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6:2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美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解释美术教育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除了要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外,还要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并使学生领悟美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审美体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几点探讨:
一、创建平等的教学环境。
常有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不给学生充分感觉的时间和机会,而是以教师的感觉作为结论,从而使欣赏教学变得简单、肤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观点容易被抹杀,兴趣也就随之减弱了。作为教师不如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们做一回老师。每一个同学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有同学提出的观点别的同学不同意,他就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服他人。这样由同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互动,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当然这时候教师不再是纯粹地当一名听众,他需要适时对学生的问题方向做一个导向,控制课堂气氛的热度,不至于使讨论变成无谓的争论。在最后,教师还需要就同学的发言做一个总结,指出同学的出彩之处,并纠正错误的观点。对于自己提出的、争论过的话题不管是对是错,记忆都会比听来的要深刻,课程的内容也就很好地被记住了。与此同时,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一个从欣赏到评述的方法。在美术课上,有很多的美术技能、美术材料、美术工具对学生们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尝试,他们在操作时未必能做得很好。还有些美术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作品和别的同学比起来可能会有些差距。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寻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表扬,给予鼓励。也就是说,教师要展开积极的评价,适当的鼓励能让学生增强信心,教师要在学生的作品中多找优点并加以肯定,对学生不够完美的作品多给予鼓励性的表扬,从而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下一次的创作绘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水平。在教学评价中,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
二、根据“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教学工作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发现问题和乐趣,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叙事记录与反思,学会观课与评议,并利用教学博客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一来这种可行有效的研究与研讨交流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一课一思”、“一课一得”,让教师在发现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教学业务技能。教师的教学业务技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比如说在初中课本中有教学生画漫画的课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做示范,亲手画出来的东西远比视频、挂图等工具有效得多。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我们先了解“新课改”形式下,对教师的要求:
1、普通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并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选修其中的若干模块。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应到学生动手时间,达到“新课改”后新课程的要求。
3、教师要会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创作实践的关系等,提高运用能力。
4、教师应会创设美术教学情境。
5、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
6、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
“新课改”形式下的美术课程内容注重基础化,教材设计系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课程结构优化,培养学生全面化,个性化,教材各方面的特点都对任教的美术教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还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设备,腐朽的教学观念来教育学生是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的。
三、精讲善练,启发诱导。
美术课的特点就是练。美术的技能是在训练中积累并完成的。[2]精讲要求老师一要语言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二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三要根据课堂实际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教师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和练无关。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好了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练是要求学生目的明确,多动脑筋,也要求老师在学生练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演示的内容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同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在教学中,我在备课的时候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做到课前“心中自有百万兵”,对教学的语言进行了组织,保证课堂少将废话,有意识的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演示时,我力求线条简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让学生都能看清楚看明白;在学生进行训练时,对学生进行巡视,看他们在训练时是否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是否理解了训练的目的、方法和步骤,看学生是否恰当运用材料和工具等,及时予以辅导和纠正,力求达到善练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等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能力。教学中,教师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二要了解学生的状况,对学生状况心中有数,教学时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启发学生时,要思路清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启而不发”。在启发学生的时候,教师不因循守旧,要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学中,我对知识点进行了分析,对课堂进行了预设,通过故事、生活、多媒体启发等手段,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注重体验,感受境界。
是指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共鸣,多向的协调互动,学习美术完全成为情意。[3]由此导致学生的精神从教学本身超脱出来,达到超越自我,超越自然,步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体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师生在美术教学活动的互动和对话中,通过感悟和想像,进而被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材料和情境深深地感动和吸引,美术学习自然成为一种快乐的情意行为。例如《多变的立体造型》,运用现代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精美的立体造型,以及独特的创意,让教师与学生惊叹不已,师生在探索美术设计材料的开发与运用中,感悟艺术语言的独特性与材料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引导学生对材料和技术、设计创意等问题的探究这类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自由的空间,以至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这就是说,应用情意性策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同时转化角色,淡化传统师道尊严,双方以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境为中介,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实现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此刻身心便可在一瞬间获得自南,同时做到淡化技能训练,用玩玩的心态来轻松愉快地创作,生命的体验便可以从徘徊于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知识与运用的境界超越出来,上升到体悟、品位、欣赏的境界。一堂美术课由此变成学生接受心灵洗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生体验。
五、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让学生学会观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可以利用事物的特点和想象力,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去描绘生活。
2、教师可适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富有情趣、美感的氛围中,其美术作品必然是充满着创新意识的,是富有创造力的如“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感受到美、联想到美、追求美、领悟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巧妙的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机制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在操作过程中摈弃分数,采用评语,特别是运用一些积极的,有感彩的评语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应该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耐心的运用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与学生很好的交流作用,学生会更好的改正一些错误,因为他感到老师是关切帮助他和尊重学生他的。
5、因势利导、及时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如今,中学美术课教学其特殊性的一面更应反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教师成为学生真正的伙伴,在教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求职中的‘伙伴’。”在这种关系下,让美术课堂成为一种活跃的“自由”释放性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生自己潜能也能释放,而不是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学习,形成一种“师推生进,生创师新”的有机整体,学生自身的个性也能达到发展,创造性也能有得以施展的空间,成为一种新世纪真正的互动课堂。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1年.
关键词:美术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创新性;美术课堂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00-01
美育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部分。说:“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人格,发为伟大的行为”;恩格斯也曾说:“美育就是美学方面的教育。”中学美术课是美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中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可以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中学生加强美术技能的训练,对将来参加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是极为有益的。中学美术教师要想把握好中学美术教学艺术就应该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做到如下几点:
一把握中学美术教学规律,了解中学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这就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它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以及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学美术教学的特点及要求主要有:
1.审美性。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2.直观性。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如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3.启发性。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课堂时间有限,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
5.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其实这也是更深层次的顾全大局。
选择典型来启发大家。选优者,以用作模范,激发大家学习。有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辅导使其更完整,也可以给其加大学习份量,提出更高要求;选差者,指明缺陷,通过辅导纠正,一是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使其跟上趟,二是启发大家改正自己不足,作借鉴之。
6.创新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二根据中学美术教学特点,认真钻研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美术教学特点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手段。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教的方法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方面,这进一步说明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完成预定之教学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要教师认真钻研 教学方法。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2.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3.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采用这种方法,要求非常讲究: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引起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共鸣;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
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
4.参观法。通过参观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实际联系。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等。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民间美术;开发;运用
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和根源。离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滋润,中国文化发展就缺少根基,没有生命力。尤其是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就更应该重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此,美术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进行探索性实践和研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独特贡献。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理解和研究民俗与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俗与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本文从本地区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出发,剖析了中学美术教学的现状,并通过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分析,深度挖掘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提出研究对策及设想方案,旨在提高新生一代对民族文化、家乡艺术的认知和认同度,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一、中学美术教学现状
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校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视音体美课程,一味追求高考分数也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来自家庭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育存在种种偏见,将学生的审美教育等同于培养画家的专业教育,甚至认为画画是手艺人与工匠的活,是受歧视的营生。即使某些家长看到艺术考试能成为学生通过高考的所谓捷径,往往出于对高昂的费用的考虑而放弃艺术考学这条路。同时,从现在的美术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得学生也丧失了对美术课的兴趣。这一现象引人深思:放任自由,任其发展显然不行。然而,又该如何寻找一条能贯彻中学美术教育的方针,而且能符合实际情况,还能做到因地制宜呢?由此,我想到了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现行教材中缺少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教学空间,有待于教师自主处理教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藏优势,将民间美术引进美术课堂,并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传承。这不仅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益探索,也是创造性丰富教材体系的积极尝试。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比如织锦、虎头鞋、面塑、泥模等,它们形式上色彩对比强烈,造型大胆夸张;在题材方面,它涉及民俗、生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以年画为例,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中国传统年画源自乡间,其制作者和消费者也主要是农民,制作方式基本上是单线木刻、手工填色,造型简约夸张,用色鲜明艳丽,体现着乡土中国典型的农业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风俗习惯,迎合普通百姓的欣赏口味,满足其精神需求。而现在的学生大都在玩具堆里度过了童年时光,不懂得与人交流和对人的尊重,沉浸在电子游戏中空泛的故事情节表现里,而这些又能在他们的记忆里留下什么呢?其实,民俗与民间艺术就像会讲故事的媒体,可以给现代中学生诉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心领神会,更好地连接这一代与上一代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从而使现代中学生感悟到历史的传统,并很好地传承下去。
三、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民间美术的运用
古老的民间美术虽然就在身边,但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去关注和学习,还是需要教师和学校做一番工作和努力。要想真正实现民间美术进入中学课堂,教师应建立起学生参与型课堂模式,让学生亲自去搜集相关的材料,讲解相关故事,甚至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可设计以下教育环节。
(一)收集物品和材料
例如,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年画相关的故事、传说等。对于学生来说,做到这一步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使环节的活动具有可行性。
(二)展示与解读
对于学生收集来的民间美术作品,教师在展示时要做好筛选和分类,帮助学生删除封建迷信或其他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并对要展示的作品贴上标签加以说明。此环节是实现审美教育,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即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利用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从具体的民间美术作品出发,讲述美术理论知识,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标。
(三)体验与创造
该环节是上一节的深入和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旨所在。例如,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面塑或剪纸等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的制作活动,就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的互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单方面说教,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使学生很好地将民族美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四、意义
在美术课堂上开展乡土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家乡艺术的认知和认同度,是使民间艺术真正得以传承的良策,还使学生对美术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充分挖掘适应本土民间习惯的乡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美术教育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美术的渠道,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尝试。总之,民俗与民间艺术是全国民族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既尊重每个民族美术发展的独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提倡民主精神。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胡岚臻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双山子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绘画;中学美术;教学
绘画是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用线条、明暗、色彩和构图等造型手段,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绘画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形式,它在《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占教学量的一半左右,其任务是传授绘画基本知识,培养各种绘画技能,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创造和审美等多种能力。
一、因材施教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第一,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潜能进行不同侧重的教学,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允许学生有所差别,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为今后的艺术个性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中学生活泼好动、耐性较差,而基础绘画教学需要反复观察、描画、修改,学生对此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专心作画。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在学生精神松懈时讲一个画家的小故事,或者带领学生对校园内的建筑、花草树木等进行写生,等等,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
二、注重临摹和写生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多临摹、多写生。临摹注重技巧的学习,是汲取他人的造型技巧的重要手段;写生则是用某种绘画的语言表达审美客体的感受,在逐步的练习中找到状态,养成习惯,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其次,教师要将临摹与写生相结合,整体训练,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临摹的目的是将学到的经验用于写生,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临摹前人作品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让学生体会其内涵,研究其技巧,将临摹与写生课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加强基本功训练,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示范教学
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受,教师非常细致地讲解了画理,但是学生却一知半解,在实际运用中也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因为画理用语言来描述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单纯靠语言讲解是不够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画理,很难将其融会贯通,就算听懂了,也很难掌握“度”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示范,提高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准确获得知识。
所谓“看书不如听讲(讲解),听讲不如看画(示范作画)”,在绘画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示范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用示范性操作,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完善对“度”的把握。比如,在教学水粉画中的“干画法”和“湿画法”时,对于用色、用笔、用水等,教师应一边用语言讲解,一边示范作画,在重点处提醒学生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这样学生既有了理性认识,又有了感性认识,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绘画技巧,提高了绘画水平。
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中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绘画。第一,注意整体观察事物。中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绘画时大都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屡有发生,这是不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整体观察法,提高作品的质量。第二,将长期作业与短期作业相结合。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长期作业,同时还要布置一个短期作业,使短期作业成为长期作业的辅助,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第三,做好调整修改工作。在基本完成绘画作品时,要做好调整修改工作。学生要认真分析,反复比较、研究,检查画面效果,品味整体感觉,看看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等,对不妥当的地方进行修改。
五、灵活运用评价方式
让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比如面批、学生自批、互批等,和学生一起制订一个评价标准,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要求参与评价,如果意见不一致就通过讨论达成一致。这样的评价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慢慢地,学生的眼力自然就提高了,也就实现了评价的目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学教学《总体规划》提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现代美术教育观的体现,也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绘画教学对于传授学生绘画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各种绘画技能以及发展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创造和审美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 美术欣赏
Brief talk about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Fan Xingtian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talk in this article about the high-schoo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ents’ art appreciation mentality and habit of appreciation, the arrangement and character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content and the organizing form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junior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Keywords】Student Art appreciation
1.中学生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学生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学生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1.2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初一年级学生在观看绘画作品《纺织女》时,他们全被画面上纺织女工及背景后面那些皇家贵妇们的对比场面吸引住了,以至于仿佛自己置身于画面之中,与那些纺织女工共同劳作。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初二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1.3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学生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1.5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理解。
2.初中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2.1 初中美术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七年级上册《校园伙伴》、《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校园春天》等。其特点是初中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初中生审美心理,如近大远小,比例原则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学生喜爱。
2.2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八年级上册《读书与藏书情结》、《土与火的艺术》,八年级下册《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等。其特点是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九年级下册《城乡美术文化考察》欣赏内容是历史文化遗产。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了民间艺术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3.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九年级下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工艺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工艺品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懂得工艺品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工艺史及灿烂的工艺品文化,了解中国结、年画、泥塑、刺绣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工艺品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在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学生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3.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初一年级学生能对素描知识加深理解而出示一些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现在的孩子从小画的是蜡笔、水彩笔的儿童画,看的是卡通片,从少儿的书刊、影视、网络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中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冲击较大,社会上能接触传统国画的机会太少。而家长们更是望子成龙,学什么有前途就往哪里钻,不管小孩是否有兴趣,把小孩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到了中学,文化课程的增多也使许多学书画的学生放弃了书画的学习。
目前中学美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大都来自师范院校美术系,当初也是学西画考入的,在师范里学国画也只是蜻蜓点水,不博不精,在工作中也没多少时间精力去深入学习国画,在上课时也嫌国画工具太繁而被其它内容的课占挤掉,课余时间也多用在其它内容或西画的辅导上。
这样的局面,造成了现在学生对中国画“敬而远之”,认为国画太“老土”、太“遥远”。片面的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学这个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与骄傲,在世界绘画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要想使中国画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加强国画教育。中学美术教师承担着我国传统绘画的重任,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画、喜欢、会画中国画,进而培养学生对美的悟性和创造力,是中学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下面谈谈我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对国画笔墨技法的兴趣。
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特别是笔墨功夫,不经过长期的训练很难掌握国画的笔墨关系,对平时不拿毛笔的中学生来讲的确是很难的,一笔下去既要有形状又要有深浅,加上生宣纸的吸水性能又较难控制,容易使学生因控制不好导致失败而丧失国画的热情,对中国画的热爱也无从谈起。所以,让学生学好中国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墨冲色、泼墨、积墨、破墨、宿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易到难。教师要巡视指导,开始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蘸水、蘸墨、蘸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国画的笔墨技法。待学生对用笔用墨有了一定兴趣之后,再具体要求学生对国画传统的“笔墨”进行严格的学习。国画“笔墨”的特性使“笔墨”在形式上成为国画的特殊点,成为中国人表现自己艺术理想的抒写方式。国画传统“笔墨”是现代国画教学的源泉,教学应先立足于传统再勇于创新。
二、中学国画课程安排及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中的一些多余的或不适合学生的内容进行删减,也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结合进来。
(一)教学方法的优化
国画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比如利用学生勇争第一的性格,教师可引进竞争机制;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直观教学法;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教师可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巩固学生兴趣。
(二)教具的优化
教学手段的丰富利用必然导致教具的多样化。美术教具除了笔墨纸砚必备之外,还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多用的幻灯、录象等以放电影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它形式新颖、清楚直观,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有着其他教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挂图教学,国画适宜悬挂,它经济、简单、方便,与投影录象相比,它的优点是可长时间悬挂,供学生观摩。
(三)学生作业的讲评与批改
学生在作业练习时,教师应巡视辅导,一发现画的好的作业,马上表扬,对学生起到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完成后还可以贴在黑板上,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和小结。
三、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
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体会到课外兴趣活动是课堂的补充和提高。对国画成绩好的、有兴趣的成立国画兴趣小组,进行专门辅导,把他们的习作进行展出,如校内定期举办学生的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同学们看了本人或自己同学的作品,倍感亲切。多参观周围的画展,通过观摩展览,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自信心和成功意识、开阔眼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国画作品立意来培养学生兴趣。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欣赏进入到自觉欣赏。那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多元化艺术,并从艺术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建构一个多元化艺术观念,是课程标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目标。
[关键词]:创新、教法
中学美术欣赏课在整个中学美术教学的位置极其重要,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中学时代所接受的欣赏教育,对他将来的艺术观点、艺术修养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健全有重要影响。
在中学美术课上,我们教师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即“传递----接受式”。这是最常见的绘画欣赏教学类型,其特点是以教师讲解说明为中心,学生只需全神贯注的听,思考和记诵。其教学基本变式是叙述或描述画面----形式分析----解释意义----总体评价。此类型操作程序及要领是明晰的,只要吃透作品资料,在欣赏画题方面下功夫,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一般效果不会差。但我们是在认识论方面过分强调理性思考方法,在教育上过分强调传授方式,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欣赏课剥夺了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的权利,那就谈不上是欣赏,而是美术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受阻碍。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意味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能够自主的对美术作品观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着学生们一起讨论、比较、操作、尝试甚至争论,一句话,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理解,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本人在平时教学中,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对美术欣赏课方法作了一定尝试,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从而愉悦的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问答型“引导、发现式”
这是一种学生在教师诱导下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中心,以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形象识别和理解能力为目的地教学类型。其特点既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索和思考。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采用:设问、反问、诘问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贴近作品隐含的问题,这种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会怎样欣赏作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上七年级《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中,《纺织女》这课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提问学生,全画面可分为几个部分?前景妇女和后景妇女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后景壁毯上表现了什么内容?你对作品中的人物心情有什么感受?前景纺织厂条件如何?从何处判断出来?在提问中,让学生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给人物,景象的意味。许多同学能从画面穿着分析出前景纺织女工在马德里简陋的条件下劳动,后景则贵妇们欣赏由妇女织造出的壁毯,并指出两个场景,代表不同的阶级,隐含着对比,甚至有同学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知道壁毯表现的神话故事的内容,
整个是为前景纺织女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这样的回答欣赏教学,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二、讨论型“创境----领悟式”
这是充分显示了教师创意造境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欣赏教学。其特点强化了欣赏教学的赏悦性,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需要和欣赏对象的性质,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审美情景,教师可以出一些背景材料,学生畅谈感受和领悟,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欣赏对象的深层意蕴。
1、创设正确的审美情境
对于初步具有美丑好坏判断力的学生来讲,要进入美的欣赏,首先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使其摆脱日常意识状态。
例如:在欣赏七年级课本杜健作品《在激流中前进》时,播放乐曲《黄河船夫曲》,此时学生进入某种情景,自觉体验船工的艰辛,
产生审美意境。此曲和《在激流中前进》题材相同,作品表现情绪相同,《黄河船夫曲》声音浑厚,有气势,通过短促的喊号声和渐强的梯度节奏,表现了划船的动作,感受经过紧张的险滩战斗,船工们心里充满着愉快,希望与光明。《在激流中前进》色彩凝重,用笔粗放,运用衬托和对比手法表现船小、浪险、人艰,两件作品都表现了船工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积极的认同心理活动,由于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想象。
2、共鸣和理解
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学校地处农村,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稻、收稻、挑稻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在日趋异新社会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三、自由型“指导----自学式”
(1)学科地位低下、美术认识局限。县级中学中普遍存在着美术教育学科地位低下的问题。受我国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及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社会、学校、家庭都推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徒有虚名。尤其是在县级中学,天高皇帝远,哪怕上级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开齐上好各门课程,哪怕教育部签发了重视艺术教育的文件,学校往往只是虚与委蛇。在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心中,美术课完全不是修身养性的有效工具,仅是闲时调遣娱乐,仍然属于不折不扣的副科,与音乐、体育并称“小三门”。所以一旦重要考试来袭,美术课程便形同虚设,成了其他课程的补习、复习或自习课,顶多让美术老师到场维持纪律。
(2)教学设备欠缺、教学条件恶劣。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县级中学没有专业的美术活动教室,没有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配备相应的写生桌椅、画板、画架、静物器皿、石膏像等教学设备,更别提信息时代下的现代多媒体设备了。部分县级中学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又不待见美术教育,导致在美术教育上的资金投入极为有限。同样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家境并不富裕,家里为节省开支,在孩子美术方面的投入几乎为零。教学条件的滞后,令美术欣赏、手工制作等美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美术教育的改革。
(3)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资质不一。调查表明,县级中学对美术教学的轻视,导致美术教师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大部分学校的美术教师未经专业培训,驾驭教材的能力普遍偏低,学生在课堂上只是随笔自由作画或者模仿课本作画,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作用几乎没有派上用场。有的中学,甚至存在一师多职现象,没有配备专门的美术教师,而是让能写会画的其他课程老师肩挑两担,由此我们可以预见,该校的美术教育水平高不到哪儿去。教师不够专业、教学过于散漫、学生能力不一,无不成为阻碍美术教学发展的绊脚石。
二、现有条件下如何改善美术教育
当前县级中学中存在的美术教育问题纷乱繁杂,不一而足,以上仅仅是最为明显最为普遍的问题共性。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有着漫长的过程。我们知道,影响事物的因素有二,一为主观因素,一为客观因素。中学政治告诉我们,主观原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外因不受个人控制,难以改变,而内因改变全在个人控制下。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即将投身于美术教育的从业者,我不才,遵循心的理解,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提出如下改善建议:
(1)营造美术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从客观上来看,美术教育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美术教育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教师乃至学生的充分重视。只有在外界重视的基础上,美术教育的其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①教育部门重视。美术不是简单的“画画”,而是审美教育的主体,它在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境界、完善素质教育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论是从学生个体的发展还是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门都应把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去,把建立健全美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重要工作。
②学校家长重视。县级中学应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美术教育,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美术课程,保证美术教育的基本经费投入。一方面积极创造美术教育条件,按照有关部门规定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展览室,配备美术教学及活动器材,确保美术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壮大充实美术教师队伍,确保“专人专用、各尽其职”,并定期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素质考核。同时开展各种规模的美术教学研究活动,联合外校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学校美术教师师资力量。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们应充分意识到美术的重要性,意识到美术除了提升个人审美和综合素质外的更切合实际的社会功用,彻底割除“学习美术”乃“不务正业”的狭隘观念,从而配合并支持学校、教师开展的教育活动。
(2)发挥美术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有二,一是学生,二是教师,其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但美术教育从业者要在现有条件下改善县级中学的美术教育,还得从自己身上苦下功夫。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重要教学原则。对于县级中学的美术教师而言,因材施教有着双重含义。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遵从个体差异性,对美术资质或美术兴趣相对较弱的学生施以倾斜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辅导教育,对美术资质较优或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施以放羊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点拨教育。一方面,合理使用教学评价,要明白中学美术教育并非全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要放低技术标准提高情感标准,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与创作,从而达到鼓励的效果。另一方面,采取寓教于乐的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如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集体创作等等。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描摹生活。
三、结语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的时期,而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中学美术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综合素养较强的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学作为学生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良好教育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特别是当前教育部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拓展学生才艺。另外,美术是源于生活的,美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教导,还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使他们发现生活之美。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极其重要。美术由于其自身就包含了情感和理性、脑力和体力等因素,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烦躁的学习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体会到艺术的优美,放松身心,体会到艺术的意义与价值,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欣赏绘画作品,它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各种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靠作者们创造出来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将学生的创造力推到一定的高度。另外,美术还是创造美的过程,作为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不仅包括创造美,还包括发现美。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还能使他们对日常的学习生活更有信心。
二、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我国的中学美术教学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在近几年才正式走进中学生的课堂,由于相关准备条件的不充分,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学不受重视
应试教育制度可以说是影响我国素质教育难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经过漫长的时期,应试教育依然在中学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初中生为了考入好的高中而拼命地学习文化知识;高中生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也拼命地奋斗。虽然教育部门规定了中学素质教育的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提升自己的升学率,往往导致这些课程形同虚设,有的学校甚至不设置美术课程,这样美术便不具有丝毫教育意义了。由于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教学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得不到重视,不仅学科教学地位低下,学科教师的地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安排的课程也很不合理,一周之中往往只有一节美术课。此外,由于一些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对美术学科产生兴趣,这也导致了美术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地位低下。
2.美术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由于对美术教学观念的不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中学在选择美术教师时也没有很严格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聘请途径。很多学校聘请的美术教师都是非专业的,他们有的是校内的音乐教师兼任的,有的是从一些培训机构聘请的,还有的是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但缺乏一定的美术教学经验。这也导致了当前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强;其次,教师责任心不强。由于美术教学不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时都保持得过且过的态度,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基本的讲解,省略一些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一些想学美术的学生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专业水平和道德素养不高,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感,这也导致了学生对美术课堂不感兴趣,在美术课堂经常看其他学科的书和作业,认为美术课堂就是休息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这种言不尽意、意在象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其独创性。“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一“藏”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旧注:“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孔子的名言不仅是指深入学问深浅层次,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学习态度上的区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由爱学而入境,会学而晓理,乐学而动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刺激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据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在保持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的同时,努力做到引起学生探究其文化内涵的兴趣,从而加大有效知识(指教学中的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懂、不知的,学后有所得、有所感、有所获的内容)的传授量,增添教学魅力。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把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虎;-虎-)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象是什么?象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演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二“藏”观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是单纯的认识方面的信息交流,必定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相通。据此,笔者以为教师的观点与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讲出,要从情节中自然流露,自然地同化学生心理,使教学富有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而富于魅力的教学也应是浑然天成的,特别是欣赏课。“欣赏”本身就是心与心的交流,美术欣赏课要求教师将教材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教师即为教材),再以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的观点、认识及倾向性融入情感、语言等教学意向活动中,自然地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同化学生的心,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步入一种师生相融的微妙世界,魅力随之而生。如笔者在中国工艺美术欣赏课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凤”的形象:学生说“凤首”象鸡,教师补充:它给人的感觉又不象鸡那样好斗;学生说“凤翅”象燕,教师说又没燕子那样轻巧;学生又说“凤颈”象鹤,教师又补充,感觉又不象鹤那样轩昂。学生在余味中感觉到教师是在说人而不是在谈“凤”。在和谐的师生相融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领悟到了“凤”的风格也领悟到了人的象征,领悟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自然流露出的感受与认识,那种将问题想透了而带来通体透畅的感觉从教师这里自然地曼延开来,充满整个课堂,能够激发师生内心的追问真理和热爱智慧的热情,师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魅力亦在其中。
三“藏”方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说:“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这就是说,教学的目的,最终应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逐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所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二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去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于美术欣赏而言,“欣赏”本身是一种创造,为使学生完成这一创造性的“欣赏”过程,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种启迪思想、促进理解的角色,持有一种着意开放的心态,尽量避免以假定去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创设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富于魅力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去领悟欣赏“方法”。
在欣赏课教学中,总会有学生问怎样欣赏这类或那类的美术作品,教师可借鉴有法而不言法的艺术处理方法,通过独特的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自寻欣赏“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情感,同时也增添了教学魅力。如笔者应用“空白”艺术理论追求不教之教。“空白”原本是作品中未画出的却是向观者所暗示的部分,教学中的“空白”即未明确讲出的部分。比如在国画欣赏课中,教师设疑:“如何认识一个人?”学生答:“内在品质及外表。”教师引导:“观画如观人。”学生在赏析过几幅作品后总结出国画内在神韵与外在笔墨的欣赏品评标准。这样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巧妙地留出教学中的“空白”,留有余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达到了不教之教之目的。再如,现代设计艺术欣赏课中,由于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令学生自己去赏析。笔者曾带了实物(壁纸刀、收纳桶等)到课堂上,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优秀的设计,随后又举出反例(如一些城市垃圾箱、土产商店一度出现的“猫壶”等),再质疑:“优秀与拙劣的设计品评标准是什么?”最终学生讨论出现代设计体现现代人文意识的主题。这种帮助学生画龙,令其自点睛的“空白”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使学生领悟到欣赏该类美术作品的“方法”。
诚然,影响教学魅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运用以上“三藏”的方法,意在将“深山藏寺”之良方应用于教学当中,从而自然地增添教学魅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艺术本身的含蓄之美、意境之美,同时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并使教学呈现内在、持久的魅力。
一、中学美育目的和任务
审美教育,最终想达到什么目标呢?近代美学家先生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这种解说不一定是全面的, 但不可否认他看到了美育的核心,这对我们思考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大有帮助的。中学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并能形成自己的审美看法。也就是说,中学审美教育的第一要务为:通过教育能让学生体悟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中学阶段,音体美三科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科目。中学生正在转型期,他们正经历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初中生身上不可避免地有童年时爱幻想、善变等个性特征,同时也拥有青年的一些思维特点。爱好众多但极不固定,多动且喜欢不同寻常的事物,但面对现实中的美丑善恶还不具有鉴别能力。这可以看到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术能力训练,诱发他们潜在的、对美的强烈的渴望和追寻。
二、中学美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家要注意到《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所阐述的中学美育的任务,我们可以把中学美育要点作如下的整理:
1.培养美感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这就注定了要关注其形式。学生面对作品,首先面对艺术品呈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就是组成作品的所有艺术语言,就像线条、颜色、质感、层次等。面对丰富的自然世界的形态各异的万物,大家自然也是先感受到花的柔美、水的蜿蜒、山的巍峨等。学生对美的外在形态有了体会,就很容易整体把握原初美和艺术美。但外在的直观的审美态势最初也许不会成为众多学生的体悟目标。如果没有执教者的分析、评价,这一切都只能是潜在的因子。要想让学生们拥有对外形美的感知特质,就要让其成为审美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
中学美育的初级阶段,第一应该让学生感受并认知线条独特的味道。我国传统绘画里,线条是造型的最基本元素,变化多端的线条用截然不同的粗细、浓淡、干湿、疏密的状态来表现造型不一致、质感不一样的万物。这些作品里,线条拥有了独特而奇妙的造型力。美术教师要真正启发学生感受和体悟有典型性的精品佳作,进而由素描练习来进一步把握和体会其精髓。素描作品的线条不但可以表现外在形貌,而且对物象的结构和质感表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临摹素描佳作甚至通过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些造型因素的感知和呈现。通常每个人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有极大的悬殊。通过美术课有针对性的分析、体会、强化,学生们就会体会和掌握色彩的常识和运用技巧,形成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和鉴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种造型语言。
2.培养审美意趣
梁启超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外国学者认为情感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这样的看法合理性有多少,还不好下定论,但情感教育可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没有争议的。如一次学校风景的观察与写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诱发学生爱护自己所处环境的意识。 画作可以使人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达到感化人的目的,舍科特尼科夫创作的《又是一个两分》真实再现了孩子内心的情绪。美术课要深入挖掘画作里特有的情感内涵,使之内化为学生一种自觉的高贵的审美意趣,让他们油然而生爱自然、爱生活和爱美的意趣。这种情感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佳作赏析、写生和临摹经典佳作等,内容自然应不拘一格,并作多领域多角度的拓展。
3.培养审美理想
审美活动原初的表现状态为对美的物体的感悟和据此产生的情感体验,但这种体验,很大程度上被审美理想限制。孩子因为自身的年龄和心理原因,使他们缺少最基本的辨别能力,有时体察不到自然社会的美好、丑陋。自然而然,不一样的审美判断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感效应。优秀的有内涵的画作,一定会很好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和作者健康的审美意趣和独特的品味。从而能让观赏者心灵产生,发挥特有的不可忽略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审美活动的特点就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而这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追寻的结果。美术课时,执教者一定要精心筛选出古代当代经典的佳作,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还可以进行易操作的练习,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积极的审美理想的形成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4.培养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教育;中学;美术;兴趣;体验;成长
美术课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下,要求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作为承担素质教育重要任务的美术教师,究竟如何才能走出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呢?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1.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给学生造成了一种不可亲近的坏印象。学生不敢接近老师,不敢走近老师,更不敢跟老师说话、请教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就更谈不上了。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首先要主动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主动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水平、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优点,他们认识事物、表现事物都有美的一面,要适当地给学生表现的自由。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所以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细微的动作、热情的赞语拉近师生心灵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尊重。有时候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比严厉的批评更能让学生接受,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关怀和爱护,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改正缺点,改掉毛病,使师生间的对立情绪消失于无形当中,师生关系就能够融洽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提高。
2.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本身就要非常热爱美术课,还要喜欢和美术相关的内容,这样去影响学生就非常有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并给予最好的帮助。
其次,美术课堂不应该是黑白的,应该是五彩斑斓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形象生动、鲜明直观的。教师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知识传授的场所。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要有新思想,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自主学习,把学习美术当成一种自觉性的课堂活动。教师要去相信他、鼓励他,对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潜移默化地、自发地形成。
3.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地把美术课的作用发挥出来。尤其在农村,很多学校并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校虽然开设了美术课,但教育的意识并没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没有改变,仍然是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单一的教学形式,这样授课的后果只能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教学效果,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与新课标提出的“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要求也是不相符的。要想使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使美术课真正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教师就要从自身做起,千方百计地想出各种好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课堂实践当中。
二、在实践中学习体验
要矫正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厌恶情绪,必须还要在实践中得真知。目前由于农村美术教学条件差的局限性,赋予学生美术实践课较少,美术课学习体验性方式不够丰富。因此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比如学习“造型”这一节的类容,其中有节课就是做泥塑,那么做泥塑之前,我给学生讲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女娲造人”(开天辟地的时候,只有天上的神仙女娲在世界上,她感到很孤独,于是用泥土造出了人类、动物,于是地球上就有了生机),学生听完故事之后就思考了,泥巴的可塑造性,黄泥我们这里遍地都是,我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带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间地头,采泥土,拾树叶,让他们尽情发挥,在玩耍的同时就做出了自己最拿手的泥塑,在完成作品的同时,学生也感到自己是一位创造者,表露出了在完成作品后的自豪感。他们不仅参与了动手,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艺术之美。
三、在鼓励中成长
学生是需要鼓励才能成长的,当他们绘一幅画,或者做某一件作品,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我们要给一些适当的鼓励,避免指责的话语,比如:“你这个画的一点也不行,很难看,颜色也很杂乱……” 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很自卑。我们要善于发现他好的一方面,比如:“你这个颜色不错,很丰富,画面结构很合理”“如果再在细节上进行一些处理,画面会更完美”,一旦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会大胆的去做,越做越多,而且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