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时间:2023-01-12 02:20: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学校发展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学校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共同体;学校管理

学校发展规划(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通常称SDP),是近年来国外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是学校为应对教育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双重挑战,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努力,系统地诊断学校原有的工作基础,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分析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强化校本管理的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的程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的目的。

一、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背景概述

1.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产生

学校发展规划率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西方教育空前繁荣的年代。但进入70年代后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197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波及教育领域,使教育领域产生了严重的“教育危机”,到了80年代,这种危机有增无减。当时的“教育危机”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质量下降、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等。从学校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看,70年代早期,西方国家不再沉迷于把教育作为缓和社会弊端的万能药,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是校外人员,如家长等,对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学校教师对新教学很不适应,再加上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当时学校教学效率十分低下。1972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在日内瓦召开大会,大会以“中学效率的高低”为主题,开始关注中学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问题。1976年5月,英国出版所谓的《贝内特报告》,对教育的批判达到顶点。

在此背景下,学校发展规划应运而生。1977年,英国率先开始“学校效能”研究。该研究以教师为对象,后发展到以学校的自我评估为研究重点,最后转向研究学校效能技术层面的比较分析,诸如学校大小、不同学校或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效能比较分析等.其根本目的就是改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的效能,1980年,英国的学校改革显现出“自下而上”的趋向,并将教育改革定位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文化”等项目开始被纳入到学校改革之中。1988年英国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此后英国地方教育局和一些学校相继提出“学校改进计划”,主要是通过“草根研究模式”(Grass-rooted Research)探索学校的管理模式,它迎合了当时的“教育权力下放”(Oecentemtion)的教育改革趋势,使学校有了更多的自,有力地推动了校本管理局面的形成。此后不久,“学校改进计划”就为英国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OFSTED)和―其他绝大多数地方教育当局所采纳,并逐步推广到印度等英联邦国家。

2.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发展规划在西方国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首先,西方国家的教育变革层出不穷,在教育管理地方化趋势和“自下而上”的学校教育改革热潮中,学校教师尤其是校长开始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学校规划才能找准学校的出路和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教师一致认为对学校的管理、组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其次,由于连续不断的改革,各国中小学教育结构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政府或中央很难进行统一管理,就把部分地方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长享有的权责,下放给各地方学校,即出现了“教育权力下放”运动,要求学校实现自主管理,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第三,学校发展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新公共管理”的价值观,强调减少政府对学校的干预,以市场为机制,引进“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在强调效率和产出的同时也注重服务的品质。

1989年,由英国科学和教育部资助的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研究成果即哈格利夫•D等写的《学校发展规划――给地方教育长官、校长和学校教师的建议》出版。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布《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广这一方法,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这两个文本先后出台,马上使学校发展规划在英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学校管理改革项目。随后,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变革”的一种有效策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等一些国家也开始推广这一项目,成为国际性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也积极推进学校发展规划项目,旨在通过校本管理、社区参与以及提高学校的自治能力,来提高各国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994―2001年期间,英国教育专家派特•布卢德赫德(Pat Broadhead)和派特•库克先生(PaT Cuelde)先后三次对505所、124所和765所英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发展规划已成为校长日常工作一个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学校发展规划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越来越多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尝试这一项目。1997-1998年,欧洲教育联合会的领头项目是中学发展规划评估。1992年,爱尔兰官方《绿皮书》中提出“教育是为了不断变化的世界”,认为规划应由校长在与全体教师讨论、并由董事会同意基础上进行实施。规划应该明确表述学校的目标,陈述重要问题和有关政策,包括课程、组织、全体教师的进修和发展,以及与学校外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以学校工作报告的形式表现。1995年,爱尔兰官方的《白皮书》再次提出,由董事会公布学校规划中的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结果。教育与科学部长米切尔•马丁(Micher•Martin)写了《中学学校发展规划指导》和《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作为100所学校进行学校发展规划试验陆课题的指导大纲。

二、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定义和特征

1.学校发展规划的界定

根据有关教育文献资料,可以把学校发展规划定义为: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系统地分析学校的原有基础及学校所处的环境,发现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教育目标,促使学校挖掘自身的潜在资源,按照自己的价直观,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学校发展规划强调,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而不能由其中某个方面独自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它非常强调要把握现在,任何一种规划都不是“为规则而规划”,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Plan),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Planning)。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手段,建立在学校成功应付各种变化的基础上,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手段。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不断积累教育经验、不断发展的周期性过程。每一轮学校规划郎以前一轮规划为基础,并通过协调学校的各项规划活动,使之成为有内在结构的整体性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关注焦点是学生的教育需要和成绩,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校发展规划的特征

学校发展规划有它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正如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学校由各个部门组成,有负责教学的部门,负责课程开发的部门,负责学生课外和校外活动的部门,负责学校与家长、社区联系的部门,所有部门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组织系统。学校发展规划必须协调和整合各项部门的活动,事先做好各个部门的规划,最终使其成为有内在结构的系统规划。

(2)合作性。学校发展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一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和教师的协同作用。除此之外,这工作还应咨询学校共同体内其他人员的意见,包括投资方、管理方、后勤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管理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官员等等。

(3)持续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对自身进行系统自评,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区需要制定、实施、评价和修订规划。

(4)递进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它产生累加和进步的结果。每一个循环都在上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产生,每一个循环都是对上一个循环的否定和超越。

(5)发展性。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主要是通过成功应对教育的改革和变化,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水平。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应当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也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发展。 三、西方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米切尔•马丁在《中学学校发展规划简介》一书中提到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使学校有效地达到目标和维持最高水平的发展。为了发挥学校发展规划的作用,需要一系列准则来保证其有效性。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主要概括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两个方面。

1.学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为方针。学校发展规划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政策为发展思路和方向,学校改革和长期发展首先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地方政策,体现地方特色。学校发展规划提供了一个能使学校全体成员都服从于国民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的目标和需要优先解决的国家教育问题,包括学校工作在内的统一结构。

(2)以学校具体情况为基础。学校发展规划关系到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它需要对学校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校内部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以及外部环境提出的威胁等,理清学校发展的思路。学校应立足于现在,首先对学校历史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然后制定规划,进行历史、现在与未来的衔接与传承。

(3)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思想是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本质认识。学校发展规划应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形成共识的产物,其形成和制定过程,是学校全体成员根据一定的教育观或教育理念,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以及管理方法等进行梳理和澄清的过程。

2.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西方中小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效益性、合作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等四条。效益性是学校改革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合作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特征,前瞻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在要求,而操作性是学校发展规划的有力保证。这些原则并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彼此联系,任何学校发展规划的成功都是各个原则综合运用的结果。

(1)效益性原则。学校发展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在学校生存过程中追求学校生命的高质量和高效益。学校发展规划可以使学校全体成员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前景:学校将如何发展,学校将朝哪里发展,学校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学校正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共同的规则以及对学校愿景的共同看法。学校发展规划为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学校各方面的事务提供机会,并为达到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而努力,减少不必要的人员、物质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保证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校生活各个方面达到最好的效益。

(2)合作性原则。学校发展规划实质上是一个学校共同体成员就学校未来发展进行合作的过程。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和全体教师的合作,包括学校共同体成员与董事会商谈和讨论。规划由学校共同体所有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尽管各个部门规划的目标存在差异,但是应该与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教师对规划有高度认同感,而校长也较容易推进这种规划。

(3)前瞻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去除其中一些过时、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增加新的符合社会发展形势需要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规划就是建设的蓝图,就是学校未来努力的方向。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的使命、愿景和目标为核心,学校的愿景、使命和目标都指向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将要达到或努力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学校发展规划根据学校发展趋势和一定的教育思想,对学校未来进行合理性的预见。学校发展规划考虑的都是“明天的学校”,是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2篇

一、2011年工作总结

(一)学校发展性评估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1.出台文件完善了评估制度。2011年上半年,我们又相继出台了《市小学发展性评估实施细则》、《市普职高发展性评估实施细则》两个文件,初步形成了从小学到普职高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为2011年下半年全面实施发展性评估做好准备。

2.全面快速地推进了发展性评估工作。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要求,5月6日,我市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发展性评估工作推进会,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估工作。全市除首批10所已实施初中外的所有中小学校长、各学区正副主任、督学责任区全体专兼职督学、教育局中层干部和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特邀市教育局万小峰处长作了题为《关于学校发展性评价的认识与思考》的专题讲座,王友闻局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推进中小学发展性评估,促进教育内涵科学和谐发展》的动员报告,连明副局长就《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作了专题辅导。会议还布置了全市学校发展性评估具体工作。这次会议,为全面快速实施全市中小学发展性评估工作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3.对学区学校进行了分类指导。2011年初,我们制订了《2011年市中小学发展性评估推进计划表》,将今年的整个推进工作划分为学习准备、起草规划、征求意见、论证审核、分解目标等五个阶段,指导学校有序编制《学校发展规划》,统一安排各重点阶段的指导。4月8日,我们在乐成一中召开了“首批10所实施发展性评估学校拟定发展性指标内容指导会”,指导学校拟定发展性指标评估内容;5月19日,我们在柳市学区召开了“发展性评估阶段工作指导培训会”,就学区、督学责任区如何做好发展性评估阶段工作指导进行了培训。5月31日至6月14日,应有关学区的邀请,连明副局长分别到清江学区、虹桥学区、白象学区、城区学区等4个学区作“学校规划制定和修改”专题讲座,指导学校制定规划,各中小学中层以上班子成员参加了培训。下半年,对督学责任区组长进行了培训,统一部署第二批学校拟定发展性指标评估内容的分学区指导工作。

4.对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论证。上半年,对首批实施发展性评估的10所学校的《学校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2011年1至3月,我们特邀了市教育局督导处万小峰处长等5位专家,对虹桥镇实验中学等6所集镇初中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了论证;3月25日至29日,教育局组织论证组,由连明副局长带队,对大荆镇一中等4所初中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了论证。下半年,组织了18个论证组,对全市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进行了全面论证。通过论证,完善了《学校发展规划》文本结构,为学校进一步修改学校发展规划做了有效的指导,也提高了校长对规划制定工作的认识。

5.开发安装了学校网上评估软件。上半年,我们开发了网上评估软件,用于中小学发展性评估。该软件安装在各中小学校园网上,内容设有“学校发展规划、评估指标、评估得分、学校自查报告、评估报告、下学年目标调整”等栏目。评估指标栏目中设有“学校提供材料”栏,要求学校在常态管理过程中,把有关资料及时放在评估指标相应栏目上,供评估人员在网上评估。10月份,我们与软件公司人员一起,历时一个月,分别到学区、学校进行评估软件安装和使用指导。全市所有公办中小学都安装了评估软件。

6.对首批实施学校进行了网上评估。6月20日,召开了首批实施发展性评估学校试行网上评估指导会,正式确定在下半年开展首次网上评估。11月10日,在雁荡海岛寄宿小学召开了发展性评估阶段工作推进会,指导首批实施发展性评估学校试行网上评估工作和第二批中小学拟制发展性评估指标内容。12月,组织评估组对首批10所实施发展性评估的初中进行了网上评估。

7.开辟了发展性评估宣传栏目。为促进各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和竞争,便利大家及时了解全市发展性评估工作动态,宣传我市发展性评估的具体做法。在教育网站上的醒目位置,新增了“发展性评估推进动态”专栏。

(二)“减负”工作得到积极稳妥开展

根据省厅义务教育减负工作的相关精神,在前一次“减负”专项督查发现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去年的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了全市第二轮“减负”专项督查工作。

一是常抓不懈,专题布置工作。2011年3、4、5月份,我们分别在教育局、清江学区、柳市学区召开了3次“减负”

专项督查工作会议,专题布置“减负”专项督查工作。

二是划分学区,明确工作责任。我们根据全市6个学区,划分为6个责任区,由责任区督学人员负责本学区“减负”专项督查工作。上半年统一组织了3次“减负”专项督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三是根据实际,确定督点。我们根据本市实际和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的不同特点,确定“减负”专项督查的重点。如在开学初,我们把课程设置、教师布置作业、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师课前备课作为“减负”专项督查工作的重点。在5月份,把课程设置、学生作业量、体育大课间活动、教师课前备课、学生午间管理、放学后有偿补课、双休日补课、学校“减负”制度建设作为“减负”专项督查工作的重点。在督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初中周总课时超出规定总量,无校本课程,未按规定开足信息与体育课,部分教师不带备课本进教室上课,有的学校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做到全批,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中午12点半到校集中教室自学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拟发了“减负”专项督查工作情况通报,要求学校做好整改。

(三)各类学校创建指导和评估工作效果明显

学校幼儿园的创建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提高过程,做好创建指导工作,是提高创建效果的有力助推。2011年,我们在创建指导和评估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省三级幼儿园的创建工作。根据局领导的要求,继续加大省三级幼儿园的创建力度,为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比例做了努力。4月26日,召开了省三级幼儿园授牌仪式暨创建工作指导会,对上一年评上省三级幼儿园的23所幼儿园进行了授牌,对2011年创建省三级幼儿园有关工作做了指导。五月下旬,与局学前办一起,组织评估组对乐成金太阳幼儿园等5所申报省三级的幼儿园进行了评估验收。11月28日至12月8日,对雁荡镇新芽幼儿园、大荆镇宝贝幼儿园、清江镇清北幼儿园、芙蓉镇海口智童幼儿园、虹桥镇香格里拉幼儿园、虹桥镇振兴幼儿园、翁垟艺优幼儿园、翁垟培红幼儿园、柳市镇可爱多幼儿园、柳市镇前州幼儿园、北白象镇阳光摇篮幼儿园、北白象镇贝比佳幼儿园等12所申报省三级的幼儿园进行了评估验收。2011年新增省三级幼儿园共18所。

二是做好申报市示范学校、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和市现代化学校中小学的创建指导。4月29日,在虹桥镇二小召开了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指导会议。5月31日至6月1日,我们组织预查组,分别对虹桥镇二小、南塘小学、雁荡海岛寄宿小学这3所学校进行了预查指导,促使这3所学校在6月22日至24日通过了评估验收。上半年,我们还对乐成实验中学、北白象镇三小创建市示范学校、白石中心幼儿园创建省二级幼儿园进行了指导,促使这3所学校幼儿园顺利通过评估验收。下半年,对市三中、柳市中学、丹霞路小学创建市现代化学校进行了指导,11月,这3所学校通过了市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

(四)督导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督学责任区的建立,形成了县域教育督导网络,为有效指导学校发展性评估,开展学校和幼儿园各类创建指导,促进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为进一步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我们注重了督学责任区队伍建设。一是做好督学责任区的换届工作。调整充实了责任区督学人员,从第一届的18人增加到31人;评选了第一届督学责任区先进工作者,激励责任区督学积极工作。二是培训了发展性评估工作指导人员。9月7日,组织发展性评估人员培训,共培训了78名发展性评估和指导人员,在如何组织和做好《学校发展规划》论证、如何指导学校拟定“发展性评估指标内容”、网上评估技术操作指导、网上评估具体做法和评估人员要求等四个方面作了培训。通过培训,建立了市发展性评估人员数据库,及时指导和组织规划论证和学校发展性评估。督导队伍建设的加强,形成了强大的教育督导工作合力。

(五)教育强市复查顺利通过

教育强市复查是我市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我市做了大量的迎复查工作,因没有通过收费示范县评估,省厅没来复查。2011年,我们在规范管理的同时,做了许多迎复查具体工作,一是做好迎复点内容及复查表内容的分解安排工作,二是做好教育强市迎复查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12月13日,顺利通过教育强市复查。

二、2012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2012年,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学校各类评估检查整合的要求,和市教育局2012年重点工作,继续做好我市教育督导工作重心转移,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扎实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估工作,做好有关学校和省等级幼儿园创建指导工作,努力做好“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为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出努力。

(二)工作要点

1.扎实全面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估工作。一是继续做好学校领导班子和发展性评估人员的培训,尽快适应网上评估工作;二是做好学校自评指导工作,突出学校自评环节,提高自评质量;三是做好发展性评估推进情况的督查,督促学校做好这项工作;四是启动全市第二批实施发展性评估学校的第一次形成性评估,各学区要在五月份之前添置好集中人员网上评估的场地和设备;五是做好首批实施发展性评估的10所初中的第二次形成性评估;六是及时统计学校发展性评估结果,用于校长考核。

2.调整省三级幼儿园评估时间。一是调整省三级的幼儿园评估时间,从2012年开始,把省三级幼儿园的评估时间调整为5月份,一年评估一次;二是各学区做好申报工作,开学初申报创建名单,4月中旬上报创建申报材料;三是在4月底组织督学责任区,对创建省三级的幼儿园进行预查,确定评估对象;四是在5月份组织评估,努力提高省等级幼儿园的比例。

3.整合各类学校评估检查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学校各类评估检查整合的要求,做好各类学校评估检查工作的整合,尽量减轻学校应付各类评估检查的工作负担,并做好整合后的有关学校创建、转评的指导和评估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创建困难,努力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比例。

4.配合做好省标准化学校创建。配合计财科等教育局科室,做好省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努力完成2012年创建任务。

第3篇

区域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整体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校长对学校课程理念的确立、课程规划的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管理与指导,以及课程实施团队专业能力建设等,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本期“样本”,我们继续关注重庆市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从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介绍他们的思考和实践。

课程是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领域,整体提升校长课程能力是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近几年来,重庆市沙坪坝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每一个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区域推进中小学学本课堂,构建中小学学本课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一、高度重视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

沙坪坝区于2012年秋季启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区域课程改革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我们在推行教育管办评适度分离,引导校长自主办学的同时,十分重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专业能力的重要维度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倡导校长从“管理学校”走向“领导学校”的新时期,校长的专业领导必然更多地体现在对学校课程的领导上。2013 年初,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领导课程教学”是六大专业职责之一,可见领导课程教学既是教育改革赋予校长的重要使命,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

所谓领导力,是领导者以个人的人格魅力为基础,以法定的领导职权为条件,对周围的环境、组织的发展和组织成员的成长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力。正如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言,“领导者是动员别人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校长领导力主要包括办学思想、学校文化、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领导力。其中课程领导力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课程为王,它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课程的差距集中反映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差距上。英国剑桥大学校长培训中心的Kaitti 教授说:“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整合各种资源和协调各种人员的能力。校园内一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元素,都是校长可以开发和运用的课程资源。在学校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废品,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沙坪坝区过去特色学校建设的经验也启示我们:凡是特色鲜明的学校,其特色最终都体现在课程的丰富性、优质性和选择性等方面。今后要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就必须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适合本校校情的特色课程,并将这些课程付诸卓有成效的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从中受益。而这最终将取决于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

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本课程建设的“领头雁”。校长对学校课程理念的确立、课程发展规划的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管理与指导,以及课程实施团队专业能力建设等,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在推进学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校长课程领导意识不强,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思考;课程开发理念有偏差,缺乏系统的课程规划,课程建设存在随意性;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不高,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知行脱节,没有把正确的课程理念转化落实到课改实践中。因此,我们决定以深化校长对课程改革的认知为起点,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为重点,运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践导向、互动生成、关注特色、促进提升”的工作策略,通过主题培训、校本研修、专题研讨、校长论坛、考察观摩等方式,整体提升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

二、整体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基本路径

如何整体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一要抓培训引领,二要抓实践探索,三要抓评价导向。因此,我们立足推进和深化区域课程改革的需要,整体规划培训项目,在满足并有效引导校长需求的前提下,科学设计培训内容;聚焦问题、任务驱动、督导评估,不断激发校长的主体参与热情,努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重视需求,科学规划

首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来了解校长对领导课程改革的需求。培训在满足校长已经觉察到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引导校长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时,安排了适度适量的课程理论学习,引导校长站在更高的层面分析学校,剖析自己,促进校长对自己学校的再认识和对自己的再认识,从“仅凭借经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从事课程领导行为”走向“自觉运用课程领导理论,有意识地从事领导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作用。

我们从2013年起,统筹规划了校长课程领导力主题培训项目和相应的培训内容,分别对校长、分管科研、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进行了有所侧重的主题培训,形成了包括“课程价值的理解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力”“课程实施的规划力”“课程评价的指引力”“课程文化的构建力”等内容模块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培训课程体系。

(二)任务驱动,学用互促

旨在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培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有校长们持续而深入的主体参与。

2014年4月,我们开办了中小学课程建设主题高级研修班,同年6月又制发了《沙坪坝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要求校长们通过一个学期的研修,分别制定出本校的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校长们带着明确的任务,一边聆听专家讲学,考察市内外课改先行学校,一边组织本校相关人员开展校情分析,对过去所确定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等进行系统反思,修订学校发展规划,着手制定本校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初稿形成后,区教委聘请高校课程专家团队进行点对点论证指导,各校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再行修订,然后正式实施。这样,将集中研修与自主反思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使外在的岗位培训嵌入到内在的改革行动之中,有效促进了校长们专业素养的提升。

整个培训强调全员参与、长程研修、任务驱动,引导校长充分吸纳、比较、鉴别各地课程建设的做法与经验,精心谋划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策略,成效显著,有力推进了工作。

(三)聚焦问题,贴心指导

区教委和教师进修学院注重对中小学课改进程的跟踪调研,旨在及时发现学校课改实践和校长自身在课程领导中存在的“真”问题。同时,将校长们对本校课改实践的反思与追问贯穿到系列培训全过程,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区教师进修学院龚雄飞院长根据他深入中小学调研及听课200多节后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深刻分析,针对中小学学本课堂存在的问题,做了《新课程学本课堂有效展学的困境及对策》《学本课堂中合作互学的诊断与改进》连续两场凝聚专业智慧、贴近教学实际的专题报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校长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将培训中得到的启示、提炼的策略应用到学校真实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如,针对中小学校长在“课程评价的指引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策划并实施了“绿色指标”评价专题培训,校长们聆听专题报告,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模拟评估训练,运用习得的学校自评办法展开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模拟测试。校长的领导课程力得以提升,也加快了我区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进程。

(四)多种途径,渗透培训

除了相对集中的主题培训外,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每月组织一次校长中心组学习,面向全体校级干部进行主题化培训,全面提升校长的改革意识和业务能力;分批组织校级干部到上海、北京等地挂职锻炼,学习借鉴课程改革发达区的先进经验;邀请高校知名教授、全国知名校长来我区讲学,拓宽校长的改革视野;举办中小学“卓越课堂”行动工作交流暨校长论坛,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拓展思路,激活思维,分享智慧;组织“校长进课堂”专题活动,提高校长的课堂观测技术、听评课技巧和与教师沟通的能力。

三、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取得成效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是课程意识进一步增强。校长们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结合区域实际的环境特征,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上实质性的突破”,“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是课程规划能力进一步提高。校长们对如何构建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如何围绕“学本”理念进行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如何组织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本课程创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在本校付诸实践。三是课程评价行为进一步科学化和人性化。学校课程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从教师及其团队的课程开发与导学设计入手,从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果着眼,通过诊断性和对话式评价,促进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品质。

(二)形成了多样化、可选择的学本课程体系

我们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为中小学在引进“课改项目”创造条件,先后引入“自主识字同步读写”“数学文化” “公民教育”等优质课程。各中小学根据《沙坪坝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本校课程建设三年规划,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学本课程体系。目前,树人景瑞小学的“兰韵课程”、高滩岩小学的“七彩课程”、71中的“和美课程”、重庆七中和树人小学的“选课走班”等在区内外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区域学本课堂建设进一步深化

作为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进是中小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区域学本课程建设促进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内化到广大中小学教师心中。二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更加默契自如。三是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的能力普遍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素养和发展状态令人鼓舞。四是各中小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局面。在“先学后教,互助展评”区域性课堂教学模式统领下,校长们较好发挥了各自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学创新力,带领本校教师探索提炼出各有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凤鸣山中学的“四环导学魅力课堂”模式、十五中的“三助六环节”模式、育英小学的“四商课堂”模式等,都彰显出较强的生命力,并在区内外和市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在推进改革的三年中,全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重点本科人数每年按照30%左右的速度增长;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大面积提高,在2015年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共有67节课获得市级特等奖,占全市20.2%;105节课获市级一等奖,占比11.6%;获得“部优”课的数量在全市也遥遥领先。

第4篇

教育思想 管理谋略 人格魅力

5月19日早上6:30,我们一行三人某某小学的蔡副校长、某某小学的朱副校长和我又来到跟岗锻炼单位某某小学学习。多次走进特级校长姚星钢老师让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了解,下面是与之接触后的点滴认识及体会。

一、姚校长的教育思想之实践

姚校长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而要培养“大写的人”,必须由“大写的教育”与之相匹配。坚持做实“大写的教育”,努力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我的教育追求。他觉得学校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的发展。一所学校的如何规划发展,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六团小学来说,目前实施的发展规划,与学校目前情况相匹配。学校语、数、英很重要,同样音、体、美、劳等综合学科也很重要。在安排课程表时语、数、英学科与音、体、美、劳等学科同等看待,不分主次。如为了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排课时先排体育与健身课和体育活动课。在课程建设方面,依据学生、师资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力打造足球传统特色项目,为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配置了“学生报告厅”。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准备开设手风琴课程,购置了一个班级的手风琴。

二、姚校长的管理谋略之落实

姚校长认为,学校管理必然做到“远谋”。要有战略眼光,能高瞻远瞩,要着眼于未来,要做到“内外兼修,拓展新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远谋”,姚校长扎实做好平时每天的学校管理工作。疫情期间,早上6:30之前姚校长已到校,一早到门卫、校园巡视,除了自己朗读、喝咖啡,吃好早餐到校门口观察师生到校情况,然后,8:00左右巡视学校各班早读情况,而且设计好巡视的路线,决不走“冤枉路”。最后返回校长室后,整理发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对策。这种做法已经成了姚校长的一种管理习惯。

三、姚校长“拼体力”之人格魅力

姚校长,充满阳光和朝气,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对教育的钟爱、忠诚、坚毅和睿智。

在特级教师的座谈会上他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校长就是“拼体力”。早上来的比别人早。我能每天进入班级上体育课而不觉得累。每周进班级四次陪餐。他这样随意一说,我们又何尝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份量”,这是基于校长智慧思考的“拼体力”。姚校长“拼体力”的背后,拼的是校长的身体力行,拼的是学校教师对校长的认可度,拼的是校长的人格魅力。

特级校长姚老师,一个大写的人,正在用自己的全心做实“大写的教育”。他让我对校长如何作为有了全新的认识,相信后面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惊喜等着我。

第5篇

教师专业发展关乎教师的健康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关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理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对照《专业标准》分析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1.理论知识欠缺与实践能力不足影响了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标准》强调“能力为重”的理念,要求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小学教师不仅要上好课、教好书,更要遵循“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专业能力提升路径,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

目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与专业水平呈现脱节现象,而知识结构的欠缺也成了横亘在教师专业发展面前的“拦路虎”。除了知识结构欠缺之外,实践能力不足也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形成的沃土,是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的场所。教学实践能力形成的形式还包括参与集体备课、经常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并与之研讨、接受资深教师的传帮带等。部分小学教师缺乏反思精神,因此这些实践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此也影响了专业发展。

2.职业认同感危机制约了专业发展

《专业标准》在“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职业认同感的强弱关系到能否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缓解职业发展带来的压力等。目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主要有“用生命回应职业需要”和“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两种状态。处在第一种状态的教师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应对;而第二种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既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又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用职业实现生命价值”应成为职业认同感的目标。当前部分小学教师存在职业认同感危机,主要是受社会舆论及功利主义的影响,仅仅将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并没有从职业高度及价值取向等角度去肩负历史的使命和教师的职责,由此必然导致专业发展意识淡薄,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3.教科研能力欠缺影响了专业发展

《专业标准》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倡导教师要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而且在“反思与发展”领域,要求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教科研能力的欠缺实际与存在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教好书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把教书匠作为人生的追求和职业目标。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加之知识结构不完善等方面的影响,教科研能力不足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4.教师专业自的缺失不利于专业发展

《专业标准》在“反思与发展”领域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由于受到的干预比较多,即使形式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质上并未“自主”。专业自不“自主”主要表现为教师无法参与课程编制、无权参与教学决策、无法自主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性假设”理论分析

作为西方管理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人性假设理论先后经历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和学习人假设等发展和演变阶段。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是马斯洛第一次提出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求层次,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激励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和目标。薛恩等人提出的复杂人假设弥补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等理论的不足和局限性,把被管理者看做是复杂多变的人,潜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而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发展的宗旨是为了教师的成长,实质上是小学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职业生涯的反思。而为了小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需要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因此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种管理。例如依据人性假设理论,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首先要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设判定,以此确保教师专业发展既能符合教师的真正需求,又能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而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效性。鉴于人性假设理论必须基于人的需求,并以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预期的、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从小学教师的个体出发,而不是只看到“群体”看不到“个人”,必须关注教师的人性和个性发展需求。因为关照人性关乎教师专业发展的大局。依据人性假设理论管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可以达到双赢。学校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借鉴人性假设理论的核心思想,关照小学教师的人性、实际需求和专业发展意识,以此探索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打造“教师―共同体―学校”齐发力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往往蕴涵对教师人性的乐观而积极的假设。为了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者必须选择恰当的人性假设,分别从学校角度和教师自身角度出发选择合理的人性假设,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恰当的人性假设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正确理解人的本性,认识人性假设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机制。

1.小学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力军

从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小学教师受自身的价值观、道德水平,以及相应的教学工作、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其人性假设更倾向于“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由此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也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导者。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由自我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到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产生再到自我效能感产生的不断发展过程,也是由专业理想到专业自我再到职业体验的不断实践的过程。这种人性假设指导下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可能更侧重于自我完善的终身学习,但也存在脱离组织、缺乏理论支撑、学习内容不够系统等不足。

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此外,针对职业认同感缺失的现象,提升职业认同感需要对职业的敬畏、感激和担当,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只能是教学技术而已。

2.学习共同体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小学教师应该在“学习人”假设理论指导下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有的学者提出“学习人(Learning Man)”假设理论,认为人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将此理论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则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是处于成长中、有待发展的“学习人”。“学习人”假设一方面表明教师个体的有限性、局限性和未完成性,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教师的可发展性、发展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学习人”假设要求造就“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教师,但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仅仅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借助于校园学习氛围的培养及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共同理想、注重团队合作、实现超越自我和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提供时间、场所使各位教师有效沟通,使每位教师都能融入组织中,使共同愿景深入教师的内心,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追求,从而成为一种内驱力,推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同步。小学教师要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备课研修、观课研修和议课研修等,要围绕特定主题连续进行,要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以此达到共赢目的。

3.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后盾

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者对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注重实用的且较为短期,希望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更倾向于“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校层面组织的职后培训形式主要以短期集中学习为主,认为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受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所制约,其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凭借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等的熟练程度来保障。所以,小学教师进修课程主要涉及教师职业的理论、原理、技术等“知识基础”,多停留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脱离了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依据《专业标准》,学校管理者在做好教师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积极组织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要不断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原明妮.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演进的哲学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6).

[2] 刘莎莎.教师专业化:现实与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

[3] 张贵新.对教师专业的理念、现实与未来的探讨[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4] 张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模式[J]. 江苏教育,2015(24).

[5] 梁淑琴. 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探析[J].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2).

第6篇

[关键词]府学;文化主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36-05

行走在府学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府学小学)的校园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深邃文化的滋养。府学初建于元末明初1368年,初为大兴县学,后为顺天府学,与教育结缘已有640余年。现在的府学小学仍完整地保留着殿(大成殿)、堂(明伦堂)、阁(魁星阁)、祠(文天祥祠)的古代学宫建筑风貌。孔庙传达的儒学精神、文天祥祠传递的豪迈气节,都是府学小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学校文化建设为使命,致力于“文化立人”的思考和探索。

一、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思考

“文”字的本意就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事物。“化”字是直立和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重大的变化。“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并通过稳定的精神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表达。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是教育的使命。

在思考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问题时,我们首先就要回答“用什么文化立什么人”的问题。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奠基之源,为府学小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府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穿越了640余年的时空。“爱国、向善、崇礼、尚学”,是府学圣人先贤涵养出的府学人特有的文化气质,是府学文化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

爱国――从小树立报效国家的信念。

向善――具有正直勇敢真诚善良的人性之美。

崇礼――文明有礼、举止高雅。

尚学――见贤思齐、学而不厌。

(二)先进的现代文化是府学文化的发展之源

时代在发展,文化在生长,现代文明为府学文化的升华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世界是平的”,在开放、多元的当今时代,全球化意识、信息化意识、社会化意识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始终坚守文化立人的办学理念,在注重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尊重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把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素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学生现代意识的核心要素。

吸纳――尊重包容、开放多元。

合作――沟通交流、融合共生。

责任――主动负责、自觉笃行。

进取――不断努力、开拓创新。

(三)府学小学自身的教育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之基

640余年的府学教育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文化。府学教育秉承中华传统,将做人做事之道,博学约礼之法,一以贯之。走进府学小学,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向学、善教之法随处可见。“尚山修岳”、“敷礼明伦”、“动静等观”、“魁星点斗”等不仅仅是建筑景点,更是府学小学教育思想的载体,是滋养学生情趣、提升学生素养的无声的教育资源。

例如:“尚山修岳”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草坪上没有任何警示语,却很少有学生随意践踏。这里不仅印下了孩子成长的痕迹,也渗透着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原来,草坪上设有“不要践踏”的警示牌,但学生视而不见照样进去玩耍。后来,我们在草坪周围竖起了围栏,这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只能在阳光中望着草坪,不能与它亲近。我们的思考渐渐变得沉重起来。孩子们如此喜爱草坪,就应该把草坪还给孩子。终于,草坪完全向学生开放了,我们只是在上面辟出了一条小石路。山石花草围绕在孩子们身边,他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感悟自然,而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环境滋养所带来的巨大的教育价值――校园中的每一块土地,都应该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成为孩子们放飞心灵的乐土。

传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养成“见贤思齐”的自我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而不厌”的行为境界,经过长期的涵养、陶冶,形成“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生命自觉,是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追求。在继承中弘扬,在融合中发展,府学教育文化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色彩、舒展生命的个性而奠基。

二、府学小学文化立人的探索

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老校,我们整体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校文化体系,全方位开发与整合文化立人的资源。

(一)营造环境文化,熏陶感染立人

府学的建筑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为了在时展中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我们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当代教育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了与府学初建时间一致的“1368”文化规划体系(如图1),即1个“活”的教育博物馆、3大区域、6大主题中心、8个基地。

第一区域:在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区,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

建立古代教育文化区,不仅要使师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更要在传承古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教育文化区,有以“敷礼明伦”为核心的府学教育史展,以“府学石学府”为核心的顺天府学碑刻展,以万世师表为核心的孔子教育思想展和石鼓教育文化展、传统文化艺术展。在此,我们力图体现三大教育主题:以孔庙为中心的孔子教育思想主题,以魁星阁、文天祥祠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主题,以琴棋书画为中心的传统艺术体验主题。

第二区域:以时期的励志中学原址(现为六年级所在地)为中心,建立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此区域布置了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想展和科技成果展,为学生创设科学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环境,体现府学教育的科学教育主题。

第三区域:以教学楼、园林区为中心,建立现代教育文化区。

我们在教学楼中精选名人警句,整体营造浓郁的学科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氛围。我们还在校园中修建了园林景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尚山修岳、“动静等观”、知鱼桥、杏林等,使学生在浓浓的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如图1)。

(二)建设德育文化,“德化人生”立人

我们以“德化人生”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尊重他人的为人之德、合作自主的行事之德、诚信负责的立身之德”为目标,遵循传统德育重在熏陶、现代德育重在体验的原则,为孩子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日常性的教育――增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使其在规范有序的学校生活中健康发展

在日常性教育中,我们注重整体的规划、点的切入与实践,注重

行为的总结与提升。

《弟子规新解》、《府学学生三字歌》、《府学学生风范》等点的切入,《正气万古存》、《送给孩子六十一个……》等系列教材,使学生行为准则得以内化。

我们提倡“见贤思齐”。6岁~12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易受榜样影响的心理年龄阶段。孔子、文天祥以及古今中外的很多贤人,都被纳入我们的榜样名单。

2、特色性的教育――催化学生道德情感的生长,使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我们充分挖掘府学的优质资源,将其活化为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

学习先贤精神。文丞相祠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我们通过让学生三次走进文丞相祠,在了解文天祥、会唱《正气歌》、了解《正气歌》中的12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等过程中,将浩然正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学生的品行操守中。

中华古诗文诵读。学生诵读古诗文,既是语言文字修养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圣贤对话。学生们从中能受到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3、社会性实践――引领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素养

为此,我们着力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日行一善”活动,让学生在善行分享中,在“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增进公民道德修养。

“计算个人成长”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计算个人成长的成本,感受社会、家庭对其成长的付出,增强其责任意识。

“绿地图小脚丫”绿色环保活动,让学生在调查、走访、绘制社区绿色地图中,了解社区的文化和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文化日计划”,是在六学年内,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等处参观游览,在体验与熏陶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三)构建课程文化,博学乐学立人

我们追求在历史积淀中发掘课程特色,在时展中拓宽课程内涵。大兴县学时期,学校设礼、乐、射、书、数5科;顺天府高等小学堂时期,学校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格致等9门课程。如今,府学的历史已经走过了6个世纪,我们有责任“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携手五大洲文化精华”。为此,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博学”为理念,构建课程改革蓝图。

1、技能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体发育、阶段性的性格表现等,开设了有针对性的体育校本课程:六个年级分别增加形体、围棋、轮滑、空竹、武术、乒乓体育技能课。

2、学科拓展类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科拓展类课程分为两部分:名家赏析系列和数学思维训练。

名家赏析分为7大领域:文学、数学、音乐、体育、艺术、书法、科学。分别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大文学家、数学家、音乐家、艺术家、书法家、科学家,使学生在学习先哲、名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生长智慧。

数学思维训练是府学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我们以“数学好玩,数学有用,数学能使你更聪明”为理念,构建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一整套成熟的活动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传统文化类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通过让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学习进入课堂,通过组织汉字王国系列活动、家长讲堂系列活动和文学社活动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经过几年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学校初步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构建管理文化,“志广大、尽精微”立人

府学小学在文化立人实践中秉承“志广大、尽精微”的理念,践行管理文化,“志广大”即从大处着眼,构建共同愿景;“尽精微”即从小处着手,在细节中成就事业。

1、用目标凝聚人

学校规划是构建管理文化的基本纲要。我们在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中,注重自下而上,坚持“民主生成”,在教职工共同参与、凝聚共识中生成与实施规划。

府学小学的战略总目标是在传承文化基因、融合世界意识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具有优质教育文化体系的府学教育。为此我们制订了府学教育“1368”发展规划(如图2):建设一个府学教育文化体系,从思想构建、行为落实、评价引领3个方面,完成文化、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信息化、社会资源整合6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通过8项措施加以落实。全体教职工在共谋、共识、共为的过程中,形成了府学人的共同愿景(见图2)。

第7篇

这是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家长、专家所描述的当下中国教育全景:

从小学甚至是学前时代起,孩子就已经开始为他们并不理解的目标展开了竞争。在参加外语班、乐器班以及各种文化补习班的同时,中国人的童年正变得与快乐无缘。

为了进入好学校,被各种知识、特长武装起来的孩子还要在经济实力和人际关系方面角逐高下,而身居农村或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多数没有参赛资格。

升入好的中学是为了能在高考的龙门前飞得更高,因为只有拼命跃过这一道门,人生才可能与好的工作及幸福有关。“这个暑假我们学校已经偷着补了八天的课了。”开学将上高三的王梓(化名)说,怕传染甲型H1N1流感,今年本来不让补课,但其实所有学校都在补,心照不宣而已。

截至2008年底,中国总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水平学历的比例达到6.3%,比1982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普通高校的数量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8年的近2000所,增加2.3倍之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3.4%提高到2008年的23.3%。

虽然增长的数据证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但是,“教育发展的速度赶不上人们要求提高的幅度,已经走到了改革的临界点。”有专家如此评价。

素质教育只为高考服务

其中,九年制义务教育被认为是中国教育最急需改革的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咨询专家之一的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邵鸿认为,当前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即教育经费不足、素质教育水平低和教育不平等。

“义务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未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有关。”邵鸿说。“90年代,国家强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却不为地方政府拨款。一些地方政府虽然把学校盖起来了,通过了‘普九’验收,但是却拿不出钱来给施工单位,由此遗留了几十亿元的‘普九’债务。”

在今年的“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国家将出钱为“普九”债务买单。邵鸿说,这是国家为发展基础教育所做的一件实事。

已经探索多年的素质教育正在偏离它的初衷。

“现在的儿童没有快乐。他们在学龄前就要学很多东西,学会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为了在择校时给自己增加砝码。事实上,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改变,竞争一直下延到了学龄前阶段,素质教育也就只能为高考服务。”

邵鸿的观点在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处长汪庆华那里得到了印证:目前的素质教育其实已经成为学生升学加分的手段。“虽然大家都反对学课外辅导班这类‘素质教育’,但是为了增加上好学校的机会,大家又不得不做。像奥数这种让小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知识的‘素质教育’,它可能只适合很少的学生,但却破坏了更多儿童成长的规律。”

汪庆华认为,如何公正地分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实才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

“所有人都希望进入好的学校,但学校的招生能力有限,这就形成了矛盾。”邵鸿说。“过去是向学校交大量的借读费,结果是有钱人的孩子进入好学校。后来国家规定,学校不允许收借读费,这样一来,好学校又没有积极性了,因为多招生并不能给学校带来更多的利益。”邵鸿坦言,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国家

确实在努力想办法。

最突出的是教育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当前老百姓对教育不满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邵鸿介绍,自2008年开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相关部门已经向全社会征集到大量的意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问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区域差别、城乡差别、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不同待遇,即是在城市里,还存在择校问题、农民工子弟入学问题等等。”

其中,区域差距尤为明显。以浙江和甘肃两省为例。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年甘肃“未上过学”人口比例比浙江高出约7.5个百分点,而其“大专及以上”人口比例则比浙江低了一倍还多。

东西部地区大学生均经费之差也很悬殊。据邵鸿介绍,过去西部一些省的大学生,均经费只有3000元左右,而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上海等城市已经超过了13000元。

邵鸿说,所谓公平,不是说所有人都能上好学校,因为好学校的数量毕竟有限。公平应该是让差的学校变好,保证一个基本水准。

第8篇

一、中心小学对全乡镇小学具有指导作用

相对地讲,中心小学一般规模较大,地理位置适中,管理机构健全,信息比较畅通,校内又集中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教育管理人才、教学骨干和地方学科教学教研的带头人。中心小学已成为县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地,对村办小学具有一定的管理指导职能。中心小学承办全乡镇范围内的公开示范课、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活动等,为村办小学教师传播教研信息,提供课改经验,指导和带动全乡镇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发挥超重要的作用。

二、中心小学对全乡镇其它小学具有示范作用

一个乡镇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怎样,很大程度上是看乡镇区域内承上理下的“窗口”学校———中心小学。全乡镇小学教育的发展,靠中心小学的示范作用来带动。一是中心小学学校管理是其它学校学习的榜样。中心小学的管理应该站在全乡镇小学教育的高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短期发展规划,以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领导班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奉献探索的教师队伍,民主、规范、科学、有序的行政常规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来规范学校的管理,不断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其他村办小学起到示范引路作用。二是中心小学教师是其他教师学习的典范。中心小学教师应师德优良,为人师表,教学观念先进,教学行为良好,争上示范课,教学成绩优秀。三是中心小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质量是其它学校追求的目标。中心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要从长计议,从实入手,以研促教,以绩示人,从而带动全镇小学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同时,教学质量应该处于全镇小学的前列,以质量求生存。

三、中心小学对其它村办小学具有组织协调作用

中心小学作为管理其它小学的纽带,要发挥好辐射和管理其它小学的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辖区其他小学共同发展。基于村级小学一般规模不大,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数量少,无法独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现状,中心小学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把村小教研活动与校本教研活动统筹安排,积极率先进行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以及考核标准的创新,探索学校教育因素的协调和配合,促进各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要将其他小学组织起来,相互协作、交流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还要承办全乡镇范围内的公开示范课、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教学赛讲活动等,为村办小学教师传播教改信息,提供课改经验,指导和带动其他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使村小教师接触新的教学教研信息,实现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目的。

四、中心小学对其它小学具有支持和服务作用

中心小学在乡镇小学教育管理上作为一个承上理下的纽带,要在各个方面主动自觉服务于其它小学。一要做好“上传”和“下达”的服务工作,二要做好设备资源与其它学校共享的服务工作,三要做好教学帮扶工作。“上传”指按时将其它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汇总上报上级主管教育部门,“下达”指及时向其它小学传达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设备资源共享”指其他小学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中心小学的场地、实验器材、图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优于其他小学,因此应将某些资源与其它小学相互调节使用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学帮扶”指中心小学派出骨干教师指导村办小学教师教学、教研,培训在岗教师和培养教学骨干。要想发挥好中心小学的作用,还要加强中心小学的建设,统筹规划,重点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中心校为阵地,建立可供乡镇区域内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中心、多功能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以完善的硬件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支持全乡镇教学。教研部门要建立以中心校为核心,吸收辖区其他小学的优秀教师为成员的乡镇小学教研组,全面负责组织乡镇内的教育科研,切实加强教研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使教研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有力平台。通过重点建设、资源整合,以教研促进教学、以管理保证质量、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发展核心,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中心小学必然会在全乡镇小学教育中发挥管理、指导、服务和示范作用。

第9篇

校园 信息化 建设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信息化进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建设信息化校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好的教育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现状

要想又好又快地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权衡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缺少科学的指导

学校校园网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作指导,建成后在使用时出现了连续性缺失、设备兼容性差、设备使用效果不佳等情况。多数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上没有着眼于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只关注一次性投入,加之校园网建设初期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资金成为校园网建设的重要参照指标,根据资金多少来确定校园网建设方案,由此导致各校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不均衡,差距明显。

2.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配套机制

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管理机构,不定期地检查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几乎成为空谈。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既要教学,还要管理维护信息化设备,有时还要承担校本培训,工作内容多且工作量大,却并没有配套的鼓励政策提高这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慢慢消退。

3.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信息化意识较弱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大管家,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者。决策者自身信息化程度、信息素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是否将发展信息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是应付检查还是赶潮流适应形势而发展信息化,与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关联。校长的信息化意识和领导力直接影响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教师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和使用者,他们的认识和态度将影响信息化推进的效率。由于校本培训缺乏长期稳定的计划,校本培训“重技术,轻理论”且培训模式单一,很多教师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信息化教学素养低下。学校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化。教师主动积极地认识、对待信息化,以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带动个人发展,必然会加快信息化进程,若被动地按照上级要求而接受信息化,则会阻碍信息化发展。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制定科学的规划,引导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信息化建设是投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应深思熟虑、反复论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合理建设,切忌“一步到位”。首先,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更新速度快,同时要考虑其运行成本,学校应根据教学需要和资金情况,优先选择教学效率高的系统进行建设。其次,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到方案的常规性,也要考虑其应变性。制定的方案要随着外部信息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的需求。要科学规划硬件、软件和信息资源的资金分配,注重发挥系统的整体效益,建设上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

资金问题一直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紧张,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又难上加难,而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只能“远观不可亵玩”,加之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的指导,这些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尤为缓慢。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应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创造条件,循序渐进地建设,根据进展情况积极地进行设备优化和装备,并在应用中不断积累经验,教育信息化才能可持续发展[1]。

2.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可以依靠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来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从而积极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每一所中小学通过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获得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公平竞争、均衡发展的和谐环境,以此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第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实行撤、合、并、建同举,整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通过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的举措,既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又可以把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城市学校教师通过下乡支教或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助扶持农村学校,多创造条件让薄弱学校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2]。

第二,实现师资力量均衡配置。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诸如各学科的“国培”和“省培”计划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通过各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优秀生源和教师到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促进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配套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和教师福利待遇的统一标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光盘,因地制宜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3]。

第三,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加紧抓好中小学跨越式发展,对内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对外积极增强师资队伍交流互访;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壮大优势学校群体,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强化信息时代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是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信息时代如果师资队伍不首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便无从实施。信息化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全面扎实地推进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推进有待于学校教学、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的共同提高[4]。

第一,丰富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教师知识是由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部分共同构成。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教师的实践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最为缺乏的,在培训中应适当弱化技能培训,增加教师条件性知识培训内容的比重,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

第二,树立信息化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内因是促成事物变化的主要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人的观念影响人的知觉和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理解教师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尤为重要。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实质是先“信息化人”后“信息化物”的过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即校园信息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职工的信息化程度。高素质的信息化教育队伍是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根本。首先是信息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其次是信息化管理队伍,使参与教育管理的人员掌握信息技术,逐步向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趋势迈进,促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三是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积极开展学校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素养。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与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获取和整合能力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拓展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制定详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计划,开展教师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不同层次、水平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师相关的考评制度相联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尽快具备信息素养,尽早适应信息化教学,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建立新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单一讲授方式,而是不同培训模块采取不同形式。理论模块主要以反思模式代替以往培训的灌输模式。在反思模式中,先由专家重点讲解,再采用小组形式由教师结合自己实际工作进行交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比较意识到所学理论与所用理论的差别。技能模块多采用边讲边练的模式。教学设计模块整合案例分析,进行小组讨论,调动教师积极性共同参与到培训中来。实践模块的培训以课堂实践为基点,采用教学观摩研讨形式,着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总之,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乡差距显著,各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不均衡等,要使中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还要从建立完善各项机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才能有效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

――――――――

参考文献

[1] 赵展民.通渭县普通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孙爱娟.高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6.

[3] 欧阳顺德,李初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7(6).

[4] 李春秋.哈尔滨市辖县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5] 黄名选,周敦,陈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10).

[6] 葛彩虹,金炳尧.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素养培养.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

第10篇

1、小学招收达到义务教育阶段规定入学年龄的适龄儿童(含流动人口子女)。

2、招生范围及计划:

根据各地区特别是地区人口分布情况和事业发展规划,今年对各校一年级招生范围调整如下:

以南、210国道以东、公路以北、文明路以西所含的各社区、街坊,一年级招8个班。

以南、文明路以东、公路以北、南段和花园路北段以西,所含的有关社区、街坊,括:1-8号街坊、花园路1号街坊,一年级招6个班。

以北,括井坪新村和西滩牛奶厂,一年级招4个班。

以东、括9-12号街坊,花园2-3号街坊、铁西区、西脑,一年级招4个班。

公路以南所属各社区、街坊,一年级招4个班。

以南、210国道以西、公路以北,括永茂隆、果园、青年农场、伊六窑、工业科技园区各社区、街坊,一年级招4个班。

其他各小学招收以往既定范围内的学生,一年级班数不得超过06年一年级班数。撤点并校的和确需调整招生范围的,由中心校和所属协商解决,重新划定招生范围。民办小学在中心校管理下进行招生。

3、小学招生按照“划片录取、就近入学”的原则进行。各小学招生实行提前登记和发放入学通知书制度。各小学要做好入户调查确保适龄儿童(含流动人口子女)按时入学。确保招生范围内的学生入学,原则上不招片外学生,对不能按时入学的,要及时办理缓学、免学批准手续,并逐级报有关部门备案。

4、各小学要规范办学行为,小学实行免试入学,任何小学不得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招收学生入学。

5、新生填写《小学生学籍登记表》,小学填写《班级定员册》,中心校汇总,报教育局备案。并认真填写《学生信息采集表》,由中心校学籍管理人员将新生信息录入《中小学学籍管理系统》,上报区教育局。

6、各小学要按《义务教育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严格控制班额,班额原则上为40-45人。

7、各小学要做好“六·三”学制的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的准备工作,确保学制改革的平稳过渡。

8、坚持义务教育“平等受教育”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设立任何名目的特长班、实验班、重点班,如果有教科研课题需要设立实验班的须经区教育局批准,报市教育局备案。

第11篇

关键词 校园网;组网方案;硬件;软件;资源

中图分类号TP 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4-6708(2010)28―0184―02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学校管理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如何能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管理,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校园网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校园网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校同网不仅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为学校未来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能够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校园网络的建设及其与Intemet的互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而言,有着自身的特点,不能盲目的像各个大中院校那样建立自己学校的校园网,那是不切合实际的。那么中小学应该怎样建适合自身的特点的校园网络,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对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建设进行了论述。

1 中小学组建校园网要以学校需求为前提条件

每个中小学学校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想要实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建成的校园网络也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统一按照一种模式组建校园网,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因此,每个学校要根据学校的的需求来选择组建合适的校园网。不能相互攀比,要着眼于应用。但每个校园网也有其相同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中小学校园网络的基本框架是:一个由若干个多功能教室、若干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虚拟图书馆、一个办公网络、一个信息中心和一些其它应用构成的局域网络系统,并通过一个边界路由器与因特网相连。校园网不是一个自运作和自封闭的系统,也不是一个对因特网完全开放的系统,而是一个在与外界交流信息过程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其中学校办公网、虚拟图书馆、电子备课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一般各自为一小型局域网,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与若干台微机工作站组成。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或减少相应的模块。避免出现“小而全”的校园网。

2 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原则

校园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长期服务的工作,因此在校园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出发,以服务于教育为基本点,结合学校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出科学的规划部署。在校园网的规划建设中,一般学校应遵循“统一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其次,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必须坚持硬件建设与组织管理协调发展的原则,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的组织管理水平,不断开发网络的功能,从而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功效,提高校园网对学校教育的服务水平。

3 校园网组建的硬件软件规划

3.1 硬件方面

校园网络硬件设备包括综合布线、服务器、交换设备(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和用户终端。校园网络硬件设备的选型、施工、安装应符合IS09002标准。

3.1.1 综合布线

校园网综合布线系统要兼顾校园网的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网络布线要符合ISO/1ECI 1801标准或EIA/TIA568及CECS72:97标准。大、中型网的主干网采用光纤通信和交换设备,子网采用IO/IOOM交换式以太网星型结构;小型网可采用10/100M交换式以太网星型结构,双绞线布线。

3.1.2 服务器

服务器是校园网的核心设备,应根据网络功能、信息量及校园网实施计划选择网络服务器。应配置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兼容性好并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优质专用服务器。全系统应根据学校特点逐步配置下列服务器功能软件:文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视频服务器、E-MAIL服务器、网管服务器。

3.1.3 网络互联设备

网络互联设备应选用可堆叠式设计或模块式设计,以适应网络扩展的需要。

3.1.4 校园网络配套设施

校园网的配套设施包括机房,配线间,维护人员办公室及电源系统。电源设计、布线要与网络设计、布线同时考虑,注意电源屏蔽,避免50Hz电源对网络的干扰。网络设备要有充分的安全接地保护,接地电阻应小于5Ω,大型校园网接地电阻应小于3Ω。校园网供电建议采用直接供电与UPS(不间断供电系统)结合方式,其中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应由UPS供电,以保证网络的可靠运行

3.2 软件方面

“重硬轻软”一直是校园网建设的一个误区,校园网的硬件建设就像是一台组装好的计算机,而软件建设就像给这台计算机安装上相应的软件。这样才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彻底抛弃“重硬轻软”的校园网建设思想,将校园网上的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软件的选择和部署,可根据学校的特点灵活使用。如学校办公的平台、教学管理的平台等。校园网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积累本校的优质资源。因此,教学资源管理软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学校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本校的教育教学会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整个大的网络环境而言。所有学校的资源联网共享之后,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相互交流;同时,对打破教育的不均衡性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 校园网的维护与应用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慎重,确保稳定的原则,对镇集镇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环境,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调整方案

2012年暑期撤销县东港中学,该校现有学生根据志愿分别安排到县二中和县职教中心学校就读;该校现有教职工由县教育局在全县其他高中和初中学校统筹安排;该校现校址纳入镇学校调整的整体规划,改办成初级中学。同时,将镇中心学校迁至班竹当镇初级中学校址,将镇中心学校校址改建成镇中心幼儿园。

三、工作步骤

此次布局调整工作共用1个月开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7月上旬)。辞退代课教师,对县东港中学资产、债权债务等进行清理登记;拟定县东港中学学生分流、教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方案,按程序报县政府审批;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镇集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中旬)。按照县政府批准的方案组织实施。

(三)检查验收阶段(7月下旬)。对此次布局调整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对照工作方案进行查漏补缺,处理有关遗留问题。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协副主席李守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曾祥明任副组长,县教育局、县监察局、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和镇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镇集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此次布局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办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