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控制计算机

工业控制计算机

时间:2022-08-09 12:49:18

工业控制计算机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工控机;防病毒

工业控制计算机(以下简称工控机)专门为工业控制而设计,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其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性都直接关系到工业生产的进程和结果。工控机虽然外观形态各异,但它们仍具有重要的计算机属性和特征,具有CPU、存储、接口,并有操作系统、计算能力、友好的人机界面等,因而工控机也有可能遭到计算机病毒的损害,工控机病毒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工控机防病毒分析

出于安全保密需求,企业许多工控机采用单机模式运行,与互联网及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只能通过移动存储介质(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与外部进行数据传递,一旦移动存储介质携带的数据中包含病毒木马,就会被感染,而染毒工控机又会感染其他与之数据交换的工控机,从而造成广泛的影响,和无法预估的损失。针对这种情况,以往采取的措施一般是给工控机安装杀毒软件来查杀病毒,这种方式有六点缺欠:一是部分顽固病毒不能被杀毒软件完全清理;二是部分工控机因系统配置或软件兼容性问题,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三是杀毒软件存在误杀,即使用查毒模式,现场操作人员对扫描结果也难以判断;四是单机状态下必须手动更新病毒库,实际应用中,并不能确保更新到位;五是目前市场上的杀毒软件往往会占用较大的系统资源;六是查杀过程会占用较多时间,影响正常科研生产活动的推进。

2工控机防病毒新措施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模式。

2.1变更流程,预防为主

简单说来,就是“先杀毒,后上机”。具体措施是在生产现场设置少量中转计算机(以下简称中转机),所有移动存储介质必须先通过中转机进行病毒查杀,确认安全后,才被允许接入工控机。在中转机查杀,既不占用工控机自身的运行时间和系统资源,也省得一个介质在多个工控机上重复查杀,更为不适宜安装杀毒软件的工控机提供了支持。查杀中若发现病毒,在中转机上即时处理,若有删除不了的顽固病毒,可以尝试手动方式清除,若仍无法清除的,退回处理。以此保障所有接入工控机介质的安全性,从源头扼制病毒木马传播,杜绝交叉感染。为中转机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更新病毒库,使病毒库维持在最新状态,并对每一次中转情况进行登记记录,方便日后查找原始数据来源,为判断误杀、数据恢复等工作提供帮助。

2.2技术手段保落实

单纯的管理规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有疏漏。要保证“先杀毒,后上机”的落实,需要辅以技术手段。以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U盘为例,关键在于上机的U盘必须是查杀过病毒木马的U盘,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对U盘本身进行定制,通过软硬件编程,对U盘写入标记,标识“已杀毒”、“未杀毒”两种互斥的状态,并在相关计算机上配置处理程序。初始,U盘赋予“未杀毒”状态,在中转机上杀毒成功则赋予“已杀毒”状态,工控机对接入U盘首先进行状态识别,“未杀毒”的拒绝读取,“已杀毒”的允许读取,并将状态重置为“未杀毒”。以此确保工控机使用的都是已杀毒的U盘。另外,U盘病毒大多是利用Autorun.inf自启动,从而感染宿主。禁止自启动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毒方法,可在计算机组策略或者注册表中进行设置,为简化操作,利于推广,将这一系列操作编成批处理命令运行,进一步强化工控设备本机安全。

3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工控机病毒防治的重要性,分析了现行措施的弊端,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推行“先杀毒,后上机”的操作流程,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U盘的状态识别,保证上机U盘均为杀毒U盘,如此,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双管齐下,从根源上隔离了病毒木马,为工控机群留出了一片干净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靳悦振.浅谈U盘病毒(auto病毒)及其防治措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100-103.

[2]李佳玮.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J]中国电力,2015,48(10):139-143.

[3]周航.图书馆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9):323.

[4]“计算机病毒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大会在津召开[J].信息网络安全,2014,(08):99.

第2篇

关键词:工业;电气;计算机;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实时控制系统,其可靠性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机联系方式,随着被控生产过程的不同。常常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案或控制算法,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灵活地组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控制方案。

1.过程通道

描述生产过程状态的参数可分为三种类型:模拟量、开关量和脉冲量。而计算机内部只能对一定形式的数值量进行传送、储存和处理。过程通道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生产过程中的模拟量、开关量和脉冲量等参数转换成符合计算机要求的二进制数字量输入主机,经过主机处理后,输送给生产过程的控制量转换成生产过程的执行机构所要求的模拟量和开关量,馈送给生产过程。

过程通道按信息的传输方向可分为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每种通道又按信息的类型分为模拟量通道和数字量通道。模拟量通道传输连续信号,数字量通道传输开关脉冲信号。

1.1模拟量输入通道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各种被检测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量信号。模拟量输入通道它由多路切换开关、数据放大器、采样∕保持电路、模∕数转换器、数据接口与控制接口组成。代表被控对象状态的各种信息由传感器变换成电信号送到过程输入通道。在过程输入通道中,这些信号先被放大或衰减到通道电路能进行线性处理的幅值,转换成统一的电压信号,经采样保持电路进行离散化后以二进制信号送入计算机。

1.1.1多路切换开关

生产过程需要监视的变量很多,如果每一个变量部设置一套A/D转换电路,不但成本高、电路复杂,而且可靠性随之下降。另外,由一个中央处理器CPU对多点参数进行采集控制时,只能按分时的方式逐点依次对变量进行采集,即在不同的时刻对不同的参数进行釆样,计算机收集到的现场信息,对某一点变量而言只是周期性的采样序列。这就有可能在模拟量输入通道中。

1.1.2数据放大器

通常由现场来的信号不一定是统一的标准信号,有的是高电平信号。也有的是毫伏级的低电平信号。数据放大器对输入的高电平信号起阻抗变换和抗干扰作用,而对输入的低电平信号还起放大作用,以满足A / 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量程范围的要求。对数据放大器的主要要求是:精确度高,速度快,频带宽,线性度好及共模抑制比高。

1.1.3采样∕保持器

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模拟量输入通道信号通常随时间变化。把A/D转换器感受输入信号的时间间隔称为孔径时间。在孔径时间内,如果输入信号有明显变化,则会给转换带来误差,这种误差称为孔径时间误差。减少该误差的一种方法是提高A/D转换器的转换速度,以减小孔径时间。另一种方法则是在A/D转换器之前采用采样∕保持器。

1.1.4模∕数转换器

模∕数转换器是模拟信号输入通道的核心部件,它的功能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数字量信号。模义数转换器的种类很多,按照转换原理的不同,常用的转换器有计数式、双积分式、逐步逼近式和并行式等几种。逐步逼近式具有成本低、转换速度快、孔径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得到广泛应用。

1.2模拟量输出通道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作用是把计算机输出的数字量信号转换成模拟量信号,以便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达到控制的目的。

模拟量输出通道主要由D∕A转换电路、切换电路和输出电路等部分组成。为了简化电路,节省设备,图中多个输出电路共用同一个D∕A转换电路。切换电路用于完成选路的任务,在某一时刻,只选择通道中的一个输出电路接受由D∕A转换器输出的模拟量控制信号。

1.3开关量输入通道

在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控制系统除了处理模拟量信号外,还有大量的开关量信号需要处理。例如,触点的接通或断开,电动机的启动或停止,阀门的打开或关闭等。这些开关量信号都可以用二进制的“0”或“1”来表示。开关量输入通道的作用就是把生产过程的各种开关量信号通过它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并且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对于某些非常重要的开关量可以通过中断方式送到计算机中,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1.4开关量输出通道

开关量输出通道是把计算机输出的二进制代码表示的开关控制信息,转换成能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开关量信号。这些开关量信号可以控制阀门的开启或关闭,执行机构的启动或停止,指示灯的亮或灭等。

2.信号处理、控制算法及人机联系设备

2.1信号处理和控制算法

要实现计算机控制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就必须及时从生产过程中获取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以运行人员易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或者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产生必要的控制作用。从过程通道可以得到反应生产过程情况的数字量信号,但是这些数字量信号中,有的常常包含着一定的干扰信号,与被测量之间有非线性关系。

2.1.1数字滤波

有些生产过程中,随机干扰的噪声频率是很低的,阻容元件的滤波不能将它们全部消除。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数字滤波器,即利用计算机由一定的计算程序来实现,以减少噪声在信号中的比重。

2.1.2 PID控制算法

尽管在采用了计算机控制之后,许多过去难以实现的非线性、多变量、自适应和最优化控制算法的研究都获得了成功,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方便、最常用的控制算法仍然是由模拟PID控制器发展而来的数字PID控制箅法,如位置式和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以及由其演变而成的其他数字PID控制算法,如改进的PID算法中的微分先行的PID算法、积分分离的PID算法、带死区的PID控制算法等,用于对生产过程的被控变量与设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运算,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上述的控制算法都由计算机软件功能块实现。

2.2人机联系设备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如果说过程通道是计算机与生产过程之间的桥梁,人机联系设备则是操作人员与计算机以及过程之间联系的纽带。人机联系设备按照信息传输的方向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前者如键盘、鼠标、球标、光笔等,后者如CRT显示器、打印机、绘图机等。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用的比较多的是键盘、CRT显示器和打印机。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技术;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07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属于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现代化控制系统,可使工业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更多功能,而计算机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因此,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效率得以提升,促进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

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交互性及可操作性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可使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实现相互连接,从而可使数据传递系统得以构成。所以,在整个系统中不同设备之间可实现相互代替以及替换。

其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备开放性特点。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可使其具备开放性及公开性特点,其中对于开放性特点而言,其表现主要为能够使全部设备与系统连接,从而使各个相关设备均能够保证运转正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对接入设备及系统进行合理选择,具有较强灵活性及便捷性。

第三,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智能化特点。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应用,可使系统总线具备智能化特点,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在利用传感设备的基础上,对于现场各个相关设备,现场总线可进行分析及监控,同时在此基础上可实现自动化控制设备,从而可对设备运行状态实行实时监测,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出现故障可及时进行处理。

第四,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使自动化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精确性。相比于普通调节器而言,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计算机技术进行运用,由于计算机具有较强数值运算能力,可对偏差最大程度地进行缩小及控制,从而保证在元件老化及噪音等因素不会对控制精度产生影响,可使系统精确性得到较好保证[1]。

2 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

对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而言,其属于通过数字运算进行操作的一种电子系统,其基础为可编程存储器,其主要在系统内部存储程序中进行运用,从而可实现控制及运算,同时还能够以数字以及模拟模式对不同机械以及各种生产过程中实行控制。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与其特点以及功能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所具备优势主要就是具备较高可靠性,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相关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具有比较完善的功能,具有较强适用性,另外系统设计及构建相对均比较方便,工作量相对较小,在后期维护方面相对也比较方便,比较容易对其进行改造。除此之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重量比较轻,体积比较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产生能耗比较低,比较容易使用,因而在自动化系统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2.2 数字控制技术的应用

数字控制技术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自动化技术,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数字及符号进行利用,从而在工业生产中对实际生产过程过程实行编程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为能够使数字控制技术得以较好应用,需要对专门计算机设备进行利用,以数字状态向相关设备发送操作命令,从而使设备能够依据预先设计程度执行工作。在数字控制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软件技术属于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关键部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动化控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通过对数字控制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使系统运行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另外,在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以及对设备进行维修过程中,利用数字控制技术可将AI故障诊断出来,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运用,可使远程诊断以及远程监控得以实现。另外,利用所建立数据库,还能够检修以及维护系统,对相关故障进行修复,并且能够在漏洞进一步扩大之前将零件更换,使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及稳定性得以最大程度保证。

2.3 分散控制系统的应用

分散控制系统属于多级的一个计算机系统,其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途径就是通过通信网络。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内容,即过程监控级与过程控制级,对控制、通讯以及计算机与显示等四种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在分散控制系统中,通信网络属于核心内容,系统中网络节点为工程师站,其功能主要为对分散控制系统实行组态,从而保证分散控制系统始终均能以最佳状态进行工作。另外,对于分散控制系统而言,其具备比较全面的控制功能,可依据实际需求利用网络与性能较高计算机实现连接,在此基础上使高级控制能够得以较好实现,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对较好运行[2-3]。

3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快发展,在社会上很多领域内均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为能够保证系统得以更好运行,使系统功能得以更好实现,应当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保证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其得以更好l展。

参考文献:

[1]卢庆芳.论计算机控制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05).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生产;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46

一个国家的发展,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任何国家都重视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1 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互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技术革新、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都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借助于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科技水平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对改变生产技术提供了技术保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

2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1)数字控制。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借助于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相应软件进行有效控制,提高自动化控制能力,通过遥感器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及时掌握机械的运行情况,及时对设备进行有效控制。科技水平不断发展,遥感器越来越智能化,遥感器可以容量很大数据,这有助于计算机系统更好发挥数字控制能力,保障工业自动化生产正常完成。

(2)集散式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现有水平还不能更好的利用集散式控制系统对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虽然集散式控制系统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现在集散式控制系统技术越来越完善,集散式控制系统现在还是工业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需要计算机控制技术进一步改进,才能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有效的进行自动控制。

(3)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到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利用软件技术进行编写,通过输入命令进行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进行控制,这样数据的信息控制比较准确,能更加科学的进行自动化工业生产控制,有利于提高工业自动化发展,提高其工作效率。

3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渗透,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已经符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传统工业自动化生产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监控管理,但现在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提高工业自动化生产效率,大数据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范围越来越大,符合现代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发展需求。

(2)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导力量。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工业发展需要,工业自动化生产应用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将来会成为工业生产中的技术核心力量。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行业的需要不断完善,技术不断革新,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领域的应用,取得一定效果,我国的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导力量,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高工业自动化生产技术更新,还可以在企业管理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方法,能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现在工业发展很快,对技术及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尤其需要应用型高级人才。工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现有的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产品,已经从不同领域进行渗透,促进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实现。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未来在工业、农业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技术的更新,对工业自动化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有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现在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企业生产必须依靠市场规律进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加强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4)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会不断的创新。工业自动化急死俺家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更新自己的技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企业的核心因素,必须提高工业自动化技术的核心能力,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总之,计算机技术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是工业自动化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计算机控制技术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发展与创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满足工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许娜,周炜明.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J].河北农机,2017(02).

[2]张倬,董化平,李健,张建民.核电厂反应堆功率调节系统计算机控制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2).

[3]杨燕,李振璧,马莹.《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 高教学刊,2017(06).

[4]李竺璇.浅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J].电脑迷, 2016(12).

[5]王鼎尧.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18).

[6]甄立常,俞海江,高欣.计算机控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煤炭技术,2013(03).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集散控制;自动化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自动化技术,目前已经在社会的各个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水平。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发展状态,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和支持。正是在以太网的平台上,才实现了工业企业生产信息的大量传输和共享,从而为计算机控制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以下笔者就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问题进行简单探索,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计算机控制技术还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应用空间。

1、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虽然计算机技术是在第三次产业革命时就已经开始得到应用和发展,但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却是在最近十几年间才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的。之所以要进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想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发展。

而所谓计算机控制技术,就是指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技术基础上,使生产技术的精密程度更高,生产设备的信息化性能更佳,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控制操作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集各种现代科技技术为一体的高科技。因此企业若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控制技术,就需要引进和培养更多更专业的计算机人才才,使其能够对生产自动化系统进行合理的操作和管理,从而保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和安全生产。

2、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更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因为正是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才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共享和传递。同样的,作为需要通过快速准确的传递信息来实现生产自动化的主要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也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由集中控制逐渐向集散控制的方向发展

在最早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中,控制系统是一个整体,并设立在一个地方组成控制中心,所有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和处理都是在控制中心进行,信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其解决对策也都是由控制中心决定并发出。也就是说,早期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形式主要是集中控制,这种工作方式虽然具有很大的决策统一性,有利于对整个生产系统进行全面的控制与合理的调整,但是其也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一旦控制中心的决策出现失误,则将会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计算机控制技术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作用和能力。

而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通信网络方式和通信网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逐渐从集中控制转向了集散控制。所谓集散控制又称分布式控制系统由过程控制以通信网络作中间枢纽对多个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的过程。集散控制的工作方式中应用了计算机、控制、通讯、显示等先进的技术。集散控制的工作方式是以“分散控制、集中化操作”为原则进行工作,充分体现集散控制的灵活性、方便性、简单性的特点。计算机控制技术在集散控制阶段充分发挥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作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使用是通过一台计算机对多种信号进行处理根据信号的使用功能不同集散控制将其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

2.2从封闭系统逐渐向现场中线的方向发展

封闭系统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不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一个系统。封闭系统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制约。封闭系统难以实现兼容性和开放性组织中的信息得不到很好的更新和利用。所以封闭系统必然会被取代。

工业现场中线控制系统解决工业现场中控制器、执行机构、智能化仪器等设备之间信息或信号的传递。工业现场中线控制系统是以一个数据点到另一个数据点,最后形成一个中线的方式进行传递。工业现场的中线具有经济实用、简单、可靠等特点捉使计算机控制技术操作更加便捷,其具体的工作是以工业现场中线为主对中线中的信号或数据进行处理使信号或信息技术处理处于一个平衡、有序的状态,进而达到信息或数据自动化控制的状态。工业现场中线控制系统是顺应用户的要求采用开放式的现场数据处理和数据的控制。现场中线控制是分散控制的优化和提升,实现了“变分散为集中统一控制管理”,即将危险进行分散实现控制分离。

2.3从现场控制逐渐向企业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在现场控制阶段主要是对活动现场的信息或信号进行处理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控制。但是现场控制阶段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自动化控制还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所以现场控制还需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企业自动化阶段的标志是以太网工业协议的形成。以太网工业协议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协议。通过以太网协议的形成将互联网与计算机控制技术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互联网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结合将提升工业生产品的适用性、可靠性、抗干扰性等特点。当前企业化自动化通过以太网的传输存在一个缺陷,即以太网信号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由于工业生产中以太网信息或数据的传输量较大,新的信息与旧的信息交换频繁捉使互联网中的数据需要快速刷新信息,互联网的信号将会出现不稳定,直接导致以太网的信号不稳定、不确定。所以企业在完善计算机控制机技术的自动化使用过程中提出了“信息化工厂”将以太网需要传输的大量数据通过信息工厂进行转移促使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综合使用存在一个良好的系统中,有效地完成信息的自动化控制。

3、结语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下,不但通信网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等先进信息科技也都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技术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从而使得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进程做出了更大贡献,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增大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并且相信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控制技术还将会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更广阔 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第6篇

首先,执行主体不同。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而言,手工系统以人为主,在电算化系统下,以计算机、人为双重主体。

其次,控制对象不同。针对电算化系统,处于会计信息核算下,财务处理主体主体的改变,控制对象也改变。在传统会计模式下,采取会计工作相容、会计处理程序等问题,传统会计资料通过不同责任人,在纸上查验记录,主要对人进行控制。处于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业务记录、资料文件以磁性介质记录,修改时不留痕迹,避免磁化等优点,控制对象为计算机、人。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

首先,信息安全性、完整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经济业务实现了磁性记录,代替传统纸质记录,可轻易实现数据修改。通过人为控制转变,对处理程序、方法、情况、对象节能型控制。若出现新业务,通过计算机输入,在核算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核与核对,自动生成记录。所以,同传统会计内控机制来说,会计电算化内控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范围较大,通过计算机操控人工控制,对计算机会计部门分进行多方位控制。处于会计工作下,使用计算机,产生各类数据与报表,但确保数据可靠性、准确性,必须依靠严格内控机制。企业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实现便捷信息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内部信息安全问题。处于会计软件系统中,操作人员正确输入口令、用户名,即可登录电算化系统,而口令、密码极易被窃取,造成企业严重性经济损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企业保密信息的邪路,大多由内部人员泄密。在网络上传输大量会计数据,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环境,用户信息极易被黑客、病毒侵入,进而引发用户信息篡改、盗取问题。

其次,传统控制方法陈旧。对于传统会计系统而言,对于人员内部机制控制。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以程序控制、制度控制,改变了传统单一制度控制,会计财务通过电算化、集中化处理,计算机控制措施是关键性控制方式。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获得前所未有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企业终端即可实现数据处理工作。利用会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在磁盘、软盘存储处理结果,进而实现电子数据输出。利用计算机技术,生产会计报表,预测会计记账工作。所以,正确输入信息数据,决定输出数据正确性。如果输入错误数据,计算机也只能获取错误结论,不会进行自动识别。所以,处于电算化系统中,若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需保证信息准确性与稳定性,确保所有数据过程、方法的规范化。利用会计软件,通过人工、计算机的有机结合,确保财务管理、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提升会计工作质量。随着社会经济、社会工作的有效拓展,处于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运用范围不断扩大,进而改变划分职能,通过会计电算化,转变传统繁琐程序,实现计算机程序的统一化、整体化,进而节约大量人财物力。然而,必须注意某些操作人员的内控,对计算机程序、数据进行修改,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三、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

首先,电算化、会计岗位不完善,未实现明确分工。在各岗位操作时,未真正落实权限制度,部分单位操作以不同身份,进入到系统操作,进而导致分工内控流于形式。

其次,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现阶段,大多数会计人员非常熟悉会计业务,然而缺乏计算机知识,维护人员非常熟悉计算机知识,却不了解会计业务,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分析与排除。

四、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内控优化措施

首先,严格会计组织机构管理。针对会计电算化而言,功能、知识较为集中,必须调整原来会计机构,对于会计工作岗位,需设立管理岗位与维护岗位,并明确岗位职责,保证职责、职权分离。同时,必须强化领导,提高内部监督。针对企业财务管理而言,必须构建内部监督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对内控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内审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在内审人员配置方面,必须具备相关从业资格,对内控内容与设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确保监督部门作用充分发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其次,构建安全管理控制机制。为避免电算化会计受到黑客、病毒等非法侵害,必须建立多方位安全内控机制。例如,建立上机管理机制,确保计算机设备的安全,如防火防潮等。建立上机记录机制,构建上机日志档案。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对于各业务岗位,负责自身授权机制,进行严格监督、控制。建立严格防范管理机制,严格禁止杀毒软件、网络游戏等安装,建立网络防火墙制度。

第7篇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1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来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三、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三大类。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汁、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中,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1日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六)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

第8篇

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有些甚至消失了。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

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

随着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数据、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下,才能预防和减少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一、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经济效益评估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企业发展需求,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授权和领导认可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这关系到系统开发、发展、更新等项目的成败。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项目一般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对企业整体管理目标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较大的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举措,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而且领导的授权和认可也有利于保证系统开发和发展的物资和资金的需要。

(二)符合标准和规范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主要由财政部1994年颁布执行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地也颁布各种地方标准,如上海市财政局颁布的《上海市会计电算化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标准。按标准和规范开发和发展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使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更加可靠、更加完善,有利于对系统的维护和进一步的发展、更新。

(三)人员培训

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在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人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外购的商品化软件应要求软件制作公司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和时间。在系统运行前对有关人员进行的培训,不仅仅是系统的操作培训,还应包括让这些人员了解系统投入运行后新的内部控制制度、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后的新的凭证流转程序、计算机会计系统提供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和分析的前景等等。

(四)系统转换

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在投入使用,替换原有的手工会计系统或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必需经过一定的转换程序。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不一定比旧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甚至购买或自行开发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还不如手工会计系统更适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并行运行的时间一般至少为三个月。

(五)程序修改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因此,软件的修改是难以避免的。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二、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指企业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和完善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管理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责任划分、上机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等等。

(一)组织机构设置

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企业可以按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划分为数据收集输入组、数据处理组和会计信息分析组等组室;也可以按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划分为计算机会计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帐、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分析等岗位。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职责划分

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计算机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一样,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不相容的职务主要有系统开发、发展的职务与系统操作的职务;数据维护管理职务与电算审核职务;数据录入职务与审核记帐职务;系统操作的职务与系统档案管理职务等。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

(三)上机管理

企业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应尽可能是专用的,企业应对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和每一台计算机都只做其应该做的事情。一般来讲,企业对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计算机的上机管理措施应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上机时间安排等,此外,会计软件也应该有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

(四)档案管理

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一个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一般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的资料借用和归还手续、完善的标签和索引方法、安全可靠的档案保管设备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对所有档案进行备份的措施,并保管好这些备份。为防止档案被破坏,企业应制订出一旦档案被破坏的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恢复手段。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也应具有强制备份的功能和一旦系统崩溃等及时恢复到最近状态的功能。

(五)设备管理

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日常控制

日常控制是指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日常控制包括经济业务发生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数据输出控制和数据储存控制等。

(一)业务发生控制

业务发生控制又称"程序检查",主要目的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字符、代码等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企业还应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以保证计算机的控制程序能正常运行。

(二)数据输入控制

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处理速度非常快,如果输入的数据不准确,处理结果就会出现差错,在数据输入时如果存在哪怕是很小的错误数据,一旦输入计算机就可能导致错误的扩大化,影响整个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如总数控制校验、平衡校验、数据类型校验、重复输入校验等。

(三)数据通讯控制

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经济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四)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检查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检查文件的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五)数据输出控制

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标准化的报告编号、收发、保管工作等。

第9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管理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建立使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文在会计电算化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表现和原因,谈谈如何建立一套适合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

一、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

1 会计存在无纸化的问题

二、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下内部控制的转变

1 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手工操作下的一些内部控制,如编制科目、凭证汇总表,总账、明细账的核对,在电算化中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其部分内部控制功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机内,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余额平衡检查等功能。因此,内部控制也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

2 增加了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如编程、维护人员与计算机操作人员内部控制、计算机机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安全保护、计算机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操作管理等。

3 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三、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2 加强对操作程序的控制

制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只有通过完备详尽的制度才能减少错误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严格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用户部门指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如出纳),在这两者之间进行职责分工的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如业务授权、执行、保管和记录)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

4 加强系统安全与的安全控制,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保护程序和数据的安全,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1)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财务专用电脑;(2)设置操作权限限制;(3)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4)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修改,对系统软件进行定期的预防性检查,系统被破坏时,要求系统软件具备紧急响应、强制备份、快速重构和快速恢复的功能;(5)机房的工作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针对这些方面,可采用一些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软盘专用及防病毒感染。数据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认证技术等。网络传输介质、接入口的安全性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尽量使用光纤传输,接入口应保密。通过上述技术可基本确保财务信息在内部网络及外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性。

5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审查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6 实施人才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实施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7 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1]朱荣恩 内部控制评价[M] 北京:出版社,2002

[2]黄昌勇,黄国胜 电算会计基础[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3]阿妮塔 S 霍兰德 会计信息系统[M] 北京:出版社,1999

[4]袁淳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对策

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的电子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事务上的体现。自从财政部1994年《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以来,许多企业都逐步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取得了成效和不少经验。但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粗放性、财会人员文化程度低等多问题。当前我国只有少部分大型施工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采用电子计算机来代替人工记账和报账,这样采用会计电算化记报账也可以同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了经济效益。大部分施工企业在运用电脑记算账时都比较成熟,然而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还停留在表面上,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利用水平较低。

一、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必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逐步推广,其不仅仅能保证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在汇总过程中快捷和准确性,而且还具有以下特有的重要性:

(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的急速变化,以及买方市场的迅速形成,很多施工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进行会计电算化建设。随着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不少建设施工企业相继建立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其高效的工作效率上,而往往忽视了会计电算化对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计电算化对施工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会日益凸显,人们对其的认识程度也会更高。

(二)适应国际发展趋势

在传统财务会计中,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附表、附注提供报表以外货币性信息和非货币性信息,它们是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使得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的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信息重要性迅速提高,以附表、附注形式披露的信息不再只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以前并不重要的信息或受成本效益原则约束无法披露的信息,都必须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互联网络的快速普及,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就十分必要。

(三)强化审计工作的需要

国际上近代的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以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会计系统实现了电算化,手工会计系统原有的内容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内部控制发生巨大变化,审计人员必然研究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掌握其审查方法。对程序控制,审计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对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弱点,审计人员要能评估其影响,并向被审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可见,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对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一)丰富了内部控制形式

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便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或转移到计算机内进行,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容和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由于此特点,电算化系统许多应用程序中包含了内部控制功能,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内部控制的形式。

(二)增加了存储介质

在手工操作下,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上,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阶段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但是在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另外,电磁介质易受损坏,所以会计信息也存在丢失或毁坏的危险。

(三)弱化了财务管理安全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日趋普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机电算化系统的不足,使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从而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三、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对施工企业授权与执行、审计线索、会计信息安全、内部控制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施工企业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软件的安全和保密性不高

现在所有的会计软件,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在软件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软件公司为了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把大量的精力投入进了这个方面,忽略了软件的安全性。会计数据就有可能被篡改,而一旦出现问题,在没有操作记录的情况下,将无法查清原因。

(二)会计人员非法操纵或操纵失误

这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中的主要任务,因其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很轻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而不会留任何痕迹,所以某些职员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按操纵规程进行非法操纵,给单位造成严重损失。

(三)缺乏专业的系统技术人员

目前,从施工企业的会计职员来看,缺乏既懂计算机知识又熟悉施工专业知识的财会人员。如有些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虽然在会计业务方面的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工作;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对施工企业的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因此软件设计不能满足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需求,或软件功能与会计功能相脱离。

(四)未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观念上存在分歧。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某些高层领导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资产控制和内部成本费用控制,甚至认为会计控制不过就是虚设的条条框框。(2)有些施工企业未能满足相关条件就正式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3)一些企业存在岗位职能混淆的状况。[4]如企业的电算化系统开发人员不应直接接触或者正式操作电算化会计系统,凭证的输入和复核人员必须由不同的人员执行,一旦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拷贝或是系统程序控制失效,就会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会计电算化环境下提高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建议

(一)培养新型会计电算化人才

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具体而言,可以在企业中以财务工作人员为主体,加上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培养出既可以胜任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又能进行风险预测和重大决策分析的现代会计电算化人才。此外,还应当重视对在职财经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进行多形式多阶段的培训,这其中主要是突出上机实际操作工作的教育和培训,从而使得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和具体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最后,企业应该制定会计电算化方面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奖励机制,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工作,确保企业日常的财经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优化会计软件功能和保障信息安全

当今多数施工企业中使用的专业会计软件尽管开始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但相应的功能模块并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如果想要最大程度上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优势,使其更好地为施工企业的管理服务,就需要把会计电算化归入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专业会计软件的功能,增添管理型功能模块,真正实现向现代化管理过渡。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是内控制度的重中之重。专职系统操作员只能使用经编译并加密的程序,不能接触系统设计文件、程序流程图及源程序清单,不能兼任会计及审核工作;系统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能担任系统操作和会计工作:会计软件维护必须经过批准并在监督下执行。各岗位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维护人员的职权是不相容的,必须分工明确,不得兼任,同时,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加强财务软件管理,保证软件的安全可靠,降低网络化风险。

(三)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再停留于“一张嘴、一支笔”的层次上,而要按照会计电算化的需求,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业务程序标准化,严把会计核算控制质量关。[5]会计核算控制是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必须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规范性、真实性。从核算环节把关,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做到数据真实、完整和安全,业务处理合法、有效。会计核算控制是防范和化解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四)制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案的要求(目标、计划和验收要求),明确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试点探索,对资金投入、计算机(包括交换机、软件)配置、人员设置、财务管理模式等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改进;对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对会计电算化软件和上机操作指导书进行不断完善,并通过试点成功后的验收对会计电算化实施经验加以总结,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广做好准备;在全面推广会计电算化工作阶段,要制定详细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切实解决人机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根据各分公司、项目部的特点采取具体的针对性措施,做好会计电算化全面推广工作和新项目覆盖工作。

参考文献

[1]鲍玉英.浅谈高校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J].池州师专学报. 2007(04)

[2]沈淑红.试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J].事业财会.2007(04)

[3]余君.会计电算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J].公用事业财会. 2007(03)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

1.计算机控制的概念

(1)开环控制系统

若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则称该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在开环控制系统中,既不需要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测量,也不需要将它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

(2)闭环控制系统

凡是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能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都叫作闭环控制系统,即闭环系统是一个反馈系统。闭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2.计算机控制系统

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它为数字控制系统。若不考虑量化问题,计算机控制系统即为采样系统。进一步,若将连续的控制对象和保持器一起离散化,那么采样控制系统即为离散控制系统。所以采样和离散系统理论是研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3.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

(1)实时数据采集: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

(2)实时控制决策: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进一步的的控制过程。

(3)实时控制: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4.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

(1)结构上。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测量装置、执行机构等常用的模拟部件之外,其执行控制功能的核心部件是数字计算机,所以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模拟和数字部件的混合系统。

(2)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仍有连续模拟信号之外,还有离散模拟、离散数字等多种信号形式。

(3)由于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除了包含连续信号外,还包含有数字信号,从而使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连续控制系统在本质上有许多不同,需采用专门的理论来分析和设计。

(4)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修改一个控制规律,只需修改软件,便于实现复杂的控制规律和对控制方案进行在线修改,使系统具有很大灵活性和适应性。

(5)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的运算能力,一个控制器(控制计算机)经常可以采用分时控制的方式而同时控制多个回路。

(6)采用计算机控制,如分级计算机控制、离散控制系统、微机网络等,便于实现控制与管理一体化,使工业企业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需有专门的数字-模拟转换设备和模拟-数字转换设备。由于过程控制一般都是实时控制,有时对计算机速度的要求不高,但要求可靠性高、响应及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过程:

(一)实时数据采集

对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并输入给计算机。

(二)实时决策

对采集到的表征被控参数的状态量进行分析,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下一步的控制过程。

(三)实时控制

根据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这三个过程不断重复,使整个系统按照一定的品质指标进行工作,并对被控量和设备本身的异常现象及时作出处理。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工程中,经常需要检测被测对象的一些物理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速度等,这些参数都是模拟信号的形式。它们要由传感器转换成电压信号,再经A/D转换器变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号。同样,计算机控制外设,如电动调节阀、模拟调速系统时,就需要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经过D/A转换器变换成外设能接受的模拟信号。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检测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形式与它所控制的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的被控对象和不同的要求,应有不同的控制方案。计算机控制系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它们是: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DDC系统属于计算机闭环控制系统,是计算机工业生产过程中最普遍的一种应用方式;监督控制系统(SCC);分散控制系统(DCS)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对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检测方面的应用,我们需要从汽车管理检测和汽车故障检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而这两方面对于汽车性能很重要。

1.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管理检测方面的应用

其实也就是常说的“多站点汽车检测动态管理网络系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多个汽车检测站的检测数据进行实时传输与检测结果的自动判断,实现车辆二级维护备案,并实现对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道路运输车辆相关信息的自动化传输,该系统还可以对汽车维修企业的二级维护车辆的一次检验合格率进行监控。该系统采用分级分布式星型网络结构,网络各工作站点通过集线器相互连接构成检测系统局域网络,完成数据通信和信息传输;通过调制解调器能方便地与电话网连接,加入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局域网与局域的远程通信,从而构成广域网。其车辆检测、办理车辆技术等级评定和二级维护签章实行封闭式自动检测和流水作业办公。

2.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故障检测方面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汽车故障检测维修行业已具相当规模。大部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均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汽车维修企业也应用维修信息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检测自动化和管理科学化。

(1)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为汽车故障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完善汽车行业整体信息化之后,维修企业就可以通过一个公共的专家数据库查询需要的维修技巧并将自身的工作经验与同行共享;一个维修企业的配件储存是有限的,但如果将每个维修企业甚至供应商的配件仓储量、型号和规格等登入信息网,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配件短缺但一时难以购置的问题;为车主提供周到迅速的服务,应是每个维修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车辆检测不合格需要进厂维修时,维修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该车辆的原始检测数据和汽车性能曲线,极大地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能保证我们对于汽车安全方面的要求。

(2)计算机远程故障控制系统对汽车行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已经从完全依靠检查者的感觉和实践经验进行诊断。

四、小结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CRT显示技术、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软件技术以及自控理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突飞猛进。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大到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成功,小到日用的家用电器,甚至计算机控制的家庭主妇机器人,到处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现代从事工业控制和智能仪表研究、开发及使用的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业控制领域里继续邀游。

参考文献

[1]白诚礼,李小弘,程平民.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J].通信出版社,2010(06).

[2]陆平庆,程小川,李小赖.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分析研究[J].计算机期刊,2011(07).

[3]李小平,张国龙,王小红.关于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之初探[J].计算机出版社,2011(01).

[4]安平川,黄小丫,陈剑华.浅析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发展展望[J].通信研究,2012(03).

[5]李文档,程好困,陶小锨等.浅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检测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趋势[J].教育出版社,2011,7.

[6]王光高,刘玲秀,姚小明等.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管理检测方面的应用探讨[J].教育出版社,2009,11.

[7]李民胶,陈小红,吴顺治.关于计算机控制系统在汽车故障检测方面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控制系统出版社, 2010(06).

[8]李和小,黄小样,吴明明等.浅谈计算机远程故障控制系统对汽车行业的现实意义[J].通信学报,2012(8).

第12篇

一、基于会计电算化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在会计实务中应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这就是会计电算化,它是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实现记账、算账、报账、查账以及统计、分析、判断会计数据信息以提供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具备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检索查询快捷、数据高度共享、准确分析数据等特点,不仅能大量节约时间、人力、物力,还冲击着内部控制[1]。基于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预防、发现并纠正系统错误、故障、舞弊等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务必要严格遵循几项原则:一是遵循分离不兼容权限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权限,避免操作人员通过不法操作使企业遭遇损失;二是遵循相互制约的原则,严格控制监督系统操作人员及其输入、处理、输出数据等行为,同时明确企业每一名人员的义务、责任,充分发挥约束与监督作用;三是遵循安全保密的原则,因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与财务安全联系密切,只有遵循安全保密原则,加强管理、控制软硬件,才能避免企业流失机密性的资料;四是遵循内部防范的原则,加强对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监管、控制,避免出现个人垄断的现象。

二、企业基于会计电算化加强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分离会计职能与其他职能,保持部门的独立性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承担的主要是交易记录职能,它应与企业使用信息、组织业务的部门保持相互的独立性,以便分离其职能。一是由企业的业务部门负责执行所有交易,信息系统、会计部门都不能干涉;二是由业务部门正式书面授权对新的业务应用软件进行开发,或改变企业既有的应用软件;三是指定业务部门行使资产的监管权,信息系统、会计部门只能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资产,而由业务部门负责保存其他业务资产;四是在错误日志中如实记录交易数据中发生的错误,并及时将其反馈到业务部门进行纠正,信息系统、会计部门的人员不能擅自对错误的交易数据进行纠正。

(二)加强和完善程序操作控制,确保信息处理质量

企业应严格制定上机操作规程,对机房内的工作作出一般性规定,并对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过程提出具体的程序操作要求。一是企业无关人员切忌随意出入计算机机房操作;二是录入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各种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且具备真实的、完整的原始凭证;三是录入数据的人员如果对数据产生疑问,需及时进行核对,切忌擅自修改;四是计算机机房工作人员切忌擅自将任何数据或资料提供给他人,不能随意将外来的软盘带入机房;五是一旦发现数据输入有误,应按照系统的提示进行纠正,包括编制补充登记、改正冲正负数的凭证等;六是操作人员在计算机开机之后不得随意离开工作现场,且每一周、每一月都要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当然,这一系列程序操作控制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要随着企业经营的改变而不断完善,只有通过详尽、完备的程序操作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源上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确保信息处理质量。

(三)完善档案管理及控制制度,防范新的系统风险

对传统的手工操作来说,会计信息以账、证、表等形式存储在纸质上,由人工完成收集、处理会计数据的工作,并编制会计报表,查询会计资料也是以纸质档案为基础[2]。但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一些记录大大减少,很多经济业务、会计凭证等都依赖计算机进行输入、查询或阅读,且信息源自数据、程序,存储在各种各样的磁性介质上,一些业务或信息处理职能依靠计算机进行阅读。此时如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极易出现不经批准就擅自更改数据的情况,且改动数据之后不会有任何痕迹留下,导致电算化会计系统面临新的问题及风险,务必要完善档案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一是严格履行接触控制,只允许负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人员接触数据的存储介质,且安排专人保管档案资料,明确规定档案的归档与借阅制度;二是严格控制环境,落实防磁、防潮、防火、防尘等安全措施;三是加强后备控制,打造一支高素质企业财会科技队伍,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提供支持。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内部审计,保证内部安全控制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对信息提出更高的可靠性要求,需要企业严格复查各项经济业务,避免发生舞弊、错误等行为。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查实记录的内容及事实,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查实记录的资料,一旦发现失误要及时纠正。通过两方面复核查实,企业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及记录的真实性等得到保障。同时,企业还应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监督、评价,真正做到查漏补缺,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与水平。二是加强落实内部审计工作。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应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使其在高层决策机构或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严格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且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关注数据及其处理系统,将安全控制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应明确企业是否制定了与计算机硬件、程序、数据文件及数据的传送等有关的安全规定,不仅要检查企业处理站的计算机设备,还要检查其他的计算机终端、外围设备等,严格检测软件、系统等的可靠性,以保证内部安全控制。

(五)进一步落实病毒防控工作,增强网络的安全性

在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与维护中,企业应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计算机系统病毒进行防控,增强网络安全性[3]。一是尽量在不需要本地软硬盘的工作站中使用无盘工作站;二是应用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实时监控与追踪;三是在网络服务中使用防病毒芯片等硬件来防治病毒;四是企业财务软件应捆绑或挂接第三方反病毒软件,提高软件的防病毒能力;五是针对外来传输的数据或软件实施病毒检查工作,严禁在业务系统中使用游戏软件;六是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的防病毒产品应及时升级。不管是一般环境还是网络环境,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都需采取上述措施落实病毒防控工作,并积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坚持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包括计算机知识培训、会计知识培训等,从而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及实施。特别是在对付网络环境下令人恐惧的黑客攻击时,不仅要采取有效的病毒防控措施,还要充分发挥出社会的力量,致力于从道德、法律及技术等方面加强防范,进一步完善与强化会计电算化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三、结语

虽然基于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内部控制出错率较低,但错误依旧会发生,需要企业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会计事业的基础上能够有序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霞.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14(2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