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解剖实训总结

动物解剖实训总结

时间:2022-07-15 00:28: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解剖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物解剖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动物解剖 畜牧兽医专业 改革

动物解剖课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畜牧兽医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专业、兽医兽药专业、实验动物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动物解剖课的设计和内容因面向专业不同而有不同侧重点。畜牧兽医专业是我院国家级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在三年的建设期内,面向该专业的动物解剖课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实践,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就该课程的改革情况做一简要总结

一、 岗位轮动模式下的课程定位

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国家示范校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三年的建设期内,探索和创新了专业建设,开创并实践了“岗位轮动”教学模式,面向养牛与牛病防治岗、养禽与禽病防治岗、宠物疾病诊治岗和群发病防控岗四大工作岗位展开轮动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物养护能力和疫病防治能力。为高效实现上述目标,畜牧兽医专业整合原有课程,并重新设置了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和拓展课的“三层次”“金字塔”式课程设置,其中专业核心课践行“岗位轮动”的教学模式,实现岗位化教学。

基础平台课作为课程体系中的“塔底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现专业核心课教学的基础,包括兽医基础平台课和畜牧基础平台课,动物解剖与动物生理、动物生化、动物药理、动物外产科、动物微生物等课程同属于兽医基础平台课。为了给其他基础平台课和上层的专业核心课的岗位化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1、掌握动物体各组织器官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2、熟练掌握动物解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具备区别正常和病变的能力;4、熟悉临床听诊、触诊和叩诊的部位;5、熟悉常规外科手术通路的组织器官位置关系;6、掌握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实现学生动物养护能力和疫病防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遵循学院 “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开放办学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课程组秉着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建立了四大课程设计思路,即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线,以探索实施岗位化教学为突破口,将边教、边学、边训的三边式教学融入全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合格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强调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谨踏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直接面向专业岗位能力需求

课程组顺应都市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面向养牛与牛病防治岗、养禽与禽病防治岗、宠物疾病诊治岗和群发病防控岗四大工作岗位,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教学载体定位为牛、家禽和犬、猫。

针对畜牧兽医专业以培养学生动物养护能力和疾病防治能力的目标,设置重点内容。其中针对疾病防治能力,重点设计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讲授内容,针对动物养护能力,重点设计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讲授内容。

岗位轮动模式下的动物解剖课突出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技能分为基本技术、关键技术和综合技术。基本技术包括动物体表各部位识别、解剖器械的基本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关键技术包括动物体各系统器官结构识别;综合技术包括常见动物的实体解剖。

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本身认知能力,以大体解剖为主,组织学内容适当渗透到各章节。

四、集成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根据本课程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组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动物解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在教学中采用边教、边学、边训的“三边式”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电化教学、实体解剖和活体触摸等多种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分别采用分组讨论法、项目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在课堂上通常采用病例引入、学生讨论、任务提出、学生认知与教师引导、任务总结与考核的教学过程。

五、实现过程、团队和实践考核一体化

动物解剖课实践性强,所以在考核中重在实践操作,考核方式实现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和团队考核一体化。过程考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出勤、作业和卫生情况等;实践考核是专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包括标本认知、实体认知、解剖技术等;团队考核是指在分组实践中考察团队成绩,并以此作为个人总成绩的一部分,将个人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作为考核的一种方式。

第2篇

一、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中职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广西的区域特点,紧紧链接有关生产实践部门,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改革创新内容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在难度和广度上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改革课程内容结构,突出模块化设置,减少动物营养基础理论知识,增加饲料选择、加工及品质评价等技能。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上,用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并从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教学实施方案、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师资水平、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相关改革,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明确,积极性提高,职业技能和理论素养得到强化和提升。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中职生的职业定位,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维度:其一,知识目标。掌握动物营养基础理论知识、饲料分类方法;掌握常用饲料营养价值、使用技术和配合设计方法。其二,技能目标。能够进行常见饲料原料识别、品质检验和加工调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检验各类配方的合理性、设计各类比较简单的饲料配方;能够进行简单的配合饲料生产和识别畜禽常见营养代谢障碍症。其三,素质目标。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和从事畜牧业的坚定信念,能遵守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能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高;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分析、总结能力,创新意识较强,工作质量高。

三、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在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及提供各种营养常见饲料原料的应用方法;课程的难点是选择各种原料,根据畜禽营养需要制作全价日粮配方。现根据该课程培养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课程重、难点,确定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课程内容可分为三大模块、13个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及要求、学时安排详见表1。

表1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内容、要求、学时表

学习情境 工作任务 知识要求 技能要求 学时

模块1:动物营养及饲料基础知识 动物营养基础知识 掌握动物营养基本组成,能够为动物提供必需营养成分。 知道动物需要哪些营养。 4(理实一体化)

 饲料分类法 掌握常用饲料原料准确分类,能够准确进行饲料分类。 能够将饲料准确分类。 

模块2:动物营养与饲料原料应用 水的营养及应用 掌握水的营养作用及合理供应方法。 能够合理为畜禽供应水。 2 (理论)

 蛋白质的营养及蛋白质饲料的应用 掌握蛋白质营养作用及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方法;掌握提供蛋白质营养成分常见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及应用;能够运用简易方法进行原料品质检验和掺假鉴别;掌握反刍动物利用非蛋白氮的方法。 能够识别常见蛋白质饲料原料及质量鉴别;能够准确选择适宜蛋白质原料制作配方;能够正确使用尿素饲喂反刍动物。 14(理实一体化)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及提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应用 掌握碳水化合物营养作用及提供碳水化合物营养成分常见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及应用,能够运用简易方法进行原料品质检验和掺假鉴别。掌握常用粗饲料、青贮饲料加工方法(主要是氨化、青贮饲料调制)。 能够识别常见能量饲料原料及质量鉴别;能够准确选择适宜能量饲料原料制作配方;能够熟练加工粗饲料及青贮饲料及品质鉴别;能够准确选择适宜能量原料制作配方。 13(理实一体化)

 脂肪的营养及油脂的应用 掌握碳水化合物营养作用及饲料脂肪对畜禽体脂肪品质的影响;掌握油脂的应用方法。 能够通过调节饲料原料控制畜禽肉脂的品质;能够正确为畜禽饲料添加油脂。 2(理论)

 矿物质的营养及矿物质饲料的应用 掌握矿物质营养作用及提供矿物质营养成分常见饲料的营养价值特点及应用。 能够识别常见矿物质缺乏症及预防方法;能够准确选择适宜矿物质饲料原料制作配方。 3(理论)

 维生素的营养及维生素添加剂的应用 掌握维生素营养作用及维生素添加剂的应用知识。 能够识别常见维生素缺乏症及预防方法;能够准确为畜禽添加适宜的维生素。 2(理论)

 添加剂的应用 掌握营养性添加剂的应用;掌握绿色添加剂的作用及应用;掌握提高饲料品质及畜产品品质饲料添加剂种类及应用。 能够正确选择添加剂,生产无公害畜产品。 4(理论)

 常用饲料原料识别及品质鉴别 掌握识别饲料原料及质量鉴别的常见方法。 能够准确识别饲料原料并判断质量。 4(实训+技能考试)

模块3:饲料配方的设计 配合饲料的分类 掌握配合饲料的分类方法。 能够正确分类配合饲料。 1(理论)

 动物营养需要量及饲养标准的应用 掌握查阅饲养标准及饲料营养价值表的方法。 学会准确查阅饲养标准及饲料营养价值表。 2(理实一体化)

 饲料配方设计 掌握手工计算方法(方形法、试差法)和配方软件法;掌握饲料配制基本工艺流程。 能够使用手工方法(方形法、试差法)和配方软件为单胃动物配制全价饲料配方;能够利用日粮配方按照正确加工流程配制饲粮。 15(理实一体化)

四、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可采取以下方式实施教学活动。

(一)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教学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切实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充分 利用图片、视频、标本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直观性。此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综合判断能力等。具体说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灵活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应用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系统讲解本课程大纲规定的重点、难点、要点,使学生全面学习本课程内容。

2.提问法。对于本课程中有关动物营养与饲料知识的内容,可采用以提问题为基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分析、验证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结合生产实际,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学会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总结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4.任务驱动法。紧密联系饲料生产实际生产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分解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融入生产情境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

5.现场教学法。以饲料加工厂为载体,贴近生产现场,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饲料企业以及相关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使教与学有效联动。

(二)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上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将拥有丰富案例、图片、视频的电子课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直观到理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将课堂搬到真实的生产企业中,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本课程的考核由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理论考核应强化过程考核,综合课堂提问、实验实训、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还应加强技能考核,将技能抽考纳入课程技能考核成绩。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四)合理设计、编写教学实施方案。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编写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实施方案的编写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教理念,以利于教学的组织和围绕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

(五)创新教材内容。应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教材,并和产业、行业、职业岗位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性;教材内容应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凸显职业性,不仅应充分体现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内容,还应体现实践的可操作性,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开发、模块设置;教材内容应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充分体现必须、够用、实用原则,保证教材的先进性;教材应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突出重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持续性。

(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一是开发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二是搭建网络化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进行虚拟实训,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答疑和辅导,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三是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四是教学内容多元化。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提升师资水平。任课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动物解剖、有机化学、各种畜禽养殖等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能力、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能力等),以利于课程的改革和教学。

(八)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有理实一体的综(下转第104页)(上接第38页)合实训室和相应的饲料生产企业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做中学”、“学中做”,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综上,在中职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根据中职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需求,结合广西的区域特点,紧紧链接有关生产实践部门,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编写教学实施方案,开发对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的课程资源,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师资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国艳.动物营养与饲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动物营养与饲料[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彭健,陈喜斌.饲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