著名学者房龙在其著作《人类的艺术》中,为我们揭示了艺术之普遍性规律,并称其“不受国界及时间的限制”。装帧封面设计归根结底是一种设计艺术,艺术性永远是其最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们既是伟大的艺术家,又是杰出的设计师。达芬奇除绘画外还有着不计其数的设计作品流传于世,比如他设计的建筑、滑翔机、降落伞、机械动物等作品,都被世人公认为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电影巨著《阿凡达》以最新科技和艺术语言的完美融合宣告了电脑美术新纪元的到来,更是引发了艺术家们热烈的讨论与反思。我国著名导演陆川说:“我们应该羞愧。这是我们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我们差的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拿来的。”当代国内的设计师们如果不重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而只是一味地醉心于钻研某些电脑技术及绘图软件的应用,并以技师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作品,就算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曾经的装帧设计业并没有成为现在专门的专业学科。画家往往也是装帧设计师,无论封面设计还是插图绘制,都由手绘完成。由于画家的职业特点使之更为注重设计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拘泥于技巧和细节的表现。其手绘的设计作品和现在电脑设计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加耐人寻味。但是,国内新兴设计专业所培养的设计师们在其设计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忽略了赋予作品永恒生命力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设计师们普遍重技术、轻内涵的设计理念是现行国内设计专业一味强调科技和软件的应用,而忽略了设计者艺术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培养所造成的。例如,现今国内的设计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却并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将纯美术和培养文化素质的课程逐步压缩删减,使专业课程设置职业技术化,导致设计学专业学生只重技术、不重艺术。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美术理论类的课程,甚至不知什么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因此,学习者就算是模仿他人也只能制作出一些缺乏艺术性、文化内涵、没有灵魂的“工业化产品”。
由此可见,美术设计作品的永恒生命力就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将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并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作为艺术设计之一的装帧封面设计亦是如此,设计师应在当今浮躁逐利的大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和文化修养,努力丰富个人的生活阅历、讲究艺术品位、追求个性风格、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用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一、封面设计的立意
封面设计的立意主要是指封面设计者在了解作者与客户的想法与需求后,根据对于书籍内容的理解与感受,在大脑中形成的设计思想。封面设计的立意,要求设计者必须熟悉所处社会的人文生活状况和流行潮流,充分展开艺术联想,创造艺术意境,积极运用和借鉴其它艺术的手法。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装帧材料、受众群体以及印刷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完美的体现出立意中的艺术信息。
二、封面设计中图像的运用
在封面设计中,一般图像所占的面积比较最大,色彩也比较丰富,它给读者直接感观比较突出,因此图像在封面设计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封面设计中,图像的设计可大致分为抽象与写实两种。根据书的种类,一般纪实性的书籍多采用写实风格的图像,而小说、散文等书籍多采用抽象、浪漫的图像。例如,有许多自传类和体育类书刊会选择书中的人物的照片作为封面。
三、封面设计中文字的运用
文字在封面设计中也被大量采用,其不同的字体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常用的文字字体一般有书法体、美术体、印刷体等。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可以突出展现出文字所要表达的内涵。美术体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规则的美术体比较强调字体规整,容易识别。不规则美术体则强调外形的变化,通过艺术化、夸张化的表现手法,突出主题,展现鲜明、活泼的个性。印刷体的字体一般比较正规,变化较少,所以显得相对保守。
四、封面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在封面设计中,图像和字体色彩的运用也显得非常关键,它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视觉元素之一。色彩的运用要与书籍的种类与内容相结合。因此,设计者要充分了解不同色彩所代表的情感含义,并在设计中合理的运用。比如,红色表示喜庆、热情、愤怒,蓝色表示冷静、宁静、深远,黄色表示温暖、爽朗,绿色表示和平、环保等。其具体色彩运用中,不同种类和内容的书籍要运用不同的色彩,例如,工具类书刊的色彩要求庄重、严肃、朴实,一般多以墨绿色、紫色为主。小学课本类色彩则强调活泼、明快、鲜艳,一般会运用红、绿、兰等多种色彩搭配使用。
五、总结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 消费者心理 影响
1 读者的购买心理会受到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1.1 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装帧设计风格对读者购买心理产生的影响
日益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比如有精装和简装的版本装帧设计,还有豪华与袖珍的版本装帧设计等。之所以会有多种多样的个性装帧设计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来满足读者的购买心理。读者在翻开书后就能够看到利用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做出的精巧构图[1]。这些饱含创意的个性设计,能够让读者在感官上获得极大的享受,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要想将各类的消费群体所具有的消费需求都涵盖其中,就应该使书籍的内容设计以及装帧设计都实现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最终的购买结果得以实现。
1.2 审美最大化的装帧设计风格对读者购买心理产生的影响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不会改变对美的追求,所以人们对于书籍的装帧设计也会存在美的诉求。在现代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只有实现最大化的审美追求,才能够有效地和当前读者对于美的那种五花八门的追求以及享受形成良好的契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1.3 色彩基调的装帧设计对读者购买心理产生的影响
色彩是在时间和空间、历史和时代、人类群体与个性相互融合之中,最能够使人轻易接受的一种感官方式。所以,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有效地运用和强调色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的购买心理。比如蓝色基调容易让人冷静和沉着,而红色基调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激动兴奋的情绪状态[2]。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色彩将会给消费者造成心理差异的前提下来设计书籍的装帧方案,有些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平平淡淡,但有些色调能够产生让人过目不忘的功能。所以,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让自己设计的作品在符合创作主题的前提下,运用比较抢眼的色彩搭配对消费者的视觉产生极强的冲击性,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达到书籍销售的目的。
2 读者的阅读心理受到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2.1 书籍开本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本书的大小是由其开本设计决定的。当你进入书店的时候,就会有设计形态各异且形状大小不一的书籍展现在你的面前,这些书籍会让你有翻阅一番的冲动,这种冲动并不是渴望阅读书籍中的内容,而只是对书籍装帧的各种设计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书籍的开本能够给消费者一种最为外在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视觉感受,读者对书籍形成的第一印象就是由书籍的开本所给的。所以,好的开本设计能够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开本设计如果比较新颖别致就能够对读者的心理产生难以想象的作用。
2.2 封面设计产生的影响
在设计书籍的封面时应该将书籍所要表达的主题特征展现出来,利用有限的画面语言有效地将无限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产生想象的空间,对读者的审美想象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最终刺激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如果要促使这一消费目的得以实现,首先应该要对封面中的构图设计形成重视。其次还应该重视封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不同的色彩因为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所以会使阅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情绪状态。
2.3 版式设计产生的影响
现代概念下的书籍是一种让读者欣赏的多方位、多侧面的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品,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一种动态立体的设计艺术,然而构成这一动态立体艺术的重要依据就是书脊。书籍的封底以及封面的链接点处就是书脊。如果将图书放置在书架上的时候,那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书脊。所以,书脊的设计是处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纽带地位上。书脊的设计,不仅是另一种方式的封面设计,同时还是能够独当一面的独立设计,尤其是那种比较厚的书脊,设计师不应该将书脊的设计理念仅仅局限在书名、出版社名称以及作者名称的位置排列这一问题之上,还应该将书脊的设计与书籍整体的封面设计形成一种呼应。书脊设计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第二张面孔在读者面前出现,一定要凭借自己独特的语言以及存在方式,吸引读者对书籍进行有效地阅读。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例,笔者曾经看到过一本书籍讲述的是一位失败的流浪艺术家,这本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点就在于书中所讲述的艺术家的照片没有被放置在书籍正封面之处,而是将艺术家的照片变形地放置在书脊之处。这种饱含创意的个性化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
结语
书籍的装帧设计一定要和时代特征相契合,不管是在形式方面、材料方面还是色彩方面的设计都应该要对读者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冲击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书籍装帧设计 造境 意境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39-03
书籍装帧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以形、材、文创造悠远意境的装帧风格和特色,带有浓重的中国审美精神。在西方文化不断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的时代,以中国传统装帧意识创造当代中国书籍之“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境”之“造”入手,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造境之法与造境之美。
1 “造境”的含义
“造境”,顾名思义指的是创造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
“意境”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与意境息息相关,或者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着一定的意境。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1]这是意境第一次明确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与“情境”“物境”并列为诗的三境。此后,意境被广泛运用到绘画、篆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中。
意境不是客观具象的,但依赖具象形象而存在,是人通过具象形象感受到的一种极致的审美境界和状态。换言之,“境”不是物象,而是物象中蕴藏的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能够发现的,体现审美过程中情景交融、虚实互补的状态。如李可染的诠释:“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2]
在此基础上理解“造境”就变得轻松得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的,“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3]可见,造境是创造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内心渴望和希望的,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体现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意识。造境不仅存在于传统绘画、文学等层面上,也是一切艺术创作,包括书籍装帧设计所需要和必要的。
2 书籍装帧造境之法
2.1 以形造境
传统书籍装帧的造境之美,首先体现在书籍内在和外在相结合呈现出的“形”态,包括书籍整体造型、版式和图样等。装帧是书籍的外衣,它的图案版式与书籍内容息息相关。比如,文学类书籍的装帧可以是笔墨味浓郁的,但不能是花里胡哨的乱拼;儿童书籍的装帧可以是可爱、淡雅或充满绮丽幻想的,但其形态要考虑儿童阅读的方式和习惯。总之,必须有适合不同书籍的“形”,以“形”体现书籍的风格特色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书籍装帧作为一种近乎纯粹的审美创作,追求形式美和功能美的高度统一,追求书籍本身永恒的、纯粹的精神内涵。如简策书,具备书籍装帧的基础元素,文字版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字体形态寓意书籍内容。如帛书,有图案和朱砂的装饰,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已经融入美学元素,体现出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观念。此后出现的卷轴书、梵夹书、蝴蝶书等众多的装订形态,无一不体现着这种对形式美与功能美的追求。形,是书籍装帧设计的基础和起点,以“形”写“神”,通过整体造型、版式设计,呈现书籍的气质和风格,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营造意境之美的基本方法。
2.2 以材造境
材料是构成书籍的基本元素,是一种强有力的设计语言。书籍的材质直接影响读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的不同感受。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大师杉浦康平的“书籍五感”理论指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书籍五感是设计思考的起始。”[4]这就是说,书籍装帧设计必须以材质的五感为基础,选择的材料既要符合书籍内容和装帧设计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体现设计思想,传递设计情感,提升书籍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性,又要满足读者的五感需求,营造合适的意境。
2.3 以文造境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本身就是图与画的结合,是一种形式抽象且内涵丰富的图形,“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出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境和气势力量”[5]。汉字的整体结构、构成方式、装饰手法之中,蕴含着独特的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概念。代表中国汉字艺术的书法对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更是深远而广阔,著名书画家、装帧艺术大师钱君匋先生曾说:“学书法,对装帧更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文字为书籍装帧的意境营造带来更大的艺术表现力,使书籍装帧从内而外焕发出璀璨的生命力。
3 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之美
如果把每一部书都比喻为一个故事,那么书籍装帧设计无疑就是这个或长或短的故事的精魂所在。初读时,孕育在装帧图片中的摘要故事既可以瞬间拉近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可以瞬间将读者拒之千里;可以让读者在未翻开书籍前得到某种预感,也可以让读者于第一印象时就失去翻开的欲望。这种能够拉近读者与书籍的心理距离,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探索意识的东西,就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包含的“境”。如吕敬人先生曾评价的:“今天的书籍设计师要塑造书籍的生命。设计师需要思考如何体现书的文化气息,让人在愉悦中享受到书籍传递的信息,说得直白一点,设计者要做的就是在书籍文本和读者之间架起一道桥梁。”[6]这里的“境”,即“桥梁”的灵魂,它极具中国意蕴,是中国千年来审美追求的巅峰,是中华美学的至高标准。它深藏在文学、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下,是情和理、形和神的统一,是一种可感而不可言的情绪。透过“境”,读者感知到书籍的内容和作家的情感,找到与自己“有缘”的书。从这个角度看,书籍装帧设计者就是一个造“境”的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出与书籍相同的“境”,吸引和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意境是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境界。恰似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7]艺术作品中的意境从来都不在于外在的表现形式,也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是透过表现形式和客观事物传递出的一种情感和思想。因此,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造境,即是要在设计中创造出适合书籍内容、时代特征、文化特征等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基于艺术思维方式的审美创作过程。
首先,设计者要深入了解书籍的文本信息,以便创造与书籍内容相一致的意境。然后塑造书籍的整体形态。造型与神态的珠联璧合,才能使书籍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面貌。如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马克思手稿影真》(图1、图2),以马克思当年写给朋友的书信真迹为素材,通过纸张、木板、牛皮、金属材料等工艺手段,演绎了一种新的形态。封面采用不同质感的木板和皮革,在上面雕出细腻的文字图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受。整体上看,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籍内容十分统一,既表现朴素无华之美,又具有实用保护之功能,透过不同以往的材质和设计,体现出传奇般的造境之美。又如《绘图金莲传》(图3、图4),设计准确地把握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女性服饰纹样、裤腿套、罗裙、绑带、裹脚布、三寸金莲鞋等诸多原始材料作为设计元素。随着书函的启开,逐层演绎一幕幕有趣的金莲传。
其次,想象之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任何人都清楚。或者应该说,一件出色的艺术创作,需要的不是花哨的表现形式,也不是高昂的材料,而恰恰是出色的想象力,这一点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尤为突出。如在诗配画中,画家总能把诗的意境诠释出来,其中对物象的描绘无疑是画家在充分体验诗歌意境后的想象所至。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设计者要营造意境,传递书籍的内容信息,当然也需要充分的想象能力,以此构架联系读者和书籍的桥梁。如吕敬人先生在《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装帧设计中,以极度的想象力为基础,将整套书的脊背设计为一幅球形青瓷器图片的分割形式(图5、图6);每本书的书脊配以陶瓷艺术家高振宇对青瓷器皿的归纳图形(图6);书籍的扉页、内页等也采用了与封面相同的图形分割形式。整部书的装帧设计,与内容配合,呈现出古典、庄重、统一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浓郁的造境之美,使人第一眼看去便产生想要翻阅和珍藏的意识。
书籍装帧设计,传递的不仅是商品信息,更是一种文化信息。它以艺术的语言营造深远的意境,向读者展现书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师,要善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境之法,以形、材、文为手段,强化书籍意境之美。
注 释
[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49
[2]于民.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
[3]王国维.人间词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04
[4]转引自吕敬人.书籍设计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由装帧到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思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24
[5]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
[6]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109
书籍是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伙伴,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装帧设计是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本儿童书籍来说,色彩这一元素比其他设计元素显得更为重要,它能够直接引起儿童的关注,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从事儿童图书出版和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人员,应该关注和研究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尤其是比较容易引起儿童注意力的色彩运用和表现。
色彩的选择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性格天真单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儿童的这些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青睐那些明亮的、温暖的、鲜艳的色彩,因为这些色彩正好符合儿童活泼、积极向上的特点,能够让儿童感觉到事物的美好。而且鲜艳的颜色能够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能使儿童处于兴奋的状态,从而对书籍产生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会更有创造力。
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在色彩选择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性格和爱好,多选择暖色系、明度高、纯度高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红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如果采用较鲜明的红色,极易引起儿童的关注。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充满活力,能让人感觉到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和希望。而那些灰暗的低沉的颜色如黑、灰则一般不太适合儿童。多使用明艳响亮的颜色,或者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儿童去发散思维,拓宽想象。
要注意的是,虽然儿童的世界应该是色彩缤纷的,但是在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中使用的色彩不宜过多,可以用一种或两种颜色来作为主导色,因为大面积、纯度高的色彩,更容易吸引儿童,对他们产生视觉冲击。太多太复杂的色彩设计,反而不易使儿童记忆和辨识。
色彩的定位
书籍色彩的定位能够突出视觉效果,这一点对儿童书籍来说尤为重要。准确的色彩定位能够增强书籍的视觉效果,对儿童产生吸引力,从而也能更好地表现书籍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的色彩定位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不同年龄儿童对色彩的喜好,二是书籍的类型和内容。
1.儿童书籍的色彩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有所侧重。
1-3岁的幼儿喜爱艳丽明快的颜色,对红色、橙色等暧色系的色彩偏好度最高,更喜欢彩度较高的原色。为这一年龄段儿童做书籍设计时,多使用红、黄、橙等这些较为浓烈、鲜艳的色彩,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效果。3-6岁的学龄前儿童,已经逐渐认识多种色彩,能够感受色彩的冷暖,并且在性别上表现出对色彩的偏好,如女孩喜欢红、黄、橙、白等,男孩喜欢黄、蓝、绿等。这一阶段的儿童书籍,在用色上宜选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的色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色彩认识的拓展,6-12岁儿童对色彩的喜好会由暖色向冷色转变,趋向于协调、柔和的色彩,并且开始关注一些稳重浓暗的色彩,因此在为这一年龄段儿童做书籍设计时,要在色彩上有所调整。
2.色彩表现应根据书籍类型和内容来选择。
书籍的装帧设计主要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书籍的主题。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书籍的类型和内容,有意识地将设计和内容搭配得更加和谐,让儿童能够根据外观设计来想象书籍的情节、内容,帮助儿童理解书籍的内涵。书籍的色彩要与类型和内容相辅相成,如儿童美术类图书,用色应简单、鲜艳,以快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文学类图书,用色可以淡雅、简洁、明快。色彩不仅要符合书籍的类型,还要配合书籍的气氛,如儿童科幻类图书,在用色上可以趋于浓暗的色彩以强调神秘性,引起儿童的好奇心。
整体色彩的和谐
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还要注意色彩的均衡与协调。为了能够产生直接、强烈的视觉效果,儿童书籍装帧中通常采用较为鲜艳的颜色,但是亮丽的对比色要做到协调不容易,所以要想方设法在这些对比强烈的颜色之间插入一些中间色来进行调和,使画面统一。比如在使用红、绿这两种颜色的时候,可以在中间插入灰色,因为灰色含有红和绿这两种成分,灰色的使用能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此外,虽然儿童喜欢比较明亮的颜色,但是由于儿童的性格特点,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所以,加入一些辅助色,能够在整体画面中起到平衡主色和一定量视觉分散的作用,有效地减缓视觉疲劳。但是辅助色的选取数量也应当适中,要与整体相统一,与主色达到协调。
关键词: 出版体制 书籍装帧设计 个体书装设计机构
前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由于受到门类繁多的新媒体的挑战,图书曾经的主流地位早以成为记忆。面对电子阅读的威胁,图书甚至连作为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价值也遭到怀疑。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忧虑,反而使图书装帧作为一种艺术独立存在变得更为重要,图书以开本、纸张、色彩、插图、版式等营造出的艺术个性前所未有地承担起了左右作为物质存在的图书是否消亡的责任。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装帧艺术的先锋性人物鲁迅一举将历经编简、卷子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式的我国传统图书装帧艺术彻底抛弃,从装订、排版、字体、开本等方面全面向西方学习,此后在模仿中进步的中国图书装帧业却一直无法在整体的观念和技术上达到与西方相当的水平。
我国知名装帧艺术家、中国版协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陶雪华回忆了1979年至今六届全国装帧艺术展所反映出的我国图书装帧水平的变化,她表示:1959年我国举办的首届全国装帧艺术展,对这门艺术门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由于“”而中断,于1979年恢复。“”时期的图书是一片“红海洋”;1979年这届则出现了大批使用黑色灰色的图书,插图也逐渐恢复丰富的状态;1986年举办的第三届开始出现了创作繁荣的景象;1991年举办的第四届相对比较成熟,封面设计取得较大突破,但版式仍很单一;1998年举办的第五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突破,封面、内文版式、开本均呈现出设计的理念;2004年12月举办的第六届则在整体设计上实现了突破,不少书籍的各个构成阶段和局部设计取得了审美的连续性,并与书籍内涵和谐统一,同时关注纸材的工艺之美,本土文化审美意识也开始回归。伴随着印刷工艺、装订工艺和新材料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制作工艺花样百出,书架上一派缤纷景象,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出版体制矛盾带来的约束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成功,不仅要依赖有才华的设计师,还要依赖有好眼力的编辑。书籍装帧设计就像做菜一样,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要“合谋”做出色、香、味、形、意都到位的菜,二者有效沟通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正如我国著名装帧设计师邓中和先生所说:“编辑要做半个装帧家。”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应当建立相互沟通、彼此理解且相互关照的工作关系。而我国书籍装帧设计者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着这种偏差,使得书籍装帧艺术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书的装帧设计对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我国图书装帧人员90%以上是其他美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他们接受的专业教育是追求感性的艺术,因此,不少设计人员不顾图书作为传递信息载体的身份而一味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以新、奇、花哨为美,与文字编辑没有沟通或者沟通太少,不完成书籍装帧的主要任务――把书的思想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传达给读者,无法让最大层面的读者能够注意、领会、接受,最终难以实现信息思想的传递。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图书的门类众多,尤以科技类图书最难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合理融汇。由于这类图书大部分是具象的,加上部分编辑的主观理解和要求,美术编辑有时很难突破这类书的陈规戒律,设计出从形式到内容,从具象到抽象,从科学性到艺术性让读者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下面我们通过一件优秀的书装作品来具体分析。
《分子创伤学》荣获了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展封面设计铜奖。该书作者在介绍这本书时,特别介绍了与该书的责任编辑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在交流书稿内容,以及了解文字编辑需要表达的设计语言之后,双方达成了共识:希望创意大胆,合理地使用新型烫金和UV印刷工艺。与责任编辑良好沟通后,作者有了大胆创意:将一滴飞溅的墨汁滴在宣纸上,让其自然渗透,使其形既似创伤后的血迹,又像一个细胞(寓意着分子),巧妙地突出了设计主题――既抽象又具象的“分子与创伤”,与封面上细小的内容简介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配上烫红金特种工艺的“分子创伤学”五个大字,使该封面设计格调既简洁又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破了学术专著类图书单一、呆板、过于“严肃”的传统设计风格,赢得了设计领域里的众多好评,也迎来了广阔的市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书装设计者在图书的装帧设计过程中缺少与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沟通或者没有沟通。这一点往往造成设计方案与图书内容观脱节,这种脱节出版体制有关。因为我们的文字编辑编和美术编辑承担的工作是解决两种不同领域的问题,文字编辑很少有人研究装帧设计,而美术编辑在设计之前只能从书名肤浅地了解图书的内容含义,缺少对图书内容的深度了解,只能做些“浅设计”。文字编辑经常只考虑图书成本质疑美术编辑在图书创意过程中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从而造成大量低劣装帧设计作品流入图书市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发展。
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是国际图书装帧设计界当前最为流行的设计理念,如果依旧按照传统出版体制,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在中国将很难实现的。传统程序的内文编辑由编辑室负责,美编室负责封面设计,出版科负责内文版式设计,要想做到各个局部设计风格的统一,并与图书内涵吻合难度相当大,所以建立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工作关系甚至是出版管理体制才是实现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突破的关键。
在西方大多数美术编辑室的构成往往很精简,很多只设一个艺术总监,他不仅熟悉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更对艺术有相当高的理解力,掌握各个图书装帧工作室的风格水准,负责为出版社的某一类图书挑选相匹配的工作室,并能够帮助工作室理解该书的主题内涵等。这种精炼的出版管理体制无疑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二、个体书装设计机构与矛盾体制的互补
20世纪末,第一批个人社会化图书装帧工作室在我国出现,至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且挤压着国营出版社美编室的生存。这种形式的工作室的出现对促进我国图书装帧设计与国际水平的接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书籍装帧;人文思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6-000492-02
伴着文学思想传承的深入化,人们对书本里的人文思想意识的关键性有了深刻的理念。不仅是书本里面的结构和编制,还是书本表面和质量,这些因素都会深刻影响着看书者的品读想法和活动常态,书本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者,对书籍装帧进行设计安排是对文化内涵的在外形式的设想,如今以生物科学的人文思想化理念为根基产生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拥有了大量丰硕的内容理解并且超过了前期的发展探索的范围,如今已经是人类通过来找寻进步,保护环境,理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指导法则。
一、书籍装帧设计的现状分析
1.有些书本夸张过度的利用木料,皮革,特殊材料,特质纸品,合金等材料,来顺应社会大众所喜好的"时尚","华丽","创新"和"大牌"这种追求。不仅把一些儿童成长书刊用特种纸质制造来做内部文字的材料,用动物毛皮做为表面装饰,而且会把大开书页的经典文学大作中运用大量的特殊材料,来达到消费目的。这种做法是驳斥于宣扬社会人文思想教导理念的,运用大量的不可再生的生物原材料,这对书籍发刊的绿色文明进步有些巨大的影响。2.目前,社会上运用到书本装帧的设想中的一些人类手工集合的化学不稳定原料,当别指出有些化学原料并没有通过实验研究来确认对人类无公害,尤其是给青少年的读书者产生不良的身体和心灵的损害。有些材质的油墨在阅读看书时会产生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气味来,这不仅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也会恶化空气质量,甚至有人会产生抗体过敏等症状。而且,我国现在对书籍原料和设计原则的要求还有待提高,设计产生和印刷规范的也有待更深层的要求。3.书籍产品出版更替的步伐不断增快,书籍的"时间有效期"越来越短,尤其是定期的报刊杂志等容易过时的书籍像时装类的书籍免费就尤为显著,当这些过时被遗弃的书本不能够二次循环重新利用变成了没有用处的废品,会成为污染环境的破坏者,尽管新闻出售行业并不是制造污染的一个行业,但是如果他们的原材料作用了不可以再生的产品,会产生书本回收利用的要求过高,回收难度很大,成为可怜浪费的"鸡肋",就比如会有书本外表包装用特殊材料熨烫成金银色,美观不失典雅,在覆盖了塑料薄膜后会使他回收利用的价值降低。4.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会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的浪费和色彩搭配复杂的问题,拉远了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不仅仅增大了成本,影响了出版率,延长了出版时间增大了印刷油墨的用量和装订成册的难度,加重了读者的经济压力,这些都是因为再色彩,符号应用问题忽略了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技能实施。所以把书籍装帧设计当做是新型材料技能的实施,看做是书籍装点的形式。
二、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人文思想技术手法
书籍的人文思想化发展设计的实现是当今人文思想保护科技与印刷技术的进步从而给予更多技能方法的目的。从不断发展中,运用在书本装帧设想的基础技能方法归纳为5个方向。1.使用新型的绿色化材料。这样不仅可以在制造使用中不伤害人体和环境的影响,或者是使危害降至最低,而且通过辅助材料,油墨和纸张来逐渐发展产品生产绿色化,人文思想化,出版材料的趋势就是在出版商品回收的淘汰产品材料进行降解和二次利用,而且能够为可以再生能源在此被回收利用起来。而现在很多书本的包装材料产品不能够达到上述要求。比如,皮革生产厂处理加工剂有对人体危害和灭菌升温等不良作用,目前的高环保油墨等商品都必须要在各自基础上努力达到环保目的。所以,通过书籍装帧的大体设想构思中,要首要考虑运用无有害气体,没有刺激特性,没有放射科有害气体排放的新型材料来对书本进行外包装加工处理,并选取有益纸张和选色。2.书本外形包装设计。利用外形包装构思设想,打破传统旧时书本方框的固定模式的约束,将书本的内部排版,外观包装和辅助设计表现为"元素","部件"的形式,引入到书籍装帧设计当中,从而创造出更加新颖的书本形式,满足大龄读者,少儿读者和特殊读者的阅读需求,充分运用纸张和材料,高效运用于资源能源,提高读者阅读的舒服度,给予更人性温暖的书籍形式,在色彩文字的运用上的研究成果,让文章文字采用白底黑字,或者是更好的颜色搭配着的字体,依据科学的方法,建立环保,保护读书人视力的原则开把多彩多姿的书本外形模式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运用不同的作品内容进行不同环境的烘托,这不仅仅是给书籍装帧构想提供新思想,作用科学方法,按照审美理念开得到完美的社会环境效应。3.采用经典材料展现地方传统文化。运用不同形象和姿态展现的丰厚的文化传统风格,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主要环节。把一些经典的绿色环保材料比如剪纸,蓝印花布和宣纸,竹制品等具有不同人文美学意义的材料,加入到书籍装帧设计中去,如今书籍装帧设计的人文思想理念可是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的角度去选择,在作用传统的印染技能,机器仿真剪纸技能,木竹材料的发展,都是给书籍装帧设计带来了技能基础。4.印刷边角材料的完全利用,由于开本的需求,印刷纸张边角会走裁剪切割的内容,要生产大量的边角材料,这样会产生资料浪费不合理,所以印刷边角材料使其使用充分是书籍装帧设计人文思想理念的重中之重,现在的印刷边角料可以把原有多余部分设计成书本的附件,书签,信息反馈表和腰封等内容,提高印刷区域的最大和盲区的最小化技术,让所有过程内容都可以充分利用,把对资源的充分生产加工,做到充分化,所以要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运用节约型书籍装帧和绿色环保设计。5.通过和电子科技,智能科技,材料科技,网络信息科技,计算机科技和远程操控科技为特色的现代化高新科技的结合,已经不断进入出版行业和制造行业中得以使用。运用高科技在这些领域会使设计,创造和出版等书本装帧内容产生深远的指引。例如。在过去要托运制作书本的原材料,必须要用巨大的人力物资,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如今一般可以运用网络远程传送的方法来传递相应的材料,根据不同设计进程可以分账完成不同的设计内容,然后汇总审阅后合格后再传送给打印工厂,这样一般不会浪费纸张材料,可以节省资源。书籍装帧的人文思想化深航由于科技发展带来的革新会产生新的前景,也会拥有人文思想技术的可靠发展。
三、结语
通过可持续观念的普及,注重保护环境和能源,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文明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必须把书本装帧的绿色化设想当做一个重点内容拿出来,必须高度引起人类关注。人文思想的发展理念能够有助于社会艺术文化产业领域和出版发行产业领域更加科学地前进,通过把人文思想理念灌入到书本装帧的设想中去,为发行出版商和书籍设计者给予全新的思考领悟,开创了新型的制造新高度。平面布置生产者通过研究行业发展中的美学理念和技能方法,向社会给予发展和人文思想的文明产物,倡导书本装帧绿色环保的创造,形成经济发展,人文思想,文化进步一体化的人文环境,这终将是书本装帧设想理念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帅.设计之“私”:饱餐图像下的书籍装帧设计[J].编辑之友,2012,(11):103-105
[2]王蓉.解构碎片化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物化观[J].编辑之友,2015,(2):99-101.
关键词:书籍装帧;审美艺术;情感表达;应用;文字艺术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53-01
文字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时代特征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是人类记录事物、语言和交流感情思想的视觉符号。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后来,从象形到形声,声形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可以看出文字本身具有很强的视觉传达作用。无怪乎有的设计师说:“一幅作品,设计好字体就等于设计好了一半,甚至是全部。”书籍作为一种文化生产,始终与人类的进步密不可分。
一、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
把握书籍装帧设计整体形态结构的功能性,“整体性”是书籍装帧说设计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形神兼备”是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的最终要求,也是贯穿书籍装帧设计始终的基本要求。所谓“形”即书籍的结构形态;所谓“神”即书籍原稿的精神内涵。设计时要“形”与“神”和谐发展,使书籍成为既有肉体又有灵魂的生命体,才能形成书籍形态的整体之美,“形”与“神”若脱节甚至相背,就无法形成完整的书籍形态,更不可能有“整体之美”。
二、印刷工艺与材质美感表现
考究的装帧材料和精湛的印制工艺,是构成书籍装帧美感的重要因素。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
三、书籍装帧设计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设计思想
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必须在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的前提下。如我国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的线装古典书籍中,总的分析,并非从简而行,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搭配、材料选取,都有深厚的文化底韵蕴藏其中。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仅仅追求古典风格,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仅仅追求现代风格,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同时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求。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结合,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
四、文字艺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一)字体造型元素的特性
书籍离不开文字,而字形、字体、笔划、间距等为文字的基本要素。我国目前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中文,另一类是外文(主要指英文),这里所说的文字版式设计,主要研究以中文字为主体的书籍装帧设计。协调的组合文字要素可以有效地将书籍的各种信息传达给读者,但如果文字字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的混乱与无序,从而对阅读形成障碍。
(二)文字字体间的内在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有三重意义,一是书写在表面的文字形态,一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还有一个就是激发人们艺术想象力的文字,而对于设计师来说,第三重意义是最重要的。为使文字的版式设计与书籍风格特征保持统一,选择何种字体以及哪几种字体,要多作比较与尝试,运用精心处理的文字字体,可以制作出富有较强表现力的版面。创造就是集中、挖掘、摩擦然后脱离。
(三)版式设计的字体空间运用
空间给字体视觉元素界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尺度,如何在一定的空间范围里使视觉元素显示最恰当的视觉张力及良好的视觉效果,与不同字体负形空间的运用在空间关系上的表现有直接关系。版面中除了字体这些实体造型元素,编排后剩余的空间即为“负形”,包括字间距、行间距及其围绕文字的空白版面,同样对文字版式设计的视觉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的书籍装帧设计已步入图文互动的必要形式,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计技术加强了版面文字设计的可操作性,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的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趋势。在立足书籍的内容特性,品质定位,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等前提下,重在打破传统思维设计的束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情感
0 前言
文字、图形、色彩是图书封面的三大元素,色彩是其中最为直观的、最容易引起受众视觉反应进而满足情感价值诉求的元素。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即为情感”,在图书封面的设计实践中只有不断满足受众情感诉求才能实现设计的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色彩本身是一种单纯的物理现象,但是在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当中,色彩的视觉经验使得色彩往往与内心当中的某种情感相互对接,如红色展现热情、喜庆,绿色象征生命力与希冀,蓝色产生深邃、宁谧之感等。所以,在进行图书封面装帧设计的过程中,利用色彩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可以使得受众得到灵魂深度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阅读兴趣,激发其购买欲望。因此,笔者针对图书封面装帧设计实践中色彩情感纬度的论述具有现实意义。
1 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情感特性释义
1.1 指向性
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诸多构成元素当中,色彩是最容易使得受众产生审美想象进而形成情感波动的元素,这主要基于色彩的情感表达是丰富的,是主观上满足的,是具有极高指向特质的。例如,当我们看到红色,很容易联想到火焰、太阳,进而内心产生热情、喜悦与欢乐;看到绿色很容易想到森林、草原,进而产生希望、生命与旺盛;看到蓝色我们的第一感觉就会想到大海,从而深沉、理性与梦想。由此可见,色彩通过具象事物给予受众一定的指向性,当图书封面装帧中使用了某种颜色,就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着某种情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进而强化图书封面艺术的整体情感价值。[1]
1.2 复杂性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我们基于色彩产生的具象联想不尽相同,例如:红色虽然可以联想到火焰、太阳,但是同时也能联想到鲜血,进而产生暴力之感;黑色虽然往往象征恐怖与悲哀,但是也代表着端庄与典雅,这就是色彩情感的复杂性。[2]所以,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情感表达应该依托不同的环境、背景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一方面,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地域特征利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如《川菜精选》一书封面所利用的大红色,是对辣椒的象征。另一方面,应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定位色彩情感,如儿童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实践中,应该基于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大胆使用红、黄、橙、绿等颜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1.3 功能性
丰满的情感是图书封面艺术魅力永存的内在动力。在图书封面设计过程中,图案、线条、文字是三大元素,可是如果失去色彩的支撑,图案和文字也不可能拥其存在的形式,虽说色彩本身不具备灵魂,是一种自然存在,但是通过设计者的组合使得受众能够基于原有的视觉经验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进而使得本无情感的图书封面成为情感的载体,从而实现表达与传递情感的功能。与此同时,色彩对受众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不同的色彩使得受众将会联想出不同的具象事物,进而引起受众的理性思索,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使其内心产生不同的情感,满足或者宣泄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感,实现从视觉到感觉的华丽蜕变。[3]
2 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情感表达的手法解析
2.1 对比法
有道是“红花当然配绿叶”,是指当受众察觉一种色彩产生具象联想之后,往往会想到与其相联系的色彩事物。所以,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色彩的对比,使得整体设计效果产生变化与具有节奏感的效果,最终形成更加丰满的情感传递。例如,我们熟知的《苦菜花》与《迎春花》两部图书封面都是利用黑与白的对比,使得强烈的战争氛围通过封面传递出来,是利用色对比手法实现色彩情感表达的典范。当然,并不是全部图书封面设计都适合利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一般针对情感强烈的图书利用此种手法实现色彩情感表达。
2.2 互补法
所谓互补手法是利用色彩之间互补性将图书封面整体丰满,最终呈现给受众一种平静、祥和的情感体验。在本质上讲,互补法也是对比法中的一种,只是对比过程中是利用两种明显差异的色彩呈现强烈的对比效果,如红与绿的对比,黑与白的对比,而互补是利用相近的色彩呈现弱对比的手段,如蓝与绿的互补、红与黄的互补,灰与黑的互补等。利用色彩互补设计出的图书封面传递着和谐、平和的情感,一般适用于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图书。如由杨玫云先生设计的《公路运输经济学》一书的封面就是利用黄、绿、红三种颜色互补最终呈现出饱满的色彩基调。[4]
2.3 象征法
象征手法是指在图书封面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中的色彩进行抽象与合凝练,使得图书封面所使用的色彩能够代表具象世界中的某一事物,进而使得读者产生丰富的视觉联想,最终实现情感表达。例如《中国彩陶图谱》的封面就是利用了朱红色作为底色,由于红色本身容易使受众联想到火焰,所以当受众看到此书的封面时及其容易产生热浪迎面之感,进而产生对于陶瓷术的挚爱。
2.4 烘托法
烘托法中国画用色的主要技巧,通过一定的颜色衬托使得主要色调所传递的情感更加准确。在图书封面设计中,背景色和辅助色是对主要色彩的烘托,利用此种方法可以使得情感更具真实性。如,封面设计中的红色到底是用来传递喜庆还是暴力,就需要利用辅助色或者背景色烘托,如果背景色选择黑色那么红色一般传递的是恐怖与暴力,而背景下如果是黄色,那么一般象征着喜悦与吉祥。
3 结语
色彩是图书封面装帧设计实践中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图书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化,在进行图书封面装帧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受众情感价值诉求为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色彩情感的功能与表达。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能够使得图书装帧设计工作者深刻、清晰认知色彩情感在设计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了解色彩情感表达特性的基础上,整合科学化的图书封面装帧设计色彩表达手法,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与时俱进的探索图书封面设计色彩表达新路径,设计出能够有效传递情感和满足受众价值诉求的图书封面,以推动我国图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玲.试论美学在画册封面设计中的运用[J].新闻世界,2015,05(04):185-186.
[2] 邹本忠,刘东杰.社会发展催生现代审美意识的崛起――从书籍装帧设计审美意识的变化看文化审美的发展变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09(04):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