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13:1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提出:加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流通过程的落后,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白白损耗,果蔬损耗量达上亿吨。这种低效率的生鲜物流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的瓶颈。因此,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构建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符合市场需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目前,国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鲜农产品的单一供应模式,并加以绝对化。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差异很大,不可能整齐划一地采用统一模式。为此,本文基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探索不同核心组织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一、超市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超市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生鲜已成为超市经营的命脉,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笔者对信阳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实地访谈了解到,生鲜经营区往往是超市销售最为火爆和最具人气的区域,其收入一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10%~30%。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对改善购物环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商品质量和进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以下四种模式:
1.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
2.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费者。
3.经营基地专业公司―超市―消费者。
4.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
前两种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且与农贸市场作为零售终端没有实质的差别。第三种供应链反映的是经营基地的专业公司向超市供应生鲜农产品的情况,但这种方式所供应的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种方式,即由农民协会向超市供应的生鲜农产品量更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与超市的经营业态非常匹配,但现实中运用较少。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不仅抬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也使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品质的要求。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损耗就越高,浪费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2003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将“农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尽管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经营非常重视,却大多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而国内仅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突破这样的局限,应该采用第三种和第四种与超市经营业态相匹配的供应链模式,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环节,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鲜的销售额及利润。就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现实来看,应该以“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模式为主。因为第三种供应链模式必须在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两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采购模式的。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龙头企业纷纷转型,开始注重营销理念的吸收并积极实践,已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型理念。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能够将市场信息迅速地从市场传到农户以让农户的生产找到市场的方向,将农产品及时地从农户送到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以企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上获得了保证。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比如:肉类产品有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企业, 果蔬类产品有上海农工商超市连锁集团,奶类产品有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等,它们均是集农产品生产、商贸、科技、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多角化企业集团,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践证明,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能力和优势,是推行生鲜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鲜保管科学化、分拣配货自动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载体。
在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与批发商或零售行业可以在战略上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一体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后向一体化的建立,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公司+基地+农业工人”,龙头企业从农民手里成片租赁土地建立基地,租期一般为10年~20年,企业对基地的生产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按合同收购产品;三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行业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行业协会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代表农户与公司打交道。这种模式做到了农户省心,企业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证产品的销售。行业协会主要扮演的是“协调人”角色,能够对整个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形成的供应链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发挥着收集、分析、传播市场信息、组织参加贸易展销及交流和开拓新兴市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创建业内统一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本行业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行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公司却是直接体现市场冷暖的组织。
根据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目前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模式。以“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运作,能够在协会的统一规划下,公司向农户发放订单,实现“四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调运,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井然有序,推动农业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的素质成为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整合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交给了龙头企业,有可能使龙头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风险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三、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广大小规模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能够承担起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的责任,实现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连锁店、超市等零售行业,形成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供应链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培育农户鲜活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机,促进鲜活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跳过中间的过程,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工厂和超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失把产品运送到消费终端;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向农户订制产品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营养、卫生标准,以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进行有序采购。比如养猪业,面对去年“养猪不如贩猪,贩猪不如杀猪,杀猪不如卖肉”的局面,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选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可以增加散户的市场竞争力;而面对猪肉养殖的数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周期性波动,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可以发挥承担调节作用。入社农户通过在农产品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及农产品加工等某个环节上展开合作经营,降低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增强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
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是我国分散的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性,为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变革――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在规模上、组织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供销模式,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及利益牵制,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签订契约,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
相对于其他的配送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渠道、环节较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能够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获得生鲜农产品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 此外,物流企业作为流通主体,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为生鲜农产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务,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来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与市场的脱节,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的传递过程中失真,就使得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连带经营风险,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基于合同的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第三方服务商自身经营不善,则可能会影响使用方的经营,但如果要解除合同关系又会产生很高的成本。
五、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生鲜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发展一处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目前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82家,数量虽少,但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立法、规划、交易方式、准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为例,我国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这种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元,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也影响到农民增收。因此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急需升级改造。
对生鲜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服务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发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职能,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办市场”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并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构筑“农户―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店―消费者”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这样既能够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同时国家作为股东,可以保证对农产品流通的有效调控,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企业化批发市场要很好发挥作用,必须基于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程度。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济活动纳入到供应链的体系之中,从而构建起一个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拣拣选、包装及配送等服务在内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只要建立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但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的具体运行模式还是个选择问题,需要根据核心企业的自身实力而定。这一核心组织的形成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而是基于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实质上是权利的博弈过程。要保证上述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模式的正常运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物流供应链建设,探索多种类型的联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体系,从而降低生鲜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
[2]喻国华:论营销型农业企业供应链发展模式[J].企业经济,2005(03)
[3]贺盛瑜董一平:供应链环境下四川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2006(06)
[4]马林沈祖志: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5(05)
[5]邓俊森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业经济,2006(05)
[6]刘东英李建平: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选择[J].中外物流,2005-9-26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 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 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 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 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 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 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 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 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 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 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 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 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 刘雪,REVELL Brian等.Market Ability, S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Challenges in the Chinese Fresh Products Sector.Logistics Technology, 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
随着经济发展,供应链条上参与者增多,供应链所处环境呈现多元化。为实现整体优化,协同学引入供应链中。中国的农业生产销售环境不稳定,产品质量低。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将助于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Anderson和Lee[1]指出,未来供应链的战略重点在于以供应链协调提高供应链总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共同目标。目前供应链协同研究聚焦在战略、战术、操作层面。谭丹和朱玉林[2]设计的协同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模式,从以上三个层面提出实施具体方法。许金立和张明玉[3]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分析协同动因,构建协同方式的层次体系,并对信任机制和信息共享提出建议。徐良培、李淑华和陶建平[4]通过农户—公司灰色博弈模型探讨了市场动态价格下协同稳定机制。
本文将从纵向角度,供应链内部以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合作社为核心,构建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从横向角度,供应链外部依托政府建设的信息平台,加速各条供应链的协同。
二、构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的基本内涵和框架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是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实体要素签订契约,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使生鲜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过程中,共享信息、明确利益、责任,降低供应链内外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包括节点内部协同、各节点协同和供应链之间的协同。个体内部协同和供应链各节点协同要依靠内部契约的约束,而外部协同需要搭建社会信息平台来满足各条供应链的信息沟通要求并推动合作。
三、江西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
1.江西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现状和问题
江西省目前生鲜农产品的主要模式有“农民+消费者”、“农户+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农户+生产基地+超市”。
“农民+消费者”指农民自行销售生鲜农产品,虽保证了农产品新鲜度和合理价格,但批量小,辐射度低,顾客的受惠面和权益无法保证;“农户+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为江西省本土超市普遍供应模式,农产品供应较为稳定,但流通环节过多、批发市场管理落后,难以满足顾客的新鲜度要求,农民收益不高;“农户+生产基地+超市”模式下农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明显优势,但推广度不高,农民主动性不足。
通过进一步调查得到农超对接无法推行的主要原因:农民能力不足,过于分散,农业设备落后,蔬菜产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大批量采购;超市设定过高门槛;缺乏信息沟通;供应链各主体旧观念未改,过分依赖批发市场。
2.江西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框架
结合调研中生产基地和超市的具体情况、需求,为推行“农超对接”,本文拟构建江西南昌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模式。
如图,针对江西省农民竞争力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对单条供应链而言(上方部分),以乡镇为单位,地方政府舆论宣传,辅以土地政策,补贴返还,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吸引农民参与合作社/生产基地。合作社/生产基地和超市、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签订契约,规范利润分配以及相关奖罚制度。依托普及度较广的通信技术,如电话,实现农、超之间供需及相关信息互享。加入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分销过剩农产品。
面对不稳定供需,依托外部供应链协同来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信息平台端口连接社会信息平台,向所有农产品供应链收集、农产品供需信息,交换其他供应链交易机会。参与企业公正评价合作方,并到信息平台,帮助构建信任机制,实现监督和奖惩。
(1)政府
政府是社会信息平台、信息库建设者。为实现协同目标,应积极利用已有社会信息平台,联合舆论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农超对接”,为省内外企业、个体提供滞销或缺货信息,必要时由企事业单位内销;对农户和超市的信用进行监督和奖惩。
(2)契约
契约是供应链各节点协调利益的保证。以契约明确利润分配和奖惩制度,吸引农户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对供应链各节点实体明确责任,保障利益,达到约束的效果。
(4)产销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
农民是整条供应链的薄弱环节。目前本土超市难以自行建立生产基地,需要乡镇政府牵头合作社和基地;重点考虑农民的利润分配,引入激励机制,采用利润返还、信息回馈等奖励,吸引农民自愿参与。合作社和生产基地需发挥引导生产和销售,信息的作用。
(5)超市
超市是市场信息输出地和利润发生地。以供应链整条利益为出发点,配合农户,将市场信息如实准时传送到农户和信息平台,指导生产;降低入场费用;保障农民的利润收入。
(6)加工企业、批发市场
农产品的高损耗率和季节性是农民收益低的重要原因。加工企业便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供需平衡,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批发市场可应对突发供给和需求,保障社会稳定。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质量;苏果超市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0
我国是农业大国,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在国内仅次于粮食生产,成为生产总值占第二、三位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0.18亿hm2,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3%,总产量5.8亿 t,占世界产量的49%;2008年,水果种植面积为0.11亿hm2,总产量为1.9亿 t。国内果蔬总产值超过8 000亿元,所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果蔬生产大国[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我国果品总产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其中苹果产量居第一位,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37.1%,柑橘占世界甘橘总产量的9.9%,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由于我国果蔬产业基础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果蔬采收和流通设施落后,农产品流通渠道较长且复杂,因此造成果蔬采摘之后流通周期长、物流成本高、腐损严重。据估计,我国在采摘、运输、存储等上的损失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果蔬流通损失率一般低于5%,美国仅为不到2% [2]。据有关部门估算,全国每年果品腐损近1 200万 t,蔬菜1.3亿 t,按1元·kg-1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国内食品资讯)。同时,流通环节的不畅通也会导致价格的不一致。2012年,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问题前沿报告》显示,当前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在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远远低于运输成本。蔬菜每多增加一个流通环节,价格约会增加20%。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不仅要增加果蔬产量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完善产品流通过程,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减少流通费用。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果蔬流通链条、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损耗,是保证果蔬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是提高我国果蔬竞争力和效益的重要途径。
1 文献回顾
1.1 农产品供应链
1.1.1 国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是从研究危机中的美国杂货店开始的 [3]。Zuurbier等学者首次提出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概念(Zuurbier,1996),此后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向农业领域延伸,并且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当前,国外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发展主要涉及食品供应链、生鲜供应链、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棉花、橡胶、非散装谷物等重要经济作物的涉农供应链等领域。
国外在农产品供应链研究中还特别重视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Lee(1992)等人提出,高质量、实时的、双向的、涉及需求和供应的信息,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并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模式。尤其是Vinelli和Cipriano,提出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策略中,强调了IT的重要作用[4]。Lambert和Cooper [5]指出供应链中各合作关系之间流程的监控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同时也制约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践证明,农产品供应链是获得国际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工作、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关键。
1.1.2 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 中国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水平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与国外相比,国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近两年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许多成果。
张敏[6]认为,中国国内的农产品供应链与工业品供应链最大的区别在于流通环节。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农产品产业链可以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生产—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流通—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而在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体制下,农产品供应链就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基本上还处在耗时长、损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水平上,很难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他认为,中国某些农产品质量不稳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证的经济学原因就是供给信息链的阻断。
杨为民[7]指出,农产品供应链实际上是一个供应链从下游到上游的增值链,他提出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不仅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再造,更是以供应链管理理念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侯文英等[8]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为研究对象、以农产品经营为核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协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从农资产品开始,完成农产品生产作业、收购运输和分销的一系列过程。
方昕是我国生鲜供应链初始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指出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产品供应链下游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2]。笔者定义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为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有效的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结构模式。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形成有助于完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产品损耗、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
美国经济学家Spriggs和Isaas(2001)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指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足,注重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质量安全问题更加受到关注。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毒豇豆”、“毒苹果”等事件让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失去了信心。农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本文中的果蔬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指水果蔬菜的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不存在超标的农药残留、新鲜不腐烂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从生产、加工、储存到销售的整个供给链, 而供给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的大小和契约关系的完全程度影响着供给主体提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胡定寰[9]认为,通过“超市+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李中东等[10]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控制总体框架为:坚持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市场准入相结合,追求整体价值优化、主体行为协同,遵循“评价、设限、选择、管理”内容,形成以技术管理监管相对“集中化”、技术标准“法典化”、技术信息“集成化”、技术服务“社会化”的整体技术控制体系。
周洁红等[11]认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效率关键在于如何实施农业标准化,他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模式就是供应链管理带动农户履行标准化的实施模式。鼓励如超市等现代生鲜农产品零售业态的发展,促使其带动合作社实施标准化或为合作社实施标准化提供服务。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从地块到餐桌”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主体参与和多种复杂的影响因素。要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对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进行监督和控制。所以供应链越简化越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1.3 农产品供应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理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许多知名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如IBM、P&G、DELL等已经成功地将供应链的管理运用到其生产和经营之中,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尽管供应链管理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入,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将通研究对供应链在果蔬类农产品的运销中对保证果蔬的质量所起到的作用,对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总结和设计优化,从而深入对供应链的研究。
农产品供应链可以描述为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陈淑祥[12]和王宇波等[13]都曾指出,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物流成本较高、供应链复杂、流通效率低下、供应链组织困难、市场主体过度分散等缺点。对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是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政策的重要体现[3]。对于水果和蔬菜供应链而言,供应链效率对果蔬质量安全至关重要。果蔬易腐难贮存的特点对于物流配送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模型,来简化农产品供应链,从而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
1.4 相关文献研究的评价
通过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组织供应链,特别是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还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因为农产品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有着相对独特的一面,如生产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生产周期较长、受气候影响较大、并且易受生产规模的制约等等。这些特性决定了不能将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直接引入农产品供应链中,所以在农产品供应链理论研究上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所需的硬件设施和管理理念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和提高供应链效率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面,大多数学者进行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许多学者对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和主要问题认识得比较充分,但大多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对整个系统的各个节点进行分析。将对果蔬供应链整个流程的各个节点进行详细地分析,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保障果蔬的质量安全。
2 农产品供应链简化路径
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可以使企业总成本下降10%,使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按时交货率提高15%以上,使订货—生产的周期缩短25%~35%,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生产增值率提高10%以上等。像戴尔、沃尔玛以及ZARA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复杂性,构建简单而高效的供应链。我国虽然是果蔬供应大国,但是离果蔬供应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要想提高我国果蔬的竞争力就必须有能力构建一个简单而高效的果蔬供应链模式。Hoole[14]认为在过去十年全球竞争加剧,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已经成为许多产业的支撑性优势。根据PRTM咨询公司对超过500个供应链的标杆管理发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费用在相同的产业部门平均在5%~6%左右。供应链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的公司能够比其他公司更能够节约费用,提高效率,可见,简化供应链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Hoole “简化供应链的五种途径”的文章中指出,供应链的简化往往能实现质量的一致性、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客户反应,从而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效果。
Hoole这一简化供应链复杂性的方法主要包括了4个流程要素和五大绩效杠杆(表1)。这4个流程要素是:(1)计划——包括整个供应链中的需求管理、销售、运作的计划;(2)来源——识别原材料的来源,并且能够在物流的过程中提供信息;(3)安排——使所有的转换活动都能够在供应链内部进行;(4)交付——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进行运输设施的管理。
五大绩效杠杆包括:供应链实物资产和现金流的配置、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与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外部关系、整合目标并对公司负责的组织杠杆以及作出决定和领导实践的信息追溯杠杆。
3 苏果超市果蔬供应链
笔者以苏果超市为例,对其果蔬供应链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特点与不足,并参照Hoole简化供应链复杂性的方法,分析苏果优化之后的果蔬供应链。
3.1 苏果超市简介
苏果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18日。目前是江苏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店铺网络覆盖江苏、安徽、山东、湖北、河北、河南等6个省份。截止到2011年底,苏果超市加盟网点总数达2 001家。2011年,苏果实现销售收入421亿元。在全国连锁企业当中连续12年位列前十强,全国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前四强。据专业评审机构的测定,苏果品牌价值目前已达100.76亿元。“苏果”品牌在2011年并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苏果超市从1997年的13家网点发展到2011年的2 001家网点,它能够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其五大发展战略:业态组合、低成本扩张、开拓农村市场、区域集中发展、直营加盟双轮驱动战略,同时,也与苏果超市精简、高效的物流模式相关。
3.2 苏果超市果蔬供应链
3.2.1 苏果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 1998年,按照苏果超市的发展规划,苏果承担了对叶菜类和水果类的加工与配送活动。2002年,在原有6万 m2配送中心的基础上,苏果投资约2亿元建设了马群物流中心,占地面积17万 m2,单体仓库建筑面积达4.5万 m2,堪称华东地区第一,2005年正式投入运营。其中包括商品加工与配送中心和3座各3 000 m2的信息综合楼,以及占地4.7万 m2的配送分拣储藏库,8 000 m2的生鲜配送中心。新物流中心单品2万多种,年配送额60亿元,年配送量达4 300多万箱,有效配送半径达300 km。生鲜配送中心可承担净菜、卤菜、豆制品、冷冻食品等加工及质量检测、分拣配送等,最大年生产能力达5亿元。苏果超市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表示苏果配送中心是按各连锁分店提出的需货信息,送供应商处进货,然后依次经过集货、加工、整理、理货、配货和送货,最后到达各分店。
B表示对销售比较均衡的、反映企业经营特点的、销售频率比较高的商品,由配送中心直接从供应商处整批组织货源、集中保管,然后按各连锁分店需货信息中的各项要求,经过储存、加工、整理、选拣、分拣、配货和送货,最后送达各连锁分店,以保证各分店销售业务的正常开展。
C表示对一些本地生产的商品,或者供应商可以直接送达各连锁分店的商品,可以不经过苏果的配送系统,利用社会上的配送资源,直接由供应商为连锁分店提供服务。对于那些实施VMI(供应商管理的库存)模式的商品,就由供应商负责配送到各个连锁分店。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压力,同时也起到了节省流动资金、降低经营费用的作用。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苏果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大致可以分为3种供应的通道。第一种是最为复杂、供应链节点最多的模式,第三种是最为简单的供应模式,直接由供应商配送到各门店。但是,在这个一般配送流程中,服务对象仅仅是苏果在南京的各超市,辐射范围不够广,配送规模缺乏柔性,客户单一。同时信息流不够稳定,导致物流的效率难以提高。
3.2.2 苏果供应链视角下的果蔬供应模式 苏果超市的发展模式被总结为“苏果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将现代流通业中的精华——连锁超市业态渗透到万村千乡,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城乡共用的流通平台[15]。苏果超市拥有大规模的农产品经营,以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初步形成了“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连锁门店”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农户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苏果超市成为带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一体化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同时,苏果超市注重品牌建设,实施了“农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超市化、超市商品绿色化”经营理念。生鲜食品如水果、蔬菜的经营作为苏果的一项核心发展战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对苏果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内部各项物流活动的分析,以及对物流作业流程的考察,苏果要提升现有的生鲜水果的供应效率,首先要从配送中心的各项物流活动及其作业流程着手,用科学的方法努力降低各项物流活动的成本,并优化物流流程使之趋于合理,从而能够从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图2是苏果超市理想的果蔬配送中心的供应模式[16] 。
理想的果蔬配送模式是从农户/销售商/生产基地到苏果的果蔬配送中心,再通过配送中心把果蔬运送到各个连锁门店,最后通过各门店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了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供应链模式。苏果在其果蔬配送中进行了全程的质量控制,对于原材料、批发商、加工企业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果蔬的质量安全。分析苏果超市的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苏果农户/销售商/生产基地生鲜配送中心连锁门店最终消费者的这一供应链比较符合Hoole的四大流程及五个绩效杠杆简化后的供应链模式。流通环节少,易于计划管理;产品来源明确,全程质量控制有利于保障质量,同时有利于信息追溯;组织管理安排到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2.3 苏果超市果蔬供应链简化分析 有学者指出,苏果超市对加盟店40%的商品实行直接配送,对其他商品则要求从总部认可或指定的厂家进货,并进行严格的抽查。苏果超市在南京城南专门设立了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目前苏果超市南京地区60%的蔬菜以及水果配送都通过这个配送中心来完成。苏果超市坚持配送新鲜、进货进田头,狠抓食品保安全。苏果生鲜加工中心与门店联网的食品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能够对配送商品原产地、品牌及生产批次和加工过程信息溯源查询,从而更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崔彬[17]也曾指出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是水果蔬菜物流模式优化的主要目标。
笔者运用Hoole的简化方法对苏果的果蔬供应链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种以用户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改进的合作性策略。苏果超市在南京城南以及马群集散中心专门设立了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目前苏果超市南京地区60%的蔬菜以及水果配送都通过这个配送中心来完成。同时由于苏果果蔬生产基地的建立减少了中间采购环节,使得苏果的采购成本降低了15%~20%。
在信息系统方面,苏果生鲜加工中心将与门店联网食品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能够对配送商品原产地、品牌及生产批次和加工过程信息溯源查询,从而更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物流信息技术涉及到的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企业管理系统(ERP)、条码与识别系统、无线通讯(WAP)以及互联网技术(WEB)、电子订货系统(EO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都在苏果有所使用。在苏果购买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品的条形码追溯产品的产地、品种、出产日期乃至用过什么肥料、农药,吃过什么饲料,是由谁负责生产的。信息系统对产品来源的追溯保证了果蔬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18]。
由表2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供应链流程以及五大绩效杠杆方面,苏果采用简单的包装,使用自己的周转箱,一方面可以节约包装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苏果产品有了本超市的特征。苏果对供应商有着严格的限制,他会随时淘汰没有实力的供应商。苏果会提前一天订货,同时在批发市场有自己的批发点。另一方面,苏果超市拥有自己的果蔬生产基地,比如南京的八卦洲野菜基地被评为无公害出产地。苏果自己拥有验收标准、检验设备,保证果蔬得到质量安全。同时,苏果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供应商送货到配送中心是自行运输的,苏果在接收供应商的货物时会有严格的质检标准,使得供应商必须保证所运送货物的质量安全。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苏果的供应链模式是比较合理的,但在供应链的节点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首先,苏果在进行果蔬配送的时候没有GPS等专业信息跟踪设备,只是使用电话管理,并不能够保证配送的全过程都符合规范。其次,苏果的配送中心一年的投入成本有2 000多万元,冷库占地4 000 m2,一天的费用为4 000~5 000元,加上员工工资与车油费,配送中心盈利性不高,利润5%不到,同时不接受其他超市的外包服务。但在外包和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的今天,苏果可以尝试进行外包,运用口碑较好的物流公司的资源,严格控制果蔬验收,不仅可以节约一定的费用,还可以花更多花精力在其他方面,使苏果不断壮大。
4 结 论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经济主体都在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供应链简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每个产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Hoole5种简化供应链的方法来简化自身的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进而取得经济效益。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苏果这种农户/销售商/生产基地生鲜配送中心连锁门店最终消费者的果蔬供应链模式一方面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费用,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果蔬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另一方面,配送中心的建立能够控制和减少门店的存货和损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条上处于低温状态。所以,以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将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流模式。我国也必须加快“农改超”的进程,大力发展连锁超市,促进农产品流通业的发展。可以结合Hoole简化供应链的方法对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简化整合,提高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惠鹏,樊雪梅.浅谈国内果蔬产业发展[J].民营科技,2011(10):1.
[2] 方昕.需求分析与超市业态、生鲜经营[J].商业现代化,2002(6):13-14.
[3] 魏国辰,肖为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4] Cipriano F, Andrea V. Quick response in the textile-apparel industry and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1997, 8(3):125 -136.
[5] Lambert D M,Cooper M C,Pagh J 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 (2):1-19.
[6] 张敏.基于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4(5):91-94.
[7] 杨为民.中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8] 侯文英,张思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16293-16294.
[9]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6(1) : 36-39.
[10] 李中东,支军.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控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8(12):180-181.
[11] 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12] 陈淑祥.简论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J].农村经济,2005(2):18-20.
[13] 王宇波,马士华.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04(11):47-50.
[14] Hoole R. Five ways to simplify your supply chai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0(11):3-6.
[15] 杨琳.从“苏果模式”看农村物流用车特点[J]. 中外物流,2006(4):75.
[16] 江苏省经贸委课题组. 苏果超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5(9): 3-6.
关键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农产品经营模式的变化,农产品已经成为超市和大卖场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各年《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消费者在大卖场和超市两个主要的渠道中,选购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大约70%的生鲜食品。同时,消费者一直都认为超市是最安全的购买场所,2009年通过对5,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超市的放心度、满意度都是最高的。但是,仍然有20.2%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当前食品安全形势“问题太多,令人失望”。超市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一、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根据对北京市超市的走访调查,一般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分为供应链的选择、采购环节的控制、加工、配送环节的控制、内部控制几个环节。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超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以供应链模式的选择为开端的。为提高进入超市的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超市目前在选择供应商时,会借助一套考核标准体系和程序来对不同农产品供应商的质量保障水平进行评价。
以家乐福超市为例,在选择供应商时,家乐福设有三道关卡:“证照检查”、“现场审核”和“产品检测”。在双方谈判之前,供应商必须提供其有效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所有的供应商都必须提供合格证件后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谈判环节。家乐福在中国始终坚持供应商审核制度,在正式合作前都需要接受家乐福的第二方审核,由家乐福区域食品安全经理和相关产品的采购负责人共同完成审核。通过第二方审核的供应商还将面临家乐福邀请的专业第三方审核公司的审核。进入家乐福之前,供应商的产品还将接受抽样验货,家乐福分布于全国的10个专业实验室将对产品做出科学的检测,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合作。
(二)采购环节的质量控制。采购环节决定着超市农产品的质量水平,收、验货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是成为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各超市在收货环节都有一整套的流程,一般包括收验货程序、收货标准,包括卫生质量要求、分类分级要求、修剪要求、包装要求、保存要求,另外还包括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的具体验货要求。
家乐福向中国区的供货商采购农产品时,也严格遵守了其全球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标准和程序要求:一是定期调研,研究竞争对手所售农产品的价格与质量,以作为采购谈判的依据;二是收货检验。根据家乐福严格的验收货制度,农产品在进入超市前就要接受全面的质量检验,并必须符合其统一的农产品收货标准。
(三)加工配送环节的质量控制。在农产品物流中,配送环节是保证农产品安全的关键一环,连锁超市销售的食品中,生鲜农产品是最复杂和最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引起质量问题的产品。
家乐福超市要求对于采购的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配送中心必须遵照相关规章和流程在规定的期限内配送到超市的各个门店中,生鲜农产品还应迅速送入冷冻、冷藏库内保存。由于家乐福没有自己的物流系统,对于冷冻冷藏农产品等高危食品,只能走供应商渠道。为保障供货不出问题,家乐福除了做好冷冻农产品的门店快速接收外,还会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检测其中心温度,对达不到温度要求的产品,家乐福将拒收,并作为不良信息进行记录,反馈给供应商。对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供应商,家乐福也有相关的严格要求和进行相应的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供应商,从而为供应商选择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参考。此外,每隔两个月,家乐福中国区总部会派出专门的质检人员,对全国各分店包括采购环节在内的农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全面检查并评分。
(四)内部控制。农产品配送到门店,在出售前有一定的储存时间,需要严格的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包括内部质量检测和库存控制。
1、内部质量控制。这一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收货区质量控制(温度、新鲜度、产品证件)、冷链(温度控制)、清洁和消毒(专业清洁和消毒设备产品)、个人卫生(清洁的制服、干净的手、口罩和手套、健康证),标识(供应商信息、保存条件、保质期)、产品保质期(定期检查、及时将过期产品下架)。家乐福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方面做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同时,家乐福还通过外部的第三方公司加强农产品安全的监控和抽查。外部第三方公司会以“神秘顾客”等身份到各家店铺监测农产品安全,定期反馈给家乐福进行修正。
2、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库存控制和缺货管理均是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两个环节的目标是保证超市的一次订货量、订货频率适当,以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并减少在超市的损耗。为实现库存控制及缺货管理的目标,家乐福的做法是要求配送中心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结合历史销售量,确定不同类别农产品的库存量。其中,肉类食品的库存量控制在能保证l~2天的销售量之内;水果为保证2天;蔬菜保证l天;鱼科则要求做到无库存,即当天卖不出去的就必须扔掉。对于各个门店,则要求依据电脑反映的销量来定货,尽可能做到零库存;对门店当天没有销售完的生鲜农产品,只有达到家乐福存货标准的才可以在第二天继续销售,否则必须当天扔掉。
二、目前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超市农产品供应链监控薄弱。2009年的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显示,可能给超市食品带来危害的各项因素中,供应商和产品的管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素。据调查,消费者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变质、有杂物异物、过期食品销售(包括赠品过期)、添加剂超标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连锁超市在食品安全供应链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如上提到的农药超标、食品添加剂超标的农副产品和生鲜食品,之所以会流入超市,实质上是对供应商的监控不力。有的超市为了不降低自己的毛利率,往往一味压低供货商的进价,而忽视对供货商所提供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从而导致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对于农超对接,大规模企业能够从源头进行监控,但是很多中小超市企业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备,根本无法实现对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的监控,也很难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二)超市联营和租赁经营的农产品质量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加盟店对农产品安全监管的力度不够。按照惯例,加盟店30%的货物由超市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另外70%可以自行采购。对于自购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甚至可以说基本处下失控状态。联营和租赁部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超市也有待加强管理。其中,超市对承租者的货物销售一般会进行统一结算,但对其进货渠道却不可能进行有效控制。失去了对进货渠道的控制,也就失去了对农产品质量的控制权,从而难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冷链体系不完整。目前在我国,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调查显示,29.67%的超市拥有自己的冷藏车,36.26%的超市是由供货商自己的冷藏车为超市配送生鲜食品,而13.19%的超市由生鲜供货商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而5.395%的超市自己寻找第三方物流。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农产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三、完善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思路
(一)强化供应链管理。在现阶段,超市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强化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符合现代物流思想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农户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个体商贩又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体,以点多面广、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小农户生产、小商贩经营,如果缺乏必要的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就难以满足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因而要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来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近几年江苏苏果、福建永辉等超市农产品经营的成功经验证明,“超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超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超市+行业协会+生产基地+农户”等供应链模式,可以实现生产、流通、零售环节的有效连接,通过合理的契约设计可以使生产者、经营者等供应链主体的行为符合超市要求,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利用契约加强生产、流通环节的质量控制。
(二)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根据农产品种类不同,可将其分为储存型、中转型、直送型和加工型四种商品类型。针对不同的商品类型、不同的加工工艺和保存要求,对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流程不同。(图1)
(三)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超市要提高生鲜农产品经营的竞争力,必须着力建设生鲜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供应链,使易腐、生鲜农产品从产地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即从田头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自然属性不受损害,减少损耗,防止流通过程中变质和被污染。(图2)
生鲜农产品冷藏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和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在相关设备的支持下构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保障体系。冷链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仅靠超市企业很难完成,需要物流企业支持和政府的补贴。
总之,超市农产品质量控制需要社会各部门的协力。农产品质量控制是关联整个供应链的系统问题,涉及众多行业、主体和区域,并受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态环境等,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观念等条件制约,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R].2009.
[2]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R].2008.
1.1“农超对接”参与者博弈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存在违约的可能性。除去一些不可抗力而导致的不遵守约定现象的发生,例如自然条件突然改变等,合作双方的违约大多属于主观上的不遵守合约。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或在某些方面不按事先约定的情况完成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供货时间、供货数量和供货质量方面。在供货时间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方不能在合约限定的时间内出售质量达标的农产品,使得超市货源短缺;在供货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供应方不能按合同规定提供给超市所需数量的农产品,影响超市的销售利润;在供货质量方面,不遵守合约表现为供应生鲜农产品的一方未能按合约中规定的管理方法生产农产品,使得最终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合约的规定。同时超市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经营或者其他影响超市经营利润的原因而出现违约情况,主要体现在拖延采购时间、提高采购质量标准以及拖欠采购货款等,影响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本文从博弈角度对“农超对接”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超市与农户在订立合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双方之间的合作是不完全信息的;当农产品交易时价格已经确定,此时双方博弈是完全信息的,构成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也就意味着“农超对接”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对彼此的特点、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都完全掌握,但当事人在选择各自的行动时不清楚另一方采取的行动。假设超市与农户交易农产品的价格为B,农户生产成本为C,超市收益为R,双方违约损失为D。则双方将会根据不同的行动策略获得不一样的收益函数。
1.2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
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不仅关系到特定产品本身,而且双方交易产品的质量会与超市的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超市在履行合同的情况下更希望R-B>O的发生,因为这会给超市带来稳定的利润;但如果超市不履行合同在超市将会发生-∞的损失,这是因为违约将会影响到超市的整体形象品牌和经营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双方将会发生R-B>O。但B与C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一是当B>C时,即双方合同定价高于生产成本时,此时生产者将会根据D与-ω的关系选择是否履约,当D>-∞时,生产者将会选择履约,根据博弈分析无论生产者履约与否超市都会选择履约;二是B<C时,即双方合同约定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超市将会根据生产者采取的行动选择是否履约,当B-C>-D时,生产者会履行约定,根据博弈均衡分析双方都会选择履行约定,当B-C<-D时,超市根据生产者选择的策略空间将会是违约,此时的博弈结果为农户不违约而超市违约。从对超市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分析可知,影响双方均衡结果因素主要为B与C之间的关系以及违约金D的大小。从上面分析结果可知,超市与生产者之间保持均衡状态的前提是B-C>O或者违约金D足够大到双方都不敢违约。
2完善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合作机制的措施
2.1完善激励机制
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激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是对合作关系中的一些促进合作关系的行为给予奖励的行为;负激励是指对合作关系中妨碍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行为,如违约、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不按时间交易等行为。基于此可以增加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合作运行效率。生鲜农产品超市通过建立、健全厂商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交易农产品的质量,也能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从而推动超市和生产者共同发展。为了保证超市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完善。第一,加大违约赔偿力度,即增加D。也即意味着如果超市与生产者中的其中一方违约都将会遭受巨大的违约赔偿,许诺合作和背信承诺都会推动合作关系的建立。第二,增加对生产者的支持力度。在“农超对接”供应链中,超市不只是一个合作伙伴,而应该起到对生产者的支持作用。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以及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及时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而超市处于“农超对接”的主导地位,可以在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及特色产品方面对生产者进行指导,以此来稳固双方的合作关系。
2.2完善利润分配机制
在博弈情况下双方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过程确定供应链整体最终利益的分配。生产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因此生产者希望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农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超市则希望以较低的价格引进优质的农产品,吸引消费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生产者与超市之间通过不断讨价还价确定利益分配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关系。“农超对接”供应链整体的稳定需要博弈双方对农产品销售价格达成共识,确定双方满意的利益分配,使生产者与超市都可得到应有的收益。
2.3培育共同价值目标
共同的价值目标是关联企业长期合作的重要保障,农户和超市要持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以客户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品质至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来说,品质不仅包括交易的农产品的质量,还包括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物流环节的效率问题。这就要求在“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中各参与者都要遵守相关标准,保证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以此来促进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高。
2.4加强信息共享机制
1、生鲜供应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入世之后的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中的粮、油、棉、糖等大宗品种处于比较劣势,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则有相当大的数量和价格比较优势,这些品种恰恰是超市生鲜经营的几个主要品类,如果蔬、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这也是生鲜供应链的主要物流和研究对象。
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
农业产前环节:种苗业、饲料业、信息指导、产品规划
农业产中环节: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农用物资、肥料业
农业产后加工环节:品级分类、商品化加工、包装加工、保鲜加工、储存加工、食品加工
农产品流通环节:渠道规划、网点布局、冷链流通技术、产销地市场建设
农产品消费环节:品种品质提供、消费引导
农产品产业链包括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在农业产业链主线上的各个环节都与其他许多产业相关联,而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又影响着农业产业链的始终,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线的网状分布。它所追求的是多种形式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生鲜供应链与农产品产业链所涉及领域基本相同,但生鲜供应链是以农产品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
2、农产品流通环节现状
① 农产品流通三级市场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产品流通三级市场建设,即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在国家鼓励和市场调节之下,大规模的农产品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区域内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未成型,网络分布不够均衡,农产品大宗物流与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还没有出现。
② 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
目前的市场架构与国家的相关流通产业政策有关,现在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中承担零售环节流通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例如:平均每2-3万人规划设置一个2000-2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个农贸市场服务半径约500米。现有农贸市场虽然购物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只经营未经加工的生鲜初级产品,但由于商贩享受低成本包税经营,这就在商品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迎合了部分传统消费观念和购物行为。
从我国农产品市场结构看,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局部实现了农产品不同地域及不同季节的调剂和互补,但还停留在初始原材料性农产品的集散和销售上,由于常温状态下的初级农产品保鲜困难,损耗量大,反之又给季节性和区域性调配带来无效物流和诸多不便。
③ 连锁超市生鲜区的主渠道作用
发达国家的生鲜产品或者农产品销售主要靠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目前美国和德国的农产品的95%是通过这类终端销售的,日本的店头销售比例也达到70%。
作为供应链销售终端的城镇农贸市场频繁扩建,会给城镇规划管理中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以至城镇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矛盾。如蔬菜中毛菜和净菜销售的结果比较,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由此产生了一个数额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其中包括: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市容管理方面的成本在内)。一旦把蔬菜加工成净菜,就会减少大量的后续工作量和成本开支,蔬菜本身也可以得到梯次开发和利用。
生鲜商品为达到保鲜的目的,要求快速进入消费环节,流通中的环节越少越好,因为生鲜商品的新鲜度和食用安全性就是其价值所在。但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上的分散性又使生鲜商品在流通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次或多次集散。承载这些集散功能的生鲜供应链管理所追求的经营目标并不是流通链条的增多和拉长,而是追求生鲜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与价格最大限度地适应于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基于这样的考虑,连锁超市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生鲜商品,减少中间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才真正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现在农业产业化所提倡的订单农业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销直接见面的合理性。
生鲜经营的当前情况也反映了这样的市场趋势,由于农贸市场的无序发展和低效运作使得正规连锁超市生鲜产品在价格上面临巨大压力,也迫使它们向生鲜供应链的上游寻找更为直接的农产品供应商,不仅与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联系,有的企业甚至投资蔬菜基地建设,争取品种、质量和价格上的优势。另一方面,蔬菜生产基地也在绕开批发环节,向下游发展直销业务,现在上海已形成多种蔬菜生产与销售对接形式,每天直销、直供的蔬菜达1300多吨,占全市日供应量的30%以上。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经营场所的生鲜产品质量、集成度和经营环境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适应这种消费趋势的连锁超市生鲜区将会成为生鲜产品销售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并对现有的农贸市场和部分批发市场业务形成相当的冲击,而国家的相关流通产业政策也应该关注超市生鲜经营的发展状况,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二、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
1、谁来衔接农产品的生鲜配送?
连锁超市:由于生鲜加工配送不同于常温干货配送,要求有相应保鲜条件并有不菲的投入,配送半径有限,相对经营风险较大,加之制成品加工管理复杂,使得多数连锁超市一时没有贸然介入。
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向两头延伸,一是农产品生产领域;二是下游流通领域延伸。但是物流集散属于大宗转运,要让它来承担面对各连锁企业的各个连锁分店的各类生鲜品集散和配送,又感觉未能形成足够的单店配送规模,即便是大型综合超市的单店生鲜经营规模也不足够大。
中间商或供应商:目前承担这一任务的相当部分个体中间商和供应商,无论是配送能力、配送服务质量、品控标准等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大型连锁超市体系,非正规的配送产生了不合理的配送成本,表面上配送成本推向了供应商,实质上高出的配送成本部分还会被计入商品价格,又在结算时返回到连锁超市,最终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居高不下的售价,这确实是个挥之不去的难点问题。
目前的生鲜产品供应商的经营规模小、基础实力较弱,品种后续开发能力不足,影响到连锁超市的长期经营;加之经营和配送的地域限制,不易形成标准化的、稳定的供需关系;由于供应商中大企业和大投资者比较少,市场上缺少中坚力量。
由于未能形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条龙”的产业经营链条,对处于下游的连锁超市生鲜经营来说,其上游始终是处于运作不顺畅、不稳定的状态甚至成为断档,这是继我国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产销衔接出现“盲区”之后,生鲜供应链上出现的第二个盲区——规范的生鲜配送体系,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连锁企业向上游延伸和发展,那就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连锁超市集团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有一部分连锁企业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生鲜配送中心,虽然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但已经开始认识并起步了。
3、投资建设依据
① 生鲜商品的采购渠道分布状况
现在超市生鲜商品的采购来源主要分为两类,本地采购和产地采购。本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叶菜类(蔬菜基地)、鲜肉类(肉联厂)、鲜活水产(淡水养殖基地)、部分副食品(豆腐、豆浆、豆制品)、半成品凉菜、切配菜等;产地采购的产品包括大宗干菜、部分水果、冰冻水产、干鲜制品、加工制品。
②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
——整合本地连锁店的销售能力,从基地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
——部分农副产品直接从产地采购,或面向全国招标采购;
——部分高毛利,低技术含量的加工产品自己加工生产,解决消费者对产品来源不清的疑虑。
由此通过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和运作,对连锁企业内部的销售能力和库存进行重组,可以提高门店的生鲜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加强采购谈判能力;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多向产地市场采购,同时淘汰一些实力弱、运作不规范的中、小中介商和供应商,重建有效的生鲜采购渠道;这又有助于规范化管理程度,使连锁超市与供应链上游的沟通更加顺畅,商品采购供应更有保障。
③ 有利于投资合理性
生鲜加工设备一般要占到大型综合超市总投入的1/3,合理规划这类设备投资十分重要。如果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大卖场部分前期加工工序设备可以集中投资,也避免设备过度投入;而对生鲜现场加工场地不足的小型超市连锁业态店面,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有效保持生鲜经营品类和品种的经营规模和完整性。
④ 有利于产品品质、加工和管理标准化
如果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各店分散经营的生鲜区要建立起统一的生鲜产品采购验收标准并在各店统一执行这一标准存在着相当的困难,管理上也容易出现一些漏洞,使有些外在的标准化问题直接摆在每一个连锁店面前。建立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后,外部问题的影响会在加工配送环节化解,大大减轻单店生鲜区的管理压力。
⑤ 有效控制和减少连锁店铺的存货和损耗
生鲜经营的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于鲜活易腐产品,合理有效地控制单店产品库存量是一个关键环节,没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调控作用,单店的安全库存和最低订货量很难压下来。
综上所述,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有效调控大宗农产品物流和各连锁超市生鲜区之间的物流联系,并以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向生鲜供应链的上游延伸,最终重新整合生鲜产品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原料、货源、人员、专业化管理、信息等等,使投入更为合理和有效。 三、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定位分析
1、农产品物流中心和超市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区别
在农产品产业链上,物流配送处于供应链的不同位置,其特性和功能会有所差距,并主要分为几类:
农产品物流中心(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属于农产品大宗商品跨地区调配,并是本地区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是以大物流为主的,如全国十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有北京新发地、大钟寺、岳各庄;山东寿光;深圳布吉(年交易量达160多亿元)。另一类是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山东烟台苹果批发市场等。这类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的年交易量很大,但批发市场数量有限。
城镇农贸市场:处于农产品物流中心的下游,是面向城乡居民消费的集贸市场。
农产品配送中心:由于近年连锁超市的快速发展,超市生鲜经营也日益普及化和大众化,农产品配送中心是面向规模化经营的连锁超市生鲜区提供的加工配送服务。
因此,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及其加工配送中心和农产品物流中心有上下游的区别,服务对象和运作方式各有不同,主要竞争者是农贸市场(肉菜市场)和部分销地批发市场业务,现在由于市场布局和满足度不高,竞争的态势不很激烈。这里我们关注的焦点是面向连锁超市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
2、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定位
位置:处于整个生鲜供应链的后端;
规模:经营规模比大物流中心小的多;
类型:属于多品种、小批量、频率高、响应时间要求短;部分生鲜制成品加工属于从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操作形式,并要求专业性比较强的配送系统;
功能:比一般常规配送中心的功能复杂,属于灵活性和柔性化要求较高的配送中心;
服务半径:由于生鲜产品保温和加工制作周期等原因,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服务半径有限。
3、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① 业态和规模的问题
连锁超市的业态和经营规模影响着超市生鲜区的经营规模和经营形式,而面向连锁超市生鲜区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需要依据本连锁超市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来考虑自身的建设规划。
一般来讲,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连锁超市及其生鲜区的规模化经营,无论大卖场的单店经营规模,还是小型超市的连锁规模,没有生鲜经营规模,加工配送中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小型超市大规模连锁:单店规模小,经营方式更多地表现为便民性和功能的特点,所以无法期望其产生大卖场生鲜区的热烈现场气氛和销售业绩,应注重生鲜经营的功能性商品组合,因此它对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依赖性非常大,特别是改造现有的小型超市,增加生鲜经营,加工配送中心将是面临的首要问题。
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大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初期,由于能够集合相当的生鲜商品品种和销量,部分制成品可以在超市现场加工解决,同时以色、香、味吸引顾客,当在同一地区形成连锁规模后,最终会面临生鲜供应链管理和优化投资组合问题。
连锁生鲜超市(连锁生鲜专卖店):这种业态形式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从有先行者开始涉足,到产生市场效果,以至成为主力业态之一,还要一个发展过程,而生鲜加工配送和完整规范的冷链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样生鲜经营才能从作为连锁超市集客目的的手段,逐步成为超市经营的利润增长点。
② 综合规划和分步实施问题
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规划中,要根据生鲜区整体销售预测和企业后续发展来确定加工配送的规模定位和设备配置,也可以在综合规划的前提下,考虑分步投资建设。
一般初级产品市保鲜转配(部分产品还需要厂家直配,如:豆浆、豆腐等),制成品如面包、主食厨房、熟食配菜则需要投入加工设备了。
③ 产品加工方式灵活转换问题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部分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生鲜加工合作的环境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生鲜制成品采购时,生产的批量和标准化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核算及品质,供应商配送的生鲜制成品往往在采购谈判过程中无以为凭,生产成本和利润空间是一个模糊概念。为了降低成本和加工标准化,由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是一个阶段性的功能,当部分产品转为自制,产品加工的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是透明的问题,在产品更新转换时,自制产品也可以再转为由供应商加工的定牌产品,此时的采购谈判所订出的价格和质量标准就是确定的了。这样品种的收拢和外包之后,可以使不稳定的供应商关系转为稳定的供需关系。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运作中一定要以利润为核心,如果自制和外协加工并存,我们会以自制为主,以扩大利润空间;那么,自制和定牌生产的调整转换,既有产品更新的转换;也有销售旺季,自有加工能力不足时部分产品外协加工;也不排除自己开发,外协加工。
外协加工标准:配方、工艺、设备特殊;
配方、工艺、设备和成本核算过程清晰;
基本类半成品(部分加工工序外协),如标准急冻面团
目的:带动外部小型加工企业群体,调整生产能力的互补和余缺。
④ 自有品牌产品加工问题
生鲜产品除非加工技术特殊,采购渠道特殊,一般生鲜制成品的可仿制和复制性比较大,但由于加工配送中的容易进行定牌包装,如:红富士苹果、新疆香梨等。要把产品开发、产品特色和自有品牌结合起来。
如新疆葡萄出口到香港摊着卖,而美国品种吊着卖,我们的葡萄虽好,但价格却卖不高。又如源自中国的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品牌优化后返销中国。
初级农产品商品化和自有品牌包装工作最终会集中到三个关键点:
食用性标准,如:绿色或者有机食品标准;
内在质量和产品保鲜期;
产地或经营者品牌标志。
例如:联华的20多个大类的自有品牌产品中,就有部分生鲜类产品,“阿强”蛋、大米等等。
⑤ 电脑管理软件的开发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管理,会对管理软件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响应速度,一般要在24小时内完成一个配送作业,每天配送一次,有些小型连锁店铺由于存货空间不足,或者出于保鲜销售的考虑,每天两次甚至三次的配送情况都可能出现,时间性强,这样实际上对信息传输、汇集、反馈、分析、成本核算等的信息处理要求相对较高;二是商品核算,通常可以分解为毛利目标确定、产品成本核算、单品管理和盘点管理等几个环节,要使这种比较特殊的商品核算方式程序化。
⑥ 生鲜配送中心的品种结构
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加工品种选择上,一般要考虑几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品种选择标准,应选择销售量较大、需要特殊存储条件和整理加工的生鲜产品;二是经营条件,应选择支柱性的商品大类,这样加工配送中心的储存加工能力、产品开发能力、配送能力才可能有效发挥;三是在经营品种上可选择以下几类:
面点类:急冻面团、半成品、成品、中式面点(饺子馅和皮);
肉类制品:排酸肉(低温肉)、包装肉类、半成品调味菜;
海鲜类:冰鲜、冻鲜海产;
熟食类:凉拌菜、烧卤制品。 四、生鲜供应链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生鲜商品的供应链上,供应商群体和供应形式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有的可能代表着发展的趋势。
1、供应商配送
1996年深圳、北京等地的大型综合超市刚开始成规模地经营生鲜商品时,除了超市派人到农产品批发市场采购外,几乎没有中间供应商,招商和采购工作非常困难,经营的品种和价格也难以保持稳定。两、三年后,招商采购工作好做多了,因为生鲜经营带动了一批生鲜商品的小供应商,并在大型生鲜经营企业周围逐步聚集了一个群体,从事初级产品保鲜转配、半成品加工、熟食凉菜制作等等。到目前为止,这个市场潜力仍然很大,特别适应一些小资本投资者经营,只要有产品,能打进市场,或者十分熟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和运输配送,就比较容易进入。但要估计到,这种供应商配送如果不能上规模,达到规范化管理,向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发展,其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会很有限。
2、大型连锁超市集中配送
随着一些单店规模比较小的连锁超市公司开始经营生鲜商品,特别是一些定位于生鲜超市的企业出现(上海的顶顶鲜),生鲜商品的集中统一配送开始产生。
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中要考虑把握两个要点,也是对集中配送的挑战:
1)采购产品经营规划能力;
2)产品开发指导能力。
两种能力的形成,将为以后的发展和成为组织者提供专业资本,同时这个阶段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也存在着面向社会的配送服务机会。面向企业内部为主,外部配送服务为辅,远交近攻;在形成优势和品牌产品后,逐步向公共服务性的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转移;形成区域性农产品物流配送和加工配送中心。
3、生鲜经营联合体
随着ECR管理观念的深入,超市生鲜区与生鲜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磨合发展中正在寻求建立在共同发展的新基础,生鲜经营联合体就是共同着力探索的一种新形式,而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规模、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运作状况、生鲜供应商的成熟化程度和实力、联合经营体的合作组织方式、紧密程度和管理机制将影响专业化集群经营成败。
日本7-11公司的大众食品协同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盒饭在7-11是一个销售量很大,容易形成经营特色的产品,初期的联合体就是围绕着盒饭的开发体制、销售体制和物流体制展开的,其中日本7-11公司不参与直接生产,只领导和主持产品开发,参与合作的中、小生产商按照要求进行盒饭开发生产,并与日本7-11公司形成产销同盟。
1979年由10家日餐和西餐生产厂组成;1991年第一家副食品加工场加入;1996年6月,已拥有55个公司,116个加工场加盟。7-11的盒饭从协同组合的厂家进货,工厂的专业化加工程度非常高,为了保证鲜度要求,7-11实行在线订货,并一日三次门店配送服务。
日本7-11公司的领导地位是建立在通过POS系统的销售数据对产品试销等阶段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以动态分析结果及时向厂家反馈顾客和市场信息,并对厂家的的开发和生产进行指导。
关键词:三级供应链;分散决策;集中决策;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24;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77-04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for 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IU Wei-hu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oshan University, Baoshan 678000,Yunnan,China)
Abstract: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perish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d att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 supply model under the present system of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which was between manufacturer, wholesaler and retailer was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s of decentralized decision, centralized decis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subjects on supply chain efficiency, and the constraint of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ere analyzed. Then,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at improved supply chain efficiency were given.
Key words: three-level supply chain; decentralized decision; centralized decis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易腐农产品又称鲜活农产品或生鲜农产品,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支撑。最为我们所熟知的鲜活农产品是蔬菜、水果、蛋奶、水产品、鲜畜禽肉等,这些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易腐烂、不耐储存、不易运输。
对易腐商品的研究始于Ghare等[1],随后的研究拓展到农业领域。王丽娟等[2]利用灰色博弈探讨了灰色市场价格下易腐农产品系统中双方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均衡策略和措施,并建立了易腐农产品系统的灰色博弈模型;谢小良等[3]考虑易腐农产品变质率对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建立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易腐农产品中心选址模型;杨春等[4]建立了一种成本分担与收入共享合同;谢如鹤等[5]运用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化过程;徐良培等[6]探讨了“农户+公司”型农产品供应链在动态价格下的协同稳定机制。上述研究多是基于生产商(种、养殖户,下同)、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这与现行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级供应体制不相符合。另外,上述文献多是基于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某一决策变量进行研究,如价格、努力水平、组织模式、选址等,很少有从供应链本身的效率角度的研究。本研究构建了三级的易腐农产品供应链模型,从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比较研究中论证了供应链利润最优化的约束条件,并给出了增进供应链效率的政策建议。
1 易腐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博弈模型
1.1 符号与假设
符号表示:c1-零售商单位产品的管理成本;c2-批发商单位产品的管理成本;c3-生产商单位产品的加工成本;p1-零售商的市场销售价;p2-批发商给零售商单位产品的批发价;p3-生产商给批发商的单位产品价格;q-市场需求量;p1>p2>p3>0;π1分散、π2分散、π3分散分别代表每个零售商、每个批发商、每个生产商分散决策时的利润;π1集中、π2集中、π3集中分别代表每个零售商、每个批发商、每个生产商集中决策时的利润。
假设:①某易腐农产品市场上存在由l个零售商、m个批发商、n个生产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一般有n≥l≥m≥1;且零售商是同质的,即每一零售商的管理成本c1、购进价p2、售出价p1、销售量q/l都相同。同样,批发商和生产商也都是同质的。②在开放的产品市场中,3个参与方对产品的销售价格、需求分布情况、库存成本以及促销情况等相关信息有清晰的把握,即不存在非对称信息的情况。③3个参与方都是完全理性和风险中性的,即都根据期望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相关的决策。
1.2 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各自的利润函数
假设易腐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a-bp1,其中a>0,1≥b≥0,则
每个零售商的利润函数为:
π1=(p1-p2-c1)q/l=(p1-p2-c1)(a-bp1)/l (1)
每个批发商的利润函数为:
π2=(p2-p3-c2)q/m=(p2-p3-c2)(a-bp1)/m (2)
每个生产商的利润函数为:
π3=(p3-c3)q/n=(p3-c3)(a-bp1)/n (3)
2 利润最大化时的博弈结果
2.1 每条供应链分散决策下的博弈结果
1)零售商求解。由(1)式,两边对p1求导数,由一阶最优条件,得
=1/l[-2bp1+(p2+c1)+b+a]=0 (4)
得p1= (5)
把(5)式代入q=a-bp1,得q= (6)
这里假设p2已经求出。另外,由(4)式再对p1求导,得=-2b<0,所以π1分散为凹函数。
2)批发商求解。把(6)式代入(2)式,得
π2分散=(p2-p3-c2)q/m=(p2-p3-c2)[a-(p2+c1)b]/2m
两边对p2求导数,由一阶最优条件,得
=1/2m[-2bp2+(p3+c2-c1)b+a]=0 (7)
得p2= (8)
这里假设p3已求出,同样,由(7)式再对p2求导,得=-2b<0,所以π2分散为凹函数。
3)生产商求解。把(6)、(8)式代入(3)式,得
π3分散=(p3-c3)[a-(p2+c1)b]/2n=(p3-c3)[a-(p3+c2+c1)b]/2n
两边对p3求导数,由一阶最优条件,得
=1/2n[-2bp3+(c3-c2-c1)b+a]=0 (9)
得p3= (10)
同样,由(9)式再对p3求导,得=-2b<0,所以π3分散也为凹函数。
4)各参与方利润求解。联立(5)、(8)、(10)式,得
p1= (11)
p2= (12)
p3= (13)
把(12)式代入(6)式,得q=(14)
把(11)、(12)、(14)式代入(1)式,得出分散决策下每个零售商的利润为:
π1分散=(p1-p2-c1)q/l=[a-(c3+c2+c1)/b]2/64bl
把(12)、(13)、(14)式代入(2)式,得每个批发商的利润为:
π2分散=(p2-p3-c2)q/m=[a-(c3+c2+c1)/b]2/32bm
把(13)、(14)式代入(3)式,得每个生产商的利润为:
π3分散=(p3-c3)q/n=[a-(c3+c2+c1)/b]2/16bn
2.2 每条供应链集中决策下的博弈结果
由(1)、(2)、(3)式可知,在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方的利润总和为:
π总=(p1-c3-c2-c1)q (15)
把(5)、(6)式带入(15)式,得
π总=[-c3-c2-c1]
由=-2b2p2+2b2(c2+c3)=0,得
p2=c2+c3 (16)
把(16)式代入(5)式,得p1=(17)
把(16)式代入(6)式,得q=(18)
把(17)、(18)式代入(15)式,得
π总=[p1-c3-c2-c1]q=(19)
把(16)、(17)、(18)式分别代入(1)、(2)、(3)式,得
每个零售商的利润:
π1集中=(p1-p2-c1)q/l=[a-(c3+c2+c1)b]2/4bl(20)
每个批发商的利润:
π2集中=(p2-p3-c2)/m
=*(21)
每个生产商的利润:
π3集中=(p3-c3)q/n
=* (22)
2.3 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博弈结果的比较
1)每个零售商利润比较。
π1分散=[a-(c3+c2+c1)b]2/64b;
π1集中=[a-(c3+c2+c1)b]2/4bl
由于b,l>0,很明显π1集中>π1分散,因此对于每个零售商来说,集中决策利润远远大于分散决策利润,是分散决策利润的16倍,供应链协同是非常有利的。
2)每个批发商利润比较。
π2分散=[a-(c3+c2+c1)b]2/32bm
π2集中=*
由于n≥1>m≥1,所以=≥1,得π2集中≥π2分散。因此对于每个批发商来说,集中决策利润要大于分散决策利润,供应链协同是有利的。
3)每个生产商利润比较。
π3分散=[a-(c3+c2+c1)b]2/16bn
π3集中=*
由于n≥l>m≥1,所以π3集中<0,π3分散>0,π3集中<π3分散。因此对于每个生产商来说,集中决策利润要远远小于分散决策利润,供应链协同是非常不利的。
4)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方总利润的比较。
分散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1)
集中决策下,整个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因此对于整个供应链,集中决策利润要大于分散决策利润,供应链协同是有利的。
2.4 实现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条件
由以上研究发现,当n≥l>m≥1时,生产商是亏损的,短期博弈的亏损可以看作是农民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结果,但长期来看,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合作是未来的趋势。这就要求在供应链合同中保障上游每个农产品生产商的合理利润,只有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得到了应有的补贴,供应链才能长期存在下去,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具体的补贴数额应为π3分散•π3集中,以便其能获得分散决策时的保留利润,当然也不应高于每条供应链分散决策时的总利润π分散。所以,易腐农产品的补贴区间应该是
*[-],*(++),即实现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条件。
3 增进供应链效率的政策建议
3.1 从生产技术的角度,生产商应提高采摘技术、延长产品的运输储存时间
从生产商本身来看,易腐农产品的收益低微且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特别是生产成熟期的控制和产品品质的控制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荷兰开始实施温室革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农产品都采用温室无土栽培,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控制,作物产量很高,单位土地效益大[7]。就我国的具体情况看,由于国土面积广阔,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较长,就会导致易腐农产品采摘时间的延长。因此合理采摘就成为易腐农产品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摘就是要根据产品品种、气候条件、生长时间、长势及不同肥水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做到采摘和留养结合,以达到持续、优质、高产的目的。
3.2 从流通的角度,批发商应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具备一定的深加工能力
从(20)、(21)、(22)式可以看出,在集中决策下,零售商占有了整个供应链的利润,生产商与批发商在利润方面是竞争关系,二者的利润总和为零。这也正好印证了市场营销理念中的“终端为王”定律,现实中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繁荣也能说明问题。每一次的通货膨胀、市场过热都会反映到易腐农产品零售市场或者是由该市场所引发,“蒜你狠”、“豆你玩”现象多次出现;而另一方面,菜贱伤农现象反复上演。明显看出,集中决策下,零售商蚕食了生产商与批发商的利润。对于批发商,要提高冷藏保鲜技术,推广发达国家的低温保质经验,同时具备一定的深加工能力,以类似物流服务商的角色做好易腐农产品的运输、储存、分拣、加工工作。否则批发商甚至会有退出供应链的风险,三级供应体系变为生产商与零售商的两级直销体系。
3.3 从供应链组织的角度,应壮大合作组织、实现以销定产、建立合理的易腐农产品生产带
在农产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组织模式对于易腐农产品供应链的意义非同寻常。近年来,我国在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有4种模式: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模式、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核心的“农户+企业”模式、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自办农场的“直属农场+企业”模式和“农协+企业”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产品供应组织模式,但是,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农产品生产方式是极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难以实施[8]。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第二种、第三种模式应成为我国未来易腐农产品组织模式的主流。国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农产品的企业化生产,建立农产品生产带、实现集群化生产是一种有效的选择,这样既能实现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减少库存,又能够建立可追溯的易腐农产品档案,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GHARE P M, SCHRADER G P. A model for an exponentially decaying inventor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1963, 14(5):238-243.
[2] 王丽娟,王红卫,孙西超.用灰色理论研究易腐农产品中合作博弈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8):31-33.
[3] 谢小良,符 卓,杨光华.易腐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09(5):224-226.
[4] 杨 春,但 斌,吴 庆,等.考虑保鲜努力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商与物流服务商的协调合同[J].技术经济,2010(12):122-126.
[5] 谢如鹤,邱祝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化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40-44.
[6] 徐良培,李淑华,陶建平.“农户+公司”型农产品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0(3):88-92.
关键词:农产品;损耗率;期权契约;条件风险模型(CVaR)
中图分类号:F274;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6-430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6.060
由于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生命周期短,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导致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的高风险性。有统计显示中国农产品消耗量巨大,但每年有数万吨果蔬在流通环节腐烂变质,平均损失率高达25%~35%,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为5%左右[1]。因此损耗率对于中国农产品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流通过程中控制损耗能有效地提高和促进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上损耗的研究有许多。Hingley等[2]研究了英国和意大利的生鲜农产品零售商的订货区别策略;林略等[3]提出了依赖运输时间的新鲜度和损耗比例模型研究供应链上各成员的最优期望利润以及收益共享契约下的利润分配模型;陈军等[4]借助变质库存控制理论研究减少周期利润来控制农产品损耗;王婧等[5]考虑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损耗,从批发商角度研究单周期供应链的最优订货策略;李琳等[6]应用RFID技术提升流通效率,改善农产品的实体数量损耗和价值新鲜度损耗。
同时风险管理也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热点,特别是应用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契约更多地被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在风险中性的条件下,已经有研究证实了期权契约可以协调农产品供应链[7];在风险规避下,Rockaflle[8,9]提出了条件价值模型一般化公式来度量风险规避成员的决策行为;李剑锋等[10]研究在市场需求不确定和集成商风险规避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期权契约能有效地分散风险;程永文等[11]通过回购策略和期权策略发现了风险规避对于不同协调合约的影响,零售商是风险规避者时期权合约更有实际价值。
目前,以上两种文献的研究中没有考虑到零售商因运输销售过程的损耗存在风险规避偏好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农产品易损耗变质的特性,同时考虑零售商风险规避偏好,将期权契约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从零售商订购决策的角度来研究最优订货策略。
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考虑由一个风险规避型零售商和一个风险中性的供应商组成的单周期二级农产品供应链。为了刻画农产品的易损耗易变质的特性,引入农产品损耗因素?茁,同时满足?茁∈(0,1)。零售商承担由于运输、存储以及销售过程中的自然损耗或人为损耗的风险。期权契约下,零售商向供应商订购基本数量的农产品和购买一定数量的期权,供应商根据零售商期初的订购量和期权购买量来组织生产。为讨论方便,定义以下符号:
c:供应商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单位成本;w:单位农产品的批发价格;p:零售商的市场销售价格;v:农产品剩余时的单位处理成本;g:农产品的单位缺货成本;Q:批发价格下零售商的农产品订购量;c0:单位期权的购买价格;ce:单位期权的执行价格;q:期权契约下零售商的农产品固定订购量;M:期权契约下零售商的农产品期权订购量;x:不确定农产品的实际市场需求,是一个非负随机变量,其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数与累积分布函数分别为f(x)与F(x),其期望为μ;?浊: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其值越小表示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当其值为1时,表示零售商为风险中性。
相关的基本假设如下:
假设1:c0+ce>w,农产品期权的购买价格与执行价格之和要高于批发价格,供应商激励零售商采用批发价格订购农产品。
假设2:销售末期农产品的剩余价值很低,不考虑农产品的剩余价值。
假设3:农产品供应链中零售商承担全部的农产品损耗。
假设4:p>w>c,p>c0+ce>w,且ce
4 期权契约下风险规避型零售商的经济分析
假设某一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为服从[0,100]的均匀分布,同时设基本参数为p=80,g=60,c0=5,ce=25,v=5,w=20,c=10。分析农产品损耗率?茁对零售商订购量及利润的影响(表1)。
由表1可知,风险规避下零售商的订购量随着损耗率?茁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其收益随损耗率?茁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则零售商的订购量与损耗率?茁成正比,而零售商的利润与损耗率成反比。因此可知,零售商需要加强措施来控制在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自身收益。在零售商风险规避时,期权契约下的零售商获得的利润大于简单的批发价格契约下获得的收益,由于期权契约中,基本订购量小于批发价格契约下的订购量,零售商在季中可以根据实际市场需求选择执行期权或者不执行期权,供应商分担了零售商部分的农产品剩余处理的费用。同时分析数据可得,在期权契约下的零售商对于损耗率?茁的承受能力更大。
进一步分析风险规避程度?浊对零售商的利润的影响,结果如表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损耗率,当?茁为0.125时的订购量和零售商利润的变化。由表2可知,随着?浊的不断增大,即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程度越来越小,零售商的订购量逐步增加,同时零售商的收益随之增加。对于零售商而言,期权契约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最大收益。综合考虑,零售商通过购买期权契约将部分损耗风险和市场不确定风险转移给上游企业,因此在考虑损耗率因素下,期权契约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零售商的风险,实现零售商收益Pareto改进。
5 结论
本研究根据农产品易损耗的特点,利用条件风险值(CVaR)度量风险规避程度来构建风险规避型的零售商订货利润决策函数。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期权来管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从零售商订购决策的角度来研究最优订货策略。零售商的收益随着损耗率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风险规避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期权契约下,零售商的存在最优的订购量和期权购买量以及零售商的最优利润值;期权契约下的零售商收益大于批发价格下的零售商收益;通过数值分析,还得到契约使得零售商对于损耗率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同时转移了部分农产品处理费用和分散了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然而,本研究的假设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环境,没有考虑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上游供应商的契约承诺能力等因素,而且本研究仅仅考虑零售商单个企业的决策。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以上的因素,构建多个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决策模型,从而提高决策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但 斌,陈 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5):42-49.
[2] HINGLEY M,SODANO V,LINDGREEN A. Differentiation strategies in vertical channels: A case study from the market for fresh produce[J]. British Food Journal,2008,110(1):42-61.
[3] 林 略,杨书萍,但 斌.时间约束下鲜活农产品三级供应链协调[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3):55-62.
[4] 陈 军,但 斌.基于实体损耗控制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3):54-62.
[5] 王 靖,陈 旭.考虑期权合同的生鲜农产品批发商的最优订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29(3):2137-2144.
[6] 李 琳,范体军.基于RFID技术应用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决策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4):836-844.
[7] ZHAO Y,WANG S,CHENG T C E,et al.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s by option contracts: A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0, 207(2):668-675.
[8] ROCKAFELLAR R T. Optimization of conditional value-at-risk[J].Journal of Risk,2000,2:21-42.
[9] ROCKAFELLAR R T, URYASEV S. Conditional value-at-risk for general loss distrib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2,26(7):1143-1471.
【关键词】生鲜;安全;配送;信息共享
1、生鲜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
传统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大型农贸市场为终端,农产品从田间经商贩到产地批发市场或当地集贸市场,接着到销地批发市场,然后到大型农贸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看到,首先,产品流通环节过长,渠道臃肿,加上产品没有经过初级加工以及车辆没有冷藏设施,造成损耗严重,一般在25%-30%,从而导致流通成本高。其次,由于农户散,食品安全很难监控,安全问题无法保证。最后,由于生性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地区性,易腐性,不便贮存等特点,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基础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种多、质量好、安全、健康、新鲜等要求。以超市为主体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应运而生。
2、以超市为主体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
2.1超市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生鲜农产品超市满足了广大消费者对生鲜产品新鲜、及时、品种多、环境舒适度和消费的方便性等要求,从田间到消费者之间的流通环节被大大缩短了,减少了产品损耗,降低了采购成本和流通成本,使超市生鲜农产品价格不高于农贸市场的农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农贸市场中的价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但是由于这种模式才刚产生不久,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农产品安全性要求。对于农产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加强农户对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宣传和技术支持,从源头开始把控农产品的生产,严格按照生产要求和规范种植和生产农产品。另外,我们可以建立实体安全监控体系,使农产品安全可追溯,让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一目了然,同时也可以组织广大消费者去田间体验,了解农产品生产过程,从而完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
2.2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问题
超市生鲜农产品的配送,一般情况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农超对接”下的订单采购,供应商通过订单形式,由合作社按照订单的品种和数量向超市配送生鲜农产品,这样超市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但是有时候合作社向超市配送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初级加工,还需要分拣,而且这种方式导致配送次数明显高于配送中心配送。一种是通过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合作社将农产品送至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对农场品经过流通加工后配送至超市各个分店,这种方式便于配送路线的优化,合理调配各个分店的供应量,但是容易造成配送中心库存成本的增加。
一种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这种模式下超市可以完全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设备,将集货、拣选、加工等环节全部交由第三方来完成,不需要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从而可以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零库存。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超市生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和库存损耗,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和管理费用。
3、超市生鲜农产品的发展策略
3.1超市与产地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由于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多样性、新鲜度的要求,超市应该和各地农业合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产品的及时供应,防止断销,减少缺货损失。其次与农户之间的博弈要保持均衡,实现合作双方的利益共享,从而保持长期合作。
3.2建立健全配送体系
很多大型连锁超市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如沃尔玛、家乐福、物美、永辉等,永辉超市在福建和重庆有一个配送中心、三个配送中转站,另外有两个配送中心在建,从而保证了永辉超市在生鲜农产品及其加工上的优势,实现生鲜收入占总收入的50%左右。
建立健全配送体系,可以将加工中心和配送中心建在一起,对生鲜农产品进行拣选和初级加工,从而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生鲜农产品的精加工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减少逆向物流,节省资源,提高配送效率。无法建立完善的配送中心的,可以加强与第三物流企业的合作。在建立健全配送体系过程中,可以将JIT思想运用其中,采用合理的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提高配送效率,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新鲜、及时、健康的需求,在竞争中始终保持自己的优势。
3.3加强冷链物流的应用
我们生鲜农产品产后的损失十分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在流通中的毁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产品每年的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由于保鲜能力和储运能来的约束,农产品季节性价格差异严重,农民增产不增收情况经常发生。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欧、美、日、加等发达国家肉禽类已经完全实现冷链流通,水果、蔬菜冷链流通率达到95%以上),我们国家的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处在常温下流通,我国全程冷链的比率太低,有些农畜产品在屠宰或储存的过程中采用了低温处理,但在流通、销售等环节又出现“断链”现象。
加强冷链物流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农户收入水平,还能带动生鲜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超市对生鲜农产品加强冷链物流的应用,既能够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失,降低流通成本,又保证消费者一年四季对水果多样性的需求。
3.4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一方面指的是超市与产地合作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超市将自己从市场上得来的信息,包括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农产品价格走向,市场供求状况等及时通知产地组织,以便产地组织及时调整生产,满足市场供求和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指的是,超市与配送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包括库存量、销售情况等,以便配送中心及时确定供货量,防止断货情况发生,减少缺货损失。
4、超市生鲜农产品发展模式建议
以超市为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根据现代都市年轻人喜欢网购,热衷网络的特点,借鉴1号店电子商务模式,将生鲜农产品按照一人或双人套餐的模式将产品组合打包,方便消费者进一步加工或直接食用,让消费者可以轻轻松松的在网上直接下单购买,然后下班后直接在附近超市服务台或专门存储地取货,方便、快捷,符合现在都市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
[2]殷丽玲.“农超对接”模式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1, (3): 32-34.
[3]何忠伟等.北京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趋势与质量安全[J].北京社会科学,2010,(4):43-44.
[关键词]农超对接;逆向物流;运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13-01
1 农超对接的供应链流程分析
生鲜品在流通的过程中,只要多增加一个流通环节,就意味着多增加一分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最后对生鲜品的价格和新鲜度都会有不好的影响。要解决生鲜超市在这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打碎生鲜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诸多环节,让超市能够直接从生产者处采购进货,在免去生鲜品于流通中被中间商多次价格剥削的情况下,生鲜品的成本必然可以压低,进货成本一低,销售价格自然就低了。
2 逆向物流在农超对接环境下的运用
2.1 农超对接环境下废弃物回收存在的问题
(1)利用意识不强,数以亿计的农产品废弃物已经成为农超对接过程中的污染点,也是潜在的资源库和利润点。目前,由于技术和国家以及企业对于农产品废弃物的重视不够,技术上达不到要求以及没有相关的强有力的政策的支持。再者农超对接本身就是一个新兴的应用环境,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人们不够重视废弃物的利用,传统意义就是将废弃物丢弃进入垃圾场,这样既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用于垃圾的处理,又要腾出相应的人员进行管理。
(2)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农超对接是一个新的东西,它在管理和工具设施的配备上都还存在很大的漏洞。可以这样说,在我国目前的农超对接环境下还没有一个项目将农产品逆向物流列上记事日程。
(3)农产品废弃物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的落后。农超对接的资金投入主要是在生产、运输乃至后面的配送中心中的产品加工,很少考虑处理农产品废弃物技术和装备的投资,并且农产品废弃物只由一个企业牵头做也是一件投资多、效益回收慢的项目,很多企业是不会考虑在这上面多花成本的,所以需要政府的牵头。
2.2 农超对接中相关废弃物的回收措施
(1)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农产品在农超对接环境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有效地引导,将对废弃物随意丢弃等污染环境的现象由“堵”变“疏”奖惩结合。
(2)加大对该领域的重视力度,企业应该看到这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转变观念,加大对此的投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认识。它将是农超对接的又一高利润源,现在能源的匮乏是一个世界的问题,能源的高投入也是企业的一个较大的成本投入。变废为宝,将有机农业废弃物变为生物能源,满足企业的一定的用能需求量,将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一点。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农产品废弃物逆向物流的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由于农产品逆向物流的特征,农产品废弃物回收利用必须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各个农超对接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回收,联合开发相应的技术进行资源的再利用。
3 结 论
随着农超对接的试行得到显著成效,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废弃物处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但是这些农产品废弃物的处理未受到足够重视。使在逆向物流在农超对接环境下的运用情况,如何变废为宝,本文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振钧,孙永明,等.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
关键词:生鲜电商;冷链物流;成本控制
1我国电商生鲜冷链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硬件设施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
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与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从汽车冷藏车辆来看,我国有保温车辆3万辆,而美国有20万辆,日本有12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仅为货运汽车比例的0.3%;从铁路冷藏车辆来看,全国铁路总运行车辆33.8万辆,冷藏车只有6970辆,仅占2%,而且都是陈旧机械式速度车皮,规范保温的保险冷藏车厢缺乏,冷藏运输量仅占易腐货物运输量的25%,不到铁路货物运输总量1%。此外,专业冷藏设备如冷冻库等非常缺乏,我国目前冷库总容量700多万立方米,但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储藏,而当原材料不足或生产淡季时,冷库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在冷库建设中存在重视肉类冷库,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式冷库,轻视产地加工冷库建设;重视大型冷库,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1.2整体规划不完善,资源整合受影响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软件规划就是冷链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它包括库存控制系统、顾客服务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四个子系统。
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农产品冷链的资源组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1.3法律法规不健全,产品安全防护弱
冷链物流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现产品质量和市场安全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证冷链物流运转的基础。但我国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冷链物流各环节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和温度控制等均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HACCA(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尚处于启蒙阶段。
2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2.1缩短流通环节,发展冷藏运输设备和低温保鲜技术
2.1.1尽量缩短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我国农产品即使在低温下进行流通,其在流通渠道停留的时间仍然比较长。因此,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快速及时地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流通渠道进行改造,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所以,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应向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产地批发市场集中采购冷冻冷藏产品,缩减作业环节,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
2.1.2运用先进技术改进现有冷藏运输设备,并大力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
对于原有的冷藏运输设备,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监控。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
2.2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和行业协会并制定标准
2.2.1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联盟,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建设
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建立起一整套的冷链基础设施,因此要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就必须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包括政府的支持和行业组织的协调,成立一个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的联盟。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也就是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除了本地销售的农产品以外,外销的农产品可以由供应商将货物运送到主要城市冷链物流整合中心,整合后进行长途运输,由地区整合中心进行装箱提货和当地运送,再整合后发送到零售直销点。在整个过程中均有严格的温度控制和实施监控。
2.2.2组建行业协会,引导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市场主体利益、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组建的低温物流行业协会将主要围绕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两方面开展工作。在这方面,天津市走在我国低温物流行业协会发展的最前列。目前,天津市全市近70%的大型低温物流骨干龙头企业加入了低温物流专业委员会,低温冷藏规模占全市的60%以上。
2.3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整体规划系统
2.3.1创造促进我国生鲜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由综合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发展我国鲜活冷链物流的若干政策意见。一是制定产品经销企业、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等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税收、信贷和用地支持政策;二是加强对冷链物流技术研发投入,将冷链物流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三是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冷链物流中加工、运输和仓储等薄弱环节,重点支持大型骨干产品批发市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和国家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要加强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大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对产品冷链在观念上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