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范类实习生自我总结

师范类实习生自我总结

时间:2022-12-08 12:12:16

师范类实习生自我总结

第1篇

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是革除现存课程体系的弊端和教育教学上的不足的现实要求。在地方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没有在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有论者指出,根据对新毕业的师范生的调查,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很好地运用学过的教育理论知识,有的甚至觉得在学校所学的没有用或者说用不上。另外有部分中小学校长对新毕业师范生也存在看法,认为他们教学基本功较弱,不太会设计课堂教学,讲课随意性大,课堂管理一团糟。由此看出,如今的师范毕业生与非师范毕业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深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类课程不能适应教师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要求。现存教育类课程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师范性”特点,理论教学不到位,教育技能训练不扎实,忽视师范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师范生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学校适应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面对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思考教育类课程的改革。

二、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造成教育类课程不尽如人意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也在升格中得到不断发展,有的甚至在向综合化转型,因而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都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在综合化进程中,教师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教师教育资源被分占、教师教育学术性渐弱、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教育类课程的结构、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突出。

1.定位上,“非专业”“学术弱”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学科地位

课程的定位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一直以来,师范院校都会为师范生开设教育类课程,作为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然而这是各专业师范生的公修课,而不是师范生的“专业课”。它们“与公共外语、体育、计算机、哲学等课程一起,同处于一个层次”。这种“非专业”、“学术弱”的定位,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科地位。结果,本应该是塑造师范专业特色和师范生教书育人本领的课程,却被视为“非专业”、“学术弱”的次要课程,直接影响了师生对它们的投入程度:许多师范生平时很少用功学习,只是在课程考试前突击背诵;许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的主观要求很低,缺乏教学积极性,致使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结构上,课时比例低,科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更新需求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结构极不合理,不仅在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偏少,而且教育类课程本身门类少且单一。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主要由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三个模块构成。而其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5%左右,课时数不到总课时的10%,教育类课程地位偏低。尽管有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要把学术性和师范性结合起来,用教育类课程武装师范生,但现实中的教育类课程所占比重仍然偏小,不利于师范性的培养。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师范教育的“老三门”课程仍然是现在师范类院校的主打课程,科目单一。虽然有的院校也开设了一些新的相关的选修课程,但选修课不仅数量有限,而且随意性较大,在师范生选修的自觉性不强的情况下,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类课程的教育就相当有限了。这种状况满足不了培养新型合格教师的要求。

3.内容上,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脱离了师范生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

教育类课程内容普遍重视用科学概念描述教育实际,过于强调结构性、科学性“,宏大叙事的教育学话语掩盖了教育起源于生活世界的事实,鲜活的教育世界尚未真正进入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对这些理论知识不能进行合理的阐释,也不能用其对教育现实问题加以观察和分析,结果,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很难吸引师范生的兴趣,极大地削弱了师范生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由于教育类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而且许多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主动吸纳新知的能力有限,缺乏对当前教育改革、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所以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难以进入课堂教学之中,致使教育类课程内容僵化、陈旧,脱离了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不能对当今中国教育实践领域的各种新做法、新经验进行及时总结,缺乏时代性、针对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样培养出的师范生在实际遇到问题时并不能根据所学内容解决问题,对教育类课程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

4.教学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项针对某师范院校346名师范类本科生的调查发现,有69.8%的师范生认为老师基本没有课堂实践活动的安排;有67.9%的师范生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次数较少,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较为普遍;有47.6%的师范生认为老师上课内容较为陈旧,很少涉及新课程改革方面的内容;有46.3%的师范生觉得老师上课教学方法呆板。显然,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的讲授法盛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趣味性差,师范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学实效性差。一些教育类教师对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心了解甚少,仅仅习惯于传递和灌输教育类教科书上的知识,没有把中小学课堂里发生的生动实践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之中,不能对它们加以分析、研究和指导,因循守旧,这样教育出来的师范生走上教学实践岗位后根本无法适应现实需要。5.实践上,分散实习、指导不足,影响了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师范生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但是在整个教育类课程结构中,仍然偏重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技能的习得和养成。有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时间虽然已延长至一个学期,但是,实习指导老师没有及时跟进,实习指导落不到实处。实习管理的松散使得教育实习常常陷入一种盲目的试误(无指导的自我摸索)或师徒式的经验传承(完全按照中小学指导教师的要求来做)之中,教育实习指导不足,影响着教育实习的实效与质量。由于一些中小学对师范毕业生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联系实习学校越来越困难,许多师范院校选择了“分散实习”的方式。分散实习问题很多,诸如一些学校把实习生当做“助教”,仅仅让实习的师范生从事作业批改工作;一些学校仅仅允许实习师范生听课或象征性地上几节课,使得师范生获得的教学机会非常有限,使教育实习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三、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

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实施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对教育类课程的诸多问题作出及时反应,重新审视和确立教育类课程的专业地位,强调其作为师范院校的主干课程和标志课程的必要性。在全体师生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对教育类课程的问题作出如下改革建议。

1.整体优化教育类课程结构

为贯彻落实2011年10月教育部发行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地方师范院校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一套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构建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突出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要彻底改变过去教师教育的“老三门”课程结构,改变课时少、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矫正师范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心理。第一种思路是在课程体系中,确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一门课程中,确定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的比例。第二种思路是建立教育类课程新模块,包括理论模块、技能模块、实践模块。“理论模块”由教育原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心理、教育科学研究等课程构成;“技能模块”由教育技术、学科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训练等课程构成;“实践模块”由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构成。第三种思路是重新构建包含3个方面的课程体系,即教师专业知识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课程。此外还可开设教育工程类课程。许多师范大学已在修订的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这一课程思路。在建立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合理配置教育类课程学分。规定学分是确保课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教育类课程究竟应占总课程的多少比重?这一问题一直没有一致的回答。1950年《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例为30%;1954年《师范学院暂行教学计划》规定占22%~25%;1963年以后教育类课程比例大幅度下降,规定心理学、教育学、中学各科教材教法占总课时比例的5%~9%;1981年调整为5%,这个比例沿用到现在,基本没有多大变化。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了教师教育类课程最低总学分数。根据实践研究,教师教育学分控制在总学分的15%~18%比较合理。

2.精选教育类课程内容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各国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必须充分学习与掌握他们未来工作相关的教育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现代教师必须既是学者又是教育专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对地方师范院校而言,要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育类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3.优化教育类课程理论的教学

在许多师范院校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常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以向师范生灌输教育知识为目的,教学形式机械单一,很难激起师范生的学习热情,无法造就合格的教师,不能适应时代对基础教育教师的要求。这种教学经常遭到师范生的质疑。因此,我们要对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首先,要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用高超的教学技能影响师范生,使师范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其次,要优化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要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尝试,在教育类课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此外,要求任课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师范生进行实践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思维和行动,进而实现理论性知识的同化、内化和活化,真正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再次,要实现教学质量管理。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来控制与改进教师教育质量。为此有论者建议,地方师范院校要组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办公室”,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工作,负责教师教学评鉴、师范生发展状况评鉴工作。这是确保教育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思路之一,值得借鉴。

4.加强实践性课程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教师教育;农村支教

2O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开展师范生的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高师院校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

鞍山师范学院作为辽宁省鞍山市的地方性师范院校,承担着鞍山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职责。2OO8年9月,鞍山师范学院正式启动了学院在岫岩农村的支教活动,首批66名师范生赴岫岩14个乡镇进行支教工作。随后,通过对支教实习学生的一系列的跟踪调查和测评,我们对实习支教工作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一、对教育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教育实习在各学科教师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对教育实习目的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实践层面上,即认为教育实习有助于学生获得教育技能。我们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66名学生进行的深度访谈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不局限于掌握具体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以及实际的班级管理的方法上,他们更重视的是在实习支教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教育理论的反思。实习支教的学生都重视实习的双重目的达成。教育实习有双重的目的。教育实习的一个目的是学徒意义上的目的,即通过实习中的师徒关系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使实习生们能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掌握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技巧,熟悉或精通教学工作。教育实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实验室式的目的,即教育实习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实验室对物理或化学专业的学生所起的作用那样。实习的实验室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实习使学生获得开展学科教学所需要的智力、方法和材料,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较好地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教材及专业知识和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对实习支教学生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并没有局限在仅仅获得教学技能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实习支教学生对于实习支教目的的认识,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有着重要的启示,即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论的学习应优先于教育实习。

因为,恰当的理论学习中包含了实践的因素和意义,所以理论学习应优先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对基础教育的观察力和解释力,这样就可以把理论学习过渡到对实际技巧的掌握上,学生就会在理论的指导下观察教学。总之,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目的不仅是要获得管理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技巧,而且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掌握教学和教育的本质。这不是要弱化教育实践的作用,而是强调要在实践~理论一实践的循环过程中,理论的学习是使实践更有效的关键。因此,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育理论的学习应是重点,但这种教育理论必须是来自于实践的理论,必须是对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学习教育理论还必须强调学习者通过教育实践而进行的反思,必须防止纯理论的灌输。调查结果也证实了在评价实习生的教育实践的成果时,不应该将评价只停留在学生对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方面,以及对学生是否具有教育信念的评价上,还应关注学习生能否有意识地对教育事件进行理论性的反思和评价,并将实习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结果作为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习支教促进了实习支教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所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以实践者的生活史为背景,在其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借助于教育的案例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解决,逐渐积累而成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它是教师的观念、才能、直觉与胆略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对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素养的综合。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形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特殊性的知识形态。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现在已逐步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对于个体而言,有利于教师胜任教师工作。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讲,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实践性知识丰富与否,结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一般通过三个途径来获得:一是来自于教育理论知识的转化,二是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三是来自于对教师的培训。在这三个途径中,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累是主要途径。个体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更包括从教以后的大量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对66名学生的调查中,99%的实习生都认为相对于教育见习、微格课堂教学训练等方式,到农村中小学的支教活动是一种全方位的因而也是更能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支教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了记录教学反思日记的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性的反思,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支教实习中的教学反思成了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除了从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的反思中获得实践性知识之外,还从指导教师的经验中直接学得,或是从请教大学指导教师那里得来。但是,由于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问题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的限制,所以这些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因此,学生的实践性知识不能完全依靠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反思而获得,还需要实习指导教师、大学理论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另外,师徒式的传帮带、对优秀课程的观摩学习、实习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大学指导教师及时地跟进指导等,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三、严格的遴选程序是培养新教师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习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及时地发现和排除实习生中的不能胜任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也包括在教师教育中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和遴选,必须及时地发现并排除其中的不能胜任者。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都在扩招,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这给优秀师资的选拔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若要到中小学任教,除了要考得教师资格证书外,毕业前还要参加各县市组织的录用考试;不仅要参加笔试,而且还要参加面试,要通过模拟授课等不同形式的考核。韩国对教师的任用也采用的是考试的办法。在韩国,所有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在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之后,还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公开考试,考试分为笔试、能力实践考试和面试。韩国等一些国家利用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任用制度严格地区分了教师资质养成和教师的就业这两个过程。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严格的区分。我国的师范院校不仅要负责教师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我国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保证了教师队伍的充足的来源,也保证了学生所学专业的较强的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和面试等方式,可以选拔出个性丰富、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到农村中小学支教的成功开展与支教前的严格的遴选办法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鞍山师范学院在启动2008年度的到岫岩农村支教的项目之前,首先就对所有申请参加者进行了必要的考查。考查的内容包括在挑战面前能否坚持原则、有无正常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否具备影响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是否具有坚持不懈地完成使命的迫切感和毅力、是否具有奉献精神、是否正直诚实以及是否具有较好的口头沟通的能力等。在遴选的过程中,通过考试、个人面试、集体面试、小组讨论和模拟授课等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而且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胜任教师工作的基本素养和品格,是否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的技能与技巧。在高等师范教育走过了因缺乏师资而加快培养的阶段之后,培养和遴选优秀的师资就应该成现阶段师范院校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从大量的优秀人才之中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从而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

四、模块化的课程模式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支教工作,鞍山师范学院特地邀请有经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以及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共同为支教学生制定了有效的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在低收入、贫困和边远地区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2)研读中小学的教材,了解中小学学生及中小学的课程标准;3)研究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及班级事务管理的办法;4)对低于年级水平或处于弱势状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然后,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教学手段;规范动作

The Attempt of Reforming Bench work Training

YIN Ga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meansof instructing trainee fitters isobviously backward,resultingin the slow improvement of thequelity of teaching.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has become a main point of the teachers,

Key words: coaching fitters in practice ;educational quality of training; teaching methods; standard operation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知识已“老化”。同时,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心理程度存在差异,对此教学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因此,教学改革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钳工实习教学改革。

一、重新编排钳工实习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的《钳工生产实习》内容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为此在编排钳工实习内容时,根据机械行业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课题进行了增减。增加了新工艺、新设备及设备维修项目,删减了部分复合作业。同时也对《钳工生产实习》一书的某些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如:錾削这一课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将錾削姿势分解成脚、腰、肩、眼、手五个部分。重新编排后内容更全面,而且紧跟行业发展,顺应用人单位要求,同时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二、示范动作演示时“小班化”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训练成败的关键。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采取不同的示范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训练的内容和性质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如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然后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训练,教师再对训练中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纠正。

示范动作演示这一教学环节通常是由一位教师担任,存在着不能使每一位学生清清楚楚地观摩到老师的示范动作而影响到形成记忆表象的弊端。为此,我在示范动作演示时将学生分成8~10人一个“小班”,根据“班”数多少请其他实习指导教师一起担任示范动作演示。这样既可以解决上述弊端,又可以加强实习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及时总结训练情况,纠正不规范动作

尽管学生听完了老师的讲解、观摩了老师的示范动作演示,但由于个体差异性等原因,部分学生在实践时出现了各种各样不规范的动作。在纠正不规范动作时,我把学生实践时出现的不规范动作的原因进行归类:第一类,因不专心听课而未掌握技能动作要领,要及时补课;第二类,观摩示范动作不够仔细,再一次做示范动作演示;第三类,动作迁徙,即将以前所学动作应用到现学的动作上来。如学錾削时左手握錾子变成了学锯割时左手握锯弓前端,要分析以前所学动作与现在所学动作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类,专业思想波动大,课内外要联合班主任作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据我校实习工厂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在开始练习新的技能时,实际操作10~20分钟就希望实习指导老师给自己的动作做一个“评定”,若教师在这段时间内不去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动作是规范的,从而形成记忆表象,以后要纠正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加强巡视,直到找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掌握该项技能的操作要领。教师可根据训练实际情况,及时总结全班学生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较难的问题,肯定学生训练成绩,巩固正确的动作姿势,使全体学生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四、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转化“技能后进生”

所谓“技能后进生”,是指那些身体动作素质的操作技能水平等低于一般学生,连基本标准也难达到者。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动态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较差。在每次技能训练的开始阶段,和其他同学一样,他们训练积极性很高,但是,因体能和素质差的原因,学习掌握技能动作要领慢,在失败和挫折中往往产生急躁心理,训练情绪和积极性明显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分层递进教育,设法为“技能后进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心理满足而乐于受教。具体做法是:首先,搞清“技能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训练时可有目的地穿插一些与训练成功有直接关系的服务性工作,以提高其“成功感”;其次,根据每个“技能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目标;再次,建立各个“技能后进生”的个人进步档案,采取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尽量找其“闪光点”给予鼓励。“技能后进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消除了原先的心理障碍,激发了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摘掉了“技能后进生”的帽子。

五、优化教学手段

第4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2014年6月,北京市教委打破高校和小学关门办学的“高墙”,在全国首创一项动员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高参小”项目,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教委通过遴选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20余所高校参与“高参小”项目,与东城、西城、海淀、朝阳、昌平、丰台等多个区县教委签署合作协议,结对共建140余所小学。目前,结对共建的大学和小学在融合教学、课外活动和互动教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这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在项目开始之初,就召开主题为“统筹优质教学资源,构建良好运行机制―北京联合大学支持北京市小学开展学校特色发展项目(即手牵手项目)”的推进会,决定推进项目有序高效开展。此项工作由师范学院牵头,相关学院全力配合,与7所小学开展有效合作,针对小学需求开展教学实践,支持各小学特色发展,同时从中探索出卓越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摸索教育教学共同育人规律。

一、支持小学特色建设的教学实践

一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支持北京市中小学特色发展工程,全方位、多样化和深层次地推进7所小学的体育和美育工作,全力支持他们的特色建设。

首先,对各个小学进行认真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进行规划,形成校园文化品位。例如,针对朝阳区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的艺术特点,选派优质师资,对美术类的国画课程进行重点打造,通过重点教学、专项培训、请名师交流指导、开展教学观摩和学生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教学实践,该校国画课程渐入佳境,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学校艺术设计系教师和学校教师也很欣喜,在2015年6月的成果展演中,大部分参展的国画作品是黄胄小学学生的,这是在我们专业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已收到很好的效果,得到小学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其次,将各小学的体育美育、校本课程和艺术展演等深度融合,拓宽小学教学渠道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受学校条件所限,小学校本课程相对单一。在支持小学特色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把小学体育美育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艺术展演等活动,加以宣传和提升。各个小学领导纷纷表示,这项工作既丰富了校本课程,又使小学生得到高水平的体育美育教育,并在文艺展演中取得很好的成绩,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是小学、学生、家长和高校的“多赢”战略。

最后,进行一年的教学工作试点后,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规范课程体系。2015年6月,通过对前段教学工作的认真总结和教学论证,我们果断减掉教学实践中不受欢迎和效果不好的一些课程,将针对各小学的课程规范成7大类(体育类、音乐类、舞蹈类、科技类、美术类、心理类和国学类)25门课。每类课程都有2~8门课程供小学选择,教学形式包括自然班授课和社团两种。各小学可按照需求和条件与我们协商选定课程,统一排定课表,认真按照课表进行教学。本学期,我们每周会组织各专业优秀教师和师范学生300余人次,进行约120门次的课程及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特色课程达5 000多课时,认真做好小学生的体育美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们即将出版“高参小”系列教材11本,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二、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规律

卓越师资是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期盼,在“高参小”项目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高校与小学形成合力,即联合育人机制,一方面对这7所小学来说,高校教师和师范学生认真教学,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体育美育素养。在这个深入教学一线的实践环节,我们将锻炼和培养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教学实践技能和掌握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规律的卓越师范人才,因此,我们要在这项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总结,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的规律,总结提升。

第一,探索师范学生专业成长和行业实践的培养规律。在“高参小”项目运作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一线教学实践,引导师范学生总结和思考,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针对基础教育现状,改进教学方法,研发教学课程等。第二,与师范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密切结合。目前,我们已经形成联合培养方式,各小学积极支持和配合师范学生的实习,帮助并配备指导教师,协助我们做好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今后会面向更多层面进行研发。第三,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师范学生的培训,如热爱和敬业教育、专业理论培训、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法培训、基础教育创新思维等。同时,将这些培训惠及小学教师身上,让他们和我们共同提高。在培训中,努力更新培训方式,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卓越师资培养规律。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许多高校根据其教学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本土化实践,总结出了符合课程特色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针对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发展还不够成熟,目前国内相当多的翻转课堂实践依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1],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同时,面向师范生教育实施的翻转课堂案例相对较少。“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是师范生的实践类必修课程,结合翻转课堂和过程性教学评价的优点,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为师范类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提供依据和支持。

一、翻转课堂与过程性教学评价

翻转课堂是由两位美国教师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发展迅速,《环球邮报》评价翻转课堂将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技术变革[2]。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指出,新型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媒体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3]然而,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在实施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尤其是针对高校翻转课堂的评价机制发展还不够成熟,相当多的翻转课堂实践依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方式过于简单,评价主体单一,没有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根据课程笔试考核给出最终成绩或等级,这种终结式教学评价方式缺乏评价内容量标化和方法多样化的缺点[4],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制约翻转课堂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过程性教学评价是一种能对学生综合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的评价方式,过程主要由教学过程、学习方式和评价过程三个要素构成。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教学过程包括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学习方式是学生根据具体专业和所学课程而决定的学习策略。评价过程是对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评价过程贯穿于整个翻转课堂,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过程性教学评价的评价内容。过程性教学评价方式有助于为翻转课堂建立全面的评价机制。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

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培养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并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在传统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大部分都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5],理论课程课时远大于实践课程,教师为了保证理论课程课时充足,常常采取缩减实践课时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2.课程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教师没有进行个别答疑的精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3.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期末考试比重大,缺乏过程性考核度量[6],不能全面地评价教学过程。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在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论证实施过程性教学评价方式的可行性。1.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微视频,预习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解决了上课课时不足的问题,课堂上更多的弹性时间留给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2.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总数,设定小组的规模和人员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小组内合作沟通的方式学习并掌握知识技能,解决了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3.评价机制方面,翻转课堂过程性评价方式多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学生自评三方面结合的评价方法;针对部分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采用动机激励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使用组内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同时使用学习活动评价量表,详细反馈并准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来看,在“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可有效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实践

(一)实践环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开设的“师范生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训练、书写技能训练、教育技术技能训练、专业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选取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开展教学实践,实践对象为师范类本科三年级学生。下面以该课程中的“教学类PPT制作”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二)教学实施(见表1)(三)教学评价(见表2)(四)实施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对于翻转课堂实施流程而言,83%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75%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对课堂的兴趣,感到满意;79%的同学认为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对于课堂评价方式而言,85%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学习情况。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实施过程性教学评价方式,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

四、结束语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而合适的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学效果达成度的重要手段。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师范生教育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可较全面地验证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后期将进一步扩大实践的试点工作,总结、反思、改进实施方案,为师范类院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李馨.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借鉴CDIO教学模式评价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5(3):96-100.

[2]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3]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4]周永凯,田艳红,王文博.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10:10-11.

[5]郭飞.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取向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164-168.

第6篇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特点;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创造性人格是一个颇具概括性的术语,指的是指与个体创造性活动有关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等)、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总和。[1]创造性人格在个体创造性活动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有关研究已证实创造性人格与个体的创造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3-4]因而创造性人格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创造型教师是开展创新教育和开发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成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5]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创造性人格也是教师能否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关键标准之一。因此,在创造型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培养实践当中,创造性人格受到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

师范大学生是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创造性人格不仅影响自身的创造力发展,而且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所执教的学生。了解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促进师范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多所师范院校的在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23岁之间,其中大一学生261人,大二学生271人,大三学生160人。男生127人,女生565人。在专业类型上,理工科类专业的师范生205人,人文社科类专业404人,艺术体育类专业83人。

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评定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总共24个条目,包含想象力、坚持性、洞察力和探索性等四个维度。其中,想象力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坚持性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特质;洞察力维度反映的是大学生的洞察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而探索性维度反映的则是是否善于探索、是否具有冒险精神。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重测信度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0.899,Cronbach's α系数为0.898;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较佳[6]。

此外,调查问卷中还设计了性别、年级以及专业类型等人口学变量。

3、研究程序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主试进行调查。被试现场作答,问卷当场收回。调查问卷中回答不全或具有明显反应倾向性的问卷被剔除,有效问卷的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各维度上,想象力和坚持性的平均分最高(M=2.771),探索性这一维度的平均分相对最低(M=2.582);总量表的平均分为2.735。由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评定量表》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计分,各维度和总量表的平均数都低于理论中间值3,调查结果表明,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2、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男生和女生在创造性人格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师范大学生在想象力、洞察力两个维度及总量表上均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P

3、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年级差异分析

对不同年级师范生在各个维度及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性进行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不同年级的师范大学生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4、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专业类型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师范大学生的专业类型分为理工科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3大类型,根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对四个维度和总量表进行独立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检验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专业类型上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见表4。

四、讨论

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师范大学生自身而言,创造性人格将对他们的创造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开发和职业发展。[7]从师范大学生今后从事的教师工作来看,他们的创造性人格魅力无疑将对成千上万的学生产生影响。然而,本研究的调查发现,师范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这将不利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发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因此,师范大学生自身和师范院校都应该重视师范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8]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切实促进师范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

关于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师范专业女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要优于男生。聂衍刚和郑雪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9]这可能是由于学校和家庭对男生有更多的约束性要求,而相较而言对女生的教育则更为宽松。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年级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师范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学生。这可能是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程度有关,高年级大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时,会进行更为深入和活跃的思考,产生各种新颖的想法;而大一学生则刚开始进行专业学习,更多地表现出接受式学习的特点。

在专业类型的差异方面,本研究发现不同专业类型的师范生在创造性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师范大学生较低的创造性人格水平有关。国内高校现有的教师教育模式中,更多关注具体的专业教育、教育学基础理论与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普遍忽视了师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等方面的培养。

五、结论

当前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师范女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水平优于男生;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想象力维度和总量表上存在年级差异;师范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在专业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石国兴.创造精神、创造性人格及其培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

[2] 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李西营,刘小先,申继亮.青少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的关系:来自中美比较的证据.心理学探新,2014(2).

[4] 贾绪计,林崇德,李艳玲.独立自我建构、创造性人格、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5] 黎兵,李大维.创造型教师的人格特征及其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1).

[6] 宋慧俐.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结构的探讨及其评定量表的编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罗晓路,林崇德.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心理科学,2006(5).

第7篇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入了创新融合阶段,学校教与学改革和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迎来升级发展新机遇。在教育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教育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原动力,为教育事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前师范教育紧迫又重要的任务,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未来智慧教育价值落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方式的嬗变

1.1学习方式变革:从知识获取到智慧提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从学习环境来讲,智能信息技术将为教育提供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为教与学过程创建智能学习环境。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协作化学习、定制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学习社群联接,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2学习空间: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全空间

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全空间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分析、构建多元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2]。网络学习空间将有效扩充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环境,未来教师要学习并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应用,学会并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3学习支架: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和教师“教”的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传授者变为學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新的角色下,教师除了要熟悉和精通学科教学内容和全新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比如知识检索、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制作等,从而提升自己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实施能力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2.1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设计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测量量表,查阅相关领域研究文献、评价标准和现在已有部分类似问卷,选用并改编了部分已有问题后形成该问卷整体内容。问卷包括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共计43个题目,调查维度为:①信息技术意识及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教学环境情况;②学科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应用能力;③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④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2)信度检验

2019年12月运用该问卷在A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试测分析,试测中被调查的样本总数共有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之后对80个样本进行分析和信度检验。通过题目遗漏值分析、均值判断、独立样本T检验等环节后删除了问卷两部分各一道题后确定了41个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量表。最后对试测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82,各维度Cronbach系数均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2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从陕西、甘肃、重庆等地各选2-3所中小学开展调研,使用问卷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共18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对其中的14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得分均值为2.52,均值范围在2.23-2.72之间。根据量表设计内容和被调查教师得分情况,对所有均值水平划分5个等级,并统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频度分布(见下表1),以便更清楚地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目前信息化教学能力整體水平不容乐观:其中,46.89%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比较低或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表现为在教学中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一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熟练程度不高,教学应用较浅,占调研总体的45.52%;只有少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或较高能力水平,这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有独到见解,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自身水平提升,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仅占总体教师的7.59%。

3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3.1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

师范生作为未入职的教师,具有双重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根据其双重角色特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服务于两大目的——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3]。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时,根据前文调研的结果,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作为逻辑起点,以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需求为依据,制定可顺接在职教师素养能力要求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师范生分类分层渐进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3.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体系

基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进一步细化师范生各维度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和规范,我们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五维度、三层次”内容体系结构,可以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参考。

(1)维度一:信息意识与责任

①通用要求: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意识;②进阶要求:理解教学改革政策和原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③发展要求:深刻理解信息化教学变革的目标,具备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念,参与设计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计划。

(2)维度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①通用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工具和技能,熟悉常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设备性能与使用方法;②进阶要求:熟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解决问题,并对学习资源监控和管理;③发展要求: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共同体,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培养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技能。

(3)维度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

①通用要求:将信息技术和设备融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②进阶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广泛接触实际问题;③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模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体验学习并掌握认知技能。

(4)维度四:学科教学分析与评价

①通用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并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进阶要求: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在各种情境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当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并合理收集、分析学习数据;③发展要求: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下能够预测并合理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教育大数据精准分析教学、决策教学。

(5)维度五:信息化与自我发展

①通用要求:具备必须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进阶要求:通过网络与同事和外部专家或学术团体交流,支持自身专业发展;③发展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教科研探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4.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础条件和保障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同时学校要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贯彻以学生学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现有信息化环境,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师生现状等,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思路,建设简单实用、功能完善、能服务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环境。

4.2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融合:立体化多维空间学习支持服务

高校要积极尝试建设多用途灵活性教室、多功能图书馆以及室内外公共开放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智慧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最终形成高校新型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4],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优势,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模式,真正实现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变革和提升教与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课程体系重构基础上,鼓励师范生利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空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条件和实践价值,如图2所示。

4.3多模态教学与学习支架:数字资源支持的多元学习路径

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教学过程遵循“教师教学支架学习资源学生”的流程的多维互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概念图、信息化学习指导、问题解决路径和建议等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变革,让老师的“教”变为引导、支持、帮助、协作,让学生的“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合作地学、创造性地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支架,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顺序,使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4.4以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教学决策的依据

师范生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的相关技术与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常态数据,以学习分析结果精确诊断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服务能力进行及时干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指导服务能力提升。數据驱动的学习分析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数据提取分析,为预测并处理教学行为提供重要依据,为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弥补当前评价主观型强的缺憾[5]。

4.5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为职前教育和职后能力提升教育搭建“立交桥”:在教学形式上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态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我发展,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5],使其获得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学习资源储备上要促进学校教育和职后自我发展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适合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的职后发展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第三,高等院校师范专业除了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未来职业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为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通渠道。

5总结

第8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实习;效果评价

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而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的转变、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也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实习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重视实习效果评价,细化实习的每个环节,规范管理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意义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众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虽在持续开展,但拓展范围仍然受限。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市场营N专业的顶岗实习相对成熟,但财务管理专业较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实习,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岗位不对口,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很难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只是口号,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保持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在校学生大都自我期望值很高,导致实习后心理落差大,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工作辛苦、待遇差、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集中实习难以进行下去,最终变成分散实习,进而加大管理难度;学校只是注重集中实习这种形式,而忽略实习的实际效果,主要是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手册、实习表格,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就证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习,不管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的。

以上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差,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学校、学生是顶岗实习三方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目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三方利益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逐步建立每一方利益主体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目前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所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迎合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顶岗实习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使得顶岗实习发挥有效的作用,不但要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才能促使实习工作的顺畅推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差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导致实习工作的整个评价过程出现一系列的困难。

(一)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作为评价载体,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总结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一般沿用通用的实习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甚至是对学生之前上课表现的印象草率评出成绩;尽管也有学校尝试采用答辩这种观察考核方法,但也因为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了解不全而使得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或者是所提问题仅仅流于形式,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回答,不可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定。

(二)缺少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

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最为了解,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没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进来。尽管一般实习考核表中都列有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但大都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几句话,无法客观、完整、全面地衡量学生实习的成果。校内指导教师在评分时一般也不对这部分评语给予考虑,使得最终的实习评价缺失了重要意义,从而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学校指导教师往往较多地对学生是否到岗、考勤进行检查,没有认真和系统地分析这次实习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实施、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效果只是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评定,而忽略评价顶岗实习的其他两个主体。

三、优化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对策

我院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全过程管理,始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可操作性强,使管理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应注意量化,标准统一。根据往届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经验,我们尝试对学生实习效果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和实习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实习成效等五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出勤情况、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能融进企业的各项活动、实习材料完成情况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态度、社会活动与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实习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学生纪律表现、工作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相处情况、参加实习单位活动等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占比10%、40%、50%,成绩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总成绩。

(二)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

顶岗实习一般时间较长,因此管理难度较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应注重全过程管理,充分规范过程考核,将两个方面紧密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一般可分解为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阶段,过程管理要追踪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参与状态,认真做好记录,对顶岗实习的各个阶段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监管,确保准确、公正地进行效果评价。

第9篇

关键词 社会交互范式;艺术实践课堂;教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6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艺术类专业课堂的教学研究逐渐成为业内的研究热点。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在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弱等。在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特征和总结艺术类专业课堂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交互理论(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加以扩展与应用,对于改善和提高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笔者多年的艺术类教学实践经验出发,以教育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依据,对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交互范式进行设计与优化,以期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和指导。

1 传统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有其显著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影响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的教学效率。经课题组调研发现,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1)思想活跃。艺术类大学生大都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思维敏锐活跃,乐观向上,对真、善、美的追求热情奔放,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群体。

2)自我意识强烈,缺乏纪律约束。艺术类大学生独立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一切从个人出发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在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波及到个人的行为,强调行为自由。因此,他们一般纪律观念也较淡一些,缺乏纪律约束。

3)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由于高考的制度原因,大多艺术类考生对文化课要求低,所以在思维逻辑上有所欠缺。表现为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思辨性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弱,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的优秀文化遗产不能较好地继承和吸收。

4)自我表现力强。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因而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都较强,他们更喜欢和善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表达思想。

5)实践能力较强。艺术教学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参加较多的社会实践,这也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艺术生常常表现出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中,艺术生的表现相对“沉默”。传统的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讲解为主要内容,学生扮演着知识和技能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在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中,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思想不能充分体现,个人表达也不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时常有知识接收断层的出现,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心理状态和现实情况下,艺术生总体上来说较为“沉默”,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处于“迷失”状态,出现走神、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对于教师的疑问与置疑也经常无动于衷。因此,传统课堂经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照本宣科”,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的现象,社会交互无从谈起。

2 艺术类专业课堂中社会交互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

关于社会交互范式,教育传播学认为:“社会交互范式是指在课堂中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互,而且包括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社会的交互以及学生的自我交互。”其理论依据是社会交互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及其与社会的作用,以杜威、西伦的小组教学范式与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社会探索范式为代表。从社会交互理论的观点出发,真正的教学并不是教师单独作用的结果,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多方交互的基础之上。正是基于对社会交互理论的理解,在大学艺术类专业实践课堂中应该愈加关注交互的实现,形成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相对于普通专业的学生,艺术生课堂的社会交互不仅有其可行性,而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由于艺术生自我意识较强,因此,艺术生在课堂中更具思想的独立性。他们不会完全相信教材,在师生交互中也不会完全依赖教师,在生生交互中更不会人云亦云。在课堂的社会交互中,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有利于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促进社会交互。

2)艺术生的自我表达意识与沟通能力较强,这对于课堂中社会交互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常常是“有话不敢说,有话说不好”,艺术生在课堂中却更为热情开朗。在与师生交互的过程中,他们敢于开口,积极性也较强;在生生交互中,善于沟通,勇于表达。

3)艺术生的实践能力较强,在艺术实践课堂中,可发挥他们的这一优势,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一方面,生生沟通更为随意流畅,这种“教”与“学”使得他们轻松自如,享受课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填充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可与对方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当然,在艺术课堂中应用社会交互理论,也会有一些不足,比如:艺术生纪律观念较为淡薄,不利于课堂组织;他们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一些导向环节,教师在课堂中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观察与指导学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等。

3 艺术类专业课堂中社会交互范式及其实施策略

基于艺术生的自身特点与社会交互理论基础,笔者尝试构建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中的社会交互范式。

3.1 树形范式(图1)

1)树形范式的特点。

①以点带面,逐步扩散。在操作上最为简单,课堂内容先被一部分学生吸收,他们再充当教师的角色,帮助其他学生吸收,吸收的学生进一步充当教师,小教师层层增加,学生越来越少,直到所有人知识接收成功。

②教学相长,教中成长。这种范式最大的优势是能让学生在“教”中学,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③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教师将任务分化,指导者层层增加,最后指导者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的情况。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中不会被忽略,他们在信息接收碰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更多面对面指导与直接交流。

④大班教学,提高效率。目前大学艺术类课堂大班教学较为普遍,然而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采用大班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实践与创作积极性。小班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需要投入更多。若采用此种教学范式,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在学习中让他们得到自我实现和荣誉感。

2)树形范式在实施时需遵循的要点。

①顶级小教师的选择。顶级小教师是最先向大家传播知识的学生,他们的选择对整个过程至关重要。顶级小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高,学习能力强,人际关系较好,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②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监督。

③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中带动大家积极帮助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教学中,适当时候要给予表扬,并辅以一定的平时成绩奖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环形范式(图2)

1)环形范式的特点。

①分组学习。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3个人,教师提前布置小组目标,在学后,实现小组内部社会交互。

②分阶段交互。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统一讲解之后,指导学生小组交互,最后与各个小组进行指导与反馈交流。分阶段交互不仅利于调动学生,而且将课堂分块,学生每次小组交互时间不会过长,利于教师组织课堂。

③小组评价。在学习任务结束以后,进行小组评价,教师需提前制定好评价标准,并辅以一定的奖励机制。

2)环形范式在实施时需遵循的要点。

①分组策略。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格、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在原则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另外还要考虑小组人员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的协调,保证小组能在最方便的、非学习因素干扰最小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保证学习效率。

②在交互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在社会交互学习中,小组成员必须有合作精神和团结精神,在小组交流时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补足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敢于置疑,不能人云亦云。

③重视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情景评价相结合,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在此阶段要结合表扬和补充,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补充的基础上,表扬优秀的小组和个人,适当地进行成绩奖励。

3.3 网状范式(图3)

1)网形范式的特点。

①全班联通。这种范式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在一个机房里,所有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并接通Internet;在该局域网内,教师机可控制和监督所有的学生机,而学生机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

②学生交互,教师主导。教师向学生布置学生任务,讲解主要学习内容后,学生进入社会交互阶段。这种范式强调学生的“交互”而非“倾听”,强调教师的“指导”,而非“控制”。

③生生交互,自我交互,Web交互。这一范式的交互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交互,也包括学生的自我交互以及Web交互。

④不适合大班教学。该种范式中教师的“指导”要波及每个学生,适合班级人数在30~40人的班级。

2)网形范式在实施时需遵循的要点。

①教师的讲解内容需提炼和精简,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内容的减少,只是削弱教师的控制地位,在学生社会交互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在自我交互、同学帮助、教师指导中完成学习任务。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共享意识。在Web交互中得到优秀资源的学生,建议他们将资源共享,在全班范围内交互学习,让资源利用最大化。

③教师需提前准备一些优秀教育资源与Web站点,供学生在Web交互中应用,这样可减少学生寻找资源消耗的时间。

④在该范式中,每位学生都有一网的计算机,容易出现学生自律不佳而进行的无益网游。教师不仅强调纪律,加强监督力度,而且必须有一定的处罚机制。

在大学艺术类专业课堂中进行社会交互,不仅能激发艺术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为艺术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有利于艺术生艺术创造性的发挥。在艺术实践课堂教学中,善于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交互策略,灵活地组合运用交互策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师生积极参与课堂交互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提出的3种社会互动范式并不是要以固定不变的格式来套用,而是需要在艺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潘灯.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12).

[2]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第10篇

一、看教师与学生表现

(一)看教师的行为

1.看动作示范与讲解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大多数是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师漂亮的完整动作示范是教师扎实基本功的体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更是学生学习动作技术的动力。上课教师的示范面、示范方法以及示范时结合的讲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看口令指挥调动队伍

体育教师用简洁明了的口令指挥学生进行队伍的调整,体现体育教师熟练的组织能力。在有限的场地内进行队伍的调动需要体育教师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口令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等综合能力。2011年浙江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比中,第一项基本功环节的比赛是讲解与口令,采用综合模拟实际教学场景的方式,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四列横队变成抽签所要求的队形,如圆形、方形等。大多数参赛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相同的队伍调动目的,但有个别参赛教师未完成。语言简练、口令指挥响亮、队伍调动中口令与手势、肢体指挥相结合、借助教学手段等使参赛教师赢得了高分。看课教师在本环节中不仅掌握了变换队形的多种方法,找到最简洁可行的方法,同时也明白了口令指挥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明白了手势、肢体语言的辅助作用。

3.看课堂管理与观察能力

体育课一般都在室外进行,上课干扰因素较多,课堂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如遇到纪律相对涣散、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的班级,上课教师需要及时反思并调整管理方法。一次排球垫球展示课中上课教师讲解较多,示范不到位,学生练习时间少,引起学生不规范练习,不认真完成练习任务,垫球练习变成玩球,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可惜上课教师缺乏观察教学情况的能力,没有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最终在混乱中结束本课。体育教师洞察学生练习情况的能力,及时纠正与辅导学生的能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也是我们看课教师值得学习的地方。

4.看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

安全问题一直与体育课并存。每次上体育课,教师最先强调的就是安全问题。学生摔倒受伤、学生被球砸伤甚至骨折、休克等,离学生最近的是体育教师,此时体育教师得当及时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特别是关于运动损伤及疾病的急救措施的正确运用。而预防尤为重要:课中保护与帮助、教师的安全提醒以及为了安全所采用的教学辅助手段都是值得我们看课教师借鉴与学习的。

5.看灵活应变能力

一堂好课的决定因素除了教师本身外,学生的上课情绪、参与配合也很重要。学生积极参与,遵守课堂纪律,及时回应教师,则有助于课的顺利进行。如果学生参与不主动,学习情绪不高涨,就需要上课教师在短时间内找到学生消极上课的原因,如教材内容与学情不符、教学手段枯燥等。

6.看教材处理能力

一堂好课能否恰当处理教材是关键。看上课教师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看上课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定位是否准确?解决难点、主教材与辅教材或主教材与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搭配是否合理?是否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从教材的处理上可以看出教师对教材的熟悉与掌握程度,这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保障。

(二)看学生的表现

看学生在整堂课中是否精神饱满,学习情绪高涨;教师讲解时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参与练习,是否对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与解决。

看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练习时,是否互相观察、互相评价、互相提高。

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是否顺利,教师提问时学生是否认真回答,教师要求学生按动作要领完成练习任务时学生是否切实执行。

看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规范,学生在课中是否有收获等。

二、听教师的评价与反馈

一听看课教师的即时评价

看课教师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在看课过程中,看课教师会认同上课教师的亮点,也会对上课过程中每一个教学细节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处理办法。看课教师能全面洞察学生的表现及教师未注意到的细节。如一节健美操公开课中,示范时,体育教师与一名学生合作,集体练习时教师仍与学生合作,使得一名学生无人合作,孤立地站在原地看同学练习,上课教师却未发现这一细节,但是这一小细节被所有的看课教师发现了。看课教师都认为教师与学生合作示范完后,应让学生回到原地与学生合作练习,教师应巡回观察、指导学生。看课教师的即时评价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或亲身体会得出,强调课堂实践比较多。

二听专家点评

每次看课活动基本都会邀请到一些专家进行最后的总结点评。专家们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对课的方方面面进行点评,点击课的精华,指出课的不足,提出改进课的实施方案。专家的点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专业性和全面性,专家的建议总会带给上课教师和看课教师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听同行反馈

看课完毕后,体育教师一般会集中分组讨论每堂课的优缺点。这是一次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提高的好机会,大家集思广益,对整堂课的评价更加全面、具体和深入。无论是看课教师,还是上课教师在集体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一定能收获到不少好的点子和想法。

三、总结

1.总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上课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合的教学手段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并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终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2.总结体育教师的特有素质

除了良好的教态,洪亮的声音、响亮的口令、漂亮的示范、精练的讲解、边讲边示范、队伍的组织与调动等都是一个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我们看课教师应善于发现上课教师的特有素质,提高自身素质。

3.总结同行、专家的评价

勤于对同行、专家提出的建议与方案做好记录,整理成本,分类汇总,可作为将来上课的参考资料。特别是一些关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体育游戏、好的组织形式等。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师范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探索

一、对旧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改造旧教育的目的,教育部于1952年7月首次制订了独立幼师的教学计划。幼师学制三年,所设课程有:语言及语言教学法、数学(代数、几何、三角)及计算教学法、物理、化学、地理、历史、达尔文主义理论基础、政治、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工及教学法、参观实习。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这一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各科教学法由各科教员担任,分别结合本学科及幼儿教育实际需要进行教学。1953年7月,教育部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订,减少了化学、三角、时事政策的课时,增加了几何、物理、人体解剖生理学、幼儿教育等课程及课时,总课时减少28节。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针对1953年的教学计划存的问题进行了调整,主要表现在:(1)将部分教法课与文化课分离。(2)增加“植物学”和“动物学”等科,取消“计算教学法”“生活管理”和“世界近代史”三科。(3)“认识环境教学法”改为“认识自然教学法”。其中认识社会部分通过语言教学来完成。(4)减少了数学、物理学科等科的教学时数,增加了幼儿教育学、语言教学法、教育实习等的教学时数。(5)增加钢琴选修科。至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语文(汉语、文学及儿童文学)、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学、化学及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地理(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外国地理)、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教学法、认识自然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体育、幼儿园活动性游戏体操及其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绘画手工及绘画手工教学法、教育实习。教育部规定该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要求各幼儿师范学校必须努力贯彻执行。

从此,政府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的课程计划的规定,与各幼儿师范学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了。这与解放前官方幼师课程计划对幼教师训机构影响不大,到有很大的区别。这有利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统一管理和指导。

二、幼儿师范的改革实践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又根据新的形势对幼教及幼师改革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新的三年制幼师教学方案。即《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方案(试行)》,该方案对培养规格首次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表述改变为培养幼儿园教师。规格涉及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及基本能力,身心素质三大方面。这些规格体现了新时期对幼儿教师所具备素质的全面要求,有利于指导幼师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设置也比以前有很大调整。该方案规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四部分组成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5%、15%、10%、10%。这一方案最突出的变化是:(1)确定选修课在课程中的地位,丰富了幼师课程的结构。方案规定选修课一般应开设文化知识、教育理论、艺术、体育、劳技、外语等类课程,各校可自行决定。(2)课外活动也成为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3)在必修课程中也有十分重要的变化:教育类课程过去的“三学六法”改为“幼儿卫生保育教程”、“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概论”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四门课程。其中“六法”综合为一门课,变化最大。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幼儿园教育由过去的分科教学逐步过渡到综合教育;人们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及90年代以来我国在幼儿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都要求幼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

但是,笔者认为六法课整合为一门课的实践效果很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前完全没有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的内容被架空。这门课程应是原“六法课”基础之上的统整性课程。靠这一门课来完成原来六法课的内容是极其困难的。

三、幼儿教师培养探索

幼师到底设置哪些课程是由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幼师培养目标的深入研究,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总是比较盲目。研究这一问题就是为幼师课程设置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培养目标将极大地影响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各类课程的比重。由于我们的目标不明确,培养学生缺乏针对性和重点,导致许多幼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较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笔者以为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热爱儿童,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很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机智的人。其中教师是否具有教育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吸取历史的经验,幼师的课程设置应能突出培养幼师生教育能力的课程,这可以使幼师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师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平衡文化基础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幼师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始终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应该说两类课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都是重要的。但教育类课程更加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育类课程应该成为幼师课程体系的核心。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应该加大,而不是减少。为了保证幼师生的文化水平,可采取招收初中毕业生,但延长学制的做法;也可招收高中毕业生。这都预示着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文化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如何适应幼教实际需要的问题,应从幼教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文化课门类及教学内容。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笔者以为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艺体能力发展的特点促进幼儿在艺体领域的发展比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水平更为重要。因为学前阶段并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而是培养幼儿对艺体活动的兴趣和艺术想像力的阶段。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

第12篇

下面主要讲述学好高中化学的十种方法,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自主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每节课前都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有什么不懂、模糊不清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心中有数,课堂听课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听,盲目的记,只有认真预习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二、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如老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听老师分析反应过程,不能只记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细心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老师讲计算,要听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学会规范解题步骤,一时未听懂的暂时放下接着听,等下课后,再找老师解决遗留问题。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课堂记笔记很重要。书上有的简单记,书上没有的详细记。重点、难点、详细记。兼顾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只听不记笔记,也不能只记笔记而忽略听讲,顾此失彼。

三、及时复习

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四、规范解题,保证作业质量

在写作业时,首先要先看书,整理好笔记,然后再写作业。作业要认真规范,按要求格式去做,不要马虎大意。做完后还要仔细检查有无错误,自觉严格要求,最后总结一下所答题目类型,在解题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备好“错题本”

做题的目的是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6.坚持归纳总结,形成习惯

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定期自我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总结的形式有章节知识总结、专题总结等。总结内容有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总结,易错点总结等。总结的方法是知识点网络化、解题方法技巧化、易错点明了化。化学计算总结可以以解题方法为线索归纳解题技巧,常用方法有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估算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这样坚持总结,形成习惯,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7.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多种能力

化学实验分为四类: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的操作,后三类是学生动手进行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条件,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是学生独立的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对所得物质及其变化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重视,在实验中多看、多动手、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建立题库,进行学习反思

把老师发的练习题,考试题都放在自备的习题袋中,以便查找方便,同时对做错的习题用红笔改正过来,对每一个错,要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不会应用,还是马虎,不能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对错误原因也用红笔写在错题旁边以示警告。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如果知识点不准,则要强化记忆,如是马虎,以后要细心,如果不会应用,应多做些题,对做错的题,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做,经过这样一改一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少出甚至不出此类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