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9 13:5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由于施工单位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
在运输原材料以及进行开山炸石等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而影响了空气质量。同时,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废气与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共同造成了对周遭空气的污染,从而使得空气质量快速下降。这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人员以及施工现场附近的居民生存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进而使得施工人员与附近的居民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等疾病。
(2)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进行施工工作时
常常需要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进行施工工作。这就使得并未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的施工单位经常会出现浪费土地资源与胡乱处理水利工程废弃物现象的出现,这对施工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是异常严重的。并且施工单位进行拦河筑坝与开山炸石等施工工作,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当地的地质构造,进而为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3)在施工单位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工作的过程当中
往往需要频繁地进行车辆运输以及开山炸石等工作,这会对水利工程附近的居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噪音污染,从而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以及生活质量;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并未及时并且恰当地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处理,这会对施工现场的空气质量以及水体质量造成污染,从而引起其他生态污染问题的产生。所以,针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施工单位需要采取恰当的手段予以有效解决,从而才能满足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根本需求。
2生态工程在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当中应用的原则
在水利工程当中应用生态工程原理,一般需要遵循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共生互补的原则、循环再生综合利用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时程需求协调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下文将就这四个原则进行分析。
(1)所谓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
主要指的是施工单位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要协调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从而才能够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够在加强施工管理的过程当中规范水利工程的施工工作,以有效减少甚至是杜绝水利工程施工对周遭环境所造成破坏。现代化社会要求施工单位转变思维方式,注重对施工现场以及附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水利工程施工充分遵循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
(2)从一般情况下来讲,共生互补原则主要指的是施工单位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要遵循合作共存、互惠互利原则
以切实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才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时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才能够有效减少水利工程施工时的社会资源消耗。并且,施工单位在遵循共生互补原则时,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规划管理工作,继而才能够协调好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
一般指的是施工单位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在遵循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剩余的施工材料进行充分利用,继而才能够达到节省资源与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并且在充分遵循主体空间利用原则的基础上,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当地生物种群分布规律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从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效解决施工现场空间组织结构的问题。进而在合理规划、统筹全局的前提下起到保护周遭自然生态环境的效果。
(4)施工单位遵循时程需求协调原则
需要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工作时观察并且协调好因子量值与施工工期、运行期之间的关系,从而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生产能力,能够有效提供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需要充分遵循以上所提及的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原则、共生互补的原则、循环再生综合利用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时程需求协调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从而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
3应用生态工程原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针对上文提及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生态工程在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原则,施工单位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到水利工程当中来,从而有效地解决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1)在水利工程施工施工的前期,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数据的勘测收集工作
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综合当地的地质结构、自然资源等勘测数据进行短期以及中长期的规划,从而才能够尽量减少水利工程施工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而才能够使得施工单位按照水利工程设计图纸规范地进行工程施工工作。这是保证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一个基础性前提。
(2)施工单位要不断深入、普及施工人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并且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才能够真正协调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发展。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采取尽量减少开山炸石等工作对周遭居民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加强对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空气污染等防范措施,这样才能够有效解决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3)建立健全施工监督管理体制能够有效规范施工人员的施工工作。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生态环境;水质污染
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水资源循环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改变,其中当属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水利工程建设很可能造成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甚至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河流出现断流、水生生物减少等问题,造成水体原本净化能力下降,同时污染地下水资源,难以有效维护水域食物链条的稳定。种种问题伴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组建出现,在不同程度上危及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迫切的需要进行完善和创新,推行更为环保的生态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相应的带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的经济发展成效是以牺牲环境获得的,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变得愈加突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用水需求,还需要满足水利供电和运输需求。但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有待改善[1]。
1.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不明确
我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所以地域性问题尤为突出,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量地域差异问题进行完善和调整,为后续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学和工程学规律开展活动,不仅需要满足水利工程建设初衷,还需要能够承受严峻的自然环境的侵蚀,诸如风暴、干旱以及洪水等因素,结合河流地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具有实践性。
1.2生态水利工程缺少生态环境保护认知
由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起步较晚,生态工作人员以及水利工程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机会较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作。当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很少会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由于起步较晚,所以相应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严重的缺陷,实践经验基础较为薄弱,以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滞后[2]。
1.3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不充分
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同水利工程整合力度不足,促使两者的整合应在传统水利工程基础上开展工作。所以,在当前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同生态水利工程进行整合,综合考量客观影响因素,做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有机整合,不仅需要起到发电、防洪以及排水等功能,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不会受到影响和破坏。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2.1现代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方面,需要遵循相应经济性和安全性原则,其原有工程自身特性导致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在原有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谋求长远发展,创在更大经济效益。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和设计,满足生态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谋求生态环境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3]。
2.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满足水体生态系统净化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水文条件,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设计工程,如果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偏低,那么很可能出现河槽断面。所以为了保证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合理,需要对实际地势情况以及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和分析,灵活部署施工活动。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生态系统特点,有目的开展调查活动。传统水利工程设计过于侧重在河流控制方面,以至于存在较大局限性,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结合生态环境发展规律,有意识的进行规划和设计。与此同时,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需要深入分析河流属性,对河流水量以及周围水文特征进行综合考量,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特点[4]。
2.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整体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涉及方面,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生态系统结构,结合其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其中存在的生态因素,进一步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并非是简单的水文系统修复。生态系统本身可能会伴随着其他水文环境的变换而变换,所以应从整体角度进行考虑,从生态系统有机环境角度着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只有这样,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才能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其原有作用。总的说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更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整合传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在满足水力发电、抗洪以及泄流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大的环保效益。
3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受到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基于生态系统整体角度进行设计,以传统水利工程为基础,力求在实现水利工程抗洪、发电以及泄水等功能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需要充分考量水文特征以及自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规划,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作者:谢琼花 单位: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旧城镇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霍凤双,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12(02):111-112.
[2]姚南翔.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26):243.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性的破坏,施工过程使水体水质和环境受损,水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出现物种的灭绝,打破了库区的生态平衡。水库兴建后,水位被抬高,河流生态系统改变,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水库淹没区与土壤可溶盐会使库区氮磷含量增加,库区周围营养物质随雨水流入库区水体内,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条件,水库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应对消极影响的措施
2.1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承载力
减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首先从增强生态环境自身承载力做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水文特征改变初期,保障河流需水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因施工需要,往往需要迁徙居民和对耕地补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移民及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因此,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工程建设基础要求,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水利工程开发项目。比如,狭窄的河谷内,可以在经济水平低、坡度大的上游修建水利高坝,减少给中下游因淹没造成的损失。
2.2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水利工程建设,应重视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水利工程施工签合同时,应充分明确对污染扩散及其治理的责任,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执行限污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加强环保监测,对施工中的水质、土地、噪声情况进行监测。施工后期,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景观和植被,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耕地的碾压,做好农田的恢复工作,推行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2.3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根据我国有关水利工程、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管理,促使水利工程与土地、林业等环境要素的协调发展,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比如,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毁林占地、水质、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监管,对超出环保标准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拟定相关措施,对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履行环保要求,用实际行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及后期管理中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的消极影响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更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带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与环境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正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必要性,探讨了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一、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二、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三、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论文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一 水利工程试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古国,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几千年的治水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许多教训。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全球20%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水利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水利仍然面临着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的严峻挑战。
高等院校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水利、水电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水利行业,能从事中、小型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水政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高等教育在我国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政府和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按照重基础、强实践、多层次、求创新的原则,水利工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治水理念,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实验教学环节占教学总学时比例为42.3%。
我国高等院校水利工程专业以原有分散、独立的实验室为基础,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的界限,对水利学科专业相关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建立了以水利学科专业教学实验为主要功能的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二 水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技术现代化
高等院校的水利工程专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改善了实验中心环境与教学条件,更新了实验设备,将现代实验的先进技术引进到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术的条件下,充分认识了解和掌握先进的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开放化
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将“要我做实验” 变为“我要做实验”。实验不仅在实验室通过网络进行开放式预约进行,还走出实验室,在校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际中寻找实验项目和开展实验。针对工程实际的实验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3.实验设备自主化
重视实验技术研究,把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后,自然会出现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的问题。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为学生创新研究创造实验条件。自行研制实验教学仪器,积极将科学研究方面的新仪器应用到实验教学中。
4.实验手段多样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片、仿真实验及实际操作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实验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与教授专家直接面对面交流,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工程应用的认识。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可以制作仿真模型和编制工程系列教学片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增加学生的工程概念。此外,还可以摄制主要实验项目的实验系列录像片放在网上,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前就观看这些教学片,先了解实验过程和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便在实验时重点关注实验方法和数据,引导学生独立地完成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技能。
对于水利学科专业的学生,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的条件,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记录自己的实验数据,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对于创新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要有调研和阅读有关文献,提出实验的创新点,在实验报告或论文中要突出创新点,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新思维,激发他们的科研能力与创造力。
5.考核方法综合化
实验考评方法由平时测评、实验操作、试题测验以及提交实验报告和论文等多种方法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根据各专业要求、各实验课程特点制订了相应的具体考核办法,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考全班的传统做法。最后可通过实验综合考核系统对实验教学各方面的成绩进行综合,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给出一个评判。
实验中心拥有自己的实验教学网站。整个网络系统包括:信息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创新训练管理系统以及相关信息平台等。学生可通过网站上的电子资料、实验录像和图片等大量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了解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实验信息、创新活动、专业知识,与实验课程有关的资料影像等都可通过校园网直接查看,同时还方便了学生和老师在网上进行沟通答疑。对实验设备等进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以提高实验中心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1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日,我国的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我国的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导致水源越来越短缺。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水利工程的设计尤显重要。水利工程主要是指通过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地区均衡,防止洪涝灾害而修建的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河流分布也不同,这就造成全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比如西北地区为严重缺水地区。为了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大力修建水利工程,认真规划水利工程的设计,关注水利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1]。
2水利工程的设计趋势
2.1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审查、监管的力度会加大
由于近些年曝光的豆腐渣工程越来越多,国家对水利工程设计过程中的审查、监管的力度会越来越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派专人监管,防止出现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及建设资金被贪污,建设完成后要对工程进行严格审查,以免出现豆腐渣工程。例如1998年长江发生全国性特大洪水。其原因除自然灾害外,工程建设质量差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在以后的水利工程设计中,就更要借助法律和市场的手段来进行全面全方位的审查,使得水利工程的质量过硬,禁得起时间的考验。
2.2设计时突出对自然的保护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更加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力求减少因水利工程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的。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到河流的生态环境,严重的话会对鱼类的生存繁衍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渔业与养殖业。水利工程建设会对上游植被造成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这就要求下游平原应该扩展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轻下游港口航道淤积的程度。如果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后不仅会导致物种灭绝,而且也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例如,葛洲坝的建成导致了中华鲟的数量减少,再例如,阿斯旺水坝施工人员没有做好建成以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造成水坝建成以后下游水域居民大量得血吸虫病,对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危害。
2.3设计时重视文化内涵
完美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城市美好形象的树立,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杭州政府重视西湖,并为西湖做出很好的规划、修整、维护,使西湖之美与时俱进。所以说完美的水利工程,不仅为杭州增添了几分自然美,也为杭州这座城市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2]。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注意地上建设,也要兼顾地下建设,这样不仅能防止城市内涝,而且能突出城市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例如巴黎的地下水道,干净、整洁,许多外国人都曾到地下水道参观,而我国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2.4设计过程中注意对地形的影响
大型水利工程的选址不应该在地势较低,地壳承载力较低的地区,例如盆地,这样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果选在地壳承载力较低的地区,水库中的过大拦截水量会侵蚀陡峭边岸,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会导致地质结构变化,可能会引发地面塌陷,严重的可能引发地震。
2.5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对周围文化古迹的保护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对文化古迹造成影响,未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建立在不破坏或者是尽量减少对文化古迹的破坏的基础上,从而保护当地风景名胜的安全。如三峡大坝建成之时许多文物古迹都被淹没江水当中,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破坏很大。
3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3.1大坝建设会减少,近海港口工程会增加
自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的大坝建设的需求量也在减少,大坝建设即将迎来低谷期。水利工程更多地开始投入到近海城市港口当中,近海城市港口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所以,以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近海港口工程会增加。
3.2水利工程的功能在不断拓展
现在水利工程的功能已经拓展到调节洪峰、发电、灌溉、旅游,航运等方面。就拿三峡大坝来说,它的功能不仅仅是防洪灌溉,而是集防洪、灌溉、发电、旅游为一体。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为1820×104kW,年均发电量847×108W,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108~219×108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向国家缴纳大量税款,每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3]。以往,三峡险峻众所周知,建国后虽进行了系统处理,但是航道状况复杂,仍旧不时出现航运事故。但是,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万吨大船可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增加数倍,航运压力减轻不少。三峡大坝的建成更推动了三峡旅游热,现在去三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3各个部门的合作会不断加强
水利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地理勘探,而且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协调各方,促使各方的通力合作,这样才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首先,水文部门要通知施工部门详细解释施工地区的情况,从而促进施工人员对施工地区各种情况的了解,然后,施工部门需要采纳环保部门的意见,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环程度。
3.4国外市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大于国内市场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趋于完善,国内市场对于水利工程的需求量越来越低。而国外某些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急需水利工程的建设,但其自身的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不成熟。因此,我国可以去外国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促进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4结语
水利工程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只有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才能把水利工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以后,不仅会对当地的气候造成影响,而且很有可能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完工之后,气象部门、水文部门、林业部、国土资源局共同监控,做出预测,为及早地应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做好准备。水利工程有利有弊,只有让利增加,让弊减少,这样的水利工程才称得上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于武盛,王守杰,吕锦有.辽宁省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3(4):25.
【2】李智慧,姜延辉,郁凌峰.辽宁省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策[J].东北水利水电,2011(11):3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施工设计;水土保持工作
前言: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不仅是如何去利用河流资源以及河道的资源,更要对河流的资源进行保护。河流作为一个整体关联的生态系统,它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应该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随着近些年来水体污染和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利用和水利工程保护水土资源,通过水利工程的调节使得水土资源得以保护,这就使得原本的水利工程发挥更加大的作用,同时水土的涵养也逐渐加强。这样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到最大。
一、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经典的设计和水土保持的典范
假如想要设计和施工出符合生态的水利工程就要先去学习其他的优秀的设计案例。成都平原金典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关中平原的郑国渠这两个经典水利枢纽工程可以帮助水利工程建设者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根据河流的特点进行设计和施工
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子,新建在岷江之上,岷江途径汶川,都江堰,成都,最后经过宜宾汇入长江。由于在成都的地势主要是平原为主,而且岷江在进过山区之后,河水的径流量变大,不再是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相反水中的泥沙量也逐渐增加。那么如何让岷江之水将水资源留下,最大程度的降低在都江堰的沉沙的数量,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岷江的特点不许考虑到。因此这里可以其他的水利枢纽建设者一个最忠实的建议就是一定要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水利工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水流枢纽工程,要根据客观的因素来决定不得照抄照搬。
红河州的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必须考虑到这点。首先,红河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均比较大。同时红河州主要是山地为主,无论是长时间的降水还是短时间的降水,都必须考虑到河水中的含沙量比较大。这是红河州的河流的特点,因此在红河州设计和施工水利施工工程都必须考虑到这一实际的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设计和施工出符合实际的水利枢纽工程。
(二)配套的水利枢纽工程相搭配
都江堰为何可以沿用两千多年,这里面存在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但是其中的必然因素占据了较大的部分在,主要的必然因素就是其中的对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的配套工程。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鱼嘴和飞沙堰。鱼嘴控制水流的流量,飞沙堰控制水流的含沙量,这样进入成都平原的水流量和含沙量总是可以控制在一个平衡的点上。
因此对于现代其他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要考虑到,水利工程的作用是复杂化的。它不仅仅是抗洪和灌溉。还要考虑到的它的发电和通航以及旅游等等方面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红河州的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设计同样要根据当地的特点,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次要的作用是什么,最后怎样达到趋利避害,最大程度的去适应红河州的地形特点和自然条件。一旦设计的水利枢纽工程达不到要求,或者水利枢纽工程本身承载的作用过多,就应当考虑新建配套的设施,帮助水利工程本身减负。
(三)千百年来坚持“年修”的制度
从来就没有什么新建之好后就可以使用百年都不出现问题。首先百年的气候和水文的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尤其是某些特殊的气候可能是百年一遇,这就对水利工程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只是满足平常年份的气候条件,还需要满足那些特殊气候的时期。另外随着使用年份的增加,水利枢纽工程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就会对原来的水利枢纽工程造成不可修复的打击。
因此,在红河州设计和施工建造水利枢纽工程应当要考虑到当地的水文气候,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气候的考虑,必须到位,同时还要做好水利枢纽工程的“年检”。只有常常验看,时时观测,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好水利枢纽工程,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和处理措施,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百年大计,水利第一。
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坚持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措施
既然水利工程同和河流,河道一样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此势必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中,必须严格的考虑各种问题的存在。同时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这些因素,不会因为这些不好的因素而导致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特别是对水土保持工作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不仅仅要考虑到不同的水利工程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到施工的配套设置的建设和使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对河道进行合拢,那么势必对下游和上游的生态环境以及水土保持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河流在合拢之后,上游的河道水面上升,使得一些原本松软的土质由于上世纪浸泡在河水中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下游原本浸泡在河道的土质由于长时间的缺水,导致风化严重,也形成了水土流失。因此对于在施工中的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考虑的问题还要施工前的论证和施工后的保护。红河州位于西南地区,水量比较集中,同时地质灾害比较频发,山高谷深。新建水利工程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二)设计施工责任要落实到相关的单位和个人,责任明细化。
水利工程的施工由于是各部门和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因此在某些技术的结合点,存在部分的死区。因此必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最好是责任到个人,只有责任的控制到位,权限范围到位。这样才会使得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不会敷衍了事。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中不仅需要对工程的质量在设计施工之初就要考虑到,同时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中也要对环境的问题加以考虑,在设计施工中如果不考虑到这些问题后期出现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样是权责不明显,造成一定的问题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水利工程设计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坚持权责一致,因地制宜,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治国;李世锋;陈宗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计理念与原则[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关键词: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灌溉、排涝、防洪、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传统水利正在变革为现代水利。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处于基层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停滞在原有的思维观念中,对水利设施沿用粗放的管理方式,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不高、水土资源的综合经济收益率非常低,缺乏适应形势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缺乏发展水利工程的新的管理模式。
1.2管理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并拥有数千亿元的固定资产。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养殖等功能要素的,蓄引提结合、大中小并举、地域分布广泛的水利工程体系,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科技论文。
在水利工程的这些不同的功能要素中,从总体上划分为社会公益型和生产经营型两大类。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中又分为中央管理和地方管理,即按行政管理区域划分又按流域(或灌区)划分。地方管理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权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业务管理权属地方灌区管理部门或跨行政区域的共同的上一级灌区管理部门。
由于行政主体和业务主体的分离,形成了条块分割、职责不清的管理体制。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发展过程中,体顺不顺带来的影响是长期的,危害也是致命的,而理顺管理体制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3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自身具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行管理中的各种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
(1)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在水利工程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资产中,同一类固定资产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放水设施、放空设施等项目,既为防洪保安全发挥作用,又为蓄水、养殖等发挥作用。因此,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所发挥的效益就很难用准确的数据进行价值定量,区分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2)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水利工程或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失修、水的利用率低、水资源损失浪费,并且存在安全隐患。科技论文。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的堤坝和各类水库的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这是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不顺所造成的后果。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中的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多、情况复杂,因此,这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科技论文。
2.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1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形势的发展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展的步伐。
2.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1)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2)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均具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功能,其综合效益必然具有公益性效益和经营性效益,在公益性效益中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营性效益中表现出水管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
2.3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第一,在农业用水机制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加快计量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建设,在干渠的直灌斗渠和支渠及重要的分水节制闸安装计量用水设施,实行按方计量收费,用基本水量收基本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促进节约用水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二,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第三,在资产管理机制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严密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实施动态和静态的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有责任和义务管好用好现有的水利资产,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这些资产的管理和创造的收益,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论文摘:论述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论文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转变
中图分类号:TV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iscusses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water resources transform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rule.
Paper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hange water conservancy
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是演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利用已日益社会化,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相互冲突的竞争性和利用日益加剧,传统计划经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利战略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 实施资源水利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工程水利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而政企不分体制所形成的自己评价工程并由自己负责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剧了各级水利部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倾向,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工程建设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目标,忽略了面向社会履行资源管理职能。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1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2匀前的水利工作要注意以下四点 (1)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解决我们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 (4)水利一定要认真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水利工作思路的这种战略性调整,形象直观的提法,就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理论科学的提法,就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1世纪,科学治理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坏境恶化三大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要重点抓好七个工作领域:防洪、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水土整治、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城市化进程、跨流域调水。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任树梅,杨培岭.水资源保护[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阮本清,沈大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of electricity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is an educational project, however,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while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bring some damage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f you did not do a good job in work related, will lead to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 on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内各种大中小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电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利水电站最多的国家,但是,福兮祸所伏,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为周围的环境带了一定的破坏,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大中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的大中型建设项目有着一些不同,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的积极影响,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调整水流量,控制和减少水害的发生,为当地居民的生产提供极大的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可以实现供电,减少对传统供电站的压力,有效的节约煤炭资源的使用,且水利水电工程提供的电能属于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环保的意义重大;此外,一些大型和超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够有效的调节周围的气候,改善水库周围生态环境,调节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当地政府和居民也可以从中获益,可以通过开发当地的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外,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较大,且消极影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大多修建在天然的河道上,在其修建的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天然河道的生态多样性,此外,水利工程的大坝也会改变河流的含沙量以及水深,从而影响河流的水质、温度和地质环境,以及整个地区的气候。此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工期相对较长,施工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施工人员会修建临时营地,在临时营地中进行石料开采等工作,如果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进入到河流中就会影响河流水质。此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要排出一些废弃物,如果直接将废弃物排入水中,那么就会破坏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导致河流生态环境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在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之后,将会改变原有的大坝宽度进行蓄水,由于陆地和水面对太阳的反射率有所不同,在长时间的光照下,河流原本的水温就会发生变化,水库下面长期维持低位,就会对生存在其中的动植物带来不利的影响,导致生物物种发生变化。
2.水利水电工程对陆地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其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的树林、草丛和农田等造成破坏,破坏了修建地原有的生态平衡,此外,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中,也会向河流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到河流中必然会改变河流水质,改变河流内部的生态环境,导致大量的河流生物被迫迁移,改变了整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建完成的后续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水面逐渐升高,升高的水面会淹没河岸周围的植物,这就对在河岸周围生存的动植物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动物不得不向其他地方迁移,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陆地生态环境。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过程之中,由于管道开挖以及工程施工等因素会导致土壤的,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护措施,那么这些的土壤在水流的影响和雨水的冲刷下,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严重的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也会致使河流下游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位抬高,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土壤的盐碱化和沼泽化,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完成后,一定要做好土壤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但是,在修建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流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承建中,施工方一定要树立起环保意识,充分的意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对施工地生态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盛松涛,李星,张贵金: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人民黄河,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