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5 00:3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贸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 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贴于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扩大和提高。如何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体系的构建,主要要着眼于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由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构成。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这四种能力进行(如图1)。
(1)优化设计实践课程,搭建专业基础平台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涉外性特点推广普及双语教学。
1.增加实习实训比重
在培养计划中应加大实践课程设计的比重,增开外贸函电、WTO规则和进出口业务操作等课程。依托实验室以及丰富的校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构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其分为两个层次:校内实训、论文撰写。第一,有效安排校内实训,让学生在仿真的业务环境中,熟悉并掌握国际贸易的程序、环节及做法,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为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校外实习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论文撰写方面。引导学生结合贸易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撰写应用性、操作性方面的专业论文。
2.聘请校外人员专题讲座
聘请多年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外贸公司人员,结合自己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经验体会,具体解析外贸实务各环节的要领,加深学生对国贸实务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聘请银行国际结算部的资深专业人士,从专业实践的视角,讲述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银行业务的特点和国际结算实务。邀请省市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资深专家,给学生讲述进出口检验检疫的业务范围、进出口检验检疫的工作程序、当今检验检疫工作面临的挑战。聘请海关关税处资深专家,结合最新海关工作进展,讲述海关的主要职能,向学生讲解通关改革后的通关体系。
(2)校内实验室建设,搭建综合实训平台
校内实验室包括两种: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与场景实验室。
1.国际贸易网络模拟实验室运用国际贸易模拟流程软件进行网上模拟实习,以实际贸易流程为依据,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虚拟国外交易对象、国际货运公司、海关、银行、商检机构、保险公司等国际商务环境,建立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模拟联系系统以及外贸实习平台; 教师通过系统教学软件,指导学生的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结果进行评分。在校内建立模拟实验室,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让学生在计算机操作下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填制单证、国际结算、报关等各项环节。
2.国际贸易场景实验室将外贸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化于实验室的空间中。它按照国际贸易磋商和履行两大流程,确立磋商流程场景教学的模拟方案,建立履行流程中出口托运订舱模块、办理保险模块、进出口检验检疫模块、通关模块、信用证支付模块、外汇核销模块和出口退税模块等的模拟方案。这些模块完全根据国际贸易中的现实流程模拟。这些不同空间的流程被高效地浓缩在一个由不同场景构成的空间当中,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完全可以接近现实地从事国际贸易每一个流程的操作。
图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鼓励“双证”学生,搭建职业技能平台
“双证”是指高等教育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内专业课程基础上,积极参加校外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比如: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以及国际商务员等,具体见表1:岗证结合对应表。
表1 岗证结合对应表
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实践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支持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各种学习类竞赛活动,成绩优异者给予学分奖励。比如大学生创业大赛、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大学生WTO谈判模拟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设计组织多种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当地,就贸易类的相关问题展开实地调研。
(4)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
校企合作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校外实习。利用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认知实习、课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银行、外贸公司以及工商企业了解其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演练。第二,更深层次的合作。实行新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
三、改进措施
(1)以教育培养目标为导向,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加大与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的沟通力度,广泛征求相关业务部门意见,集思广益,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逐步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分配教学时间,突出高层次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教研室工作;思路
教研室是一个最基层的教学单元,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单位,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组织和实践单位,也是学科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执行单位。教研室所属成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和晋升,教研室所辖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发展,配套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的改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情况调查,都可以进入教研室的工作范围。上述很多工作都是长期性的,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正确的思路,难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层推动作用。因此,教研室工作思路正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科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三项教研室常规工作的开展为切人点,简要论述了教研室在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增强教师素质,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精品专业,改善实习实训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思路。
1教研室课程建设的工作思路
课程建设是教研室的一项具体工作。这里的课程不是指哪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指教研室所属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分和辅助部分,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辅助部分课程的建设能够较好的突出专业特色。教研室可以为每一门专业课程安排一名课程负责人,相同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课程建设小组,以核心部分课程的建设为重点,并在核心课程中挑选一到两门课程作为精品课程,动员教研室所有相关教师都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以点带面,建设好核心部分的专业课程,进而带动辅助部分的课程建设,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高职特点的优质课程乃至精品课程。
就国际贸易教研室而言,教研室所属的专业主要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这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外贸函电》;辅助课程有《通关实务》《商检实务》《货运实务》《跟单实务》《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商法》等,前面3门课程概括了一个外贸业务员必须掌握的职业知识,其他的课程只需要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外贸业务员基本了解。在这些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是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课程,它的建设成果具有较好的迁移性和示范性,可以将其作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教研室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1注重课程内涵建设,凸显精品课示范地位
精品课的建设是示范性建设,尤其应当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教研室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们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引进先进高职课程开发理念,努力突出课程的高职特色,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和实践条件5个方面加大内涵建设力度。
可以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的建设作为试点,努力在课程定位、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提炼、课程学习任务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上做出一些成绩。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提高,基于外贸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合理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支撑关系,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一致性,丰富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改善实践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在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突破,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涵,奠定课程的示范地位。
1.2注重在课程改革中提高队伍的教改水平。建立团队教研室
教研室可以借课程改革与建设这个契机,利用“大教研”的理念,建立团队教研室…,组织教研室教师合作开展高职课程开发方面的教学研讨,鼓励教研室老师广泛涉猎各高职教学专家有关课程开发的论文,广泛借鉴比较成熟的精品课网站,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加深教研室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理念上的认识,探索高职课程开发先进理念的推广应用办法,提高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
在国际贸易教研室,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相关课程已有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课,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多;在高职课程改革方面,有关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成熟的理论,可供教研室教师们参考。教研室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借鉴,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外贸类课程的教改科研,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检验和运用,并及时申报优秀的教学科研成果。
2教研室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专业建设是教研室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教研室在专业建设方面应当时刻结合人才的需求标准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注重通过交流合作理顺专业发展思路,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实习实训的有效性。以国际贸易教研室为例,具体来讲应当注意:
2.1基于工作领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
外贸行业是不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新的人才需求标准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的参考因素。专业建设的科学性正是体现在基于行业变化的适时调整上。
教研室要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在锻炼中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除此之外,还要邀请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与教研室的相关教师座谈,了解行业对外贸人才的最新需求标准,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分析外贸工作领域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优化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结构,并结合实际调整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设置、学期安排、实训安排和考试安排,逐步形成基于工作领域、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适应当前人才需求新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
2.2能力培养靠实训,实训环境可模拟,循序渐进引入真实实训环境
教研室要把“如何强化学生外贸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外贸工作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能力培养要借助于完善的实习实训,因此实习实训建设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支撑。
教研室在提高实习实训质量上有3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习实训的环境建设,其次是实习实训的模式设计,最后是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安排。其中,实习实训环境是关键,不同的实训教学环境,实训的模式和人员安排各不一样。
高职教学提倡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这就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外贸企业合作难度比较大,目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范例几乎没有,学生校外实训效果不稳定的情况还很普遍,教学改革因此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室可以通过在校内营造模拟外贸实习实训环境,聘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外贸业内人士担任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的办法,缩小模拟实习实训与真实工作的差距。因此,教研室应当注重从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弥补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上的不足,大力吸纳企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与此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循序渐进地引入真实实训环境,寻求在实训环境上的新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
3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高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偏重论文和科研成果,对教学上的“硬性”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软”,导致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强、教学弱的失衡状态。针对这一问题,教研室应采用引导、监督与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本着尊重和满足教师需求为导向,以争取最大的个体满意度为目标,强调把个人的综合表现与职称评聘挂钩,既促进教研科研,又能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
3.1制定学期教学任务整体方案,实现教师相互配合。课程相互支撑
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部分,它与前后学期的课程是有联系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课程类别上,还是在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上都是有衔接的。教研室要引导教师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在每学期开始,可就本学期的课程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归纳,然后制定一个教研室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整体方案,在方案中要明确关联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点,教学方法上的互补操作办法等。
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中就有重合的内容,为了避免不同老师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不分主次地反复讲解课程中的相同内容,而导致课程侧重点不突出,就应当在学期之初组织相关任课教师集中研讨以明确课程的衔接关系和支撑关系,让学生在上课时能够感受到教学的严密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完成专业全程计划的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3.2监管工作可以辅以教研,有始有终才能有成效
1、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外贸函电、国际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电子商务概论、外贸谈判技巧、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2、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懂得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通晓现代国际贸易知识和操作规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经贸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论文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现代社会的热门专业,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资讯和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背景的情况下,改造和转变教学模式,即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力及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避免陷入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是当前教学改革最迫切、最现实的需要。在我校的办学历史并不长,但却呈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我校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学生人数为116人,学制为3年。2006年学生人数为90人,2007年学生人数为188人,2008年学生人数为168人,预计2009年招收新生人数为200人。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在快速增长,这一方面反映出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际贸易专业正在被人们愈加重视。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却存在明显的缺陷:(1)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比例过高;(2)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3)课程过于求同,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实践环节薄弱,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针对以上问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在总结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一)重视实践教学
我国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比例过高,而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为目的,坚持以够用为度,重技能操作,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应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三大类,并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并通过购买外贸教学软件使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开设识的理解和掌握,实务性更强的外贸制单实务、报关理论与实务、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核心课程。另外,大三上学期应该开设社会调查课程和教学参观,大三下学期安排一个学期实习。
(二)注重培养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是从事涉外工作的,对英语要求很高,因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能力,能够利用外语及时有效地与外商进行沟通,包括书面交流(函电)和口头表达(口语、谈判)能力。做为讲授国际贸易专业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师不管是在学术交流方面,还是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是未来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很好的条件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继续开好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又与国际贸易专业有关的课程,比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综合英语》等.为了使以往的传统的教学语言和专业相脱离的局面不再出现,我们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采用英汉双语授课,使学生既学会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谓一举双得。随着网络的普及,企业对求职人员计算机操作有一定要求,因此,国际贸易人才应是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专业背景,具有英语或其他语种专业背景,具备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三)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与单证实训室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结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跨国际的贸易往来逐年增加,而我国又是一个出口大国,频繁的对外贸易,使得相距甚远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以电话、传真、MSN、电子邮件等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包括搜集信息、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拟定函电以及与客户交流和应变的能力、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有必要建立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不断加强学生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同时配备有企业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操作,让学生能在仿真的外贸环境中完成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化;其次,在国际贸易校内实训课的基础上,如果在单证实训室通过模拟上机操作完成,就使得学生仿佛置身在一家外经贸企业从事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不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际商战的技巧。
(四)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我院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校企合作,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听取一线企业人员对国际贸易业务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定期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探讨教学计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研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围绕“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深入贸易企业实习。先后在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学院聘请有贸易企业经验的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为企业的客户提供培训;合作企业每年可以从我专业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我们尽可能满足企业的希望与要求,我们定时听取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培养意见,并参考所提意见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安排,增减教学内容。我院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从而开辟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第三个课堂。学生在企业接触到具体业务的实践过程,熟悉现代化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并学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充实实际操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企业工作现场实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企业实习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本领的“硬环境”,是学生走向就业、走向社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社会责任心、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的实训基地,从而达到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企业可以对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留用,实现我们培养的接班人与企业当班人的零距离对接。我们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探索专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将给我们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们的社会地位会得到逐步提高,会得到企业的肯定、社会的欢迎、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此外,我院和企业互聘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技术顾问,解决教学和实训的问题。学院每年聘请企业专家到校讲课,专业教师也经常到贸易企业学习和交流。
(五)采用“实例演示法”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实例演示法展示给学生实际业务中使用的真实单据,使学生对每种单据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给出学生具体的业务背景资料让学生动手操练填制各种单据,同时实训教师进入到全程指导阶段,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此外,我院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注重关联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系统合理地安排《国际贸易原理》、《外贸函电》、《外贸谈判》、《外贸英语》和《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已有的关联课程知识逐渐融合到本课程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教师须定期对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授课情况进行沟通和讨论,以确保授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和统一性。针对些现实和实务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可以以个人形式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大作业或写小论文,教师可列出参考资料目录。教师授课不应局限于书本,要将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三、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
这些年来,我院国际贸易专业以培养外贸业务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采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进出口业务中所遇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模式,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外贸商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本专业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定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坚持专业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学校创新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在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以提高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有独立处理组织货源、签订合同、制单跟单、办理货运和处理纠纷等外贸业务的综合能力,有较强的商务洽谈、外贸函电的业务处理能力,能够胜任单证制作、跟单、办理货运与保险、报关与商检、外销业务等工作,面向外贸公司、外资企业、外运公司、报关和商检等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与管理工作的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规格转变为“合格+特长”,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上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做学问、做事和做人的协调发展。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更为准确和切合实际需要,坚持专业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学校创新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0届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指导为例,探讨了毕业论文多元模式创新实践,旨在为高职文科和商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改革提供参考。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已经取代原来的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毕业的重要指标,但是商务英语、文秘、电子商务等文科以及商科类专业还一直采用着传统的专业论文写作的形式。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使得毕业论文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的弊端
对高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表明,传统的写作模式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很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以及归纳等创新思维能力,难以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社交能力等预期效果。
首先,学生重工作而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一般都安排在顶岗实习的学期,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期间找工作比写论文更重要。为了能顺利毕业,在关键时候,一些学生从网上截取几篇与自己专业相契合的论文,然后七拼八凑,略作加工,形成自己的论文,论文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学生在论文的选题方面缺乏自主创新,选题范围狭窄,思路不宽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引导学生依照教师个人的专业方向选题撰写论文,而忽略了高职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做到了论文内容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仍没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
再次,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科研论文撰写知识了解甚少,同时自身的语言基础、逻辑思维、布局构篇的能力欠佳,因此论文质量较差。这也给指导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英语论文的写作指导花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鉴于以上诸多问题,为了让毕业论文写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并且能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指导进行了多元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多元化的毕业写作和设计模式创新
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原因之一是认为论文写作仅仅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与找工作和提高职业技能没有关系。如何使毕业论文写作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成为创新与实践的“瓶颈”。经过研究和讨论,从2010届开始,我院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论文写作的模式改为了专业论文写作、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商务项目设计和商务翻译及评述多种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总结本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情况,发现选择市场调查报告和商务项目设计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校期间对这两种形式的写作接触少,缺乏训练。特别是商务项目设计,虽然与工作实践联系密切,但是要求综合能力强,难度大,不是特别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而专业或职业研究报告和商务翻译及评述的写作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专业或职业工作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实习经历和工作经验广泛选择紧密结合岗位并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展开设计写作。比如,在某涉外公司从事秘书工作实习的学生可以就秘书的特点、要求、所需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以及现阶段仍欠缺的知识或技能等方面撰写个人论文。再如,从事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的学生可以就校内所学与岗位实际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撰写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为了防止学生将研究报告写成工作总结,我们要求学生在初稿前提交一个写作实施方案(表格形式),要求务必指出相关的职业岗位或工作职能名称、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着重于某一个方面)以及为解决问题拟定的思路和方案。写作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研究思路,按步骤完成写作任务。同时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提供方案样本、论文格式样本等,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该项写作的目的、形式、特点及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方案查找资料和相关理论、总结或借鉴经验,通过对相关要点的扩展、例证及归纳,就能写出一份不少于4000 字的研究报告。由于研究内容是针对自己的实习岗位,不会空洞和脱离实际。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找到自己原先方案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研究报告,继续为今后的业务工作提供借鉴,一举两得,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届毕业生写出了诸如《艺术陶瓷的发展及其对外贸易前景》、《纺织业外贸跟单员的作用》、《长沙市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现状及就业方向》、《关于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处理投诉》、《国际商务谈判中英语语言的运用》等与自身实习工作密切相关的优秀论文,虽然可能在研究的系统性、结构的严谨性等方面有不足,但我们认为,这些选题和写作真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
商务翻译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之一。商务资料翻译及方法评述应该属于一种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而这种毕业设计完全符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将8000单词左右的商务英语资料在学生离校实习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完毕,翻译之后还需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完成1000字以上的方法评述。
翻译的英文资料要具有时效性和应用性,主要选自商务英语杂志和国际商务网站。为了保证每位学生所翻译的资料不会雷同,同时,保证学生的翻译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原则上要求选择该毕业设计的学生要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又特别安排两名具有翻译资格证的教师专门负责其资料的选用和翻译指导。112名毕业生中有近30名选择了该形式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认真阅读、理解原文,做到了翻译文本基本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同时中文表达通顺、达意。在学生的评述中,也能就常见的翻译问题和技巧做分析和总结。通过答辩,还了解到学生为了完成设计任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他们对商务翻译过程的艰辛以及成功带来的快乐都有了亲身体验,达到了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形式促进了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综合实践技能,促使学生在真正踏入社会前认真完成了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能力实训。我们就此进行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形式对指导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对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论文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还需相应地加大力度。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争构建一个适合高职院校语言教育类及商科类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最佳模式,使得毕业论文写作真正成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OL].(2004-04-08).
[2]姜荷梅,杜姗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36-40.
[3]曹兰.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个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7,(32): 274-275.
[4]韦润芳.项目设计:英语专业毕业实践环节的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35-43.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 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 然后再理解, 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 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 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 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 是基本功, 基础不牢, 专业难精。一般能力, 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 必须长短兼顾, 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 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 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 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 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 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 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 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 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 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 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 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 主要包括四大模块: 即11 国际商务英语, 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 21国际市场营销, 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 31 电子商务, 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 41 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 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 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 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 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 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 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 例如, “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 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 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 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 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 例如, WTO规则,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 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 没有必要重复开设, 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 这既节省大量课时, 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 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 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 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 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 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
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再赘述。[ LunWenDataCom]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 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 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 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 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 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 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 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 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 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 是学院为学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 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 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 课程认识实习模块, 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 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 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巩固所学过的知识, 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 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 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 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 而非关税壁垒,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 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 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 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 学生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校内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 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 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 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 收集实际的案例, 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 而且非常实用, 让学生学得踏实。
(2) 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 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考证实训, 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 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 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 周的综合训练, 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 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 到完成市场开拓, 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 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 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 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 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 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 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 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 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校外实习基地模块, 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协议式的, 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 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 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 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 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 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另一方面, 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 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 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
总结, 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开发;实践性教学模块。
为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与构建。
(一)“以岗为纲”,设置和构建专业课程。
“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思想与其相反,它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深受一线岗位的欢迎。
1.在教学上对岗位能力四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是了解,然后再理解,对一般能力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一般能力与职业能力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知识与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基本功,基础不牢,专业难精。一般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等合成。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内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设置的思路。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国际贸易行业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来确定,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11国际商务英语,含商贸英语、商务英文函电、英语口语等;21国际市场营销,含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推销理论与技巧、商务谈判、经营管理等;31电子商务,含计算机操作技能、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单证交换技能等;41国际贸易业务技能,含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这四大模块中各有众多的课程组合,而前面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为后一个模块打基础或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业务素质服务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避免各模块各门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要保证国际贸易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不受冲击和挤占,这就必须对各模块的课程进行整合,打破原学科的系统性,避免各课程内容的重复。可将相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例如,“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就可整合为一门课,电子商务的几门课可整合为一或两门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课,可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只侧重讲解与外贸紧密相关的内容。“国际商法”课程要打破原学科体系的框框,专讲其他专业课未涉及到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例如,WTO规则,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有关托收、信用证的国际惯例等,相关课程已涉及到了,没有必要重复开设,可采取专题讲座方式讲授一些与国际贸易业务紧密相关的国际法律知识,这既节省大量课时,又达到扩展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效果。又例如,“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同样需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进行整合,删除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复的内容,专讲各种业务单证知识和单证制作的技能,把教学重点放到指导学生缮制业务单证的训练,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从事单证业务打下扎实的功底。另外,其他的课程也都可考虑进行必要的整合。至于如何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分别做出详尽的方案,这里不再赘述。
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开发。
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以岗为纲”的教学要求,为适应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必须持证上岗的需要,国际贸易行业先后出台了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跟单员及单证员等资格证考试制度,凭有关机构认可发放的资格证书才能持证应聘上岗的普遍做法,应指导学生积极应试,并通过相关的资格证的考试,这是应用型高校应尽的职责。专业资格证通过率的高低,这是评价一个应用型专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前普遍要求参加有关资格证的考试,学校应组织开发有关资格证考试的“报关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报检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及“单证员资格证应试辅导教材”等的编写和组织辅导工作,并使这些教材能有效发挥指导学生应试,大幅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这是国贸专业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学院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培养大批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三、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采用“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实践性教学模块: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会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
(1)课程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调研实训、国际市场营销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报关实务实训、外贸单证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等。在《外贸单证实务》与《报关实务》课程中,会有很多进出口贸易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收集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获得逼真的实训效果。同时,尽可能贴近业务和实际,收集实际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让学生学得踏实。
(2)考证实训项目。结合“双证书”制,要求学生获得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报关员、单证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对国贸专业的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考证实训,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另一方面普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是集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实务、托运与投保、国际货款结算等多项专业技能。通过对整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和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到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进出口商品成本核算、出口报价与还价、交易条件的磋商、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单证的缮制、审单付汇,验货收货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通过因特网去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践。
实习基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同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订立实习协议;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到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商检局、商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如组织或鼓励学生参观港口、码头、仓库、生产车间,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货轮、火车车皮、大型拖车、集装箱、堆场、货物包装方式、海关监管场地等实物。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咨询相关问题。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可归入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结,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指导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 教学 创新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72-02
国际贸易专业就是将国际商务与外语两门学科结合到一起的专业,它迎合了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需求,既传授学生商务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弱、进出口业务决策能力差以及商务洽谈能力不足等问题。综合实践能力的不足,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工作业绩。因此,我们要进行国贸专业教学途径的创新,加强实践教学。
一 国际贸易专业的现状
国际贸易专业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如商务谈判、运输保险、进出口检验、报关报税等,专业性强,规范性强。但是这些内容在课程设置里,只是简单的原理讲解和过程介绍,学生无法做到系统地掌握和熟练地运用。迫使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以后,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学习这些东西。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多数外贸企业都要求学生在大三时到公司进行实习,以方便其毕业后直接管理公司的业务。这样的现象和要求,使大三生无心上课和撰写毕业论文,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并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所以,要根据市场的具体需求,改造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避免教学与市场脱节。
就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实践教学过于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忽视了理论知识的运用、实践经验的积累。我们培养人才不应只面向市场此刻的需求,要有长远的思想,立足于大社会的背景下,培养出能胜任任何职位、可以很快掌握任何一门科学的人才。
二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创新途径
1.设计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目标
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目标:(1)专业认知目标,要对所学的课程、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专业技能目标,要熟练掌握本专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常用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上岗要求。(3)综合应用能力目标,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职业道德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驾驭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4)创业和创新能力目标,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就业、创业。
2.创新实践教学的内容
第一,进行课外创新实践。学生的实践内容不能仅拘泥于课本和传统,要让学生接触到更大的知识层面,能够消化更多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个性化人才,既可以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丰富的信息资料基础,也可以为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习进行铺垫。
第二,缩短就业磨合期。实习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将理论化为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安排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进行实践和训练,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在积累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的同时,提高实际的技能水平。
第三,撰写小论文、毕业论文。小论文是对学生每一学年学习成果的检验,既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方法,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创造精神。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训练,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独立完成研究课题。
3.加强对实践教学的保障
第一,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制度。(1)严格规范实践教学规划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2)仔细划分担负实践教学工作的各类人员的职责。(3)严格执行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4)进行实践教学检查、评价、奖惩方面的制度。
第二,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聘请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好的企事业专家来学校任教,在校老师要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证考试。实习基地的实训员必须要有严格的熟练实训技术,必须参加过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并获得证书。还可以请校外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第三,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场所。(1)在校内建立实践教学场所,主要针对专业实验和实训。(2)在校外建立实践教学场所,主要与一些企业进行合作的实训基地、教育基地。(3)高校资源共享,几大院校可以通过签署协定,为彼此提供实践教学平台。
三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专业虽然是个新型的学科,但是其发展前景相当大,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创新国际贸易的教学途径,尽快为国际贸易专业建立出一套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
机制。重视实践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能从实践教学中获得锻炼,丰富和巩固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迎合专业发展趋势,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慧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双师型;模拟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逐渐成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一线输送了大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逐渐担当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实践证明,我国高职教育是成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高职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成才,却一直困扰着教育界。其原因是高职培养的学生往往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理论修养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就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情形。因此,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成为我国教育界的热点,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成才两方面入手,探索运用产学研结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
一、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人类社会之所以取得现在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专业分工。不同的专业或岗位对就业者有着不同的要求。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备研发能力;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操作技能,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即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脑,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动手,而有些岗位需要就业者既动手又动脑。因此针对不同岗位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产生了不同的就业教育类型(每个人在就业之前接受的教育,在此特称之就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专业理论知识。
中等职业教育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背景,仅仅强调动手操作,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中职学生要学会做。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
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动手操作的同时亦强调优化操作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但会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且会做得更好。因此学习的重点是岗位操作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就业教育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工?主要是因为每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投入都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投入上获得最大的教育产出,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教育如何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具备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国内外已进行了很多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属于一种经验的过程性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积累而成。教师的讲授固然可以将一些经验性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固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学生有亲自操练的机会,在操练过程中获取经验知识。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除了“教”与“学”之外,“做”是特别重要的环节。让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国内外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德国的高职教育模式——双元制模式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训每星期四天在企业实践,一天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践教学为主。
2.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顶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产学研结合的涵义
“产”指产业,即行业和企业单位;“学”指高职学院;“研”是指将所学技能应用于企业实践,其主体是产学合作的双方,即学校与企业。“产学”结合解决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动手实践的难题,“产研”结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完备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把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条件。
(1)校外实训。在校内实训环节,为改变过去简单呆板的人机对话,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引入“角色扮演、过程模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学生与老师的角色都已悄然发生变化,学生成为外贸公司见习生,老师成为外贸公司老员工,师生关系变为师徒关系。学生扮演外贸公司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银行雇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角色,为一笔笔外贸单证业务的完成而努力工作,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入外贸各岗位,亲身体验,并在师傅的指导下适当动手操作,从而学到在课堂难以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和技能,同时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让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同时学校走出封闭办学的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解决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实行产学研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师资队伍应具有“双师型”素质。既能熟练准确传授课程知识,又能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应用意识、实践技能和适应市场需要的教学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自己能先做到,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要和学生一起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外贸岗位从事实践性工作;同时聘请公司外贸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国际商务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合理组织实践教学
第一,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港口、商检局、海关、银行国际结算部、外汇管理局和国税局等机构,邀请公司业务骨干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外贸业务工作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认识外贸业务实践。使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以往的校内实训环节普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内实验和上机实训,大同小异,实为重复教学,不利学生技能提升;二是重缮制、轻流程,学生面对的是一张张单据和电脑,是呆板的人机对话,而缺少生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社会能力的提升。通过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使学生能在模拟外贸经营环境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里反复模拟,从而加速提高学员的外贸业务操作技能。
第三,通过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外贸业务技能。综合性实习是指学生参与到企业,在企业真实环境下顶岗实习,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综合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
目前,一般高职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大二第二学期,或大三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下企业锻炼,即顶岗实习,但由于一家外贸公司的岗位数较少,无法容纳整个班级的学生实习,因此,众多学生被安排在数家外贸公司实习,其实施的情况如何,难以监控。如何完善,大家见仁见智。一般采取师傅带徒弟,师傅对学生进行测评等办法解决。
第四,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在毕业之前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为期三至四个月,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进行“真刀真枪”的训练,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发生角色的转换,成为公司的一名准员工。此时,学生接受学校和公司的双层领导,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辅导下,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毕业设计。选择有实际价值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提出设计方案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专业操作技能。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其利弊分析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哪种好?目前尚无定论。国内大致有三种模式:
模式一,重点综合性大学及不少的财经大学,该类大学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国际贸易实务类等应用性课程基本不沾边。它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即出国留学、考研、政府官员”;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为例:
必修课程:38 学分
“政治经济学(上)”、“政治经济学(下)”、“高等数学(B)一”、“高等数学(B)二”、“线性代数(B)”、“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原理(Ⅰ)”、“经济学原理(Ⅱ)”、“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程:19 学分。“国际经济学”、“西方财政学”、“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专题”、“专业英语”、“国际金融”。
选修课程:51学分。
(1)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16学分
(2)分类选修课程:24学分
其中:基础知识技能类:至少4学分;“世界经济史”、“外国经济思想史”、“会计学原理”、“货币银行学”、“组织行为学。
国别地区经济类:至少4学分;“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盟经济”、“韩国经济”、“俄罗斯经济”。
国际经营管理类:至少4学分;“营销学”、“国际投资学”、“企业并购”、“国际银行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保险学原理”。
经济理论类:至少4学分;“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
(3)任意选修课程:11学分(可以跨院系、跨学科选修相关课程)。
上述这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本科培养方案,全然是一个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构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考研率高,是高水平论文的主产区。但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弊端:
(1)该类学校在中国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众多,大多云集在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很少去企业第一线。这样的结果导致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只能在高校、科研院所里高谈阔论,而不能在企业的第一线去提高企业水平和效益,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当今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对外贸易业务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2)由于缺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知识,无法在高校的讲台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度、灵活地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等。在政府机构的政策制定中往往出现脱离实际的现象,以致造成时有进出口企业受损的现象。
(3)按理说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引领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咨询机构。然而,据了解在当前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诉讼中,这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老师面对企业的咨询和求助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进出口贸易中的商品价格,在各个环节的构成成本和费用是十分繁杂的,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是不会计算的,这也就谈不上去反倾销、反补贴应诉了。
模式二,以高职及专升本院校为代表的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操作型”。据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些学生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上岗操作,但工作中对一些事情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因此,业界较欢迎模式三,这就是以过去外经贸部所属院校(北京对外贸易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及众多采用该模式的普通本科高校为代表,这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既重视理论,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既能上手操作又有较高的工作悟性。
但是目前所有该类高校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实习、实践难。目前这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要么让学生自找实习放任自流;要么随意找个企业、公司参观“旅游”,至于是否对口已无暇顾及。
(2)专业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相脱节。纵观这些院校的实习、实践教学时间大都放在大四,即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就是毕业找工作的时间,由于学生在找工作时没有一段提前的实际工作实习经验,使得企业不愿录用这些没有一点“工作经验”的学生,造成学生就业困难。
(3)缺乏既有学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该问题已是全国所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面临的大问题。这类教师是“应用型”院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针对上述三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了很好的改革探索。
2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专业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
2.1.1 理论教学环节由“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综合教育”组成
① 综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
综合教育必修(45学分) 包括:A.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B. 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 。
综合教育选修(分)包括:通识教育、基础技能教育、体育专项、“名师导航”。
②学科教育课程结构。
A.必修课程:“高等数学C”、“会计学基础”、“程序设计语言B ”、“经济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线性代数B”、“管理学原理”。
B.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商务礼仪与商务沟通”、“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学专题”、“高等数学T”、“英语口语(外教)”、“运筹学”。
③专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如图1所示)。
2.1.2 实践教学结构与学分要求
一年级:基础实践 :A.办公自动化操作训练;B.社会调查。
二年级:专业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
三年级:社会实践:进出口企业专业实习。
四年级:岗位就业、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用人单位实习。
2.2 专业教学改革
2.2.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该校国贸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国贸系建系的16年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过6次修订或改革。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紧跟国家外贸发展的需要来修订或改革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春季,在学院的支持下,进行了最近的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本次改革围绕国贸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一、二、三年级的短学期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梯性、连续性、职业化为抓手,即:一年级除安排一定的“名师导航”专业讲座外,还要进行外贸工作需要的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学习;在二年级安排“国际贸易实务的模拟实训”,全程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需要的业务技能;三年级安排到外贸企业实践,为四年级的就业打好基础。按照这一思路对国贸系的全部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
该系认为:这项改革对学生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阶段目标非常明确,措施有力,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2.2.2 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不仅要有良好四、六级通用英语,还要有熟练的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品进出口的谈判、报价、签合同等能力,这些光从课堂教学是难以学到的。因此,该系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推出了“国际贸易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产品展示、谈判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及商务英语的表达能力。
2.2.3 教学方法的改革——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有两大类课程,一是国际贸易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研究“生意经”的,也即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经验总结。因此有大量的贸易纠纷和司法审判案例,故案例教学是该课程的一大特色。在每一小节内容讲完之后都会拿出一个典型的业务案例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使用的理解。
2.2.4 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的改革
从2004年开始该国贸系的一些课程就对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占50%;二是平时成绩占35%(考勤10%,每旷课一次扣2分;平时作业15%;课堂主动回答问题10%,每回答一个问题2分);三是实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训)成绩10%。
自实施这种考核方式以来,学生旷课的现象少了,课堂认真听课回答问题的现象多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2.5 教材改革
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应用类课程的质量,该国贸系认为有些课程的教材自己编写更加合适。2007年编写出版了《现代货物进出口贸易与单证实务》,教材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社会读者、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好评,并获上海海洋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
2.3 学生培养效果
该系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应用型人才;二是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目标的专门人才。
2.3.1 升学与就业状况
建系16年来共毕业了13届大约1500多人。其中有130余名学生先后前往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留学,一些学生被如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而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跨国公司、外贸企业、国际物流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政府机构等,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部门领导,一些同学去了如“德国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公司”等著名国际大公司,并已成为部门领导。据2012届毕业生就业统计,该系学生的就业率为96.96% 。
2.3.2 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外贸实际业务能力熟练”的人才。据了解,在每年的外贸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外销员资格、报检员资格等)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通过率99%,也有一些同学通过了“报关员资格”(全国的录取比率12%左右)的考试。2012年,在有70多所高校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本系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二等奖”和“校企合作奖”。
一、我国外贸人才需求分析
(一)由于外贸增长带动外贸人才的就业岗位增加1.近几年外贸从业人员将增加10万人。近几年来,我国外贸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7.6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按照每增加100万美元进出口额要增加一位外贸人才,那么从2012年起每年就需要增加人业人员10万以上。2.外贸结构的增长同时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9.2%,达到19245.9亿美元,远远高于加工贸易的增加。出口工作要比进口工作涉及环节多而复杂,所以要求的国际贸易知识更多;同样,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复杂,所以要求外贸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外贸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需求。
(二)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提出了层次化的要求1.企业需要精通小语种人才。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的时候,希望应聘者须具备四级或六级英语水平,还希望应聘者懂2种以上外语。这是由于与非洲、中东的贸易增加,所以精通小语种的外语人才日渐紧俏。2.企业需要精通国际法律和具备商务谈判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和知识产权的指控越来越多。根据近几年行业发展,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信息技术、医药、环保、现代农业等方面,对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熟知国际商法WTO规划和具备良好商务谈判的人才。3.企业仍然看重外贸人员工作经验。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通过业务考核来决定是否录用,例如要求应聘者撰写函电或指出信用证的错误等问题,如果应聘者通过这一考试,企业就当即录用。由此看来企业还是喜欢有外贸实践经验的人员。4.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人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易已走进千家万户。全球最大阿里巴巴外贸网促成网上销售、支付、制单电子商务一体化,由此看来企业需求具备网络知识的外贸人才。
(三)外贸工作岗位规范化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证书根据一份人才网络的调查分析,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还表现在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外贸人才需求岗位的单证员、跟证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贷员等,都要求持证上岗。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以职业需求为定位
(一)单证员是每个毕业生初次就业都要能胜任的岗位刚毕业的学生不论进入何种类型的外贸企业,不论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报关行,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单据的制作。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目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初次的基层岗位,如外贸助理跟单员、货运等岗位目标就是跟各种单据打交道。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任务是注重单据制作的能力训练1.制单是否规范和准确影响企业结算。不同的结算方式都规定了交单的时期,如果迟了交单日交单,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货款。在整个外贸流程中,外贸人员必须考虑不同单据之间生成的先后顺序,所以为了在指定日交单,几时安排生产,几时交付货物,几时租船订舱,办理保险,申领各种证件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并保证按时交货,这样确保各种单据的生成。2.单据制作需要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单据的制作、申领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进口国家不同、贸易习惯、交易政策,就需要从业人员区别对待和灵活处理。3.在校内强化单据处理能力训练,实现个性化教育。学生掌握了单据制作之后,发挥特长可以择长就业。例如,文静、细致的学生可以从事外贸文员;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事跟单;熟练报关或货运单据的学生可以从事报关或货运。
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职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推行校企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而且还使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校企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捕捉就业的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
(二)学习家商城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家商城与广东省电子商务学院和广东对外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家商城采取校企互动式模式,这种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原料、设备,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老师给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商城做到了:电话订购、货到付款、任意商品全场免邮。这种校企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该模式相继与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合作。
(三)外贸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近2年中,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3项国际交流活动。1.大学生暑期赴美国社会实践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是一个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下属的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主办的非常成熟的美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该项目为全世界大学生提供一个踏上美国国土、体验美国生活文化、提高英语能力、进入美国企业,与美国同事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并肩工作的机会,此外,J-1签证让每个实习生在完善的美国劳动制度保障下进行实习工作,与美国同事同工同酬,给予学生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的锻炼机会,同时也减轻赴美实习生的经济负担。2.赴日本大同国际学院30天短期游学培训。大同学院培训教学以日本语、日本风俗及日本文化为主。并且增加让学生和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进行交流的机会,注重体验教学,从而学到真正的日本语;在日本的培训期间,大同国际学院依托协同组合及周边的社会关系,可以让培训学员免费参观一些工厂、公司,和日本人进行直接交流,体验日本的团体意识及高质量的服务意识3.赴德国F+U培训项目。学习内容:德国及欧盟市场、经济、文化历史与现状;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关税合同;国际营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物流,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沟通技巧,礼仪、语言培训等。
(四)改革课程体系
1.在课程体系中要强化国际文化知识、国际经济、法律等课程的地位。目前高职的课程以报关、报检、单证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增加法律、国际文化知识、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国际竞争的能力。2.使用考证教材。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了考证课程,例如《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并且使用考证教材,提高了学生考证的通过率。3.每年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例举如下:××企业通关流程分析与解决方案、对××公司出口单证制作的分析及对策。
(五)通过各种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动手技能,每学期的《国际市场营销》都举办市场调研大赛,大赛的内容主要包括撰写调研计划、设计调研问卷、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做调研总结等。以2010年《肇庆市端州区牙膏零售业市场调研》为例,通过对零售药市场调查与分析,明确营销策划的起点是市场调研策划,进一步掌握市场调研的程序与方法;另外展示师生风采和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协助能力。另外《国际商务谈判》的授课中举办《商务谈判比赛》,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谈判,并通过摄像机将模拟谈判过程拍摄下来,老师和学生课后进行总结与归纳,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模拟谈判报告,包括谈判前的方案及谈判过程中的不足、谈判结束后的总结。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谈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学会谈判方案的制定。
(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研发团队,一方面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提升学院和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双师型”素质和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