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学习计划

小学语文学习计划

时间:2022-04-07 03:2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习惯养成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靠努力和勤奋,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下去,一直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同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很容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有时候很努力却没有什么收获,打击学生学习激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习惯养成,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一、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作为一门重要课程,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并且与生活联系较为密切。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惯性,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较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十分有限,并且身心特点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与可塑性,是培养其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开始培养,为将来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十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

二、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教学要求

第一,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让他们通过搜集、阅读、整理、分析及实践与练习,依靠自身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掌握学习能力。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开放与自由,能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创造性,创造性往往由多个因素决定,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形式更加生活化,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需要而向整体,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应用开放式、探讨式与合作式等语文学习方式。第三,科学性,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要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较为细致,或者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培养其独立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成果,从而培养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以此促使小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1.提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就是做好提前准备工作,既包括内容的准备又包括心理准备,对于老师要讲解的课程提前预习,能够了解所讲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提前阅读,知道哪里是难点,哪里不懂,这样老师讲解时才能有所侧重,对重点、难点进行加强,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避免“眼前一片黑”的情况。教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时,可以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制订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的分步计划,对于预习内容及预习多少都有所安排,根据学生基本能力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少,取得预习最佳效果。

2.质疑发问的习惯。有了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寻求解答,如果三思而不得其究,则要进行发问,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对老师存在畏惧心理,有问题时往往羞于开口,不敢提高,很多时候对于不懂的问题则是得过且过,这样问题压在心里,始终得不到解决。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对于不敢问、不善问的学生,要多鼓励他进行发言和提问,同时锻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敢于在人前讲话的能力,不仅向老师提问,还向同学提问,这样在问答之间,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3.细致观察的习惯。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只有细致观察,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首先让学生留心周围生活。引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如观察植物的外形,或观察动物的动作,或观察不同事物的区别与特征,可从认知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入手观察。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能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通常情况下很“懒”,总让学生动手查工具书,然后让学生讲解所查字词的含义;或定期开展查询工具书比赛,在比赛意识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不甘落后,非常主动地查询工具书,这样学生常常被工具书的威力折服,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很牢固。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具体操作步骤

1.控制时空,约束自己。每个人的行为大部分都会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培养学生习惯的时候,应该在学生自制力还没有达到非常强的时候,教会学生适当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2.若有偏离,及时调整。小学生正是玩心比较重的时候,生活环境不同,养成习惯不同,并且有时学生自制力差的时候会有很多坏习惯出现,需要教师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严格监督自己,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偏离养成好习惯的节奏,就需要马上做出调整,如学生上课不认真,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时,需要教师给学生开导,引导或调整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3.步入正轨,自由放飞。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而且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努力,就像一列火车慢慢启动,然后加速行驶,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朝着自己预定的终点在不偏离轨道的情况下自由自在地行驶下去。人最困难的情况是养成习惯的时候,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就可以不用刻意约束自己,才可以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就是习惯成自然。

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虽然每个老师的力量微薄,哪怕如一滴水,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参考文献:

[1]朱江.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雪莲,2015.24.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教学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51-01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自主学习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放在首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分析、探索以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而且富有强烈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进行自主性教学时,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的专业和综合素质的建设,而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思维潜力,加强自律性和约束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新型的自主学习课堂。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需要加强教学目标、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主学习的课堂,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与学生间存在平等的关系,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首先要根据自学目标、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再通过查阅资料、读文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研讨问题,最后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问题。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主角,学习方式也丰富多采。小学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需要加强教学目标、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自主学习的课堂,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与学生间存在平等的关系,促进师生的互动和交流学习。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掌握,首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其次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小学语文的学习,作为一种教育主题,需要在问题探究中进行充分的讨论,促进整个班级的互动讨论,从而对结论达成共识性的理解。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锻炼,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采用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多使用一些教学工具书和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中做到温故知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2.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在小学教育中,由于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能力不足,在自主学习中容易出现懈怠的情况。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习习惯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小学生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其心理年龄完善的时期,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处于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年龄和教学内容上有差别,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写作、阅读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全。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要求下需要加强学习目标、意义以及方法的探究,形成一种学习上的自我约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再依靠家长和教师的监督,可以进行自主完成学业。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而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学生必须自己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基础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计划的制定需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在自律性的要求下加强自我约束力。

3.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究和选择

语文是一种重要的日常交际工具,所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小学语文的自主学习,具有主动性、体验性、差异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等特征。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坚持学生的自我选择性,在探索学习中加强对信息的选择。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需要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不断升华

自己的知识内容,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才能加强学生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学生对自己选择的知识才会加深记忆。

对于自主学习的探究,可以采用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引进多媒体技术设计多功能的课件,也便于相关资料的收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的生动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便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重要或是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阅读,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图文并茂的方式,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的语文自主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进行课件的制作和讲解,例如《桂花雨》这篇文章,学生自觉学习本课的生字,在了解文章大意后,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再带着问题进行默读,对文中的相关情景进行模拟,讨论桂花带给作者的快乐,体会作者的感情。而且,在课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画出自己童年的美好图景,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结束语

在我国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下,我国逐步加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应用。由于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个长远的过程,而且与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不仅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约束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红静.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1)

[2]冯秀梅.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青春岁月.2010(22)

[3]陈宏.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培养;个案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提出

国内外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多是针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某个方面的,或者是语文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相关的研究,如语文阅读能力在数学知识学习上的应用、语文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等。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经验总结式的文献不少,但基于具体实证的从小学生课堂表现到课后行为的系统跟踪的个案研究却鲜见。这些研究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整体培养。实现课堂内、课堂外、校园内、家庭中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探讨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个案调查发现如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整体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期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就不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对课本和文字呈现的知识形成很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掌握和获得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学业进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高中学业打下基础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在个案调查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获得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评价阅读培养方案的实际结果。为了使研究能够完全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本研究选择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定义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表现,以阅读任务的实现为主要目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与其他个体心理特征一样随着年龄的发展发生变化,在结构和层次方面存在一些特点,已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包括语文知识、简单表达、知觉的广度、语词理解能力、归纳段意、整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九个方面(罗照盛,张厚粲,2001),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划分中最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结构最清晰的一种划分方式,本研究也将这种能力结构作为理论基础。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国外研究多重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与学生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与人际关系发展之间的联系,认为阅读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容易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国内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关注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化分和阅读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莫雷(1996)、罗照盛(2001)等对阅读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温红博(2005)编制了适用于小学生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受到个人、教师教学、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特征各不相同(娄阿利,2001;罗素娟,2012);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础进行分阶段的培养(崔海峰,2007);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姚彩萍,2013;陈红梅,2013;侯妍妍,2011)。上述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测验法,而研究结果多是以学生年龄为划分进行的整体性的研究,针对学生个人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个案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方案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30名学生,分析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基本结构,探讨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空间,并为他们量身定做阅读能力培养计划,观察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对语文能力培养结果进行测量,得到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案。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过程

1、培养方法选择

研究者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得到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并对各组的语文能力结构进行划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对三组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访谈性分析,访谈问题包括:“你喜欢学习语文吗?有多喜欢,和其他科目比你最喜欢语文吗?”、“你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请试着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感受进行说明”、“你喜欢看书吗?平时都喜欢看什么书”。通过访谈我们获得关于三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不同结果:语文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积极性很强,而中等能力组则是在被动学习语文,低能力组是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将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访谈结果综合不难发现,高能力组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有待提高,中等能力组在语词理解能力和归纳段意、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有提高的空间,而低能力组则组要从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方面进行根本的改善,即重视正确的学习心理的构建。因此,本研究选用“情感教学”、“技巧教学”和“心理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方法。

2、培养过程设计

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教学目标设定、探究合作式教学和任务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另外,本研究也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影响,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计划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本研究,提供给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支持,包括为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询问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感受等。在三个月的培养研究之后,我们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再次测量,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研究结果。

(二)个案研究报告

1、语好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的10名六年级小学生是语好型学生,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点在于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尽管前人研究中有结果认为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是初中学生才有的能力,但实际上,有效的培养计划使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这两方面能力发展上也有所提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推理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有关的题目,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由写出阅读感受等;在探究合作式教学中,给予这些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长达三个月的阅读能力培养之后我们发现,语好型的学生在推理能力测验得分从1.25上升到2.33,情感体验得分从1.01上升到2.44。十名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描述中关于“更爱读书”、“开始喜欢情感描述的阅读内容”的报告较为普遍,学生的阅读感受中也多了很多与作者“共鸣”的叙述。

2、被动学习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被动学习型学生的能力提高点在于语词理解能力、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给予更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后的再次访谈中,有9名学生都报告:“比原来更喜欢学习语文”、“觉得语文阅读变得简单了”,这说明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提升,而再次测验得到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被动学习型学生在语词理解、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方面的得分增值都超过2分;来自于学生家长的报告则说明学生在“主动学习”方面的加强,“能自觉做语文作业”是他们最主要的变化。

3、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在这个培养方案当中,针对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教师多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虽然这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各项因素上的得分增值都没有超过2分,但是在培养后访谈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和语文阅读的主动叙述更多,有8名学生开始反馈“爸爸不给我买书”、“我不会做段落归纳的题目”、“老师给我的题目我能做出来,因此觉得语文阅读不难”,这说明学困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态度明显改善了。

四、讨论

(一)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因素

1、来源于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其阅读能力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对于语好型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可能具有“功利性”,即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使得语文阅读的“精神培养”目的难以展现;对于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并没有获得学习情感上的满足,因此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对于被动学习型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积极阅读较少,仅有的课外阅读集中在漫画和轻小说上,是因为这些书籍读起来感觉轻松休闲,并不受“学习成绩”的约束。可见,小学生本身对语文阅读千差万别的认知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2、来源于教师的因素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文化,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了解民族文化的工具;通过阅读体会文学的时代价值;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除了体现在学生考试拿分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这也是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情感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阅读速度加快、找到得分点,重视知识教育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即使课堂安排的再丰富,缺乏感情的教学也难以达成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条件下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更是难上加难。

3、来源于教学环境的因素

提起阅读,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家长都认为是“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家长对单纯的“看书”的态度是“有时间看书还不如多做两道数学题”,“,语文的阅读分数不多,还不如作文写好些”,于是家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多是教辅参考、优秀作文集。学校给出的阅读书目中更多是“心灵鸡汤”这种哲理类书籍,因为这种书浅析易懂,段子小而浓缩性强,能够为写作速成提供资料。可见,小学生处于一种“快餐式”的阅读环境当中,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水平不高也不足为奇。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针对语好型学生应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好型的学生本身对语文知识就存在极大的兴趣,其阅读能力提高的范围在于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学生的精神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目标设定和学习计划布置,教师应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的内容之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通过对阅读的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训练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产生的阅读感受和观点,远比教参上给出的要多得多,可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主阅读训练的实施则需要以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把每周的一节阅读课固定作为“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甚至连讲解也不是由教师来进行,而是请三到五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赏析评论。这样安排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阅读爱好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有营养的课外阅读,坚持两个月之后,学能够从阅读赏析中体会到精品文章的妙处,甚至能够将“一个月读一本书”列入语文学习计划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此养成。

2、针对被动学习的学生应激发学习兴趣并重视基础知识巩固

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目标设定多与“解答阅读题目”有关,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解题惯性”而忽视阅读本身的乐趣,这也是被动学习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了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匹配,使原本语文阅读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改变,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信心,其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赏析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找出很多以前课文中出现的类似的阅读材料,将这些阅读材料连同将要阅读的材料一同出示给学生,请学生寻找这些材料中的共同点,对相同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通过这种多材料、多角度、组合式的教学内容的展示,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为了阅读而阅读。

3、针对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心理教育改变学习观念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满足学困生学习情感需要是改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观念的基础,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存在对语文学习“回避”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与语文阅读学习不能满足学习心理需求相关。如果语文教师能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工作,用心工作,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能微笑面对学生,创造轻松学习氛围。课下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多一点沟通,关心关爱学生,学生自然会从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教师对我的期望”、“教师对我的关心”,教师能做到这点,学困生的改变并不困难。另外,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学习反馈也有关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不佳,老师家长就加以责备,这样的负强化多了,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焦虑。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采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学困生不良的课堂表现采取制止的同时,温和的对待学生;即使学困生答错了问题,也对他们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示“你很勇敢,很棒”的鼓励。事实证明,坚持正面评价对学生学习焦虑的减轻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娄阿利.9-12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3]贾素娟.小学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4]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姚彩萍.浅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6]陈红梅.对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13.

[7]侯妍妍.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1.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作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内容,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各项政策的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要求,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应用,传承优秀文化,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性课程。小学的语文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语文的基本思想

小学语文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识字、写字与学词的思想”、“阅读与口语交际的思想”和“习作与综合性学习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小学语文思想的最高层次。对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拼音、识字、句子、篇章、分析短文、开卷有益、畅所欲言、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思想和基础知识与综合技能思想。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语文方法则与语文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方法是实施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则是对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根据。就小学语文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种:识字、写字教材与教学转化、阅读教材与教学的组合、口语交际教材与教学的映射、习作教材与教学的构造、综合性学习教材与教学的概括、知识的具体化与综合技能的形成性等。

2.重视小学语文思维方法

小学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小学语文思维的特性:基础性、综合性、理论性。小学语文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小学语文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个性品质;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小学语文思维的一般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归类与系统化,归纳总结与教学分解,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模仿、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主要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独创性等。

3.应用小学语文的意识

“应用”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课程理念的“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专题分组,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课文只是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语文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合作性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东西、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小学语文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语文的本质。在保证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语文教育技术平台,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学习方法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小学语文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置

1.小学语文课程分为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两部分

其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小学语文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小学语文准备。选学课文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获得较高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2.设置了小学语文导语、课例、小学语文园地等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了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笔下动物、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故事、科技成就等小学语文文化内容是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单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单元课程是以精读课文为基础,教师应在保证精读课文课程,选读课文的基础上,尽量让其学习文后的选读课文,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小学语文内容标准

小学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基础知识整合、智能展台、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课练、同步作文等内容练习。

四、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关键是教师。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小学学习功能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小学语文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小学语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语文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充分运用好“班班通”或多媒体及课件的辅助教学手段,是获取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和落实,更要注重教育教学的策略: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小学语文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小学语文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成熟的小学语文教师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永琴.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第5篇

关键词:责任感 责任教育 责任行动

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特别是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与家庭教育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从刚开始说话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了,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是我们人格健全的一个保证。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鉴于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与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责任感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1.提高语文教师对责任教育的认识,自觉加强对学生责任教育的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写好每一个字,参加好每一次活动,培养学生做到“专心规范,认真仔细,善始善终”,就是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而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使责任感培养在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地思想品德,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

2.运用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责任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陶冶

语文课文历来注重“文质兼美”,不仅是典范、精炼、优美的语言范本,也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语文阅读学习强调情感体验,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人手,注重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道德上的认同。利用教材中的责任教育素材,使责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境界,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

(1)课文中表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充满了人性的真善美。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主要人物,在对待他人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如《亲人》描写了一个汉族家庭的母女对邻居一位苗族老奶奶的尽心照顾的事迹,真情无暇;《雨中》一群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冒雨帮助一位运苹果的姑娘捡着撤了满地的苹果,让人回味无穷。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强对他人的责任感。

(2)课文中表现了对国家的责任感,让人感受到国家兴亡的责任。语文教材中大量课文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富饶的西沙群岛》使学生感受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的思想情感;《圆明园的毁灭》使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文化史上的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一段受屈辱历史的见证,提高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责任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表现了对强盛中国的渴望;《曹刿论战》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难忘的一课》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激发学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的志向和责任感。

(3)课文中表现了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感,让人胸怀更博大。如《“我是你的儿子”》集中表现了焦裕禄同志愿做劳动人民的忠实儿子,为人民群众尽心竭力的高尚情操,体现了焦裕禄同志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对地球自然资源的破坏的严重性,人类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树立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天下,放眼未来,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负责意识,让学生成长为有责任心的人。

3.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行为,增强责任的体验,转化为责任行动

责任感的养成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行为,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的行为,增强责任的体验,转化为责任行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1)“让孩子做主,自己选择作决定,对结果负责”,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在上课听讲,完成作业、参与讨论等具体的学习活动环节中,都面临“做”与“不做”、“认真”与“敷衍”的抉择,从细节指导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责任,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制定学习语文的计划。在每个学期、每个单元初,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在字、词、句,段,朗读,写作等方面有个书面打算,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学习计划,事后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是培养学生负责任的一种好方法。

(3)在合作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集体责任心的有效途径,要想在整个班级中取得优异成绩,就必须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发挥集体的力量。在小组讨论活动时,每个学生又是小组中的一个成员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这个小集体获得荣誉,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一份责任的重要。

(4)帮助同学中体验责任。让学生交换批改作业,评价同学的长处和不足,改出错别字,写出评语等。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自己肩负的责任。

第6篇

关键词 Web3.0;小学语文;智能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23-02

1 前言

Web3.0是一种新的互联网技术,其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当前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究Web3.0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过去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停留在教师言传身教等传统模式上,没有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突破。Web3.0给实施小学语文智能化教学带来契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Web3.0网络环境与小学语文教学适应性分析

Web3.0作为一种网络技术,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革新带来深刻影响,对各个学科进步提供了极大推动力。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变革而言,Web3.0不仅是一种网络信息运载技术,更是在Web3.0便捷化以及智能化的基A上,小学语文教学发生深刻转变。在Web3.0的支持下,小学语文教学打破传统的内容窠臼、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推动了个性化以及自主化学习。所以,探究Web3.0网络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结合,有着很好的现实应用价值。

Web3.0网络系统主要是在后台运行,不需要考虑各种不同接口产生的兼容问题,所以对于各类信息接口的接受程度高,普通的电子计算机、智能化手机、平板设备以及机顶盒等,都可以依托Web3.0进行链接,各种使用者也可以在这一个网络化的平台上进行操作。而且,在Web3.0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具备更加高效率的聚合、个性化的信息链接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往往受制于传统信息网络的滞后性和分散性,无法进行高效率的聚合,也导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更多教学压力。在Web3.0网络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智能化搜索等技术,能够更好地将散布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按照教师的需求进行匹配,在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定制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1]。

3 Web3.0时代小学语文智能化教学模式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在Web3.0技术支持下应该进行创新。因为Web3.0能够很大程度上转变统一化的教学资源格局,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教学互动模式,所以在Web3.0技术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进一步地转变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适配当前Web3.0互联网教学技术,以此形成网络信息化的无缝对接学习环境。Web3.0教学环境在其技术支持下,依托网络信息化云端技术,对网络上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网络化的教学资源支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小学语文教学环境应该充分考虑Web3.0的多方连接、交互性的特征,实现更好转变。

其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应该配合Web3.0技术进行创新。在Web3.0信息化网络条件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将会放在首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已经不再是双向互动,而是和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实现多维度的教学互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教学方式上的跨地域、跨课堂,以复合型的教学作为主要方式,充分挖掘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Web3.0强调自主学习,对传统的固定化课堂教学提出更多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鼓励学生从课本回归生活,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小学语文课堂学习。

在Web3.0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学习的交互方式将会是小学智能化教学模式最具备革命性的部分。依托Web3.0技术的小学语文课堂交互方式主要包括显互和隐互。从显性的角度看,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和互联网之间的浅层次学习交互;从隐性的角度看,主要是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配合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环境以及活动之间的互动。电子计算机在Web3.0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实现多元整合,以此更好地补充学生在语文知识上的不足。因此,非直接性的交互将会成为Web3.0时代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交互特征[2]。

4 Web3.0时代小学语文智能化学习模型思考

Web3.0时代,小学语文智能化教学需要构建一个新的学习模型,以此帮助小学生适应Web3.0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教学转变。小学生对于信息化学习模式的适应能力不强,他们并不熟悉信息化学习模式,所以,小学语文智能化教学应该进一步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由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和构建,让小学生逐渐适应。

1)Web3.0时代小学语文智能化学习模型应该充满趣味性,以兴趣作为学习模型的激励因素。当代小学生已不同于传统小学生,从出生就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他们对于数字化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知。作为信息化原生代的小学生,他们对于Web3.0的适应能力相对于过去的小学生更强,他们的兴趣点也更高,因此要调动他们对于智能化学习的兴趣,推动Web3.0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介入性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度优化当前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以网络化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以此让学生有个性成长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围绕这个兴趣点深入挖掘自身兴趣。Web3.0网络化技术中,如上下文的感知、交互性的智能呈现等,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点,以互联网中超链接、多端链接等方式,让学生可以感受Web3.0时代网络学习的便捷,以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3]。

2)Web3.0时代小学语文智能化学习模型构建应配合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应在掌握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条件下,逐步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等。Web3.0的智能搜索功能应该成为学生进行多元探究的技术支持,鼓励学生以智能搜索的方式解决课堂学习的难题,以此缓解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并且帮助学生提高思考和系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际上,Web3.0背后的大数据库支持完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的学习难题,学生善用资源的习惯应该成为Web3.0时代学习模型的一个重要支点。

5 结束语

Web3.0时代衍生出来的多种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模式以及知识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窠臼,更深入地从学习模型、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匹配、适应Web3.0时代的新特性,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其接下去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晓霞.浅议小学语文教学语料库的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45-46.

[2]董,高东怀,朱益平,等.陕西省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语料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3):

第7篇

一、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而也可推理不疑则不进,可见,在学习中提出疑问的重要性。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也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中庸》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宋学家将其简称为学、问、思、辨、行。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仅一直被古代教育家们强调着,而且也是近代的中外教育家备受推崇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李政道先生曾提过:“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学往往是学“答”,学答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是学习答案的前面。赵景瑞老师说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个体,还要开发个体,发展个体,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要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主动开发,自己动起来。”顾明远先生也指出:“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其效果最好,质量最高。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之母,自主学习要比强迫学习的效率高出几倍、几十倍。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堪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二、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三、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诚然,老方法有时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随着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1.预习阶段。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自己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查生字,资源共享。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课堂讨论。这一阶段,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主要方法是可以运用后期展示中,激励学生的原动力。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的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内合作的汇报与比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2.识字阶段。生字词不但要记住读音,更要记住字形和字义,并且能组词、造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如何记住读音、最快捷、准确的记住音、形、义是小组探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字音读准方法,字形记忆技巧,扩词的美好,特别鼓励学生扩展四个字的成语。方法是学习的捷径,也要注重实效性,即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以是短时记忆的考核,学习方法后当堂课进行考核,既可以考验学生记忆方法的运用的效果,又可以巩固部分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以便课下的运用。也可以第二课时的考核,看看学生课下运用的方法的效果如何。所以,在识字阶段,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会读、会写、明白含义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活用生字词,更能体现语文课本的举例作用,真正的将所学的生字词用于平时的学习之中。

3.教学阶段。这是教学最重要的阶段,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哈佛大学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那么怎么调动学生敢问、好问和会问呢?

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如果是因为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遗漏忽略了的一些问题,那么教学的质量再好也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有激情的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

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最后,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有趣的学习中满足了求知欲,在趣中探知,在探知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语感、情感,从而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努力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各种舞台,提高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和主体意识,形成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4.评价阶段: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才是有调动作用的,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求问。我们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入浓厚的平易之中。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管理;自主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40-02

语文学科是渗透着人文精神,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去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怎样科学有效的地学习呢?那就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就必须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就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将来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领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内涵,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我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正确认识“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具有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意识,能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自主支配学习时间,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选择有效的方法、有利的条件,学习有困难时能寻求他人的帮助,能够自觉评价学习的效果等。语文教学应注重接下来几点,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学习中情境激趣

情境激趣,就是创设表现学习内容所反映的场景和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应该创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基础上,同课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产生差距和矛盾,从而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引发研究问题的兴趣。从古至今,凡是学生都善于提问题,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方法,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在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三、合作学习中的设疑问题

自主合作学习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现象,并发展对话,提出打算研究的问题,取长补短,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

四、合作学习中的质疑探究

课堂上的问题是合作学习的核心,但问题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抓住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产生质疑、探究。比如对同一单元不同篇章风格的比较探究,或者是对类似的课文的比较研究。新课改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都是很好的可被挖掘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必然会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他是在班级集体教学的背景下,将学生按一定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组织引导,并平等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互助、讨论交流,这种学习互惠互利。

1.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小组的划分,可分为相对固定小组和开放性小组。相对固定小组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水平、性格等进行全面考查、分析、整合,再分成上、中、下三个不同层次,进行搭配分组,这种小组便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开放式小组是由学生根据所选问题自由组合临时搭配组建的,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向纵深发展。

2.建立融洽合作的新型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感觉到安全亲切的环境和气氛中才能有效地学习。因此,合作中建立融洽的新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合作学习中,老师也是一个合作者,小组成员不存在班长、组员之分。虽然每个人的思维品质和方式不同,但合作着做一件事情,有一致的目标,彼此要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对方提出的想法。进行合作必须要照顾其他同学的感受和需要,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对小组负责,对人要宽容,不讥笑别人。在合作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当自身的环境与人的因素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时,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求知识,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和办法。

3.寻求有效的合作途径。合作学习只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效果,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合作途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拓展合作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在精诚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意识。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一种品格。

参考文献:

[1]陈玉珍.如何构建探究式学习语文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交际,2010,(04).

[2]庞莉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第9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小学高年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0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61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积累经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阅读并形成初步理解、鉴赏文学的能力。五、六年级高段阅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等资源开展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一百万字。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巨大的课外阅读任务?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不可缺少。下面笔者就对“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指导进行阐述。

一、“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自主学习外储内化”是讨论个体认知机制或心理机能形成的问题,是新外部活动方式和主体原有图式实现融合、协调,以此内化成新心理活动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力习得的过程。语文课外阅读自主学习外储内化能力培养要结合阅读方式的练习,有计划、目的地进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己学会构建课外阅读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可分成三大目标,即远期、中期、近期。远期目标指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数量与质量;中期则是每个学期对课外阅读数量与质量做明显的要求;近期目标是眼前阅读的具体目标。如果阅读目标中包含了远期目标,那么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其效果也会更好。

因此,要从整体目标着手,让学生有完整的阅读流程、方法,有利于完成任务。同时,在根据计划开展阅读中教师还要去引导学生,不断督促他们优化自己的阅读行为。例如,在阅读中要求理解并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提升阅读效率,但有时为提升效率、积累语言就要对所积累的语言进行分类,但这原来在计划中是没有的,因此要对原计划进行补充。

(二)在阅读中提升自我检验、调节的水平

积累语言,优化写法是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所以提升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主体意识水平要包括学生在语言优化写法中的自我检验、调节等。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可设计与阅读有关的提问卡,要求学生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自我提问,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开始阅读前,先根据提问卡做好准备:①思考阅读时所做的每一件事,②当阅读中遇到问题要怎么处理?③最不擅长阅读哪类文章?原因是什么?④为了更好地读书,你要怎么做?

第二,在阅读时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进一步阅读文章,提升阅读效率:①你认为哪些部分可以略读?哪些部分要精读?②哪些内容可以摘抄?③哪些写法可以为自己所用?

第三,阅读之后再根据提问卡自我提问,开展反思:①在阅读时你选用的是什么阅读方法?如何判断的?②在阅读中你常常会犯下什么错误?如何改进?

这样训练不单可提升学生课外阅读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去理解,提升知识积累,优化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阅读指导模式设计――以《草船借箭》为例

(一)有目标的选择

学习任务:根据课内的单元学习,重点说明材料提取课外阅读学习的根本要求;根据单元具体学习要求明确课外阅读的课文数量范围;拟定个人单元课外阅读学习计划,小组交流质疑、修订。《草船借箭》在学习属于重点学习的内容,因此要对其展开详细的计划。

学法指导:根据教材精学课文学习重点,归纳单元学习重点及学习方法要求。选定阅读篇目:用内容、阅读方法、时间、学习预期结果几大要素来拟定学习计划。例如,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草船借箭》的拓展内容――《三国演义》,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阅读分析

学习任务:将计划规定文章分成三大类:指导单元阅读知识性的文章、你最喜欢的文章、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章。采用默读式方法,把规定的所有文章先进行浏览,选定重点阅读文章、语段;对重点的课文、语段进行细读,完成语句理解、内容把握或是情感领会等作业的训练;运用多向思维法,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提出问题。

学法指导:根据计划明确学习要求,选定要细读的文章及语段。提出语言学习及思考问题作业的要求。《草船借箭》中部分内容是可以进行细读的,如针对“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这一段,细细推敲文章的内容。

(三)编码储存

学生任务:整理自学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并进行分类储存、统计字数。将作业练习文字提交,在课堂中集中、重点交流并提出作业的建议。

学法指导:根据储存文字内容,拟定分类标准。对各类信息进行储存,选择有用的信息资料,根据个人喜爱收集有价值的内容,整理阅读《草船借箭》后,写一些心得体会的作业。

(四)提取运用

学生任务:自由组织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小组的主题活动会。全班要以组织1-2次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交流评比活动、个人课外阅读成果需求活动等。

学法指导:提供阅读成果展需求活动多种的形式与资料,由学生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选择。如沙龙会、电脑小报、表演文艺活动、主题班会等。《草船借箭》可以采用表演文艺活动的形式开展,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

(五)反思总结

学习任务:分类整理总结学习的成果,反思总结学期学习方法并形成文字。

学法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个学期课外阅读经验,由语文阅读、信息处理、个性发展、学习成果等方面归纳、总结基本的规律,写体会文章。用理解语音去分析结构层次,概括要点,准确、敏捷概括并评价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用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心理承受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等要素,反思并分析自己的成长。

第10篇

新语文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小学生在语文课上自主学习形式多样,但都体现在做课堂的小主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

自古至今有许多仁人学者有过这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提倡多闻、多问、不耻下问。他认为学生要获得知识,就必须把学和问结合起来。他经常鼓励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也强调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求自得来获得知识,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求自得之也。”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问”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仅一直被古代教育家们强调着,而且也是近代的中外教育家备受推崇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人的一生中有三少三多:在校的时间少,自学的时间多;有教师的时间少,没有教师的时间多;学的知识能直接运用的少,需要自己创造的多。顾明远先生也指出:“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其效果最好,质量最高。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之母,自主学习要比强迫学习的效率高出几倍、几十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种会学习的能力,拥有自己去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被推崇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即知识接受中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如果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可以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分析自主学习的实质。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但随着的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一)教会学生预习。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自己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小组合作查生字,资源共享。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课堂讨论。老师要对学生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二)提高教学效率。注重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相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我们应该以趣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则不会激起学生好问的兴趣,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有创新的学生。再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会问,问的既精又巧。开始时学生可能会问的很琐碎和零乱,千奇百怪的,有时可能还会重复性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重点词句、课后习题等处寻找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自己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以期待学生进行解答。最后,教师重视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时机,互相启发,在讨论中成探究的氛围,使全班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善于智慧评价。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对学生是有调动作用的,正如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认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求问。我们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融入浓厚的平易之中。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总之,只要我们不懈努力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就一定会让学生们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

第11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和学生做朋友。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无法和孩子沟通,更无法真正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对后进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

我们班的俄木阿杰同学每次做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交,而且每次都要老师三番五次的催,他才会慢吞吞的做完作业。有时他不想做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好,严肃批评也好,他就是无动于衷,好像任何批评表扬都与他无关,你越是急他就越是慢。静下心来我决定不再盯住他,开始几天,他照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后来,发展到什么作业也不做了,我估计他这样做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一天放学后,我把他留在教室里和他聊聊天,问一问他最喜欢干什么,说实话,这孩子见我跟他笑眯眯的,一点都没有以前催作业时的严肃样,他完全放松了警惕,像朋友一样的和我聊起了天,此后,我一有空就找他聊天,上课也多找他的闪光点,并不适时机的当众表扬他,渐渐的,他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的现象。

让后进生体验成功。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与爱迪生。的确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可是好学生与后进生相比,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要更多一些。而后进生就经常成了被人遗忘的对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呵护,他们如同一棵小树,被风吹斜了、被雨淋湿了,如果经常有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定会和那些好学生一样,会成为有用之材。我在上课时,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举手,就喊他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要给他一些鼓励。经常会对后进生说:“你真聪明!”“再想想,你就会想对的”“你的进步真大!”“你真棒”……

班上有一个女生上课时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因为长期养成了上课不听讲的习惯,久而久之也在后进生的行列中。但是她很聪明,只要认真动脑筋,成绩就会上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后进生制定学习计划,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心尽力,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第12篇

小学语文课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给予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p小学语文课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小学语文课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该是教师的转变和训练。在观念上,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学生不会,从而缺少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时空。在方法上,有的教师习惯于牵着学生走,习惯于没有启发性的“满堂灌”,习惯于沿用语文教学的老方法。但由于时代和孩子成长经历的不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否则落伍就要被淘汰的。因而有必要分析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特点,寻找一条适时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

预习阶段。学生边读课文边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主要形式可以是自己查字典,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查生字,实现资源共享。读课文,一起探讨不理解的地方,互相解答,不能答出的及时记下。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主要方法是可以运用在后期展示中,激励学生的原动力,即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劳动给予重视和鼓励,对其自学成果给予肯定,激发他们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形式可以是个人的汇报比赛、小组合作的汇报比赛。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识字阶段。生字词不但要记住读音,更要记住字形和字义,并且能组词、造句,以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学生如何最快捷、准确地记住音、形、义,是小组探讨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读准字音的方法、字形记忆的技巧,扩词的乐趣,特别鼓励学生扩展四个字的成语。方法是学习的捷径,也要注重实效性。考核是不可缺少的阶段,可以是短时记忆的考核,学习方法后当堂课进行考核,既可以考验学生记忆方法的运用效果,又可以巩固部分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以便课下运用。也可以第二课时考核,看看学生课下运用的方法效果如何。所以,识字是学习课文的基础,会读、会写、明白含义是很重要的。让学生活用生字词,更能体现语文课本的举例作用,真正地将所学的生字词用于平时的学习之中。

教学阶段。首先,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才不会让学生产生冷漠呆滞的神情,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孩子的思维发展是从疑问开始的,不懂的敢于问出来,也就充当了课堂的主人了。如果教师讲课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遗漏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那么教学质量再好也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努力求知。“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共同创造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对事物探知的欲望,教师应该以趣作引导,学生如果没有兴趣和热情,就不会发问,课堂则会变得没有灵气和活力,这种呆板的教学将不会产生有创新的学生。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发问,问得既精又巧。

评价阶段。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只有恰当和有效的激励评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包容与鼓励会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激励评价,促进学生大胆问。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大胆提问,教师要多激励,少批评,及时表扬孩子的闪光点,孩子在老师的赏识下才会愿说、爱说、敢说。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好学深思、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努力探索问题的精神。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只是其中之一。只要教师不懈努力,一步步向前,定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