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校园网贷班会总结

校园网贷班会总结

时间:2022-05-05 02:1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网贷班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校园网贷班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移动环境;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39-03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掌上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场景和模式由“基于Internet的B/S、C/S模式”逐渐过渡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根据Gartner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终端销售量为9.68亿台,比2012年显著增长42.3%,Nielsen的亚太地区移动消费者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71%。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类移动应用的使用和创新,同时据网上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更是接近100%,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学生,跟着学生走,实现随时可交流、随处可交流的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艺术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追求独特性、新奇性,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强、富于想象力,对移动互联网等新鲜事物有较强的适应和应用能力[1],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怎样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在移动化环境下实现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高效管理,是目前学生工作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的学工管理系统中,无法摆脱校园网络的限制,受上网地点和硬件设备的限制,不能随时随地满足学工管理过程中信息双向互动的需求,因此传统学工管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学工管理的要求,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需求[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信息互动由同步发展到异步,逐渐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有序分离,为学工管理系统在移动环境下开辟了新的应用途径。

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艺术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兼顾高校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应该根据艺术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开展日常工作,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鲜明特征之后,才能在学工管理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3]。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较强,在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感性思维强、情感丰富、想象力超前,专业对学生的人格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个性比较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容易产生消极心理[4]。学生在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专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较为丰富,因此其独立性较强,心理承受力较强,热衷于参加专业社团和学生会活动。普通高校学工管理系统都是围绕学生个体,缺乏对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的管理;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开始专业学习较早,深知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对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积极主动,但是对其他非专业课程就缺少必要的热情,投入精力相对较少,旷课、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学生管理过程中选修课程的考勤情况需要在学工管理系统中体现,并可以设置考勤报警阈值,方便辅导员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沟通。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学工管理系统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辅导员和学生及时沟通,在线双向交流,以便于开展心理辅导和个性化人文关怀,因此学工管理系统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学生专业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全面进步,而学工管理者的关键任务应该是在学工系统的辅助下,提供高效优质的帮助、引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分析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不难发现,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必须立足于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准绳,我们才能高效深入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三、学工管理系统功能

在普通高校中,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学工管理系统可以规范学生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其功能基本涵盖学生在校活动的所有功能,包括奖惩助学贷、通知公告等16项基本功能,其功能列表如图1所示。其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管理工作的需求[6]。

为了进一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认为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更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系统支持移动APP(Mobile Application)。移动环境下,学工管理系统需要全面支持各类移动终端,如苹果(Apple),安卓(Android),微软(Windows Phone),需开发支持三类主流终端的APP程序,该功能是下面各项业务功能的基础和核心。

2.学生辅导员双向互动功能。辅导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实时与全班同学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打破传统的师生分离、沟通难度大、效率低的现状,有效帮助辅导员准确及时地掌握专业、班级、单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意见反馈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需提供多种师生之间的意见征集反馈功能,如投票、问卷调查、评优评奖、先进推荐等,改变传统班级管理中师生意见征集反馈周期长、时效性较差的管理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管理兴趣和参与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在线评价功能。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可对班级和学生生成报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班级活动组织情况,为全面评估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系统的数据;学生也可以通过APP程序获得自己的学习状况,针对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合理调整学习方式方法。

5.教学教务功能。该功能方便学生或者教师查询与自己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信息、成绩、学分等常用信息查询,以及选修课程信息、课程推荐信息、科研课题信息等内容。该项功能数据来源于教务教学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同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适当的精简,最大限度地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6.学生自助服务功能。该功能支持学生查询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服务信息,并支持与辅导教师和专业授课教师进行电话和短息沟通,重要公告通知推送,如选课时间、考试报名等,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助服务,有利于减轻辅导员的工作量,提高学生学习自理能力。

综合上述的传统功能和新增功能,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分布如图2所示。

四、学工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学工管理系统的优势,提高系统的利用率,下面结合实际工作描述移动环境下系统的实际工作流程。

1.以重要通知公告为例。传统学工管理系统中重要通知后,学生只能被动地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咨询细节,还需要电话联系辅导员,同时考虑到艺术院校学生异地实训、专业考级等情况较多,不能及时登录系统进行查阅,很可能错过关键的通知如考试报名、补考等,辅导员也不清楚该信息学生是否已经查阅,极易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脱节。基于移动APP的管理系统,可以主动推送重要通知给学生手机客户端,学生可以直接查看到通知内容,学生在APP中签到后,辅导员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学生的查阅情况,对于通知中的进一步的细节问题,如请假,可以直接通过APP程序发送申请给辅导员,完成申请流程。该功能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2.以组织班级主题班会为例。传统的班级主题班会都是辅导员唱主角,进行讲解,学生的参与热情较低,导致主题班会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利用学工管理信息化系统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班会主题进行投票打分,对于感兴趣的主题可以主动要求分享,辅导员在班会组织过程中就可以组织系统中积极发言的学生展开主题讨论,既丰富了班会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此种方式不失为主题班会的一种创新形式。

3.以学生心理辅导为例。学生心理辅导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保障。传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学生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实践证明辅导的效果不是很好。引入移动APP管理系统后,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心理压力较小,心理辅导的内容可以很方便记录和存档,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开展一对多、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再对极个别有面对面辅导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可以点面集合达到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五、学工管理系统特点

通过对移动环境下的学工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工作流程分析,可以发现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系统具有通用性,支持苹果IOS、安卓Android、微软Win Phone主流移动设备,可以覆盖98%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管理人员,学工管理系统APP程序与常用软件应保持一致的操作风格,师生用户对于新系统的使用,没有技术门槛,无学习成本。学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如课间休息、吃饭时间等,进行通知公告的阅读,与辅导员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也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系统的统计报表,查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跟踪,将服务提供到学生身边,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同时该系统是基于传统B/S学工管理系统,是对原有工作流程的拓展和补充,可以在实践工作中满足多个方面的需求。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艺术院校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学工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六个方面的功能,并联系实际工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学工管理中三个重要的工作流程,并对系统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该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探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艺术院校的学工管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6):55-58.

[2]戴莹.校园门户平台学工管理系统的集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84-87.

[3]余江涛,刘世勇.学生工作新视角:辅导员的知识管理及实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86-87.

[4]刘义.艺术高校学生工作知识管理策略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03):133-135.

[5]李少峰.Grails框架技术在学工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89-91.

第2篇

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是指那些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平均经济收入和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在校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群体正在形成。教育部在第20次(2006年9月14日)新闻会散发材料之一中谈到: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1]。我院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地,生源地多处在“老、少、边、山、穷”的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家庭收入较低,据2006年调查显示,全校学生贫困率(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为42.14%,特困率(特困生占在校生比例)为19.52%,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平均水平[2]。因此,针对我院这一数目庞大的特殊群体,掌握他们的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培育学生健康成才,确保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原因主要有:①贫困生大多是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生活困难,经济较拮据,来到城市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等方面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②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

1.2 焦虑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有些贫困生还要外出找机会打工赚钱,在学习与打工之间疲于奔命,并且捉襟见肘的伙食费难以满足学业和打工的需要,加重了身体与精神上的负担。加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抑郁体验,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事实上,心理上的抑郁和焦虑带给贫困生的困扰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艰难。

1.3 依赖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能够全额免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作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

1.4 厌世观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1.5 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需要一定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另外,来自单亲或父母长年生病家庭的学生,他们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善于进行感情交流,因此就会遇到很多交流沟通的障碍,影响正常的交往。由于交往不多,别人就不了解他们,结果他们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得到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2 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措施

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高等学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并把贫困生救助问题看作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平安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大事[3]。我院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完善各种资助办法,形成了“奖、贷、助、补、免”的多元化资助体系,使帮困、助困有了基本保障。但要从根本上达到解困目的,仅从经济上解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思想上、心理上、经济上的解困工作结合起来,使贫困生能更为坚强地面对和应付各种挫折,创造美好的未来。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高校工作中的体现,是对高校提出的构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环境”五育人的工作体系的要求。作为高校基础工作的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就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动态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贫困生的身上,贫困生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经历,这段经历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因此要多与贫困生接触,善于拓宽收集贫困生信息的渠道,及时掌握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和所面临问题等的真实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转变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健康全面地成长、成才。

2.2 在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丰富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贫困,把贫困化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从而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把对祖国、社会、学校、家庭的责任与实现人生价值和自身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诚信教育,在班级、系院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将贫困生在学习、考试、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诚信行为纳入受资助资格审核体系之中,并且定期开展诚实守信的主题班会。此外,还应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要有意识地将各种资助活动加以深化,变社会的爱心为贫困生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参与爱心活动与社会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2.3 开展各种助困活动,切实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充分利用政府当前重视和推进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建立科学完善校内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帮助贫困大学生得到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最起码的经济保证,从而使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经济资助应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的原则进行,针对部分贫困生不守诚信不偿还贷款、勤工助学不负责任、认为只要劳动就要付钱、缺乏义务劳动观念等的思想现状,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吃苦耐劳教育等各种思想教育工作,让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贫困生获奖受补,以利于克服"等、靠、要"的消极依赖思想,树立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以利于鼓励学生艰苦求学、勤奋上进。

2.4 对贫困生的学习进行“扶贫”,提高其学习工作能力

高校中有许多贫困生由于早期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相对较差[4],进入大学以后一些科目(如英语、计算机等)立刻显露出差距,再加上中学与大学教育方式的变化,这些学生想通过原有的学习方式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却收效不大。加强对贫困生学习上的“扶贫”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自信,也有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平时要多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状况,耐心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在学习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贫困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活动,特别要请学习优秀的贫困生介绍如何调整心态、勤工助学之余合理支配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学校也应多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安排高年级贫困生进实验室勤工助学,在参加科研活动中提高能力,使对贫困生的学习“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2.5 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贫困生由于其在学校的特殊身份及他们所面临着的更为艰难的处境,使得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负担,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利用校园网等工具开展与贫困生的心理沟通与教育引导、开辟网络心理咨询室、开展网上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案例讨论等,让贫困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缓解压力、疏通自卑、焦虑、厌世等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方法,增强贫困生自我心理健康维护的能力,通过坚持不懈的日常教育,最终达到贫困生精神解困营造和谐人文环境的目的。

2.6 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载体,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开展激励教育

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能否成功达到某一标准的知觉,多次成功的体验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5]。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鼓励贫困家庭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自身的进步中获取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开阔心胸,走出封闭的自我,感到党的温暖,师生的关心和呵护,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激发自我潜能。在校园中应倡导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的优良风气,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减少过多的心理压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正面的激励效果。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涉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家庭承担的责任以及大学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关注贫困生的生存状况为基础,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鼓励贫困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贫困,确立贫困生自我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念,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贫困生的能力,使每一位贫困生不单学有所成,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孙雅萍.从细微处着手——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07(7):88-89.

[2]廖赞勇,赵必精,何胜.论民族医药院校贫困生救助工作的优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5):861-863.

[3]蒋肖波,倪再羊.“构建和谐校园”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447-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