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景观风貌规划

景观风貌规划

时间:2023-02-14 07:2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观风貌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景观风貌规划

第1篇

自然景观风貌保护

以重庆市梁滩河为例,梁滩河流域内的自然景观风貌保护区整体上为生态涵养区段,包括有较高景观风貌价值的区域:长坝嘴、大磨滩等处,以及规划设置的自然景观风貌观赏公园、郊野公园。

长坝嘴村落风貌公园:位于北碚区,该段河流蜿蜒度较大,形成多个半岛,适当拓展亲水空间,位于半岛内的村落维护其现有建筑外观,可适当调整其使用功能。大磨滩郊野景观公园:大磨滩瀑布,宽约30米,高约20米,水大时亦很壮观,是重要的水景旅游资源。对该类的自然景观,我们采取“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措施,即是在保护其原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合理规划其观赏路线,设置观赏点,有控制的让人们进入,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湿地公园

植物是滨河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在湿地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原有生态保护区域内的湿地植物进行保护,并对遭受破坏的植物生态性结构进行恢复设计。

水较深区域:不适宜人过度亲近水面,可用一些种植草的基质砌成护岸,以挺水植物等水生植物进行护岸,不仅起到了防护作用,也可使游人欣赏植物及水面的景观特色。

水较浅区域:可采取疏林草地的种植形式,延伸到水面和水生植物一起形成合理的植物景观。还可在水面设置栈道,雨季多水时被淹没在水中只留植物景观,旱季水浅时栈道则可成为人们到湿地内部去欣赏和体会大自然独特气息的通道。

水陆交界区域:水陆交界区域岸线湿地植物不仅能丰富水面平淡的色彩,而且对水陆景观起到了自然的过渡作用。

二、人文景观风貌保护

对梁滩河流域内的人文景观风貌保护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和社会人文。对现有的文化古迹以及有一定历史的建、构筑物的保护、对沿河村落形态的保护以及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一)对沿河村落形态的保护:

梁滩河村落风貌保护的核心内容是“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严格管理”。保护的具体内容为:村落空间,村落形态,村落道路,村落祠堂,村落社屋,村落水系,村落生态,村落遗存等。根据不同村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根据规划控制其人口数量,改善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居住环境。在其从事建设活动时,应符合规划要求,不得对梁滩河沿线格局及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二)四塘历史文化公园

四塘桥建于同治年间,是原来老成渝路的必经之桥,上面的龙浮雕尚能看见,对四塘桥残缺不全的部分进行仿古性修缮,采取整体保护、原真性保护,整治其周边环境;禁止机动车在古桥行驶,将其作为步行桥。

“飞雪崖瀑布”自唐宋以来被太白、东坡、郭沫若等名人先后赞喻为“雪涌云飞”,清某翰林李为栋为其作《飞雪崖赋》,飞雪崖险峻,怪石嶙峋,可挖掘飞雪崖瀑布的历史文化内涵,适度开发。

飞雪崖对面的“飞雪寺”始建于唐,后重建。对飞雪寺的保护,首先要保护其建筑外观整体风貌特征,保护的重点不只是建筑物,还包括环境风貌等多重内容,对其划定一定的保护范围。

“桥都”——金凤镇:

金凤镇地形平缓,溪河密布,纵横的溪河和道路交通建设,诞生了古今桥梁84座。对古桥进行管理修复和分类,适度开发,形成“桥下流水、桥上行人”的乡村风景,把金凤打造成“百桥之乡”和重庆的“桥梁博物馆”。

长春桥:位于梁滩河上历史最悠久的长春桥,建于清嘉庆五年已有209年。

永寿桥:“年龄”第二的永寿桥为拱式三洞,三个桥拱不是常见的圆弧形,而呈半椭圆状。

三元桥:长19米的青石桥,该古桥有着200年的悠远历史。6个桥墩上各刻有圆雕龙头一个,其中两端为腾云吐水的水龙,中间两个是龙头向上的火龙。龙头精雕细刻,笔法古朴,别有一番古色古香的韵味。

双寿桥:同样上百岁的双寿桥则是两座姊妹桥,相隔不到半米。

三、人工景观风貌保护

对梁滩河流域的人工景观风貌保护主要包括:对岸线、滨河道路、滨河绿地、沿河建筑以以及沿河城市天际线的控制。

(一)沿河建筑以及城市天际线控制

对沿河建筑在位置、高度、体量、风格以及色彩上进行控制和引导。

在位置上,沿河建筑布置强调疏密有致。在景观点、视觉走廊、桥头等处要严格控制其建筑位置。

在高度上,要对河流两岸建筑高度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严格控制,以防止过密及空间上的无序、自发,使滨河建筑错落有致,空间虚实相间,纵向层次丰富。在体量上,沿河避免修建超大体量的建筑。

滨河建筑的布置要强调整体协调、有机发展,建筑形象与之相互呼应,避免单体建筑过份自我表现。

在风格上,沿江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以体现空透、明快的现代风格为主;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增加沿江观景空间。

(二)滨河道路

滨河道路布置的原则是,垂直于河的道路突出其渗透性,顺河道路体现其亲水性。

规划调整滨河的交通组织,改善车流、人流的关系,引导交通方式及疏散点的有效改变。在重要节点处适当拓宽步行通道,局部地区禁止机动车入内,以提供延续性的步行街区。

(三)滨河绿地

滨河绿化结合防洪堤、滨江道路以及建筑物成带状布置,根据河岸地形条件以及现有规划控制滨河绿带的宽度,与城市点、线、面状绿地结合,形成系统的、开放的空间结构,从而有效地为不同层次的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并对已建成防洪堤地段绿化不足的进行弥补。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城乡总体风貌, 设计方法 , 长寿区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ngevity area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ocial economy,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tyle, based on regional urban and rural sty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problem, with "longevity area overall style desig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example, regional styl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use of urban design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view of the urban and rural county design method.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style, design method, longevity area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长寿区地处重庆腹心,拥有“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地形地貌特征鲜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长江水道和长寿湖等风景旅游资源尤为突出;长寿是重庆重要的化工城,具有现代重化工业城市的特点。然而,现状长江岸线的利用不尽合理,景观环境欠佳,工业发展与城乡景观塑造的矛盾日益显现,城乡风貌景观特色逐渐消逝,迫切需要集中的解决。《长寿区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旨在建立一个符合地域特性、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乡风貌建设指引框架,保护自然生态本底,重塑城乡风貌魅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1 探索县域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

针对县域范围的大尺度风貌总体设计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范或是编制办法,因此明确设计目标是探讨县域城乡风貌总体设计问题的基础。设计围绕三个核心问题:什么是最具长寿特色的城乡风貌和主要的风貌问题?如何改善风貌存在的问题同时保护和强化特色风貌?如利用设计指导建设特色风貌,形成区域特色风貌,提升区域竞争力?设计从分析城乡聚落特色景观特色、分析山水自然格局、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城乡产业特色风貌出发,以长寿特有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经济环境特征为基础,采取了一种既考虑到城乡风貌整体又顾及局部,一种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的切合长寿实际情况的城乡总体风貌设计方法来指导城乡相关设计、建设和管理。在设计思路上,本着宏观总体定位、中观引导、微观落实的原则,实行总则和分则两条技术路线:总则是城乡风貌整体性指引,分总体景观系统构建和风貌专题研究两条支线。分则是在总则指导下,对区域城乡风貌要素分别进行归纳总结,分通则和导则两条支线予以落实。

2 把握资源特色,塑造城乡风貌的总体定位

从山水自然特色角度分析,突显特色山水资源价值,强化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塑造“山水优美之地”;从历史文化角度,需要突显寿文化等历史文化,塑造“养身长寿之乡”;从产业角度,需要优化和提升化工产业特色,塑造“工业繁荣之区”。

3 保护山水自然格局,打造区域城乡自然和谐有序的空间格局

城乡总体风貌的展现首先要有清晰的风貌景观系统,规划分别从区域总体景观构架、区域景观风貌特定区划二个要素来引导:

一是依托长寿“一江二湖三山两槽”山水格局,结合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需要重点控制的山体、结构性生态景观地段、城市功能区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生态隔离带等生态要素形成网络状区域生态景观构架。从宏观层面确定区域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建立具有地域特色总体风貌形象。二是以地形地貌特征、产业功能区划、城镇分布为基础,划分山岭林地特色风貌区、平谷湖域特色风貌区、现代农业特色区、城市风貌区、工业风貌区、小城镇风貌区等不同特色的风貌分区,从中观层面制定统一而又有差别性的风貌特色分区。

4通过专题研究,强化城乡特有的景观元素

根据城乡总体风貌设计目的和要求,对影响长寿城乡的一些重要景观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设计将分别对长寿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田园风貌、城市风貌、镇乡风貌、村落风貌、田园风光、交通走廊、门户节点、产业区风貌等进行探讨研究,以便更好地落实长寿城乡的风貌特色。

自然山水要素:山体作为自然载体与生态屏障,是维护好山林植被的良好生态条件,是城乡审美创造的基础与维护区域环境的根本。区域风貌总体设计首先应保护区域内大山大水的生态格局,通过分析山体高程、植被、水体情况划定山体和水体的保护边界,控制山体、水体开敞空间中的生态廊道,维护山林原生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历史文化要素:挖掘各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并运用于各城乡空间环境予以反映。

城市要素:研究城市的形态和结构,重点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提炼城市意象和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城市空间格局。组织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确定城市三维空间形态,挖掘并提高城市形态环境的品质和生活质量,赋予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设计着重把握城市整体建成环境,从多个系统来构建整体景观风貌格局。包括景观分区和重要节点、廊道的识别,以及建立景观界面和视觉系统(如天际线、视线走廊)、开敞空间和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生活与公共设施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和照明系统等。

小城镇要素:根据城镇功能、发展定位、历史文化与所在景观风貌分区,确定小城镇各自的风貌定位和具体内涵,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工贸特色城镇、田园特色城镇、山水生态特色城镇进行分类指导。

村落要素:村落是乡村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乡村居民居住、休憩、交往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与依托,具有归宿感与标识性,基本单元环境品质的好坏除了融入周边大环境的融洽,还在于自身环境的美化。规划按照建筑规模将村落划分大中小三类进行分类指导。

田园要素:乡村田园既是一种生产空间,也是一种乡村景观展示空间,是乡村的一种典型代表特征。创造良好的田野景观,将农田、溪流、湿地、草地、灌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田园景观,对提升乡村景观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规划整合长寿特有的沙田柚种植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景观,

交通要素:由于长寿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交通干道对各景观资源起到串联与组织作用,为提升区域整体形象,规划依托公路、铁路、水路交通景观走廊和功能制定交通沿线的风貌景观。

门户节点要素:城市中心、区域门户地区、“山”、“水”、 “城”空间交汇处、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区域等再造门户节点景观,提升对外形象。

产业要素:长寿作为老牌化工工业地区,工业区的景观风貌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貌总体设计重点关注工业区风貌建设,提高工业区环境品质,展现现代、和谐和繁荣的工业文化场景。

5、制定城乡风貌建设与管理文件,强化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总体风貌设计和风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乡总体风貌建设与管理总则,作为指导城乡风貌建设的技术规定。总则的编制和审定,是给总体风貌规划设计赋权的过程。总则明确区域风貌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设计原则,确定城市的总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城乡的总体形象,提出城乡风貌管控的基本方法,明确总则与各层次规划设计的衔接要求。

在风貌特色分区和风貌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通则,通则将识别长寿城乡风貌景观要素,提出系统性管理办法。

以中心城市、镇、乡、街道为管理单元,制定管理导则,落实风貌分区、风貌要素等控制要求和建设指引。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工作阶段的划分,其设计任务就是在充分调查和收集现状资料的基础上,对设计范围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总体的分析研究,提炼风貌景观要素,并运用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城乡风貌景观要素,并形成系统性管理文件。同时城乡总体风貌设计属于非法定性规划,是引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还需要通过控制引导的方式影响城市、镇和乡村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来落实设计内容,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上夹河;地域性特色;萃取;评价;领域圈。

1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概述及风貌特征定位

1.1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

上夹河镇隶属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新宾县成立的第一个满族自治乡,是典型的山地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小城镇。境内群山环抱,诸水萦绕,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另外由于历史悠久,境内遗存着相当数量的文物古迹,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另外还有许多古战场和历史故事,这些文物古迹是研究满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风貌特征定位

新宾县县域满族特色风貌带的空间布局隐约呈“龙形”格局,自西向东分布着6个不同主题的风貌组团,分别是:猴石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赫图阿拉和清永陵风景区、新宾镇、岗山风景区、平顶山风景区。它们分别展示自然风光、皇族古建筑群、生态景观史、红色革命史为主题。

通过新宾满族“龙形”风貌带的分析可以得出,上夹河镇位于西部的龙头的位置,与其它五大景观风貌组团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 “一世英豪肇兴之地,现代满族诞生之地”的历史。因此上夹河镇风貌特色的主题定位为:清前史迹,突出满族。

2研究方法及工作流程

2.1现状调查

为了达到对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及现状风貌建设的深入认识,课题组在2010年4月到2010年11月先后4次在上夹河整个镇域范围展开调研工作,调研对象包括镇域范围的山体、水体、村落、遗址。调研的收获在于:①对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有初步的认识;②认知地域性特色要素的分布特点有所了解;③大量收集上夹河镇自然环境、历史、满族特色的资料,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做准备。

2.2地域性特色要素的萃取

通过对上夹河镇现状的了解和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课题组得讨论,通过符号学、图式认知、意象认知等方法,对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要素进行了萃取,萃取包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人工要素三个方面(如图表1)。

图表1: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及要素特征

要素分类 研究要素 研究要素的内涵与特征

自然要素 莲花山、苏子河、特色物产 莲花山,山形优美,泉水潺潺,怪石林立,洞穴通幽;苏子河,新宾县的母亲河,新宾重要的文化遗产廊道;特色物产,山高林密(以次生林、阔叶林为主),土特产丰富(人参、五味子、林蛙、鹿茸等)。

人文要素 满族民俗、努尔哈赤生活征战之所、萨满文化 满族民俗,女真人崛起之地,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具有浓郁的满族特点;努尔哈赤生活、习武之处;三次古勒山之战的发动之所;萨满,满族信封的主要宗教。

人工要素 根艺市场、腰站民俗村、古勒城、高句丽山城、罕王路、民居、文物、古迹 根艺,女真人传统的手工艺;腰站民俗村,全国唯一一处“爱新觉罗氏”集居村庄,历时近400年;古勒城,建州女真人的古城,是三次古勒山之战发起的主战场;高句丽国的古城,也是后燕与高句丽数次交锋争夺权位之所;罕王路,清朝统治者东巡谒陵祭祖,修筑的“盛京御路”;阿塔故居――辽宁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满族民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另外还有许多古战场、古城墙、石刻等。

通过对地域性特色资源的萃取,可以看出上夹河镇的地域性特色可以概括为:自然山水风光、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特色三大特征。这些特色应该并且必须作为上夹河镇特色风貌研究的核心精神体现出来。

2.3风貌保护现状评价

对上夹河镇风貌现状的评价从自然山水、清前和前清史迹、满族特色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对自然山水风貌的评价主要从山水景观的景色优美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人工改造影响、对小城镇风貌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对清前和前清史迹的评价主要从文物保存现状、历史事件的影响和认知度、重要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对满族特色的评价主要从满族建设风貌的评价和民风民俗的延承两方面进行,其中对满族建设风貌的评价分为腰站民俗村、镇区和一般村庄三个层次。

通过对风貌现状的评价总结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风貌存在的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面临的威胁,作为规划研究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2.貌资源的梯度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录影、实地踏勘等基础性研究,我们采取直观定性的方法对上夹河镇地域性特色风貌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确定了一级景观风貌资源9处、二级景观风貌资源10 处、三级景观风貌资源 12处,共31 处,评价结果见表2:

表2:风貌梯度的定性评价

等级 自然山水资源 清前和前清历史 满族特色

一级 苏子河、莲花山、五龙山 古勒城、高句丽山城

罕王路、 肇宅、腰站、镇区、

二级 五龙河、得胜水库、 胜利石硼、东、西安乐堂、扎喀关、玳岷关、 胜利村、古楼村、河西村、

三级 南嘉禾河、天桥岭、三块石、 黑机革城、扎喀关、玳岷关、马尔墩寨、沙济城、 五龙、马尔墩、大堡、南嘉禾、徐家、吕家

在确定风貌资源的宏观分级基础上,本文对于景观风貌核心点的确定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因子权重的获取来源于项目组20位老师和同学的打分,根据权重排序,得到上夹河镇风貌体系核心点的定量评价表。风貌要素的权重评价方法见表3:

图表3:风貌要素权重定量评价表

评价项目 评价因子(权重值) 总权重

要素价值 要素影响力 附加值

A1

A2

位次 1 2 3

通过对于风貌要素的定量分析,我们确定了上夹河镇核心风貌的要素,分别是莲花山、古勒城、腰站民俗村、和上夹河镇镇区四部分。

2.5领域圈理论指导下的风貌体系的构建

对于上夹河镇风貌定位和现状评价有了结果之后,下一步工作是根据“领域圈”原理进行风貌体系的构建,构建结果包括三个层级的风貌领域圈。第一层次风貌圈的划定主要依据资源的分布情况、地形的变化、以及村庄行政界线的情况进行划定。根据风貌评价梯度评价结果,第二层次风貌圈主要包括分布集中、又能体现本风貌圈主题的风貌资源。第三层次的风貌圈的划定根据风貌资源的定量分析,分别是莲花山、古勒城、腰站民俗村、和上夹河镇镇区。通过以上关于风貌领域圈的划定分析,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构成包括6个第一层次的风貌圈,分别展示清前史迹、自然山体、自然水体、满族特色的风貌主题。第二层次的风貌圈有三个,沿罕网路呈局部集中的分布形态。第三层次的风貌圈有4个,分别是:古勒城风貌区、莲花山风貌区、腰站民俗村风貌区、镇区建设风貌区,它们集中展示了:清前和前清的历史史迹、自然山水的风貌、正统的满族民俗村、现代满族小城镇的风貌。

通过对上夹河镇风貌领域圈的划定,我们将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的结构确定为两轴、一带、五区的布局。

2.6风貌节点的城市设计及控制到则引导

风貌体系规划的最后一步工作是对核心风貌节点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导则的说明,对于规划确定的第三层次的风貌区从历史追忆――现状分析――规划理念――规划示意――导则控制几个层次展开,最终确定核心风貌节点的规划设计。其中控制导则主要通过用地、建筑、交通、开敞空间、生态系统、景点组织、色彩、植被等8个方面的控制进行地块风貌建设的引导。

3结语

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上夹河镇风貌体系研究的方法和工作流程,希望此研究方法和规划设计流程能够为小城镇风貌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4篇

关键词:滨水;新城绿地;系统规划;成宁;贺胜桥

1.概况

咸宁市整体多丘陵,且多河湖环绕,其贺胜桥地区的东南两面为丘陵地带,湖岸曲折,西北两面为冲积平原,湖岸较平直。贺胜桥地区的现状是:两面临水,为梓山湖所环绕。梓山湖为天然淡水湖,位于贺胜镇的西北部,水质良好,自然环境优越,景观生态丰富。镇西北的斧头湖为镇内最大水域,湖内水位年平均20m,平均水深4m。根据斧头湖的防洪标准,贺胜新城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计。通过综合分析,斧头湖近年来水位的变化数据,特此确定洪水淹没线的高程为22.69m。此外,规划范围内还有大量的水塘和内湖,如颗颗碧玉镶嵌于大地之上,为基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更添光彩。基地处于湖水环绕之中,近1/2边界与湖水相邻,有着极为丰富的岸线资源。多样的岸线与波光粼粼的湖水相映生辉,不仅提供了美丽的岸线景观资源,也为基地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自然生态效益。

2.生态基底

贺胜桥东南两面属于丘陵地带,山体连绵蜿蜒,呈拥城之势。贺胜桥拥有斧头湖天然水体,斧头湖位于贺胜桥西面,水体沿着山体之间的低洼处向内渗透,形成自然优美的水系网络。借助天然的水体优势,斧头湖天然渔场的生产建设为贺胜桥带来“鱼米之乡”的美称。目前,贺胜桥镇仍是以发展农业为主,丰富的地貌地形条件形成了该地区多层次的农业空间形态。贺胜桥是湖北省产油大镇,因此,油菜花田更是成为这个地区极具特色的农业景观。贺胜桥土地肥沃,盛产西瓜、水稻、花生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丰富的土地资源给贺胜新城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规划结构

依据贺胜新城“中心集聚、依山面湖、组团发展”的空间拓展策略,以及新城”一轴、两心、六脉、七组团“的用地布局规划格局。本次绿地系统的布局,以天然湖泊和山林为生态基底,形成“一山、一湖、六楔”的绿地系统规划结构,构成显山露水,依山傍水生态城市。一山:建设贺胜镇印斗山为制高点的城市东部北向绿带。一湖:城区西北部梓山湖及内湖形成C形湖面,城市三面临湖。以印斗山为主体的丘陵山脉上茂盛的植被与梓山湖水面紧紧相连,构成了新城依山傍水的山水城市特色。六楔:城区内部的六条溪流,自然形成相对独立的组团空间和道路,沿线的保护林地构成了六条楔形绿地。

4.景观风貌规划

贺胜新城景观风貌特色总体定位为:“依山傍水、林城相融、新城风貌”。“依山傍水”――贺胜新城地处低山丘陵之地,规划区以东紧邻座座青山;规划区以西则于斧头湖相邻,有良好的山水景观。“林城相融”――贺胜新城本着生态优先的规划指导思想,完整的保留了多处自然林和茶场用地,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特色景观。“新城风貌”――按新城“三横四纵”路网结构,选择南、北、东3个主入口设立门户标志,展示贺胜新城宜居宜业、休闲旅游、绿色生态的景观风貌。

5.植被树种规划

遵照“生态安全、适地适树”的原则,规划选择适应本地自然环境,能反映地方特征和风格特色的园林绿化树种;大力发展地方优势树种及市树、市花,保护珍稀植物;重视发展利用野生植被;适当引进和运用新、优植物品种,结合山地、滨水等不同自然条件进行合理配植,以达到城市绿化植物的多样化。根据本地区特点,规划制定城市园林树种的基调树种8种,骨干树种24种。

5.1基调树种

指代表新城绿化特色,适应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生长健壮、栽植容易、生态景观俱佳,普遍为市民喜爱的树种。拟规划以下8种树种为基调树种,即:香樟、女贞、雪松、银杏、黄山栾树、榉树、意杨、黄连木。

5.2骨干树种

指配合基调树种构成新城绿地特色景观,丰富城市绿化、美化效果的树种。规划以下24种乔木树种为骨干树种,即:骨干常绿树种:6种,广玉兰、罗汉松、乐昌含笑、杜英、枇杷、棕榈。骨干落叶树种:18种,楠竹、枫香、朴树、枫杨、鸡爪槭、垂柳、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池杉、乌桕、杂交马褂木、白玉兰、苦楝、臭椿、榔榆、白玉兰、红叶李、海棠。

第5篇

[关键词]铁路沿线;景观;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F5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225-0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铁路建设已经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廊坊作为京山铁路和京沪高铁出京后的第一站,是重要的铁路客运站之一。但旅客普遍对铁路沿线景观及铁路站场周边环境不太满意。经过认真调研京山铁路、京沪高铁两侧沿线景观,我们发现铁路沿线的景观营造水平与主城区景观水平相差甚远。当今全国城市都在争创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对铁路沿线景观的忽视和无动于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1 铁路沿线景观概述

铁路沿线景观是铁路景观的一个涵盖领域,其景观范畴涵盖了铁路养护区、绿化隔离区、城乡的接壤区或郊区的建设控制区等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区域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色,是铁路线以视觉基干拓展出的周边可视区域的总和,包括了铁路干线、沿线的场所景观和连续Sequence景观[1]。

2 铁路沿线景观的基本特征

铁路沿线景观的设计牵涉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不仅具有一般景观的实用性、观赏性、地域性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动态景观性、层次移动性、交融流畅性、瞬间体验性。

3 京山铁路、京沪高铁廊坊段沿线景观规划设计实例研究

3.1 规划设计背景研究

廊坊市依托铁路发展而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京沪高铁、京山铁路45°斜穿中心城区,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铁路沿线景观。随着北京新机场落户廊坊,不仅提升了廊坊市的城市地位,而且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京山铁路、京沪高铁作为重要的生态景观轴,更应该充分利用其景观门户的作用,以提升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来实现廊坊市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的新目标。

3.2 现状景观分析评价

廊坊市铁路沿线景观特色不明显,节点不突出,建筑陈旧破损,缺乏具有美学意义自然景观;铁路两侧绿化面积较少,景观效果差;缺少景观照明和色彩的统一规划;铁路沿线两侧天际线缺少动感。尽管通过现状景观评价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研究发现其提升空间较大,可利用两侧的农业景观、城市景观、人文景观等进行整治规划。

3.3 规划原则

1)区域统筹,整体规划;2)分层设计,重点强化;3)突出特色,打造节点;4)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5)关注可行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3.4 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内容

3.4.1 城市景观风貌塑造

营造开敞的城市景观,封闭的城市景观,半开敞的城市景观,形成鲜明的沿线景观风貌。对主城区、万庄区、空港新区、绿环区的功能、色彩及开发强度进行规划,形成对城市景观风貌的结构分区控制和引导。

依据城市总体结构和铁路沿线所经路段,设置一级景观节点,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门户级的作用。设置二级景观节点,以达到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特色的作用。设置三级景观节点,以达到增强城市可识别性的作用。

3.4.2 绿化防护

采用分区绿化整治,增加沿线景观的丰富度。在主城区内利用闲置土地和零散空地,增加绿地和开放空间,既体现田园风光,又展示城市繁华。万庄区作为城郊结合地带,可通过严格控制绿线,增加种植层次,营造不同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林带。

3.4.3 沿线建筑设计

铁路沿线景观定义为包括沿线城市景观在内的一种综合景观[2],因此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铁路沿线地块赋予其相应的用地性质,对已有的合法建筑采取集中粉刷和清洗,对违法建筑。但随着城市产业升级的转变,铁路两侧部分厂房逐步废弃,可以聘请画家在其外墙上进行艺术创作。

3.4.4 场站景观设计

铁路场站和站前广场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改善廊坊站、廊坊北站及车站周围的景观环境,对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表达城市文化,彰显出本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站房设计应该体现现代时代气息,同时兼顾使用功能。站前广场应着眼于城市交通,与站房和其他配套建筑一体设计,将景观绿化作为组织交通,分隔场地的一种途径。

3.4.5 沿线城市天际线营造

城市天际线是提升和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环节。由于旅客看到的天际线会随着列车的行进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但因铁路部门无权干涉铁路沿线两侧天际线的建设,政府部门应加大监管和建设力度,强调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用动态调控的思想控制城市天际线。

4 小结

随着时代进步,铁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乘坐火车已不仅只满足于车厢内部舒适的环境,而更加注重铁路两侧沿线带来的视觉感受[3]。铁路沿线景观整治势必将成为城市景观新的发展领域。对京山铁路、京沪高铁廊坊段沿线景观整治规划以期为以后其他城市的铁路沿线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原修.能合作的人,不能合作的人[J].建筑与文化,2008,4:62

第6篇

1 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意义

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先生从经济的角度,总结出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三角模式三种,认为苏南模式是政府主导的乡镇工业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是以家庭、联户企业等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珠三角是借助于香港毗邻的地理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政策支持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以上的这些小城镇发展模式是否适合大连?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是否允许重复沿海地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位于同一地区的小城镇是否也存在路径差异?大连市区周边的这些小城镇该以怎样的风貌和格调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呢?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2 大连市小城镇发展现状特征

大连市辖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州、旅顺口7个区,以及位于其北面的瓦房店、普兰店、庄河3个县级市和长海县;市域面积12573平方公里。公有建制镇47个。现状市域城镇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2.2.1 市域南强北弱,市区孤立发展

大连市区发展迅速,面积仅占市域的19%,但经济规模大,2009年末占据了全市71%的生产总值,78%的财政收入和72.4%的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1.2%.

而北三市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较低。并且许多建制镇的城镇化率都不到15%。

2.2.2小城镇发展滞后,动力不足

大连小城镇分布较散,每一千平方公里不足4.7个。而且建设基础差,对周边人口的吸引力不够,城镇化率较低。大连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北三市城区,而小城镇人口规模都较小,其中51%的建制镇人口规模都不足3万。小城镇总体实力较弱,发展动力不足。

3大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选择

先生曾经指出,模式是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按前文所述,现有的沿海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不适用于大连小城镇发展,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3.1 城镇空间关系模式

城市内圈层的小城镇:主要指紧邻城市建成区,直接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虽然目前在独立发展,但未来将成为城市组团,承担一定城市职能的小城镇。

城市中圈层的小城镇:主要指距市区30~50千米,与市区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直接受城市辐射的小城镇。由于处于优越的经济地理位置,城市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可以方便的进入,从而使这部分小城镇成了区域中心城市产业、人口、基础设施郊区化和区域化的首选扩张空间。同时,通过产业集聚吸引农村人口,逐渐以非农产业取代传统农业。

城市外圈层的小城镇:主要指远离市区、受发展条件所限,目前及较长时间内仍将以与农业有关的生产为主导的小城镇。

按照以上特征,结合目前大连小城镇发展的情况,将大连市区的小城镇分成城市内圈层、城市中圈层、城市外圈层三个类型。

3.2生态基础模式

大连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将市域分布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生态基地,作为大连生态保护的基础。

3.3建筑风格

滨水景观风貌区: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控制区,建筑多为新古典主义风格,部分建筑外观提倡取用徽派民居的造型元素,创造具有大连特色的建筑风格,少量地段的标志性建筑物建筑风格和体量设计应与周边建筑群体和环境协调统一。在色彩上以白色和色彩饱和度较低的暖色调为主,追求一种清新,典雅,轻松的建筑风情。

旅游度假景观风景区:以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为背景,中式建筑风格与西式建筑风格相互融合,旅游度假区建筑多以度假酒店和度假别墅为主,可依据不同的旅游度假主题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色调以白色,暖灰色为主,局部可采用明度较高的色彩。

新城景观风景区:现代主义简约风格,以新型现代建筑工业为主,坡屋顶与平屋顶相结合,外观明快简洁、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美观,建筑多以白色、浅灰色为主,局部可采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

3.4建筑布局

滨水景观风景区:沿海程分段式,条段式布局,部分建筑可临水或建于水上。

旅游度假景观风景区:散点式布局,采用集中度假服务酒店和分散游艇别墅社区相结合的方式,将建筑点缀在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自然回归感。

新城景观风景区:集约集中式块状的布局方式。

3.5建筑高度

滨湖景观风貌区:以低层商业,住宅为主,建筑高度自海岸向陆地程梯度递增。滨水绿地范围内建筑高度H≤9米;距沿海绿线150米内建筑高度H≤24米;距沿海绿线150~300米内,建筑高度H≤36米。

旅游度假景观风景区:集中度假酒店不超过4层,建筑高度H≤18米,游艇别墅多以两层为主。

新城景观风貌区:建筑一般控制在4~6层,为丰富城市天际线,局部地区可设高层。建筑高度H≤60米。

3.6岸线景观风貌控制

根据岸线的不同使用功能和受众人群进行岸线景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岸线在人工环境与自然海面之间的衔接与过度作用,形成不同使用属性的亲水性开发空间。

城市岸线:以人工驳岸和自然驳岸相结合为主,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采用多种形式,以展开滨水活动为主要功能,强调岸线的公共属性;保证滨水公共空间充足且步行系统完整;水岸开放空间形态与滨水建筑形式相契合,强调水岸竖直方向以退台形式处理。

度假岸线:旅游度假区应保留大量自然蜿蜒的岸线,以营造空间趣味性,空间场所以半私密半公共属性为主,有秩序排列小体量建筑,使其隐约可见。

生态岸线:对部分生态环境良好的独立水体,应保护现有自然形态和景观生态环境,禁止任何开发建设。

4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大连小城镇发展应摆脱路径依赖,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结合大连的实际情况,从经济、生态环境、人文风景、建筑规划等几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大连小城镇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本文仅是一种思路,具体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创新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中国乡镇企业.2001(8).

2 宋言奇.解读新苏南模式.城镇化研究.2005(1)

第7篇

关键词:景区 生态修复 景观提升

文章标识码:I10 B-4 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5-004

一、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作为山西运城盐湖区关公祖庙和家庙联合申遗,以及关公文化产业文化集群建设的重要配套提出。

关公故里、解州盐池富集的人文资源,近百个历史遗迹,是文化的瑰宝。而其北临盐池、南接中条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盐湖开采作业、山中采矿作业,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使得关公故里失去色彩,更成为其旅游开发上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次规划旨在通过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层级的研究,提出针对盐湖南岸高盐碱地区的湿地及生态廊道系统恢复策略,以提升片区的生态效益、景观品质,成为关公故里旅游发展的有效支撑。并借由此项目,对类型项目研究策略进行总结,希望对日益发展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文化产业类型项目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促进生态保护与景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场地与环境认知

1、区位概况

项目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运城位于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以及山西向西向南的桥头堡和大通道的战略地位。解州镇位于运城城镇发展主轴上,是运城向西发展的重要中心城镇。同时,解州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景区――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帝主祠,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祖茔。关帝庙、关帝家庙和关帝祖茔合称“三关”。每年来解州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40万人次。项目规划范围北至盐湖南岸,南至中条山山脚,东至曲村,西至交斜村,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全部重要文保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文化旅游资源。

2、现状主要问题

而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及景观环境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相匹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内长期的农耕、采矿、采盐、盐业生产活动,导致场地及周边山地,林木稀疏,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区域景观面貌恶化。

问题主要包括:

2.1多年采矿作业对中条山山脚区域的林带造成破坏,有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脚以小苗和荒地为主,生态效益和景观面貌不佳。

2.2受盐湖及周边盐业企业影响,盐湖岸边区域植被和湿地基本退化。

2.3部分农田产生了盐碱问题严重。

三、 多层次的生态恢复策略

1、 基于gis分析的湿地生态格局重塑[1]

通过对场地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以及项目组十余人,近半个月的现场踏勘调研,整理出场地现状详细数据。采用GIS软件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梳理出沿中条山山脚山前廊道和联系盐池和泻湖的滨水廊道在内“两横八纵”十条廊道。廊道中包括了滨水恢复生态廊道、山体恢复生态廊道、山体修复生态廊道、雨水径流生态廊道和生物通道五类。

十条廊道的架构,修复了现状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南北方向廊道沟通了场地的山水格局,打通山水生态通道,架构了完善的生态网络。生态网络的架构形成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和山水风貌格局,复合了生态、旅游和文化,将景区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城镇建设融入与生态骨架中,实现景城一体。

2、 分区湿地生态控制导则和景观风貌提升

为确保生态廊道的实施,除了明确廊道宽度、长度、范围,划定生态绿线以外。还参照城市控规标准及深度,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明确规划了分区生态控制导则。按照不同类型廊道的修复改造要点划分为一个湿地公园、七个标准生态修复段。每一个生态修复区段(单元)明确其功能定位、修复目标、景观模式、苗木选择、苗木种植方式、水体营造方式、修复生态技术等。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确保生态廊道的范围合理和可操作,并为景区及产业区地块落实提供支撑,为后续详细景观及生态设计提供依据。

具体包括:

2.1硝池湿地:生态鸟岛,水自然净化系统[2]

功能定位:

纳入城市水系统,作为城市终端湿地;

面向南部城市,作为服务整个城市郊野公园;

承担水净化展示、生物栖息、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

景观导则:

以生态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为目的构建一套水自然净化系统;

构建适合鱼类生存的“浅滩与深潭”,恢复自然驳岸;

构建适合鸟类生存的鸟岛,须种植大量湿生植物;

挡土墙、花池等使用多孔隙生态材料,结合植物种植,为昆虫、爬行动物提供栖息地;

采用净污能力较强的湿生植物( 如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等),构建层次丰富的湿地景观;

以最小干扰为原则,开辟少量场地,开展野外烧烤、垂钓、观鸟、湿地游览等活动。

2.2硝池滨水标准段

景观导则:

模式:硝池+湿生植物带+滨水绿化带+内塘+滨水休闲带

硝池:严格控制人工养殖,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逐步恢复和提升硝池生态功能;

湿生植物带:分层构建滨水湿生植物体系,塑造河岸空间;

滨水绿化带:以现状植被为基底,分段补植特色主干树种;

第8篇

关键字:新型城镇化;村庄特色;保护发展;仲宫镇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正在进行破坏性的重建。而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浸润和沉淀形成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为避免出现村庄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以济南仲宫镇为例,详细介绍一下村庄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1. 仲宫镇概况

仲宫镇位于济南的南部山区,北依济南,南靠泰山,内有著名的卧虎山水库,集三川四峪于一体。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秀美,具有“一城山色,两湖荡漾,三川锦绣,四季常青”的美誉,是济南的“南大门”。

2. 传统特色的构成要素

2.1 自然风貌

农村的布局与选址都遵循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一种“原野――村落――城镇”的有机整体。仲宫镇的村庄依山而建,绿绿葱葱的山体中隐现着炊烟袅袅的村庄,两者浑然一体。在各村庄的四周是大片的肥沃的农田,其间河流小溪蜿蜒而过,这样山体,水系,农田,村庄,大地,大大丰富了整个村庄的景观,形成一幅恬静的山水田园风光。

2.2 人文风貌

2.2.1传统的街巷形态

仲宫镇村庄是经历了多年的自然生长形成的,以一条主街贯穿上下,为总体布局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沿街生出下一级的街巷,并沿房屋与自然地形交错变化,连续有机延伸,村庄道路比较窄,一般在三米左右,部分地段只允许一人通过,沿着街巷进入宅院。道路不若城市的柏油路,是由石块或石子铺成,仲宫镇地形比较复杂,三面环水,道路横向竖向随着地势而变化,蜿蜒曲折而又宽窄多变的独特街巷空间。

2.2.2传统的商业街

上郭而村有仲宫镇繁荣的商业集市街,一条青石板铺成的石道,穿过三个村庄通入镇区,是村民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每月固定的时间,村民会带着东西在街的两侧摆摊交易,形成大型的集会。村民可以聚集在这里休息聊天,或者举行大型活动时,聚集在这里共大家一起分享。

2.2.3建筑的艺术特色

仲宫镇的居民住宅属于典型的北方传统合院式住宅是一种长方形的院落。庭院内方方正正,尺度适宜,宁静亲切,花木成簇,形成十分恬静的封闭活动空间。建筑所采用的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材,穿斗结构构筑,建筑形式与功能实现完美统一。

3.存在的问题

3.2设施不完善,污染严重

由于地形因素,仲宫镇村庄建设较为分散,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村庄环境普遍较差,村庄面貌特色和活力。每逢雨雪天气,雨水不能及时通过排水系统进行疏泄,而造成路面积水,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涝灾。村内很少有完备的供水系统,仍是靠天吃水状态。

3.2村庄景观风貌破坏

经历日积月累的风雨浸打,村庄内的家宅,古物面临着倒塌的威胁,如不加以保护和修缮,将会的消失殆尽。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仲宫镇已然成为游客们争相游览的地方,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忽略了大规模的拆建对原有生态景观风貌的破坏。

3.2建筑风貌破坏严重

村里的居民纷纷效仿城市的成活方式,自发用现代方式修缮和建造自家住宅。新型住宅建筑体量比较大,主要运用钢筋混凝土,与三合院传统住宅建筑不协调。更有甚者在山上随处建造别墅,破坏了整个村庄的原始肌理。

4.保护原则

4.1以人为本,结合自然

村庄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没人比他们更了解这里,要实现怎样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确实考虑村民的需求,保护其生活环境。自然环境是村庄传统特色风貌组成元素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山地城镇特有的自然景观,营造仲宫镇别具一格的沟谷特色。

4.2传统与现代结合

传统特色是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了沉积其中的历史信息,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秉承当地传统文化,利用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传统元素,因地制宜,塑造出既有传统烙印,又有现代气息的城镇新形象。

4.3保护与发展互促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特色资源也面临着过度开发,环境破坏,保护不当等突出问题。因此应遵循保护与发展互促的原则,适度开发旅游资源,既展示村庄传统特色风貌,又推到当地经济的发展。

5.保护策略

5.1孤立性要素(点)

5.1.1建筑物

村庄内的重要建筑既为住宅建筑,传统的民居是仲宫镇的一大特色。保留传统建筑,村庄内的新建筑要延续传统特色。新建住宅要结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既有别于村庄民居,又在形式上构成统一整体。

5.1.2文化要素

仲宫镇现存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明代宁海王墓、普门寺石刻雕像、南泉古寺、子房洞遗址等成为重要的人文资源要素,为城镇特色风貌增添文化色彩。未来规划是既要保护原有遗迹,还要考虑人文资源的衍生,丰富城镇的特色文化要素。

5.2连贯性要素(线)

5.2.1山谷

山谷景观是山地城镇仲宫镇独有的景观特色。规划设计时,以原有山体、林地的保护为基础,考虑在适当地区进行适度开发,协调山谷内林地、农田与村庄的统一,打造“山景―山居―山文化”为特色的山谷景观带。

5.2.2水体

水体保护是城镇特色保护的重点,规划中要严格规定不得改变现有河、沟、渠系统,在卧龙山水库两侧设置景观绿化带,以改善沿河景观,增强山水城镇特色。治理村庄内部河流,恢复原来的生态功能,沿岸设置休闲空间,创造良好的景观环境。

5.2.3道路

保持原有村庄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尺度,除了拆除部分质量差、不协调的建筑,增设部分休闲广场、绿化空间外,街巷仍以原有的有肌理为主。建设条件差的街巷,应加以修整,路面仍以村庄传统材质铺砌,质朴而具有浓郁的乡村特色。规划设计道路主要节点,控制其空间尺度、环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5.3区域性元素(面)

5.3.1旅游风景区

旅游业是仲宫镇大力发展的产业,旅游放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亦是特色保护的重要方面。景区建筑要与周边村庄建筑相协调,形式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利用天然的山水资源,设各种娱乐休闲项目,提供休憩场所。整体建设自然林带相结合,与周边山体相呼应,创造出意趣盎然的特色山野沟谷景观。

5.3.2特色居住区

1.村庄格局保护

秉承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精神,“少拆房、慎砍树、不填湖”,规划对村庄的传统建筑风貌进行保护,利用现有街巷资源,保护现状村庄肌理。对残破性居住建筑,严格按照原有的空间尺度及风貌特征修缮改造。

2.民俗风情传承

村庄内保留有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注重对当地民俗风情的保护,深入挖掘与开发人文资源。配建文化活动中心及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加强村庄历史文化普及,开展传统民俗活动,大力宣传当地传统文化,实现民俗风情的弘扬与传承。

6. 总结

我国农村丰富的传统特色,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不是把农村改造成城市的面貌,而是在保护其多样性和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怎样发展与保护村庄地域特色,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仲宫镇村镇体系规划(2009年―2030年),济南市规划局,2009

[2] 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中国村落系列丛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田建文、宋衫岐、安志远、贺军亮.村庄整治、改造与保护[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景观村落[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第9篇

关键词:空间结构;邻里空间;宜居;慢行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西山小城镇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西山小城镇着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住房品质,增强吸引力,使其成为老城区人口职能疏解和未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新功能聚集的主要载体。并利用周边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周边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挖掘地块的潜在价值,创造绿色生态的景观环境,提供现代舒适的生活方式,带动当地人文氛围和居住品质的有效提升。

一、空间结构复合性

西山小城镇规划采用解构的手法,把传统思想完全融合到现代城市布局中。里坊相当于邻里单元,市坊相当于商务区,内城相当于慢行系统,外廓相当于休闲公园。

小城镇规划公共中心和公共副中心南北相连。六个邻里中心均质分布,“9”字型环城生态绿带。小城镇的公共副中心,大型体育公园和公共建筑群内部围合而成的公共活动空间。

小城镇的公共中心以行政管理、商业商务、文化教育、商住综合、休闲活动等小城镇主要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塑造有充分步行联系的群组式商务办公建筑群、商业建筑群和总部办公建筑群;打造景观性开放公共空间,凸显地标建筑西山锦绣大厦及周边大型公共建筑等。核心区中部通过滨水休闲带打造核心区公共景观,滨水休闲景观带东西两侧各以大型开放绿地收尾,形成“哑铃”状绿化景观结构,核心区两侧公共建筑集合酒店、商贸、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辐射小城镇周边区域,核心区提倡地块的复合功能,地上与地下统一开发,形成具有活力的区域公共活动中心。

二、邻里空间多元化

(一)现代风貌居住区

现代风貌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区两侧及公共副中心北侧的住宅建筑群。兼顾核心区和公共副中心的高层、小高层空间形象,打造现代风貌的居住组团,配合区域内部现代商业休闲街的设计,增强地区活力。

(二)生态风貌居住区

生态风貌居住区主要分布在胡杨路以南、101省道以北、蟠桃路和银杏路。自由的道路交通组织,围合式的开敞空间,充满活力的建筑的自由分布组合,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空间。

(三)传统风貌居住区

传统风貌居住区主要分布在现代风貌居住区的住宅建筑群。建筑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包括坡屋顶、砖雕、院墙等传统设计元素,与周边环境紧密契合,营造出宜人适居的居住环境。

南北两大社区规划三个大型新城公园,一处结合总部办公区设置,一处结合公共活动中心的开敞空间综合设置,一处为大型体育公园。公园不仅是小城镇的生态绿化核心,提供开阔的视觉景观享受,亦是促进人们积极参与娱乐、休闲及运动的设施和场所。

各居住组团内部为居民提供的邻里公共绿地,为人们平日的生活交往和邻里聚会创造舒适优美的活动平台,并成为具有小城镇特色的安逸生活的环境标志。

在地块中部布置小城镇公共活动中心、总部办公、研发创新为主导功能作为小城镇发展核心;以生活功能为主导,集各类社区服务功能为一体,构建宜居生活新构架;同时以大型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导,面向乌鲁木齐主城区和周边区域,提供特色的郊区休闲服务,盘活西山小城镇活力。

三、景观构架渗透化

(一)景观结构

综合考虑小城镇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结合内部功能结构,核心区综合绿地公园渗透入各个居住风貌区内部,透入和“9”字型环城生态绿带相连形成多层级的景观体系,并体现自然环境与现代都市交融的城市景观意向。

(二)景观节点

1.标志性景观节点

南北两处标志性景观节点,包括西山锦绣大厦、商务区建筑群、星级酒店、行政办公中心、文体中心等,分别结合绿地广场、公共建筑等,以建筑景观为特色,塑造富有活力与魅力的景观区域。

2.一般景观节点

小城镇的6个邻里中心建筑群以及总部研发建筑群作为一般景观节点控制,规划建议将其作为有别于普通建筑开发的建筑景观区域加以特别规划设计,在邻里环境氛围中塑造较为突出的景观风貌。规划沿小城镇设置“9”字型的环城公园,环城公园不仅对周边工业园区进行有效阻隔,更是小城镇将周边绿化生态空间的汇集和放大。人们可以置身其中,选择漫步、慢跑和单车等休闲活动方式。

(三)景观轴线和界面

锦绣大道,通过对锦绣大道的景观资源分析,在重点考虑标志性景观节点风貌的同时,同时注重南北侧入口节点的风貌展示和北侧山体景观的协调。

景观控制界面指联系各景观节点沿城市道路作为特色景观对外展示的主要界面,在建筑群体立面、天际轮廓线、绿化种植等方面作重点处理。而在北部公共活动中心和南部公共活动副中心两处则作为重要景观控制区域。其中北部公共活动中心是最为重要的开放空间,是小城镇的地标性区域,也是小城镇商业购物文化休闲等功能的集中地。

小城镇南侧和西侧为西绕城高速公路,有上百米的绿化隔离带,北侧是大片的生态绿化,南侧为连片的农田,因此规划致力于体现和发挥周边天然的绿色特质,将区域的绿化系统包围并渗透至小城镇。从空间结构、邻里空间和景观构架三个层面来论述小城镇的复合性实践。

参考文献:

第10篇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年城市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契机,以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引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采取政府统领、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我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综合类专项规划2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9项: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竖向、环卫。

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共5项:

包括:城市商业网点(含市场)、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城市教育设施(含中小学)。

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共4项:

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工程规划。

三、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在我县的专项规划编制中,雨水、污水已经完成,进入审批程序;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应和城市详控规划同步进行,需由清华大学随控规一同完成。其它专项规划还没有开展,需抓紧实施。

(一)任务分解

按照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建设局:负责协调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信息报送,并具体负责:给水、燃气、供热、竖向、环卫、人防的专项规划的编制。

水务局负责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编制。

文体局负责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编制。

科技局负责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

卫生局负责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

商务局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消防大队负责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编制队伍的选择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要选择具有建设部颁发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队伍,并规范运作实施。

(三)时间要求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专项规划编制要在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审批程序。

第11篇

关键词:人居环境教育;历史文化名村;对策;文山村

1文山村概括

文山村是古琼州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建村于宋孝宗隆兴年间,距今有700多年,是海南历史上底蕴浓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村。人口近2000,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口市龙华区西南部的新坡镇南部,紧邻东线高速和南渡江,距离海口市区约30km;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文山湖、火山岩石、湿地和热带动植物独具特色。

2文山村人居环境现状

通过对文山村村民人居环境现状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有:乡村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历史建筑景观风貌破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问题。住宅情况———该村目前的农房均为村民自建,建设呈无序发展。访谈中有2位受访村民家庭在今后几年内有建房或者买房的打算,理想的建房方式为自建或者委托施工方代建。而村民对政府提供图集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大多数都会利用图纸。设施及公共事业———受访村民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地点主要就在本村。一般看病的地点还是在村卫生服务站或镇上。在调研中发现,受访村民心目中的特色场所主要体现在庙会、村口广场及节日活动。其中可以发现乡村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的问题。乡村经济发展———根据调查发现,该乡村由于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空穴老人以及留守儿童,该村本身具备的历史文化条件也未得到正确引导,导致乡村的经济未得到可持续发展。村庄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环境,受访村民持有不同的态度,村民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整体认可程度不高。50%以上的调研对象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有待改善。其中有人认为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很好,绿化好、空气好、建筑有特色、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和谐自然。而部分村民认为村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水污染问题———村庄最主要的生活水来源于环绕村庄的水体,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向湖中,露天放养生猪和鹅,甚至临湖还建公共厕所,水质受到污染。周围湿地已有水葫芦(Eichhorniacrassipe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等外来植物的入侵,本地植物生境受到影响。总之,面对一些老旧建筑的墙体脱落,生活垃圾的随意处理,以及历史建筑的废弃,“历史名村”已经出现严重的环境困难,亟待改善。

3文山村人居环境教育的对策

(1)由于村庄内的人口逐年减少,村内出现的大量废弃建筑应该拆除,或者利用现有的建筑条件对其进行整修,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并使其与周围的植物环境相融合。在考察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村落格局的保护:由道路、水系、住宅系统、公共活动场系统所构成的村落格局的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不够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在后期建设过程当中应着重注意。(2)对于公共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村庄的支持力度。如临湖的公共广场是村民交往最为频繁的空间,很多老人和小孩几乎天天都在该处休憩玩耍,却只能随意坐在旁边的石头上,出行到此处游玩的游客也只能站立在旁边,无法落座欣赏风景或是休息。因此,配套的坐凳等休憩设施和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必须完善起来,以确保当地人或游客的使用。(3)对于村庄面临的严重水污染:村庄的南面和西面边被大片湖泊包围,但是当地却将其荒废在一边,无人问津。经过分析建议可利用现有的水体打造公共互动空间,使水塘及其周边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交流空间。其中更有效的注意生态格局的保护。即田、地、水构成的生态系统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紧挨水体的村庄用地与水域的关系。通过河道清淤、生态驳岸营建、湿地保护和渠、井利用,使生态梯度变得更加完善,使当地人工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4)重点保护当地特色植物。村庄内有大量抬头可见的百年榕树(Ficusmicrocarpa),但有相当一部分一直被忽视。鉴于此建议通过环境的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够加以利用并形成另一个户外公共空间。尽管这种方式可以对当地植物进行一定的保护,但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村落的生物多样性本身十分丰富。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也明显有些退化。因此,建议在过程中加强保护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并可以适当引进外来适生植物,从而使得当地本土植物物种和多样性都有较好的保护和发展。(5)村庄建设中不仅是要处理好垃圾回收,污水纳管,露天改厕等要求,更要求村庄规划中的规划者应具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时要保护自然的空间构架,要维护乡村式的基本风貌特征。自然形态是环境运动漫长岁月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乡村的发展与这种自然选择联系紧密。此外,每一个乡村其特定的地理、生态、资源条件及其空间组合也常会构成该地区特殊的人类建设背景,故乡村规划建设必须尊重这种选择和价值,顺应和维护这种状态。

4建议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载体,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山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关注乡村景观文化的体现,地域景观风貌的保护,自然植物群落景观的营造,增添野趣和艺术感染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治乡村的环境,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岚,刘大威.江苏乡村调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古镇

城市规划

设计意义

历史文化古镇是先辈留给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古镇成为近年来热门话题和讨论的焦点。随着对古镇研究的深入和景观设计学科的兴起,本文将以保护古镇景观为前提,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古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研究。

一、古城镇规划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规划目的

(1)文化:延续嘉定古镇历史文化环境,强化古镇历史风貌特色,保护嘉定古镇尤其是它的核心保护区域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城镇肌理、空间布局、街巷尺度、绿化、文物与历史建筑等构成古镇景观历史风貌特征的组成部分。

(2)民生: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完善古镇各项功能,改善古镇居住环境,让老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规划后成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经济: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与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通过旅游景点的建设培育、旅游活动内容的多层次引入与休闲商业的繁荣崛起,形成具有江南水乡城镇风情特色,又具有都市休闲文化与时尚气息的特色商业街区。

(4)景观:提出切实可行的古镇保护性景观设计,维护古镇景观风貌,提升古镇景观整体品质。依托现有潜在的旅游资源,构筑以领略水乡风情、文化博览、购物娱乐休闲、宗教文化体验、寻访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旅游主题景点。其中文化博览是深层内涵与无形文化特征的体验方式,主要通过对各类文化类景点的观光与相关民俗文化学习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二)、规划意义

首先,从保护的意义来说,我们对古镇的规划是为了保护嘉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传统江南水乡地区城镇商业、居住建筑群、孔庙、塔等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历史风貌、街巷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保护历代历史事件、商务交往、航运贸易与名人活动的多种历史信息和地方习俗及非物质遗产,带有丰富而典型的历史发展痕迹和浓郁地方居住与文化色彩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次,从嘉定区总体规划来看,嘉定古镇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展示给世人,将来主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而规划必定会给嘉定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通过对嘉定古镇的景观进行规划与设计,希望能让人们在看到古镇真正的美丽和深知古镇景观存在的历史意义的同时,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大家积极参与到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去,总结先人千百年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经验,谋求现代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大意义。

再次,现实意义重大。规划在于指导实施,而实施的结果会给人民群众带来收益,收益的大和小与规划是否合理,景观设计是否成功有很关系。只要跟人民的利益发生关系,所以古镇的规划非常重要,影响深远。

二、古镇城市规划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在全面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民意调查,开展范例研究,并通过多学科综合深入开展课题的研究。

(1)文献资料的查阅:

a 有关国内外古镇保护与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b 近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等理论研究的文章和文献;

c 有关古镇旅游等理论研究的文献和文章;

d 有关上海市总体规划资料和文件等;

e 有关嘉定镇生态、绿色旅游方面的资料和文件;

f 嘉定人文、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内部资料等。

(2)实地调研:争取走遍嘉定镇的每条街道,发掘和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中,以访谈、笔录、观察、摄影等方式尽量详实地记录相关信息。只有在资料详尽、充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分析,得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民意调查与记录分析: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与广泛性,配合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古镇发展意向和古镇旅游意向调查问题,对路人及当地居民随机调查。

(4)开展范例研究:主要是针对周边知名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景观设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通过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范例研究,既可以验证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又可以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反过来完善理论成果。

(二)研究方法的意义

古镇规划的研究要先进行实地调查。历史地段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该地段的环境和发展历史再进行全面勘查再查清研究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古迹和历史地段,特别是能体现该地区历史的文物然后对重要的文化遗产及其有关记载和记录进行评估之后对己确定的遗产提出保护建议。历史古镇的保护应该从其自身的价值来判断,采取的手段也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惯和取向,特别是使能在其原来住处继续居住的居民,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拥有现代社会所能达到的种种便利条件。而研究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之后的规划设计结果,所以研究方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经过对嘉定古镇景观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发现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可以让古镇更具有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修正人们对古镇景观重要性的认识,探索更科学和更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从而能够得出一条科学的古镇景观设计道路。希望通过对嘉定古镇的保护性景观设计方面的研究,使嘉定古镇的景观建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品牌效应,为将来古镇的景观可持续发展和开发旅游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