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3-30 10:5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在人类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比尔・盖茨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可见,生物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学科。但在初中阶段,生物不是中考科目,学生和家长们普遍不太重视,视其为“副科”,造成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诱发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些经验。

一、上好第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生物的一个重要前提,而兴趣的激发培养开始于精彩的第一课。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前言”这一课时,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适当结合近十年生物领域内高新技术成果及科技发展动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动态的图片介绍给学生,满足学生求新猎奇的心理,引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我首先介绍学生身边值得研究和思考的生命现象:花草树木的叶子为什么大多是绿色的?青蛙为什么到了冬天要冬眠?馒头长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男人长胡子,女人不长胡子?等等,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奥秘的兴趣,接下来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克隆技术,展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并相继介绍世界各国培养出的克隆鼠、克隆牛、克隆兔、克隆猪等动物。国外利用转基因技术培养了具有人的生长素基因的个体特别大的超级小白鼠和长有“人耳”的裸鼠;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基本绘制完成,逐步揭开人体生命的奥秘,将来像遗传病、癌症、艾滋病等都将成为可治之症,等等。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探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过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生物科学探究实验,课堂上有许多内容因受到条件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环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已经渗透到教学中,它通过光、影、声、电不仅能弥补常规探究仪器的不足、辅助或模拟实验探究活动,而且能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习生物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讲《寄生虫》一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一个片段:“一个小朋友肚子疼得厉害,腿抽筋,晚上睡觉磨牙。医生诊断是得了蛔虫病。”通过这个小故事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以此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蛔虫病侵入人体的过程。我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的动画、图片制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们。学生们在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情绪高昂、精力集中、答题活跃,避免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欲。

三、注重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采取合理的手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由“要学”到“愿学”再到“会学”和“乐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在教学中,我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生物知识获得生动、深刻的印象。如初一生物中讲肾脏、心脏、人体的气体交换等知识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在讲人体气体交换时,我首先拿来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用软木塞塞紧,然后一个沿胶管用嘴往里吹气,另一个用针管沿胶管往里打气。不一会儿,用嘴吹气的锥角瓶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另一个仍保持澄清。学生们惊讶不已,提出疑问,紧接着我引出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在教学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触:一堂生动的课,可使学生们情绪高涨,充满对学习的热情。

我不仅自己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而且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我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体验生物科学的乐趣。如:在讲初一生物《发现细胞》时,我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遍制作洋葱临时装片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们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时学生们对实验的兴趣特别高涨,纷纷动起手来。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时,个个都特别自豪,纷纷夸耀自己的成果,许多学生举一反三,又拿来番茄等观察细胞的结构。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只有让学生喜欢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能动性,从而自发地去追求和学习这门课。

四、发挥本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知识,因此,在学生的身边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农村且位于沿海地区的中学有着城市中学无法比拟的条件,丰富的乡土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农村有它独特的条件,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几乎都有,这些动植物都可以成为生物课堂中的实物标本。如:我在讲蔬菜作物、粮食作物、林木和果树等知识时,代表物菜豆、小麦、松树、桃树等植物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个学生都见过并能找到。课前,我布置好课堂所要涉及的知识点,让学生分成小组回去后对着实物自己总结。如:菜豆,我让学生总结出叶形、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根系、果实,以及其他的蔬菜作物都有哪些种,上课时,我惊讶地看到每个小组不仅把调查的知识总结出来,个别同学还带来了花、叶、果、根等实物标本。我一边组织学生看实物一边总结,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其他如水产动物、种子植物、陆地生活的动物、空中飞行的动物等内容的教学时,我采用野外实地教学。他们有了亲身的体验,在直观上更容易接受。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农村活生生的生物比任何生物标本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探求生物学奥秘的愿望。

第2篇

关键词 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 主动求知欲望 自学习惯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它是掌握知识、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最佳手段。学生如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当他进入社会后,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包括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及实践知识等),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着手通过所教的《科学》,有意识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借鉴自学榜样——激发兴趣

通过《科学》课中一些科学家的事例,让学生惊叹他们的成就时,指出他们就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例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等。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成材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虽然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他“所学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自学中得来的”,这里所说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出身贫寒,主要靠自学成才。14岁时他跟一位装书兼卖书师傅当学徒,利用此机会博览群书。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等,法拉第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是从书本获取知识。

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从小只在学校读过一年书,受过几年家庭教育。诺贝尔童年时,在父亲劳作的工厂里打杂,多少接触到一点化学知识。从16岁起,父亲送他到美国一家工厂当学徒,在那里他艰苦学习了五年。一生共获得20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设立了著名的诺贝尔奖。诺贝尔的自学,首先的和主要的是向实践学习。

通过自学成才榜样的熏陶,激发学生自学动机,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需要。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学习未动,兴趣先行。当他进入社会后,这种兴趣会转移到新知识(包括来自书本、社会、生活、大自然及实践的知识等),并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它们,即自学它们,即向书本、大自然、实践等学习。

二、渗透自学方法——发挥潜能

自学方法是指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和技能,发展能力而采用的工具、手段、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策略和组织管理等环节。

(1)科学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普遍学习方法、科学学习方法等。以科学学习内容为载体,传授自学方法,针对性强,具体形象,易于接受且与知识教学相辅相成,如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等进行归纳力学知识,把其中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知识结构条理化。把学过的零散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进行复习。

(2)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班级中或学校中的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他们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即自学方法,会使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并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

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就好像教给学生打开一座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会比给他们一些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掌握了良好的自学方法,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培养自学习惯——巩固自学能力

初一新生刚入学时,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了小学中“课堂听讲、课下习题、复习考试”的被动读书套路,自学能力极度缺乏,如在以下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培养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如指导学生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将重点语句在科学书上做出显著的标记,养成对预习内容进行概括的习惯等。事实证明:预习是自学的演习,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它对培养主动阅读,发展智力等有很大作用。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老师再给以机会,不仅使他有成就感,而且为今后的自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2)课中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尽量少,留给学生的余地尽量大,通过讨论、精讲、点拨和小结等自学引导,让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自学习惯的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学效果的反馈。学生大胆质疑,这一做法能促使学生钻研学习,充分调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观念等去进行理解,其疑难之处又及时获得解决,它对于激发自学活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极有益处的。

(3)课后复结。学生切实地实施课后自学复习,比课后补习要好得多。因学生自学复习时既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又要在总体上把握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把握书本知识的主干,支干,思维脉络。在复习自学的同时,分析、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教师必须精简习题,以便学生有时间落实以上环节。同时,与《科学》教学具体结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时,自学能力也不断提高。

自学能力举足轻重,无论生活中小细节的学习,还是科学家那样的研究,都是自学能力在唱主角。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即自学能力,作为一项教育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发现由于重视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欲望的激发。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处于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梁旭.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何炳章.“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6)

第3篇

【论文摘要】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终身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需要改革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改变“一讲到底”,激发学习兴趣;丰富阅读生活,体验阅读;抒写真性情,培养创作个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终身学习、生活、工作的能力。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终身学习的兴趣,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看来,我国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真正实施“绿色语文”、“阳光语文”的举措,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是,为什么人类成了人,而猴子始终是猴子呢?这是因为猴子不肯站起来,因为它守旧。传统的教育以“应试”为中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它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问题的答案唯一化、绝对化,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背诵老师传授的知识点以迎接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麻木了学生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转变以能力为目标,以发展为归宿,倡导由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实施已经六年了,我们一直在探索适合语文教学的模式,教学理念已经由关注“知识传承”变为“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做到了从心底里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并精心呵护其发展。教师不仅要能容忍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而且还能顺应他们的差异,促进其个性化发展。最近几年来,我们学习和实践着“洋思教学模式”,主张“以学为主,当堂训练”,对学过的知识点当堂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课堂上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支配时间,学生做到先自学,走在老师的前面,大多数同学都可以通过自学自行解决课本内容,尝到了自主学习,“不待老师教”的甜头。然后,教师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点拨提示。于是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参与意识,学会了学习和合作,不但熟练了知识和技能,也发展了各种综合实践的能力;把“阳光”请进语文课堂,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呼吸”,快乐的成长。

2.改变“一讲到底”,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涵咏语言运用的技巧,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留意文章的暗示语、潜台词,借助想象捕捉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疑。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养成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其答案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是多元化的;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的每一个层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 1要重视朗读。我们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语言艺术,必须培养学生“乐读”的兴趣,使他们手不释卷,乐不思蜀。语文课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化无声的文字为有情的音符,口读耳听,口耳并用,使整个语文课堂书声朗朗,余音绕梁。这不仅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而且培养了语感,深刻了印象。老师也要以身示范,读得声情并茂,读得抑扬顿挫,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融合到文章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才能够受益匪浅。而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应做到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因为,只有背过的东西才是自己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的文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就是要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和感受文学原著。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认为文学教学取得成就的决定性条件,就是要热爱语言,感受语言的美。”师生在整体感知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段,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作品语言的特色;可以通过各种语言训练形式(添加或删减词汇,置换原句的标点符号,调换语序等练习),让学生懂得怎样的语言表达更准确,哪种句式更优美,什么样的语言更能打动读者;通过典型句式的模仿造句练习(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等),使学生真正感受作家用词造句的辛苦,也因此培养了自己驾驭文字的能力。

2. 2要让学生“说话”。针对不少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的现象,我们几乎每堂课都给每个学生以“说”的机会。教室里学生是主角,老师成了配角;学生是红花,老师则是绿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词句,加上自己的理解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小组讨论这些词句的含义和表达的独到之处。大家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小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好记录并汇报给其他小组。小组成员之间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求助于“热线”(老师或者别的小组成员),教师要鼓励学生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当他们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双眼睛,他的学习责任感不由自主地会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2. 3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语文课堂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我们遵循“快乐原则”,在平常的教学中,熟练使用情景性评价,行为观察评价,‘激励性评语等评价方式。课堂上,我们师生经常进行赏识性的“颁奖大典”:有“最佳勇气奖”、“最佳表达奖”、“最佳配合奖”、“最佳组织奖”、“最佳参与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老师奖”……这样一来,语文课堂实现了情感与能力共长,交流与展示共进,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语文活动,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者变成参与者,真正尝到了学习的。 3.丰富阅读活动,体验阅读。书籍不仅给你以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给你生存的动力,同时还铸造你的灵魂,改造你的人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袁振国教授说:“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启发人们用人文精神去浸润心灵,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总结冬天;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乐观而向上的人生观,为学生的一生建立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重视阅读实践,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就如吃饭饮水,天天见面,于是欲罢不能;让学生阅尽文学的“春夏秋冬”,熏染了书香气。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给学生规定阅读量,提示可读的书,通过自行购买、图书室借阅、互联网查询等渠道,博览群书。可速读、浏览、精读,并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小组成员彼此交换阅读体会,评论作品优劣。师生交流读书心得,展示读书笔记。教师要参与其中,共同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其乐融融。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会意”便是对生活的领会和感悟。“悟性”是一种整体思维,难以用严格的统一模式来规范其思路,有时其心中知之,而口不能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作品的魅力,做到多读、多悟、多交流、勤摘抄,从你崇拜的作家作品读起(例如余秋雨、林海音、苏雪林、三毛、梁衡等),选读他的不同时期的多部作品,学会自己筛选精品;并尝试查找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来比较欣赏,确立自己喜欢的风格,于是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

4.抒写真性情,培养创作个性。写作实践活动是一次心灵的展览和人格的再现,是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作文教学中经常存在如下尴尬的局面:大多数学生作文空洞,只是对事件经过作概括性的叙述,“眼中有,耳朵里没有,口中没有,心中更没有”。缺少对生活的敏感知觉,写出的东西苍白不生动。

4. 1应提倡大胆抒写真性情。“情,有心而发,文,感事而作。”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远离虚假,走向生活的真善美,反对一切为文而造情的文字;文章有时需要优美的语言,但优美的语言不是文章的全部。正如鲁迅先生谈创作“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教会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来写,培养学生敏感于生活,有个性,怀善心,悸动于一朵花的开放,怜惜它的凋落,做个有心人。适时提醒学生留意生活中那些心动时刻:曾几何时,冬天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曾几何时,第一枝迎春花开始绽放;曾几何时,校园里“桃花朵朵开”;爸妈的头发何时添了银丝?老师的笑容什么时候最灿烂?……怀揣一颗感激的心上路,才能写出真实、令人感动的作品来。

4. 2提倡“绿色”作文。写作不仅存在于一个技巧问题,尤其还有一个与修养、阅历、情操有关的人文水平问题。因此,写作不可以闭门造车,要树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多接触各种传媒,留心精彩的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东方之子》、《今日说法》、《实话实说》等,开阔视野,拓宽选材的空间;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浏览网页中的热点话题,洞悉四海风云、五洲波澜;积累新鲜典型的作文素材,训练纵横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恢弘博大的胸襟。爱默生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以一颗活跃的灵魂,热情的投入于写作。”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敢“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