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手工绘图实训总结

手工绘图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23 01:4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工绘图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手工绘图实训总结

第1篇

一、前言

中职教育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实干型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强调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具有在生产第一线中从事技术的工作能力。《建筑识图、构造与CAD制图》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为目标。本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特点,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等进行研究和实践。

二、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企业及毕业生广泛调研的结果,对识图投影部分内容的学习是枯燥但十分重要的,因此借助CAD制图软件中的空间模型,辅助教学提升识图能力,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识图与CAD绘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CAD辅助绘图的优势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和方位感,从而帮助提升识图能力。

三、重建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场所(综合实训教室),以真实项目教学为主线进行教学,使识图理论基础知识、手工绘图技巧与CAD计算机辅助绘图相辅相成。

四、改革教学手段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动画、仿真识图软件、建筑知识问答库、自测自评自学系统),综合运用讲授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三维模拟动画、仿真识图软件、建筑知识问答库、自测自评自学系统等教学辅助资源,帮助解决学生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

通过科学的分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养成互相交流的习惯、把握自评互评的分寸以及培养学生具有善于分析总结的综合能力,分组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

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互动等多渠道的信息化技术辅助教程,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的实训教学理念。

通过穿插游戏课堂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项目练习,将建筑制图规范深入实训实操教学,按照识图、绘图、审图、改图和出图的步骤进行规范地操作训练。

五、建立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积累和训练,因此,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过程化考核为主、理实一体化的综合性评价。考核内容可包括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成果评价等要素。

自评互评总表

姓名: 班级:

评价项目 内容及要素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企业专家评价

分值 20% 40% 40%

过程性评价

65% 学习能力 识图知识

(20%) 识图理论知识

平面图识读

立面图识读

剖面图识读

建筑详图识读

构造知识

(10%) 基础

柱或墙

楼地板

屋顶

楼梯

门窗

手绘图实训能力

(10%) 绘制基本线型、图例

绘制平面图

绘制立面图

绘制剖面图

绘制建筑详图

CAD实训能力

(10%) CAD基本操作

CAD绘制平面图

CAD绘制立面图

CAD绘制剖面图

CAD绘制建筑详图

综合能力(15%) 识图、审图、改图、出图

学习态度 积极、有上进心、创造力

有耐心、努力刻苦不放弃

学习习惯 不迟到、早退、旷课、纪律好

有礼貌、卫生习惯好

团队合作 乐于助人

重视团队力量

成果评价(35%) 任务完成度、不作弊

六、一体化综合实训室建设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对建筑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岗位要求,对建筑识图与CAD制图实训室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现有实训室出发,建设"教、学、做、评、展"一体化多媒体综合实训室。

七、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应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情境设计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方法上有所突破,需要同时对建筑识图与构造、CAD制图相关的理论及操作掌握透彻,因此,教师应加强培训、进修、学习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多种途径培训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师资。

第2篇

要】CAD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完成图形设计的高效应用技术,其CAD教学课程也是当前职业技术院校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投入及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各类院校在CAD课程及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改进。文章引用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针对《土建专业CAD》课程的岗位群分析,引出课程建设的整合思路,提出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课程训练的重要性,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土建专业CAD》课程建设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土建专业;CAD课程训练;教学内容

发展创新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以市场需求和应用型人才输送的教育实践,是当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广大职业技术院校应本着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为目的,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原则,大力推行CAD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建筑CAD课程作为工程项目专业的一项重要课程内容,在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进行教学的。

一、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院所的大部分二维绘图任务都是通过AutoCAD软件来完成的。为此高职院校建筑CAD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应运而生。在教学五系大部分专业中该课程被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普遍开设,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对建筑领域的影响,能系统地了解CAD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CAD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计划安排欠妥,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忽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考试形式简单,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实际操作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CAD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AutoCAD课程比较靠前,而专业课程安排比较靠后,导致学生需要运用CAD绘制专业图时已经不会运用了,另外在CAD教学授课计划中,教师比较注重基本绘图命令的详细介绍,重点讲解每个命令的基本参数和绘制方法,而综合运用这些命令来绘制专业图的课时较少,加上学生识读建筑图的能力不够,结果导致学生绘图命令掌握了,但是图纸看不懂仍然无法完成教学要求。这与我们CAD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要加强学生的课程训练环节,以便于让学生动手能力更强,对理论的掌握更生动灵活。

二、CAD课程训练项目研究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土建绘图教学中,通常都根据三维特征来进行分析,然后采用二维视图方法将三维造型准确、合理、完善的描述出来,从而为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扩散提供依据。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主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学习,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流程。伴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数字化创新三维设计软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成为今天土建绘图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适应新世纪发展为基础来进行土建绘图的教学转变方式和模式。并且要充分实现教学实践课程的作用,积极开展CAD课程的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融会贯通。

2、实际训练方法的完善

2.1完善教学计划,合理选用或自编教材

建筑专业的CAD课程必须在学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建筑制图》课程,熟练掌握制图规范和在完成《建筑工程基础》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开设,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已建立的建筑设计图形语言、基本概念与CAD技术的基本技能较好地结合。为此需要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CAD课程的设置,包括学期安排的先后顺序,建议设置在《建筑制图》、《建筑工程基础》之后,位于《建筑设计》、《居住区详细规划设计》这些专业课程之前,同时配置停课训练周。

2.2加强课程衔接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枯燥的绘图命令,无法理解也无从下手,缺乏制图基本知识的学生更是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很快投入到绘图世界里去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在课程讲授初期,作为教师应该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建筑CAD在整个建筑学科中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的前续课程为《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建筑制图》、《计算机基础》等,后续课程为多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PHOTOSHOP后期处理和三维效果图课程,因此,与前修课程教师经常作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强调原来的手工绘图与CAD绘图的相同点,加强制图、读图基本知识的复习巩固。

3、突出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已成为广大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技能。因此,建筑制图的教学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读图与手工绘图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技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建筑制图内容的变革,也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优化课程体系

整合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制图能力的综合培养。按照“建筑制图”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把对传统“建筑制图”教学内容整合后与现代计算机绘图精选内容相结合,形成全新的“建筑制图及CAD”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目前主要采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如投影法知识、组合体形体分析及作图、零件图、装配图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作图功能、三维动画、立体造型等优势,使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概念,增强空间想象力,缩短由物到图、由图到物基本投影概念的过程。

三、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

建筑CAD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一般CAD课程每学期每周只安排4学时,短短的学时数是很难让学生在本学期课堂教学中全面掌握建筑CAD绘制技术的。另外,学校不同的专业,侧重也各有不同,比如规划专业重点掌握规划总平面图的绘制,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侧重于平面户型图的表达,建筑装饰专业侧重于室内装饰施工图的表达,而建筑工程技术则侧重于结构施工图的表达等。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和有限的教学时数,怎样寻找到一个既符合专业特点又结合专业项目实例操作的教学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在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中,逐渐总结出一套以基于工作过程的CAD课程训练的实训模式,即在教学课程安排过程中,增加CAD实训操作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充分掌握CAD的知识要点。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经常开展实例绘制课堂小活动,以巩固学生对CAD的掌握情况。并在教学准备工作中创新的加入一些趣味试验或知识,提高学生的对CAD课程训练的接受兴趣,同时也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发挥CAD的作用。

第3篇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进入了由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转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支撑并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在结合机电专业实际岗位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机电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5101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职业素质教育本身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技能,以便在社会上获得谋生的手段,每一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大批学生处于无业状态,甚者有些学生毕业后回炉到技校继续学习,获得实践技能,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招不到合适的人上岗,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处于脱节状态,现在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以改变这种状态,高职类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两年理论时间,怎么让我们学生通过高职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应该值得我们高校教师去思考。近年普遍认同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在这个大前提下,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基于工作过程,希望学生学到知识能够系统化,不是知识堆积,而是知识运用,这样对整个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1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析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机、电技术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企业需要机电一体化毕业生掌握的核心技术有机电产品的设计与绘制,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与生产,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行与调试,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和锻炼后,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设备的操作运行、技术创新和维护。

2课程体系设计凸显问题

2.1课程之间衔接

众所周知,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零件装配而成,只有制造出合乎要求的零件,才能装配出合格的机器。每一个零部件对应学生一门科目,只有科目之间达到配合的需要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达到满意效果,科目的配合就需要课程之间互相衔接,任课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合理设置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主要原因是没有将课程置于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考虑,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大多数高校设置专业标准时,都在核算总学时量,为了总学时量不超过大纲要求的总学时量,都在削减理论学时或者直接删掉某门课程,满足总学时量,单纯这么做,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总学时量计算不应该单纯数字加减,应该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所以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门科目应该不是单独存在应该具有整体性,前导课程应该是后续课程的铺垫,比如,一串珍珠项链,每一门科目应该是一串珍珠,最后整体课程规划应该是串珍珠的线,学生到毕业时拿到不是一个珍珠,而是一串珍珠项链,也就是项链效应。

2.2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未能及时跟上,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本,导致课程教学团队不能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不能准确把握如何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形成对后续课程应有的支撑及兼顾并行课程的关系进行设计,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或脱节现象。

3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学校自身课程体系实际情况,学校办学特点、在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上面提到整个学科体系应该达到项链效应,引导项链珍珠线相当于整个学科课程载体,机械零件的工艺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以对应的工序设置课程先后顺序,注意每一个工序的衔接,也就是每一门科目之间衔接,作为工程界语言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科目,无疑应该是本专业首先开设专业科目,本门课包含两部分知识点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在手工绘图部分交给学生正投影基本理论,学会识图和读图,以往教学当中由于学时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重心放在点线面投影和组合体部分,能够体现识图和读图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学时受到影响,使学生没有学到本门课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髓,作者所在教研室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探讨,这门课作为前导课程应该如何设置情境载体,需要与后续课程教师进行积极探讨,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知识,CAD部分绘制手工绘图当中一些简单图形,综合实训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金属材料热处理主要体现工艺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工艺方案,利用CAM软件绘制制造图,CAPP出工艺图,回炉进行金工实训,进行零部件加工,使整个学科体系能够完善。

为了使方案具有切实可行性,首先建立一个教改班,每门课任课教师由资深教师进行教学把关,这个班的学生不要求全部是优等生,应该形成梯度,反映的教学效果具有真实性。

4总结

教改和课改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关于教改的探讨也是永无止尽的,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制定出可行教学流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学根据国情、省情、校情不同而不同,每个学科又有它独特的特点,根据学科不同制定方案又有它的特点。

第4篇

掌握典型塑料模具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模具零部件的功用、互相间的配合关系以及模具安装调试过程:能正确地使用模具装配常用的工具和辅具;能正确地绘制模具结构图、部件图和零件图;能对所拆装的模具结构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能正确描述出该模具的动作过程。

模具拆装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实训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设计安装调试有全面的认识,为理论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模具拆装实训前的准备

1.拆装的模具类型常见注射模具一套。

2.拆装工具游标卡尺(大小各一套)、内六角扳手(公制)、橡皮锤、螺丝刀子等常用钳工工具。

三、实训地点

实训楼二楼刀具实验室。

四、模具拆装时的注意事项

1.拆装和装配模具时,首先应仔细观察模具,务必搞清楚模具零部件的相互装配关系和紧固方法,并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以免损坏模具零件。

2.分开模具前要将各零件联接关系做好记号。

3.不准用锤头直接敲打模具,防止模具零件变形。

4.导柱和导套不要拆掉。

5.画出模具的装配草图和重要的工作零件图。

6.模具拆装完毕要清楚模具的动作过程及每个零部件的功用。

五、装配步骤及方法

1.确定装配基准

2.装配各组件,如导向系统、型芯、浇口套、加热和冷却系统、顶出系统等。

3.拟定装配顺序,按顺序将动模和定模装配起来。

六、实训报告要求

(1)按比例绘出你所拆装的模具的结构图和工作零件(上模、下模)图;(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制均可)

(2)详细列出模具上全部零件的名称、数量、用途及其所选用的材料;若选用的是标准件则列出标准代号;

(3)简述你所拆装的塑料模具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动作过程);

(4)简述你所拆装的模具的拆装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

(5)对模具拆装实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总结

拆装的塑料模具的类型、结构和工作原理

类型:注塑模系列——斜顶模

工作原理:

将已熔融状态(即粘流态)的塑料注射入闭合好的模腔内,经固化定型后取得制品的工艺过程。

注射成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一周期主要包括:定量加料—熔融塑化—施压注射—充模冷却—启模取件。取出塑件后又再闭模,进行下一个循环。

模具拆装实验注意事项

1、模具拆装时,注意上下模(或动定模)在合模状双手(一手扶上模,另一手托下模)注意轻放、稳放。

2、进行模具拆装工作前必须检查工具是否正常,并按手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注意正确使用工量具。

3、拆装模具时,首先应了解模具的工作性能,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重要性,按次序拆装。

4、拆卸零部件应尽可能放在一起,不要乱丢乱放,注意放稳放好,工作地点要经常保持清洁,通道不准放置零部件或者工具。

5、拆卸模具的弹性零件时应防止零件突然弹出伤人。

6、传递物件要小心,不得随意投掷,以免伤及他人。

7、不能用拆装工具玩耍、打闹,以免伤人。

8、拆装结束后,清点工具。

实训总结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施;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68-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施工、监理和预算岗位就业,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和基本制图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识读施工图能力,缩短课堂与现场的距离,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由课堂教学、工地参观和期末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布置、敷设及水力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80%以上。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会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2~3个工地参观,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学期末安排1~2周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节,可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掌握基本的水施图设计与识图能力。在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理论课时占比大,实践课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随行业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的是“2.5+0.5”或“2+1”学制,最后一学期(或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就导致了专业总课时大幅压缩,本课程自然也受到影响。而在这些课时中,理论课时占的比例又很大,以一学期20周记,扣除最后2周安排考试,1~2周安排课程设计,1周工地参观,剩余的15周全部用来进行理论授课。学时有限,理论课时又占大部分,使得学生在识图与制图这个环节花的时间不够,到课程结束,学生对图纸的识读能力还是很差。

实践指导不足 多数学校在课程分配上都是实行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负责,从理论授课到课程设计都由同一名教师完成。但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环节中,由于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实践时碰到的问题复杂多样,任课教师难以一一进行指导,辅导时间有限,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效果不佳 由于在前期的教学中以理论为主,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图纸和设计操作程序认知不足,在期末的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入手、空耗时间的问题。加上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在管网布置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花费大量时间。到课程设计时间快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设计状态,部分学生进度慢,积极性不足,最终为提交成果,往往抄袭别人的作品。

制图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随着CAD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多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都开设了CAD课。一般采取先制图后CAD的形式开设课程,第一学期开制图课,第二学期开CAD课,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由于教学条件改善,多数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部分负责制图授课的教师依赖电教设备,只通过PPT演示和CAD进行制图教学,学生完成作业和最后的实训都采用CAD制图完成,忽略了手工绘图环节。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夯实基础制图能力 强化制图环节的教学,将制图课与CAD课剥离出来,明确制图的任务,在制图教学环节上,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生手工绘图环节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制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在CAD教学环节上,除了讲授CAD软件应用知识外,可通过期末停课实训周,要求学生用CAD抄画给排水轴测图,在培养CAD绘图能力的同时,为后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保证理论教学,强化识图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可分配5课时/周,考虑到高职学生也需要理论基础,可安排2学时进行理论讲授,上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安排3学时讲授识图与制图(设计),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主要进行识图与设计训练。理论讲授以传统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图片、仿真演示和视频。在学期第一周,带学生到工地参观水电、消防系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涉及项目的认识。理论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现场直观教学。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可视化教学”等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理论环节的授课一般是分系统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一般分为给水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热水系统,教学中可把各系统作为大的项目,在大项目里进行小项目的分配。识图与制图(设计)教学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应选择一套内容齐全、识图难度适中的水施图,最好为当地在建或已建的多层建筑,作为理论授课和识图环节的必要材料。进行识图训练时,教师应布置系列识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识读图纸,在课堂完成部分任务。教师可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督促学生学习,以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的身份完成教学。

通过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图纸的理解 通过识图训练,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了基本的系统要素,就可以进入设计练习。设计练习分系统进行,在各系统教学中分阶段实施。如给水系统的设计,可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将给水系统分阶段以小项目的方式组织完成。在具体实施中,给水系统可按周完成以下项目:(1)给水方式的选择;(2)建筑平面管道布置及系统图初步绘制;(3)卫生间布置与大样图绘制;(4)设计说明、图例、材料设备表编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把3学时的机房上机时间进行细化分配,如前20~30分钟可进行小项目或小细节的讲授,在中期或课程临近结束时就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结知识点。

课程设计项目分解,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识图与设计能力。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停课1周或2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往往不够。可以在开学初就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指导书。在学期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如表1所示)。如在进行给水方式授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课题,选择一个合理的给水方式,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最终确定方案。到期末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需要做的是把各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只需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将系统和大样图进行修改和细化,并对各系统的设计说明和设备材料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水施图。把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完成,可以降低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答辩环节,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在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必须独立完成任务的压力。同时,在准备答辩的时候,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并加深对图纸的理解。

强化课程设计管理,完善监控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能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调研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图集、规范,正确选择设计方案,合理布置管线,正确进行水力计算并将结果表现在图纸上,图纸表达应清楚准确。教师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指导,实行过程管理,在各项目实施中及时把关,针对各部分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针对如表1所示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针对各个小任务分别提交成果,经教师审阅后,给出本阶段成绩,然后进行下一任务。在课程设计阶段,必须把各项任务在短时间内(1~2周)完成,这对学生的能力强化效果明显。课程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如表2所示。

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实训 在学生离校前一学期,可安排2~3周时间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学生以代入施工员角色的方式,对图纸进行识读,并在最后一天进行施工图会审模拟,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熟悉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从而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识图与会审实训可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实施。组织具备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燃气等教学能力的教师分别指导各自领域的内容,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分配识图时间,如对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注重水电施工图的识读,可分配1~2周进行水电图的识读。其他专业图纸则主要通过各专业教师讲解要点、学生识读并提问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总结识图过程中的问题和图纸的错误,在模拟会审环节以施工方的角色提问,教师以设计方的角色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加入地区性给排水协会,获取行业信息 教材的部分内容一般会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更新,而教材无法及时吸纳新信息。任课教师可以加入给排水协会,借此参加专业年会、交易会或专业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活动,从而学习行业的一些新理念和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更能言之有物,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实践,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 学校可安排半年到一年时间让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定位应为企业员工,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进行设计、预算或施工管理。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工程实践中获得成长,并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学内容对授课方式、手段及课程重点进行思考、整理。通过下企业实践,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54-55.

[2]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141-142.

[3]陈鲲,陈李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225-227.

[4]陈锋.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协论坛,2012(4下):165-167.

[5]张林军,王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86-88.

第6篇

(一)生源状况不佳

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固然是一种有益补充,但伴随着高考扩招而产生的高校生源状况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独立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三本考生,就黑龙江省的九所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最低分数线在350分左右,而录取考生中高分者达到570分,两极差距有200分之多。如何兼顾这两头的学生,对独立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设计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话题。

(二)毕业去向的不确定

在全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的矛盾也正日趋尖锐。很多毕业生为了能找到一个谋生的工作,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从黑龙江各独立院校公布的就业率看,虽然大都在80%、90%以上,但其中真正专业对口的又有多少呢?有资料显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80%选择的是会计岗位,除此之外还有金融岗位、市场营销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就业岗位的不确定,加大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难度,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的议题又再一次摆在了学者们的面前。

(三)综合财务管理实训结构的不完善

目前高等院校中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大致两种:一是校内专业实训,二是企业上岗实习。大部分院校更加倾向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上岗实习,以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知识,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越来越不可行。一方面财务管理涉及企业重要机密,企业一般不会让毫无实践经验的实习生接触过深;另一方面想通过1、2个月的企业实践来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系统性,知识的应用也不全面,效果并不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应充分挖掘学校自身资源,在投入不是甚大的情况下,多开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训。笔者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校中已普及应用的沙盘模拟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引入多门相关课程,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沙盘模拟课程的深度开发

(一)准备工作

1.强化前期各主干课程的专项实践环节,要注意这些课程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学时分配比例,在这些专项实训中,要求学生掌握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特别是与ERP沙盘模拟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

2.实训工具的准备。购买或自制沙盘模具,包括代表企业职能中心的盘面、代表资金的筹码及其他模拟工具,依据真实企业经营环节所抽象出来的一系列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是沙盘模拟的灵魂所在。沙盘模拟实验室的规模一般以6~8组为宜,每组4~6人左右。每组应配备一台微机,以便于学生进行电子化决策工具的设计。构建一个能容纳40人左右的机房,每台微机应至少安装一套商品化ERP软件,例如用友ERP-U8、金蝶K3等,这些软件大都可以从开发商处获得其演示版或教学版。

(二)手工沙盘模拟经营

为了更好的发挥本次沙盘模拟的效果,应在第二、第四学期分别开展一次沙盘模拟经营体验课程,对沙盘模拟的内容及规则要有一定的认识。本次沙盘实验,重点将放在企业运营各环节中数据信息的分析、管理决策的制定,而不能再只停留于对企业经营环节体验和了解的层面上。例如要加强学生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资金筹集方式的选择、对市场趋势的分析及产品的定位、生产规模及方式的确定、生产活动的组织、整个经营过程中财务核算与管理等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本环节中,应该要求学生将实训过程中所有的决策数据妥善保存,为后续的实训环节提供操作资料。

(三)利用EXCEL进行部分决策工具的设计

为了使所模拟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实训中的每一个经营环节都会进行大量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如果完全依靠学生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势必会影响做决策的速度和正确性。因此,要求学生利用EXCEL进行一些决策工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应用能力。Excel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的通用表处理软件,不仅具有强大的制表和绘图功能,而且还内置了数学、财务、统计等多种函数,同时也提供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建立相关的财务管理工具,例如:财务预测工具,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理论,进行企业经营预测、财务预测;财务预算工具,采用全面预算法编制企业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确定企业中期与短期经营的财务目标;财务综合分析工具,将对财务考核指标体系进行管理与维护,定期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指标分析。

(四)所经营公司财务决策案例的解析

案例解析是沙盘模拟实训的精华所在。有句名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没有经历过同样也没有发言权。以往同学们所进行的案例分析大都是别人的案例、陈旧的案例,分析上也基本是套话连篇,毫无实际意义。而现在要对自己亲自做过的决策进行总结、剖析,其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谓不刻骨铭心。因此,我们强调课堂教学时的案例分析,是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到别人的实践,而实训环节的案例分析是从自己的实践总结更好的理论。在本阶段实训中,要求学生将手工沙盘模拟经营的资料进行整理,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各自写出一份所扮演角色的述职报告,在交流会上进行汇报,然后由其他组成员或实训指导教师进行点评。指导教师更可结合课堂整体情况,找出大家普遍困惑的问题,对小组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层剖析,让受训者感悟管理知识与管理实践之间的距离,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修改去完善,而企业管理实践中成长却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再也没有挽救的机会,直到退出这片历史的天空。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们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负责的工作态度的目的。

(五)ERP沙盘模拟经营的信息化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手工方式的体验,这种感觉是直接的、感性的;相比之下,ERP沙盘信息化是体验企业上线ERP产品给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决策行为带来的影响,进而理解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及对于企业的价值。 在ERP沙盘模拟信息化环节,可以选择一款商品化ERP系统作为操作平台,将手工沙盘模拟中的某一年度数据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ERP管理软件中的账务管理、报表、固定资产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存货核算等功能,能够实现购销存业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达成财务业务同步管理的基本目标。财务业务同步管理意味着:随着企业采购、生产、销售业务活动的进行,系统能够根据各种原始凭证实时地生成记账凭证,传递到财务系统,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各业务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其最关注的相关信息,实现了事中控制,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经营决策的预测、控制和分析手段。

ERP沙盘信息化以ERP管理软件为实训平台,分岗位体验信息化环境中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业务实现,理解信息化环境下岗位职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具体内容可分为:确定企业管理需求、会计科目体系设计、数据准备、建账并初始化、日常运行、管理分析等。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识图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一、课程特点

课程特点是依据课程性质所确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对知识的要求是“够用为度”,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课程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筑工程识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基础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该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应用作用,例如对于工程造价专业而言,识图课程没有学好的话,后面的工程概预算课程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进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能力及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因此说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技术基础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对一个学习专业工程技术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课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这往往是通过学生对工程图样的表达、分析、推理过程以及动手作图实践而逐渐培养起构形、表达、读图、制图等四个方面的能力,所以说本课程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教与学的矛盾

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像建筑工程识图这类专业基础课好教,就是教学生读读图、画画图而已,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于初次接触工程类课程的新生来说,投影体系的建立、各种标准规定缘何而来?图样绘制、阅读方法与规律又是如何等问题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理不出头绪。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训课,没有考虑到理论与实训的紧密结合,教学效果差。学生普遍反映画法几何部分也就是投影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部分枯燥,不易理解,空间想象力缺乏;制图规则部分要点太多,一条一条的记不住,即使学的时候记住了,到画图时又忘了一大半,有的学生能自己翻书查阅,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只是自己胡乱猜测大小比例等。另外,学生喜欢实践作图时间,但也存在问题,集中画若干张图反映比较累,而且画图前老师讲解时不认真听,自己拿来就做,遇到问题不懂不会也不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善于形象思维,喜欢动手实践,不喜欢传统的说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来获取知识。所以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改革要结合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只看设计者的思路,更要看受教者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和读图能力,这对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来说是一项主要技能和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为重点,精简繁杂的理论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实现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与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画法几何、绘制施工图和计算机绘图三大部分,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与专业特点相适应,合理地将以上三个部分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并与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合理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将画法几何部分内容融合到施工图绘制中,通过组合体的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结构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等教学情境的实施,学生在实践作图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投影原理。在手工绘图完成之后进行计算机绘图部分,也分为上述三个情境,学生在完成绘图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命令,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另外,在施工图的识读与绘制之前增加认识实习环节,让学生对建筑工地、建筑构件实物及施工图有直观的认识,从而能将“物”与“图”联系起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对建筑工程识图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合理地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于一些学生易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和讨论式教学,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在实施“组合体的识读和绘制”教学情境时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先用堆砌模型方式将形体化抽象为具体,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建立的组合体进行绘制,这样,学生在堆砌模型和绘制的过程中,能牢固掌握立体与三视图的互相转换,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技术在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软件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运用AutoCAD、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以其清晰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有强烈的感官认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尤其是多媒体课件中动画和视频短片的引入,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增加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教、学、做同时进行,使传统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绘图教学完全融合。此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可能。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局域网,建设相应的网络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案例、图集等网络课堂资源,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开辟网络学习论坛供学生、教师交流,及时反馈课程信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期末闭卷考试以及学生提交的平时作业等,这样很难准确、全面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各项能力的掌握情况,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使之更合理、更科学。因此,教学评价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与改善教师的教。学生的期末成绩可由两部分组成:考核和考试成绩,考核、考试各占50%。考核部分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技能、团队评价、提交阶段性成果;考试部分包括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理论考试以笔试为主,操作考试以上机操作为主。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手工作图与计算机绘图融合,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另外,可以定期举办学生工程制图技能竞赛等活动,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展示自己的风采,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可以和后续的课程如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相结合等,对于竞赛结果可以综合考虑到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应根据高职识图课程的特点,并综合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素质层次等因素,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专业目标与能力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进而提高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技能培养;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05-02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率。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关键问题。根据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纲要,把实践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结合而安排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我院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考核形式中的必修课。我校电气类学生能力培养可以分为课程学习及与课程相对应的实验专项能力:课程学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课程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仪表使用测试能力及典型电路的分析测试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综合实训的教学工作,保证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有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一般选择一个具有典型功能且有完整电路系统的分析、制作、调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选取综合实训项目将影响实训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本文以电类专业学生一年级综合实训项目,介绍实训内涵、实训项目选择建设及体会。

一、综合实训的内涵

综合实训是将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所形成的单项、单元能力通过综合性项目课程进行融合,使学生了解这些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所形成的单项、单元能力在完成一个本职业技术领域电气控制方面典型工作任务时所起的作用;通过本综合性项目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二、实训项目选择

综合实训的教学要求是现场教学、连续集中训练、过程考核。鉴于综合实训教学的项目特点及要求,本综合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有如下原则性要求。

1.具有典型电子产品工作任务特征,并具有完整工作过程设计与教学要求。

2.能使学生通过本综合实训项目学习,得到本标准所规定的各项能力的训练。

3.项目教学中所形成的各环节教学模式、作业文件与成绩评价明确规范。

4.项目教学中所形成的作业过程与作业文件符合企业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遵循的国家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

5.为学生提供的指导和条件能确保学生完成项目所规定的全部工作。综合实训项目选择应具有以下原则:①项目应具有真实性、实用先进性。综合实训项目应具有实际生活、生产相关的功能。如选定DT9205数字万用表的组装、调试项目,该数字万用表是具有一级精度测量仪表,学生平时做实验或毕业后工作上都可以使用。项目涉及电子绘图、电子元器件测试、电子电路焊接、组装、调试、作业文件编写等训练。此外选定的交通灯、数字钟、声光报警电路等都是有实用且明确功能的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做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②项目内容应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关。我校规定学生毕业要考取相关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找工作。电气专业有电工中级工、电子信息专业有无线电调试工,通过电工实训及以后电气控制柜实训能掌握电工中级工。考核能力要求;通过电子产品装调实训,掌握学生元器件测试、手工焊接、调试等能力,为无线电调试工考核打下基础。③项目要尽可能与相应专业对应,要有多个项目供选择。如电子产品装调实训有4个实训项目,可以根据专业情况来选择如电气专业选数字万用表、声光报警电路组装调试;电子信息专业可以选择声光报警、交通灯、数字钟等应用电子技术更充分些的项目,这样学生在制作、分析上会更有帮助。④项目内容要适合1~3周的练习。现场教学要有足够任务,否则学生会觉得没事做,影响教学秩序。实训项目要按每天做的任务分解,经系部及教研室主任审核,方可组织实施。下表是实训阶段任务、目标要求、成果展示、教学方法及时间安排表。

三、项目建设

每个实训项目要具有建有项目实施的教学标准、项目实施的教师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指导手册、项目实施的学生作业文件及电子实训指导手册、项目小组讨论记录、项目过程考核记录、项目结果的实物照片、项目技术总结、项目作业文件等原始材料。这样学生现场制作有指导资料及要求文件,课后有相关作业文件及记录,确保实训教学环节的完整及教学质量。此外每隔两年要进行实训项目的更新,确保新的电气工艺、器件、产品的应用,保证实训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四、几点体会

1.实训项目学校要支持。学校每年进行实训项目申报评审,对实训项目的质量、更新、实施都有保证。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可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申报建设积极性。

2.实训项目老师要支持。一个新实训项目教学要教研室多位老师参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如项目指导手册资料、作业文件安排、每天的现场任务等都要经过多次实施总结调整才能完善,项目也才能持续实施下去。

3.实训项目要考虑耗材成本。实训是现场教学,涉及班级多,人数多,要用到大量元器件,在项目设计上要考虑元器件成本,对有些器件如集成块,不要直接焊在板子上而用集成块底座,这样集成块可以重复使用,降低器件成本。也可使学生建立节约及成本意识。

参考文献:

[1]黄继昌.常用电子元器件实用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园林制图;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44-02

一、园林专业中的制图课程的重要性

园林制图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如何为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竣工等阶段运用手工和CAD软件绘制出各种图纸,进行识图与绘图方面能力的训练,为配合与协调各阶段工作的一门学科,在工程设计、施工阶段中,应用十分广泛。园林制图课程的设置,一直以来就关注于学生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及基础的识图与制图能力。这是开展后期教学课程,进行专业知识训练的基础所在。制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以后的工程设计图纸的质量、工程管理及预算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就要从园林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开始。

二、以园林制图课程为例,开展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改革

1.课程设计理念的改革。经过建设市场职业岗位能力的充分调查和本行业众多专家的积极指导,园林制图课程的设置须符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经多次充分调查与走访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同级别的园林工程施工单位、相关的景观设计院及相关院校,不难发现从事园林行业的设计员、资料员、预算员、施工员及监理员等多个岗位都对园林制图课程有着基本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坚持以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生产一线的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园林图纸表现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2.教材内容设置上的改革。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和知识、技能等内容。就拿园林专业来说,透视图部分是园林制图课程里的难点和重点,根据课程的章节设置,其应隶属于后期的课程,而第一学期则注重培养学生空间感,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完全可以将其课程的讲解安排在第二学期,作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此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上相关的改革措施。首先,以介绍项目入手,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点,以实际操作演示引导对象,进而提出更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完成任务,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见图一)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一味的“满堂灌”改为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显著。

教学方法上也必须要求与时俱进,由此应强化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力度,将多媒体实际应用到课堂上去,以文字、图像、软件形象的手段来展示知识理论,在此要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对于CAD制图能力,因为该软件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是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院校现已采用一体化教室进行授课,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明显提升。另外,由于园林专业的实践性,其课程很多时候涉及到实践实物。比如三面投影部分教学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由此在实践的课程中要强化实物教学的作用。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实践能力,制作相关的实物模型或者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进行展示,这样有利于其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课堂中关注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建立融洽的学习环境。我们知道在使用CAD制图的时候,受限于制图能力和自己的理解能力,制图往往带有很多主观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的全心投入,及时纠正其错误倾向,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发展。同时注意对于制图能力强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优秀作品进行讲解和学习,以此增强学生的信心。由此可见,园林专业的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转变教育观念,注重质量教育和实践教学;其二,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强化专业体系的建立;其三,以职业训练为重点,不断优化课程的质量;其四,以实践能力为突破口,健全师资力量,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其特殊性,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很好的与职业、专业及经济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技术和知识的结合,实现学生和社会的结合,实现能力和经验的结合。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要始终认清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深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园林专业来说,其计算机绘图能力要不断的强化,积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其综合能力不断强化,以迎接未来职业的种种挑战。

参考文献:

[1]张丽娟.浅谈高职院校园林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纵横,2009,(8).

[2]李宇,金建红.高职园林工程校内实训基地设计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3]张金炜.CAD园林工程图制作项目式课程改革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4).

第10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工程化视角;工程实践;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工程实践中不仅需要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科研型人才,更需要在一线从事制造、加工、运行、检验等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宽广的理论知识,还必须经受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一、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图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较多的实践。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承上启下,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程素养,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2],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时少,内容多,知识点琐碎,教学单一

机械制图的主要内容以投影理论为基础,侧重形体表达。内容枯燥抽象,知识点琐碎且涉及面广,教师讲课方式为“教师讲,学生听”,单调无趣。

2、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中强调课程体系的理论性与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能力,实践与理论间缺乏过渡与衔接。

3、过度依赖计算机绘图软件

随着计算机图形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绘图成为近年高校教学的主流。这种教学模式忽视理论与实践教学,过分注重上机操作,使学生在缺乏理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绘图软件的大量练习,造成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目标成了“培养简单的制图员”,而不是具有读图、绘图能力的工程型人才。

二、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设计定位

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是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基于工程化视角进行机械制图教学设计,要遵从工程教育(技能训练)的特定属性―实践性,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少理论讲解,多工程实践训练,强调以工程实践辅助理论知识掌握,基于工作过程与生产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工程化应用型人才。

三、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工程素质培养

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教学设计,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讲为主向学生练为主、教师从讲授型向指导型转变,因此,需对机械制图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探索具有工程实践特点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理论部分教学设计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工程实物的合理形式辅助学生理解。在讲授投影基本理论时,利用实物模型或挂图授课;在讲授基本体时,请同学分组制作纸制模型;在讲授组合体、零件图、装配图时,利用三维造型软件制作的三维虚拟模型进行展示辅助教学;在讲授装配体、标准件、典型结构、典型产品时,通过动画与爆炸图模拟工程实际中的产品装拆、运动及功能。

(2)请学生携带分组制作的纸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同时组内同学协作进行投影实验,归纳、总结、掌握投影理论内容。将往届学生实训制作的实际零件带入课堂,分组下发,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际零件的结构特点与绘图规律,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3)选用企业在产零件,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衔接。将工厂实际零件以及相关生产资料带进课堂,采用引导观察、理论讲解、分组讨论、练习绘制等步骤,实现讲与练的无缝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均可以组内讨论、自行查阅或请教老师的方式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生产实践、现场教学、多媒体课件虚拟演示、真实零件观察与测绘、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设计,使学生不但掌握工程语言,同时接触实践工作,提高学习兴趣。

(4)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资源空前丰富,结合机械制图的精品课程资源、微课、云班课、慕课等网络资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讨论与互动,课后重点复习,加强理论教学。

2、实践部分的教学设计

(1)采用工程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参观实习,进行生产现场参观―专家讲座―生产线上正在加工的产品实物―产品实物的图样分析、讨论、阅读―表达方案分析―技术要求分析―工艺卡片阅读等过程,让学生尽量接近生产实际,培养读图及正确的零件表达能力。

(2)手工绘制零件图。依照所参观的制造企业的产品,分析此产品的工程图样(包括装配图和零件图),依照国家标准,要求学生在合适的图纸幅面上按比例绘制零件图,包括标注尺寸与公差,书写技术要求等,组内同学互相检查修改,最后提交。

(3)校外实践与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到各类制造企业参观,了解各种加工方法的对应图纸,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4)企业零部件三维绘制大赛。教学设计中,将三维造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结合生产实际,根据产品的设计过程,扩展构形及表达内容的深度,将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技术要求等内容,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进行零件综合表达的三维模型绘制,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理实兼具的综合性教学设计―典型部件测绘

典型部件的测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养。[3]

首先将学生分组,组内同学共同完成测绘任务。部件拆卸前,先观察实物、阅读参考指导书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部件的结构、性能和工作原理。拆卸过程中,边拆卸边徒手绘制装配示意图。在拆卸过程中,练习使用常用测量工具、拆卸工具,讨论体会常用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精度。部件的拆卸过程既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工程素质。

其次,部件的手工拆装测绘结束后,组内同学需要完成并提交如下作业:尺规绘图一份、计算机中进行的三维造型一份、由三维造型生成的二维工程图一份,装配图一份、爆炸图一份。在三维参数化造型软件中依次对部件中的各个零件进行三维建模、生成零件的二维工程图,进行零件的装配过程以及生成装配图。

最后,完善、补充所需提交的作业资料。典型部件的测绘实践中,涉及到的课程有公差配合、测量技术、拆卸与装配、参数化三维建模、二维造型、国家标准查阅、典型件的典型画法、工艺结构及安装顺序、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等,在绘制的工程图样上,将涉及到的上述内容进行完善补充,最后提交给教师。在整个测绘过程中,学生的工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一方面学习了与制图相关的若干课程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实际的设计过程有了深入的体会,对徒手绘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四、结束语

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因此,教学设计上必须要体现“工程化、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与工程应用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基于工程化视角的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设计,结合工程实践中典型的零件测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调现实世界的直接真实学习训练,通过获取直接经验学习理论知识,符合工程化视角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静,耿向前,王鹤.机械制图精品课程中工程素质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5)81-82.

[2] 黄燕钧.基于工程实践教育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5(6)79-84.

[3] 赵军,商跃进,张慧.机械制图测绘课程教学改革与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1)277-281.

第11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机械制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73-02

机械制图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学新生不具备本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如空间思维能力、金属加工生产工艺知识、工程设计意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无法理解机械结构、合理尺寸标注,不能理解零件图和装配图上的技术要求等。现行的机械制图教学沿着“投影理论――点线面的投影――基本体――组合体――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及标准件――零件图――装配图――测绘实践”顺序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相对完整,但与工程实践脱节,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关联性也没能体现出来。多数学生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将制图等同于画图,没有真正掌握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这将影响其后续课程的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以生产实际为背景,以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为线索,整合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将实践项目引入到机械制图的教学环节,既弥补了学生生产工艺知识、工程设计意识、实践能力的不足,又保证制图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联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熟练掌握绘图、看图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课程、设计奠定较好的读图和绘图的基础。

一、机械制图课程目标定位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方向,即给课程教学定位。为此对本校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得出如下数据(如图1所示):

上述数据说明本校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机械相关专业的人员比例较大,与图纸相关联的工作较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图纸始终贯穿于工作过程之中;图纸是开展实际工作必不可少的文件;工作人员必须先理解图纸,才能按图施工。

上述调查和分析充分体现了工作过程、图样、工作人员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时,必须从以往的“知识本位”转换为“能力本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空间想象及图样分析”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注重学科内容的严谨性,讲课时更多的是关注学科知识的讲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关注度不够,对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专业对口性应用关注得就更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浓,故学习效果不佳居多。

(二)教学手段单调

现如今多采用PPT课件讲课,教师实质性的手绘演示教学过程大量减少,使得部分学生在手工绘图时会产生诸如如何正确使用丁字尺、如何进行尺寸分度、如何使用尺规快速绘制正等轴测图样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在做相关的绘图训练时,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或提示,长期处于自我摸索当中,遭遇挫折太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手工绘图、徒手绘图,缺少工作学习的耐性和韧性的训练,故对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例如,采用项目式教学或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后,学生的分组学习、讨论阶段很空泛,真正认真投入学习讨论的学生很少,讨论的深度也很肤浅,根本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标。考核评价的方法及手段也相当的不理想,大都没能真正发挥应有的督促与促进的作用。

(四)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

与实际能力训练相关的测绘实训练习较少或流于形式,造成毕业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相应的解决思路,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需求,首先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是: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上弱化画法几何中的图解、求证部分内容,加强工程上最需要和常用的投影、剖视、断面、零件图和装配图等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绘图能力。

2.打破原有教学顺序,根据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重新构建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转变实施方式,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施教方式,形成主要以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改革实践

1.学习情境选择与设计。课程项目的设计,要求项目的设计或选择应源于真实的工程和事件,内容具体、有针对性,处理好项目典型性与机械制图知识内容普适性的关系,项目将实践与理论融入教学过程,教师设置、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学习情境设计如表1所示: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取。教师应最大限度的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引导阶段以及知识点传授阶段,多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进行,在微课内容选取上还录制了大量教师亲身示范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的内容,这给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好评。

3.教学过程中关注点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各知识内容,结果却不理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是以具体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就应该允许学生像一般工人工作的过程一样,遇到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同学、查资料、请教老师。要允许学生没能记住已学过知识的情况出现,因为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这时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还积极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归纳总结经验、开扩思维、快速记忆。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相当于带领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岗位,使学生们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掌握新知识、获得相应的工作经验以及团队合作经历,这对学生未来进入职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大量开展,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只是随大流抄袭别人的劳动成果;有的学生在整个项目开展过程中只愿意选择一些任务轻巧的活来做,并没有全程参与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学习评价方面,广大的教师还应该积极面对,学生得分多少不是关键,如何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的学习才最重要。

【参考文献】

[1]涂小华,王翠芳,朱建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研究[J].江西化工,2011(3)

[2]李洁. 基于虚拟技术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构想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345)

第12篇

关键词:职高教学;建筑专业;任务教学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个给职高建筑专业院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随着建筑技g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技术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何在职高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职高教学的根本目标一直是职高教学者思考的问题。所谓的任务教学法,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所需要讲授的知识融于一个个单独、独立的任务当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能学到将来在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工作状态,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记忆的深刻程度。

1、任务教学法在职高建筑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高质量的专业课程设置对于确保学生知识面的全面性以及将来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职高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而科学合理的专业课设置是建立在可靠的职业分析及专业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进行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其所处的工作及职业环境,对职业环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步教学行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根据时代的最新要求进行设置,通过市场需求来指导教学,对所选的课程进行实时的调整。以人才培养、基本的工作需求以及职业能力来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课程。由于建筑工程是一个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涉及的工艺流程较多、施工现场变化较大以及手工参与较多的一个连续性极强的工种。以土力学基础的教学为例,土力学基础是一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课程较多而且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紧密的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类专业的特点和该课程的培养方案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和确定以培养学生具有能对土进行工程分类和土工试验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对挡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进行分析计算、验算的能力,具有能识别和应用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的能力,具有对基础沉降量及地基承载能力进行核算的能力,具有对一般性的浅基础与桩基础进行设计并绘制成施工图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这些零碎的环节用一个典型的任务串接起来。例如,可以通过以地基的设计及防沉降为目的,以地基的基底压力为线索,通过任务的设计来贯穿整个课程体系。这样就通过一个典型的任务既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本门课程所有知识进行全面的概况,不仅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知识的整体性,还能使学生的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任务教学法在职高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专业是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采用识别专业图纸,并能熟练的操作专业软件来绘制建筑施工图纸是一个现代的建筑行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张典型的专业图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张图纸要尽可能的具有典型性,可以相对较复杂。之后,教师再对该图进行一定的分析,是学生对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对软件的具体操作进行讲解。这是任务教学在建筑专业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程序,下面将对具体的流程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应该是任务项目的提出和选择。在建筑专业的任务教学过程中,任务项目的选择相当重要,它对于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选择项目时应该以所需要教授的知识作为主线,然后根据教学的基本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尽量保证任务项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初学时,可以适当的简化任务,但是要保证就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及思维能力。

其次,在任务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来进行,教师确定任务项目――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授――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进行任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任务项目方案的设计――方案的修正和完善――任务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任务项目的相互评价――教学反馈与总结。

再次在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性来确定合适的任务。任务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任务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合理分散,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在进行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尽量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容易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对工程实训基地加以充分的利用。

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合理的应用,尤其是对于职高学生而言,应用技术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教学要结合工程实训来进行。例如,学生可以在工程实训基地通过边学边练的方式,对建筑实践中需要完成的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使用、计算机的应用以及绘图实训等任务进行现场的学习。同时,对导线、高程以及地形的测量,建筑工程放样等项目也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由于实训场地一般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完成四等以下的平面与高程的控制测量为地形图的测绘、相关数据的采集及定位放线提供条件,这对于任务项目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