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时间:2022-08-07 22:0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它给人知识、力量,它指导人怎样去生活。选一本好书,用心去品读,静心去品读,细心去品读。这时,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精彩开头

开门见山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出我心中的阳光,它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读后感)

内心独白

如果现在我站在生命的终点,生命的火花即将灭亡,我会是怎么想,怎么做呢?是否也会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而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巧用修辞

宁静温馨的夜晚,我坐在窗前,静静地读着这本《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文字优美,插图栩栩如生,向我们讲述了少数民族流传下来的美丽故事。这些故事如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又如丝丝春雨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眉心飞语】

开门见山式开头,直截了当地点出《城南旧事》一书带给自己的直观感受;内心独白式开头,用一连串的假设和扪心自问,引发下文对海伦・凯勒的顽强意志的描写;巧用修辞式开头,将一个个民间故事比作“珍珠”“春雨”,写出了民间故事的璀璨夺目和深远影响。

精彩过渡

联想过渡

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上等9路公交车的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往往的人。我想,这是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纯洁而美丽。(《阿甘正传》读后感)

顺承过渡

手捧《朝花夕拾》,感受着鲁迅先生对过往的温馨回忆,对那些人、那些事的深情怀念:儿时留下深刻印象的长妈妈,异国他乡给予真诚关怀的藤野先生,人生坎坷、结局令人扼腕的范爱农,曾经无限神往的“百草园”……(《朝花夕拾》x后感)

承上启下

如果,你还只是沉浸在电视剧的情节中,还在反复看着剧中人物的神奇故事。不如关上电视,翻开原著。因为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的想象力可以尽情地飞扬。(《西游记》读后感

【眉心飞语】

联想式过渡,用一个联想的场景,暗示出阿甘的纯洁善良;顺承式过渡,回顾鲁迅笔下童年生活的一幕幕,每一件往事都寄托了无限的情感,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鲁迅先生的描写;承上启下式过渡,承接上文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引出下文写原著的文字之美,前后连贯,过渡自然。

精彩结尾

归纳总结

《名人传》这本书,让我们呼吸到英雄们的气息。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应当多想想《名人传》中那些人的精神品质,让我们的人生也充满意义。(《名人传》读后感)

自然收束

待到夕阳西下,采撷一朵晨花,那是一段带露的旧时光;手捧《朝花夕拾》,坐在凉亭的木椅上,任春风梳理秀发,沏一盅香茗,与鲁迅一起去回味一个人,一件事,一座城……怎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呢?(《朝花夕拾》读后感)

画龙点睛

所以,在稍纵即逝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应像夏花般绚烂地盛放,给自己一个无悔的季节!(《骆驼祥子》读后感)

【眉心飞语】

归纳总结式结尾,点明《名人传》一书带给人的精神启迪,总结概括了名人事例的深远影响;自然收束式结尾,以一幅恬淡的生活画面作结,洋洋洒洒,悠然自得,怡然自乐之情跃然纸上;画龙点睛式结尾,言简意赅,在祥子的悲惨人生中体悟到要珍惜青春,把握人生,让生命绽放光彩。

第2篇

写读后感,不仅促使学生去阅读,也学习思考。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把阅读后的感想、启发写出来,这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笔形式。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英语读后感作文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英语读后感作文一

《朝花夕拾》

i read the book written by luxun .it is called zhaohuaxishi. it includes 10 short articles about the writers stories .they are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 when i read this book ,i feel very happy to see luxuns childhood. it was diffrent from ours,so we may find it intersting and exciting. luxuns langange is very great but mayb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 but through his words ,we can find his happinein his heart .

英语读后感作文二

了不起的盖茨

Based on Mark Twain's novel, 'The Millionaire Pound Note' takes an interesting satirical look at the hypocrisy stemming from class distinction in the 50s England. England is a country where class and wealth are given extreme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among the rich. The film shows the hypocrisy that existed among these people, how the rich are quick to change face when in an instant they find out that you're a man of wealth and how within the next moment they revert back to their condescending selves when all wealth is lost. Interestingly, 'The Millionaire' also briefly looks at how the English perceived Americans in that era. Rich  Americans were welcomed as outsiders and the poor were quickly shunned away. The fact that he's an outsider either makes him more appealing or the complete opposite. The story sticks to the main theme by emphasizing on the hypocrisy of the upper class socie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eates a balance that prevents the movie from being a mockery of the British society. The movie drags at some point but the love story appears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re is plenty of comedy to keep one entertained. A charming Gregory Peck totally nails the part and the luminous Jane Griffiths is a treat. Reginald Beckwith, as Peck's sidekick Rock is amusing. The ending is a little predictable but the director does an overall good job by rounding it up and presenting his points.

英语读后感作文三

《百万英镑》

Based on Mark Twain's novel, 'The Millionaire Pound Note' takes an interesting satirical look at the hypocrisy stemming from class distinction in the 50s England. England is a country where class and wealth are given extreme significance, especially among the rich. The film shows the hypocrisy that existed among these people, how the rich are quick to change face when in an instant they find out that you're a man of wealth and how within the next moment they revert back to their condescending selves when all wealth is lost. Interestingly, 'The Millionaire' also briefly looks at how the English perceived Americans in that era. Rich Americans were welcomed as outsiders and the poor were quickly shunned away. The fact that he's an outsider either makes him more appealing or the complete opposite. The story sticks to the main theme by emphasizing on the hypocrisy of the upper class socie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eates a balance that prevents the movie from being a mockery of the British society. The movie drags at some point but the love story appears at the right time and there is plenty of comedy to keep one entertained. A charming Gregory Peck totally nails the part and the luminous Jane Griffiths is a treat. Reginald Beckwith, as Peck's sidekick Rock is amusing. The ending is a little predictable but the director does an overall good job by rounding it up and presenting his points.

第3篇

一、基于教材,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开始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朝花夕拾》,在熟读该书之后,再反复阅读课文,并且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课前,教师应当仔细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的出发点,从而为学生拟定课堂教学目标。课中,教师先让学生交流各自的x后感,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在全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正式教学前知道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是作者获得乐趣的地方。

在课前探讨读后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情节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以教材为出发点,提高学生探索课文的兴趣。此外,教师将读后感中几种不同的看法列举出来:(1)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无趣的,不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作者表现出了极度的不满和厌恶之情,并批判了封建私塾的陈腐;(2)三味书屋也是作者热爱的乐土,是作者探索知识、了解世界的地方,作者写出了私塾干净、整洁的环境,并表示了对往事的无限追忆;然后再由教师指引学生以各自看法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课文主旨。

二、基于体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探讨读后感后,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各自的看法,这时,教师的引导极为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疑惑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预设问题的情节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能饶有兴致的认真阅读和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作者的情感。讨论过后,教师应将学生的不同体验进行对比并总结学生的意见:

(1)认为三味书屋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地方,其理由是:作者请教先生问题时,先生不乐于回答;教学过程中只读经书,先生迂腐,课程无趣;私塾里设有很多规则,比如迟到要被戒尺惩罚,打人要被罚跪等;师生之间没有课外交流,关系不密切;读的经书语句生涩,难以理解,学生经常溜到院子里玩。从这些描述中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学生被过度束缚,课堂学习气氛压抑,不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间接表示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2)认为私塾也是一个充满甜美回忆的地方,其理由是:三味书屋很干净,是一个庄严的地方;先生对待学生是温和的,有一把戒尺,但是不经常用,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过很多书,知识渊博,先生也是一个懂得礼数的人,学生拜礼时,先生会和蔼的答礼;作者为自己在课堂上画的画而骄傲,并为卖掉画而感到遗憾。这些细节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对孩童时期无比怀念的感情。

在这次讨论中,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快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画面,能够进一步对文章主题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这种体验十分真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基于探究,启发学生思维方式

教师应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帮助学生把握散文中渗透的情感,提高学生阅读的热情,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学生探索的结果,教师当适时鼓励,学生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此外,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不高,个体间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见解来开拓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探讨过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鉴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对作者社会背景和生存状态的了解十分必要。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鲁迅辗转各地,见证了军阀的凶残统治,对世事感到厌恶,回忆起美好的往事时,心中多了一丝安慰。

关于三味书屋,私塾是旧时传播文化的教学场所,多年后,作者在书屋发生过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三味书屋在作者心中,早已超越其现实意义。而百草园有奇特的动物、昆虫和植物,让孩童时期的作者就感受到大自然无限的趣味,是作者自由的港湾;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整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与眼前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第4篇

不曾走过怎会懂得读后感

寻寻觅觅,在人物传记的后花园中,弥漫着的总是名人的影子,而我却懂,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因为我明白,再伟大的人也是有同样平凡的生活。要不然,所谓的名人传,大多是写名人成就及经历,而非名人本身。这是美娜·昆德兰的沉淀生命之作,也是她个人生活的反映,这篇文章曾被亚马逊的读者评:“有时我甚至会怀疑,美娜·昆德兰一定是藏在我们家客厅的角落,窥视着我的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字,如此贴近我的生活。”真实而又平凡的文字透析着她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生老病死是众生必经之路。这些事,不经历,我们永远都不懂。这篇文章,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位优雅而又平凡的女人的朝花夕拾。关于青春、成长、婚姻、物质与精神的追求,闺蜜、梦想、美貌以及死亡的真实,在这么漫长的路途中历练出的一种别样的美。明白而真实的人生,是在我的意料之外。身为同性的我,深深地被作者所呈现的观点折服。

关于成长,“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展望未来,才能向前迈进;只有回首过去,才能理解人生。”当人们青春时不懂青春,当人们懂得青春时已不再青春。关于我的成长与青春,感觉总是那么匆忙,青春也总是在我的期盼中渐行渐远,初中盼高中,高中盼大学,大学盼未来,我的青春也总是在我的错误与懊悔中度过。当我在成长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后,才明白当初那些在自己看来无法完成的目标,实则是可以调整,而这些,只有在我们成长之后才明白。在青春的成长中,我们离不开闺蜜,闺蜜是另一个自己,不同的时期,我们都拥有不同的闺蜜,我们可以一起谈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感觉。她们理解我们,了解我们所有的缺点,之后依然爱我们。一个懂你泪水的朋友胜过懂你欢笑的过客。我们往往能甄别出属于我们同样磁场的朋友,然而也只有彼此的忙碌才能扼杀友情。文中的她是一位很珍惜友情的人,她经常与闺蜜保持联系。

我曾经爱幻想:未来的某一天,小河流水,天朗气清,在一个四野遍绿的地方,看一户纯木制外加落地窗的建筑,门前遍野向日葵,房后种植着各种蔬菜,房屋女主人是我,有着一位儒雅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丈夫,还有一位可爱的宝贝……我知道,幻想永远是幻想,正如她讲的“真实的人生在意料之外”。不曾走过,怎会懂得,经历过后,我们会发现追寻的只是平淡的人生。也因为生活,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结婚、生子、职业与男女地位的抗争,生子之后对子女教育的紧张。到最后的某一天,我们会不顾众人前的形象,在岁月的冲刷后,洗去了我们性格中浮华的表象和修饰,只留下本真的自我,这需要我们看破衰老的来临,也许我们只会顺其自然。她在爱情转换成亲情时,明白:你只要去坚信两个人可以天长地久,便可以天长地久,什么事情不是只有离婚可以解决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她说:“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我想,她在这些方面,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

梦想是恐惧开出的花。在人生漫长旅程中,我们习惯了用恐惧包裹梦想,以为梦想是难以企及的梦。作者凭借恒心克服了平衡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产生了一种不甘被“不能”或“无法”这种想法击败的决心,告诫读者,从现在开始,每天做一些自己害怕做的事,然后一层层剥开恐惧,梦想就会开出花来。

生死之间,本就应追求顺其自然。死者,应学会放下,很多古人如我国古代的皇帝,渴望追求长生不老,做到永远的权利。可是真正的长生不老,像《来自星星的你》的男主人公一样,见证了身边的人的生生死死,他想过正常人的生活,却如此之难。活着和死亡,我们只是路过。

没走过的,是路;走过的,才是我们的人生。走过了,我们才懂得生命。

第5篇

[关键词]引导 山区中学生 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第6篇

不可否认,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学生生活环境与从前已经完全不同。电视、网络等各种诱惑随处可见。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走进书的世界,确实非常考验我们语文老师的智慧和耐心。而当下,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的远远不够,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意识,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或材料、传授阅读方法、创造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并给予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课外阅读是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智能、提高表达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不会影响课内语文学习,反而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巩固课本教材上的知识,语文学习效果会更明显。学语文的根只有扎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扎在中外名著中,从中汲取精华,加以生发,才能有所收获。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一些学习成绩优秀或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习是一个人真正的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一、改变学生的阅读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

我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调查分三个内容:(一)什么是课外书?(二)你读过哪些课外书?(三)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学生认为,课外辅导书、漫画书、卡通书为课外书;大部分学生没有阅读量,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读过少量的童话;而且对于给自己影响最大的书更是谈的非常肤浅。因此,学生的课外知识极其贫乏,没有读书的习惯,特别是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极差。面对这种情况,我先提出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那就是改变他们旧有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推荐阅读那些语言优美,传播知识,励志激情,富有情趣的书籍。如结合课本推荐了《舒婷的诗》,鲁迅的《朝花夕拾》,《张晓风散文集》等等。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惊奇地发现语文成绩有了明显地提高,而且感觉现在才知道语文应该怎样学。最让人欣喜的是业余生活充实了,谈吐儒雅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外阅读无疑是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二、激发培养阅读兴趣,推荐阅读书目

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了一些优秀书籍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并选取精彩内容给学生进行朗读,到了情节曲折的关键部分,然后停止,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这样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好奇心促使他想方设法去了解后面的内容,于是他就会主动读这本书,过几天在课上再和同学们交流内容和读后感,这样让学生感觉他在和老师一起读这本书。同时,新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文学色彩很浓,涉及的作家及文章的题材又很广泛,这些足以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如果是节选自某作家的一部书,就指导学生去读全书。如果不是节选的文章,那么就布置读这个作家的其他文章,如张晓风的散文,宗璞的散文,周国平的散文等。

三、 语文课堂多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许多学生不懈追求和无比向往的,但许多人只会翻书而不能“破”书。因为,课外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重在求量,目标多为一般性地了解,就象蜜蜂酿蜜一样,行万里路,采万朵花。所以,学生要学会读,要运用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这样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撷取朵朵浪花;才能跋涉在无限风光的书山上,探寻条条路径。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慢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以此来积累自己素材的宝库,构筑自己知识的殿堂。另一方面要勤识记,对所摘要的知识经常感知、理解,以期积累运用。

四、创设有效的课题情境,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并予以激励

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炫耀”,当他读了一本书时,就特别想让别人知道他读的书的内容,急于想和别人沟通,想展示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给他们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把自己最近读的书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尽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对于读书的同学,这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对于不读书的同学,是一种鞭策,会激发他的读书兴趣,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和同学有“共同语言”。定期举行课外阅读座谈会,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介绍阅读方法。统计、评比、展览,树立典型。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他们构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自己平时辛勤阅读的成果——阅读笔记拿出来,以便得到大家的肯定、借鉴,甚至赞美。这无疑将大大增添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和兴趣。

第7篇

一、存在问题

1.被动阅读。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较大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只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阅读,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而一小部分有看书习惯的也只是看一些时下流行的书籍,可称其为“不磨脑的书籍”,这部分书籍往往与课堂教学无关。特别是对一些需要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他们更不感兴趣。

2.盲目阅读。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教师的有效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缺乏目的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言情,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阅读指导存在误区。一是教师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扩大阅读面,否则语文水平很难提高。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心中无数。二是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缺乏系统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以适应大语文教育的变革。

二、解决对策

1.结合教材,推荐课外阅读的读物。课外读物丰富多彩,其中也不乏一些无聊乏味的东西,如果不加选择,那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也要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在读哪些书,并且根据课内阅读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在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向学生推荐《朝花夕拾》;学习《再塑生命》后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教学《背影》后,可推荐学生阅读龙应台的《目送》……在推荐课外读物的时候,教师也要有所选择,要推荐一些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字规范、写作技巧高超的读物。同时,也要避免简单化一,要尽可能地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不仅推荐寓言故事、童话小说,也要推荐科技知识,政治常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除了推荐现代读物外,还要推荐少量的比较通俗的古代读物。要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读物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2.借助教材,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教师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品词品句的方法、边读边想的方法、联系前后文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理清事物脉络的方法,特别是进入文本学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种文体。在课内阅读时,经常性地和学生一起总结各种文体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逢到相同结构的文章,可以采取先老师带着学,然后放手让学生学,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从而慢慢地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逐渐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3.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适时地上几节阅读指导课,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阅读指导课上,可以通过讲述名人专心读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也可以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做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读书指导课向学生介绍读书四步法:拿到一本书,第一步是浏览,即先大致浏览一下书的内容提要,看看内容简介和目录,对整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是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第三步是摘抄,阅读完全书,回过头来把书再翻一遍,并有选择地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或优美的段落,以巩固加深;最后一步是回顾,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从这本书上学到了什么东西,如果有部分遗忘的话可以再翻阅一下,达到记住并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4.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愿意。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因此,每个学期,我们可以组织1-2次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把读过的好书带到教室进行交流。在读书会上,可以让学生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优秀读物,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的故事,说说阅读中的收获。

第8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

但事实上,一方面,不少教师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闻不问,应付形式;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面窄,所读课外书籍多是一些言情、武侠、校园文学之类。形成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少、质量低的局面。

加强学生的名著阅读,努力提高阅读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阅读数量可观的课外书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向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课外读物,供学生进行选择,在推荐时要遵循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书中精彩篇目的推荐或生动有趣的内容的介绍,或通过讲述书刊中的片断,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在推荐内容、方式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在学习教材中节选的一些名家名篇时,可以借此向学生介绍原著、作者的作品集或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在学习《香菱学诗》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介绍《红楼梦》,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时介绍《朝花夕拾》,学习《小橘灯》时介绍冰心的《繁星》《春水》等等,这样,通过节选的学习和老师的介绍,学生就会有阅读的欲望,趁热打铁去读作品。

1.2针对学生喜欢看电视剧这一“文化快餐”特点,可以结合电视中播放的根据名著改编的连续剧,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来看电视剧改编之得失。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都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这种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1.3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刊物和时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如《中国青年》、《读者》等;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名篇和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 帮学生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监督阅读进展

由于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令人满意,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现状及学习需求,可结合我们潍坊的“朝阳读书计划”和“中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实施,帮学生制定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语文教师应把课外阅读纳入长期计划和常规教学计划中。

在每学期初与学生统览新教材后,针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以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依据,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规定阅读书目的范围和数量。包括一个学期的阅读数量和篇目的预设,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数目,实际每天完成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课外阅读档案,包括阅读的具体的起止时间,阅读的篇目,阅读的字数,阅读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感受、评价、困惑等等。这样看看他们的档案和计划就可以掌握他们的阅读进度及阅读内容了,便于督促。

3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的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课堂阅读教学是打开课外有效阅读之门的钥匙,良好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掌握,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巩固熟练的。

向学生介绍一些正确的读书方法,如对所读内容及时进行圈点勾画,可以抄名言、写摘要、列提纲、制卡片等,理解所读的内容,领悟其中道理,学习体味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和语言风格;指导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阅读习惯。并且让他们借鉴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如司马光、朱熹、鲁迅、老舍等人的读书方法,找到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同时,指导他们学会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后,在阅读中才会根据名著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阅读才会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在阅读中常有的无所事事、收效低微的情况。

4 为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培养阅读习惯

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来监控,是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在诸多评价机制中,考试的影响力对学生阅读名著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幸运地是,在新课改的影响下,中考试题对课外阅读起了良好地导向作用,翻开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名著阅读题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既有对情节、人物熟悉程度的考查,也有对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还有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的考查。这些无疑会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培养阅读习惯。

也可以采取活动评价,即在阅读后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获得的种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问。

第9篇

关键词:“大语文”观 阅读 培养习惯

阅读是吸收,是输入,写作则是倾吐,是输出。我一直跟学生说,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不能仅仅成为一项用数据衡量的标准,而是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兴趣,从而让学习的过程变得主动。

一生活处处有语文

提倡了这么多年气势恢弘磅礴的“大语文”,究竟“大语文”的观念是什么呢?

其实非常简单,所谓的“大”指的就是范围大。大到什么程度了呢?大到了在我们的集体社会中,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大到学术报告大会发言稿,小到请假条短信息各种安全警示标语甚至一个商品名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字之差可以闹出笑话,也可以酿成大祸。这个“大”还表明了语文的地位高。何出此言?很简单,试想一个读不懂题目要求的学生,如何能把题解出来?理科的思维也需要用文字的表达。数学应用题不也是常玩文字游戏么?

在教育和学习中提倡“大语文”,就是告诉我们,一是要重视语文的学习,二是要重视语文的作用,在生活中用心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因为语文真的是无处不在,哪里有社会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及其应用。而且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趋势将随着社会的信息化人文化而日益突出。因此“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应该是确认了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阅读时刻在发生

(一)名著阅读。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累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阅读《荷马史诗》,就会拥有荷马的部分思想,通过阅读,人们至少可以拥有如但丁,莎士比亚和许多伟大的思想火花和人生经历。因为一部伟大的书籍就是一份厚礼,能够带我们经历我们不可能经历的人生,游历不可能游历的世界。

一个文明人就是拥有多样人生和多种世界的人。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慧”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共识。

然而,名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来供我们学习,就需要我们花时间来慢慢品味。鉴于中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认知与分析能力有限,因此在选择书目上就需要老师给予合理的引导和推荐。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趁热打铁,例如,初一学了《绿色的蝈蝈》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昆虫记》,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推荐《朝花夕拾》,学了《出师表》,推荐《三国演义》等等。给学生可以简单说说推荐的理由,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能让学生节省时间,可以教会学生现阶段哪些适合精读,哪些适合略读。

(二)个性阅读。

在“大语文”的观念下,是提倡扩大课外阅读量的。但是,现在的课内外衔接,要么放任自流、不作启蒙,要么横加干涉、强行填充,这着实是对学生个性的伤害。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语文考试的题目和答案都已越来越趋于开放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有问题才能有进步。课堂上,老师应该是由多说向多听转变。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人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能够独自提出问题,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学生读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时,印象往往是非常深刻的,学习效率非常高。

第10篇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之初向学生宣讲其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同时将近年来文学名著阅读成为各地中考必考内容的信息告诉学生,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熟悉的才是最感兴趣的。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大都比较熟悉,而许多课文就是节选自文学名著,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推荐。例如:初一学了《社戏》以后就可以向学生推荐鲁迅的作品,学了《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等等。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推荐的理由,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营造一种氛围。德国著名教育家蒂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取得进步。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前,笔者就组织学生观看精彩的影视片段,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对神话世界的向往和求知欲望的感召下捧起文本,阅读的效果就毋庸置疑了。另外,笔者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捐书,多看书。坚持师生共读一本书,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体会。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读的名著中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成功和喜悦。

为了使学生保持阅读的兴趣,我们还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成果加以展示,如读书笔记展览,开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文学名著知识竞赛等,同时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二、制订课外阅读计划

古语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安排,初中三年至少要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六部名著。虽说是三年,但由于初三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很难有时间来完成名著阅读的任务,因此初一时我就引导学生制订两年内读完这六本书的阅读计划,每年读三本,分解到上半学年、下半学年和暑假三个时段来完成。每读一本书,根据本书章节的多少,再进一步分解到每月、每周,并在班上贴出一张统计表,统计每个学生每周的阅读进度,便于教师的督促和调控。例如:在指导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全书共三十五章,建议学生用两个月的时间读完,平均每周读4~5章,并认真写好读书笔记。

三、教授课外阅读方法

阅读名著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好的方法,就好像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各种阅读名著的方法,并把它们灵活运用到名著阅读中去。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培根指出:“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汲取精华。这种方法适用于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妙词佳句等。略读,即要求学生看序言、提要、目录、后记等,以了解全书的性质、内容和规模,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熟悉的或者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学期初,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好读书笔记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可以包括作者介绍、故事梗概、人物性格、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等。要求学生读了名著后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

3.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名著教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86-02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阅读文学名著,气质会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会变得细腻而不浮躁,内心会变得博爱而不自私,灵魂会变得高尚而不猥琐,思想会变得深刻而不肤浅。鉴于文学名著的巨大教育功能,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学期安排一次“名著推荐和阅读”专题 ,旨在推进学生的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然而,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要达到的目标相去甚远。

一、名著阅读教学没有让学生读起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安排了六次名著阅读,分别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这些名著篇幅长,内容丰富,学生就其中的任何一本读一遍,没有三五天时间是不能完成的。这样庞大的阅读,学生没有在教师教学之前作阅读准备,光凭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吸收和消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事先作出安排,让学生用三五天时间将名著读完,然后师生一起走进“名著推荐和阅读”。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大多没有安排这一教学环节,一些教师只是口头上轻描淡写地说让学生去读。结果,一些学生没有要读的名著,一些学生有了名著也没有去读。这样,名著阅读前期工作流于形式,名著阅读形同虚设。

二、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简化、方法单一。

按照教材编写者的要求,每一次“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安排5课时,每课时的具体内容也做了安排,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但是教师大多不按照编写者要求做,将5课时压缩成3课时、2课时、1课时,更有甚者,让学生自己看看,不安排教学,不把名著阅读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过程和方法为教材上题目的逐一讲解,题目讲完,教学过程也宣告结束。结果,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笔记记得稀里哗啦。一些教师会补充有关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大多以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是否能理解接受是另一回事。为了应对名著阅读题的考试,一些教师出了大量试卷,把可能涉及到的题目一道一道地练,一道一道地讲,然后让学生将答案背出来,只要学生在考试的名著阅读题上不失分少失分,教师就觉得达到了教学目的。其实,名著阅读教学,学生读是基础,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读的基础上,一个缺乏学生个体阅读的名著阅读教学,纵然教师讲得再多再好,纵然学生考试考得再好,也不是真正的名著阅读教学,起不到名著阅读教学应有的作用。

三、名著阅读教学没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部名著十几万、几十万字,让今天的学生去读,是对他们耐心的考验。他们习惯了读图,习惯了快餐文化,习惯了网络小说。而名著的时代与他们生活有距离,名著深邃的思想、厚重的文化内涵他们难以理解,他们不喜欢名著,远离名著,甚至讨厌名著是自然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激发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而事实上,我们教师并没有注意这一点,没有跟学生谈名著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没有用事实让学生明白名著对人成长的意义,没有解读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打动学生的心灵,也没有表现出自己对名著的热爱崇拜之情,更没有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亲近名著,一句话,没有消除学生对名著的陌生感、畏惧感,因而,学生对名著阅读兴趣不浓。

四、名著阅读教学缺乏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课文阅读教学、放在解题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上。事实上,我们的学生要么一字一句地读,费时费力;要么走马观花般读,了解大概。学生的名著阅读完全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进行,起不到阅读的良好效果。教师应该承担的阅读方法指导的责任没有承担起来,任由学生自己在自行摸索。

那么,如何使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发挥其作用呢?

一、充分认识名著阅读教学的作用。

汉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告诫后人要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文学名著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对读者具有深刻的认识作用、巨大的教育作用和高度的审美作用。刘白羽说,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广泛认真地阅读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从中涉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如苏联文学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已成为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我国文学上至先秦两汉,下到现当代文学,各个时期的名著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不仅反映了悠久的华夏历史,博大的民族精神。而且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和传统美德,蕴藏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阅读名著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鉴于此,教师要克服教学的功利性,站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高度,抓细抓实名著阅读教学。

二、精心安排名著阅读教学。

教师要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认真加以研究,不能随意讲讲,再通过一些练习巩固,只求学生考试考出来就行。教师应在一周前安排学生读原文,教师自己也应将名著通读一遍,并对名著内容、主题、艺术特色了然于心,再进行科学的教学,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感悟,可以让学生谈谈情节、主题和读后启发,不能一味地教师灌输,销蚀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洋洋洒洒一部名著,如何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收获,阅读方法很重要。

1.向学生介绍几种阅读方法。一是阅读的方法有精读法、速读法、赏析法、摘录法、作批注法、对比阅读法等。二是作读书笔记的方法。有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艺术手法、撰写阅读心得等。

2.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教科书中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对原著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大概了解,帮助学生读懂原文。

3.以节选文章为内容,把握重点。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智取”的过程是怎样的?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杨志是怎样一个人?通过重点内容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原著。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或主要内容、理解作品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品艺术特色。特别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内容的揣摩、体会。

四、积极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第12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 现状 兴趣 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吹遍校园,也吹醒了每一位手执教鞭,立于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近年来,教育部门有意识地将名著导读纳入初中语文教材,为了切实落实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把文学名著知识列入到中考的范围内,成为必考题。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刻不容缓。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初中生阅读名著,接受文学熏陶,对其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可是,针对名著阅读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切实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根据笔者在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名著阅读教学的拙见。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名著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首先,学生阅读量不够。有一份在广州某中学的问卷调查显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中,近5%的学生几乎不看课外书,6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一点课外书,经常看书的学生只占30%。笔者也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做了调查,在调查中让全班同学填写自己平时阅读过的书目,45%的学生经常翻阅中考满分作文,40%的学生青睐于动漫,10%的学生沉迷于各类杂志,也将近5%的学生从来不阅读,而对于名著阅读的人数几乎为零。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出的中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忽略,不能不让我们对现在初中生的阅读现状感到忧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900万字近似天文数字的阅读量,又该怎么落实到位?

其次,阅读的功利性导致名著阅读的低效性。虽然名著导读成为中考必考题,但由于名著导读在中考中分值不大,并且考题不够深入,大多表面化,模式化。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精力有限,大多数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只让学生看“名著简介”,或者将几本名著浓缩成几张材料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压力,让许多语文教师歪解了教育部门设置名著导读的初衷,忽视了课堂上对名著的解读和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想就更无从谈起了。

再次,阅读受到重重阻碍。很多科任老师和家长没有真正意识到阅读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以为读课文、写作业才是学习,而看课外读物就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以想尽办法禁止他们阅读。在这样的“残酷压迫”下,使得一部分原本热爱阅读的学生,对名著也只能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了。

最后,阅读的盲目性。近几年,受“读图时代”的影响,在偶像剧泛滥的今天,卡通动漫和言情类书籍风靡全校。一方面,这类书籍紧跟时代潮流,语言幽默,图画精美,情节简单,思想浅显,在享受视觉愉悦感的同时,又满足了阅读的。另一方面,文学名著大部分年代久远,加上语言深涩难懂,学生又缺乏人生阅历,很难读懂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那些名著也就无法激起他们的阅读欲望。因此,中外名著在青少年中则备受冷落。

为了改变这些现状,有的学校甚至毫不留情地将图书馆中涉及言情,动漫的书全部下架,或是在班级大规模搜查没收,这些举措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生接收不易于身心健康的书刊,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忽视文学名著阅读这一教育难题。

二、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名著阅读,爱“读”才会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也不是无休止地拉一把,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学科的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的积累,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在阅读中洗礼心灵。

1、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名著的前提。可是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或者外国作品提不起兴趣。如,大多数学生对于鲁迅的作品总是敬而远之,这跟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作品反映出的深刻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关系。那如何点燃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了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名著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改变学生对名著深涩难懂的印象,吸引学生对名著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介绍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著作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海伦凯勒是美国的19世纪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德克丽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而这本书可以说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通过剪短的介绍,让学生对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对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从而产生阅读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影视媒体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如今,很多名著都已经搬上了荧屏,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教师可以在班级播放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走进名著,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名著所蕴涵的思想。在观看过程中,也可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注意对比影视作品和原著的不同,通过设计各种疑问,引导学生回归名著文本。

再次,通过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推动名著阅读活动的开展。纯粹的阅读是一项枯燥而沉闷的活动,而初中生尚处于心智还未成熟的年龄,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很难能潜心专注于阅读。可如果能将名著阅读和展示学生特长相结合,在玩中读,在读中去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名著阅读将会呈现的会是另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如,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参加“我为名著配图”活动,而喜欢音乐的同学,就可以参加“名著电视主题曲”歌唱比赛等等。

2、创设阅读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首先,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阅读环境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争取每周至少两节的阅读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阅读,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另外,也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为阅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其次,在网络电脑普及的时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网络阅读。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但如果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带来方便。网络藏书量大,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阅读需求,这种与时俱进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可以大大减少了学生找书的困难。

再次,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开展阅读从教师自我做起。教师的一言一行总是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学生,作为语文老师,也应养成手不离卷的阅读习惯。然后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带动学生去阅读。这种师生同阅读的做法,比起单纯的说教有着更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推荐适合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书籍

每一册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安排两篇名著导读,但这达不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加上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一位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文学审美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喜欢的图书类型进行调查,根据学生的阅读喜好,推荐不同的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在七年级上册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语文教材要求的两篇名著《繁星春水》、《伊索寓言》外,还可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性,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童年》、《鲁宾孙漂流记》、《聊斋志异》、《安徒生童话全集》等等,这些书籍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容易吸引初一学生的眼球。而在八年级的时候,可以推荐篇幅更长,思想内涵较深刻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到了九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阅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情节较为曲折复杂,语言深奥难懂的,思想深刻的书籍,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或是《朝花夕拾》、《傅雷家书》、《儒林外史》等等。

在不同阶段推荐不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阅读的书目,让学生的阅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也可防止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4、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名著阅读过程中,为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必须要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除了要让学生记下名著中的经典名句或精彩片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提高阅读效果,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下册名著导读要求的篇目《童年》时,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感受:“曾经总是抱怨自己的童年是灰色的,总有读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但读了《童年》,了解了阿廖沙的悲惨经历,尤其是他在艰难的条件下仍然痴迷于读书的精神,让我既感动又自责。面对生活,我们应时刻心怀感恩:感恩生活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童年记忆,感恩父母的爱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感恩学习对于我们是一件如此轻而易举的事情......”还有同学写到:“当我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时,相比之下,突然发现自己的童年是多么温馨而幸福。虽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我相信,有阴影的地方背后就一定有阳光。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即使你眼前可能还是黑暗,即使你的生活还有悲伤,但你坚持让自己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可见,阅读名著对于学生思想上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相比简单枯燥的说教更来的有成效。

5、注重读书方法,浏览、精读、泛读相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略读和精读是培养学生进行阅读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精读略读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精读就是认真,精细的阅读。名著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番,就无法深刻领悟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名著中的重点篇目,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研读,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人物形象的分析,构思的揣摩,从而汲取名著的精髓。如在学习初三年语文教材中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了解书中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香菱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红楼梦》一书的主旨。

略读就是粗略的阅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如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大段的环境描写或者人物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略读可以使学生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见闻。

6、名著阅读的情感个性化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四项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里面蕴含的深刻内涵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去挖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学作品,每个人也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适当点拨,而不能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

在阅读完《西游记》这部名著书籍时,同学们针对书中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书中的四大主人公,同学们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针锋相对,都对人物的喜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谈到孙悟空的性格时,一部分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惩奸除恶的大英雄。有的同学却认为他高傲,自以为是,目无尊长等等。

7、阶段性的展示阅读成果

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和积极性,防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教师可以阶段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如可举办课前三分钟,轮流让学生上台推荐阅读书目,并说明推荐理由,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

此外,还可以阶段性地举办“我读名著”征文活动、手抄报评比、演讲比赛等等,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和理解度,从而有效地推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居里夫人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地组织名著导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名著之花满堂飘香。

于漪老师说:“现代社会,人们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本领,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核心,因而,阅读能力也应放在首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在摸索中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名著的好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让我们引领着学生,驰骋在名著阅读的原野上,让优秀的文学名著浸润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卷卷书香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只有学生心灵的沃土丰厚了,语文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周植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思考[J].语文天地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