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提升计划

教师提升计划

时间:2022-02-24 14:1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提升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提升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丰富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在经典读物中汲取营养的同时,用时代的眼光去衡量,把真正优秀的读物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内化为自己的经典;放眼世界,增进国际了解,尊重各国、各族文化,以继承传统文化和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为主流。

二、个人读书目标:

1、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不断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2、转变教育理念,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进行教育创新。

3、通过读书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念,开阔教师的视野,积累教学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读书内容:

1、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我们怎样思维?民主主义与教育》

3其他类的书籍:《教师必知的心理常识》

四、读书措施:

1、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2、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3、每天确保半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适用“新教育”“新技术”“新课堂”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及各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语文及各科教学不断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认真聆听专家们的教授,虚心向专家及同行请教

在学习中对专家讲解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在学习中总结、反思,在总结、反思中提升

加强业务学习与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技能水平,如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⑴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⑵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⑷利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养成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俗话说“长到老,学到老”,我决心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并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何种风格,都坚持在最快的是时间内调整思路,融入专家讲解思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并拟写质量较高的教学反思、教学或者教学设计与同事交流,把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三、具体

1、上课期间每天利用1至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假期可以每天适当延长3至4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第3篇

1.未来之路计划的目标未来之路战略计划共有三个方面的总目标:一是提高学前教育的参与度。该目标包括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增加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加大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和持续性。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该目标要求增加具备教师资格的师资数量,通过制定政策与法规加强对父母和家庭主导教育机构的支持。严格《课程纲要》的执行力度,在教育和学习实践中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其相关机构的合作。一方面涉及到幼儿园与家庭、小学的合作,另一方面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主要目的是提升0~8岁儿童教育的连贯性,为儿童、家庭提供更加综合的学前教育服务。

2.未来之路计划的内容(1)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学前教育参与度。为提高学前儿童的入园率,新西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学前教育资助计划,主要包括“公平基金计划”(EquityFunding)、“促进学前教育参与计划”(thePromotingECEParticipationProject)、“学前教育酌情补助金计划”(theECEDiscretionaryGrantsScheme,简称DGS)、“建设基金”(EstablishmentFunding)等。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设立了“激励津贴”(IncentiveGrants)、“学习津贴”(StudyGrants)、“新西兰教学奖学金”(TeachNZScholarship)等资助计划。[4]计划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扩大学前儿童的参与度,尤其是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园率。如“促进学前教育参与计划”最开始是为了缩小新西兰少数民族儿童与欧裔学前教育参与度上的差距,后来逐渐扩展到学前教育参与度较低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的家庭。仅2004—2005年度就签订了25个“促进学前教育参与协议”,共拨款122.7万元(新西兰元,下同),实现让1223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目标。[5]而“公平基金计划”主要面向所有注册的公立幼教机构,目标是减少各群体学前儿童之间的教育差别,消除弱势群体儿童参与学前教育的障碍,实现教育的公平。此基金计划主要针对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的学前机构进行资助: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社区,招收特殊儿童或非英语背景儿童,属非英语语种的机构,地处偏远地区。每个条件都有相应的测算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参与度,新西兰工党政府2004年宣布实施“20小时免费计划”,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将为非盈利性质的、合格注册教师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所有3~4岁的儿童提供每周20小时的免费学前教育。2008年5月,计划扩展到盈利性学前教育机构。2010年7月,该计划又将游戏中心和语言巢的5岁儿童也纳入其中。[6](2)规范学前教育机构标准,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新西兰通过一系列法规制度来规范学前教育机构。2008年启动了学前教育监管系统,该系统出台了不同的机构标准和规章制度,用来规范各种类别的学前教育机构,内容指标涉及到课程设置、健康安全、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等。教育部计划在5年内重新认定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如果评估合格,政府将给予资金补贴,如果不合格,教育部将颁发一个为期18个月的过渡性执照。[7]新西兰教育部为了促进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于2003年7月实施了学前教育创新中心项目,该项目从2003年7月至2009年6月共实施了5个阶段。每一阶段教育部都要根据不同的任务从注册的教育机构中选取正在进行创新教学并实施国家课程的机构作为改革中心,每个参与该项目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有自己的创新特色。(3)建立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增加合格注册教师数量。2002年,新西兰成立了教师协会,代替教师注册委员会负责合格教师注册工作,加强教师的资格认定和管理。该协会2005年颁布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并要求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只有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在此协会注册,也才有资格上岗。新西兰学前教育十年规划的目标是:到2007年12月31日,幼儿园和教师主导式学前教育机构要有50%的员工拥有由新西兰教师协会颁发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书。2010年,要有80%的幼儿教师成为注册教师,2012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00%。[8]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西兰政府针对不同情况的教师,实施了不同类型的资助计划,如“激励补助金”、“学习津贴”、“新西兰教学奖学金”等资助计划。如“激励补助金”是用来激励幼儿教师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申请合格者每年可获得2094元,3年半最多可获7329元。“新西兰教学奖学金”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通过比较学生的学术成果、学籍信息等对学生进行筛选,符合标准并愿意选择学前教育的学生除可以免交学费外还可以获得1万元的津贴。[9]以此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从而提升学前教师的素质。(4)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能力。为了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合作,2006年2月,新西兰教育部和社会发展部共同实施了“学前教育父母支持和发展”项目。该项目充分发挥父母的优势,实现他们对儿童的有效教养,提升弱势儿童家长的参与程度,引导弱势儿童的父母能够融入广泛的学前教育系统中。项目首先选取了8个学前教育机构作为试点机构,第二次又选入10所机构,被选入的学前教育机构要与教育部签订三年的合约,为偏远地区和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为了有效衔接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教育,教育部专门为家长开设了网上专栏,向家长普及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如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课程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策略、学前教育的优惠政策等。2007年5月,教育部向儿童家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合作手册》,内容包括育儿建议、教育信息等,鼓励家长协助幼儿学习。[10]

二、未来之路计划的主要成绩

未来之路计划实施过程中,新西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项目来保障计划的实施,并且使学前教育有了良好的发展。主要成绩如下:1.学前儿童的入园率显著提高未来之路计划的实施迅速增加了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从而提升了学前儿童入园率。在未来之路实施的十年中,新西兰每一年学前儿童入园率都保持一定的增长。2012年计划完成时,新西兰学前儿童的总入园率达到95%,比2002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学前儿童的每周在园时间也逐步增加,3岁以上儿童每周在园时间由2002年的14.3小时增加到2012年的21.1小时。2岁及以下儿童每周在园时间由2002年15.8小时增加到2012年的20.4小时。[11]2.合格注册教师的比例不断提升为了增加合格教师的数量,提升注册教师的比例,新西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既关注了职前教师的教育质量,又重视了职后的教师培训。在新西兰政府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新西兰注册学前教育教师和合格教师的比例得以提升。据调查数据显示,新西兰合格学前教育教师所占的比例由2002年6月的48.6%上升到2012年6月的71%。而注册学前教师的比例也由2002年的35%提升到2012年的73%。[12]3.0~8岁儿童学习效果良好未来之路计划加强了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和小学的衔接与合作,维持了0~8岁儿童在教育上的连续性,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据调查发现,0~8岁儿童的各项发展指标均有明显提高,在阅读方面,有40.4%的儿童达到了国家标准的要求,有35.9%的学生甚至超过国家标准。在数学方面,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的儿童分别是50.5%和21.8%。而在写作方面,达到和超过国家标准的儿童则分别为50.8%和17.2%。以上数据显示,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小学之间的合作计划开展顺利,效果良好。4.父母参与儿童学习与评价的机会增多通过加强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未来之路计划让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中来。2006年的“学前教育父母支持与发展”项目,在两次试点的18个机构共与2246名家长进行了合作。家长通过参与这个项目增加了教育儿童的知识与技能,增强了对社区的自我归属感,形成了社会支持网络。家长素质的提升使其能为儿童创设积极的家庭环境,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参与项目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说,既提升了机构的目标意识和服务能力,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5.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未来之路计划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水平。例如通过“促进学前教育参与计划、公平基金计划”等资助少数民族中弱势儿童,提高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参与程度。通过教师教学金计划来激励弱势群体中注册幼儿教师的数量,通过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标准来提升弱势群体学前机构的质量。以上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水平。以太平洋岛屿裔的学前教育发展为例,从2002年到2012年,入园率增加了7.7%,注册教师的比例提升了48%,执照豁免式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由133所下降到48所。

三、未来之路战略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启示

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所存在的普及率不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以及学前教育机构参差不齐等问题,与十年前的新西兰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新西兰未来之路计划给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许多启示。

1.研制托幼机构评价标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既要追求教育机会公平,更要追求教育过程公平。如果没有基本的质量保证,入园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13]要想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质量,就要研制一套科学可行的学前教育机构标准,用来评价和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行为。我们可以借鉴新西兰的三级监管框架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监督和规范。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机构中民办机构占了半数以上,由于没有统一的国家专业标准来规范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仅有20世纪制定的部分单项标准,如《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这些标准内容单一、不系统不全面。因此我国应尽快研制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标准,对现有的学前机构进行审核和监督。国家标准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设施、课程内容、师资规格、健康安全、教学管理等。政府及学前教育主管部门要定期参照标准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审查,以确保学前教育质量。对于合格的园所要分出级别,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园所要分批次限期整改,到期达标的正常营业,仍然不达标的要强制关停。但妥善安顿好幼儿的园所流转,避免因此造成大批儿童失去学前教育机会。

2.实施灵活的教育资助计划,提高弱势儿童入园率制约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经费问题。当前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处境不利群体的学前教育状况更加严重。新西兰政府在未来之路计划中的学前教育资助措施,成功提高了学前教育参与度。我国学前教育可以借鉴其经验探索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对于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质量差的现状,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实地调研。没有学前教育机构的地区新建一批合格的学前机构,对于原来已有的不合标准的园所进行改建,确保每一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学前教育机构,让儿童有园可上。对城市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学习新西兰实施“公平基金计划”。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测评,对于接受低收入家庭儿童或者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机构实施免税或者财政资助政策。另外可以探索对于农民工子女及城市弱势群体进行现金、教育权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的政策,以确保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参与度。

3.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新西兰实施的“教学奖学金计划”值得我国效仿。我国的免费师范生计划虽然也能鼓励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却难以保证质量。可以对有志于幼教事业的优秀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资助,通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考核,对于达标优秀的学生减免学费。这样就能吸引比较优秀的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从源头上保证了学前教师的质量。教师职后培训也是提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幼儿教师培训的效果低下、流于形式、缺乏系统规划等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的培训政策应探索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培训模式,重点考虑年轻教师、转岗教师以及低水平教师的培训策略。改变以往只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观念、低水平重复培训的形式,切实提高我国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4篇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4号)的精神,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要求,适应我省实施十五年教育、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均衡发展”为原则,以《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为依据,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全员提高培训项目(简称“3333”项目)

1.300名访问(进修)学者项目。在“省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基础上,全省选拔顶尖教师250名和校长50名,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中小学各学科首席带头人。

2.3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全省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2500名和校长500名,参加省级培训,造就一支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3.30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结合各市工作实际,按教师总人数10%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市级培训,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3000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项目。结合全省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学教师主题培训,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全员培训;结合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二)学历提升进修项目。动员和鼓励全省约13000名幼儿园教师、62000名小学教师、50000名初中教师和2000名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水平提升进修。到20*年底,全省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80%、80%和5%。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未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和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均须参加学历提升进修。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水平提升进修。

(三)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用三年时间,在欠发达地区选拔300名教师和100名校长参加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农村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在上述学历提升进修项目计划中,这些地区要有2900名幼儿园教师、16000名小学教师、12000名初中教师和170名高中教师参加进修。到20*年底,这些地区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70%、70%和2%。

(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以省内高等学校为主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充分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网络资源,构建我省区域教师教育网络。2005年完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研修网”教学平台建设,开发一批继续教育课程并投入试运行。20*年,全省有60%左右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五)师德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制度;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主题,开展一次师德主题培训活动和师德论坛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六)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每县(市、区)办好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改善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到20*年,所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达到省备案条件,取得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资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全员培训服务。

(七)培训者培训项目。选拔和组织500名教师进修院校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高级研修学习,培养和建设一支继续教育教学和研究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八)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充实英语教学力量,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每年选送2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赴英语国家参加短期进修学习。

三、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省级培训经费保障及督查评估等工作。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各地应明确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

(二)落实培训经费。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从20*年到20*年,省政府每年下达的2000万元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省教育厅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级培训项目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等工作。

各地应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文件精神,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由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各地应按省政府要求安排骨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特别要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三)明确“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县属中小学教师和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市属中小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指导辖区各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省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和指导各市、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努力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四)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要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建议。有关学校在成人高师招生和教育硕士招生中要首先满足中小学和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进修需要。

第5篇

关键词:国培计划;顶岗实习;轮岗;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12-02

一、前言

2010年以前的20年内,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主要依靠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但随着学历教育的普及以及大量更高学历的毕业生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去,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低学历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于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等成为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此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于2010年7月全面启动了“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自“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启动以来,主要实施了“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量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承训学校以师范院校为主,信阳师范学院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自2010年开始每年均承接“国培计划”的各类培训项目,受训人数达数百人,涉及多个地市。通过后期回访及问卷调查发现,受训学员个人业务能力得到普遍的提升,开阔了眼界,并通过后续的网络研修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进行,延长了学员们向高校及同行专家的学习交流时间。

二、“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培计划”实施五年来,参与省份的培训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受训人数众多,许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及一线的中小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了授课,所以该项目是农村

中小学教师接受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培训学校组织者,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受训学校态度不积极。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农村中小学素质较好的教师,因具有较好的流动便利,很容易被吸引到条件较好的学校任教,这样就慢慢造成相对于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不仅体现在教师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上。“国培计划”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的业务素质,通过逐步培养,以点带面,达到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短期脱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去,提高了培训效果,但离岗培训需要其他教师来顶岗,而农村中小学原本就师资力量短缺,尽管培训单位提供有“顶岗实习”的学生,但事实上这些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可能无法到岗,或者即使能顺利到岗,但因缺乏教学经验,受训学校也不放心让其完全顶岗,于是受训学校要么推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分配的培训计划,要么派出非骨干教师或老(将要退休)、弱(有孕女教师)教师参加培训,以完成培训任务。对于受训学校的不积极态度,作为承训学校的组织管理者,每年都能遇到类似于语文科目的教师来参加数学科目的项目培训这样尴尬的情况发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承训方对这些矛盾基本上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2.部分受训教师投入不充分。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是非常希望能够获得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来可以开阔眼界,获得新知识,提升业务水平,二来可以短期内脱离繁重的业务劳动,放松一下身心,同时类似“国培学员”这样的身份,本身还是一种荣誉,因此中小学教师是渴望获得这样一种培训机会的。但由于受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大,她们正处于哺育孩子、照顾家庭的时期,而脱产参加的“国培计划”培训任务大都是临时下达的,没有预案,完全不同于临时出差一两天,因此给受训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带来较大不便。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时常遇到女学员请假,甚至来报到后就立即开始请假,理由是孩子在家需要哺乳。因有这些客观的原因,所以不能简短地认为受训学员受训态度不积极。作为培训学校,遇到这些实际情况,只能“人性化”地准假,这样导致“国培计划”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浪费了国家资源。

3.承训学校有效性教学不够[1,2]。作为承训学校,拥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育学专家队伍,同时也能请来知名的域外专家,这些专家对教育教学理论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理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过于“高深”,与其日常中小学教学有一定距离。同时,一线中小学知名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会给学员带来更大的共鸣,但中小学同行专家从日常的教学积累中提炼出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经验,却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受训学员时常反映部分同行专家没有讲出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导致短期培训的有效性教学不够,降低了培训效率。

当然,在实际承训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

三、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

“国培计划”的第一个五年周期已经结束,实施效果毋容置疑,对于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因其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决定着这种培训机制将长期存在,因此积极探索“国培计划”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针对前期出现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法。

1.鼓励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师轮岗。如何解决受训教师的“顶岗”问题,完全依靠由承训学校派出的“顶岗实习”学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些学生有其个人发展规划,同时“顶岗实习”在时间安排上与其正常的毕业实习不是完全吻合,实习生也没有配合该项目实施的义务。因此,必须寻找长效的、可行的“顶岗”方案。在政策上,支持高素质的教师“轮岗”到农村学校进行短期的“顶岗”,既能够使参训教师安心地接受培训,又能够把好的教学方法、手段从城镇带到农村,通过这种互相影响与渗透,以及传播与交流,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改善其教学思想,激发其创新意识,从而缩小农村教师队伍与城镇教师队伍水平的差距。

2.受训学校应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承训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与学员交流,获知他们绝大部分是由学校临时派出受训的,之前不知道会被选中参加“国培计划”项目,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很大程度上是“随机”出来的。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长期的教师培训计划,一是积极主动地安排教师外出接受技能培训,不能因为短期内的师资力量短缺而放弃培养计划,可以多渠道地克服困难,力争多让老师们接受培训,这是一个长效的素质提升工程;二是根据教师个人情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培训,这样让老师知道什么时候有机会外出接受培训,减少家庭因素对培训任务的影响。

3.承训学校应积极提高培训效率[3]。承训学校利用高校资源,对学员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从理论上进行革新,这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坠入空泛的理论灌输,因为学员曾反映有些专家的授课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假、大、空”,所以承训学校应该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课程,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时效,整合教师力量,共享教育资源。地方高师院校之间可以互相沟通,彼此推荐优秀的教学专家。承训学校应该仔细筛选授课内容,不能一味看重授课专家的名气。

同时,更接地气的一线同行专家的实践教学指导会使学员从中比较出自身的不足,吸取名师的有效经验,但部分专家的理论高度可能会有一些欠缺,因此受训学校应该建立中小学教师名师信息库,每年均将学员的评价记录下来,根据这些反映,不断地调整下一年的外请专家名单,从而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当然,即使是一线的中小学教学名师,聘请范围也不应该局限于本地市,完全可以扩充到外地市、外省市,一切均以提高培训效率为原则。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培训项目的五年周期已结束,2016年的“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依然延续了原有形式,但不管“国培计划”如何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还是完全被另外一种培训形式替代,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关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受训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承训学校,都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办法。当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出现的现有问题,有一些隐性问题可能还没有突显出来,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可能还很严重,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从各个方面去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提高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安宁.“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2015,(3):183-184.

第6篇

摘要:青年教师是我国普通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卓越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对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青年教师

>> 论“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度的构建 卓越计划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办法和措施 基于“卓越计划”的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青年教师工程素质的培养 青年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工程实践能力探索 “卓越计划”背景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论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计划”指导教师角色定位 “卓越计划”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索 论地方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 “卓越计划”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卓越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探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改革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的师范生班级管理研究 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师资实践能力培养 卓越计划背景下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基于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1-8]..

[4]辛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111-115.

[5]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7]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第7篇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第8篇

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和[1]。同时,也是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构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对高校教师胜任工作的基本要求[2],教育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和造就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是“双能型”教师,既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又具有产学研合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科研促进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3],同时还必须具有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等。

2影响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太合理,整体素质不太高

学校学生规模发展迅速,教师引进难度大,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高职称教师引进的难度更大,引进的教师以刚毕业的年轻硕士、博士居多,生师比严重失衡,教师教学任务重,很多青年教师刚毕业就直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经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普遍不高,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2.2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技能

学校新引进的教师多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尽管在岗前培训中学习了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等内容,但因为时间短,学习不够充分,无法形成系统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在培训中缺乏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课堂管理等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造成教师教学能力欠佳,教师的教学能力、授课质量与本科教学要求有较大差距[4]。

2.3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对生产实际不熟悉,实践经验不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和教学要求把握不准。一些教师习惯于原有思维和方法,对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法研究重视程度还不够;了解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不多、不够主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理解还不够准确、不够清晰。

2.4部分教师科研促进教学能力不强

一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整体不高。二是对于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服务教学的主动意识还有待增强,在一定时期,在教师职称评定等制度设计层面上一定程度存在着“科研化”的倾向,对教学中心地位的保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联系性不高,把科研和教学割裂开来,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导致教学水平不高。

2.5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督导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校外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各种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分散,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与改进机制不够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2.6缺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专门组织机构

大部分高校的机构设置也比较笼统,职能没有充分发挥,没有独立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有的是人事处下设的师资科负责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和规划工作,有的是教务处下设的教研科主要负责教师教学奖项的评选以及新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二者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都对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但发挥的作用有限[5]。鉴于上述原因,势必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这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是教师改善自身教学能力结构的需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6]。

3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举措探讨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我院作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下面结合我院的一些主要做法,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举措。

3.1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近年来,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质培养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有关规定》,《铜陵学院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铜陵学院“选派百名教师访学工程”实施方案》、《铜陵学院百堂“精彩一课”实施方案》和《铜陵学院关于科研促进教学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学基本技能;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突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教师教学监督和动态评价机制,提升教师教学自控能力;强化应用性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促进教学能力;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3.2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

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泛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以此推动教师深入思考、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规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培养渠道,进一步确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学校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全过程。

3.3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以实施“五个计划”、实现“五个一批”为重点,充实专任教师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即:尽快研究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百名教师访学计划”、“百名教师挂职计划”,努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聘请一批“双能型”教师、共享一批优质师资、培育一批学术带头人、转岗一批不胜任人员。3.3.1着力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加大教师引进力度,采用学校内部聘任和人事等形式,弥补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重点加强学校特色专业和新办专业的师资力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修订人才引进政策,积极争取省厅的政策支持,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争取政策空间。加强返聘、外聘教师工作,返聘教学效果好的退休教师,建立相对固定的外聘教师群,加大从行业、企业弹性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进一步落实与合作高校优质师资队伍共享共建。3.3.2大力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努力实现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制定《铜陵学院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及管理办法》,实施校内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3.3.3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培养“双能型”教师。继续实施“百名教师访学计划”,每年选送20-30名教师到境内外访学交流。实施“百名教师挂职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100名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制定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再提升实施办法,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严格执行助教制度、岗前培训制度、专业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开展“一帮一”、“以老带新”和“传帮带”活动,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岗位职责、学术道德、教师风范等方面的教育。推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能力。3.3.4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的作用。成立引进教师审核委员会,严把教师引进的入口关,确保引进人才的素质。组织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经常开展示范教学、观摩教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媒体教学评比等活动,扩大教师参与面,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重视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同行相互之间的帮扶和学习。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几年的建设,学校多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师德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学校拥有2个省级教学团队、4名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3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教坛新秀,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2011-2013年共有60多名教师申请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了100多名教师赴国内外访学进修、125人次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在2013年安徽省首届普通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学校选派的3名教师分别获得文科组和工科组一等奖、理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在2013年度“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学校一名教师的两件作品在决赛中分别喜获冠亚军。

3.4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制度

第9篇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总之,中高职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师资培养是长期工程,需要多次实践提升;也是系统化工程,要有完善的制度支持、监管和推动。

作者:白会香范永丽单位:太原市卫生学校

第10篇

随着我国进入“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日益增长的技能人才需求,赋予技工院校更大的发展责任。教师是技工院校的主体,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加快提升技工院校教师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国制造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问题分析

教师能力良莠不齐。各技工院校为满足办学需要,采取多渠道招聘教师措施:有的来源于企业一线,技能实操熟练,但没有教师资格证;有的是非师范类大学毕业后考编进校,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的虽是师范院校毕业,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部分中青年教师缺乏系统学习培训,教学能力和经验欠缺。一方面,教师授课方式单一,导致课堂没有生机,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对技能人才的要求。部分技工院校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制度保障、资金缺乏和措施落实落地不到位等原因,造成教研活动少,师资培训少,教师与企业交流少。教师教学激励措施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措施不健全,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措施分析

实行常态化的教研活动。一是建立健全教研机制。结合技工院校教学计划安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首先,成立以院校主要领导为组长,教学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教研室、专业教研组为成员的教研领导小组,形成学校领导、相关教学研究机构和专业教研组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其次,细化教研分工,组长负责制定年度教研工作整体规划计划;副组长负责教研工作整体规划计划的安排部署;教务处、教研室和专业教研组是教研课题的主要组织者,负责教研课题工作的具体落实与督导;教师是教研主体,具体实施专业课题研究。二是丰富拓展教研活动方式。教研活动要灵活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集体备课,听说评课,教案评比、教学反思,课题教学研讨和校际校内学术交流,传帮带等活动。通过丰富与拓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思政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基本教学能力与教育管理素养。三是明晰教研活动计划。要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活动课题主题、参加人员等。参加人员要覆盖到专业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要有记录、有评价、有反馈,做到有的放矢,扎实有效。四是开展教研活动评价工作。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评价细则,对各个教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予以公布,推动教研活动健康发展。建设技工院校“青蓝工程”。一是技工院校要制定《技工院校“青蓝工程”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培养青年教师的目标,通过新老结对或新任教师之间结对,采取素质分析、经验交流、备课听课说课互动等措施,促进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二是技工院校要建立“青蓝工程”评估验收机制,根据制定的《教学能力质量标准》进行评估验收。对于能力提升快、达到标准的结对双方,予以表彰,实现“青蓝工程”带德、带教、带研工作目的,促进新人教师形成良好师德、提升教学能力和刻苦研究教学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一是培训方式多元化。技工院校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送出去”脱产学习、网络研修方式等,促进教师能力大幅度提升。二是培训层次多元化。采取课堂集中教学与现场技能操作教学活动相结合方式,解决新教师能力应具备的策略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培养优秀骨干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科研能力,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推动“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联合企业制定“工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总目标、相关标准和工作计划,让新任教师到研修基地先顶岗实践、后上岗教学,在实践中直观接触生产场景,学习掌握各种先进技术技能,积累一线工作和管理经验,实现教师所教知识技术技能和企业所需知识技术技能相一致。二是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走进校园,对教师进行专业授课和技能操作示范培训,把企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实现双向沟通交流,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综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三是放宽条件要求,通过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与技工院校教学岗位一致或相近的优秀高技能人才任教。同时,制定技工院校教师轮流到企业进行研修的管理办法,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引导,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技能,使教师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实际教学,推动技工院校教师提升技能操作实训能力。借助各类技能竞赛,提升教师能力。通过竞赛,使教师转变培育培养新时代技能人才的观念,引导广大教师努力钻研技术。同时,督促教师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加工程序,提升技能水平。通过竞赛,强化教师专业学科研究,推进教材改革与人才培养目标、竞赛标准相衔接,将先进竞赛标准和高超工艺转化为技工教育教学标准和规范,引导融入教学过程,推进教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教师能力自我主动提升。一是制定教学质量评教体系。结合技工院校实际,制定教师综合能力评教考核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和评教规则,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与管理。综合性政策文件和评教规则主要包括:评教目的、评教原则、评教对象、评教领导小组及成员、评教方式(主要采用第三方评教、院校评教和学生评教三位一体联合评教)、评教内容(即教学能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质量工程、教研科研、教学检查督查和备课、课堂教学或者实习教学)、奖罚规定等。二是制定具体评教方案。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实施由第三方评教、院校评教和学生评教三位一体的评教办法,科学客观、公平公正对教师能力进行评价。如《理论课堂教学质量考评表》的评教项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材处理、师生互动、板书设计、创新及特点等;《技能操作教学评教表》的评教项目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技能操作演示、教态仪表、师生互动、企业一线技术管理等。具体的评教综合指标再对照评教项目进行细化和配分。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技工院校要对参与国家一体化课程标准和全国规划教材编写的人员,予以成果认定;对在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工学一体化教师,可根据课程开发工作量、承担教学任务难度和教学效果,适当提高工作量计算系数,合理确定课时津贴,并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岗位)评聘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形成教师人人提升能力、人人尽展课堂水平的良好环境。

作者:侯昭勇

第11篇

一、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促进性分析

主要包括对教学计划有效性和实效性的认识,制定计划的目的性和制定计划的能力。

1.能正确认识教学计划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调查中90人认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效用很大,是教学行为的关键部分,占86.53%;有70人会考虑到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制定,占67.30%;95人认为有一定效用,能使自己知道进度,详细的教学计划能突出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内容,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思维低能、思维组织能力差等问题,对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思维、改变学生学习中的前结构水平是相当有益的占91.34%。课题组的15位成员在听了94节语文课同时翻阅学生的作文后,发现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的描写关注不够,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细节描写。也不会进行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习作时表现的这种差异,更多反应的是学习结构水平中的前结构水平的低级层次。根据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按如下的方法实施教学:

(1)将细节描写分成若干个训练点,有计划地进行训练。知识点要讲析的面较广,由于时间有限,让学生达到了解的层次即可,在课上也只提及要点,而不作全面的研讨。选取学生习作中利用率最高,最容易忽视的要点去讲析。同时,吃透重难点,深入浅出,运用形象生动有趣的例子讲解,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不易忘。

(2)作文题目的设计也是针对当堂课训练内容,当堂作文也不需要完成通常所谓“大作文”,而是运用细节描写的训练点去进行片断作文的描写。选择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例文,先让学生感到自己也有话可写,不在选材上设置较大的障碍,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细节描写”上来,也保证了写作的速度。

(3)对片断作文即时评点。这种做法既让学生从身边人中找到学习的范例,又能及时反馈学生现学现用的情况。就一节课而言,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了悟细节描写对整篇作文的影响,同时学生展开互评,加深了对细节描写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临场作文的积极性。

初中学段的学生,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知识面相对有限,而细节描写从一定程度上说,更多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体裁,应抓住哪些细节进行描写,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强化练习。

需要强调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学生的特点制订,不能仿制照搬。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实施计划时,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计划,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具有制订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的意识。104人中制定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且制订得很详细,占75%;对单元计划和课堂计划心中有数,占15%;常常提前一天考虑第二天教学的,占65%。

二、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针对性和提升性分析

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认识、分析课堂教学现状和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

1.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104人中能对本教学年段的课程标准很熟悉,了解很清楚的,占65%;有一些了解,大致能说出来的,占20%;很清楚教学目标要从哪几个方面制订的,占65%;了解一些,占18%。

2.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占90%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教学目标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观点;10%的人认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有73名教师认为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占总人数的70%;把握好教学目标后,就要对本节课进行预设,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解决不会的、混乱回答等问题,促使更多学生思考问题,不再是在一个单一的思考点上去简单罗列或是草率得出结论。

3.是否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会在每节课上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占80%;会很清楚地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的,占15%;只有1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学生清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变得具体,学生的手、脑、眼睛都能积极思考和行动起来,课堂中处于前结构水平的学生变得有所事事,对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和目标都能作针对性的思考学习,找出问题的联系。学生的思维结构从单一结构水平向多元结构水平递进,而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已经能认识问题的本质和内涵,在学生学习结构层次中处于最高级的拓展抽象水平。有了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就能在问题的假设条件中对未经历的事情和背景问题给出概况性的总结,延伸到问题之外,不能实现层次结构水平向更高的目标递进。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分析

主要调查教师对讲述、讨论、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引导的认识程度。

1.“因材施教”的理念比较强。认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习者有效”的,占65%;认为这种说法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占35%。学生的学习结构层次是有差别的,有相当部分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单一结构水平。教师对这部分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是有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因材”实施到每个的学生身上,使“材”适应“教”。

2.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合作学习。经常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占70%,并认为合作学习可以避免个别学生被忽略和遗忘,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加深对语文知识在具体问题中的理解度,能够整合教师、教材、学生三者资源,在学习上能互助与互帮,提升了自己的思维度和理解度,减少了学习结构层次低的学生人群。

3.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讲述中,对“教师作为知识的催化剂”这一关键角色重要性的认识,有94人认为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教学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主。讲授方法简单、形式单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少,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方式手段等,这些因素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结构层次影响非常大。同时有85人认为学生应在大部分时间中处于“独立学习”的状态中,有利于发挥思考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师对教学评价方式及有效性的认识分析

1.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的方式。认为有效教学的评价包括六大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占40%。认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能突出教学中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动机激发功能、诊断功能,占45%。通过调查发现,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书面交流评价、课堂活动激励评价、自我总结评价、个人反馈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能有助于学生自我查找,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2.对于评价效果优劣,教师不希望与学生的成绩进行挂钩。有73人不喜欢用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自己的教学,占总人数的70%;他们认为这样的评价不科学、不全面。83人喜欢用课堂教学观察分析的方式来评价教学,占80%;这样最能反映学生的客观情况和实际,无论是问题的讨论、活动的参与、自我的展示、师生的交流,用更多的点和面来观察学生的各个结构层次,有利于教师改善和提升学习结构水平。

3.学生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技能和思维训练的具体反映,教师通常都是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和批阅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结构处于何种水平,并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修正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内容,查找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典型案例,对学生作业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判断学生学习结构层次水平。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学生学习结构水平提升的分析

1.能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有83人认为教学反思很有必要,占80%;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包括反思课堂中教师的所作所为,反思教师备课的内容是否符合学情,反思备课内容是否考虑学生所处学习结构层次高低分布情况,反思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反思指导学生小组活动的作用,反思指导学生解题的指导作用,反思教师的引导和过渡衔接对学生思考力的锤炼和提升,反思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学习结构层次的递进变化。有78人认为教学反思有利教师的专业成长,完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增强师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习兴趣,占75%。

2.对写教学反思有不同理解。2名教师提出自己不知如何表述反思的内容。有1人认为没有人指导写不出来。有88人认为在写反思后,会在今后有意识地调整教学行为,占85%;“通过教学反思成为优秀教师”,对这句话的看法认为正确的占45%,认为有一定可能性的占75%。

六、教师个人特质专业技巧方面的分析

包括教师个人特质和激励性人格、教师专业品行,教师专业技巧和能力。

1.普遍认识到自已个性气质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改善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12名教师觉得自己充满热情、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肢体和语言教学。奔放的教学状态和谐了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为学习付出,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构水平层次的提升。

2.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语文课生动活泼有趣,有意识设置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动画视听等多媒体手段教学更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层次结构水平。有57人经常做到,占55%,有42人有时做到,占40.6%。

3.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信任你。有68人觉得学生很喜欢很信任自己,占65%。对于学生良好表现,有47名教师激励方式多样化,占45%。

本次调查为了解区域内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了解教师对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认识,并分析区域内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既为课题《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语文课堂识别学习结构水平的实践研究》提供研究资料,又为更好提高区域内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出一些探索。

第12篇

 

忙碌的学期工作又近尾声,回顾一学年的工作,兴西的教师队伍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学习、反思、进步,在每一次理论与实践里交流、融合、碰撞,教研工作激励了我们在教科研方面沿着更加扎实、细致的方向前行,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做真研究、得真进步!

计划回首

由于本学年有5名新教师的更替和加入,对于新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要突出层次性、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时,我们广泛征求各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于自身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现有工作中的不足与困惑,综合考虑教师发展内需和园所发展的外需,将教研内容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也更加接地气(贴近幼儿发展)。除此以外,教研形式也根据大家需求和建议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变革,让教研活动跳出原有一言堂的模式,从而更好地融入幼儿以及教师的一日生活。

工作回眸

一、扎实内功,优化日常教学管理

1、对教师的各类活动计划、半日活动教案以及每日观察记录与评价进一步进行调整和规范,采用每周定时与不定时集中交流和个别进班交流的方式,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反馈、交流、改进、回馈等方式扎实专业基本功。

2、加强日常保教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以走课、约课等形式重点指导新教师的在高瞻区域游戏中鹰架与互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等方面,促使新教师尽快成长;

3、结合园情,充分利用幼儿园现有场所,尤其是楼道空间,开设各类本土特色的公共区域活动空间,如自然材料的编织与组合,楼梯两侧空间的涂鸦黑板等,合理利用、科学安排幼儿区域游戏活动空间和时间;

4、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活动,总园培训以及到各姐妹园互访学习,集团化资源共享的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潜力。

二、提升业务,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1、新教师专业成长,加强专业化理论学习是基础,在每次定期的教研活动中,根据新教师发展所需,以及当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适合的专业丛书对专业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梳理,在学习中领悟,在实践中反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观摩,充分利用总园集团化办园模式下分园间互访学习、师徒结对等共享资源,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轮教观摩等活动,快速提升新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切磋与进步!

三、家园共建,共助幼儿、教师成长

开展好家长工作是教研工作中不可缺少和重要部分。更是幼儿发展和教师成长重要途径。

1、将教学教研日常动态及时与家长沟通,通过不同媒体平台让家长更多了解园内幼教动向,幼儿成长状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让家长的教育观、儿童观也得到了想应的转变和提升。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日常教育教学素材积累充分挖掘城边村当地自然资源,家长在收集材料、整理资源的同时,感受到了开放式、自主成长等先进教育理念,更好地配合教师日常工作。包括部分家长走进园所、走进班级的资源引入,让教育真正形成一种共育的合力!

3、及时分享教育成果。以往的教研活动中教师关注点几乎全是幼儿,而本学期起我们将家长工作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研究内容,分享案例、交流经验,家园共育同样需要鹰架与互动策略的运用。同时,将幼儿每日进步、阶段成长用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家长,提升了家长对园所理念的认可度,为家长树立了正确的育儿观。

回顾反思

本学期教研活动以夯实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为主线,加强教师专业化、自主化成长为重点,无论是教研计划制定还是教研活动的策划实施,都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参与性、积极性,每次教研活动都变成一次教师对自我成长的激励与提升。教研的过程,是共进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调整和反思的过程。为此,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面有:

1、从本园实际出发,加强教师课题研究意识与科研意识,有时课题研究容易出现流于形式,忙于交差的现象,因此,下学期的教科研方向与课题研究我们更将关注到每位教师成长所需,将课题细微化、具体化、扎实化。

2、虽然本学期教研活动也进行了很多新形式的尝试,但有些教研还是难免纸上谈兵,教师需要更多一线的、即时的、实效的指导,因此下学期拟用两种走进班、看实录(视频)等更有针对性的教研形式作为我们教研主题的一种新尝试。

3、新教师对于家长工作还是存在很多困难,需要继续加大家园共育、家园合作、体验式家长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战型的指导,促进教师在家园共育中的成长和提升!

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石和保证,一次反思,一次成长,希望在接下来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一种行动,而不仅仅是目标。

让教研活动落地生根,静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