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时间:2023-02-10 09:5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学自信力 自我提升

一、教学自信力及其内在价值

自信力是指个体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以一种从容平静的心境去做事的能力。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在2010年强烈呼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教学自信力[1]。郑友训(2006)认为教学的自信是指教师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特定的教学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教学自信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内驱力,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2]。谢云(2014)认为,教学自信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方法、选择、创造的相信[3]。对教学自信力国内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学自信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种特定教学活动充分信任并且以此来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因素,自我科学合理地设计、实施和调节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积极心理期待。

教学自信力对教师自主专业成长具有极大的价值。如今教学自信力缺失已成为新课改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提供了思想和技术层面上的指引,而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才是改革实践的基础因素与根本保障。自信力缺失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与解决,必将影响新课改实验效果的巩固与提升。当代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不能消极被动地去应付和解决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需要发挥自身固有实在的、正向的、积极的潜能,来主动激发自己的动机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优势和水平[4]。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的教学自信力需要激发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内在成就动机,充分有效发挥潜在优势,促进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以确保活动过程与效果最优化。教学自信力的提升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努力培养和提升内在的教学自信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

二、影响教学自信力的主要因素

1.课改实践的“极端化”倾向

一类是思想传统保守,漠视新课改理念。这类教师缺乏课改实践的激情与动力,片面地认为自己就是“教书匠”,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能熟练应用,认为新课改研究与实践都过于“高、大、空、虚”,那是教学专家和领导们的事,自己没必要涉足,与其专注课堂教学改革,不如课后加大对学生的知识强化训练。他们消极应付或不去进行实质性的新课程改革探索实践,从而长期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率的教学水平上,逐步步入自信力缺失的恶性循环。

另一类是不加甄别分析,盲目生搬硬套新教学理念与模式。国内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如高效课堂、杜郎口模式等,在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倡导和强力推进下,得到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起到了显著的示范辐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没有或缺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思想内涵的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忽视了具体教学模式理念实施的基本条件,缺乏对自己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情的客观准确分析,一味的盲目机械模仿,追求短平快效应和教学“时尚”,经常性游离于实践探索各种新理念和模式教学之中。这种忽视教育对象、学段和科目差异,简单复制性模仿经常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自信力下降。

2.缺乏自主发展意识与实践平台历练

新课程教材呈现了丰富系统的知识体系,凸显了知识的跨学科特点,有些知识板块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去适当地补充与开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更新寄希望于外部的主题培训,缺乏自主地自我发展意识,终生学习意识淡漠。不能结合现行课改需要提升教学基本功、不善于教学反思研究与总结、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等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学专业能力下降,与新课改实施要求极不适应,表现为在新课改实践中畏难不前、力不从心、效果低下,这些都与教师的不良教学习惯有关。教师的不良教学习惯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拦路虎”[5]。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陷与缓慢的发展水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自信力。缺少实践展示平台的历练与实践指导,也间接影响着教学自信力的提升。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与经验,不能积极寻找利用如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能手大赛等现实有效的交流机会与平台,来主动对自己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反馈与评价,同时缺乏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实践指导,这种情况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尤为严重[6]。

3.片面化评判课改实践价值

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科教学考试成绩,将学生成绩是否在提高或升学率作为评判教学改革实验效果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新课改所努力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简单测试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探究过程的体验,即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学生自学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与提高,这些是无法用简单测试来检验的。从新课程实施自身角度来讲,对教学理念的科学准确理解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是需要师生双方逐步探索磨合、调整适应再到熟练应用的一个反复复杂的过程。改革过程中暂时性的单方面的测试成绩的停滞导致部分教师认识上偏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自信力下降。

4.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资料,概念化地理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于漪老师认为教学参考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1]。教学参考资料能为教师教学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支持,它的积极作用无可否认,然而市场上教学资料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师平时缺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对参考内容不能自我甄别与理解,深信教学参考的“精确与高效”,教学中讲授内容和方法照抄照搬,导致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与水平低下;部分教师概念化地理解教学评价标准,加之有些教学评价标准太繁琐和细化,导致了他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过于死板僵化,这两方面均反映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因材施教”这个教育根本原则,没有充分考虑具体的教情与学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自己的教学思维,导致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些也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自信力。

三、教师教学自信力的自主发展途径

1.增强职业认同感,合理规划自身专业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个体对自己做事充满希望,就会产生强烈的行为动机,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人自信力,他必将会调动自身人性中固有的潜在力量,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最终获得成功和快乐[4]。教师的职业平淡而又艰辛,要学会自我接纳,增强自我认同感,要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超人的勇气才能把它做好。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要有不懈努力实践探索新课改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无限激情和成为优秀教师甚至教学名师的崇高理想和气魄,结合个体专业特点,制定个人专业成长发展规划,从教育理念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学实践的创新、科研素养的发展等发面为自己制定具体目标和阶段实施计划,并且努力去实现,充实教学生活,从宏观角度在思想深处整体塑造教学自信。

2.宽角度多层次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专业素质和技能

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与之实施相适应的能力水平。新课改强调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跨学科知识与素养,更要有很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较高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所以教师应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以更高的知识水平来理解课程内容,高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同时应学习了解国内外优秀教学思想,加强自我培训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扎实高超的教学专业素质技能有助于大幅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力。

教师需要恰当合适的展示平台去分享教学成果与经验,主动获取及时有效的评价与指导。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积极归纳整理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自主探讨交流,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还可以主动参加各类教学技能大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综合水平,教研成果和教学技能能够获得推广和充分认可会给教师带来强烈的成功体验。在教师体验到教学与管理的成功时,自信心会不断加强以提高自我效能感[7]。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和热情,有效促进其教学自信力的提升。

3.循序渐进,塑造教学个性

首先,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同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学习实践,逐渐形成能力,发展情感。其次,理念和思想是教学模式实施和创新的基础与灵魂。教师要深刻理解其实质与内涵,大胆地学习借鉴优秀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核心理念,结合教学实际,从熟练掌握再到创新,力争形成自己的适应学生发展的独特教学风格。在此过程中有三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深入研究和理解教材,科学批判地利用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二是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研究的习惯。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专业发展的途径[7]。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过程,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发挥优势,激发潜能,提升个体的教学综合素质水平。三是不应该被某种教学理念思维和教学模式所禁锢。可以运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的万能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汲取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的优点为自己所用,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维模式,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4.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韧性,要努力使自己和学生充分科学准确地理解新的先进教学模式理念的思想内涵,掌握优秀教学模式的操作实施要领,以扎实认真的态度去培养师生双方适应和掌握新理念模式要求的教学范式和学习方式,这需要“培养和磨合”的过程,切勿急功近利,片面地以教学测试成绩的优劣简单草率地评价自己的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所以教师要树立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观,知识学习、能力与思维培养并重,准确把握教情和学情实际,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享受教学带来的成功体验,教学自信力也会随之增强。

5.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环境氛围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新课改需要不同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向同行专家和优秀教师请教,与他们探讨教学实践问题,集众人之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教学改革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方法支持。其次,要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师生之间达成一种高度的默契,会让学生产生较强的信任感,无形中增强了教师的感召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之中,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与教学相关的良好氛围的营造,教师就会获得真实有效的智力和情感上的支持,从而富有激情、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个体的教学自信力也会随之增强。

参考文献

[1]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0(1).

[2] 郑友训.教学自信:教师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6(7B).

[3] 谢云.重建自己的教学自信力――自信就是信自己[N].中国教师报,2014-05-28.

[4] 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5] 谷木荣,明庆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良好教学习惯养成之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5).

第2篇

[关键词]元认知 训练 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安建强(1974- ),男,浙江天台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叶晓勤(1978- ),女,浙江宁波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62)和201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索”(项目编号:JG00511J8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84-02

随着创新知识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元认知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一、元认知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1.元认知的概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认知”是指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这种操作和能力包含在所有的人类认知活动中,如信息的获得、理解、验证等过程中无不包含认知的成分,计划的制订、执行、可行性评价及修改等认识过程也包含了认知的成分,对输入信息的识别、注意、编码、贮存和提取同样蕴含着认知成分。“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认知发展》中将元认知明确定义为:元认知即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的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选择有效认知策略来指导、调节自身认知或认识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其他学者对元认知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H.Roediger等人指出,元认知是指个体知道如何使用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能力。C.Wortman等人认为,元认知是指反映个体监控自己思想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及学者也对元认知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汪玲等在总结概括国内外关于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元认知的实质进行了探索,指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

2.元认知的特点。关于元认知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回答,但对元认知实质的认知大体相同,即元认知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对象的一种认知现象,这也是元认知最根本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以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为特征的活动过程。监测是指个体获得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的过程;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反馈、调整的过程。这种观点目前是普遍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观点。大学生元认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元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第二,大学生对元认知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与其元认知监测和控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第三,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第四,元认知水平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以提高。

3.元认知的培养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水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获得: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的积累而自发地获得;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训练获得。显然,对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说,第一种是学生自身的提高,教育本身并无作为;第二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值得提倡;第三种虽然最为有效,但受现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普遍推广。由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训练需要三种途径相结合,互为补充,才是目前最为现实、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科学意识和批判精神,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根据调查,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每种能力使用频度和重要性不一样,排序结果是: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而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排在首位是理所当然的;演绎、归纳、判断、类比、假说等方法是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过程中所必备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贯穿科学活动的全过程;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素养,有助于高效地管理文献和发现知识;实践能力是检验科技创新成效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语言处理能力是表现科技创新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等步骤。这些步骤是通过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而实现的,即大学生自身获得对科技创新过程这一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做出计划、反馈、调整。因此,元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其他构成要素中,它渗透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结合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强化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元认知研究对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认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元认知的问题。总的来说,进入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的元认知状态都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九个维度,其发展度依次为:意识性、计划性、准备性、执行性、方法性、激励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

元认知理论把人看成主体,看成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学习者能合理地设定学习目标,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直到完成预设的任务。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进行相应的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体针对措施如下: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大学生适时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确认不同时段的科技创新对象和科技创新任务,能够更有效地指引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目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价值,树立科学研究的目标,坚定科技创新信心,端正科技创新态度,从而帮助和指导学生转变科技创新观念,使大学生愿意科技创新、乐于科技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监控是大学生激励自我主动学习、善于创新、勤于研究,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障碍的过程。作为教师的重要责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适时变更和确立科技创新目标;其次,要帮助他们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中,选择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最适当的手段;再次,帮助他们善于评价和反思科技创新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取高效的调控措施;最后,帮助他们总结自己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成功方法和手段,并提出新的展望和目标。

3.通过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准备和总结习惯。大学生需要做好科技创新前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技能准备与心理准备。学校要提供环境、平台、师资的有效支撑,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集中于相应的知识难点和要点,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引导,养成做科研总结的习惯,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增强知识点的记忆效果和思维能力。

4.通过具体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执行力和计划性。执行力,它反映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的具体能力。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过程中,执行力也体现在如何有效处理与同学和教师的关系上,以及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情绪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及坚持性上。计划性则反映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目标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和时间安排的情况。只有计划好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和时间安排,才能合理有效地保证补救性、准备性、总结性,才能更好地检验自己的控制性和方法性,才能有效地保障充足科技创新时间和必要的科技创新效果。教师应该合理指导大学生制订一定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有执行保障的科技创新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效能。

[参考文献]

[1]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2]韩蔓莉.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刘绍龙,肖善香.认知、元认知与第二语言习得[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非学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01-02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现状

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有活动具体形式可归纳为3个方面:①常规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②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③学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主题讲座、主题教育活动等所有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涵括在内。活动形式非常丰富,而且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且各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动活动的开展,打造了很多精品活动。同时,作为思政工作者我们也在进行反思,这么多活动中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起到教育大学生的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接受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在反思过程中有不少研究者对现有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1.高校乃至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认识不深刻。至今还没把该活动真正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活动会耽误学生学业。

2.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未能完全发挥教育作用,无法吸引学生,其中不少活动是因政策而推行,在执行过程中强制参与活动,缺乏人本思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机制尚未完善。活动机制不完善使得活动只是作为一种暂时的手段,常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使活动流于热闹的场面,教育意义无法深入。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和过程有所认识但不够重视;(2)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活动结束后缺乏学生的自我反思,对活动效果的评估缺乏相应的体制。

由此可见,打造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意义重大,精品活动的培育模式有待探索。在此笔者以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为案例,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进行分析。

二、宁波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

非学业因素是宁波大学自2004年5月开始推行的德育评价考核体系。该评价体系用以考核学生学业外的实践和学习成果,主要由以下10项评价指标组成: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1~6项指标以“优秀”、“合格”、“不合格”区分,7~10项以“有”或“无”加以区分。其程序由自评、班组评定、班主任总评组成,评定结果由学工办审核并给予公示和存档,作为本学年的学生评奖评优依据。该体系是对原有的德育评估体系的一次重大进步改革,与传统的德育考评相比,学生在评价中由被动的反应转变为积极构建,评价的指标从单一归因到多元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群体合作技能的掌握。可以说该体系在设计上是非常有创意,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很多学院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只要求结果,而忽视了考评过程,使该体系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学生受教和自我学习的目标。宁波大学理学院开展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便是针对现有非学业因素考评活动的弊端,并为达到该体系预期目标而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通过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该活动被评为宁波大学2010年度学生工作特色奖和共青团工作创新奖,受到全校表彰。并即将在全校推广。

三、从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探析精品活动培育

总结和反思该非学业因素毕业评述活动,对如何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有以下启示:

1.精品活动设计的制度。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制相符,并建立长效制度。如宁波大学的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是以宁波大学德育评估体制而设计,作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德育评估体系具体执行方案,通过各班为点,举办主题活动,并进行全院评比,评出优秀组织奖和最佳陈述奖,并通过毕业生晚会进行总结将影响推向全院乃至全校,由点及面地开展。与此同时,还可将活动成果编辑成册,将优秀学生的大学经历材料纳入新生始学教育中,从而建立起长效教育机制,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活动设计上需要与育人主题相契合,与高校德育机制相符,建立活动的长效机制。

2.精品活动设计的对象。需以学生为本。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通过学生自我总结、交流等过程,体现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避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回顾和审视大学四年非学业因素的现状,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同学提供一个清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被人认识的机会。因此需要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精品活动设计的内容。设计内容要根据任务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内容上要求每位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总结非学业因素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讲述属于自己的宁大故事。鼓励同学展示个性化的大学生活,展示属于自己的精彩。在陈述过程中,每位同学能够有一个自我定位,互相对比、相互学习。为迎接毕业后的挑战而努力。这也应对着精品活动需要立足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从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开发有效的活动资源,如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我探究,激发他们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

4.精品活动的设计要项目化操作。使活动以项目化运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真正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以项目模式来操作活动,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依据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目的、有计划、有主题地组织。再此基础之上形成精品活动品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

通过非学业因素毕业陈述活动,让毕业生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给同学们展示“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做到了”,进一步在面对即将投入的求职战争中,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毕业生的优秀成果可以告诉低年级的同学“大学生活我们可以做哪些”,从而使教育全方位地覆盖大学生,满足不同年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需求。在总结该活动的同时提出以上浅见。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在设计和培育过程中,需要依托高校教学和德育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和需求,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平台,在活动中尊重个性,提高参与者的主体意识,从而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接受教育,并在活动和实践中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成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整体构建研究[J].文教资料,2007,(2).

[2]顾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

一、正确认识自我监控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保证学习成功,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标,需要在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进行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比、反馈、控制和调节的等监控。自我监控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控制的能力,它包括学习过程中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法、管理时间、调节努力程度、执行计划、反馈与分析结果、采取补救措施等能力。一般来说,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能力,它是学生个体解决问题、相互交往、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保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学习的自我监控水平一般都较高,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刚好相反。因为学生具有了较高的自我监控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什么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呢?一般认为,数学自我监控能力是指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对自己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验、调节和管理,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能力。[1]有研究者指出,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计划;二是在数学学习进行有意识的检验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数学进行有意识的调节,矫正和管理。 [2]数学自我监控能力对数学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让我们学生能有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而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实现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3]

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几点建议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二、三岁至十五、六岁,表现出较强烈的自主要求,这一时期既是身体发育迅速时期,又是生理发展渐趋成熟时期,更是心理发展迅猛时期。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欠缺的初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自我监控,产生各种学习困惑。

1、提高元认知能力,指导学生调节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元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能力是人的最高级能力。一个人的能力是否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元认知能力如何。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很多我们初中学生在强制教学手段教育下,学生元认知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为此,我们教师要围绕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进行。一是教学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以它内容的严密性,结构的整体性,问题的包含性、内涵的抽象性等特点,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数学概念、法则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探索实践、互助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节课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进行问题、思维探索的能力。二是教学要善于抓住数学典型问题。增强数学思想水平抓住重点,紧贴难点,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可以设计相关问题:“为了响应奥运精神,初一(9)班要举办“迎奥运”知识竞赛,并以福娃玩具和奥运笔作为奖品。请问:一个福娃和一支奥运笔的价格分别为多少元?引出相关问题”。教师要善于分析课堂教授内容,就要选用能够体现知识点的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换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提高。三是教学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时,更多地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经常了解学生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有意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自己做老师,自己学习知识,研究教材,教授知识,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的逐步提高。[3]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学生正确归因。我们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差一个重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习失败进行推卸责任。譬如,很多学生把自己考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理解能力差”、“状态不好”或“运气不好”、“考题太难”等原因。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各环节的不平衡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进行正确地归因分析。例如,当某个入学成绩在前几名的学生在学习下滑而情绪紧张、失望、烦燥、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帮助该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其认识到几次失败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主要是自己努力程度、学习的方法不够,深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那么,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对学习成绩一向优秀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把成绩不仅归因于能力、智力等内部因素,还应看到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成功。为了考察不同数学学习成绩水平的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差异显著性情况,有研究者做了相关的研究,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数学学习成绩水平的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在5个因素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再进一步对两两进行检验,除了优等生与中等生在评价因素上差异不显著之外,其它都是两两存在显著的差异。另外,对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相关分析也表明,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4、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加强学生自我计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表现为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差。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让他们学会使用正确归因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让他们比较客观地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去分析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自己的努力状况来制定目标,分析出自己的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积极坦然地面对失败和挫折。这样,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让我们每个学生为自己制定了切实可行、又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的达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例如:在每节课的学案提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巡堂面批学生的解题过程,指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自我监控,在学案最后总结知识的时候,多角度引导学生反思。在对学生目标完成情况,教师要多做一些鼓励性评价,要综合体现学生自我监控和教师监控,以及家长、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不断学生自我监控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数学效率。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学生要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深入学生中间,采用个别交心,集体谈心、班会掏心、家访谈话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及时了解疏导学生的不利情绪,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断加强学生自我计划和自我管理能力。

4、强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我监控的习惯。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习者自我监控的习惯。一是帮助学习者制定目标、计划。为方便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制定目标、计划。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出某章某节的重点、难点以及要求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有剩于学生设置真正激发内部动机的学习目标。目标确定后要定期检查目标实施情况。二是鼓励学生反思并修正自已的行为:为建立起自我监控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和修正自己和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做记录提高自己自我调控水平。如: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要求其上课做好笔记。三是鼓励学生制定一些自我奖惩措施:例:成功时如何奖励自已,失败时如何惩罚自已。四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如上课不专心时可用自我暗示心理训练。如我不分神,我积极思考。对自己失去信心时,可用自我心理训练语: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壮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大人物。我有顽强的毅力,我有自控力,愈艰难我就越要做。我保证在多少分钟做完某某事。

5、丰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素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但要把生活数学引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出课堂,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如果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有趣。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多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体验到数学,感受到有用的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例如,我们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利用自己的学校的平面图作为数学的原始模型,从找地方开始,让学生体会到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并能真正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样既会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的兴趣与创造性,也能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数学教学时要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让我们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制定自己数学学习的计划;学会进行有意识的检验和反馈;学会进行有意识的调节,矫正和管理,提高自己的学习数学自我监控素养。

6、培养独立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反思能力

数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是确保学生学习数学的高效和成功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初中生学习依赖性比较强,自我独立意识比较差,普遍存在需要家长帮助检查作业、梳理知识、查找漏洞等情况。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可以从如下着手:一是让学生学会反思。[4]一切知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学生学习反思,提高自我监控意识。让学会写反思日记,通过学生的反思日记能够较好地进行自我监控,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和学习能力。二是养成检查的习惯。养成良好数学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我意识,便于及时掌握矫正和控制自己的数学过程。我们学生没有养成学生平时做完作业后大多数人没有检查的习惯。[5]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写“知识积累本”或“错题集”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知识积累本”或“错题集”来反思自己的学习对数学学习思维过程,获取学习经验和教训。三是多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学《绝对值》时,很多学生在化简a,当a0的时候会出错。这时,先让学生做,然后四个学生为一组,相互对答案。如果有不同答案的想办法说服对方你的答案正确,后老师进行总结。

总之,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而是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要增强责任意识,将学习当作自己应尽的一种责任,并勇于面对困难,增强自身耐挫力和独立自主性,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便会不断提高,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研究 [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张新颜. 初中生数学学习自我监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3]杨淑洁.培养高中生解题自我监控能力探究[J].教坛聚焦,2011(1):73.

[4]魏红星.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策略初探[J].考试周报,2010(13):75

第5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对策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崇尚弘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独立的自主学习已成为高中新课标的要求。那么自主学习是指什么呢?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已成为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会学习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实地调查中学生现今对于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并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从而对高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以期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目的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笔者在了解中学生自主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调查问卷从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因素、内在因素、环境因素等多个角度设计了15道有针对性的题目,为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客观进行答卷的填写。

三、调查对象与时间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临汾五中2012届高一年级部分学生,总人数115名,收到有效问卷103份。

调查时间:2013年5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

从调查问卷的第1、3问题的答题结果显示,58%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的目的部分是为了考试,有30%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的目的仅仅为了考试;有25%的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对日后发展的益处认识模糊。这就说明我国的教育大背景还是以升学或者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这样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我国现行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制度的影响下,教学一线的大考小考、练习量过多,不同科目的老师纷纷占用自习课,自习课数量越来越少,导致了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限,严重扼制了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发展。

2、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化学学习中被忽略

创新学习指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迷信于权威,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学生要敢于质疑权威,质疑书本,不仅仅满足于获得某一道题目的答案或结果,力求对所学习的内容能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的锻炼。从调查结果4、8、10、13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不尽人意。例如,仅有23%的学生能经常主动运用所学化学知识,48%的学生对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主动想办法解决化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23%的学生能主动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化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17%会用列表拟提纲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及归纳分析。

3、学生不知该如何对于化学自主学习进行选择

从调查结果 5、6、7显示,仅有33%的学生能主动安排,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仅有31%的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大部分学生还不会或者没有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不同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有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他们应该根据自身差异性和不同需求,发挥自身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后练习等。

4、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水平不高

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活动。自我评价具有自我诊断的功能、 自我反馈的功能、自我激励的功能三个功能。从问卷第2、12两道题目的答题结果显示,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水平不高。例如,有45%的学生对自己自身学习方面优缺点及现有化学学习水平的认识很清楚,有51%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自我诊断或者评价,但不是经常这样做,并且没有计划性。

5、学生在学习中不擅于主动交流学习成果

从调查问卷的11、14问题的答题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生能与同学讨论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还有20%的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向哪些人、或者如何求助,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展示的主动性很差,不擅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遇到困难时不擅于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

6、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好

自我调控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从调查问卷的9、15问题的答题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好。72%的学生能找到相关的练习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过程;74%的学生对作业、测验中出现的错误能认真加以改正,说明学生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好。

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策略

1、整合优化学习资源

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的支持对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是必要的,为了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可定期将优秀化学作业或试卷范例在教室内展示;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培养,例如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并对小组进行评价;在月测或者阶段性考试后,及时召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会,增进教师对于学生近期基本情况的了解,学生对同伴学习方法的了解。

对于化学这门科学来说具有它独特的学科特性,即实验是化学学科的一大主要特征。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类开放性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现的机会。实验时教师以引导为主,讲授为辅,学生以自主思考、设计、操作实验为主。以这样的教学方式替代以往的独角戏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此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的设计、观察与操作,以及后续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归纳小结。

2、注重学生内在学习欲望的激发

驱使人们完成一项活动的力量源泉是内在需求, 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内心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的。由教师来创设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的问题情境,创造宽松愉悦的化学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产生适当的情境刺激,从而使学生先产生内在的化学学习需要,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一节时利用"烧不坏的手绢"这一小魔术导入,紧接着安排小组讨论,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做出了各种假设,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都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上。这种变魔术式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产生主动探求化学知识的强烈求知愿望。

3、教师应重视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

教师的认知策略素养和施教过程对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策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化学知识系统,不断总结归纳自己在学习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经验的同时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另外,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类型知识的化学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予以实践,观察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效果较好的学习方法予以推广,并准备一系列的题目进行该学习策略的强化,并且掌握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些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结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81-1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主动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即学生主动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大学需要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投入更多的思考,要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学习有别于高中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自由,摆脱了高中“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但课程难度也会加大,知识量更多,教师的教授速度更快,不会有更多时间放在叮嘱学生的日常学习上。大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更多采用的是启发性教育,考试也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发现,学生考入大学后,会不同程度地“忘记”中学时代学习方法和技巧,很少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中常出现懈怠情绪波动,在大学学习中迷失方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从而荒废了大学光阴。因此,辅导员在日常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引导他们理解学习能力的结构,引导他们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培养主动计划学习进度的能力

大学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在认识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个人学习进度计划。要按照自我学习规律,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研究中也发现一些学生组织里担任主要工作的学生干部或勤工助学、兼职的一些学生,能够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正是在工作中理解了时间的价值,会仔细研究自己的时间安排,抽出可利用的时间去保证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往往取得了好的成绩。合理利用时间,建立计划学习进度的能力是大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学习管理约束的能力

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往往与学习计划能力紧密结合。要执行好学习计划,必须要有力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部分学生对学习心存侥幸,平时不投入学习,认为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能完成考试,修够学分,平时罔顾学习,沉迷于网络或养成贪睡贪玩的坏习惯,没有形成早读或者晚自习的学习习惯,平时生活中也丢三落四,这些都是没有自我学习管理约束能力的表现。要真正汲取大学专业教授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处理方式,都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自我学习管理约束的能力。

三、培养阶段性总结学习效果的能力

高中时代学生普遍接受的是“题海模式”,在大学中已不存在这种“大考小考连轴转”的学习考试模式了。如何检验学习效果将贯穿在平时,贯穿在个人设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合理结合过程中。进行阶段性自我总结目的在于让学生主体主动去审视自我的学习活动,反思总结学习中积淀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学习效果,及时调整适合的学习策略。

四、培养评价学习成果的能力

在没有老师切实指导下的学生学习很多时候是盲目的,也很难自主地开展学习。大学生不但通过专业课学习,还可能通过一些科技小组、培训班、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学习,这些学习活动的成果价值如何、如何自主选择内容学习,涉及到大学学习的现实目的和最终目的、学到知识的实用性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差距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这种思考伴随在现形势下高校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客观评价这些学习活动的成果,解决形成的困惑都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很现实问题。

五、培养学会求助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养成关键时候会问题、会求助的能力。大学的学习环境比高中时代更为轻松自主,学生遇到的困难也相对复杂,很多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途径可能并不唯一,这都会让遇到困难的学生产生疑惑,该向谁求助,如何求助都必须要求个人做出判断的。大学的学习需要自主能力,更需要在遇到问题时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在自我思考尝试的基础上,学会主动“提问”,主动求助。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第一要务。辅导员在工作要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时为学生排解学生压力和疑惑。辅导员要主动充当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习理念的倡导者,为学生搭建学习沟通的平台,通过指导学生完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06).

[2]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08).

[3]陈德松.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4]李智晔.论大学生自主学习之基本条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6).

[5]解鹏.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第7篇

关键词:管理学;和合公共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1 和合公共管理的概述

老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便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 这一思想是他的宇宙观和他的社会观的统一。《道德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块瑰宝, 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国家社会管理无为而治的思想, 其和合的内核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国家社会管理的根本是培育社会的自我。二是无形的管理比有形的管理更重要的思想。这里说的“有形”管理指管理机构、条例、章法、奖惩措施等等。“无形”管理则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榜样、示范效应、社会文化环境及管理心理状态等等。

2 以和合管理思想检视当代中国高教管理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前沿化等显著的特点。如此复杂而发展迅速的现代高等教育,给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使高等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困惑与挑战。而只有找到并正视我们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使高等教育沿着健康和良好的轨道前进。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一是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二是学校内部为保证良好、正常的运作而实施的学科、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所有的管理活动不外乎是对两大关系的处理:一是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二是学校内部管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冷静地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不难发现以下问题:(1)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不够;(2)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3)行政权力需要限制;(4)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3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在当代中国高教管理中的运用

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将“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高教管理,我们至少可以在宏观和操作两个层面上结合现代高教管理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一下“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操作层面上的运用。

3.1 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无为而治”的管理伦理思想启示我们:在处理各种类型的管理矛盾与关系时,要紧紧扣住“治”这个目标,做到在处理各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官得守其分”—各级组织、各个部门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各行其是,领导机关“无为而治窍”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成效。

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矛盾是资源投入的有限性与社会同个人对高等教育系统期望值不断提高的矛盾。围绕这一特殊矛盾,高等教育系统中还存在一系列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它们是高等教育管理规律不同形式的反映,是高等教育管理规律和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在这一系列的矛盾中,首当其冲的是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即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以及高校内部校一院一系之间的关系。

以“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作指导,总结归纳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成功实践,我们认为处理上述关系的关键在于充分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健全分层管理架构。

3.2 以人为本,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更大的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因其性则天下从”,说的就是领导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群众,而是要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集中群众智慧,使决策符合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无为”,其实,由于万众一心,完全能够达到“无不为”。这种人本主义的管理伦理思想和民主管理的原则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3.3 协调整合,促进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良性互动

“无为而治”管理伦理思想中“深根固抵”、“大制不割”的策略运用到现代高教管理中来,就是反对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反对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和目光短浅,要通过对高教管理系统的分析,提出其中关键的制衡因素,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长生久视”。大学的管理架构可以看作是一个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型组织。大学内部既有学术管理,又有行政管理,他们在功能上是互相支持、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在运行特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甚至矛盾。改革和优化大学管理架构、提高运行机制的效率,首先必须对大学内部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建立良性互动的高校学术和行政管理架构。

3.4 强化素质,提高领导管理水平

老子“行不言之教”的管理伦理思想在高教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所批评的管理者“自视、自是、自伐、自矜”,倡导的“去甚、去奢、去泰”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也是我们进行高教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良方。它启示我们要加强管理者的思想品德修养,重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的管理干部队伍,在学校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高校组织的特性

大学是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文化形态为使命的文化组织。因此,虽历经千年的沧桑,但终究因能满足文化发展这种特定需求而保留下来。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稳定的组织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非营利性。大学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探求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方法,而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二是学术性。大学创造并传播旨在于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的知识。唯有如此,人类才会支持大学的发展,给予物质和精神的支助。所以,知识是大学得以生存的“理由”,是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即学术是大学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三是教育性。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学术发展意义上的教书育人,因此,大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包括育人的功能,都能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育人途径来看,大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方法;通过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文化熏陶、净化学生的心灵;总之,大学是以育人为核心的学术组织,一切活动都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创业管理的内涵

关于“创业管理”的理解

“创业”的本义是“创立基业、创建功业”。 其中“创”指制造或引进新的事物,“业”指“职业、学业、产业、事业”,将之相应上升到最高层次、境界来看,“业”则带有很强的“事业”的涵义。也就是说,“创业”可以广泛理解为“开创一切新的事业。”关于“创业管理”, 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1、创业即为管理。萨尔曼将“创业管理”界定为:“捕捉一切机遇,而不管眼前是否有资源可用。” 他认为创业就是一种管理方法,就是一种为抓住机遇而整合资源的管理方式,创业过程就是一个管理过程。因此,创业管理就是贯穿于创业各个阶段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以及资源整合范式的总和。它包括机会识别、机会开发与应用、资源整合、组建团队和收获回报等环节。

2、创业管理是一个以商机为导向的动态管理过程。著名的创业学家杰弗里.蒂蒙斯认为“创业管理是指开始于机会识别、继而为抓住机会而整合资源和组建团队从而实现特定价值的过程。”

3、创业管理是一切组织为实现特定价值诉求而以机会为导向的动态管理过程。针对创业管理的相关研究仍然停留在企业等商业组织的情况,萨尔曼做了有意的尝试,初步研究了非营利性组织如慈善基金会和环境保护组织的创业特征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价值,他认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创业价值在于实现社会的公益服务价值,是一种公益性事业,这种创业是以实现社会价值为导向的事业,营利以实现价值为目的,营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以达成组织目标为终点的。” 因此,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不是它的目的,即经济价值不是其终极目标。

综上,尽管关于“创业管理”的定义方式不一,但是关于创业管理的特性以及涉及范围是已达成共识的:(1)管理的外部环境是极其不确定和模糊的。(2)管理是面向未来的,是一种把明天当今天的管理思维,因此需要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未来的可能趋势下摸索前进。(3)是一种超前行为。(4)适用于任何组织和组织发展的任一阶段。(5)是以机会为导向而非资源导向的管理思维方式。(6)组织管理结构是扁平松散灵活的而非等级化的科层结构。(7)创业管理的核心要素为机会、团队、资源。(8)创业管理就是一个创新过程。(9)创业管理在各种类型的组织或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方式不一样,其内涵表现出典型的组织特性。(10)创业管理是一个冒险的过程,需要创业精神。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创业管理在不同组织的界定各异,但是核心是相同的,那就是上述总结的十点,各种类型的组织的创业管理的具体内涵和理论发展是创业管理的共性与组织特性的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组织,创业管理的解释框架不一样,关键是抓住该类组织的特性。高校的创业管理就要搞清楚高校创业的特征和高校组织区别于企业甚至其它非营利性组织的独特性。

高校创业管理的内涵

根据高校的组织特性以及创业管理的固有内涵,本研究认为,高校创业管理就是在学术价值的驱动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目标,组织主动适应变化的环境并识别有利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机会,进而以抓住特定机会为核心而有效整合资源和组建团队的动态管理过程。

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综观高教管理史,高教管理理论基本上是一部借鉴企业管理的移民史。如科学管理,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等等都是来源于企业管理。高校创业管理也不例外,起源于企业的创业实践,应用于高校的管理实践。既然创业管理能够在特定的时代为我所用,说明此管理理论的普适性,无数次的管理理论的成功迁移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组织之所以为组织”的共性和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但是,高校除了具有组织的共性特征外,也有其特殊性,因此,高校创业管理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从组织的特性出发,同时从创业管理的视角切入研究高校创业管理,不难归纳出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自主性

自主性是组织进行创业管理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对于大学组织而言,它们在当今社会受到过多干预,自主性是实施创业管理的大学区别于一般高校管理的显然特征。在这种大学里,它们能够迅速感知环境的变化,识别变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并通过自主决策的方式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整合资源、组建团队来抓住机会,进而使学校超前发展,引领整个高教事业的发展。

多样性

在这个领域,你可以见到的创业形式是教育培训、管理咨询、改革项目合作等等。总之,学科差异决定了产出知识与市场结合的方式不一样,也就是说,创业形式是因知识特性而异的。而创业形式的不同直接促成了高校创业管理的多样性。

事业性

首先,我们只能理性选择旨在于核心价值实现的机会,而不能无止境地追逐那些可能带来可观经济回报但是偏离组织使命的机会。其次,在资源的整合和团队的组建上,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是为抓住机会而找资源和组建团队,资源和团队与机会恰好匹配则创业管理过程才会平衡发展。在这一点上,除了清楚资源是手段之外,还应避免资源需求膨胀的头脑热,如果这样,很容易出现完全偏离机会这个核心而专门找资源的盲目行为,这不仅会使创业迷失方向, 而且导致机会的流失。针对此,高校实施创业管理要牢牢记住事业性这一本质特征。

复杂性

高校组织是复杂的,从投资主体看,它是由政府、社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构成,因此,它是一个由多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组织,其管理要实现对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问责,同时要照顾到所有投资主体的需求。而且所有的投资主体的要求均不相同,如政府要求大学参与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和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企业要求大学培养出他们马上能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而且同时为提升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要求大学致力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生家长要求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变动的、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本人则希望大学能为他们提供一段有益于未来发展和值得珍藏的学习经历;投资主体的复杂构成决定高校创业管理的高度复杂,它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管理是在诸多利益诉求的博弈中进行的。而不像企业,创业者或者创业团队自己投资,自己对自己负责,其创业者与投资者基本是统一的,而高校的创业者与投资者不完全统一。高校的创业者是全体领导和教师、学生,而投资者是政府、社会、企业和学生家长。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者与需求的满足对象(创业的负责和风险承担对象)是一致的,而高校创业的投资者与问责对象不一致。这又使创业管理更加复杂。

动态性

动态性是创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所以,与其它任何组织一样,高校创业管理也具有此特征。创业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动态性主要是缘于未来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而体现出来。环境持续变化而且极为复杂,创业者很难确定,所以创业者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创业管理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比如,环境变化了,如果事实证明之前识别到的机会价值不大了,你需要调整战略方向或是放弃机会的开发。反之,变化导致机会的成长潜力更大,此时资源与团队的结构和规模已经不能与机会匹配,则需要继续整合资源和优化团队使之与扩大的机会相匹配并使创业管理平衡发展下去。创业管理中的其它诸要素均如此,需要在不断的变动中及时调整。总之,创业管理是应对环境变化而适时识别机会、为抓住机会而调整资源整合、团队组建的动态管理过程,高校创业管理也不失这一点,在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诸要素使之取得动态的平衡,最后收获成功。

超前性

总体来看,创业管理是“现在”做着“未来的事情”,如机会的识别正确与否,是否符合时展潮流都要到未来的实践中去检验。资源的整合方式能否抓住特定机会也待将来实现价值与否来验证。因此,创业管理是一种“把明天当今天”的超前行动,正因其把“未来”提前搬到“现在”的模糊思考方式使创业管理具有极大风险性。高校的创业管理也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显现出很强的风险性。高校在这种变动的环境下,高校之间的资源竞争加剧,高校的管理者不得不及时分析自身学校的内外部竞争环境,找出自身发展的出路进而选择适合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这种战略选择是基于现状和未来高校的发展环境和趋势综合分析得出的,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自我选择,需要自我承担风险。

高校创业管理的实施策略

从高校组织特性出发准确把握高校创业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前提。充分认识这六大特征将有利于使这种新的管理方法与传统的学术价值观有机融合,顺利促使高校向持久的创业型姿态转变。因此,围绕这六大基本特征,同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创业管理的本质要求,高校有效实施创业管理则有一些基本且切实可行的策略可供参考。

转变观念、变革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

高校创业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有效实施受制于全体决策者、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意识、观念。在一个学校决策者或者教师对该管理思想、思维和行动方式毫无意识甚至抵触的情况下,创业管理很难全面展开和有效实施。为了使高校创业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达到促进高校顺利转型的目标,高校管理决策者和教师及时转变观念和相应变革思维和行动方式势在必行。因此,高校管理决策者应该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同时加大对高校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形成普遍的赞成创业的激动气氛。继而,在全面认同高校创业的基础上,要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全体管理决策者和教师需要适时变革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高校创业管理要求人们面向未来思考问题,捕捉变化带来的机会。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同样需要行动并作出努力。是一种边前进边思考的行动方式,在前进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资源的整合范式,调整团队的结构与规模,总之是以抓住机会为宗旨。

争取办学自

伯顿・克拉克曾经在界定“创业型大学”时,提到:“创业型大学寻求成为'站得住脚'的大学,能按它们自己的主张行事的重要行动者。” 可见,自主性是高校创业以及实施创业管理的前提。也就是说,高校要完全吸纳创业管理模式,则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争取办学自。高校创业管理要求高校自主识别机会、自行决定获取资源的渠道和方式以及自我把握行动的方针和准则。然而,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其发展更多受制于社会、政府、市场等力量。大学办学自在当今社会成为稀世珍宝。如何争夺本属于自身的办学自呢?在市场、社会与政府之间寻求平衡点,也就是把握办学自的“度”。这似乎是当前形势下很有针对性的一个回答。落实到具体管理实践中,高校首先应该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学术追求和理想。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按照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运作规律,来处理各项学术事务。相应地,办学自就按照此原则去争取。其权限范围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学校的内部事务管理方面。

追随变化、捕捉机遇

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f Schumpeter)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创业机会来源于外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使人们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或使人们能够以更有价值的方式做事。” 追随熊彼特的研究者们明确了三个主要机会的来源:技术变革、政治与管制变革,以及社会与人口变化。所以,追随这三个维度的变化进而分析变化带来的具有实现潜在价值的机会是高校有效实施创业管理的最佳途径。对此,高校应紧跟时展的步伐,集中关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对高校发展的导向作用,尤其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发展的需求。因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和基础,也是高校改革的导向和信号。跟踪这种变化的需求以及分析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便可寻找到满足新的需求的途径,进而识别并充分开发符合学校发展特色和传统的机遇。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营造一个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将是有效实施高校创业管理的有利助推器。如果把创业比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重要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显然,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源泉,创业又是创新的动力。基于两者的紧密关系,极力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创新又适合创业的环境势在必行。

创新的环境倡导宽松与宽容。在这种环境中,组织鼓励每一位成员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勇于表达不同的看法、对一切变化保持持久的好奇以及积极思考变化背后隐藏的信息。创业象征着激情与变化。因此,创业环境致力于塑造热爱变化并积极适应变化的人。在这种环境里,组织鼓励每一位成员积极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甚至将之商品化、产业化。他们赞成、鼓励甚至崇拜创业。在这种崇尚自主决定自我价值实现方式的激动气氛里,坚持不懈、艰苦奋斗、踏实苦干、团结协作等创业精神成为培养的重点。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探索则是教学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主动地通过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改善自身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和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尝试、实践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它着眼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发挥学生的独特个性,更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体验,注重多元学习方法的掌握,注重主体精神的培养,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探究式教学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近似于启发式教学,但又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 主体性探究

高职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青春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有趣的事物十分敏感;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活泼好动,有时会出现思想不集中的情况;但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2. 反馈性探究

反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程序。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必须及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反馈的积极功能。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反馈比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因而及时反馈是操作该模式的重要原则。

3. 合作性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用同学们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及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呈现自己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学生们围绕一个论题展开辩论,也是共同探究的好形式。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出难易适中、典型性强、具有探究式、开放性、启发性和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诱惑性的问题,使之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大致为: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及拓展问题。具体在大方面表现为:

1. 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2. 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4. 积极创造条件,把数学探索题带进课堂

数学探索型题目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唯一,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题目。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型题目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探索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中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

1. 以活动情境,提高学生探究的实效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矛盾。而高职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化抽象为具体”,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成功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活动,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例如,学生手中的三角板,如果让它“动”起来 ,通过学生的活动及探究,即可获得许多有益的信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如在“让三角板动起来”的活动课中,先让学生分组设计三角板动起来的方法,再提出问题并解决。如以60°角的三角板为例,让三角板沿一边为轴旋转,形成三个几何体。这三个几何体的表面积谁大谁小?还是一样大?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旋转体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和提高。

2.增强自我效能感,尝试探究,反馈强化

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或进行某项学习活动的预期和判断,自我效能感是能否完成达到某一表现水平的预期,产生于行为发生之前;针对某一具体活动的能力的知觉,一个学生可能有较好的数学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数学总体上学得不错,但这并不表明他对某一数学题有高的自我效能感。数学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对自己实现数学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一个人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评估和信心,在数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调节人们对数学活动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成功的经验能够提高个人的数学自我效能感。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通过影响个体的兴趣及其对自身数学能力的认识等因素来为个体确定活动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增强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来决定在数学活动中将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困难继续坚持,优化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有了充分数学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数学情境的要求上,被阻碍时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尝试探究式学习是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探究式学习的综合学习方式。教学中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探究的教学模式中会出现学生预习后无法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探究出的内容苍白。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肤浅的、不成熟的尝试探究逐步走向深刻成熟的解题能力是师生迎接挑战后,经验的不断积累的成果。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反馈与强化落到实处,才能确保探究的进行适应于课程的进度。反馈时注重适时、真实、准确、主动,问题发现后当堂了解、消化,层层夯实,分步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教师获取准确真实信息后应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产生的原因。学生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显示了自己有能力运用时,外部强化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强化使其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易建立合适的可以达到的目标;通过了解个体对成败的归因,可改变其自我效能感。

3. 凸显问题多样特性,注重典型问题解答,领会有效探究方法要领

这是知识的巩固、运用、内化和提高阶段。常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题组训练等让学生在有坡度、有变化的例习题中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由授“鱼”到授“渔”的目的。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探索知识、解答问题的根本要领和方法,为学生以后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打下方法基础。教育学指出:“学而得法,事半功倍,学不得法,事倍功半”。问题教学作为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教师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探究能力形成进程中起着推进作用,占据显著地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素养的形成,大多是在问题教学中开展和实践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教学活动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的表面层次上,而应该将方法指导作为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善于抓住数学问题形式多变特性和解法多样特性,根据教学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具有问题性的教学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锻炼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解法以及辨析总结等探究实践活动,教师要进行适时指导和点拨,使学生掌握和领会相同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为有效探究活动开展提供方法指导。

案例:若x0是二次函数y = f(x)的零点,且m < x0 < n,那么f(m)·f(n)< 0 一定成立吗?教师在进行该案例教学时,采用学生先探究实践,再找寻问题解答方法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学生在解题探究活动中,根据问题内容条件,认识到该问题实际是有关“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关系的练习题,因此,只要抓住“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就为解答此类型问题解答打下了基础。

由于学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练习分层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结语

总之,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交流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高”的教学理念。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式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程正龙.绝知此事须躬行———高职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策略应用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2] 林运蓉.探究式学习中高职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6).

[3] 冀建文.高职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在线学科教学[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9).

第10篇

【关键词】质量 责任 大学精神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5-02

近几年关于大学精神的讨论一浪高过一浪,成果斐然,且共识度高,但仅局限于学术圈,并未获得社会公众的呼应,更未影响到决策层。为什么?这仅从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角度来解释是不够的,必须将其放到更大的背景中,进行逻辑分析,才能获得全面的认识。

一、大学质量

质量是大学教育的生命线,但绝大多数人对“质量”的理解并非来自大学的本真角度。大学质量主要有两个视角、两种内涵,一是引领社会发展视角,即强调塑造大学生的科学和精神素养,以理念、价值来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称之为素养观,主要体现的是人本主义哲学;二是适应社会发展视角,即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此之谓人才观,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诠释。这两种大学质量观实际上是“本”与“末”、“长远”与“即时”的关系,而大学突出的“沉淀性”而非“突击性”特性无疑会视素养观为本真。

当然,现实中的大学教育没有纯粹的素养观或者人才观,而是二者的融合,但依稀可辨的区别是从素养观视角看人才观,还是从人才观视角看素养观。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视角往往决定了看问题的归宿。这两种质量观的矛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绝对的,不可调和、兼得。

当下我国大学质量观主要就是人才观,或者顶多是人才观视角中的素养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经指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众多单位招聘人员时都会抱怨“现在大学生的能力太低,连基本的公文都不会写”、“特别是博士,整天夸夸其谈,简直就是赵括再世”。实用主义由此可见一斑,加之当今社会上盛行的功利主义甚或金钱主义对民众头脑、大学教育的大肆侵蚀,民众(包括大学生)正成为钱理群教授所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大学则日益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糅合为“实利主义”,既实用又功利。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痛心疾首:“极端功利主义使得校园不再宁静,而是陷入喧嚣和浮躁。”

二、大学责任

为什么大学教育会存在这种“貌合神离”的质量观?这需要探讨大学的社会责任。人们对此的看法见仁见智,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任务内化为大学自身的行为则称之为大学的社会责任。”[1]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排除了外部强制和功利的自我价值评判,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而存在的理念,体现着大学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追求。[2]显然,前者强调大学的功利性、工具性,后者突出了大学的价值性、批判性,大体反映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种导向。这种对立价值思想影响了一些学者对大学社会责任的分类,如将大学社会责任分为外在向度的社会责任和内在向度的社会责任,前者即培养人才、发现知识、服务社会,后者主要包括人类思想的启蒙者、社会理性价值的批判者、时代精神的引领者;[3]但这种大学责任及其分类思想并不能全面解释我国当前大学所存在的问题,如为什么大学的批判精神缺失?为什么大学对发现知识的贡献不大?

其实,大学的责任来自大学的使命。本质上说,大学的使命是使人类及其社会能够持续、良性运行。可见,离开人类,离开社会来解释大学是没有意义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服务人类及其社会的宗旨,而在于服务的内在逻辑机理(主要表现为服务方式)。大学是主要通过自己的运行逻辑来服务?还是主要内化他人的运行逻辑来服务?据此可以将大学的责任分为内在逻辑的责任和外在逻辑的责任。前者主要包括发现和增进人类知识、批判和启蒙思想以引领社会发展;后者主要指培养各类人才以服务社会。二者在一些共同的具体职责上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如教育职责,内在逻辑责任教育学生的目的是要他们遵循基本的科学伦理道德规范,而外在逻辑责任则主要是将他人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施与大学生;又如人员培养,内在逻辑责任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和学术素养,而外在逻辑责任则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能力等等。只有良好的科学和学术素养不断、大面积地沉淀,末端的能力取向的“人才”就会水到渠成。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认为:“大学不能遗世独立,但却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政治风向或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该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反映一个时代之精神,但大学也应该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4]

很明显,目前我国大学是内在逻辑责任不足而外在逻辑责任有余,这导致了我国大学患有严重的短视、浮躁、虚伪、御用、功利、堕落等疾病。

三、大学精神

为什么大学会形成内外逻辑责任?这又根源于大学的精神。通常所说的大学精神是指本真意义上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异化则是指悖离大学本真精神的精神状况。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作用的产物。这里的遗传就是指本真的精神,环境就是外界社会对大学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会吸收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的思想元素(可称为派生精神),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大学精神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既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本真精神,也有位于边缘层次的派生精神。这两种精神遵循着内外两种不同的逻辑规则,从而形成了基于内在逻辑的责任和基于外在逻辑的责任。

然而,在大学精神结构这个力量场中,本真精神和派生精神的内部以及彼此之间都会进行博弈,一旦派生精神占据上风,压制或者消解了本真精神,就发生了大学精神的异化,就会导致外在逻辑责任、人才观取代内在逻辑责任和素养观,占据力量场的核心位置。

第11篇

每一个人的大学记忆都是不可复制的,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时光就是最幸福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大学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帮助。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一:离毕业典礼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天了,刚进校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在目睹了三次毕业生离校的场景后,现在终于也轮到我们自己了。四年以来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虽然也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也有了很多的长进,以下总结大学四年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

学习方面,大学四年唯一挂了一门体育,其他文化课一些科目也都算勉强通过。大学主要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课上也学了繁多的科目,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Unix系统教程》、《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基捶、《软件工程》等各类科目,其中不乏艰涩难懂的知识,有些到现在也没有搞得很明白,现在回忆起大一刚开始学习C语言基础时的情景,还是如此的生动鲜明。后来我在大三的时候主要开始学习Delphi程序设计,抓紧时间学习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后来也直接帮助了我顺利找到了工作。其它很多非专业科目也是不求甚解,大二的时候通过自己努力通过了英语四级,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整个大学高等数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科目,直到现在高数还是只懂点基矗整个大学勉强获得了一次三等奖学金,也算填补了一项空白。

除了一些文化课,体育也是薄弱的地方,现在想起去练习排球垫球,投篮,打乒乓球的情景,还是很有回味,直到后来身体些许不适,也坚持锻炼了一段时间,现在想来篮球课还是很有乐趣,把我以前没学会的很多基本动作都学会了,虽然现在水平很一般,能自娱自乐足矣。

在程序设计学习方面,我认真的学习了Delphi程序设计,尽管也只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而帮助我找到工作也很高兴,现在工作了才知道书本上知识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之前学习的MFC程序设计也抛之脑后,不过还是学到了很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知识,对Windows API的学习虽然不是很深入,但是也使我了解了很多系统程序运行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生活方面,大一的时候积极参加了一些社团的活动,也参加了一些社会上的项目,尽管现在想来很简单,但大一的时候刚踏入大学,对很多东西都很好奇。大一期间由于一些原因调换过一次宿舍,现在想来大学四年不止是我一个人成长了,大家都变得成熟了,在毕业前我也住回了原来的宿舍。大二的时候可以带电脑来学校了,随着学校通上宽带,大家电脑带的多了,除了平时用来调试课堂上讲到的程序,更多的拿来上网和游戏,这段时间浪费了一些时间,除了增长自己的游戏水平外,进步不大。

转瞬就到了大三,我们也开始成为学校的老一代人了,逐渐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也开始用了较多的时间学习知识,思考以后自己的职业等问题,这期间担任了班级的生活委员,班级工作也逐渐增多,但是也渐渐习惯了各类工作。在班级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进步,获得了很多不错的工作经验。大四上学期开始学习驾驶,期间也经常的早起往驾校跑,驾校的时间过的紧张而愉快,在忙碌的学习中我顺利的取得了驾照,下学期刚开始就每日找工作,一家单位接着一家单位的开始面试,也积累了一些的面试经验,期间的过程值得回忆。

在思想政治方面,在大学里顺利的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期间学习了很多的党的知识,而自己的思想觉悟也比以前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端正了入党的动机,坚定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信念。

整个大学期间去图书馆阅读较少,我也不想把图书馆离得远作为理由,可能是由于个人性格所致,不能平下心来阅读,大一时对摄影技术也有所涉猎,也算是懂得了很多摄影方面的知识,而网上传阅的大学必做的几件事也有很多尚未涉及,说不上遗憾,应该只是个人对大学的理解不同。

时光飞逝,大学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结识了很多各地的同学,很多事情不能一一道来,四年的时间总觉得转瞬即逝,大学即将结束,而我的学习生涯却还要继续下去。社会这个大课堂永远不会下课,毕业标志着我进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谨以此文,总结我的大学生活,勉励以后的工作生活。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二:珍贵的四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感觉非常有必要总结一下大学四年的得失,从中继承做得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回顾走过的路,也更是为了看清将来要走的路。

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不止是学到了公共基础学科知识和很多专业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析问题能力,受益匪浅。

一直在追求人格的升华,注重自己的品行。我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希望自己也能做到。在大学生活中,我坚持着自我反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四年中,我读了一些名著和几本完善人格的书,对自己有所帮助,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平时友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以前只是觉得帮助别人感到很开心,是一种传统美德。现在我理解道理,乐于助人不仅能铸造高尚的品德,而且自身也会得到很多利益,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回顾四年,我很高兴能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他们,相对的,在我有困难时我的同学们也无私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对于老师,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因为他们在我彷徨的时候指导帮助我。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可能将不知道何去何从。我现在领悟到,与其说品德是个人的人品操行,不如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得对社会负起一定的责任义务,有了高尚的品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负的责任,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大学档案自我评价范文三:我即将完成在X学X专业的学习了。在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这是充实且有难忘的三年。毕业之际,回顾3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大学生个人自我鉴定如下:

在思想上,我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

在学习上,我觉得大学生首要任务还是学好文化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好知识很有帮助,所以在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总结一下学习经验。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每每看到自己可喜的成绩,我就会感叹只要你有决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学习就是学生的职业,这份职业同样需要有智慧、毅力和恒心。

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不会落伍,根据这个理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于本专业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自学了有关经济管理学的课程,掌握了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还熟练的掌握了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勤奋拼搏、刻苦好学来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设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大学三年里,我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

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能力和其他方面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我有困难的时候,向我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使我懂得了除学习以外的个人处事能力的重要性和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在实习工作时,我虚心求学、刻苦认真、吃苦耐劳,及时总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业到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诚信、坚毅是我引以为豪的优点,也在我的工作中。为我争取来了别人的尊重。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我从小就以主动承认错误、言而有信为荣,以阿谀虚伪为耻。

我个人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执着,有时甚至可以说有些固执。这可能与我在学习中爱动脑筋、常钻牛角尖有关。这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裨益,但是很多时侯,这也会影响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甚至不经意地会在某些程度上伤害到他人。我应该学会变通,不能古板得像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对以后的努力方向,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认为,品德不仅是本身的素质修养,更是个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享受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权利,就有义务对社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高尚的品德,是我们在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的基本要求,是我们不辜负父母养育和祖国期望的前提。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健康的我;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我;大学3年,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我,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我。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小段,闪闪发光的一小段,但它包含了多少汗水与多少收获??

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辉煌的里程碑,它们为我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只要时时回顾,不管多远,我都不会迷失方向。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习;自我监控;个案探究

作为高中生,我们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叛逆、自控力不强、不爱学习现象等心理问题是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所共有的特征。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名高中生,承担着学习的责任以及压力,面对高中阶段的必须学习的科目之一―数学,除了需要我们勤奋努力、积极开动脑筋,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

一、个案背景介绍

在本文个案研究中,所研究的对象是和我们一样处于高中学习生涯的学生―小W,他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小W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下层次,数学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开始注意到小W,是因为他经常无故旷课,有时旷课天数长达三天。在老师的出面干涉之后,小W虽然开始正常上学,但是仍然经常迟到,即使是课上时也不认真听讲,甚至在课堂上经常睡觉。就此同学的反常行为,我们还了解到小W没有家人在身边照顾。就以走访的形式了解到,小W属于留守儿童,从小由奶奶照顾长大,前不久小W的奶奶去世,因为在小W并无人照顾了。在孤独以及无助的情况之中,小W开始学会了上网,并且经常性的去网吧打游戏,逐渐造成了目前这种局面的形成。

二、个案情况研究

由于小W的不幸遭遇以及目前的状态,在远方工作的妈妈辞去工作回来专心照顾小W。在与母亲的沟通过程之中,我们了解到小W由于自控能力差,网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大。为了帮助小W改掉这个坏习惯,他的年级主任、班主任、任课老师以及小W的母亲同心协力,不断为此做出着努力。

由于小W念高一,性格尚在形成之中,其自控能力不足,自身对于网瘾的抵抗较差,对小W的网瘾进行治疗的过程之中,不能采取强制性的行为,需循序渐进,对小W的自控能力进行慢慢的恢复以及培养,帮助小W慢慢改掉自身的坏习惯。针对小W的网瘾治疗,前期记录如下:第一天,小W玩电脑的时间为7小时,学习时间为1小时;经过老师与其家长的共同努力,小W也决定配合工作,第二天小W玩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而学习时间增长为2小时。但是在第三天由于母亲与小W之间出现矛盾,导致工作前功尽弃。

针对前期对小W网瘾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治疗策略的调整,在教学中,运用到幻灯片进行辅助,具体做法为考虑到小W爱玩电脑的特点故让小W加入到制作幻灯片的制作队伍当中。主要把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复习与预习部分的例题让小W进行制作。在制作中,小W不仅要制作出例题,还要把解题过程及答案制作出来。如此一来,小W要实现对教学幻灯片的制作,需要自己先掌握例题以及相应的解法,在充分理解之后才能方便进行幻灯片的制作。这次由于小W带着任务在身,使得小W对于自身学习上拿出十足的自控能力,使得任务顺利完成。就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W的数学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从原来的中下层水平,逐渐上升到中上层的水平。在小W改进的过程之中,小W的家长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从而使得小W的网瘾慢慢戒除,学习与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三、个案反思

小W从一个叛逆的问题学生,变身为现如今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其中的转变值得深思。小W的转变过程是小W自我监控能力的养成过程。因此我们看到学习与自我监控能力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所以我们自身必须意识到在数学方面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及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自身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前面是小W的个案研究,那么对于老师,我们也总结了一些相关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老师能够采取从而更好的促进我们自身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对我们自身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对于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诲,其实对我们学生来说收获甚微这一问题,需要老师走出空讲大道理的误区,其实到高中阶段我们的思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会进行一定的判断,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育之后多究教育实效。例如,老师可以组织我们收看一些成功数学家的影像,让伟大数学家的思想以及成就震撼到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数学的伟大,以及可以促进我们对数学学习热情的提升[2]。老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向我们讲述这些伟大的数学家正是在良好的自我监督之下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如此一来,我们会受到感染,从而为自己确立目标,主动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老师要以身作则,在我们学生眼里,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举止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老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人格魅力影响我们,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比如老师在我们自习的时候可以与我们一起学习,老师可以备课,或者写教案,全神贯注的进行自己的工作,这样我们作为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认真做数学题或者作业。

要想提高我们学生自主学习的频率,可以采取以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形式,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处于青春期我们自身喜爱活动的特性,去组织多项集体活动,我们会积极主动的参与[3],这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团结协作与集体荣誉感的良好品质,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对以往认识的乏味无趣的学习课堂的认知出现误差,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竞答等活动,调动起我们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动脑能力。通过活动教学,让我们充分参与其中感受,这样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育也就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论述,我们知道,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们收获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前面分析的一些建议与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数学方面。而且,还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改变以往认为数学极其枯燥与乏味的想法,相反,数学也有它自身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小W学习的个案研究,明确了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上教师要把工作任务的重点放在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上,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要为养成这一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成绩或者其他各科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行健.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6辑)[C].:,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